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英译现状及趋势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英译现状及趋势研究
中医理论和文化的建立、发展、传播都离不开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其英译已有百年历程,先后出版译本有15本之多,译者、专家纷纷争鸣,笔削褒贬,玉石相揉。各种译本的研究、翻译理论和策略的衡量、研究方法的更替必然为未来典籍的翻译大有裨益。
中医典籍是中医文化的基础,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鼻祖,中医的发扬光大离不开对典籍的研究。《黄帝内经》英译举足轻重,专家对每一部译本的诠释、学者的每一篇研究著作都能给其英译研究增添羽翼,只待推陈出新。
一、《黄帝内经》译本简介
从1925年起至今已有15部《内经》英译本正式出版发行,包括全译、选译、编译、改译和编写的译本。其中最受国内外关注的是美国医史学家威斯(Ilza Veith)翻译的《素问》的前34章,其翻译贴近原作,保持风格;层次分明,逻辑连贯;表达确切,生动传神;译笔灵巧,大胆创新;但译文中亦有些差错和不足。美国华裔中医师倪毛信(Maosheng Ni)和吴氏父子的全译本是外国中医学者较为常用的两个版本,语言表达忠实、准确。李照国的译本则遵循了“与时俱进,立足实际”和“译古如古,文不加饰”两条原则,他在翻译时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原文的形式和内容。
朱明、罗希文、吕聪明、文树德(Paul Unschuld)等人的译本,多为节选重排的译本,注重中医学知识的翻译,如《黄帝内经》中养生、基础理论的部分。加拿大人Henry C. Lu 曾说:“翻译时有两条原则必须遵循,即保持原文的连贯性以及使之与中国医学的现代理论保持一致。”特别强调中医学知识的传播。
二、《黄帝内经》翻译理论和策略的运用
不同译者采取不同的方法翻译了不同的译本,学者专家运用不同的翻译理论分析了译者的思想及翻译策略,并提出各种更加合理的译文和翻译规律,能够进一步加快中医典籍的翻译和传播,推动中医传统文化的广泛认识,避免文化上的缺失空白所造成的误解。
关于《黄帝内经》译本的研究早在2000年就已开始,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分析比较不同译本的优劣,集译者主体背景和翻译策略于一体总结归纳翻译的一般原则和方法,以探寻中医典籍翻译的特定模式。
兰凤利的描写性翻译批评方法、闻永毅等的翻译语料库、张清华等的功能对等理论、王治梅等的斯坦纳阐释翻译理论、孙凤兰等认知语言学翻译理论、黄瑜的生态翻译观等翻译理论的运用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标新创异,在肯定旧的译本的同时,急需新的译本来补足、满足新的需求。
三、《黄帝内经》英译研究趋势
任何翻译理论、方法的研究,都是为翻译这个主体服务,而这个主体也能够为同一类主体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支撑。虽然《黄帝内经》英译的研究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研究文本的普遍性、理论方法嵌入合理性、研究人员结构全面性等问题,但是目前国内学者已经对《黄帝内经》英译文本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我们仍然需要嵌入更多译学理论对其展开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研究。首先,我们要不断地加深研究主题,如大众传播学理论的运用等;其次,《黄帝内经》是一部学科交叉性和综合性的论著,我们应该扩大学科的结合的范围,加强横向合作,实现学科之间的深度融合;另外,计算机软件、语料库等的应用仍是快速传播和获得英译实证资料的不可取代的方向;最后研究人员结构问题的改善,需要借助于更多国外学者的力量,吸收更多不同学科、具有不同学术背景的人员使得研究结果,结论更趋客观、全面。
中医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受到国际的重视,追根溯源针灸推拿、治未病、未病先防、辨证论治等特色思想离不开中医典籍,因此中医典籍的翻译必将为中医对外传播大开方便之门。通过一个主题的研究,映射到同一类主题的内容,是研究者们上下同欲,不可多得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