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肝诊断标准

合集下载

丙肝病例诊断报告标准-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

丙肝病例诊断报告标准-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

丙肝病例诊断报告标准: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丙肝病例诊断报告标准1、丙肝临床诊断病例:抗-HCV阳性且符合下列任何一项:(1)有流行病学史中任一项①曾接受过血液、血液制品或其他人体组织、细胞成分治疗,或器官移植;②有血液透析史、不安全注射史或其他有创操作史,如手术、腔镜、内镜、穿刺、导管、插管、口腔诊疗、针灸、美容、纹身、修脚等;③有既往有偿供血史;④有共用针具注射毒品史;⑤职业暴露史;⑥有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等日常生活接触史;⑦有与HCV感染者无保护的性接触史;⑧出生时其母亲为HCV感染者。

(2)有临床表现①大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和体征,部分患者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腹胀和右季肋部不适或疼痛。

②部分急性丙型肝炎患者可有轻度肝脾肿大,少数可伴低热或出现黄疸,部分可有关节疼痛等肝外表现。

③部分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有肝病面容、黄疸、肝掌、蜘蛛痣及轻度肝、脾肿大。

部分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黄疸及腹壁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以及脾脏肿大和脾功能亢进。

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有腹水、肝性脑病或消化道出血史。

(3)有生化学异常检查结果急性丙型肝炎患者多有血清ALT、AST升高,部分患者有胆红素升高。

部分慢性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有ALT、AST及胆红素升高。

2、丙肝确诊病例(急性):HCVRNA阳性且符合下列任何一项:①有明确的就诊前6个月以内的流行病学史;②临床表现呈现急性丙型肝炎的特征;③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呈现急性丙型肝炎的特征;④其他辅助检查呈现急性丙型肝炎的特征;⑤抗-HCV检测结果阴性,且排除免疫抑制状态。

慎下急性的结论!!!3、丙肝确诊病例(慢性):抗-HCV及HCVRNA均阳性,且符合下列任何一项:①HCV感染超过6个月,或有6个月以前的流行病学史;②临床表现呈慢性丙型肝炎的特征;③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呈慢性丙型肝炎的特征;④影像学及其他辅助检查呈慢性丙型肝炎的特征;⑤流行病学史或感染时间不详,已排除急性丙型肝炎。

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

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
细胞成分治疗,或器官移植。 3.1.2 有血液透析史、不洁注射史,或其他消毒不
严格的有创检查、治疗史,有静脉注射毒品史。 3.1.3 职业供血者,特别是接受过成分血单采回输
者。 3.1.4 与HCV感染者有性接触史,或HCV感染者
(母亲)所生的婴儿。
3.2.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 3.2.1.1 病程在6个月以内,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 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 3.2.1.2 可有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 可伴有低热或出现黄疸。 ◦ 3.2.1.3 部分患者可有关节疼痛等肝外表现。 ◦ 3.2.1.4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区分急性、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及丙型病毒性肝炎 肝硬化须根据明确的暴露时间、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学 检查结果。
疑似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 何一项可诊断: 符合3.1和3.2。 符合3.1和3.3.1。
临床诊断丙肝病例:符合下 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符合3.3.2和3.1。 符合3.3.2和3.2。 符合3.3.2和3.3.1。
防保科医生审核、查重并录入直报系统 反馈
县区疾控中心审核、查重、订正并确认
谢 谢!
3.2.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 3.2.2.1 病程超过6个月,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 部疼痛或不适等。 ◦ 3.2.2.2 部分患者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轻度肝、脾 肿大。 ◦ 3.2.2.3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3.2.3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 3.2.3.1 可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 适等。 ◦ 3.2.3.2 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腹壁或食管、胃底静 脉曲张及脾脏肿大和脾功能亢进。 ◦ 3.2.3.3 失代偿期患者可有腹水、肝性脑病及消化道出血史。

