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在交流中误读对方的例证

合集下载

中西方文化误读案例

中西方文化误读案例

中西方文化误读案例一、礼貌与谦逊中西方文化对于礼貌和谦逊的理解有所不同,这常常导致误读和误解。

在中国文化中,谦逊是一种美德,人们常常强调自谦和低调。

然而,在西方文化中,强调个人权利和自主,人们更加注重自我表达和自我推销。

因此,当中国人以谦逊和低调的方式表达自己时,西方人可能会觉得他们缺乏自信或者不够自信,而当西方人强调自己的优点和成就时,中国人可能会觉得他们自负和不谦虚。

二、时间观念中西方对时间的理解也存在差异,这导致了一些误读。

在中国文化中,时间的观念相对灵活,人们更注重人际关系和人情味。

因此,约会或会议常常会有一定的弹性,迟到几分钟是常见的。

然而,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被视为非常宝贵的资源,准时和遵守时间表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当中国人在约会或会议上迟到时,西方人可能会觉得他们不尊重对方的时间,而当西方人过于强调时间时,中国人可能会觉得他们过于注重事务和时间,缺乏人情味。

三、身体接触中西方对身体接触的接受程度也存在差异,这常常导致误读。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对身体接触较为保守,普遍不喜欢和陌生人有太多的身体接触。

然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加开放,习惯于和朋友之间有一定的身体接触,例如握手、拥抱等。

因此,当西方人习惯性地和中国人握手或拥抱时,中国人可能会感到不适和尴尬,而当中国人拒绝身体接触时,西方人可能会觉得他们不友好或者冷漠。

四、饮食习惯中西方的饮食习惯也有所不同,这导致了误读和误解。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通常会分享一些菜肴,大家共同品尝。

并且,人们习惯用筷子进食。

然而,在西方文化中,每个人通常会点自己的菜,享用自己的食物。

并且,使用刀叉进食是常见的。

因此,当中国人习惯性地把菜肴夹给西方人尝试时,西方人可能会觉得他们侵犯了自己的个人空间,而当西方人拒绝尝试中国菜时,中国人可能会觉得他们不够开放或者不尊重自己的文化。

五、言语间接性中西方文化对于直接与间接的言语表达也存在差异,这导致了误读和误解。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常常使用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以避免冲突和尴尬。

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例子

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例子

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例子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进行交流和理解。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是经常发生的现象,也是常常被忽视的问题。

语用失误是指在特定的语言和文化环境中,由于使用不当或不适当的语言习惯导致的交际失败。

这种交际失败可能会导致误解、冲突甚至尴尬的局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例子:1.直率的表达方式在某些文化中,直率的表达方式被视为坦诚和直接,而在其他文化中则被视为粗鲁和冒犯。

例如,在美国,人们通常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而在日本,人们更倾向于暗示和间接地表达。

如果一个美国人对日本人说:“你的衣服看起来很难看”,这可能会被误解为对对方的冒犯。

2.礼貌用语的使用不同文化中的礼貌用语有所不同。

例如,在英语中,当我们向别人提出请求时,会使用"Could you please..."(你能...吗?)来表示客气和礼貌。

然而,在中国文化中,直接使用"你能..."可能会被视为粗鲁,更常见的表达方式是使用客气的称谓和语气,如"请问..."或"麻烦您..."。

如果一个英国人直接使用"Could you please..."向中国人提出请求,可能会给对方一种不礼貌的印象。

3.身体语言的差异不同的文化对身体语言的解读方式也有所不同。

例如,在一些北欧国家,保持距离和避免身体接触被视为礼貌和个人空间的尊重。

然而,在一些地中海文化中,人们更喜欢靠近并有更多的身体接触。

如果一个北欧人在与一个地中海人交流时保持距离,他可能会给对方一种冷淡和不友好的印象。

4.对颜色和符号的解读差异不同的文化对颜色和符号的解读也会导致语用失误。

例如,在中国,红色通常被视为吉利和喜庆的颜色,因此在节日和庆祝活动中广泛使用。

然而,在西方文化中,红色常常与危险、警告和暴力相关联。

如果一个中国人在西方国家举办的活动中使用大量的红色装饰,可能会给参与者一种不安和警惕的感觉。

跨文化沟通中的语言误解与解决方法

跨文化沟通中的语言误解与解决方法

跨文化沟通中的语言误解与解决方法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沟通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需要克服许多语言上的障碍和误解。

本文将探讨跨文化沟通中常见的语言误解,并提供一些解决方法。

一、语言的文化背景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它反映了人们的价值观、信仰和社会习俗。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导致语言的差异,这可能导致误解。

例如,在西方文化中,直接表达意见被视为诚实和坦率,而在东方文化中,过于直接的表达可能被视为冒犯。

因此,在跨文化沟通中,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是至关重要的。

二、语言的语法和词汇语法和词汇的差异也是跨文化沟通中常见的问题。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法结构和词汇用法,这可能导致误解。

例如,英语中的“yes”通常表示同意,而在日语中,“はい”(hai)可以表示同意,但也可以表示听到对方说话的意思。

因此,如果一个英语母语者听到一个日语人说“はい”,他们可能会误解对方的意思。

三、语言的口音和语速口音和语速也可能导致跨文化沟通中的误解。

不同的地区和国家有不同的口音和语速,这可能使得人们难以理解对方的意思。

例如,英语中的“th”音在许多非英语母语者中往往是一个难以发音的音素。

如果一个非英语母语者说“think”,而他们的发音是“fink”,这可能导致英语母语者误解对方的意思。

解决方法:一、学习对方的语言和文化了解对方的语言和文化是跨文化沟通的基础。

通过学习对方的语言,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意思,并避免一些常见的误解。

此外,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二、提高自己的语言技能提高自己的语言技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交流。

通过学习正确的语法和词汇用法,我们可以避免一些常见的语言误解。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练习口语和听力来适应不同的口音和语速。

三、使用简单和清晰的语言在跨文化沟通中,使用简单和清晰的语言是非常重要的。

避免使用复杂的句子和难以理解的词汇,以确保对方能够准确理解我们的意思。

跨文化沟通中的语言偏误与文化误读研究

跨文化沟通中的语言偏误与文化误读研究

跨文化沟通中的语言偏误与文化误读研究跨文化沟通中的语言偏误与文化误读研究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沟通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偏误和文化误读往往成为沟通的障碍。

