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尺度方法的平动圆柱贮箱航天器刚–液耦合动力学研究-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运载火箭贮箱流固耦合分析方法综述
meh d , n lt a to ,ie rF M, EM— EM o pe to , o o e tmo es nh ss( to s a ayi l h d l a E F c me n B c u ld meh d c mp n n d y tei CMS )
m e o w h c a eus l m p o d orfui sr cur o pln u h cef lt n n, n t eot e h t d, ih ual e l ye f d—t t e c u i g ofl chve il ue a k i a d h r r y l u a h
中图分类号 :V4号 :10 —9 9 (0 0 0—0 21 0 63 1一2 1 )30 5 —2
A e iw n t ea a y i e ho so u d—t u t ec up i g f r r v e o h n l ssm t d ff i sr c ur o ln o l
Absr t Thi p r i tod es om e a i c c pi ns a a ao e a u ui sr t e ou i g, tac : s pa e nr uc s b sc on e to nd c t lgu bo t f d—tucur c pln l r viw s s v r la ayss me h ds o u d sr c u e c pl o a nc h ce f lt n e e e e a n l i t o f f i — t t r ou i f rl u h ve i l ue a k,i cud n o l u ng n l i g f ur
f e tn ,a d u u l a k n s mma i s h c a a t r t s n a p i a i t r h a o e me h d ,r s e t ey r t e h c e i i a d p l b l y f t e b v t o s e p c i l. e r sc c i o v
多储液腔航天器刚液耦合动力学与复合控制
多储液腔航天器刚液耦合动力学与复合控制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航天器的种类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而多储液腔航天器作为一种新型的航天器,具有多个独立的液体储存舱,可以实现多种任务的灵活切换,因此备受关注。
然而,多储液腔航天器的动力学特性比较复杂,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实现精确的控制和稳定的运行。
本文将围绕多储液腔航天器的刚液耦合动力学和复合控制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多储液腔航天器刚液耦合动力学多储液腔航天器由多个独立的液体储存舱组成,液体在舱内的运动会对航天器的运动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对其刚液耦合动力学进行研究。
1.刚液耦合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刚液耦合动力学是指刚体和液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液体对刚体的运动产生影响,同时刚体对液体的运动也会产生影响。
在多储液腔航天器中,液体的运动会对航天器的姿态、角速度和线速度等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对其进行研究。
2.多储液腔航天器的刚液耦合动力学模型多储液腔航天器的刚液耦合动力学模型是一个非线性的多体动力学模型,包括刚体和液体两个部分。
其中,刚体部分包括航天器的主体和各个储存舱,液体部分包括各个储存舱内的液体。
模型的建立需要考虑航天器的几何形状、液体的物理特性、液体与刚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因素。
3.多储液腔航天器的刚液耦合动力学仿真多储液腔航天器的刚液耦合动力学仿真是对模型的验证和优化。
通过仿真可以得到航天器在不同工况下的运动状态和响应特性,为实际控制提供参考。
二、多储液腔航天器复合控制多储液腔航天器的复合控制是指将多种控制方法组合起来,实现对航天器的多种任务的灵活切换和控制。
1.多储液腔航天器的控制需求多储液腔航天器可以用于多种任务,如卫星发射、空间科学实验等,因此需要实现多种任务的灵活切换。
同时,由于航天器的动力学特性比较复杂,需要采用多种控制方法进行控制。
2.多储液腔航天器的复合控制方法多储液腔航天器的复合控制方法包括模型预测控制、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等多种控制方法。
其中,模型预测控制可以对航天器的运动状态进行预测,实现对航天器的精确控制;自适应控制可以根据航天器的运动状态实时调整控制参数,适应不同的工况;模糊控制可以处理模糊信息,实现对航天器的模糊控制。
运载火箭航空器轴承润滑剂微观组成分析证据发现
运载火箭航空器轴承润滑剂微观组成分析证据发现运载火箭航天器是现代航天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正常运行依赖于各个关键部件的协调工作。
其中,轴承作为重要的机械元件之一,发挥着支撑和传递载荷的作用。
为了确保轴承在高速旋转过程中能够顺利运行,润滑剂的选择和使用至关重要。
本文将通过对运载火箭航天器轴承润滑剂微观组成的分析,探讨其性能和应用的相关证据发现。
首先,关于轴承润滑剂的微观组成分析,一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手段进行。
首先,常用的方法是通过红外光谱(IR)进行分析。
红外光谱技术具有快速、无损、高灵敏度等特点,在研究润滑剂的化学组成时得到了广泛应用。
该技术可以通过测量润滑剂中化学键的振动频率,来确定其中的化学成分,如有机酸、醚、酮等。
其次,核磁共振(NMR)技术也可以用于润滑剂的微观组成分析。
核磁共振技术是一种高分辨率的分析方法,可以通过测量核自旋与周围核自旋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获取润滑剂的成分信息。
通过该技术可以确定润滑剂中存在的化学物种以及它们的相对含量。
此外,质谱分析也是一种常用的润滑剂微观组成分析手段。
质谱分析技术可以将物质分子化为带电的离子,并根据其质荷比在质谱仪中进行分离和检测。
通过该技术可以确定润滑剂中微量含有的有机物质,如烃类、氨基酸、酚类等。
以上所述的分析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会结合使用,以获取更加详细和准确的润滑剂微观组成信息。
然而,运载火箭航天器轴承润滑剂的微观组成与特定工作环境和要求密切相关。
首先,由于火箭航天器运行环境的极端性质,轴承润滑剂必须具备高温耐受能力。
同时,由于运载火箭航天器飞行过程中的摩擦和振动,轴承润滑剂的使用寿命和稳定性也是极为重要的考虑因素。
在轴承润滑剂微观组成分析中,研究人员发现,各种基础油和添加剂的组合对轴承润滑剂的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基础油是轴承润滑剂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物理化学性质直接决定了润滑剂的性能。
常用的基础油有矿物油、合成油和生物基油等。
矿物油是最常见的轴承润滑剂基础油,具有良好的附着力和热稳定性。
贮箱内液体晃动动力学分析及结构防晃技术研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贮箱内液体晃动动力学分析及结构防晃技术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飞行器设计指导教师:***2010-09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摘 要 液体晃动问题广泛存在于航空航天、船舶及路面交通运输等领域。
飞机在起飞、着陆与飞行过程中,由于外加激励引发的油箱燃油的晃动会带来不利的影响:一方面,对油箱结构产生循环往复的冲击载荷,造成结构的疲劳破坏;另一方面,燃油重心的变化可能会改变全机的重心分布,影响飞机的稳定性。
