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数学衔接(精品课程)
初高中数学衔接讲义
初高中数学衔接讲义一、课程简介本讲义旨在帮助初高中学生顺利衔接高中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成绩。
本讲义涵盖了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高中数学的新内容,包括函数、数列、不等式等。
通过本讲义的学习,学生将掌握高中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包括代数、几何等。
了解高中数学的新内容,包括函数、数列、不等式等。
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高中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三、课程内容初中数学知识回顾初中数学知识是高中数学的基础,因此在本讲义的开始,我们将对初中数学知识进行回顾。
包括代数基础知识(如代数式、方程、不等式等)、几何基础知识(如三角形、四边形、圆等)以及统计基础知识(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
高中数学知识介绍本讲义将介绍高中数学的新内容,包括函数、数列、不等式等。
通过具体实例和练习题,帮助学生了解这些概念和方法的基本应用。
此外,本讲义还将介绍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如分类讨论、归纳推理等。
典型例题解析本讲义将选取一些典型例题进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初中和高中的数学知识的应用方法和解题思路。
通过这些例题的解析,学生将掌握解题技巧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趣味知识拓展本讲义将穿插一些数学趣味知识,包括数学历史、数学文化等方面。
这些内容将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练习题及答案本讲义将提供一定数量的练习题,包括初中和高中数学知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解题能力。
同时,本讲义还将提供参考答案,供学生自我评估和纠正错题使用。
四、课程安排本讲义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进行安排。
一般情况下,建议按照每周2-3课时的学习进度进行学习。
具体安排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时间情况进行调整。
五、总结通过本讲义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初中和高中的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高中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初高中数学的衔接》课件(2024)
03
数的概念扩展
从有理数扩展到实数,包 括无理数和复数,理解数 的连续性和完备性。
2024/1/30
式的概念深化
掌握代数式、多项式、分 式等概念,理解式的运算 和化简方法。
数论基础
了解整除、同余等基本概 念,掌握质数、合数、最 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等 知识点。
8
方程与不等式解法提升
方程解法提升
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到高 次方程和分式方程,掌握各种方程的 解法,理解方程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 。
回顾初中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 性质和定理,如点、线、面、角
、三角形、四边形等。
总结初中平面几何的常见题型和 解题方法,如相似三角形、全等
三角形、圆的性质等。
强调平面几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 用,如测量、建筑、设计等。
2024/1/30
12
立体几何初步认识及空间想象力培养
介绍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如点、线 、面、体、平行、垂直等。
课后复习
及时复习学过的知识,巩固记 忆并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独立思考
遇到问题时,尝试独立思考并 解决问题,培养自己的数学思
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4/1/30
25
备考技巧分享:如何有效复习和应对考试
系统复习
做题训练
在考试前进行系统的复习,梳理知识脉络 和重点难点,确保对知识点的全面掌握。
通过大量的做题训练,提高解题速度和准 确性,培养自己的应试能力。
、切线等。
14
04 概率统计部分衔 接要点
2024/1/30
15
概率论基本概念及计算方法
2024/1/30
事件的概率定义及性质
01
了解概率的直观意义,掌握概率的加法公式、乘法公式等基本
2024年度高中数学件初高中数学课堂衔接ppt课件
教师点评与指导
2024/3/24
点评内容
针对学生的讨论、讲解和展示进行点评,总结亮点和待改进之处 。
指导方法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需求,给予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方法指导。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
26
TH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NKS
感谢观看
2024/3/24
27
2024/3/24
14
04
初高中数学衔接点分析
2024/3/24
15
代数衔接点
数的概念扩展
从有理数扩展到实数,引入无理 数和复数,理解数的连续性和完
备性。
代数式的运算
掌握整式、分式的四则运算,理 解因式分解、配方等代数变形方
法。
方程与不等式
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 到高次方程、分式方程、无理方 程等,理解方程的解法与性质; 掌握不等式的性质与解法,如一
1 2
空间几何体
认识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 ,能够描述这些几何体的形状和大小。
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
理解空间中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掌握直 线与平面平行、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空间向量及其运算
3
理解空间向量的概念,掌握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 和数量积运算,能够运用向量方法解决立体几何 问题。
包括圆的性质、圆的周长与面 积、扇形等。
空间图形
包括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圆锥等空间图形的性质与计算
。
2024/3/24
8
概率与统计初步
概率初步
包括事件的概率、互斥事件与 对立事件、条件概率等。
2024/3/24
统计初步
初高中数学衔接课高一PPT课件
第17页/共19页
预祝经纶学子们愉快 地生活在这片数学天地 中。
经纶助我长成才,我 为经纶添光彩。