本文将探讨跨文化沟通中的语言偏误和文化误读,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语言偏误:1. 语言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使用不同的语言,即使是使用相同语言的国家,也会有不同的方言和口音。

这样的语言差异可能导致误解和沟通障碍。

2. 语义差异:语言中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在不同文化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例如,在英语中,“有时间”表示有空闲时间,而在日语中,“有时间”表示有空闲时间但不一定愿意花时间。

这种语义差异容易导致误解和误读。

3. 语用差异:语用是指语言在特定文化中的使用方式和目的。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直接表达意见被视为失礼,而在其他文化中,直接表达意见被视为诚实和直率。

这种语用差异可能导致误解和冲突。

二、文化误读:1. 非语言沟通:除了语言之外,非语言沟通也是跨文化沟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姿势、面部表情、眼神接触等非语言信号在不同文化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些差异,就容易产生误读。

2. 礼仪差异:不同文化有不同的礼仪和社交规范。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直接问一个人的年龄被视为失礼,而在其他文化中,这是一种常见的礼貌问题。

这种礼仪差异容易导致误解和冲突。

3. 价值观差异:不同文化有不同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个人主义被重视,而在其他文化中,集体主义被重视。

这种价值观差异可能导致误解和冲突。

三、解决方案:1. 学习和了解对方的语言和文化:在进行跨文化沟通之前,应该努力学习和了解对方的语言和文化。

可以通过学习语言、阅读相关文化资料、参加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2. 尊重和包容对方的差异:在跨文化沟通中,应该尊重和包容对方的差异。

要意识到自己的文化背景和偏见,并尝试理解对方的观点和行为。

3. 提高非语言沟通能力:除了语言之外,非语言沟通也是跨文化沟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歉言语行为案例研究:跨文化影响参与者的语言表达

道歉言语行为案例研究:跨文化影响参与者的语言表达

道歉言语行为案例研究:跨文化影响参与者的语言表达案例一:英国人跟中国人的交流误会背景描述:在西雅图的一个国际会议上,一位来自英国的参与者Tom与一位来自中国的参与者Li 进行了一次交流。

由于文化差异,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些误解和冲突。

事件过程:在一次小组讨论中,Tom提出了一个问题,并希望得到Li的意见。

他说:“这个问题是真的很烂,你觉得怎么样?”Li听到后感到非常气愤,认为Tom在贬低自己的问题。

他回答说:“我的问题并不烂,你为什么这么说?”Tom对此感到很惊讶,因为他只是想知道Li对于问题的看法,而并非带有贬低的意思。

解决方法:面对这个误会,Tom意识到这可能是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

他向Li道歉,并解释他的真实意图是询问Li对问题的意见,而并非贬低问题本身。

Tom同时也感谢Li的勇气站出来解释自己的想法。

Li也表示理解这是一个误会,并愿意原谅Tom。

他们最终通过互相交流和理解,重新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案例二:美国人在日本的失礼行为背景描述:在东京举行的一次国际会议上,一位来自美国的参与者John因为不熟悉日本的文化礼仪而引起了一些尴尬的情况。

事件过程:在与一位来自日本的参与者Sato进行交流时,John在感谢Sato关于他的演讲的意见时,不小心说了一句:“你的英语很好!”Sato对此感到非常生气,认为John在嘲笑他的母语能力。

他回答说:“你是在嘲笑我的日语吗?”Jo hn感到非常尴尬,表示自己并没有这样的意思。

解决方法:John意识到这是一个失礼的言语行为,并立即向Sato道歉。

他解释说他只是想赞赏Sato的英语能力,而没有任何贬低的意思。

John同时表示自己对日本文化礼仪不太了解,希望能得到Sato的指导。

Sato对此表示理解,并告诉John日本人通常不喜欢被评价母语能力。

他接受了John的道歉,并帮助他更好地了解日本的文化礼仪。

案例三:法国人在印度的失言造成误解事件过程:在与一位来自印度的参与者Raj交流时,Sophie称呼Raj为“Mr. Singh”,并在交流中谈到了她对印度传统服饰的喜爱。

跨文化沟通中的语言误解和解决办法

跨文化沟通中的语言误解和解决办法

跨文化沟通中的语言误解和解决办法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跨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

然而,由于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的差异,跨文化沟通中常常会出现语言误解。

本文将探讨跨文化沟通中的语言误解及解决办法。

首先,语言误解是跨文化沟通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不同语言的语法结构、词汇用法和表达方式都存在差异,容易导致误解。

例如,英语中的“yes”和“no”在某些文化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在一些东亚文化中,人们往往会避免直接说“不”,而是使用含糊的措辞来表示拒绝或不同意。

如果不了解这一文化习惯,很容易误解对方的意思。

其次,语言误解还可能源于对词汇的误解。

同一词汇在不同文化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例如,英语中的“gift”通常指礼物,但在德语中,这个词则表示“毒品”。

因此,如果一个德国人在英语环境中说他给了一个朋友“gift”,很可能会被误解为他给了朋友毒品。

这种词汇误解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理解词汇的文化背景至关重要。

解决跨文化沟通中的语言误解有多种方法。

首先,学习对方的语言和文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只有了解对方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意思。

因此,跨文化交流的参与者应该主动学习对方的语言和文化,以便更好地进行沟通。

其次,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也是解决语言误解的有效方法。

避免使用复杂的词汇和句子结构,尽量使用简单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以确保对方能够准确理解自己的意思。

此外,使用图示、手势和示范等非语言方式也可以帮助消除语言障碍,增进理解。

此外,借助科技手段也可以解决跨文化沟通中的语言误解。

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可以利用翻译软件、在线词典和语音识别等工具来辅助沟通。

这些工具可以帮助人们实时翻译和理解对方的语言,减少语言误解的发生。

最后,建立良好的跨文化沟通氛围也是解决语言误解的重要因素。

在跨文化交流中,双方应该保持开放、包容和尊重的态度。

尽量避免负面情绪和偏见的影响,以促进有效的沟通和理解。

道歉言语行为案例研究:跨文化影响参与者的语言表达

道歉言语行为案例研究:跨文化影响参与者的语言表达

道歉言语行为案例研究:跨文化影响参与者的语言表达在跨文化交流中,由于语言、文化和价值观的不同,可能会导致误解和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什么是有效的道歉言语行为?本文将以一起跨文化交流中的误解和冲突为例,探讨如何根据文化差异和参与者的语言表达,进行有效的道歉言语行为。

