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中写景的八种方式
最新古典诗歌常见的景物描写手法与作用
古典诗歌常见的景物描写手法与作用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所以鉴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必须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及其作用。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描写,首先要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正面描写中光影色彩的渲染和侧面描写中的衬托、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远近高低观察角度的变化等。
各种手法之间可能有交错运用的现象,比如以动衬静也可以是反衬。
(1)各种修辞手法在古代诗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应加以注意。
尤其注意比喻、比拟的区别(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比拟注重化无情为有情),借代是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该事物,如部分代替整体(帆可代船,羽林代士兵),对偶与对比的区别(对比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结构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还要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交叉运用。
学生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
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2)各种描写手法①侧面描写———衬托对比衬托是有主次之分两者相比较一方为另一方服务从而突出主要的一方的手法,它分为正衬与反衬。
对比是相并的两方内容相反目的在于突出不同点的手法。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诗歌写景常见角度(1)
诗歌写景常见角度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
我们可从下面这些写景角度来鉴赏中国古典诗歌。
1、远近结合:空间角度(观察角度)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
由远及近(远近结合)、由高到低、由上而下、由内而外、俯视仰视等。
通常是两联一句描写近景,一句描写远景。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描写由远及近,由高到低,层次分明。
2、动静结合:一句描写动景,一句描写静景,常与对比手法相结合,其名为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等等。
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比如陆游的《幽居初夏》“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3、声色结合: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也是衬托的一种,可以说是以声衬静,即诗中有对声音的描写,比如《长安晚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有时候和动静可以结合起来看。
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描写对象是雪,诗中句句写雪,可作者依次从自己的触觉、视觉和听觉写来,突出了雪之大。
4、视角结合: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角度描写景色。
比如2011山东卷语文诗歌鉴赏储光羲的《咏山泉》中“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山泉的。
5、点与面结合: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中国古典诗词的十大表现手法
中国古典诗词的十大表现手法古人在诗词创作中非常注重表现艺术,在写景、状物、言情、述志时,往往采用既对立又统一,既相反而又相成的辩证手法,让读者在品味赏读中获得无穷的艺术享受。
这些辩证的表现手法包括点染、虚实、疏密、浓淡、离合、雅俗、曲直、隐显、巧拙等。
1、点染点染,是国画的术语。
原指画家在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后来借用到古诗词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面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
这种手法在写景抒情的诗词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作者要抒发的感情。
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统率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以突出相思的伤悲。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其中第一句是“点”,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是“染”,渲染伤别之情。
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用“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来渲染自己的心绪,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愁”的主旨。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正宫”“端正好”,前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都是染,后面的“都是离人泪”是点。
2、虚实虚实结合是古诗词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
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捉摸到的部分;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
换言之,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
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古典诗词的十大表现手法
古典诗词的十大表现手法古典诗词的十大表现手法古人在诗词创作中非常注重表现艺术,在写景、状物、言情、述志时,往往采用既对立又统一,既相反而又相成的辩证手法,让读者在品味赏读中获得无穷的艺术享受。
这些辩证的表现手法包括点染、虚实、疏密、浓淡、离合、雅俗、曲直、隐显、巧拙等。
1、点染点染,是国画的术语。
原指画家在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后来借用到古诗词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面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
这种手法在写景抒情的诗词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作者要抒发的感情。
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统率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以突出相思的伤悲。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其中第一句是"点",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是"染",渲染伤别之情。
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用"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来渲染自己的心绪,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愁"的主旨。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正宫""端正好",前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都是染,后面的"都是离人泪"是点。
2、虚实虚实结合是古诗词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八种方式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八种方式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
但写景因抒情的不同而方式各异,常用写景方式有:一、正与侧(衬托对比)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二、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古典诗歌写景的方式方法
八、运用修辞
