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我要的是葫芦 第二课时(一等奖创新教案)_1
14我要的是葫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14我要的是葫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我要的是葫芦》教案【教学目标】1.复习11个生字,会写“想、盯、言、邻、治、怪"6个字。
2.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探究葫芦都落了的原因【教学难点】懂得叶子和葫芦的关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教学准备】1.字卡。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练读儿歌,复习生字词。
藤上绿叶和白花,花谢挂了葫芦娃。
每天盯着葫芦看,叶上蚜虫悄悄爬。
邻居好言来提醒,感到奇怪不治它。
没过几天蚜虫长,葫芦慢慢都落啦。
2.游戏引入,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读词语。
“摘葫芦”游戏:出示多张葫芦图片,每张图片上有一个词语,学生读准后可成功摘下。
一棵葫芦藤上花谢蚜虫过渡:种葫芦的人想要葫芦,为什么最后却一个也没得到?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我要的是葫芦》!(板书:我要的是葫芦)设计意图:此环节复习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检查了学生识字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在趣味活动种回忆学过的知识。
二、问题探究合作探究1.探究任务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结合图片和视频,简单说说葫芦凋落的原因,体会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2.探究活动(1)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葫芦的变化过程。
(出示课文的两幅插图)引导学生思考:分别对应的是课文的哪个自然段?从这些自然段中你都知道了什么?预设1:第一幅图对应的是第一自然段,从这一自然段我不仅知道了葫芦最初长得很好,而且知道了葫芦的生长过程,还有那个人对葫芦的喜爱和期待。
(板书:对葫芦的喜爱和期待)预设2:第二幅图对应的是第四自然段,在这一自然段。
我知道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一个一个都落了。
(2)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二自然段,边读边想一想:那个人看到叶子上的蚜虫,心里怎么想的?预设: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师:种葫芦人的意思是,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14《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14《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我要的是葫芦》一课,重点讨论第14课时的内容。
我们将深入理解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分析故事中主人公小兔子通过与其他动物的对话,认识到“葫芦”并非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
我们还将学习生字词,掌握基本的阅读理解技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让学生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小兔子与其他动物对话的含义,明白故事寓意。
2.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文挂图、生字卡片、PPT。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挂图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引入故事主题。
2. 课文学习:a. 让学生自读第二、三自然段,思考小兔子为什么要向其他动物询问“我要的是葫芦”。
b.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引导讨论。
c. 结合课文内容,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掌握。
3.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一个对话,分析其语言特点,讲解如何通过阅读理解故事寓意。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例题,选取课文中的另一个对话进行分析,教师点评并指导。
5.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根据课文内容编排对话,进行角色扮演,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原文展示。
2. 生字词及其解释。
3. 课文结构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抄写生字词,每个写5遍。
b. 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个关于小兔子与其他动物对话的故事。
2. 答案:a. 生字词抄写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教师应关注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的进步,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关于寓言故事的书籍,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14 我要的是葫芦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2课时)

14 我要的是葫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2课时)《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我要的是葫芦》选自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五组14课。
本篇课文是一篇寓言,文章语言优美,通俗易懂却饱含哲理,讲述了一个人种了一棵葫芦,可在葫芦长蚜虫后不听取邻居的建议,最后葫芦都掉落的故事。
通过这篇寓言,主要告诉了学生事情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光看一方面,另一方面要听取他人的正确意见,并做出及时的反应。
同时要让学生体会同一意思的句子能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自然表达出了不同的情感。
【教学目标】1.通过多种识字方法,随文认识“谢"、“盯”、“赛"等8个生字,了解“葫芦“、“葫芦藤”等事物。
2.图文结合,感知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对比,进一步了解葫芦的生长过程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提前板书部分课题:我要的是板块一激趣导入,初识葫芦1.同学们,你们看过《葫芦娃》的电影吗?葫芦娃们可真机智勇敢啊!你们喜欢他们吗?在现实生活中,葫芦可是真的存在哦!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图片——葫芦。
(读字卡:葫、芦,芦单独读第二声。
词卡:葫芦,读好“芦"的轻声)。
2.板贴“葫芦”,补充完整课题。
3.出示“葫芦藤"图片,正确认读“藤”(1)见过挂在藤上的葫芦吗?(出示图片)那葫芦藤在哪里呀?谁来指一指。
(2)谁能把“藤"的后鼻音读好?(拿出词卡)指名读,齐读。
(3)其实不止葫芦有藤,生活中还有哪些藤?拓展:西瓜藤、南瓜藤、葡萄藤。
4.葫芦不仅可以做成乐器,还可以制成各种工艺品,而且可以装水、装酒,嫩的时候还能炒着吃呢。
5.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和“葫芦”有关,一起来读读课题。
要点:揭题,读题,注意停顿,突出“我要的是——葫芦"。
