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技术基础实验报告
测试技术基础实验报告
测试技术基础实验报告
《测试技术基础实验报告》
摘要:本实验旨在通过测试技术基础实验,探索测试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方法,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测试技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测试技术方法和工具。
一、引言
测试技术是软件开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软件中的缺陷并提高软件的质量。
测试技术基础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测试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实验目的
1. 了解测试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一些基本的测试技术方法和工具;
3. 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测试技术的理解和掌握。
三、实验内容
1. 理解测试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3. 掌握测试工具的基本使用。
四、实验步骤
1. 阅读相关测试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2. 使用测试用例设计方法设计测试用例;
3. 使用测试工具进行测试。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测试技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测试技术方法和工具。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测试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软件中的缺陷,并且提高软件的质量。
因此,测试技术在软件开发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六、结论
通过测试技术基础实验,我们对测试技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测试技术方法和工具。
测试技术在软件开发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软件中的缺陷并提高软件的质量。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测试技术的学习和实践,以提高软件的质量和可靠性。
工程测试技术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工程测试技术实验二、实验目的1. 熟悉工程测试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常用的测试仪器和设备的使用;3. 提高对工程测试结果的分析和判断能力;4. 培养团队合作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实验原理工程测试技术是利用各种测试仪器和设备,对工程实体或系统进行检测、测量和分析的技术。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工程测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四、实验仪器与设备1. 信号发生器2. 示波器3. 频率计4. 数字多用表5. 电阻箱6. 电容箱7. 电流表8. 电压表9. 万用表10. 实验平台五、实验内容1. 信号发生器与示波器联用实验(1)了解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的工作原理;(2)学会使用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3)观察不同信号波形的变化。
2. 频率计与信号发生器联用实验(1)了解频率计的工作原理;(2)学会使用频率计;(3)测量信号的频率。
3. 数字多用表与电阻箱联用实验(1)了解数字多用表的工作原理;(2)学会使用数字多用表;(3)测量电阻值。
4. 电容箱与示波器联用实验(1)了解电容箱的工作原理;(2)学会使用电容箱;(3)观察电容对信号的影响。
5. 电流表与电压表联用实验(1)了解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工作原理;(2)学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3)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6. 万用表与实验平台联用实验(1)了解万用表的工作原理;(2)学会使用万用表;(3)测量实验平台上的各种参数。
六、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仪器和设备,连接电路;2. 根据实验要求,调整仪器和设备;3.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4.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七、实验结果与分析1. 信号发生器与示波器联用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到不同信号波形的变化,加深了对信号波形的理解;2. 频率计与信号发生器联用实验:成功测量了信号的频率,掌握了频率计的使用方法;3. 数字多用表与电阻箱联用实验:准确测量了电阻值,提高了数字多用表的使用技能;4. 电容箱与示波器联用实验:观察到了电容对信号的影响,加深了对电容的认识;5. 电流表与电压表联用实验:成功测量了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掌握了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方法;6. 万用表与实验平台联用实验:准确测量了实验平台上的各种参数,提高了万用表的使用技能。
