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讲稿(第五章 血液与运动)
运动生理学-血液与运动课件
原因
运动性蛋白尿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长时间剧烈运动导致肾小球滤过膜受到损伤,蛋白质通过受损的滤过膜进入尿液中。
症状
运动性蛋白尿的症状包括尿液浑浊、尿中泡沫增多等,有时还可能出现腰部酸痛、尿频、尿急等症状。
预防与治疗
预防运动性蛋白尿的关键是合理安排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疲劳和长时间剧烈运动。出现症状时应多休息,减少运动量,同时注意补充水分和营养,严重时需就医治疗。
提高运动员表现
通过更深入地了解血液与运动的关系,我们可以开发更有效的训练和恢复策略,从而提高运动员的表现。
预防和治疗运动相关疾病
通过研究血液在运动中的变化,我们可能能够更好地预防和治疗与运动有关的疾病和伤害。
展望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预防与治疗
预防运动性血尿的关键是合理安排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疲劳和长时间剧烈运动。出现症状时应多休息,减少运动量,同时注意补充水分和营养,严重时需就医治疗。
原因
运动性血尿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长时间剧烈运动导致肾小球基底膜受到损伤,红细胞通过受损的基底膜进入尿液中。
运动性血尿
定义
运动性蛋白尿是指在运动后出现尿中蛋白质含量升高的现象。
红细胞变形能力提高
运动训练可以使红细胞膜的流变性增强,提高红细胞的变形能力,有利于通过毛细血管,提高氧的输送能力。
红细胞抗氧化能力增强
运动过程中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会损伤红细胞,而长期运动可以使红细胞内的抗氧化酶活性提高,减少氧化应激对红细胞的损伤。
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增强
运动可以增强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提高机体对肿瘤和病毒感染的免疫防御能力。
白细胞能够识别和对抗病原体,保护身体免受感染。
血小板参与血液凝固,有助于止血。
运动生理学-血液课件
血友病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运动康复,并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同时注意保护关节和避免受伤。
注意事项
血友病的运动康复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03
02
CHAPTER
血液的生理特性
总结词
血液的粘稠度是指血液的流动性,即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难易程度。
总结词
血液粘稠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详细描述
血液粘稠度过低可能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引发贫血、疲劳等症状;血液粘稠度过高则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如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
详细描述
血液粘稠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血细胞比容、血浆蛋白含量、血脂水平等。正常的血液粘稠度有助于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确保身体各器官得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02
运动性贫血通常表现为乏力、头晕、心悸等症状,可能是由于运动过程中血液丢失过多,如过度出汗、呕吐、腹泻等,或者身体对铁的需求增加而摄入不足,如长期低铁饮食或胃肠吸收不良。
处理方法
03
对于运动性贫血,首先应调整运动量,避免过度运动,同时增加富含铁的食物摄入,如红肉、肝、豆类等,严重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铁剂。
贫血患者在运动过程中应注意适度,避免过度疲劳和不适;同时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注意事项
贫血的运动康复
白血病是一种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由于白细胞异常增生导致贫血、出血、感染等症状。
白血病概述
白血病患者在治疗期间和康复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度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和提高免疫力。
运动康复方案
详细描述
总结词
03
CHAPTER
运动对血液的影响
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
红细胞数量增加
运动生理学血液与运动PPT教案
含有葡萄糖、乳酸和脂类等有机物
血液
水和电解质
红细胞
血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一)血浆
水的功能:①维持渗透压;②维持体温恒定;③ 参与物质运输。
电解质的功能: ①维持血浆晶体渗透压; ②维持血液酸碱度;③参与组织兴奋性活动。
血浆蛋白:清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
功能:①参与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②构 成缓冲对,维持内环境酸碱平衡;③多种物质的 载体;④参与免疫反应;⑤参与血液凝固。
意义:碱贮备是一个重要的生理生化指标, 它能反映身体在运动时的缓冲能力,从而了解机 体代谢情况。有人测定运动员的碱贮备量比未受 过训练的人高10%。经常锻炼的人可使血液的缓 冲能力提高,碳酸肝酶的活性增强。
血液的防御和保护作用
血液的防御和保护作用,主要是通过血液中 的白细胞通过吞噬和免疫反应来实现的。
血液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血液中的缓冲对 可以保持内环境PH值相对恒定。三个重要的缓冲对: NN定aa的H2HCP作OO3/4用/HN2。CaOH32、 PO钠4;—血蛋液白对质人/体H—体蛋温白的质恒、定也具有一
碱贮备:血液中缓冲酸性物质的主要成分 是碳酸氢钠,通常以每100毫升血浆的碳酸氢钠 含量来表示碱贮备量。
