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4课 驿路梨花》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驿路梨花》的背景、主题以及修辞手法和词汇的运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自己的写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在讲解创作背景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课文的历史背景,从而加深理解。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驿路梨花》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旅途中是否遇到过美丽的风景让你难忘?”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驿路梨花》中的美景与情感。
其次,在新课发现学生对一些修辞手法的理解仍然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通过更多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这些难点。
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较为活跃。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出现了偏离主题的现象。为了提高讨论的效率,我应该在讨论前给出更明确的指导,确保学生的讨论能够紧扣主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
1.章节内容:第四单元第14课《驿路梨花》。
2.教学内容:
a.阅读课文,理解梨花驿的故事背景和寓意;
b.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c.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掌握词汇用法;

部编七下语文14《驿路梨花》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七下语文14《驿路梨花》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七下语文14《驿路梨花》课后习题
参考答案
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分别指自然界中洁白美丽的梨树
林和梨花的花瓣。

第一次出现点题,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第二次出现则营造了优美的意境,增加了文学性;最后一次出现则表达了梨花对解放军战士为人民服务的感动之情。

这几次出现对全篇结构起到了承上启下、点睛画龙的作用。

驿路梨花”作为标题,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类活动相结合,表达了梨花作为自然元素的美丽与驿路作为人类活动的精神,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知识点+同步练习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彭荆风,1929年生,江西萍乡人,作家。

195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

与人合写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与《芦笙恋歌》,“文革”后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鹿衔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等。

二、背景资料《驿路梨花》是彭荆风于1977年秋写的,当时,党中央重新提出要学习雷锋精神,作者记忆的闸门也被叩开了,他想起了许许多多边疆地区的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那深山大岭里供旅人方便的小茅屋,想起了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先行者。

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迫使彭荆风拿起笔来,写就了《驿路梨花》。

三、理解词义1.修葺:修理房屋。

葺,用茅草覆盖房顶。

2.折损:因过分尊重使人承受不起,客套话。

3.驿路: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4.迷茫:广阔而看不清楚。

5.恍惚:不真切,不清楚。

6.简陋:简单粗陋不完备。

7.延伸:延长伸展。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1—9):写“我”和老余在焦急地赶路之时发现了小茅屋。

第二部分(10—12):“我们”投宿小茅屋,猜测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第三部分(13—27):写瑶族老人述说小茅屋的主人是梨花。

第四部分(28—37):写梨花妹妹讲述小茅屋的来历,引用诗句点题。

五、问题归纳1.开篇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分析法。

“挨”“延伸”“消失”由近及远,描写出了山峦的层叠和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

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文“小屋”的出现作铺垫。

2.“我们”首先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产生了什么疑问?这起着什么作用?“我们”首先看到小屋“没有灯也没有人声”,不禁产生了“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问,设置出了第一个悬念。

3.小茅屋的主人为过路人准备了哪些必需品?从中可以看出主人具有怎样的品质?本题运用人物形象五分析法。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14课《驿路梨花》课件(共39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14课《驿路梨花》课件(共39张PPT)