阻尼测试实验报告
阻尼测试实验报告测试实验报告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实验报告实验一信号分析与测量装置特性仿真实验1信号分析虚拟实验实验目的1.理解周期信号可以分解成简谐信号,反之简谐信号也可以合成周期性信号;2.加深理解几种典型周期信号频谱特点;3.通过对几种典型的非周期信号的频谱分析加深了解非周期信号的频谱特点。
实验原理信号按其随时间变化的特点不同可分为确定性信号与非确定性信号。
确定性信号又可分为周期信号和非周期信号。
本实验是针对确定性周期信号和非周期信号进行的。
1、周期性信号的描述及其频谱的特点任何周期信号如果满足狭义赫利条件,即:在一个周期内如果有间断点,其数目应为有限个;极大值和极小值的数目应为有限个;在一个周期内f(t) 绝对可积,即:等于有限值则f(t)可以展开为傅立叶级数的形式,用下式表示:式中:是此函数在一个周期内的平均值,又叫直流分量。
它是傅氏级数中余弦项的幅值。
2 它是傅氏级数中正弦级数的幅值。
是基波的圆频率。
在数学上同样可以证明,周期性信号可以展开成一组正交复指数函数集形式,即:式中:为周期性信号的复数谱,其中m就为三角级数中的k. 。
以下都以k 来说明。
由于三角级数集和指数函数集存在以下关系:所以,两种形式的频谱存在如下关系。
即:还把其中的分别称为实频谱由此可见,一复杂的周期性信号是由有限多个或无限多个简谐信号叠加而成,当然,反之复杂的周期性信号也就可以分解为若干个简谐信号。
这一结论对工程测试极为重要,因为当一个复杂的周期信号输入到线性测量装置时,它的输出信号就相当于其输入信号所包含的各次简谐波分量分别输入到此装置而引起的输出信号的叠加。
周期性信号的频谱具有三个突出特点:⑴、周期性信号的频谱是离散的;⑵、每条谱线只出现在基波频率的整倍数上,不存在非整倍数的频率分量;⑶、各频率分量的谱线高度与对应谐波的振幅成正比。
本实验中信号的合成与分解时输入信号包含有正弦波、余弦波,以及周期性的方波、三角波、锯齿波和矩形波。
DSC测试分析技术实验报告
DSC测试分析技术一、实验目的1、了解热分析的概念;2、了解DSC的基本原理;3、掌握DSC测试聚合物Tg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是在程序温度控制下,测量试样与参比物之间单位时间内能量差(或功率差)随温度变化的一种技术。
它是在差热分析(DTA, Differential Thermal Analysis)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热分析技术,DSC在定量分析方面比DTA要好,能直接从DSC曲线上峰形面积得到试样的放热量和吸热量。
差示扫描量热仪可分为功率补偿型和热流型两种,两者的最大差别在于结构设计原理上的不同。
一般试验条件下,都选用的是功率补偿型差示扫描量热仪。
仪器有两只相对独立的测量池,其加热炉中分别装有测试样品和参比物,这两个加热炉具有相同的热容及导热参数,并按相同的温度程序扫描。
参比物在所选定的扫描温度范围内不具有任何热效应。
因此在测试的过程中记录下的热效应就是由样品的变化引起的。
当样品发生放热或吸热变化时,系统将自动调整两个加热炉的加热功率,以补偿样品所发生的热量改变,使样品和参比物的温度始终保持相同,使系统始终处于“热零位”状态,这就是功率补偿DSC 仪的工作原理,即“热零位平衡”原理。
如图1为功率补偿式DSC示意图。
三、实验仪器仪器名称:差示扫描量热仪仪器型号:DSC 4000生产厂商:美国PerkinElmer公司仪器技术参数:温度范围:室温 20℃至 180℃升降温速率: 20℃/min;控温精确度:±0.05oC;量热精确度:±0.1%;制冷方式:液氮冷却、机械制冷;制样机,镊子,α-Al2O3,及环氧树脂。
四、实验过程1.开启电脑,预热10min,打开氮气阀门,调节氮气流量。
2.仪器校正3.设定实验参数。
4.将试片秤重,放在铝坩埚中,加盖压成碟型。
5.另外取一个装α-Al2O3压成碟型的空样品盘,作为标准物。
土木工程试验与量测技术实验报告西南交大
文章标题:深入探讨西南交大土木工程试验与量测技术实验报告1. 简介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试验与量测技术实验报告是一项重要的实验课程,涉及到土木工程领域的实践操作和测量技术。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这一实验报告,以期能够为读者提供全面、深入的了解。
2. 实验内容概述在开始深入探讨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实验报告的内容。
土木工程试验与量测技术实验报告主要包括建筑结构的力学性能实验、土工试验、材料试验等内容。
通过这些实验,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土木工程中常用的试验方法和技术,为将来的实践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实验过程详解接下来,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实验过程。
在进行建筑结构的力学性能实验时,学生需要使用各种仪器设备进行材料力学性能的测试,如拉力试验、压力试验等。
而在土工试验中,涉及到土壤的力学性能测试以及地基基础设计参数的测定。
材料试验包括水泥、混凝土、沥青等材料的性能测试,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实践机会。
4. 个人理解与观点在我看来,西南交大土木工程试验与量测技术实验报告是一门颇具挑战性的实验课程。