丙肝诊断标准

丙肝诊断标准

丙型病毒性肝炎(WS 213-2008)1 诊断标准1.1 流行病学史1.1.1 曾接受过血液、血液制品或其他人体组织、细胞成分治疗,或器官移植。

1.1.2 有血液透析史、不洁注射史,或其他消毒不严格的有创检查、治疗史,有静脉注射史。

1.1.3 职业供血者,特别是接受过成分血单采回输者。

1.1.4 与HCV 感染者有性接触史,或HCV 感染者(母亲)所生的婴儿。

1.2 临床表现1.2.1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1.2.1.1 病程在6 个月以内,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1.2.1.2 可有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伴低热或出现黄疸。

1.2.1.3 部分患者可有关节疼痛等肝外表现发。

1.2.1.4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1.2.2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1.2.2.1 病程超过6 个月,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1.2.2.2 部分患者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蛛痣及轻度肝、脾肿大。

1.2.2.3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1.2.3 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1.2.3.1 可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区疼痛或不适等。

1.2.3.2 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腹壁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脾脏肿大和脾功能亢进。

1.2.3.3 失代偿期患者可有腹水、肝性脑病及消化道出血史。

1.3 实验室检查1.3.1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有血清ALT、 AST 升高,部分病例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部分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亦可有ALT、AST 升高。

1.3.2 血清抗-HCV 阳性。

1.3.3 血清HCV RNA 阳性。

1.4组织病理学检查1.4.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可有小叶内及汇管区炎症等多种病变,其组织学特征包括;a)单核细胞增多症样变,即单个核细胞浸瑞于肝窦中,形成串珠状;b)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c)胆管损伤伴汇管区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甚至淋巴滤泡形成;d)常见界面性炎症。

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讲述

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讲述

3、报告管理要求
(一)流行病学史和既往病史
丙肝流行病学史较为复杂,多数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 没有进行详细询问,或者询问时病人不愿意、不能进行 确切回答。医务人员接诊中应仔细询问,特别是近六个 月的流行病学史和既往丙肝诊疗史。
(二)严格依据诊断标准
疑似病例的基本条件是有流行病学史,同时具备临床表 现或肝功能生化指标异常。
临床诊断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符合血清抗-HCV阳性和流行病学史。 符合血清抗-HCV阳性和临床表现。 符合血清抗-HCV阳性和肝功能异常。
确诊丙肝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和血清HCV RNA阳性。
• 所有实验室检测遵照《丙型肝炎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规范》
疫情报告及管理要求
1、报告原则及分类
丙肝诊断分型包括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 实验室诊断病例。
没有病原携带者和阳性检测的诊断分型。 报告疑似病例时,应及时进行排除和确诊。 实验室确诊病例其临床类型包括急性丙肝,慢
性丙肝。
2、报告要求
丙肝属于法定乙类监测报告传染病。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都有责任通过网络直报系统在 24小时内规范报告发现的丙肝病例。
在同一家医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诊且已填报《传染病报告卡》的病人, 由门诊医生或防保科大夫确认后,在门诊日志上注明 “复诊”后,不再重复报告。
医生诊疗和网络直报过程中发现病例曾被明确诊断报 告的丙肝病例,可不再进行报告,但需在门诊日志或 传染病登记薄中分别注明“复诊”、“具体诊断时间” 或“XX医院XXXX年X月X日已报告”。
1.2.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1.2.2.1 病程超过6个月,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 部疼痛或不适等。 1.2.2.2 部分患者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轻度肝、脾 肿大。 1.2.2.3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丙肝的肝功生化检测标准

丙肝的肝功生化检测标准

丙肝的肝功生化检测标准一、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测定ALT和AST是常用的肝脏损伤指标,其测定可以反映肝细胞的损伤程度。

在丙肝患者中,ALT和AST的水平往往升高,尤其是ALT,其水平的升高程度与肝脏炎症的活动程度密切相关。

因此,ALT和AST 的测定是判断丙肝患者肝脏损伤程度和疾病进展的重要指标。

二、血清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的测定胆红素是由肝脏合成和代谢的产物,其水平的升高可以反映肝功能的异常。

