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的故事(精选)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15个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15个中国科学家的故事(一):袁隆平小时候的故事1942年初秋,袁隆平从重庆市龙门浩小学毕业,进入复兴初级中学。
在学习中,袁隆平有个特点,就是喜欢思索,爱提问。
一节数学课上,讲有理数这一章。
教师讲了一条乘法的重要法则:同号相乘的数取+号,并把绝对值相乘。
教师进一步解释说:这就是说,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
袁隆平边听边想,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这好理解;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这是为什么呢?于是就发问:教师,负数乘负数,为什么得正数?袁隆平尽管没有从教师的回答中得到满意的答案,但却使他对这些抽象难懂的概念产生了兴趣,增强了逻辑思维本事。
有一次,教师讲到一个世界难题:一角不能三等分。
袁隆平觉得不好理解,他认为一个角应当能够三等分,比如一个90度的直角,分成各30度,不是分得规规矩矩的吗?可是教师说,这样分不对,就是不能三等分。
为什么一角不能三等分呢?袁隆平感到里面肯定有道理可讲。
他自我想不出来,教师又没有把其中的道理讲清楚,他的心中留下了一个大疙瘩。
这些留在心中的疑惑,实际上是袁隆平思维发展和心灵成长的标志。
他开始对抽象的概念发生兴趣,开动脑筋进行思索,强烈的求知欲,使他学到了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二):中国科学家钱人元的故事钱人元生卒年:1917年9月19日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县汤家桥。
江苏常熟人1931年,在苏州中学化工科学习。
1935年,化工科毕业,进入浙江大学化学系学习。
1939年,化学系毕业后,留校任物理系助教。
1940年,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理化系任助教及教员。
1943年,赴美国留学,在加州理工大学化学系学习。
1944年,在威斯康星大学化学系做研究生并任研究助教。
1947年,到依阿华州立大学化学系学习。
1948年,回国,在厦门大学化学系任教授级讲席。
1949年,到浙江大学化学系任副教授。
1951年,任中国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1953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科学家的名人故事
中国科学家的名人故事
以下是几个中国科学家的名人故事:
1.华罗庚:华罗庚是中国数学家,他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华氏定理”,解决了数学领域的一个难题。
据说,华罗庚在年轻时曾因为贫困而辍学,但他并没有放弃对数学的热爱,一直自学并最终成为了一位杰出的数学家。
2.钱学森:钱学森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曾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领导中国的导弹研制工作,并成功地研制出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钱学森在年轻时曾留学美国,但他在美国遭受了不公正待遇,最终决定回到中国,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3.杨振宁:杨振宁是中国物理学家,他与李政道一起提出了“杨-李定理”,揭示了物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
杨振宁在年轻时曾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但他在获得博士学位后决定回到中国,为祖国的物理学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4.屠呦呦:屠呦呦是中国药学家,她发现了青蒿素,这是一种治疗疟疾的有效药物。
屠呦呦在年轻时曾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她经过多年的研究,最终发现了青蒿素的药理作用,并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这些中国科学家的故事展现了他们对于科学事业的热爱和追求,以及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屈不挠的精神。
他们的成就不仅为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全世界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科学家简短小故事
中国科学家简短小故事
1、钱学森:钱学森是中国航天科技的重要人物,他曾在美国学习工作多年,但始终心系祖国,一心想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做出贡献。
他在回国后,积极参与中国航天科技的研究,并领导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发工作。
2、袁隆平: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他成功研发出了高产、抗病虫害的杂交水稻,使中国粮食产量有了质的飞跃。
他还积极推广杂交水稻技术,帮助全球许多国家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
3、杨振宁:杨振宁是著名的物理学家,他因在粒子物理学和弦理论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也是中国科学界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研究成果为中国物理学在国际上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4、邓稼先:邓稼先是中国的“两弹元勋”,他在原子弹和氢弹的研究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曾亲自参与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发工作,并为中国的核武器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伟大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
伟大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伟大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自古以来,中国人便深知“惟有读书人,方能治国安邦”的道理。
因此,历史上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科学家,他们用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 屠呦呦——青蒿素的发现者屠呦呦生于1930年,曾经担任上海入室女科学家“蒲公英女队”的一员,并参与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然而,她最为人所知的,还是她对疟疾病的研究,为全世界疟疾治疗带来了福音。
她的研究成果——青蒿素,更是荣膺诺贝尔医学奖,成为中国自主研发的首个获诺贝尔奖的新药。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过程同样也是非常艰辛和漫长的。
