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要走出心理误区
大学生就业不要有哪些心理
大学生就业不要有哪些心理大学生就业不要有哪些心理大学生择业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如何在这场就业的角逐中脱颖而出,需要充分的心理准备和良好的经济状态。
以下是店铺整理而成的是大学生就业不要有的心理,希望大家有所收获!大学生就业不要有的心理盲目自信的心理有的同学认为自己在择业中具备种种优势:学习成绩优秀,政治条件好,学校牌子亮,专业需求旺,求职门路广,因而盲目自信,择业胃口吊得很高,到头来往往会由于对自己估计过高,对自己的不足和困难估计不足而在择业中受挫。
自卑畏怯的心理有的同学大学四年顺利地走过来了,也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优势,面对激烈的竞争,却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如别人,自卑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走进就业市场就心里发憷,参加招聘面试,心里忐忑不安。
一旦中途受到挫折,更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总觉得自己确实不行。
在激烈的择业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
急功近利的心理有些同学在择业时过分看重地位,过分看重实惠,一心只想进大城市、大机关,去沿海发达地区,到挣钱多、待遇好的单位,甚至为了暂时的功利宁可抛弃所学的专业,宁可不要户口,不服从分配。
这种心理可能会使你得到一些眼前的利益和满足,但从长远发展看并非明智的选择。
患得患失的心理职业的选择往往也是对机遇的一种把握,错过机遇,你将会与成功失之交臂。
当断不断、患得患失,这山望着那山高,这也是导致许多毕业生陷入择业误区的一种心理障碍。
依赖心理依赖心理在求职择业中又具体表现为两种倾向:一种是依赖大多数的从众心理,自己缺乏独立的见解,不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切合实际的选择,而是人云亦云,见别人都往大城市、大机关挤,自己也跟着凑热闹;另一种是依赖政策,依赖他人的倾向,不是主动选择、积极竞争,而是觉得反正国家要兜底,反正有优生优分的政策,坐等学校给自己落实单位。
这种心态也是与激烈竞争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的。
大学生就业应避免的心理1、求稳心理择业求稳心理,是指从职业的稳定性出发,追求工作职位的安稳、清闲、福利待遇好等等,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敢去自己创业。
要怎么走出择业心理误区
要怎么走出择业心理误区大学毕业生就业面对各种心理问题,只有学会自己主动在心理调整,克服这些问题,才能帮助自己尽快走出心理误区,接下来店铺告诉你走出择业心理误区的方法。
走出择业心理误区的方法第一,排除从众心理在大学毕业生择业问题上从众心理表现在愿意到大城市、大机关去工作。
其实到大机关、大城市工作并不一定是你最佳的职业选择,而只是从众心理影响的结果。
古往今来大多能成才者都具有很强的创造和思维能力,并力求摆脱从众心理的束缚。
作为大学生应当具有很强的独立思考能力,逐步培养自己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摒弃虚荣心理虚荣心过强者在择业中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社会知名度高、经济上实惠的就业岗位。
这些人不从发挥自身优势出发,不考虑自己的竞争能力,甚至不考虑自己的专长爱好,他们选择职业是为了让别人羡慕,做给别人看而不是为自己寻找用武之地。
在选择职业时首先自问——我需要什么样的工作?我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我能得到什么样的工作?经过冷静思考得出结论并付诸行动才可能真正丢掉虚荣心理的思想包袱,选择真正属于自己的职业。
第三,克服挫折心理在就业问题上大学生受到挫折是因为他们的去向和抱负不能为社会和亲友所理解和接受,从而产生的怀才不遇的感觉。
这往往是大学生自我评价甚高造成的,而且通常是期望值越高挫折感就越重。
如果在挫折中不是认真反思,而是失去理智盲目地一意孤行,就可能形成人格障碍,由此引起内心世界的严重扭曲,对健康人格塑造构成严重威胁。
第四,抑制羞怯心理如何在求职择业活动中抑制并克服自己的羞怯心理呢?首先要增强自信心。
关键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
其次不要过多地计较别人的评论,因为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的实力。
第三平时就争取机会迎难而上,多多锻炼。
第四要学会意念控制,遇到陌生场合预感自己可能紧张、羞怯时,暗示自己镇静下来,提醒自己别胡思乱想自己吓唬自己。
第五,远离相互攀比的心理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和性质不同的特点,所以在职业生涯的目标是不可比的。
大学生的就业的心理误区
大学生的就业的心理误区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心理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正确把握自己,走出心理误区是大学生们就业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就目前来看,大学生就业中需要解决以下心理问题:误区一:就业压力加大导致心理误区、心理冲突增多。
面对激烈的竞争,毕业生容易产生心理误区,他们或相互攀比、缺乏主见,或脱离实际要求、不能适应社会,情绪表现焦虑、失落、恐惧等等;有的毕业生心理冲突明显,表现为有远大理想但不能正确面对现实,注重实现人生价值但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渴望公平竞争但期待自己特殊化,希望独挡一面又渴望别人帮助等矛盾。
误区二:职业知识的缺乏导致就业目标与方向的模糊、不稳定。
目前,由于高校按自己的模式培养人才,使得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毕业生专业不对口,职业知识和技能相对匮乏,使得当前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就业力”,导致“毕业生不知何处找工作”,表现为或急功近利,缺乏远大理想,或见异思迁、朝秦暮楚,职业目标长时间没有确定。
误区三:自我认识的偏差导致就业期望值不适度。
由于大学生的年龄结构、文化素质、群体意识的特殊性,形成了其独特的心理结构和人格。
他们往往自我估价过高,总希望尽快找到实现自我的场所,尽早在社会舞台上扮演主要角色,而现实往往令他们大失所望。
个别学生则又缺乏自信,怨天尤人,不善于竞争。
误区四:就业技巧的缺乏导致自我推销能力不足。
