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层建筑结构与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高层建筑结构与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法
一、前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内部的建筑物高度不断被刷新,各种高层建筑以及超高层建筑被不断的建设,对于这类建筑结构不能进行简单的叠加计算,需要依靠具有科学性的计算方法进行分析。

现如今常用的分析法是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法,这种分析法具有较高的精确度和准确度,可以对建筑结构进行定性分析,同时可以更好地反应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二、工程概况
某大型建筑地下2 层,地上33层,总建筑面积约为30 万m。

本工程±0.00 以下由裙房连为整体,±0.00 以上依据层数、高度、结构体系的不同共分为3 个单体,A 座,D 座与商业裙房构成大底盘单塔结构, B 座,C 座与商业裙房构成大底盘双塔结构。

本文论述仅针对B 座,C 座。

建筑结构设计使用年限:50 年;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二级,对应结构重要性系数为1.0;抗震设防类别:根据规范GB50223—2008,本工程商业部分属人流密集的大型多层商场,抗震设防类别为重点设防类(乙)类建筑,写字楼部分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丙)类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8 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建筑场地类别:Ⅲ类;场地特征周期:0.45。

三、弹塑性动力、静力分析力学模型
1.层模型
它是把结构按层静力等效成质量弹簧串,然后再进行弹塑性动力反应分析。

层模型只能通过时程分析找到薄弱层,不能找到具体的薄弱杆件。

层模型动力时程分析计算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层静力特性计算,这部分实际上就是一个小型的计算程序,采用增量法和能量法相结合,逐层计算结构的层间全曲线,并拟合成恢复力骨架曲线,并用三个点来简化描述该骨架曲线,即三线型骨架曲线,以此作为层刚度变化的控制点;后一部分是动力时程响应计算,基于集中质量、串联弹簧模型描述的层模型,采用Wilson—θ法计算结構的动力响应。

2.平面模型
平面模型针对的是结构的一个局部——“榀”,对一榀框架进行时程分析,直接找出薄弱的杆件。

这种模型的精度主要取决于把结构离散成“榀”这一模型化过程。

若结构的刚度分布比较均匀、几何布置比较规则,正交或接近正交,结构各榀之间影响不大,把结构离散成相互独立的“榀”精度损失不多,可以采用平面模型进行弹塑性动力反应分析;反之,若结构的刚度分布不均匀、几何布置不规则,很难分成“榀”,或即使可以分成“榀”,但各榀之间相互影响较大,把这种结构离散成相互独立的“榀”时可能有较大的精度损失,对于这些结构不宜采用平面模型。

3.空间模型
空间模型针对的是结构的整体,对结构进行整体的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直接找出薄弱的杆件。

这种模型的精度最高,对结构没有做大的简化。

但计算工作量很大,所需计算时间也长,随着结构自由度的增加,计算时间成倍增加。

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解决大体量的工程计算问题提供了基础保证,目前的计算机主频和内存资源对处理多、高层结构的弹塑性分析问题已经足够了,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效率,我们在EPDA软件中采用了改进的PCG法,提高计算效率十倍左右,这样,使EPDA的空间模型方法具有了更好的实用性。

4.静力推覆模型——Push—over法
Push—over法即静力推覆法,其方法类似前面提到的“层模型”的骨架曲线计算方法,只是层数不是单层了。

Push—over法在外力增量上要比单层复杂,有多种方式,如倒三角形增加、均匀增加等,通过,Push—over法,可以求出每个杆件和节点由弹性到破坏的全过程。

由此可以分析出结构的薄弱层、薄弱部位等等。

Push—over法的梁、柱、支撑单元,以及材料模式如前所述,这里不再重复。

Push—over法中非线性方程组的求解算法为弧长增量法。

四、中震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主要计算结果
1.楼层最大层间位移角(仅列出最不利位置)
从表中可以看出,采用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得到,当X 向地震作用时的楼层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966(25层),Y 向地震作用时的楼层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822(31~33 层),小于规范规定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说明结构在中震作用下,基本保持弹性。

2.塑性铰分布及薄弱部位分析
3.中震作用下构件性能分析
4.小结
通过对中震作用下结构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⑴、框架梁已进入塑性阶段,其塑性铰出现的位置主要集中在与筒体连接端。

⑵、全楼层框架柱位移延性系数D/D1 均小于1,故框架柱均处于弹性阶段。

⑶、剪力墙洞口处部分连梁已经开始出现塑性铰,但数量不多。

剪力墙在底部1 至2 层洞口附近局部出现裂缝,在8~13 层抬柱子部分局部出现裂缝,在调整剪力墙配筋重新计算后,该2 处部位的剪力墙应变等级均能达到3 级。

筒体其他部位均处于弹性状态。

因此在中震作用下,筒体墙肢基本弹性。

五、计算结果分析
图3所示为地震结束后该框架的受压损伤因子分布云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框架的梁和柱的损伤情况均为两端大中间小,这是因为梁与柱均为受弯构件,弯矩一般为两端大中间小,在地震的循环往复荷载作用下,两端受到正负两个方向的循环弯矩作用,损伤很快。

另外也可以看出,柱的损伤都比梁的损伤大,部分柱子端部的损伤因子已经达到了1.088,也即已经完全损坏。

图4所示为地震结束后该框架的受拉损伤因子分布云图,从图中可见框架的粱都没发生损伤,而大部分柱子端部都已经发生受拉损伤,尤其是框架底层柱的低端,受拉损伤因子也已经达到了0.8以上。

六、结语
综上所述,采用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方法可以准确、真实的反映出建筑物结构遭受地震影响时的受力状况以及变形值,根据这些数据,我们可以更加准确的分析地针对建筑物的影响,进而进行更好地建筑结构设计。

参考文献
[1]李云贵,邵弘,田志昌,黄吉峰,陈岱林多层、高层建筑结构弹塑性动力、静力分析[J] 《建筑结构学报》ISTIC EI PKU -2012年5期-
[2]申永康,邵建华,陈建锋建筑结构爆破地震反应弹塑性精细时程分析[J] 《爆炸与冲击》ISTIC EI PKU -2008年1期-
[3]陈清军,袁伟泽,曹丽雅长周期地震波作用下高层建筑结构的弹塑性动力响应分析[J] 《力学季刊》ISTIC PKU -2011年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