学习目标
1.学习字词及作者简介。 2.把握故事梗概,理清篇章结构。 3.学习文章的记叙顺序。
阅读课文,自主探究 基础字词
撵 (niǎn)
驿(yì)
竹篾 (miè)
陋(lòu)
恍惚(huǎng hū) 麂(jǐ)子
陡 (dǒu) 修葺(qì)
修葺: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修长:长。修,也是长的意思。
从全文整体结构看,全文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 采用的是顺叙,其中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 解放军盖小屋,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又是插叙。 如果从小茅屋建造和保持的过程来看,文章又是 倒叙。
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精读课文
●课文中出现的这许多人物都 和深山中梨树林边的小茅屋有密 切联系,读第9-11自然段,思考 并回答,作者是怎样对小屋进行 细致描写的?对小茅屋的这些描 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些人都具有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研究课文,合作探究
问题二:速读课文,思考分析文中直接 描写了哪些人物?间接描写了哪些人物?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哈尼小姑娘(梨花妹妹)。 这些人物是通过语言、行动、肖像描写等来反映精神 面貌的,所以是直接描写。 解放军,梨花没有出场,而是通过梨花妹妹,瑶族老 人的口头介绍写出了他们的感人事迹和高尚品德,所以 属于间接描写。
研究课文,合作探究
问题四:跳读课文,找出文中次写到 “梨花”,将其语句勾出,同桌讨论写 “梨花”的作用。
文章三次写到“梨花”。
(1)开头部分:“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 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山间的夜风吹得 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 我们身上。”此为实写,以自然环境美烘托 出不平常的小屋。把读者带入优美意的境之 中。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 要学生 学的知 识,教 职员躬 亲共学 ;要学 生守的 规则, 教职员 躬亲共 守。20 21/8/1 02021/ 8/10Tue sday, August 10, 2021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课件(共38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课件(共38张PPT)
(辛弃疾《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
布置作业
一、完成课后习题:一、二、三; 二、掌握课本P91“读读写写”的词语。
小屋。 “我们”。
整体感知
3、分别按照课文顺序和时间顺序复述课文。
1.“我”和老余投宿茅屋
课 2.瑶族老人借住送米
文 顺
3.妹妹接替姐姐照料茅屋
序 4.解放军过夜盖茅屋
5.哈尼姑娘梨花照料茅屋
整体感知
4.解放军过夜盖茅屋
时 5.哈尼姑娘梨花照料茅屋
间 顺
3.妹妹接替姐姐照料茅屋
序 2.瑶族老人借住送米
合作探讨
2、课文开篇写了什么?写这些起着什么作用?
本文开篇从“我们”的视觉,用一个感叹句开 始,描写山峦。“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 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挨”“延伸”“消失 ”三个动词,由近及远,描写出山峦层叠,一望无际 。“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 到了傍晚时候。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 我们”的焦急心情,为小屋的出现做好铺垫。
1.“我”和老余投宿茅屋
整体感知
4、比较一下,课文顺序和时间顺序哪一种更好? 按课文的顺序写比较好。这样写使文章波
澜起伏,引人入胜。
精读品析
1、小茅屋的主人是谁?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揭 示出来的?找出文中设置误会和悬念的地方, 说说其表达效果。
(1)悬念一:初见小屋,主人是谁?
第一次误会:认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主人。
精读品析
4、“我们”在发现梨树林中小屋前的情况怎样?
“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 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我们”在发现梨树林 中小屋前,行走在人迹很少的深山密林当中,天色 已晚,担心“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驿路梨花》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驿路梨花》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驿路梨花》作者彭荆风,⽂章选⾃1977年11⽉27⽇《光明⽇报》,⽂体为⼩说。

⽂章共37个⾃然段,称呼为第⼀⼈称。

从整体上看是按“我们”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

现本⽂⼊选⼈教社新版七年级下册语⽂教材第14课。

下⾯是整理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帮助!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14课《驿路梨花》课⽂原⽂ ⼭,好⼤的⼭啊!起伏的青⼭⼀座挨⼀座,延伸到远⽅,消失在迷茫的暮⾊中。

这是哀牢⼭南段的处。

这么陡峭的⼭,这么茂密的树林,⾛上⼀天,路上也难得遇见⼏个⼈。

⼣阳西下,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中露宿了。

同⾏⽼余是在边境地区⽣活过多年的⼈。

正⾛着,他突然指着前⾯叫了起来:“看,梨花!” ⽩⾊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梨树林啊! ⽼余说:“这⾥有梨树,前边就会有⼈家。

” ⼀弯新⽉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着。

⼭间的夜风吹得⼈脸上凉凉的,梨花的⽩⾊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上。

“快看,有⼈家了。

” ⼀座草顶、⽵篾泥墙的⼩屋出现在梨树林边。

屋⾥漆⿊,没有灯也没有⼈声。

这是什么⼈的房⼦呢? ⽼余打着电筒⾛过去,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

⽩⽔门板上⽤⿊炭写着两个字:“请进!” 我们推开门进去。

⽕塘⾥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住过了。

⼀张简陋的⼤⽵床铺着厚厚的稻草。

倚在墙边的⼤⽵筒⾥装满了⽔,我尝了⼀⼝,⽔清凉可⼝。

我们⾛累了,决定在这⾥过夜。

⽼余⽤电筒在屋⾥上上下下扫射了⼀圈,⼜发现墙上写着⼏⾏粗⼤的字:“屋后边有⼲柴,梁上⽵筒⾥有⽶,有盐巴,有辣⼦。

” 我们开始烧⽕做饭。

温暖的⽕、喷⾹的⽶饭和滚热的洗脚⽔,把我们⾝上的疲劳、饥饿都撵⾛了。

我们躺在软软的⼲草铺上,对⼩茅屋的主⼈有说不尽的感激。

我问⽼余:“你猜这家主⼈是⼲什么的?”⽼余说:“可能是⼀位守⼭护林的⽼⼈。

” 正说着,门被推开了。

⼀个须眉花⽩的瑶族⽼⼈站在门前,⼿⾥提着⼀杆明⽕枪,肩上打着⼀袋⽶。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原文阅读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原文阅读