案例在一次跨文化交流中,一个中国人和一个美国人在参观某个博物馆时发生了误解和冲突。

当中国人看到一幅油画时,他觉得这个作品很丑,并用中文向美国人发表了负面评论。

但美国人听不懂中文,只看到中国人的面部表情和手势,他误以为中国人赞同这幅画,因此表示自己很喜欢。

这引起了中国人的不满和愤怒,他在英语中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和抱怨,而美国人则对中国人的反应感到困惑和不满。

这种误解和冲突破坏了他们之间的互信和友谊。

有效的道歉言语行为1.认可和尊重对方的文化背景在这个案例中,中国人可以承认自己的错误,表达对美国人的尊重和理解。

中国人可以说:“我理解我使用中文让你很困惑,这是我不尊重你的文化背景的表现。

我很抱歉。

”2.诚恳地道歉在这个案例中,中国人可以跨越文化差异,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歉意,而不是用自己习惯的语言。

他可以诚恳地道歉:“我非常抱歉我的行为引起了误解和冲突。

我没有意识到我的评论可能会引起你的不满。

”3.承认自己的过错4.表达自己的承诺在这个案例中,中国人可以表达自己的承诺,即避免类似的误解和冲突发生。

他可以说:“我会更加关注我们之间的文化差异,并努力避免支持任何观点或言语,导致误解和冲突。

”综上所述,有效的道歉言语行为需要认可和尊重对方的文化背景、诚恳地道歉、承认自己的过错和表达自己的承诺。

在这个过程中,根据参与者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文化差异,选择恰当的道歉方式和语言表达,是非常重要的。

在跨文化交流中,有效的道歉言语行为可以帮助修复关系、建立信任和友谊。

跨文化交流中的误解与解决方法

跨文化交流中的误解与解决方法

跨文化交流中的误解与解决方法在这个全球化日益加深的时代,跨文化交流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心灵。

然而,这座桥梁并非总是平坦顺畅,跨文化交流中常常伴随着各种误解和障碍。

这些误解如同一道道隐形的墙,阻碍了文化的交流和理解。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跨文化交流中的误解及其解决方法,分析其背后的原理和影响,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首先,跨文化交流中的误解是普遍存在的。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使得人们在交流过程中容易产生误解。

例如,中国人在交谈中讲究含蓄和礼貌,而西方人则更倾向于直截了当。

这种文化差异,如同一道隐形的墙,阻碍了双方的理解和沟通。

一个简单的例子是,中国人在拒绝邀请时往往会说“下次吧”,而西方人可能会误以为这是真正的邀请,导致双方的误会。

这种误解,如同一团迷雾,模糊了交流的视线,让人感到困惑和不安。

其次,语言障碍是跨文化交流中常见的问题。

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

不同的语言背后隐藏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

例如,中文和英文在表达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异,中文强调意合,而英文强调形合。

这种语言差异,如同一条宽阔的河流,阻碍了双方的沟通。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一些中文成语和俚语在翻译成英文时,往往失去了原有的含义和韵味,导致信息的传递不准确。

这种语言障碍,如同一道道鸿沟,阻碍了文化的交流和理解。

再次,非语言交流的差异也是跨文化交流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非语言交流包括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眼神接触等,这些非语言信号在不同文化中有着不同的含义。

例如,西方人通常认为直视对方的眼睛表示诚实和尊重,而在一些亚洲文化中,直视对方的眼睛可能被认为是不礼貌或挑衅。

这种非语言交流的差异,如同一道道隐形的信号,传递着不同的信息,导致双方的误解。

一个具体的例子是,一个西方人在与亚洲人交流时,可能会因为对方的眼神回避而感到不被尊重,从而产生误解。

面对跨文化交流中的误解,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促进文化的交流和理解。

跨文化翻译误读的成因及表现

跨文化翻译误读的成因及表现

跨文化翻译误读的成因及表现在跨文化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通常难以摆脱其自身文化传统的影响,会习惯性的运用自己熟知的思维模式与意识形态,对源语言进行解读,因而极容易造成对源语言内涵的背叛。

本文通过研究跨文化翻译中的误读问题,希望能够帮助译者更好地把握文化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跨文化翻译活动。

一跨文化翻译中误读问题的产生原因倘若译者是目标语文化的代表,那么其必然陷入一个复杂的文化网络之中,目标语与源语之间的比较,就是文化与文化.经历与经历的碰撞、融合与排斥。

因而,其翻译成的作品极容易带有对源语或源语文化的误读。

事实上,不但源语与源语文化是影响文化误读的决定性因素,目标语文化的影响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具体来说包括如下两方而:一方面是两个语种"存在时空〃的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可以理解为不同的社会形态、地理环境.文化圈等因素在不同时空里形成的具有稳定性的差异。

这些差异必然会在语言中留下投影,给翻译者的理解造成影响,从而产生翻译中的误读问题。

具体地说,影响译者翻译的五种文化因素有语言文化.物质文化、宗教文化、社会文化和生态文化。

这些差异对翻译造成的障碍是使译者产生误读、误译的根木原因。

这些文化差异之间纵横交错,如目标语文化与源语文化的词语性质差异以及目标语文化与源语文化中的同中有异或大同小异部分。

如果译者在跨文化翻译中单纯地在目标语中寻求源语文化的对应物,就会造成以偏概全.以古代今.以己度人的消极后果。

比如"wine"与“酒〃的释义就是同中有异,这充分说明跨文化翻译存在较大的差异。

另一方而是两个语种“存在时空"上的意识形态差异。

翻译活动是一种文化现象,因而必然受到一定的意识形态制约。

一直以来,关于意识形态对跨文化翻译的影响,翻译界形成了一个较为成熟且一致的观点,即社会意识形态对跨文化翻译的译者动机具有明显影响。

因为意识形态是关系到“译的内容〃与〃译的方法〃。

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对译者来说,其影响既是潜移默化的,也存在明显的目的性。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是指在与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由于对目标文化的语用规则不熟悉或理解有偏差,而产生的交际失误。

