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说课稿五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说课稿(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说课稿(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a7eca03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d.png)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说课稿(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说课稿(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说课稿(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说课稿(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篇1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整个说课我将分三部分进行讲述,即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程序。
一、说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个单元在九年级下册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是唯一的小说单元。
它围绕着“人物画廊”这一中心选择了四篇中外小说,它们虽然题材不同,风格各异,但都是写人的名篇,在人物刻画方面各具特色。
涉及的生活范围既有科举时代下层知识分子悲酸的命运,也有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民的独特风貌;既有沙皇统治时期趋炎附势的小官僚形象,也有对美国西部淘金者硬汉形象的逼真刻画。
其中人物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和兴衰荣辱,折射出时代和社会的世态人情与精神风貌.对增长学生的见识,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是大有裨益的。
知识是教不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获得语用经验,培养语感,练就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本单元选取了四篇小说,每位老师应该明白,教材无非是给了我们提供学习小说的例子,我们所要做的,便是引导学生从对这四篇小说的学习中,认识小说、了解小说并指导学生进行小说创作,实现语用经验的传递、语感的迁移。
《孔乙己》是鲁迅在五四运动的前夜继《狂人日记》之后发表的第二篇白话小说。
在精短的篇幅中,塑造孔已己这样一个在当时的社会中找不到自己位置的弱者。
小说以众人的哄笑贯穿全文,孔乙己在笑声中登场,又在笑声中走向死亡,这阵阵笑声与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以喜写悲,更添悲色。
5、敬业与乐业说课稿
![5、敬业与乐业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a90cbc10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46.png)
《敬业与乐业》说课稿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第5课《敬业与乐业》,我准备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模式,说设计,说板书,说评价,说开发,说得失”8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一)教材简介《敬业与乐业》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选自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是一篇宣讲人生与事业关系的演讲词。
文章开宗明义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和“乐业"三个问题,最后用“责任心”和“趣味”总结精神旨意。
全文主旨鲜明,层次清晰,深入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殷切地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与乐业精神,过人类合理的生活。
(二)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新课程标准》对于第二单元的整体感知是这样说的:“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讨论问题,发表看法,做到分析问题要有根据,有中心,有条理。
”此单元的课文除了《敬业与乐业》外,还有《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傅雷家书两则》、《致女儿的信》。
其文体是演讲和书信,将它们放在一起,旨在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将《敬业与乐业》这篇演讲词作为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出现,不仅是因为它紧承第一单元反复诵读诗歌书面语言进而品位语言的含蓄,精炼优美,而且还在于这篇文章布局在第一单元口语交际学习的后面,这样的结构编排,它既着重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而且作为议论文体,它还为第四单元议论文知识点的详尽学习做好了铺垫。
(三)说目标1. 知识目标:感知文本,理解内容,确立体裁.2。
能力目标:问题引导,理清思路,同学合作,板书文章结构。
3。
情感目标:通过演讲形式,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目标,拥有美好青春理想。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安排,并明确论述方式。
教学难点:把握演讲词的语言特点,进行演讲词的当场演练。
二说学情1 已具备条件九年级的学生成熟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情感及创新的思想.2 需提高部分九年级的学生在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上,在品位不同场合不同背景下,口语运用的技巧上还需要锤炼。
最新说课稿模板7篇
![最新说课稿模板7篇](https://img.taocdn.com/s3/m/042ec6f1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d7.png)
【精品】说课稿模板7篇一、说教材:《我的叔叔于勒》是初中语文的传统篇目,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
小说描写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他们在国外发了财的叔叔回家,可当他们意外发现于勒叔叔不过是一个贫穷落魄的小贩时,竟然拒绝和他相认。
小说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于勒的贫富变化牵动着菲利普夫妇的“变脸”,深刻揭露了冰冷的亲情关系,发人深省。
二、说教法:1、教学设想:这篇小说的教学,应以人物为中心,在曲折的情节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进而领会作品的丰富内涵。
力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能联系实际,对作品的主题多元化的评价,在评价认识中,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准确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
(2)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3)理解小说主题。
能力目标:(1)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学习本文构思的巧妙及情节的曲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3、教学重难点:重点:(1)准确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体会小说曲折巧妙的构思(2)理解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难点: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4、教学方法:(1)线索教学法:抓住“金钱”“称呼”、“亲情”三者的变化关系这条主线,让学生能够清晰地梳理情节,自然地感悟主题。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创设情境,以精要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
三、说学法:1、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本课应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学习、感悟新知识。
小说故事性强,其曲折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很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他们往往比较关注主要人物的结局。
因此小说的阅读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但学生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和主题的把握较薄弱,须重点指导。
