第三章 人际传播学的基本理论
人际传播学-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
![人际传播学-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https://img.taocdn.com/s3/m/4e2f6dda102de2bd96058855.png)
人际传播学第三章 人际传播学基本理论与模式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使学生对人际传播的系统理论有所了解;初步了解人际传播的模式;对人际传播的大致构架有初步印象。
进一步明确理论学习对当前社会人际传播现象的解释作用和实践生活的指导意义,以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多种理论和模式反应了人际传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各种理论和模式分别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加以阐述,反映了人际传播的多学科性和包容性。
然而,各种理论和模式的并存反应了研究者的思维还没有进入更深更高的轨道。
因此,通过此课程,希望能引发学生对未来人际传播学研究发展的探讨,真正意义上促进人际传播学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一)人际传播学的基本理论(1)人际传播的动机 (2)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3)米德的象征性交往理论 (4)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 (二)人际传播学的基本模式(1)亚力士多德(Aristotle )的传播模式(资料来源:钟文、余明阳著,《大众传播学》,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年,P210)说话者speaker演讲内容speech阅听者audience 效果effect场合(occasion )(2)拉斯韦尔模式(资料来源:戴元光、金冠军编著,《传播学通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P176)(3)7W 模式(资料来源:戴元光、金冠军编著,《传播学通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P177)(4)纽科姆模式XA B(资料来源:戴元光、金冠军编著,《传播学通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P183)(5)香农和韦佛的数学传播模式讯息 信号 信号 讯息 (制成符号) (还原)谁说什么通过什 么渠道 对谁取得什 么效果 传播者 控制信息讯息 内容分析 媒介 媒介分析受众 受众分析效果 效果分析谁? 说什么? 通过什么媒介? 对谁? 在什么情况下?为了什么目的?取得什么效果?信源 传播者 受播者 信道 目的地 噪音(资料来源:戴元光等编著,《传播学通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P178)(6)德弗勒传播模式(资料来源:戴元光等编著,《传播学通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P171)(7)丹斯模式(资料来源:自制)重点:学会区分和记忆不同理论、模式的内容和意义,对人际传播的大致构架有初步印象;了解人际传播发展历史的简图,并通过此课程对于人际传播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人际传播第三章
![人际传播第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d1598065b84ae45c3b358c5d.png)
三、态度的功能
1、功利性的功能
2、适应性的功能
3、动机产生和情绪变化的功能
4、价值表现的功能 5、工具性功能 6、知识性功能 7、心理防御功能
8、促进摹拟功能
四、态度改变的类别和内、外因
1、态度变化的类别
(1)正向变化:向原有态度相同方向变化; (2)反向变化:向原有态度相反方向变化; (3)中立变化:由原来的极端态度转向缓和的变 化; (4)转向变化:由原有态度退回到出发点,向别 的方向重新前进的变化。
4、自我表露的几种理论 (1)交换论 (2)吸引论 (3)信息论 5、自我表露的价值 (1)对自己的进一步了解与认可; (2)对别人进一步了解; (3)加深和丰富人际关系。 6、提高自我表露能力 (1)承认自我是不断变化的; (2)承认他人是不断变化的; (3)提倡适当的自我表露; (4)勇于承担风险; (5)及时地反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自我呈现(自我表现) 1、涵义: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借助自己的言语、 表情、姿态,以自我满意的方式表现自我的过程。 2、自我呈现的主要方式(5种) (1)真实呈现;(自我表露) (2)虚无呈现; (3)夸大呈现; (4)收敛呈现; (5)投好呈现。
&2 人际认知
一、人际认知的概念与类型 1、概念:人际传播过程中个人对他人、对自 己及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 2、类型: (1)对他人的认知; (2)自我认知; (3)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 (4)角色认知;
8、个人价值观的差异
9、相悦因素 10、个性因素
11、仪表因素
二、人际关系
1、含义:人际传播过程中所建立的人与人之间
的关系。 2、人际关系的形成 注意阶段——吸引阶段——适应阶段——依附阶段 3、人际关系的恶化 漠视——冷淡——疏远——分离
15.传播学备考-人际传播
![15.传播学备考-人际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2caea726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65.png)
第二节人际传播【考研-传播学-知识点15】一、人际传播的动机1、概念: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2、人际传播的动机:①人际传播的首要动机和目的就是获得信息。
②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也是人际传播的一个基本动机。
③人际传播的第三个基本动机是自我认知和相互认识。
2、库利“镜中我”(1)概况:库利是在1902年出版的《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一书中提出“镜中我”概念。
(2)基本内容:他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联系包括:①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②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③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在这其中,前两项只有在与别人的接触中,透过别人的态度才能够获得。
库利认为,“镜中我”也是“社会我”,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是形成“镜中我”的主要机制。
一般来说,这种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与他人传播的程度,传播活动越活跃,越是多方面的,个人的“镜中我”也就越清晰,对自我的把握也就越客观、越准确。
除自我认知以外,相互认知也是确立有效的社会协作关系的重要条件。
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也是个人从事人际传播活动的一个基本动机。
综上所述,寻求关于生产、生活和社会的有用信息从而进行环境适应决策、建立社会协作关系、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以及满足人的精神和心理需求,是个人从事人际传播的基本动机。
习题1、简述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答:“镜中我”(the looking-glass self)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1902年出版的《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一书中提出的,这个理论从个人与社会的联系上说明了人际传播的重要性。
人际传播学 第三章
![人际传播学 第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4f99f6ea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1a.png)
谁?
说什么?
通过什么媒介?
对谁?
在什么情况下?