还有一部分血量潴留在 肝、肺、腹腔静脉以及皮下静 脉丛等处,流动缓慢,血浆较 少,红细胞较多,这部分血量 称为贮存血量。由于这些器官 起到贮存血液的作用,故称为 贮血库。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
血浆蛋白:清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
非蛋白含氮化合物和其他有机物:尿素、
血浆 尿酸、肌酐、氨基酸和多肽等。还
非蛋白含氮化合物和其他有机物:健康成年人空 腹时,血糖浓度4.4--6.6mmol/L,血乳酸浓度1-2mmol/L。
人体生理学体育专业课件_05_血液循环_
人体生理学体育专业课件_05_血液循环_第五章血液循环[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心泵功能、血管生理和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以及运动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①血液循环指血液在心血管中按一定方向周而复始地流动。
②血液循环的基本功能是进行体内物质的运输。
运动与血液循环概述①急性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与运动负荷相匹配。
②长期体育锻炼或训练的影响下,循环功能获得明显增强。
第一节心泵功能一、心肌的生理特性(一)自动节律性(二)兴奋性(三)传导性(四)收缩性(一)自动节律性①组织细胞能够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称为自动节律性,简称自律性。
②窦房结是主导整个心脏兴奋和跳动的正常部位,故称为正常起搏点。
窦房结细胞的自动兴奋频率最高,约为l00次??min-1。
③由于在安静状态下窦房节自律细胞处于迷走神经的抑制性作用下, 使心率维持在70次??min-1左右。
(二)兴奋性心肌细胞→刺激→兴奋(动作电位)→能力心肌细胞兴奋后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因而心脏不可能产生强直收缩,始终保持收缩和舒张交替进行。
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特点(三)传导性心肌具有传导性,不仅特殊传导系统能够传导兴奋,所有的心房肌和心室肌也都有传导性,只是传导的速度各部分不同。
(四)收缩性1.“全或无”方式的收缩2.不发生强直收缩3.代偿间歇心肌细胞不发生完全强直收缩机制心肌细胞有效不应期特别长意义保证心肌收缩和舒张交替进行,有利于心室的充盈心电图对运动的正常心电图反应二、心动周期与心率(一)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一次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心动周期历时的长短取决于心率。
成年人安静时平均心率为75次??min-1,每个心动周期为0.8s。
不同心率时心动周期中心室收缩期与舒张期(二)心率①心率是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
②成年人心率在60-100次??min-1之间,平均为75次??min-1 。
③随着年龄、性别、体能水平、训练水平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运动生理学教案
运动生理学绪论教学要求:1 使学生对运动生理学建立基本概念2 从生理学角度介绍生命的基本特征3 介绍生理机能的调节方式教学方法: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讲授第一节学科简介1、生理学:研究生物体基本功能及活动规律的科学。
2、人体生理学:研究人体基本功能及活动规律的科学。
3、运动生理学:研究在体育活动影响下人体功能变化及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运动生理学的任务1、在认识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上,揭示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及机理,阐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2、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科学训练和锻炼。
三、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研究水平1、整体水平:是从整体角度研究运动对人体的影响。
例如,在剧烈运动时,人体机能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各系统机能之间是如何协调的等。
2、器官、系统水平主要研究运动对某些器官或系统的影响。
例如,研究运动时的心率和血压变化等。
3、细胞、分子水平主要研究运动对细胞内各亚微结构及生物分子的影响。
有关运动与线粒体、生物膜、收缩蛋白、血红蛋白、DNA、RNA 等。
(二)研究方法1、实验的分类:根据实验对象的不同可将实验分为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根据实验的进程可将实验分为急性实验和慢性实验;根据实验观察的水平可将实验分为整体、器官、细胞、分子水平等;根据实验的场所又可分为运动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等。
2、动物实验常将动物实验分为急性实验和慢性实验。
3、人体实验常用的人体试验有运动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一、新陈代谢(一)概念:生物体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
(二)类型:1、分解代谢;2、合成代谢。
(三)意义: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新陈代谢过程中的两个方面,新陈代谢是生物体存在的最基本特征。
二、应激性(一)概念:机体或一切活组织对环境条件变化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二)刺激:能引起可兴奋组织产生反应的环境变化。
(三)反应:指组织接受刺激后所发生的变化过程,一般分为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社会体育)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13004 适用专业:社会体育学时数:72学时(含实验)学分数:4学分执笔者:石家瑾曹蔚编写时间:2005年2月一、课程性质和目的(一)课程性质《运动生理学》是在《人体解剖学》之后开设的体育学各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和主干课。
