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英译现状及趋势研究
《黄帝内经》四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黄帝内经》四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摘要目的:通过对广西中医药大学短期留学生《黄帝内经》阅读理解情况的调查问卷,为判定最受留学生满意的莫译本提供客观依据。
方法:通过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2011年4月至2012年3月来广西中医药大学学习中医的短期留学生进行随机调查。
结果:综合整理10个例句30份问卷的1200个答案,统计得出外国读者最为满意Maoshing Ni版的英译本。
结论:以翻译目的论为导向,针对目标语文化和目标读者。
采取适当的翻译方法和策略,能够达到很好的对外交流目的。
关键词《黄帝内经》;英译本;调查问卷;目的论中医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也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典籍,被誉为中医之“圣经”。
这部典籍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及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也是海内外中医药学者学习中国医学史的重要著作。
随着中医学习在海外的人数的增多,包括《黄帝内经》在内的许多中医典籍也受到了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重视。
书籍是文化的载体,《黄帝内经》是中医药理论和文化的载体,它的英译本在传播医学和文化的同时,也在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
本文借助调查问卷,对四个《黄帝内经》英译本的满意度进行量化分析和译例分析,探讨四个译本的不同翻译风格,为中医典籍英译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黄帝内经》及英译现状《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9卷81篇,共由162篇文章组成。
它并非出自一人一时之手,书名冠以黄帝,以显崇古,以增权威。
据考证,《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大致在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和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之间,也就是公元前531年后的200~300年间,其中某些篇章有可能上溯到商代(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它与《难经》《伤寒论》和《神农本草经》并称为中医四大经典,以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对现代中医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黄帝内经》早在汉代(前202年-公元220年)就已传入日本、越南等邻国,为其医药与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中医典籍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中医典籍英译本的对比研究中医典籍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丰富的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对于中医传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中医学在国际上的传播和发展,对中医典籍的翻译和研究也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从中医典籍英译本的对比研究出发,探讨其中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和建议,以期促进中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一、中医典籍英译本的现状目前,关于中医典籍的英译本已经相当丰富,涵盖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
其中一些译本由国外的中医学者或研究者翻译,另一些则由中国的学者或翻译团队完成。
这些英译本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医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也为外国学者深入了解中医学提供了重要参考。
当前中医典籍英译本存在一些普遍问题。
首先是翻译水平参差不齐,有些译本在语言表达和术语翻译上存在粗糙和不准确的情况,影响了读者对中医经典的理解和接受。
其次是对原典的理解偏差,一些译者无法充分理解原典中的中医理论和思想,导致在翻译过程中出现了偏离原意的情况。
一些译本在注释和解释上不够全面,不能满足读者对中医经典的深入理解和学习需求。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医典籍英译本的现状和问题,我们可以开展对比研究,选取同一部中医经典的多个英译本进行分析和比较。
以《黄帝内经》为例,目前已有多个英文译本问世,包括《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Medicine》(Maoshing Ni译)、《The Inner Canon of Huangdi》(Ilza Veith 译)、《Huang Di Nei Jing Su Wen》(Paul U. Unschuld译)等。
通过对这些译本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它们在语言表达、术语翻译、理论解释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和争议点。
通过对比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医典籍英译本的差异与争议,发现其中的问题与挑战,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具体的对策和建议。
黄帝内经英译研究进展_文娟
260第15卷 第7期 2013 年 7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5 No. 7 Jul .,2013《黄帝内经》作为中医文化典籍的开源之作,在中医文化典籍中,享有独一无二的地位;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圣经”,它在中医文化的传承及发展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中医对外交流的不断加强,《黄帝内经》的英译也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出现了较多的文献和英译本,也涌现出颇具代表性的国内外研究者,然而,在研究中,因为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因此,作者提出自己的建议,希望有助于日后的研究。
1 文献的研究现状经中国知网查询,从2000—2012年“《黄帝内经》英译”的论文,筛选共有26篇期刊论文,12篇硕士学位论文,且以近两年来发表的论文数量尤多,占总数的45%。