目前,国内外关于飞机油箱的晃动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液体晃动对结构的破坏,并且主要依赖于成本很高的试验。
因此开展飞机油箱液体晃动的数值方法研究及油箱结构的防晃设计,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工程指导意义。
首先,对带自由液面的贮箱内连续、不可压缩液体的晃动进行了数学描述,建立了拉格朗日描述下的流体动力学N-S方程,阐述了结构边界和自由液面处的流体运动学边界条件及动力学边界条件,给出了贮箱壁动水压力的计算表达式,论述了弹性薄板的基本理论。
推导了N-S 方程的光滑粒子动力学(SPH)形式,给出了使用SPH方法进行水动力学模拟所需的基本条件以及相关的处理方法,对人工粘性、固壁边界处理及不可压缩流的求解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其次,采用SPH方法对国外文献中的两个液体晃动试验进行了数值模拟。
计算了棱形液舱在外加正弦转动激励下,5种工况的液体晃动特性,并与试验进行了对比,探讨了贮箱充液比、晃动周期及晃动振幅对贮箱壁压力的影响;计算了有无阻尼板矩形贮箱在加速度平动激励下液体的晃动特性,并与试验以及文献中的CFD数值方法进行了对比。
数值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并获得了液体大幅晃动下,波浪的翻卷及破碎等强非线性现象。
合理准确的SPH数值计算方法为飞机油箱液体的晃动计算奠定了基础。
针对A型飞机副油箱及B型飞机机翼油箱,根据飞机油箱晃动试验的要求,对两类油箱进行了5个晃动周期内的数值模拟。
大挠度空间梁的静、动力学建模、分析与计算
综合以上文献的研究埘以看出,建模是基于Hamilton原理或者牛顿第二运动定 律,在考虑到电子大变形掰雩{超稿位移一应变韵鞯线镶菸盛保留撵瞧粱在弯曲变形 黠熬夸熬辫率瓣嚣绞篷磺翡肇疆上接导爨寒豹粱懿丈挠度运动凌力学徽分方程。~ 系列实验和实践表明,保留到二阶或者量阶非线性项的影响所建立的梁的大挠度送 嬲微分方程是瀵怒工程或麓装求豹。
1.2.1静力学方程的求解方法概述
对于大挠度梁结构来说,位移和应变之间的已经不再表示为线性关系。而且由 于梁结构的大挠度变形,位移和应变之间呈非线性关系,刚度矩阵也不再是常数矩 阵,而是单元位移的矩阵函数。几何非线性有限元是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引入了
大挠度空间梁的静、动力学建模、分析与计算
应变与位移之间的几何非线性关系,然后再将系统动力学方程中的非线性项作’近 似变换,非线性项就可以表示为与节点位移有关的几何刚度矩阵㈣㈣,即
influence of the nonlinearity is obvious,the conclusion drawn from the present method is
same the
to the conclusion ofthe other correlative literatures。
基于OpenFOAM的充液航天器刚-液耦合仿真
基于OpenFOAM的充液航天器刚-液耦合仿真
宋志军;陈宗宇;吕敬;王天舒
【期刊名称】《系统仿真学报》
【年(卷),期】2022(34)8
【摘要】针对航天器姿态控制系统的设计需要,利用开源软件OpenFOAM搭建用于充液航天器刚-液耦合计算的仿真软件。
在动边界问题中,推导出非惯性系下的N-S方程,避免了传统CFD软件中动网格法所带来的大量网格转换计算,提高软件计算效率。
采用PIMPLE(pressure implicit with splitting of operators,semi-implicit method for pressure linked equations)算法搭建了晃动力求解模块,采用变步长龙格库塔法搭建了姿态运动模块,实现航天器的基于CFD方法的刚-液耦合仿真。
利用该软件对相关算例进行了数值仿真,其结果与基于等效力学模型的刚-液耦合程序以及商业软件的计算结果吻合良好。
【总页数】10页(P1789-1798)
【作者】宋志军;陈宗宇;吕敬;王天舒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91;V412.42
【相关文献】
1.充液航天器大幅晃动耦合动力学建模仿真研究
2.基于SPH的充液刚体刚-液耦合动力学建模
3.带挠性轴太阳帆板充液航天器流-弹-刚耦合动力学研究
4.充液柔性
航天器刚-液-柔耦合动力学研究的凯恩方法5.液体大幅晃动情形的航天器刚液耦合动响应仿真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流体力学中的多尺度流固耦合模拟与建模
流体力学中的多尺度流固耦合模拟与建模流体力学是研究流体运动规律的学科,而多尺度流固耦合模拟与建模是在流体力学中应用的一种方法。
它可以分析和预测不同尺度下流体与固体的相互作用以及其对整个系统行为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多尺度流固耦合模拟与建模的基本概念、应用范围以及相关研究进展。
一、基本概念多尺度流固耦合模拟与建模是指将不同尺度的物理过程和现象统一起来,通过数值模拟和数学建模的方法进行分析。
在流体力学中,多尺度流固耦合模拟与建模主要关注流体与固体的相互作用,通过考虑流体流动和固体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其共同影响下的流体力学行为。
二、应用范围多尺度流固耦合模拟与建模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航空航天工程中,多尺度模拟可以用于研究飞机在不同高度和速度下的气动特性,优化机翼设计以提高飞行性能。
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多尺度模拟可以用于研究血液在微血管中的流动行为,评估药物的输送效果,以及研发人工心脏等器官。
三、研究进展近年来,多尺度流固耦合模拟与建模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一方面,随着计算机处理能力的不断提高,模拟模型可以涵盖更大的尺度范围,更加精确地描述流体和固体的行为。
另一方面,研究人员提出了许多创新的算法和数学模型,用于解决多尺度流固耦合问题。
在数值模拟方面,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将整个模拟过程分为多个尺度的子问题,并使用不同的算法和模型进行求解。
例如,在微观尺度上,可以使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流体和固体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在宏观尺度上,可以使用有限元法或者有限体积法模拟流体和固体的整体行为。
在数学建模方面,研究人员致力于发展能够准确描述不同尺度物理过程的方程和模型。
例如,针对微观尺度的问题,人们引入了基于粒子的模型,如格子玻尔兹曼方法,用于模拟流体的微观行为;而对于宏观尺度的问题,可以使用流体连续介质力学方程,如纳维-斯托克斯方程,描述流体的宏观流动行为。
总结起来,多尺度流固耦合模拟与建模在流体力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多尺度湍流模型在圆柱绕流中的应用_许欢
, k- o d k o d e l a n d 3 7 . 6% o f s t a n d a r d e l .A l s o f o r t h e r e d i c t i o n o f s u r f a c e m e a n r e s ωm - εm - p p , , s u r e c o e f f i c i e n t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t h e e r r o r o f m u l t i s c a l e t u r b u l e n t m o d e l i s o n l 3 . 6% h o w e v - y , e r t h o d k- o d e r e d i c t e d e r r o r s u s i n S S Tk- e l a n d s t a n d a r d e l i n c r e a s e t o 1 3% a n d ωm εm p g , 5 3 . 7%.F o r t h e r e d i c t i o n o f s u r f a c e f r i c t i o n f a c t o r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a n d t h e s e a r a t i o n a n l e p p g , t h e e r r o r o f s e a r a t i o n a n l e o f m u l t i s c a l e t u r b u l e n t m o d e l i s o n l 0 . 7 8%.C o r r e s o n d i n l p g y p g y
