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控制理论-滑膜控制

合集下载

滑模理论及其控制实例ppt课件

滑模理论及其控制实例ppt课件

x2 s0

O(0,0)
s0 x1
s0
•A
x•0
图1 滑模控制示意图
从定义中可以看出,设计变构控制的基本步骤,它包括两个相对部分,即寻求
切换函数s(x)和寻求控制量 u (x)和u (x) 。
8
滑模控制的特性:
1)设计反馈u(x),限定是变结构的,它能将系统的运动引导到一个超平面 s(x)=0上。且系统在该滑模面上的运动是渐进稳定的。
s0 x1
s0
•A
x•0
图1 滑模控制示意图
6
滑模控制器的设计思想:设计一个控制器,将从任一点出发的状态轨线 通过控制作用拉到滑模面上,然后沿着此滑模面滑动到原点。
根据所确定的滑模面函数 s(x),设计如下形式控制律
u
u
u
( (
x) , x),
s(x) 0 s(x) 0
其中 u (x) u (x) ,使得系统在任何初始点都能在有限时间内到达滑模面,
在机器人、航空航天、电力系统、伺服系统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3
基本概念
变结构控制是一类特殊的非线性控制,其非线性表现为控制作用的不 连续性。与其他控制策略的不同之处:系统的“结构”并不固定,而是在 动态过程中,根据系统当前的状态有目的地不断变化。
结构的变化若能启动“滑动模态”运动,称这样的控制为滑模控制。 注意:不是所有的变结构控制都能滑模控制,而滑模控制是变结构控制中 最主流的设计方法。
u
u u
( (
x) , x),
s(x) 0 s(x) 0
u Rm,t R
5)什么条件下可以确保滑动模态运动的存在以及系统在进入滑动模态运动 以后能具有良好的动态特性如渐近稳定等,是变结构控制理论所要研究 的主要问题。

滑模控制最强解析

滑模控制最强解析

滑模控制最强解析滑模控制是一种常用的控制方法,它具有快速响应、鲁棒性强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航空航天、机器人等领域。

本文将从原理、应用、优缺点等方面进行解析。

一、原理滑模控制是一种基于滑模面的控制方法,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引入一个滑模面,使得系统状态在滑模面上运动,从而实现对系统的控制。

具体来说,滑模面是一个超平面,其方程为s(x)=0,其中s(x)是系统状态的某个函数。

当系统状态在滑模面上运动时,控制器对系统进行控制,使得系统状态沿着滑模面快速收敛到目标状态。

二、应用滑模控制在工业控制、航空航天、机器人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工业控制中,滑模控制可以用于电机控制、温度控制、压力控制等方面。

在航空航天领域,滑模控制可以用于飞行器的姿态控制、飞行高度控制等方面。

在机器人领域,滑模控制可以用于机器人的运动控制、路径规划等方面。

三、优缺点滑模控制具有快速响应、鲁棒性强等优点。

由于滑模控制是一种非线性控制方法,因此可以应对系统的非线性特性,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此外,滑模控制的响应速度较快,可以实现对系统的快速控制。

然而,滑模控制也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滑模控制需要引入一个滑模面,这会增加系统的复杂度。

其次,滑模控制对系统的模型要求较高,需要准确地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

最后,滑模控制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出现滑模面跳动等问题,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

综上所述,滑模控制是一种常用的控制方法,具有快速响应、鲁棒性强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航空航天、机器人等领域。

然而,滑模控制也存在一些缺点,需要在实际应用中进行相应的处理。

控制理论-滑模变结构控制

控制理论-滑模变结构控制

控制理论-滑模变结构控制1、滑模变结构控制简介变结构控制( Variable Structure Control,VSC)本质上是⼀类特殊的⾮线性控制,其⾮线性表现为控制的不连续性;这种控制策略与其他控制的不同之处在于系统的“结构”并不固定,⽽是可以在动态过程中,根据系统当前的状态(如偏差及其各阶导数等),有⽬的地不断变化,迫使系统按照预定“滑动模态”的状态轨迹运动,所以⼜常称变结构控制为滑动模态控制( Sliding Mode Control,SMC),即滑模变结构控制。

由于滑动模态可以进⾏设计且与对象参数及扰动⽆关,这就使得变结构控制具有快速响应、对参数变化及扰动不灵敏、⽆须系统在线辦识,物理实现简单等优点。

该⽅法的缺点在于当状态轨迹到达滑模⾯后,难于严格地沿着滑⾯向着平衡点滑动,⽽是在滑模⾯两侧来回穿越,从⽽产⽣颤动。

总之,抖振产⽣的原因在于:当系统的轨迹到达切换⾯时,其速度是有限⼤,惯性使运动点穿越切换⾯,从⽽最终形成抖振,叠加在理想的滑动模态上。

对于实际的计算机采样系统⽽⾔,计算机的⾼速逻辑转换及⾼精度的数值运算使得切换开关本⾝的时间及空间滞后影响⼏乎不存在;因此,开关的切换动作所造成控制的不连续性是抖振发⽣的本质原因。

2、未建模动态按照我的理解,在控制系统中,我们往往⾯对的是⾼阶的系统,⽽我们的分析和设计常常⾯对的是低阶的系统,即所谓的⽤低阶系统来近似模拟⾼阶系统的特性。

通常我们能通过低阶系统获得与⾼阶系统相近似的动态性能。

注意这⾥说的是近似的,也就是说⾼阶系统还有⼀部分动态性能我们⽤低阶系统来分析时会忽略掉。

⽽忽略的这部分就是未建模动态。

3、滑模变结构控制基本原理滑模变结构控制是变结构控制系统的⼀种控制策略。

这种控制策略与常规控制的根本区别在于控制的不连续性,即⼀种使系统“结构”随时间变化的开关特性。

该控制特性可以迫使系统在⼀定特性下沿规定的状态轨迹作⼩幅度、⾼频率的上下运动,即所谓的滑动模态或“滑模”运动。

滑模控制原理matlab程序

滑模控制原理matlab程序

一、概述滑模控制是一种能够有效应对参数变化和外部干扰的控制方法,其原理是通过引入滑动模式,在滑动面上保持系统状态以抑制干扰和变化。

在实际工程中,滑模控制由于其优越的性能和鲁棒性,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探讨滑模控制的原理以及如何利用Matlab编程实现滑模控制。

