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劝谏故事

合集下载

关于古代谏臣的人物事迹

关于古代谏臣的人物事迹

关于古代谏臣的人物事迹1、伍参谏楚王成功即位近三年以来,他整天打猎、喝酒,不理政事,还在宫门口挂起块大牌子,上边写着:“进谏者,杀毋赦!”这一天,大夫伍参(一说申无畏)进见楚王。

楚庄王手中端着酒杯,口中嚼着鹿肉,醉醺醺地在观赏歌舞。

他眯着眼睛问道:“大夫来此,是想喝酒呢,还是要看歌舞?”伍参话中有话地说:“有人让我猜一个谜语,我怎么也猜不出,特此来向您请教。

”楚庄王一面喝酒,一边问:“什么谜语,这么难猜?你说说。

”伍参说:“谜语是‘楚京有大鸟,栖上在朝堂,历时三年整,不鸣亦不翔。

令人好难解,到底为哪桩?’您请猜猜,不鸣也不翔。

这究竟是只什么鸟?”楚庄王听了,心中明白伍参的意思,笑着说:“我猜着了。

它可不是只普通的乌。

这只鸟啊,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你等着瞧吧。

”伍参明白了楚庄王的意思,便高兴地退了出来。

2、晏子谏齐景公成功齐景公特别喜欢鸟。

有一次他得到了一只漂亮的鸟,就派一个叫烛邹(zhúzōu)的人专门负责养这只鸟。

可是几天后,那只鸟飞跑了。

齐景公气坏了,要亲手杀死烛邹。

晏子站在一旁请求说:“是不是先让我宣布烛邹的罪状,然后您再杀了他,让他死得明白。

”齐景公答应了。

晏子板着脸,严厉地对被捆绑起来的烛邹说:“你犯了死罪,罪状有三条:大王叫你养鸟,你不留心让鸟飞了,这是第一条。

使国君为一只鸟就要杀人,这是第二条。

这件事如果让其他诸侯知道了,都会认为我们的国君只看重鸟而轻视老百姓的性命,从而看不起我们,这是第三条。

所以现在要杀死你。

”说完,晏子回身对齐景公说:“请您动手吧。

”听了晏子的一番话,齐景公明白了晏子的意思。

他干咳了一声,说:“算了,把他放了吧。

”接着,走到晏子面前,拱手说:“若不是您的开导,我险些犯了大错误呀!” 这就是晏子用自己的智慧规劝国君的一个故事。

3、邹忌纳谏齐威王成功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臣子劝谏君王的例子

臣子劝谏君王的例子

臣子劝谏君王的例子
以下是 7 条臣子劝谏君王的例子:
1. 魏征劝谏唐太宗那可真是直言不讳啊!就像咱们朋友之间说话那样直接。

还记得有一次,唐太宗玩鸟玩得正高兴呢,魏征来了,吓得他赶紧把鸟藏在袖子里,结果鸟给憋死了。

魏征咋就这么大胆呢?还不是为了国家,为了让唐太宗成为一代明君啊!这不是真爱是啥呀?
2. 晏婴劝齐景公的时候那真好比苦口婆心的老父亲啊!齐景公有时候爱铺张浪费,晏婴就一直唠唠叨叨,说这样不行啊,老百姓咋办呀。

你说晏婴图啥呀?不就图个国家昌盛嘛。

3. 触龙劝说赵太后放弃溺爱幼子去让他为国效力,那简直就像是老师在耐心教导学生一样。

赵太后开始还不情愿呢,但触龙一点点分析利弊,最后赵太后还不是听进去了。

这不就是劝谏的力量吗?
4. 诸葛亮对刘禅那可是尽心尽力啊!一次次上书劝诫,就跟对自己孩子一样操心。

刘禅啊刘禅,你咋就不能多听一听呢?要是听了,蜀汉说不定还能多撑些日子呢。

5. 伍子胥劝吴王夫差不要轻信勾践,他是多么着急啊!简直就是热锅上的蚂蚁。

可是吴王不听啊,最后落了个悲惨下场。

这能怪伍子胥吗?人家可尽了心了!
6. 张良劝说刘邦要善于忍耐,不要冲动。

你看,这不就是给刘邦指引了正确的道路嘛。

要是刘邦不听,那还能有大汉王朝吗?
7. 贾谊给汉文帝写了那么多好建议,真希望汉文帝能全部采纳呀!可惜有些还是没落实。

唉,要是都听贾谊的,那汉朝得发展成啥样啊!
我觉得臣子劝谏君王真的太重要了,劝谏得好,国家就能繁荣昌盛,劝谏得不好,可能就会走向衰败。

一个好的君王需要能听进臣子的忠言啊!。

劝诫的典故

劝诫的典故

劝诫的典故劝诫的典故如下:历史上著名的劝谏典故有这些:1.邹忌讽齐王纳谏;2.魏征直谏唐太宗;3.触龙说赵太后;4.褚遂良还陛下笏劝谏的故事;5.海瑞上奏疏劝谏嘉靖;6.李斯《谏逐客书》。

1、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通过自己的妻子、奴仆、有求于己的客人,对自己的赞美之词,领悟到,齐王被人赞美而受到的蒙蔽,于是入宫劝谏。