为了什么目的?
取得什么效果?
(资料来源(láiyuán):《传播学通论》,戴元光、金冠军编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P177)
群体传播;公众传播。 • 理论的基本要素
对于(duìyú)事物进行一定的概念和分类化;对于(duìyú)概念进行分析和解释。
第三页,共四十四页。
• 理论研究(yánjiū)的步骤
假设;操作主义;管理和控制;说明性法则(fǎzé);预测。
(资料来源:《人类(rénlèi)传播理论》,斯蒂芬•李特约翰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P25) 第四页,共四十四页。
三、人际(rén jì)传播学的模式
• 模式的功能 构造功能;解释功能;启发功能;传承(chuán chénɡ)功能;预测功能。
• 模式的评估
第十八页,共四十四页。
• 与人际(rén jì)传播相关的基本模式
亚力士多德(Aristotle)的传播模式
讲话 ( speaker )
演讲 ( speech )
德弗勒传播(chuánbō)模式
(zīliào) (资料
来源:《传播学通论》,戴元光等编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P178)
第二十六页,共四十四页。
(资料来源(láiyuán):《传播学通论》,戴元光等编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P171)
第二十七页,共四十四页。
奥斯古德(Osgood)的传播(chuánbō)模式
人际传播学笔记-最新
![人际传播学笔记-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f5f6ef1b0b4e767f5acfcecc.png)
人际传播学第一章传播与人际传播第一节传播概述一,传播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体态语言语言文字媒介(广播电话电视)互联网络人类文明的发展与传播活动的进步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二,传播的内涵(一)共享说积极互动(二)影响说传者对受者施加影响(三)发应说基于“刺激—反应”(四)互动说(五)过程说总结:传受信息的行为和过程(媒介负载符号,符号负载信息)三,传播的分类四,传播的功能心理学角度:二功能说实用性:托尔曼娱乐性:史蒂芬森社会学角度:四功能说拉斯韦尔:监测环境、协调社会各个部分、传承文化遗产赖特:娱乐第二节人际传播的概念一,人际传播是最基本的传播形式二,国内外学者对人际传播的鉴定1,人际传播意义的角度:人际传播关心的不是信息的传播,而是意义的产生2,人际传播情境的角度:人际传播的本质是参与者在一对一的基础上的直接沟通3,人际传播社会化角度:交往者围绕社会地位、社会观念等因素开展双向交流4,人际传播的特征角度:不同的人根据自己的特征进行的交往5,人际传播动机的角度:三需求理论:情感需求,包容需求,控制需求总结: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个人化的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已实现良好的信息传播和彼此的理解共鸣。
三,人际传播的功能:个人角度1,实现自我认知2,建立和谐关系3,认识与控制环境4,交流人生经验,实现信息沟通5,满足情感需求社会角度:1,传递文化遗产2,推动国家建设事业的进步第三节人际传播的类型一,人际传播的三分法两个人之间的传播小群体传播公共传播二,效果与动机分类法满足性交流:提供精神娱乐手段性交流:告知性交流、说服性交流、激励性交流三,符号分类法语言符号传播非语言符号传播(重复、补充、强调、代替)第四节人际传播的特点非制度化的自发性较强的情景传播信息接收渠道的多样化双向性,反馈及时高频率的互动化受社会性以及心理性障碍影响第二章人际传播学的基本问题第一节人际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以及基本性质一,人际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人际传播活动,人际传播发生发展的规律,人际传播与人与社会的关系目前两个重点研究领域: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人际传播对于大众传播的影响社会化:一个人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个人观念的社会化包括:自我观念的形成和社会观念的形成。
第三章 人际传播学的基本理论PPT课件
![第三章 人际传播学的基本理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41ce535f61fb7360a4c6599.png)
可口可乐 /v_show/id_XNzA5MjQ4MTI=. html
1、What you can or cannot say to each other in this relationship?
2、whether or not you and your partner feel the same way about each other?
3、How you and your partner would describe this relationship?
Nokia
/v_show/id_XOTYyNDQ3MjA= .html
公益广告 /v_show/id_XMTQ5Nzc5NTg w.html
意见领袖的特征
1.生活经验丰富,知识面广。 2.交际广泛,同公众联系密切,有较高的
威望。 3.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 4.乐于创新。
利用意见领袖实现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结合
1. 广告
广告应力图激励人们做意见领袖,或使他们模仿意见领袖。激励
包括设计一些活动,鼓励现在的使用者谈论产品或品牌,或者让可能
4、The future of the relationship?