板块二初读感知,巧记生字过渡:让我们打开课本,翻到64页,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
读之前,请听清楚要求——1.初读课文,出示要求(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教案

《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会认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到叹句的不同语气。
3、懂得事物之间的。
学习重难点:1、通过朗读体会反问句、感慨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2、弄清葫芦也叶子之间的亲密联系。
教学打算: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一、鼓励导入师:今日当许教师走进教室的时候,看到同学个个精神饱满,我就知道这节课同学们必须能够踊跃举手发言,回答下列问题必须洪亮无比!你们说,教师说得对吗?今日我们接着学习第十四课《我要的是葫芦》。
齐读课题,留意把轻声音节读准了。
跟我读:“葫芦”,加上课题,再读一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复习生字新词。
通过注音齐读,去拼音开火车读等方式,检查学生认读状况,相机提示、订正易读错的字音。
2、师:同学能读准字音,假如把这些生字放进课文,你会读吗?教师坚信同学们课文会读得更好的!请大家翻开课文63页,边读边想,这篇课文是讲的是什么样的一件事呢?3、指名学生答复。
〔生:课文讲了从前一个人种了一棵葫芦,他的葫芦叶子上爬满了蚜虫,邻居劝他治一治,他不听,结果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
〕三、讲读第一自然段1、师:这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得真棒!读完课文能够说出课文是讲了什么,这说明你读书的时候动脑筋了。
真是一个会读书的孩子!种葫芦的人喜爱他的种的小葫芦吗?他的小葫芦得意吗?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用笔画出有关的语句。
2、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画。
3、学生答复。
板书:绿叶开花葫芦4、指导朗读。
〔1〕、你喜爱这棵葫芦吗?能把这段话读好吗?课件显示:多么得意的小葫芦哇!指名读、评议,范读,再齐读。
〔2〕、多么得意的小葫芦啊,哪位同学能用“得意”造句?板书:得意指名答复、评价。
〔3〕、师:多么得意的葫芦啊,所以种葫芦的那个人每——〔引读: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4〕“每天”是什么意思?哪位同学能用“每天”造一个句子的?指名答复,评价。
5、师:得意的小葫芦怎样才能安康地长大成大葫芦呢?6、师小结,使学生大致了解葫芦生长的过程: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实用8篇)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实用8篇)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第1篇一、教材分析:《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看图学文,这篇寓言故事生动有趣,共有四个自然段,简短精悍。
讲一个人种葫芦,眼睛只盯着葫芦,不听邻居的劝告,不去管理叶子上的蚜虫,却只想得到葫芦。
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葫芦慢慢变黄,最后葫芦都落了,课文通俗易懂,但意义深刻。
二、学情分析︰《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故事性强,考虑到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认识水平,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
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情景创设法,以“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这一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等教学方法。
先学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再重点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
他所犯的错误,可以从他的语言看出来。
三、教学目标:1、借助图片、动作、字源等多种方法会认“葫、芦、藤”等11个生字,会写“棵、盯”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习圈画关键词,利用思维导图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3、通过图片了解葫芦的生长过程,在对比朗读中感受形容词的生动具体,初步感受葫芦的生机与可爱。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在对比朗读中感受形容词的好处。
难点:通过圈划关键词、学看流程图明白故事的主要内容,感受葫芦的生机与可爱。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思维导图。
六、教学课时:第一课时七、教学过程:板块一:看图猜词,激趣导入1、看图猜词: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玩个看图猜词的游戏,必须要与草字头有关。
(出示“荷花”“蘑菇”“葡萄”“菠萝”等图片)2、复习“草字头”:与草本植物有关,为后文做铺垫。
3、出示葫芦图片,学习“葫芦”读音。
(1)在词语葫芦中“芦”要读轻声,请生读。
(词卡,开火车)(2)单独读“芦”第二声,学生拼读,拓展“芦苇”“芦荟”。
4、揭题(1)直接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和葫芦有关,一起齐读课题:我要的是葫芦。
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共四个自然段,主要讲述了一个种葫芦的人,眼睛只盯着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也不治,结果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一个一个都落了。
教学目标: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和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1、学习11个生字,会写8个字,培养识字能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植物、叶子与果实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教师:生字卡片,课件,一个葫芦学生:课前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收集有关叶子作用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看图质疑,提示课题1、课件出示画面:“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
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
”通过观察让学生知道绿叶葱茏,小葫芦可爱;再出示画面:“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个都落了”。
通过两幅图对比,引导质疑: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都变黄了,落了呢?2、提示课题:我要的是葫芦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
2、标出自然段,圈出生字,读一读。
3、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三、自主识字,培养识字能力1、再读课文,联系生字前后的词语或句子读谁字音。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指名读生字卡片。
(2)开火车读去掉拼音后的生字。
(3)轮读生字词语卡片。
3、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生字,全班交流。
4、用生字口头组词,比一比谁组得多,组得正确。