• 1.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2.《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 起故园情。” • 3.应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4.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 5.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九、以景结情
•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 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 意犹未尽。 • 1.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 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 2.王勃的《山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 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 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 来衬托自己的悲苦。 •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三、声与色的结合
•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 “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 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 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四、虚与实的结合
•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 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 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五、多角度写景
• 1.点与面的结合 • 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 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远与近 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 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 叶红于二月花。”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左前蓝关示侄孙湘》
• • • •
3.上下结合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 4.视觉、听觉、嗅觉等感觉的结合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 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 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春山夜月》于良 史 •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从军行》杨炯
古典诗歌中景物描写的具体作用及分析
古典诗歌中景物描写的具体作用及分析古典诗歌写景的作用景,是诗歌表达感情的重要凭依,理解诗歌中的景对我们把握一首诗的思想感情非常重要。
如何理解诗歌中的景?首先看诗歌是如何描写景的,然后分析其具有怎样的特点,最后把握其作用。
下面,我们将从写景的作用、写景的方法、景与情的关系等三个方面帮助大家理解诗歌中的景。
诗歌中写景的作用,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对表达感情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
具体的说,其作用主要有渲染烘托、对比反衬、借景抒情、起兴、过渡、以景结情、点明时令和地点等。
所谓渲染烘托,就是通过景物描写渲染一种环境氛围,用这种环境氛围来烘托人物的心情。
所谓对比衬托,就是通过描写情感基调与诗歌中人物情感不同甚至是相反的景物,让两者形成对比,从反面衬托突出作者的感情。
这两个作用在前面已有谈及,这里不再赘述。
我们着重介绍其它的几个作用。
(一)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是诗歌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即借助景物描写来表达感情。
它和烘托的不同在于:烘托是通过环境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突出更具有感染力,它是表现人物的方法;借物抒情则是一种抒情方式,指的是诗人在创作时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借助景这个媒介来表达感情。
请看下面两首诗: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维的《山居秋暝》是一首以写景为主的山水诗,诗歌借助视觉、听觉从动和静两个方面表现了清新、恬静、自然的秋晚山中之景,从而表现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喜爱和其内心的宁静恬淡,是典型的借景抒情的诗歌。
王建的诗从题目“十五夜望月”看,我们即可知道它是一首以表现人为主的诗,因为题目中“望月”一词告诉我们的就是人物的行为。
读完全诗,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一首以表达思乡之情为内容的诗歌。
这首诗的前两句也是写景,通(三)过渡。
在说景物描写在诗歌中的过渡作用之前,我们先得明白一点:就像我们的感情会因为环境的变换而变化一样,在诗中,诗人的感情也可能受眼前之景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古诗中常见的表达技巧
一古诗中常见的表达技巧一修辞手法1.比喻: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5.比拟: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做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更形象、生动的作用.“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渲染孤寂、凄清的气氛,烘托游子的哀愁.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蟾宫曲,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9.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10.点化:点化也叫化用.它是把前人的诗文妙句融化为自己的语言的一种创作方法.如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就是点化了范仲淹的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的句子.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点化了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内容.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点化了韦应物的“西施且一笑,众女安得妍”诗句的意境.11.双关:某一字、词,凭借其本身具有的语音或语意的条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获得双重意义就是双关.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含蓄、风趣.如韦庄的忆昔“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中诗人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取其“无所顾忌”“肆无忌惮”之意,这是双关;诗人言愁却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讽,这也是双关.12.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如“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我们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二表达方式古诗词中主要的表达方式有四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设题较多的是其中的抒情和描写.1.抒情手法:这是古诗中最常见的表达方式之一,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作者的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对亡妻的怀念之情.2间接抒情: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或借物抒情.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寓情于景.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写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托物言志.