《驿路梨花》原文阅读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

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

夕阳西下,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

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老余说:“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

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快看,有人家了。

”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

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

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

白水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我们推开门进去。

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

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

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

我们走累了,决定在这里过夜。

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我们开始烧火做饭。

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

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

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

”正说着,门被推开了。

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打着一袋米。

“主人”回来了。

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老人眼睛瞪得大大的,几次想说话插不上嘴。

直到我们不作声了,老人才笑道:“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我们把老人请到火塘前坐下,看他也是又累又饿,赶紧给他端来了热水、热饭。

老人笑了笑:“多谢,多谢,说了半天还得多谢你们。

”看来他是个很有穿山走林经验的人。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拓展阅读 驿路梨花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拓展阅读 驿路梨花

染教世界都香丁立梅秋风吹了几吹,桂花也就开了。

每年,她都是如此守时。

不管你有没有在等,不管你有没有把她放在心上,她都会来,只为赴她自己的约。

她来,是高调的,霸气的。

是锣鼓齐鸣的,沸沸扬扬的。

她就是她的小宇宙。

没有人会嫌恶她的高调。

谁会呢!人家的底气在那儿摆着呢,不过一两枝花开,就能“染教世界都香”。

香是香得风也打着转转,醉醺醺不知往哪儿吹。

我和那人,沿一条河边大道,慢慢走。

桂花的香和甜,在身边缠绕不休。

我们走到东,她跟到东。

我们走到西,她跟到西。

我们走到一座桥上去,她竟也跟到桥上去。

像个懵懂可爱的孩童,抓一支蘸满香料的笔,逮到什么涂什么,想涂抹出一个她的世界来。

你拿她是一丁点办法也没有的。

也只好纵容着她,宠溺着她,任她爬到你的身上,乱涂乱画。

夜色在桂花香里弥漫。

河里偶有船只驶过,呜呜响着。

船头的灯,如萤火。

我微笑着看着它驶过我的身侧。

它是否载了一船的桂花香而去?辛苦的奔波里,拌了这样的花香,也算是慰藉是奖赏了。

虫鸣声变得轻柔,不知它们躲在哪一棵树的后面。

它们喁喁着,很懂事的,生怕惊扰了什么。

没到十五,月亮还不是很圆满,却更显得静美。

像开到一半的白莲花,浮在靛青色的夜幕上。

有人从身边走过,他们携来一阵香风,又携走一阵香风。

我和那人,有一句没一句地说着话。

一切都好到不能再好。

天地是。

万物是。

人是。

这样的时光,真叫人舍不得。

像小时候品尝那难得的一块麦芽糖,或是月饼,小心地捧在掌心里,傻傻地笑着,看着,快乐在心里冒着泡泡,舍不得动口去咬它。

怕一下口,就把它给咬没了。

想来小时也就知道,甜美的东西,是要珍惜着的,是要慢慢消化的。

不然,就是莫大的辜负。

那人对着夜空,深深呼吸一口,再深深呼吸一口,叹道,真好啊!是啊,真好啊!一年有这样一场桂花开,人生里,也就多出许多的不舍来。

纵使遇到这样的不顺,那样的艰难,仍有这般的好时光,它不会负你。

活着,也便值了!注:本文标题出自辛弃疾的《清平乐·谢叔良惠木犀》。

统编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14《驿路梨花》

统编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14《驿路梨花》

资料链接
《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5月。当时,我经历了“文革”7年牢狱 之灾后,出狱已近两年,“四人帮”也在7个多月前垮台了,党中央 重新发出学习雷锋的号召。
那是5月间的一个下午,我午睡刚醒,慵倦地躺在床上读《宋诗 选》,当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 那美丽的意境使我联想起了过去在滇西南边地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 花林,以及与梨花有关的许多特异人事;那都是我长久难以忘怀的美 好生活情之所钟,使我的思绪完全进入了诗情画意的梨花林,以及那 些朴实的哈尼族、瑶族人当中,也就写得很快,一个下午就完成了这
字词积累
撵( niǎn ) 陡峭( dǒu ) 简陋( lòu ) 恍惚( huǎng hū )
驿路( yì ) 竹篾( miè ) 修葺( qì ) 麂( jǐ )
整体感知
1、找出课文所出现的人物以及他们所做的好事、做好事 的目的、时间。
2、本文的核心事物是什么?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是什 么人?
主要描写了梨花盛开和飘落的美丽景象,表现出梨花林 优美、柔和、舒适和清幽的环境特点,创设出充满诗情画意 的优美意境,烘托出“我”和老余有了希望,得到安慰时的 心情。同时为下文小屋的出现做铺垫,以自然环境之美烘托 屋主人的美好心灵。
武功秘笈 武功秘诀——景物描写的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背景。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3、寄托、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 4、反映人物的性格、品质。 5、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情节发展做铺垫。 6、深化文章的主题。
3、依据“我们”的行止和见闻,给课文划分层次。
1整、体找感出知课文所出现的人物以及他们所做的好事、做好事的目的、时 间。
出现的 顺序
1
2
人物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驿路梨花》课文详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驿路梨花》课文详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驿路梨花》课文详解预习须知一、文题解读“驿(yì)路”,又叫“驿道”,古代传递政府文书等用的道路,沿途设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

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梨花”既指小茅屋外边的自然界的梨花,又指照料小茅屋的梨花姑娘,更是雷锋精神的象征。

二、作者简介彭荆风(1929—2018),江西萍乡人,作家。