她坚信“求知不暇,求医尚且不能不勤奋”,用一个人的孤独和喧嚣,同时也用毅力和聪明,探索了一个又一个路径,最终在草原上发现了青蒿的有效成分。
她的成果不仅保护了广大疟疾患者的健康,同时也启示了世界疟疾治疗研究的多元化道路。
2. 朱德孟——最早的生物物理学家之一朱德孟是一位杰出的生物物理学家,生前倡导“打好基础,走好路子”的创新理念,这句话的含义在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
他曾经研究过红细胞的功能和结构,并在红细胞的光学显微技术方面有了重大突破。
他甚至还开发出了一种遗传修复技术,被誉为“补血的技术”,为生物学技术领域注入良好的发展契机。
朱德孟在做任何一项研究前,都会对作品进行CRITICS:create, recognize, innovate, transmit、criticize, summary。
他认为成功的研究一定是医生、化学家、物理学家和生物学家的综合体现,只有在基础研究领域有所突破,才会有研发新药和新技术的可能。
他的理念不仅影响了当代的科技人士,也指引了在基础研究领域探索的科学家。
3. 郭永怀——中国自行研发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之父自从1956年人造卫星产生以后,科学家和国防部门就开始了人造卫星技术的探索。
这其中的领军人物之一就是郭永怀。
他在20世纪60年代初,率领着我国的科研团队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实现了中国太空发射的里程碑,进而积累了人造卫星技术的核心竞争力。
科学家故事精选【五篇】
【导语】科学是来不得⼀点虚假,需要经过反复的实验来证明,他们要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失败,最后才能成功。
下⾯是⽆忧考分享的科学家故事精选【五篇】。
欢迎阅读参考!1.科学家故事精选 茅以升 在我国⽼⼀辈科学家中,有许多⼈都是留学国外⼜回国服务的。
桥梁专家茅以升在1916年20岁时,到美国留学,成为康奈尔⼤学桥梁专业的研究⽣,很快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硕⼠学位。
为了获得实践的机会,他晚上上课,攻读博⼠学位,⽩天到⼀家桥梁公司实习,亲⼿绘图、切削钢件、打铆钉、油漆,终于成了⼀个既懂理论⼜有技术的⼈才。
美国⼈很佩服他,⼀份份聘书从各地寄来,请他担任⼯程师。
但是,茅以升没有接受聘请,⽽是决定回国了。
美国有些⼈劝他:“科学是没有祖国的,是超越国界的。
科学家的贡献是属于全⼈类的。
中国条件差,你留在美国贡献会更⼤。
”茅以升回答:“科学虽然没有祖国,但是科学家是有祖国的。
我是⼀个中国⼈,我的祖国更需要我。
我要回去为祖国服务!”1919年,茅以升带着⼀⾝本领回到国内,开始了为国造桥的事业。
现在浙江省钱塘江上那座雄伟壮观的⼤桥,就是茅以升设计并主持建造的。
2.科学家故事精选 诺贝尔 诺贝尔的⽗亲是⼀位颇有才⼲的发明家,倾⼼于化学研究,尤其喜欢研究炸药。
受⽗亲的影响,诺贝尔从⼩就表现出顽强勇敢的性格,他经常和⽗亲⼀起去实验炸药。
多年随⽗亲研究炸药的经历,也使他的兴趣很快转到应⽤化学⽅⾯。
1862年夏天,他开始了对硝化⽢油的研究。
这是⼀个充满危险和牺牲的艰苦历程。
死亡时刻都在陪伴着他。
在⼀次进⾏炸药实验时发⽣了爆炸事件,实验室被炸的⽆影⽆踪,5个助⼿全部牺牲,连他最⼩的弟弟也未能幸免。
这次惊⼈的爆炸事故,使诺贝尔的⽗亲受到了⼗分沉重的打击,没有多久就去世了。
他的邻居们出于恐惧,也纷纷向政府控告诺贝尔,此后,政府不准诺贝尔在市内进⾏实验。
但是诺贝尔百折不挠,他把实验室搬到市郊湖中的⼀艘船上继续实验。
经过长期的研究,他终于发现了⼀种⾮常容易引起爆炸的物质--雷酸汞,他⽤雷酸汞做成炸药的引爆物,成功地解决了炸药的引爆问题,这就是雷管的发明。
爱国科学家的故事(通用11篇)
爱国科学家的故事(通用11篇)爱国科学家的故事篇1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当时任加利福尼亚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负责人的钱学森深为祖国的新生而高兴。
他打算回国,用自己的专长为新中国服务。
但那时候在美国的中国科学家归国不易,而钱学森的专长又直接与国防有关,美国千方百计要将他留下不让他回国,他历尽艰辛才终于回到祖国怀抱。
回国后,钱学森为祖国的科研事业贡献了全部心血和才华,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的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爱国科学家的故事篇260年代,我国的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使全国人民为之振奋,使敌视中国的人震惊,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力和国际地位。
为研制两弹立下不朽功勋的科学家邓稼先是一位为国舍己的人。
1958年,国家下达了研制原子弹的命令。
这是一项绝对保密的工作。
年轻的邓稼先被选为主要研制者之一。
他深感自己责任重大,说:“为了完成这项任务,死了也值得。
”从此,他开始了秘密的研制工作,人们再也看不到他的身影,一切出头露面的事都没有他参加,连他的妻子和亲人也不知道他在哪里工作,在做什么。
他也只能把对亲人的感情埋在心里,过着长期的独身生活。
长期艰苦工作损害了邓稼先的身体,1986年他患癌症病逝。
一直到报上发布了他去世的消息,全国人民才知道邓稼先这个名字。
他不图个人的名和利,舍弃了个人的幸福,几十年默默无闻地为国家大业奋斗,却从不后悔。
临终前,他欣慰地说:“我可以瞑目了”。
爱国科学家的故事篇3在我国老一辈科学家中,有许多人都是留学国外又回国服务的。
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在1916年20岁时,到美国留学,成为康奈尔大学桥梁专业的研究生,很快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硕士学位。
为了获得实践的机会,他晚上上课,攻读博士学位,白天到一家桥梁公司实习,亲手绘图、切削钢件、打铆钉、油漆,终于成了一个既懂理论又有技术的人才。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15个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15个第1篇中国科学家的故事(一)袁隆平小时候的故事1942年初秋,袁隆平从重庆市龙门浩小学毕业,进入复兴初级中学。
在学习中,袁隆平有个特点,就是喜欢思索,爱提问。
一节数学课上,讲“有理数”这一章。
教师讲了一条乘法的重要法则同号相乘的数取“+”号,并把绝对值相乘。
教师进一步解释说“这就是说,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
”袁隆平边听边想,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这好理解;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这是为什么呢?于是就发问“教师,负数乘负数,为什么得正数?”袁隆平尽管没有从教师的回答中得到满意的答案,但却使他对这些抽象难懂的概念产生了兴趣,增强了逻辑思维本事。
有一次,教师讲到一个世界难题一角不能三等分。
袁隆平觉得不好理解,他认为一个角应当能够三等分,比如一个90度的直角,分成各30度,不是分得规规矩矩的吗?可是教师说,这样分不对,就是不能三等分。
为什么一角不能三等分呢?袁隆平感到里面肯定有道理可讲。
他自我想不出来,教师又没有把其中的道理讲清楚,他的心中留下了一个大疙瘩。
这些留在心中的疑惑,实际上是袁隆平思维发展和心灵成长的标志。
他开始对抽象的概念发生兴趣,开动脑筋进行思索,强烈的求知欲,使他学到了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二)中国科学家钱人元的故事钱人元生卒年:1917年9月19日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县汤家桥。
江苏常熟人1931年,在苏州中学化工科学习。
1935年,化工科毕业,进入浙江大学化学系学习。
1939年,化学系毕业后,留校任物理系助教。
