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愚公移山》练习语文版
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愚公移山》中考试题
![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愚公移山》中考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4036d679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45.png)
试题1: 《愚公移⼭》练习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⑴ 曾不能毁⼭之⼀⽑. ⽑:⑵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⑶ 惧其不已.也 已:⑷ ⽆陇断.焉 断: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 杂然相许. 许: 赞同B. 遂率⼦孙荷.担者三夫 荷: 扛C. 寒暑易.节 易: 交换D. 何苦.⽽不平 苦: 劳苦4⽤现代汉语翻译下⾯的句⼦。
寒暑易节,始⼀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组是( )A.以. 君之⼒ 扶苏以. 数谏B.河曲智叟笑⽽⽌之. ⽈ 此则岳阳楼之. ⼤观也C.⽽. ⼭不加增 义不杀少⽽. 杀众D.告之于. 帝 皆以美于. 徐公6.下列⽂⾔⽂句式依次判断正确的⼀项是( )(1)⽽⼭不加增,何苦⽽不平?(2)甚矣,帝之不惠。
(3)帝感其诚。
(4)北⼭愚公者,年且九⼗。
A.反问句 陈述句 倒装句 被动句B.反问句 倒装句 被动句 陈述句C.疑问句 陈述句 被动句 判断句D.疑问句 倒装句 判断句 陈述句7.读了这则寓⾔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2. (1)草⽊ (2)亡,通“⽆”(3)停⽌ (4)隔绝3.D (苦:愁)4.(1)冬夏换季,(他们)才往返⼀次。
(2)你太不聪明了。
5.C(C项都是“却、可是”; A项“凭”/“因为”; B项“他”/“的”; D项“向”/“⽐”)6.B7.启示:像愚公⼀样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顽强拼搏。
在当代社会,充满了机遇和挑战。
不可避免要⾯对许多困难,所以继承并发扬“愚公精神”在当代有⼗分重要的意义。
1.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A.杂然相许. 许:赞同B.⼦孙荷.担者三夫 荷:肩负、扛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篾柳条等编织的器具D.寒暑易节,始⼀反.焉 反:同“返”,往返2.下列各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法完全相同的⼀组是()A.以.君之⼒曾不能损魁⽗之丘静以.修⾝,俭以养德B.河曲智叟笑⽽.⽌之⽈ 外户⽽.不闭(《礼记》⼆则)C.甚矣,汝之.不惠 ⼩⼤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D.虽.我之死,有⼦存焉 虽.乘奔御⻛,不以疾也(《三峡》)3.下列对选⽂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A.“荷担者三夫”“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从⼈⼒之少、运输⼯具简陋等⽅⾯表现了移⼭的艰难衬托出愚公移⼭的毅⼒和决⼼。
【精品】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愚公移山练习语文版word版
![【精品】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愚公移山练习语文版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ab09b27bfab069dc502201ed.png)
21 愚公移山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C)A.惩.山北之塞(chéng) 魁.父(kuí)出入之迂.(yū)B.荷.担者(hè)箕畚..(jī běn)始龀.(chèn)C.穷匮.(kuì)一厝.(cuò)冀.之南(yì)D.万仞.(rèn)亡.以应(wú)雍.南(yōng)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A.河曲智叟.(老头)B.汝心.之固(思想)C.何苦.而不平(愁)D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经)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或词。
(1)始一反.焉返回(2)汝之不惠.通“慧”,聪明(3)河曲智叟亡.以应没有(4)一厝.朔东通“措”,放置(5)无陇断..焉高大的山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参考答案水的南岸(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参考答案削减(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参考答案交换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参考答案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湖北省天门杭州华泰中学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21 愚公移山
![湖北省天门杭州华泰中学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21 愚公移山](https://img.taocdn.com/s3/m/0f8104f00975f46527d3e134.png)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③一钵④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面山而居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对着。
年且九十且:将要,快要杂然相许许:赞同
何苦而不平苦:愁,担心汝心之固固:固执
2、找出句中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始一反焉反:返往返
汝之不惠惠:慧聪明
一厝朔东厝:措放置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无没有
3、辨析虚词用法:
之
跳往助之。(代词,他)
隐土之北。(助词:的)
甚矣,汝之不惠。(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5、有人说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你的看法呢?
愚公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有克服困难的决心,大智若愚;智叟以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畏惧困难,看不到人民群众中蕴藏的力量,鼠目寸பைடு நூலகம்。
6、愚公“不愚”,智叟“不智”。课文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呢?愚公移山精神是一种什么精神呢?
