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和环境物探地震部分复习资料(未完结)
物探资料复习题
物探资料复习题物探资料复习题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物探技术在地质勘探、环境监测、资源开发等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物探资料的解读和分析成为了物探工作者必备的技能之一。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物探资料,下面将给出一些典型的物探资料复习题,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地震资料解读1. 根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到达时间,如何确定地震的震源位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速度是有规律可循的,P波和S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的物质性质有关。
当地震波到达地震台时,根据P波和S波的到达时间以及它们之间的时间差,可以通过三角定位法确定地震的震源位置。
2. 地震波的振幅和频率有何特点?地震波的振幅表示地震波的能量大小,振幅越大,地震波的能量越强。
地震波的频率表示地震波的震动次数,频率越高,地震波的震动次数越多。
一般来说,大地震的地震波振幅较大,频率较低,而小地震的地震波振幅较小,频率较高。
二、地磁资料解读1. 什么是地磁异常?如何解释地磁异常的成因?地磁异常是指地球磁场在某一地点出现异常的现象。
地磁异常的成因有很多,主要包括地壳中的磁性岩石或矿石的存在、地壳运动引起的地磁场变化、太阳活动引起的地磁场扰动等。
通过解读地磁异常,可以了解到地下的地质构造、矿产资源等信息。
2. 地磁场的测量方法有哪些?地磁场的测量方法主要包括地面观测和航空观测两种。
地面观测是利用地磁仪在地面上进行测量,可以获取较为精确的地磁数据。
航空观测是利用磁力仪等仪器在飞机或直升机上进行测量,可以快速获取大范围的地磁数据。
三、重力资料解读1. 什么是重力异常?如何解释重力异常的成因?重力异常是指地球重力场在某一地点出现异常的现象。
重力异常的成因主要包括地壳中的密度变化、地壳运动引起的重力场变化、地下岩石体的存在等。
通过解读重力异常,可以了解到地下的地质构造、矿产资源等信息。
2. 重力场的测量方法有哪些?重力场的测量方法主要包括地面观测和航空观测两种。
地震勘探原理总复习
《地震勘探原理》考试题型一、名词解释1、振动:物体围绕一个中心做往复运动波动:各振动在空间上的传播射线平面(三线所决定平面):由入射线、反射线和过反射点界面法线所组成的平面称为射线平面。
振动图:固定空间位置,观察r处质点位移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图形。
波剖面:固定某时刻,观察质点位移随距离变化规律的图形。
时距曲线:表示某一波阻抗差界面反射波传播时间与炮检距关系的曲线,称为时距曲线。
2、平均速度:地震波垂直穿过地层的总厚度与总传播时间之比。
均方根速度:把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当作双曲线,所求出的地震波速度称为均方根速度,这种近似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射线的偏折。
叠加速度:由共中心点道集速度谱求出的速度。
对一组共中心点道集上的某个同相轴,利用双曲线公式选用一系列不同速度来计算各道的动校正量,病进行动校正;当某个速度能把同相轴校成水平直线时,则这个速度就是这条同相轴对应的反射波叠加速度。
层速度:在水平层状介质中,某一层的速度。
等效速度:在均匀介质条件下,理论双曲线与实际反射波时距曲线最佳拟合的介质速度。
视速度:不沿射线方向测得的传播速度。
视周期:从振动图中可得到的相邻两峰或两谷间的时间称为视周期。
视频率:视周期的倒数称为视频率。
视波长:从波剖面中可得到的相邻两峰或两谷间的距离称为视波长。
视波数:视波长的倒数称为视波数。
地震地质条件:在一个地区能否有成效的应用地震勘探,来研究地下地质构造的条件。
具体可分为表层地震地质条件和深地震地质条件。
激发条件:是指震源种类、能量、周围介质的情况等与激发地震波密切有关的各种条件。
对陆上炸药震源来说,激发条件包括炸药量大小、药包形状、个数、分布方式,埋置岩性和深度等。
对非炸药震源,激发条件则包括装置的种类、能量、参数选择及安置情况等。
激发条件的选择是否适当对地震原始资料质量的影响很大。
接收条件:是指接收地震波的仪器的工作状态和条件。
具体包括地震检波器的安置情况,组合个数和方式,以及地震仪的各种因素等。
工程与环境物探教程考试复习资料
杨氏模量:当外力不大应变在某一区间之内时,应力与应变成正比关系,遵从胡克定律。
该区间称为线性弹性形变区。
这时应力与应变的比值称为杨氏模量,以符号E表示。
泊松比:介质的横向应变与与纵向应变的比值称为泊松比,以符号表示。
视速度:沿任一观测方向测得的速度值,并不是地震波传播的真实速度值,而是沿观测方向,观测点之间的距离和波实际传播时间的比值。
这种速度称之为视速度。
潜射波:如果表层是速度随深度增加的变速层,下部是水平均匀地层,这时产生的折射波称为潜射波。
静校正:为了消除实际地形起伏及各个激发点深度不同的影响,对实测的时距曲线形状的影响而进行的校正。
大地低通滤波器效应: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随着距离(或深度)的增加,高频成分会很快地损失,而且波的振幅按指数规律衰减,称为大地低通滤器效应。
惠更斯原理:波在传播过程中,任意时刻的波前面上的每一点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新的子波源,这个新波源也继续传播,在一段时间之后,新的波前面即为所有子波源波前面的包络。
同相轴:通常将相同相位点的连线形成的图形叫同相轴。
正演:就是已知地质体的形状、产状和剩余密度等,通过理论计算来求得异常的分布和规律。
反演:则是已知异常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求场源的赋存状态(如产状、形状和剩余密度等)。
稳定电流场:强弱和分布不随时间变化的电场为恒定电场,也称为稳定电流场。
交变电流场:强弱和分布随时间变化的电场为交变电场,与其伴随的是电磁波。
固体潮:固体地球随天体运动引力的不同而产生的周期形变的现象。
抽道集:为了进行叠加和计算速度谱方便,先把每一个共深度点的所有道集抽出的过程。
纵向电导:当电流平行岩柱体底面流过时,所测得的电导值,称为纵向电导,用符号S 来表示,单位为1/。
均方根速度:是对于水平层状介质的共反射点时距关系,可用双曲线的时距曲线公式近似地代替。
由于速度大的分层对均方根速度影响大些(或者说“权”大些),所以均方根速度大于平均速度。
地磁要素:磁场强度T﹑X北向分量﹑Y东向分量﹑Z垂直分量﹑磁偏角D:T与正北方向的夹角﹑磁倾角I:T与水平面的倾角、水平强度H:T在水平面上的投影。
工程与环境物探地震部分复习资料(未完结)
一一般假设:均匀弹性,各向同性介质,单相(固体)形变:外力作用下,固体介质因内部质点相互位置的变化使得介质的形状或大小产生变化的性质。
弹性:产生形变后,外力取消,固体介质迅速恢复原形态和大小的性质,而此种介质为弹性介质。
(外力作用小且时间短时可把大部分介质视为弹性介质)分类:各向同性,各项异性。
塑性:产生形变后,外力取消,固体介质不能完全恢复原形态和大小的性质。
各向同性介质: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无关的介质。
反之为各项异性介质(V是空间方向的函数的介质)。
非均匀介质:密度是空间位置的函数的介质。
应力: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附加内力。
应变:单位长度所产生的形变。
地震勘探的五个参数:杨氏模量:相同轴向上应力与应变的比值,又称拉伸模量。
--E泊松比:正交情况下横向与轴向应变比的负值。
σ(介于0-0.5)体变模量:压应力与体积应变系数的比值的负值。
K(压缩模量)切变模量:切应力与切应变的比值。
μ(刚性模量)拉梅系数:λ,由体变和切变模量控制的遵从λ=K-2/3μ地震波的形成:1)瞬时脉冲激发震源;2)激振点附近压强超过介质弹性极限而破裂,挤压岩土,形成塑性和非线性形变带(等效空穴);3)空穴边缘质点受脉冲挤压,产生振动,形成子波;4)振动四周传播,形成地震波。
由于观测空间远离震源点,介质表现为完全弹性介质,故而称地震弹性波。
振动图:震源外,某一空间固定点振动随时间变化所得到的图。
(视周期T*,视频率f*,振幅A)波剖面图:某时刻质点振动位移随距离变化的图。
(波数k*,视波长λ*)k*=1/λ*V=λ/T=(1/T)/(1/λ)=f/k=2πf/2πk=ω/K(ω为角速度,K是圆波数)二者可通过波速联系起来。
时间场:由t=r/v=根号(x2+y2+z2)/v时空函数所确定的时间t的空间分布称之。
等时面:时间相同的空间点的集合。
射线:等时面的法线矢量(方向向外,时间的梯度方向)真速度:射线方向的速度(射线速度)视速度:非射线方向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地震部分复习题及答案2
波的振动图形
波剖面图
5、傅立叶变换的物理意义?P20 答:
任何一个非周期振动由无限多个不同频率、不同振幅的谐和振动叠加而成。每一个频率
第二类是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的影响,主要包括: (1)地震波的能量与球面扩散。 A2 ∝ r1 ,说明波的振幅与波的传播距离成反比。
A1 r2
(2)波的吸收衰减。在地震勘探中,地震波的振幅A随传播距离r 的增加按指数规律衰
减,即 A = A0e−αr 。其中 A0 为初始振幅, α 为吸收系数,用单位波长衰减的分贝数表示。
⎫ ⎪⎪
⎬
ATP
=1−
ARP
=
2ρ1VP1 ⎪ ρ 2VP2 + ρ1VP1 ⎪⎭
①
第一个方程表明在平面波垂直入射时,不存在转换横波,因为此时转换波的反射系数
ARS 和透射系数 ATS 均为零;第二个方程说明,欲使反射波强度不为零的条件是:
-4-
ρ 2VP2 − ρ1VP1 ≠ 0 或 ρ1VP1 ≠ ρ 2VP2 ②
大地滤波作用对波形的改造图 9、惠更斯原理、费马原理及视速度定理的内容?
