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相生,灵动真切
论“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
![论“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9121c950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07.png)
论“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关键词:虚实相生,艺术手法,舞蹈创作一、前言“虚实相生”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手法,广泛应用于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中。
其核心理念是通过虚实的互相转化,产生出与现实不同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效果。
在舞蹈创作中,我们也可以运用这种手法来丰富舞蹈的表现形式,提高观众的审美效果,增强舞蹈的艺术性。
本文将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探讨虚实相生手法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以期为舞蹈创作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虚实相生的观点及进步历程虚实相生是指在视觉艺术中,通过虚实之间的互相渗透、互相转化、互相影响,来产生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效果。
这种艺术手法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绘画中的写意山水,它强调手法、用笔与自然之间的互相作用,通过在虚与实之间取得平衡和对比,来创设诞生动的山水景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虚实相生这种艺术手法在中国的绘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逐渐进步成为一种奇特的艺术形式。
在国外,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印象派画家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经典的虚实相生手法的运用。
例如,莫奈的《睡莲》系列画作中,他通过机灵地运用颜色和光影效果,使画面产生了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同时也增强了画面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三、虚实相生手法在舞蹈表现中的作用1. 增强舞蹈的艺术性虚实相生手法可以援助舞蹈创作者在表现方面更加突出舞蹈的艺术性。
利用虚实相生手法,舞蹈创作者可以在视觉上创设出一种奇特的效果,增强舞蹈的观览性和艺术感染力。
例如,在《印象.西湖》这一舞蹈作品中,舞者们借助湖面上倒影的虚实相生效果,将舞蹈与环境融为一体,创设出一种如梦如幻的效果,极大地增强了舞蹈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2. 提高观众的审美效果虚实相生手法可以通过视觉上的机灵运用,提高观众的审美效果。
利用虚实相生手法,可以使观众的视觉产生深度和层次感,使他们对舞蹈作品的观览更加丰富和深刻。
例如,在舞蹈作品《印象.西湖》中,借助虚实相生的影响,观众可以感受到舞者们与环境之间的互相作用,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虚实相生的中国传统美学负空间解析
![虚实相生的中国传统美学负空间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e754692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98.png)
虚实相生的中国传统美学负空间解析中国传统美学中的虚实相生是指在艺术作品中,虚与实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共同构成具有美感的整体。
负空间是虚的部分,起到衬托、强调实的部分的作用。
负空间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对作品形态的构建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人们审美体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传统美学中关于虚实相生的观念源于道家哲学的“有虚无实”思想。
在道家的哲学体系中,虚被视为存在的基础,而实则是由虚而生的。
虚即实,实即虚。
这种思想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得以体现,通过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艺术家能够巧妙地突出主题、表现情感。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负空间被广泛运用。
负空间指的是画面中不被物体所占据的空间,它通常将实物衬托得更加鲜明、突出。
负空间既能够通过形体的留白表现出来,也可以通过背景色的处理实现。
在中国山水画中,空白的山石和水面往往与实体的山水相互衬托,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在花鸟画中,常常会利用背景的空白部分来强调主要对象的存在,使其更加引人注目。
负空间的使用在中国绘画中起到了烘托和增色的作用,使整个画面更富有美感和艺术性。
除了绘画艺术,负空间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传统建筑中常常会利用庭院和走廊等空白的空间来衬托建筑物本身的实体。
古代宅院中的庭院常常是由四周围合而成的,墙壁和房屋形成实体的部分,而中间的空地则是负空间。
这样的布局不仅使室内房屋具有了宽敞的感觉,同时还能让人的视线得到延展,增加了整体空间的层次感。
在园林建筑中,营造出错落有致的负空间也是常见的手法,通过树木、池塘等虚的元素与建筑的实体元素相映衬,形成了一种和谐美感。
虚实相生的中国传统美学中,负空间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
它通过在作品中留白、突出或衬托实体物体来制造一种对比的效果,增强了作品的层次感和意境。
负空间的运用使得作品更具有内涵和深度,让观众在欣赏作品时,能够感受到一种虚实相生的美感。
这种美感不仅使人们产生审美的愉悦,同时也能够使人们的思维得到启发,进一步深化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
中考作文指导写作技法:虚实相生
![中考作文指导写作技法:虚实相生](https://img.taocdn.com/s3/m/d192ef72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57.png)
中考作文指导写作技法:虚实相生
一、虚实相生的概念
虚实相生是指在文章中,虚拟的情景和实际的情景相互交织,从而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美感。
它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是文学创作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法,可以使文章更有感染力,更加生动活泼。
二、虚实相生的作用