该课程主要阐述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规律和在进行各项体育活动时人体各种生理活动变化规律,揭示各种体育活动对人体产生的影响及其规律。
(二)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对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规律和各种体育活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规律,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指导各种体育活动和评价体育活动的健身效果。
同时为学生学习其他后续课程和今后从事各种体育活动指导打下良好的生理学基础。
在教学中应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能,初步具备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适当介绍本学科的最新进展。
二、课程教学要求及内容绪论(0.5学时)(一)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从宏观上了解运动生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及任务;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及运动生理学研究的热点。
(二)教学内容重点: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和基本概念;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难点:兴奋性和阈强度(阈值)。
阈强度与兴奋性的关系。
稳态的基本概念与意义。
1、生理学的来源和发展;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
2、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和基本概念。
兴奋性和阈强度(阈值)。
阈强度与兴奋性的关系。
3、稳态的基本概念与意义。
4、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5、反馈的概念。
6、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肌肉的兴奋与收缩(3.5学时)(一)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以及兴奋的产生、传导和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上传递的生理学基础;对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等电生理知识有较好的掌握;对肌肉的收缩机理和收缩形式有较清晰的了解;掌握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肌肉结缔组织对肌肉收缩的影响;了解肌电图在体育科研中的应用。
运动生理学___血液循环与运动PPT教案
全心舒张期及其生理 意义
(三)特点:
①舒张期时间 > 收缩期时间 ②全心舒张期0.4s
心率
心动周期
40
1.5
75 0.8
150
0.4
室缩期 1.5
0.35
0.30
0.25
0.15
室舒期
1.15 0.50
(二)心的射血和充盈
心脏泵血过程
心脏泵血过程
心房收缩期
心室收缩期
心室舒张期
等 快缓 容 速慢 收 射射 缩 血血 期 期期
可区分心脏属功能性肥大或病理性肥大。
(三)心指数(cardiac index):指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
量。 心指数(L·min-1)= 每分输出量 / 体表面积(m2) 用心指数评价心泵功能较用绝对值的心输出量为好。
(四)心泵功能的储备(每分心输出量贮备)
心泵功能的储备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
心交感中枢兴奋,可引起心率加快、 心肌收缩力加强、心输出量增加,血 管收缩、动脉血压升高;心迷走中枢 兴奋,则引起相反的结果。
心交感和心迷走中枢经常处于一定程 度的兴奋状态,称为心交感紧张和心 迷走紧张,两者作用相反,共同调节 心脏。
(二)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
1、心脏受交感和付交感神经双重支配,两 者相对抗。
关 迅速增大 心房→心室
减慢充盈期 房内压>室内压 开
关 继续增大 心房→心室
三、心泵功能的评价
评价指标
心输出量 射血分数 心指数 心力贮备
(一)心输出量
心输出量:每分钟一侧(左或右)心室所泵出的血量
,称心输出量或每分输出量。
每分输出量(CO )=每搏输出量(SV)×心率(RH)
《血液与运动》课件
血液的循环
心脏
推动血液流动,将血液泵入全身血管。
血管
负责输送血液,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组 织和器官。
血液循环路径
Hale Waihona Puke 血液循环的意义血液从心脏出发,经过主动脉、各级动脉 、毛细血管、各级静脉、最后返回心脏。
确保氧气和营养物质能够及时输送到全身 各个组织和器官,同时将代谢废物和二氧 化碳运回心脏和肺部排出体外。
血浆
含有电解质、蛋白质、激素等 物质,维持体液平衡和内环境
稳定。
血液的功能
物质运输
血液能够运输氧气、营 养物质、激素等物质,
维持身体正常代谢。
免疫防御
白细胞能够识别和清除 入侵的病原体,保护身
体免受感染。
止血与修复
血小板能够快速到达受 损部位,参与止血和损
伤修复。
维持内环境稳定
血浆中的电解质、蛋白 质等物质能够维持体液
02
运动对血液的影响
运动对血液成分的影响
红细胞数量增加
长期有规律的运动可以增加红 细胞的数量,提高血液的携氧
能力。
白细胞变化
运动时白细胞数量会暂时增加 ,提高身体免疫力。
血小板变化
运动可以降低血小板活性,减 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血红蛋白含量
长期运动的人血红蛋白含量较 高,提高血液的氧合能力。
《血液与运动》ppt课件
目录
• 血液的概述 • 运动对血液的影响 • 运动中常见的血液问题 • 如何科学地进行运动 • 总结与展望
01
血液的概述
血液的组成
01
02
03
04
红细胞
负责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维 持身体正常代谢。
第五章 血液与运动.