答:惠更斯原理表明,在弹性介质中,可以把已知 t 时刻的同一波前面上的各点看作从该时 刻产生子波的新点震源,在经过 ∆t 时间后,这些子波的包络面就是原波到 t +∆t时刻新的波
-3-
前。应用惠更斯原理可以说明波的反射、折射和绕射现象。 惠更斯原理示意图
物探的应用总要受到一定的地质及地球物理条件的限制,这主要是指: (1)探测对象与周围岩石间必须具有明显的,可以探测到的物理性质上的差异,或物质 分布的不均匀; (2)探测对象要有一定的规模,且埋藏不太深,足以产生仪器可以发现和圈定的地球物 理异常; (3)各种干扰因素产生的干扰场,相对于异常应足够微弱,或具有不同的特征,以便能 够予以分辨或消除。 若不具备上述条件,则很难通过观测发现探测对象的存在。 多解性: 对同一个地球物理异常的解释可以有互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这叫做物探异常的 多解性。造成多解性的原因很多,有数学解的不稳定性、观测误差、干扰因素等。但最根本 的原因还是地球深部的不可入性所带来的观测数据中“信息量”的不足,这些问题目前还没 有找到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 综上所述,由于各种自然的或人为的因素所限,物探取得的成果实质上都是一定条件下 的某种推论,推论和实际总是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差异。 4、工程与环境物探的特点? 答:工程及环境物探通常有以下特点: (1)大部分的对象是浅、小的物体,探查深度从几十厘米到几十米,要求探查的分辨 率高、定量解释精度高; (2)不仅要求搞清探查对象的分布规律,还往往要求查明单个对象(如溶洞)的空间 位置; (3)与工程及环境地质工作结合紧密,探查资料往往用于设计或施工,时间上衔接紧, 这常使得探测结论能及时得到验证和反馈,对工作结论要求高; (4)探查对象复杂。浅小的物体规律复杂,近地表的地质条件和物性也不均匀,沿水 平方向和铅垂方向的各向异性严重,甚至物性参数出现连续渐变的情况。给资料的定性定量 解释带来许多困难。 第一篇 地震勘探 一、地震波动力学 1、何为地震波的动力学特征和运动学特征? 答:地震波传播的动态特征集中反映在两个方面: 一是波传播的时间与空间的关系,称为运动学特征; 另一是波传播中它的振幅、频率、相位等的变化规律,称为动力学特征。
地震勘探复习资料
地震勘探复习资料1.地球物理勘探:以岩矿石间的地球物理性质差异为基础,通过接收和研究地质体在地表及其周围空间产生的地球物理场的变化和特征来推断地质体的存在状态的一种地质勘探方法。
2.地震勘探:以岩矿石间的弹性差异为基础,通过接收和研究地质体在地表及其周围空间产生的弹性波场的变化和特征来推断地质体的存在状态的一种物探方法。
3.工程地震勘探:指一种研究人工震源所激发产生的地震波在地下岩层,土壤或其他介质中传播来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方法。
4.波动:振动在介质中传播5.浅层地震勘探:研究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在岩,土介质中的传播规律,以探测浅部地质构造或测定岩,土物理力学参数的地球物理方法。
6.地球物理前提:岩矿石间的的弹性差异。
7.振动图:在波传播的某一特定距离上,该处质点位移μ随时间t 变化规律的图形。
8.波剖面图:若在某已确定的时刻t,位移μ随距离x变化关系的图形。
9.振动带:波前与波尾之间的介质区域,此时,其中所有质点正处于震动状态。
10.等时面:在介质分布空间,将地震波到达的时间值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所构成的空间曲面。
11.视速度:地震波是沿射线方向传播的,我们观测它时,只有射线方向一致才能测得其真实速度,其他任意方向所得的速度为视速度。
12.折射波盲区:观测不到折射波的范围,即震源至初至折射波之间的区域。
13.单相介质:只考虑单一相态的介质14.垂向分辨率:是指用地震记录沿垂直方向能分辨的最薄地层的厚度。
15.水平分辨率:用地震记录横向能分辨的最小地质体的宽度。
16.双相介质:有两种相态组成的介质。
17.粘滞介质:具有吸收性能的非理想弹性介质,或叫“粘弹性介质”。
18.各向同性介质:弹性体的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无关的介质。
19.各向同性介质:弹性体的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相关的介质。
20.时距曲线:震源到接受点的距离x与地震波走时t之间的关系曲线。
21.正常时差;反射波旅行时t与来自同一反射界面的双程垂直时间(回声时间)t0之差。
工程地震学复习资料
工程地震学复习资料1.论述烈度的含义;媒体报道中时常出现“某某建筑物可抗7级大地震”的说法,此说法是否准确,简述对此说法的理解。
烈度:用于标度地震引起地震震动及其影响的强弱强度,以人的感觉、器物反应、房屋结构和地表破坏程度综合评定,反应的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平均水平。
媒体报道的“能够抵御7级大地震”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应该是“可抗地震烈度为Ⅶ”。
地震的震级是基于某次地震释放的能量计算得到的,而烈度主要受震级、距离、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场地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量度地震能量的震级对应一次地震只有唯一值,而一次地震不同地点有各自的烈度值。
一般情况下,震源附近的震中烈度最高,震源越浅,烈度越大,场地条件和地质构造是烈度分布变得不规则。
2.什么是地震的原生灾害和次生灾害?地震原生灾害:指由地震引起的原生现象,如地震断层错动,大范围地面倾斜、升降和变形,以及地震波引起的地面震动等所造成的直接后果,也称地震直接灾害。
地震次生灾害:指在强烈地震发生后,自然以及社会原有的状态被破坏,造成的山体滑坡,泥石流,海啸,水灾,瘟疫,火灾,爆炸,毒气泄漏,放射性物质扩散对生命产生威胁等一系列的因地震引起的灾害,统称为地震次生灾害。
3. 简述砂土液化现象及其破坏结果。
砂土液化:是指饱和砂土在动力作用(如地震)下的特殊现象,使得地基丧失承载力、且失稳而引起土体大范围流动或滑移。
破坏结果:(1)垂直方向①因地基丧失承载力导致房屋等结构发生倾斜或倾倒②因液化而浮力增加导致下水道的检查井、排灌设施等埋地或半埋地型结构物上浮破坏。
③液化土因剪切变形而压缩,产生沉降。
(2)水平方向①土体大面机流动破坏。
②水平侧向变形破坏。
③在水平往复振动作用下,液化层和土体形成多处裂缝或隆起,破坏埋地管道和路面。
4.产生灾难性海啸的三个要素及海啸的特点。
三要素:(1)海底大地震。
只有超过7级的海底大地震才有足够能量错断海底,而且还要产生竖向错动才能够造成水体上下振荡。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资料(最终版)
地质 0902 班
地震勘探原理
反/A 入
2)反射系数计算公式:R= A
1V1 )=
=(ρ2V2 –ρ1V1) / (ρ2V2 +ρ
(Z2- Z1) / (Z2+Z1)
3)反射系数一般形式: R = (Zn-Zn-1) / (Zn+Zn-1) 值域为(-1— 1) 4) 形成反射波的条件是: 下介质界面必须是一个波阻抗界面, 上、 即波阻抗差不为零。 反射波的特点: 1)形成反射波的条件必须是:上、下介质的波阻抗差不为零; 2)反射波的强度取决于 R 的大小,R 大→反射波强; 3)反射波极性的变化取决于 R 的正负,R>0,正极性,(反射波与 入射波极性一致,正极性);R<0, (反射波与入射波极性相反,负极 性);(国际 SEG 规定) 透射波的形成及特点: 1)透射系数定义:透射波的振幅与入射波振幅之比,用 T 表示, 即,T=A t /A 入 2)物理含义:入射波的能量有多少转换为透射波能量。 3)计算公式:据理论证明,当波垂直入射时,透射系数可写为: T=1-R T= At /A 入 =(2.ρ1V1) / (ρ1V1+ρ2V2)=2Z1 / (Z1+Z2) 4) 透射系数取值范围:0≤T≤2 T 总是为正, 5)透射波与入射波相位总是一致的 特点: 1)透射波形成的条件,只有在上,下介质波的传播速度不相探原理
B.曲线顶点坐标(X=0,t=2h/v),也是极小点 tmin=2h/v; C.t0 特征点,他是在 t 轴上的截距,t0=2h/v,又称回声时间, 自激自收时间, 界面法线的双程旅行时, 0V/2,可确定炮点处 h=t 界面法线的深度; D.双曲线以 t=X/V 为渐近线,直达波是反射波的渐近线,(直 达波总是先到达接收点); E.时距曲线对应地下一段反射界面。 正常时差定义:任一接收点反射波走时与炮点反射波走时之差;即 Δtn =x2/(2t0v2) 正常时差特点: a.各点正常时差不同; b.当 V, t0 一定时,正常时差与 X 成正比,对同一个反射界面来 说,随 X 增大,正常时差增大; c.当 X 一定时,正常时差与 t0 成反比,t0 增大,时差减小;对 地面同一检波器来说,接收到的深层反射界面的正常时差比浅层的 小;所以,浅层时距曲线陡,深层时距曲线缓。 动校正:在水平界面的情况下,从观测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中减去正常 时差t,得到 x/2 处的 t0 时间。这一过程叫正常时差校正,或称动校 正。 共中心点(共反射点)时距曲线 CMP: 炮点与接收点以某一中心点对称 所记录的时距曲线; 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方程特点 : A.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是一双曲线
地震勘探复习参考资料
地震勘探复习参考资料地震子波:爆炸产生的是一个延续时间很短的尖脉冲,这一尖脉冲造成破坏圈、塑性带。
最后使离震源较远的介质产生弹性变形,形成地震波,地震波向外传播一定距离后,波形逐渐稳定,成为一个具有2-3个相位(极值)延续时间60-100毫秒。
其振幅有大小,极性有正有负,到达接收点的时间有先后。
时距曲线:波从震源出发,传播到测线上各观测点的旅行时间t,同观测点相对于激发点的距离x之间的关系曲线。