2、学法指导:①朗读法:这篇小说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语言幽默,因此应将精读与泛读有效结合起来。
②比较法:于勒三次变化的身世,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迥异的态度变化,以及文中叙事主体“我”与家人对于勒不同态度的对比,都值得玩味。
九年级语文上册-5《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说课稿(部编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5《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说课稿(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a51a841a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55.png)
九年级语文上册-5《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说课稿(部编版)一、说教材《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优美的现代诗,本课为自读课文。
是民国时期诗人林徽因的经典诗作,与其他几首诗相比,作品将内容与形式、将中国诗歌传统中的音乐感、绘画感与诗歌对韵律的追求完美地结合起来。
这首诗语言浅显易懂,结构上具有形式美和音乐美的统一。
在这“人间的四月天”里,既有微风在融融春光里飞舞,也有繁星在悠悠夜空中闪烁,既有细雨洒落花瓣,也有春燕温柔呢喃。
那鹅黄柔嫩的草,那嫩绿的新鲜的芽,那洁白的明净的莲,读来让我们倍感欣喜。
诗中女性的细腻与驾驭语言的高超技巧使得林徽因在诗歌的语言形式上也独具风格。
二、说教学目标1.理解、积累“轻盈、娉婷、鲜妍”等词语。
2.感知诗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诗的主旨。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自主朗读欣赏,读准字音、节奏,把握感情基调,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2.体会诗人为表现浓郁的“爱的赞颂”,而选取的清新的、富有诗意的意象,揣摩重点语句,初步领会诗歌特有的绘画美和内在美感,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1.体会诗人为表现浓郁的“爱的赞颂”,而选取的清新的、富有诗意的意象,揣摩重点语句,初步领会诗歌特有的绘画美和内在美感,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2.感悟诗歌蕴藏的诗意,学会感受生活的美好,追逐诗意人生,并尝试创作。
四、说学情九年级的学生在七年级上下册已经学习过中外现代诗,如《天上的街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再加上对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朗读、欣赏现代诗的基础。
基于此,本课的学习以学生自主欣赏为主,以活动的方式展开,在教学方法上选择了批注法、合作探究法等。
再加上学生刚进入九年级,学业繁重,压力倍增的学情,所以本课的落脚点放在了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重压下的诗和远方,在感受诗歌语言和情感之美后引发学生的共鸣,并尝试创作,去抒写自己生活中的爱与温暖,提升对诗与生活的感悟。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5课《我看》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5课《我看》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fef837f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bb.png)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5课《我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我看》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5课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诗人艾青的作品。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富有诗意,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启示作用。
在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对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但同时,他们也面临着课业压力大、学习任务重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我看》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对生活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我看》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启发式教学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诗歌鉴赏卡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大自然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诗歌鉴赏:让学生欣赏其他类似诗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意象:阳光、绿树、花潮、飞鸟情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八. 说教学评价采用课堂问答、作业批改、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
《孔乙己》说课稿(最新)
![《孔乙己》说课稿(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fa41160c7f1922791788e835.png)
《孔乙己》说课稿范文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孔乙己》。
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那么,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孔乙己》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五篇课文,该单元主要是把握情节的前提下,欣赏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了解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
《孔乙己》鲁迅的一篇小说,小说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生活上穷困潦倒,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故事,深刻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二、说学情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九年级的学生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和体会,对文字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或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观点。
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多读、多交流、多质疑,让学生有自己的感悟。
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和同学对话,从而正确理解文本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既要注意作品创作背景,又要注意用学生本有兴趣牵引,创设情境。
三、说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与背景,理清小说故事情节。
2、学习运用语言、动作、肖像和神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学习文中的环境描写,把握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3、感受作者对孔乙己的批判与同情,明确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和封建社会的腐朽与病态。
四、说教学重难点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进一步对教学重难点进行了把握。
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学习运用人物刻画和环境描写方法;教学难点确定为体会作者对孔乙己的复杂感情及对封建制度的批判。
五、说教学方法为了突破教学重点,实现教学难点,在本堂课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等多种教学方式来引生入境,增强学生的感受和体会。
下面,我来谈一谈我的教学过程是我此次说课的核心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好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它就像一块磁石一样可以牢牢的抓住学生,吸引住学生。
因此,在本课伊始,我采用的是名言导入的方式并配以这样的导入语:臧克家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
