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变文

合集下载

敦煌变文《燕子赋》词语诠释五则

敦煌变文《燕子赋》词语诠释五则

敦煌变文《燕子赋》词语诠释五则一、白头搔一搔,小楼垂苔翠。

拂尘拭泪痕,声声摇情秋。

二、芳草已霜销,碧空千重秋。

星斗夜渡舟,作燕入粉楼。

三、西风萧索处,燕子舞枯枝。

游子归不得,斜阳埋故衣。

四、天涯苦千里,枯藤望故国。

万籁此俱寂,惟有燕子传。

五、飞燕入画池,拾杯散阳光。

晓看红湿尘,夜听白沙空。

中文文章:《敦煌变文《燕子赋》词语诠释五则》燕子,令人心醉的象征着离别的思念和无奈之情,《燕子赋》反映了相思煎熬的痛苦,作者也以燕子作为象征来表达思念未归之所思。

本文以《敦煌变文《燕子赋》五则为核心文本,来阐述燕子赋里挥之不去的相思情义。

一、白头搔一搔,小楼垂苔翠。

拂尘拭泪痕,声声摇情秋。

让人痛苦不堪的思念,仿佛正蠢蠢欲动,呼唤著清冷的秋天。

作者把小楼上的苔藓,看作是他的泪水,一把把拂开,将一地的痛苦释放出来,他的心情随着五法六律的燕子舞蹈,不知不觉地在声声摇曳中,传递出他迷人的情怀。

二、芳草已霜销,碧空千重秋。

星斗夜渡舟,作燕入粉楼。

这句话把离别的酸楚表达得十分淋漓尽致,燕子舞翩翩,穿梭在星斗的夜晚,走进粉墙银瓦间,寻寻觅觅,却发现有着一种不可言说的温情,所有的思念都找到了正确的归宿。

三、西风萧索处,燕子舞枯枝。

游子归不得,斜阳埋故衣。

秋风萧索,燕子只能在无助的枯枝上翩翩起舞,游子望着天空,却无法回归,只能把自己斜阳下埋葬,将所有熔炼的思念和残留的情义,投入未知的故衣之中。

四、天涯苦千里,枯藤望故国。

万籁此俱寂,惟有燕子传。

远处的天涯,是那么的苦涩又千里遥远,作者把思念未归之处,描绘成一段无尽的旅程,而在孤寂中,只有燕子在传达着一份动人的思念。

五、飞燕入画池,拾杯散阳光。

晓看红湿尘,夜听白沙空。

那只飞燕承载著作者心中的思念,停驻在画池之中,它那美丽的身影,像一杯清茶,清雅温婉,淡淡地散发出璀璨的阳光。

早晨看着满地的红尘,夜晚听着宁静的白沙,令人产生一种淡淡的感动之情。

《燕子赋》中的燕子,就像一抹暖阳,令人欢喜而又心痛,让人在疏离的时候,感受到爱的滋润,让人在思念的时候,产生一种芬芳的情愫。

敦煌变文的主要内容

敦煌变文的主要内容

敦煌变文的主要内容敦煌变文,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

敦煌变文指的是敦煌石窟中的壁画和题刻,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成为了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的重要依据。

敦煌变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宗教信仰、历史事件、文学艺术、社会生活等。

敦煌石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位于中国西北部的甘肃省敦煌市附近。

它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佛教艺术遗址之一,被誉为“东方的艺术宝库”。

敦煌石窟始建于公元366年,历经千余年的建设和整修,形成了一个宏大而复杂的艺术体系。

其中,壁画和题刻是敦煌石窟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也是敦煌变文的主要内容之一。

敦煌变文中的宗教信仰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敦煌石窟中,有大量的佛教主题壁画和题刻,描绘了佛陀、菩萨和佛教故事等。

这些作品展现了佛教的核心思想和各种修行方法,反映了佛教对中国古代人民的影响和信仰。

敦煌变文中的佛教艺术形式独特多样,包括线刻、浮雕、彩绘等,形成了独特的敦煌风格。

历史事件也是敦煌变文的重要内容之一。

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曾经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之一。

在敦煌石窟中,有许多描绘历史事件的壁画和题刻,如唐玄宗的游幸敦煌、吐蕃入侵等。

这些作品记录了当时社会的变迁和历史事件的发展,为后世研究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线索。

敦煌变文中的文学艺术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在敦煌石窟中,有许多描绘文学作品的壁画和题刻,如《西游记》、《红楼梦》等。

这些作品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丰富内涵和艺术风格,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敦煌变文中还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活和风俗习惯。

在敦煌石窟中,有许多描绘古代社会生活的壁画和题刻,如宫廷生活、农耕文化、商业活动等。

这些作品展现了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敦煌变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

通过对敦煌变文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历史事件、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信息,为我们研究和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线索。

敦煌变文集

敦煌变文集

《敦煌变文集》是唐代敦煌变文作品的总集,由王重民、王庆菽、向达、周一良、启功、曾毅公等人编校,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出版。

此书根据国内外收藏的一百八十七部敦煌写本,整理校勘,编选出七十八种作品。

编者在《引言》中说,他们“根据照片或原卷过录一个本子,然后由一人主校,其馀五人轮流互校一遍,把各人校勘的意见,综合起来,作成校记,附在每一篇的后面”。

因此,校录文字基本上能保存写本原貌。

此书根据国内外收藏的187部敦煌写本﹐整理校勘﹐编选出78种作品。

编者在《引言》中说﹐他们“根据照片或原卷过录一个本子﹐然後由一人主校﹐其馀五人轮流互校一遍﹐把各人校勘的意见﹐综合起来﹐作成校记﹐附在每一篇的後面”。

因此﹐校录文字基本上能保存写本原貌。

《敦煌变文集》共八卷,按故事内容分类编排。

一至三卷为有说有唱、有说无唱或对话体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如《舜子变》、《伍子胥变文》、《汉将王陵变》、《王昭君变文》等;四至六卷为佛释迦的故事、佛经讲唱文和佛家故事,如《降魔变文》、《维摩诘经讲经文》等;第七卷为押座文和其他短文,如《八相押座文》、《三身押座文》等;第八卷为《搜神记》、《孝子传》。