《有效传播(第七版) 》,(美) 甘布尔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四、两级传播和意见领袖 大众媒介——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人际传播部分
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
意见领袖又叫舆论领袖,是指在人际 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 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 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 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 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人际的传播与沟通教学课件
![人际的传播与沟通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03b7732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85.png)
2023-11-01contents •人际传播理论•人际沟通技巧•人际传播障碍与应对策略•人际传播与社交媒体•人际传播与文化差异•人际传播的未来发展目录01人际传播理论传播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信息发送者通过符号传递信息给接收者的过程。
传播的定义传播需要具备信息发送者、信息接收者、传播渠道和信息内容四个要素。
传播的要素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
传播的类型人际传播是指两个人或多个人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人际传播的定义人际传播的特点人际传播的作用双向性、互动性、情感性等。
建立关系、传递信息、增进感情等。
030201媒体是现代社会中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包括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
媒体传播组织内部的信息传递和外部的信息发布都需要组织传播,如公司内部的通知、新闻发布等。
组织传播人际传播是最直接的信息交流方式,对于建立关系、传递信息和增进感情具有重要的作用。
人际传播传播理论的应用02人际沟通技巧定义沟通技巧是一种能力,可以帮助个人在人际交往中有效地传递信息、表达观点、建立信任和解决冲突。
重要性良好的沟通技巧可以提高个人和团队的工作效率,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提升个人在社会和职场中的竞争力。
沟通技巧概述表达技巧清晰表达、控制情绪、保持礼貌和尊重。
倾听技巧积极倾听、回馈信息、确认理解和避免打断对方。
非语言沟通身体语言、面部表情、语气语调和情境理解。
人际沟通技巧与同事、上司、下属进行有效的沟通,以完成工作任务和建立良好的团队关系。
职场沟通与家人、朋友、恋人进行深入的交流,以增进彼此理解和信任。
人际关系沟通运用沟通技巧化解冲突和矛盾,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冲突解决沟通技巧的应用03人际传播障碍与应对策略人际传播障碍概述传播障碍的种类包括语言障碍、文化差异、认知偏误、情感冲突等多种形式。
传播障碍的影响人际传播障碍会影响人们的相互理解、信任和合作关系,可能导致误会、冲突和沟通失败。
人际传播障碍的定义人际传播障碍是指人与人之间在交流、沟通、互动过程中出现的障碍和阻力,导致信息无法准确传递、情感无法顺畅交流。
人际传播原理
![人际传播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bb4c91aa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71.png)
人际传播原理
人际传播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人际传播的形式可以是两个人面对面的直接传播,也可以是以媒体为中介的间接传播。
在面对面的传播中,主要以语言表达信息,或用表情、姿势来强化、补充、修正语言的不足。
这种传播方式可以使传者与受者直接沟通,及时反馈信息,并共聚一堂,促膝交流,产生亲切感,从而增强传播的效果。
而在以媒体为中介的传播中,媒体主要包括电话、交互电视、计算机网络、书信等,这些媒体可以使传者与受者克服空间上的距离限制,从而提高传播的效率。
人际传播的主要目的和动机包括获取信息、建立与他人的协作关系以及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在人际传播中,外观形象是自我表达的重要手段,它所传达的信息形成人际传播中的第一印象。
同时,自我表达并不是个人的孤立活动,它应该符合一个社会普遍认可的真善美价值尺度。
总的来说,人际传播是一种复杂而丰富的信息传播方式,它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人与人之间建立联系、交流情感、共享文化的重要手段。
人际传播学
![人际传播学](https://img.taocdn.com/s3/m/c36f87db2f60ddccdb38a032.png)
人际传播学重点定义人际传播学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媒体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交流活动.特征1、发生于有关系的存在环境里。
人际传播发生在两个存在交往的极大可能性的关系中。
有限关系:如买家与卖家;无限关系:如父母与孩子。
2、受对对方了解程度的指导3、所传递的符号类型各不相同(巴塞尔•伯恩斯坦语言代码分类)(1)有限词汇代码仪式性的:闲话(天气、孩子、工作、股票.。
..。
)(2)复杂代码既表达意图,也揭示使用者的个人特征(话题的拓展)(3)有限句法代码只在一个关系中使用的仪式性代码4、具有功能性:为某一目的服务控制环境证实自我满足自身需求库利“镜中人”理论人的行为在很多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应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1)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镜中我”形成渠道传播是唯一渠道(1)与社会交流。
世界上的万物包括自我。
“几乎都是通过我们与其它人的交流而留在我们意识中的.”-个人社会化(2)在首届群体中,人际传播使自我得到充分发展.其中,家庭最为重要“镜中我"应用1、自我感觉与创造性活动之间的关系伙伴或他人对一个人创造性活动的肯定和赞扬,有助于提高一个人的创造兴趣和创作水平;相反,消极反馈则会让他生气和感到丢脸,抑制他的创造性欲望.2、传播是人类生命的高速公路,且生命是有历史的“我们做的任何事情或我们已形成的任何状态都是从遥远的过去发展至今的一个过程的一部分。
我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想法,都是我们的祖先所说、所做、所想、所感受的结果,不论这种结果是以什么方式产生”3、不仅现实的交流是很重要的,想象的交流在人的思考和意识中也是很重要的想象是大多数人把握他们、控制自己的工具戈夫曼的“戏剧理论”作为社会交换的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处于一个关系之中的甲乙双方借以相互提供资源或协商交换资源的符号交换过程霍曼斯的操作心理学-—决策(5命题)1、成功命题就人们所有的行动而言,某人的某一行动越是经常得到回报,此人越是可能采取该行动。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类型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80f7e1c60c22590102029df9.png)
集合行为的传播机制
• 集合行为中的信息传播是受到许多异 常的、非合理的机制制约的。 常的、非合理的机制制约的。 • 1、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 、 • 2、群体模仿 、 • 3、“匿名性” 、 匿名性”
1、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
• 群体暗示是指通过间接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 群体暗示是指通过间接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 事某种行为的传播方式。 事某种行为的传播方式。 • 群体感染是指某种观点、情绪或行为在群体暗示 群体感染是指某种观点、 是指某种观点 机制的作用下在群体中迅速蔓延开来的过程。 机制的作用下在群体中迅速蔓延开来的过程。