《孤独之旅》说课稿5篇
![《孤独之旅》说课稿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b8c37b6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df.png)
《孤独之旅》说课稿一、说教材《孤独之旅》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小说。
这个单元选编的主要是写少年生活的小说。
欣赏这些小说,要求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艺术特色,品味小说语言,能从中得到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
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放鸭生活中,战胜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
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
文中杜小康的人物形象,是在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
而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
学习这篇课文,既能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励学生对比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二、说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自己、关注人类”,“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以上三方面的要求,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与能力:学会领悟文章主旨,感受人物形象,揣摩环境描写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会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养成圈点勾画的习惯,能做到快速阅读,梳理要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三、说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由于本课是写少年成长的小说,着重点是成长。
而小说的细节描写及环境描写很多,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重要作用,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1)、体验成长的感受。
(2)、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2、教学难点由于本课景物描写很多,而学生对其写作手法的作用无从把握,更加不知道如何进行分析表达,因此我将本课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四、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经过七、八年级的学习,对小说的要素已经有了相应的了解,阅读小说的基本技巧也有所积累。
但他们往往被故事情节所吸引,深入分析语言文字背后的信息还比较困难,不能准确寻根求源,透视主题。
《变色龙》优秀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
![《变色龙》优秀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f846b0b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4ce7b44.png)
《变色龙》优秀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变色龙》优秀说课稿1一、说教材《变色龙》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学期小说单元中的一篇课文,精短的篇幅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艺术内涵。
课文通过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案件中反复无常的变化,塑造了一个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沙皇走狗形象,巧妙揭示了俄国警察统治的反动和黑暗。
二、说学情__的学习对象是九年级的学生,经过九年级上册小说单元的学习,他们对小说的有一定的感知、欣赏能力,能够自主梳理小说情节,理解小说所塑造的人物性格,对运用动作、神情、对话表演小说的情节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并能依据文本评议小说中的人物。
三、说教学目标1.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理解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
2.学习小说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来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
3.认识沙皇警察统治的腐朽黑暗,培养学生做一个正直的人。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对话描写中领会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的主题,掌握欣赏小说的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诵读法、情境教学法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自然界中有一种蜥蜴,皮肤的颜色会随着环境颜色的改变而变化,今天,同学们也尝试不断地改变自己的角色,在别人的故事里旅行,相信会有特别的收获。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通过这种新颖别致的导入方式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兴致大增,为这堂课赢得了一个好的开端。
(二)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听课文朗读录音,扫除字词障碍。
2.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情感。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角色,朗读全文,并进行展示。
其他学生作为评委,从字音,流利,感情,语气等方面,评价朗读的优劣。
通过分角色朗读,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感受到小说情节的发展,品味小说的语言,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熟悉小说情节,同时培养了学生梳理、概括、提炼信息的能力。
掌握了“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以判决书的形式出现,主要是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6课《孤独之旅》说课稿5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6课《孤独之旅》说课稿5](https://img.taocdn.com/s3/m/5d824f3c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00.png)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6课《孤独之旅》说课稿5一. 教材分析《孤独之旅》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6课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在人生道路上所经历的孤独和困惑,以及他在追求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挣扎。
课文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和迷茫,展现了他在人生道路上不断探索、成长的心路历程。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主人公情感变化的分析以及对课文中所涉及的人生哲理的思考。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从课文中汲取人生智慧,为自己的人生道路提供借鉴。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九年级阶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接触过不少文学作品,对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有一定的认识。
但同时,九年级学生面临着生理和心理的转型期,他们在人生道路上也会遇到种种困惑和迷茫。