5、指导书写:注意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重点指导“爬”、“谢”、“慢”等字。
四、熟读课文,了解文中的道理1、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读懂了什么?2、出示课件插图,学习第一自然段。
(1)开始小葫芦长得怎么样?(很好、很茂盛)(2)你从哪儿看出这棵葫芦长得好。
(藤长;叶绿多;花是雪白的,葫芦可爱)(3)出示词组读一读细长的葫芦藤、长满了绿叶、雪白的小花、可爱的葫芦(4)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2、3句话,读出喜爱之情。
14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14. 我要的是葫芦教案教学目标:1. 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蚜、盯、赛、感、怪”5个生字,理解词语“自言自语”。
会写“盯、邻”2个生字。
2. 能分角色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通过对比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 在对话中理解葫芦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明白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教学重难点:1. 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蚜、盯、赛、感、怪”5个生字,理解词语“自言自语”。
会写“盯、邻”2个生字。
2. 能分角色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通过对比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教学过程:一、看情境图,复习引入1.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14课(指课题)——14我要的是葫芦。
谁能用上黑板上的这些词语简短地说说这个故事?(指名说)2.师:看,多可爱的小葫芦呀——我们来读一读出示: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
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
可结果——再来读读句子出示: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3.师:看到绿油油的葫芦都落了,你有什么疑问吗?(预设:我有这样的疑问:小葫芦为什么都落了?我在想:种葫芦的人想要葫芦,为什么最后一个也没得到?看了这两幅图,我想问:葫芦为什么会死?)看来大家都对这个问题有疑惑,葫芦为什么都落了?(板书:?)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找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寻找原因1. 师:请大家打开课文,先自己读读课文第2、3自然段,从中找找答案。
2. 指名分读第2、3自然段。
随机正音。
师:大家刚刚都读得很认真!谁愿意来读给大家听?听听他是不是都读正确了。
3. 读了课文,谁知道原因了?指名交流(预设:因为叶子上生了蚜虫他不治)(板书:叶子生虫不治)(1)自主识字:蚜(预设:我用加一加的办法来认识“蚜”,虫字旁+牙齿的牙,就是蚜虫的蚜。
)(2)师:你们见过蚜虫吗?(录音简介蚜虫)原来蚜虫专吃植物的叶子,是一种害虫。
三、精读课文,感受事物联系(一)学习第2自然段1. 了解种葫芦的人的态度(1)师:看见蚜虫,种葫芦的人是什么态度?请三个小朋友来读读“学习活动一”的要求。
14我要的是葫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14我要的是葫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我要的是葫芦》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迅速无误地读出6个生字,并会写8个字;2、在反复的朗读与领悟中,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比较两幅插图的不同,了解种葫芦的任为什么没有得到葫芦。
了解故事寓意: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1. 联系上下文,拽住关键词句,感受种葫芦人的心态。
2. 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读出反问句、感叹句、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三、教学过程(一)音乐导入,引出课题1.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好听的音乐。
(播放音乐)这么好听的音乐是用什么乐器吹出来的吗?葫芦丝是的,葫芦丝是用葫芦做的。
2.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与葫芦有关的课文,板书:我要的是葫芦一起读课题。
谁来读好这两个字?葫芦他们放一起怎么读?再读课题,读好轻声。
(二)形声字出示葫观察这个字,有什么发现?A.上下结构,草字头的字与草一样的植物有关,看到草字头就会想到植物B.胡和葫读音一样。
有些字看到他的一部分就可以大概猜出他的读音。
出示蚜怎么读?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它大概与什么有关?出示盯一看就与什么有关?请你盯着我看,是呀,像你们这样眼睛一动不动地看着一个地方,就叫盯。
请盯着这个字再读一遍。
开火车读一读(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生字回到文中还能读吗?自由朗读64页,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谁能根据课文内容,把这段话说完整。
2.插图帮助理解出示两幅插图文中有这样两幅插图,仔细观察一下,有什么不同?那么课文中哪两个自然段分别写了这两幅画呢?(四)学习第一、四段1.是呀,文中第1段告诉我们这棵葫芦最开始长什么样子。
默读第1 段拿起笔划一划,这棵小葫芦长什么样?这葫芦长得好不好?哪些地方看出来?2.细长的葫芦藤长满了绿叶,开出了雪白的小花。
老师也很喜欢这一句。
一起读一读要读好这一句,就要先认识里面的生字。
“藤"出示图片,藤,这就是树藤,古人根据藤的样子画出了藤字。
《我要的是葫芦》优质教案(第二课时)

朗读指导:两个问句表现出种葫芦人的讶异,最后一句话要读出他只要葫芦、别的漠不关心的感情。
(4)品析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学生读一读,注意句子不同的语气。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反问句。说话人认为叶子上的虫不用治,同时还可以想象出说话人吃惊的表情。)
3.教师重字格的中心左侧。
“怪”,左窄右宽,右上部“又”撇捺舒展,右下部“土”最后一撇不宜超出撇捺的宽度。注意左右穿插。
4.学生练写“言、呢、邻、治、怪”5个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四、总结归纳,拓展延伸
1.课文小结。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人种葫芦,不顾叶子和果实的关系,只盯着葫芦,最后一个葫芦叶没有得到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关系,不能片面地看问题,否则会适得其反,让事情变坏。
2.拓展延伸。
出示《拔苗助长》的故事,懂得尊重自然规律。
拔苗助长
古时候,有个人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点儿,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他就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一天,他终于想到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当他回到家里时,一边喘气一边对儿子说:“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没白费,禾苗都长了一大截。”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跑到田里一看,发现禾苗都枯死了。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肯定的语气,感情没有上一句强烈。)
(5)想一想:种葫芦的人说“叶子上的虫还用治?”这句话时,他内心的想法是怎样的?