血液的缓冲功能
血液中的缓冲对:最重要的一对是NaHCO3/H2CO3
剧烈运动时,体内产生大量乳酸,使血液中H+增多, 这时NaHCO3立即与它中和。反应式如下:
HL+NaHCO3 H2CO3 NaL+H2CO3 CO2+H2O HCO3-+H2O
再如: OH-+营养物质和激素运输 到各器官、细胞,将代谢产物、CO2运输到排泄器 官排出体外。
血液运输氧气图
肺部毛 细血管 肌肉毛 细血管
肺泡 O2
Hb
肌肉
HbO2
2.血液的调节作用
①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称为内 环境。 ②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生理意义。 ③血液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
血液中的白细胞能吞噬入侵的细菌,T淋 巴细胞具有细胞免疫功能,B淋巴细胞具 有体液免疫功能,对机体有防御外来病 菌的作用,此外生理性止血和凝血也对 机体具有保护性意义。
思考题
1、简述血液的组成。 2、试述血液的功能。
二、 血液的组成
血浆 50—55%
血小板和白细胞
1% 红细胞 40—50%
血细胞 :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1、红细胞
形状:双凹圆盘 变形的红细胞 血红蛋白的结构
2、
3、
血小板缺少症状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1.比重:全血约为1.050—1.060,血浆约为1.025— 1.034,红细胞为1.090。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RBC比重及Hb含量。
第五章 血液与运动
血液(blood)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流体组织, 在心血管内循环流动。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一、概述 血浆(plasma):血浆占全血量的50%~55%,是含有多 细胞内液 40% 种溶质的水溶液,其溶质绝大部分是血浆蛋白,其余的 是小分子的有机物和无机盐等。 血细胞(blood cells):血细胞占全血量的45%~50%, 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血型(blood group):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 类型。
运动生理学第五章血液
相当于6.7个大气压。
•
由血浆蛋白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血浆蛋白的分子量大,颗粒
数目少,故形成的胶体渗透压甚小,不超过1.5m0sm·L-l,约相当于
3.3kPa(25mmHg)。
•
血浆胶体渗透压虽小,但由于血浆蛋白不易透过毛细血管壁,所以血浆液
体渗透压对维持血管内外水的分布起重要作用。
当前您正浏览第23页,共45页。
B型血;凡红细胞膜上既无 A 凝集原,又无 B凝集原,而 血清中既有抗 A凝集素,又 有抗 B凝集素的血液体为O型 血;若红细胞膜上既有 A凝集原,
又有 B凝集原,而血清中两种
凝集索均无的血液称为AB型。
当前您正浏览第14页,共45页。
• 当 A型的红细胞与 B型的血清相遇时, A型红细胞就起凝集 反应;反之, B型红细胞与 A型血清相遇时则 B型红细胞凝集; AB型红细胞与 A型血清和 B型血清都将起凝集;而 O型红细 胞则对 A型血清和 B型血清都不起凝集(见下表)。故为病人 输血时,必须预先审慎检查献血者与受血者双方血型。
②缓冲功能、可缓冲内环境的PH值;因血浆中含有大量水,水的比热 大,因而还可以缓冲体温的变化;
③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血浆中的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是参与机体 免疫的主要蛋白质;
④参与生理止血功能血液凝固和纤溶过程; ⑤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以调节血管内外水的分布。
当前您正浏览第6页,共45页。
2、其他溶质 1)非蛋白氮(NPN) 非蛋白氮是指血浆中除蛋白质以.外的含氮物质,
为红细胞比容。因此时红细胞被压缩无隙,又称红 细胞压积。
我国健康成人的红细胞比容,男40~50%,女37~ 38%