最后,齐王知错就改,成为强国众多小国,闻之臣服。

2、魏征直谏唐太宗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

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

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

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

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

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

”3、触龙说赵太后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

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王位,因为年纪轻,故由太后执政。

赵太后即赫赫有名的赵威后。

当时的赵国,虽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辅佐,但国势已大不如前。

而秦国看到赵国正在新旧交替之际,国内动荡不安,孝成王又年少无知,认为有机可乘,于是派遣兵将“急攻之”,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太后不得不请求与赵国关系密切的齐国增援。

【哲理故事】历代巧谏

【哲理故事】历代巧谏

【哲理故事】历代巧谏从古至今,历代各朝都有一批才思敏捷、聪明智慧的谏官,他们用他们的才智和智慧将一些难以启齿的真相推到了皇上的面前,被称为历代的巧谏。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历代巧谏的一些精彩故事吧。

故事一:楚国大将军胡公谏言战国时期,楚国大将军胡公擅长骑射,以马上射箭见长,被楚王信任重用。

但是楚国的战争连年不断,不胜的日子越来越少。

胡公看到楚国的问题和不足,希望能够向楚王言明。

有一次,楚王正在城墙上巡视军营,胡公便上前奏献策。

他说:“楚国的士兵并不怯弱,只是他们缺乏训练和操练。

我们应该让他们多多训练,这样才能够打赢战争。

”楚王听了胡公的话,十分赞赏,亲自到训练场观看士兵们的操练。

很快,楚国的军队变得越来越强大,最终打败了敌人。

这一切都是因为胡公敢于谏言、勇于直言不讳,而得到了楚王的信任。

故事二:唐朝大臣魏征谏言唐朝时期,魏征是一位非常有才干的大臣,在唐太宗的治理下有着相当高的地位。

有一次,唐太宗要修建一座洛阳新宫,费用极为巨大,征召天下有才者参与进来,占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魏征提出了反对意见,劝说唐太宗不要再继续修造。

魏征称:“在天下之人,人人都有一笔罪负,口耳之极也。

每一个想要建造新的房屋,都会据此开支,给社会带来破坏。

现在,国家需要大量的钱财,修建新宫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唐太宗听后,沉吟了许久,最终决定取消修建新宫,并且下令用这些钱来盖桥修路,助于大众生产。

魏征恰到好处的谏言,对唐太宗的决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故事三:明朝肃宗皇帝谏言明代肃宗皇帝有一位谏官名叫汪直,他勇于直言,经常向皇帝反馈自己的观点。

有一次,明朝打败了一个叫做“倭寇”的海盗团伙,捕获了一批银子。

汪直提议将这些银子全部用来造船,以便更好地防范海盗,从而节省了不必要的浪费。

皇帝很感激汪直的勇气和直言不讳,答应按照他的建议进行。

最终,明朝的海军建设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有效地保护了国家的安全。

可以说,历代巧谏官的谏言,对于朝廷的决策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臣子劝谏君王的例子

臣子劝谏君王的例子

臣子劝谏君王的例子
1.邹忌讽齐王纳谏。

背景: 战国时期,产国大臣邹忌通过自身经历领悟到君王可能受到的蒙蔽,于是决走劝谏产王广开言路。

劝谏内容: 邹忌先是通过与妻子、妾室及客人的对话,发现他们因为各自的原因而对自己有所偏祖,从而意识到产王可能也受到了类似的蒙蔽他于是入宫向齐王进谏,指出齐王身边的种种蒙蔽现象,并建议齐王广开言路,接受各方面的意见。

结果: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谏,并下令悬赏求谏,使齐国政治清明,国力日强,成为当时的强国之一。

2.魏征直谏唐太宗。

背景: 唐朝初期,魏征作为唐太宗的重要辅臣以直言敢谏著称。

劝谏内容:魏征多次在朝堂上与唐太宗争论,甚至让唐太宗感到难堪。

但魏征始终坚持自己的意见,为唐太宗提出许多宝贵的建议。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他关于“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论述强调君王应广泛听取备方意见。

结果:唐太宗虽然有时对魏征的直言感到不悦但最终还是能够虚心接受。

他称赞魏征为自己的“明镜”,并在魏征去世后深感痛惜,认为失去了一个难得的谏臣。

古代关于劝告的故事

古代关于劝告的故事

古代关于劝告的故事正文:在古代,有许多关于劝告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在古代,人们也非常注重道德和品德的培养。

以下是几个著名的故事:1. 子路劝谏孔子在春秋时期,孔子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的学生子路曾经向他提出了一个建议,希望他能放弃一些不良的习惯。

孔子听了之后,深深地点了点头,表示非常感谢子路的建议。

然而,子路也知道,孔子并没有真正接受他的劝告。

后来,子路听说孔子沉迷于不良嗜好,他感到非常失望。

但他并没有放弃,他又继续劝告孔子,最终,孔子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向子路道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我们向别人提出建议,并且他们已经开始听取我们的意见,我们也必须持之以恒,不断地劝告他们,直到他们真正理解我们的意思。

2. 曾子杀猪在中国古代,曾子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曾经告诫他的家人,一定要讲信用,讲道德。