全书取材广泛、辑录甚丰,七、八两卷实已超出变文范围,是研究敦煌变文和通俗文学的重要参考书。

2003年,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国学网)将此书数据化,收入《国学备要》,由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出版。

敦煌变文 语法书籍

敦煌变文 语法书籍

敦煌变文语法书籍
敦煌变文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之一,其语法结构独特,非常有研
究价值。

以下是一些关于敦煌变文语法的书籍推荐,希望能够帮到你:
1.《敦煌变文语法研究》,作者杨宝清,出版社为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全面介绍了敦煌变文的语法结构,包括句法、语义、词汇等
方面。

同时,还着重探讨了敦煌变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对于理
解敦煌变文的整体意义非常有帮助。

2.《敦煌变文的语法及其翻译》,作者孙玉珍,出版社为华中师
范大学出版社。

该书通过分析敦煌变文的语法结构,将其与现代汉语的语法进行
比较,进而提出了翻译敦煌变文的具体方法和技巧。

适合于有一定语
法基础的读者阅读。

3.《敦煌变文语法探究》,作者陈英,出版社为商务印书馆。

该书主要从句法和语义两个方面入手,剖析了敦煌变文句式和词
语的表达方式,对于初学者来说比较易懂,也适合用于教学参考。

以上是一些关于敦煌变文语法的书籍推荐,希望能够满足你的需求。

同时,我们也欢迎你继续了解和学习敦煌变文,探索其中的文化
魅力。

敦煌变文中的代表作有哪些

敦煌变文中的代表作有哪些

敦煌变文中的代表作有哪些?敦煌遗书中的“变文”,又简称“变”,是唐五代时期流行的一种说唱伎艺——“转变”的底本。

敦煌遗书中保留的变文作品较多,现知明确标名“变文”或“变”的有八种:《破魔变文》、《降魔变文》、《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并图一卷并序》、《八相变》、《频婆娑罗王后宫彩女功德意供养塔生天因缘变》、《汉将王陵变》、《舜子变》(又题《舜子至孝变文》)、《前汉刘家太子变一卷》(又题《前汉刘家太子传》)。

此外,《伍子胥变文》、《李陵变文》、《王昭君变文》、《张议潮变文》、《张淮深变文》、《目连变文》等篇虽仅有题目残篇,其体制也应属于变文一类。

敦煌变文的内容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宗教题材;一类是历史和现实生活题材。

第一类如《八变相》、《降魔变文》、《破魔变文》、《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频婆娑罗王后宫彩女功德意供养塔生天因缘变》等。

这些作品讲唱佛经故事,旨在宣扬佛教的教义。

与讲经文不同的是,它们不直接援引经文,而是选取佛经故事中最有趣味的部分加以发挥渲染,以生动的情节吸引听众,不太受佛经内容的限制。

如《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叙述目连到地狱中救母的故事,其中描绘地狱的阴森凄惨,刑罚的残酷,如来的佛法无边,其曲折的情节、离奇的构思,读来扣人心弦。

又如《降魔变文》描写舍利佛与六师外道斗法,六师的六种变化,都被舍利佛一一击败。

这类变文中奇幻的想象,挥洒的描写,对后世《西游记》、《封神演义》等神魔小说显然多有影响。

另一类是涉及历史和现实生活题材的变文,主要包括取材于历史的《伍子胥变文》、《李陵变文》、《王昭君变文》、《汉将王陵变》,以及取材于现实生活的《张议潮变文》和《张淮深变文》。

历史题材的变文大多围绕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大事,吸收民间传说,增以逸闻趣事,通过虚构和想象,加以渲染,鲁迅先生谓之“大抵史上大事,即无发明,一涉细故,便多增饰,状以骈俪,证以诗歌,又杂诨词,以博笑噱”。

代表作品《伍子胥变文》现存四个残卷,拼合后尚有一万六七千字。

敦煌变文校注

敦煌变文校注

敦煌变文校注敦煌变文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为完整的古代阿拉伯变文,它是从七世纪到九世纪中期在敦煌石窟中发现的古代变文著作。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汉文文化和当时发展中的伊斯兰文化之间重要的桥梁,而且也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关古代伊斯兰文化的宝贵信息。

敦煌变文的出现受到中东以及北非古代文化的极大影响。

在它的起源地,即七世纪的阿拉伯半岛发达的城市中,本土的阿拉伯文字、新进的伊斯兰教以及古希腊文化潮流碰撞出了一种混合语言敦煌变文语言。

敦煌变文乡谈主要是在阿拉伯句子和汉文句子之间来回折叠,以实现辞书解释和文本引用,并为阿拉伯和汉文句子之间的解释和引用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

它由伊斯兰教徒、印度古代文化学者和中国古代文化学者等构成,他们都利用它来传播自己的文化和知识。

敦煌变文的校注也是历史悠久的传统,一般为伊斯兰教徒和其他文化学者以及石窟文物研究者进行的。

他们将用各种符号、拼音以及汉文来标注阿拉伯文,以便准确解读和提示文本的意义。

而有效的校注也有助于解决两种文字之间的差异,促进语言之间的交流。

此外,敦煌变文还为研究者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使得历史记载者们能够重新审视和解读古代历史,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古代文明。

例如,敦煌变文校注可以帮助研究者们厘清中古学者对宗教思想的观点差异,这对我们了解当时的文化文明以及文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

从敦煌变文的概念及校注的角度来看,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文明交流的桥梁,也就是中国传统文明与世界文明之间的桥梁。

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坛,为许多作家,如秦观、柳宗元等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灵感来源。

敦煌变文校注既是对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修订,也是对古代文化的一种重要的释放。

它们通过标注确定文本的意义,澄清原文的细节,正确地表达文本的意义,促进文化的交流,有助于解决文化差异问题,也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

总之,敦煌变文校注对对古代中国文明及其他文明的研究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性。

它不仅为了解古代文明、探索伊斯兰文化、比较传统文化、促进语言交流等提供了宝贵的信息,而且还促进了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

谈谈敦煌变文的几点看法

谈谈敦煌变文的几点看法

谈谈敦煌变文的几点看法谈谈敦煌变文的几点看法选读了几篇敦煌变文,感触良深,收获颇大,窃以为敦煌变文作为一种文体而言,并不逊色于同时期的诸种文体,真可谓是中华之宝藏!首先是它的想象力之丰富,上接盛唐李白的变幻莫测、想落天外,下启明清神魔小说的尚奇贵幻,洋溢着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它在讲述宗教故事的时候,并不是单纯的采用说教的形式,而是运用夸张想象的艺术手法,描绘了一幅幅神奇诡异、千变万化的佛教图景,也展示了神秘玄幻的神通法力。