预设:虫子生在叶子上,又没生在葫芦上,他只要葫芦,不要叶子,所以叶子上生虫子不用治。
(6)讨论:叶子上的虫到底要不要治?
《我要的是葫芦》的一等奖说课稿

《我要的是葫芦》的一等奖说课稿1、《我要的是葫芦》的一等奖说课稿执教内容是部编教材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4课《我要的是葫芦》的第二课时。
本组教材围绕“思维方法”这个主题编排了一组能给人以启迪的故事。
一、说教材本文是一个寓言故事,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讲述了一个人种了一棵葫芦,可是在葫芦长蚜虫后不听取邻居的建议,最后葫芦都掉落了的故事。
从而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简短的故事里不仅蕴含着中国的文化底蕴,即看待问题的眼光和和谐的邻里情。
同时还有丰富的语言句式典范,如感叹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反问句“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等,这是对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文化传承和理解,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具体落实。
也是课程标准中“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的具体表现。
二、说学情本文的语言描述浅显易懂,加上第一课时对课文的生字词和内容都有大致的了解,所以本节课引导孩子探究葫芦落了的原因就相对容易,但故事隐含的深刻寓意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还需要老师着重指导。
三、说目标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个人对教材的理解,考虑到学生的学情,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 借助以往写字的经验,端正地书写“盯、治”等生字。
2. 联系上下文,体会种葫芦人的想法,通过朗读体会反问句、陈述句、感叹句的不同语气。
3.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其中,联系上下文,体会种葫芦人的想法,通过朗读体会反问句、陈述句、感叹句的不同语气,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故事性较强,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要尊重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情境创设法、朗读感悟法、读写结合法等教学方法,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所增强,也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学生的创造力。
14我要的是葫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4我要的是葫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我要的是葫芦》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读准“葫芦"轻声。
2.体会反问句,感叹句及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懂得“做任何事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与“要善于倾听劝告"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读准“葫芦”轻声。
2.体会反问句,感叹句及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1.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出示葫芦图片),它是:葫芦。
2.一起和它打个招呼吧。
葫芦的芦字单个读第二声,放在词语中读轻声。
3.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关葫芦的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芦》(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小组合作读词语,随机小组抽人,加分。
(三)前后对照,提出问题。
1.出示两幅图片,你发现有什么不一样?(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1)听见每个成员的声音(2)请一位同学将讨论结果圈在“小组合作单"上。
(3)交给老师预设:·人的表情不一样:一个面带微笑,一个满脸惊讶·葫芦叶子颜色不一样:一个绿绿的,一个枯黄的叶子,上面还有小孔。
·葫芦不一样:一个挂在藤上,一个掉在地上。
2.相机学习第一、四自然段。
(1)齐读第一段,书上是怎么描写第一幅图呢?找出来,填一填。
()的葫芦藤()了绿叶()的小花()的葫芦你还能怎么说呢?美好的语言能带给人们美好的感受啊!把你对这颗葫芦喜爱的情感填入到句子中,读一读这一段话。
课件出示句子。
读着读着,我们不禁感叹道: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2)最后种葫芦的人收获大葫芦了吗?学习第四自然段。
(3)出示: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3.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读到这儿,你心中一定有一个大大的问号,是什么呢?这么可爱的葫芦,为什么最后会落了呢?(四)学习第二、三自然段,探究葫芦落地之谜。
1.介绍蚜虫。
2.种葫芦的人看到叶子上长了一些蚜虫,他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出示句子:句子1: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关注感叹号,读出满不在乎的语气)句子2: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盼望葫芦长大的急切的心情)句子3:一个邻居看见了,对他说:“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着急)句子4: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反问语气)3.分角色朗读,一人读种葫芦的人内心想法及语言,另一个读邻居的话。
14我要的是葫芦(一等奖创新教案)(2课时)

14我要的是葫芦(一等奖创新教案)(2课时)《我要的是葫芦》教案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认读“葫、芦”等11个生字,会写“棵、谢”等8个生字,理解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初步感知葫芦的样子,体会种葫芦人对小葫芦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了解课文,随文识字,初步感知葫芦的样子。
教学难点:了解种葫芦的人最后没有得到葫芦的真正原因。
三、教学准备:教科书、课件四、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1.出示谜语:青青藤儿满架爬,藤上开满雪白花,瓜儿长长茸毛生,横看竖看像个“8”。
——(猜一植物) 请同学猜一猜。
2.(画画)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与“葫芦”有关的课文,板书课题:我要的是葫芦。