当前您正浏览第9页,共45页。
红细胞比容在生理生化中是 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因为剧烈运 动中,由于排汗增多,导致血浆 失水,因而使红细胞比容增高, 与此同时,血浆中的其它物质的 相对浓度也将相应增高。因此, 如欲测定运动后血浆成分的变动 时,必须同时测定红细胞比容, 以辨别所测数值变化的意义。
运动生理学 血液
O型(抗 A型(抗B) B型(抗A) AB型(无) A抗B) - + - - - + - -
B型(B)
AB型(A、 B)
+
+
+
+
-
+
-
-
2、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
形态:无色、有核
分类:粒细胞(中性、嗜酸性、嗜碱性)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
数量:4~10×109L-1
功能:保护和防御
4、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 P50 表示Hb和O2 的亲和力。指血红蛋白 氧饱和度达到50%时对应的PO2 运动时, P50增大,曲线右移
1、PCO2和pH的影响
PCO2和[H+]增加,曲线右移,Hb和O2亲和 力减小,P50增大,波尔效应 剧烈运动时, PCO2和[H+]增加,促使HbO2 解离更多O2,有利。
第二节
血液的功能
一、运输功能 二、维持内环境稳态 三、保护防御
一、运输功能
O2、营养物质 CO2、代谢产物 激素、酶、维生素等 组织细胞 排泄器官(肝、肾、肠、皮肤) 需要部位(体液调节)
深部热量
体表以调节体温
运载工具:水分、血浆蛋白、血红蛋白
(一)O2的运输
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
1、氧在血液中的存在形式
6、血液是 。 A.液态的结缔组织 B.细胞内液 C.细胞外液 D.组织液 7、每个人的血量约为自身体重的 。 A.4% B.5% C.8% D.10% 8、贫血主要是指血液中的 。( ) A.白细胞数减少 B.血小板减少 C.血浆量减少 D.血红蛋白含量减少 9、可以给所有血型输血的是()。 A.A型 B.B型 C.AB型 D.O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激素(运到全身或靶细胞、靶器官)。
4.将热量运输至全身和体表。
二、血液的调节机能--维持血浆的酸碱度(绪论已讲)
△血浆的缓冲机理:
HL(乳酸)+ NaHCO3→NaL + H2CO3
↘→CO2↑H2O
NaOH + H2CO3→NaHCO3+ H2O
△血浆的缓冲途径(使NaHCO3与H2CO3的比例维持20︰1)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颜色和比重:
红色:(红细胞--Hb),全血比重1.050~1.060;红细胞比重1.090~1.092;
血浆比重1.025~1.034。
(二)粘滞性:液体内部物质分子或颗粒间的摩擦而使流动产生阻力的特性。约为水的4~5倍。
(三)渗透压和酸碱度(见绪论部分)
四、运动对血液有形成分的影响
三血液的重新分配人体在运动劳动情绪激动和体温升高等情况下体内需要大量循环血液时贮存血量便释放出来加入到循环血液当中去同时消化排泄器官的血液也会转移到肌肉中以利于肌肉运动的需要运动结束后又有一部分血液贮存起来或转移到相应器官这种现象称为血液的重新分配
第五章血液与运动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了解血液的基本组成、理化特性及运动对血液的影响。
一般安静时动脉血氧饱和度为19/20×100% = 95%
静脉血氧饱和度为15/20×100% = 75%
3.氧离曲线(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反映了Hb与O2的结合量随氧分压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曲线形状为S型(或倒S型)(参见P150图5-1)
(1)氧离曲线的生理意义:
①上段:曲线较平坦。是Hb与O2结合的部分,PO2相当于60~100mmHg(PO2处于较高水平)表明PO2的变化对血红蛋白氧饱和度的影响较小,对肺换气有利,有利于人体摄氧,有利于人体适应高原空气。
1.依靠血液中的各种缓冲对缓冲酸性或碱性物质,使血浆的PH值不致发生明显改变。
2.依靠肺通气功能的改变而呼出增多的CO2,从而调整了缓冲对中的碳酸含量。