很多应届毕业生缺乏必要的职业常识和就业技巧,在自我推销过程中存在着羞怯感,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和自信心,资料准备、应试准备和心理准备不够充分,导致自我推销不能达到预期目的,无法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必须走出上面的心理误区,确定正确的择业标准,树立正确的自我形象,正确对待就业过程中各种现象和问题,才可能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赢得先机,顺利就业。
大学生择业的心理误区
3 .学会择业求职的心理调适大学生择业心理的误区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会陷入一些心理误区当中,担负一些没有必要的负担,致使求职遇到困难。
这些心理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焦虑心理。
面对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新型就业办法,大学生求职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职业选择自由度大大增加。
这导致职业选择行为的责任也越来越重,从而增强了大学生择业的焦虑心理。
一些学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差,当面临择业时,一方面是渴望获得理想的职业,另一方面却是患得患失,忧心忡忡,以致心理失衡,难以自控,表现出焦虑、恐惧和烦躁。
在择业时绝大部分学生的个人愿望、能力等自身条件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点总会有一段距离,个人的自我期望值与社会期待亦不完全吻合,在这种反差对比面前,心理素质就要经受考验。
一般说来 , 适度的焦虑能使学生产生压力,这种压力是对自身惰性的进攻,它可以增强人的进取心和积极行动的能力,产生求胜的心理和行为。
但是,如果心理上过度焦虑不安,自己又不能在短时间内化解这些消极情绪,它就会严重影响学生本人主观能动性的积极发挥,埋没他的潜能和才华,给就业带来不必要的困难,影响择业的进程,甚至失败。
二是自卑心理。
对于涉世不深的大学生来说,在择业问题上极容易产生自卑,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在学校期间没有经过各种社会工作、社会活动锻炼的学生尤为突出。
主要表现为缺乏自信,行动退缩不前,表面上怕别人看不起 , 实际上是自我认识出现偏差所致。
在择业过程中,一些大学生求职者不能正确评价自我,缺乏自信心,勇气不足,没有主见,依赖心强,其结果是这些学生在择业的人生关头,不敢和不善于推销自我,丧失了许多求职成功的机会。
这种心态与人才市场激烈地竞争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是求职活动中的一大心理障碍。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分析 , 自卑的实质是自我评价过低 , 自信心差。
自卑的学生往往并不是真的能力不如别人,只是过低的自我评价压制了能力的发展和表现,因此,在求职过程中克服自卑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大学生择业心理误区及调试
大学生择业心理误区及调试大学生择业心理误区及调试大学生择业的心理误区及形成原因自我心理调适大学毕业,是大学生人生旅途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就业过程中,面对改革带来的权利、机遇、竞争和挑战,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的。
在择业时,大学生常常会出现一些不健康心理。
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就会直接影响择业的过程和结果。
因此,研究大学生择业的心理问题,改变不良的择业心理,培养良好的心理个性,以健康的心态进入择业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择业的心理误区自负心理自负就是自以为了不起。
持这种心理的毕业生,多为一些自身条件较好,工作能力较强的学生。
他们大多自我感觉良好,自我估计较高,在求职择业上,好高鹜远,期望值过高。
主要表现为:择业取向较高,择业挑三拣四,消极等待,自视清高等。
究其原因,是他们缺乏客观的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
一旦产生这种心理,就很容易脱离实际,使自己的择业目标与现实之间产生较大的反差,从而在择业时缺乏自知之明,而失去良好就业机会。
自卑心理自卑的人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悲观失望、胆小、畏缩、不思进取、没有信心。
一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敏感多疑的学生,或一些学业成绩—般甚至曾受过处分的学生,面对择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对自身能力缺乏了解、缺乏勇气、不敢竞争。
他们往往对所选职业拿不定主意,或者在用人单位面前过分谦虚,不敢对能胜任的工作大胆说“行”,总是“试试看”,从而错失择业良机。
从众心理人们对外界的认识和见解是受到别人或众人的认识和见解影响的。
从众是个人在社会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个体在解决某个问题时,一方面可能按自己的意图、愿望而采取行动,另一方面也可能根据群众中大多数人的行为而采取行动策略。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而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对自己就业的行业、岗位没有明确的定位,不了解自己的优劣势,缺乏主见,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求职信息,人才交流会、招聘会不知所措,人云亦云,盲目从众,一窝蜂地追求热门单位、热门地区,忽略了个人条件和可能性,给求职带来困难。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是焦虑情绪。
由于毕业后要找工作,很多大学生会面对前途不明、未来发展无法预测的焦虑情绪。
这样的情况会逐渐加重,影响到大学生正常的思考能力和行动能力。
二是低自信心。
由于就业问题困扰,很多大学生会对自己的能力充满怀疑,害怕在竞争中处于弊端,他们也不敢去尝试新的方向或者新的机遇。
三是消极心态。
由于无法找到理想工作或者受到外界压力考虑,很多大学生会选择适应周围社会氛围而形成一种“安全感”来应对就业问题,这样也使他们在就业问题上形成一种“无奈”、“无可奈何”、“随波逐流” 等消极心态。
对此应采取如下对策:
1. 提升实用能力: 大学生要在课余时间广泛开展各方面实践, 加强实用能力, 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2. 远见卓识: 大学生要关注行业前沿信息, 钻研相关行业特性, 努力将理论化装运作;
3. 精准匹配: 大学生要根据市场供需关系, 精准匹配人才供应和市场真正需要;
4. 追随风向: 大学生要勤奋好学, 抓住新机遇新方向, 追随风向去利用人才;
5. 务实作风: 大学生要勤勤俭俭、敬畏天命、不断迫使自已去利用人才。
大学生就业心理难题的四大误区
大学生就业心理难题的四大误区误区1:定位过高,忽视自身能力目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众人议论的社会问题。
从根本上说,我国的大学生跟外国发达国家相比,比例密度是相当低的。
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没有调整好,一般是定位过高,没有结合自身的技能、素质,去寻求合适的职业。
盲目追求热门职业、环境舒适的职业、高薪的职业等等。
这样容易让我们的大学生陷入眼高手低的就业选择误区,忽视自身的素质和一些技能。
误区2:贪图舒适,恐惧业务压力目前,大学生毕业生就业选择,不是没有岗位可选,而是年轻人害怕*苦,追求舒适的心态,导致他们就业难的问题,或者刚占好位置,还没稳,甚至还没去推进一些业务,就自己承受不了企业的业务压力,而频频跳巢。
大学生毕业生就业,应该把推广业务,作为自身沟通、谈判、社交、签约、写作等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的实验平台,不应害怕做业务。
要调整心态,敢于迎接挑战。
任何老一辈的经理、主管,都是在市场一线做业务出来的。
他的现在地位和薪资,是值得大学生毕业生们的艳羡,但大学生毕业生们应该明白:这些地位不是谁给他的,而是他们拼搏出来的。
误区3:热衷考*,忽略实战技能目前,一些认*泛滥,特别是策划师、咨询师等的认*,给大学生毕业生一种误导心理,认为获得这些什么师的认*,就业就没有问题。
正因为这样使他们忽略了自身一些实战技能的锻炼和培植。
策划师、咨询师不是什么机构认*就可以的。
一个合格的策划师、咨询师必须有5年以上的企业实战经验、市场业务推广经验、企业内部管理经验等,同时必须有广泛的知识结构,比如天文地理、社会史学、语言文学、*知识(营销、管理、品牌、策划等)等方面的知识,总之必须有丰富的阅历、实战经验和丰富的知识面。
不是踏出校门考个策划师、咨询师就ok的。
误区4:留恋城市,回避农村就业大学生毕业生就业选择,大多选择大中城市,而回避农村的广阔天地。
目前,国家的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农村跟城市的差距会越来越短。
大学毕业生更有无限发展的空间。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许多毕业生关心的焦点。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以及就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大学生们普遍面临着诸多就业心理问题。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并提供一些解决策略。
一、竞争压力和自信心问题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同行业的求职者数量庞大,这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大的竞争压力。
同时,自信心不足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解决策略:1.增强自信心:可以通过自我肯定、积极心态的培养,参加自我提升、专业培训等活动来提升自信心。
2.积极寻求经验:通过实习、兼职等方式积累就业经验,增加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从而在求职中更有竞争力。
3.参加职业咨询:与就业专家或心理咨询师交流,获取关于就业的建议和指导,帮助缓解竞争压力和提升自信心。
二、迷茫和不确定感问题大学生通常在面临就业决策时会陷入迷茫和不确定感中。
他们常常不清楚自己的职业方向和发展目标,这导致心理负担增大。
解决策略:1.自我认知:通过自我评价、兴趣测试等方式了解自己的潜能和优势,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
2.职业探索:多参加实习、实践活动,并与相关领域的人员进行交流,积累实际经验,从而更准确地了解职业需求和发展路径。
3.慎重决策:对于就业选择,可以多考虑个人兴趣、职业发展前景以及个人价值观等因素,进行全面权衡,做出理性决策。
三、应对面试心理问题大学生在面试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紧张、不自信的情绪,这会影响到其表现和口头表达能力,从而影响面试结果。
解决策略:1.积极备战:提前了解公司和职位的相关信息,准备好自己的简历和面试技巧,并多进行模拟面试来增加经验。
2.放松心态:可以通过舒适的服装、深呼吸和自我暗示等方式来缓解紧张情绪,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3.多参加面试:通过参加更多的面试,积累面试经验,从而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和自信心。
四、社交压力和人际关系问题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社交压力和人际关系问题也会对就业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大学生就业心态如何调整心态面对就业挑战
大学生就业心态如何调整心态面对就业挑战现如今,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竞争激烈。
面对种种挑战,大学生需要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挑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大学生如何调整心态面对就业挑战。
一、客观认识就业形势了解就业形势是调整就业心态的第一步。
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根据当前就业市场的实际情况,对自己的就业前景做出准确的判断。
不盲目乐观,也不过分悲观。
只有正视现实,明确自己所面临的挑战,才能在就业过程中更好地取得成功。
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在就业过程中,我们要摒弃一些错误的就业观念。
首先,就业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努力奋斗。
其次,就业并非唯一标准,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来选择合适的工作岗位。