语用失误可能导致误会、冲突甚至伤害他人感情,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理解和避免语用失误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语用失误往往源于对目标文化的语境、礼貌、直接与间接表达等方面的不了解。

在不同文化中,对同一词语或行为的理解可能不同,而导致误解。

例如,在一些东方文化中,直接表达负面情绪被视为失礼,而在西方文化中,直接表达情绪被视为坦诚。

因此,如果一个西方人直接向东方人表达不满,可能会被认为是冒犯或不尊重他人。

其次,语言中的隐含意义也常常引发语用失误。

对于一些文化来说,表达其中一种意思时,使用的措辞可能并不直接。

例如,在英语中,有时通过间接方式来表示请求可以被视为礼貌的行为。

然而,对于一些非英语母语的人来说,可能会将其理解为拒绝或不愿意。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理解并学会使用非直接的表达方式非常重要。

再次,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也可能导致语用失误。

在不同的文化中,对于一些行为、观点和话题的看法可能不同。

例如,在一些文化中,谈论个人财务状况被视为不恰当的话题,而在另一些文化中,这可能是可以接受的。

因此,在与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需要注意避免触及可能敏感的话题,以免造成误解或冲突。

最后,语言差异也可能导致语用失误。

不同的语言可能有不同的词法、句法和语法规则,因此,直接将一种语言的表达方式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可能会失去原本的意义或引发误解。

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于语言差异的认识和理解是必要的,以避免产生语义或语用误解。

为了避免语用失误,有一些具体的建议可以参考。

首先,跨文化交际双方应尽量了解对方的文化和语用规则,包括礼貌用语、直接与间接表达和文化敏感的话题等。

其次,保持开放和尊重,理解对方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和行为习惯。

再次,对于可能存在的语言差异,最好直接与对方沟通并解释自己的意图,以确保双方的理解一致。

中西方文化误读案例

中西方文化误读案例

中西方文化误读案例
【案例一】
背景:在一个国际交流会上,中国学生小明和美国学生John进行了一次跨文化交流。

他们在交流中不慎发生了误会。

情景1:
小明:你好,John,听说你最近去中国旅游了?
John:是的,我去了上海和北京。

我还是觉得西方城市更好。

小明:哦?那你为什么觉得西方城市更好呢?
John:西方城市更现代化、发达,而且人们也很自由,很开放。

小明:你是什么意思?难道中国的城市不现代化吗?中国人不自由吗?
情景2:
小明:我看到你穿着中国的传统服装,很奇怪呢。

你是在干什么?
John:我喜欢中国的文化,觉得中式服装很酷。

小明:可是你并不是中国人,穿着中式服装是否有点不合适呢?
误解分析:
在情景1中,John的表述中暗含了西方城市更自由开放的观念,这与中国的政治、社会制度有所冲突,因此小明对此产生了误解。

John并不是在贬低中国,只是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但由于他没有给出具体的比较对象,导致了误读。

在情景2中,John对中国文化的崇拜和喜爱使他选择穿着中式服装。

小明对这个行为感到奇怪并提出了疑问。

这是因为在中国,穿着传统服装通常是出于特定的场合和身份,对于非中国人来说,穿着中式服装可能被视为不适当或缺乏尊重。

教训:
这个案例展示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误读和观念差异。

在跨文化交流中,人们应该更加强调对方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表达个人观点时要更加清晰明确,避免产生误解和冲突。

文化误读的例子

文化误读的例子

文化误读的例子文化误读的例子1. 中国饮食文化误读•背景: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在世界范围内有很高的知名度。

•误读例子:有些外国人认为中国人喜欢吃狗肉,认为这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部分。

•解释:实际上,在中国,吃狗肉并不是普遍的食用习惯,只有一部分地区的人群才会食用狗肉。

这个误读可能是由于外国媒体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片面报道引起的。

2. 日本礼仪文化误读•背景:日本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国家,有着独特的礼仪文化。

•误读例子:有些外国人误以为日本人见面时要鞠躬,并且认为鞠躬的角度和时间能够显示对方的尊重程度。

•解释:虽然日本人在特定的场合会进行鞠躬,但鞠躬的方式和程度并不是用来衡量对方尊重程度的唯一标准。

此外,对于和外国人的交流,日本人往往会更加注重互动和友好的姿态。

3. 印度手势文化误读•背景: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语言的国家,有着丰富多样的手势文化。