第18页/共19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19页/共19页
4.选修课程:
由4个系列组成:
系列1:2个模块组成 (文科必选 课程)
选修1—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 程、导数及其应用。 选修1—2:统计案例、推理与证明、数系 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框图。
第4页/共19页
4.选修课程:
系列2:3个模块组成 (理科必选课程) 选修2—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 与方程、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选修2—2:导数及其应用、推理与证 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选修2—3:计数原理、概率、统计案
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的数学内容,包括5个模块: 数学1: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I)
(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 数学2: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数学3:算法初步、统计、概率。 数学4:基本初等函数(II)(三角函数)、平面
向量、三角恒等变换。 数学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
第3页/共19页
• 系列4:10个专题组成(有选择的作为理科高考内容) • 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 • 选修4—2:矩阵与变换。 • 选修4—3:数列与差分。 • 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 选修4—5:不等式选讲。 • 选修4—6:初等数论初步。 • 选修4—7:优选法与试验设计初步。 • 选修4—8:统筹法与图论初步。 • 选修4—9:风险与决策。 • 选修4—10:开关电路与布尔代数。
3 选修系列2中三个模块,每个模块2个学分,共6个学 分。
4 选修系列3中六个专题,每个专题1个学分,每两个 专题组成一个模块。
数学初高中衔接教案精华
数学初高中衔接教案精华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顺利过渡到高中数学的学习,并掌握一些高中
数学的基础知识。
教学内容: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连接,包括函数、方程、不等式等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函数的概念和性质、方程的解法、不等式的解法。
教学难点:初步接触高中数学的抽象性和深度,需要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和思维的跳跃。
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函数的概念,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讲解:介绍函数的定义和性质,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函数概念的正确理解。
3.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函数的应用,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4.导入:引入方程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实例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5.讲解:介绍不等式的性质和解法,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不等式概念的正确理解。
6.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不等式的应用,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7.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之间的衔接,帮助学生更好
地过渡到高中数学的学习。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高中数学的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
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逐渐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节奏和内容。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理解和掌
握本节课的内容。
初中、高中数学衔接课课件
转化与化归思想在初 中数学中的应用
在初中数学中,转化与化归思想经常 用于解决一些看似复杂或陌生的问题 。例如,通过将多边形问题转化为三 角形问题、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 程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 决问题。
转化与化归思想在高 中数学中的应用
在高中数学中,转化与化归思想的应 用更加深入和广泛。例如,在解析几 何中将曲线方程转化为标准形式、在 数列中将递推关系转化为通项公式等 都需要运用到转化与化归思想。掌握 转化与化归思想对于提高学生数学解 题能力和培养创新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
数形结合思想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
在高中数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更加深入和广泛。例如,在解析几何、立体几何、三角函数等领域
中,许多问题都需要通过数形结合来找到解决方案。掌握数形结合思想对于提高学生数学解题能力和培
养空间想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5
转化与化归思想在解题中体现
转化与化归思想概述
转化与化归是一种将复杂问题转化为 简单问题、将陌生问题转化为熟悉问 题的思想方法。通过转化与化归,可 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提高解题效率。
解析式的影响。
2024/1/26
13
利用导数研究函数单调性和极值问题
2024/1/26
导数的概念与计算
01
理解导数的定义和几何意义,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和
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函数的单调性
02
利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理解函数单调性与导数符号的关
系。
函数的极值
03
掌握函数极值的定义和判定方法,理解函数极值与导数零点的
6
02
数与代数基础衔接
2024/1/26
7
整数、有理数及无理数概念拓展
初高中数学衔接讲座课件
概率与统计衔接点
概率初步知识
初中数学中的概率初步知识在高中阶段将更加深入,涉及 到条件概率、事件的独立性等,需要学生掌握概率的基本 思想和方法。