正常时差:水平界面时,对界面上某点以炮检距x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旅行时同以零炮检距(自激自收)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旅行时之差。
这是由于炮检距不为零引起的时差动校正:在水平界面的情况下,从观测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t,得到x/2处的t0时间。
这一过程叫正常时差校正,或称动校正静校正:由于地形高低、激发井深、低速带等因素引起的反射波旅行时间的畸变进行的校正。
倾角时差:地震勘探中激发点两侧对称位置观测到的来自同一倾斜界面的反射波旅行时差。
视速度:当波的传播方向与观测方向不一致(夹角)时,观测到的速度并不是波前的真速度V,而是视速度Va。
滑行波:由透射定律可知,如果V2>V1,即sinθ2>sinθ1, θ2>θ1,当θ1还没到90度时,θ2到达90度,此时透射波在第二种介质中沿界面滑行。
此时这种波称为滑行波。
折射波:当入射波大于临界角时,出现滑行和全反射。
在分界面上的滑行波有另一种特性,即会影响第一界面,并激发新的波。
在地震勘探中,由滑行波引起的波叫折射波,也叫首波。
随机干扰:没有一定的规律,没有一定的传播方向,在地震记录上形成杂乱无章的干扰背景。
多次波:对被追踪界面的观测次数而言,n次覆盖即对界面追踪n次。
共反射点叠加:将不同接收点接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地震记录,经过动校正后叠加起来。
剩余时差:把某个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射时间与其共中心点处的t0之差叫剩余时差。
等效速度:倾斜界面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用水平界面来代替所对应的速度,适用于倾斜界面均匀覆盖介质情况。
《地震勘探原理》考试复习资料
《地震勘探原理》考试复习资料1、油气勘探的三种方法:1、地质法:(Geology Method)2、地球物理方法:(Exploration Meth3、钻探法:Drill Way (Log/Well) 4、综合方法:地质、物探(物化探)、钻探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勘探。
2、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概念及分类:它是以岩矿石(或地层)与其围岩的物理性质差异为物质基础,用专门的仪器设备观测和研究天然存在或人工形成的物理场的变化规律,进而达到查明地质构造寻找矿产资源和解决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以及环境监测等问题为目的勘探,叫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
相应的各种勘探方法,叫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简称为物探方法。
分类:地震勘探弹性差异重力勘探密度差异磁法勘探磁性差异电法勘探电性差异地球物理测井3地震勘探:在油气勘探中,地震勘探已成为一种最有效的方法。
地震勘探方法就是利用人工方法激发的地震波(弹性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从而来确定矿藏(包括油气、矿石、水、地热资源等)等的位置,以及获得工程地质信息。
地震勘探所获得的资料,与其它的地球物理资料、钻井资料及地质资料联合使用,并根据相应的物理与地质概念,能够得到有关构造及岩石类型分布等信息4、地震勘探基本原理:⇒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弹性差异(Elasticity Property Difference )⇒引起弹性波场变化(Elasticity Filed)⇒产生弹性异常(速度不同)(Elasticity Waves Abnormal)⇒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 (Seismograph )⇒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Inversion Geological Structure5、自激自收:6、地震勘探的主要工作环节。
野外数据采集室内资料处理地震资料解释第一章一、名词1、地震波运动学:研究在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的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的关系,即研究波的传播规律,以及这种时空关系与地下地质构造的关系。
(完整版)工程物探复习资料..
(完整版)工程物探复习资料..1.频谱分析:利用傅立叶方法来对振动信号进行分解并对它进行研究和处理的一种过程。
2.剩余时差:将某个波按水平截面一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射时间与共中心点处的自激自收时间之差。
3.静校正:几何地震学的理论都是以地面水平、地表介质均匀为前提假设的。
如果地表起伏不平,低降速带厚度及速度变化剧烈等,则会严重影响地震剖面质量。
为改善地震剖面质量,要进行表层因素的校正,即为静校正。
4.联合剖面法:电剖面法中最重要的方法。
由两个三极装置组合而成,因此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地质信息。
另联合剖面法还具有分辨能力强,异常明显等优点。
在水文及地质调查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但由于其有无穷远极,野外工作中有装置笨重,地形影响大的缺点。
8.电极装置:电法勘探供电电极和测量电极的排列方式和移动方式。
9.均匀电场:在地下建立起了人工电场,如果被电场控制范围内的岩石具有相同的电阻率,并且电阻率的大小不随电流的方向而改变,称该形成的电场为均匀各向同性介质中的电场。
10.波剖面:在波动传播的某一确定时刻t,质点位移随传播距离变化关系的图形。
11.波前面: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如果在某一时刻t,把空间中所有刚刚开始振动的点连成曲面,这个曲面就称为t时刻的波前面,简称波前。
12.观测系统:炮点与检波点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相互位置关系,13.垂直叠加:同一地点上重复激发,在同一排列上重复接收到的信号,利用信号增强型地震仪依次叠加在一起的过程成为垂直叠加。
14.脉冲响应:脉冲响应是一个振幅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它的傅里叶变换就是滤波器的频率响应。
15.频率响应:在频率域中,我们把随频率的变化关系称之为滤波器的频率响应16.伪门现象:数字滤波时,将脉冲响应函数按采样间隔Δ进行离散采样,采样后的脉冲响应时间序列的频率特性除了有正门外,还有许多的伪门的现象。
17.共反射点道集:将共反射点道集从原始共炮点记录中抽出并集合在一起,即构成共反射点道集。
地震勘探学复习重点全(优秀版)word资料
地震勘探学复习重点全(优秀版)word资料1. 振动图,波动图振动图:波在传播过程中,某一质点的位移u是随时间t变化的,描述某一质点位移与时间关系的图形叫做地震波的质点振动图形.波动图:在地震勘探中,通常把同一时刻沿地震测线的各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分布所构成的图形叫做地震波的波剖面。
即位移u 是距离x的函数,u=f(x) 。
2. 纵波,横波特点费马定理,斯奈尔定律纵波(P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平行(或一致)的波。
横波(S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垂直的波。
费马原理(又称射线原理或最小时间原理)内容:它较通俗的表达是:波在各种介质中传播路径,满足所用时间为最短的条件。
斯奈尔定律:入射线、透射线位于反射界面法向的两侧,入射线、透射线和法线同在一个平面内.入射角的正弦和透射角的正弦之比,等于入射波的速度和透射波的速度之比。
3. 反射波,透射波,折射波,滑行波,多次波反射波:各地层之间存在阻抗差异透射波:透射波产生在速度不同的分界面上折射波: 在任一地层顶面形成折射波,必须是该层波速大于上覆所有各层的波速。
识别多次波的重要标志:t0标志,角度标志4. 地震纵向/横向分辨率地震纵向分辨率:指在纵向上能分辨岩性单元的最小厚度。
地震横向分辨率:指在横向上能确定特殊地质体的大小、位置和边界的精确程度。
5. 反射波时距曲线推导虚震源弹性: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了形变,当外力去掉以后,物体就立刻恢复其原状。
塑性: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了形变,当外力掉以后仍旧保持其受外力时的形状。
弹性体: 具有弹性的物体叫做弹性体;塑性体: 具有塑性的物体叫做塑性体弹性波: 振动在弹性介质中传播就形成了弹性波b.惠更斯原理(又称波前原理):在弹性介质中,若已知任一时刻t 的波前,则该波前面上的每一个点都可以看作是新的震源(子波源),并各自发出子波(由子波源向各方发出的微弱的波),所有这些子波以介质中的波速v 向各方传播,经过Δt时间间隔,它们的包络面便是t+Δt 时刻的波前。
地震勘探各章重点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5个5X3)1、道间距:埋置在排列上的各道检波器之间的距离。
(道于道之间的距离)2、波剖面:在某时刻,以质点所在位置为横坐标,以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为纵坐标,画出某一时刻的振动情况(波形曲线),称为波剖面。
地震勘探中,沿测线画出的波形曲线,也称波剖面.3、干扰波:是指妨碍追踪和识别有效波的波。
如面波、多次反射波。
4、横测线:炮点与接收点不在同一线上,叫非纵测线。
5、纵测线:一般炮点和接收点都放在同一测线上,叫纵测线。
