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代烃教学设计
高二下学期化学《卤代烃》集体备课教案
高二下学期化学《卤代烃》集体备课教案一、教育目标通过本次课程,学生应该达到下述教育目标:1. 掌握卤代烃的基本概念、命名规则、性质和制备方法;2. 了解卤代烃在生产和生活应用中的重要作用;3. 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及实验操作技能;4. 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知识面。
二、教学内容1. 卤代烃的概念和分类;2. 卤代烃的命名规则;3. 卤代烃的物理和化学性质;4. 卤代烃的制备方法;5. 卤代烃在生产和生活应用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重点1. 卤代烃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卤代烃的命名规则;3. 卤代烃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四、教学难点1. 卤代烃的制备方法;2. 卤代烃在生产和生活应用中的重要作用。
五、教学方法1. 授课法:介绍卤代烃的基本概念、命名规则、性质和制备方法,结合实例进行讲解和解答学生的问题;2.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加深对卤代烃的认识和理解;3. 探究法:通过讨论和小组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和知识面。
六、教学过程1. 介绍卤代烃的概念和分类,让学生了解卤代烃是有机化合物的一类,根据溴、氯和碘等元素的不同,可分为卤代烃、氯代烃和碘代烃;2. 讲解卤代烃的命名规则,包括主链选择、取代基的编号、取代基的前缀和后缀等,让学生掌握化合物的正式名称以及常见的简称;3. 介绍卤代烃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包括物态、溶解性、沸点和熔点等,以及卤代烃的亲电取代反应、消旋和裂解反应等;4. 介绍卤代烃的制备方法,包括从烃类或醇类制备以及氢卤酸加成法、卤代烃的置换法和加热法等;5. 介绍卤代烃在生产和生活应用中的重要作用,包括制药工业中的应用、重要有机合成反应中的应用以及防火、杀虫、熏蒸等方面的应用;6. 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参加氢卤酸加成法合成卤代烃的实验,培养其实验意识和实验操作技能;7. 组织小组讨论或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卤代烃在有机合成反应中的应用。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教育部推荐的高中化学教材;2. 实验设备和试剂:卤代烃样品、氢卤酸、连续滴定管等;3. 多媒体教学设备:高清投影仪、电脑等。
《卤代烃》优质课比赛教案(教学设计8)
《卤代烃》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卤代烃知识是继化学必修2“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之后的又一重要的烃的衍生物,是实现烃与烃的衍生物之间转化的重要桥梁,在有机合成中有重要的地位。
同时,卤代烃是理解有机物基团相互影响、巩固水解反应、学习消去反应概念的有效资源,是帮助学生建立化学与生活联系的重要载体。
必修模块的学习限于具体有机物个例的性质和应用,而在选修模块中更多的是从如何研究一类有机物的角度去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应用,需要更多地从不同类别有机物的结构区别去认识其性质和应用的区别。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渗透“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即卤代烃中的官能团——卤素原子(—X)决定了卤代烃的化学性质。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卤代烃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功与过。
2、知道卤代烃的定义及其物理性质。
3、以溴乙烷为例,从微观结构角度理解卤代烃中的C-X键极性较强而易在反应中断裂。
4、掌握卤代烃发生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的条件及断键、成键的位置,能正确书写反应方程式。
5、初步体会反应溶剂的不同会影响反应的历程及产物。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乙烷和溴乙烷的结构,突出官能团-Br对溴乙烷结构的影响,让学生体会研究烃的衍生物应牢牢抓住官能团对结构的影响的研究方法,并再次体会和应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有机化学核心思想。
2、通过对卤代烃反应规律的实验设计和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实证探究→结论”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思维品质。
3、通过从两个实验宏观现象分析到微观反应实质的思考过程,提高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能力,及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溴乙烷取代和消去反应历程的演绎,提高学生从断键、成键位置的角度分析有机反应的能力。
5、应用对比学习、归纳迁移学习的方法巩固对卤代烃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的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卤代烃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功与过,增进学生对有机化学社会价值的认同。
2、通过学生的实验探究活动,理解科学的严谨性、创新性,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
卤代烃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卤代烃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设计:卤代烃的教学教学目标:1. 学习卤代烃的定义、性质和命名法。
2. 熟悉卤代烃的制备方法和反应特点。
3. 掌握卤代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 了解卤代烃在工业生产和生物体内的应用。
教学内容:1. 卤代烃的定义和性质介绍。
2. 卤代烃的命名法。
3. 卤代烃的制备方法和反应特点。
4. 卤代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5. 卤代烃在工业生产和生物体内的应用。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介绍卤代烃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实验法:通过实验演示,展示卤代烃的制备方法和反应特点。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加深对卤代烃的认识和理解。
4. 案例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卤代烃在工业生产和生物体内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一瓶卤代烃,引发学生对卤代烃的好奇和兴趣。
2. 讲授卤代烃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了解卤素和烃基在化合物中的结合方式。