统计初步知识 初中数学中的统计初步知识在高中阶段将更加详细,涉及 到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概率分布等,需要学生提高数据处 理和分析能力。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高中数学引入随机变量及其分布,为描述随机现象提供数 学模型,需要学生掌握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连续 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密度等知识。
古典概型和几何概型的计算 和应用
02
01
03
统计图表的认识和制作,如 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等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包括数 据的来源、数据的分类和整
理方法等
04
05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统 计量的计算和应用
03
高中数学新增知识点介绍
函数与导数
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 对数函数等基本函数的图像与性 质。
初高中数学衔接讲座 课件
目录
• 引言 • 初中数学知识点回顾 • 高中数学新增知识点介绍 • 初高中数学衔接点分析 • 学习方法与技巧分享 • 案例分析:成功跨越初高中衔接阶
段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帮助学生了解初高中数学知识的差异和联系 01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为高中数学学 02 习打下基础
针对高中数学的特点,指 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 法和思维习惯。
个性化辅导
心理疏导
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 制定个性化的辅导计划, 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
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及 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 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案例三:家长如何助力孩子跨越衔接阶段
(2024年)初高中数学衔接讲座4
3
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结合
了解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区别与联系,能够在 证明过程中灵活运用这两种推理方法。
2024/3/26
21
反证法等证明方法介绍
01
02
03
反证法的基本思想
了解反证法的基本思想, 即通过假设命题不成立来 推导出矛盾,从而证明原 命题成立。
2024/3/26
反证法的应用
掌握反证法在数学证明中 的应用,能够运用反证法 证明一些难以直接证明的 命题。
7
数与式概念扩展
自然数、整数、有理数、实数 的概念回顾与扩展,理解数轴 和数的性质。
2024/3/26
代数式的分类与概念,如整式 、分式、根式等,掌握各类代 数式的性质和运算规则。
绝对值的概念与性质,理解绝 对值在数轴上的意义,掌握绝 对值的运算规则。
8
方程与不等式解法提升
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回顾与提升,理解方程的解与解集的概念。
18
05
逻辑思维与证明方法培养
Chapter
2024/3/26
19
逻辑推理能力训练
2024/3/26
命题与推理
01
了解命题的基本概念,掌握推理的基本方法,如直接推理、间
接推理等。
逻辑联结词与复合命题
02
理解逻辑联结词(如且、或、非)的含义,掌握复合命题的构
成及真假判断。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
初中数学问题通常较为直接,高中数 学问题则需要更多的分析和思考。
2024/3/26
5
学习方法与习惯调整
• 初中数学可以通过大量练习来提高成绩,高中数学则需要更多的思考和 总结。
• 初中数学可以依赖老师和课本,高中数学则需要更多的自主学习和探究 。
初高中数学衔接讲座
逻辑推理规则
掌握基本的逻辑推理规则 ,如假言推理、拒取式等 ,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 中。
命题的真假判断
学会判断命题的真假,理 解命题之间的关系,如等 价、蕴含等。
排列组合问题解决方法探讨
排列与组合的定义
了解排列与组合的基本概念,理 解其区别与联系。
排列组合公式
掌握基本的排列组合公式,如n个 元素的全排列、从n个元素中取出 m个的组合数等。
得到答案。
逻辑推理法
通过逻辑推理和分析问 题条件,逐步推导出结
论。
高中阶段新引入解题方法介绍
01
02
03
04
函数法
利用函数的概念和性质,通过 构造函数、分析函数图像和性
质求解问题。
数形结合法
将代数问题和几何问题相结合 ,通过图形直观展示数量关系
,简化计算过程。
归纳法
通过观察、实验、猜想、证明 等步骤,发现问题的规律和一
解题方法
探讨解决排列组合问题的常用方法 ,如捆绑法、插空法、隔板法等, 并能够灵活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概率论基础概念及其在生活中应用
概率论的基本概念
了解随机事件、概率、条件概率等基 本概念,理解其含义和性质。
概率在生活中的应用
探讨概率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风险评 估、决策分析、游戏策略等。
概率的计算方法
高中数学考试趋势预测
强调数学思想与方法
高中数学考试将更加注重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如函数与方 程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等。
创新型题目增多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高中数学考试将增加一些创 新型题目,如开放性问题、探究性问题等。
与实际应用结合更紧密
高中数学考试将更加注重数学与实际应用的结合,考查学生运用数 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高中数学衔接课教案
初高中数学衔接课教案教案标题:初高中数学衔接课教案教学目标:1. 确保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的掌握,并能够灵活运用。
2. 为学生提供初高中数学知识的衔接,使他们能够顺利过渡到高中数学学习。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复习和巩固初中数学知识。
2. 引入高中数学概念和思维方式。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高中数学概念和思维方式。
2. 如何帮助学生将初中数学知识与高中数学知识进行衔接。
教学准备:1. 教材:包括初中数学教材和高中数学教材。
2. 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介绍初高中数学衔接的重要性。
2.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复习初中数学知识(20分钟)1. 复习初中数学知识点,如整数、分数、代数等。
2. 提供一些初中数学题目进行巩固练习。
三、引入高中数学概念(15分钟)1. 引导学生了解高中数学的学科内容和学习方法。
2. 介绍高中数学中的新概念,如函数、三角函数等。