•误读例子:一些外国人可能会误解印度手势,例如在印度人使用头部稍微颔首时,常被误以为是同意或赞同对方的观点。

•解释:实际上,印度人使用头部稍微颔首的手势是表示在倾听和理解对方的意见,并不一定代表同意或赞同。

这个误读可能是由于外国人对于不同文化中手势的理解差异引起的。

4. 西方饮酒文化误读•背景:西方国家有着自己独特的饮酒文化,例如法国的葡萄酒文化和英国的下午茶文化。

•误读例子:有些外国人可能会将西方国家的饮酒文化与酗酒行为等同起来。

•解释:虽然西方国家中有些人有酗酒问题,但绝大多数人对于饮酒有着适度和礼仪的要求。

西方国家的饮酒文化注重品味、搭配和享受,而非纯粹的过量饮酒。

5. 伊斯兰教文化误读•背景:伊斯兰教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化特点。

•误读例子:一些外国人可能会将伊斯兰教与恐怖主义等等联系起来,认为伊斯兰教信徒普遍具有极端思想。

•解释:实际上,伊斯兰教的信徒大部分都是和平主义者,尊重生命和他人。

恐怖主义行为与伊斯兰教教义的解释和实践是两码事,不能简单将二者混为一谈。

文化误读的例子

文化误读的例子

文化误读的例子
1. 在西方国家,许多人会将日本的鞠躬礼仪误解为弯腰表示崇敬或讨好对方的行为,然而在日本,鞠躬是用来表示尊重、感谢或道歉的正式礼仪。

2. 在中国,长辈之间会给晚辈红包作为新年或生日的礼物,但是在西方国家,给钱袋子作为礼物被视为不合适的行为,因为在他们文化中这样做被视为贿赂或炫耀财富。

3. 在印度,左手被视为不洁的,因此用左手接受食物、递送物品或触摸他人被视为不礼貌的行为。

然而,在西方国家,没有明确的禁忌,左手使用被视为个人的选择。

4. 在阿拉伯和穆斯林国家,女性头部和身体的裸露被视为不合适和冒犯的行为,因此穿着过于暴露或不遮盖头部是被禁止的。

然而,在西方国家,允许个人自由选择着装风格,裸露和不遮盖头部被视为个人权利和表达自由。

与外国人交流产生误解的例子

与外国人交流产生误解的例子

与外国人交流产生误解的例子与外国人交流时产生误解是很常见的。

这些误解可能是由于语言的障碍、文化差异或其他各种原因造成的。

以下是一些生动、全面且有指导意义的例子。

首先,语言障碍是产生误解的一个主要原因。

比如,当一个中文母语者尝试用英语与一个英文母语者交流时,可能会出现词汇、语法或发音上的困难。

有时候,即使两个人使用相同的语言,他们也可能有不同的方言或口音,这可能导致彼此之间的理解困难。

此外,一些习惯用语、俚语或常见的口头禅可能会让外国人感到困惑,因为这些表达在他们的文化中可能没有相似的用法。

其次,文化差异也是造成误解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信仰和社会习俗。

因此,一个国家的行为在另一个国家可能被视为不礼貌或冒犯。

举个例子,中国人通常喜欢在就餐时大声说话,因为这被视为一种热情和开放的方式。

然而,在一些西方国家,高声说话被视为不礼貌和缺乏礼仪。

因此,如果一个中国人在国外大声说话,可能会被误解为粗鲁或讨厌。

同时,身体语言也是文化差异的体现。

一个简单的动作或手势在不同的国家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比如,以大拇指表示“好”在许多西方国家是肯定的,但在某些亚洲国家,特别是在东南亚国家,这被视为冒犯。

另外,某些事物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

比如,颜色的象征意义在不同的国家和文化中可能有所不同。

在中国,红色通常象征着吉祥和喜庆,而在西方,红色通常与危险或警示相关联。

如果一个外国人在中国房间里戴着一顶红色帽子,中国人可能会以为这个人是幸运的,而实际上,他可能只是为了防晒而戴上它。

这种误解可能导致不必要的困惑或误解。

为了避免这些误解,我们应该加强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技能。

这包括学习外语、了解其他文化背景和习俗、尊重他人的差异、提高沟通技巧等。

同时,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以便能够从交流中学习并适应不同的观点和方式。

总之,与外国人交流时可能会产生误解,这可能是由于语言障碍、文化差异或其他原因造成的。

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例子

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例子

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例子跨文化交际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交际的过程。

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社会习惯、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差异,很容易发生语用失误。

本文将介绍一些典型的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例子,并分析造成这些失误的原因。

首先,一个常见的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是由于使用姓氏或称谓的问题。

在中国文化中,通常使用姓氏来称呼对方,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习惯用名字来称呼对方。

因此,当中国人用姓氏来称呼西方人时,可能会给人一种陌生、冷漠的感觉,甚至被认为是不友好的行为。

另外,在一些亲密关系中,中国人习惯使用亲昵的称谓,比如“老婆”、“宝贝”等。

但在英语中,这样的称呼可能显得过于亲密,会让西方人感到不舒服或误会您的意图。

其次,在跨文化交际中,礼貌用语的使用也经常容易出现问题。

中国文化中注重礼貌和尊重他人,在与人交谈时会频繁使用各种礼貌用语,比如“请”、“谢谢”等。

然而,在一些西方文化中,人们更注重直接、简洁的表达方式,而过多使用礼貌用语可能被误认为拖延时间或虚伪。

另外,有些西方国家也存在类似于中国的礼节,例如日本的鞠躬礼。

如果外国人在不了解这些礼节的情况下,可能会给对方留下不专业或不懂规矩的印象。

再次,幽默和讽刺是跨文化交际中容易出现误解的领域。

幽默在不同文化中有着巨大的差异,一个文化中的笑话在另一个文化中可能会被误解或毫无反应。

例如,在英语中,讽刺和挖苦是很常见的幽默方式,但在某些亚洲文化中,这种方式是被视为不尊重或冒犯他人的行为。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需要特别谨慎地使用幽默和讽刺,以免引起误解或冲突。

最后,语言的直接性和间接性在跨文化交际中也常常导致失误。

中国文化中,人们倾向于使用间接的语言方式,通过暗示和含蓄来表达自己的意图。

然而,在一些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直接、直截了当的语言表达方式。

因此,当中国人使用间接的语言方式与西方人交流时,可能会导致信息传达不准确或引发误解。

另外,一些文化中还存在着不同的沟通风格,比如低沉的声音和避免直接目光接触等,在跨文化交际中也需要特别注意。

新闻传播中的跨文化交流与误读问题分析

新闻传播中的跨文化交流与误读问题分析

新闻传播中的跨文化交流与误读问题分析新闻传播中的跨文化交流与误读问题分析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流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

而新闻传播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方式,也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跨文化交流。

然而,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新闻传播中存在着许多跨文化误读的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语言层面的误读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因此,在新闻传播中,语言层面的误读是最为常见的问题之一。

例如,英语中的“table”在法语中是“tableau”,在西班牙语中是“mesa”,在中文中是“桌子”。

如果一个英语新闻报道中提到了“table”,但没有解释清楚具体指的是哪种语言中的“table”,那么读者就可能会产生误解。

此外,在新闻报道中,一些常用的词汇可能在不同文化中有着不同的含义。

例如,“自由”这个词在西方国家中通常被视为一种价值观,而在中国等国家中则更多地被理解为政治概念。

如果新闻报道中没有对这些词汇进行准确的解释和说明,那么就容易产生误读。

二、价值观层面的误读除了语言层面的误读之外,新闻传播中还存在着价值观层面的误读。

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价值观差异,这也是导致跨文化误读的一个重要原因。

例如,在西方国家中,个人主义是一种普遍的价值观,而在中国等东方国家中,集体主义则更为重要。

如果在新闻报道中没有考虑到这些差异,就容易引发误读。

此外,不同文化之间对于某些事件或现象的看法也可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例如,在西方国家中,同性恋婚姻已经被合法化,并且得到了广泛的支持,而在中国等国家中则仍然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如果在新闻报道中没有考虑到这些差异,就容易引发误读。