3.依靠肾脏排出过多的酸或碱来调节血浆中碳酸氢纳的含量,从而使NaHCO3与H2CO3比例维持或接近20:1水平。
三、血液的保护和防御功能:
(一)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水、温度、酸碱度)
二、掌握血液的运输机能;了解血液的防御与保护作用。
三、掌握血液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一、血液的运输机能。
二、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教学难点
血氧饱和度和氧离曲线。
第一节血液概述
一、血液的总量与组成
(一)血液的总量:存在于人体循环系统中的全部血液,称为血液的总量,简称血量。
1.正常成年人血量约占体重的7-8%,或60-80ml/kg体重。
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2.数量:6000-7000个/mm3血液(变动范围4000-1万个/mm3)
3.特性与机能:
①变型运动(变长时进行移动)②化学趋向性(趋向或避高)
③渗出性(可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逸出管外)。④吞噬作用。
机能主要是防御和保护机能。
(三)血小板(血栓细胞)
③Hb与O2亲和力的评定—P50
P50:指Hb氧饱和度达到50%时的PO2。正常值为26.5 mmHg.
△P50增大时,Hb与O2亲和力下降,意味着欲使Hb氧饱和度达到50%,需要更大的PO2。反过来理解,如果氧分压不变,Hb氧饱和度却下降,即HbO2的解离率增加。
△运动时(H ↑,PCO2↑,温度↑,2,3-OPG增加),使P50增大,氧离曲线右移,HbO2的释O2量增加。(P50增加,意味着同样PO2条件下有更多的O2从HbO2中释放,供肌肉利用)
曲线右移的结果是同等PO2的情况下,Hb氧饱和度下降,即Hb与O2的亲和力下降,HbO2的释O2量增加,有利于运动的供氧。
②2,3,一二磷酸甘油酸的影响(2,3-DPG)
2,3-DPF存在于红C中,是红C中糖无氧酵解的产物。剧烈运动后2,3-DPG增多,人从平原进到高原时,2,3-DPG亦增加。
△2,3-DPG的增加,使氧离曲线右移,降低Hb与O2的亲和力,有利于O2的释放,这是一种良好的运动适应。
(3)血红蛋白氧饱和度:血液中Hb与氧结合的程度。
=氧含量/氧容量×100%(氧含量占氧容量的百分比)
△血红蛋白氧饱和度受氧分压的影响,氧分压越高,Hb与氧结合的量越大(PO2=150mmHg时,所有Hb都与O2结合,此时Hb的氧饱和度为100%)。
平原地区PO2=100mmHg,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为96-98%。
(三)血液的重新分配:
人体在运动、劳动、情绪激动和体温升高等情况下,体内需要大量循环血液时,贮存血量便释放出来,加入到循环血液当中去,同时消化,排泄器官的血液也会转移到肌肉中,以利于肌肉运动的需要,运动结束后,又有一部分血液贮存起来或转移到相应器官,这种现象称为血液的重新分配。
(四)血液的组成:
1.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一)安静状态下,运动员的红细胞和Hb的含量高于一般人。
(二)运动过程中和运动结束后,红C和Hb相对减少。
原因:脾脏分泌卵磷脂,导致红C脆性增加,易破损。
血流加快,摩擦力加大,使红C破碎。
代谢产物,化学物质引起红C破损。
(三)运动中和运动后白细胞和血小板含量升高。
(四)运动后的血红蛋白尿--红褐色尿液。
2.血浆:淡黄色透明液体。
91-92%水
其中8-9%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
少于1%的无机盐和非蛋白质有机物(葡萄糖、脂肪酸、尿素、肌酐、氨基酸等)。
△血浆蛋白的主要功能:
①多种代谢物质和激素的载体。②缓冲作用(PH值和体温)。③参与机体免疫功能(免疫球蛋白)。④参与血液凝固和纤溶过程。⑤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
多见于长跑。原因:红C的机械性破损和化学溶解。(脚底部血管受强烈振荡冲击,肾小管不能回收Hb)。
第二节血液的功能
一、血液的运输机能:
(一)氧的运输:
1.氧在血液中的存在形式(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
(1)物理溶解:
约占血液中氧的1.5%,与该气体的分压和溶解度成正比,与温度成反比。
38℃,1标准大气压下,100ml血液中溶解的氧量为2.36ml.