3. 介绍卤代烃的命名法,包括根据碳链长度和位置选择适当的前缀和后缀。
4. 实验演示:进行卤代烃的制备实验,如用烷基卤化物和卤化银反应制备卤代烃。
5.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卤代烃的反应特点,如亲电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
6. 讨论:根据学生的实际经验和知识,讨论卤代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与其他有机化合物进行比较。
7. 案例分析:通过讨论实际案例,了解卤代烃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如溴代苯在药物合成中的作用。
8. 小结:总结卤代烃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经验,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一步应用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和案例法,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卤代烃的定义、性质和命名法。
学生对卤代烃的制备方法和反应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析实际案例。
然而,也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首先,教学内容可以更加生动有趣,通过多媒体、实物和图表等多种展示方式,使学生更加易于理解和记忆。
其次,教学方法可以更加多样化,例如引入问题解决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化学 选择性必修3 第三章 第一节 卤代烃
《卤代烃》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卤代烃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选择性必修课程主题2“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的内容。
1.内容要求认识卤代烃的组成和结构特点、性质、转化关系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学业要求(1)能写出卤代烃的官能团、简单代表物(溴乙烷、氯乙烯)的结构简式和名称;能够说出氯代烃的物理性质及递变规律。
(2)能结合分子结构特点,运用类比迁移的方法分析和推断其他卤代烃的化学性质,并根据有关信息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3)能列举卤代烃在生活中的应用,分析和探讨这些物质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双重影响。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的功能价值(素养功能):能结合卤代烃的官能团及化学键极性特点分析和推测这一类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
人教版新教材在旧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了探究1-溴丁烷化学性质的探究,以及卤代烯烃的相关性质。
使学生能运用已学知识进行类比迁移。
使整个知识体系更加完整。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有知识、能力等:学生已经学习了烃类物质的性质,理解官能团在化学反应中的重要作用。
但学生的类比迁移能力还有待加强。
卤代烃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的产物容易混淆。
四、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归纳总结卤代烃的命名、分类和物理性质。
2.通过对溴乙烷结构的分析其可能断键的位置,并通过实验认识其主要化学性质。
3.通过科学探究活动,类比迁移1-溴丁烷的化学性质。
4.从官能团的角度分析卤代烯烃的主要反应。
5.通过列举卤代烃生活中的应用,分析和探讨这些物质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双重影响。
【评价目标】1.归纳总结卤代烃的命名、分类和物理性质,诊断并发展学生的辨析能力。
2.通过不同条件下溴乙烷产物对比,诊断并发展学生微观探析能力。
3.通过1-溴丁烷化学性质建构,诊断对知识的理解和迁移能力。
4.通过讨论卤代烃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双重影响,诊断并发展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卤代烃教案
卤代烃教案引言:卤代烃是有机化学中的重要化合物之一,也是许多有机合成反应的重要中间体。
本教案将介绍卤代烃的基本概念、性质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学生通过学习卤代烃的教案,将能够深入了解卤代烃的结构、命名、制备方法以及常见的反应类型,从而为他们今后的有机实验和研究提供进一步的基础。
一、卤代烃的概念和性质1. 卤代烃的定义:卤代烃是指分子中含有卤素原子(如氯、溴、碘或氟)取代烃中的氢原子所形成的有机化合物。
2. 卤代烃的命名:卤代烃根据卤素的种类和数量,以及烃基的碳原子数目进行命名,常见的命名方式有IUPAC命名法和通用命名法。
3. 卤代烃的性质:卤代烃通常呈无色液体或晶体,有特殊的臭味。
它们在常温下通常是不可混溶的,且密度较水大。
卤代烃具有较高的沸点和熔点,同时也具有较强的挥发性和毒性。
二、卤代烃的制备方法1. 卤代烃的制备方法主要有两种:a. 直接卤代:通过将烃与卤素直接反应来制备卤代烃。
这种方法常采用加热反应,在溶液中加入催化剂可以加快反应速度。
b. 间接卤代:通过烃的氢原子与卤化物之间的置换反应来制备卤代烃。
该方法常用于烃中氢原子难以置换的情况。
三、常见的卤代烃反应类型1. 反应类型:a. 卤素原子的取代反应:卤代烃中的卤素原子可以被其他原子或基团所取代,如自由基取代反应、亲电取代反应等。
b. 亲核取代反应:卤代烃中的卤素原子可以被亲核试剂(如醇、胺等)取代,生成醇、胺等化合物。
四、卤代烃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1. 卤代烃作为反应的底物:卤代烃可以作为重要的底物参与有机合成反应,如芳香化反应、烷基化反应等。
2. 卤代烃作为反应的中间体:卤代烃也可以作为有机合成反应的中间体,参与到复杂的反应过程中,如氯代化反应、溴代化反应等。
结论:通过本文档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卤代烃的概念和性质,学会了卤代烃的命名方式和制备方法。
同时,我们还了解了卤代烃在有机合成反应中的重要应用。
这些基础知识为我们今后的有机实验和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指导,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运用卤代烃在有机化学中的作用。
大学有机化学卤代烃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卤代烃的概念、分类和命名方法。
2. 掌握卤代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 了解卤代烃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教学重点:1. 卤代烃的分类和命名方法。
2. 卤代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1. 卤代烃的命名方法。