推进剂与贮箱液固耦合振动的动力学分析
fe u n is o u d s u t r o p e i r t n s s m c u a ey a d r p dy;t i me h d ma e b l ai n o f c e t r q e c e fa f i —t cu e c u l d vb ai y t a c r tl n a i l h s t o k sa b i t f i in l r o e c o e
先进复合材料空天应用技术基础科学问题研究[技巧]
先进复合材料空天应用技术基础科学问题研究一、研究内容关键科学问题1. 复合材料多层次、多尺度界面结构的理解和强化建构复合材料的共性特征是多层次、多尺度的异质、异构界面。
典型的结构层次涵盖纤维单丝、纤维丝束、干态增强织物、树脂预浸料和层状化的复合材料结构等。
界面状态将从本质上影响复合材料整体对载荷的响应,并控制复合材料的所有性质和服役行为。
前期的973研究成果已证实[1],层间界面的高分子-高分子双连续相结构直接影响了细观损伤的产生和扩展,进而决定了复合材料的韧性、刚度、强度等使用性能;双连续相结构形成和演化的关键是定域设计和控制反应诱导的失稳分相、临界相反转和相粗化等过程。
这对应了连接度(Connectivity)概念[2]里的0-0、0-3和3-3结构的连续的相转变过程,而由于这个连续的相变发生在2-2结构的受限空间内,必然形成尺度上梯度分布的3-3型双连续颗粒结构,从而赋予复合材料优异的韧-刚-强组合。
我们的预先研究已发现[3],碳纤维表面在微米层次上的“结构化”或“粗糙化”对复合材料“人工界面”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影响,这种“结构化”和“粗糙化”包括微尺度的颗粒和三维结构等,建构这种新型表面结构的机理包括表面成核与低温生长、表面浸润与去浸润等,但目前国内外对这种表面微结构建构的材料学和力学理解还知之甚少,也不清楚这种微结构对复合材料界面强-韧化的影响机制及其持久稳定性和高温性能等。
本研究将突破上期973课题高分子-高分子复相材料热力学和动力学的限制,在界面化学改性的同时,提出建构复合材料多层次界面有机、无机异相3-3连接度微结构(Interfacial 3-3 micro connectivity)的新概念,镶嵌体胞建模分析界面剪切对细观集束/协同/无规破坏的影响,极大地提高复合材料在关键结构层次的界面结合力和稳定性,确立复合材料界面强化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2. 复合材料多层次精细耦合协同强韧化机制典型“纤维增强-树脂基体”两元复合材料界面的作用是将纤维和树脂,以及由它们分别控制的纤维主导性质(Fiber-dominent)和树脂基体相主导性质(Matrix-dominent)联系到一起。
流固耦合力学概述_邢景棠
第27卷 第1期力 学 进 展Vol .27 No .11997年2月25日ADVANCES IN M ECHAN ICS Feb.25, 1997流固耦合力学概述**本研究得到航空科学基金的资助.本文1995年在中国力学学会流固耦合力学专业委员会首届学术年会上宣读.邢景棠 周 盛 崔尔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100083 北京空气动力研究所,北京100074提要 本文简要介绍了流固耦合力学及其特点、研究分支、一些进展及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关键词 流固耦合;气动弹性;水动弹性;非线性动力学;计算力学1 定义和特点流固耦合力学是流体力学与固体力学交叉而生成的一门力学分支.顾名思义,它是研究变形固体在流场作用下的各种行为以及固体位形对流场影响这二者交互作用的一门科学.流固耦合力学的重要特征是两相介质之间的交互作用(fluid-solidinteractio n):变形固体在流体载荷作用下会产生变形或运动,而变形或运动又反过来影响流场,从而改变流体载荷的分布和大小.正是这种相互作用将在不同条件下产生形形色色的流固耦合现象.流固耦合问题可由其耦合方程来定义[1].这组方程的定义域同时有流体域与固体域,而未知变量含有描述流体现象的变量及描述固体现象的变量,一般而言,具有以下两点特征:a )流体域或固体域均不可能单独地求解;b)无法显式地消去描述流体运动的独立变量或描述固体运动的独立变量.从总体上来看,流固耦合问题按其耦合机理可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问题的特征是两相域部分或全部重叠在一起,难以明显地分开,使描述物理现象的方程,特别是本构方程需要针对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其耦合效应通过描述问题的微分方程而体现.图1给出的渗流问题是这类问题的典型例子,描述其现象的微分方程如下[2]:L T R +b -Q u b =0土壤骨架R =D Lu -mp 本构关系ýT (k ýp )-n K fp a -m T L u a =0渗流流体・19・其中,ý表示梯度算子,u 表示土壤骨架的位移矢量,p 为渗流压力,R 是应力张量(用矢量式),L 是相应于应变的微分算子,D 是弹性矩阵,b 是体力矢量,k 是渗透率,K f 是流体的体积模量,n 是空隙率,m =[1,1,1,0,0,0]T.这里,由于耦合效应,固体的本构关系中出现了压力项.图1 土壤渗流相互作用第二大类问题的特征是耦合作用仅仅发生在两相交界面上,在方程上耦合是由两相耦合面的平衡及协调关系引入的.本文中,我们主要讨论这一类问题.对于第二大类问题,Zienkiew icz与其合作者Bettess 在文[3]中按两相间相对运动的大小及相互作用性质将其分为三小类.图2中示出了这三种问题.图2 三类流固耦合问题:a)流固之间有大相对运动的问题;b)有限流体运动的短期问题;c)有限流体位移的长期问题.图3 机翼颤振的方框图问题a )是流体与固体结构之间有大的相对运动的问题.其典型例子是机翼颤振或悬桥振荡中发生的气固相互作用,这被人们习惯称其为气动弹性力学问题.在这类问题中的基本物理关系和物理过程可用易于理解的所谓方块图加以描述,这种方法由著名力・20・学家冯元桢(Y. C.Fung)教授[4-5]引用到气动弹性力学中来,特别是对于气动弹性稳定问题中的反馈过程,用这种方法说明是很有启发性的.图3示出了机翼颤振的这一方框图.图中三个方框表示了机翼(结构)在这类问题中执行的三种不同功能:首先它产生空气动力,其次是产生惯性力,再就是它产生弹性变形.机翼按空气动力学规律产生升力A ,而机翼振动时则引起惯性力I .这两种力A +I 使弹性机翼产生变形H ,从而又产生新的作用力A 和I ,这样,以反馈过程的形式构成一条闭合回路,如果出现变形的振幅随时间不断增大的现象,则称为颤振.图4 流固耦合问题中各种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图问题b )是具有流体有限位移的短期问题.这类问题由引起位形变化的流体中的爆炸或冲击引起.其特点是:人们极其关心的相互作用是在瞬间完成的,总位移是有限的,但流体的压缩性是十分重要的.问题c )是具有流体有限位移的长期问题,如近海结构对波或地震的响应、噪声振动的响应、充液容器的液固耦合振动、船水响应等都是这类问题的典型例子.对这类问题,人们主要关心的是耦合系统对外加动力载荷的动态响应.图4中示出了流固耦合中各种力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其中,两个虚线描绘的大圆周分别划出了流体与固体.在这两个圆周相切的地方,用一个小圆表示了两相耦合界面.通过耦合界面,流体动力影响固体运动,而固体的运动又影响流场.在耦合界面上,流体动力及固体的运动事先都不知道,只有在系统地求解了整个耦合系统后,才可给出它们的解答,这正是相互作用的特征所在.若没有这一特征,其问题将失去耦合作用的性质.例如,若给定流固交界面上的流体动力或交界面上固体结构的运动规律,耦合机理将会消失,原来的耦合系统将被解耦而成为单一固体在给定表面力下的动力问题及单一流体在给定边界条件下的流体力学边值或初边值问题.・21・在最一般情况下,流体与固体通过两相交界面的相互作用同时受流体及固体各自的弹性力和惯性力影响,这就是两个大圆周中间方框中表示的一般流固耦合问题.随着研究问题的目的不同,可将着眼点放在流场或固体结构上进行研究.流体力学工作者多着眼于流场,而固体力学工作者则注重结构.在工程实际问题中,可针对不同性质的问题,作相应的简化,从而便有简化后的耦合问题.