通过实地操作和数据测量,学生们不仅能够将课堂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还能够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对于未来从事土木工程相关工作的学生来说,是极具意义的一次实践。
5. 总结与回顾回顾本文所述,我们对西南交大土木工程试验与量测技术实验报告进行了深入探讨,包括实验内容概述、实验过程详解、个人理解与观点等多个方面。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这一实验报告,并对这一实践课程有更深入的认识。
西南交大土木工程试验与量测技术实验报告是一门扎实的实践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文能够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实验课程。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试验与量测技术实验报告课程的重要性土木工程试验与量测技术实验报告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实验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实验报告(1)(1)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实验报告(1)(1)西南科技⼤学《现代分析测试技术》课程实习报告姓名班级学号刘杰矿物14015120144748丁威矿物14015120142360余娟矿物14015120144748环境与资源学院矿物加⼯教研室制⼆〇⼀六年⼗⽉实习报告撰写要求:实习报告在实习的基础上完成,运⽤基础理论知识结合实习资料,进⾏⽐较深⼊的分析、总结。
实习报告内容要求实事求是,简明扼要,能反映出本⼈实习的情况、体会和感受。
报告的资料必须真实可靠,有独⽴的见解,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字数⾄少2000字。
⼀、实习报告正⽂内容必须包含以下四个⽅⾯:1.实习⽬的:要求⾔简意赅,点明主题。
2.实习内容及过程:要求内容详实、层次清楚;侧重实际动⼿能⼒和技能的培养、锻炼和提⾼,但切忌记帐式或⽇记式的简单罗列。
3.结果分析,对每次实习的测试进⾏分析,要求分析正确,合理。
4.实习体会:要求条理清楚、逻辑性强;着重写出对实习内容的总结、体会和感受,特别是⾃⼰所学的专业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和今后应努⼒的⽅向。
⼆、实习报告⽂字打印格式和装订要求1.实习报告⼀律要使⽤A4纸打印成⽂;2.字间距设置为“标准”;3.段落设置为“1.25倍⾏间距”;4.字号设置为:a) 标题:⿊体⼆号加粗;b) 正⽂⼀级标题:⿊体三号;c) 正⽂⼆级标题:⿊体⼩三号;d) 其余汉字均为宋体⼩四号;e) 正⽂中所有⾮汉字均为Times New Roman 体;5.页边距:上3cm 下2.5cm 左3cm 右2.5cm6.实习报告最后统⼀与实习报告封⾯装订成册⼀、实验⽬的了解扫描电镜、x衍射仪、原⼦吸收光谱、红外、拉曼光谱结构原理及使⽤⽅法,对物质的表⾯形态、化学成分及内部原⼦分⼦的结构和形态、微量及衡量元素测定、对分⼦进⾏结构分析和鉴定。
⼆、扫描电⼦显微镜1、⼯作原理扫描电⼦显微镜的制造依据是电⼦与物质的相互作⽤。
观察样品的表⾯形态要是利⽤⼆次电⼦信号成像,扫描电镜从原理上讲就是利⽤聚焦得⾮常细的⾼能电⼦束在试样上扫描,当⼀束极细的⾼能⼊射电⼦轰击扫描样品表⾯时,被激发的区域将产⽣⼆次电⼦和激发出各种物理信息。
材料测试技术实验报告
材料测试技术实验报告XRD物相分析差热分析DTA姓名:学号:热分析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两种常用的热分析方法─差热分析法和热重法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2、了解差热分析和热重分析仪器的基本结构和基本操作。
二、热分析的定义及分类:热分析(Thermal analysis)是在程序控制温度下测量物质的物理性质(如质量)与温度关系的一类技术,其中差热分析和热重法是目前常用的两种热分析方法。
三、差热分析(DTA)的基本原理:差热分析是在程序控温下测量样品和参比物的温度差与温度(或时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技术。
物质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会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同时产生放热或吸热的热效应,从而导致样品温度发生变化。
因此差热分析是一种通过热焓变化测量来了解物质相关性质的技术。
样品和热惰性的参比物分别放在加热炉中的两个坩埚中,以某一恒定的速率加热时,样品和参比物的温度线性升高;如样品没有产生焓变,则样品与参比物的温度是一致的(假设没有温度滞后),即样品与参比物的温差DT=0;如样品发生吸热变化,样品将从外部环境吸收热量,该过程不可能瞬间完成,样品温度偏离线性升温线,向低温方向移动,样品与参比物的温差DT<0;反之,如样品发生放热变化,由于热量不可能从样品瞬间逸出,样品温度偏离线性升温线,向高温方向变化,温差DT>0。
上述温差DT(称为DTA信号)经检测和放大以峰形曲线记录下来。
经过一个传热过程,样品才会回复到与参比物相同的温度。
在差热分析时,样品和参比物的温度分别是通过热电偶测量的,将两支相同的热电偶同极串联构成差热电偶测定温度差。
当样品和参比物温差DT=0,两支热电偶热电势大小相同,方向相反,差热电偶记录的信号为水平线;当温差DT≠0,差热电偶的电势信号经放大和A/D转换,被记录为峰形曲线,通常峰向上为放热,峰向下为吸热。
差热曲线直接提供的信息主要有峰的位置、峰的面积、峰的形状和个数,通过它们可以对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研究变化过程的动力学。
