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光合作用》 教学设计
![《光合作用》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d70db5c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71.png)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阐明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和过程。
(2)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2、能力目标(1)通过对光合作用探究实验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
(2)通过对光合作用过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和知识整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认同光合作用对于生物界乃至整个自然界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关注农业生产、热爱自然科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和过程。
(2)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2、教学难点(1)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及二者的关系。
(2)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实验的设计与分析。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植物在阳光下生长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和能量从何而来,从而引出光合作用的主题。
(二)知识讲解1、光合作用的概念(1)让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光合作用的定义。
(2)教师强调光合作用的场所、原料、产物和能量转化。
2、光合作用的反应式(1)教师写出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6CO₂+ 6H₂O →C₆H₁₂O₆+ 6O₂(2)解释反应式中各物质的含义和反应的条件。
3、光合作用的过程(1)光反应阶段利用多媒体展示光反应的过程,讲解光反应发生的场所、条件和物质变化。
强调光反应中光能转化为活跃的化学能。
(2)暗反应阶段同样通过多媒体展示暗反应的过程,讲解暗反应发生的场所、条件和物质变化。
指出暗反应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稳定的化学能。
(3)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联系,总结出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关系。
4、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1)列举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环境因素,如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
(2)结合实例,讲解各因素如何影响光合作用的速率。
(三)实验探究1、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1)介绍实验的原理和方法。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教学设计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823002e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1c.png)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了解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教学难点:应用光合作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师需要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实验装置。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关于光合作用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Step 2:讲解光合作用的原理1. 讲解光合作用的定义: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和某些细菌利用阳光、水和二氧化碳进行的一系列化学反应。
2. 讲解光合作用的方程式:光合作用的方程式为:6CO2 +6H2O + 光能→ C6H12O6 + 6O2。
解释方程式中各个物质的含义和作用。
3. 讲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解释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和作用。
Step 3:讲解光合作用的应用1. 农业应用:解释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如控制光合作用的条件以提高农作物产量。
2. 能源应用:解释光合作用在能源领域的应用,如利用植物进行生物质能源的生产。
Step 4:实例分析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如为什么蔬菜要放在阳光下养殖等,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Step 5:实验展示进行一个简单的光合作用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观察光合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Step 6:总结与评价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提问学生对光合作用原理和应用的理解,并进行评价。
Step 7: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光合作用原理和应用的小论文,并根据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教学延伸:1. 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探讨光合作用的更多应用领域。
2.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光合作用相关的实验设计和实施,并进行实验报告。
3.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光合作用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和意义。
光合作用教案优秀
![光合作用教案优秀](https://img.taocdn.com/s3/m/a70484ca102de2bd9605885d.png)
光合作用教案优秀【篇一:光合作用探究公开课教学设计】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的教学设计萧县中学刘宏新“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一节的教学设计萧县中学刘宏新设计说明:生物科学史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学生记住这段历史和结论,而是要将探究性学习和教学方法整合其中,充分应用二手资料创设情境,让学生重走科学家之路,体验科学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深化认识的过程和探索的精神。
本案例中,用二手资料探究光合作用发现的科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过程,既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又可以学会科学的实验方法,并培养了他们学习的能力。
一、设计思想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生物学的课程基本理念之一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生物科学发现史的探究性学习是实现此课程基本理念的极为有效的载体,生物学史能够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情意发展三方面教育融合起来,很好地体现了生物学科的特点和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光合作用探究历程中的经典实验,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学探索的一般方法,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好素材。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仅仅只是照本宣科介绍几个科学家的实验,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能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不能调动,要通过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的再现,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本课教学的设计思路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的经典实验为探究的载体,以真实的问题情境作为探究的背景,以真正理解探究过程和实验设计策略并学以致用为中心目标,采用以问题(任务)驱动学习,引导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贯穿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从“课外”到“课堂”再到“课外”的开放式思想。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第高中必修一第五章第四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的第二部分内容“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的第一课时: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教案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eb9c5a2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94.png)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 使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反应式,能运用光合作用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3.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探索科学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反应式。