2. 卤代烃的化学性质。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卤代烃样品3. 实验仪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什么是烃?烃有哪些性质?2. 引入卤代烃的概念: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卤素原子取代后的化合物。
二、新课讲解1. 卤代烃的分类- 根据烃基结构:饱和卤代烃、不饱和卤代烃、卤代芳烃- 根据卤原子的数目:一元卤代烃、二元卤代烃等2. 卤代烃的命名- 饱和卤代烃:按照烷烃的命名方法,用“卤代”替换“烷”字- 不饱和卤代烃:按照烯烃或炔烃的命名方法,用“卤代”替换“烯”或“炔”字- 卤代芳烃:按照芳烃的命名方法,用“卤代”替换“苯”字3. 卤代烃的物理性质- 沸点:随着分子中碳原子和卤素原子数目的增加而升高(氟代烃除外)- 密度:随碳原子数增加而降低- 溶解性:不溶于水或在水中溶解度很小,但能溶于很多有机溶剂三、课堂练习1. 给出几个卤代烃的分子式,让学生写出它们的名称。
2. 根据卤代烃的物理性质,判断下列卤代烃的沸点、密度和溶解性。
四、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卤代烃的概念、分类、命名方法和物理性质。
2. 强调卤代烃的命名方法和物理性质。
第二课时一、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卤代烃的物理性质。
2. 提问:卤代烃有哪些化学性质?二、新课讲解1. 卤代烃的化学性质- 水解反应:卤代烃与水反应,卤素原子被羟基取代- 消去反应:卤代烃与醇溶液反应,卤素原子和相邻碳原子上的氢原子被消去- 取代反应:卤代烃与卤素反应,卤素原子被另一个卤素原子取代2. 卤代烃的制备方法- 由烃与卤素单质反应制得- 由醇与卤化氢反应制得三、实验演示1. 实验一:卤代烃的水解反应2. 实验二:卤代烃的消去反应四、课堂练习1. 根据卤代烃的化学性质,判断下列反应的类型。
《卤代烃》优质课比赛教案(教学设计10)
第三节《卤代烃》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卤代烃是重要的烃的衍生物,是有机合成中常用的中间体,其本身也有重要的用途。
本节知识在有机化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也是高考有机化学的考查重点。
本节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完成卤代烃及溴乙烷重要性质的教学,第二课时巩固学生对卤代烃重要性质的掌握,了解卤代烃的用途与危害。
本教学设计针对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卤代烃的概念、分类和物理通性;2.掌握溴乙烷水解反应、消去反应的本质及实验;3.能正确书写水解、消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溴乙烷中C-X键的结构特点,结合其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体会结构和性质的相互关系;通过溴乙烷发生取代反应的实验设计和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卤代烃的分类及重要物理性质,培养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事物特点的思想;2、通过学生对溴乙烷化学性质的学习,从而掌握卤代烃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由局部到整体”哲学思想。
3、通过溴乙烷水解反应与消去反应的实验,激发同学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同时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卤代烃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的本质;2、溴乙烷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的实验操作及溴离子的检验.难点:卤代烃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的本质四、教学过程质还是非电解质?结论:结论:结论:请各小组试写出溴乙烷在氢氧化钠水溶液中的方程式:【讲解】在碱性条件下溴乙烷与水反应生成了溴离子,说明了溴乙烷发生了水解反应,实质是水中的羟基取代了溴原子,所以该水解反应也是取代反应。
【提问】反应中氢氧化钠的作用是?【讲解】氢氧化钠中和水解产生的氢溴酸,使水解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因此溴乙烷水解方程式可以写成CH3CH2Br+NaOH →CH3CH2OH+NaBr【总结性提问】怎么检验卤代烃的卤原子【过渡】改变反应条件,反应现象又有怎样的变化呢?将上面探究实验的条件“氢氧化钠水溶液”改为“氢氧化钠乙醇溶液”。
《卤代烃》教学设计
《卤代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卤代烃的定义及常见性质;2.掌握卤代烃的制备方法;3.理解卤代烃的化学反应;4.能够通过实验分辨卤代烃的类型。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引入1.提出问题:你们是否了解卤代烃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2.向学生简要介绍卤代烃的定义及常见性质,例如与烃的比较、沸点与溶解性等。
3.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引导学生提出关于卤代烃的问题。
二、制备卤代烃的方法1.介绍制备卤代烃的主要方法,包括自由基取代反应和亲电取代反应。
2.通过示例化学方程式,帮助学生理解这两种方法的基本原理。
3.与学生一起探讨制备卤代烃的实际应用,例如工业上的制备方法和实验室中的合成方法。
三、卤代烃的化学反应1.介绍卤代烃的常见化学反应,包括氧化、还原、消除反应等。
2.通过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反应的反应机理和特点。
3.强调安全意识,提醒学生进行实验时的注意事项。
四、实验操作1.设计实验:使用醇和卤素制备卤代烃。
2.向学生介绍实验的目的、材料和步骤。
3.学生根据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
4.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判断卤代烃的类型。
五、实验报告1.学生根据实验记录,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步骤、结果和结论。
2.学生将实验报告交给教师,进行评分和反馈。
六、拓展活动1.学生自主学习,选择一个与卤代烃相关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3.学生向其他同学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教学评估:1.提问学生关于卤代烃的定义、制备方法和化学反应的问题,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2.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评估,包括仪器操作技能、实验结果的记录和分析能力。
3.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评分,评估学生的实验报告撰写能力和科学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演示文稿2.实验器材:醇、卤素、烧瓶、冷却管、热水浴3.实验记录表。
《卤代烃》优质课比赛教案(教学设计6)
《卤代烃》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卤代烃是重要的烃的衍生物,是有机合成中常用的中间体,其本身也有重要的用途。
本节知识在有机化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也是高考有机化学的考查重点。