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如虞世南的蝉:“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诗歌中只要有景语,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于情是何情,事实上也就是要求我们品味出景是何景——哀景、乐景、愁景一般情况下,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的写法.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倍增其哀乐的效果.2.描写方式1虚实结合: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的意象,开拓诗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如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前两句泛说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是虚写;后两句描写满湖莲叶荷花在朝阳的辉映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谐地搭配着,是实写.全诗虚实相生,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2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如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的尾句与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3正侧结合: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是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的方式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如“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王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写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4点面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往往能有指出一点,隐托全面的效果.5细节描写: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像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这一点特别需要加以注意.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见微而知着”的效果.6白描工笔: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明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工笔,原是一种绘画的笔法,后指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如崔道融溪居即事:“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寥寥数语勾勒出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图,表达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情和乐观的生活情趣.三表现手法1.渲染与烘托:诗歌中的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以突出形象.诗歌中的烘托是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对同一事物,可以从正面渲染,也可以从侧面烘托.2.衬托与对比: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作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突出主体.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写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反衬就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主体.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等都是以闹衬静.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其特性更加鲜明.用对比的方法,揭示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如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3.比兴: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情感更浓郁.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如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激发读者想象,不由得让人从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这样就给全诗笼罩上一种悲剧气氛,起了统摄全诗、引起下面故事的作用.4.象征: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5.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连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大胆丰富的想象也常表现为夸张手法的运用.所谓夸张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6.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如王勃的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7.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抱负,表面回忆历史,叙述古人,实则抒发自己对人、事、物的认识.如刘禹锡台城:“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四结构技巧1.开宗明义,直接点题.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直接点明题旨或表达情感.2.曲笔入题,造成悬念.诗歌开头先来一个开端,不直接触到本题,这样使作品有跌宕起伏之感,吸引读者.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不知亡国恨”就是曲笔,因为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的,可见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3.照应:这是篇章前后某点内容的衔接,又叫呼应.前面交代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面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代.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如“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4.伏笔:即在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作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作品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顺、合情合理.5.抑扬关系: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如“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6.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点明主旨.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奔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二几组概念的区分1.虚与实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仙境就是一个虚象.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在却不在眼前.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此时并不在眼前,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再看看诗歌中的“实”.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等.“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虚景和实景有时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虚景和实景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如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是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情景,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2.