刘伟[1]在最早的《黄帝内经》书名的英译中认为应译为“Huang Di's Canon of Internal Medicine”比较合适,他认为若将“黄帝”译为“Emperor”或“The Yellow Emperor”,会让人误解为古代帝王的内科学书,或是某位“黄皮肤和黄种人”的黄帝。
兰凤利[2]建议书名译为“Huang Di's Inner Classic”,他认为“内经”不是“内科学”,译为“Internal Medicine”不妥。
经过对众多文献中译名的整理研究,张庆荣教授对《黄帝内经》书名的英译“Huangdi Nei Jing (Huangdi's Inner Classic of Medicine)”为目前比较合适的译名,能够突出体现中国文化特色以及准确传达医学科学价值[3]。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重点从题名、篇名、名词术语的译法发展到修辞格以及语篇连贯性等。
经简要统计,《黄帝内经》所借助的理论包括了规定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多元系统理论、译者主体论、读者接受理论、翻译适应选择论、三元关系理论、语用学理论、语篇互文性理论、模因论、阐释学理论以及语篇分析理论等[4]。
《黄帝内经》英译本比较
《黄帝内经》英译本比较摘要: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中医传统医学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也随着出现了许多的中医典籍的译本.作为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已有13个不同的译本,故从翻译策略、译文的语法和词汇选用方面,探索比较《黄帝内经》的3个不同译本,目的是拓宽中医文学典籍译本比较研究的领域,为《黄帝内经》及其他中医典籍的翻译提供参考。
关键词:黄帝内经;英译;翻译策略《黄帝内经》是我国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被誉为“医之始祖”,是我国中医学典中影响力最大的医学著作。
在中医对外传播的过程中,《黄帝内经》的英译本也相继而世。
本文试图通过比较3个不同英译本的翻译策略,探讨中西方原语译者与译入语译者的翻译习惯差异。
1.《黄帝内经》英译本的选择本文对《黄帝内经》以下3个英译本进行比较,包括Paul U.Unschould 的编译本 HUANG DI NEI JING SU WEN,著名翻译家罗希文的Introductory Study of Huang Di Nei Jing,李照国编译的Huangdi Neijing 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Medicine ,其中,Paul U.Unschould 的译本为国外翻译本,其余2本均为国内译本。
2.《黄帝内经》三英译本的比较2.1通过中医概念比较翻译方法的不同例1: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素问·上古天真论》李照国译本: At the age of fourteen,Tiangui begins to appear, Renmai and Chongmai are vigorous in function. Then she begins to have menstruation and is ableto conceive a baby. Tiangui refers to the substance for the promotion of genital function. Renmai refers to Conception Vessel. Chongmai refers to Thoroughfare Vessel .罗希文译本:At the age of fourteen, her Tiangui arrive,and Ren Channel begins to function, Chong Channel becomes excessive. And this brings the periodic menstruation and thus she is able to conceive a child.Paul U.Unschuld译本:With two times seven,the heaven gui arrives,the controlling vessel is passable and the great thoroughfare vessel abounds (with qi). The monthly affair moves down in due time and, hence,(a woman) may have children.【分析】该句意思是女子 14 岁,天癸产生,任脉通畅,冲脉旺盛,月经按月来潮,可以开始生育。
_黄帝内经_英译研究
第10卷 第4期 2008 年 4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0No. 4Apr . ,2008中药生产现代化、中药批发的电子商务实施、零售药店连锁计算机系统、药品物流自动化是今后中医药信息化的重要课题。
随着中国加入WTO步伐的加快,中国医药卫生领域的改革进程越来越快。
医院管理模式、城镇职工的医疗保障制度、医药批发流通体制、药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制药企业的GMP认证、社区卫生服务等方面的改革工作已经启动。
国内外企业及投资者对中国大陆地区医药市场未来的发展非常关心,对医药经济信息的需求十分迫切。
由此可见,中医药产业信息化建设的任务十分艰苦,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力争把我国建成世界最大的中医药信息化基地。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灵枢》各81篇,每篇基本通过黄帝与其臣子岐伯、雷公、少俞、鬼俞等人的问答来阐述医学理论知识和治疗方法。
全书系统论述了中医理论基础知识,也记载了大量古代天文、气象、物候等学科知识[1]。
《黄帝内经》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目前已有多个英译版本。
本文主要讨论《黄帝内经》的英译研究方法。
1 《黄帝内经》英译研究现状1.1现有的《内经》英译本《素问》英语翻译始于1925年,截止2005年已有11部正式出版的《黄帝内经》英译本,包括:(1) Dawson节译的《素问》(1925);(2)美国医史学家Ilza Veith《素问》前34章的英译本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Internal Medicine (1949);(3)广州孙逸仙医学院院长黄雯医师《素问》前2章的译本 Nei Ching, the Chinese Canon of Medicine (1950);(4)加拿大人亨利·C陆(Henry C. Lu)《内经》和《难经》的合译本《内、难全集》(1978);(5)美国华裔中医师Maoshing Ni的《素问》编译本Nei Ching——the Chinese Canon of Medicine(1995);(6)旅美华人中医师吴连胜和吴奇父子的《黄帝内经》的汉英对照全译本The Yellow Emperor's Canon Internal Medicine (1997);(7)周春才,韩亚洲编绘的《黄帝内经》养生部分漫画本The Illustrated Yellow Emperor 's Canon of Medicine (1997);(8)临床中医师朱明的《黄帝内经》节选重排译本The Medical Classic of the Yellow Emperor (2001);(9)德国医史学家文树德(Paul Unschuld)《素问》的评述译本Huang Di Nei Jing Su Wen, Nature, Knowledge, Imagery in an Ancient Chinese Medical Text(2003);(10)海外学者吕聪明博士的《黄帝内经》和《难经》的合订本A Complete Translation of Nei Jing and Nan Jing(2004);(11)李照国教授的《素问》全译本Huangdi Neijing—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Medicine (2005)。