这就使一些艰涩单调的佛经故事变得生动有趣,耐人寻味。

比如《降魔变文》在描写佛家弟子舍利弗同妖魔外道六师斗法的时候,作者以“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想法,充分展现光怪陆离的佛法幻术以及神魔斗法的激烈场面:(六师)化出水池,四岸七宝庄严,内有金沙布地。

浮萍菱草,遍绿水而竟生;软柳芙蓉,匝灵沼而氛氲。

舍利弗见池奇妙,亦不惊嗟。

化出白象之王,身躯广阔。

眼如日月,口有六牙。

每牙吐七枝莲花,花上有七天女,手搊弦管,口奏弦歌。

声雅妙而清新,姿逶迤而姝丽。

象乃徐徐动步,直入池中,蹴踏东西,回旋南北。

以鼻吸水,水便乾枯;岸倒尘飞,变成旱地。

1虽然六师幻化成奇妙怪异的水池,但在舍利弗变成的白象面前,顿时尘飞干涸,真是多么惊心动魄的斗法景象啊!在整个斗法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六师变化出的宝山、水牛、毒龙、恶鬼、大树等异形怪物,而舍利弗从容镇定,分别变化出金刚、狮子、鸟王、天王、风神将其一一降伏。

这些浪漫奇诡的艺术形象,高潮迭起的斗法场面,既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也迎合了世俗大众的猎奇心理,同时还进一步开拓了文学创作中的艺术领域。

从《降魔变文》、《破魔变文》等宗教故事变文充满奇异想象的描写中,我们不由得想到《西游记》孙悟空与二郎神、以及与取经路上种种妖魔鬼怪的斗法场面。

譬如孙悟空与二郎神斗法时,大圣依次变化成麻雀儿、大鹚老、鱼、水蛇、花鸨,均被一一识破的二郎神变成雀鹰儿、大海鹤、鱼鹰、灰鹤、弹弓所败。

这些斗法描写不正是脱胎于上文所引《降魔》、《破魔》等变文故事吗?由此可见,后世《西游记》等神魔小说受到敦煌变文神魔斗法描写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敦煌变文的主要内容

敦煌变文的主要内容

敦煌变文的主要内容
敦煌变文是指以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内容为基础,通过诗歌创作
而衍生出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

敦煌莫高窟壁画作为我国独特的文物,描绘了丰富多样的人物、景物和故事,其艺术价值被广泛认可。

敦煌
变文主要通过运用诗歌来展现莫高窟壁画中的内容,以文字描绘、抒
发人物情感和表达主题思想。

敦煌变文在形式上主要采用七绝或七言诗,并以修辞手法和韵律
构思来表现莫高窟壁画的美感和意境。

内容上,敦煌变文主要描绘了
壁画中的佛教诸菩萨、佛陀、信徒等形象,将他们的形貌、动作、表
情等细节用诗歌形式进行描绘,以此展示佛教的精神内涵和艺术魅力。

敦煌变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佛教故事和典故的诗歌表达,描绘了佛
教中的诸多经典故事与传说,如《法华经》、《西遁记》等,通过诗
歌的方式将这些故事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再现出来。

同时,也有一些敦
煌变文通过描绘敦煌莫高窟中的美景、花鸟虫鱼等自然景观来表达对
自然之美的赞美和深深的感受。

敦煌变文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成为当代文化研究和
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一环,为我们了解古代文化、欣赏艺术之美提供了
独特的视角和方式。

敦煌变文名词解释

敦煌变文名词解释

敦煌变文名词解释标题:敦煌变文名词解释敦煌变文是指中国古代敦煌莫高窟壁画中所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文字记录方式。

敦煌变文以其独特的符号和编排方式,成为研究敦煌文化的重要遗产。

下面将对敦煌变文的一些关键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

1.敦煌莫高窟壁画:敦煌莫高窟壁画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之一。

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境内的莫高窟是一个规模庞大的佛教艺术宝库,内部保存着大量壁画、彩塑和经卷等文物。

敦煌莫高窟壁画被誉为世界艺术史上的瑰宝,也是研究中国古代艺术、宗教和历史的重要依据。

2.敦煌变文:敦煌变文是指敦煌莫高窟壁画中所刻画的一种文字形式。

它以类似汉字的形态,但具有独特的符号和排列方式,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书写系统。

敦煌变文常用于记录佛经、经文、音乐谱、日常用语等各类内容,为研究敦煌文化和佛教思想提供了重要资料。

3.符号和编排方式:敦煌变文的符号形状多样,包括横线、竖线、点、弯曲线等,每个符号都有其特定的含义。

同时,敦煌变文的排列方式也非常独特,文字通常由上至下、从右到左书写,有时会呈现为螺旋形、环形等特殊排列方式。

这种独特的符号和编排方式赋予了敦煌变文一种神秘而古老的艺术美感。

4.研究意义:敦煌变文作为敦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学术意义。

通过对敦煌变文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的语言、文字、音乐、宗教等方面的信息,深入探索中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敦煌变文的研究还可以为其他相关学科领域,如历史学、艺术史、宗教学等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总结:敦煌变文作为敦煌莫高窟壁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珍贵遗产。

它以独特的符号和编排方式记录了丰富的信息,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学术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敦煌变文,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敦煌变文语言文学研究

敦煌变文语言文学研究

敦煌变文语言文学研究敦煌变文语言文学研究敦煌变文是指敦煌石窟中的变文文学作品,是一种独特的书写形式,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敦煌变文的研究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敦煌变文的语言、文学特点以及相关研究进行探讨。

敦煌变文的语言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其书写方式。

敦煌变文采用了一种特殊的书写形式,即以汉字为基础,结合古印度梵文、中亚文字及各种符号等进行创作。

这种书写方式呈现了多种文化交融的特质,同时也反映出当时敦煌地区的民族多元性。

其次,敦煌变文在语言表述上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作者在运用词汇和句法时,追求音韵的和谐,注重平仄篇章的构建,使得敦煌变文在音韵上十分优美。