匮(kuì)厝(cuò)孀(shuāng)箕畚(jī)(běn)
山北之塞(sè)亡以应(wú)
【探究活动二】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学法指导:要求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与联系,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1、解释下列实词的意思。
吾与汝毕力平险险:险阻,阻塞。这里指险峻的大山。
惩山北之塞惩:苦于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运(土石)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愚公移山省公开课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PPT课件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愚公移山省公开课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531f3bc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75.png)
态度:针锋相对,反唇相讥,用了顶真修辞,表达愚公移山决心
和信心。
18/27
7.比较愚公妻子和智叟言
行,其态度和感情是否相
同?(注意读法)
其妻献疑 曰
献:提出,不 反对
以君之力
君:是尊称
河曲智叟笑而止 笑:嘲笑 之曰
以残年余力 残年:极端 藐视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第六 单元
愚公移山
《列子》
1/27
课堂导入 2/27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 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 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 凭着是一身肝胆 想起来不是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 望望头上天外天 走走脚下一马平川 面对着满堂儿孙喔了却了 心中祈愿 无路难啊开路更难 所以以后人为你感叹
• 不矛盾。“杂然相许”表现愚公提议移山得 到众人拥护,“其妻献疑”是出于对移山关心, 并提出移山中碰到问题,并不是反对移山。
10.智叟这一人物在文中所起作用是什么? 对愚公形象起反衬作用,以“智叟”鼠目寸光衬
托愚公大智若愚,以发展眼光看问题。
21/27
问题探究
11. 这个寓言结尾为何不写愚公率领子孙挖掉了 大山,而要以神话结尾呢?(以神话结尾作用)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 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 龀,跳往助 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译文: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三个人(上了山),
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寡妇 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寒来暑往,季节 交换,才能往返一次。
14/27
曾不能损魁父 损:降低
之丘
山之土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测试卷及答案(精选3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测试卷及答案(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99c3c9a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35.png)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测试卷及答案(精选3篇)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测试卷及答案(精选篇1)一、( 16 分)1 .( 1 )大漠孤烟直( 2 )无可奈何花落去( 3 )月有阴晴圆缺( 4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5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6 )示例: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2 . 只要少拿一些,你的手就能很容易地拿出来了。
(答案要体现出“知足”的意思来,如答成“松开手”、“放开手”之类的,皆不给分。
)3 . ( 1 )鲁达(鲁智深、鲁提辖、花和尚) 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火烧瓦罐寺、倒拔垂杨柳等 ( 2 )C4 .( 1 )示例: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牛郎织女 ( 2 )反映了原始时代自然灾害对人类的严重威胁和人类对自然灾害进行了艰苦的斗争。
二、( 44 分)(一) 5 .( 1 )注入 ( 2 )面向,朝向 ( 3 )旋转,掉转 ( 4 )认为……轻6 .( 1 )(河伯)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身上。
( 2 )“知道很多,认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啊。
7 .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或:一个人应该有自知之明,要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不能坐井观天。
(二) 8 . ( 1 ) 苦于 ( 2 ) 赞同 ( 3 ) 挑 ( 4 ) 同“无”,没有 ( 4 分,意思对即可,每小题各 1 分)9 . C :代词,他的(且:①将要②况且;以:①凭②连词,来;之:①助词②代词)( 2 分)10 .( 1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 2 分) ( 2 )你太不聪明了 ! (2 分 )11 .挖山不止的顽强意志,排除非议的坚定信心。
( 答全两点得 2 分;如只答出一点,但能说透彻,也可得 2 分;有其他理解,言之有理,得 1 分,言之有理且有新意,得 2 分。
)(三) 12 .( 4 分)( 1 )疾病 ( 2 )计议,商量,谋划13 .( 2 分)将使您的耳朵(听觉)不灵敏,眼睛不明亮。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基础知识专项训练(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基础知识专项训练(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233dd6aee06eff9aff80757.png)
第六单元21智取生辰纲文学常识作者档案作者,施耐庵,朝代,元末明初,称谓,小说家代表作品,《水浒传》。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章回体长篇白话小说。
它讲述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108将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塑造了起义英雄群像。
重点字词句生难字虞.候( ) 嗔.( ) 恁.地( ) 怨怅.( ) 兀.的( ) 逞.办( ) 朴.刀( ) 窥.望( ) 面面厮觑.( ) 聒.噪( ) 剜.口割舌( ) 多音字朴⎩⎪⎨⎪⎧pò( )pǔ( )pō( )Piáo ( )拗⎩⎪⎨⎪⎧niù( )ào ( )ǎo ( )形近字 ⎩⎪⎨⎪⎧塌( )死心塌地榻( )卧榻 ⎩⎪⎨⎪⎧怅( )怨怅伥( )为虎作伥 ⎩⎪⎨⎪⎧喏( )喏喏连声诺( )诺言偌( )偌大重点词【干系】【恁地】【怨怅】【逞办】【聒噪】【面面厮觑】【死心塌地】【喏喏连声】【勾当】【劈手】精彩句1.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虽是晴明得好,只是酷热难行。