《黄帝内经》篇名英译的对比研究
《黄帝内经》篇名英译的对比研究【摘要】本文旨在对《黄帝内经》的篇名英译进行对比研究。
在通过背景介绍、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引出研究主题。
在首先介绍《黄帝内经》的历史背景和地位,然后探究不同版本的篇名英译方法,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对不同版本的篇名进行对照。
结论部分强调对《黄帝内经》篇名英译研究的重要性,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并总结提出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望对《黄帝内经》的英译版本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黄帝内经》、篇名英译、对比研究、历史背景、地位、翻译方法、不同版本、对照、研究意义、未来方向、总结、建议。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起源之书,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基础。
《黄帝内经》共分为《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其中《素问》又被称为《内经》,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这部经典以问答的形式,记录了古代医家对人体生理、病因、病理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中医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黄帝内经》历经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其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中国,也深远影响了世界各地的医学理论和实践。
由于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这部经典的英译工作一直备受关注。
不同的翻译版本对于《黄帝内经》的篇名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这也给研究者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对《黄帝内经》篇名的英译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传播和理解这部经典,也对中医跨文化交流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黄帝内经》作为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篇名英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学术研究而言,正确的篇名英译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献内容,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
篇名英译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文献的传播和影响力,影响后人对该经典的理解和研究。
不同版本的《黄帝内经》篇名英译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对比分析可以了解不同翻译版本之间的异同,有助于深入探讨文献内涵及医学思想。
对《黄帝内经》篇名英译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这一古典医学经典的理解,还能够为古代医学文献翻译提供借鉴,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意义。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黄帝内经》英译的翻译生态环境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黄帝内经》英译的翻译生态环境自古以来,《黄帝内经》一直被誉为中华医学的经典之作,被视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中医学的国际化,将《黄帝内经》翻译成英文已成为必然趋势。
而在这一翻译过程中,要想做好《黄帝内经》的英译工作,就必须要注重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创造一个良好的翻译生态环境。
生态翻译学是研究翻译活动及其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它强调翻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转换。
生态翻译学还强调了翻译与译者、原文、目标文化等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在翻译过程中要注重文化认同和尊重差异,同时保护环境和生态。
在翻译《黄帝内经》这样一部古老的中医经典时,我们必须意识到其中蕴含的文化和哲学内涵,并尊重原著的历史与背景。
要将其传播至国际舞台上,必须注重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文化传承。
这就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建立一个有利于信息传递和文化交流的翻译生态环境。
建立多元化的翻译团队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如《黄帝内经》这样的古籍,其内涵十分丰富复杂,需要熟悉中医学、传统文化、历史哲学等多方面知识的译者来共同参与翻译工作。
这样的多元化翻译团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优势,减少盲点和误译,保证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要建立一个开放的翻译环境。
开放的环境意味着可以接纳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包括源文和目标文的多样性。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自由讨论和交流,及时解决难题,提高翻译效率。
这一点在跨文化传播中尤为重要,可以保证翻译结果更具有文化认同感和可接受性。
要重视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翻译工作不仅仅是语言转换,更是一种文化传递和价值传承。
我们要尊重原著的文化内涵,同时也要注重目标文化的接受和理解。
通过平衡和协调,打造一个文化共生的翻译环境,让《黄帝内经》以更加符合当代国际文化环境的方式呈现在世界各国读者面前,实现文化的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注重译后文本的接受与反馈。
一个优质的翻译环境应当关注译后文本的质量和效果。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黄帝内经》英译的翻译生态环境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黄帝内经》英译的翻译生态环境1. 引言1.1 生态翻译学的概念生态翻译学是翻译学领域中的一个新兴概念,它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探讨翻译活动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翻译活动的质量、效果甚至翻译本身的发展都受到环境的影响。
