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发动机冷却水套设计及改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摩托车发动机冷却水套设计及改进

摘要:在水冷式摩托车的发动机中,冷却系统的性能和发动机的可靠性有着

直接的关系,而水套设计作为冷却系统的重要部分,设计效果关系着冷却系统的

冷却效能,因此深入分析发动机冷却水套的设计尤为关键。本文以某型号摩托车

发动机冷却水套模型为例,从冷却水套仿真分析、优化方案、仿真模型验证和冷

却水套散热性能3个方面进行介绍,以供参考。

关键词:摩托车;发动机;冷却水套

引言

我国是摩托车制作大国,但不是强国,在高端摩托车的制作上仍和国外有差异。伴随着国内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往的摩托车,特别是风冷式摩托车,受发动

机温度的影响,无法有效解决热负荷问题,影响摩托车的性能。随着摩托车技术

的不断发展,高端摩托车采用使用水冷形式,再加上市场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求,水冷式摩托车更加符合发展趋势。因此,对于发动机冷却水套的研究、设计,一

直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有学者表明,由于发动机水套结构相对复杂,单纯的试

验只能获得水套内的个别数据,应借助数值仿真技术分析,并依据结果进行改善,进而提高发动机冷却水套的散热性能。

1、发动机冷却水套仿真分析

1.1建立冷却水套原始模型

分析冷却水套的流场、温度场,了解高温分布区。以此为依据,在缸体水套

和缸头水套间设置小通道,促使冷却液流动。在入口对面设置直径比较大的通道,促进水套内的冷却液流动,提高换热效率。

1.2原始模型的冷却水套仿真

第一,建立网格。几何模型的数值越详细,仿真结果越精准。但对于比较细

微的特征,在划分网格时,要想对其进行准确的模拟,需要使用大量小型网格单元。而且,导入的数据(曲面)也会存在诸多缺陷,如错位、缝隙等,导致网格

扭曲,甚至影响求解质量。对此,应在不影响原始模型的基础上,对多余的面、

点等进行处理,从而得到表面光滑的模型,并进行网格划分[1]。

第二,计算模型和求解。数学模型包括k方程、连续性方程、N-S动量方程,湍流使用k-ε模型,用有限容积法对方程进行离散处理。使用SIMPLE算法求解,在边界条件下,缸头出口、冷却液入口分别为压力出口和质量出口。冷却水循环

量为:

式中Q表示冷却介质应带走的热量,用kJ/s表示;△tw表示冷却水循环于

发动机的容许温升;pw表示水密度;cw表示水比热。额定功率下,发动机的转

速为每分钟6000r,油耗为355.08g/kWh。每小时产生热值174443.7kJ,每分钟

产生热值2907.4kJ,冷却水每分钟应带走热量581.5kJ,冷却水循环量每分钟

11.6-23.1L。因此,当冷却水流量为每分钟20L时,每秒0.3kg。由于冷却水和

水的性质比较相似,故而将Fluent中的材料定为水,入口温度为85℃。冷却水

套壁面为定壁温,大约115℃。

第三,仿真结果。基于原水套的压力云图,发现缸体、缸头的水套压差比较大,缸头水套出口处的压力低,压损严重,说明该部位的压力梯度和阻力损失大,功耗多,冷却液的流动速度也较快,受水套位置的限制,冷却液入口无法置于排

气口的对岸。所以,在这种方案下,若排气口一侧的冷却液流动缓慢,发动机运

行期间排气口温度较高,应提高周围的流速。结合温度云图,假设缸头壁温为定

壁温,排气侧的温度高,这和发动机的运行需求不相符,可以通过对缸体、缸头

水套通道大小的调节,对水流速度进行调整,尽量在排气口周围开些大孔,来保

证缸头正常排气。

2、优化方案

2.1方案一

改进缸体、缸头水套之间的通道,由于该通道决定了缸头的冷却效果,开孔大小和位置决定了冷却液的流速,带走既定热量,若缸头排气口、缸体上止点周围的温度较高,大部分冷却液会经过排气口,并围绕缸体流动[2]。具体做法:开大排气口一侧的通道,使冷却液从排气口周围流过。