在丙肝患者中,TBil和DBil的水平往往升高,尤其是DBil。

DBil的升高通常意味着肝细胞受损导致胆红素代谢障碍。

因此,TBil和DBil的测定是评估丙肝患者肝功能异常的重要指标。

三、血清白蛋白(ALB)和球蛋白(GLB)的测定ALB是肝脏合成的主要蛋白质,其水平的下降可以反映肝功能的减退。

在丙肝患者中,ALB的水平往往降低,而GLB的水平则升高。

ALB/GLB比值的改变可以反映肝功能损害的程度。

因此,ALB和GLB 的测定是评估丙肝患者肝功能减退的重要指标。

四、血清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测定PT和APTT是评估血液凝血功能的指标,其水平的延长可以反映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能力下降。

在丙肝患者中,PT和APTT的水平往往延长,尤其是PT。

PT的延长通常意味着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能力下降。

因此,PT和APTT的测定是评估丙肝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的重要指标。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白蛋白(ALB)、球蛋白(GLB)、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测定是丙肝肝功生化检测的主要内容。

通过这些指标的测定,可以评估丙肝患者的肝功能状态,指导丙肝的治疗和疾病的监测。

但需要注意的是,肝功生化检测只是丙肝诊断和治疗的辅助手段,综合临床症状、病史、病毒学检测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对丙肝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估。

丙肝临床诊断诊断标准

丙肝临床诊断诊断标准

丙肝临床诊断诊断标准
丙肝临床诊断的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丙肝病毒感染的证据:通过检测丙肝病毒核酸或特异性抗体来确认丙肝病毒感染。

2. 血清标志物:检测血清中的丙肝病毒相关标志物,如丙肝病毒抗体、丙肝病毒核心抗原(HCV核心抗原)、丙肝病毒相关免疫球蛋白M(HCV IgM)等。

3. 肝功能检查:通过检测肝功能指标,如肝酶、胆红素、血清谷丙转氨酶等,来评估肝脏受损程度。

4. 肝脏影像学检查:通过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方法来评估肝脏病理改变,如肝脏纤维化、肝硬化等。

根据以上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医生可以综合判断丙肝的诊断。

需要注意的是,丙肝的确诊还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肝功能异常的病因,如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等。

因此,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医生通常会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体征、实验室和肝脏影像学检查结果等多方面的信息进行诊断。

丙肝核酸检测标准

丙肝核酸检测标准

丙肝核酸检测标准
丙肝核酸定量,即丙型肝炎病毒RNA(HCV RNA)定量检测。

HCV RNA定量检测的正常范围需要根据不同医院以及不同试剂盒进行判断。

如果是普通检测方法,正常范围可能是小于1000IU/ml、小于500IU/ml或小于100IU/ml。

如果是高敏检测方法,正常范围可能是小于25IU/ml或小于15IU/ml。

可以根据HCV RNA定量检测报告单上的参考数值进行判断。

HCV RNA定量检测是用于诊断是否感染丙型肝炎病毒的一种手段。

HCV RNA定量检测数值越大,说明体内丙型肝炎病毒量越多,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越活跃,传染性就越强。

丙肝诊断依据

丙肝诊断依据

丙肝核查补充说明
一、到核查医院的检验科,查询2017年1-6月检出的抗-HCV阳性或HCV-RNA阳性名单(至少包含姓名、性别、年龄、检测结果、检测日期等信息,会出现个别病例未经抗-HCV检测而直接进行HCV-RNA 检测的现象),核对是否报告,丙肝病例的分类标准有两种方式:方式一为诊断分类,包括:(1)疑似病例: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肝功异常;
(2)临床诊断病例:抗体阳性+流病史/症状/转氨酶升高
(3)确诊病例:HCV RNA阳性+疑似/临床病例;
方式二为病程分类(慢性包含肝硬化),包括:
(1)急性丙肝病例:确诊病例+急性丙肝临床表现/组织病理改变(6个月内感染);
(2)慢性丙肝病例:确诊病例+慢性丙肝临床表现/组织病理改变/影像学改变;
(3)病程未分类丙肝病例:(除以上两种病例外,其他病例均判定为未分类)。