6、偏移距:是指激发点到最近的检波器组中心的距离,常常分解为两个分量:垂直偏移距,即以直角到排列[线的距离;纵偏移距,从激发点在排列线的投影到第一个检波器组中心的距离。
7、时距曲线:就是表示波从震源出发,传播到测线上各观测点的旅行时间t,同观测点相对于激发点的距离x之间的关系8、二、简答题(3个3X15)1、共中心点(共反射点(CRP)是共中心点的特例:即岩层为水平时)与共炮点的区别?(1)界面水平时:如下图,M点为共中心点R点称为共反射点(CRP)。
M为共中心点(CMP)。
在水平反射界面上中,共反射点(CRP)也称共深度点(CDP)。
单边放炮与双边放炮共反射点与共炮点的区别:在水平界面上,共反射点与共炮点的时距曲线一样,都为双曲线,但物理意义不同:①共反射点时距曲线,也是一条双曲线。
但它只反映界面上的一个点,即共反射点R的反射。
而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则反映界面上的一段。
②共反射点时距曲线动校正后,各叠加道的时间都换算成M点的t0时间;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动校正后,各记录道的时间,相当于记录道与炮点中点O处的t0时间③共反射点时距曲线只反映界面上一个点R的情况,而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反映的是一段反射界面的情况。
④地震勘探中习惯把x=0时的反射波传播时间叫做t0,即t0=2h0/V。
在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上,这个t0反映的是激发点O处反射波的垂直反射时间(也叫做回声时间),在共反射点时距曲线上,t0时间代表共中心点M处的垂直反射时间。
工程物探考试总复习
2012.5.31
绪论
一、物探的概念
定义:按物理学的原理、用定量的物理学方法 研究地球,以寻找和勘探有用矿藏及解决某些地质 问题的地球物理方法。 原理:组成地壳的不同的岩土介质往往在密度、 电性、弹性、磁性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将引 起相应地球物理场的局部变化,物探就是通过专门 的仪器观测这些地球物理场的分布与变化,然后进 行分析研究,推断出地下岩土介质的性质和环境资 源等状况,从而达到解决地质问题的目的。
12
三、地震观测系统
1、地震观测系统:为了解地下各界面的情况,必须 连续追踪相应的地震波,这样就要求激发点与接收 点必须保持一定的关系。激发点与接收点间相对空
间位臵关系就叫测系统。
观测系统可分为2D(线)、3D(面积)两种
13
1、一次覆盖连续观测
连续剖面法:检波器组沿测线均匀放臵,并等间隔激发, 对反射界面进行连续观测
地球表面的重力随地点而变化。重力的变化与地下物
质密度分布不均匀有关;而物质密度的分布又与地质 构造及矿产分布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研究地下物质 密度分布不均匀引起的重力变化(称为重力异常), 可以了解和推断地球的结构、地壳的构造,以及勘探
矿产资源。
21
2、重力异常
地下物质密度分别不均匀引起重力随空间位臵的 变化。在重力勘探中,将由于地下岩石、矿物密度分 布不均匀所引起的重力变化,或地质体与围岩密度的 差异引起的重力变化,称为重力异常。 引起重力异常的必要条件是岩层密度必须在横向 上有变化,或者是岩层内要有密度不同的地质体存在。 对于一组横向上密度均匀分布的岩层,无论它们在纵 向上密度变化有多大,也不能引起重力异常。
26
右图是球体异常与单 斜区域异常的叠加,判断 哪一个是重力高?哪一个 是重力低?
地震勘探和物探试题库
初级一名词解释(B)1.反射波答: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遇到两种地层的分界面时,便会产生波的反射,在原来地层中形成一种新波,这种波称为反射波.2.透射波答: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遇到两种地层的分界面时,一部分能量返回原地层形成反射波,另一部分能量透过分界面在第二种地层中传播,形成透射波,又叫做透过波.3.滑行波答:当下部地层的速度大于上部地层的速度时,如果入射波的射线与界面法线之间的夹角等于某一个角度i时,透射波的射线与界面法线间的夹角就等90°,透射波将沿地层分界面滑行,我们称沿界面滑行的透射为的滑行波.4.折射波答:当滑行波沿地层分界面滑行时,由于上下两种地层之间是紧密互相接触的,这样就会在上部地层中产生一种新波,这种波叫做折射波.5.有效波答:在地震勘探工作中,用来解决地下地质问题的波叫做有效波.用反射波地震法进行勘探,反射波就是有效波.6.干扰波答:在地震勘探工作中,凡是妨碍追踪和识别有效波的其它一切波,都称为干扰波.7.多次波答:当地下存在有强反射界面时,除产生一次反射波之外,还会在这个界面与地面之间产生多次反射波,简称多次波.8.振动图形答:波在传播过程中,某一质点的位移大小是随时间而变化的,描述质点位移与时间关系的图形,叫做振动图形.9.周期答:质点振动一次所需要的时间,叫做振动周期,用字母T表示,它的单位为秒或毫秒.10.频率答:质点在一秒钟内振动的次数,叫做振动频率.用字母f表示,它的单位为Hz(赫芝).11.振幅答:质点振动时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叫做振动的振幅.常用字母A表示.12.周期振动答:振动过程中周期或频率保持不变的振动,叫做周期振动.13.非周期振动答:在振动过程中,周期或频率是变化的振动,叫做非周期振动.14.地震波形记录答:地震波属于脉冲振动,地震记录实际上就是一系列地震波传播到地表时,引起地表质点振动的脉冲图形.如果在地面沿测线设置多道检波器,得到的多道振动图形的总和,就是地震波形记录.15.波剖面答:波在传播过程中的某一时刻,介质中各个质点的位移是不同的,描述质点位移与空间位置关系的图形,叫做波剖面.16.波长答:波在一个周期里传播的距离,叫做波长.17.波数答:在波的传播方向,单位长度内的波长数目,叫做波数.18.波前答: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如果在某一时刻t,把空间中所有刚刚开始振动的点连成曲面,这个曲面就称为t时刻的波前面,简称波前.19.射线答:所谓射线,就是地震波从一点到另一点的传播路径.20.矿物答:矿物是在地质作用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单质和化合物,它们一般具有稳定的组成和物理、化学性质.21.岩石答:岩石是矿物的自然组合体,它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在地质作用过程中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而成的.22.主要造岩矿物答:主要造岩矿物是组成岩石的主要矿物.包括长石、石英、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方解石、白云石,以及各种粘土矿物等.23.岩浆岩答:岩浆岩是由地下深处高温高压的岩浆上升到地壳中或喷出地表,冷凝结晶而形成的岩石.24.沉积岩答:在地壳表层及浅部,由原岩经过风化剥蚀作用、搬运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层状岩石,称为积沉岩.25.变质岩答:岩浆岩和沉积岩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或有物质成分的加入或代出,使岩石的成分、结构、构造等发生变化而形成的新岩石,称为变质岩.26.地质作用答:促使地壳的物质成分、内部构造和表面形态等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各种自然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27.外力地质作用答:大气、水和生物在太阳辐射能等地球以外的能源的影响下产生的动力对地壳表层所进行的各种地质作用,统称为外力地质作用.28.内力地质作用答:内力地质作用是由地球热能和重力能等地球内部能量所引起的各种地质作用的统称.29.风化壳答:在大陆地壳表面,由风化残积物和土壤构成的松散薄壳,称为风化壳. 30.碎屑岩答:碎屑岩是沉积岩的一类,主要由碎屑物质和胶结物组成,其中碎屑会含量达50%以上.31.粘土岩答:粘土岩是沉积岩的一类,主要由高岭石等粘土矿物组成,粒径小于0.005毫米的物质占50%以上.32.碳酸盐岩答:碳酸盐岩是属于化学-----生物化学成因的一类沉积岩,主要由方解石、白云石组成.33.岩层答:岩层指由同一种岩石组成,上下具有界面的一层岩石.34.有效波答:所谓有效波,就是用来解决地质问题的波.35.干扰波答:干扰波则是防碍追踪和识别有效波的波.填空题(B)1.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的物探方法,主要有_______勘探,_________勘探,__________勘探和_________勘探.其中是有效的物探方法是地震勘探.答:地震;重力;电法;磁法.2.用_________方法(如爆炸,敲击等)产生振动,研究振动在_________的传播规律,进一步查明________地质构造和有用矿藏的一种_______方法,叫地震勘探.答:人工;地下;地下;物探.3.地震勘探分__________地震法、__________地震法和____________地震法三种.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主要是_________地震法,其它两方法用的较少.答:反射波;折射波;透射波;反射波.4.反射波地震勘探,首先用人工方法使__________产生振动,振动在地下________形成地震波,地震波遇到岩层_________时,会产生______成反射波.答:地层;传播;分界面;反射.5.反射波到达地表时,引起地表的_________.检波器把地表的_________转换成___________,通过电缆把电振动输送到数字地震仪器里,记录在磁带上的,这就成为_______________地震记录.答:振动;机械振动;电振动;数字磁带.6.对数字磁带地震记录,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地震资料___________,得到各种时间剖面,再对时间剖面进行地震资料__________,做出地震____________,并提出____________进行钻探,这样就完成了地震勘探工作.