此外,敦煌变文还融入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问等,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敦煌变文的文学特点主要体现在其题材和艺术风格上。

首先,敦煌变文涵盖了多种题材。

它包括了宗教文化、历史记载、文学描写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题材的多样性丰富了敦煌变文的艺术价值。

其次,敦煌变文的艺术风格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

在写作手法上,敦煌变文突破了传统文学的限制,将文字和图案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其内容以佛教故事、神话传说、民俗风情等为主,打破了以往文学作品的限制,充分展现了作者的创作才能。

敦煌变文作为独特的文化现象,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与探索。

早在20世纪初,敦煌石窟的发现就引起了学术界的热议。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对敦煌变文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拓宽了学术界对敦煌文化的认识,更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在敦煌变文研究的过程中,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探索。

首先,通过对敦煌变文的文字、图案以及相关史书的梳理和整理,为敦煌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其次,通过对敦煌变文的解读和分析,可以深入了解敦煌地区的宗教信仰、历史背景以及社会风貌等,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重要依据。

评蒋礼鸿《敦煌变文学义通释》

评蒋礼鸿《敦煌变文学义通释》

评蒋礼鸿《敦煌变文学义通释》
《敦煌变文学义通释》是由作家蒋礼鸿在2001年出版的
一本关于敦煌变文学的研究著作。

它深入挖掘了敦煌变文学的发展历史,系统梳理了敦煌变文学的基本特征,并对敦煌变文学的文本进行了义通释,为敦煌变文学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蒋礼鸿先生在《敦煌变文学义通释》中全面论述了敦煌变文学的发展历史和基本特征,认为敦煌变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具有其独特的技巧、格调和风格,由多种文学形式组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精神状态。

他根据敦煌变文学的特点,提出了对敦煌变文学文本的义通释,并以此为基础,对敦煌变文学的多种文本进行了详细剖析和深入研究,丰富了敦煌变文学研究的理论和观点。

蒋礼鸿先生在《敦煌变文学义通释》一书中,深度挖掘了敦煌变文学的精髓,为敦煌变文学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深入梳理敦煌变文学的历史渊源和基本特征,提出了文本的义通释,深入研究了敦煌变文学的多种文本,为敦煌变文学的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

《敦煌变文学义通释》是一本珍贵的学术作品,它的出版促进了敦煌变文学的研究,为敦煌变文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为敦煌变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值得学术界好评。

敦煌变文

敦煌变文

敦煌变文清朝末年,在敦煌石室里发现了一批唐、五代的俗文学写卷,学者泛称之为“变文”,变,是改编,改写的意思。

佛教东传,翻译注释大量涌现,但一般民众仍难接受,所以约东晋以来,有些和尚就用浅近的方法如“唱导”来传教。

唱导讲究声,辩,才,博。

其留下的底本称之为“讲经稿”。

稿中每每穿插许多故事,遇到人名地名更是极尽铺张,故事部分畸形膨胀,后来逐渐演变,趋向于以故事为主题的方向发展,佛经本身则变成了故事的素材。

这种作品,就称之为“变文”。

【又】变文是唐代兴起的说唱文学,“变”指“经变”,佛教用语。

以佛经的内容为题材写成的文学作品即变文。

“变文”最初是寺院里以通俗语言解说佛经的俗讲,连说带唱,后来内容扩大,也演唱历史故事,民间传说。

1899年敦煌千佛洞从佛经中发现大量唐代变文钞本,即敦煌变文。

敦煌变文的整理与研究敦煌变文研究是起步最早、取得成果也最大的敦煌学研究领域之一。

从本世纪二十年代至今,将近八十年的时间里,学界无论是在对敦煌变文这一文学类别的讨论和认识上,还是在对它的整理、汇辑和研究方面,都有了相当大的进展。

一、关于敦煌“变文”的讨论关于“变文”名称的讨论 由于敦煌卷子中的大量讲唱文学写本的原卷大都残破太多,加上题名不一,所以人们对它们有一个认识过程。

本世纪较早著文对敦煌变文进行研讨的学者是王国维,他在以“静庵”的笔名发表的《敦煌发见唐朝之通俗诗及通俗小说》一文中用“通俗小说”来指称之。

1924年,罗振玉编《敦煌零拾》,则将《降魔变文》、《维摩诘经讲经文》、《欢喜国王缘》等统统称为“佛曲”,这是人们对变文最早的一种称呼。

稍后,徐嘉瑞的《敦煌发现佛曲俗文时代之推定》和郑振铎的《佛曲叙录》都采用了“佛曲”这种称呼。

但是,到二十年代末,学者们已经相继感到“佛曲”这个名称并不符合变文的内容。

于是,向达在《论唐代佛曲》中指出“敦煌发现的俗文之类而为罗振玉所称为佛曲者,与唐代的佛曲,完全是两种东西”,但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名称。

敦煌变文的类型有哪些?

敦煌变文的类型有哪些?

敦煌变文的类型有哪些?
敦煌变文是指敦煌莫高窟中所出土的变文,包括诗歌、散文和杂文等形式。

以下是敦煌变文的主要类型:
1.诗歌:敦煌变文中最为丰富的类型就是各种形式的诗歌。

其中包括了绝句、律诗、乐府、双调、七绝等多种诗体形
式。

这些诗歌内容广泛,既有抒情的爱情诗、田园诗,也
有叙事的历史诗、战争诗,还有寓言、神话等。

2.散文:敦煌变文中的散文形式较少,但也有一些散文作品。

这些散文作品多是议论性的散文,探讨人生哲理、社会道
德等问题。

同时,敦煌散文中也有一些有趣的随笔和游记。

3.杂文:敦煌变文中还有一些杂文作品,这些作品既有文艺
批评的文章,也有文化史、宗教思想、政治制度等方面的
论述。

这些杂文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对于研究当时
社会文化和思想具有重要的价值。

4.士人文:敦煌变文中还涵盖了一些士人文,这些作品着重
于对传统文化、士人风范、礼乐制度等方面的论述。

总体而言,敦煌变文的类型多样,涵盖了诗歌、散文、杂文和士人文等多种形式。

这些作品内容丰富,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化、思想观念和文学艺术的风貌,对于研究敦煌历史、文化和文学具有重要的价值。