3. 通过示例和图示等方式让学生初步理解高中数学概念。
四、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25分钟)1. 分析初高中数学知识的差异和联系。
2. 引导学生将初中数学知识与高中数学知识进行对比和衔接。
3. 提供一些综合性的题目,让学生运用初中数学知识解决高中数学问题。
五、培养数学思维能力(20分钟)1. 进行一些数学思维训练,如逻辑推理、问题解决等。
2. 引导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和思路。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以便更好地改进教学。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和习题。
2. 建议学生积极参加数学竞赛和活动,拓宽数学视野。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态度。
2. 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和作业的情况。
3. 学生对数学概念和解题方法的理解程度。
初高中数学衔接课(高一)PPT课件图文(2024)
02
展示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像,分析三角函数的
周期性、奇偶性、单调性等性质。
三角恒等变换
03
介绍三角恒等式,如和差化积、积化和差等公式,以及它们在
三角函数计算中的应用。
13
数列与数学归纳法
2024/1/29
数列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阐述数列的定义、数列的通项公式及递推公式等基础知识 。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
详细讲解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定义、性质及求和公式。
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
介绍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及步骤,通过实例演示数学归纳法 在证明数列问题中的应用。
14
04
初高中数学衔接关键点分析
2024/1/29
15
思维方式转变
从具象到抽象
初中数学以具象思维为主,而高 中数学则更强调抽象思维,需要 学生逐渐适应并培养抽象思维能
力。
从静态到动态
初中数学问题多为静态的,而高 中数学则涉及更多动态变化的问 题,需要学生理解并掌握变量之
间的关系。
从单一到多元
初中数学知识点相对单一,而高 中数学知识点更加多元化,需要 学生建立多元化的知识体系和思
维方式。
2024/1/29
16
学习方法调整
2024/1/29
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
高中数学内容相对复杂,需要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加 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教材内容
涵盖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部 分的核心知识点,包括函数、方 程、不等式、数列、概率统计等
。
2024/1/29
教材结构
按照知识模块进行划分,每个模块 包含知识点讲解、例题分析、练习 题等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辅助资源
初高中数学衔接课教案
初高中数学衔接课教案我们需要明确衔接课程的目标。
衔接课程的核心目的是使学生对高中数学的基本概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减少学习上的断层感。
因此,教案的设计应当注重基础知识的铺垫,以及初中与高中知识点的连接。
我们来具体设计教案的内容。
教案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回顾与复习、新知引入、知识链接、实际应用和总结提升。
1. 回顾与复习在这一部分,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回顾初中阶段的重要数学概念和公式,如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比例关系等。
通过举例和练习题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新知引入这一环节是引导学生进入高中数学的关键。
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实例或者问题,引出高中数学的新概念,比如集合的概念、函数的概念扩展等。
在介绍新知识时,要注意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例子,让学生能够快速抓住新知识的核心。
3. 知识链接在学生对新知识有了初步了解之后,教师需要做的是搭建起初中知识和高中知识之间的桥梁。
例如,可以通过对比分析,展示初中所学的二次函数如何在高中被推广到更一般的函数概念。
通过这样的链接,学生不仅能够看到数学知识的连贯性,还能激发他们对数学深层次探索的兴趣。
4. 实际应用理论知识的学习需要通过实践来巩固。
在教案中,应设计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环节,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这不仅能够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5. 总结提升在课程的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梳理本次课程的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的重难点。
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一些拓展资料或建议,帮助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学习。
初高中数学衔接讲座 PPT课件 图文
例 1 分解因式: (1)x2-3x+2; (2)x2+4x-12; (3) x2 (a b)xy aby2 ;
(4) xy 1 x y .
课堂练习
1.填空题: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 x2 5x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x b b2 4ac , x b b2 4ac
2a
2a
所以: x1 x2 b
b2 4ac b
2a
b2 4ac b ,
2a
a
x1 x2 b
b2 4ac b 2a
b2 4ac (b)2 ( b2 4ac)2 4ac c
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 2 y2 4 y 6
(2) b4 2b2 8
(3) 62 p q2 11q 2 p 3
4、提取公因式法 例 2 分解因式:
(1) a2 b 5 a5 b
(2) x3 9 3x2 3x
课堂练习: 一、填空题:
2a
2a
2a
当 x= b 时,函数取最大值 y= 4ac b2 .
2a
4a
y x=- b 2a
y
b 4ac b2
A ( ,
)
2a 4a
O
x
A (
b
4ac b2
,
)
2a 4a
图 2.2-3
O
x
x=- b 2a
图 2.2-4
例 1 求二次函数 y=-3x2-6x+1 图象的开口方向、 对称轴、顶点坐标、最大值(或最小值),并指出当 x 取何值时,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或减小)?并画出该 函数的图象.