其作品大多描写边疆战斗生活和少数民族风俗人情,具有鲜明的边疆特色,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芦笙吹响的时候》《今夜月色好》、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报告文学《覆盖再覆盖》等。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竹篾miè:劈成薄片的竹条。

延伸:延长,伸展。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简陋:(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不完备。

悠闲:闲适自得。

暮色:傍晚昏暗的天色。

红润:红而滋润,多指皮肤。

漫步:没有目的悠闲地走。

晶莹:光亮而透明。

修葺qì:修理(建筑物)。

二、主题概述小说通过描述哀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8段):写“我”和老余在陡峭的山中的梨树林边见到一座小茅屋。

第二部分(第9—12段):写小茅屋的情形及“我”和老余身体的疲劳、饥饿消除之后,怀着感激的心情猜测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第三部分(第13—27段):写“我们”遇到瑶族老人,解开误会,引出哈尼小姑娘梨花。

第四部分(第28—36段):写“我们”遇到梨花的妹妹。

第五部分(第37段):引用诗句,点明文题。

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

四、思考探究1.开篇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挨”“延伸”“消失”由近及远,描写出了山峦的层叠和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

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焦急的心情,为下文“小屋”的出现做铺垫。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优质课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优质课件

撵走( niǎn)
恍惚( ) huǎnɡ hū
恍惚:指神志不清,看得不真切。 香气四溢:溢,水满外流;香气四溢,指香气浓郁, 向四面飘散。 修葺:修理房屋。葺,用茅草覆盖房顶。
折损:因过分尊敬或优待而使人承受不起。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 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圈点要求
顺叙
顺叙是按照事件
插叙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 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
倒叙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 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
的发生、发展和结局
的时间顺序来写就是 顺叙。能使文章的层
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
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 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
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
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 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
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 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晚
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品读课文,理解“梨花”含义。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 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 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多好的梨花啊!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 梨花处处开。”
驿路梨花
文章的标题是“驿路梨花”,字面的意义是指驿路上的梨花,实际上是一 语双关,它还指什么? 用“驿路梨花”作标题并在文章结尾引用诗句有什么含义?
“梨花”还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
1. 以物喻人,使自然的梨花同小茅屋的主人相互辉映。 2. 梨花是全文的线索。结尾引用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歌颂了
的事迹,显示了社会主义祖国处处有温暖的动人场面,歌颂了 各族人民之间互相关心爱护的生动的精神面貌。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驿路梨花》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驿路梨花》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驿路梨花》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驿路梨花》课文原文这是哀牢山南段的处。

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

夕阳西下,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

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老余说:“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

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快看,有人家了。

”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

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

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

白水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我们推开门进去。

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

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

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

我们走累了,决定在这里过夜。

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我们开始烧火做饭。

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

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

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

”正说着,门被推开了。

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打着一袋米。

“主人”回来了。

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老人眼睛瞪得大大的,几次想说话插不上嘴。

直到我们不作声了,老人才笑道:“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我们把老人请到火塘前坐下,看他也是又累又饿,赶紧给他端来了热水、热饭。