最后,就业并非终点,而是人生中的一个新起点。
我们应该保持持续学习的观念,不断提升自己,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
三、积极主动寻找就业机会大学生就业面对的挑战在于就业机会相对有限。
因此,我们需要积极主动地寻找就业机会。
可以通过多渠道的招聘网站、校园招聘会、人际关系等方式寻找合适的工作岗位。
此外,我们还可以关注社会热点,抓住新兴行业的机遇,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和准备。
四、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在就业市场上竞争激烈,我们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首先,我们应该注重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其次,我们可以参加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实习或项目,积累实践经验。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培训、证书考取等方式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这些努力都将有助于我们在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
五、保持积极的心态就业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难,我们不能放弃信心,应该保持积极的心态。
对待失败和挫折,我们应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总结经验,找到问题所在并不断调整自己。
同时,我们还应该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最终取得成功。
六、注重人际关系的建立在大学期间,我们应该注重人际关系的建立,培养自己的人脉资源。
通过加入社团、参加学术交流和社会实践等活动,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拓宽就业渠道。
大学生要走出就业的心理误区
后。 要发挥 家庭的重要作 用, 帮助 大学生摆脱不健康的就业心理 。 [ 关键词 ] 大学生; 就业 ; 心理误 区; 原 因; 对策
[ 中图分类号 ] G 6 4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0 0 9 — 1 2 0 3 ( 2 0 1 3 ) 0 6 - 0 1 l l - 0 3
( 二) 缺乏 自信 、 存在 逃避 心 理
一
些 大学 生过 于依 赖父 母 和学校 ,一 旦 自己在
、
大 学生 在就 业 过程 中存在 的主要 心理 误 区
独立地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时 ,往往会产生逃避心 理和抵触情绪 。有的学生尽管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 优势 ,但面对激烈的竞争却因为不 自信 、胆怯而逃 避 ,结果在竞争中不是 因为能力问题而是因为心理 问题败下阵来。 还有的大学生一到招聘者面前, 就会 面红耳赤 、 手足无措 , 在 回答招聘者的询问时也往往 表现出惊慌失措 、 语无伦次。这些都是缺乏 自信 , 不 能够对 自己正 确 、 全 面地认识 所 致 。
遇也不尽相同 , 因而在择业 目标、 职业选择上都不具 有可 比性。现实中, 很多大学生虚荣心强, 对前途怀 有较高的心理期望值 , 但却往往忽视 自身特长 , 不从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1 0 - 1 0 [ 作者简 介]田文永( 1 9 8 2 一) , 男, 山西太原人 , 山西传媒学院教师 , 硕 士, 研 究方向主要为思想政治教育。
2 0 1 3 年l 2 月
中共 山西省 委党 校学报
Ac a d e mi c J o u m M o f S h a n x i P r o v i n c i M C o mmi t t e e P a r t y S c h o o l o f C. P . C
大学生求职应该避免的五大心理误区
大学生求职应该避免的五大心理误区【案例1】一位大学生,马上面临毕业,他有英语四六级证书和一个计算机证书,并取得一个职业证书,有3个不同的实习经验。
学生成绩也非常优异,在社团里也担任过部长等职位,这位大学生对自己的要求很高。
在一次大学生校园招聘会现场,这位同学辗转于各大摊位面前,银行、知名教育公司、策划公司等开出的各种条件都不能令自己满意,总是觉得自己还可以要的更高一些,而且3个不同的实习经验依然无法让他确定自己该找什么工作。
【案例2】王某是某大学金融专业毕业生,但是本身对于该专业的兴趣一般。
主要的就业目标是银行,但是他的性格相对内向,再加上大学时有一门课程是补考,所以面试了五家银行,最后都被拒绝了。
第一家银行的面试官还曾经讽刺过他。
面试五次失败后,他便躲在家里不再出门见人,成天泡在络游戏里,足足有半年没有找过工作。
遇到人也不说话,出现了抑郁的倾向。
以上两种就业情况,正好是两个极端。
一种是自身条件优异,什么都看不中意,结果找不到心仪的工作;一种是自身情况不太好,什么都想去争取,结果什么都不尽如人意。
其实,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前途感觉迷茫,不知道未来该干什么,这都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即使未来工作了,在3-5年内都会遇到很多的困惑,依然会很烦恼,关键是如何认识自身的不足,然后走出困境,走出误区,积极的完成手头上的工作任务,这才是最关键的。
那么,我结合这几年的人力资源工作,总结了以下五个大学生常见的心里误区:心理误区一:优秀的人一定能够找到好工作其实,这是很多大学生毕业时,认识上存在的误区。
优秀不优秀,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你和周围的人比起来,可能你足够优秀,但是和211工程毕业的学生呢?这些211工程院校毕业的学生和学习成绩前5%的同学相比呢?学习成绩前5%的和那些已经有过外企、世界500强实习工作的同学相比呢?我相信大多数的HR都会选择有500强工作经验,而且取得不错成绩的学生。
因为,企业更加注重的是实战能力,而不是理论能力。
大学生求职常见心理误区分析
众所周知,人的一生是与职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从事什么样的岗位,直接决定了一 个人的生活质量以及社会地位的高低。因此,有的大学 毕业生理所当然地认为,选择职业就是选择以后的生 活。这样的求职心理使得部分大学毕业生还幻想着去机 关、事业单位等条件优越的单位就业,不愿意到条件相 对艰苦的基层,特别是非公有制用人单位就业,更不想 去自主创业。
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与新课标的思想是相符合的。