有一天,他的妻子准备去市场买东西,她承诺回来会给曾子杀一只猪。

然而,当她回来时,却发现曾子正在杀猪,他的妻子非常后悔当初的承诺。

曾子告诉他的妻子,信用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因为自己的利益而违背诺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诚信和道德,即使在困难的时候也不能放弃。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将会获得更多的信任和尊重。

拓展:除了上述的两个故事,在古代还有许多其他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劝告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孟子的“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说明即使出身卑微,只要肯努力也能取得成功;墨子的“兼爱、非攻、尚贤”表明爱憎分明、反对战争、推崇贤才的思想,等等。

这些故事都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只要我们肯努力,坚持不懈地劝告自己和别人,就能取得成功,为社会做出贡献。

古代委婉劝谏的例子

古代委婉劝谏的例子

古代委婉劝谏的例子
古代委婉劝谏的例子有很多,下面列举几个:
1.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之事,劝说齐威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

劝说君主纳谏,使之明辨是非,改正错误。

2. 烛之武退秦师: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烛之武以利害关系,说服秦国退兵,同时解除了对郑国的包围。

他委婉曲折的言辞,使对方心悦诚服地接受意见。

3.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时期,赵国国君去世,赵太后执掌政权。

秦国趁机攻打赵国。

赵太后请求齐国出兵相助,齐国要求赵太后送她的小儿子长安君到齐国作为人质。

赵太后不肯,百官劝谏也不听。

这时,左师触龙来见赵太后。

他先以自己年老体衰的情态和赵太后拉家常,又以疼爱自己的小儿子推及太后疼爱自己的女儿,委婉曲折地劝说赵太后,终于使她同意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

以上是古代委婉劝谏的例子,这些故事都是通过巧妙的方式向君主或长辈劝谏,使对方心悦诚服地接受意见,从而达到解决问题或达成目标的目的。

历代巧谏的哲理故事

历代巧谏的哲理故事

历代巧谏的哲理故事1.《勾践》:勾践尝被吴国囚禁,他雇佣陈胜、吴广等人进行反抗,并想方设法将自己的真实身份隐瞒起来。

在一次与吴王会面时,勾践将自己打扮成一个无所事事的陈胜的随从,装相傻的样子博得了吴王的高看,由此得以获得一次越国的机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我们需要暂时隐藏真实的身份,并以各种手段来获取机会。

2.《韩咸》:韩咸是楚国的一位巧谏之士,他曾对楚王说:“一国之君,不可应诺臣子之事。

”意思是说,作为国君,不应该随意应允臣子们的要求,而应该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来做出决策。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好的领导者应该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力,并不盲从于他人的意见。

3.《廉颇蔺相如》:廉颇和蔺相如都是战国时期的巧谏之士,他们通过巧妙的策略,成功地击败了强大的敌人。

廉颇以老当益壮的气概,带领自己的部队打败了赵国的军队,而蔺相如则以聪明才智,成功地瞒过了秦王的侦查,为自己的国家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敌人或困难时,我们应该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并运用巧妙的方法来克服困难。

4.《平原君与郑国夫人》:平原君与郑国夫人是春秋时期的巧谏之士,他们通过用计策,成功地挑拨了晋、鲁两国的关系。

平原君充分地利用了晋国内部的矛盾,使晋国与鲁国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最终导致了晋国的内乱。

郑国夫人则通过与晋国的外戚婚姻联系,联合了被晋国排挤的鲁国贵族,使鲁国的势力得到了恢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可以利用别人之间的矛盾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5.《孙子》:孙子是古代中国著名的军事家和巧谏之士,他的《孙子兵法》被誉为古代兵书中的巅峰之作。

孙子兵法中强调了战略和策略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精确的计划和执行,才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在战争还是生活中,都需要有计划和策略,才能取得成功。

这些历代巧谏的哲理故事,以不同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巧妙应对困难和克服障碍的智慧。

通过对这些故事的学习和思考,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智慧和巧思,更好地适应和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委婉劝解的故事

委婉劝解的故事

委婉劝解的故事、典故
1. 改邪归正:古代有一个叫管仲的智者,他曾经用委婉的方式劝说齐桓公改变行为,使其从暴君转变为明君,促进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这个故事成为了委婉劝解的典范。

2. 曹操劝诸葛亮:据《三国演义》中的描写,曹操多次派使者劝诸葛亮出山辅佐他,但诸葛亮却一直避而不见。

最后,曹操通过派出张杰来传达自己的意思,表达出对诸葛亮的尊重和期望,采用委婉的方式劝说他出山,最终得到了诸葛亮的认同和合作。

3. 姜太公钓鱼:姜太公是一个智者和谋士,在古代为了告诫周文王统一天下的任务重要性,他选择了用委婉的方式来劝解。

他找了一个偏僻的地方,钓鱼并等待文王前来。

文王看到姜太公能够有闲情雅致地钓鱼,并不是焦虑急躁,从而明白了统一天下的重要性和需要耐心等待的道理。

这些典故都展示了委婉劝解的技巧和智慧,通过巧妙的言辞和行动来达到劝说的目的。

历史劝谏劝说事件

历史劝谏劝说事件

历史上的劝谏典故1、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通过自己的妻子、奴仆、有求于己的客人,对自己的赞美之词,领悟到,齐王被人赞美而受到的蒙蔽,于是入宫劝谏。