2.男性高于女性,幼儿相对值高于成人。
3.一次失血不超过10%,不妨碍正常生理机能。
(二)循环血量和贮存血量。
1.人体在安静时,大部分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称为循环血量。
2.还有一部分血液潴留于肺、脾、肝、肾和一些静脉深外,流动缓慢,血浆少,红细胞多,(浓度高于循环血量2-3倍),这部分血量称为贮存血量。
(二)血浆中抗体和免疫球蛋白是有免疫功能。
(三)白细胞具有吞噬异物和免疫功能(白细胞可分为吞噬细胞和免疫细胞,免疫细胞即淋巴细胞,能产生抗体)
(四)血小板具有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功能,维持血管的完整性。
本章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血液的重新分配?
2.正常成年男女红C和Hb含量为多少?
3.什么是红细胞比容,正常值为多少?
运动员可达:600-650万个/mm3(优长、游泳)
3.红细胞比容:全血中红细胞所占的容积百分比。(又称红细胞压积)
成男40-50%,成女37-48%。新生儿55%。是一个反映血液中红细胞相对浓度的重要指标,如出汗,腹泻,贫血……。
4.机能:运输机能(CO2和O2)和缓冲机能。
5.血红蛋白(红C的主要成分)Hb
4.血浆维持酸碱平衡的缓冲机理是什么?缓冲途径有哪些?
5.O2和CO2的基本运输方式有哪两种?
6.怎样理解血红蛋白的氧容量、氧含量和氧饱和度?
7.什么是氧离曲线?有什么生理意义?运动对氧离曲线有什么影响?
8.简述血液的保护和防御功能。
成男:12-16g/100ml血液,成女:11-15g/100ml血液。
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低于12/100ml,女子低于11g/100ml视为贫血。
△Hb只有存在于完整的红C内时,才具有运输机能。
Hb与CO的结合能力较之与O2的结合能力高210倍,且不可逆。
(二)白细胞:
1.形态:无色、有核、球形、体积较红C大。形态差异较大。
②中段:曲线较陡。PO2相当于60~40mmHg。(是HbO2释O2部分)。表明PO2的下降对HbO2的离解有明显影响,有利于血液与组织间的气体交换。
③下段:曲线最陡,PO2相当于40~15 mmHg。表明PO2稍有下降,HbO2即放出大量的氧,有利于人体运动时供氧。
(2)运动对氧离曲线的影响:
①人体运动时,H ↑,PCO2↑,温度↑均使曲线右移。
(2)化学结合:
与Hb结合,占血液中氧的98.5%,每克Hb可结合1.34mlO2
△氧合不是氧化(不发生电子转移,原子价不变),氧合作用不需酶的催化。
HbO2(氧分压高的肺部)→Hb+O2(氧分压低的组织)
△物理溶解与化学结合的关系:
物理溶解是Hb结合与释放氧必须经过一个环节。肺泡气中O2扩散入血浆溶
(3)氧利用率(氧利用系数):被组织利用的氧占动脉血氧含量的百分比。
=(动脉血氧含量-静脉血氧含量)/动脉血氧含量。
△安静时氧利用率为25%,运动时氧利用率为65%。
(二)CO2的运输:
物理溶解占5-6%,化学结合占94-95%。
1.形成碳盐的形式(占88%)
CO2+ H2O→H2CO3→H++ HCO3-(血浆和红C中)
解于血浆并扩散进入红C与Hb化学结合。在氧分压低的组织,HbO2→扩散入血浆→溶解于血浆→O2供组织细胞利用。
2.血红蛋白氧饱和度:(血氧饱和度)
(1)(血红蛋白)氧容量:每100 ml血液中Hb与氧结合的最大量。(20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