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四年级可能性教案
四年级数学可能性教案
四年级数学可能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初步理解可能性的概念,知道可能性是表示事件发生机会的大小的数。
2. 学生能用概率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二、教学内容1. 可能性概念的引入:通过抛硬币、抽签等实际活动,让学生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 可能性的表示:用0和1表示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用分数、百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3. 可能性的大小:通过实验和计算,让学生理解可能性的大小在0到1之间,包括0和1。
4. 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运用概率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猜拳游戏、抽奖活动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可能性是表示事件发生机会的大小的数,会用概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可能性的大小在0到1之间,包括0和1的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实际活动引入可能性概念。
2.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探究可能性的大小。
3. 采用问题解决法,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概率知识。
五、教学准备1. 教具:硬币、签筒等实际操作工具。
2. 学具:每人一份可能性实验材料。
3. 教学课件:相关可能性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抛硬币、抽签等实际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 新课导入:介绍可能性是表示事件发生机会的大小的数,并用0和1表示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3. 探究可能性的大小: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计算,探究可能性的大小在0到1之间,包括0和1。
4. 应用可能性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概率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猜拳游戏、抽奖活动等。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可能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课堂练习1. 必做题: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可能性知识。
2. 选做题: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探究。
八、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可能性知识。
2024年四年级上册数学《可能性》教案
2024年四年级上册数学《可能性》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可能性的概念,能够用可能、不可能、一定等词语描述事件。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探索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教学内容:1.可能性的概念2.事件发生的可能性3.可能性大小的比较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可能性的概念,能够用可能、不可能、一定等词语描述事件。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探索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难点:1.让学生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并能进行比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个魔方,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魔方有多少种颜色吗?”2.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提问:“那么,如果我在魔方中随机抽取一个颜色,你们觉得哪种颜色被抽中的可能性最大?为什么?”二、探究可能性1.教师拿出一个装有红色和绿色球的小袋子,提问:“同学们,如果我从这个袋子里随机抽取一个球,你们觉得是红色球的可能性大,还是绿色球的可能性大?”2.学生回答后,教师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每次抽取球的颜色,并计算出各种颜色球被抽中的次数。
3.各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可能性大小的结论。
三、讲解可能性概念1.教师结合实验结果,讲解可能性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可能、不可能、一定等词语的含义。
2.教师举例说明可能性大小的比较方法,如抛硬币实验、掷骰子实验等。
四、课堂练习1.教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六、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课后收集生活中的可能性问题,用所学知识解决,并记录下来。
2.家长签字确认,第二天向同学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讨论、讲解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可能性的概念,掌握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在课堂练习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年级上册数学《可能性》精品教案(精选
四年级上册数学《可能性》精品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七章《可能性》的第二节,详细内容包括:理解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掌握并运用概率的基本概念;通过实例分析,了解简单事件的可能性及其计算方法;学会用列表法和画图法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能运用概率的基本概念描述事件的可能性。
2. 学会用列表法和画图法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计算。
教学重点:理解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掌握概率的基本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卡片、骰子、转盘。
学具:练习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一个不透明的袋子,里面装有红球和白球,让学生猜测摸出一个球是红色的可能性。
(2)邀请两位同学上台,一位摸球,一位记录,进行多次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2. 例题讲解(1)讲解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概念。
(2)讲解概率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可能性。
(3)通过实例,讲解列表法和画图法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完成教材第78页的练习题。