老人笑了笑:“多谢,多谢,说了半天还得多谢你们。

”看来他是个很有穿山走林经验的人。

部编七下14课《驿路梨花》

部编七下14课《驿路梨花》
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说说文中设置悬念和误 会的表达效果。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10.本文题目叫《驿路梨花》,也就是说课文要以 梨花作为线索,“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所指 不尽相同,请找出来,解释各自的含义,并说说 这几次出现对全篇结构的作用。再想一想,用 “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4.这篇文章所写的故事时间跨度大,前后延续了十 多年,作者为什么不按时间顺序写?
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如果大山没有峰棱,没 有起伏,就不会有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 同”的千古诗句。在我国古代,如果有人因为一篇好文章 考取了状元,人们就说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这里的 “文曲”大家明白吗?“曲”就是曲折、起伏、有悬念才 吸引人,才是好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主要表现在两个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7. 解放军叔叔为什么盖房子?他们为什么盖房子?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小茅屋的真正主人是谁? 瑶族老人吗? 梨花吗?
梨花的妹妹吗? 解放军叔叔吗?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9.文章以“我”和老余一晚一早所见所闻为顺序, 围绕“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设计了两次误会 、三个悬念,分两个层次,刻画了一组人物,展示 了他们助人为乐的美好品格。
生难字词
撵(niǎn) 驿(yì) 陡( dǒu )
篾(miè ) 陋(lòu ) 修葺(qì)
恍惚(huǎng hū) 麂(jǐ)
陡峭:形容山势直上直下。 修葺:修理房子。 恍惚:看得不清楚,不真切。 修长:长。 折损:因过分尊敬使人承受不起。 悠闲:闲适自得。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1.略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述课文里的故事。
主题概括
小说通过发生在哀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 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 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 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 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下第4单元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下第4单元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
2.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掘深层次的含义,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和解读文本,提升批判性思维。
3.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学会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创作,激发创意写作的兴趣。
4.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了解驿站文化背景,拓展课外知识,提升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5.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学会倾听、交流、协作,发展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注意:由于字数限制,本回答未能达到2000字,但已尽量详细列出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各个方面及举例解释。在实际教案撰写时,可以根据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内容。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驿路梨花》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旅途中是否遇到过美丽的风景让你难以忘怀?”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驿路梨花》中的美好景致与情感。
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些亮点。在成果展示环节,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积极,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这说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确实有所收获,也让我对今后的教学更有信心。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注重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发现美好事物并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驿路梨花》(部编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驿路梨花》(部编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思考
复述课文,思考本文的记叙顺序
按课文记叙的顺序复述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插叙
5
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
4 插叙
十几年前 解放军路过
妹妹接着 照料小茅屋
“我们”路过
1
住宿,修屋
瑶族老人
借住 照看小茅屋
2
思考
按照小茅屋修盖,维护的 顺序复述
按照小屋修盖,维护的先后顺序
2
解放军为什么修建房子?
拓展延伸
看一看
早上7点10分,小顾像往常一 样走进教室。他看见一个人伏在课 桌上认真地看书。走近一看,却发 现是小明。他感到非常惊奇。
拓展延伸
想一想
怎样设置悬念?
拓展延伸
纪晓岚祝寿:
这个女人不是人 先 九天仙女下凡尘 抑
后 儿子个个都是贼 扬 偷得蟠桃祝寿辰 法
拓展延伸
部编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14 驿路梨花
课文解析
自读课文,按人物出场顺序完成下面的表格
人物 “我” 和老余 瑶族老人
一群姑娘
解放军 梨花
所做好事
做好事时间
十年后的一 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天早晨
专门运粮食
同上、前天 晚上
照管小屋
前几天,姐姐出 嫁后
砍树割草盖小屋 十多年前路过时
照料小屋
解她放出军 嫁盖 前 小屋后,
标题法
拓展延伸
练一练
你能写出一段波澜起伏,引人入 胜的小段落吗?快动手试一试吧
谢谢观赏
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
1
十几年前 解放军路过 建小茅屋
3
梨花姑娘 出嫁后
妹妹接着 照料小茅屋
“我们”路过
5
住宿,修屋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第4单元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第4单元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第4单元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一. 教材分析《驿路梨花》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第4单元的第14课,本课主要内容是一个描绘梨花盛开在驿路上的美景,通过描绘梨花的美,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章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对学生有很好的熏陶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描写自然美景的文章,对这类文章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本文的语言较为优美,含蓄,学生可能对一些词语和句子的含义理解有困难。