【赏析】此句为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酷热难行”为故事情节的发展提供了背景。
天热成了矛盾冲突发生、发展、激化及至解决的一个客观原因,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还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2.一个客人把钱还他,一个客人便去揭开桶盖,兜了一瓢,拿上便吃。
那汉去夺时,这客人手拿半瓢酒,望松林里便走,那汉赶将去。
只见这边一个客人从松林里走将出来,手里拿一个瓢,便来桶里舀了一瓢酒。
那汉看见,抢来劈手夺住,望桶里一倾,便盖了桶盖,将瓢望地下一丢,口里说道:“你这客人好不君子相!戴头识脸的,也这般啰唣。
”【赏析】这几句话连用“还”“揭”“兜”“拿”“吃”“夺”“走”“抢”“倾”“盖”“丢”等动词,动作连贯紧凑,活灵活现地刻画出“客人”与“酒汉”买卖纠纷的过程。
这是智取生辰纲的关键。
22范进中举文学常识作者档案作者,吴敬梓,字,敏轩,朝代,清代,生卒年,1701—1754代表作品,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语文版九年级(上)《第21课 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卷(1)
![语文版九年级(上)《第21课 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卷(1)](https://img.taocdn.com/s3/m/15184130daef5ef7bb0d3c8b.png)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21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卷(1)一.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始龀.荷.担孀.妻箕畚.万仞.穷匮.。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年且.九十(2)吾与汝毕力平险.(3)杂然..相许(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河阳之.北B.汝之.不惠C.操蛇之.神D.渤海之.尾4.请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每句划一处)(1)惩山北之塞(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6.用原文语句填写。
(1)愚公之所以决心平山,是因为:。
(2)愚公坚信山能被移走的原因是:。
(3)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4)表现愚公移山深得人心的一处典型细节是:。
(5)晋代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这一句而言的。
7.课文写了两场论争,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论争,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论争,比较这两场论争,根据所给提示指出其不同之处。
(1)性质不同:。
(2)出发点不同:。
(3)气氛不同:。
8.你所在的班级将举行“‘愚公移山’之我见”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为这次活动设计一段开场白,激发大家的参与热情。
(不少于60字)示例:同学们,大家好!《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的一篇优秀的寓言,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受到愚公精神的鼓舞。
读了这则寓言,你有怎样的感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篇寓言的精神内涵,希望大家踊跃发言!(2)下面是同学们收集的两则材料,请你给“愚公精神”下个定义。
材料一:听起来是奇闻,谈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摘自歌曲《愚公移山》材料二:17年前,唐卓琼的小儿子掉下悬崖而死。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山》测试题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山》测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e77c3717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f4.png)
文言文阅读(15分)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 、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2分) (2)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2分)
文言文阅读(15分)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 、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 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 ;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鲁公治国,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 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①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 。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②不能决,事又寝③。 【注】①颠踬:被东西绊倒。②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③寝:停止。
2019-2020学年度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21 愚公移山语文版习题精选第十六篇
![2019-2020学年度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21 愚公移山语文版习题精选第十六篇](https://img.taocdn.com/s3/m/169c8ad633687e21ae45a960.png)
2019-2020学年度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21 愚公移山语文版习题精选第十六篇第1题【单选题】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以君之力扶苏以数谏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而山不加增义不杀少而杀众D、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 )A、你的心太顽固,顽固到一窍不通,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B、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
C、你思想的顽固,到了不可开窍的地步,连妇女和小孩都不如。
D、你的心很固执,固执到不可改变,还不如妇女和小孩。
【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选出下列划线字读音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承担B、胆子C、担心D、负担【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寓言故事相当完整,有背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写出了一些生动的细节。
B、本文塑造了生动的愚公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C、本文结尾写大力神夸娥氏两个儿子把山背走了,这是一种封建迷信思想。