(2)指导学生运用列表法和画图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 小结与巩固(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2)让学生复述概率的基本概念,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拓展(1)展示一个骰子,让学生思考抛出每个数字的可能性。
(2)讨论:如何计算抛出两个骰子点数之和的可能性。
六、板书设计1. 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2. 概率的基本概念3. 列表法和画图法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4. 课堂练习题及解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教材第79页第1、2题。
(2)思考题:抛出两个骰子,点数之和为7的可能性是多少?2. 答案:(1)见教材。
四年级上册《可能性》数学教案
四年级上册《可能性》数学教案四年级上册《可能性》数学教案「篇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104页例1、例2及相关练习设计理念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我利用多媒体教学以及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独立解决问题以及动手操作等形式让学生感受什么事件是可能发生的,什么事件是不可能发生的,什么事件是一定发生的,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1、通过猜测和简单试验,让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2、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口语表达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
4、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懂得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从而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1、通过猜测和简单试验,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2、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口语表达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难点正确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具、学具准备教学光盘;每组准备A盒(里面放有6个蓝色的玻璃珠)、B盒(里面放有红、黄、绿色玻璃珠各2个)各1个;每组2个信封(内装有题卡);玻璃珠。
教学过程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这节课老师和一们一起玩好吗?1、游戏活动一:“猜一猜”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想跟你们玩的第一个游戏是“猜一猜”。
老师这里有一颗漂亮的玻璃珠(举起双拳),它就在我其中的一个拳头里,你们猜猜它会在哪只手里?生答师:看来大家的意见不一样,老师帮帮你们吧!(教师慢慢张开空着的手,再次握紧拳头)生再次回答。
师挥动拿球的一只手问:为什么你们这次那么肯定玻璃球就在这只手里呢?(指名回答)师: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情我们不能肯定它发生的结果,有些事情可以肯定它发生的结果,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大家有兴趣研究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四年级上册数学《可能性》优质教案(精选
四年级上册数学《可能性》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七单元《可能性》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可能性的概念,通过实例认识不确定事件和确定事件,学习使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具体章节为第七章第一节。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可能性的概念,能够识别不确定事件和确定事件。
2. 学会使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不确定事件的概念,正确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重点:学会使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骰子、硬币、彩色球等。
学具:每组一个骰子、一枚硬币、一个不透明的袋子(内装彩色球)。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展示一个骰子,提问:我们抛掷这个骰子,可能会掷出哪些数字呢?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出示一个不透明的袋子,告诉学生里面装有一些红色和蓝色的小球。
(2)教师提问:如果我们从袋子中随机抽取一个小球,可能会抽到什么颜色的小球呢?(4)教师引导学生使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 随堂练习(5分钟)(1)教师出示一些事件,如:太阳从东方升起、明天会下雨、抛掷硬币正面朝上等。
(2)学生判断这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描述。
4. 小组活动(15分钟)(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一个骰子、一枚硬币、一个不透明的袋子(内装彩色球)。
(2)小组讨论:如何用这些工具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某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3)各小组汇报实验方案,教师点评。
六、板书设计1. 《可能性》2. 内容:(1)可能性的概念(2)不确定事件与确定事件(3)描述可能性的词语:一定、可能、不可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判断下列事件的可能性,并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描述。
四年级《可能性》教学设计(通用5篇)
四年级《可能性》教学设计四年级《可能性》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可能性》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四年级《可能性》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教材P106—107教学目的:1、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学生的猜一猜、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活动,增强学生间的交流,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过程:一、引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可能性”举例子说明。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关于“可能性”的知识。
二、实践探索新知1、教学例3(比较两种结果的可能性大小)(1)观察、猜测出示小盒子,展出其中的小球色彩、数量,(四红一蓝)如果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个球,你们猜猜他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和同桌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猜?(2)实践验证学生小组操作、汇报实践结果。