最后,齐王知错就改,成为强国众多小国,闻之臣服。

2、触龙说赵太后赵孝成王元年,而秦国看到赵国正在新旧交替之际,国内动荡不安,孝成王又年少无知,认为有机可乘,于是派遣兵将“急攻之”,太后不得不请求齐国增援。

齐王提出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去作人质。

赵太后不答应,触龙的谏说让赵太后明白“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

于是就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子,送他到齐国去做人质,齐国的救兵才出动。

3、贾诩阻止曹操废长立幼曹操很喜爱曹植,因此想废了曹丕转立曹植为太子。

征求贾翊意见时,贾翊答:“我正在想袁绍、刘表废长立幼招致灾祸的事”曹操听后,以后再也不提废曹丕的事了。

4、鲁肃劝孙权抗曹,深谙说服之道曹操领八十万大军攻打东吴,东吴多数大臣主张投降。

鲁肃力劝孙权与曹操决一死战。

鲁肃说:“有些话我不能当着张昭他们说,张昭可以投降,甚至臣可以投降,......我们投降之后还可以读书种地谋个一官半职,而主公您投降了,曹操会把您怎么样呢?曹操在朝廷用黄金打造了一个笼子,里面关了两只鸟(指天子和刘琮),您再去,是不是就太挤了?!”孙权最终采纳鲁肃的建议,联合刘备一起对抗曹操大军,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从此三分天下,成就一代霸业。

5、狄仁杰劝武则天禅位李家从垂帘听政到独掌朝廷大权, 最终改唐为周作了女皇,武则天可谓机关算尽,一路走来辛苦异常。

晚年一度欲立武三思(武则天的侄子)为太子,狄仁杰劝到:陛下想过没有,是姑侄亲还是母子亲?如果让庐陵王接班,千秋万岁之后,你的牌位依然会安放在宗庙里,享受后代子孙的祭祀;如果三思接班,自古以来哪有在宗祠里供奉姑母的做法?”武皇当即决定将皇位还给了儿子李显,又下诏改周为唐,还政李唐。

古代劝谏故事

古代劝谏故事

古代劝谏故事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古代劝谏故事,希望大家喜欢!古代劝谏故事一魏征进谏,凡是他认为正确的意见,必定当面直谏,坚持到底,决不背后议论,这是他的可贵之处。

有一次,唐太宗对长孙无忌说:“魏征每次向我进谏时,只要我没接受他的意见,他总是不答应,不知是何缘故?未等长孙无忌答话,魏征接过话头说:“陛下做事不对,我才进谏。

如果陛下不听我的劝告,我又立即顺从陛下的意见,那就只有依照陛下的旨意行事,岂不违背了我进谏的初衷了吗?太宗说:“你当时应承一下,顾全我的体面,退朝之后,再单独向我进谏,难道不行吗?魏征解释道:“从前,舜告诫群臣,不要当面顺从我,背后又另讲一套,这不是臣下忠君的表现,而是阳奉阴违的奸佞行为。

对于您。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

古代劝谏故事二景公在位时,连下三天雪还不放晴。

景公披着用狐狸腋下白毛做的皮衣,坐在正堂前的台阶上。

晏子进宫谒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啊!下了三天雪可是天气不冷。

晏子回答说:“天气不冷吗?景公笑了。

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吃饱却知道别人的饥饿,自己穿暖却知道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逸却知道别人的劳苦。

现在君王不知道别人了。

景公说:“说得好!我听从您的教诲了。

便命人发放皮衣、粮食给饥饿寒冷的人。

命令:在路上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乡的;在里巷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家的;巡视全国统计数字,不必记他们的姓名。

士人已任职的发给两个月的粮食,病困的人发给两年的粮。

触龙说赵太后,这个很经典。

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急忙进攻赵国。

赵太后向齐国求救。

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来做人质,援兵才能派出。

赵太后不肯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谏。

太后公开对左右近臣说:“有谁敢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我一定往他脸上吐唾沫! 左师触龙愿意去见太后。

太后气冲冲地等着他。

触龙做出快步走的姿势,慢慢地挪动着脚。

邹忌讽齐王纳谏敢于进谏的魏征有一次,唐太宗违犯他制定的18岁成年男子才须服兵役的规定,决定征召16岁以上,18岁以下,身材高大的男子从军。

古代纳谏的故事

古代纳谏的故事

古代纳谏的故事
以下是 6 条关于古代纳谏的故事:
1. 唐太宗和魏征啊,那可是历史上的一对经典搭档!你知道吗,魏征那可是直言不讳啊,常常当着唐太宗的面指出他的问题。

有一次唐太宗正在玩鸟,看到魏征来了,吓得赶紧把鸟藏在袖子里,结果鸟被闷死了!唐太宗虽然生气,但最后还是听取了魏征的建议,这才成就了贞观之治呀!
2. 齐威王和邹忌也是很牛的呀!邹忌用自己和徐公比美的故事来劝齐威王广开言路。

他说:“我明明不如徐公美,可我的妻子、小妾和客人却都说我美,这是因为他们有各自的目的呀!大王您不也是这样吗,周围的人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不说真话呀!”哇,齐威王一听恍然大悟,于是积极纳谏,齐国变得更强大了呢!
3. 晏婴这个小个子可厉害着呢!他经常向齐景公进谏。