奔驰汽车
链接: 链接:群体传播
• • • • 一、群体与群体传播 二、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 三、集合行为中的传播 四、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结构 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
一、群体与群体传播
• 1、群体 、
• 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 正式群体即政党、团体、企业等组织。 正式群体即政党、团体、企业等组织。 即政党 • 非正式群体指两个以上的人,为了共同的目标和利益,以 非正式群体指两个以上的人,为了共同的目标和利益, 指两个以上的人 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结构上显得松散。 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结构上显得松散。
组织的结构特点
• 1、专业化的部门分工; 、专业化的部门分工; • 2、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 、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 • 3、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 、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
二、组织传播
• 组织传播指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组织传播指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指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 组织传播的功能: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 组织传播的功能:内部协调、指挥管理、 策应变、形成共识。 策应变、形成共识。 • 组织传播的分类: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 组织传播的分类: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
《传播学教程》教案
![《传播学教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e8c8062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79.png)
《传播学教程》教案第一章:传播学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传播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基本概念掌握传播学的历史发展和主要学派理解传播学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1.2 教学内容传播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传播学的历史发展:从传统传播学到现代传播学传播学的主要学派:实证主义、批判理论、符号互动主义等传播学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和意义1.3 教学方法讲座:讲解传播学的定义、历史发展和主要学派小组讨论:探讨传播学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和意义案例分析:分析具体传播案例,加深对传播学概念的理解1.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传播学的定义、历史发展和主要学派的理解程度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对传播学的应用和意义的理解传播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具体传播案例的分析能力第二章:传播过程与模式2.1 教学目标了解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和相互关系掌握传播模式的分类和特点理解传播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2.2 教学内容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传者、反馈传播模式的分类:线性模式、互动模式、控制论模式等传播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编码、传递、解码、反馈2.3 教学方法讲座:讲解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传播模式的分类和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角色扮演:模拟传播过程,让学生体验不同角色和信息传递的过程小组讨论:探讨不同传播模式的特点和应用场景2.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传播模式的分类和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的理解程度角色扮演表演:评估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和对传播过程的体验传播模式分析:评估学生对不同传播模式的特点和应用场景的理解第三章:人际传播3.1 教学目标了解人际传播的定义和特点掌握人际传播的基本形式和过程理解人际传播在人类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3.2 教学内容人际传播的定义和特点:面对面的交流、非语言交流、情感交流等人际传播的基本形式:语言传播、非语言传播、模拟传播等人际传播的过程:信息的编码、传递、解码、反馈人际传播在人类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建立人际关系、传递社会文化等3.3 教学方法讲座:讲解人际传播的定义、特点、基本形式和过程角色扮演:模拟人际传播的场景,让学生体验不同形式的传播小组讨论:探讨人际传播在人类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3.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人第四章:大众传播4.1 教学目标了解大众传播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大众传播媒介的分类和功能理解大众传播对社会文化和个体行为的影响4.2 教学内容大众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广泛的覆盖面、单向传播、标准化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分类: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大众传播的功能:信息传递、舆论引导、文化娱乐、广告宣传等大众传播对社会文化和个体行为的影响:价值观塑造、认知框架构建、消费行为引导等4.3 教学方法讲座:讲解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媒介分类和功能媒体素材分析:分析不同大众传播媒介的案例,探讨其对社会文化和个体行为的影响小组讨论:探讨大众传播对社会文化和个体行为的影响及其责任4.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媒介分类和功能的理解程度媒体素材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媒体素材分析中的表现和对大众传播影响的理解大众传播影响分析:评估学生对大众传播对社会文化和个体行为影响的分析能力第五章:文化传播与全球传播5.1 教学目标了解文化传播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机制理解全球传播与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关系5.2 教学内容文化传播的定义和特点:文化传承、文化扩散、文化适应等文化传播的途径:移民、教育、媒体、国际交流等文化传播的机制:文化扩散、文化适应、文化同化等全球传播与文化冲突与融合:文化多样性、文化霸权、文化融合等5.3 教学方法讲座:讲解文化传播的定义、特点、途径和机制文化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文化传播案例,探讨其在全球传播中的作用小组讨论:探讨全球传播与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关系及其影响5.