答:处理;解释;构造图;井位.7.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了____________,当外力去掉以后,物体能立刻_________层状,这样的特性称为___________.具有这种性能的物体叫____________.答:形变;恢复;弹性;弹性体.8.物体在作用下,弹性体____________所发生的_________或________的变化,就叫做_____________形变.答:外力;体积;形状;弹性.9.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了__________,若去掉外力以后,物体仍旧__________其受外力时的形状,这样的特性称为_________.这种物体称为____________.答:形变;保持;塑性;塑性体.10.弹性和塑性是物质具有两种互相___________的特性,自然界大多数物质都___________具有这两种特性,在外力作用下既产生__________形变.也产生___________形变.答:对立;同时;弹性;塑性.11.弹性和塑性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形变或___________形变.这取决于物质本身的__________物质,作用其上的外力________作用力延续时间的_____________,变化快慢,以及物体所处____________、压力等外界条件.答:弹性;塑性;物理;大小;长短;温度.12.当外力作用_________,而且作用时间又_________,大部分物质主表现为弹性性质.答:很小;很短.13.当外力作用__________,且作用时间__________时,所有物质都表现为塑性性质.答:大;长.14.当采用炸药震源激发地震波时,在药包附近爆炸产生的___________热气球,爆炸前沿____________,经测定达几十万个大气压,大大超过岩石的_____________温度,岩石遭到破坏,炸成空穴叫__________空答:高压;压强;抗压;实际.15.远离爆炸中心,压力________,小于岩石的________强度,但仍超过岩石的_________强度,此时岩石虽不遭受破坏,但产生______形变,形成一个等效空穴.答:减小;抗压;弹性;塑性.16.在等效空穴以外的区域,爆炸压力降低到岩石的________强度以内,由于爆炸产生的作用力的延续时间_________,一般只有几百个微秒.因此对于_________震源的地层来说,完全可以看成是近似的_______介质.答:弹性;很短;远离;弹性.17.弹性体受体____________作用发生形变时,在弹性体内部便产生一_________形变的力,这个力叫弹力.答:外力;反抗.18.被拉长的弹簧,在弹簧__________便产生一个_________拉长的弹力在外力___________时,这个弹力使弹性体_________原状.答:内部;反抗;取消;恢复.19.形变越大,产生的弹力______,形变消失,弹力也就________了.可见弹力与形变之间是互相__________又互相____________.答:越大;不存在;联系;依存.20.弹性体在_________作用下,由于外力对弹性体的作用力_______和________不同,弹性体发生的_________也是多种多样的.答:外力;方向;作用点;形变.21.在外力作用下,弹性体发生的形变,只改变物体的_______,而它的________保持不变,这种形变叫_________形变,简称_________.(见图08AA-1)答:体积;形状;体积;体变.22.在外力作用下,弹性体发生的形变只改变____,而它的______不变,这种形变叫_______形变,简称_________(图08AA-2)答:形状;体积;形状;切变.23.形变类型不同,产生的_________类型也不一样.________形变产生的弹力方向,必然________于岩石体的各个面,这种弹力称为_______弹力.答:弹力;体积;垂直;法向.24.形状形变产生的弹力方向,必然和六面体的某两个面__________,这种弹力称为___________弹力.不同类型的___________和弹力,将产生不同类型的______________.答:相切;切向;形变;地震波.25.地震勘探中,爆药在岩层中__________,使岩层__________发生振动振动通过岩层___________出去形成__________.答:爆炸;质点;传播;地震波.26.地震波属于_________波的一种,振动只有在弹性__________中,才能传播出去而形成波.答:弹性;介质.27.形变和弹力_____________的过程,是振动在弹性介质中的________过程,也就是地震波的形成过程.答:相互作用;传播.28.由于A点在振动过程中,与机邻质点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_________,就必然引起相________邻_______的振动.相邻____________的振动又引更远一些的振动.因此,在弹性介质中,振动就以质点A为中心,由近及远按一定速度传播出去而形成波.答:弹力;质点;质点;质点.29.地球是由若干个_________组成的,其中外部圈层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30.地球内部圈层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软法圈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合称为________________.答:地壳;地幔;地核;岩石圈.31.地壳是地球最外部的一个_________圈层,平均厚度_____________.在大陆部分较厚,一般__________________;在大洋部分较薄,一般________________.答:固体;15--17公里;30--40公里;6--16公里.32.大陆型地壳具有双重结构,上部为____________,下部为__________大洋型地壳只有________________.地壳的下界石称为.答:硅铝层;硅镁层;硅镁层;莫霍面.33.在地表环境的常温常压条件下,由于__________的变化,以及大气水和生物的作用,岩石发生崩裂,分解等一系物理的和化学的变化,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称风化作用.答:温度;碎屑物质;溶解物质;残余物质.34.岩浆岩按其形成_____________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答:深度;深成岩;浅成岩;喷出岩.35.在图08AA-3中,M为岩层层面,L为假想水平面;岩层层面M的产状要素是:____________AB的两端延伸的方向为走向,OC的水平投影OD为_____________,它的指向为倾向,<α为_______________.答:走向线;倾斜线;倾向线;真倾角.36.根据炮点___________和地下反射点三者之间的关系,要__________追踪反射波,炮点和接收点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_______________关系.这种系称为_________________.答:接收点;连续;相互位置;观测系统.37.根据炮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地震测线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两大类.答:纵测线;非纵测线.38.炮点和接收点在同一条直线上的测线叫______________;炮点和接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测线叫__________________.答:纵测线;非纵测线.选择题(B)1.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最有效的物探方法是_______________勘探.A.地震;B.重力;C.电法;D.磁法.答:A.地震.2.地震勘探最主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震法.A.折射波;B.透射波;C.反射波.答:C.反射波.3.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遇到两种地层的分界面时,一部分能量返回原地层形成________.A.透射波;B.反射波;C.滑行波.答:B.反射波.4.在反射波地震法勘探中,_____________就是有效波.A.多次波;B.反射波.答:B.反射波.5.共反射点记录反映的是地下界面上_____________.A.一个点;B.许多点.答:A.一个点.6.在同一反射界面条件下,多次反射波比一次反射波_____________.A.传播时间长;B.反射能量强.答:A.传播时间长.7.面波的传播速度比折射波的传播速度__________________.A.低;B.高;C.相等.答:A.低.8.接收点与炮点之间的距离叫________________.A.道距;B.炮检距;C.偏移距.答:B.炮检距.9.当炮点位于排列左侧时就叫____________________.A.小号放炮;B.大号放炮;C.中间放炮.答:A.小号放炮.10.若地下界面有倾角,且地层倾向指向大桩号方向,就采用_________进行观测.A.小号放炮;B.大号放炮;C.中间放炮.答:B.大号放炮.11.若组合检波器都采用串联,这时的到的记录能量______________,但是干扰背景______.A.强,大;B.弱,小;C.强,小;D.弱,大.答:A.强,大.12.为了得到理想的记录,一般组合检波器都要用_____________的连接方式.A.串联;B.并联;C.先串后并.答:C.先串后并.13.对共反射点道集记录,经过动校正后,各道反射波的传播时间,都校正成____________反射时间.A.垂直;B.标准.答:A.垂直.14.水平迭加能使多波受到压制,反射波得到______________.A.突出;B.增强;C.压制;D.变化不明显.答:B.增强.15.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了形变,当外力去掉后,物体立刻恢复原状,这种特性叫_____________.A.