有回齐景公因为一件小事要杀一个人,晏婴赶紧阻拦,说:“您这样做可不对呀,难道人命就这么不值钱吗?”好在齐景公最后听了进去,不然不知道会有多少无辜的人遭殃呀!
4. 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啊,那可是个有魄力的君主!他想推行胡服骑射,很多人反对,但是他的大臣肥义却坚定地支持他。

肥义对他说:“大王您既然有这么好的想法,就大胆去做呀,不要怕别人反对!”结果赵国因此变得强大了起来,这不是纳谏的功劳吗?
5. 孙权和大臣们的故事也很精彩呀!有一次大臣张昭劝他不要。

古人劝谏成功的故事

古人劝谏成功的故事

古人劝谏成功的故事你知道有哪些关于忠臣们劝谏的故事吗?以下是店铺分享的古人劝谏成功的故事,一起来和小编看看吧。

古人劝谏成功的故事篇1朱元璋对外甥李文忠十分宠信,常派他监军随将领出征。

明太祖授李文忠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大都督府左都督,封曹国公。

明朝政权初步稳定,明太祖朱元璋就开始杀戮功臣。

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以擅权枉法和谋叛的罪名处死丞相胡惟庸,遭牵连被杀的多达万人。

这时,朝廷内外人人自危。

李文忠对明太祖的做法深感不安,先后上过两次奏章:一劝谏帝征日本,二劝谏宦者过甚,非天子不近刑人之义。

这两份奏章,都被束之高阁,但并没有惹恼舅父。

曾为大明出生入死的李文忠认为功臣宿将为明太祖打下江山,皇帝与功臣同享太平之福,这样才得民心,政权才能巩固。

李文忠眼见太祖屠杀功臣,国丧元气,危及政权。

李文忠决心冒死再次劝谏。

李文忠本想联络几位有声望的大臣一道劝谏。

可当时,副大将军常遇春早在洪武二年病逝。

军师刘基于洪武四年避祸,"还隐山中,惟饮酒奕棋,口不言功",洪武八年死去。

大将军徐达向来在"帝前恭谨如不能言。

"连徐达都不敢出来劝谏,还有谁敢出来和他一起谏阻明太祖屠杀功臣?李文忠只好拼死一谏,临行之前,嘱托夫人,训教好孩子,才与夫人泣别。

李文忠上朝,递上奏章。

明太祖打开奏章,当他读到:"叛臣贼子,定诛无宥,惟锻炼攀诬,滥杀无辜,人不自安,伤国元气。

"犹未看完,面色早变。

只见他突然离座指着文忠怒责道:"小子胆大包天,一派胡言乱语。

朕斩绝叛逆,与你何干?"掷下奏章。

李文忠毫无惧色答道:"陛下杀尽功臣宿将,一旦边疆有警,或内有叛乱,那时谁来为国效力疆场?愿陛下三思。

"舅父朱元璋摆足皇帝的架子,勃然大怒道:"李文忠,难道你就不怕死吗?朕成全你,将你一道杀了,看谁还敢再来噜嗦。

"文忠抗声道:"文忠死不足惜,愿陛下多念及江山黎民。

【哲理故事】历代巧谏

【哲理故事】历代巧谏

【哲理故事】历代巧谏故事一:管仲进谏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齐桓公在位,他因性格豪放、谋略过人而受到人们的敬仰。

桓公在治国方面却常常做出一些不明智的决策。

有一天,桓公正在宴会上尽情享受,他邀请了许多美女陪同饮宴。

这引起了国内的轩然大波,许多臣子为桓公的行为感到不快,但却没有人敢直言进谏。

就在这时,一个聪明机智的管仲站了出来。

虽然他很清楚这次进谏的危险,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站到了桓公的面前说:“臣愿进谏,请国君三思。

”桓公一愣,他不敢相信管仲敢如此直言不讳。

管仲继续说:“虽然陛下具有非凡的英明才智,但这样放纵酒色,不仅是对自己的悖德行为,也会导致朝政失序,国家动荡。

君臣之间应该是相互尊重、忠诚共事,陛下的行为让人无法相信你的统治能力和决策能力。

”桓公听罢,满脸不悦,但却没有因此发火,反而微笑着说:“管仲之言极是,我当真谢谢你的提醒。

今后我会检讨自己的行为,力求作出更明智的决策。

”管仲的勇敢进谏不仅使得桓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让其他臣子看到了一个正直勇敢的表率。

从此以后,桓公治国更加稳定,国力不断增强。

故事二:范雎说服吴王战国时期,吴国的国君闔廬因为对商贾的依赖而不重视农耕生产,结果导致百姓生活困苦,国力日渐衰退。

吴国的大臣范雎看到这种局面,决定向吴王进谏。

范雎带着一套精心准备的方案,来到了吴王面前。

他首先指出了吴国现在的困境,并且指出,国家的命运不应该完全交给商贾来决定,而应该更加注重农耕和军事实力的发展。

“商贾虽然能够为国家带来财富,但是农耕和军事发展才是国家的根本。

只有保障百姓的生活和国家的安全,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范雎郑重地对吴王说。

吴王历来重财轻民,但这次范雎的进谏却让他动摇了。

他经过深思熟虑,认识到范雎所说的是对的,所以决定改变政策,重视农耕和军事发展。

几年之后,吴国农耕生产蓬勃发展,国家安全也得到了保障。

吴王对范雎的进谏也表示了感谢和敬意,他对范雎说:“范大人说得对,正是因为有你这样主张改革的智谋之士,所以我们才能够有今天的吴国。

古代劝谏的故事

古代劝谏的故事

古代劝谏的故事1.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可是个超有意思的故事啊!邹忌这家伙那可是相当有脑子。