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文化传播的定义、特点、途径和机制的理解程度文化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文化案例分析中的表现和对文化传播的理解全球传播与文化冲突与融合分析:评估学生对全球传播与文化冲突与融合关系的理解能力第六章:传播与认知6.1 教学目标了解传播与认知的关系掌握传播对认知过程的影响理解传播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6.2 教学内容传播与认知的关系:信息传递、知识分享、观点交流等传播对认知过程的影响:信息处理、认知框架构建、思维方式等传播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知识积累、认知拓展、思维训练等6.3 教学方法讲座:讲解传播与认知的关系、传播对认知过程的影响和传播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小组讨论:探讨传播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认知任务实践: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传播对认知过程的影响6.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传播与认知的关系、传播对认知过程的影响和传播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的理解程度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对传播与认知关系的理解认知任务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在认知任务实践中的表现和对传播对认知过程影响的理解第七章:传播与社会心理7.1 教学目标了解传播与社会心理的关系掌握传播对社会心理的影响理解传播在塑造社会心态中的作用7.2 教学内容传播与社会心理的关系:信息传递、观点交流、价值观共享等传播对社会心理的影响:舆论引导、社会认同、群体心理等传播在塑造社会心态中的作用:价值观塑造、社会共识形成、心理状态调整等7.3 教学方法讲座:讲解传播与社会心理的关系、传播对社会心理的影响和传播在塑造社会心态中的作用小组讨论:探讨传播在塑造社会心态中的作用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社会心理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传播对社会心理的影响7.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传播与社会心理的关系、传播对社会心理的影响和传播在塑造社会心态中的作用的理解程度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对传播与社会心理关系的理解社会心理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社会心理实验中的表现和对传播对社会心理影响的理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传播学教程》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环节需要重点关注。
人际传播的理论和实践
![人际传播的理论和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4d83a9ce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ed.png)
人际传播的理论和实践一、引言人际传播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贯穿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决策和行为。
为了更好地理解人际传播,我们需要了解一些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二、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是了解人际传播的一个重要理论。
它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一种交换,参与者会根据自己的利益和成本来评估这种交流的价值。
这些利益和成本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非物质上的。
这个理论可以解释很多人际传播行为,比如,互相帮助、关注别人、给予赞扬等。
三、线性模型线性模型是指,信息的传输是单向的,即,信息源传递信息给受众,而受众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
这个模型的优点是简单易懂,但它太过于简化了人际传播的复杂性,没有考虑到信息的传递是双向的,受众也会对信息进行评估,从而会影响到信息的传播。
四、交互模型交互模型考虑到受众对信息的反馈。
它是线性模型的升级版。
在这个模型中,信息源和受众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动的模式。
信息源会传递信息给受众,受众会对信息进行反馈,而这种反馈又会影响到信息源。
这种互动关系需要双方都要积极地参与,才能形成更加有效的传播效果。
五、联系网络模型联系网络模型认为,人际传播是一种信任和联系的建立。
在这个模型中,参与者之间的联系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带来更加丰富和有效的信息传递。
通过建立联系,参与者可以了解到更多的信息,也可以更好的理解别人的需求和思维。
这个模型的优点是,它能够帮助人们建立更加深入的联系,从而提高人际交流的效果。
六、实践经验除了理论之外,实践经验也是我们了解人际传播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遵循一些原则,才能让人际传播更加有效。
比如,要尽可能地理解受众的需求和情况,从而能够更好地传达信息。
还要注意信任和诚信问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信任和诚信作为基础。
七、总结人际传播对于我们的生活非常重要,而理论和实践经验都是了解人际传播的重要方面。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传播模型,并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第三章:人际传播
![第三章:人际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0d9083f2f90f76c661371a43.png)
2、权力与人际交流
社会学家弗冉契和瑞文在“ 社会学家弗冉契和瑞文在“社会权力基 一文中指出, 础”一文中指出,有五种可在人际关系和交 流中提高一个人的身份地位权力。 流中提高一个人的身份地位权力。 酬报权力; (1)酬报权力; 惩罚权力; (2)惩罚权力; (3)受敬权力; 受敬权力; 专家权力; (4)专家权力; 法定权力。 (5)法定权力。
从三个方面理解: 从三个方面理解:
不同的人与你经历的阶段是不一样的。 不同的人与你经历的阶段是不一样的。 达到最高点的时候是人际关系最应该注 意的时候。 意的时候。 人际关系降下来的时候是可以反弹的, 人际关系降下来的时候是可以反弹的, 关键看你们的处理。 关键看你们的处理。
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有魅力一节: 一、人际传播的动机
1、获取信息。 获取信息。 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2、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建立和谐关系。 3、建立和谐关系。 自我认知和互相认知。 4、自我认知和互相认知。 满足人的情感需求。 5、满足人的情感需求。
和谐关系
自 我 认 知
二、人际传播的类型
?
第二节:如何进行人际传播 第二节:
外在形象 内在修养
一、外在形象
总的原则: 总的原则:扬长避短 风格统一 穿出风采
1、颜色 2、体型 3、女性 4、男性
二、语言
攻击型 退让型 消极攻击型 自信型
1、自信
站、坐、走都抬头挺胸,走路速度比一般人 走都抬头挺胸, 过快。 过快。 保持微笑。 保持微笑。 大方地注视对方。 大方地注视对方。 说话使用丹田的力气, 说话使用丹田的力气,条理清楚 ,抑扬顿 挫。 能够以自己的激情激发对方的激情。 能够以自己的激情激发对方的激情。