初高中衔接课教案数学
初高中衔接课教案数学
教学内容:初高中数学知识的延伸和拓展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初中数学知识与高中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解题方法,为高中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重点:初中数学知识与高中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基本数学概念的巩固和延伸
教学难点:初中数学知识在高中数学学习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初中数学知识(15分钟)
1. 让学生回顾初中数学的相关知识点,包括代数、几何、概率等内容。
2. 通过简单的练习题考查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初高中数学知识的联系(20分钟)
1. 介绍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引导学生思考初中知识在高中学习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2.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例讲解,让学生理解初中数学知识在高中学习中的应用。
三、数学概念的延伸和拓展(20分钟)
1. 给学生讲解一些高中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如函数、导数、积分等。
2. 带领学生进行练习和讨论,巩固新学的数学概念。
四、练习与拓展(20分钟)
1. 出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题。
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运用初中数学知识解决高中数学问题。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初高中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并能够运用初中知识解决高中数学问题。
同时,学生也意识到数学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同知识点之间存在内在联系,需要系统性地学习和掌握。
《初高中数学的衔接》课件
加强数学综合 应用能力
通过实际问题的综合 应用,提高数学思维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VI. 课程总结和反思
通过本课件的学习,我们对初高中数学衔接的重要性和方法有了更深的理解。通过不断努力和练习,我们将能 够更好地掌握初高中数学知识的衔接,为将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II. 回顾初中数学的核心知识点
数的性质
整数、有理数、无理数等基 本数的性质。
代数式与方程式
代数式、方程式、不等式等 基本代数概念。
函数与图象
函数概念、函数图象、函数 关系等。
几何图形与变换
平面几何图形、空间几何图形,以及旋转、平 移、对称等基本变换操作。
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收集数据、统计和描述数据、利用数据进行推 断等。
掌握解析几何和向量代数的基本知识,能够 利用它们解决几何和物理问题。
V. 如何提高初中和高中数学知识的衔接
深入理解基本 概念和技巧
确保对初中和高中数 学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有充分的理解。
利用实例和练 习加深印象
通过实例和练习加深 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 掌握。
掌握数学思维 和解题方法
培养数学思维,掌握 解题方法,能够独立 解决数学问题。
《初高中数学的衔接》 PPT课件
数学的衔接是初中和高中数学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本课件将介绍数学衔接的 重要性,回顾初中数学的核心知识点,并探索高中数学中的新学习内容。
I. 介绍初中和高中数学衔接的重要性
初中和高中数学之间的衔接对于学生顺利过渡至高中数学非常重要。它确保学生能够建立在初中数学基础上, 进一步发展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
III. 高中数学中的新学习内容
1
数学分析
极限、连续性、微分和积分等数学分析
夏老师的初高中数学衔接课程(完整版)
包括函数的定义、函数的表示方法(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 等。
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通过具体函数解析式和图象,理解函数的性质和应用。
三角函数与数列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包括任意角的概念、弧度制、任意角 的三角函数定义、同角三角函数的基 本关系等。
做练习题
通过大量的练习,加深对 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提 高解题能力和思维水平。
如何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掌握数学基础知识
熟练掌握数学基础知识, 如代数、几何、概率统计 等,为高级数学思维打下 基础。
学习数学思维方法
学习和掌握数学思维方法 ,如归纳分类、化归、数 形结合等,提高分析问题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函数与方程的思想
通过解析函数与方程的关系,阐述函数思想在解 决代数问题中的应用,如利用函数图像求方程的 解等。
几何类问题解析
平面几何中的证明问题
通过具体例题,讲解平面几何中证明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如利用 相似三角形、勾股定理等进行证明。
立体几何中的计算问题
介绍立体几何中计算问题的解决方法,包括空间向量的应用、空间 角的计算等。
解析几何中的综合问题
通过解析几何中的综合问题,阐述数形结合的思想在解决几何问题 中的应用,如利用直线和圆的方程求交点等。
综合类问题解析
代数与几何的综合问题
通过具体例题,讲解代数与几何的综合问题的解决方法,如利用 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利用几何方法解决代数问题等。
数学思想与方法的应用
介绍数学思想与方法在解决综合问题中的应用,如分类讨论、化归 与转化、数形结合等。
01
02
讲解与演示
通过教师的详细讲解和演示,帮 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
初高中数学衔接课程目录
1.立方和与差的公式初中已删去不讲,而高中的运算还在用。
2.因式分解初中一般只限于二次项且系数为“1”的分解,对系数不为“1”的涉及不多,而且对三次或高次多项式因式分解几乎不作要求,但高中教材许多化简求值都要用到,如判断函数单调性、解方程、不等式等。
3.初中教材对二次函数要求较低,学生处于了解水平,但二次函数却是高中贯穿始终的重要内容。
配方、作简图、求值域、解二次不等式、判断单调区间、求最大、最小值,研究闭区间上函数最值,动轴定区间与定轴动区间等是高中数学必须掌握的基本题型。