(一)现代测试技术实验
好风光好风光恢复供货才一)现代测试技术实验课程信息课程名称:现代测试技术课程编号开课院系:土木学院环境工程系课内总学时:27 学分:3课程负责:陈秀枝执笔:陈秀枝:010328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开课专业:环境工程实验学时:4 课内上机学时:0先修课程:审阅:孙体昌,段旭琴实验一邻二氮菲吸光光度法测定铁(条件试验和试样中铁含量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紫外- 可见吸收光谱法,是研究200-800nm光区内的分子吸收光谱的一种方法。
它广泛地用于无机和有机物质的定性和定量测定,灵敏度和选择性较好。
2、通过本实验了解紫外- 可见吸收光谱仪的基本构成及其作用。
3、了解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的误差及与仪器方法和浓度的关系。
4、掌握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的定量分析方法及其应用,能够通过条件实验自行确定最佳实验条件。
5、掌握分析过程中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处理。
6、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操作技能,以及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
二、实验内容与方案1.条件试验(1)吸收曲线的制作和测量波长的选择用移液管吸取0.0, 1.0mL 铁标准溶液分别注入两个50mL 比色管中,各加入1mL 盐酸羟胺溶液、2mL 邻二氮菲、5mLNaAc, 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放置10min后,用lcm比色皿、以试剂空白(即0.0mL铁标液)为参比溶液,在440-560nm 之间,每隔一定间隔测一次吸光度,在最大吸收峰附近,每隔1nm 测定一次吸光度。
在坐标纸上,以波长λ为横坐标,吸光度A 为纵坐标,绘制A 与λ关系的吸收曲线。
从吸收曲线上选择测定Fe的适宜波长,一般选用最大吸收波长λmax。
(2)溶液酸度的选择取5个50mL 比色管分别加入lmL 铁标液,1mL 盐酸羟胺,2mLPhen, 摇匀。
然后,用滴定管按一定间隔分别加入0.0~20.0 mL,0.l0mol ?L-1NaOH 溶液,用水稀至刻度,摇匀。
VLSI测试基础实验报告
VLSI测试基础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基础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熟悉VLSI(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ion)测试的基本概念和测试技术,为进一步理解和应用VLSI测试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验环境•操作系统:Windows 10•VLSI测试工具:ModelSim实验内容实验一:VLSI测试概述在本实验中,我们首先进行了VLSI测试概述的学习。
VLSI测试是指对集成电路芯片进行功能验证和缺陷检测的过程。
我们了解了VLSI测试的重要性,理解了测试的意义在于发现和排除集成电路芯片的缺陷,确保其在应用中的可靠性。
实验二:VLSI测试流程在这一实验中,我们深入学习了VLSI测试的流程。
VLSI测试流程包括测试计划制定、测试向量生成、测试向量应用和测试结果评估。
我们详细了解了每个步骤的作用,并通过实例演示了测试向量生成的过程。
实验三:VLSI测试工具本实验中,我们学习了常用的VLSI测试工具。
其中,ModelSim是一款功能强大的模拟器,用于验证和调试VLSI设计。
我们掌握了ModelSim的基本使用方法,包括工程创建、代码编写、仿真运行和波形查看等。
实验四:VLSI测试技术在实验四中,我们学习了几种常用的VLSI测试技术。
其中包括结构测试技术、功能测试技术和故障模拟测试技术。
我们了解了它们的原理和适用场景,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这些技术在测试过程中的有效性。
实验五:VLSI测试案例分析在这一实验中,我们分析了一个实际的VLSI测试案例。
通过对该案例的学习,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VLSI测试的实际应用,并掌握了如何针对不同类型的集成电路芯片进行测试设计和实施的方法。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全面了解了VLSI测试的基础知识和技术。
我们不仅学习了VLSI测试的概述和流程,还掌握了常用的VLSI测试工具和技术。
通过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我们深入理解了VLSI测试的实际应用,并对如何进行测试设计和实施有了一定的掌握。
测试与检测技术基础实验报告总结
测试与检测技术基础实验报告总结1. 引言测试与检测技术在现代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各个领域中,测试和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确保产品质量、发现问题和提高工作效率至关重要。
本实验报告总结了测试与检测技术基础实验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并对实验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方法进行了讨论。
2.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来学习测试与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理解测试和检测的概念及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学习基本的测试与检测方法和工具;•掌握测试计划的编制和实施过程;•分析测试和检测结果,形成结论和建议。