(2)手段性交流 传播者出于一定的目的去有意识地 影响对方的交流。 影响对方的交流。 A、告知性交流 B、劝服性交流 C、激励型交流
人际传播学-教学大纲
![人际传播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5c50ca31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b9.png)
《人际传播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61933B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忘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学科基础课总学时:48讲课学时:32实验(上机)学时:16学分:3适用对象:传播学卓越班、传播学专业先修课程:传播学概论一、教学目标(黑体,小四号字)本课程是本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从人际传播的基本概念入手,重点讲解人际传播的自我,人际符号和人际传播的相关理论与模式,并结合不同社会语境,训练学生在不同场合语言表达、社交礼仪等相关技能,同时涉及跨文化、传播伦理、网络传播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能达到如下目标:目标1:能够独立思考人际传播的基本概念、理解人际传播的理论,并重视实际生活中人际互动的关系。
目标2:能够积极地改进自己一生的传播行为,并能够独立解决现实问题。
目标3:培养良好的交际能力,为今后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黑体,小四号字)本课程的教学目的重在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重点讲解常用的人际传播理论,以及精讲人际传播自我和语言等相关概念,细讲人际传播社交礼仪。
本课程的重难点是如何灵活运用所学的人际传播理论,以及实践训练的实际效果。
根据本学科教学目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课程的主要教学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用结合。
讲练结合是本学科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方法。
因此,课程教学采用的基本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实践训练为辅,同时开展案例教学。
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
教学大纲是参考性文件,教师在保证完成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使用时可以灵活掌握或作适当调整。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黑体,小四号字)以表格方式表现各章节的学时分配,表格如下:(宋体,小四号字)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黑体,小四号字)第一章人际传播相关概念第一节人际传播定义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通常是指两个人之间私人化的信息传受行为,包括面对面的交流和非面对面的交流。
人际关系基础理论 教案
![人际关系基础理论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8e6910aba1aa8114431d93f.png)
导课:“地球上只留我一个多好”一个小伙子惧怕人际交往。
于是异想天开:“假如地球上只留我一个人多好啊!再也没有与人打交道的烦恼了,多好,自由自在!”有好事者问:“没有老婆不寂寞吗?”“那就留一个女人做老婆,比翼双飞,多快乐!”小伙子美滋滋的说。
“快乐不会太久的,没有人给你们烤面包!”好事者冷冷地说。
“那就再留一个面包师”小伙子搭腔应答。
“地球上只留我一个多好”“没有人给面包师提供面粉,它烤不了面包”“那就再留一个农夫”小伙子不耐烦的说“没有人给他打农具”好事者不紧不慢的说“留铁匠!!!”小伙子大声吼道。
“没炭”“好了好了,别说了,全都留下来吧”请看以下几种情况:1、马上要快考试了,我还没有学习笔记,怎么办?2、早晨我病了,实在起不来去向导员请假,怎么办?3、我想要考研,但我不知道我想报学校和导师的相关信息。
4、刚开始参加工作,我就遇到了一个重病号的抢救,虽然理论上学习过,但实践中还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我不知道怎样应对?5、病人的血管太细了,我连续给病人静脉穿刺了两次,可是仍没有穿刺成功,我和病人都着急的满身是汗,这时怎么办?6、一个人在寝室呆着太无聊了,好想找个人陪我说说话,逛逛街。
7、我想买台电脑,可是商场按标价卖,听我一个朋友说他买电脑就便宜了不少,找找他帮忙问问。
可见,无论在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中,我们都需要处处与他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释迦牟尼就问过大家一个问题: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所以就想人一样,必须融入到这个人群中,与人建立起人际关系,人才能得以延续和发展。
第三章人际关系基础理论第一节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理论一、人际关系的含义(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What i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R)?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相互认知、情感互动和交往行为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作为个体心理过程的微观层面,是指个体的人在人与人的“相互作用”作为社会的层面,是一种交往的需要作为信息传播的层面,是一种“沟通”或“人际传播”的沟通过程作为文化的精神层面,从深层次反映了人的文化积淀从不同角度看人际关系⏹从心理学角度人与人交往的本身是为了交流有关认识性、情绪性、评价性的信息而相互作用的过程,交往双方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着对观念、思想、兴趣、心境、性格等的相互影响和交流。
第三章人际传播免费全文阅读
![第三章人际传播免费全文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064afd52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c1.png)
真相假相混合于人际传播中。
人相互纠缠的恐惧感难以克服,一方面,渴望别人按照自己做的样子留 下印象,怕他人用某种固定的眼光看自己,另一方面,又喜欢戴着有色 眼镜看别人。
《传播学》课程电子讲义
第三章 人际传播
第一节人际传播 第二节 社会关系与人际传播 第三节 人际传播技巧和要 件
第三章 人际传播
第一节 认识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作为社会个体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活动。人际传播并不仅仅意 味 着两人之间的、面对面的、非正式的交流,是一种每个人都带着自身和他人 的 人性以说和听涉入其间的联系。人际传播的动机决定于人类社会的各种关系,关 系式理解人际传播的核心。
美国学者茱莉亚.伍德在1994年通过调查提出了八 条朋友交往原则: 1.分享成功的喜悦。 2.给予感情上支持。 3.相互信任。 4.当朋友需要帮助时伸出援助之 手。 5.尊重朋友的隐私。 6.让朋友感觉愉快。 7.能接纳朋友的朋友。 8.看到朋友的长处。
第三章 人际传播
第二节 社会关系与人际传播
三、人际传播中的“装相”与“本相”
第一类是人格关系的传播,作为个人的魅力,不断吸引对方,不断创 造着“我—你”性质的传播关系。
第二类是准人格关系的传播。交流者主要由于不同的社会角色而相遇, 常依交流各方的人品在某一方面的接近和信仰、政治、做人的准则而建 立接近于人格关系的人际传播关系。
第三类是非人格关系的传播。一种工具性或物性的传播关系,对方亦 然。免不了想要拿来使用或期待得到好处的目光,因而交往经常表现 为周旋和应酬。
人际传播学
![人际传播学](https://img.taocdn.com/s3/m/24da73d05022aaea998f0f73.png)
思考题
1、请试着复述人际传播的动机、特点、类型和功能?并结合实际 进行一定的阐述。 2、回忆下人际传播的基本形式,联系自身实际说说在生活中是如 何运用这些人际传播的方式的? 3、为什么说人际传播学是一种边缘多学科性质的新兴的学科? 4、从你的理解来看,人际传播对于个人、社会、国家有什么样作 用?