1、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使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可以使文章更有表现力,使文章更有感染力,使文章更加生动活泼。
2、提升文章的美感。
使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具有美感,使文章更有视觉冲击力,使文章更有艺术感。
3、添加文章的魅力。
使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可以使文章更有魅力,使文章更有吸引力,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三、虚实相生的使用方法
1、在文章中加入虚构的情景。
可以利用虚构的情景来表现文章的主题,使文章更有表现力,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2、在文章中加入实际的情景。
可以利用实际的情景来表现文章的主题,使文章更有美感,使文章更有视觉冲击力。
3、在文章中加入虚实相生的手法。
可以利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来表现文章的主题,使文章更有魅力,使文章更有吸引力。
四、虚实相生的实例
例如,一位小学生在考试中写的一篇文章:
春天到了,草木苏醒,花儿绽放,柳树婆娑,五彩斑斓,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清新的心情。
我想在这美丽的。
论音乐表演中的“虚”“实”之美
![论音乐表演中的“虚”“实”之美](https://img.taocdn.com/s3/m/d6a1d666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c8.png)
论音乐表演中的“虚”“实”之美【摘要】音乐表演是一种艺术形式,其中包含了虚实之美的探讨。
在音乐表演中,虚之美指的是音乐中的空灵、灵动之美,而实之美则是音乐中的实在、真切之美。
虚之美让音乐表演更具想象力和抽象性,而实之美则带来了更加真实和触及内心的体验。
虚实之美的结合使得音乐表演更加生动丰富,让观众在虚与实之间自由徜徉,体验到不同层面的美感。
观众在音乐表演中对虚实之美有着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种感受能够深深地触动人心。
虚实之美在音乐表演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影响着表演效果并促进了音乐表演艺术的不断发展。
未来,虚实之美在音乐表演中的探索和运用将会成为表演者和观众关注的焦点,为音乐表演艺术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音乐表演、虚实之美、美感体验、观众感受、重要性、影响、发展趋势1. 引言1.1 音乐表演的意义音乐表演是一种通过声音和动作表达情感和创造力的艺术形式。
它不仅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传达情感和沟通的方式。
音乐表演可以让观众感受到音乐所传达的情感和意义,带来共鸣和启发。
它可以通过音乐的旋律、节奏和歌词来传达不同的情感和故事,让观众沉浸体验音乐带来的愉悦和感动。
音乐表演也是一种艺术的展示和表现,可以展现音乐家的技巧和才华,让观众欣赏到音乐的美感和魅力。
通过音乐表演,音乐家可以与观众建立起一种特殊的联系,共同感受音乐所带来的力量和美好。
音乐表演可以让观众在繁忙的生活中得到放松和享受,感受到音乐带来的愉悦和幸福。
音乐表演的意义在于传达情感、展示艺术、建立联系、带来愉悦。
它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让人们在音乐的世界里尽情享受,感受到音乐的美丽和力量。
音乐表演是音乐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为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美妙和感动。
1.2 虚实之美的探讨在音乐表演中,虚实之美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虚实之美不仅仅是音乐表演中的经典概念,更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哲学思考。
虚实之美融合了对音乐表演实质和形式的思考,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境界。
课件6:虚实相生 动静结合
![课件6:虚实相生 动静结合](https://img.taocdn.com/s3/m/2c1dbbeb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94.png)
雨后池上 刘敛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试 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 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楹柱”等写 出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句用“忽起” “垂杨舞”及垂杨叶子上的雨滴被风吹落到叶子上发出 的“万点生声”等,表现了雨后池塘上的动态的美。整 首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 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池塘雨后春景图。
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 幽。”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山舞银蛇,原驰 蜡像”是以动写静。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八寻常百姓家。
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诗中“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
都的繁华是虚景。可以想象当年桥头车水马龙、宫殿歌 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富,可如今野草遍地,荒凉 无比,于是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之感便油然 而生。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以少 胜多,以有限之红杏表现无限之春意。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通过 想象,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复杂难言的情感。
总之,实境乃是一种真境、事境、物境;虚境 乃是给读者创造的一种想象的空间、诗意的空间。 从前文的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虚可生实,实可生 虚,想象则是其桥梁,正是读者想象的介入,才使 诗歌更为饱满,充满灵气,充满诗情画意。
江湖扁舟,月落乌啼——羁旅之苦 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对世事沧桑的感叹 空城落花——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 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闺怨情 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 悲欢离合