三、历史文化背景层面的误读除了语言层面和价值观层面之外,新闻传播中还存在着历史文化背景层面的误读。

不同文化之间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也会影响人们对于某些事件或现象的看法和理解。

例如,在中国等东方国家中,烈士牺牲是一种受到广泛尊敬和崇拜的行为,而在西方国家中,则更多地强调个人英雄主义和个人奋斗精神。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语义误解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语义误解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语义误解【摘要】当今时代,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这种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经常产生语义误解的现象。

语义误解的出现,源自一、引言随着我国的开放与发展,对外联络、交流的机会日益增加。

然而,当我们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人进行交流时,往往会发觉有时无法明了对方的意思,双方的语言交流没有能传达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

这就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中西方语义误解,它不但影响了交流双方的沟通、理解,还有可能导致某些洽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语义误解,了解语义误解的成因,有助于我们消除交流的障碍,解决在跨文化交际中所遇到的困难。

本文分析了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语义误解的类型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在跨文化交际中尽可能避免语义误解的对策。

二、类型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中西方语义误解,最为常见的是信息接收方出错和信息提供方出错两大类。

[1]1.信息接收方出错[例1]一位中国留学生看到他的美国同学患了感冒,好心地说:“你的衣服太薄了,回去多穿些吧。

”然而,这句关心的话却让美国同学有些反感。

信息提供方:关心他人。

信息接收方:干涉他人。

[例2] “你去哪儿?”这样的问句,在中国人的交谈中不足为奇。

但在西方人的观念里,这样的问题涉及了个人隐私,是一种失礼的提问。

信息提供方:问候。

信息接收方:讯问。

[例3] 一位美国学生向帮助了他的中国教授表达了谢意,教授说:“不客气,这是我应该做的。

”教授的回答让美国学生感到“被泼冷水”,因为在他看来“这是我应该做的”表明了教授之前根本没有想要提供帮助。

信息提供方:乐意帮忙。

信息接收方:只是出于工作而帮忙。

由此可以看出,信息从提供方传递到接收方时,意义完全变化,变化的原因便是接收方产生了误解,显然这一类语义误解由接收方产生。

2.信息提供方出错同样,信息提供方传递的信息往往会存在偏差。

例如,一个中国人向他的美国朋友求助时,用了“I beg you”(我求求你)的表达方式,显然他并不了解“I beg you”的“乞求”语气很重。

中外文化差异造成的十种误会_中外文化误解的例子

中外文化差异造成的十种误会_中外文化误解的例子

中外文化差异造成的十种误会推荐文章圣诞节各国的美食大全_圣诞节习俗文化热度:迪拜的风俗礼仪和禁忌都有哪些热度:美国的重要节日介绍_各个月份重要节日热度: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书热度:关于愚人节历史背景介绍热度:你和老外闹过笑话或者误会吗?了解由于中外文化的差异而容易造成的误会,更好地老外轻松相处。

以下是店铺给大家带来中外文化差异造成的十种误会_中外文化误解的例子,以供大家参阅!中外文化差异造成的十种误会1:赞美西方人乐于赞美别人,同时也乐于接受别人的赞美。

而中国人为了显示谦恭,常常会“拒绝”他人的赞美。

这种“拒绝”会让老外觉得莫明其妙,好像你不领他的情似的。

还有,中国人出于礼貌,或者想跟人套近乎,总是愿意说些关心人的话。

为了献殷勤,我们常喜欢对客人说"You must be tired? Have a good rest."。

然而,普通的问候之语却有可能让西方人误解为你对她的身体状况表示担忧。

他们很喜欢别人夸他们年轻、强壮,如果你质疑他们的身体健康,他们甚至会发怒的。

中外文化差异造成的十种误会2:致谢中国人认为对家里人或者好朋友的帮助是one's own obligation, no need to thank or be thanked,彼此根本不必说谢谢,说了反而显得关系生分。

而老外对家人或者朋友的帮忙都习惯说谢谢,他们期待politeexpressions like "please", "thank you", etc.。

所以,和老外相处,千万不要吝啬“谢谢”两个字。

“谢”少了只会让老外觉得你羞涩且不懂礼貌。

中外文化差异造成的十种误会3:出游中国人结伴出游的时候,如果买什么东西,花钱的那个人一般都会先统计有几个人,然后按照人头购买东西,即便有人之前客气地说不要,中国人还是会给他买上一份。

When a Chinese offers refreshments or drinks to his colleague, his colleague often declines the offer politely, because he doesn't want to trouble the person who offers and it also shows his politeness. Normally the person who offers still prepares or buys refreshments or drinks, and this will be expected by his colleague. Sharing food and drink when going out together is common among colleagues and friends。

跨文化交流中的误读与理解——以中西方节日庆祝方式的差异为中心

跨文化交流中的误读与理解——以中西方节日庆祝方式的差异为中心

跨文化交流中的误读与理解——以中西方节日庆祝方式的差异为中心咱们都知道,现在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了,不同国家的人之间交流也越来越多。

这当中啊,就有很多跨文化交流的事儿。

就拿中西方节日庆祝方式来说吧,这里面的学问可大了,也特别容易产生误读或者让人不理解的地方呢。

就说咱中国的春节吧,那可是一年当中最盛大的节日。

一到春节啊,全家老小都得聚在一起,热热闹闹的。

家里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贴上红红的春联,放起鞭炮来噼里啪啦的,那声音可喜庆了。