例如,研究水同结构相互作用的非短期问题时,水的可压性可以不计,这就构成不可压流体同固体的耦合问题.类似地,若忽略结构的弹性变形,就有刚体同流体的相互作用问题.在航空中,独成一个学科的刚体飞机飞行力学问题就是重要的例子.也可以在某些问题中忽略流体或固体的惯性效应,从而有忽略流体惯性的耦合问题及忽略固体惯性的耦合问题.在空气弹性力学中的静力发散,舵面效率等问题即是重要的忽略结构惯性的流固耦合问题.至于忽略流体惯性时的耦合问题,其本质就是将流体(通常为气体)视为一弹簧,如空气弹簧,这在工程中也常常见到.所有这些简化后的耦合问题,包括非耦合性质的可压流体动力学及变形固体动力学问题,在图4中用虚线圆周上的方框表示出来.于是,每种流固耦合问题可以按该问题中诸力所处的相互关系而进行直观的区分.2 发展简史流固耦合问题由于其交叉性质,从学科上涉及流体力学、固体力学、动力学、计算力学等学科的知识;从技术上与不同工程领域,如土木、航空航天、船舶、动力、海洋、石化、机械、核动力、地震地质、生物工程等均有关系.其研究问题甚广,难以确定合适的研究分类,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分类也在不停的变化,这里以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 E)出版的权威力学文摘刊物《应用力学评论》(AM R)为例说明如下.从1970年到1980年,AM R的分类目录中没有流固耦合这一词条,其有关文摘条目出现于气动弹性(aeroelasticity)、颤振(flutter)等子目中.从1981年到1983年,AM R的分类中出现了流体结构相互作用(fluid-structureinteractions)的目录,但并未在此目录下列出详细子目录.从全年统计来看,这三年期间出现于流体结构相互作用条目下的文摘条数依次为49,73和50条.从1984年起,AM R的分类目录中列出了固流相互作用(so lid fluid interactions)的目录,并在此目录下列出了细目.下面给出的细目,取自《应用力学评论》1990年第12期[6]: 166 SOLID FLUID INTERACTIONSA General theo ryB Nonlinear theo ryC External flowD Internal flow(Inc.Sloshing)E Vibr ation o f structures in fluidsF Inter actio ns o f wav es w ith flex ible structur esG Multicom po nent flo wH Flex ible tanks and co ntainers・・22I Pipes w ith flow ing fluidsJ T urbo machine blades ex citationK Ocean structuresL Contro l sur face flutter of w ing s and tailsM Panel flutterN Pr opeller and rotor flutterO Whole body vibration modesP Flutter control and suppressionQ Static aeroelasticity(diverg ence)R Buffeting,gusts,turbulence effectsS Aeroelastic effects o n flig ht loads and stabilityT Aero thermo elasticityY Computational techniquesZ Ex perimental techniques图5中给出了81—94年间每年收录于AM R中有关固流相互作用文摘条数的统计曲线.在此线上,84年有一大的跳跃上升,84年后仍一直呈平均上升趋势.图5 美国AS M E力学刊物AM R中有关固流相互作用文摘条数的统计曲线上述AM R分类中有关流固耦合的子目分法仅供读者参考.这种分类有时并不能明显地反映出学科特点,使读者一目了然的找出所关心的文献.例如工程中极其重要的流激振动及其控制等在AM R中多列入E类中.生物力学中血流同血管,组织液同细胞组织等耦合问题多列入D类中.飞行器等在水中坠落涉及的耦合问题放在D类中,有时也列入其它类.此外,在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许多涉及物相变化、化学变化的两相耦合问题[124],例如,宇宙飞行器在星际航行中接近周围有大气的星球时,其环境发生剧烈变化,强光、强热的影响、粒子侵蚀、表面烧蚀、催化等物理化学作用使结构的气动外形变化,出现更为复杂的气固耦合问题;高温、高热下液态金属的固化过程中,或高速冲击、穿甲过程中同一物质液态、固态・23・同时共存,且区域不停变化,其整个过程的研究遇到的液固耦合问题等;以及有关流固耦合振动的利用问题,如旋转叶片的气弹自适应弯矩、气弹变形制动等并没有明显地列入类中.所有这些问题请从事流固耦合问题研究的同行在利用这一检索工具时注意,同时也不要使自己的研究受这一分类方法的束缚.在《应用力学评论》的分类子目中,有三分之一多的子目与气动弹性问题有关,这说明了气动弹性研究的重要性.历史上,人们对流固耦合现象的早期认识正源于飞机工程中的气动弹性问题.据专著[4,5]记载,Wrig ht兄弟和其它航空先驱者都曾遇到过气动弹性问题,但他们主要由直观上来解决问题,并未对真实的物理关系有所认识.1903年Lang ley的单翼机首次有动力的飞行试验时因机翼断裂而坠入Potomac河中.10年后,Brew er[7]的研究指出这一事故是一典型的气动弹性静扭转发散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Handley Page轰炸机的尾翼颤振坠毁导致了Lanchester[8]以及Bair stow与Fage[9]进行了第一批有目的的气动弹性颤振研究.T heodorsen[10]系统地建立了非定常气动力理论,为气动弹性不稳定及颤振机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直到1939年二战前夕,由于飞机工业的迅猛发展,大量出现的飞机气动弹性问题的需要,有一大批科学家和工程师投入这一问题的研究.从而,气动弹性力学开始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力学分支,并出现了一些在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专著及综述,如[11, 12—16].其中有重要贡献的科学家如T heordosen[10],Garrick[17],Bispling ho ff[12,13,16],Y.C. Fung[4]以及将随机概念引入气动弹性的Liepm an[18],Y.K.Lin[19],Davenport[20,21]等.在Bis-plinghoff的综述文章[16]中对有关开创性的工作作了仔细的评述.国内航空工业总公司著名飞机气动弹性力学专家冯仲越(已故)和一直从事飞机气动弹性力学研究的管德院士就是在我国较早致力于这一研究并为航空工业作出贡献的代表.在气动弹性的研究史上,发生过另一件划时代的事件,使气动弹性问题的重要性首次明显地表现于航空技术外的领域内.这就是1940年T aco ma悬桥在相当低的18米/秒风速下振动激励而倒塌[13].此后桥梁颤振问题得到了建筑工程师的高度重视.有关风对建筑结构影响的早期历史文献见[22,23].在土木工程中,一般认为Westerg aard是研究坝水耦合的创始人[25].他在1933年发表了他的著名论文[24],给出了刚性重力坝在水平地震载荷下的动水压力分布,其解至今仍为许多国家的坝工抗震设计规范所沿用.然而,由于Wester gaard解中,假定了刚性坝并给出了地面运动的规律,因而其解本质上并未计及两相的耦合作用,只是求解了一个给定边界条件的流体动力问题.至于对这类问题,考虑耦合作用的研究可见美加利福尼亚大学Chopra的论文[26].与坝水耦合问题类似的一类液固耦合问题是水中柱体的耦联振动问题.对这类问题,国内以著名力学家郑哲敏院士为代表的许多专家作了不少的研究,如[27—29].流体引起管道振动的研究源于横垮阿拉伯输油管道振动分析的需要[30].Feodo s'ev[31], Housner[32]及Nior dso n[33]是早期研究简支直输液管道稳定性的学者.应用不同的方法,他们得到了相同的基本运动方程并得出有关稳定性的相同结论.至于悬臂输流直管的开创性研究,可见Benjamin[34-35]及Gr eg ory和Paidoussis的论文[36-37].又有记载,早在1939年Bourrier es[38]就对悬臂输流管作了最早的著名研究,但由于计算工具的落后,他未能确定出不稳定的临界条件.有关流体引起管道振动的早期专著及综述文章可见[39—40],其中给出了各类问题的・・24详细历史评述.Blevins的著名专著[42]已译成汉语,对国内的研究有重要的影响.