二、滑模控制的原理滑模控制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引入滑模面,将系统状态限制在该面上,从而使系统能够快速、稳定地达到期望状态,并能够抵抗外部干扰和参数变化。

滑模控制的设计基于Lyapunov稳定性理论,在这种控制策略下,系统状态会迅速收敛到滑模面上,并在该面上保持稳定。

滑模控制的设计和实现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 确定系统模型和状态空间表示。

这一步需要对待控制的系统进行建模,并将其表示为状态空间形式,以便后续控制器设计和分析。

2. 设计滑模面和滑模控制规则。

根据系统模型和性能指标,确定滑模面的设计思路和控制规则。

3. 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和鲁棒性。

利用Lyapunov稳定性理论等分析方法,分析设计的滑模控制策略在系统稳定性和鲁棒性方面的性能。

4. 仿真验证和调试。

利用Matlab等仿真软件进行滑模控制器的设计和调试,验证设计的控制策略在仿真环境下的性能。

三、Matlab程序实现滑模控制在Matlab中实现滑模控制通常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状态空间模型表示首先需要将待控制的系统模型表示为状态空间形式,通常可以利用Matlab中的state-space函数来进行。

对于一个一阶线性系统,可以使用以下代码来表示其状态方程:```A = [0 1; -1 -1];B = [0; 1];C = [1 0];D = 0;sys = ss(A, B, C, D);```2. 滑模面设计和控制规则利用Matlab进行滑模面设计和控制规则的制定通常涉及到一些数学运算和符号计算。

针对一个二阶系统,可以利用Matlab的符号计算工具箱来求解滑模面的方程和控制规则的设计。

滑模控制和滑膜变结构控制

滑模控制和滑膜变结构控制

滑模控制和滑膜变结构控制1. 引言滑模控制和滑膜变结构控制是现代控制理论中重要的控制策略,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控制系统中。

滑模控制通过引入一个滑模面来实现系统的稳定性和鲁棒性;滑膜变结构控制通过在线调整系统的结构以适应不确定性和外部扰动。

2. 滑模控制滑模控制最早由俄罗斯科学家阿莫斯特芬于1968年提出,并在1974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滑模控制通过引入一个滑模面,将系统状态从非线性区域滑到线性区域,从而实现系统的稳定性和鲁棒性。

2.1 滑模面滑模面是滑模控制的核心概念之一,它通常由一个超平面表示,可以用数学方程描述为:s=Sx其中,s为滑模面,S为一个可逆矩阵,x为系统的状态变量。

2.2 滑模控制律滑模控制律用于调节系统状态,以使系统状态滑到滑模面上。

滑模控制律的一般形式可以表示为:u=−S−1B Tλ(s)其中,u为控制输入,B为输入矩阵,λ(s)为滑模曲线。

2.3 滑模控制的优点滑模控制具有以下几个优点:•鲁棒性强:滑模控制能够在面对参数扰动和外部干扰时保持系统的稳定性。

•快速响应:由于滑模面能够将系统状态快速滑到线性区域,使得系统具有快速响应的特性。

•无需精确模型:滑模控制不需要系统的精确模型,因此对于复杂系统的控制较为便捷。

3. 滑膜变结构控制滑膜变结构控制(SMC)由美国科学家丹尼尔·尤斯托曼在20世纪90年代末提出,是一种基于滑模控制的新型控制策略。

滑膜变结构控制通过在线调整系统的结构以适应不确定性和外部扰动,从而提高系统的鲁棒性和性能。

3.1 滑膜设计滑膜变结构控制的关键是设计一个合适的滑膜来响应系统的不确定性和扰动。

滑膜通常由一个或多个滑模面组成,通过在线调整滑膜的参数,可以适应不同的工作条件和控制要求。

3.2 滑膜变结构控制律滑膜变结构控制律的一般形式可以表示为:u=−K(θ)s−δ(θ)sign(s)其中,u为控制输入,K(θ)和δ(θ)分别为滑膜参数和输出增益,θ为参数向量,s为滑模曲线。

非线性观测器与滑模控制

非线性观测器与滑模控制

非线性观测器与滑模控制在现代控制理论中,非线性观测器与滑模控制是两种常用的控制方法,它们具有很好的鲁棒性和适应性,广泛应用于各类系统的控制与观测中。

一、非线性观测器非线性观测器是一种通过测量系统输出和知道系统模型的某些特性来估计系统状态的方法。

它的主要思想是通过对系统的输出进行观测,结合系统模型、测量数据以及数学方法,估计出系统的状态信息。

非线性观测器通常分为两种类型:确定性观测器和自适应观测器。

确定性观测器是基于系统的数学模型和测量数据,通过一定的数学运算来预测和估计系统的状态。

它的优点是精确度高,但需要事先了解系统的数学模型和参数信息。

在一些具有稳定的系统模型和已知参数的应用中,确定性观测器可以提供高效准确的状态估计。

自适应观测器是一种适应系统动态特性和模型不确定性的观测方法。

它通过对系统输出进行连续的观测和适应性参数估计,实时地调整观测器的参数,使其能够适应系统的变化和不确定性。

自适应观测器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鲁棒性,在系统模型和参数不确定的情况下,仍能够提供较好的状态估计。

二、滑模控制滑模控制是一种基于滑动模态的非线性控制方法。

它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构造一个滑动面,使系统状态在这个滑动面上滑动,并通过控制器的设计来实现对滑动过程的控制。

滑模控制具有很好的鲁棒性和抗干扰能力,对于系统模型不准确或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仍能保持较好的控制性能。

滑模控制的基本步骤包括滑模面的设计、滑模控制律的构造和滑模开关函数的设计。

其中,滑模面的设计是滑模控制的核心,它既要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又要使系统的响应速度和鲁棒性得到优化。

滑模控制律的构造是通过设计适当的控制算法,使系统状态在滑模面上滑动,并实现对系统状态的控制。

滑模开关函数的设计是为了实现滑模控制的切换和保持。

三、非线性观测器与滑模控制的结合非线性观测器与滑模控制可以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更加鲁棒和适应性强的控制方法。

在这种结合方法中,非线性观测器用于估计系统的状态信息,而滑模控制用于实现系统的控制。

滑模控制创新点

滑模控制创新点

滑模控制创新点滑模控制是一种常用的非线性控制方法,在动态系统控制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通过引入一个滑模面来实现对系统状态的稳定控制,具有鲁棒性强、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滑模控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不断取得了许多创新点。

