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望岳》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背诵诗歌。

2.通过赏析诗歌,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解读思想感情的能力。

3.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同小组讨论和朗读,重点解读“望”。

难点:领略泰山雄奇的景色,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诵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情境体验法。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五岳归来不看山,泰山归来不看岳。”泰山自古以来就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我国跟泰山有关的文化也深深地影响了我们。有的同学可能登泰山遥望过远方,也有同学并没有去过。无论去过与否,今天我们跟大诗人杜甫一起去《望岳》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1.结合课下注释,自由朗读诗歌。(注意:朗读的停顿、语调等),纠正读音。

2.教师介绍写作背景。

明确: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3.名家范读,学生自主疏通诗意。

明确: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其中,南山北山阴阳分解,晨昏不同。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显得渺小的群山。

三、小组合作,深入研读

分小组对下列问题进行讨论:

1.诗题是《望岳》,你觉得哪个字是诗眼?

明确:“望”。

2.指名诗中没有直接写“望”,却处处写“望”。诗人都望见了什么?

明确: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远望)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近望)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细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愿望)

3.想象你是杜甫,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你望见的泰山,是什么样子的?把它描述出来。

明确:首联写泰山的博大广阔,似乎整个齐鲁大地都不够延展它的青翠。颔联两句写泰山的神秀,向阳处与背阴处似乎被分为一明一暗的两个世界。颈联再次点明泰山的开阔,但又增加了诗人的自我形象,在泰山面前,人也会感到心胸开阔,极目千里。

4.齐读诗歌,提问:整首诗都是在写实景吗?

明确:不是,前六句是写景,后面两句表达了作者志向与愿望,是未来的事情。虚实结合。

5.后两句表达了什么愿望呢?是怎么看出来的呢?

明确:表现出诗人不惧困难险阻、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会当”是唐人口语,

意即“一定要”。写出了诗人的壮志。诗人将众山的小和泰山的高进行对比,突出了泰山的雄伟,也暗示了诗人的心胸和气概。这句诗是千古绝句,泰山的伟大,不仅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不但写出了泰山的雄伟壮观,也写出了杜甫登泰山的心胸气魄。

四、拓展延伸

1.展示泰山的照片和视频,思考:在歌颂泰山的诗歌当中,这首诗被看作是顶峰,你觉得这是为什么呢?谈谈你喜欢这首诗的理由。

明确:①讲求炼字。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②富有哲理美。③虚实结合。

五、小结作业

小结:“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古人登山观海确实均有一番感慨,写景精彩,抒情动人,说理韵味深长。今后,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可以从不同角度,结合诗人的经历和写作背景进行理解。

作业:背诵本诗。把本诗改写成一篇500字的散文。

【教学反思】

本诗写泰山之景,也写出了自己的心胸开阔。景色之优,哲理之深,堪称文学史上的绝唱。教学过程通过对“望”这一字的着重分析,深入研读了诗歌的景色和诗人的凌云壮志。此诗描写的景物可以通过视频展示,但诗人当时的心境和理想是学生很难理解的,诗人生活的时代距离学生较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