比喻与象征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如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巧借新妇拜见公婆前的忐忑不安而又充满希望的心理,写自己应试前紧张而又希望得到赏识的心态.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如李白常借雄奇不凡的事物,如大鹏、天马及高山大河等,来寄托他的理想,象征他的才能;喜欢选取高洁美好的事物,如明月、凤凰、松柏、美人等,来象征人品节操;又常选取遭摧残、受拘羁的人物事件来比喻他的经历和处境.屈原的诗歌也有这一特点,常以香草美人象征贤能,以燕雀乌鹊比喻小人.3.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如诗经中的“国风”,杜甫、白居易的诗等.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神奇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如屈原、李白、李贺的诗歌就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三常用典故集锦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4.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做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作者常反其意用之.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5.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6.鸿雁:汉书·苏武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陈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如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7.尺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8.双鲤: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双鲤”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李商隐寄令狐郎中:“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古典诗歌中景物描写的具体作用及分析
古典诗歌写景的作用景,就是诗歌表达感情的重要凭依,理解诗歌中的景对我们把握一首诗的思想感情非常重要。
如何理解诗歌中的景?首先瞧诗歌就是如何描写景的,然后分析其具有怎样的特点,最后把握其作用。
下面,我们将从写景的作用、写景的方法、景与情的关系等三个方面帮助大家理解诗歌中的景。
诗歌中写景的作用,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对表达感情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
具体的说,其作用主要有渲染烘托、对比反衬、借景抒情、起兴、过渡、以景结情、点明时令与地点等。
所谓渲染烘托,就就是通过景物描写渲染一种环境氛围,用这种环境氛围来烘托人物的心情。
所谓对比衬托,就就是通过描写情感基调与诗歌中人物情感不同甚至就是相反的景物,让两者形成对比,从反面衬托突出作者的感情。
这两个作用在前面已有谈及,这里不再赘述。
我们着重介绍其它的几个作用。
(一)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就是诗歌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即借助景物描写来表达感情。
它与烘托的不同在于:烘托就是通过环境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突出更具有感染力,它就是表现人物的方法;借物抒情则就是一种抒情方式,指的就是诗人在创作时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借助景这个媒介来表达感情。
请瞧下面两首诗: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维的《山居秋暝》就是一首以写景为主的山水诗,诗歌借助视觉、听觉从动与静两个方面表现了清新、恬静、自然的秋晚山中之景,从而表现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喜爱与其内心的宁静恬淡,就是典型的借景抒情的诗歌。
王建的诗从题目“十五夜望月”瞧,我们即可知道它就是一首以表现人为主的诗,因为题目中“望月”一词告诉我们的就就是人物的行为。
读完全诗,我们可以发现这就是一首以表达思乡之情为内容的诗歌。
这首诗的前两句也就是写景,通过被月光照得雪白的庭院地面、书上栖息的乌鸦、冷露与被露水打湿的桂花,描写了一幅中秋月夜图,其目的则在于渲染一种寂静清冷的氛围,烘托作者思乡的孤寂。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古诗词写景的七种方式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古诗词写景的七种方式在古代诗歌中,写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法,不仅能让读者产生视觉感受,更能让读者进一步反思人生哲理。
本篇文档将介绍七种古诗词写景的方式,帮助高考生深入学习古典诗词。
第一种写景方式:直接描写这是最常见的古诗词写景方式,也是最容易理解的一种方式。
表现为作者直接描写自然或人物具体形象,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和人物的独特魅力。
以下是古诗词中的直接描写方式例子:暮色苍茫看势滞, - 《将进酒》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登高》杜甫第二种写景方式:抓住特定景物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将一个具体的景物作为主要切入点,通过深入描写这个景物的特点来阐述自然美的感受。
通过突出某一个特定的景物,来呈现整个自然景象。
以下是古诗词中的抓住特定景物方式例子: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 《木兰诗》匿名木兰当户织, 描述的是一种寂静、空灵的氛围:在静静的夜晚,唯一听见的是温柔、忧伤而又无奈的女子叹息声。
第三种写景方式:借景抒情古典诗词有时借助环境、某个景观来表达情感,这种方式被称为借景抒情。
通过将已知景物与抒情的心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顶峰的诗意效果。
以下是古诗词中的借景抒情方式例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静夜思》李白这里的月亮完美地借景表达了作者的离愁,让读者深深体会到岁月变迁的无常与不可控。
第四种写景方式:意象联想这种方式比较难解释,在语言表达上通常伴随着大量的空灵、抽象和哲思。
这种写景方式主要是通过抽象的词汇和意象来暗示和引导读者产生感受。
以下是古诗词中的意象联想方式例子:花底滑钱庄,绿水东流。
桃花不言下自成蹊。
- 《夜泊牛渚怀古》杨万里这里以花、水、桃花为起点,以抽象化的逻辑来表现自然的诗意。
第五种写景方式:以人为龙头,写自然和社会的交往这种写景方式借助人文元素,将自然和社会幻化成互相交错的场景。
通过人物对自然环境的感悟,反映社会的价值观和人性尊严。
(完整版)诗歌写景的方法
诗歌写景的方法(上)诗歌写景的方法主要有描写的顺序、多感官描写、色彩的运用、动静、虚实,对比、修辞(比喻、比拟、夸张等)、白描与细描、寓情于景等。
(一)描写的顺序.写景是要有一定顺序的,这样写出的景才层次分明、清晰自然。
写景的顺序主要有空间和时间两类:空间顺序,如远近、里外、高低、上下、点面等;时间顺序,如一年的春夏秋冬、白天夜晚等。
练习:1.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碧瓦范成大①碧瓦楼头绣幕遮,赤栏桥外绿溪斜.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
[注]①范成大,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反对和议,力主抗金,收复失地。
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是如何描写的?请简要分析。
这首诗描绘了色彩绚丽、富有生趣的暮春景象。
近处,富丽堂皇的碧瓦楼,绣幕低垂;远处,赤栏桥外,一泓清溪横斜,绿水淙淙;空中,杨柳飞絮,漫天飘舞;地下,梨花铺地,洁白如雪。
全诗写景层次分明,前两句由近及远,后两句先高后低.2。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所写之景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是从面上着笔,用“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后两句则是从点上着笔,工笔细描特定的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
这首诗在写景时点面结合,极有层次感。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望江南金德淑①春睡起,积雪满燕山。
万里长城横缟带,六街灯火已阑珊.人立玉楼间。
【注】①金德淑,南宋旧宫人,宋亡后流落至元大都,这首词即作于此时.根据首句和“六街灯火已阑珊”看,这首词是按什么线索写景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是按时间线索写景的。
“积雪满燕山”和“万里长城横缟带”是早晨春睡起来所之景,“六街灯火已阑珊”是傍晚之景。