1940年,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理化系任助教及教员。
1943年,赴美国留学,在加州理工大学化学系学习。
1944年,在威斯康星大学化学系做研究生并任研究助教。
1947年,到依阿华州立大学化学系学习。
1948年,回国,在厦门大学化学系任教授级讲席。
1949年,到浙江大学化学系任副教授。
1951年,任中国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1953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有哪些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有哪些每个时代都有杰出的科学家诞生,中国的科学家你认识谁呢?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希望对你有用!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篇1一份96分的水力学考卷在交大的图书馆里,珍藏着一份96分的水力学试卷,做这份试卷的人就是钱学森。
他在上海交通大学就读时,品学兼优,各门学科都得90多分以上。
在一次水力学考试中,钱学森答对了所有的6道题,他的任课老师金老师很高兴,给了钱学森100分的满分成绩。
但钱学森却发现自己答题时把一处符号“Ns”误写成“N”了。
钱学森主动把这个小错误告诉了老师,老师也把100分的试卷该为了96分。
这份小小的试卷反映了一位世界著名科学家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对学习、科研的一丝不苟、虚心诚实。
克服重重阻碍艰难回国20世纪40年代,钱学森就已经成为力学界、核物理学界的权威和现代航空与火箭技术的先驱。
在美国,钱学森可以过上富裕的中产阶级的生活,然而,钱学森却一直牵挂着大洋彼岸的祖国。
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钱学森兴奋不已,觉得现在正是回到祖国的时候。
美当局知道钱学森要回国的消息后,自然不想放走,因为钱学森知道了太多最新最前沿的技术。
在客服百般阻挠之后,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百废待兴的新中国。
回到祖国他迅速投入到工作中,从成功地指导设计了我国第一枚液体探空导弹的发射,到我国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成功;从组织领导了运载火箭和洲际导弹研制工作,到我国第一艘动力核潜艇的设计制造,以及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成功发射,他始终站在新中国科技事业的最前沿,突破无数科研难题,为新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许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的贡献。
痴迷学术,组建“自杀俱乐部”1938年,获得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的钱学森留校任教。
为从事火箭研究,他和几个同学结成了研究火箭的技术小组。
没有资金和设备,他们就到旧货摊上、废品仓库里去拣废旧零件自己安装;没有试验场地,就在自家房后草坪上进行。
由于成天和电机、火药、二氧化碳、废弃零件之类的物体打交道,随时可能危及生命安全,他们将这个小组戏称为“自杀俱乐部”。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引言中国科学家一直以来都在世界科学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他们的成就不仅为国家争光,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为您讲述一些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展示他们的奋斗历程和科学探索精神。
一、屠呦呦:青蒿素的发现屠呦呦是中国著名的药学家和中药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成功提取出抗疟药物青蒿素。
她对中药的研究以及对疟疾的治疗方法的改进,为全球疟疾患者带来了福音。
屠呦呦的研究成果不仅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也赢得了全世界科学界的尊重和赞誉。
二、钱学森:航天工程的奠基人钱学森是中国的航空航天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工程的奠基人。
他在上世纪50年代组织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研发工作,并开创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先河。
钱学森的成就不仅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也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屠守锷:中国计算机科学的奠基人屠守锷是中国的计算机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计算机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上世纪50年代首次提出了计算机的运算方式,领导了中国首台电子计算机的研制工作,并在计算机领域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贡献。
屠守锷的研究成果为中国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的科技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屠呦呦、钱学森和屠守锷的共同点虽然屠呦呦、钱学森和屠守锷的研究方向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不仅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还为中国科学家树立了榜样。
他们的辛勤努力、卓越成就和顽强精神激励着新一代科学家,推动中国科学事业不断发展。
结论中国科学家以其杰出的成就和科学探索精神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和赞赏。
他们的小故事不仅是中国科学发展的见证,也是中国科学家顽强奋斗精神的写照。
希望这些小故事能够激发更多人投身科学研究,为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以上是关于中国科学家的一些小故事,他们的故事证明了中国科学家在全球科学舞台上的地位和贡献。
让我们一起致敬这些杰出的科学家,为他们点赞!。
中国科学家简短小故事
关于中国古代科学家的简短故事有:李时珍、张衡、葛洪、祖冲之、鲁班等。
1、李时珍:李时珍在行医当中,发现当时的本草书收药不全,名称混乱,多有谬误。
于是下决心编写一部新的本草书。
通过27年的埋头苦干,终于在61岁时写成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
该书不仅对我国古代本草学作了一次历史性总结,也将以前的化学知识予以系统化,并使之达到一个新的认识水平。
2、张衡:张衡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发明家和政治家,在世界科学文化史上树起了一座巍巍丰碑。
在地震学方面,他发明创造了“地动仪”(公元132年),是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及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早1700多年。
在天文学方面,他发明创造了“浑天仪”(公元117年),是世界上第一台用水力推动的大型观察星象的天文仪器。