本节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完成卤代烃及溴乙烷结构、物理性质。
取代反应的教学,本教学设计针对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卤代烃的概念和分类;
2.掌握溴乙烷结构、物理性质、水解反应的本质及实验;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竞赛模式学习,结合学案,学生小组讨论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溴乙烷中C-X键的结构特点,结合其水解反应,体会结构和性质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溴乙烷物理性质与Br验证实验,激发同学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同时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溴乙烷结构与水解反应。
难点:溴乙烷水解反应的本质。
四、教学准备
1.道具准备:a.小组编号1-5(并贴上编号)
b.每组准备A4纸打印的ABC各一张
c.准备奖状
2.实验准备:分组实验6组
实验药品:溴乙烷、硝酸银溶液、稀硝酸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热水
实验器材:试管、胶头滴管、烧杯、酒精灯、试管夹
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卤代烃
一、卤代烃
1.定义
2.分类
二、溴乙烷
1.结构:化学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官能团
2.物理性质
3.化学性质
(1)取代反应。
《卤代烃》教案(苏教版选修5)
专题四烃的衍生物第一单元卤代烃【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本专题是在学生对烃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展开的,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将为后期学习糖类、蛋白质等有两个官能团的有机物打下基础。
本单元内容是烃的衍生物的第一节,在知识体系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卤代烃是一类结构比较简单的烃的衍生物,它往往是由烃合成其他衍生物的中间体,或由单官能团向多官能团转变的中间体,在有机合成中起着桥梁作用。
通过卤代烃的学习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分子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官能团的影响而产生的特性反应。
通过烷烃、烯烃和炔烃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它们的沸点和密度与分子中碳原子数目之间的关系。
但在卤代烃中,教材只讲了卤代烃的沸点随碳原子数的增多而升高,没有讲密度与碳原子数变化的关系,学生极易认为它们的密度也随烃基中碳原子数目增加而增大,但事实恰恰相反。
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对卤代烃相对分子质量的变化认识不足造成的。
因此,在讲卤代烃的物理性质时,可从卤原子比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大,所以卤代烃比相应烃的密度大;又由于卤素原子的非金属性强,卤代烃分子的极性比烃大,分子间的范德华力大,所以卤代烃的沸点也比相应的烃高,这样讲解学生是容易接受的。
卤代烃的化学性质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讲解时,应从分析C-X键的极性入手,以溴乙烷为例,重视实验的作用,得出卤代烃的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
至于卤代烃发生的是那个反应,应从反应条件加以分析,使学生初步认识反应条件对反应产物的影响,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为了强调条件对反应产物的影响,注意卤代烃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两种方程式的书写:在水解反应中,卤原子被-OH取代,可看作水是反应物,NaOH作反应条件;在消去反应中,NaOH看成反应物,醇作为反应条件。
在讲性质时,注意联系用途,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
卤代烃的水解反应,可作为工业上醇类生产的一种方法;卤代烃的消去反应,工业上也可用来合成某种烯烃。
【教法设计】1、采用“探究法”进行对溴乙烷性质的教学。
卤代烃 教学设计
卤代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卤代烃的概念、性质和结构特点;2. 掌握卤代烃的常见命名方法;3. 了解卤代烃的合成方法和主要应用领域;4. 能够分析和解决与卤代烃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卤代烃的概念及结构特点;2. 卤代烃的命名方法;3. 卤代烃的合成方法;4. 卤代烃在有机合成和生物领域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引入:教师介绍有机化学中的卤代烃概念,并与学生一起讨论卤代烃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医药领域、农业领域等。
一、卤代烃的概念及结构特点1. 学生回顾有机化学基础知识,讨论碳原子与氢原子形成的有机化合物的特征;2. 教师向学生介绍卤代烃的定义和结构特点,主要包括碳原子上的氢原子被卤素原子取代。
二、卤代烃的命名方法1. 学生回顾有机化学命名规则,重点复习碳链的编号方法;2. 教师讲解卤代烃的命名方法,包括按优先级命名、使用字母缩写表示卤素等。
三、卤代烃的合成方法1. 教师介绍卤代烃的常见合成方法,如加氢反应、卤代亲电试剂的反应等;2. 学生与教师一起分析实例,探讨卤代烃合成方法的应用。
四、卤代烃在有机合成和生物领域的应用1. 教师向学生介绍卤代烃在有机合成领域的应用,如作为试剂参与反应,合成有机化合物等;2. 学生分组进行课堂小讨论,探究卤代烃在生物领域的应用,例如在制药过程中的作用;3. 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结果。
四、教学设计实施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检查学生对卤代烃知识的理解情况;2. 学生进行本节课的自我评价,回答提出的问题;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五、课后拓展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包括阅读相关卤代烃的实际应用案例,撰写观后感,并在下一节课进行分享讨论。
以上是卤代烃教学设计的大致框架,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的理解程度,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尽量采用生动形象的案例和实例进行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化学选修5《卤代烃》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选修5《卤代烃》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学选修5《卤代烃》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卤代烃的概念和溴乙烷的主要物理性质。