汇总各小组的实验结果:几组摸到红,几组摸到了蓝色。
从小组汇报中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小结:摸到红色多,摸到蓝色的少,因为盒中球红多蓝少。
(3)活动体验可能性的大小小组成员轮流摸出一个球,记录它的颜色,再放回去,重复20次。
活动汇报、小结实验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到两点:一、每次摸出的结果是红色还是蓝色,这是随机的,不以人的主观意愿而变化。
二、但摸的次数多了以后,在统计上就呈现某种共同的规律性,就是摸出蓝的次数比红多。
(4)小组实验结果比较比较后,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出示多组的实验结果,虽然数据不一致,但呈现的规律是相同的2、教学例4(1)出示盒内球(一绿四蓝七红)(2)猜一猜,摸出哪种颜色的球可能性最大,摸出哪种颜色的球的可能性最小?为什么?3、P106“做一做”图中每种颜色进行了分割,此时学生可以用数份数的方法来看三种颜色所占的区域大小。
2024年四年级上册数学《可能性》教案(精选
2024年四年级上册数学《可能性》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七章《可能性》第一课时。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可能性的概念,掌握简单事件的可能性大小,学会用“一定”、“可能”和“不可能”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可能性的含义,能够判断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事件发生可能性的能力,增强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增强自信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判断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教学重点:理解可能性的含义,用“一定”、“可能”和“不可能”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骰子、转盘、多媒体课件。
学具: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出示骰子,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掷这个骰子,哪个面朝上的可能性最大?2. 例题讲解(1)教师出示教材例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2)教师引导学生用“一定”、“可能”和“不可能”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教师讲解解题思路,学生跟随思考。
3. 随堂练习(1)教师出示随堂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讲解答案,学生订正。
(2)教师出示拓展题,激发学生思考。
六、板书设计1. 《可能性》2. 主要内容:(1)可能性的概念(2)用“一定”、“可能”和“不可能”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3)判断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掷一个骰子,求出每个面朝上的可能性。
(2)从一副扑克牌中随机抽取一张,判断是红桃、黑桃、方块或梅花的可能性。
2. 答案:(1)每个面朝上的可能性相等,为1/6。
(2)红桃、黑桃、方块和梅花的可能性分别为1/4。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可能性的概念和描述方法。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2024年四年级上册数学《可能性》教案(精选
2024年四年级上册数学《可能性》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七章《可能性》的第一课时。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掌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以及运用列举法分析简单事件的可能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能辨别简单事件的可能性。
2. 学会使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并能运用列举法分析简单事件的可能性。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掌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
难点:运用列举法分析简单事件的可能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骰子、转盘、扑克牌。
学具:练习本、铅笔、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邀请两名同学进行“石头、剪刀、布”游戏,让学生观察游戏结果的不确定性。
(2)出示一个装有红球和白球的袋子,让学生猜测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的颜色。
2. 例题讲解(1)讲解教材第78页例1,让学生理解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2)讲解教材第79页例2,让学生掌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完成教材第80页练习1,分析事件的可能性。
(2)让学生完成教材第81页练习2,用分数表示可能性。
4. 小组合作交流(1)分组讨论,列举生活中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事件。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自我评价。
六、板书设计1. 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2. 可能性的表示:分数3. 列举法分析可能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教材第82页练习3,分析事件的可能性。
(2)教材第83页练习4,用分数表示可能性。
2. 答案:(1)根据实际情况分析。
(2)根据题目要求,用分数表示可能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事件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理解,以及分数表示可能性的掌握。
2. 拓展延伸:(1)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复杂事件的可能性。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可能性及可能性的大小|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可能性及可能性的大小 | 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掌握可能性的概念。
2.能够运用可能性判断事件的发生情况。
3.了解对于同一事件,可能性的大小不同的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可能性的概念。
2.难点:可能性的大小。
三、教学内容1. 引入例1:有一颗橙子树上有10个橙子,有5个已经很熟了,请问小明从中随便摘一个橙子,摘到已经很熟的橙子的可能性有多大?教师可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如果有10个橙子,其中有5个很熟,摘到一个已经很熟的橙子的可能性是1/2。
”例2:抽奖中共有20张彩票,其中有10张红色的彩票,请问如果Tracy抽一张彩票,摘到红色彩票的可能性有多大?教师可让学生使用方法进行计算,最后得出结论:“如果有20张彩票,其中有10张红色的彩票,抽到红色彩票的概率是1/2。
”2. 拓展例3:对于一次掷骰子,掷到点数是2的可能性是多少?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推理,再通过讨论得出结论:“掷一次骰子,掷到点数2的可能性是1/6。