生态翻译学强调翻译活动应该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提倡翻译过程中的环保意识和实践。
翻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应该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避免使用对环境有害的材料或技术,选择环保的翻译方式和工具。
生态翻译学的出现为翻译学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为翻译活动注入了环保意识,有助于推动翻译学科向更加可持续、绿色的方向发展。
生态翻译学的概念对于当代翻译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我们研究《黄帝内经》的英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1.2 黄帝内经的重要性黄帝内经作为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源头和宝库,对于中医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其记载了古代医学理论、诊疗方法、药物治疗等内容,贯穿着古人对疾病、健康、生命的认知和探索,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医学实践和研究。
黄帝内经中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医学思想,例如阴阳五行理论、气血津液等概念,为后世医学家和翻译学者提供了珍贵的研究对象和文化遗产。
通过对黄帝内经的研读和翻译,不仅可以促进中医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也可以为当代医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对黄帝内经进行英译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可以推动中医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和认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合作。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黄帝内经英译工作更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翻译理念和方法,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2. 正文2.1 生态翻译学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生态翻译学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是指将生态学理念引入到翻译过程中,注重保护和维护翻译环境的生态平衡。
在翻译实践中,生态翻译学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体现其重要性:生态翻译学倡导翻译过程中的可持续性发展。
《黄帝内经》英译现状评述
《黄帝内经》英译现状评述曲倩倩;许辉【期刊名称】《河南中医》【年(卷),期】2016(36)8【摘要】目前,《黄帝内经》英译的研究重点从题名、篇名、名词术语的译法发展到修辞格以及语篇连贯性等。
随着生态翻译学的发展,给《黄帝内经》英译研究又注入了新的血液。
《素问》的英译本数量较多,共有9部,这或许也是《素问》在译文对比中更受青睐的原因之一。
2000年—2013年,大部分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都以研究《素问》的英译本为主,从事《灵枢》英译的研究者可谓凤毛麟角,所以对《灵枢》的英译本研究需要增加研究的力度。
《黄帝内经》英译研究开展10多年以来,研究者们将多种翻译理论灵活运用到单个译本研究或多个译本的对比研究之上,但存在的普遍问题是:传统的翻译批评理论多关注译本和源语是否对等,很少提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及译者的创造性。
而生态翻译学则关注到了这一点,但目前从生态翻译学角度解读《黄帝内经》英译本的研究相对较少,对某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及其重要性关注较少;再者,由《素问》《灵枢》英译的研究现状来看,《灵枢》的英译本研究很少,无论是从发表期刊数量上还是学位论文数量上,都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
【总页数】3页(P1309-1311)【关键词】《黄帝内经》;《素问》;《灵枢》;英译【作者】曲倩倩;许辉【作者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1.09【相关文献】1.中医“脉象”名称英译探讨——基于两个《黄帝内经》英译本中的脉象英译比较[J], 叶晓;董敏华2.《黄帝内经》英译现状及趋势研究 [J], 王治梅;王娜;刘娜;史文君;3.《黄帝内经》英译本研究现状综述 [J], 余朝琴4.中医典籍英译中的"文化自信"研究——以李照国《黄帝内经》英译本为例 [J], 任希5.论《黄帝内经素问》篇名的英译——兼评两个英译本的英译篇名 [J], 兰凤利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帝内经》篇名英译的对比研究
《黄帝内经》篇名英译的对比研究《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是中医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文献。
它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81篇。
在《黄帝内经》中,有许多篇名,这些篇名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具有一定的特点。
本文将对《黄帝内经》中的篇名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中英文对照的翻译特点和规律。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黄帝内经》中的一些篇名,比如《素问》中的《病机》、《气交》、《异法方宜》、《经筋》等,《灵枢》中的《五音》、《寿夭》、《金匮》、《诊要》等。
这些篇名在形式上多为两个字或三个字的名词或动词短语,通常是通过两个或多个意义相近、或相反的词组或词语的组合而成。
在内容上,这些篇名涉及到了中医学的理论、临床实践、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内容,是《黄帝内经》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
我们来比较一下《黄帝内经》篇名的中英文对照翻译。
在进行比对时,我们发现大多数情况下,篇名的中文和英文对照翻译都是相对应的,即按照中文原文的意思进行翻译,比如《病机》对应的英文翻译是“Pathogenesis”、《气交》对应的英文翻译是“Exchange of Qi”等。
但是也有一些情况下,篇名的翻译略有不同,这通常是因为中英文之间的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比如《异法方宜》对应的英文翻译是“Differentiation of Syndromes According to the Six Conformations”、《五音》对应的英文翻译是“The Five Tones”等。