让学生知道葫芦有什么用处。
例如可以制作成水瓢、饰品、食物、酒壶等物品。
揭示:葫芦作用那么大,难怪有个人说(齐读课题:我要的是葫芦)指导读音“葫芦”的“芦”要读轻声以及葫、芦是形声字。
(二)识记生字词学生自读课文。
对照拼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边读边标出自然段。
1.齐读。
出示要求会认读的字,让学生看着读,引导学生组成词语读一读。
开火车读。
2.借助形声字规律、熟字换偏旁、拆部件、偏旁归类等方法帮助学生识记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解大意。
1.再读课文,老师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帮助学生理解“葫芦藤、谢”词语的意思。
(让学生加深对“藤”字的认识和理解,举例“丝瓜藤”“西瓜藤”并让学生想想带“艹”的字还有哪些。
)2.重点指导朗读课文第一、四小节人物话语。
结合课本两幅图,第一幅图是葫芦藤上长满绿叶,还结了几个葫芦,种葫芦的人站在葫芦架前,面带微笑、满怀期望地看着小葫芦。
第二幅图是小葫芦变黄了,都落了,种葫芦的人蹲在地上。
满脸惊讶地看着地上的葫芦。
教师:找出两幅图的区别,说说小葫芦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让学生对比观察发现不同之处,小组交流讨论,请同学回答。
14我要的是葫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2课时)

.引导学生将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让他们从中受到启发,认识到要尊重自然规律,不能只关注自己喜欢的东西 ,而忽略其他重要因素。
通过这些拓展延伸,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他们的生态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
五、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认识“藤、挂”等5个生字。会写“邻、葫”等12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叶子和葫芦之间的关系,从而初步树立事物之间联系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初步树立事物之间联系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这个种葫芦的人只注意到了自己心爱的葫芦,忽略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最终却什么也没有得到。那么你得到些 什么呢?说一说吧!
.布置作业: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四、拓展延伸:
.让学生思考如果自己遇到类似的情况会怎么做,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 认识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自然规律不可违。
14我要的是葫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2课时)
14我要的是葫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2课时) 14《我要的是葫芦》教案 教学目标: .认识“藤、挂”等5个生字。会写“邻、葫”等12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初步树立事物相连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初步树立事物相连的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挂满小葫芦的实物。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4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4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复习并巩固上节课所学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互相有联系的。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做事情不能只看表面,要关注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理解课文寓意,明白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葫芦生长过程的图片、动画等)。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等教学辅助工具。
课文朗读音频或视频材料。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通过开火车读、齐读等方式,检查学生上节课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教师:(面带微笑,手持生字卡片)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的生字新词,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掌握得怎么样了。
我们来开火车读生字,准备好了吗?(学生依次接龙读生字,气氛活跃。
)2.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教师:非常好,看来大家生字掌握得很牢固。
那么,上节课我们还学习了课文的哪些内容呢?谁能来简单回顾一下?学生A:我们知道了课文讲了一个人种葫芦,但是他只关注葫芦,不关心叶子上的蚜虫,最后葫芦都落了。
教师:说得很对,今天我们就继续深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这个人是怎么一步步失去他的葫芦的。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学习第二、三自然段:(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种葫芦的人看到叶子上的蚜虫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2)引导学生理解“有几个虫子不用怕"这句话的意思,体会种葫芦的人满不在乎的态度。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学生选择是什么意思:A.有几个虫子很可怕B.有几个虫子不可怕C.问小虫子最怕什么课件出示两个相同意思的句子进行比较: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有几个虫子不用怕。
14 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4 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14.《我要的是葫芦》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比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种葫芦的人最后没有得到葫芦的原因,懂得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道理。
教学重点:通过对比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教学难点:了解种葫芦的人最后没有得到葫芦的原因,懂得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道理。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葫芦形状卡片。