滑模控制在控制理论和应用中的创新点之一是滑模面的设计。

滑模面是滑模控制的核心,它决定了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传统的滑模面设计通常基于系统的数学模型,但这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些新的滑模面设计方法,如基于模糊逻辑的滑模面设计、基于神经网络的滑模面设计等。

这些方法通过引入模糊逻辑和神经网络等技术,可以更好地适应实际系统的变化和不确定性,提高系统的控制性能。

滑模控制在控制策略的创新方面也有许多突破。

传统的滑模控制策略通常是基于系统的数学模型和控制目标进行设计的。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系统的数学模型往往是未知的或不完全的,这给控制策略的设计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些新的滑模控制策略,如自适应滑模控制、鲁棒滑模控制等。

这些策略通过引入自适应控制和鲁棒控制等技术,可以更好地适应系统的不确定性和干扰,提高系统的控制性能。

滑模控制在应用领域的创新点也是不可忽视的。

传统的滑模控制主要应用于电力系统、机械系统等领域,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滑模控制在新能源、无人驾驶、智能机器人等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这些应用领域的特点是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较高,因此需要更高级的滑模控制方法来实现对系统的稳定控制。

为了满足这些应用领域的需求,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些新的滑模控制方法,如自适应滑模控制、鲁棒滑模控制等。

这些方法通过引入自适应控制和鲁棒控制等技术,可以更好地适应系统的不确定性和干扰,提高系统的控制性能。

滑模控制是一种常用的非线性控制方法,在动态系统控制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滑模控制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不断取得了许多创新点。

控制系统的滑模控制理论与方法

控制系统的滑模控制理论与方法

控制系统的滑模控制理论与方法滑模控制(Sliding Mode Control,SMC)是一种针对非线性系统的控制方法,它通过引入一个滑模面,使系统状态在这个面上滑动,从而实现对系统的控制。

本文将介绍滑模控制的理论基础和常用方法,并分析其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一、滑模控制的基本原理滑模控制是一种基于滑模面的控制策略,其基本原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 滑模面的选取:滑模面是指系统状态在该面上滑动的一个超平面,通过适当选取滑模面可以实现对系统状态的控制。

滑模面通常由线性和非线性组成,其中线性部分用于系统稳定,非线性部分用于解决系统的鲁棒性问题。

2. 滑模控制律:在滑模控制中,需要设计一个控制律来将系统状态引入滑模面,并保持系统在滑模面上滑动。

控制律通常由两部分组成:滑模面控制部分和滑模面切换部分。

滑模面控制部分用于实现系统状态在滑模面上滑动的动力学特性,滑模面切换部分用于保持系统状态在滑模面上滑动直至系统稳定。

3. 滑模模态:滑模模态指的是系统状态在滑模面上滑动的特性。

通常情况下,滑模模态可以分为饱和模态和非饱和模态两种。

在饱和模态下,系统状态在滑模面上滑动的速度有上限,从而保证系统的稳定性。

而在非饱和模态下,系统状态在滑模面上滑动的速度无上限,可以实现更快的响应速度。

二、滑模控制的方法与技巧在实际应用中,滑模控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技巧进行设计和实现。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滑模控制方法和技巧:1. 内模态滑模控制:内模态滑模控制是一种将滑模控制与内模态控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在滑模控制律中引入内模态控制的思想,可以提高系统的鲁棒性和动态性能。

2. 非等效控制:非等效控制是一种通过选择系统输出和滑模面的差异性来实现控制的方法。

通过设计非等效控制律,可以对滑模模态进行优化,提高系统的控制性能。

3. 离散滑模控制:离散滑模控制是一种将滑模控制应用于离散时间系统的方法。

通过在离散时间下设计滑模控制律,可以对离散系统进行稳定控制和鲁棒性设计。

最优控制问题的滑模设计

最优控制问题的滑模设计

最优控制问题的滑模设计最优控制是控制理论中的重要分支,其目标是找到一种最优的控制策略,以确保系统在优化指标下的最佳性能。

在最优控制中,滑模控制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最优控制问题的滑模设计,并探讨其应用领域和优势。

一、滑模控制简介滑模控制是一种通过引入滑动模态来实现控制的方法。

滑模面是一个特殊的曲面,通过对系统进行控制,使得系统状态的轨迹始终保持在滑模面上。

滑模控制具有快速响应、鲁棒性好等特点,能够有效应对系统模型不准确、外部干扰等问题。

二、最优控制问题的滑模设计最优控制问题的滑模设计旨在寻找一种最佳的滑模控制策略,使得系统在优化指标下达到最优性能。

在滑模设计中,通常需要确定最优滑动模态及相关控制参数。

1. 系统建模与最优性能指标在进行最优控制问题的滑模设计之前,首先需要对系统进行建模,并确定系统的最优性能指标。

系统建模可以使用数学模型或者仿真模型等方法,以便更好地描述系统的动态行为和性能特性。

最优性能指标可以包括稳定性、收敛速度、能耗等方面的考虑。

2. 滑模面设计滑模面的设计是最优控制问题中重要的一步。

合理选择滑模面可以使得系统更好地达到最优性能。

滑模面通常由一个滑动变量和控制输入构成。

常见的滑模面设计方法有等效控制、理想控制等。

3. 控制策略设计确定了滑模面之后,需要设计相应的控制策略。

滑模控制策略主要包括滑模面的控制方程和滑模面参数的选择。

根据系统的具体要求和性能指标,可以选择最优参数或者使用优化算法进行参数调优。

三、最优控制问题的应用领域最优控制问题的滑模设计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航空航天、机械控制、自动化控制等。

1. 航空航天在航空航天领域,最优控制问题的滑模设计被广泛应用于飞行器的控制系统中。

通过使用滑模控制策略,可以提高飞行器的飞行性能和稳定性。

2. 机械控制在机械控制领域,最优控制问题的滑模设计常用于机器人和工业设备的控制系统。

滑模控制策略可以使得机器人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和响应速度,提高工作效率和安全性。

滑模控制概念(一)

滑模控制概念(一)

滑模控制概念- 滑模控制的基本概念- 滑模控制是一种非线性控制方法,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引入滑模面使系统的状态变量在有限时间内快速地达到所期望的状态。