船水耦合动力学的早期研究,考虑船是一刚性浮体,探讨其由于船的刚体运动引起的扰动.Haskind[45-46]对这类问题作了深入理解的分析.他应用Green定理构造了由于船的存在及运动引起的速度位,并推导了点源Green函数的形式.沿着Haskind的开创性工作,人们开始致力于通过速度位表示的线性边界值问题的构造和求解,考虑船舶的存在及运动对流场的影响,进行船舶刚性摇荡运动与水相互作用的研究.在May s[47]的博士论文及New man[48]的影响甚大的综述文章中对有关历史作了详细叙述,并建立了船舶水动力学这类问题的统一理论.至于考虑船体弹性变形的水动弹性理论的创始性工作应归功于Bishop和他的学生Price,他们在其专著[49]中对其研究及理论作了详述.这一专著的出版对船水动力学的研究有深远的影响,已被译成俄文.储液容器的振荡问题的开创性研究归功于许多俄罗斯的专家.在M oiseev的两篇著名综述报告[50—51]中,详述了有关基本理论及文献.由于当时计算工具的落后,Mo iseev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刚性不动容器或作简单运动刚体(如单摆)中液体的振荡,方程的导出应用了动力学的变分原理,求解采用了一些近似方法,如Ritz法.对于弹性结构与液体的耦合振荡,他指出这是一相当复杂的问题,仅仅讨论了梁中有液体腔的扭转及弯曲振荡问题.沉浸于液体中的结构对爆炸波的瞬态响应短期流固耦合问题似乎最早为T aylor于1941年所研究,他在文[52]中讨论了水中无穷大平板对一维爆炸波的响应问题.T aylor所讨论的问题虽然简单,但他的开创性研究给出了一个重要的一般性研究方法,这就是将总噪声速度位分解为入射、反射和幅射速度位.另一种极为重要的短期问题是变形固体的着水撞击问题.这一问题早期研究的开创性工作归功于von Karman,他于1929年提出了入水理论,在两相耦合面上引入基于试验结果的附加水质量,分析研究了水机降落过程中的冲击现象[53].1932年Wagner[54]对von Karman的方法作了修正,引入水波影响因子,使结果更符合实际.vo n Kar-man和Wagner的方法虽没有对流场进行仔细分析,但基于实验的假设使问题简单明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解释撞水现象的机理,因而这一方法仍为工程设计的初期用于估算撞水力.至于对这类问题的全场分析,则是有限元、边界元方法充分发展后的成果.3 现状与展望如果将与飞机颤振密切相关的气动弹性研究作为流固耦合的第一次高潮的话,则与风激振动及化工容器密切相关的研究可作为流固耦合研究的第二次高潮.这次高潮起始于1964年美国Alaska地震及1965年英国Ferry bridge八座冷却塔中的三座在不太高的风速下被摧毁.英国Ferrybridg e的事故使1940年Tacoma事件兴起的风工程研究更为活跃,因此,许多文献上把气弹的非航空应用作为发展的一个重大里程.Alaska地震引起许多石化容器在地震载荷下惨遭破坏,使国民经济受到极大损失.由于化工工业在现代工业中的地位,促使一部分科技工作者对化工容器在地震载荷下的破坏进行分析,以便避免其发生.研究发现,这些化工容器破坏多数是由动力屈曲引起,而引起这种屈曲的翻转力矩是由地震时容器内部流体的晃・・25动产生的.这便引起了力学工作者对流固耦合问题的注意.1967年,美国ASM E应用力学部发起召开了第一次流固耦合研讨会[55].会议论文被分为空中爆炸及响应,噪声相互作用问题,气动弹性与水弹性四组共11篇汇入文集.由于当时计算技术及工具还不发达,其论文研究集中于分析和试验技术.10年后,1977年ASM E应用力学部又召开了第二次有关流固耦合问题的研讨会[56].这次会议文集共9篇论文,全部讨论有关流固耦合问题的计算方法.论文涉及的内流问题有充液结构内的爆炸分析、管道中的水锤效应、充液容器的晃动及毛细流中血细胞的变形;而外流问题有沉浸结构的瞬态运动、流固相互冲击、板的颤振及流体引起的振动.文集编辑者在前言中明确指出:流固耦合问题的处理常常遇到在其它应用力学领域很少碰到的困难,如描述流体运动的欧氏系与描述固体运动的拉氏系之间的同时应用问题;无穷域的外流问题需要采用非寻常的技术以提高计算效率等.文献[57—79]列出了ASM E应用力学部从81年到92年冬季年会上有关流固耦合的会议文集.文献[80—97]列出了ASM E压力容器及管道夏季会议上有关流固耦合方面的文集,其中从1987年起出现了由流固耦合专业分会与地震工程分会联合召开的有关晃动、振动及各种流固耦合系统的地震响应等问题的会议文集,如[83,85,89,90,93,95]等.文献[98—104]列出一些涉及流固耦合的其它会议文集,如第11、12届全美应用力学大会文集[99,100],在英国、加拿大召开的会议文集[102—104].这些重要的系列性会议基本上反映了流固耦合研究的进展情况.以美国ASM E1992年冬季会议文集为例说明如下.文集[72]中多数文章研究圆柱由于热交换引起支持附件松动的非线性流固耦合系统.编者认为,问题的难点及不清楚之处仍处于1988年的水平,直到流动同圆柱相互作用的细节过程彻底弄清之前,这一问题将仍是一个有趣的研究课题.文集[73]虽仅列出14篇文章,但来自美、英、俄、日、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六国,从理论及实验两方面探讨声音与结构的相互作用.文集[74]中的文章多数涉及两相流动.文集[75]讨论涡流与结构的相互作用,涉及混沌等问题.文集[76]中出现了动力系统问题的研究者同工程工作者相结合的研究趋势,指出了动力系统的研究方法对流激振动的研究将提供一有力工具,更好地洞察问题的本质.文集[77]多数文章讨论管道在热交换下的声音共振问题,指出了预测其发生的方法等.文集[78]的多数文章涉及能源动力工业,指出流体引起振动常出现在不受设计规范约束的非主要部件上,往往被人们疏忽,但一旦这些部件失效,同样引起整个电厂停机.文集[79]涉及非圆截面流动、导线运动、振动悬挂等土木、机械工程中的问题,反映了现代物理、分析、数值计算等学科方法在处理这类问题上的成果.再如美国ASME压力容器及管道年会文集[84]列出20篇文章,来自4个国家,是首次有中国学者出席的会议;文集[89]中给出了自1964年美Alaska地震后25年来液箱晃动问题研究的进展.文献[105—112,131,134,197,204]列出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综述报告.在这些综述文章中都给出了足够的参考文献,是希望从事有关研究的研究生必读的重要材料.文献[113—122]给出了一些有名的专著,书中给出了有关问题仔细的理论及应用描述.国内78年以来有关流固耦合问题研究的会议文章主要集中在不同学科召开的系列会议上.以第1次会议召开的时间先后为序,第1个系列会议是气动弹性力学方面的会议,首届会议78年于南宁召开,此后航空系统的7210气弹专业会议共召开8次[123].第2个是“全国振动理・・26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这一会议最早由中国力学学会、中国航空学会、中国宇航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四大学会主办,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成立后发展为五大学会主办,会议从80年以来共召开5次[126].与这个系列会议密切相关的国内召开的国际会议已有3次[127-129].在这些会议中有关流固耦合方面的文章大多数是国内振动界固体力学、结构工程工作者完成的,基本上代表了国内固体、结构力学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情况.第3个国内系列会议是“流体弹性力学学术讨论会”.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中国航空学会、中国水利学会、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会主办.从85年以来共召开了4届会议[130].这一会议是国内唯一的专门讨论流体弹性的学术会议,但会议论文多数由流体力学工作者提供,代表了国内流体力学界在流固耦合领域研究的情况.第4个系列会议由土木工程学会、水利学会、航空学会、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振动工程学会联合发起,1993年6月在洛阳召开了第1次结构与介质相互作用学术会议,共有论文150多篇,分为ABCDE5类.其中D类为固体结构与流体介质相互作用,共列入论文23篇[132].国内首次气弹、水弹国际会议在1993年10月于北京召开,会议代表来自11个国家或地区,文集[131]中列出了7个特邀报告,共约70篇学术论文,讨论了问题的进展及理论应用成果.