教学过程:课前提示:课桌椅(摆整齐),文具齐(不吵闹),安静坐(静心等)。
一、复习字词,练读儿歌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来到了一户人家的菜园里,参观了他种的一葫芦(生答)。
这是怎样的葫芦(指名说:可爱的葫芦、漂亮的葫芦等)这样的葫芦你想要吗接下来,咱们请四位小老师带大家去摘葫芦吧!(个人读,集体跟读词语)2.师:咱们摘了好多葫芦,简直是大丰收呀!一首葫芦儿歌奖励给大家,一起读(播放背景音乐)。
葫芦藤上长绿叶,花谢以后葫芦挂。
只盯葫芦赛南瓜,不顾蚜虫满叶爬。
葫芦慢慢都变黄,一个一个全落下。
栽种的人很奇怪,不知到底为啥啊3.同学们把藏在儿歌里的生字词都读准了,而且很有节奏,老师为你们点赞!那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我要的是葫芦》。
二、细读感悟,分析词句1.学习第一自然段(1)看图说话①(出示第一幅插图)图画上,葫芦的藤、叶子、花朵和小葫芦都是什么样子的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出示填空:()的葫芦藤()的叶子()的小葫芦()的小花②请一位小朋友读一读这一自然段,看看你说的和课文中写的是否一样。
③比一比,说一说:出示课本中描写细致的三句话,体会表达效果。
(2)感受喜爱之情:为什么“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3)指导朗读。
如果你就是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长出来,你会有怎样的心情你喜欢这些小葫芦吗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这种心情表现出来2.学习第四自然段。
(出示第二幅插图和第四自然段)如果你就是种葫芦的人,看到葫芦的叶子变黄了,小葫芦都落了,会是怎样的心情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这种心情表现出来3.学习第二、三自然段(1)过渡:既然小葫芦已经长出来了,为什么种葫芦的人最后一个也没有得到请大家当侦察员,在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中找答案,用横线画出来。
课文《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

课文《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课文《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课文《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一、复习一自然段1、我们借助图片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多媒体)2、好,我们一起来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一自然段。
请打开书,根据老师的问,用书中的话回答。
细长的葫芦藤上有着什么?花谢以后,又怎样呢?那个人怎么做的?二、学习四自然段 (多媒体)1、是的,这是一株长得非常好的葫芦,这以后一定会长得更好吧,可结果,是怎样的?请看图(多媒体)。
2、看了图,你心里有什么感受?个读,用读表现出你的惋惜。
齐读。
对比这样的两幅图,你会产生什么样的疑问?3、长得那么好的葫芦,为什么会变黄、落了呢?你认为这个问题可以在哪些自然段找到答案呢?请你带着这个问题,自读2、3段,边读边想。
三、学习二、三自然段板书你知道主要原因是:1、叶子上长蚜虫,他不治。
2、邻居劝他,他也不治。
由此,你又产生了什么疑问?叶子上长蚜虫,他为什么不治?他想些什么?这些问题可以在哪个自然段找到答案?请一个同学朗读,听听、想想。
现在就请你们用这样的符号勾出他想些什么?说些什么?他想些什么?个读,订正。
齐读,你怎么理解这句话?不怕,不在乎。
怎么读出不在乎的语气呢?个读、男生读、齐读。
是的,他不在乎叶子上有虫,他只在乎葫芦。
他为什么不在乎叶子上长蚜虫呢?对,他在乎的只有葫芦,他怎么说的……?你从他的'话中感受到什么?你具体从哪儿感受到他希望葫芦长得快些?个读、齐读。
还感受到什么?(长得大些)从哪儿感受到的?读、齐读。
是的,他多希望葫芦长得快些,长得大些呀,根本不管叶子上长虫了。
再读他说的话,齐读。
你还从哪儿感受到他只乎葫芦,盯着是什么意思?会抓关键词,用这种神情来说一说,齐读。
对了,他不在乎叶子上长蚜虫,他只在乎葫芦。
根本不去治叶子上的虫。
可邻居劝他,他为什么不治,他是怎么说的?我请一个孩子读三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想。
14我要的是葫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4我要的是葫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二上14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二年级上第五单元围绕“思维方法"这个主题编排了《坐井观天》《寒号鸟》《我要的是葫芦》三篇课文。
本单元的课文,内容浅显,寓意深刻。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思维方法”,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和“初步感受课文语言的表达效果”。
《我要的是葫芦》一文讲的是一个人种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他却置之不理,大家好心劝告,他也不以为然,后来叶子上的蚜虫越来越多,结果小葫芦都落光了的故事。
小故事大道理,它告诉我们看问题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如何在单元统整教学中有效落实语文要素呢?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充分挖掘课后习题的价值,揣摩课后习题的设置意图,理清习题之间的内在逻辑,灵活设置教学板块。
本单元对于“体会道理"这一要素的落实,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或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在交流中初步体会其中的道理。
对于“感受语言表达效果”这一要素的落实,则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语气的表达作用,通过观察和想象,感受把事物描写得更形象具体的方法。
教学时,我以学为中心,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教学,让孩子在理解词语、品读语句的过程中掌握葫芦生长的过程,感受小葫芦的可爱。
文中还出现了感叹句,教学时主要采用创设情境、角色体验等方式让学生体会种葫芦人的心理,以不同形式的朗读,感受感叹句强烈的语气。
【教学目标】1.认识“葫、芦"等11个生字,会写“棵、谢”2个左窄右宽的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感叹句,了解葫芦的样子,体会种葫芦人对小葫芦的喜爱之情。
3.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掌握葫芦的生长过程,初步感受事物之间有联系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关照单元,引出学习任务1. 谈话导入:小朋友,你们都爱读故事。
小小的故事里藏着很多道理。
在这个单元,我们就要走进寓言故事会,去读有趣的故事,体会其中的道理。
2. 引出任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故事是《我要的是葫芦》。