- 滑模控制是一种鲁棒控制方法,能够对系统参数变化和外部干扰具有较强的抗扰性能。

- 滑模控制的设计思想是通过设计滑模面和滑模控制律,将系统状态引入到滑模面上,从而实现对系统的控制。

- 滑模面和滑模控制律- 滑模面是滑模控制的核心,它是一个虚拟的超平面,可以将系统状态引入到该平面上,并在该平面上实现对系统的控制。

- 滑模控制律是一种非线性控制律,用来生成系统控制输入,使系统状态快速地沿着滑模面收敛到期望状态。

- 滑模控制律的设计是滑模控制的关键,其设计需要考虑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和控制要求,以实现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要求。

- 滑模控制的特点- 鲁棒性:滑模控制能够对系统的参数变化和外部干扰具有很强的抗扰性能,能够保证系统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稳定性和性能。

- 快速响应:滑模控制能够实现对系统状态的快速控制,使系统在有限时间内达到期望状态,具有较快的动态响应特性。

- 简单实现:滑模控制的设计方法相对简单,不需要对系统的精确数学模型,能够通过设计滑模面和滑模控制律直接实现对系统的控制。

- 滑模控制的应用领域- 机电控制系统:滑模控制在电机控制、伺服系统和机器人控制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能够实现对系统的精确控制和鲁棒性能。

- 汽车控制系统:滑模控制在汽车动力系统、制动系统和悬挂系统中的应用,能够提高汽车的操控性能和安全性能。

- 航空航天系统:滑模控制在飞行器的姿态控制、航迹跟踪和飞行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能够实现对飞行器的精确控制和鲁棒性能。

- 滑模控制的发展趋势- 智能化:滑模控制将与人工智能、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控制等技术相结合,实现控制系统的智能化和自适应性。

- 多变量控制:滑模控制将在多变量系统和复杂系统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实现对多变量系统和复杂系统的控制。

- 工程应用:滑模控制将在更多的工程应用中得到应用,实现对工程系统的精确控制和鲁棒性能。

先进控制理论-滑膜控制

先进控制理论-滑膜控制

1 滑模控制概述变结构系统,广义地说,是在控制过程(或瞬态过程)中,系统结构(或模型)可发生变化的系统。

这种控制方法的特点就在于系统的“结构力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在动态过程中,随着系统的变化,根据当前系统状态,系统的各阶导数和偏差等,使系统按照设计好的“滑动模态”的状态轨迹运动。

由于滑动模态可以进行设计并且与对象参数及扰动无关,这就使得变结构控制具有快速响应、对参数变化及扰动不灵敏、无需系统在线辨识、物理实现简单等优点。

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当系统状态运行到滑模面后,难于严格地沿着滑模面向平衡点滑动,而是在滑模面两侧来回穿越,从而产生抖动。

滑模变结构控制是一种先进的控制方法,文献[34-51]讲述了这种控制方法是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学者Emelyanov 首先提出了变结构控制的概念之后,UtkinE 等人进一步发展了变结构理论。

具有滑动模态的变结构系统不仅对外界干扰和参数摄动具有较强的鲁棒性,而且可以通过滑动模态的设计来获得满意的动态品质。

在这种控制方法的初始阶段研究的对象为二阶及单输入的高阶系统,采用的分析方法为相平i 酊法来分析系统特性。

20世纪70年代以来研究对象转变为状态空问的线性系统,使得变结构控制系统设计思想得到了不断丰富,并逐渐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分支,成为自动控制系统的一种设计方法,适用于线性与非线性系统、连续与离散系统、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系统、集中参数与分布参数系统、集中控制与分散控制等。

并且在实际工程中逐渐得到推广应用,如电机与电力系统控制、机器人控制、飞机控制、卫星姿态控制等。

这种控制方法通过控制量的切换使系统状态沿着滑模面滑动,使系统在受到参数摄动和外干扰时具有不变性,正是这种特性使得变结构控制方法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2 滑模控制的基本思想考虑一般的情况,在系统)(.x f x = nR x ∈的状态空间中,有一个切换面是0),,,()(321=⋯⋯=n x x x x s x s 它将状态空间分成上下两部分S>0及S<0。

滑模控制

滑模控制

滑模控制(sliding mode control, SMC)也叫变结构控制, 其本质上是一类特殊的非线性控制,且非线性表现为控制的不连续性. 这种控制策略与其他控制的不同之处在于系统的“结构”并不固定,而是可以在动态过程中,根据系统当前的状态(如偏差及其各阶导数等)有目的地不断变化,迫使系统按照预定“滑动模态”的状态轨迹运动. 由于滑动模态可以进行设计且与对象参数及扰动无关,这就使得滑模控制具有快速响应、对应参数变化及扰动不灵敏、无需系统在线辨识、物理实现简单等优点.滑模变结构控制是根据系统所期望的动态特性来设计系统的切换超平面,通过滑动模态控制器使系统状态从超平面之外向切换超平面收束。

系统一旦到达切换超平面,控制作用将保证系统沿切换超平面到达系统原点,这一沿切换超平面向原点滑动的过程称为滑模控制。

由于系统的特性和参数只取决于设计的切换超平面而与外界干扰没有关系,所以滑模变结构控制具有很强的鲁棒性。

超平面的设计方法有极点配置,特征向量配置设计法,最优化设计方法等,所设计的切换超平面需满足达到条件,即系统在滑模平面后将保持在该平面的条件。

控制器的设计有固定顺序控制器设计、自由顺序控制器设计和最终滑动控制器设计等设计方法[1]。

现在以N维状态空间模型为例,采用极点配置方法得到M(N<M)维切换超平面,控制器采用固定顺序控制器的设计方式,首先控制器控制任意点到Q1超平面(M维)形成M-1阶滑动模态,系统到达Q1超平面后由于该平面的达到条件而保持在该超平面上所以后面的超平面将是该超平面的子集;然后控制器采用Q1对应的控制规则驱动到Q1与Q2交接的Q12平面(M-1维)得到M-2滑动模态,然后在Q12对应的控制规则驱动下到Q12与Q3交接的Q123平面(M-2维),依次到Q123..m平面,得到最终的滑模,系统在将在达到条件下保持在该平面,使系统得到期望的性能。

滑模控制的优点是能够克服系统的不确定性, 对干扰和未建模动态具有很强的鲁棒性,尤其是对非线性系统的控制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