3、葛洪:在我国历史上研究炼丹术的人中,最著名的是晋朝葛洪(约281-361)。
他博览群书,对经书、史书、医书、百家之言等都认真学习研究。
他一生对炼丹感兴趣。
虽做过“关内侯”的官,但最终还是辞官,专事炼丹、制药,兼做医生。
他长期远离尘世,从事炼丹研究,了解了许多化合物如铜青(硫酸铜)、矾石(明矾)、密陀僧(氧化铅)的性质,并进行包括炼丹、炼汞等在内的许多化学转变的研究。
4、祖冲之:祖冲之从小就阅读了许多天文、数学方面的书籍,勤奋好学,刻苦实践,终于使他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他得出的结论比外国科学家得出的结论早了一千多年。
5、鲁班:鲁班发明了飞鸢,是人类征服太空的第一人。
在军事科学方面,鲁班发明了云梯、钩钜及其它攻城武器,是一位伟大的军事科学家。
在机械方面,鲁班很早就被称为机械圣人。
此外,还有很多民用、工艺等方面的成就。
鲁班对人类的贡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中国当之无愧的科技发明之父。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精选5篇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精选5篇在我们想象的脑海中,科学家是一群和我们不一样的人,科学家们的故事。
他们过着和我们不一样的生活,有着不一样的思想。
为了捍卫真理、传播科学,许多科学家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1钱学森,著名科学家。
我国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被称为导弹之父。
钱学森3岁时就有非凡的记忆力,能背诵上百首唐诗、宋词,还能用心算加减乘除。
大家称他为“神童”。
5岁时,他已可读懂《水浒》了。
他对爸爸说:“英雄如果不是天上的星星变的,那我也可以做英雄了。
”爸爸说:“你也可以做英雄。
但是,必须好好读书,努力学习知识,贡献社会”。
在小学低年级时期,男孩子最喜欢玩用废纸折的飞镖。
每次比试,总是钱学森扔得最远,投得最准。
同学们不服气,捡起他折的飞镖仔细研究,原来他折叠的飞镖有棱有角,特别规正,所以投起来空气阻力很小;投扔时又会利用风向风力,难怪每回都数他投得最远最准呢!小小年纪的钱学森居然领悟了某些空气动力学的常识,这不仅使同学们,而且使老师也惊叹不已。
20多年后,钱学森果然成了国际知名的力学和空气动力学家。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2袁隆平,经过6年多的时间跑遍了大半个中国最后在海南岛找到了雄性不育植株。
然后又因为“十年动乱”差点断送了他的全部实验成果,幸好他的助手帮他藏了4钵稻苗,还能够进行研究,最后研究出了“杂交水稻。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3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1946年应聘到美国讲学,很受学术界器重。
当时,美国的伊利诺大学以一万美元的年薪,与他订立了终身教授的聘约。
华罗庚的生活一下子舒适起来了,不仅有了小洋楼,大学方面还特地给他配备了四名助手和一名打字员。
新中国成立后,一些人总以为华罗庚在美国已功成名就,生活优裕,是不会回来的了。
然而,物质、金钱、地位并没有能羁绊住他的爱国之心。
1950年2月,华罗庚毅然放弃了在美国“阔教授”的待遇,冲破重重封锁回到祖国。
途经香港时,他写了一封《告留美同学的公开信》,抒发了他献身祖国的热情。
中国科学家的事迹范文5篇
中国科学家的事迹范文5篇中国科学家的事迹范文(精选篇1)1971年夏天,杨振宁回国见到阔别21年的老友邓稼先。
见邓稼先一直不肯透露自己的职业,临别时,杨振宁试探性地问:“听说美国人也参与了中国的原子弹、氢弹研制,是这样的吗?”此时,邓稼先在机场为前往上海的杨振宁送行,听到这话后,他笑了笑,不置可否,但还是补充说了句:“你先上飞机,我回头再告诉你。
”这年8月16日,正在上海参加离别晚宴的杨振宁,突然收到有人专程乘民航从北京送来的,邓稼先经请示周恩来总理后写的简短信函:“我们的原子弹、氢弹,全部都由中国人自行研制,没有一个外国人参加。
”后来,人们得知,1979年的一天,在一次航投试验时,降落伞出现故障,导致原子弹坠地摔裂。
邓稼先非常清楚其危险性,但还是毅然捡起碎片查找原因,不幸遭受严重的核辐射,由此而身患癌症。
即便他行走都十分困难时,仍坚持亲自动手拆装,并严令下属:“你们还年轻,不能去!”其实,早在1958年8月,邓稼先就奉命着手“两弹一星”的研究,从此便做着连亲人都不知道的隐姓埋名的“神秘”工作。
直到1986年6月,各大媒体才披露邓稼先和他的团队,用28年默默无闻和艰苦卓绝的努力,换来了新中国在世界上的核大国地位。
曾经不少人问邓稼先到底拿到了多少奖金,他总是笑而不答。
1986年6月,杨振宁在探视病中的老友时亦提及此事。
邓稼先夫妇最终如实相告:“10元。
准确地说是20元,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
”杨振宁说什么也不相信,邓稼先夫人许鹿希强调说:“这是真的,不开玩笑!”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留下遗言:“假如人死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选择我的祖国,选择核事业!”说完就撒手人寰,享年62岁。
舍生忘死,淡泊名利,一心为国者,人们永远不会忘记。
中国科学家的事迹范文(精选篇2)钱学森杭州人,是全世界著名的火箭专家,是我国“原子弹之父”、“导弹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
共和国科学家颂52位中国科学家的故事
序言随着共和国的日益强大和繁荣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国家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过去7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科学家们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的故事不仅是科学史上的辉煌篇章,更是我国共和国科学事业的宝贵财富。
在本文中,我们将为您介绍52位我国科学家的故事,他们是我国科技事业的著名代表,他们的成就和贡献将为我们树立科学家的典范,激励我们不断追求科学真理,为国家的繁荣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钟南山钟南山,我国医学院教授,病毒学专家。
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爆发后,钟南山毫不犹豫地站出来领导抗疫工作,指导抗击疫情的工作。
他深入疫情地区进行调研,积极推动科研攻关,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他的故事激励全国人民,号召全国人民共同抗击疫情,为国家安危负责。
二、袁隆平袁隆平,我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
他长期从事杂交水稻育种研究工作,攻克了杂交水稻育种技术难题,获得了世界范围内的高度赞誉。
他的故事鼓舞了无数我国科技工作者,激励他们在科研创新上勇攀高峰。
三、屠呦呦屠呦呦,我国药学家,中药抗疟研究专家。
她领导团队从中草药中提取青蒿素,成功攻克了疟疾的防治难题。
她的故事成为我国科学家的典范,激励着无数我国科技工作者为国家的医学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杨振宁杨振宁,我国物理学家,196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在研究物理学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我国在国际物理学领域崭露头角。
他的故事激励着我国物理学家,为他们树立了信心和榜样。
五、屠守锷屠守锷,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我国火箭之父。