二、、报告病例的分类正确率
通过比较实际分类与报告分类,判断核查病例中网络直报报告病例分类是否正确,
抗-HCV阳性、符合临床诊断病例的诊断标准(有流行病史/症状/肝功能异常),且未开展HCV RNA检测的病例,填报“临
床诊断病例”;
HCV RNA阳性者,填报“确诊病例”,并进一步诊断和报告“急性”或“慢性”;
HCV RNA阴性者,无论抗-HCV检测结果如何,均不需要报告,已经报告的,应订正删除;
≤18个月婴幼儿,以HCV RNA阳性作为诊断HCV感染及报告的依据;6个月后复查HCV RNA仍为阳性者,可诊断为慢性丙型肝炎;
既往已治愈病例再次感染的需要报告。

丙肝传染病上报标准

丙肝传染病上报标准

丙型肝炎属于传染病,其诊断标准包括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具体情况需要由医生指导进行分析,观察病情。

1、流行病学资料:通常此类患者有输血史,或者有输血史、组织献血史,或不洁的手术史,如在路边或在不干净的诊室做拔牙、针灸、文身、穿孔等操作,就容易感染丙型肝炎病毒。

2、临床表现:有肝炎的表现,如食欲不振、腹胀、厌油、厌食,甚至有的病人可以出现黄疸。

但丙型肝炎又称为隐匿的杀手,即临床表现可以不突出,症状很轻,甚至让人不自觉,即察觉不到有任何不舒服。

3、实验室检查:病人的肝功能可以有轻度的损伤,通常出现转氨酶1-2倍的升高,但常被忽视。

最重要的检查就是丙型肝炎抗体的阳性,以及核酸即HCV-RNA的阳性。

如果做影像学的检查,如超声检查,会发现肝脏的受损、脾脏的增大,CT检查也可能有相应的脏器损伤的表现,甚至部分病人已经出现肝硬化的表现,如肝脏的缩小、脾脏的增大,甚至会出现脾功能亢进,即血常规发现全血细胞减少。

最新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

最新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

诊断原则
依据流行病学史、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测 等结果进行初步诊断,确诊丙型病毒性肝炎须 依据HCV RNA检测。
区分急性、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及丙型病毒
性肝炎肝硬化须根据明确的暴露时间(6个
月)、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诊断
疑似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符合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 符合流行病学史和肝功能异常。
1.4.2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肝组织中常可观察到不同程度的界面炎、汇管区淋巴浸润甚
至淋巴滤泡形成、胆管损伤及不同程度的纤维化,小叶内肝细 胞脂肪变性、库普弗细胞或淋巴细胞聚集。 1.4.3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在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病理改变的基础上出现肝纤维化及小 叶结构的改变,即假小叶形成。
1.5影像学检查
1、报告原则及分类
丙肝诊断分型包括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 实验室诊断病例。
没有病原携带者和阳性检测的诊断分型。 报告疑似病例时,应及时进行排除和确诊。 实验室确诊病例其临床类型包括急性丙肝,慢
性丙肝。
2、报告要求
丙肝属于法定乙类监测报告传染病。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都有责任通过网络直报系统在 24小时内规范报告发现的丙肝病例。
1.3实验室检查
1.3.1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有血清ALT、AST升高, 部分病例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部分慢性丙型病 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亦可有 ALT、AST升高。
1.3.2 血清抗-HCV阳性。 1.3.3 血清HCV RNA阳性。
1.4组织病理学检查
1.4.1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可有小叶内及汇管区炎症等多种病变,其组织学特征包括: 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病变,即单个核细胞浸润于肝窦中,形成串 珠状; 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 胆管损伤伴汇管区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甚至有淋巴滤泡形成; 常见界面性炎症。