2. 光合作用的生活应用。
三、教学难点1. 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及能量转换。
2. 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光合作用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形象地展示光合作用的过程。
3. 结合实际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光合作用的意义。
五、教学内容1. 光合作用的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 光合作用的反应式:6CO2 + 6H2O + 光能→C6H12O6 + 6O23. 光合作用的生活应用: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4. 光合作用的能量转换:光能转换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5. 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氧气。
6. 光合作用的发现史:介绍普利斯特利、萨克斯、恩格尔曼等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和贡献。
7. 光合作用的意义: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意识,提高环保素养。
8. 光合作用的实践操作:观察植物叶片,了解叶绿体的分布和功能。
9. 光合作用的检测:学习使用碘液检测淀粉,验证光合作用的产物。
10. 光合作用的拓展:了解光合作用的最新研究领域,如人工光合作用、植物工厂等。
11. 光合作用的思考与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光合作用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探讨如何利用光合作用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
12. 光合作用的评估: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形式,检查学生对光合作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13. 光合作用的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光合作用的概念和重要性。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3cfcaea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11.png)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光合作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和过程,掌握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等知识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模型构建、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和过程,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等知识点。
教学难点: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和机制,以及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和过程,以及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等知识点。
实验法: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机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模型构建法:通过构建光合作用的模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机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1)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植物光合作用的视频,让学生观察植物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光合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2)提问学生:你们知道植物为什么需要进行光合作用吗?光合作用的产物有哪些?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哪里?讲授新课 (1)讲解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和过程,包括光合作用的定义、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等知识点。
(2)讲解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和机制,包括光反应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以及暗反应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等知识点。
(3)讲解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包括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等知识点。
1. 2. 3. 1. 2. 1. 2. 3. 4. 1. 2.实验探究 (1)实验目的: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和产物。
第5章第1节光合作用教学设计(第2课时)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第5章第1节光合作用教学设计(第2课时)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bb577888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fb.png)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5.教学策略:
(1)注重知识整合,将光合作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其他学科知识相联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图表、模型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成光合作用的概念,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抽象思维能力。
3.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表达、交流、倾听的能力。
4.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身参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2)结合实际生活,举例说明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并分析这些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3)撰写一篇关于光合作用在生物圈中作用的短文,字数在300字左右。
2.选做题(任选一题):
(1)设计一个简单的光合作用实验,验证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并撰写实验报告。
(2)调查周围环境中的绿色植物,了解它们的光合作用特点,以及如何适应不同环境。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精心设计实验和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给予个性化指导,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本节课将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光合作用的过程、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以及光合作用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
第5章第1节光合作用(第1课时)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第5章第1节光合作用(第1课时)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5560a3a1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3b.png)
3.引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和问题引导,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光合作用。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