改进后发现,水套总压和原始模型相比较小,压差、压损也发生了变化,减少了阻力损失和水泵功耗。由于压损减小,最大速度也得到了降低;由于通道变化,速度的最大区域也得以变化,既满足了速度均匀的需求,又带走了排气口周围的热量。另外,在边界条件相同时,改进后的壁面温度也随之降低,且温度分布的也比较均匀。当然,仍有个别部分有涡流区、流速低,需要进一步改进。

2.2方案二

通过分析冷却液的流速发现,进气口的流速较低,有涡流,虽然该部位具备冷却作用,但是为充分冷却缸头,应尽量减少涡流区,使进气口周围保持较低流速,无死区。结合冷却水套内部的流场分布情况,改进局部通道,将靠近中央的通道改至边缘,边缘通道改至中央,和大通道相近的小圆通道则靠边。

改进后发现,最大压力降低,流速、压损有所改善;缸体、缸头的温度分布均匀,局部高温区明显减少,仅出口部位有个别高温区,这是因为在发动机运转期间,燃烧室的热量会在最后达到冷却液出口,由于冷却液出口无热源,又远离热源,可以在定壁温下得知高温区域,而排气口(热源高)周围的温度低,可以满足冷却液的散热需求。此外,改进后的速度集中于排气口侧,涡流消失于进气口,流速低,既提高了冷却水套的最低流速,也有效解决了死区问题。

3、仿真模型检验和散热性能

3.1仿真模型检验

模型仿真和优化,依靠的是现有的经验和模拟结果,需要进行反复的实验分析,才能将偶然性排除。故而,建议基于数值仿真,对冷却水套的设计、仿真结果的正确性进行检验[3]。将其用于某发动机水套,验证过程:6000r/min时,标

定功率16kW,最大功率17kW,最低燃油消耗率在354g/kWh以内。冷却水循环量28.8L/min,每小时产生热值260544kJ,每分钟产生热值4342.4kJ,冷却水带走

热量868.48kJ/min,冷却水进出口温差7.2℃。

针对强制循环冷却水套,冷却水的进出口温差为6-12℃,符合要求。实验结

果显示,温差为9.6℃,可以带走20%的热量,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提示模拟

分析可以为优化设计提供指标。因此,最后的模型也是符合标准的。

3.2发动机冷却水套的散热性能

发动机冷却水套的散热性能,应确保发动机在各种条件下运行中,都能靠地

工作。结合各种转速下的油耗,可以产生20%-30%的热量。冷却液水泵的能量由

发动机提供,转速不同,动能也不同,其流量会发生波动,但不会超过规定限值。转速为6000转时,可以带走20%-30%的热量;为6500转时,可以带走30%以上

的热量,冷却液流速快,不利于发动机的运转。比较方案一、二发现,方案二的

热量较好,即便是在高速运转下,带走的热量也不会超过总热量的30%。

4、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建立冷却水套原始模型,改进水套内的通道布局,进行仿真

模型检验,得出结论如下:原冷却水套的通道设计,虽然可以降低排气口周围的

温度,但受发动机结构限制,排气口一侧的流速较小,不利于散热;提出了2种

改进方案,方案一可以改善冷却效果,但存在涡流区,需要进行优化。方案二改

善了死区问题;边界条件一致时,对不同流量下冷却液的带走热量进行分析,发

现方案一可以带走20%-30%的热量(转速不高时),在转速为每分钟6500r时,

方案二能够满足冷却液的散热需求,可以采用。

参考文献:

[1]王萍,谭礼斌,黄灿.摩托车发动机冷却水套流场特性及结构改进[J].科技

和产业,2021,21(9):160-165.

[2]刘伟.某型号摩托车发动机冷却水套设计及改进研究[J].内燃机与配

件,2019(15):7-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