”例4:一个袋子里有10个球,其中3个是蓝色的,7个是红色的,请问如果从中摸出一个球,摸出一个蓝色的球的可能性是多少?教师可让学生通过计算得出结论:“如果有10个球,其中3个是蓝色的,摸到一个蓝色的球的可能性是3/10。
”3.总结通过以上例子,让学生对可能性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了解不同情况下可能性的大小是不同的。
学生可以根据这些例子来判断其他事件的可能性。
四、教学方法1.引导式教学法;2.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教师引导进行解答;3.合作式学习,鼓励学生团队合作,互相学习。
五、教学设计1.引入(10分钟)通过例子的引入,让学生了解可能性的概念,并初步了解可能性的大小。
2. 拓展(20分钟)通过几个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可能性的概念,进一步清晰他们对可能性大小的认识。
3. 总结(10分钟)对之前教学内容进行一个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可能性的概念。
第六单元《可能性》(教学设计)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
第六单元《可能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为:1.了解可能性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学习使用自然语言和简单图形表达可能性;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可能性概念介绍可能性的概念,通过文字或者图片的形式来让学生了解可能性的概念。
2. 常见可能性介绍生活中常见的可能性,比如掷骰子、抽彩票等。
3. 可能性计算介绍可能性的计算方法,比如通过样本空间和事件发生的次数来计算可能性。
4. 自然语言表达可能性让学生通过自然语言来表达可能性,比如“有可能发生”、“不太可能发生”等。
5. 图形表达可能性让学生通过简单的图形来表达可能性,比如使用百分比圆环图来表示可能性大小。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可能性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自然语言和图形表达可能性的能力。
2. 教学难点•图形表达可能性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展示、练习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多样化策略,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学习到可能性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提高自然语言和图形表达可能性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可以通过介绍一件意外事故,让学生猜测这个意外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授(15分钟)老师通过介绍可能性的概念和常见可能性,让学生对可能性有初步的认识。
3. 展示(10分钟)老师可以通过投影,在白板上展示一些图表,让学生看懂如何用图表来表达可能性。
4. 练习(15分钟)老师可以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可能性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图表和自然语言来表达出来。
5. 讨论(15分钟)让学生交流表达出来的可能性,看看有没有和自己的表达有不同之处,从而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6. 小结(5分钟)老师通过小结,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回答可能存在的疑问。
六、教学评估老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教学评估:1.学生的主观评价;2.学生的练习成绩;3.学生的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应该要注重引导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让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
四年级数学可能性教案
四年级数学可能性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可能性、必然性和不可能性的概念。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交流和思考,体验和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 培养学生运用可能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可能性、必然性和不可能性的概念。
2. 如何求解事件的概率。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各种实物或图片,如硬币、骰子、水果等。
3. 活动材料,如纸牌、卡片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讨论可能性,学生举例说明。
2. 教师总结:可能性是指事件发生的概率,分为可能性、必然性和不可能性。
二、新课(15分钟)1. 讲解可能性、必然性和不可能性的概念。
2. 举例说明如何求解事件的概率。
3. 学生实际操作,求解简单事件的概率。
三、课堂活动(15分钟)1. 分组活动: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实物或图片,如硬币、骰子、水果等。
2. 各组探讨:求解所选实物或图片的事件的概率。
3. 分享结果:各组汇报探讨结果,教师点评。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讲解答案,解答学生疑问。
五、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讨论、操作、探讨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可能性、必然性和不可能性的概念,以及如何求解事件的概率。
课堂活动丰富,学生参与度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在后续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让学生更多地运用可能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六、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几个实际案例,如彩票中奖、投掷骰子等,让学生分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 学生分组讨论,计算所给案例中事件发生的概率。
3.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讲解答案。
七、练习与拓展(20分钟)1. 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讲解答案,解答学生疑问。