2.演示光合作用的表达式:6CO2 + 6H2O +光能→ C6H12O6 + 6O2。
二、学情分析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5章第1节“光合作用(第1课时)”的教学对象为七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在认知发展、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方面具有一定的特点。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观察和思考,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在此基础上,进行以下学情分析:
1.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了解绿色植物的基本组成,为学习光合作用奠定了基础。
1.书面作业:
(1)请简述光合作用的概念、表达式及基本过程,要求文字表述准确、条理清晰。
(2)分析光合作用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并结合实际生活举例说明。
(3)列举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并解释它们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2.实践作业:
(1)观察身边的绿色植物,了解它们在光照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并记录观察结果。
(2)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探究光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温度等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4.学生在团队合作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和互助精神,但分工合作和沟通协调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5.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普遍具有环保意识,但可能对光合作用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认识不足。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光合作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培养他们的环保责任感。
(5)总结:通过思维导图、小组汇报等形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体系。
光合作用原理和应用教学设计
![光合作用原理和应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77f5709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09.png)
光合作用原理和应用教学设计光合作用是植物体内的一种重要生理作用,是植物进行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光合作用的原理以及将其原理应用于教学设计的方式。
一、光合作用原理1. 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质的过程,是一种细胞呼吸的反应。
它是靠叶绿素等色素的作用,在叶绿体内进行的。
2. 在光合作用中,光能被叶绿体中的叶绿体色素(主要是叶绿素)吸收,光合色素分子被激发后,释放出高能电子,通过电子传递链逐步转移,产生ATP和NADPH。
3. 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叶绿体内膜上的氧化还原反应使得光合电子传递链激发,产生了足够的电子能量,将ADP和NADP+还原成ATP和NADPH。
4. 在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CO2和H2O经过多道酶促反应,最终合成葡萄糖和氧气。
这些有机分子能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能量和原料。
二、光合作用应用教学设计1. 利用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光合作用实验,观察叶绿素的作用,了解光合作用的原理。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光合作用的过程。
2.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光合作用的示意图、动画和视频,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对光合作用有更深入的理解。
多媒体可以帮助学生更生动地学习光合作用的原理。
3. 进行实地教学,带领学生走进植物园或者田野,观察不同植物的叶绿素含量和生长情况,了解不同环境条件下光合作用的影响。
通过亲身体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光合作用在自然界的作用。
4. 利用小组合作教学,让学生分组进行光合作用相关的研究项目,比如设计光合作用模型或者开展光合作用机理的研究。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共同学习、讨论,更深入地了解光合作用原理。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学生可以全面地了解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培养其对自然生态和植物生长的兴趣,启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光合作用不仅是生物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愿通过本文的教学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光合作用原理。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51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51光合作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f3ad9d9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d6.png)
1.教学内容: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总结光合作用的实质、过程和影响因素。
2.教师引导: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
3.学生回答: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反应和暗反应、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等。
4.教师总结:强调光合作用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价值。
5.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观察生活中的光合作用现象,并撰写观察报告。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和过程,尤其是光反应和暗反应的相互关系。
2.掌握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3.能够独立设计简单的光合作用实验,具备基本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教学设想
1.引导学生通过直观演示和实验探究,深入理解光合作用的原理。利用模型、动画等教学资源,让学生直观感受光合作用的过程,降低学习难度。
5.引导学生关注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如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将学生分为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光反应和暗反应在光合作用中的作用是什么?
-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如何利用所学知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2.学生讨论:组内展开讨论,共同探讨问题,形成统一意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实的态度,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光合作用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关爱生态环境的观念。
4.通过学习光合作用,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中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谐共生的价值观。
光合作用光反应教案
![光合作用光反应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1119aeea6c30c2259019efe.png)
光合作用光反应教案【篇一:光合作用教案】【篇二:光合作用教案】(一)教材分析今天我要讲的是高中生物必修 1 《分子与细胞》第 5 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 4 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第 2 课时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光合作用是生物界乃至整个自然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这节课主要讲光合作用的概念、探究历程、光合作用的过程、应用及化能合成作用等这五个方面。
其中,光合作用的过程是这节课的重点。
由于初中阶段,学生通过一系列探究性实验,初步形成光合作用的概念,对光合作用的过程有一定了解,所以,这节课我准备介绍完光合作用的概念后,先讲光合作用的过程。
重点讲解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要让学生重点掌握两个过程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以及发生的部位和条件。