苏轼《水龙吟》宋词赏析及注释
![苏轼《水龙吟》宋词赏析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2e80198f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29.png)
苏轼《水龙吟》宋词赏析及注释苏轼《水龙吟》宋词赏析及注释导读:苏轼的豪放词无人可及,婉约词亦不让他人。
这首词作于哲宗元祐二年(1087)前后,当时词人与章质夫都在汴京做官。
这是一首唱和之作,词人明写杨花,暗抒离别的愁绪。
苏轼《水龙吟》宋词赏析及注释篇1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苏轼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注释】① 次韵:指依照一首诗词原所和之诗词,称次韵。
② 章质夫名粢,浦城(冷福建省县名)人,官至同知枢密院事。
③ 从教坠:任杨花坠落。
④ 有思:即有情。
缀:连接。
⑤ 杨花词:章质夫咏杨花的名作。
⑥ 芭花,指柳絮。
⑦ 有情意。
杜甫《白丝行》:“落絮游丝亦有情。
”⑧ 萦:缠绕;⑨ 缀:连缀。
【译文】像花又好像不是花,也无人怜惜任凭它衰零坠地,它抛离家乡倚路旁,细思量仿佛无情,却是含有深情。
受伤的柔肠婉曲,困倦的娇眼昏迷,欲开又闭。
梦魂随风飘万里,追对情郎去自动了又被黄莺儿叫起。
不恨此花飘飞落尽,却恨西园,满地落红枯萎难再旧枝重缀。
清晨淋过陈雨,何处有落花遗踪?它飘入池中,化成一池细碎浮萍。
三分春色姿容,二分化作尘土,一分坠入流水无踪影。
旨看来,那不是杨花呵,点点飘絮是离人泪盈盈!【译文二】像花又好像不是花,从没有人怜惜任它飘落满地。
抛家离舍倚路傍,仔细思量却是,貌似无情也有愁思。
萦绕离恨的柔肠频受折磨,娇媚的眼睛困倦,似睁非睁,似闭非闭。
梦魂随风飘飞千万里,去追寻情郎的去处,却又被黄莺啼声惊起。
不怨恨这杨花已经飞尽,恨只恨西园百花凋落难连缀。
拂晓一阵风雨后,哪能再见杨花的踪迹?早化成一池浮萍细碎。
若把春色分成三分,二分已化为尘土,一分落入池水里。
细细看那不是杨花,点点都是离人的眼泪。
诗歌鉴赏中的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诗歌鉴赏中的虚实结合、动静结合](https://img.taocdn.com/s3/m/4390cc177cd184254b3535a5.png)
诗歌鉴赏中的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
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
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情感、设想、梦境,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融合。
典诗歌历来追求“虚”与“实”的完美结合。
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很精辟:“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
”可见虚实结合得好可以使诗意蕴藉含蓄,有“飞动之趣”。
又可以大大丰富诗的意象,开拓诗的意境,为欣赏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使其获得充盈的审美趣味。
虚实结合的形式多种多样,就方法而言,有详写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写景为实,抒情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当前为实,追忆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己方为实,对方为虚;客观为实,想象为虚等等。
本文拟就常见的几种表现形式作初步的探讨。
1、详写为实,简略为虚。
详写可以细致入微,如在目前,略写则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此诗中,实写作者与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却省略掉了,采用虚写。
隐者是什么样子,采药去了哪里,多久回来都没有介绍。
但山峰高峻,云海茫茫,童子天真纯朴,隐者仙风道骨,诗人寻访隐者时平和的心情与闲雅的态度,则是我们可以通过想象来补充的。
诗歌通过虚写给我们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读诗时我们通过补充(即想象)能得到美妙的审美愉悦和享受。
2、具体为实,抽象为虚。
抽象的情况大致可分为哲理和志向二端。
①哲理为虚:在诗歌中,抽象的哲理往往通过具体的事物形象表现出来。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此诗中,作者登楼所见的具体形象为实,抽象的说理为虚。
前二句写登楼所见万里之广阔景象,使人视界为之一开,精神为之一振,是实写。
虚实相生的中国传统美学负空间解析
![虚实相生的中国传统美学负空间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a3dd46d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e5.png)
虚实相生的中国传统美学负空间解析
虚实相生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中国传统绘画、书法以及建筑艺术中常见的创作手法。
虚实相生是指通过使用空白或虚幻的空间与实际物体相互作用和强调,从而增加作品艺术性和表现力。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笔者通常需要运用虚实相生的技巧来表达他们的主题和观点。
虚实相生在绘画中的运用可以创造出丰富而独特的美感,使观者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通过巧妙地运用虚实相生,艺术家可以表达出更深层次的思考,达到画面的高度凝练和抽象化。
在书法艺术中,虚实相生同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书法中的虚实相生主要是通过控制笔画的深浅和浓淡来表现出对立统一的美感。
通过运用虚实相生的技巧,可以使书法作品的墨色和纸张的空白相互呼应,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美。
虚实相生还可以突出书法作品中的重点和主题,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在建筑艺术中,虚实相生的思想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建筑师常常通过使用有意的空白和虚幻的空间,来营造出一种韵律感和层次感。
虚实相生在建筑中的应用可以使建筑物更加生动和富有变化,使人们在进入建筑物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虚实相生也可以通过运用身体的动作和移动来实现,通过设置空旷的大厅和穿插其中的景观装饰物,来提高建筑的美感和空间感。
虚实相生的运用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观念和思想方式。
虚实相生的原理是通过巧妙地运用虚实的对比关系,来表达事物的关联性和上下文,从而引起观者的思考和共鸣。
虚实相生的运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提高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位。
虚实相生中国的韵味
![虚实相生中国的韵味](https://img.taocdn.com/s3/m/070b826c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16.png)