他在我国火箭事业的起步阶段做出了杰出贡献,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他的故事激励了我国整个航天事业队伍,鼓舞他们为国家的航天梦不懈努力。
六、邓稼先邓稼先,我国核物理学家,我国核潜艇之父。
他率领团队攻克了核潜艇发动机关键技术难题,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崛起作出了卓越贡献。
他的故事成为我国科学家的经典,激励着全国科技工作者不断追求科技创新。
中国科学家为了科学奉献一生的事例
我国科学家为了科学奉献一生的事例在我国科学界,有许多杰出的科学家们为了科学事业奉献了一生。
他们孜孜不倦地探索未知的领域,为推动科学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不懈努力。
他们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科学家,成为了我国科学事业的典范。
以下是一些为我国科学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们的事例。
1. 丁肇中丁肇中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他是我国科学家中的一位传奇人物。
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他在核反应堆理论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成果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核能技术的发展。
丁肇中在核物理领域的成就为我国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为我国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2. 屠呦呦屠呦呦是我国著名的药物化学家和药理学家,她一生致力于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
她通过对青蒿素的发现和研究,成功研制出抗疟药物青蒿素,挽救了无数疟疾患者的生命。
她的成就不仅在我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也为我国药物研究与开发树立了崭新的典范。
3. 钱学森钱学森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被誉为“我国航天之父”。
他在航天器动力学、现代控制理论与技术、飞行器设计与研制等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崛起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辉煌。
4. 朱熹朱熹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一生都致力于儒学的研究和推广。
他深刻地阐释了儒家经典的核心思想,提出了“格物致知”的主张,对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学术成就为后世的儒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5.杨振宁、李政道杨振宁和李政道是我国物理学界的泰斗人物,他们因提出了跟元子力破裂和研发出了电子测震仪而一举成名。
他们的成就不仅为我国的物理学界增光添彩,同时也让我国跻身国际物理学界的前沿。
以上提及的科学家们,他们的一生都为我国科学事业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他们的事迹不仅激励着我们前行,也为后续的科学家们指明了道路。
愿所有为科学事业奉献一生的名字,永垂不朽。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12个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12个1. 杨振宁和李政道,合作解开物理难题。
杨振宁和李政道是中国科学家的杰出代表,他们合作解开了物理学上的重大难题,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们的合作精神和科学成就,为中国科学家树立了榜样。
2. 丁肇中,探索宇宙奥秘。
丁肇中是中国著名的宇宙物理学家,他致力于探索宇宙的奥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观点,为中国的宇宙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3. 朱熹,传承中医药文化。
朱熹是中国著名的中医药学家,他致力于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医学理论和方法,为中国的中医药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4.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
屠呦呦是中国科学家中的杰出代表,她发现了青蒿素这一重要的抗疟药物,为世界的抗疟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成为了中国科学家的骄傲。
5. 钱学森,探索航天科技。
钱学森是中国著名的航天科学家,他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方法,为中国的航天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6. 陈景润,解开数学难题。
陈景润是中国著名的数学家,他解开了许多重要的数学难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数学理论和方法,为中国的数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7. 丁肇中,探索宇宙奥秘。
丁肇中是中国著名的宇宙物理学家,他致力于探索宇宙的奥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观点,为中国的宇宙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8. 朱熹,传承中医药文化。
朱熹是中国著名的中医药学家,他致力于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医学理论和方法,为中国的中医药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9.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
屠呦呦是中国科学家中的杰出代表,她发现了青蒿素这一重要的抗疟药物,为世界的抗疟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成为了中国科学家的骄傲。
10. 钱学森,探索航天科技。
钱学森是中国著名的航天科学家,他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方法,为中国的航天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1. 陈景润,解开数学难题。
陈景润是中国著名的数学家,他解开了许多重要的数学难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数学理论和方法,为中国的数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的十个科学家的故事
中国的十个科学家的故事第一篇嘿,朋友!今天来跟你聊聊咱们中国了不起的十个科学家的故事。
先说钱学森爷爷,那可是航天领域的大牛!当年他一心想回国,历经千难万阻,终于回来了。
回国后,他带着团队搞火箭、导弹,为咱们国家的航天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简直太牛啦!还有光爷爷,他专注于地质研究。
