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块三 特殊现象 1.兼词现象 在文言文中有所谓“兼词”,即一个“字”相当于两个 词,比如“诸”字,在“献诸抚军”这样的句子中,它相当 于“之于”两个词;在“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这样的 句子中,它相当于“之乎”两个词。常见的兼词还有 “ 焉 ”(“ 于 之 ” 、 “ 于 此 ” 等 ) 、 “ 叵 ”(“ 不 可 ”) 、 “盍”(“何不”)等。
复音虚词
u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何如】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
u样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鸿门宴》 【奈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办” u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 “为什么”。 u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 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
【何其】译为“多么,怎么这样”,用疑问口气表示程度。
【3Biblioteka Baidu】
(一)用作语气助词 Ø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Ø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u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 役《促织》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u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何乃】译为“怎 能”。
u《孟子·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得,亦有仁义 而已矣。”
【何必】译为“不必”,表示反问语气。
u欧阳修《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何其衰也!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第二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 13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考试大纲》共规定 18 个常见文言虚词,包括“而、 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 与、则、者、之”。高考中对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的考查,是 指能在阅读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懂得并能加以解 释的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凭空地去历数哪个虚词具有哪些 用法。应当特别注意的是:近年来,考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时都引用教材中的文言文语句,与所选的阅读材料中的句子 放在一起加以比较。
3.用法改变 有的用法发生了变化,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 “也”表语气停顿,而现代汉语中的“也”是表示重复的副 词。又如“所以”在文言文中表原因或凭借,现代汉语表结 果。 4.词语代替 有的已被别的词代替,如“于”在文言中的多种用法, 现代汉语中分别改用“在”、“向”、“到”、“对”、 “同”、“比”等表示。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 进一层的意思。 u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既而】不久,一会儿。
本义阐析:“何”在金文中的
个独体字,像人扛着戈,是“荷” 的本字。后来,“何”字成了“曷” 的假借字,便另造“荷”字来表示 (原一义)。用作疑问代词。
【2何】
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哪里”“什么”。
2.连用现象 虚词的连用,是指在同一个地方,连续使用虚词以加强 语气。如:“友也者(重点在“者”,表示提顿语气),友其德 也 。 ”“ 寡 人 之 于 国 也 , 尽 心 焉 耳 矣 ( 三 个 连 用 , 重 点 落 在 “矣”,表已然语气)。”懂得了虚词连用的特点,有助于断 句和语意的理解。
3.凝固现象 有些文言虚词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形成习惯性形式而 被固定下来,表示特定的意义。如“如(奈、若)……何”,“虞 兮,虞兮,奈若何?”(对你怎么办呢?),“若之何毁之?”(为 什么毁掉乡校?)。常见的还有“何……为”、“何以…… 为”、“何……之有”、“不亦……乎”、“无乃……乎”、 “得无……乎”、“抑……乎”、“何其……也”、“一何” 等等。详细内容见专题 14。
Ø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
(七)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 Ø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八)表示目的关系。 2.用作代词, 一般作定语,
Ø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
Ø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2)近指代词,今译为:此、这样。
Ø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Ø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二)用作疑问副词。
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多 么”“怎么这样”。 Ø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Ø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Ø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 Ø“信啊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四)何:通“呵”,喝问。
Ø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庄子·逍遥游》 3、通“耐”, “能”,译为:能够/才能。
复音虚词
u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 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u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后】才,方才。
u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u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代词和 兼词。文言虚词数量虽少,但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在汉 语的发展中变化大。学习文言虚词,应重点掌握《考试大纲》 规定的 18 个虚词,其它虚词对理解文章有帮助,也不能不 管。
板块二 古今变化 文言虚词的古今变化情况大致有以下四种: 1.用法消失 有的消失了,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作为发 语词,现在已不用。 2.用法沿用 少数沿用下来,用法没变,如“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 之外”中的“于是”,“学然后知不足”中的“然后”。
【1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Ø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一)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Ø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二)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 Ø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三)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Ø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四)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Ø死而有之,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五)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Ø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六)修饰关系.可译为“地”,可不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