虚实相生中国的韵味虚实相生中国的韵味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虚实相生之道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虚实相生的思想在中国的艺术、哲学和生活方式中广泛体现。
虚实相生的理念强调在现实和虚幻之间的平衡,追求内在的真实和外在的美感。
在中国的艺术中,虚实相生的概念深入人心。
传统中国画作品常常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通过留白、淡墨渲染等技巧,以表现出物象之外的情感和内涵。
这种“有虚方显实,有实方显虚”的表现手法,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风格,将富有想象力的虚幻与具象的现实巧妙融合。
二、虚实相生的体现与中国自然风景中国的自然风景也富有虚实相生的特点。
中国山水画以山水相依、相生为主题,以极简的手法表达千山万水的壮丽景象。
这种虚实结合的方式使得观者对大自然的美感有一种超越现实的感受。
中国古代建筑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虚实相生的思想在其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传统的中国建筑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通过布局、细节等方面的设计,将外部景观融入到建筑中,使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
虚实相生的表现方式让人耐人寻味,感受到古人智慧和艺术的独特魅力。
三、虚实相生在中国文学中的应用中国古代文学也充满着虚实相生的意象。
古诗词中常用具象的描述来传达抽象的意境和情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达到对人情世故的思考。
比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四个简洁明了的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人事无常的感悟。
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感悟和洞察力。
四、虚实相生在中国人的生活中的反映虚实相生的思想也深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中国人注重平衡和谐,相信虚实的结合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中国的烹饪中,虚实相生的概念体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菜肴丰富多样,精致而讲究色香味俱佳,注重选材和烹调技巧的细腻,通过对食材的虚实运用,使得每一道菜肴都呈现出独特的风味和美感。
此外,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与虚实相生密切相关。
中国人崇尚“中庸之道”,主张保持内心的平衡。
古诗词中“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
![古诗词中“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48c6c551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a1.png)
“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虚实相生”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也是诗词重要的表现手法。
诗词中的“虚”,是指作者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来的,眼前看不见、摸不着而又从字里行间能体味出空灵境界中的虚象、虚物、虚景、虚境,也即心中之景、想象之景;诗词中的“实”,是指作者描写客观世界中实实在在存在的实象、实物、实景、实境,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
虚实相生在诗词中的运用,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同的方式,虚实相生运用的好,可以使作品结构更为紧凑,形象更加鲜明。
“虚实相生”是国画的传统技法,因为这种技法运用的好,常常传达出淡远的神韵。
但是“虚实相生”也是古诗词的重要表现手法。
诗词中的“虚”,指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在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像和空灵境界,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实”,是指诗人描写的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
虚与实往往是相对的,虚实相生可以使作品结构更为紧凑,形象更加鲜明。
一、景为实、情为虚的虚实相生一首好的诗词自然是情景交融的,情景交融自然也就到达了虚实相生。
诗词中“实”之描写,缘于生活的写实。
人世沧桑,千古话别,江山更替,忧国伤时,壮志未酬,仕途坎坷……多少真情流笔端,万千思绪积心头,以“真”之描写,“实”之描摹,营造了一个真实的社会现实、一个真实的话别场景、一个真实的“乌衣巷口”……诗词中“虚”之描写,缘于联想与想象。
作者驰骋联想与想象的骏马,可以假托梦境寄情怀,“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可以遥想未来之景况,“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也可以梦回昔日叹今生,“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虚”是诗人营造的另一个空灵的境界,有“虚”则境界全出,自成千古名句、万世名篇。
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
”就是说景中有人。
唐代诗人司空曙的那句“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把雨、黄叶树、灯、白头人四景连缀,景中有人、有情。
虚实相生与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
![虚实相生与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b911e431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12.png)
虚实相生与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
虚实相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大特点,它表现为把文字中虚、实之间的关系,在笔墨上进行体现。
书法是由于古代汉字的美感,形成了独特的美学特征。
通常情况下,书法文字都有明显的虚实相生之处,如“行”字的左半边是虚的,右半边是实的,而“家”字则是左半边是实的,右半边是虚的。
虚实相生的体现就是把虚实之间的关系,用笔墨来表现出来。
在书法的作品中,书法家手笔的力度不同,根据需要而变化,以此来表现虚实相生的美学特征。
虚实相生在书法中的表现,不仅限于文字,还可以在书法中看到一些图案和线条的表现形式。
例如《荆棘图》中的图案,它由虚线和实线组成,以及它们之间的对比关系,也是书法的美学表现形式。
同时,书法中的线条可以按照书法家的意志来变化,以达到虚实相生的美学效果。