D、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是文中的主要对比,是故事寓意之所在,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
【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对于寓言《愚公移山》的神话结尾,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A、愚公的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讲究迷信,这是这篇寓言的不足之处。
B、愚公的精神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跟宣传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区别。
C、天帝在愚公的坚强意志面前惧怕了,屈服了,说明只要有信心,目标总能实现。
D、天帝在劳动人民的伟大力量前屈服了,说明人定胜天。
【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作者写《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A、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基础知识专项训练(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基础知识专项训练(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2c3e488240c844768eaee07.png)
第六单元21智取生辰纲文学常识作者档案作者,施耐庵,朝代,元末明初,称谓,小说家代表作品,《水浒传》。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章回体长篇白话小说。
它讲述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108将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塑造了起义英雄群像。
重点字词句生难字虞.候( ) 嗔.( ) 恁.地( ) 怨怅.( ) 兀.的( ) 逞.办( ) 朴.刀( ) 窥.望( ) 面面厮觑.( ) 聒.噪( ) 剜.口割舌( ) 多音字朴⎩⎪⎨⎪⎧pò( )pǔ( )pō( )Piáo ( )拗⎩⎪⎨⎪⎧niù( )ào ( )ǎo ( )形近字 ⎩⎪⎨⎪⎧塌( )死心塌地榻( )卧榻 ⎩⎪⎨⎪⎧怅( )怨怅伥( )为虎作伥 ⎩⎪⎨⎪⎧喏( )喏喏连声诺( )诺言偌( )偌大重点词【干系】【恁地】【怨怅】【逞办】【聒噪】【面面厮觑】【死心塌地】【喏喏连声】【勾当】【劈手】精彩句1.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虽是晴明得好,只是酷热难行。
【赏析】此句为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酷热难行”为故事情节的发展提供了背景。
天热成了矛盾冲突发生、发展、激化及至解决的一个客观原因,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还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2.一个客人把钱还他,一个客人便去揭开桶盖,兜了一瓢,拿上便吃。
那汉去夺时,这客人手拿半瓢酒,望松林里便走,那汉赶将去。
只见这边一个客人从松林里走将出来,手里拿一个瓢,便来桶里舀了一瓢酒。
那汉看见,抢来劈手夺住,望桶里一倾,便盖了桶盖,将瓢望地下一丢,口里说道:“你这客人好不君子相!戴头识脸的,也这般啰唣。
”【赏析】这几句话连用“还”“揭”“兜”“拿”“吃”“夺”“走”“抢”“倾”“盖”“丢”等动词,动作连贯紧凑,活灵活现地刻画出“客人”与“酒汉”买卖纠纷的过程。
这是智取生辰纲的关键。
22范进中举文学常识作者档案作者,吴敬梓,字,敏轩,朝代,清代,生卒年,1701—1754代表作品,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册习题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册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6c97846a5e9856a57126052.png)
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册习题答案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册习题答案23、《愚公移山》积累与运用ènkuìcuòrènfǔwú2.(1)同“返”,往返。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3)赞成(4)古代称山的南面,河的北岸为“阳”(5)边上(6)改变3.①c②B③A4.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②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5.列子寓言下定决心,坚持奋斗,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列子寇道 6.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语气也不同。
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清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
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臾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则简直是嘲笑愚公无能了。
理解与鉴赏①D②B③c④A3.②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这样写,正是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拓展与提高①你们不懂得分析事物的特征,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呢?②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的很多了,怎么可拘泥于一般事理主观推断呢?5.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练习册,语文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练习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练习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0ef180f60b4e767f5bcfce98.png)
《愚公移山》练习题一、基础题一、为以下划线的字注音。
万仞()荷担()箕畚()()孀妻()始龀()穷匮()二、说明以下句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杂然相许()惩山北之塞()且焉置土石()何苦而不平()寒暑易节()3.指出以下句中的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
(1)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通词义:。
(2)甚矣,汝之不惠。
通词义:。
4.说明以下句中多义词用法。
(1)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2)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5.将文言词“毕”“诸”“已”“易”填入下边的空白处,并说明它们的词义。
争辩不__移风__俗诉__法律原形__露付__实施鞠躬尽瘁,死而后__6.下面各旬朗诵语意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二、阅读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假设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必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7.本文选自_,文体属于____。