在这些情况下,翻译的选择和表达方式都需要根据中英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进行调整。
我们来总结一下《黄帝内经》篇名中的翻译规律和特点。
篇名的翻译要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并且要符合中医学的专业术语和表达习惯。
翻译要兼顾中英文之间的语言和文化差异,避免出现歧义和误解。
翻译要简洁明了,避免出现繁琐和复杂的表达方式,以便读者容易理解和接受。
《黄帝内经》篇名的中英文对照翻译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需要考虑到中英文之间的语言和文化差异,以及中医学的专业术语和表达习惯。
《黄帝内经》中医文化词语英译对比研究
《黄帝内经》中医文化词语英译对比研究《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认为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和理论体系,涵盖了中医文化的核心概念和词语。
本文将对《黄帝内经》中的医学文化词语进行英译对比研究,探索其中的深刻内涵和文化特色。
1. 阴阳 (yin yang)阴阳在《黄帝内经》中是一个核心概念,代表了宇宙和人体的两大相对而统一的基本力量。
阴阳理论贯穿于中医的理论体系之中,涵盖了人体生理、病理和治疗等方面。
阴阳的平衡与调和被视为维持健康的重要基础。
2. 精气神 (jing qi shen)精、气、神是中医学术语中的三大重要概念,分别代表了人体的生命精华、生命活动的能量和心灵意识。
《黄帝内经》中指出,精气神的平衡与和谐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不仅影响着身体的生理功能,也与情绪、意志、智慧等方面密切相关。
3. 经络 (jing luo)经络是中医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体内部的气血流动的通道。
《黄帝内经》中指出,经络是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相互联系的重要系统,其畅通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与疾病。
4. 气血 (qi xue)气血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涵盖了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和能量。
《黄帝内经》中指出,气血的充盈与流通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气血运行不畅或失衡均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5. 风寒湿热 (feng han shi re)风、寒、湿、热是中医理论中重要的病因分类,常用来解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在《黄帝内经》中,对风、寒、湿、热的描述包括了其对人体的侵袭、病变的特点和治疗的方法。
1. 阴阳 (yin yang)英译:Yin and Yang对比:在中医文化中,阴阳代表了一种宇宙和生命的哲学理念,而英文的“Yin and Yang”则通常只是简单地描述“阴”与“阳”这两种对立的力量。
这一对比反映出了中西两种文化和哲学体系的不同。
2. 精气神 (jing qi shen)英译:Essence, Qi, and Spirit对比:在中医文化中,精、气、神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三种重要因素,具有较为复杂的内涵和意义。
《黄帝内经》篇名英译的对比研究
《黄帝内经》篇名英译的对比研究《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由主要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共计81篇。
随着中医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对于《黄帝内经》篇名的英译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在过去的翻译版本中,不同翻译者对于篇名的翻译方式有所不同,这为后人的阅读和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因此,本文将通过对于《黄帝内经》篇名的不同英译进行对比研究,希望能够为后人的学习和探究提供一定的帮助。
首先我们来看《素问》部分的篇名。
传统翻译中常常将篇名翻译为对应的病症名称,例如“厥阴之病机”,“阳明之易”,“少阳之逆”等等。
这种翻译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素问》篇名所涉及到的病理学知识和理论,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误导性。
因为《素问》的篇名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病名,而是对于人体生理、病理以及医学治疗等方面的论述和阐述,因此直接将其翻译为病名不能完全贴合原意。
较为恰当的翻译方式应该是将篇名翻译为与其内容相关的术语或词语,例如“气交变大论”,“决气行血论”,“阴阳应象大论”等等。
这些翻译方式更能够准确地表达篇名所涉及到的论题和主旨,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内容。
接下来我们看《灵枢》部分的篇名。
与《素问》不同,《灵枢》的篇名比较明确地表达了其所涉及到的主题和内容,并且翻译也相对简单明了。
例如“十二经脉别论”,“藏气法时论”,“经络发泄论”等等,这些篇名几乎都是将内容中的关键词提炼出来进行翻译,这样不仅能够准确地表达篇名所阐述的主题,还能够使读者更好地串联起整篇文章的内涵。
综上所述,对于《黄帝内经》篇名的翻译应该是以准确表达所涉及到的论题和主旨为前提,而不是简单地将其翻译为对应的病名或症状名称。
同时,应该尽量保持简明清晰的语言表达方式,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内涵和承载的知识和思想。
《中医英译史梳理与存在问题研究》
《中医英译史梳理与存在问题研究》一、引言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与全球健康意识的觉醒,中医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与认知。
而这一过程中,中医的英译显得尤为重要。
中医英译不仅是中医文化国际传播的桥梁,也是中西方医学知识交流的纽带。
本文旨在梳理中医英译的历史发展脉络,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二、中医英译史梳理1. 早期阶段(古代至近代)早期的中医英译主要依赖于传教士和学者们的翻译工作。
他们将中医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翻译成英文,为西方世界了解中医提供了基础。
这一时期的翻译多以直译为主,较为注重字面意思的对应。
2. 现代发展阶段(近现代至今)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中医英译逐渐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
翻译家们开始深入研究中医理论,采用更加准确的术语和表达方式。
同时,中医英译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涵盖了针灸、推拿、中药等多个方面。
三、当前中医英译存在的问题1. 术语不统一由于中医理论的独特性,许多术语在英文中缺乏对应的表达。
同时,不同的翻译者可能对同一术语有不同的理解,导致术语使用的不统一。
这不仅影响了翻译的准确性,也阻碍了中医的国际传播。