总之,虚实相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大特点,它表现了书法文字、图案以及线条之间虚实之间的对比关系,并在笔墨上表现出来,从而形成独特的美学特征。
探析宗白华的生命美学观
![探析宗白华的生命美学观](https://img.taocdn.com/s3/m/08acde01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c9.png)
探析宗白华的生命美学观探析宗白华的生命美学观引言宗白华是我国现当代美学的先行者与开拓者,是20世纪之初罕见的集诗人、艺术家与美学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美学大师。
冯友兰先生早在40年代就曾对时任《哲学评论》编辑的冯契先生说过:“中国真正构成美学体系的是宗白华”。
[1]P14相较于同时代的的美学大师朱光潜,宗白华美学的独特之处正在于他美学思想中浓厚的“生命哲学”倾向和他所采用的“散步式”的研究方法。
宗白华美学的哲学根基在于“生命哲学”:其一是以康德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和以柏格森、西美尔为代表的西方生命美学;二是中国古代美学和以《周易》为代表的生命哲学思想。
宗白华以生命为本体之桥,成功实现了二者的融合与贯通,开辟了一个气象幽美、独具特色的美学世界。
宗白华关于艺术与美学的论著并不多,几可集见于上海人民出版社的《美学散步》(1981.6)。
诗画、书法、园林建筑,他以一种典雅生动、诗意抒情的笔触,引领读者“散步”于精美绝伦的中西艺术意境之中,体味其中所涵蕴的艺术灵性与生命诗情。
所以这本书字里行间所凝聚的不但仅是一个美学家关于美学态度和审美理想的表达,更多的是彰显了一种“灵启式”的生活方式。
在日渐浮华的世态之下,这样一份对于生命的诗意与憧憬愈发显得难能可贵,愈发值得每一个热爱艺术与生命的人去细细品味。
一、灵境:虚实相生,画景诗情“灵境”一词,其史也久。
唐朝诗人白居易在《沃洲山禅院记》载:“自齐至唐,兹山濅荒。
灵境寂寥,罕有人游。
”明朝杨慎在《游灵泉寺》中亦言及“泉台埋玉树,灵境閟仙音。
”但他们所言“灵境”皆是指佛教文化中的妙土福地,由此可知“灵境”早期涵义偏于指向佛教文化的境界概念。
今言“灵境”,其义与“意境”几同,均指的是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的某种意蕴和境界。
中国艺术意境的理论,自唐代司空图“味外之旨”“韵外之致”的虚实境界说,清朝李渔的“情自景生,景由外得”的情景论,延续了一千一百多年的时间。
在这期间的理论家与哲学家纷纷寻觅一种能将中国艺术意境同美学理论融会贯通的途径,但皆未成功。
虚实相生的诗词艺术——邓碧泉诗词赏析之七
![虚实相生的诗词艺术——邓碧泉诗词赏析之七](https://img.taocdn.com/s3/m/8fb978e3e009581b6ad9eb02.png)
虚实相生的诗词艺术——邓碧泉诗词赏析之七虚与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对重要概念。
在哲理中,它是“有无相生”、“非实非虚”的自然辩证,在军事上,它是“实则虚之,虚则实之”的兵家诡道,在政治上,它是“虚功实做”、“务实务虚”的治世哲学,在建筑中,它是“高低凸凹,全凭虚实”的空间艺术,而在文章书画中,它就是“虚实相生”的意趣境界。
较之其他的传统艺术,古诗词对“虚实”的运用显得更加简洁而含蓄,其审美也更妙趣横生。
数十字的精心营构,实则如锥刻刀勒,具象精微而刻画生动;虚则如风影露痕,可想象而难以描绘。
可以说,诗词就是虚实的艺术。
从宏观上看,它是诗人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交融。
体现在诗词的象与境,物象是具体的、实在的,意境是抽象的、隐匿的,只有象境相依、虚实相生,诗词才有体有魂,才是完整的艺术作品;从微观上讲,虚实相生也是诗词的一种语言艺术和写作技巧,它是诗词抽象语言与写实笔法的精心排置和巧妙运用,虚实结合的诗词行文,才能使诗词情景交融,达到亦真亦幻、灵动生趣的效果。
碧泉先生对诗词虚实的描述令人印象深刻:“诗词的虚实运用就像太极图的原理,具体的物象与抽象的意境,好比是太极图的两条阴阳鱼,互相转化、互相依存,从而构成了诗词的整体;而阴阳鱼中的眼睛,就好比是诗词创作的虚实技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才真正赋予诗词以灵性。
”化实为虚虚,是“超以象外”的情思。
在诗词中,既有统领全诗意旨的虚境,亦有着墨于实体之外的虚笔。
这是将有限的笔墨演化出无限思维空间的必然途径,也是“诗意”的真正所在。
《四虚序》云:“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热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
否则偏于枯瘠,流于轻俗,而不足采矣。
”艺术创作,追求将客观的真实境象转化为充满作者主观情意的艺术形象,这就是“以实为虚”。
如朱熹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是从景物化入哲思的虚境之化;而李商隐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虚实相生的中国传统美学负空间解析
![虚实相生的中国传统美学负空间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58849bf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85.png)
虚实相生的中国传统美学负空间解析虚实相生是中国传统美学中一项重要的原则,也是中国绘画、诗词、园林等艺术形式中常见的构图技法。
虚实相生是指画面或景观中虚和实的对比或呼应关系,通过形成空灵虚幻和鲜活具体的对比,以达到一种审美效果。
在中国绘画中,虚实相生表现为画面上的虚和实的对比。
虚指的是画面上的空白部分或线条的虚缺,实则是具体的形象或物体。
虚实相生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画面上的虚来突出实,使实在虚的映衬下更加生动有力。
虚实相生的运用可以增加画面的层次感和深度,使整个画面更加丰满和丰富。
在中国诗词中,虚实相生表现为文字的虚实对比。
虚指的是文字中的意境或情感,实则是具体的描写或细节。
由于诗词的言简意赅,文字的虚指常常需要通过实指来具象化或提示。
虚实相生在中国诗词中的运用可以增加作品的意境和情感的深度,并使读者在虚实之间产生一种联想和共鸣。
在中国园林中,虚实相生表现为景观的虚实对比。
园林中的虚常常指的是水、云、雾等无形的元素,而实则是建筑、花草等有形的元素。
虚实相生的运用可以营造出一种意境或氛围,增加园林的变化和层次感,使游人在虚实之间得到身心的放松和享受。
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还可以运用在其他艺术形式中,如剧场舞台上的虚拟景观与实体舞台的对比,摄影作品中的自然景色与人物或物体的对比,以及建筑设计中空间的虚实对比等等。
在这些不同的艺术形式中,虚实相生都起到了丰富作品的效果。
虚实相生的运用不仅仅是一种构图技法,更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种审美思想和表现手法。
通过虚实相生,艺术作品可以在给人以直观感受的也给人以余味和想象的空间。
这种多样化和灵动性的表现方式,使中国艺术传统独具特色,并且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虚实之间”、“实非实”等思想相呼应。
虚实相生的运用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对于自然的理解和审美追求。
中国古人常注重观察自然,把握自然的变化和规律,将这些观察和领悟融入到艺术创作中。
通过虚实相生的运用,艺术作品能够表现出自然界的变化和多样性,传达出一种与自然相和谐、相融合的审美情感。
虚实相生的中国传统美学负空间解析