丙型肝炎诊断与报标准

丙型肝炎诊断与报标准
基转移酶(AST)升高,血清胆红 素增高
.
15
二、丙肝诊断标准
(三)、确诊丙肝病例: 疑似病例和血清HCVRNA阳性。 临床诊断病例和血清HCVRNA阳性。
.
16
三、丙肝报告程序与方式
丙型肝炎报告要求: 丙型肝炎在临床诊断只为分急 性或慢性没有《丙肝携带者》 。
.
17
三、丙肝报告程序与方式
出现典型的临床表现,有输血史或应用 血液制品史或明确的HCV暴露史,肝功能 检测异常,单项转氨酶(ALT),天冬氨 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初次诊断为丙 型肝炎病例可以网上报告。
输血后急性丙型肝炎的潜伏期为2 ~16周(平均7周),散发性急性 丙型肝炎的潜伏期尚待研究。
.
11
二、丙肝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内,全身乏 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等 ,
部分患者伴低热,轻度肝肿大,部 分患者可出现脾肿大。
部分患者可出现黄疽。 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
12
二、丙肝诊断标准
感染丙肝病毒的孕妇约有5%-10% 的可能在怀孕、分娩时将丙肝病毒传 染给新生儿。
.
7
二、丙肝诊断标准
诊断原则: 流行病学史,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
学检查结果等结果进行初步诊断 。 确诊丙型病毒性肝炎须依据HCV,RNA检
测。 急、慢性肝炎及丙肝肝硬化须根据明确的
暴露时间,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8
传染源是急,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和五症状病 原携带者。
输血后急性丙型肝炎的潜伏期为2~16周( 平均7周)
丙肝症状主要有全身乏力、腹胀、食欲减退 、恶心、呕吐、厌油、肝区痛、尿色加深等 ,肝功能改变主要为单项转氨酶(ALT),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液、性接触和母 婴等途径传播。

《传染病诊断标准》

《传染病诊断标准》
整理课件
狂犬病(WS 281-2008)
2 、麻痹型 麻痹型在我国较为少见。临床表现为前驱期多为高热、
头痛、呕吐及咬伤处疼痛等,无兴奋期和恐水症状,亦无咽 喉痉挛和吞咽困难等表现。前驱期后即出现四肢无力、麻痹 症状,麻痹多开始于肢体被咬处,然后呈放射状向四周蔓延 。部分或全部肌肉瘫痪,咽喉肌、声带麻痹而失音,故称“ 亚狂犬病”。
整理课件
麻疹(WS 296-2008)
(二) 临床诊断病例 符合以下任何一项者: 1 、疑似病例与实验室确诊病例没有流行病联系者。 2 、疑似病例未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者。 3 、疑似病例在完成调查钱失访/死亡者。 4 、 疑似病例无实验室诊断结果且不能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 者。 (三)流行病学诊断病例
整理课件
丙型病毒性肝炎(WS 213-2008)
3.3.1 急性丙肝诊断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3.3.1.1 符合1.3.3血清HCV RNA 阳性和1.2.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
3.3.1.2 符合1.3.3血清HCV RNA 阳性和1.4.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组织学改变 3.3.2慢性丙肝诊断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3.3.2.1 符合1.3.3血清HCV RNA 阳性和1.2.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
3.3.2.2 符合1.3.3血清HCV RNA 阳性和1.4.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组织学改变
1.3.2.3 符合1.3.3血清HCV RNA 阳性和1.5.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影像学检查改变(B超、CT或MRI可显示肝实 质不均匀,可见肝脏或脾脏轻度肿大)
整理课件
丙型病毒性肝炎(WS 213-2008)
整理课件
麻疹(WS 296-2008)
(三)实验室诊断

丙肝确诊及报告的标准

丙肝确诊及报告的标准

丙肝确诊及报告的标准引言丙型肝炎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肝炎,全球范围内对公共卫生造成严重威胁。