讲完过程后,紧接着把应用稍做介绍。
接下来,讲解这节课的次重点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学生学习了光合作用的过程后,这部分内容会更容易接受。
最后,讲化能合成作用,完善知识体系。
(二)学生分析本节内容较为复杂,难度较大。
因此,对教材重难点的处理,对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的设计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
针对学生情况,本节课在讲解时尽量多重复几遍,并让学生参与进来,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同时,加强练习,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加深印象。
二、教学目标分析【知识目标】:1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
2光合作用的过程、实质3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4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5简述化能合成作用。
【能力目标】:1通过对光合作用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法学习的方法。
2通过对光合作用过程动态演示的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3 通过全班叙述光合作用的过程,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1光合作用的意义来理解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如粮食、人口、资源、环境等,从而引起学生对世界未来的关注。
2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中,渗透物质与能量,光反应和暗反应之间的辨证关系,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辨证观点。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95e9300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fa.png)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具体内容包括: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表达式、条件、场所以及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表达式、条件、场所。
2. 掌握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3. 能够运用光合作用的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光合作用的实质。
2. 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概念、条件、场所、表达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绿叶、阳光、二氧化碳等模型。
2. 学具:笔记本、彩笔、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片绿叶,提问绿叶为什么是绿色的?绿叶在光下能做什么?3. 学习光合作用的实质: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光合作用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
5. 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
6. 学习光合作用的场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绿叶的结构,了解光合作用的场所。
7. 随堂练习:运用光合作用的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光合作用1. 概念:绿叶在光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储存能量。
2. 实质: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储存能量。
3. 表达式:二氧化碳 + 水 + 光能→ 有机物 + 氧气4. 条件:光照、二氧化碳、水、酶。
5. 场所:叶绿体。
七、作业设计(1)为什么植物需要光照才能生长?(2)为什么夜间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答案:(1)植物需要光照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从而生长。
(2)夜间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为缺少光照,光合作用需要光照作为能量来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引导学生探究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条件、场所等知识,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随堂练习,检验学生对光合作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初中光和作用教案
![初中光和作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51950c0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40.png)
初中光和作用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2. 掌握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和条件。
3. 能够运用光合作用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教学重点:1. 光合作用的概念和过程。
2. 光合作用的意义。
教学难点:1.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条件。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绿色植物叶片样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提问:你们注意到身边的植物有什么特点吗?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植物是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能够通过光合作用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氧气。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
2. 讲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光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通过光能将水分解产生氧气和ATP;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的基质中,利用ATP和NADPH将二氧化碳还原为有机物。
三、光合作用的意义(10分钟)1. 提问:光合作用对生物圈有什么重要性?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光合作用为生物圈提供了氧气和有机物,是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同时也维持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
四、光合作用的原理和条件(10分钟)1. 讲解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是通过叶绿体中的叶绿素吸收光能,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2. 介绍光合作用的条件:光照、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
五、实例分析(10分钟)1. 提问:光合作用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的基础,也是农业生产和森林火灾防控的重要因素。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意义和条件。
2. 强调光合作用在全球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植物,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讲解和实例分析,使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基本知识和应用。
初中《光合作用》教案
![初中《光合作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f944e37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82.png)
初中《光合作用》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掌握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和条件。
2. 能够设计并完成光合作用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3. 培养对科学的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学重点:1. 光合作用的概念,即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和条件。
2. 光合作用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教学难点:1. 光合作用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教学准备:1. 实验室设备:显微镜、载玻片、洋葱表皮细胞、碘液等。