塑性;B.弹性.答:B.弹性.16.物体的弹性和塑性主要取决于物质本身的____________性质.A.物理;B.化学.答:A.物理.17.物质的弹性和塑性是相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B.是不变的.答:A.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18.纵波的特点是质点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_______________.A.垂直;B.不垂直;C.一致;D.不一致.答:C.一致.19.横波的特点是质点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__________________.A.垂直;B.不垂直;C.相同;D.不相同.答:A.垂直.20.地壳的平均厚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A.6--16公里;B.15--17公里;C.30--40公里.答:B.15--17公里.21.地壳的下界面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A.硅铝层;B.硅镁层;C.莫霍面.答:C.莫霍面.22.质点振动一次所__________________叫振动周期.A.行的距离;B.需的时间.答:B.需的时间.23.质点在一秒钟内_____________叫振动频率.A.行的距离;B.振动次数.答:B.振动次数.24.质点振动时偏离平衡位置的_____________,叫振幅.A.时间;B.最大位移.答:最大位移.25.波在___________里传播的距离,叫波长.A.一定时间;B.一个周期;C.一种介质.答:B.一个周期.26.射线和波前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相互平行;B.相互斜交;C.相互垂直;D.无关联.答:C.相互垂直.27.以下几种只有_________________才是内力地质作用.A.剥蚀作用;B.沉积作用;C.岩浆活动;D.成岩作用.答:C.岩浆活动.28.下列几种不属于沉积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A.碎屑岩;B.变质岩;C.粘土岩;D.碳酸盐岩.答:B.变质岩.29.费玛原理为地震波沿射线传播的时间与沿其它任何路程传播的时间比较_________________.A.为最小;A.为最大;C.不一定;D.都相同.答:A.为最小.30.在反射定律中,入射角___________________反射角.A.大于;B.等于;C.小于;D.无关系.答:B.等于.31.当入射角增大到i,透射角增加到90°时,这时的透射波叫_____.A.面波;B.多次波;C.折射波;D.滑行波.答:D.滑行波.32.地震波沿测线传播的速度,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A.真速度;B.视速度.答:B.视速度33.由视速度定理可知,真速度___________________视速度.A.不大于;B.不小于;C.永远等于.答:A.不大于.34.直达波就是从震源______________到达检波器的波.A.反射;B.折射;C.滑行;D.直接.答:D.直接.35.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反映的是反射界面上的_______________.A.一点;B.一段.答:B.一段.36.在炮点附近,观测不到______________.A.直达波;B.折射波;C.反射波.答:B.折射波.37.常见多次反射波共有____________种.A.2;B.3;C.4;D.5答:C.438.自然界中形成不同种类沉积岩的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__个.A.2;B.3;C.4;D.5答:A.239.沉积岩层状构造中的块状构造是指单层厚度大于___________米.A.1;B.2;C.5;D.10.答:B.240.炮点与_____________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相互位置关系,这种关系称为观测系统.A.炮点;B.接收点.答:B.接收点.判断题(B)1.地震波的速度是指地震波在岩层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地震速度.()答:√2.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仅与岩石的密度有关.()答:×3.在其它条件相同时,变质岩和火成岩的地震波速度小于沉积岩的地震波速度.()答:×4.孔隙度越大,地震波的速度就越小,反之则越大.()答:×5.岩石的密度与孔隙度成反比.()答:√6.当岩石密度增加时,地震速度不变.()答:×7.地震速度随岩石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答:×8.岩石的结构单元是岩石骨架和充填物.()答:×9.当地下界面倾角较大时,由速度谱求的平均速度为等效速度.()答:×10.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相同,称为走向断层.()答:√11.断层走向与褶曲轴向相交,称为斜断层.()答:×12.剖面是共反射点道集记录,经过数字处理后得到的.()答:×13.水平迭加剖面实质上就是反射时间剖面.()答:×14.水平迭加剖面记录的是反射界面的垂直反射时间.()答:√15.油气主要在浮力和水动力的驱动下进行二次运移.()答:√16.石油从生油岩中向外排出的过程叫初次运移.()答:√17.油气藏是在圈闭内,具有压力系统的油气聚集.()答:×18.地槽是地壳上活动性不太强烈的地区.()答:×19.地台是地表上相对稳定的地区.()答:√20.反射系数有突变的界面,在突变点上不会产生绕射波.()答:×21.平界面反射波的t0(X)曲线为一条抛物线.()答:×22.水平长反射段的反射波,具有一个主体四个尾巴.()答:×23.不同波的迭加叫做波的干涉,迭加部分叫做干涉带.()答:√24.背斜是褶皱构造中,岩层向上弯起的部分.()答:√25.向斜是褶皱构造中,岩层向上弯曲的部分.()答:×26.断层是发生明显相对移动的一种断裂构造现象.()答:×27.不整合是地壳运动引起的,它不一定有沉积间断.()答:×28.沿测线方向反射界面的倾角,叫视倾角.()答:√29.界面与地面的夹角,叫真倾角.()答:√30.在一个油气藏中,气位于最顶部,油居中,水在最下部.()答:√31.振动在介质中传播就形成波.()答:√32.地震实质上就是一种在岩层中传播的波.()答:×33.描述质点位移随时间和空间位置变化的叫做波形.()答:×34.任意一个振动的波形,无论怎样复杂,都可以看成是许多正弦(或余弦)波,迭加而成.()答:×35.反射系数不能说明反射波的强度.()答:×36.反射波的振幅与反射界面的反射系数无关.()答:×37.当条件相同时,反射波振幅越强,反射波的振幅就越强.()答:×38.地震波的振幅是由激发条件确定的.()答:×39.在频率域,用频率响应可以描述滤波器的特征.()答:√40.石油勘探中,主要是地震法.()答:×41.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遇到两种地层的分界面时,便会产生波的反射.()答:√简答题(B)1.什么是共炮点反射波记录答:将某点放炮接收到地下界面上不同点的反射波,将这些接收点上的反射波形记录依次排列在一起,就成为反射波地震记录,简称反射波记录.这种记录又称为共炮点记录,因为他们的炮点相同,而接收点是不同的.2.什么是共反射点记录答:如果在O1点放炮S1点接收,O2点放炮S2点接收,O3点放炮S3点接收等,均接收到地下界面上同一点R的反射波.将各个接收点上的反射波形记录,按炮点到接收点的距离由小到大依次排列在一起,就成为反射波的共反射点记录.3.什么是多次波记录答:如果地下有一个强反射界面,在接收点上,不仅能接收到该界面上的一次反射波,而且还能接收到它的多次反射波.多次波记录与一次波的记录是相似的,只是它的传播时间比一次波的传播时间要长.4.什么是折射波记录答:在O点放炮,S1点以外各点接收,可以接收到地下界面的折射波.折射波记录同反射波记录没有多大区别只是折射波的到达时间,在记录上按直线分布,而反射波的到达时间,在记录上则按曲线分布.5.面波在记录上有何特点答:面波是一种沿地表传播的干扰波,面波在记录上同折射波有点相似,但是面波的传播速度比折射波的传播速度低很多,并且面波的波形较"胖",延续的时间也较长.面波的强弱与放炮深度有关,一般在潜水面以下深度放炮,面波的强度较弱.6.什么是观测系统答:为了查明地下地质构造,地震勘控工作必须在地面上布置许多测线,沿测线进行连续观测.因此,在测线上要布置许多炮点和接收点.要连续追踪反射波,炮点和接收点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相互位置关系,这种关系称为观测系统.7.什么叫排列、道距和炮检距答:对于每一个炮点,都要布置许多接收点.一个接收点就叫做一道,所有的接收点就构成一个排列.一个排列常用120道.道与道之间的距离叫做道距,接收点与炮点之间的距离叫做炮检距,炮点与最近一个接收点之间的距离称为偏移距,炮点与最远一个接收点之间的距离则叫最大炮检距.8.什么是小号放炮在什么情况下采用答:当炮点位于排列左侧时就叫做小号放炮.当地下界面有倾角,而且地层倾向指向小桩号方向时,就采用小号放炮进行观测.9.什么是大号放炮在什么情况下采用答:当炮点位于排列右侧时就叫做大号放炮.如果地下界面有倾角,而且地层倾向指向大桩号方向,就采用大号放炮进行观测.10.什么是中间放炮在什么情况下采用答:炮点位于排列中间的叫做中间放炮,当排列道数较多,最大炮检距较大时,可采用中间放炮进行观测.中间放炮同样可以有偏移距,而且左右两个偏移距相等.11.什么叫多次覆盖答:为了压制多次波等干扰,可采用多次覆盖的观测法.所谓多次覆盖,就是对地下每一个反射点,都要进行多次重复观测.12.如何进行四次覆盖观测答:每放一炮,炮点和排列都要向前移动1道距离,放4炮就能对地下两个反射点进行四次重复观测.继续进行下去,就能对以后所有的反射点,都进行四次重复观测.13.怎样获得共反射点记录答:野外放炮记录,一般都是共炮点记录.如果采用多次覆盖观测系统把记录道按反射点进行组合,就可得到共反射点道集记录.14.如何计算炮点和排列移动的道数答:炮点和排列移动的道数是相同的,用公式:V=M/2n,可计算炮点和排列移动道数V。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资料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资料地震勘探原理复习资料1.什么是地震勘探,它主要包括哪几个阶段?答:1)由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弹性波),穿过地下介质运动、遇到弹性分界面返回地面,用仪器接收地震波,得到地震记录。