例2:已知x,y∈R,满足3x+4y2=10,求x2+y2的值。
解法(1)(函数法)由3x+4y2=10得
y = 5 − 3 x ,代入得
24
x2 + y2 = x2 + ( 5 − 3 x)2 = 25 (x − 6)2 + 4 ≥ 4 ,当且仅当 x = 6 , y = 8
(作者单位:福建省晋江华侨职业中专学校)
114 OCCUPATION 2011 8
的,那就一定是不好的工作。这是一种缺乏主见和自信 心的表现,这样的学生对自己能做什么,喜欢做什么, 应该做什么不甚明白。有的即使明了,看到其他人的行 动后就会放弃自己的初衷,跟在别人后面跑。这样一 来,往往会忽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盲目选择工 作,结果自然不会对工作满意。
三、一味强调专业对口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专业性的大学教育,尤其是各类 高职院校,但本质都是素质教育。部分大学毕业生片面 地理解专业涵义,将专业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极端看 重“专业对口”,认为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大学就 等于白念了,导致与许多就业机会失之交臂。其实,大 学教育只是基础教育的延伸,毕业生所掌握的是专业所 涉及的最基本内容。加之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 学生在国民中的比例不断提高,如果还像过去那样过多 地强调“专业对口”,不仅会限制自身的发展,还会制 约对新的服务领域的开拓。因此,大学毕业生应不断扩 展自己的知识面,注重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主
大学生就业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大学生就业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大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时,常常会面临各种心理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是由于求职的竞争激烈、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社会期望等因素引起的。
然而,了解这些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就业挑战,实现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就业存在的心理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就业焦虑就业焦虑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
毕业后面临就业的压力,加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对社会期望的压力,都可能导致大学生感到焦虑和不安。
应对策略:1. 调整心态:要学会接受自己目前的状态,并理解没有人能一帆风顺地找到理想的工作。
保持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会有适合自己的机会出现。
2. 提前准备:在求职过程中,通过了解行业和职位的需求,提前准备相应的技能和知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合理规划求职时间,不要等到毕业前才开始求职。
3. 建立支持系统:与家人、朋友或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交流,寻求支持和鼓励。
分享自己的困惑和担忧,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这有助于减轻焦虑情绪。
二、自我怀疑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可能会质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怀疑自己是否能胜任工作。
这种自我怀疑会对自信心和自尊心产生负面影响。
应对策略:1. 建立自信心:回顾自己在大学期间的成就和经验,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实力和能力。
相信自己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和努力克服困难,并取得成功。
2. 接受失败:在就业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失败和挫折,要学会接受失败,并将其视为学习的机会。
通过分析失败的原因,并进行改进,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3. 寻找支持:与同学或老师交流,寻求他们的反馈和建议。
也可以加入相关的职业发展组织或社群,与其他有类似经历的人交流,相互支持和鼓励。
三、选择困难大学生面临就业时,常常会面临各种选择,这会给他们带来困惑和压力。
他们可能会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职业道路。
应对策略:1. 自我认知:通过自我评估和职业测试,了解自己的兴趣、技能和价值观,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
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就业误区及心理调适
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就业误区及心理调适摘要: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他们在这一压力下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某些心理障碍,走入了一种新的就业误区。
这就需要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通过“智慧就业”、“就近就业”和增强自我效能感,调整就业心态。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误区心理调适一、当前就业形势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长,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相当严峻:首先,应届毕业生人数有增无减。