年夜饭更是丰盛得不得了,各种好吃的,像饺子啊,鱼啊,都是有寓意的,饺子象征团圆,鱼代表年年有余。

而且春节期间走亲访友,互相拜年,长辈还会给晚辈压岁钱呢。

这整个春节的氛围就是那种浓浓的家庭团圆、欢乐祥和的感觉。

再看看西方的圣诞节。

那也是个超级重要的节日呀。

到处都装饰着圣诞树,挂满了彩灯、小饰品啥的,一闪一闪的可好看了。

圣诞老人是圣诞节的标志性人物,传说他会在平安夜坐着驯鹿拉的雪橇,从烟囱钻进屋里,给乖孩子送礼物。

西方家庭在圣诞节的时候也会团聚在一起,吃大餐,交换礼物。

但是呢,要是不了解这些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就很容易产生误读。

比如说,有些西方人可能觉得春节放鞭炮太吵闹了,不明白为啥中国人这么热衷于这种喧闹的庆祝方式。

其实啊,这放鞭炮是有着驱赶年兽的古老传说的,而且这喧闹声也是一种喜庆的表达,是大家对新年的热情欢呼呢。

反过来,咱中国人可能也不太理解为啥西方的圣诞节要弄个圣诞老人送礼物。

在咱的观念里,礼物更多是亲人朋友之间直接赠送,而不是靠一个虚构的圣诞老人。

这就是文化差异造成的呀。

我就假设这么个场景啊,有个中国留学生在国外过圣诞节。

他可能就会觉得很新奇,但是如果他不深入去了解这个节日背后的宗教意义、文化传统啥的,他就只是表面上跟着凑个热闹,吃个大餐,收个礼物。

而对于那些西方的同学来说,如果他们不了解中国春节的文化内涵,就可能只是觉得这是个东方人很重视的节日,有很多奇怪的习俗,像贴春联、给压岁钱之类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文化在交流中误读对方的例证误读这一概念原本用于描述阅读活动中的某种现象,通常在两层意义上被使用:一种是本意,英文表述为“misread”,释为“read and interpretwrongly”,意指在阅读活动中错误的或者不正确的理解和解释。

很显然,这里的误读就是错误。

另一种理解则把误读看作是对作品本文的创造性背叛。

这种误读尽管可能是对作者原意的背离,但却是一种“创造性背离”。

但把这一概念引入到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领域,考察人们在接受和理解异质文化时的反应,或者说处理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时,我们会发现,同样存在着消极的与积极的误读现象。

由于每一种文化都有自身的精神传统及其独特的规定性特征,是一个有生命力的主体,作为他者的文化主体并不是沉默无声、可以任由人随意解释的,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如果无视别国文化的历史传统和现实背景,就有可能出现完全错误的理解。

下面我就简单分类谈谈中外文化在交流中误读对方的例证一、对文化基本内容的误读18世纪以前相当长的时间里,许多西方学者都认为中国文化发源于古代埃及文明。

又如在西方20世纪60年代的特定历史背景之下,一些西方知识分子对中国的“文革”所产生的乌托邦想象,17、18世纪,启蒙主义思想家将中国视为理想的“乌托邦”库藏,作为文明象征的典范或乌托邦,中国形象首先发挥了巨大的参照系的功能,许多启蒙思想家都拿有关中国的材料来比照批判欧洲社会。

另一方面,中国的这个典范或“乌托邦”还对启蒙思想家的社会改造方案起到示范作用,成为激发、刺激欧洲文明走向进步的一个精神动力。

,这些显然都属于对另一文化产生的背离其基本内容的误读。

二、受自己主观动机的支配而对异质文化进行某种程度的改造,属于有意识的误读。

例如,欧洲的耶稣会教士来到中国,为了达到证明和传播天主教义的目的,他们在译介中国文化典籍时就会有意识地运用基督教文化观念来加以曲解和附会,比如著名的“以耶释儒”模式。

再如,众所周知,近现代中国思想和文学借鉴和吸取了很多西方成果,由于这种借鉴发生在特殊的半殖民历史背景之下,因此民族自强就成为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学的一个深层的意识原动力,在此基础之上的思想启蒙和文学实践在援引外来文化资源时都往往会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

例如严复在引进和介绍进化论时,就对达尔文、赫胥黎、斯宾塞等人的进化论学说进行了一番取舍和改造,吸收了达尔文、赫胥黎的“物竞天泽、适者生存”的学说,吸取了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但又不同意斯宾塞“任天为治”的观点,而采纳了赫胥黎的“与天争胜”的观点,把所有这些整合为一种特殊的进化论,强调社会进步和自强图存的观点,指出中国在民族生存的竞争中,只有发愤图强、变弱者为强者,才能立于世界。

很显然,在主观动机的支配下,译者对西方的进化论学说进行了某种程度的有意识偏离(但这种偏离的确起到了激励民族自强的目的)。

在中国现代思想和文学史上,这种因为接受主体的主观需要,以“拿来主义”姿态而产生的对异质文化的改造和取舍,可以说比比皆是。

三、不同文化传统所形成的特定审美习惯的差异,诸如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习俗等,也会给人们对异质文化的理解带来一定障碍。

翻译界有名的东西风之争就是一例。

基于地理环境的原因,东风在中国人看来和煦而温暖,代表着春天和美好的事物;而在英国人眼中,东风凛冽刺骨,西风才带着温和的暖意。

可以想象,这种不同的理解习惯令英国读者在看到“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意象或中国读者在读到英国诗人笔下“这是暖风哟,西风哟,充满了小鸟的歌唱”等诗句时多少会感到一丝困惑。

再如,18世纪的欧洲崇尚中国工艺品,尤其是中国瓷器被大量进口和仿造。

有时中国工匠喜欢在瓷器上绘制蝙蝠(五只蝙蝠象征五福临门),但这对于欧洲人来说是则不可思议的,因为在西方向来流行着关于吸血蝙蝠的可怕传说。

历史文化习俗的差异带来的不同理解可见一斑。

改编自《木兰辞》的美国动画片《花木兰》也是一个颇有意思的例子。

在中国古代文化语境下,《木兰辞》中的花木兰主要突出其忠孝两全的一面,而美国动画版的花木兰,首先是一个不事脂粉不合流俗的女子,是一个在世俗生活中自我价值得不到体现的孤独个体,随后在替父从军建立军功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价值。

很明显,这是一个充满西方精神和个体意识的花木兰,在其中我们甚至能看到当代女性主义的某些观照视角。

又如由于美国诗人庞德对于汉字和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些并不完全准确的理解,却激发了他翻译并模仿中国古诗的热情,掀起了英美诗坛的汉诗热,并引发了著名的意象派诗歌运动。

庞德等人对于意象的理解和中国古诗中呈现的意象其实并不相同,他们对中国古诗的推崇中也不乏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和变形改造,但正是这种改造却带来了英美意象派诗歌这一全新的既不同于中国古诗、又不同于英美传统诗歌的新的文学成果,这里的误读显然有其积极作用。