因此,在教学《孤独之旅》这篇课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去感受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从而达到感同身受的效果。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分析课文中所涉及的人生哲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人生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自己面对人生困境时的抗压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主人公情感变化,感受课文中所涉及的人生哲理。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去感受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以及如何让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人生智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独立思考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课文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以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5课《我看》说课稿3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5课《我看》说课稿3](https://img.taocdn.com/s3/m/bc7f5049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b0.png)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5课《我看》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我看》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5课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诗人艾青的作品。
这首诗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富有感染力,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以及学习诗的节奏和韵律。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培养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对诗歌的基本形式和技巧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首课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同时,学生对于春天的感受和体验各不相同,这也将影响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分析课文,培养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诗人的热爱生活和向往美好的情感,激发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的主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的插图和相关的春天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春天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3.讲解:分析课文,讲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5.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6.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春天——生机勃勃诗人——热爱生活,向往美好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初中语文说课稿模板5篇
![初中语文说课稿模板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55c144e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a5.png)
初中语文说课稿模板5篇初中语文说课稿模板篇1一、说教材教材简析:《烛之武退秦师》是先秦历史散文《左传》中的名篇。
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
烛之武临危受命,巧妙利用秦晋矛盾,任凭三寸不烂之舌,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离散秦晋盟约,劝退秦师,智走晋师,保卫郑国。
文章内容生动有趣,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忠义智勇,辞令精妙绝伦,是一篇历史散文佳作。
该课的地位和作用:《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本单元学习先秦历史散文,学习本单元,要在重视诵读和背诵上;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能用现代观念加以审视。
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指导学生学好这篇文章,打好基础,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
教学目标:《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阶段在文言文方面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2、能力目标: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德育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标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根据教学目标设定,本文确立三个教学重点。
1、理解好把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3、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教学难点:烛之武的劝说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短短125个字,却说了五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这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针对文言文基础知识必学,本文特点必掌握,思想教育必做到。
教学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班级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处置措施。
初中语文说课稿【6篇】
![初中语文说课稿【6篇】](https://img.taocdn.com/s3/m/491d74e6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ff.png)
初中语文说课稿【优秀6篇】初中语文说课稿篇一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叫付义六,来自蔡山二中。
我说课的题目是:《孔乙己》,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部分向各位评委、老师说课。
【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内容:《孔乙己》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
第二单元的设置,主要是为了使学生在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着重欣赏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刻画人物的性格的多种艺术手法,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孔乙己》这篇小说不算长,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社会的世态,它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以及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从民众这一方面看,小说表现了鲁迅鞭挞国民劣根性的一贯主题。
小说运用侧面描写、正面描写,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了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
教学《孔乙己》这篇小说,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而且还能启发学生怎样去欣赏小说,并从中受到深刻的启迪。
2、学习目标和重、难点的确立:小说的欣赏,主要是使学生了解欣赏小说的意义,提高欣赏小说的兴趣,初步学会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和提高他们对小说的欣赏能力,为今后更好地阅读和欣赏小说打下基础。
鲁迅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使之成为我国现代文学画廊里很突出的一个人物形象,同时使读者从一个侧面认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
可以这样说,只要成功地解读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欣赏《孔乙己》这篇小说的目的就能达成。
因此,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⑴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意义。
(培养学生评价和欣赏小说能力。
)⑴深刻理解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思想。
(培养学生深刻理解文意和归纳思维能力。
)⑴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说课稿模板集锦九篇