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60万人,比2010年增加约30万,再加上2010年没有就业的毕业生,这个数字还会有很大突破,这必然导致就业瓶颈;第二,具有博士和硕士学历的毕业生在成倍增长,他们也将出现在这个人才市场,本科毕业生与之相比不具有竞争力;第三,宏观调控的滞后性和人才需求迫切性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不得不面对这“三重压力”,这种新的就业形势很容易导致部分毕业生走入就业心理误区,出现心理错位和自我认知失调等心理问题。
二、新形势下的就业心理误区严峻的就业形势给众多大学毕业生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1.自我认知失调(1)焦虑心理面对职业选择,同学们可能会感到无所适从,不少大学毕业生时常焦躁、忧虑、困惑、恐慌等。
(2)矛盾心理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心理冲突,这使得他们在择业中十分迷惘困惑,形成心理上的矛盾冲突。
(3)自负心理一些专业较好、就业资本较雄厚的大学生容易从自信变为自负。
(4)自卑心理自卑的大学生不敢正视现实,对自己的长处估计不够,怀疑自己的能力,不善于发现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悲观失望。
(5)盲目攀比这些人往往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到别人的就业取向上,妨碍对自己的正确认知和判断,增加就业挫折。
2.心理定位错位(1)角色错位人们习惯性地将狭义的就业称为“找工作”,而事实上,“找”已经不是主流,绝大多数人是在企业招聘时去应聘,很多应届毕业生找工作时都是一副“只要你招我我什么都肯做”的姿态,导致“找工作”变成了“求工作”,“求职者”变成了“应聘者”。
大学生择业心理误区及调试
大学生择业心理误区及调试大学生择业的心理误区及形成原因自我心理调适大学毕业,是大学生人生旅途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就业过程中,面对改革带来的权利、机遇、竞争和挑战,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的。
在择业时,大学生常常会出现一些不健康心理。
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就会直接影响择业的过程和结果。
因此,研究大学生择业的心理问题,改变不良的择业心理,培养良好的心理个性,以健康的心态进入择业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择业的心理误区自负心理自负就是自以为了不起。
持这种心理的毕业生,多为一些自身条件较好,工作能力较强的学生。
他们大多自我感觉良好,自我估计较高,在求职择业上,好高鹜远,期望值过高。
主要表现为:择业取向较高,择业挑三拣四,消极等待,自视清高等。
究其原因,是他们缺乏客观的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
一旦产生这种心理,就很容易脱离实际,使自己的择业目标与现实之间产生较大的反差,从而在择业时缺乏自知之明,而失去良好就业机会。
自卑心理自卑的人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悲观失望、胆小、畏缩、不思进取、没有信心。
一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敏感多疑的学生,或一些学业成绩—般甚至曾受过处分的学生,面对择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对自身能力缺乏了解、缺乏勇气、不敢竞争。
他们往往对所选职业拿不定主意,或者在用人单位面前过分谦虚,不敢对能胜任的工作大胆说“行”,总是“试试看”,从而错失择业良机。
从众心理人们对外界的认识和见解是受到别人或众人的认识和见解影响的。
从众是个人在社会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个体在解决某个问题时,一方面可能按自己的意图、愿望而采取行动,另一方面也可能根据群众中大多数人的行为而采取行动策略。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而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对自己就业的行业、岗位没有明确的定位,不了解自己的优劣势,缺乏主见,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求职信息,人才交流会、招聘会不知所措,人云亦云,盲目从众,一窝蜂地追求热门单位、热门地区,忽略了个人条件和可能性,给求职带来困难。
浅谈高校大学生就业择业心理误区及对策
浅谈高校大学生就业择业心理误区及对策摘要:近来,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也成了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然而,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的焦虑、自卑、孤傲、盲目、怯懦、从众、攀比等不良心理状态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通过剖析大学生择业时这些心理问题,并从大学生自身、国家、高校及家庭四个角度对大学生择业心理采取哪些有利引导和教育,提出几点意见。
关键词:大学生择业能力心理教育就业是大学生迈向社会的第一步,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次重要选择。
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加重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再加上大学生自身素质、生活条件等方面的不同,择业心理也存在较大差异。
只有正确认识了大学生就业的各种心理,并克服不良心理,我们的社会才能健康的发展。
本文对大学生就业择业心理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择业常见的心理误区1.焦虑与急躁毕业前夕,多数大学生都会出现焦虑和急躁的心理[1]。
许多学生既希望谋求到理想的职业,又害怕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担心在毕业前若没找到理想的工作,就会失去找到好工作的机会了。
还有的同学担心自己选错了单位,入错了行,酿成终身的遗憾;担心因为面试的怯场、表现不佳等与用人单位失之交臂。
因此,造成精神上的紧张不宁,烦躁不安,以至于意志消沉,行为反应上的迟钝、语言混乱等。
这种现象在平常性格表现比较内向,学习成绩不佳的同学身上表现地更加突出。
2.盲目与依赖有一些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显得过于盲目,希望尽快找到工作,根本不考虑自己的兴趣、专业等特点,盲目跟随或听从别人的意见。