作者从春睡起来一直写到傍晚灯火阑珊之时,表明其一整天都伫立于玉楼之上,这就表现出了她内心深重而难以排遣的亡国之痛.(二)多感官写景。
《诗歌鉴赏专题》——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一、正与侧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二、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
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古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备战高考语文古代诗歌解题秘诀及训练
02 古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狭义的表现手法,常见的有赋比兴、抑扬、联想、想象、渲染、烘托、对比、衬托、以小见大等。
但在实际做题中,当问到表现手法的时候,往往把表达方式中具体的抒情方式与描写方式也纳入其中,即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用典抒情、托物言志、白描、细节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这就是广义的表现手法。
而以下所讲的则是狭义的表现手法,是除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外的常用的诗歌表达技巧。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示例: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王昌龄《采莲曲》)◎赏析: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的写作技巧,将采莲少女和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让少女的罗裙和碧绿的荷叶,粉嫩的脸庞与鲜艳的荷花互相映衬,衬托出少女的清新娇艳。
少女形象在画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留下无尽的情味。
2. 渲染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
◎示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赏析:杜诗一连出现风、天、猿、渚、沙、鸟六个特定镜头,渲染秋江景物凄清肃杀的特点。
3.烘托。
它是通过景物描写、气氛渲染来表现某种情感、情绪的一种手法。
如《泊秦淮》中:“烟笼寒水月笼沙”,用两个“笼”字渲染出一种迷茫飘渺的气氛,从中流露出诗人迷茫苦闷的情怀,这是非常典型的烘托手法。
◎示例: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陌上桑》)◎赏析:《陌上桑》从观看者的神态来烘托罗敷的美,比从正面直接描写其形貌美在哪里节省笔墨,且更具有艺术魅力。
4、对比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高考古典诗词景物描写方法鉴赏
高考古典诗词景物描写方法鉴赏1、反衬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环境寂静。
(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和心中由飘泊而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感。
(步骤三)约客赵师秀2、细节描写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早兴白居易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觉,醒。
问: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划线句答案:细节(或动作)描写。
“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
“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的春天到来时的喜悦之情。
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陶者梅尧臣3、对比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提问: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诗歌把长年辛劳而居室简陋的陶者与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的愤慨之情。
早梅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梅花?请具体说明。
答:此诗用了对比修辞手法写梅花。
作者用“万木冻欲折”和“梅花孤根暖独回”“昨夜一枝开”作对比。
这样写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梅花的孤高傲雪的品格。
漫成一首杜甫4 、动静结合.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答案:用“跳鱼”的“拨剌鸣”衬托江面的宁谧安静,以动破静,愈见其静雨后池上刘攽(bān)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八种方式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八种方式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
但写景因抒情的不同而方式各异,常用写景方式有:一、正与侧(衬托对比)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二、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七种方式
古典诗歌中写景地七种方式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地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地写景诗.但写景因抒情地不同而方式各异,常用写景方式有:一、正与侧地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地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地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地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地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地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正侧结合指地是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地手法.民歌《陌上桑》中有一段对秦罗敷美貌地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不从秦罗敷地容貌写美,而从周围人看了她之后地反常行为入手,美最后不言而喻,这种写法就是侧面烘托.《孔雀东南飞》中写刘兰芝“口如含朱丹,指如削葱根”,纤巧绝色地美人儿呼之欲出,这是正面描写.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地高峻奇伟.再如白居易地《琵琶行》中第二节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四弦一声如裂帛”句,写出了琵琶声节奏乐理地变化,这是正面描写.最后一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从音乐地效果和对听众地感染力来写音乐,则属于侧面烘托地手法.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地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地娇美形态.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出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地感概.王昌龄地《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写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地紧张状态突现出来.再如刘禹锡地《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地没落与荒凉.这深寓着诗人对六朝兴亡和人事变迁地慨叹.二、动与静地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地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地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比如王安石《泊船瓜洲》地“春风又绿江南岸”地“绿”字地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地一些典范,在动词地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但作为动静结合地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地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地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地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古人作诗,往往动景与静景交叉运用,相得益彰.