2. 教学材料:PPT、实验指导书、实验材料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光合作用的意义和重要性。
2. 学生分享对光合作用的已有知识,教师总结并引导今天的学习内容。
二、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和条件(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和条件,教师巡回指导。
2. 每组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实验: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光合作用(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设计并完成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光合作用实验。
2. 学生操作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并记录实验结果。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
2. 学生分享总结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应用: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如增加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等。
2. 学生分享应用实例,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 学生分享总结和反思,教师点评并鼓励。
教学延伸:1. 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植物,记录它们的光合作用的现象,并和家长分享光合作用的知识。
2. 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对环境的影响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和条件,设计并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第五章第一节光合作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第五章第一节光合作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c844039b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b9.png)
6.针对教学重难点,设计梯度性问题,由浅入深地进行讲解,帮助学生逐步攻克难点。
7.课后布置实践性作业,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绿色植物,了解光合作用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环保意识。
8.定期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此作业旨在巩固学生对光合作用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4.请学生收集有关光合作用的科学史资料,了解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了解科学家们为探索这一过程所付出的努力。在下一节课上,学生将分享自己的收获,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5.结合所学知识,让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践行环保理念,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贡献。要求学生撰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感悟文章,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已有一定的基础,掌握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了解了植物的基本生理过程。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光合作用的概念和过程有一定的认知,但对光合作用的深入理解及实际应用尚存在困难。此外,学生在科学探究方法、实验操作能力方面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使他们在光合作用的学习中,既能巩固基础知识,又能提高实践应用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
1.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关注光合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光合作用的动画过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
3.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光合作用的原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光合作用教案设计(优秀8篇)
![光合作用教案设计(优秀8篇)](https://img.taocdn.com/s3/m/4c6d7ffe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da.png)
光合作用教案设计(优秀8篇)光合作用教案设计篇1一、设计思想【设计理念】“提高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研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理念来设计教与学的过程。
最想突出的处理:1.还原科学研究的历史面貌,突出生物学的“实验学科”特点;2.以实验探究贯穿整个教学。
【教材分析】光合作用是整个第三章乃至整个高中教材中处于重要地位。
*节内容按照课标安排应2课时完成,我准备改为3个课时:第一课时只学习“光合作用的发现”,第二课时“通过实验学习有关光合色素的知识”,第三课时具体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
本节教学设计是该节的第一课时内容。
光合作用研究的历史,本来不需一个课时的时间,但我准备让学生以经典的光合作用研究历史中的重要事件为线索,遵循科学家的探索思路,总结出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了解科学家探究科学的艰辛历程和学会探究的一般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生物课中学习过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而且生活实践中也对光合作用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光合作用的发现历史却很陌生,关键对于我们这节课要达到的目标“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知之甚少。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学生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和知识铺垫。
二、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①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②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反应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科学家发现光合作用的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
理解假设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需要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并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同时,理解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关注“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②讨论科学史上的经典人物和实验,避免知识“去背景”和“简单化”。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教案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7ee49b3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d3.png)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2. 掌握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包括光能转换、化学反应等。
3. 能够运用光合作用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光合作用的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
2. 光合作用的过程:光能转换、化学反应等。
3. 光合作用的意义:提供能量、产生氧气、促进生物圈碳氧平衡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2. 难点: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包括光能转换、化学反应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光合作用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光合作用的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好奇。
2. 讲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定义及特点。
3. 展示光合作用的过程: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光合作用的神奇。