论敦煌变文骈句的个性与功能

论敦煌变文骈句的个性与功能

论敦煌变文骈句的个性与功能许松+程兴丽内容摘要:敦煌变文中频繁地使用了骈句,与传统骈文相比较,它的特点体现在驰骋才气的长句对仗;匠心密运的错综对;语言平易流畅,基本不用典故,文字浅显易懂;对仗不精切;对仗触犯了禁忌。

变文骈句在文中的作用体现在四个方面:摹状人物,渲染场景;直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提升变文的文学韵味;有助于记诵。

变文没有排斥骈文的必要,相反,还可以吸收骈文的长处为我所用。

关键词:敦煌;变文;骈文G256.1 :A :1000-4106(2017)01-0111-09杨雄先生在《敦煌文学中的骈体文》一文中说:“骈体文在敦煌文学中并非偶发、个别的现象,而是敦煌文学的一个重要传统。

”[1]敦煌遗书中,许多文体都使用过骈句,有的是零散地出现,有的则是大段的骈文,如《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中的骈句篇幅超过了散文,散文俨然是骈句的点缀而已。

敦煌骈文集中出现于以下文献中:碑铭文、书仪、邈真赞、愿文、变文、各类文范等。

作为敦煌文学大宗的变文,涉及骈文之处甚为繁多,不特《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为骈文奇观,即使如《伍子胥变文》、《维摩诘经讲经文(五)》亦有精彩奕奕的骈文,读之仿佛于彩舟云淡之际忽见星河鹭起,振人神智。

因此,有必要对它的骈文使用情况做出一番探索。

传统骈文的特点不外乎:辞藻华美、对仗精工、用典富雅、句式灵动、音韵协调,变文骈句里完全可以按照五个方面逐一寻找材料以证成其符合标准骈文的规范,但清代袁枚所说“意义俱被说过,作者往往有叠床架屋之病,最难出色”[2],为了避免叠床架屋之弊,今拈出敦煌变文骈句中具有独特个性、不同于传统骈文之处,以彰显变文骈句之文学价值。

一变文骈句的个性(一)驰骋才气的长句对仗柳宗元《乞巧文》说骈文的特征是:“骈四俪六,锦心绣口”,四言句、六言句成了骈句里面最常用的句式,当然,与四六言一起常用的还有五言句、七言句。

骈文作家笔下络绎奔赴的奇采俪句往往不会超过七言,但是,在变文中,我们看到变文作者对七言以上长句的积极尝试。

《2024年敦煌变文成语研究》范文

《2024年敦煌变文成语研究》范文

《敦煌变文成语研究》篇一一、引言敦煌变文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部分珍贵遗产,以它丰富的历史信息,生动的文化意象,独特的语言风格,成为了研究古代汉语和文化的宝贵资料。

其中,成语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人们的思维方式。

本文旨在通过对敦煌变文成语的研究,探索其特点、形成和发展,从而加深我们对古代文化的理解。

二、敦煌变文的成语特点敦煌变文的成语丰富多彩,特点鲜明。

其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是语汇丰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从抽象概念到具体事物,几乎无所不包;另一方面是表达方式多样,既有四字格的固定形式,也有非四字格的灵活表达。

首先,敦煌变文的成语往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许多成语源于边塞生活,描绘了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和历史事件,体现了边疆文化的独特魅力。

例如,“铁马冰河”这个成语,既描绘了边疆将士的英勇形象,也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军事氛围。

其次,敦煌变文的成语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许多成语经过历史长河的沉淀和传承,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这些成语不仅在古代文学中起到了丰富语言、增强表达效果的作用,而且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

三、敦煌变文成语的形成和发展敦煌变文成语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它既受到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也受到语言自身发展规律的影响。

首先,从社会文化背景来看,敦煌变文成语的形成和发展与当时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密切相关。

例如,“舍身饲虎”这个成语就反映了当时佛教的信仰和牺牲精神。

其次,从语言自身发展规律来看,敦煌变文成语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丰富和演化的过程。

一些常用的四字格短语经过长时间的传承和使用,逐渐形成了固定的成语。

同时,非四字格的灵活表达也逐渐被人们接受并形成了一些新的成语。

四、结论通过对敦煌变文成语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语言的特点和价值。

这些成语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还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人们的思维方式。

《2024年敦煌变文成语研究》范文

《2024年敦煌变文成语研究》范文

《敦煌变文成语研究》篇一一、引言敦煌变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还蕴含了丰富的语言文化资源。

其中,成语作为变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语言魅力。

本文旨在通过对敦煌变文成语的深入研究,探讨其语言特点、文化内涵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应用价值。

二、敦煌变文成语的语言特点1. 丰富的词汇量:敦煌变文成语的词汇量庞大,涵盖了社会、历史、文化等多个领域,体现了古代社会的丰富多彩。

2. 独特的表达方式:敦煌变文成语在表达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常常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

3. 历史传承性:敦煌变文成语源于古代,历经千年传承,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积淀。

三、敦煌变文成语的文化内涵1. 反映古代社会生活:敦煌变文成语中蕴含了丰富的古代社会生活信息,如民间风俗、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

2. 体现中华传统文化:敦煌变文成语所反映的中华传统文化,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3. 传承历史智慧:敦煌变文成语中所蕴含的历史智慧,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社会发展仍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四、敦煌变文成语在现代汉语中的应用价值1. 语言教育:敦煌变文成语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对于语言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

通过学习敦煌变文成语,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文化素养。

2. 文化传承:敦煌变文成语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通过传播和推广敦煌变文成语,可以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3. 文学创作:敦煌变文成语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为现代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在文学创作中运用敦煌变文成语,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艺术感染力。

五、结论通过对敦煌变文成语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独特的语言特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成语不仅具有历史传承性,还具有现代应用价值。

在语言教育、文化传承和文学创作等方面,敦煌变文成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敦煌变文成语的传承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一瑰宝。