8,翻译划线句子。
9.解释下列词义。
(1)险:(2)箕畚:(3)面:10.有哪些人参加了移山劳动?1.答案:rèn hèjīběn shuāng chèn kuì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实词的读音。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愚公移山》教学论文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愚公移山》教学论文 语文版](https://img.taocdn.com/s3/m/4ab5a939ff00bed5b9f31d94.png)
《愚公移山》教学论文《愚公移山》这篇课文的教学,用两课时完成,下面说说第二课时———分析课教学的一些设想。
一、对教材的理解《愚公移山》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这篇课文在整个文言文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一是对前四册书中文言文教学的发展,二是为以后自读文言文作准备。
从单元内部来说,这是一篇教读课,它的地位和作用是:我们要通过精读这篇课文,为略读后几篇文言文作准备,把“精读”中获得的经验应用到略读中去。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及学情,教学目标确定为:1.巩固上节课所讲的重点文言词语;2.正确地朗读课文;3.认识塑造愚公这一形象的意义;4.理解这篇寓言的寓意;5.指导学生在粗知课文大意的基础上进行背诵;6.教育学生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都要有克服困难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毅力,对学生进行意志行为教育。
1、2是知识目标,3、4、5是智能目标,6是德育目标,其中5是重点,3和4是难点。
能够领会文句的大意,并懂得文章的主旨,是本节课教学内容中最主要、最本质的内容。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效地突出这一点,最大限度地把学生引导到掌握核心目标的教学上,使其他目标迎刃而解。
也就是整体着眼,重点突出。
认识愚公形象的意义,是本节教材内容的智力因素所在,应通过指导学生分析这一形象,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对愚公博大胸怀的赞美。
为了使静态教材变为易教易学的动态活动,应特别注意抓住本文构思的焦点———移山,来分析不同人物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态度。
这样,也会使学生在原有文言文知识的基础上组织和发展新的认知结构———掌握这篇寓言的写作技巧,即人物形象的实质与命名的反差。
二、对教法的设想本着“主体参与,分层优化,及时反馈,激励评价”的原则,采用钱梦龙先生的“三主四式”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愚公移山》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愚公移山》中考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edfc6db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e4.png)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愚公移山》中考试题及答案试题1: 《愚公移山》练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⑴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毛:⑵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⑶ 惧其不已.也已:⑷ 无陇断.焉断: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杂然相许. 许: 赞同B.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 扛C. 寒暑易.节易: 交换D. 何苦.而不平苦: 劳苦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以. 君之力扶苏以. 数谏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曰此则岳阳楼之. 大观也C.而. 山不加增义不杀少而. 杀众D.告之于. 帝皆以美于. 徐公5.下列文言文句式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2)甚矣,帝之不惠。
(3)帝感其诚。
(4)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A.反问句陈述句倒装句被动句B.反问句倒装句被动句陈述句C.疑问句陈述句被动句判断句D.疑问句倒装句判断句陈述句6.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语文版九年级上第21课《愚公移山》课件
![语文版九年级上第21课《愚公移山》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4a0258e680203d8ce2f244b.png)
愚公移山
《列子》
庄子镇一中 史久宇
1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 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 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 凭着是一身肝胆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 谈起来不是笑谈 望望头上天外天 走走脚下一马平川 面对着满堂儿儿孙 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 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列子,名寇,又名御 寇,战国前期郑国人, 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 主张清静无为。 作品:《列子》这部 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 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你能理解红色词的含义吗? 苦于 惩山北之塞 直 指通豫南 曾不能损 削减 如太行王五何 把---------怎么样 箕畚运于---尾 用土筐 始一反焉 返 即使 虽我之死 无穷匮也 尽 愁 何苦而不平 无 亡以应 一厝 放置
+ 第一段:交待故事背景。 + 第二段: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支持,
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 + 第三段:故事的高潮,写愚公驳斥智叟的 错误观点。 + 第四段:神话结尾,写愚公愿望的实现。
听录音
+ 始一反焉 + 甚矣,汝之不惠
+ 同“返”,返回。
+ 同“慧”,聪明。 + 同“无”,没有 + 同“措” ,放臵
+ 河曲智叟亡以应
+ 一厝朔东Leabharlann 听录音后给下列 画线字注音
n 万仞( rè ) 箕畚( jīběn ) n 孀(shuāng)妻 始龀( chè ) 穷匮( kuì ) 亡( wú )以应 u 叩( kò )石 一厝( cuò ) 曾( zēng )不能损魁( kuí )父之丘 ng 惩(ché )山北之塞( sè )
地点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最新精选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1 愚公移山习题精选三十四
![最新精选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1 愚公移山习题精选三十四](https://img.taocdn.com/s3/m/7b393e27561252d381eb6e1b.png)