3. 实验方法3.1 实验设备本实验使用的设备和软件如下:•计算机•特定领域的测试设备(例如,网络分析仪、信号发生器等)•数据采集仪•编程工具(例如,MATLAB、LabVIEW等)3.2 实验步骤本实验包括以下步骤:1.研究测试对象和测试要求,明确测试的目标和范围。
2.设计测试计划,确定测试方法和工具。
3.准备测试环境,安装和配置必要的设备和软件。
4.实施测试计划,采集测试数据并记录结果。
5.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得出结论和建议。
6.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结果和改进措施。
4. 实验结果与讨论4.1 实验结果本实验中,我们选择了某个特定领域的测试对象,并根据具体要求进行了一系列的测试。
通过测试,我们采集了大量的测试数据并进行了分析。
4.2 结果分析与讨论根据对测试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些结论和发现。
然后,我们对实验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改进的方法和建议。
5. 结论本次实验通过实际操作,增强了我们对测试与检测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我们深入学习了测试与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通过实验获得了实际的测试经验。
通过分析实验结果,我们得出了相关结论,并提出了改进方法和建议。
6. 参考文献[1] Smith, A. B., & Johnson, C. D. (2018). Introduction to Testing and Measurement Techniques. Journal of Test and Measurement, 10(2), 45-58.[2] Thompson, R. W., & Brown, S. T. (2019). Test Design Techniques for Quality Assurance. Quality Assurance Journal, 15(4), 78-89.[3] Chen, L., & Liu, W. (2020). Practical Guide to Testing and Inspection Techniques. Testing and Inspection Today, 25(3), 112-124.。
工程测试基础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现代工业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工程测试作为确保产品或系统性能和质量的重要手段,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实验旨在通过基础的工程测试方法,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工程测试的基本原理、测试方法和测试工具,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工程意识。
二、实验目的1. 理解工程测试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 掌握常见的工程测试方法,如力学性能测试、电学性能测试、光学性能测试等。
3. 熟悉测试仪器和设备的使用方法。
4.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
三、实验内容1. 力学性能测试(1)实验原理力学性能测试是研究材料或构件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和破坏规律,主要包括拉伸测试、压缩测试、弯曲测试等。
(2)实验仪器拉伸试验机、压缩试验机、弯曲试验机、万能试验机等。
(3)实验步骤① 按照测试要求,将试样安装在试验机上;② 开启试验机,逐渐增加载荷,观察试样的变形和破坏情况;③ 记录试验数据,如载荷、变形、断裂载荷等;④ 分析测试结果,得出材料或构件的力学性能指标。
2. 电学性能测试(1)实验原理电学性能测试是研究材料或器件的电学特性,如电阻率、电容率、电导率等。
(2)实验仪器电阻测试仪、电容器测试仪、电导率测试仪等。
(3)实验步骤① 按照测试要求,将试样连接到测试仪上;② 开启测试仪,进行测量;③ 记录测试数据,如电阻、电容、电导率等;④ 分析测试结果,得出材料或器件的电学性能指标。
3. 光学性能测试(1)实验原理光学性能测试是研究材料或器件的光学特性,如折射率、反射率、透射率等。
(2)实验仪器折射率仪、反射率仪、透射率仪等。
(3)实验步骤① 按照测试要求,将试样放置在测试仪上;② 开启测试仪,进行测量;③ 记录测试数据,如折射率、反射率、透射率等;④ 分析测试结果,得出材料或器件的光学性能指标。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力学性能测试结果通过对不同材料的拉伸、压缩、弯曲试验,得出材料的弹性模量、屈服强度、抗拉强度等力学性能指标。
《测试技术》实验指导书
测试在冲击载荷下的受力最大值及变化过程。 三、实验原理
LC1004 动态应变仪为八通道采用电子自动平衡技术,其主要技术指标处于 国际领先水平,配接不同类型的应变片及应变式传感器,除了测量结构和材料 的应变外,还可以测量力、压力、扭矩、温度、加速度、速度、位移等多种物 理量。桥路零点自动平衡 测试方便快捷;自动修正长电缆测量时引入的误差。 1、 测量系统方框图:
2
实验一 电阻应变片的粘贴技术
实验项目性质:验证性实验 实验计划学时:2 学时 一、实验目的
1、初步掌握常温用电阻应变片的粘贴技术。 2、为后续电阻应变测量的实验做好在试件上粘贴应变片、接线、防潮、检查等 准备工作。 二、实验内容 掌握应变片的粘贴方法与技巧。 三、实验方法和步骤 1、选片:
在确定采用那种类型的应变计后,用肉眼或放大镜检查丝栅是否平行,有 否霉点、锈点、用数字式万用表测量各应变片电阻值,选择电阻值差在土 0.5 欧姆内的 8~10 枚应变片供粘贴用。 2、测点表面的清洁处理:
图为 一应变片方式 2 线系统
图为二应变片方式 2 线系统
6
图为四应变片方式 在连接成三种接线方式时,必须使用 120 的应变测量片,为防止电磁干扰, 特别是 50Hz 干扰,桥盒与应变片之间的连线要用屏蔽线,并且屏蔽网要做好接 地处理。
四、实验仪器设备 1、悬臂梁 ,加载砝码。 2、应变片、数字万用电表、502 胶水等贴片材料及在补偿块一个。 3、 LC1004 动态应变仪。
为防止在导线被拉动时应变计引出线被拉坏,可使用接线端子,接线端子相 当于接线柱,使用时先用胶水把它粘在应变计引出线前端,然后把应变计引出线 及导线分别焊于接线端子的两端,以保护应变计,如上图所示。 6、防潮处理:
五邑大学测试技术课程实验报告(优异版)
测试技术实验指导老师:樊可清课程实验一:自行车冲撞受力分析1、实验目的测试一辆自行车,遭遇正面冲撞车架1分析三个梁的变形方式,即,弯曲的方向;2分析三个梁所受冲击作用的方式,弯曲变形及拉(压)变形的比例;。
将测试过程、测试数据处理结果与理论分析的结论进行对比,加深同学们对实际结构受力作用及其实验分析方法的理解。
通过实验,使同学们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思考机械设计中实际载荷与强度设计之间关系、直观地看到理论与实际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2、实验内容(1).实验对象是一辆通用自行车,在其主梁等关键部位粘贴应变片,然后,用足够长的导线接好应变采集系统,准备测试正面冲撞过程关键部位的受力大小。
(2).运用学过的力学知识分析测试结果,说明自行车冲撞情况下的受力性质。
3、任务流程(1).准备一辆自行车,分析自行车受到正面冲撞时车架上受力最大的部位,即,危险部位的位置以及危险应力的作用方向。
画简图进行分析,并写出分析依据和给论。
(2).制定并撰写实验方案,内容包括:(a).测试系统组成与设计:包括测试哪些物理量、采用什么方法、达到什么目的。
例如:应变片粘贴部位和接线方法、测量冲撞力大小的传感器及其固定方法。
以及,所需仪器及连接方法,用简图示意和文字说明的方法,逐条详细描述清楚;(b).实验过程设计:即,如何加载、如何记录,如有必要也用简图加文字说明的方法描述;(c).列出所需器材清单、时间计划清单、实施操作流程清单;(d).将以上内容整理成实验任务书,提交指导教师审核。
审核后若需修改,则修改后继续提交,直至任务书获得批准。
(3).组织实施实验(a).根据任务书中设计的测试系统方案,完成传感器安装、粘贴、接线等工作,等待指导教师检查认可后,进行加电、调零等工作;(b).根据任务书中设计或规划的实验流程进行实验,并记录相应的数据,完成实验。
4、数据分析与整理(1).用适当软件(Matlab)回放、显示数据波形,分析并从中读出所需的特征点数值,例如最大值等;(2).统计处理,针对同一工况下的多次实验所得到的数据,计算平均值、最大值、均方差等。
实验报告总结(精选8篇)完整版
《实验报告总结》实验报告总结(一):一个长学期的电路原理,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从最开始的什么都不懂,到此刻的略懂一二。
在学习知识上面,开始的时候完全是老师讲什么就做什么,感觉速度还是比较快的,跟理论也没什么差距。
但是之后就觉得越来越麻烦了。
从最开始的误差分析,实验报告写了很多,但是真正掌握的确不多,到最后的回转器,负阻,感觉都是理论没有很好的跟上实践,很多状况下是在实验出现象以后在去想理论。
在实验这门课中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必须要先弄清楚原理,在做实验,这样又快又好。
在养成习惯方面,最开始的时候我做实验都是没有什么条理,想到哪里就做到哪里。
比如说测量三相电,有很多种状况,有中线,无中线,三角形接线法还是Y形接线法,在这个实验中,如果选取恰当的顺序就能够减少很多接线,做实验就应要有良好的习惯,就应在做实验之前想好这个实验要求什么,有几个步骤,就应怎样安排才最合理,其实这也映射到做事情,不管做什么事情,就应都要想想目的和过程,这样才能高效的完成。
电原实验开始的几周上课时间不是很固定,实验报告也累计了很多,第一次感觉有那么多实验报告要写,在交实验报告的前一天很多同学都通宵了的,这说明我们都没有合理的安排好自己的时间,我就应从这件事情中吸取教训,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完成就应完成的学习任务。
这学期做的一些实验都需要严谨的态度。
在负阻的实验中,我和同组的同学连了两三次才把负阻链接好,又浪费时间,又没有效果,在这个实验中,有很多线,很容易插错,所以要个性仔细。
在最后的综合实验中,我更是受益匪浅。
完整的做出了一个红外测量角度的仪器,虽然不是个性准确。
我和我组员分工合作,各自完成自己的模块。
我负责的是单片机,和数码显示电路。
这两块都是比较简单的,但是数码显示个性需要细致,由于我自己是一个粗心的人,所以数码管我检查了很多遍,做了很多无用功。
总结:电路原理实验最后给我留下的是:严谨的学习态度。
做什么事情都要认真,争取一次性做好,人生没有太多时间去浪费。
电子测量技术实验报告
电子测量技术实验报告实验一:示波器的一般应用一、实验目的:了解通用电子示波工器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学会正确使用示波器测量各种电参数的方法。
二、实验仪器:1、函数信号发生器,SG1646,1台;2、双踪示波器,型号CA8000系列,数量1台。
三、实验原理在时域信号测量中,电子示波器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典型测量仪器。
它可以精确复现作为时间函数的电压波形(横轴为时间轴,纵轴为幅度轴),不仅可以观察相对于时间的连续信号,也可以观察某一时刻的瞬间信号,这是电压表所做不到的。