此外,在我国召开的水工结构的国际地震与水坝会议(1987)、国际高坝水力学会议(1988)、第7届APD-IAHR 会议(1990)上大量的报道了我国在该领域有关水-结构耦合的研究成果,其详细评述可见[134].在海洋工程结构的水弹性、建筑物和工业结构的风效应及流固耦合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国内许多单位也进行了大量的工作[136-138].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课题总结文集[135]详细地报道了国内在海洋工程领域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在航空院校应用多年的气弹教材[195]等为航空工业培养了大量的气弹人才.叶轮机械气动弹性问题是流固耦合问题的一个重要分支.1976年在巴黎由IUT AM召开了名为叶轮机气动弹性力学的国际学术会议,此后便形成了以这一名称召开的系列国际会议. 1994年在日本福冈召开了第7届会议,第8届会议将于1997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1984年我国代表被选入该系列会议的科学委员会,并于1989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召开了第5届叶轮机械气动弹性力学与非定常流动国际学术会议[133].有关文献[140—142]等反映了国内在这方面的部分研究工作,文[196]指出:“我国学者在该领域颇有建树,特别是初步解决了失速颤振这一国际性难题,受到国际学术界重视.”1994年中国力学学会批准,成立了流固耦合力学专业分会,将国内流体、固体两方面从事这一研究的同志从组织上联系起来,这对学科的发展将起到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概括有关流固耦合问题的文献,可以发现其进展有以下主要特点.1)线化理论日趋完善、程序化,业已提供工程应用. 由于流固耦合系统的复杂性,其求解主要立足于数值分析.起初人们自然想到的是用位移法结构分析的通用程序来求解耦合问题[143],不同的是只要将流体视为剪切刚度为零的固体即可.但实际计算发现,剪切刚度为零,计算中出现零能模式,方法无法推广应用.至于流体中采用压力、固体中采用位移的混合模式没有零能模态的困难,但其有限元方程中的系数矩阵是非对称的.早期,Iro ns[144]提出了一对称化方法,要求描述流体惯性的矩阵可逆.然而,当考虑自由面线性波时,通常这一矩阵是奇异的,因而一些有名的通用程序中不得不忽略自由面波,这就限制了方法的应用.文・・27。
弹塑性多孔介质流固耦合新理论:混合耦合理论
弹塑性多孔介质流固耦合新理论:混合耦合理论徐丽阳;王锴;丁智;徐日庆;陈晓辉【期刊名称】《计算力学学报》【年(卷),期】2024(41)1【摘要】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双碳政策的大背景下,多孔介质中固体的变形和流体的输运问题变得尤为重要。
然而,在多孔介质中建立流固耦合模型仍面临的挑战之一是需要考虑跨越宏观尺度到纳米尺度的耦合作用。
本文利用基于非平衡热力学的混合耦合理论,提出了一个弹塑性多孔介质流固耦合新模型,在同一个理论框架内研究了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和液体渗流之间跨尺度的耦合,考虑了耗散过程中的熵产,并利用Helmholtz自由能连接宏观尺度上的力学变形和纳米尺度上的液体输运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应力-应变关系中采用了弹塑性刚度系数以反映塑性的影响。
同时,经典的达西定律扩展为可考虑固体的塑性变形。
通过与文献中模型的比较,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最后,数值分析表明在多孔介质的流固耦合中塑性变形具有比较显著的影响。
【总页数】10页(P129-138)【作者】徐丽阳;王锴;丁智;徐日庆;陈晓辉【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滨海和城市岩土工程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大城市学院土木工程系;浙江省城市盾构隧道安全建造与智能养护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利兹大学土木工程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344.3;O302【相关文献】1.非均质饱和多孔介质弹塑性动力分析的广义耦合扩展多尺度有限元法2.饱和土体一维固结理论的修正——饱和多孔介质流固耦合渗流模型之应用3.多孔介质伴有相变多相流的热-流-固耦合数学模型4.饱和土体单向固结理论与应用研究--饱和多孔介质流固耦合渗流数学模型之应用5.多孔介质的一种流-固耦合动态边界理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测量不确定的充液航天器自适应鲁棒容错控制
测量不确定的充液航天器自适应鲁棒容错控制
宋晓娟;王宏伟;岳宝增
【期刊名称】《宇航学报》
【年(卷),期】2022(43)5
【摘要】针对三轴稳定充液航天器控制系统中同时存在外部未知干扰,参数不确定,测量不确定和执行器部分失效故障的鲁棒容错姿态机动控制问题进行研究。
首先将部分充液贮箱内的晃动液体燃料等效为粘性球摆模型,采用动量矩守恒定律推导出航天器的刚-液耦合动力学方程。
然后将变结构控制策略结合范数自适应估计算法设计了自适应鲁棒容错控制器,其中设计的范数自适应控制算法用于有效估计由测量不确定产生的集总扰动的未知上界;自适应估计算法则用于有效估计贮箱内的液体晃动位移变量。
提出的控制策略不依赖精确的故障信息,并且在故障信息值不确定的情况下可以实现期望的姿态机动任务。
基于Lyapunov稳定性分析方法证明了容错闭环系统状态变量的一致最终有界性。
采用数值方法验证了所提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和鲁棒性。
【总页数】11页(P638-648)
【作者】宋晓娟;王宏伟;岳宝增
【作者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内蒙古自治区特种服役智能机器人重点实验室;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V19
【相关文献】
1.基于Backstepping SISO不确定非线系统模糊自适应鲁棒容错控制
2.双容液位系统的不确定时滞的鲁棒容错控制
3.考虑测量不确定和输入饱和的充液航天器自适应鲁棒控制
4.充液航天器的鲁棒固定时间终端滑模容错控制
5.一类不确定非线性时滞切换模糊系统的鲁棒容错控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充液箱位置对航天器耦合特性影响分析
关键 词 航 天器姿态 , 刚 一 一弹耦合 , 俯仰 , 固有频率 , 多尺度 液
引 言
在 航天 技术 中 由于 充 液 量 的增 大 和航 天 器 姿 态 指 向精度 的严 格要 求 , 研究 液体 大 幅 晃动 时 带 弹
连 坐 标 系 , 天器 可 绕 系 统 质 心 0做 俯 仰 运 动 , 航 转 动 角 用 0表 示 . 别 用 |、。| 示 自由 液 面 、 分 s| 、 表 s s 未 扰 静液 面 、 固壁与 液体 接触 面 , 液体 区域 、 高和 液 波 深分别 记 为 口, bcZ 别 为贮 箱 长 度 、 动 而 、、分 转 d分 别 中心 至静 液 面 的距 离 、 性 帆板 长 度 , 弹
口2 b 2 1 2 0 口1 4 0 0 0 0 0 0
和, 为刚体角速度, JI ×7 r 日= r d 为液体动量 D
矩, c为模态耦合 系数 阵, 为非约束模态频率 , / l
摘要
分析 了液体非线性晃 动时充液箱位置对 带弹性帆板充液航 天器 刚 一 一弹之 间耦 合特性 的影响. 液 假
设耦 合系统绕 系统质心 做俯 仰运 动 , 首先 采用 已推 导 的刚 一 一 液 弹耦 合 系统俯 仰运 动 非线 性动力 学方 程
组, 得到系统 固有 频率 , 出固有频率简单 近似解 析表 达式 , 析充液 箱位 置对 系统各 阶 固有 频率 的影响. 给 分 随后应用 多尺度法对耦合 系统液体一 阶主共 振进 行解 析分析 , 现充 液箱位 置是 决定 幅频 曲线 软 、 发 硬特性 转换 点的重要参数. 给定外激励力矩时 , 同充液 箱位 置稳态解 对应 多解 现象 , 随着激 励频 率改变 , 态 不 并 稳 解 幅值 随充液箱位置 的变化 曲线 发生分岔 .