人际传播学
浙江大学 2013年7月
第二章
人际传播学的基本问题
一 、人际传播的动机
(资料来源:《社会心理学》,时蓉华著,浙江教育出版社分为两类:一类为欠
缺的动机,另一类为生长的动机。在
每一类的动机中都有各种不同的需要。 其中最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它 是一种随着生物进化而逐渐变弱的本 能或冲动;最高层次是高级的需要—— 自我实现,它随着生物进化而逐渐显 现其潜能。他把人的很多动机依照其 上下间的依赖程度,分成了五个层次 (见图2-2)。
六、人际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 信息交流机制
交流机制组成:信源、信息、渠道、受者、反馈与干扰
•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信息的传受双方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和动机,且有一定个性。
• 人际传播的社会性—自我观念和社会观念的形成 自己的言行及其结果和他人、集体的关系 运用劳动中发展起来的语言系统进行交流
七、人际传播学的学科性质
• 人际传播学的边缘多学科性 人际传播学与社会学—社会互动、社会交往、社会关系为人际传播提供 理论和基础。人际传播活动具有强烈的社会性。 人际传播学与伦理学—伦理学为人际传播提供社会准则、政治准则和道 德准则。 人际传播学与传播学—是传播学的一部分,是一种基本的传播方式。 人际传播学与社会心理学—人际交往中产生的感知、模仿、暗示、沟通、 理解和冲突等心理活动。
四人际传播的基本方式?交谈?演讲?辩论?谈判五人际传播的若干规律?人们无法不传播?传播可以是语言的或非语言的?每一次传播都包含着讯息并规定了关系?传播关系可能是平等的或不平等的传播关系可能是平等的或不平等的?传播是一个过程?传播是循环的?传播是复杂的?传播是不可逆转无法重复的?传播是整体信息的交流六人际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信息交流机制交流机制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问语要注意具体,可把大问题分成几个 小问题。比如问一个农民:" 小问题。比如问一个农民:"你知道怎样维 护消费者利益吗?"就可以分成: 护消费者利益吗?"就可以分成:"你周围的 人买过假冒伪劣的东西吗?""买了怎么办的? 人买过假冒伪劣的东西吗?""买了怎么办的? 到哪去找?找谁?" 到哪去找?找谁?" 对于具备明显态度倾向的问题要坚决“是, 还是不是。“”知道,还是不知道”
类似的… 类似的…
五、创新——扩散理论 罗杰斯《 五、创新——扩散理论 罗杰斯《创新的推 广》 新事物、发展阶段、人的因素、传播媒介 说服、传播、感染
六、认知一致性理论 1、海德的平衡理论:共识与分歧 你
友(敌)
吴彦祖
2、认知失调理论——解决路径 、认知失调理论——解决路径 改变认知 改变认知的相对重要性 增加新的认知 改变态度
广告词应尽量选择绝大多数受众熟知的、通俗化、 大众化的日常用语和口语,以便记忆和传诵。 “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 白金龙香烟广 告)、“味道好极了”(雀巢咖啡广告)、“ 车 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丰田汽车广 告)、“妈妈我要喝”(娃哈哈广告)、 “what‘s up” (美国饮料广告),这些广告之所以 (美国饮料广告),这些广告之所以 家喻户晓,获得了极大成功,就在于它们通俗简 洁,琅琅上口,推出以后,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 口头语。
十一、人际关系的管理理论——霍桑实验 十一、人际关系的管理理论——霍桑实验 1、不确定和焦虑情绪:吸引力和归属感 2、面子: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权力距离 3、边界:“社会穿透”、“尺度”、奉献 评估 4、冲突:通过对行为原因的自我判断选择 策略,并导致相应的后果
人际冲突管理(Interpersonal Conflict)是指角色 人际冲突管理(Interpersonal Conflict)是指角色 期望对象和角色期望的发出者之间的沟通等行为 问题,可广义届定为两种冲突: (1)在某些实质性问题上的不相容的利益; (2)包含负面的情绪,如不信任、恐惧、拒绝和 愤怒等不相容的行为。
二、人际沟通模糊论 Ambiguous Choose one of your close relationships and ask these questions 1、What you can or cannot say to each other in this relationship? 2、whether or not you and your partner feel the same way about each other? 3、How you and your partner would describe this relationship? 4、The future of the relationship?
缓解角色冲突的方法:角色规范化、角色 合并法、角色层次法 (以实现规避、竞争、 合作)
1、妥协 妥协是指在冲突双方互相让步的过程中以达成一 种协议的局面。 适用于以下情况: (1) 对双方而言,协议的达成要比没有达成协 议更好。 (2) 达成的协议不止一个。
中澳铁矿石谈判
2、回避 回避是指在冲突的情况下采取退缩或中立的倾向, 有回避倾向的管理者不仅回避冲突,而且通常担 当冲突双方的沟通角色。 (1) 冲突的内容或争论的问题微不足道,或只 能暂时性的,不值得耗费时间和精力来面对这些 冲突。 (2) 当管理者的实际权力与处理冲突所需要的 权力不对称时,回避的态度可能比较明智。例如, 作为一名中低层管理者面对公司高层管理者之间 的冲突时,采取回避的方式可能会好一些。
意见领袖的特征
1.生活经验丰富,知识面广。 生活经验丰富,知识面广。 2.交际广泛,同公众联系密切,有较高的 交际广泛,同公众联系密切, 威望。 威望。 3.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 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 4.乐于创新。 乐于创新。
利用意见领袖实现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结合 1. 广告