4.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的联系,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在初中不作要求,此类题目仅限于简单常规运算和难度不大的应用题型,而在高中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相互转化被视为重要内容,高中教材却未安排专门的讲授。
5.图像的对称、平移变换,初中只作简单介绍,而在高中讲授函数后,对其图像的上、下;左、右平移,两个函数关于原点,轴、直线的对称问题必须掌握,这些都是反函数及高中复杂的函数变换的基础。
6.含有参数的函数、方程、不等式,初中不作要求,只作定量研究,而高中这部分内容视为重难点。
方程、不等式、函数的综合考查常成为高考综合题。
7.几何部分很多概念(如重心、垂心、外心、内心等)和定理(相交弦定理、角平分线定理等)初中生大都没有学习,而高中都要涉及。
第一章初中数学知识补充1.1 数的分类,数的整除,绝对值1.2 代数式1.3 方程的解法、含参数方程的讨论1.4 方程根的性质(韦达定理及其推论)1.5 高中所需平面几何知识补充(比例的性质,四心,角平分线定理和圆幂定理等)第二章集合和命题一、集合1.1 集合及其表示法1.2 集合之间的关系1.3 集合的运算二、四种命题的形式1.4 命题的形式及等价关系三、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5 充分条件, 必要条件1.6 命题的运算第三章不等式2.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2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2.3 其他不等式的解法2.4 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2.5 不等式的证明第四章函数的基本性质4.1 函数的概念4.2 二次函数(动轴定区间,定轴动区间)4.3 有理函数(对勾函数等)4.4 函数关系的建立4.5函数的运算(四则运算与复合运算)4.6函数的基本性质之单调性4.7 函数的基本性质之奇偶性4.8函数的零点定理及二分法。
初升高数学衔接教材(完整)之欧阳生创编
第一讲数与式1、绝对值(1)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仍是零.即(2)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一个数的绝对值,是数轴上表示它的点到原点的距离.(3)两个数的差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ba-表示在数轴上,数a和数b 之间的距离.2、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1)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①()(0)<>,去掉绝对值后,保留其等价性的不等式是()f x a aa f x a-<<。
②()(0)>>,去掉绝对值后,保留其等价性的不等式是f x a a><-或。
f x a f x a()()③22>⇔>。
()()()()f xg x f x g x(2)利用零点分段法解含多绝对值不等式:①找到使多个绝对值等于零的点.②分区间讨论,去掉绝对值而解不等式.一般地n个零点把数轴分为n+1 段进行讨论.③将分段求得解集,再求它们的并集.例1. 求不等式354x-<的解集例2.求不等式215x+>的解集例3.求不等式32->+的解集x x例4.求不等式|x+2|+|x-1|>3的解集.例5.解不等式|x-1|+|2-x|>3-x.例6.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x-5|+|x-3|<a有解,求a的取值范围.练习解下列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1)13-+->4+xx x(2)|x+1|<|x-2|(3)|x-1|+|2x+1|<4(4)327x-<(5)578x+>3、因式分解乘法公式(1)平方差公式22+-=-()()a b a b a b(2)完全平方公式222()2±=±+a b a ab b(3)立方和公式2233+-+=+()()a b a ab b a b(4)立方差公式2233a b a ab b a b-++=-()()(5)三数和平方公式2222a b c a b c ab bc ac++=+++++()2()(6)两数和立方公式33223+=+++()33a b a a b ab b(7)两数差立方公式33223-=-+-a b a a b ab b()33因式分解的主要方法有:十字相乘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另外还应了解求根法及待定系数法.1.十字相乘法例1 分解因式:(1)x2-3x+2;(2)2672++x x(3)22()x a b xy aby -++; (4)1xy x y -+-. 2.提取公因式法例2.分解因式:(1)()()b a b a -+-552(2)32933x x x +++ 3.公式法例3.分解因式:(1)164+-a (2)()()2223y x y x --+ 4.分组分解法例4.(1)x y xy x 332-+- (2)222456x xy y x y +--+- 5.关于x 的二次三项式ax2+bx+c(a≠0)的因式分解.若关于x 的方程20(0)ax bx c a ++=≠的两个实数根是1x 、2x ,则二次三项式2(0)ax bx c a ++≠就可分解为12()()a x x x x --.例5.把下列关于x 的二次多项式分解因式: (1)221x x +-; (2)2244x xy y +-. 练习(1)256x x -- (2)()21x a x a -++ (3)21118x x -+ (4)24129m m -+ (5)2576x x +- (6)22126x xy y +-(7)()()3211262+---p q q p (8)22365ab b a a +- (9)()22244+--x x (10)1224+-x x (11)by ax b a y x 222222++-+-(12)91264422++-+-b a b ab a (13)x2-2x -1 (14)31a +;(15)424139x x -+;(16)22222b c ab ac bc ++++; (17)2235294x xy y x y +-++-第二讲 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的关系1、一元二次方程 (1)根的判别式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 +c =0(a≠0),有:(1)当Δ>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x1,2;(2)当Δ=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x1=x2=-2ba; (3)当Δ<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2)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如果ax2+bx +c =0(a≠0)的两根分别是x1,x2,那么x1+x2=b a-,x1·x2=c a.这一关系也被称为韦达定理.2、二次函数2y axbx c =++的性质1. 当0a >时,抛物线开口向上,对称轴为2b x a=-,顶点坐标为2424b ac b a a ⎛⎫-- ⎪⎝⎭,。