到处跑,找石油、找矿产,就像个地质侦探。
他的努力让咱们国家发现了好多重要的资源,厉害吧!邓稼先爷爷也不能不提。
为了研究原子弹、氢弹,他默默付出,不怕危险。
在艰苦的条件下,成功让咱们国家有了自己的核武器,太了不起啦!袁隆平爷爷,那是解决咱们吃饭问题的大功臣。
他研究的杂交水稻,让产量大大提高,大家都能吃饱饭,他就像个稻田里的超级英雄!屠呦呦奶奶也很棒哟!她研究青蒿素,为治疗疟疾做出了巨大贡献,还得了诺贝尔奖呢,真给咱们中国人长脸!竺可桢爷爷,一辈子都在观察气象,记录各种数据,让咱们对天气变化有了更多了解。
侯德榜爷爷在化学工业方面很厉害,搞出了好多新的生产方法,让化工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
童第周爷爷在生物学上有大成就,做实验可认真啦,为生物学的发展出了不少力。
茅以升爷爷建造的大桥那叫一个厉害,又坚固又漂亮,交通变得更方便啦。
这就是咱们中国的十个科学家的精彩故事,他们是不是超级棒?第二篇亲爱的,咱们来唠唠中国十个科学家的故事哈。
先说华罗庚爷爷,他数学特别厉害,虽然一开始条件艰苦,但靠着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在数学界闯出了一片天。
陈景润爷爷也牛得很,研究数学难题那叫一个专注,简直是数学迷中的战斗机。
苏步青爷爷在数学领域也是一把好手,培养了好多优秀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哟。
王淦昌爷爷为了核科学研究,默默奉献,那种精神让人佩服得不行。
周培源爷爷在物理学上的贡献可不小,推动了学科的发展。
林巧稚奶奶是妇产科的专家,迎接了好多新生命的到来,就像生命的守护者。
钱三强爷爷在原子能领域发光发热,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
赵九章爷爷在气象学和空间科学方面很有建树,是个厉害的角色。
中国科技名人故事
中国科技名人故事中国科技名人故事在人们的印象里,科学家应该都是象牙塔里的幸运儿,文质彬彬的科学家们带着眼镜,穿着雪白的大褂,在仪表闪烁的实验室里做着各种奇妙的科学实验。
这的确是现代科学实验室里的景象,而且也的确有很多科学家在这样的工作环境里为科学做着贡献。
下面来看看中国科技名人故事吧!中国科技名人故事【1】现代科学的传入竺可桢一代的留学生归国后,很多人成为了学科奠基人。
丁文江、翁文灏开创中国地质学,是现代科学中国本土化的先锋,后来生物学方面也出现很多开创性的学者。
继地质学与生物学之后,在竺可桢的领导下,气象科学实现了在中国的本土化和体制化,1930年元旦中研院气象研究所开始发布我国领土领海的气象预报,结束了由外国人垄断中国气象预报的历史。
“他们归国后,办刊物、学会,建系教课都是从无到有,正是在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下走出那么一大批大师”,樊洪业说。
“几乎空白”是竺可桢这代留学生归国后面临的科学上的大环境。
不妨先梳理一下西方科学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对第一代科学家当时的处境大致有个印象。
“世界史上的近代科学是16到17世纪科学革命的结果,最早是随着天主教及古希腊的东西传入中国,晚明时期中国人跟着传教士接触到西方科学,看到了世界地图,知道了地圆说。
”樊洪业说,现代科学传入中国是一个渐变过程,这个过程断断续续,时有波折,自传教士利玛窦入华算起,西方科学的传入历经300余年,一直到1840年的战争,西方大炮轰开中国大门,中国人才意识到,要想船坚炮利,就得有理化知识,现代科学这才全面引入中国。
可以说,等到竺可桢等人归国,中国已有了一些科学传播的土壤,比如一些崇尚西学教育的新式学堂,但早年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依然占据着很多人的头脑。
“竺老一生除了研究气候、气象,专注更多的是科普,尤其对看风水、祭祀祈雨这些封建迷信非常痛恨,他认为这是中国人思想没有解放,不想靠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现状,反而寄希望于神灵,这是没有走出中世纪。
”何亚平说,竺可桢为此写了许多科普文章,他一直提倡科学文化就要用科学精神来改造国民性,也一直在为科学扎根中国做着“土壤改良”。
著名科学家的爱国故事六则
著名科学家的爱国故事六则国庆快到了,这不仅是一个放假的日子,而且还是一个爱国的日子,那么大家知道哪些爱国的故事,而且还是与科学家有关的,知道吗?下面,就由yuwenmi小编给大家分享著名科学家的爱国故事六则,希望各位童鞋喜欢!著名科学家的爱国故事六则故事一:贫贱难移赤子恋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早年留学日本,1931年获得博士学位。
日本不少名牌大学以高薪聘请他,但他想到店铺是为了祖国掌握科学,就一一辞谢,毅然回国。
回国后,他在浙江大学执教,竟一连四个月领不到工资,穷得连饭都难吃饱,而当时日本的帝国大学还答应他保留半年的工资。
贫贱难移爱国心,苏步青毫无再去日本之意。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大学又打电报,请他前去任教。
出于民族大义,他一口回绝道:“我要留在自己的祖国。
祖国再穷,我也要为她奋斗,为她服务!”故事二:威武不屈壮士心著名科学家钱三强早年在法国研究原子理论。
1948年,他提出回国,导师和同事都再三劝说,挽留。
国民政府驻华大使,恶狠狠地威协说:“看他能上得大陆的岸,那才怪呢!”这意思很清楚:如果钱三强坚持要回祖国,国民党特务就会在半路上暗下毒手。
钱三强不顾个人安危,置生死于度外,果断而机智地回到祖国的怀抱,为发展我国原子能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故事三:钱伟长的两次“NO”1939年7月,钱伟长在昆明考取公费留英,当时由于英德宣战,改去加拿大。
1940年1月钱伟长手续办齐后登上英轮,发现护照上竟有日本领事馆的签字,因当时日本正发动侵华战争,而船经神户港,没有日本领事馆的签字会有麻烦。
“NO,我们不去了!”钱伟长等留学生一起20几本护照扔给了那人英国人。
半年后,他们重办护照再登程。
1943年钱伟长获多伦多大学博士,旋去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喷气推进研究所任工程师,不仅又当上了领导600多人的“洋官”。
抗战胜利后,他甘愿放弃优厚的'待遇回国,他拖家带口在北平的几所大学兼课勉强糊口。
1947年美国的那个研究所又邀请他去,表格上有一句话:“一旦美中宣战,本人绝对效忠美国。
中国伟大科学家的故事范文7篇
中国伟大科学家的故事范文7篇中国伟大科学家的故事(篇1)钱三强,原名钱秉穹,1913年出生于浙江绍兴,父亲钱玄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
他少年时代即随父在北京生活,曾就读于蔡元培任校长的孔德中学,16岁便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32年,又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
1936年,钱三强毕业后,担任了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严济慈所长的助理。
翌年,他经过公费留学考试,在卢沟桥的炮声响起之际,以报国之志赴欧洲,进入巴黎大学居里试验室做研究生,导师是居里的女儿、诺贝尔奖获得者伊莱娜·居里及其丈夫约里奥·居里。
1940年,钱三强取得了法国国家博士学位,又继续跟随第二代居里夫妇当助手。
1946年,他与同一学科的才女何泽慧结婚。
夫妻二人在研究铀核三裂变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被导师约里奥向世界科学界推荐。
不少西方国家的报纸刊物刊登了此事,并称赞“中国的居里夫妇发现了原子核新分裂法”。
同年,法国科学院还向钱三强颁发了物理学奖。
1948年夏天,钱三强怀着迎接解放的心境,回到战乱中的祖国。
他回国不久就遇到1949年1月的北平和平解放,他在兴奋中骑着自行车赶到长安街汇入欢庆的人群。
随后,北平军管会主任叶剑英派人找到他,期望他随解放区的代表团赴法国出席保卫世界和平大会。
中共中央还在极其困难的情景下拨出5万美元,要他帮忙订购有关原子能方面的仪器和资料。