对接收到的地震记录进行处理、解释,从而就能了解地下介质的情况,这个过程叫地震勘探2)它由三个部分组成:野外资料采集、室内资料处理、室内资料解释。
2.什么是弹性介质?什么是均匀介质?答:弹性介质:物体受力后,发生形变,但当外力撤消后,即能恢复原状的性质。
均匀介质:波速是常数(定值)的介质附加:(塑性介质:物体受力后,发生形变,但当外力撤消后,不能恢复原状的性质。
)3.什么是杨氏模量、剪切模量及泊松比的物理意义?答:(1) 杨氏模量(E):简单拉伸或压缩时,弹性体的相对伸缩△L/L与应力P之比 E=P/(△L/L) ;不同的物体E是不同的,在线性弹性极限范围内,物体的弹性形变满足虎克定律(应力∝应变)(2) 切变模量(剪切模量)μ:它是简单剪切力作用时的切应力P 与剪应变tgθ之值,即有μ=P/tgθ=P/( △L/L)(3) 泊松比(σ):弹性体内发生纵向伸长(或缩短)时,伴随产生的横向相对收缩(或膨胀) △d/d与纵向相对伸(缩) △L/L之比值,称泊松比.σ=(△d/d)/( △L/L) 它是表示形变变化调整的一种尺度.4.试叙纵波和横波的传播特点。
答:纵波是弹性介质发生体积形变所产生的波动(体积变化),是一种胀缩力形成的波质点的振动(位移)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可在任何介质中传播横波是弹性介质发生切变时所产生的波动(形状变化),是旋转力作用形成的波,质点的振动(位移)与波传播的方向垂直,只在弹性固体中传播,即横波不通过液体、气体,因为剪切模量=0,纵波速度比横波速度大,所以远离震源时总是纵波先到达检波器。
5.什么叫射线?答:射线就是波从一点到另一点传播的路径,它代表了波传播的方向。
射线永远垂直于波前。
6.振动图和波剖面有什么区别?答:(1)振动图:固定一点(X=X1)→U=U(t)→振动图描述参数:视周期T* 视振幅A* 初至t1 延续度△t(2)波剖面:固定某一时刻(t=t1)→U=U(X)→波剖面参数描述:波峰:波剖面中最大正位移;波谷:波剖面中最负位移;视波长λ*两个相邻波峰或波谷的距离,它表示波在一个视周期这传播的距离。
完整版工程物探复习资料
1. 频谱分析:利用傅立叶方法来对振动信号进行分解并对它进行研究和处理的一种过程。
2. 剩余时差:将某个波按水平截面一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射时间与共中心点处的自激自收时间之差。
3. 静校正:几何地震学的理论都是以地面水平、地表介质均匀为前提假设的。
如果地表起伏不平,低降速带厚度及速度变化剧烈等,则会严重影响地震剖面质量。
为改善地震剖面质量,要进行表层因素的校正,即为静校正。
4. 联合剖面法:电剖面法中最重要的方法。
由两个三极装置组合而成,因此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地质信息。
另联合剖面法还具有分辨能力强,异常明显等优点。
在水文及地质调查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但由于其有无穷远极,野外工作中有装置笨重,地形影响大的缺点。
8. 电极装置:电法勘探供电电极和测量电极的排列方式和移动方式。
9. 均匀电场:在地下建立起了人工电场,如果被电场控制范围内的岩石具有相同的电阻率,并且电阻率的大小不随电流的方向而改变,称该形成的电场为均匀各向同性介质中的电场。
10. 波剖面:在波动传播的某一确定时刻t,质点位移随传播距离变化关系的图形。
11•波前面: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如果在某一时刻t,把空间中所有刚刚开始振动的点连成曲面,这个曲面就称为t 时刻的波前面,简称波前。
12. 观测系统:炮点与检波点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相互位置关系,13. 垂直叠加:同一地点上重复激发,在同一排列上重复接收到的信号,利用信号增强型地震仪依次叠加在一起的过程成为垂直叠加。
14. 脉冲响应:脉冲响应是一个振幅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它的傅里叶变换就是滤波器的频率响应。
15. 频率响应:在频率域中,我们把随频率的变化关系称之为滤波器的频率响应16. 伪门现象:数字滤波时,将脉冲响应函数按采样间隔△进行离散采样,采样后的脉冲响应时间序列的频率特性除了有正门外,还有许多的伪门的现象。
17. 共反射点道集:将共反射点道集从原始共炮点记录中抽出并集合在一起,即构成共反射点道集。
地震勘探基础学习知识原理期末总复习资料2(共四部分)
5 多次覆盖的观测系统(共中心点方法)多次覆盖:对被追踪界面的观测次数而言,n 次覆盖即对界面追踪n 次。
如果观测到的记录都来自R 点反射(界面为水平层),R 点就叫这些道的共反射点或共深度点(CDP )。
共反射点R 点在地面的投影正好与地面炮点和接收点中点M 重合,称M 点为共中心点。
这些道组成的道集是R 点的共反射点(CRP )道集。
如果界面倾斜,观测到的不都是R 的反射,则称这些道集为以M 点对称的共中心点道集单边放炮六次复盖观测系统特点对于6次覆盖,每个反射点有6次放炮记录,如果每放一炮,炮点移动2个道间距,则炮点移动距离的计算方法为:6次覆盖的第一个反射点由第6炮的第1个检波点确定,第6个反射点由第1炮确定,由于6次覆盖,要求半个排列被6等分,所以炮点和排列移动距离为: 式中d 为炮点移动距离;N 为排列道数;Δx 为道间距;n 为覆盖次数。
双边放炮观测系统与单边观测系统的不同是: 1)覆盖次数必须是偶数;2)由于是在排列的左边和右边放炮,为获得共反射点,如果单边观测系统的偏移距是x ,则双边观测系统的偏移距是 3) 炮点和排列移动距离不同,即双边放炮观测系统移动距离为单边观测系统的两倍。
观测系统覆盖次数与排列和移动道数每放一炮,排列和炮点向前移动的道数m 为:式中N 是排列中的接收道数:n 是覆盖次数;S 是一端放炮时等于1,两端放炮时等于2。
6道间距Δx 和空间假频地震波接收时要注意道间距的选择和避免产生空间假频。
如果有效波视周期为T ,那么道间距Δx 选择的原则应使Δt<T/2,(Δt :有效波到达相邻检波器的时间差),所以道间距的最大限度和排列长度为:空间采样间隔必须小于视波长的一半。
或者,一个波长内空间采样个数不少于两个,否则会产生空间假频。
空间假频是由于空间采样不足引起的一促现象,由于道间距大于半个视波长而产生的。
7 四种类型的观测方式n X N d 2∆⋅=xx x ∆+=21'nS N m 2⋅=*max 21T v x a =∆x n L ∆-=)1(1)从炮点出发的斜线代表一个排列,在此线上所有的接收点有共同的炮点,称共炮点线。
《地震勘探原理》考试复习资料
《地震勘探原理》考试复习资料《地震勘探原理》考试复习资料1、油⽓勘探的三种⽅法:1、地质法:(Geology Method)2、地球物理⽅法:(Exploration Meth3、钻探法:Drill Way (Log/Well) 4、综合⽅法:地质、物探(物化探)、钻探结合起来,进⾏综合勘探。
2、地球物理勘探⽅法概念及分类:它是以岩矿⽯(或地层)与其围岩的物理性质差异为物质基础,⽤专门的仪器设备观测和研究天然存在或⼈⼯形成的物理场的变化规律,进⽽达到查明地质构造寻找矿产资源和解决⼯程地质、⽔⽂地质以及环境监测等问题为⽬的勘探,叫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
相应的各种勘探⽅法,叫地球物理勘探⽅法,简称为物探⽅法。
分类:地震勘探弹性差异重⼒勘探密度差异磁法勘探磁性差异电法勘探电性差异地球物理测井3地震勘探:在油⽓勘探中,地震勘探已成为⼀种最有效的⽅法。
地震勘探⽅法就是利⽤⼈⼯⽅法激发的地震波(弹性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从⽽来确定矿藏(包括油⽓、矿⽯、⽔、地热资源等)等的位置,以及获得⼯程地质信息。
地震勘探所获得的资料,与其它的地球物理资料、钻井资料及地质资料联合使⽤,并根据相应的物理与地质概念,能够得到有关构造及岩⽯类型分布等信息4、地震勘探基本原理:利⽤岩⽯、矿物(地层)之间的弹性差异(Elasticity Property Difference )引起弹性波场变化(Elasticity Filed)产⽣弹性异常(速度不同)(Elasticity Waves Abnormal)⽤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 (Seismograph )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Inversion Geological Structure5、⾃激⾃收:6、地震勘探的主要⼯作环节。
野外数据采集室内资料处理地震资料解释第⼀章⼀、名词1、地震波运动学:研究在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的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的关系,即研究波的传播规律,以及这种时空关系与地下地质构造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一般假设:均匀弹性,各向同性介质,单相(固体)形变:外力作用下,固体介质因内部质点相互位置的变化使得介质的形状或大小产生变化的性质。
弹性:产生形变后,外力取消,固体介质迅速恢复原形态和大小的性质,而此种介质为弹性介质。
(外力作用小且时间短时可把大部分介质视为弹性介质)分类:各向同性,各项异性。
塑性:产生形变后,外力取消,固体介质不能完全恢复原形态和大小的性质。
各向同性介质: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无关的介质。
反之为各项异性介质(V是空间方向的函数的介质)。
非均匀介质:密度是空间位置的函数的介质。