车辆滑模控制方法

车辆滑模控制方法

车辆滑模控制方法是一种先进的控制策略,旨在提高车辆的稳定性、操纵性和安全性。

该方法基于滑模控制理论,通过设计相应的轨迹跟踪容错控制器,确保车辆在故障情况下仍能良好运行,从而不影响轨迹跟踪和车辆稳定协调控制系统的正常工作。

滑模控制的核心思想是将系统的状态从任意点收敛到滑模面,并沿滑动面运动,直至达到稳定平衡点。

在车辆控制中,这意味着通过调整车辆的动力学参数,如转向角、油门和刹车等,使车辆的实际状态与期望状态之间的差值最小化。

具体实现上,滑模控制方法首先根据轨迹跟踪所需的期望车辆状态在滑模面上的动态特性设计系统的切换模态。

然后,通过设计相应的切换控制项,确保滑模运动在滑模面附近稳定进行。

这样,即使在面临外部干扰或系统不确定性时,车辆仍能保持稳定并按预定轨迹行驶。

此外,为了进一步优化控制效果,可以将滑模控制与其他控制方法相结合。

例如,将最优控制与滑模控制相结合,形成基于平顺性能指标的最优滑模控制。

这种方法能够根据最优控制指标确定滑模切换面方程,使系统获得最优性能以及良好的变工况鲁棒性。

总之,车辆滑模控制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控制策略,能够显著提高车辆的稳定性、操纵性和安全性。

它通过设计轨迹跟踪容错控制器,确保车辆在故障情况下仍能正常运行,为车辆的稳定行驶提供了有力保障。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滑模控制方法将在车辆控制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自适应控制与滑模

自适应控制与滑模

自适应控制与滑模自适应控制和滑模控制是现代控制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它们在工程控制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并在不同的系统中展现出了出色的性能。

本文将介绍自适应控制和滑模控制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探讨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通过实例来说明它们在不同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自适应控制是一种根据被控对象的特性自动调整控制系统参数的控制方法。

它通过实时测量被控对象的反馈信号,并将其与期望输出进行比较,利用自适应算法来调整控制器的参数,以实现对被控对象动态特性的准确描述和控制。

自适应控制的关键是设计合适的自适应算法,以确保对被控对象的实时适应性和鲁棒性。

滑模控制是一种基于滑模面的控制方法,它通过引入滑模面使得被控对象的状态跟踪该滑模面上的轨迹,从而实现对被控对象的稳定控制。

滑模控制的核心思想是将系统状态引入到滑模面上,使得滑模面上的控制器能够以较小的误差实现系统的鲁棒稳定。

滑模控制特别适用于反馈不完全、存在参数不确定性和外部干扰的非线性系统。

自适应控制和滑模控制在某些方面存在相似之处。

首先,它们都是针对复杂系统和多变环境的控制方法,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鲁棒性。

其次,它们都需要借助控制器参数的调整来实现对被控对象的控制。

然而,它们的实现方式和调整方式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自适应控制通过实时测量被控对象的反馈信号,并进行参数的在线调整。

它利用自适应算法对系统进行建模和辨识,根据辨识结果来调整控制器的参数。

自适应控制的优势在于可以满足不同被控对象的需求,并且能够在系统动态变化时保持较好的控制效果。

然而,自适应控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辨识过程中的噪声敏感性和通过自适应算法引入的控制器非线性等。

滑模控制则通过引入滑模面来实现对被控对象的控制。

滑模面是一个特定的超平面,被控对象的状态需要跟踪该超平面上的轨迹。

滑模控制通过设计滑模面的形状和控制律的参数,使得滑模面上的控制器能够实现对被控对象的稳定控制。

滑模控制的优势在于对系统动态特性的描述非常简洁,控制器参数的调整也较为简单。

滑模控制和滑膜变结构控制

滑模控制和滑膜变结构控制

滑模控制和滑膜变结构控制滑模控制和滑膜变结构控制是两种常用的控制方法,它们都具有在非线性系统中实现稳定控制的能力。

本文将从定义、原理、特点、应用等方面对这两种控制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一、滑模控制1.定义滑模控制是一种基于变结构控制的技术,它通过引入一个滑动模式来实现对系统的稳定性和鲁棒性的增强。

具体而言,它将系统分为两个部分,即“滑动模式”和“剩余部分”,然后设计一个控制器来使得系统的状态在“滑动模式”中运动,从而实现对系统的稳定和鲁棒性的保证。

2.原理滑模控制依赖于一个称为“滑动面”的函数,在该函数上系统状态会以特定方式运动。

当状态达到该函数上时,它将被强迫保持在该函数上,并且不会离开该函数。

因此,如果我们能够设计一个适当的“滑动面”,并使其与所需目标状态相交,则系统将被迫达到目标状态并保持在该状态上。

3.特点(1)鲁棒性:由于滑模控制依赖于变结构控制技术,因此它对系统中的不确定性和扰动具有很强的鲁棒性。

(2)快速响应:滑模控制器可以实现非常快速的响应,因为它可以在瞬间将系统状态从一个位置转移到另一个位置。

(3)简单性:相对于其他控制方法,滑模控制器通常比较简单,易于实现和调整。

4.应用滑模控制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航空航天、机器人等领域。

例如,在直升机悬停控制中,滑模控制可以实现对直升机在空气动力学效应和风力扰动下的稳定悬停;在机器人轨迹跟踪问题中,滑模控制可以实现对机器人轨迹跟踪过程中的姿态稳定性和鲁棒性的保证。

二、滑膜变结构控制1.定义滑膜变结构控制是一种基于非线性系统理论和变结构控制理论的新型智能控制方法。

该方法通过引入一个“滑膜”来实现对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和鲁棒性的增强。

2.原理滑膜变结构控制通过引入一个“滑膜”来实现对系统的控制。

滑膜是一个特殊的函数,它可以将系统分为两个部分,即“滑膜模式”和“剩余部分”。

然后设计一个控制器来使得系统的状态在“滑膜模式”中运动,从而实现对系统的稳定和鲁棒性的保证。

控制系统中的滑模控制算法研究与实现方法

控制系统中的滑模控制算法研究与实现方法

控制系统中的滑模控制算法研究与实现方法滑模控制算法是一种在控制系统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控制策略,其特点是具有快速、稳定、鲁棒性强等优点。