从新中国建立起,钱三强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业的开创。
他在中国科学院担任了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名原子能研究所)的副所长、所长,并于1954年加入了.....。
1955年,中央决定发展本国核力量后,他又成为规划的制定人。
1958年,他参加了苏联援助的原子反应堆的建设,并汇聚了一大批核科学家(包括他的夫人),他还将邓稼先等优秀人才推荐到研制核武器的队伍中。
1960年,中央决定完全靠自力更生发展原子弹后,已兼任二机部副部长的钱三强担任了技术上的总负责人、总设计师。
他像当年居里夫妇培养自我那样,倾注全部心血培养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在“两弹一星”的攻坚战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核专家,并在这一领域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发展速度。
有关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三个
有关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三个1钱学森一片丹心向祖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使在美国呆了近20年的钱学森异常兴奋。
在新中国诞生的第6天,钱学森夫妇就萌发了一个强烈的念头:回到可爱的担国去,为新生的共和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但回国道路充满着的曲折和艰辛,是钱学森始料未及的,这位“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的学者,在已将科学书籍和自己的研究工作笔记装好箱,交给美国搬运公司启运回国时,却遭到美国移民局的刁难。
他们对中国的这位爱国学者百般恐吓,并把他关进拘留所,人身自由受到极太限制。
整整5年时间,他几乎过着被软禁的生活。
但重重磨难并没有泯灭钱学森夫妇返回祖国的坚强意志,他们收拾好箱子,天天准备随时搭乘飞机回国。
1955年,饱受磨难归心似箭的钱学森向祖国发出了求救的呼声,中国政府出面通过谈判设法营救他回国。
终于在这年9月,经过长达5年多斗争的钱学森夫妇回到了祖国的怀抱.2陈嘉庚爱国华侨陈嘉庚,17岁漂洋过海出外经商,惨淡经营,终成南洋巨富。
1919年秋,富贵而归乡的陈嘉庚决心在家乡兴办学校,先后办起了小学、中学、师范。
对于英国人的刁难,他坚定地表示:“企业能够收盘。
学校绝不能停办。
”他变卖家产,坚持要把学校办下去。
对于孙中山先生的革命行为,陈嘉庚给予积极支持。
他曾筹款20多万元,协助光复福建。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又尽可能多地为抗战提供财力和物力的协助。
从1937年到1940年,陈先生为抗日募捐的总数达30亿元之巨。
在个人生活方面,他从来不轻易乱花钱,自奉俭约,素食布衣。
临终时,他把遗产300多万元全部献给了国家。
几十年来,陈嘉庚以实际行动表达了一位华侨的拳拳爱国之心。
3电灯的发明灯是人类征服黑夜的一大发明。
19世纪前,人们用油灯、蜡烛等来照明,这虽已冲破黑夜,但仍未能把人类从黑夜的限制中彻底解放出来。
只有发电机的诞生,才使人类能用各色各样的电灯使世界大放光明,把黑夜变为白昼,扩大了人类活动的范围,赢得更多时间为社会创造财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精选)陈省身1911年10月28日生于浙江嘉兴秀水县,美籍华人,20世纪世界级的几何学家。
少年时代即显露数学才华,在其数学生涯中,几经抉择,努力攀登,终成辉煌。
他在整体微分几何上的卓越贡献,影响了整个数学的发展,被杨振宁誉为继欧几里德、高斯、黎曼、嘉当之后又一里程碑式的人物。
曾先后主持、创办了三大数学研究所,造就了一批世界知名的数学家。
晚年情系故园,每年回天津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主持工作,培育新人,只为实现心中的一个梦想:使中国成为21世纪的数学大国。
陈省身9岁考入秀州中学预科一年级。
这时他已能做相当复杂的数学题,并且读完了《封神榜》、《说岳全传》等书。
1922年秋,父亲到天津法院任职,陈省身全家迁往天津,住在河北三马路宙纬路。
第二年,他进入离家较近的扶轮中学(今天津铁路一中)。
陈省身在班上年纪虽小,却充分显露出他在数学方面的才华。
陈省身考入南开大学理科那一年还不满15岁。
他是全校闻名的少年才子,大同学遇到问题都要向他请教,他也非常乐于帮助别人。
一年级时有国文课,老师出题做作文,陈省身写得非常快,一个题目往往能写出好几篇内容不同的文章。
同学找他要,他自己留一篇,其余的都送人。
到发作文时他才发现,给别人的那些得的分数反倒比自己那篇要高。
他不爱运动,喜欢打桥牌,且牌技极佳。
书馆是陈省身最爱去的地方,常常在书库里一呆就是好几个小时。
他看书的门类非常杂,历史、文学、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他都一一涉猎,无所不读。
入学时,陈省身和他父亲都认为物理比较切实,所以打算到二年级分系时选物理系。
但由于陈省身不喜欢做实验,既不能读化学系,也不能读物理系,只有一条路,进数学系。
数学系主任姜立夫,对陈省身的影响非常大。
数学系1926级学生只有5名,陈省身和吴大任是全班最优秀的。
吴大任是广东人,毕业于南开中学,被保送到南开大学。
他原先进物理系,后来被姜立夫的魅力所吸引,转到了数学系,和陈省身非常要好,成为终生知己。
姜立夫为拥有两名如此出色的弟子而高兴,开了许多门在当时看来是非常高深的课,如线性代数、微分几何、非欧几何等等。
二年级时,姜立夫让陈省身给自己当助手,任务是帮老师改卷子。
起初只改一年级的,后来连二年级的都让他改,另一位数学教授的卷子也交他改,每月报酬10元。
第一次拿到钱时,陈省身不无得意,这是他第一次的劳动报酬啊!考入南开后,陈省身住进八里台校舍。
每逢星期日,他从学校回家都要经过海光寺,那里是日本营。
看到荷实弹的日本鬼子那副耀武扬威的模样,他心里非常不是滋味,不禁快步走开。
再往前便是南市“三不管”,是个乌烟瘴气的地方,令他万分厌恶。
从家返回学校时,又要经过南市、海光寺,直到走进八里台校园,他才感到松了口气。
钱人元生卒年:1917年9月19日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县汤家桥。
江苏常熟人。
1931年,在苏州中学化工科学习。
1935年,化工科毕业,进入浙江大学化学系学习。
1939年,化学系毕业后,留校任物理系助教。
1940年,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理化系任助教及教员。
1943年,赴美国留学,在加州理工大学化学系学习。
1944年,在威斯康星大学化学系做研究生并任研究助教。
1947年,到依阿华州立大学化学系学习。
1948年,回国,在厦门大学化学系任教授级讲席。
1949年,到浙江大学化学系任副教授。
1951年,任中国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1953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1963年起,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理事长兼高分子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等。
1977年,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副所长,1981年,任所长。
1985年,当选为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高分子部聚合物表征和性能委员会委员。
1990年,当选为太平洋高分子协会理事。
钱人元研究领域:物理化学家、高分子物理学家,开拓了中国的高分子物理与有机固体电导和光导的应用基础研究,并结合实际在丙纶纤维的开发等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钱人元作品:主要著作有《无规与有序:高分子凝聚态的基本物理问题研究》、《有机晶体中的电子过程》、《高聚物的分子量测定》等。