同时,学生对梨花这种植物可能了解不多,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补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的语言,学生能够理解作者对梨花的描写,感受梨花的美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对自然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作者对梨花的描写,感受梨花的美丽,以及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描绘的场景,通过分析课文的语言,让学生感受梨花的美丽,理解作者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带2.梨花的图片和视频3.生字词卡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录音带,让学生跟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

2.呈现(10分钟)展示梨花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对梨花有直观的认识。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要写梨花盛开在驿路上,这样写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语调的把握,体会作者的情感。

然后,教师提问,让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用生字词卡片进行组词、造句,巩固生字词的学习。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自己心中最美的梨花景象,可以是用文字,也可以是用画笔。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梨花的美丽和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部编七下语文第14课《驿路梨花》课文朗读+视频微课+图文讲解+知识点+同步练习

部编七下语文第14课《驿路梨花》课文朗读+视频微课+图文讲解+知识点+同步练习

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彭荆风,1929年生,江西萍乡人,作家。

195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

与人合写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与《芦笙恋歌》,“文革”后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鹿衔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等。

二、背景资料《驿路梨花》是彭荆风于1977年秋写的,当时,党中央重新提出要学习雷锋精神,作者记忆的闸门也被叩开了,他想起了许许多多边疆地区的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那深山大岭里供旅人方便的小茅屋,想起了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先行者。

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迫使彭荆风拿起笔来,写就了《驿路梨花》。

三、理解词义1.修葺:修理房屋。

葺,用茅草覆盖房顶。

2.折损:因过分尊重使人承受不起,客套话。

3.驿路: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4.迷茫:广阔而看不清楚。

5.恍惚:不真切,不清楚。

6.简陋:简单粗陋不完备。

7.延伸:延长伸展。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1—9):写“我”和老余在焦急地赶路之时发现了小茅屋。

第二部分(10—12):“我们”投宿小茅屋,猜测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第三部分(13—27):写瑶族老人述说小茅屋的主人是梨花。

第四部分(28—37):写梨花妹妹讲述小茅屋的来历,引用诗句点题。

五、问题归纳1.开篇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分析法。

“挨”“延伸”“消失”由近及远,描写出了山峦的层叠和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

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文“小屋”的出现作铺垫。

2.“我们”首先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产生了什么疑问?这起着什么作用?“我们”首先看到小屋“没有灯也没有人声”,不禁产生了“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问,设置出了第一个悬念。

3.小茅屋的主人为过路人准备了哪些必需品?从中可以看出主人具有怎样的品质?本题运用人物形象五分析法。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驿路梨花》课件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驿路梨花》课件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字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文段见《巴蜀英才》七年级下册同步练习第70页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统编版七下语文14驿路梨花教案

统编版七下语文14驿路梨花教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
1.课文朗读与生字词学习;
2.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记叙文写作特点;
3.品味梨花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情感;
4.思维导图绘制与文章结构分析;
5.拓展讨论:如何观察和描绘生活中的美好景物。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语言构建与运用能力: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掌握并运用生字词,提高词汇积累;能够分析并模仿课文的表达方式,提升写作技巧。
-文章结构的分析: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分析文章结构可能存在一定难度。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等方法,识别文章的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部分,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情感体验的内化与表达:学生可能难以将文中的情感体验内化为自己的感受,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方法,如小组讨论、写作练习等,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统编版七下语文14驿路梨花教案
一、教学内容
统编版七下语文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
1.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词,理解并掌握重要词语的含义;分析课பைடு நூலகம்结构,了解记叙文的写作特点;体会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表达情感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默读、分组讨论等形式,深入解读文本;学会运用思维导图梳理文章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记叙文的基本概念、文章结构的重要性和如何在生活中发现美、表达美。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美、创造美。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2017年同步练习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8.0分)1.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B. 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C. 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D. 我正失望的时候,突然看到了这片梨花林和这小屋,屋里有柴,有米,有水,就是没有主人。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每一个节日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B. 由于建成了公共自行车运行系统,为济宁市民“绿色出行”提供了便利条件。