本文将重点研究与实现滑模控制算法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方法。

一、滑模控制算法的基本原理滑模控制算法是基于滑模面的设计原理,通过引入滑模面来使得系统的状态向滑模面聚集。

具体来讲,滑模面是指一个二维空间,可以是物理空间中的平面,也可以是状态空间中的超平面。

滑模面上的动态系统能够实现快速稳定性和鲁棒性。

滑模面的设计需要满足两个条件:首先是滑模面上的动态系统需要呈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即系统的状态能够在滑模面上达到稳定的状态;其次是对系统的输入信号施加某种控制策略,使得系统的状态能够快速地达到滑模面。

基于这些条件,滑模控制算法通过设计合适的控制律来实现控制系统的稳定和鲁棒性。

二、滑模控制算法的研究方法1. 确定系统模型和状态空间方程首先,我们需要根据所要控制的物理系统确定其数学模型和状态空间方程。

系统的模型和状态方程决定了滑模面的设计和控制律的选择。

2. 设计滑模面在滑模控制算法中,滑模面的设计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根据所要控制的系统的特点和需求,可以选择线性滑模面、非线性滑模面或者其它形式的滑模面。

滑模面的设计需要满足系统稳定性和鲁棒性的要求。

3. 确定滑模控制律滑模控制算法的核心是选择合适的滑模控制律。

滑模控制律是一种输出反馈控制律,通过使系统的状态向滑模面聚集来实现控制的稳定性和鲁棒性。

滑模控制律的设计通常包括滑模面上的状态变量、输入变量以及一些控制参数的组合。

根据所要控制的系统的特点和需求,可以根据经验或使用优化方法来确定合适的滑模控制律。

4. 系统仿真与实验验证在研究滑模控制算法时,通常需要进行系统的仿真和实验验证。

通过使用仿真软件或搭建实验平台来验证设计的滑模控制算法的性能。

仿真与实验验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控制系统在不同条件下的行为,并对滑模控制算法进行改进和优化。

三、滑模控制算法的实现方法1. 基于硬件的实现方法滑模控制算法可以通过硬件实现,即使用控制器和传感器等硬件设备来实现滑模控制算法。

滑模控制原理

滑模控制原理

滑模控制原理
滑模控制原理是一种非线性控制方法,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引入滑模面来实现对系统状态的控制。

滑模面是一个虚拟的超平面,其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使系统的状态迅速收敛到滑模面上,并且在滑动过程中保持在滑模面上。

滑模控制的基本原理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滑模面的设计和滑模控制器的设计。

滑模面的设计是滑模控制的第一步,需要根据系统的特点和控制要求选择适当的滑模面。

滑模面通常可以通过系统的状态变量和滑模控制参数进行表示,例如通过将系统的状态变量和期望状态之间的差值与滑模控制参数的乘积相加得到滑模面的表达式。

滑模面的设计要考虑系统的动态响应特性,使得系统在滑模面上的动态性能满足要求。

滑模控制器的设计是滑模控制的第二步,需要设计一个滑模控制器来实现滑模面的追踪和维持。

滑模控制器通常包括一个滑模面跟踪器和一个控制律。

滑模面跟踪器用于通过控制系统的输出来驱动系统的状态在滑模面上滑动,控制律则用于根据滑模面上的滑动误差和系统的状态变量计算控制系统的输出。

滑模控制器的设计需要考虑系统的非线性特性和滑模面的动态响应特性,以使系统能够在滑动过程中保持在滑模面上。

总结起来,滑模控制原理是通过引入滑模面来实现对系统状态的控制。

滑模面的设计和滑模控制器的设计是滑模控制的两个
关键步骤,需要考虑系统的特点和控制要求,以实现滑动过程中的快速收敛和稳定控制。

滑模控制

滑模控制

滑模变结构理论一、引言滑模变结构控制本质上是一类特殊的非线性控制,其非线性表现为控制的不连续性,这种控制策略与其它控制的不同之处在于系统的“结构”并不固定,而是可以在动态过程中根据系统当前的状态(如偏差及其各阶导数等)有目的地不断变化,迫使系统按照预定“滑动模态”的状态轨迹运动。

由于滑动模态可以进行设计且与对象参数及扰动无关,这就使得变结构控制具有快速响应、对参数变化及扰动不灵敏、无需系统在线辩识,物理实现简单等优点。

该方法的缺点在于当状态轨迹到达滑模面后,难于严格地沿着滑模面向着平衡点滑动,而是在滑模面两侧来回穿越, 从而产生颤动。

滑模变结构控制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 50余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分支,成为自动控制系统的一种一般的设计方法。

以滑模为基础的变结构控制系统理论经历了 3个发展阶段.第1阶段为以误差及其导数为状态变量研究单输入单输出线性对象的变结构控制; 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了变结构控制理论研究的第2阶段, 研究的对象扩大到多输入多输出系统和非线性系统;进入80年代以来, 随着计算机、大功率电子切换器件、机器人及电机等技术的迅速发展, 变结构控制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所研究的对象已涉及到离散系统、分布参数系统、滞后系统、非线性大系统及非完整力学系统等众多复杂系统, 同时,自适应控制、神经网络、模糊控制及遗传算法等先进方法也被应用于滑模变结构控制系统的设计中。