2. 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中医理论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
这些概念在英文中难以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容易导致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
3. 翻译方法与技巧的不足部分翻译者在处理中医文献时,过于依赖直译或意译,而忽略了语境和语体的适应。
这导致译文要么过于生硬,要么失去了中医文化的韵味。
四、解决策略1. 建立统一的术语标准应制定统一的中医术语翻译标准,并加强对翻译者的培训。
同时,建立术语数据库,方便查询和使用。
2. 加强文化交流与传播通过举办中医文化讲座、展览等活动,加强中西方文化交流与传播。
这有助于西方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减少误解。
3. 提高翻译水平与技巧翻译者应加强中医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同时,应掌握更多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以适应不同类型的中医文献翻译。
《黄帝内经》篇名英译的对比研究
《黄帝内经》篇名英译的对比研究《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认为是中医学的基础和宝典。
由于它的重要性及广泛影响,许多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包括翻译和研究篇名的对比研究。
本文将对《黄帝内经》的篇名进行中英文对照研究,并探讨其翻译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黄帝内经》分为两部分,分别是《素问》和《灵枢》。
《素问》包括81篇,主要讨论了人体的基本构造和各种疾病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
《灵枢》包括81篇,涵盖了人体的脏腑功能、经络运行和病理机制等内容。
下面是一些常见篇名的中英文对照研究:1. 《素问·上古天真论》— "Discussion on the Universal Truths of the Ancient Times"4. 《灵枢·邪客》— "Evil Spirits and Their Influence"也有一些篇名的英译可能存在一定的争议。
《灵枢·邪客》中的"邪"指的是一种病因,"客"指的是客害,因此将其翻译为"Evil Spirits and Their Influence"可能不够准确。
因为"邪"并不单指恶灵或恶鬼,更多地指的是一种病邪或病因。
更准确的翻译可能是"Pathogenic Factors and Their Influence"。
由于《黄帝内经》的篇名涉及到一些医学概念和理论,一些翻译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对译方法。
这需要翻译者在深入理解原文意思的基础上,结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读者的理解,进行合理的翻译。
《黄帝内经》篇名的中英文对照研究对于理解和传播《黄帝内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准确地翻译篇名,能够更好地传达原著的意义,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中医学的精髓。
在研究中,我们应该注重翻译的准确性和合理性,使其更符合读者的需求和传播的目的。
《黄帝内经》篇名英译的对比研究
《黄帝内经》篇名英译的对比研究1. 引言1.1 引言《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中医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之源。
它包含了中医学理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等内容,对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翻译过程中,其篇名的英译一直是一个争议的焦点。
本文将对《黄帝内经》的篇名英译进行对比研究,探讨现行的英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通过对不同版本的译名进行梳理和比较,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黄帝内经》的内涵和精髓,为后人的研究和理解提供更多的便利。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正确翻译经典著作的篇名至关重要。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的经典之一,其篇名的英译不仅关乎学术界的认可,也涉及到中医学在国际上的传播和交流。
对《黄帝内经》的篇名英译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通过对比研究的方法,探讨《黄帝内经》篇名英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希望能为今后的研究和翻译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对比研究的重要性对比研究的重要性在于深入理解《黄帝内经》这部经典著作的篇名英译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通过对比研究,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黄帝内经》中所阐述的医学理论和思想,从而更好地应用于实践中。
对比研究可以揭示不同翻译版本之间的差异和特点,有助于读者选择更加准确、贴近原意的翻译版本。
对比研究可以促进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激发学者对《黄帝内经》的兴趣和研究热情,推动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合作。
对比研究对于加深我们对《黄帝内经》的理解,促进学术研究的进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深入探讨和比较不同版本的英译,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黄帝内经》的精髓,推动中医药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和交流。
对比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我们对《黄帝内经》的理解和认识,也有利于促进中医药学科的发展和传承。
2.2 《黄帝内经》的篇名英译《黄帝内经》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中医经典著作,其篇名英译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当前主流的英译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黄帝内经》对偶辞格英译研究
《黄帝内经》对偶辞格英译研究
本文探讨了《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对偶辞格的英译方法,包括对偶句的英译和对偶词的英译。
全文分为理论回顾和实证研究两大部分。
理论回顾部分概述了《内经》及其英译情况,介绍了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对比了汉英对偶句和对偶词,阐述了对偶辞格英译现状。