如在招聘会中,哪个摊位前的人多便往哪里去,哪个岗位招的人多,就签哪个岗位,签完又发现自己并不喜欢那个岗位,又追悔莫及,甚至毁约,给自己和企业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也给自己带来许多心理负担。
也有许多同学在就业中缺乏独立意识以及判断能力,依赖父母或亲朋好友出面找关系、托人情,觉得现在是“拼爹”的时代,不托关系、不走后门就找不到好的工作。
当工作不合心意时就大发脾气,抱怨父母或学校。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
一、大学生择业时常见的心理误区与障碍1.大学生择业时常见的心理误区(1)急功近利。
这是大学生择业时最为常见、最难避免的一个心理误区。
它是指大学生在择业时一味地追求那些经济收入丰厚、社会声望较高的职业和向往经济发达、生活环境优越地区的心理倾向。
大学生择业的这一心理倾向,也为近年来诸多关于大学生择业行为的调查报告所证实。
首先,这些被大学生首选的地区的职业岗位毕竟有限,不可能满足大学生的普遍要求;其次,大学生的自身条件也各有差异。
这些为大学生普遍向往的职业,却未必是自己成就一番事业的最佳选择。
(2)消极依赖。
指大学生在择业目标选择上、在面临择业竞争时,期盼依赖家人、亲朋好友、国家、学校和老师帮助的一种心理倾向。
这一倾向与大学生的自身成长经历的局限性是分不开的。
大学生毕竟只是经历了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一直生活在象牙塔里,缺乏求职择业的经验,仅拥有较为简单的与家人、朋友、老师的社会关系。
在突然要面对重大的人生选择时,就难免产生一定程度的依赖心理,但如果不设法消除这种依赖性,对大学生就业是十分有害的。
(3)情绪波动。
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在情绪上出现异常波动,较多的表现为焦虑、不安甚至抑郁等消极的情绪状态。
一项大学生择业前情绪状态的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择业前抑郁焦虑普遍存在;并且女生的焦虑水平高于男生,抑郁水平则低于男生。
造成大学生择业前情绪波动和异常的原因主要有,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缺乏自信和足够的承受压力的能力、恋爱困扰、家庭背景等。
(4)盲目攀比。
大学生未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如自己的专业范围、职业兴趣与事业追求、实际能力与综合素质等,在择业过程中盲目地从众与趋新。
大家都想去沿海地区,他就想去沿海;听说金融、it行业热门紧俏,就想去这些行业谋一份职。
这种缺乏全盘考虑,没有切合自己能力与兴趣的职业追求,往往在择业时会经受不必要的挫折,延误或丧失就业机会。
2.大学生择业时常表现的心理障碍(1)焦虑。
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主要表现为恐惧、不安、忧虑等。
大学生择业的心理误区与择业能力的提升
大学生由于涉世不深、自我调节能力较弱及自我期望值过高等特点,难免陷入择业的心理误区。
大学生要想有一番作为,就必须培养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勇敢面对世界、接纳世界,找到真正改造世界、创造业绩的切入点。
一、大学生择业的心理误区(一)职业规划意识产生较晚不少大学生在谈及职业生涯规划时都认为,这是毕业生的主要任务,而处于其它年级的学生不必为职业规划“浪费”时间,职业规划等到即将毕业时再做不迟。
其实这是一种误区。
如果不从走进大学的第一天开始,就在老师的指导下接受有关职业规划的理念,形成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到毕业真正面对就业问题时,就会陷入盲目状态,等意识到自己在专业水平和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时,就已经无能为力了,出现不知所措的尴尬。
(二)缺少明晰的就业自我认识就业认知是指个体对个人职业价值、兴趣、能力以及职业的事实状况和相关信息的了解,是对客观现实的我以寻找一份何种工作与我相匹配的认知。
近半数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目标、就业定位等相关问题认识较为模糊,只有少部分大学生对此有较为明晰的认识。
就业中职业的选择和决策均需要对自我职业价值取向、兴趣、能力有清晰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做出正确的选择,自我认知模糊必然对就业产生不良影响。
(三)就业心理准备不足就业心理的准备包括:对就业市场需求情况的了解,对自我职业能力的准确认识,对就业的技巧和知识的掌握,从学生到职场人士角色转换的意识以及抵抗就业挫折的心理准备等。
部分大学生对未来从事的职业缺乏基本认知,没有把就业作为人生非常重要的环节刻画在潜意识中,难以形成内驱力量,从而导致学习缺乏动力,努力失去方向。
二、大学生择业能力的提升(一)持续学习能力学习不仅是在校大学生的事,入职后依然要保持持续学习的习惯。
适时学习,适时更新知识,这样才能生存发展。
学习和持续学习能力决定了一个人就业和入职后有无上升的潜力。
学校所学已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比尔盖茨说:“一个人如果善于学习,他的前途会一片光明,而一个良好的企业团体,要求每一个组织成员都是那种迫切要求进步、努力学习新知识的人。
大学生择业心理误区及调适(老顾
影响大学生择业的心理误区及调适李有志(安徽科技学院,安徽凤阳 233100)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导致大学生就业难,既有客观上的因素,也有主观上的因素。
主观因素主要体现在大学生求职择业时出现的心理误区。
文章针对大学生就业的心理误区,提出消除这些心理误区的调适方法。
关键词:择业;心理误区;调适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导致大学生就业难,既有客观上的因素,也有主观上的因素。
主观因素主要体现在大学生求职择业时出现的心理误区。
这种心理误区也是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障碍。
一、影响大学生择业的心理误区(一)从众心理在高校毕业生中,对经济发达地区、金融等热门职业求职的人越来越多,求职者对这些地区和职业的渴望也越来越大,这实际上一种从众心理。
大学生在择业决策时,究竟应选择何种职业,或以何种方式选择职业,往往要受到其他人的影响,尤其对那些自身能力和条件评价不高的人影响更大。
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毕业生在择业时往往缺乏理性思考,忽视了对社会需求和求职单位的了解,忽视了对自己特点特长的分析,结果仓促决策,从而导致种种决策失误[1]。
(二)求全心理有的大学生在择业时谨小慎微,顾虑重重,缺乏风险意识和风险承受力,妨碍了自我推销的有效展开;有些毕业生在择业时标准很高,一是要求单位的地理位置优越,二是要求工资与待遇丰厚、工作舒服,三是要考虑专业对口,发挥自己的特长,得到领导的重用,有发展机会。