敦煌变文-百鸟名君臣仪仗

敦煌变文-百鸟名君臣仪仗

百鸟名君臣仪仗是时二月向尽,才始三春。

百鸟林中而弄翼,鱼玩水而跃鳞,花照勺(灼),色辉鲜,花初发而笑日,叶含芳而起津。

山有大虫为长,鸟有凤凰为尊。

是时之(诸)鸟即至,雨集云奔,排备仪仗,一亻放(仿)人君。

白鹤身为宰相,山鹧鸪直谏忠臣,翠碧鸟为纨坛(纠弹)侍御,鹞子为游奕将军,鸧(苍)鹰作六军神策,孔雀王专知禁门,护泽鸟偏知别当,细胫子通事舍人,鸿雁专知礼部,鸿鹤太史修文,日月鸟夜观星象,赤觜鸦昼望烟云,突厥鸟权知蕃馆,老鵄专望烟云,印尾鸟为无才技,专心遏舞乡村。

白练带,色如银,久在山间别作群。

闻道凤凰林里现,将男挟女悉来臻。

薰胡鸟、鹄鹄师、鸿鸟子、包(玉)鸡,鸳鸯作伴,对对双飞,奉符追唤,不敢延迟,从此是鸟即至,亦不相违。

涛河鸟,脚<走历><走赤>,寻常傍水觅鱼吃,野鸭遥见角鸱来,刺头水底觅不得。

白鹦鹉,赤鸡赤,身上毛衣有五色,两两三三傍水波,向日遥观真锦翼。

巧女子,可怜喜,树梢头,养男女,衔茅花,拾柳絮,窠里金针谁解取?陇有道,出鹦鹉,教得分明解人语。

人衷般粮总不如,笼里将来献明珠(主)。

鸅鶝亦曾作老鼠,身上无毛生肉羽,恰至黄昏即出来,白日何曾慕风雨!念佛鸟,提胡卢,寻常道酒不曾酤。

泽雉沿身百种有,鹌鹑向后一物无。

独舂鸟,悉鼻卑,出性为便高树枝,雀公身寸惹子大,卻谦(嫌)老鸱没毛衣。

吉祥鸟,最灵喜,出在台山岩长里,忽然现出彩云中,但是人人皆顶礼。

花没鸽,色能姜,一生爱踏伽蓝地,野鹘人家最有灵,好事於先来送喜。

黑鸐公,飞来飞去傍山头,山鹊觜红得人爱,群神身独处飞。

寒豪(号)□,夜夜号,青雀儿色能青,毛衣五色甚□明,闻道凤凰林里现,皆来拜舞在天庭了也百鸟名一卷庚寅年十二月日押牙索不子自手记□。

敦煌变文的主要内容

敦煌变文的主要内容

敦煌变文的主要内容敦煌变文:沙漠中的艺术瑰宝敦煌,位于中国的西北角,是一个被沙漠环绕的小城。

尽管它的地处偏远,但却因其独特的文化遗产而闻名于世。

敦煌壁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艺术珍品之一,而敦煌变文则是这一文化宝库中的精华。

敦煌变文是一种以文字和图案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它起源于敦煌壁画,是壁画的衍生艺术。

敦煌壁画是在敦煌莫高窟中发现的一系列壁画,这些壁画绘制于东晋至元代的时期,跨越了一千多年的历史。

这些壁画不仅在艺术技法上达到了极高水平,更重要的是,它们记录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

敦煌变文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壁画的描述和解读,以及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绘。

它不仅展示了敦煌壁画的精美之处,还通过文字的叙述,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壁画背后的故事和意义。

敦煌变文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内容吸引着众多的研究者和艺术爱好者。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

通过对壁画的解读和描述,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敦煌古代文化的内涵。

敦煌变文的创作过程需要深入研究壁画的内容和背后的历史背景。

艺术家们要通过对壁画的观察和思考,将自己的情感与想法融入到变文中。

他们需要通过细致入微的文字描绘,将壁画中的细节和意境展现给读者。

敦煌变文的语言风格多样,既有古朴的句式,又有简洁明了的表达。

艺术家们通过运用丰富的词汇和形象的比喻,使变文更具有艺术感和感染力。

同时,变文也应该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化的术语,以便更多的人能够理解和欣赏。

敦煌变文的创作需要艺术家们具备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对敦煌文化的热爱。

他们需要对敦煌壁画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同时还要不断探索新的创作方式和表达技巧。

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更加优秀的变文作品。

敦煌变文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将壁画中的美丽和故事传递给读者,让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敦煌文化的独特魅力。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通过敦煌变文的创作和传播,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敦煌文化的珍贵遗产。

敦煌变文是一种以文字为媒介的艺术形式,它通过对敦煌壁画的描绘和解读,展现了敦煌文化的瑰宝。

敦煌变文域外影响研究综述

敦煌变文域外影响研究综述

敦煌变文域外影响研究综述背景介绍敦煌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文化遗产之一,被誉为“东方的艺术宝库”。

在敦煌石窟中,保存了大量文物,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壁画和文学作品。

随着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敦煌文化也逐渐受到了来自域外的影响。

本文将从域外对敦煌文化的影响入手,对敦煌文化的变化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探究敦煌文化在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

域外文化对敦煌文化的影响东亚文化的影响东亚地区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传承地之一,也是敦煌文化受到域外文化影响的一个重要来源。

在中国唐代,唐朝和日本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东亚地区对敦煌文化的影响主要来自日本。

据研究表明,敦煌文化中的佛教艺术和文学作品中,有很多来源于日本。

例如,敦煌石窟中保存了很多日本印经的反映,其中一个重要的例子是敦煌石窟57龛,这一系列龛刻有日本印经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容,充分体现了东亚文化在敦煌文化中的地位。

中亚文化的影响中亚地区是中国与西亚、欧洲等地区交流的重要桥梁,在敦煌文化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亚地区在历史上曾有过多次往来和交流,这些交流对敦煌文化的艺术和文学创作造成了重要影响。

例如,敦煌石窟中的一些佛教艺术作品源自于波斯和印度的佛教艺术,其中较为典型的是敦煌石窟55龛的“菩萨像”,无论是造型、装饰,还是造像手法,都直接从波斯和印度的艺术中吸收了不少元素。

同时,中亚的文化也为敦煌文化中的文学作品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素材来源。

西亚文化的影响西亚地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在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不同文化间交流的桥梁。