最新精选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1 愚公移山习题精选三十四第1题【单选题】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字与“以君之力”中“之”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于厅事之东北角B、策之不以其道C、杜少府之任蜀州D、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作者写《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A、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C、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抱负。
D、宣扬因果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
【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选出“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其妻献疑曰B、其如土石何C、帝感其诚D、惧其不已【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河阳之北B、汝之不惠C、操蛇之神D、渤海之尾【答案】:【解析】:第5题【填空题】理解性填空:(用原文填空)①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②移山的目的是:______③愚公移山面对的困难是:______ 【答案】:【解析】:第6题【填空题】分析“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内容,回答:其妻对愚公的举动是从______角度说的,话语中带有______的语气,其目的是______。
智叟对愚公的举动是从______角度说的,话语中带有______的语气,其目的是______。
【答案】:【解析】:第7题【填空题】将文言词“毕”“诸”“已”“易”填入下边的空白处。
争论不______ 移风______俗诉______法律原形______露付______实施鞠躬尽瘁,死而后______【答案】:【解析】:第8题【填空题】《愚公移山》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______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主要运用______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答案】:【解析】:第9题【问答题】文中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答案】:【解析】:第10题【翻译】翻译下列句子。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愚公移山阅读题答案一课一练同步作业课后练习题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愚公移山阅读题答案一课一练同步作业课后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16033005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58.png)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愚公移山》阅读题答案一课一练同步作业课后练习题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愚公移山》阅读题答案一课一练同步作业课后练习题【同步训练】一、基础训练一、《愚公移山》选自,这是一篇。
二、给以下字注音:龀()匮()厝()孀()箕畚()()3、说明句中的字:⑴杂然相许(许:)⑵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⑶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⑷帝感其诚(感:)⑸而山不加增(加:)⑹聚室而谋日(聚室:)4、引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愚公移山的缘故是: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五、说明以下句中的通假字。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通(),意思是。
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意思是。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意思是。
六、区分以下句子是疑问句仍是反问句。
⑴且焉置土石?()⑵如太行、王屋何?()⑶何必而不平?()⑷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7、本文成功地运用了对照手法,按要求填写下表。
八、翻译以下句子。
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⑵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⑶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必而不平?九、愚公以为移山必然能实现的缘故是。
10、你身旁有无今世的“愚公”,请结合他(她)的精神谈一谈。
二、同步解读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假设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必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愚公移山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始龀( ) 荷担( ) 孀妻( )箕畚( ) 万仞( ) 穷匮(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年且九十( )(2)吾与汝毕力平险( )(3)杂然相许(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河阳之北B.汝之不惠C.操蛇之神 D.渤海之尾4.请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每句划一处)(1)惩山北之塞(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6.句子积累——用原文语句填写。
(1)愚公之所以决心平山,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愚公坚信山能被移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表现愚公移山深得人心的一处典型细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晋代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______________”这一句而言的。
7.课文写了两场论争,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论争,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论争,比较这两场论争,根据所给提示指出其不同之处。
(1)性质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出发点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气氛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你所在的班级将举行“‘愚公移山’之我见”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 请你为这次活动设计一段开场白,激发大家的参与热情。
(不少于60字)(2)下面是同学们收集的两则材料,请你给“愚公精神”下个定义。