他照镜子觉得自己挺帅,就问老婆自己和城北徐公谁帅,老婆说他帅呗。

然后又问妾和客人,也都这么说。

结果徐公一来,哎呀妈呀,人家那才叫帅呢!邹忌就用这事儿去劝齐王,咱不能光听身边人的好话呀,得多听听老百姓的真话呀!这不就是用身边小事来类比治国的道理嘛,妙不妙?2. 触龙说赵太后,哇塞,当时赵国情况危急啊。

触龙这老头儿慢慢悠悠地去见赵太后,先是聊些家长里短的,然后才说到正题,说您得让长安君为国家做点事儿呀,不然以后没地位呀。

这老头儿多会劝人,不直接说,而是迂回着来,像不像咱平常劝人别直接怼呀?3. 魏征谏太宗,那魏征可真是直言不讳啊!唐太宗要做啥不对的,他立马就说。

有一次唐太宗玩鸟,魏征来了,唐太宗赶紧把鸟藏袖子里,结果鸟憋死了。

你说魏征厉害不厉害呀?唐太宗虽然有时候生气,但还是很听他的话。

这就好比朋友之间,真心为你好才会直说呀!4. 晏婴谏齐景公,景公这家伙有时候挺荒唐。

晏婴就劝他呀,不能这么胡来呀。

有一次景公要建豪华宫殿,晏婴就说,咱老百姓还过苦日子呢,您这样不合适呀。

他这是以百姓的苦来让景公警醒,这招够绝吧?5. 虞世南谏太宗,唐太宗有个大臣虞世南,那也是个会劝谏的主儿。

太宗写了首宫体诗,美滋滋地给虞世南看,虞世南说这诗不好,太艳俗了。

太宗也不生气,哈哈一笑。

这说明啥,好的君臣关系就是这样互相成就的呀!6. 吕蒙正谏太宗,有一次太宗夸京城繁荣,吕蒙正就说,城外还有很多人挨饿呢。

这不是给太宗泼冷水嘛,但也是实话呀。

这就好像有人在你高兴的时候给你提个醒,让你别得意忘形,多重要呀!我觉得这些古代劝谏的故事都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思考呀,它们告诉我们要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要有智慧地去劝说别人,这样才能让事情变得更好呀!。

古代进谏成功的故事

古代进谏成功的故事

古代进谏成功的故事进谏,对君主、尊长或朋友进言规劝;同样指下级对上级臣子对君主年幼者对长者进行的劝告建议的方式。

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古代进谏成功的故事,欢迎大家前来阅读!古代进谏成功的故事篇1:弦章齐景公爱喝酒,连喝七天七夜不停止。

大臣弦章上谏说:“君王已经连喝七天七夜了,请您以国事为重,赶快戒酒;否则就请先赐我死了。

”另一个大臣晏子后来觐见齐景公,齐景公向他诉苦说:“弦章劝我戒酒,要不然就赐死他;我如果听他的话,以后恐怕就得不到喝酒的乐趣了;不听的话,他又不想活,这可怎么办才好?”晏子听了便说:“弦章遇到您这样宽厚的国君,真是幸运啊!如果遇到夏桀、殷纣王,不是早就没命了吗?” 于是齐景公果真戒酒了。

古代进谏成功的故事篇2:汲黯相对于上述两位谏臣来说,西汉的汲黯要幸运的多.汲黯(?——公元前112年)西汉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字长孺.孝景帝时为太子洗马,武帝即位后为谒者,并先后任荥阳令,东海太守,主爵都尉,位列九卿.汲黯为人威武不屈,刚直不阿,不畏权贵,秉公事职,敢于犯颜直谏.一次武帝召集群儒说:“我欲振兴政治,效法尧舜,如何?”汲黯说:“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怎么能效唐虞呢?”武帝听了尖锐的批评,怒而罢朝.当时很多朝臣为他担心,纷纷劝他明哲保身,他慨然说:“天子设公卿大臣,不是为了匤正错误难道是专作阿谀奉承的吗?我既在其位,总不能只顾个人安危,见错不说,使皇帝陷于不义之地.”汲黯为官清正,廉洁奉公,死后家无余资,在封建官吏浊多清少的环境中他可谓一佼佼者.然而他多次直谏,廷争抗颜,又与权臣张汤不能相容,为此,张汤恨之入骨,常在武帝面前说他的坏话,武帝好大喜功,不分良莠,对汲黯先施之以疏,后继之以贬,终被出为源阳太守,卒于任中.古代进谏成功的故事篇3:魏征唐太宗即位之时百废待兴。