敦煌文化中,也有不少作品受到了西亚文化的影响,最为典型的是敦煌石窟中出现的衣冠塔、摩尼教像等。

其中,衣冠塔是唐朝时期佛教石窟的一种装饰造型,源自西亚地区的传统建筑;而摩尼教是一种源自波斯的宗教思想,由摩尼创立,其教义在中国也曾广泛流传。

敦煌文化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敦煌文化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以及与其他文化的融合造就了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敦煌变文清朝末年,在敦煌石室里发现了一批唐、五代的俗文学写卷,学者泛称之为“变文”,变,是改编,改写的意思。

佛教东传,翻译注释大量涌现,但一般民众仍难接受,所以约东晋以来,有些和尚就用浅近的方法如“唱导”来传教。

唱导讲究声,辩,才,博。

其留下的底本称之为“讲经稿”。

稿中每每穿插许多故事,遇到人名地名更是极尽铺张,故事部分畸形膨胀,后来逐渐演变,趋向于以故事为主题的方向发展,佛经本身则变成了故事的素材。

这种作品,就称之为“变文”。

【又】变文是唐代兴起的说唱文学,“变”指“经变”,佛教用语。

以佛经的内容为题材写成的文学作品即变文。

“变文”最初是寺院里以通俗语言解说佛经的俗讲,连说带唱,后来内容扩大,也演唱历史故事,民间传说。

1899年敦煌千佛洞从佛经中发现大量唐代变文钞本,即敦煌变文。

敦煌变文的整理与研究敦煌变文研究是起步最早、取得成果也最大的敦煌学研究领域之一。

从本世纪二十年代至今,将近八十年的时间里,学界无论是在对敦煌变文这一文学类别的讨论和认识上,还是在对它的整理、汇辑和研究方面,都有了相当大的进展。

一、关于敦煌“变文”的讨论关于“变文”名称的讨论由于敦煌卷子中的大量讲唱文学写本的原卷大都残破太多,加上题名不一,所以人们对它们有一个认识过程。

本世纪较早著文对敦煌变文进行研讨的学者是王国维,他在以“静庵”的笔名发表的《敦煌发见唐朝之通俗诗及通俗小说》一文中用“通俗小说”来指称之。

1924年,罗振玉编《敦煌零拾》,则将《降魔变文》、《维摩诘经讲经文》、《欢喜国王缘》等统统称为“佛曲”,这是人们对变文最早的一种称呼。

稍后,徐嘉瑞的《敦煌发现佛曲俗文时代之推定》和郑振铎的《佛曲叙录》都采用了“佛曲”这种称呼。

但是,到二十年代末,学者们已经相继感到“佛曲”这个名称并不符合变文的内容。

于是,向达在《论唐代佛曲》中指出“敦煌发现的俗文之类而为罗振玉所称为佛曲者,与唐代的佛曲,完全是两种东西”,但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名称。

首次将之称为“变文”的学者是郑振铎,他在《敦煌的俗文学》中说:“这种俗文虽可说是佛曲的起源,却并不是佛曲;’变文‘之体,似更近于佛曲,所以我们应该更正确的名之曰’俗文‘,曰’变文‘。

”这个称呼逐渐为学界所承认。

后来虽然还不时有人指出用“变文”统称敦煌发现的说唱文学作品并不太合适,但是人们还是习惯称之为“变文”。

由于“变文”这个名称基本上已为学界所公认,于是人们又开始对何谓“变文”,即“变”的字义进行讨论。

最早对“变文”之名及其“变”字进行解释的学者还是郑振铎。

他在1932年出版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卷中古文学第三十三章《变文的出现》中说:“原来’变文‘的意思,和’演义‘是差不多的。

就是说,把古典的故事,重新再说一番,变化一番,使人容易明白。

正如流行于同时的’变相‘一样,那也是以’相‘或’图画‘来表现经典的故事以感动群众的。

”他在《中国俗文学史》中又说:“像’变相‘一样,所谓’变文‘之’变‘,当是指变更了佛经的本文而成为’俗讲‘之意。

......后来’变文‘成了一个’专称‘,便不限定是敷演佛经之故事了。

”到四十年代,学界又出现不同的看法。

如1943年,向达在《唐代俗讲考》中就认为,“变文”原为“民间流行说唱体”,而为佛教俗讲所借用。

几乎与向达此文同时,傅芸子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所谓变者乃佛的’说法神变‘(佛有三种神变,见《大宝积经》八十六)之义。

唐五代间,佛教宣传小乘,有两种方式,即变相图与变文,均刺取经典中的神变作为题材,一为绘画的,一为文辞的,即以绘画为空间的表现者为变相图,以口语或文辞为时间的展开者为变文是也。

”在向达文发表后不久,周一良又发表了不同的看法,他在《读〈唐代俗讲考〉》中指出:“我觉得变文之变,与变歌之变没有关系。

变文者,’变相之文‘也。

......我觉得这个变字似非中华固有,当是翻译梵语。

我疑心’变‘字的原语,也许就是citra。

(此字有彩绘之意。

)”紧接着,关德栋有提出新的解释和论证:“我以为与其说’变‘字的原语是citra,不如说’变‘字的原语是mandala较为得宜。

”他在《略说“变”字的来源》还进一步指出:“我觉得’变相‘’变文‘的’变‘字的来源是这样:(一)’变文‘的’变‘字就是’变相‘的’变‘字;(二)’变相‘的渊源是’曼荼罗‘;(三)’变相‘的’变‘字就是翻译梵语mandala一字的略语。

”五十年代,孙楷第在《中国短篇白话小说的发展与艺术上的特点》中则对傅芸子观点作进一步的申述,他认为:“’变‘当非常解释。

......歌咏奇异事的本子,就叫作’变文‘。

”他在《读变文·变文之解》还对“变文”之“变”作了进一步的考释:“按变即神通变化之变。

......以图像考之,释道二家,凡绘仙佛像及净重变异之事者,谓之变相。

......其以变标立名目与’变文‘正同,盖人物事迹以文字描写则谓之’变相‘,省称亦曰’变‘,其义一也。

然则变文得名,当由于其文述萨佛诸菩神变及经中所载变异之事。

”六十年代,程毅中的《关于变文的几点探索》一文进一步阐述了“变文”之得名与“变相”之关系:“变文之得名,大致可以认为和佛家所谓的变相有关系。

变文就是变相的说明文字。

......变文与变相相配合,......’看言‘眼看变相,耳听变文,自得相映成趣之乐。

”这个观点,在当时国内学界反响不大,却得到了日本学者金冈照光的高度评价,称之为“三十年来研究的最新成就”。

八十年代,白化文的《什么是变文?》对“变文”与“变相”有关的观点作了更为详细的考辨,他根据现存敦煌写卷中种种“变文”与“变相”相辅相成的迹象,逐步推论出:变文作为一种文字,和另一种叫作变相的图画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两者相辅而行。