(2)掌握溴乙烷的主要化学性质,理解溴乙烷发生水解反应的条件和所发生共价键的变化。
【能力和方法目标】(1)通过溴乙烷的水解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2)通过学习溴乙烷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培养学生使用化学平衡知识认识溴乙烷水解反应的能力;(3)由乙烷与溴乙烷结构异同点引出溴乙烷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再通过实验进行验证的假说方法。
【情感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卤代烃中如何检验卤元素的讨论、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尤其是两组不同意见的对比实验,激发同学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急切用实践来检验结论的正误。
实验成功的同学,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实验不成功的同学,经过了困难的磨炼,通过独立思考,找出存在的问题,既锻炼了毅力,也培养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从溴乙烷水解实验的设计体会到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学习乐趣。
通过用化学平衡知识认识溴乙烷水解反应,使学生体会到对化学反应规律的理解与欣赏;【科学方法】由乙烷与溴乙烷结构异同点引出溴乙烷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再通过实验进行验证的假说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
溴乙烷的水解实验的设计和操作;2。
试用化学平衡知识认识溴乙烷水解反应。
教学过程设计【引入】请同学们先来看几幅图片。
第一幅图片是生产中常用的塑料管,其化学成分是聚氯乙烯,单体是氯乙烯;第二幅图片是不粘锅,其涂层化学成分是聚四氟乙烯,单体是四氟乙烯;第三幅图片是臭氧层空洞,形成空洞的原因之一是氟利昂的大量使用,如二氟二氯甲烷【提问】从组成看,它们都应该属于哪类有机物?【生答】卤代烃。
【追问】为什么?【生答】虽然母体是烃,但含有卤素原子。
卤代烃大学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卤代烃的定义、结构、性质、分类和命名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1. 卤代烃的定义、结构、性质。
2. 卤代烃的分类和命名方法。
教学难点:1. 卤代烃的性质和反应。
2. 卤代烃的命名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有机化学中的烃类化合物,提出卤代烃的概念。
2. 介绍卤代烃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二、新课讲授1. 定义:卤代烃是指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卤素原子取代而生成的有机化合物。
2. 结构:介绍卤代烃的分子结构,包括碳链结构、官能团等。
3. 性质:讲解卤代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沸点、溶解度、反应活性等。
4. 分类:介绍卤代烃的分类方法,包括饱和卤代烃、不饱和卤代烃等。
5. 命名:讲解卤代烃的命名方法,包括系统命名和习惯命名。
三、实验操作1. 实验目的:验证卤代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实验步骤:(1)观察卤代烃的沸点和溶解度。
(2)进行卤代烃的取代反应和消除反应。
(3)观察反应现象,分析反应产物。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卤代烃的定义、结构、性质、分类和命名方法。
2. 总结卤代烃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查阅资料,了解卤代烃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了卤代烃的基本知识。
2.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通过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巩固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中化学_人教有机第二章第三节《卤代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卤代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掌握溴乙烷的主要化学性质,理解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
2.使学生了解卤代烃的一般通性和用途,并通过对卤代烃有关性质数据的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溴乙烷的水解与消去,理解二者的反应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氟里昂等卤代烃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破坏的讨论,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2.了解卤代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了解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重要意义.[教学过程]:[引入]:图片展示,由氯乙烷的用途过渡到卤代烃的学习。
[过渡]:卤代烃化学性质通常比烃活泼,能发生很多化学反应而转化成各种其他类型的化合物.因此,引入卤原子常常是改变分子性能的第一步反应,在有机合成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下面我们以溴乙烷作为代表物来介绍卤代烃的一些性质.一.溴乙烷.1.物理性质:纯净的溴乙烷是无色的液体,沸点低,密度比水大,不溶于水.2.分子组成和结构:分子式 结构式 结构简式 官能团C 2H 5Br CH 3CH 2Br 或C 2H 5Br —Br[提问]: ①.从二者的组成上看,溴乙烷与乙烷的物理性质有哪些异同点?②.若从溴乙烷分子中C —Br 键断裂,可发生哪种类型的反应?3.化学性质.(1).溴乙烷的水解反应.H H —C —C —H H H H H H —C —C —Br H H H H H —C —C —H H HH[分组实验]:①.大试管中加入5mL 溴乙烷.②.加入15mL20%NaOH 溶液,加热.③.向大试管中加入稀HNO 3酸化.④.滴加2mLAgNO 3溶液.现象:大试管中有浅黄色沉淀生成.反应原理:CH 3CH 2Br +H-OH CH 3CH 2OH + HBr 或:CH 3CH 2Br +NaOH CH 3CH 2OH + NaBr[讨论]:①.该反应属于哪一种化学反应类型?取代反应②.该反应比较缓慢,若既能加快此反应的速率,又能提高乙醇的产量,可采取什么措施? 可采取加热和氢氧化钠的方法,其原因是水解反应吸热,NaOH 溶液与HBr 反应,减小HBr 的浓度,所以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H 3CH 2OH 的浓度增大.③.为什么要加入HNO 3酸化溶液?中和过量的NaOH 溶液,防止生成Ag 2O 暗褐色沉淀,防止对Br -的检验产生干扰.[过渡]:实验证明CH 3CH 2Br 可以制乙烯,请考虑可能的断键处,以及此反应的特点.(2).溴乙烷的消去反应.[教师实验]①.大试管中加入5mL 溴乙烷.②.加入15mL 饱和NaOH 乙醇溶液,加热.③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高中化学卤代烃教案