一天,他问魏征:“贤明的君主治理好国家需要百年的功夫吧?”魏征不同意太宗的想法,他说:“圣明的人治理国家,就象声音立刻就有回音一样,一年之内就可见到效果,二年见效就太晚了,怎么要等百年才能治理好呢?”尚书仆射封德彝嘲笑魏征的看法,魏征说:“大乱之后治理国家,就象饿极了的人要吃东西一样,来得更快。

臣子劝诫的故事_历史故事

臣子劝诫的故事_历史故事

臣子劝诫的故事在古时候是很注重礼仪的,更加是朝堂之上,君臣之间的更是保持着尊卑的关系,但是也有这么些贤臣良士直言进谏,让君主让国家得到更好的发展,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臣子劝诫的故事。

臣子劝诫的故事1:门庭若市战国时,齐国的相国邹忌,身材高大容貌端庄。

他为劝说齐威王放开言路,鼓励群臣进谏,就给齐威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早晨,他穿好朝服.戴好帽子,对着镜子端详一番,然后问他的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较起来,谁长得英俊。

“你英俊、极了,徐公怎么比得上你呢?”妻子说。

徐公是齐国出名的美男子,邹忌听了妻子的活,并不太敢相信自己真的比徐公英俊,于是他又去问他的爱妾,爱妾回答说:“徐公怎能比得上你呢?”第二天,邹忌家中来了一位客人,邹忌又问了客人,客人说:“徐公哪有你这样俊美呢?”过了几天,正巧徐公到邹忌家来拜访,邹忌便乘机仔细地打量徐公,拿他和自己比较。

结果,他发现自己实在没有徐公漂亮。

于是,他对齐威王说:“我本来不如徐公漂亮,但妻、妾、客人都说我比他漂亮,这是因为妻偏护我,妾畏惧我,客人有事求我,所以他们都恭维我,不说真话。

而我们齐国地方这么大,宫中上下,谁不偏护你,满朝文武,谁不畏惧你,全国百姓谁不希望得到你的关怀,看来恭维你的人一定更多,你一定被蒙蔽得非常严重了!”邹忌又劝谏说:“现在齐国地方千里,城池众多,大王接触的人也比我多得多,所受的蒙蔽也一定更多。

大王如能开诚布公地征求意见,一定对国家有益。

”齐威王听了,觉得很有道理,立刻下令说“无论是谁,能当面指出我过失的,给上赏;上奏章规劝我的,给中赏;在朝廷或街市中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中的,给下赏!”命令一下,群臣前去进谏的,一时川流不息,朝廷门口每天像市场一样热闹。

臣子劝诫的故事2:凡伯劝诫周厉王西周王朝到了后期,奴隶主贵族日益腐朽,不断搜括钱财,发动,压迫百姓和奴隶。

周厉王即位后,对百姓和奴隶的剥削压迫更重。

他贪财好利,独占山林川泽,不许百姓打猎、砍柴、捕鱼,还派人监视他们的言行;谁议论他,他就把谁杀死。

历史上成功劝说的事例3个

历史上成功劝说的事例3个

历史上成功劝说的事例3个劝说意指用言语打动,出自《汉书·疏广传》。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历史上劝说的事例,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历史上成功劝说的事例1:楚庄王,楚穆王之子,公元前620xx年继位。

据载生年不祥,卒于公元前591年,又称荆庄王,熊氏,名旅(一作吕,侣),年龄时楚国最有作为的国君,中原五霸之一。

郢都即今江陵纪南城,登位三年,不发号令,终日远足围猎,沉湎声色,并下命::“有敢谏者,死无赦!”大夫伍举冒死进谏,逢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钟鼓之间。

伍举请猜“有鸟止于阜,三年不飞不叫,是何鸟也?”庄王答:“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叫,叫将惊人!”但数月之后,庄王依然依旧,享乐愈甚。

大夫苏从又进谏。

庄王抽出宝剑,要杀苏从。

苏从无所畏惧,劝谏。

于是,庄王罢淫乐,亲理朝政,并举伍举、苏从担任要职。

这就是“一叫惊人”的来历,后任用孙叔敖为令尹,讲求得失,稳定了政局,发展了生产,从而为楚国的争霸奠定了基础。

历史上成功劝说的事例2:一次,孙权在武昌临钓台饮酒,喝得酩酊大醉。

醉后,他叫人用水洒席上的大臣,并对大家说:“今天饮酒,一定要醉倒在这里不可。

”当时,任绥远将军的张昭,板起脸孔,一言不发地离开酒席,走到外面,坐在自己的车内。

孙权派人叫他回去,说:“今天只不过是共同饮酒、取乐罢了,你为什么要发怒?”张昭回答说:“过去纣王造了糟丘酒池,作长夜之饮,也是为了快乐,不认为是坏事。

”孙权听了,一句话也不说,脸上露出惭愧的神色,于是立即撤掉了酒宴。

历史上成功劝说的事例3:“为君之道”最重要的还是如何治国,魏徵也深深明白这一点。

他总是适时地利用太宗的一些发问,来阐述自己的治国理念,不仅解决了太宗的疑难,也达到了规劝的目的。

这也是魏徵的聪明之处。

贞观元年(627),太宗刚刚即位,对于为君还充满了疑惑。

有一天他问魏徵:“爱卿,你说何为明君,何为暗君?”魏徵听到此问,心中一动,这不正是自己想提醒皇上的话吗。

历史上敢于直谏的贤臣事例

历史上敢于直谏的贤臣事例

历史上敢于直谏的贤臣事例1、伍子胥自尽身死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

夫差急于进图中原,率大军攻齐,伍子胥再度劝谏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遭拒。

伍子胥对他的儿子说:“我多次规劝大王,大王不采纳我的意见,我现在已看到吴国的末日了。

你与吴国一起灭亡,没有好处啊!”于是将他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牧,就返回吴国向夫差汇报。