C. 国务院要求加快推进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速降费,加强服务水平。

D. 如果将烟草税提高50%,可使烟民减少4900万,避免约1100万人不因吸烟死亡。

3.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 老人路上掉了一张餐纸,清洁人员追上去说:“老家伙,你怎能乱扔垃圾?真没素质!”B. 小刘到书店买到了梦寐以求的书,临走时,店老板说:“谢谢惠顾,欢迎下次光临。

”C. 快递员送货超时,收货人说:“你是腿短呢,还是属蜗牛的?这么老半天才把东西送到!”D. 端午节放假,有网友发帖:“真要感谢屈原!如果没有他投江,哪来这么愉快的假期?”4.结合语境,将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有一句话说得真好:“一个人走,走得快,但是一群人走,走得远。

”。

①人生的旅途上少不了朋友,有了朋友就可以一起分享快乐、分担痛苦。

②的确,没有人弱到不能帮助别人,也没有人强到不需要别人的帮助。

③因为分享的快乐是加倍的快乐,而分担的痛苦却是一半的痛苦。

A. ①②③B. ②①③C. ③②①D. ②③①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60.0分)5.阅读《驿路梨花》,完成问题。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

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

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插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

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

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

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

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

”她姐姐很受感动。

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苗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

我问:“梨花呢?”“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那群哈尼小姑娘中为首的一个有什么特点?选段插叙了一件什么事?(从原因、经过、结果三个方面简要概括)插叙的作用是什么?揣摩下下列语句,分析加点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①“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②“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

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

”她姐姐很.受.感.动.。

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6.最暖心的事(美国)鲍勃•布劳顿①十年前,我从得克萨斯州的乡村来到纽约开出租车谋生。

开的士会碰到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幽默诙谐,有的人失意忧郁,还有的人自命不凡。