有的时候他太忙,或辛苦了一天觉得太累,不教他,他就不高兴甚至哭闹,爸爸只好依他。
结果,在竺可桢三、四岁时,就已认识两千个左右的字。
他的老师章先生很喜欢竺可桢的聪明,但更喜爱他的勤奋好学,对他的要求也格外严格。
他经常找一些优秀的古代散文、诗词,讲解给竺可桢听。
竺可桢不仅爱读书,而且更爱思考。
竺可桢读了《爱莲说》后,就想:我要爱莲花,更要爱莲的茎和藕。
他把自己读《爱莲说》后的感想告诉了章先生。
章先生很为竺可桢小小年纪就这样思考问题,而且得出这样的结论所感动。
他教导竺可桢说,藕虽埋没于污泥只中,但它将自己的全部营养贡献出来,使莲花亭亭玉立而不被烂泥污染,这是非常可贵的,而且藕本身也是洁白的,你要学习藕这种纯洁坚贞的品格。
竺可桢听了这番话,印象很深。
他后来给自己取了个名字叫“藕舫”,就包含了记取章先生的教诲的意思。
竺可桢爱读书爱思考习惯的养成,影响了他以后的学习和研究,为他在我国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等学科取得卓越成就奠定良好的基础。
2001年2月19日,82岁的吴文俊从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这位平时十分低调的科学家顷刻间成为举世瞩目的新闻人物。
虽然是杰出的数学家,但吴文俊小时候却喜欢看历史书籍,对数学并没有多大兴趣。
在大学二年级时还曾一度对数学失去兴趣,甚至想辍学不念,是一位姓武的教师的精彩课程,改变了他对数学的看法。
大学三四年级时的刻苦钻研,更使他打下了现代数学的基础。
大学毕业后正值抗日战争,吴文俊在中学默默任教了5年。
此后,和数学大师陈省身的结识,使他走上了拓扑学研究之路,并以自我的天才和功力很快在这一领域崭露头角,一发不可收拾。
半个世纪里,在拓扑学、数学机械化和中国数学史等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世界级贡献。
他的成就奇迹般地大大缩短了中国近代数学与国际间的差距,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钱三强,原名钱秉穹,1913年出生于浙江绍兴,父亲钱玄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
他少年时代即随父在北京生活,曾就读于蔡元培任校长的孔德中学,16岁便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32年,又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
1936年,钱三强毕业后,担任了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严济慈所长的助理。
翌年,他经过公费留学考试,在卢沟桥的炮声响起之际,以报国之志赴欧洲,进入巴黎大学居里试验室做研究生,导师是居里的女儿、诺贝尔奖获得者伊莱娜·居里及其丈夫约里奥·居里。
1940年,钱三强取得了法国国家博士学位,又继续跟随第二代居里夫妇当助手。
1946年,他与同一学科的才女何泽慧结婚。
夫妻二人在研究铀核三裂变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被导师约里奥向世界科学界推荐。
不少西方国家的报纸刊物刊登了此事,并称赞“中国的居里夫妇发现了原子核新法”。
同年,法国科学院还向钱三强颁发了物理学奖。
1948年夏天,钱三强怀着迎接心境,回到战乱中的祖国。
他回国不久就遇到1949年1月的北平和平,他在兴奋中骑着自行车赶到长安街汇入欢庆的人群。
随后,北平管会主任派人找到他,期望他随区的代表团赴法国出席保卫世界和平大会。
中共中央还在极其困难的情景下拨出5万美元,要他帮忙订购有关原子能方面的仪器和资料。
从新中国建立起,钱三强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业的开创。
他在中国科学院担任了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名原子能研究所)的副所长、所长,并于1954年加入了.....。
1955年,中央决定发展本国核力量后,他又成为规划的制定人。
1958年,他参加了苏联援助的原子反应堆的建设,并汇聚了一大批核科学家(包括他的夫人),他还将邓稼先等优秀人才推荐到研制核武器的队伍中。
1960年,中央决定完全靠自力更生发展原子弹后,已兼任二机部副部长的钱三强担任了技术上的总负责人、总设计师。
他像当年居里夫妇培养自我那样,倾注全部心血培养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在“两弹一星”的攻坚战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核专家,并在这一领域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发展速度。
人们之后不仅仅称颂钱三强对极为复杂的各个科技领域和人才使用协调有方,也认为他领导的原子能研究所是“满门忠烈”的科技大本营。
晚年的钱三强身体日衰,仍担任了中国科协副、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职务。
他一向关心中国核事业的发展,强调不仅仅要服务于用还要供民用。
1992年,他因病去世,终年79岁。
国庆5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中央向钱三强追授了由515克纯金铸成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表彰了这位科学泰斗的巨大贡献。
在东汉时期,中国出现了一位创制天球仪、候风仪、地震仪的天文学家张衡。
张衡于公元78年出生在河南南阳,家境贫苦。
但他自幼喜欢读书,成年后曾在南阳郡做了几年文官,之后辞职回乡,潜心天文研究。
中国汉朝先后出现了三种关于天体运动和宇宙结构的学说,这就是“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
“盖天说”认为天在上,地在下,天像一个半圆形的罩子,大地像一个倒着的盘子。
”“浑天说”主张天是浑圆的,日月星辰会转入地下,早期的浑天说认为大地是平的,改善的浑天说认为大地是球形的。
“宣夜说”认为天没有必须形状,而是无边无际的充满气体的空间,日、月、星辰都飘浮在气体中。
张衡根据自我对天体运行的认识和实际观察,认为“浑天说”比较贴合观测实际。
他还制作了一个能够精确演示浑天思想的“浑天仪”。
张衡的另一发明是制作了水运浑象,它是世界上第一架用水力发动的天文仪器。
水运浑象实际上是个天文钟,经过它的等速旋转,能够报告时刻。
世界上第一个能够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也是这位古代科学家发明的。
张衡还在《灵宪》等天文著作中,阐述了无限宇宙的思想,解释了月亮反射阳光和月食发生的原因。
他对2500颗恒星的观测记录和“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度”的计算结果,和近代天文学十分接近。
他的父亲在他14岁时去世,家境贫寒。
他中学的时候逃学一年,曾经成绩非常差,差一点落榜。
19岁的时候来到美国伯克利,“21岁毕业时就注定要改变数学的面貌”。
这不是我的话,这是几年前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希望把丘教授聘请过来的时候,系里讨论时一个年纪非常大的几何学家引用陈省身先生说的一句话。
他10年之后成为数学界的一代天骄。
从他入学伯克利到在世界数学家大会做一小时报告还不到10年。
当年他只有28岁,也是在那一年,陈景润先生被邀请做45分钟的报告。
这期间他证明了卡拉比猜想、正质量猜想,开创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几何分析。
1981年,他32岁时,获得了美国数学会的维布伦(Veblen)奖,这是世界微分几何界的最高奖项之一;1983年,他被授予菲尔兹(Fields)奖章,这是世界数学界的最高荣誉;1994年,他又荣获了克劳福(Crawford)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