伯嚭乘机进谗言,诬陷伍子胥有谋反之心。

公元前484年,夫差便赐死伍子胥,赠剑令他自尽。

伍子胥仰天长叹说:“唉!奸臣伯嚭作乱,大王反而杀我。

我使你的父亲称霸诸侯。

在你还未被立为太子的时候,几位公子都争立为太子,我与先王冒死力争,差点不能被立为太子。

你被立为太子后,想将吴国分一半给我,但我并不敢有这种奢望。

可是如今你竟听信奸佞小人的谗言而杀害长辈。

”伍子胥在愤恨之余,留下遗言,要家人于他死后把他的眼睛挖出,挂在东城门上,亲眼看着越国军队灭掉吴国。

吴王夫差极怒,五月初五把伍子胥的尸首用鸱夷革裹着抛弃于钱塘江中,吴人哀怜他,为其在江上立祠,命名为胥山。

后来吴国果然被越王勾践所灭,夫差羞于在阴间见到伍子胥,用白布蒙住双眼后才举剑自尽。

2、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厉王姬胡是周朝的第十代国王,当政时国力已出现衰象。

这时候,外族入侵、诸侯作乱、贡赋减少,王朝的国库空虚。

偏偏新登基的周厉王又奢侈荒淫,走上桀、纣的路子,使周王室的财政很快出现了危机。

周厉王为了决定增加赋税,维持过那种花天酒地的生活。

要该收的税都收了,怎样再立名目设立新税呢?什么名目来征税呢?他想不出来,该收的税都收了。

这时,手下一个叫荣夷公的大臣给厉王出了一个点子,让他对一些重要物产征收“专利税”。

不论是王公大臣还是平民百姓,只要他们采药、砍柴,捕鱼虾、射鸟兽,都必须纳税;甚至喝水、走路也得缴纳钱物。

这个办法,遭到老百姓的强烈反对,就连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吏也觉得很不妥当。

很多大臣也纷纷向厉王避忠言。

老百姓们对周厉王充满了怨恨情绪,都纷纷咒骂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劝谏故事
有关古代的劝谏故事,或许大家都不知道重要性,我们一起来看看。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准备的古代劝谏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古代劝谏故事一
魏征进谏,凡是他认为正确的意见,必定当面直谏,坚持到底,决不背后议论,这是他的可贵之处。

有一次,唐太宗对长孙无忌说:“魏征每次向我进谏时,只要我没接受他的意见,他总是不答应,不知是何缘故?”未等长孙无忌答话,魏征接过话头说:“陛下做事不对,我才进谏。

如果陛下不听我的劝告,我又立即顺从陛下的意见,那就只有依照陛下的旨意行事,岂不违背了我进谏的初衷了吗?”太宗说:“你当时应承一下,顾全我的体面,退朝之后,再单独向我进谏,难道不行吗?”魏征解释道:“从前,舜告诫群臣,不要当面顺从我,背后又另讲一套,这不是臣下忠君的表现,而是阳奉阴违的奸佞行为。

对于您。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

古代劝谏故事二
景公在位时,连下三天雪还不放晴。

景公披着用狐狸腋下白毛做的皮衣,坐在正堂前的台阶上。

晏子进宫谒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啊!下了三天雪可是天气不冷。

”晏子回答说:“天气不冷吗?”景公笑了。

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吃饱却知道别人的饥饿,自己穿暖却知道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逸却知道别人的劳苦。

现在君王不知道别人了。

”景公说:“说得好!我听从您的教诲了。

”便命人发放皮衣、粮食给饥饿寒冷的人。

命令:在路上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乡的;在里巷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家的;巡视全国统计数字,不必记他们的姓名。

士人已任职的发给两个月的粮食,病困的人发给两年的粮。

触龙说赵太后,这个很经典。

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急忙进攻赵国。

赵太后向齐国求救。

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来做人质,援兵才能派出。

”赵太后不肯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谏。

太后公开
对左右近臣说:“有谁敢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我一定往他脸上吐唾沫!” 左师触龙愿意去见太后。

太后气冲冲地等着他。

触龙做出快步走的姿势,慢慢地挪动着脚。

邹忌讽齐王纳谏敢于进谏的魏征有一次,唐太宗违犯他制定的18岁成年男子才须服兵役的规定,决定征召16岁以上,18岁以下,身材高大的男子从军。

触龙说赵太后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其子孝成王继位,因年小故由赵太后(即赵威后)执政。

此时,秦见赵新旧交替,国内动。

古代劝谏故事三
九月十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晋文公落难时候,曾经过郑国,不受礼待)并且从属于晋国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国。

(郑伯有晋盟在先,又不肯专一事晋,犹生结楚之心。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郑国大夫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越过别的国家把远地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

晋国,何时才能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

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子犯请求袭击秦军。

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

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撤离了郑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