![虚实相生的中国传统美学负空间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91c763f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0a.png)
虚实相生的中国传统美学负空间解析虚实相生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重要理念之一,也是中国画、建筑、园林等艺术形式中常用的构图手法。
虚实指的是画面或空间中的明暗、有形与无形的对比关系,负空间则是指画面或空间中被有形物体所占据的那部分未被填满的空间。
负空间的存在使得画面或空间更具有张力和美感。
中国传统美学中讲究虚实相生的原因是因为它能够在视觉上达到平衡和和谐的效果。
虚实相生的构图手法通过将有形物体与负空间相结合,使画面或空间增添一种秩序感和动态感。
有形物体与负空间相互映衬,相互依存,形成一种相生的关系,相得益彰。
虚实相生负空间的运用可以使画面或空间显得更加开阔和灵动。
它不仅可以通过有形物体来表现主体或主题,还可以通过负空间的处理来表达意境和情感。
通过适当的运用负空间可以使画面或空间更富有层次感和深度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虚实相生负空间的运用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比如传统园林中常常采用“留白”的手法,即在园林设计中保留一些未被填充的空间,以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和景观的开阔感。
这种负空间的运用可以使人在欣赏园林时产生一种穿越感和回头感,增加人与园林之间的互动性和美的体验。
虚实相生负空间的运用还可以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见到。
中国山水画中常常利用虚实相生的构图手法来表现山水之间的关系。
虚是指山水之间的间隙和音位,实是指山水的轮廓与形象。
虚实相生的运用使得山水之间既有连贯的画面整体,又有互相衬映的色彩和光影变化。
负空间的存在使得整个画面更加丰满,令人眼前一亮,且给人以自由畅游的感觉。
虚实相生负空间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重要概念,它通过运用负空间的构图手法使得画面或空间更具有张力和美感。
虚实相生负空间不仅适用于中国传统绘画,还广泛应用于传统建筑、园林等艺术形式中。
通过虚实相生负空间的运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美学的魅力。
古诗词中虚实相生、虚实结合的作用(好处)
![古诗词中虚实相生、虚实结合的作用(好处)](https://img.taocdn.com/s3/m/316971ba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0a.png)
古诗词中虚实相生、虚实结合的作用(好
处)
古诗词中虚实相生、虚实结合的作用(好处)
新高考新问题
2010-05-19 0911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例如XXX的《庆全庵桃花》一诗“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全诗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将隐居山间的眼前现实和XXX笔下的理想世界巧妙地结合起来,表达了僻进山中的孤寂之情。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的作用,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例如XXX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XXX依旧笑春风。
”写一年的清明节,诗人去都城郊外南庄踏青,因为口渴,就向一位农家姑娘讨水喝,姑娘给了他一杯水,并倚在桃树旁
凝视着他,这情景难以忘怀,第二年,他又来到这里,虽然景物依旧,但姑娘却不知哪里去了,于是在紧闭的门上写了这首诗,表达了对并不在眼前的姑娘的思念之情。
什么是古诗词的虚与实?
何谓虚?即空虚,空无一切;何谓实?即真实,真实。
XXX从传统的“赋、比、兴”去辨析古诗词的虚实结合,阐明了虚实的辩证关系。
他在《围炉诗话》中云:“比兴是虚句活句,赋是实句。
有比兴则实句变成活句,无比兴则虚句变成死句”。
又云“文章实做则有尽,虚做则无穷。
雅颂多赋,是实做,骚多比兴,是虚做,唐诗多宗风骚,所以灵妙”。
虚实相生,宗璞散文中草木的生命之光
![虚实相生,宗璞散文中草木的生命之光](https://img.taocdn.com/s3/m/2fc7ac91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4e.png)
虚实相生,宗璞散文中草木的生命之光1. 引言1.1 虚实相生,宗璞散文中草木的生命之光在宗璞的散文中,草木被描绘为生命之光的象征,展现出虚实相生的美学。
虚实相生,是一种哲学观点,强调事物之间的互相关联和相辅相成的关系。
在宗璞笔下,草木的生命力与环境息息相关,草木在自然界中展现出生机盎然的姿态。
草木的存在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和延续,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宗璞的散文中,草木被赋予了生命之光的意义,它们在自然世界中独具魅力,为大地增添生机与美丽。
草木的生长过程也体现了虚实相生的哲理,它们从土壤中吸取营养,汲取阳光和雨露,不断生长壮大,展现出生命的韵律和力量。
草木的生命之光在宗璞的散文中,闪耀着虚实相生的美学,呈现出一种和谐共生的境界。
通过草木的生命之光,人们能够感受到自然界的奇妙和美好,体会到宇宙万物相互依存的伟大真谛。
草木的存在让我们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热爱大自然,守护着这片美丽的土地。
2. 正文2.1 草木的生命力与环境息息相关草木的生命力与环境息息相关,是自然界中一种微妙而神奇的联系。
草木的生长需要充足的阳光、水分和土壤养分,这些都是环境因素对其生长的必要条件。
阳光提供了光合作用所需的能量,水分和土壤养分则滋养着草木的根系和茎叶。
如果环境条件不合适,草木的生长就会受到限制,甚至无法继续存活。
一棵树木在成长过程中,不仅自身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还能够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树木的根系可以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地表水资源。
树木的叶片能够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大气中的氧气浓度。
树木还能够提供栖息地和食物,为其他生物提供生存条件。
在宗璞的散文中,草木的生命力和环境的关系常常被深刻地描绘出来。
他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致观察和描绘,展现了草木在特定环境中顽强生长的形象。
草木之于环境,好比人类之于社会,只有与环境和谐相处,才能获得生机和生命力。
这种虚实相生的关系,使草木在自然界中成为生命之光的象征,展现着一种深邃而美好的意义。
虚实相生的手法
![虚实相生的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42ebda7e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c5.png)
虚实相生的手法
1. 你看那画画的时候,虚的背景能衬托出实的主体,就像生活中那些模糊的梦想却能让我们实实在在地去努力奋斗,不是吗?比如莫奈的画。
2. 讲故事的时候用虚实相生多有意思呀,虚构的情节和真实的情感交织,就如同夜晚的星空和温暖的炉火,相互映衬,《哈利·波特》不就是这样嘛!