14《我要的是葫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③用上括号里的动词,和同学分享自己或家人的种植蔬菜、水果的经历。
2.聚焦葫芦,探究原因
①边读课文第2自然段,边思考:看到奸虫后,种葫芦的人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用波浪线画出来。
②对比朗读:
说说你读出了什么?感受种葫芦人对妍虫的满不在乎。
③反复朗读这两个句子,交流句子表达的不同之处。(第一个句子是感叹句,表达的语气更强烈一些,更能体 现种葫芦人的毫不在意。)
14《我要的是葫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 学设计
14《我要的是葫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识字与写字:会认“葫、芦、藤”等11个生字,会写“棵、想”等8个字,会写“邻居、奇怪”等10个词语。 .阅读与鉴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比朗读,体会陈述句与反问句、感叹句的不同语气;通过葫 芦和叶子之间的关系,初步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交流与表达:说说种葫芦的人最后没有得到葫芦的原因;仿照课文的写法改编故事。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比朗读,体会陈述句与反问句、感叹句的不同语气;通过 葫芦和叶子之间的关系,初步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教学过程: 任务一:明确任务,自主预学 .搜集葫芦生长的资料,观赏葫芦。 .自己朗读课文,要能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读课题,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尝试解决。 任务二:分类学词,朗读展示
⑥练习说话。
输了比赛! 汉不哭鼻子。
⑧观察课本第2幅插图,说一说:种葫芦的人不管螃虫,葫芦有什么变化? ⑨观察三组图片,对比思考,鲂虫和葫芦有什么关系? ⑩小组讨论,互相交流葫芦叶子、螃虫和小葫芦之间的关系。(叶子给小葫芦提供营养,而叶子被妹虫吃了, 葫芦就得不到养分,自然就长不好了。所以叶子和葫芦之间是有很大的关系。) 任务五:拓展延伸,迁移运用 1.想象说话:看到小葫芦一个个都落了,种葫芦的人会想些什么?他又会做怎么做呢?说给同桌听一听。 .交流感受:读完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故事新编,: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 .作业设计: 模仿课文,创编故事: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 还可以配上插图哦。
14 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4 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单元目标:1、初步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
2、感受和体会课文语言表达的多样性。
本课学习目标:1、复习巩固本课生字。
2、通过对比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和陈述句(。
)的不同语气。
3、了解种葫芦的人最后没有得到葫芦的原因,初步懂得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复习巩固本课生字。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和陈述句(。
)的不同语气。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继续学习14课《我要的是葫芦》,齐读课题。
2、闯关游戏:第一关:我是识字小能手(同桌互查,不会的强化)葫芦邻居葫芦藤奇怪盯着蚜虫慢慢地比赛感谢自言自语第二关:我爱积累(鼓励多种填法)()的叶子()的花朵()的蚜虫()的葫芦第三关:看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复习上节课所学1.4自然段内容)图一: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
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
图二,小葫芦慢慢的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二)鼓励质疑师:看到这番景象,你们有什么疑问呢?多可惜啊,你们一定特别想知道可爱的葫芦为什么一个个的掉落了,答案就在课文第2、3自然段,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并找出答案。
(三)、细读品味一课一得1、学习提示:认真读2、3自然段,用“~~~"画出“种葫芦的人”所想所说的句子;用"___”画出“邻居"所说的话完成后和同桌交流,统一答案后坐正然后读一读。
用时2分钟。
2、汇报订正答案3、当种葫芦的人看到叶子生了蚜虫,他是怎么想的?(有几个虫子怕什么!)4、知道朗读:学生尝试读出不在乎、不怕。
教师引导,语气再强烈点。
并强调怕读重拖一点。
声音上扬。
(种葫芦的人对蚜虫的毫不在乎就藏在这个小小的感叹号中!)5、对比读(借助手势):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体会所表达的感情不同。
6、练习:一次失败怕什么!7、品读: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你瞧他正站在葫芦架前盯着小葫芦看呢?通过动作理解“盯“字。
14 我要的是葫芦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14 我要的是葫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4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借助汉语拼音和查字典认识11 个生字,读准“藤、赛、谢、啊"的读音,读正确“葫芦、邻居、盯着、奇怪”等词语。
2.会写8 个字,重点写正确“想、谢、邻、怪",借助动画演示学会“谢”的笔顺,写好“棵、治、盯"。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通过熟读课文,对比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5.通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叶子和果实的关系,从而受到事物是有联系的这一思想的教育.教学重难点借助汉语拼音认识11 个生字,会写8 个字,读正确“葫芦、邻居、奇怪”等词语。
通过理解课文,明白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出示葫芦实物图片:大家见过这种植物么?它叫什么呢?(指导读好“葫芦"一词,“芦”读轻声)我们就学习一篇与葫芦有关的课文《我要的是葫芦》,板书课题:我要的是葫芦,请同学们读一读,纠正读音:芦:字音是第二声。
读“葫芦"一词时,是轻声,跟着老师再读。
再次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学生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2.填一填:课文讲述了一件有关葫芦的什么故事?3、利用多媒体认读生字词。
(1)让学生自由默读一遍生字词。
(2)指名领读。