4. 讲解光合作用的意义:阐述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5. 探究光合作用的原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如光能转换、化学反应等。
6. 应用拓展:让学生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7.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解答学生的疑问。
8.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光合作用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光合作用过程和原理的掌握情况。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评估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寻找光合作用的实例,如绿叶、藻类等。
小学光合作用教学设计案例
![小学光合作用教学设计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50dfde67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ed.png)
小学光合作用教学设计案例教学设计案例:小学光合作用一、教学目标:1.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能够描绘光合作用的过程;3.理解光合作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光合作用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光合作用的过程和物质变化;3.光合作用的作用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A.导入(5分钟)1.通过观察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让学生对光合作用有初步的认识。
2.展示一张绿色植物并让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为什么植物是绿色的?”、“植物是如何生长的?”、“植物从哪里获得能量?”等问题。
B.探究(15分钟)1.介绍光合作用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并与学生一起探究光合作用的过程。
2.通过实验或图片,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主要过程:吸收光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产生葡萄糖。
3.引导学生思考光合作用的物质变化过程,并鼓励他们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光合作用的过程。
C.巩固(20分钟)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每个小组准备一段光合作用的简短描述。
2.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表演或互相听取并讨论,然后全班共同评价和提出意见。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或挑战,引导他们更多地思考光合作用和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
D.拓展(15分钟)1.与学生一起探讨光合作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例如:人类通过食物链获得光合作用产生的食物能量。
2.照片展示或简短视频片段,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农业、能源等。
3.鼓励学生提出更多与光合作用相关的问题,并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和探究。
E.总结(10分钟)1.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提问学生光合作用的定义和过程,并请求他们用自己的话解释。
2.强调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并与学生共同总结光合作用的作用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布置课后作业:完成一篇作文,描述光合作用的过程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2.评估小组表演的内容和学生的评价和意见。
3.检查学生的作业,评价他们对光合作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教案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莫爱霞江门市新会第二中学一、概述·本节课为高中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人教版第一册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中的第四节的内容。
本册教材第五章介绍了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本节课是对细胞的能量来源进行探讨,为以后进行教学知识打下基础。
本节内容的学习会对学生以后学习有关能量来源问题和实验设计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本节课进行光合作用过程中氧气来源的实验设计,以及提取吸收光能的色素的实验操作,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力图使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组间交流及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在此过程中巩固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并在后续的课堂教学中完成动手操作,根据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重新完善设计方案。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说出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2)说出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3)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4)尝试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5)说出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6)简述化能合成作用。
2.过程与方法(1)参与设计,养成勇于参与、大胆设想的科学精神,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2)体验“猜测——实验设计——实验探究——分析试验结果——协商讨论”的探究活动过程;(3)体会到科学实验需要正确的表达,需要与人交流和合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生物现象探究的欲望和兴趣;(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能够完成一份描述准确、过程科学的实验方案。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做出的:(1)学生是广东省江门市新会第二中学高中一年级的学生;(2)学生活泼好动,好表现,喜欢交流;(3)学生已经知道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能够产生氧气。
但光合作用的反应过程及其实质,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具体来自哪里等知识了解不多;(4)学生在以前运用实验法进行过简单的实验设计,但方案的科学性、可操作性都不是很强。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情境激趣策略:通过动手提取叶绿体中吸收光能的色素的过程,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播放光合作用的动画演示,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以问题解决为主教学策略:通过观察,引发学生提出关于光合作用实质以及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来源的疑惑,通过假设和实验方案的设计,得出科学性的结论,解决问题和疑惑。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1)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一年级生物学教材;(2)专门为这节课制作的多媒体课件;(3)本节课是在多媒体环境下完成的。
六、教学过程〖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1.用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光合作用强度。
因为叶绿素吸收最多的是光谱中的蓝紫光和红光。
不同颜色的光照对植物的光合作用会有影响。
2.因为叶绿素对绿光吸收最少,所以不使用绿色的塑料薄膜或补充绿色光源。
〖板书〗一、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问题〗以“本节聚焦”发问,引起学生的注意思考。
〖板书〗㈠捕获光能的色素〖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到实验室做实验)〖实验讨论〗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1.滤纸条上有4条不同颜色的色带,从上往下依次为:①胡萝卜素(橙黄色)、②叶黄素(黄色)、③叶绿素a(蓝绿色)、④叶绿素b(黄绿色)。
这说明绿叶中的色素有4种,它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的快慢也不一样。
2.滤纸上的滤液细线如果触到层析液,细线上的色素就会溶解到层析液中,就不会在滤纸上扩散开来,实验就会失败。
〖板书〗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与社会的联系〗人们根据上述科学原理,在需要人工补充光照的温室和塑料大棚中栽培农作物时,就可以根据所需要的光合作用产物的类型,来选择适合的光源以及玻璃或塑料薄膜了。