3. 舞台上的灯光,虚虚实实,营造出那么美妙的氛围,这不正像我们的心情有时飘忽不定但又真实存在吗,就像那精彩的舞台剧表演。
4. 音乐中的高音和低音,不也是一种虚实相生嘛,高音虚幻缥缈,低音坚实有力,就好像人生的起起落落,你说呢?比如贝多芬的交响曲。
5. 在写作中运用虚实相生,那文章就变得超级有魅力啦,虚的想象和实的描述,就像一对好朋友携手前行,看看那些经典文学作品就知道啦。
6. 建筑的设计中也有虚实相生呀,镂空的部分和实体的结构,多么奇妙的组合,就如同我们的生活有空白也有充实,像那些伟大的建筑杰作。
7. 电影里的虚幻场景和真实的人物表演,那就是虚实相生的完美体现,让我们沉浸其中无法自拔,就像那些精彩绝伦的大片。
8. 舞蹈中灵动的步伐和扎实的基本功,不也是虚实相生吗,如同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这不就是舞蹈的魅力所在,像那些优美的舞蹈表演。
9. 诗歌里的意象和情感,虚实相生得恰到好处,让我们的内心随之波动,就像那一首首动人的诗歌。
10. 人际交往中,真诚是实,偶尔的玩笑和委婉就是虚,这样才能让关系更和谐呀,就如同朋友间的相处,不是吗?
我觉得虚实相生真的是一种超级神奇又好用的手法,能让各种事物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充满魅力!。
以虚衬实 虚实相生——初中文言文文本细读的新视角
![以虚衬实 虚实相生——初中文言文文本细读的新视角](https://img.taocdn.com/s3/m/53d640f0c8d376eeaeaa31f5.png)
静 为动 , 体 现山峰与 云的相 触相融 , 山峰高耸人 云 , 云雾缭绕 山峰 , 浑然一体 , 既写 出了山的高峻 , 也写 出了云 的柔 和 , 以显 刚柔并 济 、 和谐 之美 。 而“ 插” 字 却 突兀生硬 , 美感顿 失。
所以朗读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融入文本化身为文中人物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语速朗读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脉二替换比较通常而言作者独具匠心的遣词造句主要表现在能从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言语形式中选择自认为最准确最生动表达效果最好的那个以创造独特的文本情境表达自己独特的思想情感
学
科
记》 《 醉翁亭 记》 等名篇都 以整句为主 , 散 中有 整 , 整 中有 散 , 错 落有致 , 又节 奏鲜 明 , 音韵 和谐 , 摇 曳多
( 三) 想 象补 白
勃勃 生机 和生命 欢愉 !
总之 ,文言文文本 细读 应该在新 的视角下 , 帮
古人写 文章 总是 “ 意则期 多 , 字惟期 少 ” , 用最 少 最精 的言语 表达最丰 富最 深远 的意 义 , 所谓言有
尽 而 意无 穷 。 所 以, 文 言 文一 般 言简 意赅 , 凝 练含
日积月 累 , 才能 真正提 高学生 的文 言素养 、 文 化素 养, 真正优化文 言文阅读教学的效益 。
姓氏, 日: ‘ 金陵人。 ’ 拉余 同饮 。 余强饮三大 白而别 ” ,
充 满 了很 强 的思维 张力 。 我们 不禁思 忖 : 这两 位金
陵人怎样 上 湖心亭 的 ? 他 们 的志趣如 何 ? 张岱 与他 们 是怎样对话 的? 谈 了些什 么? 为什 么单 单强调“ 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虚实相生,灵动真切
虚实相生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虚”指图画中笔画稀疏或空白的部分,“实”是指图画中勾画出的实物、实景以及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
观赏中国画经典作品,往往在实笔与虚笔的处理上灵动、多变。
这给初中记叙文写作以启发,好的记叙文也应当“虚实相生”:在具体、客观的实象、实事、实境的叙述与描写中,精当地穿插人物心理描写,想象、联想、抒情、议论等,丰富侧面描写,让文章灵动多姿,富有真情实感。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中虚实相生的记叙文很多,我们可巧借教材打造记叙文“虚笔”。
一、侧面描写,化实为虚更添蕴藉
书法讲究疏密,园林讲究掩映。
作文处处实写则板滞,处处虚写则空无。
侧面描写能化实为虚,含蓄蕴藉。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用侧面描写化实为虚的例子很多,如《口技》一文中对听众反应的三处描写就很精彩,既转换了角度,丰富了内容,又让结构多姿,情感披露灵动。
我在教学时,往往以这些例文为仿本,训练学生练习“侧面虚笔”。
一是片断仿写,如模仿《口技》侧面描写手法,可描写“某校园活动场景”,指导学生穿插一至两处对观者的侧面描写,突显场面的震撼力。
二是全文仿写,如指导学
生写记叙文时,在叙事中尝试用侧面描写来展现人的内心。
如一生习作《我拿什么回报你》有这样一段侧面描写:“我一个人摸索着走下了那黑漆漆的楼道,走在寂静无人的大街上,心里很忐忑。
风吹得树叶飒飒作响,还能听到几处虫鸣,一声比一声绵长,月亮也格外冷清,看着自己投射在地面的影子,高低地变幻着,心里真是堵得慌。
刚走到一个路口,突然看见一个黑影匆匆向我走来,我的心在胸腔里咚咚直跳,不会是坏人吧?越想越害怕。
”