二、基本原理带有滑动模态的变结构控制叫做滑模变结构控制(滑模控制)。

所谓滑动模态是指系统的状态被限制在某一子流形上运动。

通常情况下,系统的初始状态未必在该子流形上,变结构控制器的作用在于将系统的状态轨迹于有限时间内趋使到并维持在该子流形上,这个过程称为可达性。

系统的状态轨迹在滑动模态上运动并最终趋于原点,这个过程称为滑模运动。

滑模运动的优点在于,系统对不确定参数和匹配干扰完全不敏感。

下图简要地描述了滑模变结构控制系统的运动过程,其中S(t)为构造的切换函数(滑模函数), S(t)=0为滑模面。

滑模理论及其控制实例

滑模理论及其控制实例

性质 滑模变结构控制三要素:存在性、可达性、稳定性 (1) 满足可达性条件,即在切换面以外的运动点都将在有限时间内到达切换面; (2) 滑动模态存在性; (3) 保证滑动模态运动的渐近稳定性并具有良好的动态品质
性 质 : 存在性
滑模存在条件是滑模控制应用的前提,如果系统的初始点不在滑模 面 附近,而是在状态空间的任意位置,此时要求系统的运动必须趋向 于切换面 ,Utkin首先提出了滑动模态存在的充分条件:
滑模控制方法基本理论介绍
讲解:牛雪梅
内容提要
1、滑模控制基本概念
2、设计思路
3、设计实例
滑模控制(Sliding mode control, SMC)也称变结构控制,是前苏联 学者Emelyanov于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经过Utkin等人的不断完善,于
70年代已发展成为控制领域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分支。滑模变结构控
滑模控制的特性:
1)设计反馈u(x),限定是变结构的,它能将系统的运动引导到一个超平面 s(x)=0上。且系统在该滑模面上的运动是渐进稳定的。 2)滑动模相轨迹限制在维数低于原系统的子空间内,对离线分析和算法 的在线实现都非常有利。 3)滑动模的原点与控制量的大小无关,仅由滑模面函数决定。 4)在一定条件下,滑动模对于干扰与参数的变化具有不变性,这正是鲁棒 性控制要解决的问题。变结构系统的滑动模态具有完全自适应性。这成 为变结构系统的最突出的优点。 5)什么条件下可以确保滑动模态运动的存在以及系统在进入滑动模态运动 以后能具有良好的动态特性如渐近稳定等,是变结构控制理论所要研究 的主要问题。
s ci xi xn
i 1 n 1
s0
A
x0

sgn( s ) 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滑模控制概述变结构系统,广义地说,是在控制过程(或瞬态过程)中,系统结构(或模型)可发生变化的系统。

这种控制方法的特点就在于系统的“结构力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在动态过程中,随着系统的变化,根据当前系统状态,系统的各阶导数和偏差等,使系统按照设计好的“滑动模态”的状态轨迹运动。

由于滑动模态可以进行设计并且与对象参数及扰动无关,这就使得变结构控制具有快速响应、对参数变化及扰动不灵敏、无需系统在线辨识、物理实现简单等优点。

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当系统状态运行到滑模面后,难于严格地沿着滑模面向平衡点滑动,而是在滑模面两侧来回穿越,从而产生抖动。

滑模变结构控制是一种先进的控制方法,文献[34-51]讲述了这种控制方法是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学者Emelyanov 首先提出了变结构控制的概念之后,UtkinE 等人进一步发展了变结构理论。

具有滑动模态的变结构系统不仅对外界干扰和参数摄动具有较强的鲁棒性,而且可以通过滑动模态的设计来获得满意的动态品质。

在这种控制方法的初始阶段研究的对象为二阶及单输入的高阶系统,采用的分析方法为相平i 酊法来分析系统特性。

20世纪70年代以来研究对象转变为状态空问的线性系统,使得变结构控制系统设计思想得到了不断丰富,并逐渐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分支,成为自动控制系统的一种设计方法,适用于线性与非线性系统、连续与离散系统、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系统、集中参数与分布参数系统、集中控制与分散控制等。

并且在实际工程中逐渐得到推广应用,如电机与电力系统控制、机器人控制、飞机控制、卫星姿态控制等。

这种控制方法通过控制量的切换使系统状态沿着滑模面滑动,使系统在受到参数摄动和外干扰时具有不变性,正是这种特性使得变结构控制方法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2 滑模控制的基本思想考虑一般的情况,在系统)(.x f x = nR x ∈的状态空间中,有一个切换面是0),,,()(321=⋯⋯=n x x x x s x s 它将状态空间分成上下两部分S>0及S<0。

在切换面上的运动点有三种情况,如图1所示。

图 1 滑模控制的基本思想通常点一一系统运动点运动到切换面S=O 附近时,穿越此点而过(点A);起始点一一系统运动点到切换面S=O 附近时,从切换面的两边离开该点(点B); 终止点一一系统运动点到达切换面S=O 附近时,从切换面的两边趋向于该点(点C)。

在滑模变结构中,通常点与起始点无多大意义,而终止点却有特殊的含义。

因为如果在切换面上某一区域内所有的运动点都是终止点,则一旦运动点趋近于该区域,就会被“吸引"到该区域运动。

此时,称在切换面S=0上所有的运动点都是终止点的区域为“滑动模态”区,或简称为“滑模”区。

系统在滑模区中的运动就叫做“滑模运动”。

按照滑动模态区上的运动点都必须是终止点这一要求,当运动点到达切换面s(x)= 0附近时, 0lim 0lim 0lim .0.0.0≤≥≤---→→→s s s s s s s 或者及。

所以当有一控制系统),,(.t u x f x =n R x ∈,R t R u m∈∈,要用滑模来控制时需要确定。

(1)切换函数 ),(s x m R ∈s ⎪⎩⎪⎨⎧<>=-+0)()(0)()()2(x s x u x s x u u 控制函数其中,)()(x u x u -+≠,使得1.滑动模态存在,即上式成立;2.满足可达性条件,在切换面s(x)=0以外的运动点都将于有限的时间内到达切换面;3.保证滑模运动的稳定性;4.达到控制系统的动态品质要求。

当系统的状态变量进入切换面后,就被约束在S=0的子空间中作小幅度,高频率的上下运动,即“滑模’’运动。

此时系统的动态品质由滑模面的参数决定,而与系统参数的摄动,外部的扰动无关,即:滑模控制具有对参数摄动的不变性。

这种不变性显然比鲁棒性更进了一步,称之为完全鲁棒性或理想鲁棒性。

3 滑模变结构控制的具体概念对单输入系统:)1(1.,x R u R x buAx n ∈∈+=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找到切换函数:)2()(xc x s T = 并且求出变结构控制:)3(0)()(0)()(⎪⎩⎪⎨⎧<>=-+x s x u x s x u u使得1)在切换面s@)。

0上,存在一个有限大或整个切换面的滑动模态区;2)滑动模态作为渐近稳定的运动,趋向原点X ;0,并且有良好品质3)原点具有足够大的吸引区,或者吸引区就是整个状态空间4)滑动模态前的正常运动,也具有某种优良品质5)滑动模态具有完全抗干扰及抗系统各种振动的性质。

设一个二阶定常线性系统可由下列状态空间方程描述:)4()(10)()(10)()(21212.1.t u t x t x a a t x t x ⎥⎦⎤⎢⎣⎡+⎥⎦⎤⎢⎣⎡⎥⎦⎤⎢⎣⎡--=⎥⎥⎥⎦⎤⎢⎢⎢⎣⎡式中:)(),(21t x t x 为系统状态变量(或相变量),21,a a 为系统的固定参数,)(t u 为控制函数。