高中化学卤代烃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卤代烃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卤代烃的命名方法和物理性质;
3. 理解卤代烃的化学性质和反应类型;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答相关问题。
教学内容:
1. 卤代烃的定义和分类;
2. 卤代烃的命名方法;
3. 卤代烃的物理性质;
4. 卤代烃的化学性质及反应类型;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卤代烃的命名方法和物理性质;
难点:卤代烃的化学性质及反应类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介绍卤代烃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二、学习内容
1. 卤代烃的定义和分类:简单介绍卤代烃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卤代烃的命名方法:讲解卤代烃的命名规则和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命名技巧。
3. 卤代烃的物理性质:展示实验现象,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观察卤代烃在不同条件下的物理性质变化。
4. 卤代烃的化学性质及反应类型:通过示意图和实验演示,介绍卤代烃的化学性质和常见反应类型。
三、实践操作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他们亲自制作卤代烃,并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对卤代烃的认识和理解。
四、练习与巩固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五、总结与展望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澄清学生对卤代烃的认识和理解,展望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练习成绩进行评价,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进行卤代烃的实验设计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大学卤代烃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卤代烃的概念、结构特点及分类。
2. 掌握卤代烃的命名规则、化学性质及反应类型。
3. 学会分析卤代烃的合成、反应及应用。
教学重点:1. 卤代烃的概念、结构特点及分类。
2. 卤代烃的命名规则、化学性质及反应类型。
教学难点:1. 卤代烃的命名规则。
2. 卤代烃的化学性质及反应类型。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回顾有机化学中的官能团,如碳碳双键、三键、羟基、羧基等。
2. 引入卤代烃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卤代烃在有机化学中的地位。
二、新课讲授1. 卤代烃的概念及结构特点(1)定义:卤代烃是指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卤素原子取代而生成的化合物。
(2)结构特点:卤代烃分子中,卤素原子取代了烃分子中的一个或多个氢原子,形成了C-X键。
2. 卤代烃的分类(1)根据卤素原子的种类:一卤代烃、二卤代烃、多卤代烃。
(2)根据烃基的种类:烷基卤代烃、烯基卤代烃、炔基卤代烃等。
3. 卤代烃的命名规则(1)以烃基为母体,按照烷烃的命名规则命名。
(2)在烃基名称前加上“卤代”二字。
(3)若有多个卤素原子,则按照卤素原子的种类及个数命名。
4. 卤代烃的化学性质及反应类型(1)亲电取代反应:卤代烃在亲电试剂的作用下,发生亲电取代反应,生成相应的醇。
(2)消去反应:卤代烃在碱的作用下,发生消去反应,生成烯烃。
(3)加成反应:卤代烃在亲核试剂的作用下,发生加成反应,生成卤代醇。
(4)水解反应:卤代烃在水中,发生水解反应,生成醇。
三、课堂练习1. 命名下列卤代烃:(1)CH3-CH2-CH2-CH2-Cl(2)CH3-CHCl-CH2-CH32. 写出下列卤代烃的合成方法:(1)CH3-CH2-CH2-CH2-Cl(2)CH3-CHCl-CH2-CH3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卤代烃的概念、结构特点、分类、命名规则及化学性质。
2. 引导学生思考卤代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
2. 查阅资料,了解卤代烃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卤代烃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卤代烃化学性质教学设计卤代烃是指含有卤素(氟、氯、溴、碘)取代烃基的有机化合物。
卤代烃具有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教学设计如下:一、教学目标:1. 了解卤代烃的结构和命名方法;2. 掌握卤代烃的物理性质,如沸点、溶解性等;3. 了解卤代烃的化学性质,如亲电取代反应、消除反应等;4. 掌握卤代烃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及危害性;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 结构和命名方法的讲解1) 通过教师讲授,介绍卤代烃的结构特点和命名规则,如氟代烷、氯代烷、溴代烷、碘代烷等;2) 展示不同卤代烃的结构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并进行命名练习;3) 引导学生讨论卤代烃的结构与其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2. 物理性质的实验观察1) 提供实验室条件,让学生实际操作不同卤代烃的实验;2) 观察各种卤代烃的沸点、溶解性等物理性质,并记录实验结果;3) 合理安排实验时间,以便让学生有充分的观察和记录时间;3. 化学性质的讲解和实验演示1) 通过教师讲解,介绍卤代烃的化学性质,如亲电取代反应、消除反应等;2) 根据教学计划,选择一些典型的反应进行实验演示,如氯代烷与氢氧化钠反应,溴代烷与氨反应等;3) 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讨论反应机理,并总结出卤代烃的化学性质特点;4. 应用和安全知识的讲解与讨论1) 让学生了解卤代烃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如作为溶剂、反应中间体等;2) 强调卤代烃的安全性问题,如毒性、可燃性等,提醒学生正确使用和储存卤代烃;三、教学评价:1. 书面评价:要求学生完成包括命名、解答问题、实验分析等题目;2. 实验报告评价:根据学生的实验操作正确性、实验结果分析、实验总结等方面进行评价;3. 讨论课评价:根据学生的讨论参与度、思维活跃度、问题解答等进行评价;4. 学生自评互评: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加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合作意识。
四、教学扩展:1. 深入探讨卤代烃的合成方法和应用领域;2. 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探索卤代烃的反应机理和变异反应;3.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实验室,了解卤代烃在科研领域的应用和发展趋势;4. 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扩展卤代烃相关知识。