这段段描写既有黑暗、寂静的大街环境描写,也有心理刻画,但正是因为有对大街的侧面描写,才让正面的恐惧心理描写水到渠成,富有张力。
一段景物描写化实为虚,很好地烘托了人物恐慌心理,为作文增色不少。
二、“心理”虚笔,让叙述更真切动人
心理描写是指对处在一定环境中的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
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叙述能够逐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初中语文教材将人物心理描写运用得淋漓尽致的课文很多,其中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就很典型。
课文写到当“我”被弃于悬崖,在父亲指导下探险等环节,作者就恰到好处地穿插了一系列心理描写,其中有:直接刻画。
如“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心惊肉跳,吓得几乎要晕倒,头晕目眩,
啜泣,恐惧和疲乏……”这些富有表现力的形容词,直接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紧紧地抓住了读者的心,将紧张的故事情节推向了高潮。
内心独白。
如最初“我不下去!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继而“这似乎能办得到”,随后“我顿时有了信心。
我的信心大增。
我能办得到的”等。
人在极度喜悦、恐惧、慌乱时会自己对自己讲无声的话,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会对自己讲不同的话,反映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
作者展现心理的方法是让“我”在特定状态下自己对自己讲话,真切动人。
幻觉描写。
如“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等,人在极度紧张的状态下,眼前或耳边会有虚幻的画面或声音,其内容往往是自己最怕看到或听到的。
这样写能充分地展现“我”的心路历程,具有感染力。
教学中我以这篇课文为仿写教材,设计了两个训练点:仿写一。
想象你在一次考试中惨败,当你拿到惨不忍睹的试卷,你的内心世界怎样?请分别用直接刻画、幻觉描写、内心独白等方式来描写你的心理,字数100字以内。
仿写二。
仿照课文情节“一波三折”与心理描写相结合的“虚实相生”手法,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记我的一次冒(历)险经历。
三、“意蕴”虚笔,让叙事更具高度与厚度
好作文贵在意蕴丰厚。
“意蕴丰厚”即有丰富深刻的内
涵,点题句、抒情议论句或饱含睿智的生活哲理,或有独特的人生感悟。
意蕴丰厚的记叙文中,虚笔或曲而不直议论,或含而不露抒情,留给读者想象品味的空间。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五单元的几篇课文的抒情
议论,均深厚意蕴,是打造“意蕴”虚笔的好范本。
如《伟大的悲剧》结尾议论段“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同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紧接前文叙述,高度赞美了斯科特一行的英雄本色,发人深省,具有很强的情感冲击力。
如《在沙漠中心》,叙述“我”艰苦寻踪希望渺茫时,有一段深刻感悟:“他们自以为是人,然而却因承受着某种他们感觉不到的压力而沦为像蚂蚁一样的虫豸。
当空闲的时候,他们用什么来填满他们那些荒唐而短促的礼拜日呢?”深刻的议论融于心理中,体现了作者独特的人生哲理。
怎么打造“意蕴”虚笔呢?不妨采用“名句替换法”。
所谓“名句替换法”,就是将学生在记叙文中直白乏味的抒情议论替换或化用为名家名言。
例如,
①有愿望而不努力奋斗,愿望必然落空;只有努力奋斗,才有实现愿望的可能性。
②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
①许事情可以重来,但时光却是无法重来的。
②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
你告诉我。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朱自清
以上每组句子的中心一致,但第①句直接、平淡,而第②句形象、警策,“意蕴”虚笔,具有一种凝练美、深刻美,令人过目难忘。
仿照此法,还可用添加名句法。
如一生文末“妈妈,您像一盏油灯,照亮我行走的路,静静地损耗着生命的精度,就让我一路守护着你吧!”抒情尽管真切,但缺少意蕴。
我们不妨添加名言:“柏拉图说:‘你看见星么,我的星星?我愿为天空,得以无数的眼看你。
’妈妈,就让我来做您的天空,静静地守护着你!”与前文叙述虚实相生,提升了作文的高度。
当然,要想真正让记叙文虚实相生、灵动真切,更重要的是化无形为有形,需要在平时引导学生多阅读,多观察,善思考,善积累,坚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感,善于从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山川变迁、日星隐现、平常小事中品出生活的况味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