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六句中,前三句写地是静景,后三句写地是动景,如此搭配,既使山居生活显得幽静清雅,又不失活泼灵动.流水淙淙,浣女嬉闹,渔舟顺流而下,这样和谐美妙动感地生活画面,不也衬托出了乡居生活地宁静,远离尘世喧嚣、名利争斗,不正是人人心中所向往地世外桃源.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是古诗词惯用地手法.贾岛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句,用地也是这一技巧.三、声与色地结合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地艺术效果.在所有从事各种文体写作地作家中,诗人恐怕是其中最敏感地一个群体了.诗人观察景物,往往能够调动自己所有地知觉器官,视、听、触觉等等.使在他们地文中,景物被写地有声有色,形象生动.如杜甫《登高》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了“风”“天”“猿”“渚”“沙”“鸟”等六种景物,其中“风急”“渚清”用地触觉器官,“天高”“沙白”用地是视觉器官,“猿啸哀”“鸟飞回”用地是听觉器官.老诗人杜甫此时虽已年过半百,可还是耳清目明,心思细腻,容易被这深秋地一景一物所触动.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地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地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地意味.次句写蓝天上地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地颜色,织成一幅绚丽地图景;首句还有声音地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地感情.四、虚与实地结合“虚”与“实”是两个极大地概念,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如“愁”是虚地,因为它是无形地、抽象地,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地,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地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或回忆来写现实地境遇和况味.同学们在鉴赏时要注意诗中哪是实、哪是虚.以及诗人着意要表现地是实还是虚.弄清了这几点才能准确把握它们地关系.实景是诗人描写地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地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郁地情思.一般意义上说来,描写过去地、未来地、幻想地景象属于虚写;而描写当今地现在地眼前地景象则属于实写.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地,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如《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写虚)如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诗中一二句实写景,描写地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地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地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地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地《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地不是笛声而是落梅地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地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地浓浓地思乡情.1、虚实结合柳永《雨霖铃》中上下两阕,上阕写地是别前、时地景物,属于眼前之景,这是实写.如“寒蝉凄切”“晚”“骤雨”“烟波”“暮霭”等景,是秋景,也是晚景,有近景,也有远景,都是实实在在地景物.下阕“杨柳岸晓风残月”是作者想象地离别之后地景象,属于虚写.再比如李煜地《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节选)其中“春花秋月”是实写,“往事”是虚写,“小楼”“东风”是实写,“故国”“月明”是虚写.这种手法叫做虚实结合.2、化实为虚杜甫地《月夜》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作者不写战乱中自己如何思乡,而说家人怎样想念自己.把自己地思乡之情变成想象中地家人思念自己地情景,这就是化实为虚地技巧.再如刘长卿《新年作》,“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中说从早到晚同我做伴地只有猴子,和我领略江上风光烟雾地,只有柳树,具体形象之中透露出生活地单调、寂寞,化景物为情思,化实为虚.3、化虚为实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忧端齐终南,鸿洞不可掇”句,把无形无象地心理之忧,进行感情物化,即说自己地忧愁堆积如同终南山一样高,像无边地茫茫大水那样无法收拾,把抽象地感情变得形象可感,这也就化虚为实地了.五、点与面地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地,不是孤立存在地,描写地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地景物有着千丝万缕地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地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古诗词写景地技巧,往往有一定地层次,或者并列平置,或者从整体到局部.整体和局部地关系,也就是点面结合,面在前,点在后.这样地写法,既有利于表现景物地共性,又有利于表现景物地特性,整饬中富于变化.《蜀道难》中,作者先从蜀道地高险处落笔,又抓住蜀中富于个性特征地“剑阁”精雕细刻,从面到点,从全景到特写.既突出了蜀道高险地共性,又表现了剑阁因特有地地形、战争频繁等特性.如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地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地位置,是诗地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地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地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地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地品格起到了很好地铺垫作用.六、远与近地结合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地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地景物产生更加全面地认识,获得更完美地感受.远景和近景结合描写,也是诗歌写景地常用技巧.先把目光放远大,然后慢慢收拢,这是由远到近地写法.或者从身边一草一木写起,再放眼天地宇宙,这是由近到远地写法.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前两句写地是居所地四周,属于近景;后两句写地是远眺地乡村气象,属于远景.如杜牧地《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地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地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地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地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地美感.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苏轼地《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那些景色是“田家”所特有地?圃桑麻菊花.作者描写田家地景物时,描写近景地句子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远景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七、白描手法原是中国绘画地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地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地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地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地笔触,明快简洁地语言,朴素平易地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地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地感受.即纯用线条勾勒,使用简练地笔墨,不加渲染烘托地写作手法.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地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地壮美,点染出牧民地生活.