3. 学生尝试解决一些与可能性相关的实际问题,如估算抛硬币出现正面的概率等。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可能性》 |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可能性》|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可能”的概念,体验“可能”和“不可能”的情境;2.能够用“一定不”,“不一定”和“一定”的概念来描述事物的可能性;3.能够在生活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可能性分析;二、教学重点•掌握“可能”的概念;•理解“一定不”,“不一定”和“一定”的概念并能够准确运用;三、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可能性分析;四、教学内容1. 导入环节1.用图片或物品让学生感知存在“可能”的情况;2.让学生描述图片或物品中的有可能存在的情况;2. 新课学习1.带领学生讨论“可能”的概念;2.通过多种具体的情境或实验让学生体验“可能”和“不可能”;3.学生理解并能准确使用“一定不”,“不一定”和“一定”这三个概念;4.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实际情况的可能性;3. 拓展练习1.制作卡片,让学生根据获得的信息判断卡片上所描述的情况是“一定不”,“不一定”还是“一定”发生;2.通过贴纸、抽签等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分析实际情况的可能性;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展示图片或物品,引导学生描述其中可能存在的情况;2.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日常生活中会发生哪些可能的事情?”2. 新课学习1.老师提问:“什么是可能?”;让学生思考并尝试回答问题,然后引导学生理解和认知“可能”这一概念。
2.展示场景或实验,增加学生对“可能”和“不可能”的体验;3.引导学生使用“一定不”,“不一定”和“一定”进行描述;4.针对实际生活中的情景,引导学生分析可能性。
3. 拓展练习1.制作卡片,每张卡片上写明一个场景或情况,让学生根据情境判断是否“一定不”,“不一定”还是“一定”发生;2.贴纸游戏,让学生在场景中贴上“一定不”,“不一定”和“一定”三种贴纸。
六、教学反思此次课程主要教授了“可能”的概念和使用“一定不”,“不一定”和“一定”来描述事物的可能性。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多种情景和实验,让学生有更多的体验和感受,从而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单元《可能性》教案2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单元《可能性》教案2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单元《可能性》主要让学生理解事件的可能性,并能够运用概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通过简单的实验和游戏,让学生感受不确定事件的发生,并能够用数学语言表达可能性的大小。
教材内容紧凑,难度适中,有利于学生掌握概率的基础知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基础,对于新知识有一定的接受能力。
但在实际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可能还缺乏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不确定事件的概念,知道可能性的大小是0到1之间。
2.培养学生运用概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不确定事件的概念,掌握可能性的表示方法。
2.难点:运用概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不确定事件和可能性。
2.游戏教学法: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团队协作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道具、卡片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册、文具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猜谜游戏引导学生进入课堂,让学生猜一猜某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学生在游戏中初步感受不确定事件和可能性。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几个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这些实例中不确定事件的发生。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可能性的大小。
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不确定事件和可能性。
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掷骰子、抽卡片等,记录事件发生的次数,计算可能性的大小。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单元《可能性》教案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单元《可能性》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单元《可能性》主要让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体验不确定现象,了解随机事件的概念,学会用简单的概率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可能性大小的估计、随机事件的定义、概率的基本性质等。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感受不确定现象,学会用概率的观点看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对不确定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具体运用概率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时,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概率的概念和性质还不够熟悉,需要在教学中逐步渗透和巩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体验不确定现象,了解随机事件的概念,学会用简单的概率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不确定现象,了解随机事件的概念,学会用概率的观点看待问题。
2.难点:让学生学会用简单的概率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感受不确定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践活动法:让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卡片、实物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册、文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抛硬币、抽签等,引导学生感受不确定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或实物,呈现一组随机事件,如抛硬币出现正面和反面的概率、抽签出现不同号码的概率等,让学生观察和思考。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随机事件的概率大小,并尝试用简单的概率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可能性》教案(精选2
四年级上册数学《可能性》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七章《可能性》的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详细包括:理解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能够运用概率初步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通过实例分析,掌握运用列表法、画树状图法等列举出所有可能结果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学会运用概率初步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列表法、画树状图法等列举出所有可能结果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理解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学会运用概率初步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教学难点:运用列表法、画树状图法等列举出所有可能结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骰子、硬币。