但让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一个老太太。

②那是今年5月份第2个星期日的深夜,我接到城郊的一个要车的电话。

我想,也许是一些参加完晚会的人,或是某个刚赶到这个城市过母亲节的人。

③我到达目的地时是3点30分。

一个破败的公寓楼黑黢黢地立在我的眼前,只有一楼有一个房间透出一点灯光。

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司机顶多只会按一两声喇叭,稍等片刻,然后开车走人。

因为这个时间和地点时常会出现治安问题。

然而,我也知道这个时间在这样的地方打车不易,再说也许这个客人有点困难需要我帮一把手呢。

于是,我走到亮灯的那户人家敲了敲门。

④“等一会儿。

”回答我的是一个苍老虚弱的声音。

我听到屋内有什么东西在地上拖动。

隔了好久,门开了,一个80多岁的瘦小的老太太吃力地拖着一个萨斯包走了出来。

她身穿一件印第安大花布上衣,头戴一顶圆桶形帽子,帽子上还罩了一条面纱,活脱脱是一个上世纪四十年代好莱坞电影里走出的人物。

⑤“你能帮我拎一下包吗?”她说。

我先将她的包拎上车子,然后又回头搀扶着她。

她走得很慢,边走边对我感谢不尽。

⑥“这没什么。

”我说,“我这是为我的客人服务。

再说,我希望我的妈妈在外面也能得到同样的服务。

”⑦“你真是一个好人。

”她说。

进了车子,她给了我一个地址,问:“能不能从城里走?我很想再看看这座城市……”⑧“能,不过这就不是最近的路了。

”我答道。

⑨“这不要紧。

”她说,“我不着急。

我是菲奥娜小姐,不过人们都叫我菲奥娜太太,是去圣洛安敬老院。

”⑩我从后视镜中看了她一眼。

菲奥娜太太的眼窝里有一滴亮晶晶的东西。

“我孤寡一人。

”她继续说道,“医生说,我剩下的时间不多了。

不然我不会去的。

”⑪我悄悄地伸手关掉了计程表。

经过城里的路程一刻钟就能走完,然而我们却花了足足有两个多小时,因为她一会儿让我慢行,一会儿让我停车,还不时地讲着话。

菲奥娜太太指着一座大楼,告诉我她曾在这儿干过电梯操作员的工作。

在经过一个居民区时,她说她和丈夫结婚的新房就是在这里。

她要我将车子在一个商场前停了一会儿。

她说这里曾是个舞厅,年轻时她在舞厅当过舞蹈指导老师。

有时,她会让我在某一个地方放慢速度,然后默默凝视前方,一句话也不说。

⑫当第一缕阳光露出地平线的时候,菲奥娜太太这才说:“我累了。

走吧。

”⑬车子来到了她要去的圣洛安敬老院前。

敬老院的两个工作人员正在等着我们,工作人员说:“这位老太太一直不肯来敬老院,现在她患了肺癌,才同意来敬老院,而且必须在今年的母亲节来敬老院。

”工作人员说着给她推来了轮椅。

⑭“我应该付给你多少钱?”菲奥娜太太取出钱包问我。

⑮“不要钱。

”我答道。

⑯“你也要养家。

”菲奥娜说。

⑰“还有其他客人呢。

”我说,接着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弯下腰拥抱了她。

她紧紧地抱住我。

“你给了一个老太太一小会儿快乐的时光。

”她说,“谢谢你。

”⑱我最后握了一握她的手,然后走向暗淡的晨曦。

我的身后响起了关门的声音。

这是一个即将结束的生命发出的声音。

一路上,我在想,如果今天带菲奥娜太太的是一个脾气急躁没有耐心的司机,如果我在公寓楼前按一二声喇叭后就把车开走,又会是怎样一种情形呢?⑲我做的这件事情似乎微不足道,但是现在想起来,却是我一生中最暖心的一件事情。

(摘自《青年文摘》)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请抓住关键要素,用一两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阅读第⑪段,仔细揣摩并分析菲奥娜太太经过城里这两个多小时的心理感受。

本文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方法,请从文中找出关于老太太的两处细节描写,简要分析这些细节的丰富内涵。

文章题目为“最暖心的事”,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暖心”的理解。

读罢此文,你在为人处世或者对人生的认识方面产生了哪些感悟?请用凝练的语言写出来。

三、语言表达(本大题共3小题,共30.0分)7.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陡qiào ______ 太阳寨.______竹miè ______ 简lòu ______撵.______ 走恍惚..______修葺.______8.请从括号中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______ (赶撵驱)走了。

他______ (悠闲悠哉安逸)地吐着烟,说:“我不是开玩笑。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他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______ (跑跳蹦)开了。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陡峭:______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

修葺:______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

修长:______四、其他(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10.综合性学习。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国礼文化,恒顺中学开展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

请你积极参加,完成以下任务。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论。

材料一:天人关系属于礼。

人如何顺应和利用自然,如何与万物相处,在古代中国都是以礼的形式规定下来的。

《礼记。

月令》上面逐月记载着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气象与物候的变迁周期,动物与植物的成长过程,社会生活的各种规范。

材料二:国家典制属于礼。

在中国文化中,制定符合道德理性的国家制定称为“制礼作乐”,好的制度被破坏了称为“礼崩乐坏”。

材料三:一生研究中国文化的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生前与美国学者谈论中国文化是说:“中国文化说到底是一个字,就是礼。

礼是中国人一切行为的准则。

”你的结论是:______ 。

交际语言中的谦辞和敬辞最能体现中国文化自谦而敬人的特色。

随着社会的进步,有些谦辞和敬辞已不再适用,但不少仍有生命力。

可是,在实际运用中,却常有人用错。

下面就是两个用错的例子,请写出它们的序号:______ 。

①请您明天一定光临。

②小芳送朋友小勇一本书,并在扉页上题:“小勇留念,小芳惠赠。

”③谢谢您的高见。

④请您拜读一下我的大作。

下面是三位同学的对话,请根据语境,补写出小芳说话的内容。

小明:都什么年代了,传统礼文化就是一堆糟粕,我可不想被它们束缚。

小芳:______ 。

小红:是呀,小明,我也认为礼文化,尤其是其中积极的一面,需要我们用行动来弘扬。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2017年同步练习卷(1)答案和解析【答案】1. A2. A3. B4. B5. (1)此题是考查学生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在文中找出对小姑娘的描写语段,结合对小姑娘的描写进行分析。

“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这样的外貌描写,表现了小姑娘的美丽。

小姑娘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表现了她的活泼、热情、纯洁、与乐于助人的精神。

(2)此题是考查插叙及其作用。

通读文段,找出插叙语段是第四段,根据题干提示从原因、经过、结果三个方面简要概括插叙的内容:十多年前,解放军行军在树林里淋了雨,他们为过路人盖了一座小茅屋。

解放军走了,为了继续方便过路人,梨花姑娘常常照料这小茅屋。

然后分析其作用: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照料者,以及这样做的原因,丰富了文章内容,突出了“歌颂发扬雷锋精神的人”这一主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