![说课稿模板集锦九篇](https://img.taocdn.com/s3/m/8232202d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c5.png)
说课稿模板集锦九篇说课稿篇1一、教材分析《晏子使楚》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十一课。
这篇历史故事记叙了春秋时期齐国派晏子出使楚国的事。
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侮辱晏子。
晏子针锋相对进行反驳,三次挫败楚王,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这三个回合的较量充分表现了晏子的聪明才智、能言善辩的口才和爱国的思想。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感受晏子善辩的口才,体会晏子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智慧;二是理清课文脉络,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
根据这些,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晏子出使楚国,有力地反击楚王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尊严的故事,理解晏子说的话。
(2)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楚王前后态度不同的比较及晏子的三次反击感受晏子的形象。
(2)通过剖析重点词句,体会晏子的语言智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晏子善辩的口才,体会晏子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智慧。
三、教学重点理解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了解楚王三次是怎样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反驳的。
四、教学难点体会晏子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智慧。
五、课前准备1、制好课件。
2、学生收集生活中巧用语言解决问题的事件。
六、教学流程1、揭示课题,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提问:你读了课题后有什么问题要问吗?(2)简介春秋时的历史背景和晏子的情况。
2、出示学习目标,分组合作学习课文(1)晏子出使楚国,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2)面对楚王的侮辱,晏子是怎样反击楚王,并且维护了自己作为一个大国使者及国家的尊严的?(3)你觉得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3、引导学生理清课文主要内容(1)这个故事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不敢不尊重。
板书并课件出示)(2)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的原因是什么?(因为晏子的机智和齐国的强大。
课件出示:国势强,显威风)(3)结合课文开头和结尾的句子,点明这种写法叫前后照应。
(课件出示:前后照应)(4)理清原因、经过、和结果,提示,像这种写作顺序就叫按事情发展顺序写。
《我的叔叔于勒》说课稿10篇
![《我的叔叔于勒》说课稿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131f152a240c844768eaee71.png)
《我的叔叔于勒》说课稿10篇《我的叔叔于勒》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及内容《我的叔叔于勒》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收录的四篇__都是小说。
本单元上承第一册的小说单元,下启第六册的小说单元,对于养成阅读小说的习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__在本单元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传统篇目,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
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态度变化,尖锐地指出了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给人启发,耐人寻味。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明确明暗两线,梳理故事情节。
2、学习运用语言、行动和神态描写刻画人物,运用对比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难点:对于主题的探讨和分析。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为九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学习小说大都有较浓厚的兴趣,而且通过前面《故乡》和《孤独之旅》两篇__的学习,他们不仅从中获得了人生启示和艺术的享受,同时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分析和感悟能力,对小说这种体裁已有了较充分的认识。
对于本课的字、词、句的理解,大部分同学不会感觉到有难度,所以本课的学习旨在通过故事情节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主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三、教学目标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重视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与情感之间的联系。
”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我确立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为:(一)知识与技能:学习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神态等描写方法和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联系现实生活,感悟__主题。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掌握__塑造人物的方法,进而理解__的主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金钱观,调适自身心态,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呼唤人间真情。
四、教法学法(一)教法设计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一个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因此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问题引导法、阅读讨论法】(二)学法指导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敬业与乐业》说课稿7篇
![《敬业与乐业》说课稿7篇](https://img.taocdn.com/s3/m/397cd799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65.png)
《敬业与乐业》说课稿7篇《敬业与乐业》说课稿1今天我要说课的课文题目是《敬业与乐业》,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一)教材简介《敬业与乐业》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选自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是一篇宣讲人生与事业关系的演讲词。
__开宗明义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接着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和“乐业”三个问题,最后用“责任心”和“趣味”总结精神旨意。
全文主旨鲜明,层次清晰,深入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殷切地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与乐业精神,去过人类合理的生活。
(二)教材的地位《新课程标准》对于第二单元的整体感知是这样说的:“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此单元的课文除了《敬业与乐业》外,还有法国浪漫主义代表作家雨果的《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的《傅雷家书两则》、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
本单元的文体是演讲和书信,将它们放在一起,旨在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
将《敬业与乐业》这篇演讲词作为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此课文语言通俗,文短意长,有助于学生们在语境中理解、积累和掌握丰富的语句。
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看,学习课文,意在引导学生感受先哲的思想风采,让学生们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品味哲理,深入思考人生问题,丰富个性内涵。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在语境中理解、积累和掌握内涵丰富的词语,如“征引、旁骛、敬业乐群、断章取义、不二法门”等;(3)摘录并积累大量经典语句、格言;(4)初步掌握有关写作演讲稿的方法。