学具: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个骰子,让学生预测掷一次骰子,出现哪个数字的可能性最大。
2. 新课讲解(1)讲解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概念。
(2)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概率初步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3)讲解列表法、画树状图法等列举所有可能结果的方法。
3. 例题讲解(1)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学生独立思考,教师给予提示和指导。
4. 随堂练习(1)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六、板书设计1. 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2. 可能性的判断方法(1)概率初步判断(2)列表法(3)画树状图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出掷两个骰子,可能出现的结果。
(2)一个袋子里有5个红球、3个蓝球和2个绿球,随机取出一个球,计算取出红球、蓝球、绿球的概率。
2. 答案:(1)结果共有36种,如(1,1)、(1,2)、(1,3)……(2)取出红球的概率为5/10,取出蓝球的概率为3/10,取出绿球的概率为2/10。
四年级上册《可能性》数学教案
四年级上册《可能性》数学教案四年级上册《可能性》数学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帮助学生建立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概念,数学 - 可能性的大小。
2.学会初步判断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
3.结合生活实例,进一步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
教学工具:多媒体展示仪,因特网等。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1.多媒体展示:情节:同学们在开联欢会,老师要求每人表演一个节目,用抽签的方法决定。
小莉在抽签之前想:我是金嗓子,最好让我抽到唱歌(停)2.置疑:同学们,你们说,小莉肯定能如愿以偿吗?生发表意见:继续放情景:(两个结局)小莉抽到了表演唱歌的签;小莉没有抽到。
师:我们不能确定这类的事情,它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
3.情景2:过年了,放鞭炮,小刚又蹦又跳,还大声叫着:我又长大一岁喽。
画外音:小明每年都肯定会长大吗?生发表意见:小结,媒体展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事情是一定会发生或一定不会发生,例如,太阳肯定会发光,地球肯定每天都在转,月亮不可能从东方升起。
我们称这类事件叫做“确定事件”;而有些事情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我们称这类事情叫做“不确定事件”二.探索:1.初步判断:(利用电脑选题系统来选择)(1)人只要活着,总会变老。
(2)三天后会下雨。
(3)地球每天都在转。
(4)一个人从出生现在没吃过一点儿东西。
(5)吃饭时,人用左手拿筷子。
(6)每天都有人出生。
(7)在地球上,抛一块石头,它必然会向下落。
(8)抛一枚硬币,它出现正面。
学生边讨论边完成。
2.反馈:用可能,不可能和肯定的词语来汇报完成的结果,小学数学教案《数学 - 可能性的大小》。
3.科学探索:多媒体播放纪录片:(片断一)自然界中的花有很多种,有的花有浓郁的香气,有的花没有香味,还有的花有很刺鼻子的味道。
(片断二)天文知识记录片,太阳系中的卫星和恒星的科普知识。
(片断三)人们在广场上放风筝。
银幕显示选择牌:一定不可能可能事项:花是香的月亮绕着地球转石狮子在天上飞师;用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来定义事件。
《可能性》(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可能性》(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可能性的概念,知道可能性是表示某件事情发生机会的大小的量。
2. 使学生掌握求可能性的方法,能正确求出简单事件的可能性。
3. 培养学生运用可能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可能性的概念2. 求可能性的方法3. 可能性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可能性的概念,求可能性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可能性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概率知识,如掷硬币、掷骰子等游戏。
2. 提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不确定的事件,如何表示这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呢?(二)新课讲解1. 讲解可能性的概念(1)定义:可能性是表示某件事情发生机会的大小的量。
(2)表示方法:用分数或小数表示。
2. 讲解求可能性的方法(1)求一个事件的可能性,即求这个事件发生的概率。
(2)求几个互斥事件的可能性,即求这几个事件发生的概率之和。
3. 讲解可能性的应用(1)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可能性知识解决问题。
(2)在数学问题中,如何运用可能性知识求解。
(三)课堂练习1. 求下列事件的可能性:(1)掷一个骰子,得到偶数点。
(2)从红、黄、蓝、绿四张卡片中随机抽取一张,抽到红色的概率。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1)一个事件的可能性越大,发生的机会就越多。
(2)一个事件的可能性越小,发生的机会就越少。
(3)一个事件的可能性等于1,表示这个事件一定会发生。
(4)一个事件的可能性等于0,表示这个事件一定不会发生。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可能性的概念、求可能性的方法以及可能性的应用。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可能性是表示某件事情发生机会的大小的量,掌握了求可能性的方法,并能运用可能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后作业1. 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思考:可能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可能性》数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可能性》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可能性”的概念。
2.能辨别事件的可能性大小,会将事件的可能性用词语“肯定发生”、“一定不会发生”、“有可能发生”、“不太可能发生”、“几乎不可能发生”来描述。
3.能按照不同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概率算法的计算。
4.能够将概率论中常见的概念和方法应用于实际问题中,从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可能性”的概念2.事件的可能性大小辨认和用词语描述3.概率算法的计算方法4.实际问题中概率论概念和方法的应用三、教学内容及安排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故事情境热身,引导学生概率意识的提高,2.学习“可能性”的概念。