实证研究部分,选择了李照国、Iliza Veith翻译的《内经·素问》两种英译本及《内经·素问》比较权威的汉文版,建立了一个小型专用机读语料库。
在此基础上,手动统计了《内经·素问》前三十四章中所有的对偶句,共计142句。
采用抽样的方法,统计了《内经·素问》前五章中出现的对偶词,共计220个。
分别在二个译本中找出对应的对偶句、对偶词的译文。
《内经》对偶句英译有三种方法:以偶译偶、句法调整和以散译偶。
以偶译偶就是将《内经》对偶句译成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节奏一致的两句话,译文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原文高度一致。
句法调整是指将《内经》的对偶句译成基本工整对称的两个对句,并不刻意追求完全的对仗工整,而是根据英语句法的要求进行一定的调整。
句法调整又可以分为省略、重复和增补。
以散译偶是指将《内经》的对偶句译成英语的散文句式,舍去对偶的形式,更好地传递原文的含义,做到舍形传神。
《内经》对偶词可以分为正对式对偶词和反对式对偶词。
《内经》对偶词英译有三种方法:对译、剖译、选译。
如果英语中有相应的词语,我们就采用对译的方法;如果英语中没有完全对应的词语,要本着等效翻译的原则,采用剖译的方法;同时,要根据翻译目的、具体
语境,在吃透词语意义的基础上,采用选译的方法。
《黄帝内经》篇名英译的对比研究
$篇名英译实例分析 )&$ 术语翻译 中医术语包含着中国古代中医的概念"其英译对中医翻译 具有重要意义$ 在李照国#吴连胜和吴奇以及文树德所翻译的 *黄帝内经+中存在大量术语不一致"一词多译的现象$ 以* 黄 帝内经1灵枢+ 中* 营卫生会+ 为例$ 李版! UZ9MB6H],:/6- <-H =6-C9BW9-,96Xa/-Wc/' 5]:B/9-:2 F/( <-H D9/c/' !9X9-;/C92F/( 吴版!UZ9#;;]96X!/;:B/E]:/6- <-H "P9B<:/6- 6Xa/-W29-9BW\ <-H D9/29-9BW\ 文版!=<KP, F/- <-H @]<BH, F/- @9-9B<:/6- <-H 899:/-W 分析!该篇主要 论 述 了 营 气 和 卫 气 的 生 成 与 运 行# 生 理 作 用及其会合规律等"其中% 营卫& 二字意指% 营气& 与% 卫气&$ 三个版本分别将% 营气& 译为% a/-Wc/' 5]:B/9-:2F/( & #% a/-W29-2 9BW\& 和% =<KP F/& "% 卫气% 译为% D9/c/' !9X9-;/C92F/( & #% D9/2 9-9BW\& 和% @]<BH F/& $ 李照国采取的翻译方式是音译加注的 方式"而其加注的方式为% 语义e语音& )吴氏父子采用% 语音e 语义& 的方式)文树德采用% 语义e语音& 的方式$ 由此可以看 出"他们虽然译出了不同的形式"但实际上都采取了音意结合 的方式来翻译%营气&和%卫气&$ 李照国根据营卫二气为五脏 六腑提供营养和抵御外邪侵袭的作用而译为 % -]:B/9-:2c/& 和 % H9X9-;/C92c/&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作用并不是营卫二气唯 一的作用$ 吴的译文直接采取音译的形式来表达营卫这一概 念"因为% 营卫& 是中国文 化中特有的 概念"无 法直接在 英 语 中 的找到对应词$ 文树德在* 黄帝内经1素问+ 译本的前言中指 出"% 营气& #% 卫气& 译为% ,<KP c/& 和% W]<BH c/& 是因为% 营& # % 卫& 均为古代军事用语"且% 营& 对应% 阴& "% 卫& 对应% 阳& $,3文树德的这种翻译方法是他凭借自身对原文字面内容的理解" 演绎出了原文所包含的义理内容$ )&) 翻译方法 李版#吴版#文版* 黄帝内经+ 译文各具特色"以下笔者综合 分析各版本英译篇名时运用的不同翻译方法$ '$(李照国认为以%译古如古"文不加释& 的翻译方法翻译 * 黄帝内经+ 会使译文读起来虽不十分流畅"但却能最大限度地 保持原作,0- $ 李版译文中"篇章翻译以直译为主"注重音译"适 当采取音意结合$ 阴阳别论!A9P<B<:9!/;,];;/6- 6- a/- <-H a<-W 移精变气论!!/;,];;/6- 6- AZ/X:/-W:Z9N;;9-,9<-H =Z<-W/-WF/
《黄帝内经》英译事业及其研究综述
《黄帝内经》英译事业及其研究综述谢舒婷【摘要】<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英译本由于原版本众多,加上译者的不同解读而使得各英译本风格迥异,内容差异极大.传统的规定性翻译批评理论往往只考察译本和原著之间的忠实度,这样狭隘的评判显然有失公允.随着翻译批评由规定性向描写性的转变,对于<黄帝内经>英译本的研究也出现了多视角的发展.本文通过考察<黄帝内经>英译研究的现状,为其未来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期刊名称】《云南中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35)005【总页数】4页(P67-70)【关键词】《黄帝内经》英译;研究现状;未来发展【作者】谢舒婷【作者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福州,3501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我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
该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包括《素问》与《灵枢》两部分,各81篇,共162篇论文,多数篇章以黄帝与岐伯的问答体裁写成,语言精炼,文化色彩浓厚。
但由于成书年代久远,除古医学知识之外还涵盖哲学、天文、地理、气象等自然科学,有大量文化负载词,行文中大量使用明喻、暗喻、对偶、顶真、错综、互备、举偶等多种修辞格,在丰富了该书的文学性的同时,也使得《内经》的翻译几成不可能的任务。
1 《黄帝内经》英译现状《素问》英语翻译始于1925年,截止2005年已有11部正式出版的《黄帝内经》英译本,包括:①Dawson节译的《素问》(1925);②美国医史学家Ilza Veith《素问》前34章的英译本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Internal Medicine(1949);这是第一部由外国人翻译的较完整的内经译本,也是她的博士论文。
虽有较多错误,但译文流畅,备受推崇。
③广州孙逸仙医学院院长黄雯医师《素问》前2章的译本Nei Ching,the Chinese④加拿大人亨利·C陆 (Henry C.Lu) 《内经》和《难经》的合译本《内、难全集》(1978);⑤美国华裔中医师Maoshing Ni的《素问》编译本 Nei Ching—the Chinese Canon of Medicine(1995);作者长期旅居国外,译本语言流畅,用词灵活,侧重临床使用,虽存在某些错译、漏译但不失为一本极有使用价值的译著。
《黄帝内经》中医文化词语英译对比研究