2.能力目标:(1)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2)学会“举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3)明白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
3.情感目标:(1)让学生学会为自己制定明确的目标并为之奋斗;(2)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喜欢自己所选择的;(3)培养学生形成敬业与乐业的精神。
九年级《杨修之死》说课稿5篇
![九年级《杨修之死》说课稿5篇](https://img.taocdn.com/s3/m/4d3cf158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6e.png)
九年级《杨修之死》说课稿5篇九年级《杨修之死》说课稿1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杨修之死》,下面,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杨修之死》所在单元是古代白话小说单元,所选课文均为古典小说名著。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
而本文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突出,有助于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品读古典文化精髓的能力,是极好的落实单元教学重点,完成单元教学任务的载体。
二、说学情九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小说阅读能力。
有许多的三国小故事也为学生所熟知,这个时期的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也有初步的思辩能力。
但他们这个年龄,普遍辨证思维能力不足,同时他们在古典文学名著积累及三国时代的背景知识不足是学习本课的一大障碍。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只在屏幕上展示,不读)在内容的取舍上,对学生在预习中能独立解决的就放手让学生去自学掌握,如字词的拼写,浅显文言语句的理解;对学生模糊的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透过平淡文字分析人物”就确定为重点,对有争议的需要借助外力解决的如“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就确定为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一)教法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
”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过“教育不是一种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为此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引导点拨法、想象体验法、涵泳品读法、研讨辩论法(二)学法初三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充分感知教材。
采用以下学法:圈点勾画法、自主质疑法、品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五、说教学过程《杨修之死》以学生感兴趣的杨修死因为主线,串起“梳理情节”“咬文嚼字”“质疑探讨”和“反思感悟”四个教学环节,四个环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符合渐进分化的教学原则。
说课稿模板七篇
![说课稿模板七篇](https://img.taocdn.com/s3/m/3f8d67a5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51.png)
说课稿模板七篇说课稿篇1各位评委,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欧阳修的《养鱼记》。
《养鱼记》是九年级上册语文读本上的古代小品文。
__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小鱼”随遇而安、知足常乐来嘲讽自己陶醉池边的美景之中,反映了作者不甘心做“池中物”的内心世界。
作者借“童子”“活其小者而弃其大者”的行为,对当时社会上主宰他人命运,人为地制造不公平事件的行为进行了批判。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读本是对课文《醉翁亭记》的补充,使同学对欧阳修有更深刻的认识,欧阳修被贬滁州,看似随遇而安,其实欧阳修从初登仕途,就不甘心随遇而安的,其内心也是相当复杂的,这从__可窥见一斑。
__也能帮助学生对《马说》一文中所采用的托物言志写法加以巩固理解。
同时,也能让学生积累更多的文言虚实词。
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新课程的具体要求以及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我确定如下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
2、理解课文大意。
3、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能力目标:1、能结合书下注释和已有的知识,领会课文大意。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
情感目标:1、体会作者对世事不公的讽刺,对陶醉虚幻之梦的自嘲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如何面对生活的抉择。
根据农村中学学生语文水平较低的情况和学生涉世不深的现状。
我把“理解课文大意。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为教学重点。
把学生“体会作者对世事不公的讽刺,对陶醉虚幻之梦的自嘲的思想感情。
以及引导学生如何面对生活的抉择。
”作为难点教法与学法__第一段描绘了一幅幽美清爽的鱼池画,我采用直观法,给这一段配置恰当的图片,唤起学生视觉上的愉悦。
__第二三段内容看似简单,但意义深刻含蓄。
我设计一系列问题,由浅入深地进行启发教育,并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法和合作讨论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
教学课时:一课时(因为本课书下提供的注释较全面,这就减少了学生的文字障碍。
)【说教学程序】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分为五个版块:第一版块: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梅岭三章》说课稿(5)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梅岭三章》说课稿(5)](https://img.taocdn.com/s3/m/37c3756f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a35c26d.png)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梅岭三章》说课稿 (5)一. 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首描绘梅岭美景的诗歌,作者通过对梅岭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这首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诗人的情感。
在教材中,这首诗歌作为一篇经典的古代诗歌,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他们可以通过阅读和理解诗歌,感受到诗歌中的美。
但是,由于诗歌的语言和意境较为深奥,学生可能需要一定的引导和帮助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
此外,学生可能对古代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有一定的陌生感,这也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解释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梅岭三章》,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诗歌,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学会欣赏古代诗歌的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同时理解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梅岭三章》,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分析诗歌,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理解并欣赏古代诗歌的美。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方法和手段: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背景。
2.阅读法:通过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4.媒体辅助:使用多媒体课件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的美。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梅岭的图片,引导学生对梅岭的美景产生兴趣,激发他们对诗歌的阅读欲望。