授课内容1.以班级集体活动为背景,让学生来把自己的活动和可能性联系起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可能性”概念,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概率问题,加深对概率的认知。
3.实际操作:通过投骰子、抽卡片等方法,介绍概率的基本概念。
教学方法1.故事情境引导法2.讨论导引法3.实际操作法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用词语“肯定发生”、“一定不会发生”、“有可能发生”、“不太可能发生”、“几乎不可能发生”来描述事件的可能性大小。
2.学习如何判断事件的可能性大小,并讨论事件的可能性大小对于实际生活中的决策的影响。
授课内容1.学生自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事件的可能性大小,并借助实例,指导学生进行描述,通过讨论,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可能性”这个概念。
2.利用情景模拟,让学生比较完整的理解课本中所描述的“可能性”,使学生更好地明白概率本质,从而为接下来的计算做准备。
教学方法1.探究合作法2.讨论导引法3.情景模拟法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学生掌握费马问题和排列组合的概念2.启发学生自主感知概率算法计算中的排列与组合思想3.学习如何计算概率4.应用概率算法解决实际问题授课内容1.利用排列组合的知识,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概率公式。
2024年四年级上册数学《可能性》教案(精选
2024年四年级上册数学《可能性》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七单元《可能性》第1课时。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可能性的概念,掌握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能运用列表法或画图法分析简单事件的可能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可能性的含义,知道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的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列表法或画图法分析简单事件可能性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可能性的含义,掌握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
难点:运用列表法或画图法分析简单事件的可能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骰子、硬币、扑克牌。
学具:每组一个骰子、一枚硬币、一副扑克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组织学生进行“抛硬币”的游戏,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抛硬币时,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分别是多少?2. 例题讲解(1)出示教材例题1:一个袋子里有5个红球,3个蓝球,2个绿球,从袋子里任意摸出一个球,可能是红球、蓝球或绿球。
求摸出红球、蓝球和绿球的可能性。
(2)引导学生运用列表法或画图法分析可能性,并计算各自的可能性。
3. 随堂练习(1)出示练习题1:一个箱子里有8个苹果,6个香蕉,10个橘子,从箱子里任意摸出一个水果,可能是苹果、香蕉或橘子。
求摸出苹果、香蕉和橘子的可能性。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个别辅导。
4. 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可能性的概念,知道了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以及如何运用列表法或画图法分析简单事件的可能性。
六、板书设计1. 可能性的概念2. 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3. 列表法或画图法分析可能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一个盒子里有12个白球,7个黑球,从盒子里任意摸出一个球,可能是白球或黑球。
求摸出白球和黑球的可能性。
2. 答案:摸出白球的可能性为12/19,摸出黑球的可能性为7/19。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让学生掌握了可能性的概念和求解方法。
四年级上册数学《可能性》教学设计范文(精选9篇)
四年级上册数学《可能性》教学设计四年级上册数学《可能性》教学设计范文(精选9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上册数学《可能性》教学设计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四年级上册数学《可能性》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三册98-99页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可能性》教学设计。
2、能结合已有的经验对一些事件的可能性用一定、可能、不可能作出判断,并能简单地说明理由。
3、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让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难点是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里的事情。
教学准备:教具:红、黄、绿三色转盘、红色转盘、装6个红球的1号口袋和装3个绿球3个黄球的2号口袋学具:红色、黄色纸牌各一张教学过程:一、游戏激趣,导入新知教师出示一张由红、黄、绿三色组成的转盘,提问:“指针转动后,会停在那里?”引导学生用“可能”来回答。
接着出示一张红色转盘并提问:“指针转动后,会停在那里?”引导学生用“一定”来回答。
其实,生活中的好多事情,就像玩转盘一样,有时能确定,有时不能确定,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揭题:可能性二、活动体验,自主探究活动一:老师这儿有两个神秘的口袋,1号和2号,每个口袋里有6个球。
老师请12个小朋友分两组来摸,看谁能摸到代表幸运的红球。
在摸的过程中引导“怎么第一组的小朋友个个那么幸运,每人都能摸到红球呢?这两个口袋里究竟有什么秘密呢?哪个小朋友敢猜一猜?打开口袋验证。
并小结:1号口袋里全是红球,所以任意摸一个球一定是红球,2号口袋里没有红球所以任意摸一个不可能是红球,继续观察2号口袋里面的球,想一想,任意摸一个,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板书:可能)活动二:小朋友,通过刚才的摸球游戏,我们学会了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交流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四年级可能性教案
【篇一:新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可能性教案】【篇二:四年级上册数学课可能性教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教案
——曾卫军 2014年12月11日教学内容:可能性 p64~65 例1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体验等可能性
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能辨别游戏规则是否公平。
2、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自主探索的意识和与他人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能制定公平的游戏规则。
教学准备:布袋、各色彩球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新课
1、导入。
2、学习p64例1。
从口
袋里任意摸出1个球,可能摸出哪种颜色的球?(口袋不透明)
小组合作,从口袋里任意摸出1个球,摸后放回,一共摸10次,
记录每次摸出球的颜色。
在摸球活动中,你有什么体会?