《黄帝内经》中医文化词语英译对比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Furthermore, the Huang Di Nei Jing is considered a foundational text in the fiel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it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have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ine in China for thousands of years. As a result, accurate and consistent translation of its medical terms is essential for scholars, practitioners, and stud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round the world.1.2 研究目的The research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and compare th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al terms found in the Yellow Emperor's Inner Canon (《黄帝内经》). By examining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Yellow Emperor's Inner Canon,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medicine cultural term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ir English translations, and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employed, this research aims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how these terms are rendered in English. Through case studies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we seek to shed light on the challengesand complexities involved in translating these culturally and contextually rich terms. By exploring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original Chinese terms and their English counterparts, this study ultimately aims to contribute to a deeper appreci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rich herita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s preserved in the Yellow Emperor's Inner Canon.2. 正文2.1 《黄帝内经》的历史背景The Yellow Emperor's Inner Canon, also known as the Huangdi Neijing, is a fundamental text in Chinese medicine. It is believed to have been written over 2000 years ago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of Chinese history. The Neijing is a compilation of medical knowledge and theories passed down through generations of physicians and scholars.2.2 中医文化词语的特点分析中医文化词语具有独特的特点,反映了古代中医在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方面的理论和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英译现状及趋势研究
中医理论和文化的建立、发展、传播都离不开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其英译已有百年历程,先后出版译本有15本之多,译者、专家纷纷争鸣,笔削褒贬,玉石相揉。
各种译本的研究、翻译理论和策略的衡量、研究方法的更替必然为未来典籍的翻译大有裨益。
中医典籍是中医文化的基础,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鼻祖,中医的发扬光大离不开对典籍的研究。
《黄帝内经》英译举足轻重,专家对每一部译本的诠释、学者的每一篇研究著作都能给其英译研究增添羽翼,只待推陈出新。
一、《黄帝内经》译本简介
从1925年起至今已有15部《内经》英译本正式出版发行,包括全译、选译、编译、改译和编写的译本。
其中最受国内外关注的是美国医史学家威斯(Ilza Veith)翻译的《素问》的前34章,其翻译贴近原作,保持风格;层次分明,逻辑连贯;表达确切,生动传神;译笔灵巧,大胆创新;但译文中亦有些差错和不足。
美国华裔中医师倪毛信(Maosheng Ni)和吴氏父子的全译本是外国中医学者较为常用的两个版本,语言表达忠实、准确。
李照国的译本则遵循了“与时俱进,立足实际”和“译古如古,文不加饰”两条原则,他在翻译时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原文的形式和内容。
朱明、罗希文、吕聪明、文树德(Paul Unschuld)等人的译本,多为节选重排的译本,注重中医学知识的翻译,如《黄帝内经》中养生、基础理论的部分。
加拿大人Henry C. Lu 曾说:“翻译时有两条原则必须遵循,即保持原文的连贯性以及使之与中国医学的现代理论保持一致。
”特别强调中医学知识的传播。
二、《黄帝内经》翻译理论和策略的运用
不同译者采取不同的方法翻译了不同的译本,学者专家运用不同的翻译理论分析了译者的思想及翻译策略,并提出各种更加合理的译文和翻译规律,能够进一步加快中医典籍的翻译和传播,推动中医传统文化的广泛认识,避免文化上的缺失空白所造成的误解。
关于《黄帝内经》译本的研究早在2000年就已开始,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分析比较不同译本的优劣,集译者主体背景和翻译策略于一体总结归纳翻译的一般原则和方法,以探寻中医典籍翻译的特定模式。
兰凤利的描写性翻译批评方法、闻永毅等的翻译语料库、张清华等的功能对等理论、王治梅等的斯坦纳阐释翻译理论、孙凤兰等认知语言学翻译理论、黄瑜的生态翻译观等翻译理论的运用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标新创异,在肯定旧的译本的同时,急需新的译本来补足、满足新的需求。
三、《黄帝内经》英译研究趋势
任何翻译理论、方法的研究,都是为翻译这个主体服务,而这个主体也能够为同一类主体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支撑。
虽然《黄帝内经》英译的研究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研究文本的普遍性、理论方法嵌入合理性、研究人员结构全面性等问题,但是目前国内学者已经对《黄帝内经》英译文本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
我们仍然需要嵌入更多译学理论对其展开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研究。
首先,我们要不断地加深研究主题,如大众传播学理论的运用等;其次,《黄帝内经》是一部学科交叉性和综合性的论著,我们应该扩大学科的结合的范围,加强横向合作,实现学科之间的深度融合;另外,计算机软件、语料库等的应用仍是快速传播和获得英译实证资料的不可取代的方向;最后研究人员结构问题的改善,需要借助于更多国外学者的力量,吸收更多不同学科、具有不同学术背景的人员使得研究结果,结论更趋客观、全面。
中医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受到国际的重视,追根溯源针灸推拿、治未病、未病先防、辨证论治等特色思想离不开中医典籍,因此中医典籍的翻译必将为中医对外传播大开方便之门。
通过一个主题的研究,映射到同一类主题的内容,是研究者们上下同欲,不可多得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