(他人领读,是对自己错误的纠正)(3)重点指导:“葫芦”一词中“芦"字读lu;“(4)交流识字方法:(自主识字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的基础上,通过自己思考、总结出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这些字被学生在的头脑中加工过,因此产生的印象是深刻的、不易遗忘的。
)①加一加识字:果+(木)= 棵相+(心)= 想丁+(目)= 盯(改:课件展示字变偏旁的过程,加深形象记忆。
)②图文对照认识生字,出示葫芦藤、花谢、蚜虫的图片结合实物认识生字加深印象。
猜字谜:老师出图片:有眼不见灯火(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一等奖创新教案)
14 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反问句、感叹句、陈述句的语气。
(二)进行抓住提示语进行朗读的方法指导,学习具体细致的写作方法进行练笔。
(三)了解植物的叶子和果实的关系,懂得吸取种葫芦的人的教训,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了解植物的叶子和果实的关系;学习具体细致的写作方法进行练笔。
教学方法:
抓住第一、四两段中写葫芦的句子,使学生知道叶子和果实之间的关系。
抓住写种葫芦人所想、所为、所说的句子,使学生在具体感受故事中的形象后,知道不了解或不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光顾葫芦不顾叶子,是得不到葫芦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我要的是葫芦》复习生字
2、出示字词句卡全体齐读。
二、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课件,这篇课文的线索是什么?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三、图文结合深入探究。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找出描写葫芦可爱的句子多读几遍。
(课件出示第一
自然段)
2、指名读自己找到的句子。
(课件出示描写葫芦可爱的句子)
生读:“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
花谢以后,藤
上挂了几个小葫芦。
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师: 读得真好!读出了喜爱,满意之情。
3、来,我们把心中的喜爱读出来。
(配乐朗读)
4、学习具体细致的写法仿写句子。
5、比我们更喜爱葫芦的人是——(种葫芦的人)。
你从哪句体会到,那个种葫
芦的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越看越喜欢。
师:重读哪个词才能让人感受到种葫芦的人对小葫芦喜欢的不得了,
师:对,强调每天、看几次。
生再读。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听出来了同学们太喜欢小葫芦了。
——可是告诉你们一个不幸的消息:
那些可爱的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课件:小葫芦变黄,落了)
你有什么感受,
生:好可惜呀~
生:我心里很难受。
2、来把我们心中的惋惜、难过读出来。
不久,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3、是呀,看着小葫芦一天天变黄,落掉,我们怎能不难过呢?来,我们再来读读这句。
四、品读感悟,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我们学到这儿,你一定特别想知道,可爱的葫芦为什么一个一个都落了呢,答案就在课文的二、三自然段中。
2、默读课文的二、三自然段,用“——”勾出种葫芦的人所想所说的句子;用“-”勾出邻居所说的话,好好读一读。
3、同桌分角色认真练习种葫芦的人和邻居的对话。
一边读一边想象和体会。
4、教师指导学生读好这些句子。
第一句:“有几只虫子怕什么”
师引导语设计:一天,“小糊涂”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而可爱的小葫芦还好好地挂在葫芦藤上,心想——(生读):
师引导语设计:对,叶子上的虫,又不是小葫芦上的虫,我才不在乎,他心想:哼——(生读):有几只虫子怕什么!
出示:“有几只虫子怕什么”和“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对比朗读,体会感叹句语气的强烈。
第二句:“我的小葫芦,你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师引导语设计:他根本就没把叶子上的蚜虫放在心上,他是怎样说的。
学生读:“我的小葫芦,你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师引导语设计:这句话之前的提示语是什么,
学生找到提示语: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
指导学生用自言自语的感觉来读好这句话。
师引导语设计:真盼望小葫芦能长得更快些,更大些,加入种葫芦的人的期盼再读这句话——“我的小葫芦,你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第三句:“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治吧~”
师:在种葫芦的人的热切期盼中,蚜虫越来越多,叶子慢慢变黄,热心的“小机灵”看在眼里,急在心头,说——“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治吧!”
师:是呀,快治治吧,再不治就来不及了。
再真诚地劝劝他:——“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治吧!”
第四句:“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
师:那个人一听,心中顿时冒出两个大问号——“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
师:是呀,老兄,是叶子上生了虫子关葫芦什么事,你真是太奇怪了——“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
比较“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和“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明白反问
句的特点体会反问句语气的强烈。
分角色读好对话。
五、总结全文,明白道理
同学们,课前我们提出的问题: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一个一个都落了,你找到答案了吗,
学生交流后,出事课件,教师结合课件进一步引导,完善板书。
教学反思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母语教学最重要的是学习语言,而理解了语言并不等于会运用语言。
教学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阅读能力较强而表达能力较弱。
对学生的语言发展来说,“得言”比“得意”更重要。
因此,在阅读理解的同时,一定要积极创设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文质兼美,用词恰当准确,如果能善于发现、捕捉这些经过精心锤炼的词语,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读文品词,在情境中揣摩、品位、感受词语形象,必定能充分调动学生知识和形象的原始积累,并在与新的知识进行同构、重组的过程中,语感得到充分的锻炼。
结合第一自然段中对可爱的小葫芦具体细致的描写,让学生仿写感叹句,介绍反问句的特点;教给抓住提示语确定朗读语气的方法指导。
这些都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