更富于意味的是,意象派诗人所提出的不用典故、不用陈腐套话等主张,又被中国现代新文化运动的主将胡适加以创造性误读。

胡适的意图在文化改良,而意象派旨在诗歌传统自身的革新,二者的语境和实质意义并不完全相同,而且胡适本人所作的《尝试集》也和意象派诗歌完全不是一回事儿,但这并不妨碍胡适将意象派的某些诗歌主张用于白话文学的倡导,成为他批判传统文化的武器,从而开创了中国新诗写作的局面。

四、中国文化规范:“形式大于内容”文化规范树立了在一个社会中群体或个体需要遵守的思想观念,是其行为的指导。

在中国对外传播中,对于文化规范的诠释可以直接帮助其他国家的受众理解中国人在与社会进行互动时,许多日常行为和习惯是受到了哪些文化因素的影响。

一直以来,中国对外媒体在展示中国文化规范时基本的着眼点都是输出信息和相关知识,欠缺对中国文化规范内涵的系统性梳理,未能厘清中国文化规范逐渐的和自然的演化进程。

此外,相关栏目设置缺乏内在关联和整体的统一布局,不能够形成相互补充。

以央视九套为例:2009 年最新改版后,该频道推出的直接展示中华文化的自办栏目主要是Cultural Express, Cross Over, RediscoveringChina 和Travelogue。

通过内容分析不难发现这些栏目关注的多是自然风光、文化活动资讯和外国人里的中国通等。

即便涉及一些文化习俗也多是停留在介绍的层面。

因此,海外观众仅凭这些“形式大于内容”的节目难以理解中国文化规范的渊源。

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是,英国《卫报》记者在2006 年赴重庆采访,当地的一位商人邀请他去某高档夜总会,最低消费是每桌800 元。

后来,该记者在其题为Invisible City 的新闻特写中详细描写了这次宴请,并对比了重庆的“棒棒”(搬运工)每天工作12小时也不过才赚20 元,以此影射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不仅出现了严重的贫富悬殊问题,还存在着富人挥金如土等道德危机。

实际上,这个结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中国文化规范的误读。

中国人喜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因此,在款待尊贵的朋友时会慷慨解囊以示尊重。

但是西方人的习惯就不是如此,更多的时候他们会觉得轻松随意是最重要的。

五、中国文化信仰(theCultural Belief):“向钱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致力于经济发展,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

长期以来,对外宣传被视为外经外贸的桥梁,要为发展外向型企业和经济服务。

按照这种指导思想,中国对外媒体将重点放在介绍外经贸政策、宣传投资环境和提升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等方面。

在报道中国的经济成就时,通过分析报道对象不难发现新闻源比较单一,唯有那些知名企业、著名企业家才会被视为“楷模”。

整体的感觉是如果统计显示你做得好,你才具备国家对外宣传的价值。

如此一来,给人的印象是中国人看重成败,且成败中还要论等级,但评价的标准无外乎是利润,一个“钱”字。

此外,就报道手法而言,对外媒体的经济类新闻一律是硬新闻,用统计数字当作背景信息,用洗练到近乎是刻板的事实陈述代替深入分析。

读罢新闻,国外观众除了掌握一些似乎是“来源可靠”(reputablesource) 的信息外,别无所获。

即便推出一些特写、专访或者纪录片,宗旨也大多是强调某企业是怎样艰难地由小做大,或某企业家是如何克服困难百折不挠,夜以继日地工作,带领大家加班加点等。

诚然,这种文化信仰是符合中国传统文化认同的。

这些美德也是当今中国必须传承和弘扬的。

但是,问题在于不同文化信仰的差异极大,比如西方人就不会把拼命工作视为是积极的人生态度。

因此,如果想避免文化误读还需要重视文化内容,要进行更为细致、全面和精辟的文化阐释,才能帮助不了解中国文化历史演进的西方人体会中国人为什么会接受并赞同这种信仰。

不然,反而会让西方受众觉得中国人为了积累财富是可以牺牲一切的,包括家庭、爱好甚至健康。

六、有关“性”方面中国人认为西方人性开放,澡堂妓院到处都是。

性开放是中国人对西方最大的误解。

西方人从情侣关系到婚姻,感情也是专一的。

这些国家除了高档宾馆和美容场所,连洗浴中心都看不到。

所谓的红灯区,一般在个别港口城市才有,清一色的橱窗女郎模式,让有正常生活的人望而却步。

所谓西方性开放,只不过是没有处女情结这个封建标签。

西方女人认为中国男人对性不感兴趣。

好莱坞电影中中国男人的形象极少,即使偶然出现(包括那些著名的功夫明星)也都表现出不近女色。

同时,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中国自己的电影在表现男女爱情上也很含蓄,中国人在爱情上同样含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给不含蓄的西方人以中国男人对性不感兴趣的印象。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男女授受不亲”,所以中国人对男女关系特别敏感,而由于同性恋的缘故,西方人对同性关系更注意一些。

在海外的中国人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一差异,也很容易给人留下“对性不感兴趣”的印象。

比如,一个中国女留学生的男友在另外一个城市,每次来看她都借宿于当地另外一个中国男留学生的宿舍。

中国留学生之间这种相互帮助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时间一长,那个中国留学生的外国同屋们就在悄悄议论,“那个中国人是个同性恋,因为我们经常发现他和另外一个中国男人睡在一张床上。

”不能小看这些对中国文化信仰的误读,它直接影响到了中国的形象以及发展空间。

中外文化在交流中误读对方的例证还有很多,如西方鼓吹中国威胁论,从1998年开始,中国每两年发表一份国防白皮书,一再强调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和永远不称霸、反对军备竞赛的主张。

这种不厌其烦的耐心,并未改变国际上此起彼伏、新版迭出的“中国军事威胁论”。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中国快速发展和崛起,各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如风如雨,此起彼伏。

还有西方翻译李渔的著作《肉蒲团》,认为书中主角未央生的生活方式就是中国青年学生的生活方式,还把《肉蒲团》这一独特著作当成了中国文学的共性的普遍性代表,是对中国文化的误读。

中西方要加强文化交流,彼此增进了解,减少文化误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