广告应力图激励人们做意见领袖,或使他们模仿意见领袖。激励 包括设计一些活动,鼓励现在的使用者谈论产品或品牌,或者让可能 的购买者向现在的使用者询问他们的感受。模仿意见领袖涉及找到一 位众所周知的意见领袖——如为跑步器材找到乔伊娜( 位众所周知的意见领袖——如为跑步器材找到乔伊娜( Florence Joyner)或卡尔·刘易斯(Carl Lewis),使他们认可某一品牌。或者在 Joyner)或卡尔·刘易斯(Carl Lewis),使他们认可某一品牌。或者在 一则“生活片段”式的广告中,让一位醒目的意见领袖推荐产品,这 种广告通常是“偷听到的两个人的谈话,其中一个人向另一个人提供 选择品牌的建议。” 2. 产品售后服务,忽略产品本身而强调情感沟通 产品售后服务, 3. 市场调查 4. 赠送产品样品 5、个人推销
人的交往好比演戏,把社会比做剧场,社 会成员则在这里按照一定剧本表演。 台前幕后的不同形象
而知新… 而知新… 梅罗维茨指出,“戈夫曼只是分析了人际交流中
“场所”不同、“话语”不同、所表达的情感亦 不同的表面现象,而没有揭示出“场所”对交流 情境为什么如此重要的真正原因。”
梅罗维茨媒介情景论——在现代社会,媒介的变化 梅罗维茨媒介情景论——在现代社会,媒介的变化 必然导致社会环境的变化,而社会环境的变化又 必然导致人类行为的变化,提供一种“研究媒介 影响和社会变化的新方法”。
(2)广告中的专家形象充当了虚拟的意见 领袖的角色。虽然广告并不是真正的人际 领袖的角色。虽然广告并不是真正的人际 传播,但是它假设能与广告受众的群体产 生人际传播而互动,而专家形象则成为这 一假设前提下的意见领袖。
高露洁牙膏 /v_show/id_XNzI3MDU3 NjQ=.html 护肤品广告 /v_show/id_XMTYyMDc 5MTY=.html
《有效传播(第七版) 》,(美) 甘布尔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四、两级传播和意见领袖 大众媒介——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大众媒介——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人际传播部分
意见领袖(Opinion 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 意见领袖又叫舆论领袖,是指在人际 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 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 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 或过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 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奥康与GEOX成功合作
3、强迫 强迫是指利用奖惩的权力来支配他人,迫使他人遵从管理者的决定。 在一般情况下,强迫的方式只能使冲突的一方满意。经常采用此种管 理方式来解决冲突是一种无能的表现,有此倾向的管理者通常认为冲 突是一方输另一方必然赢,当处理下级的冲突时,经常使用诸如降级、 解雇、扣发奖金等威胁手段;当面临和同级人员之间的冲突时,则设 法取悦上级以获得上级的支持来压迫冲突对方,因此经常采用这种解 决冲突的管理方式往往会导致负面的效果。在以下情况下,这种方式 具有一定的作用: (1) 必须立即采取紧急的行动。 (2) 为了组织长期的生存与发展,必须采取某些临时性的非常措施。
理论意义——增强中国对外媒体的公信力 理论意义——增强中国对外媒体的公信力 的重要!
十、关于判断的理论 1、社会判断理论:外界刺激、自我介入、态度变 化程度 2、深思概率理论:中心和边缘路线的选择(采访 、深思概率理论:中心和边缘路线的选择(采访 技巧) 3、期望破坏理论:网络红人 、期望破坏理论:网络红人 凤姐 /v_show/id_XMTUyMDI2Mzcy .html 芙蓉姐姐、犀利哥等等 4、人际欺骗理论(戈夫曼戏剧理论与期望理论的 结合)明星形象包装设计 结合)明星形象包装设计
第三章 人际传播学的基本理论 与 基本模式
了解和记忆人际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和观 点,进一步明确理论学习对当前社会现 象的解释作用和实践生活的指导意义, 以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会模仿论 两级传播中的意见领袖 创新——扩散理论中人的因素 创新——扩散理论中人的因素 认知一致性理论 奥斯古德的调和理论 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 关于判断的理论 人际关系的管理理论
在张曼玉玉兰油新生焕肤系列电视广告中, “肌肤问题,每天都在重复,我需要一次 彻底的新生⋯⋯从每个细胞开始,肌肤焕然 ⋯⋯ 一新,生活也焕然一新。”广告将拥有玉 广告将拥有玉 兰油新生焕肤产品和生活焕然一新联系起 来,反映了都市女性在重复的工作和压力 下,期待重塑自我形象和改变他人眼中的 自我形象的心理需求。
但对于收入、绯闻、隐私等敏感问题,就 可以用旁敲侧击的间接暗示方法 例如:易中天与王志的对话
课后思考: 1、观察题——留意一下目前还有哪些广告 、观察题——留意一下目前还有哪些广告 运用了人际传播策略,效果如何? 思考题——当前四大类电视节目的改 思考题——当前四大类电视节目的改 版如何体现节目的创意和制作对受众的迎 合?
被采访对象容易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一、主观上是配合采访的,但却由于紧张 或激动总是开不了口。 二、消极应付采访。虽然开了口,却总是 偏离主题,或有意识地回避记者某些敏感 问题。 三、采访对象牵引着记者跑,被采访者信 马由缰,一泻千里地讲下去,记者不能控 制局面,采访费了不少时间,看似记了一 大堆,要用的却不多,既费时又费力。
七、奥斯古德的调和理论: (人)受众
(来源)媒介
事件(对象)
例如:当一个人从一个他不信任的媒体那得知一 个评价正面的事件,如果这个人同样对这个事件 持正面评价的话,就会产生“不调和”,因为这 时三个关系都是否定的,因此,为了达到调和, 个体很可能改变自己对这个事件的态度。奥斯古 个体很可能改变自己对这个事件的态度。奥斯古 德的理论,更强调个体对“来源”的态度的意义。 意义:从传播者角度看,赢得受者的信任与好感, 是让对方接受自己观点的一个有效方法。
温故… 温故…
一、符号互动论 Elements are Interdependent 基本假定:对符号意义的共识和交换( 基本假定:对符号意义的共识和交换(共通 的意义空间),强调语言、副语言等符号 在人际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在减少“知识 鸿沟”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