2.讲解:详细讲解诗歌的内容和背景,解释诗歌中的难点词语和意象,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手册说课稿(晨读晚背)《3短诗五首》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手册说课稿(晨读晚背)《3短诗五首》](https://img.taocdn.com/s3/m/f6b86217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97.png)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手册说课稿(晨读晚背)《3短诗五首》一. 教材分析《3短诗五首》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单元,本单元选入了五首经典的短诗,分别是郭沫若的《女神之再生》、胡适的《梦与诗》、徐志摩的《沙扬娜拉一首》、戴望舒的《雨巷》和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这些短诗都是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佳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短诗,学生可以领略到不同诗人的风格特点,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对于意象、情感、手法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同时,他们对近现代诗歌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对于一些诗歌背景和文化内涵可能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深入挖掘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五首短诗,使学生了解近现代诗歌的发展脉络,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五首短诗的意象、情感和手法,掌握近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2.教学难点:对于一些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诗歌,如《女神之再生》、《雨巷》等,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诗歌背后的文化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写作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诗歌朗诵、图片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首近现代诗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诗歌讲解:分别对五首短诗进行讲解,重点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和手法。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诗歌朗诵:选取部分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近现代诗歌的特点。
《我的叔叔于勒》说课稿(11篇)
![《我的叔叔于勒》说课稿(11篇)](https://img.taocdn.com/s3/m/92ed9839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46.png)
《我的叔叔于勒》说课稿(11篇)《我的叔叔于勒》说课稿 1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第一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法学法、学情分析、教具准备、教学过程八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我的叔叔于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个单元中的4篇课文都是写少年生活的小说。
学习这些课文,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艺术特色,品味小说的语言,并能从中受到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
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态度变化,尖锐地指出了金钱左右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使是亲兄弟也概莫能外。
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珍重亲情,养成与人为善的品质;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学习文中运用多种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根据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和本篇课文所承载的教学任务,我确立了《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作者莫泊桑。
2.能力目标:①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
②理解小说深刻的主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懂得珍重亲情,培养学生与人为善的品质。
三、教学重点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本篇文章的内容,我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感知大意,分析情节。
四、教学难点:根据本文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五、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对小说这一类的文章是比较感兴趣的,但是他们缺乏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
这是我在教学中所面临的一个难题,也是我教学所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问题,因为在七八年级的语文教材中,小说这一类文章数量较少。
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为我们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方法和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凭借。
从内容来看,这篇小说所写的内容学生不难理解,语言形象生动,这为我开展教学做了一定的铺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说课稿五篇九年级语文说课稿1一、说教材《雨说》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
它采用拟人的艺术表现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倾诉真情,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
在诗人笔下,“雨”和其他事物都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使人觉得亲切可爱,活泼欢快,充满情趣。
在教学这首拟人化的诗时,我们应该在朗读诗歌的基础上,结合课文注释,用心体味,揣摩诗句,体验诗人蕴含的真情,达到背诵这首情诗的目的。
(一)《雨说》的叙述主脚是“雨”,它象征着为大地带来春天,为儿童带来欢笑的爱的使者。
注意体会这首诗的拟人化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雨”的形象的象征意味。
(二)这首诗清新明朗,节奏欢快,融典雅的诗句与活泼的口语于一体,特别适合于朗诵。
要引导学生加强朗读,理解诗意,体会诗的魅力,感受春雨的美好。
建议配乐朗读。
(三)指导学生朗读,要注意把握语气语调,很好地表现“雨”的形象。
这首诗长句比较多既要读的连贯,也要在恰当的地方停顿,并掌握好句中的重音。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的语言;展开联想和想象,与诗人感情进行沟通;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过程与方法:朗读诗歌,整体感知;品味诗歌,理解感情;展开想象与联想,与诗人进行感情沟通。
情感、态度价值观:朗读这首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三、说教学重难点:(1)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2)展开联想和想象,与诗人感情进行沟通;(3)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烛光里的妈妈》。
听完歌曲,师总结:这首歌是儿女对母爱的高度深情赞颂,同时我认为这首歌也是每一位炎黄子孙对祖国母亲的热爱所作的真情告白。
可是,同学们仔细品味过雨的诉说吗?(大多同学回答没有)在特殊的背景下,诗人郑愁予就送给了我们一首《雨说》,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首优美的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1生用喜悦、轻快地语调朗读这首诗三遍;2生交流朗读效果,以四人小组互读互查,推选优胜者;3各组优胜者全班交流朗读,其他组可点评优劣(评时可对节奏语调点评)4推选班内胜者,领读全诗;5师生齐读全诗(可选喜悦轻快的曲子,生自选)(3)、细读全诗,理解品味1、雨“说”了什么话?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2、副标题为什么取做“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体会诗言志)对于第一个问题,同学们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能够回答出来。