对丙型肝炎的确诊及报告标准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丙肝的临床诊断、实验室检测、病例报告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规范丙肝的确诊及报告流程,提高丙肝病例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一、临床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在临床实践中,丙肝患者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慢性疲乏、上腹部不适、乏力、黄疸、肝色素沉着等。

临床医生应当针对患者的症状进行全面排查,包括生活史、疾病史等,以提高对丙肝的警觉性。

2. 临床检查临床检查包括肝脏B超、CT、MRI扫描、肝功能检测等,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肝脏病变和丙肝相关的病理改变。

3. 实验室检测丙肝的确诊需要通过实验室检测丙型肝炎抗体、丙型肝炎病毒RNA检测等来确定患者是否感染了HCV。

还需要对患者的肝功能指标、肝酶、凝血功能等进行检测,以评估患者是否存在肝功能异常以及合并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二、实验室检测标准1. 丙肝抗体检测检测丙型肝炎抗体是初步筛查丙肝感染的重要手段,应当选择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丙型肝炎病毒RNA检测采用核酸检测方法检测丙肝患者血液中的丙型肝炎病毒RNA,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活动性病毒感染,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3. 肝功能指标检测检测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包括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胆碱酯酶等,以评估患者的肝功能状态,为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疗效的监测提供依据。

需针对患者的凝血功能、电解质等进行全面检测。

4. 病毒基因分型对丙肝病毒基因分型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指导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选择,有助于预测患者的病情发展和预后。

三、病例报告标准1. 确诊报告对于经过临床及实验室诊断证实的丙肝患者,应当及时向当地卫生部门和疾控中心报告,确保疫情监测和预防控制措施的实施。

报告内容应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诊断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病毒分型等。

丙肝诊断标准

丙肝诊断标准

2、有临床症状、体征
(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① 病程在 6 个月以内,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 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② 可有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脾肿大,少数 患者可伴低热或出现黄疸。 ③ 部分患者可有关节疼痛等肝外表现。 ④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① 病程超过6个月,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 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六)丙肝肝硬化的诊断 —— 3
1、血清 HCV RNA 阳性
2、影像学检查异常
(符合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B 超、CT 或 MRI 可显示肝脏边缘不光滑甚至呈 锯齿状、肝实质不均匀甚至呈结节状、门静脉增宽, 脾脏增大
五、鉴别诊断
1、其他病毒性肝炎 其他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和肝功能检查结果可以和丙 型病毒性肝炎相似 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相应的血清学和或病毒学检查阳性, 而抗- HCV 阴性、特别是 HCV RNA 阴性
(1) 病程在6个月以内,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 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
(2) 可有轻度肝肿大,部分病人可出现脾肿大,少 数患者可伴低热或出现黄疸;
(3) 部分患者可有关节痛疼等表现 (4)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的症状和体征
(四)急性丙肝的诊断 —— 2
1、血清 HCV RNA 阳性
2、组织病理学检查异常
(一) 疑似丙肝病例 —— 2
1、有流行病学史 2、出现肝功能异常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有血清 ALT、AST 升高部分病例 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部分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 者亦可有 ALT、AST 升高。
(二)临床诊断丙肝病例 —— (1-3)
1、有流行病学史 2、血清抗 - HCV 阳性
② 部分患者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轻度肝、 脾肿大。