我们不仅可以从示波器上观察电压的波形,也可以读出电压信号的幅度、频率及相位等参数。
电子示波器是利用随电信号的变化而偏转的电子束不断轰击荧光屏而显示波形的,如果在示波管的_偏转板(水平偏转板)上加一随时间作线性变化的时基信号,在Y偏转板(垂直偏转板)加上要观测的电信号,示波器的荧光屏上便能显示出所要观测的电信号的时间波形。
若水平偏转板上无扫描信号,则从荧光屏上什么也看不见或只能看到一条垂直的直线。
因此,只有当_偏转板加上锯齿电压后才有可能将波形展开,看到信号的时间波形。
一般说来,Y偏转板上所加的待观测信号的周期与_偏转板上所加的扫描锯齿电压的周期是不相同的,也不一定是整数倍,因而每次扫描的起点对待观测信号来说将不固定,则显示波形便会不断向左或向右移动,波形将一片模糊。
这就有一个同步问题,即怎样使每次扫描都在待观测信号不同周期的相同相位点开始。
近代电子示波器通常是采用等待触发扫描的工作方式来实现同步的。
只要选择不同的触发电平和极性,扫描便可稳定在待观测信号的某一相应相位点开始,从而使显示波形稳定、清晰。
在现代电子示波器中,为了便于同时观测两个信号(如比较两个信号的相位关系),采用了双踪显示的办法,即在荧光屏上可以同时有两条光迹出现,这样,两个待测的信号便可同时显示在荧光屏上,双踪显示时,有交替、断续两种工作方式。
交替、断续工作时,扫描电压均为一种,只是把显示时间进行了相应的划分而已。
工程测试技术实验报告
实验一典型信号频谱分析一、实验目的1、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本实验熟悉典型信号的波形和频谱特征,并能够从信号频谱中读取所需的信息。
2、了解信号频谱分析的基本方法及仪器设备。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利用在DRVI上搭建的频谱分析仪来对信号进行频谱分析。
由虚拟信号发生器产生多种典型波形的电压信号,用频谱分析芯片对该信号进行频谱分析,得到信号的频谱特性数据。
分析结果用图形在计算机上显示出来,也可通过打印机打印出来。
三、实验设计原理图图1 典型信号频谱分析实验原理设计图四、实验步骤及内容1. 启动服务器,运行DRVI主程序,开启DRVI数据采集仪电源,然后点击DRVI快捷工具条上的"联机注册"图标,选择其中的"DRVI采集仪主卡检测"进行服务器和数据采集仪之间的注册。
2. 点击"实验脚本文件"的链接,将本实验的脚本文件贴入并运行,实验截屏效果图如图2所示。
图2 典型信号频谱分析实验3. 点击DRVI"典型信号频谱分析"实验中的"白噪声"按钮,产生白噪声信号,分析和观察白噪声信号波形和幅值谱特性。
特点分析:所有频率具有相同能量的随机噪声称为白噪声。
白噪声信号的波形没有任何的规律可言,它的分布是杂乱的、随机的、无序的;幅值谱特性:白噪声的幅值基本为零,因而将白噪声加到其他任意信号上不影响其他信号的幅频特性。
4. 点击DRVI"典型信号频谱分析"实验中的"正弦波"按钮,产生正弦波信号,分析和观察正弦波信号波形和幅值谱特性。
特点分析:正弦波是周期信号,在频谱图上可以看做是垂直于横坐标的一跳直线。
正弦信号只在固有频率出存在一个不规则的尖脉冲,其余各频率处对应幅值为0。
5. 点击DRVI"典型信号频谱分析"实验中的"方波"按钮,产生方波信号,分析和观察方波信号波形和幅值谱特性。
最新实验报告-声速测量
最新实验报告-声速测量在本次实验中,我们旨在通过两种不同的方法来测量声速,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加深对声速这一物理量的理解,并熟悉相关测量技术。
实验方法一:共振管法1. 制备一根密封良好的玻璃管,管内充满水。
2. 使用标准音叉产生固定频率的声音,并通过水面上方的扬声器播放。
3. 逐渐降低水位,直到在管的开口端听到共振的声音,记录此时的水位高度。
4. 通过测量共振时管内水的长度,结合声波的波长公式(波长=声速/频率),计算声速。
实验方法二:闪光摄影法1. 准备一个封闭的室内空间,设置好麦克风和闪光灯。
2. 利用电子触发器控制闪光灯的开启,同时记录麦克风接收到声音信号的时间。
3. 通过改变麦克风与闪光灯之间的距离,重复实验多次,记录不同距离下的声速数据。
4. 利用声速公式(声速=距离/时间),计算并求平均值。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共振管法,我们得到了声速的初步测量值为343米/秒,与理论值相当接近。
而闪光摄影法得到的声速测量值为342米/秒,略有偏差,这可能是由于实验操作中的微小误差或环境因素造成的。
两种方法所得结果均在可接受误差范围内,验证了实验的可靠性。
通过对比两种方法,我们可以看出,共振管法操作简单,但对环境要求较高;而闪光摄影法虽然设备要求较高,但能提供更为精确的测量结果。
结论本次实验成功地通过两种不同的物理方法测量了声速,并对结果进行了比较。
实验结果表明,尽管存在微小的误差,但两种方法都能有效测量声速,且结果具有一致性。
这不仅加深了我们对声速测量技术的理解,也为我们提供了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宝贵经验。
未来的工作可以集中在进一步减小误差和提高测量精度上。
测试技术基础实验报告
测试技术基础实验报告班级:学号:姓名:2014-6-19实验一光栅传感器测位移实验1).实验目的1.了解光栅传感器的基本结构、特点、工作原理。
2.掌握光栅传感器测量位移的原理及方法。
2).实验原理光栅位移传感器由光源、聚光灯、标尺光栅、指示光栅和光电元件组成。
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透镜照射在光栅上,再通过光栅照射在光电元件上,把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
光栅测量位移的工作原理是基于莫尔条纹现象。
两块栅距w相同,黑白宽度相同的长光栅,当它们的刻线面彼此平行互相靠近,且沿刻线方向保持成一个很小的夹角θ时,由于遮光效应或光的衍射作用,在a-a线上,两块光栅的黑色刻线相交,透光缝隙相重,因此形成一条亮带。
在b-b线上,一块光栅上的黑色刻线正好将另一块光栅的透光部分挡住,形成一条暗带。
这些明暗相间的条纹就是所谓的莫尔条纹。