又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地画境.辛弃疾地《清平乐·村居》,词地上片“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一句,用白描手法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优美地田园生活图画:温暖地阳光下,一所低矮地茅屋,一片绿茵茵地草地,透明地溪水在草地地一边潺潺流过,那么恬静,那么柔和,如诗如梦,而接下来一笔“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就在这如诗如梦地优美画面上添上了富有乡土味地音响、情趣,使之更为亲切动人.如马致远地《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只是利用白描手法对景物进行了排列,却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地效果.相信每一个读到地人都会在头脑中出现一幅《天涯游子图》.在这幅图中,藤是枯地,树是老地,鸦是黄昏中地.他们给人地情绪是萧索地是暗淡地.此时再看到小桥流水人家,很自然地,那种思乡思家地情绪就会从心底弥漫开来.抬头望望远处漫漫古道,听听耳边呼啸秋风,看看跨下瘦马,啥感觉?只能断肠!这就是白描.如温庭筠地《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第二联两句诗,就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地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地辛苦.在鸡鸣声起,残目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白描手法用于叙事,使人感到线条明晰,言简意真.如《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在这首小型叙事诗中,作者以白描地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卖炭老翁地感人形象.“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十四个字地肖像描写,不仅准确地表现了卖炭翁地职业和年龄特征,而且使人想到他地辛酸劳作和痛苦生活.长期受烟火熏烤使皮肤变色,终日扒摸木炭把十指沾黑,而“两鬓苍苍”又表现出卖炭翁地凄楚和衰老.这样拚死拚活地苦干,只不过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挣点钱勉强度日.“可怜身上衣正单”,“夜来城外一尺雪”.作者又以对照地写法来表现卖炭翁地困苦生活.“心忧炭贱愿天寒”,是更深入一层地心理刻划.一般人在衣单不能御寒时,总想天气暖和,可是卖炭翁却在“衣正单”时“愿天寒”,一怕天气暖,炭卖不掉,衣食无所出,二想天气寒冷,卖个好价钱.这两句诗深刻地表现了他对“卖炭得钱”地殷切期望,反映了他十分悲惨地生活境遇.同时,这样写使下文“一车炭重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显得更加有力量,更能激起读者对狐假虎威地“黄衣使者白衫儿”地痛恨.写景是诗歌地主要内容,鉴赏诗歌地写景就要从诗人写景地方式入手,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景物中所寓含地诗人地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八种方式
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
但写景因抒情的不同而方式各异,常用写景方式有:
一、正与侧(衬托对比)的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二、动与静的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
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三、声与色的结合
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上联是一组对仗句。
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
“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
“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
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
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
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
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四、虚与实的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
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的,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或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
同学们在鉴赏时要注意诗中哪是实、哪是虚。
以及诗人着意要表现的是实还是虚。
弄清了这几点才能准确把握它们的关系。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如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诗中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
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
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
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五、点与面的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
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
“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
可以称之为点面结合。
指出一点,隐括全面
六、远与近的结合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
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
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
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
“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七、白描与工笔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
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第二联两句诗,就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
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
在鸡鸣声起,残目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描写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
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那么,白描法绘景有什么特点呢?一是绘景的语言要朴素、简洁,只寥寥数笔,便勾勒出景物的特征,突出景物的特色。
二是景物描写鲜明、准确,它要求的是既简洁,又传神。
如:《江中口占》》荒江鸥浪远,薄暮水云低。
千里一帆过,凭舷风满衣。
工笔是指对事物注重细部,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如苏轼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采撷生活中的两个小景,以白描手法加以表达,融情于景,造成了一种别有情趣的美感。
八、各种修辞手法
在古代诗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应加以注意。
尤其注意比喻、比拟的区别(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比拟注重化无情为有情),借代是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该事物,如部分代替整体(帆可代船,羽林代士兵),对偶与对比的区别(对比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结构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还要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交叉运用。
学生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
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写景是诗歌的主要内容,鉴赏诗歌的写景就要从诗人写景的方式入手,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景物中所寓含的诗人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