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

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

生化指标检测
生化指标检测包括肝功能检查 、血常规检查等,用于评估患 者的肝脏功能和全身状况。
生化指标检测结果异常,可能 表明患者肝脏受损或存在其他 疾病。
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正常,表明 患者肝脏功能正常或受损程度 较轻。
02
丙肝分型标准
基因分型
基因分型是丙肝病毒的一种分类方法 ,根据病毒基因序列的差异将其分为 不同的型别。
05
丙肝预防标准
控制传染源
早期发现和治疗患者
对疑似丙肝患者进行早期诊断,确诊 后及时进行治疗,以减少传染源的传 播。
规范医疗操作
医疗机构应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规 范诊疗操作,避免因医疗行为导致的 丙肝传播。
切断传播途径
血液安全
加强血液安全管理,采取有效措 施确保血液及血液制品的安全, 预防通过输血和血液制品传播丙 肝。
目前常见的丙肝基因型包括1型、2型 、3型、4型、5型和6型等,其中1型 和3型在我国较为常见。
基因分型对于丙肝的流行病学、诊断 和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不同基 因型病毒的传播途径、疾病进展和治 疗效果存在差异。
临床分型
临床分型是根据丙肝病毒感染后 的临床表现和病程进行的分类。
临床分型有助于评估病情严重程 度、制定治疗方案和预测预后。
常见的临床分型包括急性丙肝、 慢性丙肝、丙肝肝硬化和丙肝相
关肝癌等。
病理分型
病理分型是根据肝脏病理组织学的检查结果进行的分类。
病理分型对于评估肝脏损伤程度、了解疾病进展和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 指导意义。
病理分型通常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种类型,其中重度肝炎和肝硬化 是较为严重的病理表现。
03
丙肝报告标准
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
目录

丙肝病例诊断报告标准-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

丙肝病例诊断报告标准-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

丙肝病例诊断报告标准: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丙肝病例诊断报告标准1、丙肝临床诊断病例:抗-HCV阳性且符合下列任何一项:(1)有流行病学史中任一项①曾接受过血液、血液制品或其他人体组织、细胞成分治疗,或器官移植;②有血液透析史、不安全注射史或其他有创操作史,如手术、腔镜、内镜、穿刺、导管、插管、口腔诊疗、针灸、美容、纹身、修脚等;③有既往有偿供血史;④有共用针具注射毒品史;⑤职业暴露史;⑥有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等日常生活接触史;⑦有与HCV感染者无保护的性接触史;⑧出生时其母亲为HCV感染者。

(2)有临床表现①大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和体征,部分患者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腹胀和右季肋部不适或疼痛。

②部分急性丙型肝炎患者可有轻度肝脾肿大,少数可伴低热或出现黄疸,部分可有关节疼痛等肝外表现。

③部分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有肝病面容、黄疸、肝掌、蜘蛛痣及轻度肝、脾肿大。

部分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黄疸及腹壁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以及脾脏肿大和脾功能亢进。

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有腹水、肝性脑病或消化道出血史。

(3)有生化学异常检查结果急性丙型肝炎患者多有血清ALT、AST升高,部分患者有胆红素升高。

部分慢性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有ALT、AST及胆红素升高。

2、丙肝确诊病例(急性):HCVRNA阳性且符合下列任何一项:①有明确的就诊前6个月以内的流行病学史;②临床表现呈现急性丙型肝炎的特征;③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呈现急性丙型肝炎的特征;④其他辅助检查呈现急性丙型肝炎的特征;⑤抗-HCV检测结果阴性,且排除免疫抑制状态。

慎下急性的结论!!!3、丙肝确诊病例(慢性):抗-HCV及HCVRNA均阳性,且符合下列任何一项:①HCV感染超过6个月,或有6个月以前的流行病学史;②临床表现呈慢性丙型肝炎的特征;③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呈慢性丙型肝炎的特征;④影像学及其他辅助检查呈慢性丙型肝炎的特征;⑤流行病学史或感染时间不详,已排除急性丙型肝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丙肝诊断标准(WS 213-2008)
1 诊断标准 1.1流行病学史 1.1.1曾接受过血液、血液制品或其他人体组织、细胞成分治疗,或器官移植。

1.1.2有血液透析史、不洁注射史,或其他消毒不严格的有创检查、治疗史,有静脉注射史。

1.1.3职业供血者,特别是接受过成分血单采回输者。

1.1.4与HCV感染者有性接触史,或HCV感染者(母亲) 所生的婴儿。

1.2临床表现 1.
2.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1.2.1.1病程在6个月以内,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1.2.1.2可有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伴低热或出现黄疸。