二、尝试练习。
1、p65——试一试。
2、小结:主要小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根据。
3、玩摸球的游戏。
①教师出示一口袋,里面装了一些球。
规则:每次任意摸一个,然后放回。
一共摸12次。
摸到红球的次数多,算女生赢;摸到黄球的次数多,算男生赢。
把摸球的结果记录
在下面的表格中。
摸到红球次,黄球次,赢。
老师请一个学生上前摸,其他同学做好记录。
摸球结束,统计两种
球分别摸的次数。
(红的多)
看了数据,你有什么问题?(红球摸的次数比较多,有可能红球的
个数比黄球的个数多,很想知道究竟有几个红球和几个黄球。
)
老师打开布袋,一一请出各球,发现:4个红球、2个黄球。
你想说什么?(不公平)为什么?(红球个数多,取的可能性就大
一些。
所以是不公平。
)那你觉得怎样放球就公平了呢?(比如…… 一句话:红球和黄球要一样多。
)②再来说一说:你认为
怎样放球,做这游戏是公平的?举例说明。
③老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继续添上1个蓝球。
讨论:公平吗?为什么?
指出:在这个游戏中,关键是要考虑摸到红球的次数和摸到黄球的
次数是否一样多,所以在放球的时候,红球和黄取要放得一样多。
由于摸到蓝球并不影响游戏的结果,所以还是公平的。
④小结:决定胜负的球的个数相同,那么这个游戏就是公平的。
三、作业
1、我会连一连。
从下面的袋子了摸一块糖,会出现什么情况?用线连一连。
四、教学反思
【篇三:四年级-数学上册《可能性》教学反思-张淑丽】《不确定性》教学反思
义城完小刘文芳
“不确定性”这一教学内容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一个全新的内容,本堂课主要使学生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不确定现象,能
用“一定”、“不可能”和“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件发生
的可能性,并能和同伴交换想法。
“可能性”问题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但是比较抽象,小学生在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时,存在一定困难,学
生初次接触感到比较陌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在教学这些
内容时,主要是以直观的内容为主。
因此,在教学中,张老师为学
生创设了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大胆放手,使学生在大量观察、
猜测、实践、探索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突破教学的难点,帮助学生建立不确定现象这一新的观念。
是一堂
依据新课程理念上的成功之课。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用活动贯穿始终,让学生经历“可能性”,建立不确定现象这一
新的观念。
活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
知识。
”本课中,张老师准确把握了教学的重难点,结合教学内容的
特点,儿童的年龄、心理特征以及生活经验等因素,创设了让学生
摸珠子、击鼓传花等活动。
让学生在经历一系列有意义的数学活动
中,逐步丰富起对可能性的体验。
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
地位,和学生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这些新的教学理念。
2、根据实际,有效整合教材。
教材只是为我们教学提供的一个参考,我们只能是凭借教材去教,
而不是死死地去教教材,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实际、学
校实际等,合理地有效地组合教材。
例如,张老师在教学时,就删
除了教材中的一幅很占篇幅的活动图,猜什么色的球的游戏替代;
自己根据实际自设一个动手操作性很强的例题等,符合学生的年龄
特征,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兴趣,同时也取得了好的教学
效果。
3、紧密联系生活,突出学以致用。
让学生到生活当中寻找例子,让学生感受到可能性知识就在我们的
身边,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价值。
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4、练习设计合理,有针对性,有层次性,而且作业量大,达到练习
效果。
5、关注情感与评价激励。
情感态度与自信心作为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在三维上标中、在学
生的数学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能为更好地实现双基教学
服务。
同时也应该贯穿在教学的过程中张老师在结束语中对学生说
的话:下节课如果你努力了,学习之星一定(或者说成可能)是你!这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与期望,这样结束本堂课的教学,很干脆,更精彩.当然,如果在教学中再给学生多一些鼓励,且多一点鼓励的形式,使得
学生情不自禁地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同时也一次次体验到成
功的愉悦和师爱的魅力。
这样就要好得多,这也是新课标中所要求的,更是实现双基教学所必须的。
建议:
1、在小组活动中,也缺少合作的指导,使得实效性降低。
譬如分工、协作、汇报。
教师只要说明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就行了,没必要规定小组长汇报。
哪个行哪个就说,哪个想说哪个想表
现自己就让他表现出来。
让学生得到个性发展。
2、要充分挖掘课本资源,进行拓展思维训练。
例如:盒子里不同颜色的珠子可不可以数量不等,再进一步判断摸
到哪种颜色的可能性的大与小?
3、教学用语要精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特别是在各个环节的过渡上更为重要。
例如:刚才我们学习了用“一定”、“不可能”和“可能”来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下面我们就来判断一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情况一定会发生,哪些情况不可能会发生,还有哪些情况可能会发生。
并用最简洁的话来表达。
请看大屏幕。
这样肯定上一环节学生的表现及下一步的要求,就过渡到了下一环节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