一句话,欲鱼与熊掌兼得之。
这种求全心理极可能导致毕业生面对择业犹豫不决,错过良好的择业机会。
(三)等靠心理“在家靠父母,在校靠老师,出门靠朋友”等观念往往导致毕业生放弃了主动择业的机会,放弃了竞争,在择业过程中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职业能力、择业技巧上,甚至极端地认为求职的竞争就是关系的竞争,择业与自身素质关系不大,把希望寄托于托关系、走后门,寄托于父母和亲友、学校和老师身上,不主动去选择用人单位,也不愿意接受用人单位的选择,使之失去择业中检验自己、磨炼意志、了解和适应社会的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就业要走出心理误区
影响大学生择业的主要心理误区
一蹴而就。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与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时想“毕其功于一役”
的心情有很大的关系。
一步到位地选定自己理想、喜欢的终身性职业、岗位,以发挥专业所长、体现人生价值和追求,这种想法没有什么不对,但最优选择总是稀缺的,何况一些大学生的理想工作又是那么高不可攀——工资要高、单位要体面、工作不要太累、上班要方便——各种考虑使学生错过了许多好机会。
好高骛远。
某些大学毕业生走出校门时往往踌躇满志、心比天高,认为参加工作就是要干一番大事业,而不愿脚踏实地地从日常平凡工作做起;如有的单位准备先让同学到基层锻炼两年再调回机关工作,之前跃跃欲试的同学立即就心灰意冷、犹豫不决了。
一部分毕业生,特别是一部分从所学专业到自身条件自我感觉良好的毕业生往往用一种错误的方式方法处
理就业问题——他们从不急于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而是一拖再拖,目的是为了能落实一个自己认为各方面条件十分完美的单位,但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
正所谓“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没有充分的从日常平凡的工作岗位干起的思想准备,很难在日后的工作中有所作为。
才高气傲。
有些大学生往往对自己估计过高,自认为超群拔萃,高人一等,傲慢自大,目空一切。
他们在与用人单位洽谈时,往往表现出一种“舍我其谁”的态度。
有的大学生被专业对口、工作条件不错的单位看中,但却不屑一顾,挑三拣四,看不起这个部门,瞧不起那个岗位。
殊不知,用人单位对这种学生往往很是忌惮,大多“退避三舍”。
实利主义。
部分毕业生择业时片面追求实惠,过于看重工资收入、住房待遇,而对自己所学专业是否与所用对口,是否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则考虑得较少。
他们图的是生活安逸,工作没有压力。
须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行业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已越来越激烈。
那种存在不思进取、只图安乐享受想法的人,注定要被社会淘汰。
此外,直面现实需要理性的分析,工资收入、住房待遇等的高低并不是体现求职者自身价值大小的唯一衡量标准,大学生在择业中也没必要对其过分关注。
有关调研结果表明,职业发展已成为驱动员工敬业度的首要因素,职工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已经超过了对薪酬的关注度。
因此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应该顺势而为,调整收入第一的观念,转而关注单位的发展潜力,关注自己在单位的发展前途。
作茧自缚。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不匹配、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问题是明显存在的。
有的同学在择业时坚持把专业对口视为头等大事,缺乏“与时俱进”精神。
大学生自身应该调整心态,能够实现就业专业对口、发挥所学之长最好;若情况不允许,可以考虑在可以把握的范围内摒弃“专业对口、死守本行”的观念。
一个大学生之所以优秀应该体现在综合能力上,即使专业不对口也能尽快进入角色,在工作岗位上保持旺盛的积极性,作出突出的贡献。
盲从攀比。
大学毕业生大多血气方刚,喜欢争强好胜,虚荣心较强,对前途怀有较高心理期望值,在就业选择上容易形成盲从攀比心理。
有些毕业生虽然接受了高等教育,但在很多事情上还缺乏应有的客观、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盲从攀比心理表现在求
职择业时不按自身具体条件独自思考、分析,盲目效仿。
部分毕业生因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和对社会的认识,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就业市场和就业政策的挑战,始终处在被动和盲从的地位,稍遇挫折便畏缩不前,甚至心灰意冷,听天由命,自暴自弃。
大学生择业心理误区的消除与指导
正确认识自己,避免盲目自负。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除了外部的社会因素外,不可忽视大学生自身问题。
其中如何客观评价自己,极为重要。
常言道“知人为聪,知己为明”;“知人不易,知己更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有自己的缺点和短处,大学生应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对自己的所学专业、工作能力、爱好特长、优势劣势应有较为全面的把握,有一个适当的自我定位,避免狂妄轻浮、盲目自负、“眼高手低”,这样才能在就业中克服缺点,发扬优点,找到自己较满意的职业。
勇敢面对现实,增强挫折承受能力。
首先要培养大学生的竞争意识。
生活在市场经济中,竞争伴随着人的一生。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适应就业制度的深入改革,就要增强竞争意识。
其次,要从实际出发,教育大学生勇敢面对现实。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结构的调整,人才市场出现了不平衡的状况。
大学生应勇敢面对现实,主动适应社会,不能把就业期望值定得过高,避免过分看重暂时的利益、实惠,要把眼光放远些;应从现实实际出发,处理好理想与实际的关系。
再次,增强挫折承受能力。
大学生择业时遇到挫折是很正常的事,一定不要消极退缩,应放下心理包袱,保持良好心态,认真总结经验,寻找失利的原因,发挥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调整好目标,争取新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