这里构造一个控制)()()(11t x x k t u -=,)5()()()(10)()(212112.1.⎥⎦⎤⎢⎣⎡⎥⎦⎤⎢⎣⎡---=⎥⎥⎥⎦⎤⎢⎢⎢⎣⎡t x t x a x k a t x t x当a x k =)(1时,设0>a 状态空间方程为:)6()()(10)()(21212.1.⎥⎦⎤⎢⎣⎡⎥⎦⎤⎢⎣⎡---=⎥⎥⎥⎦⎤⎢⎢⎢⎣⎡t x t x a a a t x t x设02>a ,此时系统有正实部复根,它的相轨迹为不稳定焦点的结构,如图2所示。

当a x k -=)(1时,设0>a 状态空间方程为:)7()()(10)()(21212.1.⎥⎦⎤⎢⎣⎡⎥⎦⎤⎢⎣⎡---=⎥⎥⎥⎦⎤⎢⎢⎢⎣⎡t x t x a a a t x t x同样设02>a ,系统的像平面图如图3所示,此时系统有一正一负实根,为鞍点结构。

图2 a x k =)(1时相平面图 图3 a x k -=)(1 时相平面图所以系统结构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变化的,有两个线性结构,或者说有两个线性模型,每一种结构都是不稳定的。

我们选定的s=0这条直线,即),0(0s 21且为常数>=+=C x Cx 这条直线。

我们把C 选定在位于1x 轴和a x k -=)(1时双曲线轨迹的渐近线之间。

下面我们来改进系统结构,使得系统稳定。

如果结构改变的规律具有如下形式:)8(00)(111⎩⎨⎧<->=s x a s x a x k 当当 如图4所示,当 0,01>>s x (I 区)和0,01<<s x (III 区)时,相轨迹为不稳定焦点的轨迹;当0,01><s x (II 区)和0,01<>s x (IV 区)时,相轨迹为鞍点的轨迹。

由图4可见,系统状态的代表点由任何初始位置出发,总会碰到直线0=s,这里规定,把碰到直线0=s 称为进入直线0=s 。

在这条直线的领域,两结构的轨迹指向相对,故往后系统的运动将是沿着0=s 这条直线的滑动模态,如图4中0=s 上面的锯齿所示。

直线0=s 是控制产生切换的边界线,由于控制切换,直线0=s 一般称为切换线。

在01=x 上,虽然)(1x k 发生切换,但控制不切换(因为1x a u -=)时相平面当当图⎩⎨⎧<->=00)(4111s x a s x a x k若系统的运动一旦进入滑动模态,则21x Cx +,应当等于0,因为21x Cx s +=,又因状态方程中2.x x =,所以)9(011.=+Cx x上式为一阶微分方程,它被用来作为描述滑动运动的方程,称为滑动模态方程或滑动方程。

此方程的解为)10()()(011==t t x t x 当0>C 时,此解稳定,所以变结构系统也是稳定的。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两种结构都不稳定的变结构系统,若正确选择切换线,引入滑动模态之后,可以是稳定的。

总的来说,滑模控制系统的动态响应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1)趋近运动阶段,即从任一初始状态于有限时间内趋近滑模面的运动,此时系统的轨线向着S=O 运动:(2)滑模阶段,此时系统的轨线沿着S=O 滑动。

只有滑模阶段才具有强鲁棒性,而趋近运动阶段不具有这一特点,因此希望趋势运动阶段尽可能快。

所以,滑模控制器的设计包括二个相对独立的部分:(1)寻求滑模面函数s ,使它所确定的滑动模态渐进稳定且具有良好的动态品质;(2)寻求控制u ,从而使滑模面上布满终止点,形成滑动模态区。

因此系统的性能主要包括动态特性和鲁棒性。

所以,在滑模控制中合理选取控制率u 和滑模面0=S是极为重要的,它直接影响了系统的性能。

4 滑模控制器的设计方法设计的目标通常包括三个方面:(1)所有的相轨迹于有限时间进入切换面S=0,并在进入切换面后保持在切换面上运动而不再离开.(2)系统在切换面上的滑动运动渐近稳定。

(3)系统的运动具有满足要求的良好的动态品质。

以上的三个目标描述了系统按时间顺序的运动过程,但是在设计时,则恰好是按相反的顺序来设计,设计滑模变结构控制器的基本步骤包括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1)切换函数S(x)的选择,使得确定的滑动模态运动渐进稳定且具有良好的动态品质。

包括线性切换函数和非线性切换函数。

(2)控制律U(x)的求取,使得到达条件得到满足,从而在切换面上形成滑动模态去。

一旦切换函数和控制律都得到了,滑模变结构控制系统就能建立起来。

对于如下非线性不确定系统:)()(),,()()(.t Cx t y u x t f t Bu t Ax x =++= 当系统发生故障时:)()(),,()()(.t Cx t y u x t f t Bu t Ax x f f f f f =++= 提出如下形势的鲁棒滑模观测器: Bv t y t x C G t Bu t x A x +--+=)()()()()(^^^.定义非线性不确定系统的状态与观测器的状态的偏差为:bv u x t B t e A t e +-=),,()()(0ψ若偏差系统的状态变量渐进或有限时问收敛到原点,则实现了系统的状念估计。

为了设计鲁棒滑模观测器,首先将滑模设计为如下的线性滑模形式:)(^y x C F FCe Me s -===故滑模设计问题归结为参数矩阵F 的设计。

对于非线性不确定系统的鲁棒滑模观测器,提出如下滑模策略v :若非线性系统中的参数为:),,(u x t f 满足匹配条件,)]2sin()2cos(2)2cos()2sin(2[),,(t t t t u x t ππππψ++=则2=ρ设计中的几个条件:1)为了是设计简单,选取G=02)取),(^v x C F Me s -==其中;1121⎥⎦⎤⎢⎣⎡-=F 3) )(0}24,5,0max{)(3max -==--=M s A A λλ4) 设计控制策略,取设计参数2.0,6.02===εγβ,.系统重组后的输出和讵常系统输出的仿真图如图3.5和图3.6所示;滑模观测器的控制输入如下图所示;重组后1y 的输出 重组后2y 的输出由仿真结果可以看出,系统在发生传感器故障后通过设计恰当的虚拟传感器可以使得重组后被控对象的输出逼近正常被控对象的输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