带多个充液储箱航天器的耦合动力学建模方法
关 键 词 : 天 器 ;液 体 晃 动 ;等 效 力 学模 型 ;耦 合 动 力 学 ;数 值 仿 真 航 中图分 类号 : 4 3 V 2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17 .5 9 2 1 ) 30 1 —6 6 4 17 (0 0 0 —0 40
液固耦合力学与多相流动
液固耦合力学与多相流动液固耦合力学与多相流动是研究液体和固体之间相互作用及其在流动中的行为的一个重要领域。
在这个领域中,我们将探讨液固耦合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多相流动的几个重要方面。
1. 引言液固耦合力学是研究液体和固体相互作用的学科,包括接触力学、润湿力学和固体变形的影响。
而多相流动是指在相互接触的不同物质之间发生的流动现象,其在工程和自然界中都具有重要的应用。
2. 液固耦合力学2.1 接触力学液固界面的接触力学是液固耦合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研究了液体在固体表面上的接触形态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力学现象,如接触角、负载分布和接触线行为。
2.2 润湿力学润湿力学研究了液体在固体表面上的湿润行为及其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润湿性可以通过接触角来表示,接触角的变化会导致液体在固体表面上的扩张或收缩。
2.3 固体变形固体变形是指固体材料在受到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形变。
液固耦合力学研究了在液体接触之下,固体变形的影响,如弹性变形、塑性变形等。
3. 多相流动3.1 多相流动的分类多相流动可以分为几种类型,包括气液两相流、气固两相流和液固两相流。
不同类型的多相流动在应用上有所不同,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相界面的运动、相互作用以及物质传输等。
3.2 多相流动的数学模型多相流动的数学模型是研究多相流动的基础。
它通常基于质量守恒、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等原理,并结合液体和固体之间的耦合关系,建立了一系列用于描述多相流动的方程和模型。
3.3 多相流动的应用多相流动在化工、环境工程和能源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化工过程中,多相流动的研究可以帮助实现高效的反应和分离过程;在环境工程中,多相流动的研究可以用于处理废水和废气;在能源领域,多相流动的研究可以用于油气开采和燃烧等过程。
4. 结论液固耦合力学与多相流动是一个复杂而又有趣的领域,对于理解和应用液体和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液固耦合力学和多相流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控制液体和固体的行为,为工程和科学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多充液贮腔航天器耦合动力学与姿态控制
Vol. 41 No. 1 January 2020
多充液贮腔航天器耦合动力学与姿态控制
刘 峰,岳宝增,唐 勇
( 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北京 100081)
摘 要: 基于已有的质心面液体大幅晃动等效力学模型,采用拉格朗日方法,系统地建立了任意复杂激励下
建立准确、高效且适用性强的液体大幅晃动类航天 器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
考虑到推进剂包含燃烧剂和助燃剂两种以上不 同液体,航天器上往往需要携带多个卡西尼腔( 或 者球腔) 。与单腔不同,各个贮腔尺寸及安装位置 差异、推进剂消耗不均、不同液体特性等诸多因素, 使得多个贮腔内的液体晃动与航天器主体之间的动 力学耦合特性更为复杂。而关于这方面现有的研究 极少,更多的研究工作有待进一步的完善。本文所 建立的四充液贮腔航天器耦合动力学模型具备较强
收稿日期: 2018-11-08; 修回日期: 2019-04-23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1472041,11772049,11532002,11802320)
20
宇航学报
第 41 卷
的适用性,模型中不仅考虑了航天器主体轨道平动 与姿态转动,而且还包含有诸如贮腔的几何尺寸、布 放位置、充液比及液体物理特性等反映耦合系统动 力学特征的重要的工程参数。
Key words: Constraint surface model for liquid sloshing; Large amplitude liquid slosh; Multi-tank spacecraft; Threeaxis-stabilized attitude maneuver; Compensation control
四贮腔航天器刚-液耦合动力学精确模型。由本文方法所得到的等效晃动力及晃动力矩与通过 Flow3D 计算出的相
运载火箭圆柱形贮箱中推进剂大幅晃动的数值模拟
运载火箭圆柱形贮箱中推进剂大幅晃动的数值模拟
周倩倩;谭永华;徐自力;王珺;王振
【期刊名称】《推进技术》
【年(卷),期】2022(43)5
【摘要】运载火箭飞行过程中,贮箱内推进剂晃动及波面破碎现象会对燃料贮箱产生较大的干扰力,控制不当会影响飞行稳定性。
为了研究推进剂大幅晃动对贮箱结构的影响,建立了圆柱形贮箱内液体晃动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利用流体体积函数与水平集法解决了大幅晃动过程中产生的破碎波的描述及自由液面的追踪问题,并对三维圆柱形贮箱在多种含液状态下,由俯仰运动产生的大幅晃动进行了数值计算,得到了晃动过程中自由液面的变化、液体对壁面的作用力、液体的晃动速度以及液体质心变化情况。
通过对含液率为30%,50%,70%三种含液状态下计算结果的对比,发现飞行中运载火箭贮箱中液体会经历由线性晃动到非线性晃动的变化历程。
含液率直接影响晃动的剧烈程度、对壁面的作用力,以及液面破碎等非线性现象的产生,其中含液率为50%的状态是一种相对危险的工作状态。
【总页数】7页(P353-359)
【作者】周倩倩;谭永华;徐自力;王珺;王振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机械结构强度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V511.1
【相关文献】
1.变轨条件下卫星贮箱内液体推进剂晃动特性三维数值模拟
2.运载火箭贮箱筒段环缝焊接应力变形数值模拟
3.球形贮箱中三维液体大幅晃动数值模拟
4.运载火箭共底贮箱加注过程非稳态温度分布数值模拟
5.微重力条件下上面级贮箱液体推进剂自由界面变形数值模拟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超声速飞行器中圆柱类贮箱液固耦合动力学研究的开题报告
高超声速飞行器中圆柱类贮箱液固耦合动力学研究的开题
报告
1.研究背景
高超声速飞行器是一种飞行速度超过马赫数5的飞行器,具有高速度和高飞行高度的优势,在军事、航空航天和科学研究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然而,高超声速飞
行器在高速飞行过程中会受到高温、高压和高速气流等复杂环境的影响,导致结构和
材料的性能发生变化,从而产生液体和固体的动力学耦合效应。
因此,研究高超声速
飞行器中圆柱类贮箱液固耦合动力学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2.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围绕高超声速飞行器中圆柱类贮箱液固耦合动力学问题展开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高超声速飞行器环境特点分析:包括高温、高压和高速气流等情况的分析,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2)圆柱类贮箱动力学模型建立:建立贮箱液固耦合动力学模型,分析液体和
固体在高超声速环境下的耦合效应。
(3)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使用数值模拟方法对贮箱液固耦合动力学问题进行
分析,并与实验结果进行比对,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4)问题解决方案研究:基于分析结果提出高超声速飞行器中圆柱类贮箱液固
耦合动力学问题的解决方案,为实际应用提供技术支持和参考。
3.研究意义
本研究对于深入了解高超声速飞行器中圆柱类贮箱液固耦合动力学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一方面,研究结果将为高超声速飞行器的设计和制造提供重要的
理论指导,可以提高高超声速飞行器在极端环境下的性能和可靠性。
另一方面,研究
成果也可以为其他运载工具(如卫星、机载贮箱等)在极端环境下的运行提供参考和
借鉴,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多尺度方法的平动圆柱贮箱航天器刚–液耦合动力学研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文章1.1 概述部分的内容:平动圆柱贮箱航天器是一种用于储存和运输物资的载具,其起降和航行时面临着复杂的力学问题。
为了研究这种航天器的动力学行为,我们引入了多尺度方法。
多尺度方法是一种研究物体运动的有效手段,它将物体的宏观运动和微观结构相结合,能够更全面地揭示物体的力学行为。
在平动圆柱贮箱航天器的研究中,多尺度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其力学特性,并提供设计和改进的参考依据。
本文将从多尺度方法的介绍开始,详细解释该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然后,我们将介绍平动圆柱贮箱航天器的结构和特点,包括其在起降和航行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力学挑战。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研究刚-液耦合动力学问题,分析液体在贮箱内的运动对航天器整体运动的影响。
为了验证研究结果的准确性,我们还设计了一系列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
通过实验数据的对比和验证,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平动圆柱贮箱航天器的运动规律和力学特性。
本研究的总结部分将对研究结果进行概括,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最后,我们还将探讨平动圆柱贮箱航天器的实际应用价值,并对本文的结论进行总结。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平动圆柱贮箱航天器的动力学行为,并为其设计和改进提供有力支持。
同时,本研究也为多尺度方法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提供了一个实例,并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通过多尺度方法,对平动圆柱贮箱航天器的刚-液耦合动力学进行研究。
文章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首先概述了贮箱航天器在航天技术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在载人航天任务中的应用。
接着,阐述了当前对于贮箱航天器动力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最后总结引言部分,明确了本文的目的和结构。
第二部分是正文,包括多尺度方法介绍、平动圆柱贮箱航天器以及刚-液耦合动力学研究。