例如,冷光镝灯的光谱成分接近于太阳光,且辐射出的热能比较少,是一种比较好的人工光源;又如,氙灯的可见光部分也近似于太阳光,但其紫外线和红外线则比太阳光的多,使用时应隔以玻璃或水层以吸收其紫外线或红外线。
相比之下,日光灯的蓝紫光和绿光比太阳光的多而红光比太阳光的少;普通的白炽灯则蓝紫光比太阳光的少而红外光比太阳光多。
科学家通过实验还发现,蓝色塑料薄膜育秧时有壮秧的效果,这一结果现已在不少地区的水稻育秧生产中得到应用。
二、叶绿体的结构资料分析1.恩格尔曼实验的结论是:氧气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2.提示:实验材料选择水绵和好氧细菌,水绵的叶绿体呈螺旋式带状,便于观察,用好氧细菌可确定释放氧气多的部位;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排除了氧气和光的干扰;用极细的光束照射,叶绿体上可分为光照多和光照少的部位,相当于一组对比实验;临时装片暴露在光下的实验再一次验证实验结果,等等。
3.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板书〗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它内部的巨大膜表面上,不仅分布着许多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子,还有许多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酶。
〖小结〗略。
〖作业〗练习基础题1.(1)×;(2)√。
2.b。
3.结论是:叶绿体主要吸收红光和蓝光用于光合作用,放出氧气。
拓展题1.植物体吸收光能的色素,还存在于植物幼嫩的茎和果实等器官的一些含有光合色素的细胞中。
(第一课时完)〖板书〗二、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问题〗以“本节聚焦”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思考。
〖板书〗㈠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讲述〗结合课本的图,一步一步的引导。
〖旁栏思考题〗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持这种观点的人,很可能是在无光条件下做的这个实验。
无光时,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细胞呼吸,所以没有释放氧气,而是释放二氧化碳,也就是使空气变污浊了。
〖思考与讨论1〗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提示。
1.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糖类和氧气,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要有光,还需要多种酶等。
光合作用的反应式是: co2 + h2o (ch2o) + o22.提示:从人类对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来看,生物学的发展与物理学和化学的研究进展关系很密切。
例如,直到1785年,由于发现了空气的组成,人们才明确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气体是氧气,吸收的是二氧化碳,这个事例说明生物学的发展与化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密切相关。
又如,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而不是来自二氧化碳;卡尔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探明了二氧化碳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都说明在科学发展的进程中,相关学科的互相促进,以及技术手段的进步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板书〗㈡光合作用的过程co2 + h2o (ch2o) + o2〖讲述〗结合下面题目讲解。
填写图中光合作用过程的名称并回答问题:(1)写出各标号的名称:①_______ ②_______③_______ ④________⑤_______⑥________ ⑦_______ ⑧_______⑨_________ (2)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了[]和[](只填序号)。
(3)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场所分别是叶绿体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h2o ②o2 ③[h]④atp⑤adp+pi ⑥c3 ⑦co2 ⑧c5 ⑨c6h12o6(2)[3][4](3)片层结构的薄膜基质〖思考与讨论2〗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提示。
〖板书〗三、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四、化能合成作用〖讲述〗起初,人们认为只有绿色植物才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后来发现,即使没有叶绿素的参与,某些微生物也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这类微生物称做化能自养型微生物。
这类微生物通过氧化如氢气、硫化氢、二价铁离子或亚硝酸盐等无机物,夺取无机物中的电子,通过电子传递链合成atp和nadph,再利用atp和nadph完成二氧化碳的还原和固定。
广泛地分布在土壤和水域环境中的硫化细菌、硝化细菌、氢细菌与铁细菌等都属于这类微生物。
例如,氢细菌通过将氢气氧化为水,硫细菌通过将硫化氢氧化为硫酸盐,硝化细菌通过将氨氧化为亚硝酸盐,或将亚硝酸盐氧化为硝酸盐,来驱动二氧化碳的固定,完成有机物的合成。
(有可能补充方程式)最后,画出教学过程流程图。
同时,流程图中需要清楚标注每一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媒体和相应的评价方式。
教学内容与教师的活动媒体学生教师进行逻辑选择的运用的活动七、教学评价设计通过专门设计的反馈纸条反馈、评价。
反馈信息:1、本次的实验设计中,你的哪些设计被大家采用了?2、你认为你们组哪位同学的设计对你的启发最大?3、在换组讨论中,你认为他们组给你们组提了哪些有益的建议?4、如果本次的实验设计方案满分为10分,倾听了上一组的实验后,你认为他们应该得多少分?5、在全班展示方案时,你提出了什么问题或建议?姓名:______组组长签字:篇二:优秀教学设计(光与光合作用)于增杰《光与光合作用》教学设计清新一中高三生物于增杰教材分析:教材首先向学生展示了人类研究光合作用这种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理过程的艰苦历程,同时介绍了在研究光合作用过程中的几个著名实验,介绍这些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懂得实验是探究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创新精神。
学情分析: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绿叶的生长需要阳光,这一常识是知晓的,但是,具体的生物学原理并非懂得,因此,光合作用中的光暗反应是一难点,光合色素的提取实验,需要学生去做,这其中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老师也应指导,让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所以在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简单教具模拟和图解和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增加学生对微观内容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完成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锻炼动手能力、提高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设计:一、知识方面1、使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使学生了解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颜色及其吸收的光谱;3、掌握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总反应式、光反应、暗反应的具体过程、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及光合作用的意义。
二、能力方面1、通过探讨光合作用的氧来源,初步训练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2、通过分析、讨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具体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学生对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意义的理解,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通过学生讨论“如何利用光合作用的原理提高作物产量”这一问题,加强对科学、技术、社会的关注。
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2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3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教学难点】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教学手段:板图、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捕获光能色素和结构1、引言用教材“问题探讨”的蔬菜大棚中为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而使用不同颜色的光,特别是红光或蓝光的作用导入本节的学习2、师生互动教学过程师生互动:(多媒体展示玉米白化苗图片)通过玉米白化苗的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光合作用与色素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