卤代烃实验教案
卤代烃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1、了解卤代烃是一类有机化合物,掌握它们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反应特点。
2、掌握制备溴代正丁烷的方法,熟悉卤代烃的制备。
3、通过实验活动,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重视实验安全。
二、实验原理:卤代烃是一类神经性损伤剂,其分子中的卤素原子和有机基团之间以非常稳定的化学键相连,导致卤代烃分子内部能量很高,具有较大的反应活性,因此它们的性质及反应特点均与相应的烃不同。
本实验中用乙醇作溶剂,是因为乙醇与水混合比较好,可以与钠及溴相容,所以可作为制备溴代正丁烷的溶剂。
三、实验器材:反应瓶、加热板、分液漏斗、烧杯、膜滤漏斗、实验杯、滴定管、电子天平、玻璃棒等。
四、实验步骤:1、称取0.2g钠放入实验杯中,滴加少量乙醇,小心搅拌至钠完全溶解为止。
2、准确称取4.0g正丁烷放入反应瓶中,加入上述钠醇溶液,加热加速反应。
此时,放入反应瓶中的烷基与钠醇作用生成十一碳醇醚。
3、加入滤液漏斗滤去余渣,收集滤液。
4、称取适量的溴,加入烧杯中,加入约10ml乙醇,并加热溶解。
5、将滤液慢慢加入溴乙醇溶液中,反应2h。
6、反应后,验收产物,过膜滤漏斗保留溴代正丁烷。
7、用滴定管向产物中滴加几滴溴化钾溶液,若呈深均匀颜色,则表示反应对数吸光度已达最大值,反应完成。
五、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不可将钠和溴直接接触。
2、保证实验器材卫生干净,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3、注意反应安全,保持实验环境通风。
4、严格按照实验步骤操作,读清实验说明,保证实验结果准确。
参考文献:[1] 赵斌斌,曾广武编著. 有机实验教学与实验技能训练[M].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5: 48.[2] 叶莉莉,彭巧云编著. 有机化学实验教程[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168.[3] 陈纪功著. 有机合成实验室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175.结语:本次实验是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一种基础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亲身操作实验,了解卤代烃是一类有机化合物,掌握它们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反应特点。
《卤代烃》 教学设计
《卤代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卤代烃的概念、分类和物理性质。
(2)掌握卤代烃的化学性质,如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
(3)理解卤代烃在有机合成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卤代烃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卤代烃反应机理的探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了解卤代烃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卤代烃的化学性质,特别是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的原理和条件。
(2)卤代烃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1)卤代烃消去反应的机理和条件。
(2)卤代烃在有机合成中的综合应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卤代烃制品,如塑料、制冷剂、灭火剂等,引出卤代烃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1)卤代烃的概念和分类介绍卤代烃的定义,即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卤素原子取代后所生成的化合物。
根据卤素原子的种类、烃基的结构等对卤代烃进行分类。
(2)卤代烃的物理性质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讲解卤代烃的物理性质,如状态、溶解性、密度等,并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3、实验探究(1)卤代烃的取代反应组织学生进行卤代烃与氢氧化钠水溶液的反应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反应产物,从而理解取代反应的原理和条件。
(2)卤代烃的消去反应让学生进行卤代烃与氢氧化钠醇溶液的反应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消去反应的产物,探讨消去反应的机理和条件。
4、知识拓展(1)卤代烃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通过具体的有机合成案例,讲解卤代烃如何通过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转化为其他有机物,强调卤代烃在有机合成中的重要地位。
(2)卤代烃对环境的影响介绍卤代烃对臭氧层的破坏、对水体的污染等,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卤代烃》的教学设计
孟村中学徐卫涛710521
本节教材是学生在学习了脂肪烃、芳香烃的基础上对有机物的进一步学习。
该教学设计充分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取感性认识,,认识有机化合物的化学行为的“多样性”和不同条件下进行化学反应的“多面性”。
同时该实验还增加了对比试验,来探究卤代烃中卤素原子的检验,强化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了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比较了解卤代烃的概念和分类
(2)了解溴乙烷的物理性质并掌握其化学性质
(3)理解溴乙烷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极其反应条件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溴乙烷中C—X键的结构特点,结合其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体会结构和性质的相互关系;通过溴乙烷发生取代反应的实验设计和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用化学视角观察生活。
教学重点溴乙烷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溴乙烷发生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的基本规律
教学思路从本章不饱和烃与卤素单质间的发生的加成反应引入卤代烃,根据其代表物溴乙烷的结构,研究它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结合氟氯代烷对臭氧层产生的破坏作用,形成臭氧空洞,危机地球上的生物,来探索防止污染,保护环境的措施。
教学过程
【投影】塑料管(材质为聚氯乙烯)、不粘锅(涂层化学成分是聚四氟乙烯)、奥运场馆水立方(材质为含氟聚合物)
【复习】写出下列反应的方程式:
1.甲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的第一步反应.