首先,介绍了多尺度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范围,明确了其在本研究中的作用。
紧接着,详细介绍了平动圆柱贮箱航天器的结构和特点,包括其外部形状、内部构造以及液体贮存原理。
然后,重点讨论了刚-液耦合动力学,包括刚体在液体中运动时的力学特性和动力学模型。
最后,描述了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对研究结果进行深入解读。
第三部分是结论,主要总结了本研究的研究结果,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首先,对本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和归纳,指出了刚-液耦合动力学的关键问题和研究进展。
接着,提出了未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包括改进多尺度方法、深入研究平动圆柱贮箱航天器的耦合行为等。
然后,探讨了本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包括对航天器设计和工程实践的指导意义。
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重申了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和创新点。
通过以上结构的展开,本文将全面深入地研究了基于多尺度方法的平动圆柱贮箱航天器的刚-液耦合动力学问题,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和指导,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价值。
1.3 总结总结部分内容:本文通过基于多尺度方法的研究,对平动圆柱贮箱航天器的刚-液耦合动力学进行了深入分析。
首先,在引言部分概述了研究的背景和目的,并介绍了文章的结构。
接着,在正文部分,详细介绍了多尺度方法的原理和平动圆柱贮箱航天器的特点。
针对平动圆柱贮箱航天器的刚-液耦合动力学进行了全面研究,包括数值模拟和实验设计。
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了一系列关于平动圆柱贮箱航天器的刚-液耦合动力学行为的重要结论。
本文的研究结果总结如下:首先,多尺度方法在分析平动圆柱贮箱航天器的刚-液耦合动力学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将宏观模型与微观模型相结合,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描述和预测系统的行为。
其次,平动圆柱贮箱航天器在不同工况下的刚-液耦合动力学行为具有显著差异。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液体的运动对平动圆柱贮箱航天器的稳定性和动力学特性有着重要影响。
最后,针对本研究的成果,我们对未来研究的展望提出了几点建议,并探讨了平动圆柱贮箱航天器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和潜在应用领域。
综上所述,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对基于多尺度方法的平动圆柱贮箱航天器的刚-液耦合动力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的研究结果对于航天器的设计和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启发,促进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1.3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基于多尺度方法,对平动圆柱贮箱航天器的刚-液耦合动力学进行深入研究。
具体目标如下:1. 了解平动圆柱贮箱航天器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探究其在航天器设计中的重要性和应用潜力。
2. 探究多尺度方法在研究刚-液耦合动力学中的应用,了解其在研究过程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3. 建立平动圆柱贮箱航天器的刚-液耦合动力学模型,探索其动力学行为和响应特性。
4. 进行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验证所建立的动力学模型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5. 总结研究结果,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展望,并探讨平动圆柱贮箱航天器刚-液耦合动力学研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和应用前景。
通过以上目标的实现,本研究旨在为平动圆柱贮箱航天器的设计与优化提供具体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并为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同时,通过对刚-液耦合动力学的深入研究,本研究也有望推动多尺度方法在航天器工程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2.正文2.1 多尺度方法介绍多尺度方法是一种综合利用不同尺度模型和方法进行研究的方法。
在航天器刚-液耦合动力学研究中,由于系统具有多个尺度的特点,使用单一的尺度模型难以完全描述系统的行为。
因此,多尺度方法被引入来解决这一问题。
多尺度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将系统分解为不同的尺度,并根据各个尺度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模型和方法进行建模和分析。
常见的多尺度方法包括宏观尺度和微观尺度的耦合,以及宏观尺度下的分区域建模等。
在平动圆柱贮箱航天器的研究中,多尺度方法可以用于模拟和分析其结构和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宏观尺度上,可以使用刚体力学理论来描述贮箱航天器的运动和位移。
而在微观尺度上,需要考虑液体在容器内的流动行为,可以使用流体力学模型来描述。
通过将宏观尺度和微观尺度的模型进行耦合,可以更准确地模拟和分析平动圆柱贮箱航天器在不同工况下的动力学行为。
在模拟过程中,可以通过宏观尺度模型获取贮箱航天器的整体运动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微观尺度模型,从而得到各个部分的具体液体流动情况。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考虑到液体的影响,还可以完整地描绘平动圆柱贮箱航天器的动力学特性。
多尺度方法在平动圆柱贮箱航天器刚-液耦合动力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采用多尺度方法,可以更准确地分析贮箱航天器在各种外界工况下的响应,为航天器设计、优化和控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此外,多尺度方法还可以应用于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如液体储存与输送系统、流体力学分析等。
综上所述,多尺度方法在平动圆柱贮箱航天器刚-液耦合动力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综合运用不同尺度的模型和方法,可以更准确地分析和描述贮箱航天器的动力学特性,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支持。
2.2 平动圆柱贮箱航天器平动圆柱贮箱航天器是一种特殊的航天器,其外形与普通圆柱形贮箱相似,但具有平动能力。
平动圆柱贮箱航天器通常由一个圆柱形主体和多个内部贮箱组成。
每个内部贮箱可以独立地移动和控制,以实现平动的效果。
这种设计的平动圆柱贮箱航天器具有多种优势和潜在应用。
首先,平动圆柱贮箱航天器可以提供更大的载荷容量和灵活性。
内部贮箱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布局和调整,以适应不同的任务和载荷要求。
其次,平动圆柱贮箱航天器可以实现高度的定位和操控精度。
通过对内部贮箱的独立平动控制,可以实现精确的位置调整和姿态控制。
这对于一些需要精细操作和定位的任务非常重要。
此外,平动圆柱贮箱航天器还具有较好的适应能力和可靠性。
由于内部贮箱的独立性和冗余性,即使发生部分失效,航天器的整体功能仍然能够保持。
平动圆柱贮箱航天器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其中之一是在太空站补给任务中的使用。
平动圆柱贮箱航天器可以携带大量的物资和供给品,为太空站提供所需的生活和实验用品。
另外,平动圆柱贮箱航天器还可以用于地球观测任务。
它可以搭载各种观测设备,如卫星影像设备、激光雷达等,以获取地表和大气的高分辨率数据。
此外,平动圆柱贮箱航天器还可以用于航天器维修和卫星部署等任务。
在平动圆柱贮箱航天器的设计和开发中,需要考虑多种因素。
首先,对于航天器的结构设计,需要考虑其稳定性和强度。
特别是在航天器平动时,需保证其结构的刚性和抗震能力。
其次,对于内部贮箱的布局和控制系统的设计,需要考虑其稳定性和可控性。
内部贮箱的布局应符合航天器的整体平衡和控制要求,而控制系统应能精确地调整和控制内部贮箱的平动。
最后,对于平动圆柱贮箱航天器的控制算法和系统,需要进行充分的研究和验证。
这包括控制系统的鲁棒性、自适应性和性能优化等方面。
总之,平动圆柱贮箱航天器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和潜力的特殊航天器。
其具有大载荷容量、精准定位和操控、适应能力强等优势,可以满足各种任务和需求。
在设计和开发过程中,需要注重航天器的结构稳定性、内部贮箱布局和控制系统的设计,以及控制算法和系统的研究和验证。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不断拓展,平动圆柱贮箱航天器有望在多个领域展示其优势和价值。
2.3 刚-液耦合动力学研究刚-液耦合动力学研究是本文的核心内容,主要探讨平动圆柱贮箱航天器在液体运输过程中的动力学特性。
本节将详细介绍刚-液耦合动力学研究的背景、理论基础、建模方法和分析结果。
2.3.1 背景平动圆柱贮箱航天器是一种重要的航天运输工具,广泛应用于液体燃料和液体氧的储存和运输。
然而,在液体运输过程中,圆柱贮箱航天器会受到液体的激励和外界力的影响,导致其动力学响应复杂且难以预测。
因此,研究刚-液耦合动力学问题对于提高平动圆柱贮箱航天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2.3.2 理论基础刚-液耦合动力学研究基于流体力学和结构力学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平动圆柱贮箱航天器内部液体运动和外界力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
其中,流体力学理论主要包括流体动力学方程、边界条件和流动模型等,而结构力学理论则包括结构振动方程、刚体运动方程和材料力学性质等。
通过将这两个领域的理论相结合,可以建立起刚-液耦合动力学模型,用于分析平动圆柱贮箱航天器的动力学行为。
2.3.3 建模方法刚-液耦合动力学建模是研究的关键步骤。
首先,需要对平动圆柱贮箱航天器进行几何建模,包括确定几何形状、尺寸和质量分布等。
然后,根据流体力学理论,建立液体运动方程,考虑液体的流动性质和边界条件。
接下来,根据结构力学理论,建立刚体运动方程和结构振动方程,考虑圆柱贮箱航天器的弹性变形和外界力的影响。
最后,通过耦合分析,求解刚-液耦合动力学模型,获得平动圆柱贮箱航天器在液体运输过程中的动力学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