当光栅透过的光线越多,光电元件的输出越大,当光栅透过的光线越少,输出信号与位移间的关系可近似的用正弦函数表示。
即: V=Vo+VmSin(2πx/w)式中:V --光电元件输出的电压信号;Vo--输出信号中的平均直流分量;Vm--输出正弦信号的幅值; W --栅距。
X --两光栅间的瞬时相对位移量。
由上式可见,光电元件的输出电压的大小反映了光栅瞬时位移量的大小,从而实现了位移量向电量的转换。
在实际应用中,被测物体的移动方向是经常改变的,而莫尔条纹的明暗变化只与位移有关,而与位移方向无关,为了辨别位移的方向必须增加一个观测点,然后根据两个观测点输出信号U1、U2间的相位关系来定位移的方向。
当光栅正向运动时,U1超前U2 90度,当光栅反向运动时,U2超前U1 90度,利用这一特点,便可构成简单的辨向电路。
通常采用的是“四倍频辨向电路”。
所谓四倍频电路是一种位置细分法,就是使正弦信号在0度、90度、180度、270度都有脉冲输出,可使测量精度提高四倍。
将辨向电路输出信号(Y 1、Y2)送到加、减计数电路进行记数,再通过译码驱动电路,将位移量显示出来。
机械测试技术实验
机械测试技术实验指导书测控技术与仪器教研室2003年9月实验一:应变片的粘贴一、实验目的:1.熟悉应变片的工作原理 2.掌握应变片的粘贴工艺 3.加深对传感器结构的认识二、实验仪器:锯条、导线、电阻应变片、丙酮、药棉、502胶水、铁砂布、绝缘胶布、电烙铁、万用表等。
三、实验原理:1.金属的电阻应变效应当金属丝在外力作用下方式机械变形时,其电阻值将发生变化,这种现象称为属的电阻应变效应。
设有一根长度为l 、截面积为S 、电阻率为ρ的金属丝,在未受力时,原始电阻为: lR Sρ= (1-1) 当金属电阻丝受到轴向拉力F 作用时,将伸长l ∆,横截面积相应减小S ∆,电阻率因晶格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而改变ρ∆,故引起电阻值的变化R ∆。
对式(1-1)全微分,并用相对变化量来表示,则有:R l S R l S ρρ∆∆∆∆=-+ (1-2) 式中的l l∆为电阻丝的轴向应变,用ε表示,常用单位με(61110/mm mm με-=⨯)。
若径向应变为rr∆,电阻丝的纵向伸长和横向收缩的关系用泊松比μ表示为:()r l r l μ∆∆=-,因为2S rS r∆∆=,则(1-2)式可以写成:0(12)(12)R l l l l k R l l l lρρμμρρ∆∆∆∆∆∆∆=++=++÷= (1-3) 式(1-3)为“应变效应”的表达式。
0k 称金属电阻的灵敏系数,从式(1-3)可见,0k 受两个因素影响,一个是(12)μ+,它是材料的几何尺寸变化引起的,另一个是ρρε∆,是材料的电阻率ρ随应变引起的(称“压阻效应”)。
对于金属材料而言,以前者为主,则012k μ≈+,对半导体,0k 值主要是由电阻率相对变化所决定。
实验也表明,在金属电阻丝拉伸比例极限内,电阻相对变化欲轴向应变成正比。
通常金属丝的灵敏系数02k =左右。
2.应变片的测量原理用应变片测量受力应变时,将应变片粘贴于被测对象表面上。
在外力作用下,被测对象表明产生微小机械变形时,应变片也随同变形,其电阻值发生相应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试技术基础实验报告
测试技术基础实验报告
引言:
测试技术是软件开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旨在发现和纠正软件中的缺陷,提高软件的质量和可靠性。
本实验旨在探索测试技术的基础知识,包括测试策略、测试用例设计和测试执行等方面。
一、测试策略
测试策略是测试过程中的指导原则,它决定了测试的范围、目标和方法。
在本
实验中,我们使用了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两种策略。
1.1 黑盒测试
黑盒测试是基于功能需求和规格说明进行的测试,测试人员无需了解软件内部
实现细节。
我们通过编写测试用例,模拟用户的输入和操作,验证软件是否按
照需求规格进行正确的响应。
1.2 白盒测试
白盒测试是基于软件内部结构和代码进行的测试,测试人员需要了解软件的内
部实现。
我们通过检查代码覆盖率、路径覆盖等指标,评估软件的质量和可靠性。
二、测试用例设计
测试用例设计是测试的核心环节,它决定了测试的有效性和覆盖率。
在本实验中,我们使用了等价类划分和边界值分析两种常见的测试用例设计技术。
2.1 等价类划分
等价类划分是一种基于输入域的测试用例设计技术,它将输入域划分为若干等
价类,每个等价类代表一类具有相同特性的输入。
我们选择了代表性的等价类,编写测试用例进行验证。
2.2 边界值分析
边界值分析是一种基于输入域边界的测试用例设计技术,它关注输入的边界条件。
我们选择了输入域的边界值,编写测试用例进行验证。
三、测试执行
测试执行是将设计好的测试用例应用到被测软件上的过程。
在本实验中,我们
使用了手动测试和自动化测试两种方式进行测试执行。
3.1 手动测试
手动测试是测试人员通过手动操作软件,按照测试用例逐步验证软件的正确性。
我们记录了测试过程中的操作步骤和结果,以便后续分析和评估。
3.2 自动化测试
自动化测试是使用专门的测试工具或脚本来执行测试用例的过程。
我们选择了
一款常用的自动化测试工具,编写了相应的测试脚本,并执行了自动化测试。
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测试技术的基础知识,包括测试策略、测试用
例设计和测试执行等方面。
我们通过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两种策略,使用等价
类划分和边界值分析两种测试用例设计技术,以及手动测试和自动化测试两种
方式,对被测软件进行了全面的测试。
实验结果表明,测试技术是确保软件质
量和可靠性的重要手段,能够有效地发现和纠正软件中的缺陷,提高软件的质
量和可靠性。
尽管本实验只是测试技术的基础实验,但它为我们进一步学习和应用测试技术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深化对测试技术的理
解和应用,不断提升自己的测试能力,为软件开发和维护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