应力: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附加内力。
应变:单位长度所产生的形变。
地震勘探的五个参数:杨氏模量:相同轴向上应力与应变的比值,又称拉伸模量。
--E泊松比:正交情况下横向与轴向应变比的负值。
σ(介于)体变模量:压应力与体积应变系数的比值的负值。
K(压缩模量)切变模量:切应力与切应变的比值。
μ(刚性模量)拉梅系数:λ,由体变和切变模量控制的遵从λ=K-2/3μ地震波的形成:1)瞬时脉冲激发震源;2)激振点附近压强超过介质弹性极限而破裂,挤压岩土,形成塑性和非线性形变带(等效空穴);3)空穴边缘质点受脉冲挤压,产生振动,形成子波;4)振动四周传播,形成地震波。
由于观测空间远离震源点,介质表现为完全弹性介质,故而称地震弹性波。
振动图:震源外,某一空间固定点振动随时间变化所得到的图。
(视周期T*,视频率f*,振幅A)波剖面图:某时刻质点振动位移随距离变化的图。
(波数k*,视波长λ*)k*=1/λ*V=λ/T=(1/T)/(1/λ)=f/k=2πf/2πk=ω/K(ω为角速度,K是圆波数)二者可通过波速联系起来。
时间场:由t=r/v=根号(x2+y2+z2)/v时空函数所确定的时间t的空间分布称之。
等时面:时间相同的空间点的集合。
射线:等时面的法线矢量(方向向外,时间的梯度方向)真速度:射线方向的速度(射线速度)视速度:非射线方向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视速度定理:满足函数关系V*=V/sinα的表示视速度和真速度关系的定理。
理解:入射角为0度和90度时,视速度分别是无穷和真速度,前者时测线方向传播速度好像无穷大;入射角增大时,视速度减小至真速度,一般,前者大;V不变,故视速度反映入射角的变化。
地震波分类:体波(纵波P-press,横波S-second----SV,SH),面波(瑞利波,勒夫波)体波:在介质整个体积内传播的波。
面波:沿介质自由面或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传播的波。
纵波:弹性介质发生体积形变(拉伸和压缩形变)所产生的波。
亦称压缩波。
特点:传播方向与质点的振动方向相同。
横波:弹性介质发生剪切变形时所产生的波。
(剪切波)特点:传播方向与指点振动方向垂直。
(质点有无穷多的振动方向)。
SV:质点的振动方向在垂直面内的横波分量。
SH:质点的振动方向在水平面内的横波分量。
(Vsv=Vsh)频带宽小于P波。
瑞利波:一种常见的界面弹性波,是沿半无限弹性介质自由表面传播的偏振波。
特点:质点在通过传播方向的垂直面内沿椭圆轨迹作逆时针运动,其椭圆长短轴之比大致为3:2,强度随深度呈指数衰减,但在水平方向衰减很慢。
频率低,能量强,衰减慢。
速度关系:Vp>Vs>Vr(瑞利)>Vl(勒夫)能量关系:R>P>S视波长:R>S>P(与速度相反)频谱:地震波的波形函数A(t)是由无限多个振幅和初相位随频率连续变化而变化的谐和振动叠加而成的,振幅随频率而变化关系称为振幅谱,初相位随频率而变化的关系称为相位谱,它们一起称为地震波的频谱。
频谱分析:为了研究地震波的频谱特征,用傅立叶变换将波形函数A(t)变换到频率域中,得到振幅随频率变化的函数a (f),这种变换过程称之为频谱分析方法。
频谱分析对勘探作用:地震勘探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根据有效波和干扰波的频段差异,可用来指导野外工作方法的选择,并给数字滤波和资料解释等工作提供依据。
大地低通滤波效应: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随距离(或深度)的增加,高频成份会很快地损失,而且波的振幅按指数规律衰减,实际地层对波的这种改造,称之。
能量衰减规律:受激发条件,传播过程,接收条件影响。
第一和第三可控制。
看第二:波前扩散;吸收衰减;界面效应。
波前扩散:点震源波前为球面,随传播距离增加,球面扩大,但总能量不变,而单位面积的能量减少,猪呢副随之减少,称之为球面扩散。
(波前扩散)振幅与传播距离成反比。
(由于实际介质各项异性,波扩散不遵循扩散定律)吸收衰减:地震波传播过程中各质点相互摩擦消耗了振动能量,造成振幅的衰减。
(与自然指数的负吸收系数与距离的积成正比)吸收系数即a(f)。
总的振幅减少即为上而影响的乘积即可。
Vp=根号下(K+4/3μ)/ρ;Vs=根号下μ/ρ;Vp/Vs=根号下(2-2σ)/(1-2σ)波速的影响因素:1)岩石致密坚硬程度,越坚硬致密,泊松比越小,纵横波速比越小。
2)岩层厚度,厚度越薄,对横波影响越大;3)岩层富含水火油时,随纵波影响大,对剪切模量(液体无剪切作用)和横波速影响不大。
(泊松比对纵波速影响大,对横波和人瑞利波速影响小,随其增加,后者越趋于后者一、名词解释1地球物理勘探:按物理学的原理、用定量的物理学方法研究地球,以寻找和勘探有用矿藏及解决某些地质问题的地球物理方法。
2地球物理场:一个可度量的物理量(参数)存在的空间,具有单值、连续的特点,分为天然场、人工场、局部异常场。
3地震观测系统:为了解地下各界面的情况,必须连续追踪相应的地震波,这样就要求激发点与接收点必须保持一定的关系。
激发点与接收点间相对空间位置关系就叫观测系统。
4时距曲线:表示地震波的传播时间t和爆炸点与检波点之间的距离x的关系曲线。
5振动图:介质中一点振动位移(速度或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称之为振动图。
6 波剖面图:一确定时刻测线上各点振动位移随位置变化的图形。
7等时面:时间场中波从震源传播时间相等的空间各点构成的面。
8射线:射线是地震波传播的方向线,它与等时面垂直。
9地震波传播原理:地震波是在实际地球介质中传播的扰动。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波传播过程中它的波形、振幅、频率、相位等的变化,称为动力学特征。
另一是波传播的时间与空间的关系,称为运动学特征10视速度:地震波沿测线方向的传播速度。
11视电阻率:地形往往起伏不平,地下介质也不均匀,各种岩石相互重叠,断层裂隙纵横交错,或有矿体充填其中,这时由上述公式计算出来的电阻率值,既不是围岩电阻率,也不是矿体电阻率,称之为“视电阻率”,用符号ρs表示。
12信噪比:有效波与干扰波的幅值比。
13地电断面:地电断面就是按照地下地质体电阻率的差异而划分界线的断面。
14体波:体波在整个弹性介质中传播,包括纵波和横波。
①纵波:弹性介质受涨缩力作用产生体积变形,所产生的波动称为纵波,也叫P波。
纵波的传播方向和质点的振动方向相同。
②横波:弹性介质受剪切力作用产生形状形变,所产生的波成为横波,也叫S波。
横波传播方向与质点的振动方向相互垂直。
15面波:面波是在自由表面或不同弹性介质的分界面上传播的一类特殊波,最常见的面波是沿地面传播的瑞利波。
其特点是低速、低频、强振。
①瑞雷面波:沿着介质与大气接触的自由表面传播的面波称谓瑞雷面波。
②拉夫面波:沿两个弹性介质之间的界面传播的面波称为拉夫面波。
16地震波主频:地震波振幅谱最大值对应的频率。
17惠更斯原理:在弹性介质中,任意时刻波前面上任意一点,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新的点波源(子波)面产生二次扰动,新波前的位置可以认为是该时刻各子波波前的包络。
18费马原理:费马原理也叫射线原理或最小时间原理,它表明地震波总是沿射线方向传播,即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的路径总是保证所用时间最短。
19叠加原理:两个或多个同时存在的原因产生的结果,可以通过各个原因单独产生的结果求和得到。
这里,隐含着线性关系。
20互换原理:震源与接收点互换,其波的传播路径相同,效果一样,产生相同的地震波。
二、简答题1地球物理勘探的定义是什么???按物理学的原理、用定量的物理学方法研究地球,以寻找和勘探有用矿藏及解决某些地质问题的地球物理方法2物探应用的前提条件是什么⒈探测对象与围岩间(周围介质间)必需具有明显的物理性质上的差异;⒉探测对象要具有一定的规模,且埋藏深度不能太大⒊各种干扰因素产生的干扰异常相对于探测对象的异常应足够的弱,或具有不同的特征,以便能够予以分辨或消除 3.地震勘探中的反射波和折射波产生的条件分别是什么?电阻率法勘探的应用条件分别是什么?答:反射波产生的条件:地层界面存在波阻抗差异;折射波产生的条件:下覆地层波速大于上覆地层波速;电阻率法勘探的应用条件:地质体与围岩有电阻率差异;地质体有一定的规模,且埋深不太大。
4.什么是时间剖面?什么是深度剖面?答:时间剖面是CDP点经数字化处理后的振动图的集合,纵坐标表示自激自收时间t0,横坐标表示CDP点。
深度剖面是由时间剖面中反射波同向轴转换而成的以深度为坐标的地质界面图。
5.什么是多次覆盖观测系统?有何优越性?答:多次覆盖观测系统是:选定偏移距和道距后,每激发一次,激发点和整个排列都同时向前移动一个距离,直至测完整个剖面。
优点:压制多次波和各种随机干扰波,提高信噪比,获取波速。
6.如何进行静校正,动校正?答:静校正就是把地表不平及速度不等校正到炮点和检波点位于同一基准面上。
动校正就是把共反射点道集中不同偏移距的记录校正到零偏移距的记录。
7波前、波尾、等时面、射线四个概念有什么区别?答:从震源传出的地震波在介质中形成一个扰动区,扰动区的外表面为波前,内表面为波尾,时间场中时间值相同的空间各点组成的面为等时面,从震源出发且垂直于等时面的线为射线。
8好的地震地质条件有哪些?答:浅层:(1)低速带下界面上下波速差异明显;(2)潜水面深度浅;(3)地形平坦,地貌简单,植被建筑物少。
深层:(1)存在形成反射波的波阻抗界面或形成折射界面的波速界面;(2)具有地震标准层(3)对多层介质来说,层间波阻抗差异适中,无屏蔽层、层中波速均匀、中间层厚度较大、层面较平滑、构造较简单。
9电阻率的影响因素答:影响岩石电阻率值的因素,除了组成岩石的矿物成分外,还和矿物颗粒在岩石中的结构、岩石的孔隙度、温度、湿度以及所受的压力等因素有关。
①与成分和结构的关系:电阻率取决于胶结物和颗粒的电阻率、形状及相对含量;与湿度、孔隙度关系:含水量越多,电阻率越低,孔隙度变大,电阻率减小;与温度的关系:一般表现为温度升高,电阻率降低;④地球深部岩石电阻率:地球内部压力和温度随深度增加而变大升高,深部岩石电阻率受高温和高压影响较大;⑤与频率的关系:导电性与位移电流密度和传到电流密度有关,不同情况下二者的所起作用不一样5.4.什么是时间剖面?什么是深度剖面?答:时间剖面是CDP点经数字化处理后的振动图的集合,纵坐标表示自激自收时间t0,横坐标表示CDP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