1.2.1.3部分患者可有关节疼痛等肝外表现。

1.2.1.4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1.2.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1.2.2.1病程在6个月内,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
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1.2.2.2部分患者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蛛痣及轻度肝、脾
1.2.2.3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1.2.3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1.2.3.1可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区疼痛或
不适等。

1.2.3.2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腹壁或食管、胃底
静脉曲张及脾脏肿大和脾功能亢进。

1.2.3.3失代偿期患者可有腹水、肝性脑病及消化道出血史。

1.3实验室检查
1.3.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有血清ALT、AST升高,部分病
例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部分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亦可有ALT、AST升高。

1.3.2血清抗・HCV阳性。

1.3.3血清HCVRNA阳性。

1・4组织病理学检查 1.4.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可有小叶内
及汇管区炎症等多
种病变,其组织学特征包括;a )单核细胞增多症样变,即单个核细胞浸瑞于肝窦中,形成串珠状;b)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
C )胆管损伤伴汇管区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甚至淋巴滤泡形
成;
d )常见界面性炎症。

1.4.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组织屮常可观察到不同程度
的界面炎、管区淋巴浸润甚至淋巴滤泡形成、胆管损伤及不同程度的纤维化,小叶内肝细胞脂肪变性、库普弗细胞或淋巴细胞聚集。

1.4.3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在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肝硬化病例改变的基础上出现肝纤维化及小叶结构的改变,即假小叶形成。

1.5影像学检查
1.5.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B超、CT或MRI可显示肝
脾轻度肿大。

1,5.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B超、CT或MRI可显示肝
实质不均匀,可见肝脏或脾脏轻度肿大
1.5.3丙型病毒性肝硬化B超、CT或MRI可显示肝脏边
缘不光滑甚至呈锯齿状肝实质不均匀甚至呈结节状,门静脉增宽,
脾脏增大。

2 诊断原则依据流行病学资料、症状、体征和肝功能试验结果进行初步诊断,确定丙型病毒性肝炎依据HCV RNA检测。

区分急性、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及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须根据明确的暴露时间、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3 诊断
3.1疑似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3.1.1符合1・1和1・2。

3 . 1 .2 符合 1 ・ 1 和 1 .3. 1 O
3.2临床诊断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3.2.1符合1.3.2和1・1
3.2.2符合1.3.2和1・2
3.2.3符合1.3.2和1・3・1
3.3确诊丙肝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和1.3.3o 3.3.1急性丙肝诊断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3.3 . 1 . 1 符合 1.3.3 和 1.2.1。

3.3. 1 .2 符合 1.3.3 和 1.
4.1。

3.3.2慢性丙肝诊断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符合1.3.3和1・2・2 符合1.3.3和1・4・2 符
合1.3.3和1・5・2
3.3.3丙肝肝硬化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符合1.3.3和1・2・3。

3.3.3.2 符合1.3.3和1・4・3。

符合1.3.3和1・5・3。

4 鉴别诊断
4.1其他病毒性肝炎
其他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和肝功能检查结果可以和丙型病毒性肝炎相似,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相应的血清学和(或)病毒学检查阳性,而抗・HCV阴性、特別是HCVRNA阳性。

4.2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已被清除
HCV感染后自行恢复或经治疗后病毒已清除者,抗HCV可以长时间阳性,但反复检测HCVRNA均应为阴性。

4.3自身免疫性疾病伴抗・HCV阳性
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也可出现抗・HCV阳性,但通常有多种自身抗体阳性,而HCV RNA始终阴性,可以与丙型病毒性肝炎鉴别。

4・4母婴抗-HCV被动传输
母体的IgG型抗・HCV可以通过胎盘进入到胎儿体内,因此6个月内的婴儿抗HCV阳性并不一定代表HCV感染。

应以婴儿HCV RNA阳性(出生两个月以后)作为其HCV感染的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