老师明确1、这首诗通篇都是“雨”说的话。
雨首先说她到来之前,“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雨说要“探访四月的大地。
”;雨说她是到大地上来亲近孩子们的。
;雨说自己“来的很遥远”,她要教孩子们勇敢地笑。
;雨说“来了就不再回去。
”这些话主要表达了一个主要意思: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了,“雨”这位爱的使者要给大地带来春天,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让孩子们勇敢地欢笑,有美好幸福的生活。
对于第二个问题,同学们要在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而出,教师要点拨背景引导得出答案。
介绍背景资料、欣赏《雨说》,解读《雨说》(王景山)老师明确2、副标题点明这首诗特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概括了诗的内容,表明诗人对中国儿童的期待和祝愿,有利于理解诗的主旨,同时也符合孩子的心理和理解程度。
此外,也蕴涵着另外一层深意,即这首诗写于70年代末,当时正值我国结束“_”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诗人关注着中国大陆,看到她的变化所展现的希望,而儿童是中国的未来,因此这首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
3、品味诗歌语言,探究诗歌语言特色1、诗歌是作者用丰富的感情、鲜明的节奏、和谐精练的语言以描绘象,反映生活的文学样式。
对于语言的品位,是把握诗歌内蕴,与诗人感情进行沟通的基础。
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学生通过找拟人化的语言,会总结出大多好处,师诱导学生理解。
这种手法不是拟人手法,点击二者的区别是:前者用于整体艺术形象的塑造,后者仅仅用于语句的修饰。
明确: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
“雨”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
不仅如此,对诗中对诗中其他事物都做了拟人化的生动描写;俯拾皆是。
这首诗是献给儿童的,全诗出色的拟人化表现手法,使这首诗具有亲切感人、活泼欢快、充满情趣的风格,它切合儿童的心理,能打动孩子们稚嫩的童心。
2、拟人手法是文学作品一种艺术表现手法,除此以外,这首诗语言还有什么特色?学生可继续合作讨论并互相交流,小组内选出代表全班交流,生之间谈体验。
师生共同明确:(点击)郑愁予的诗往往透出中国古典诗的修养和一种动人的江南文化气息,这首诗也是这样,它的一些用语和诗句,例如“蓑衣”“斗笠”“小燕子笑斜了翅膀。
”诗人还善于针对诗的接受对象运用一些适合少年儿童读者的口语,令人感到无比亲切,诗人还善于在事物之间进行一种奇特的诗意的转化。
(4)、有感情的背诵全诗学生在自由背诵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互背,推荐有感情同学领背、齐背,达到共同背诵下来的目的。
(5)、作业以“‘雨’的自述”为题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三五百字的小散文,体会这两种题裁在语言表达上的区别。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的理解来完成这道题,鼓励学生创造性发挥。
九年级语文说课稿2一、说教材。
王鼎均先生说:“文明砍伐了丛林,却盖起不见天日的大厦;文明驱走毒蛇猛兽,却制造市虎;文明消灭瘴疠瘟疫,却散布原子尘;……”这位散文大家对文明和自然的思考应该就是《那树》写作的初衷吧。
文章在极具表现力的字里行间浸透着现代文明对自然界宝贵生命的无情虐杀的痛惜和斥责。
“那树”历经沧桑、阻挡风雨,努力开枝散叶,荫庇生灵,它恪尽树道却因莫须有的罪名惨遭杀戮。
树的悲剧命运恰恰折射出文明进程中人类道德的沦丧,人道的泯灭,人和树都成了现代文明发展中悲剧的载体。
编者把《那树》编录到这个以“生命”为主题的单元,其意图是与作者相通的——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其生命,也都有其生存的权利,作为自然界最有灵性的人类不能因自己的无尽欲望而剥夺了其他物种的生命。
九年级的学生对文学作品已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加上他们这个年龄段对社会形态有所关注,因此,把这篇教材处理成“树道”“人道”的悲剧美学生还是能够领赏的。
二、说教学目标。
1、情感和态度目标:通过文章的学习,感受作者爱憎分明的情感。
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2、知识和能力目标:通过个性品读,感知“那树”的整体形象及其品质,把握树的悲剧命运,培养学生通过揣摩感悟词句以赏析文本的能力,提高学生文本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过程和方法目标:以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把握文章内容;在读中品味语言的优美,在读中质疑、探究,完成对特定形象的认识;在浓重的悲剧氛围中领赏文本的悲剧美学,深入探究文章的深层主题。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揣摩品析精彩词句,感知那树的形象,了解那树的命运悲剧,感受作者情感。
2、教学难点:了解作者写作意图,鉴赏树道、人道的双重悲剧美学,以达到人诗意地栖息于大地的美学观念。
四、说教法。
1、品读赏析法:品词句而知文心。
运用精细的朗读去感受文章语言艺术,把握作品形象,感悟作者情感。
2、提问探究法:抓住文中四个关键句子以点带面精设问题,垂直深入文本核心在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下,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已知知识走向未知知识,从文本的表象走向深层的主题开掘。
五、说学法。
1、比读法:通过文段间的对比朗读,文句间的对比朗读,特定形象的对比朗读以达到学生学习效果的优化。
2、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在团体协作中讨论、分析、归纳,以达成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的再生成。
六、说教学过程。
这堂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1、联系生活,导入课题。
2、品读文句,感知“那树”形象。
3、走入文本,赏析“那树”的悲剧命运。
4、深入文本,探讨“人性”悲剧。
(一)联系生活,导入课题。
导入语:温州的八字桥消失了,但那站立在八字桥边的千年古榕还在。
它承载千年历史,每一道年轮都是它见证沧桑的印记;它集日月精华,根深叶大,这城市因有它的存在才有了厚实感。
它是幸运的!我们也是幸运的!但在树的种族里有着更多的是不幸,你看,《那树》(板书)。
(二)品读文句,感知“那树”的形象。
当课题《那树》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必然对那不幸的树产生好奇。
于是我出示了文章中的第一个关键句——Ppt.“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
”设计这一环节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品味这比喻句的喻体“焰火”来感受那树生命的强盛(板书),和树所彰显出来的生命热情。
由此引入教学过程中的第二环节:通过品读文句,总体感知“那树”富有生命活力和热情的形象。
问题一:你从文章的哪些语句中感受到“那树”的生命活力?这个问题不单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那树”早期的形象,也是为了让学生在揣摩品读文句中,感受“那树”旺盛的生命形态背后是它无私奉献、荫庇生灵(板书)的使命。
其三,通过示范的第一个关键句子,培养学生品读文句的能力——品词句而知文心。
(三)走入文本,赏析“那树”的悲剧命运。
在学生品读文句的基础上,我出示了第二个关键句子让学生齐读——Ppt.“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用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
”这段ppt.采用了电影蒙太奇的手法把文章中的两句话进行整合,学生在比读中必能产生一种心灵冲击,“那树”历经沧桑到现时依然焕发青春,以其顽强的生命意志捍卫着它脚下的土地,荫庇这土地上的一切生灵,然而它的奉献却成了徒劳。
于是我抛出第二个问题,也是学生心中的疑问:问题二:“那树”努力伸展浓荫,为人类遮风挡雨,为何却成了“徒劳无功(板书)的奉献”?教学的第三环节是本堂课的重点,这个问题的设计目的就在于让学生通过朗读6、7两段(指名读),从树的形象与树的遭遇形成强烈的对比冲突中去感受其悲剧根源。
在6、7两段朗读脚本的设计上我给朗读者配了一段哀怨悠长的小提琴演奏,既是激发朗读者的朗读激情,又是为课堂营造一个哀伤的气氛。
当然,我更感谢王鼎均先生这般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文字:“这世界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的更快,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作者借助排比一气呵成,极具逼迫气势,加上数量词“一里一里”“一千码一千码”“一排一排”跟“一厘米一厘米”强烈对照,揭露了在飞速发展的现代文明排挤下,迫使那始终如一、默默奉献的树无辜地成了交通的障碍,甚而被质疑(板书)为交通事故的始作俑者;“入夜,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漏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