虽然学界对“变文”和“变”字的字义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但是直至现在尚未形成一种为学界普遍认可的看法。

关于“变文” 来源的讨论关于“变文”这种文体的来源,本世纪上半叶的大部分学者都倾向认为是外来的。

如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中就指出,“变文的来源,绝对不能在本土的文籍里来找到”,“印度的文籍,很早的便已使用到韵文散文合组的文体”。

胡适的《白话文学史》和徐调孚的《中国文学名著讲话》也都持类似的看法。

关德栋在《谈〈变文〉》和《略说“变”字的来源》两文中均努力从印度文学中寻找“变文”的来源。

他在前文中明确指出:“印度文学有一种最特别的体裁,就是在散文记叙之后往往缀以韵文的偈颂Gāthā(佛经中常译作:讽颂、伽他、伽陀、或偈),重说一遍。

......这种体裁输入中国以后,在中国文学上却发生了不小的意外影响。

象唐五代产生的’变文‘,便是这种印度文学形式中得来的。

”当时也有人认为,“变文”这一文体是中国本来就有的。

如向达在《唐代俗讲考》中就认为,变文的来源“当于南朝清商曲旧乐中求之”,或即“变歌之一类”。

但这种看法,当时响应者寥寥。

直到五十年代中后期,王庆菽《试谈“变文”的产生和影响》一文发表之后,变文出于中国本土说才开始为学界所关注。

王氏认为:“变文是唐代民间创作的一种新文体,它的体裁是有说有唱的。

”“因为中国文体原来已有铺采摛文、体物叙事的汉赋,也有乐府民歌的叙事诗,用散文和韵文来叙事都具有很稳固的基础。

......所以我认为’变文‘是当时民间采取俗讲的方法来说当时民间传说故事的一种话本;而俗讲也可能采用当时民间形式的歌曲和说话方式,以求引人入胜的。

”此后,王重民作《敦煌变文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变文”这一文体在中国本土的渊源,他十分明确地说:“变文的起源没有直接受到、或在体裁上竟完全没有受到印度文学的影响。

”他通过对“变文”三个组成部分尤其是对第三部分――唱词的构成的分析,得出结论:“变文的产生,是汲取了古代民间文学各种创造体裁的结晶,而发展成为更艺术,更美丽,更善于表达歌唱自己思想的工具。

”同时,程毅中的《关于变文的几点探索》也指出:“变文这种新文体可以说古已有之”,“变文是在我国民族固有的赋和诗歌骈文的基础上演进而来的”,“这种文体为佛教徒所垄断,改造成为讲唱经文。

”八十年代以后,人们对于“变文”这一文体的来源究竟是印度文学还是中国本土文学仍然莫衷一是,甚至在1985年8月的“一九八五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术讨论会”上文学组的学者们还对这一问题展开过热烈的讨论。

美国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教授梅维恒(Victor H . Mair)罗列了梵文中所有的“变”,说“变文”来自印度;兰州大学牛龙菲则罗列了所有汉文古籍中的“变”,说变文来自中国,双方争执不下,而且相约会后继续讨论。

关于敦煌变文体制和分类的讨论最早对敦煌变文体制进行研究的学者也是郑振铎。

他在《敦煌的俗文学》中论述了敦煌“变文”与“俗文”在体制特征上的分野,他说:“二者虽同以诗与散文合组而成,然而组配的性质却完全不同。

”第一,“俗文”是解释经典的,先引原来经文,后再加以演释。

即将艰深不为“俗人”所懂得的经文,再加以通俗的演释,使人人都能明白知晓;变文则是采取古来相传的一则故事,拿时人所闻的新式文体――诗与散文合组而成的文体――而重新加以敷演,使之变文通俗易解,故谓之“变文”。

第二,在文字上,“变文”与“俗文”便有了很大的差异,“俗文”是以经文为纲,先列原来经文,然后再将经文敷演为散文与诗句的。

全部散文与诗句便是“笺释”,便是“演文”。

至于“变文”,则其全部的散文与诗句皆相生相切,映合成篇,既无一段提纲的文字,又不是屡屡复述前文的。

他们是整篇的记载、纯全的篇章,其所取的故事并不是仅仅加以敷演,而是随意的用他们为题材的。

“总之,’俗文‘不能离了经典而独立,他们是演经的,是释经的,’变文‘则与所叙述的故事的原来来源并不发生如何的关系;他们不过活用相传的故事,以抒写作者自己的情致而已。

”他后来在《中国俗文学史》中对“变文”的韵式、篇章结构及分类进行了更细入的研究。

如他将变文的韵式归为两类:一类是七言式,其中夹杂着“三言”为其变式;第二类是六言式、五言式,这是罕见的。

他将变文的篇章结构也归为两类:第一类,将散文部分仅作为讲述之用,而以韵文部分重复的来歌唱散文部分之所述的。

这样重叠式的叙述,恐怕是作者们怕韵文歌唱起来,听众不容易了解,故先用散文将事实来叙述一遍,其重要部分还是在歌唱的韵文。

第二类,以散文部分作为“引起”,而以韵文部分来详细描状。

这是比较合理的结构形式,因为散文和韵文交替运用,没有重床叠屋之嫌。

关于结构上还有两种不同特色:像《维摩结经变文》每段之首,必引《经》文一段,然后尽情地加以演说与夸饰,化成光彩绚烂的锦绣文字,但大多数都是不引用经文的,直截了当地讲唱故事,并不指明那些故事的出处,更不注意到原来的经文是如何的说法,至于一般的不说唱故事的变文,更自然无须乎“引经据典”了。

关于变文的分类,郑氏也作了简要的归纳:一为关于佛经故事的,又分为严格的说经的和离开经文而自由叙述的;一为关于非经文故事的,也可分为讲唱历史的或传说的故事和讲唱当代的有关西陲的“今闻”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