初高数学衔接课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初高数学衔接课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回顾和巩固初中数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2.理解和掌握高中数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3.掌握初高数学衔接的关键知识点;4.培养解题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重点初高数学衔接的关键知识点。
三、教学难点培养解题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准备1.教案、课件、教具;2.PPT演示;3.学生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可通过提问学生关于初中和高中数学的概念和知识点,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数学的重点内容。
2.知识讲解(30分钟)2.1 初中数学回顾教师可以对初中数学的知识进行简要回顾,包括数的四则运算、代数与函数、几何与空间、数据与图表等。
通过提问和讲解,帮助学生快速回忆初中数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2.2 高中数学讲解教师以PPT演示的形式,讲解高中数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包括集合与函数、数列与数学归纳法、平面向量、三角函数、微积分等。
教师可举例说明高中数学的应用场景,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初高数学衔接知识点梳理(20分钟)根据初中和高中数学的内容,教师总结出初高数学衔接的关键知识点,并进行详细讲解和梳理,让学生掌握这些关键知识点。
教师可以通过例题和解题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的应用方法。
4.练习与巩固(30分钟)教师发放学生练习册,并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和巩固。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涵盖初高数学衔接的关键知识点,并引导学生进行解题。
在解题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解题思路。
5.总结与展望(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的内容。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提高数学解题能力,为高中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板书设计初高数学衔接课教案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回顾初中数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讲解高中数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以及总结初高数学衔接的关键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初高数学的衔接知识,并通过练习和巩固,培养学生的解题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课程)目录第1课: 绝对值第2课: 乘法公式第3课: 二次根式(1)第4课: 二次根式(2)第5课: 分式第6课: 分解因式(1)第7课: 分解因式(2)第8课: 根的判别式第9课: 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1)第10课: 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2)第11课: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和性质第12课: 二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式第13课: 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1)第14课: 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2)阅读材料:1)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联系2)如何学好高中数学一、绝对值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仍是零.即,0,||0,0,a a a a >⎧⎪==⎨|D (坐标为4)的右侧.x <0,或x >4.10 |x -1|图1.1-1练习1.填空题:(1)若5=x ,则x =_________;若4-=x ,则x =_________.(2)如果5=+b a ,且1-=a ,则b =________;若21=-c ,则c =________ 2.选择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34二、乘法公式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下列一些乘法公式: (1)平方差公式 22()()a b a b a b +-=-; (2)完全平方公式 222()2a b a ab b ±=±+. 我们还可以通过证明得到下列一些乘法公式:(1)立方和公式 2233()()a b a ab b a b +-+=+;(2)不论a ,b 为何实数,22248a b a b +--+的值( )(A )总是正数 (B )总是负数(C )可以是零 (D )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三、二次根式(1)0)a ≥的代数式叫做二次根式.根号下含有字母、且不能够开得尽方的式子称为无理式. 例如 32a b 212x ++,22x y ++而例3试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1(2.===,解:(1四、二次根式(2)⋅-.例4化简:20042005+⋅解:20042005+⋅⋅-=20042004练习1.填空题:(1=__ ___;(2(x=-x的取值范围是_ _ ___;2.繁分式像abc d+,2m n pmn p+++这样,分子或分母中又含有分式的分式叫做繁分式.例1.若54(2)2x A Bx x x x+=+++,求常数,A B的值.解:∵(2)()2542(2)(2)(2)A B A x Bx A B x A xx x x x x x x x++++++===++++,∴5,A B+=⎧⎨910++⨯的正整数1(1)n n+++139++⨯11)(9-++(1)n n+++1)(n n-++-∴1112334(1)n n+++⨯⨯+<12.例3 设ce a=,且e >1,2c 2-5ac +2a 2=0,求e 的值.解:在2c 2-5ac +2a 2=0两边同除以a 2,得 2e 2-5e +2=0, ∴(2e -1)(e -2)=0,=11(1)1819(2(2+=________;(22=,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3+=________.2.