2.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反应.
【引入】从结构上讲,上面5种物质都可以看成是烃分子里的氢原子被卤素原子取代后生成的化合物,我们称之为卤代烃。
【提问】根据卤代烃中所含的卤素原子的不同可分为哪几类?
【学生归纳】可分为氟代烃、氯代烃、溴代烃和碘代烃。
【讲解】烷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卤素原子取代后,其相对分子质量变大,分子间作用力变大,卤代烃溶沸点升高,密度变大。
所以卤代烃只有极少数是气体,大多数为固体或液体,不溶于水,可溶于大多数的有机溶剂
【投影】一、卤代烃的物理通性:
常温下,卤代烃中除一氯甲烷、氯乙烷、氯乙烯等少数为气体外,其余为液体或固体.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除脂肪烃的一氟代物、一氯代物等部分卤代烃外,液态卤代烃的密度一般比水大.密度一般随烃基中碳原子数增加而减小.
【讲解】溴乙烷在结构上可以看成是溴原子取代了乙烷分子中的一个氢原子后所得到的产物。
其空间构型如下:(投影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
【投影】二、溴乙烷的性质
1.溴乙烷的结构
请写出溴乙烷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
2.溴乙烷的物理性质
无色液体,沸点38.4。
密度大于水,难溶于水,可溶于多种有机溶剂。
【提问】溴乙烷与乙烷的结构相似,区别在于C—H键与C—Br的不同。
溴原子的引入对溴乙烷的化学性质有什么影响?(提示:可从碳溴键的极性进行讨论)
【学生归纳】由于卤素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较强,使共用电子对偏向卤素原子,碳溴键具有较强的极性,因此溴乙烷得反应活性增强。
【投影】3.溴乙烷的化学性质
(1)溴乙烷的水解反应.
【对照实验】5mL溴乙烷加入AgNO3溶液,并充分震荡,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无任何现象,没有浅黄色沉淀产生,说明溴乙烷不能电离出Br-,属于非电解质。
【实验探究】已知CH3CH3与氢氧化钠溶液不能反应,CH3CH2Br能否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若反应,可能有什么物质产生?若是把氢氧化钠溶液换成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现象是否一样?
【科学推测】若反应,则可能生成乙醇和溴化钠
【提问】
①.如何用实验证明溴乙烷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
②.该反应的反应物是溴乙烷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是分层的,且有机物的反应一般比较缓慢,如何提高本反应的反应速率?
【学生分组讨论】证明溴乙烷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即就是证明溴乙烷的Br变成了Br-;加热可提高本反应的反应速率。
【提问】下面两幅图实验设计哪个更合理?图甲试管上加一个带长玻璃导管的橡皮塞的作用?
图甲图乙
【生答】溴乙烷是大气污染物,溴乙烷不可能完全与NaOH溶液反应,散失到大气中就会污染空气。
所以试管上加一个带长玻璃导管的橡皮塞,起冷凝回流的作用,既能防止溴乙烷的挥发,又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
故甲更合理。
【教师结论】
CH3CH2Br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发生取代反应,反应方程式如下:
CH
3CH2Br+NaOH CH3CH2OH +NaBr
该反应可理解为:溴乙烷发生了水解反应,氢氧化钠的作用是中和反应生成的HBr,降低了生成物的浓度,使反应正向进行。
(该反应是可逆反应)
【实验】按图甲组装实验装置,
①.大试管中加入5mL溴乙烷.
②.加入15mL20%NaOH溶液,加热.
③.向大试管中加入稀HNO3酸化.
④.滴加2滴AgNO3溶液.
【学生】认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得出以下结论:
现象:大试管中有浅黄色沉淀生成.
反应原理:CH
3CH2Br+CH3CH2OH +NaBr
反应条件:①NaOH溶液;②加热。
【多媒体演示】水解反应机理
【问题探究】
①.该反应属于哪一种化学反应类型?(取代反应)
②.为加快此反应的速率,又能提高乙醇的产量,可采取什么措施?
(可采取加热和氢氧化钠的方法,其原因是水解反应吸热,NaOH溶液与HBr反应,减小生成物HBr的浓度,所以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H3CH2OH的浓度增大.)
③.为什么在加入硝酸银溶液之前要加入HNO3酸化溶液?(中和过量的NaOH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