材料一:听起来是奇闻,谈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摘自歌曲《愚公移山》材料二:17年前,唐卓琼的小儿子掉下悬崖而死。
从那时起,他决心修一条“接”儿子回家的路。
12年来,为了修路,86岁的母亲死在山上,老伴与他形同陌路,跟他一道修路的大儿子的妻子也选择离婚……“鸡公岭上通大道,和尚岩脚变坦途。
”人们说,修路不止的他,完全是现代版的愚公。
——摘自《重庆晚报》(3)下面是同学们在学习《愚公移山》中“你说我说”环节的不同观点,请你也说说你的不同观点。
观点一:学习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愚公的做法不可取。
从环保的角度来讲,这是对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不值得提倡。
观点二:愚公移山是开创之举,创造论认为适应环境,顺从环境的实践是低级的;而改造环境,创造环境的实践是高级的。
从认识世界到把握世界再到创造世界,愚公正是认识到山的两边要联系,要发挥两地优势,才做出了创造性的壮举。
愚公的行为是为了改变全村人的命运,只有坚持这种改革才会有创造。
愚公之智走出了心灵的黑暗,找到了光明的方向。
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惩山北之塞( )(2)吾与汝毕力平险( )(3)杂然相许(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11.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章通过描写智叟的劝阻、神仙帮忙搬山,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何重要意义?13.有人说,愚公移山的举动是不明智的,甚至是愚蠢的。
你赞同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莆田中考)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题目。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鲁公治①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
”公遂止。
或曰:“土可垒山。
”公善之,欲行。
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②耶?”公复止。
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
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公犹夷③不能决,事又寝④。
【注释】①治:修建。
②颠踬:被东西绊倒。
③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
④寝:停止。
14.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河曲智叟亡以应( )(3)无地置土( )(4)公遂止( )15.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的句子。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16.理解填空。
甲文中________和智叟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________和智叟对比,一个担忧,一个讥笑;________和智叟对比,一个热心,一个冷漠。
17.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愚公和鲁公的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1.chèn hèshuāng běn rèn kuì2.(1)将要,快要(2)险峻的大山(3)纷纷(4)变换3.B4.(1)惩/山北之塞(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5.(1)我同你们尽全力铲平(这两座)险峻的大山,(使道路)直通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行吗?(2)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移山。
6.(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5)河曲智叟亡以应7.(1)愚公的妻子首先是同意(“杂然相许”当然包括“其妻”),然后是“献疑”,即提出疑问,而非反对移山。
智叟却是反对,他的“笑”是讥笑,特别是一个“止”字,它是“阻止”。
智叟说话的语气也很强硬,“甚矣,汝之不惠”这个倒装句,充分表露了他的反对情绪。
(2)愚公的妻子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出于对完成移山任务的关心,重点是商讨移山的具体问题,句子的着重点在“且焉置土石”(回答时也着重在这一点)。
智叟则不同,他是讥笑,反对。
正因为这样,所以他的说话存在着故意夸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还不能拔起山上的一根草),这与“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不同。
(3)与家人的论争气氛热烈和谐,与智叟的论争是理直气壮,针锋相对。
8.(1)示例:同学们,大家好!《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的一篇优秀的寓言,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受到愚公精神的鼓舞。
读了这则寓言,你有怎样的感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篇寓言的精神内涵,希望大家踊跃发言!(2)示例: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坚持的精神。
(3)示例:愚公不愚,智叟不智,愚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他目光远大,看到移山乃造福子孙的大事,搬家和智叟的观点一样,只是静止地看问题,目光短浅实乃愚也。
9.(1)苦于(2)竭尽,用尽(3)赞同(4)才10.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挖土,用簸箕和土筐(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11.说明愚公移山的行为深得人心突出愚公移山意志之坚12.智叟的阻止,突出了愚公的目光长远;神仙帮助搬山,表现了愚公精神的感人。
13.示例:不赞同;“愚公移山”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个性,一种无所畏惧的精神,而不能单纯地从过程与结果去考虑。
14.(1)簸箕和箩筐。
这里是用簸箕和土筐装土石的意思(2)没有(3)安放;放置(4)于是,就15.(1)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2)(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损毁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16.愚公愚公妻子(孀妻)遗男(或:邻人;小孩)17.愚公抱负远大,信念坚定,不畏艰难;鲁公缺乏主见,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畏首畏尾,遇难而退。
(概括合理即可。
)【乙文参考译文】鲁公修建园子,想挖一个池子,他的父亲说:“没有地方放土。
”鲁公于是停下来了。
有人说:“土可以堆成山。
”鲁公认为(这个意见)不错,想按照他的方法去做。
他的妻子说:“你就不怕小女儿被东西绊倒吗?”鲁公又停下来了。
(又)有人说:“修条小路通到园子里,设个栅栏围着它,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鲁公听从了他的话,又想按照这个人的办法做。
家里又有人阻止他,说:“园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给仆人住的下房)没有了,值得考虑啊。
”鲁公犹豫不决,(修园这件)事情就放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