解不等式:(1) 13x ->; (2) 327x x ++-< ; (3) 116x x -++>.3123.解方程22112()3()10x x x x+-+-=.1 1(3)由图1.2-4,得22()x a b xy aby -++=()()x ay x by -- (4)1xy x y -+-=xy +(x -y )-1=(x -1) (y+1) (如图1.2-5所示).-1 1x y图1.2-5练习: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652x x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52x x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52x x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52x x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a x a x 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2273x x -+= 。
(7)2672x x -+= 。
(8)2273x x ++= 。
七、分解因式(二)2.提取公因式法与分组分解法 例2 分解因式:(1)32933x x x +++; (2)222456x xy y x y +--+-. 解: (1)32933x x x +++=32(3)(39)x x x +++=2(3)3(3)x x x +++=2(3)(3)x x ++. 或32933x x x +++=32(331)8x x x ++++=3(1)8x ++=33(1)2x ++=22[(1)2][(1)(1)22]x x x +++-+⨯+=2(3)(3)x x ++.(2)222456x xy y x y +--+-=222(4)56x y x y y +--+- =22(4)(2)(3)x y x y y +----=(22)(3)x y x y -++-.或222456x xy y x y +--+-=22(2)(45)6x xy y x y +----=(2)()(45)6x y x y x y -+--- =(22)(3)x y x y -++-.3.关于x 的二次三项式ax 2+bx +c (a ≠0)的因式分解.若关于x 的方程20(0)ax bx c a ++=≠的两个实数根是1x 、2x ,则二次三项式2(0)ax bx c a ++≠就可分解为12()()a x x x x --.例3 把下列关于x 的二次多项式分解因式:(1)221x x +-; (2)2244x xy y +-.解: (1)令221x x +-=0,则解得11x =-21x =-,1231 (2)424139x x -+=________________(3)22222b c ab ac bc ++++=________________ (4)2235294x xy y x y +-++-=________________2.在实数范围内因式分解:(1)253x x -+ =________________(2)23x --=________________2234(1)当b 2-4ac >0时,方程①的右端是一个正数,因此,原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x 1,2(2)当b 2-4ac =0时,方程①的右端为零,因此,原方程有两个等的实数根 x 1=x 2=-2b a;(3)当b 2-4ac <0时,方程①的右端是一个负数,而方程①的左边2()2b x a+一定大于或等于零,因此,原方程没有实数根.由此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的根的情况可以由b 2-4ac 来判定,我们把b 2-4ac 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的根的判别式,通常用符号“Δ”来表示.综上所述,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有 (1) 当Δ>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x 1=x 2=1; ③当Δ<0,即a >1时,方程没有实数根.说明:在第3,4小题中,方程的根的判别式的符号随着a 的取值的变化而变化,于是,在解题过程中,需要对a 的取值情况进行讨论,这一方法叫做分类讨论.分类讨论这一思想方法是高中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在今后的解题中会经常地运用这一方法来解决问题.练习: 1.解下列方程:(1)221360x x -+= (2)24410x x -+= (3)23570x x ++=221222(4)444b b ac ac cx x a a a--====. 所以,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存在下列关系:如果ax 2+bx +c =0(a ≠0)的两根分别是x 1,x 2,那么x 1+x 2=b a -,x 1·x 2=ca.这一关系也被称为韦达定理.特别地,对于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x2+px+q=0,若x1,x2是其两根,由韦达定理可知x1+x2=-p,x1·x2=q,即p=-(x1+x2),q=x1·x2,所以,方程x2+px+q=0可化为x2-(x1+x2)x+x1·x2=0,由于x1,x2是一元二次方程x2+px+q=0的两根,所以,x1,x2也是一元二次方程x2-(x1+x2)x+x1·x2=0.因此有以两个数x1,x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二次项系数为1)是化简,得m-16m-17=0,解得m=-1,或m=17.当m=-1时,方程为x2+6x+5=0,Δ>0,满足题意;当m=17时,方程为x2+30x+293=0,Δ=302-4×1×293<0,不合题意,舍去.综上,m=17.说明:(1)在本题的解题过程中,也可以先研究满足方程有两个实数根所对应的m的范围,然后再由“两个实数根的平方和比两个根的积大21”求出m的值,取满足条件的m的值即可。
(2)在今后的解题过程中,如果仅仅由韦达定理解题时,还要考虑到根的判别式Δ是否大于或大于零.因为,韦达定理成立的前提是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数根。
练习:1.m 为何值时,()()21230x m x m -++-=的两根均为正?十、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2)例4 已知两个数的和为4,积为-12,求这两个数.分析:我们可以设出这两个数分别为x,y,利用二元方程求解出这两个数.也可以利用韦达定理转化出一元二次方程来求解.解法一:设这两个数分别是x,y,则x+y=4,①∴| x1-x2|=72.(2)22221212122222221212125325()2()3()2113722439()9()24x x x x x x x x x x x x --⨯-+++-+=====⋅-.(3)x 13+x 23=(x 1+x 2)( x 12-x 1x 2+x 22)=(x 1+x 2)[ ( x 1+x 2) 2-3x 1x 2]=(-5)×[(-5)2-3×(3-)]=-215. -4a(2)若关于x 的方程mx + (2m +1)x +m =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