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现代化的牧场》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图文

太
印
平
度
洋
洋
1、半球位置: 东半球、南半球
2、纬度位置: 低、中纬度;热带、南温带
3、海陆位置:位于大洋洲,是世界上唯一占据整个大 陆的国家,介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
二、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
1、地形特点: 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山地,地势上总体比较平坦。
二、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
挤奶机 打草机
自己“剪毛”的羊
澳大利亚科学家发明了世界上首次不用剪刀剪羊毛的新技 术。应用这种方法,一只羊每年可自剪三次羊毛。这项新技术 叫做“生物剪羊毛术”。主要是应用一种天然产生的蛋白质, 可以使羊毛在一定时间内脱落。先给要剪的羊接种一定剂量所 发明的天然的生物蛋白, 然后在羊身上罩上一只适合其身材大 小的“发网”,一周以后,所接种的生物蛋白,就会在羊的皮 层起化学作用,可使羊身上的羊毛纤维全部自动地脱落下来。 这时的羊就好像人刚从脱去的外套里走出来似的。
盾面的六个图案代 表国家的六个州
AUSTRALIA
澳大利亚草原与非洲大草原牧民的生产和生活差异
澳大利亚机械化程度很高生产效率高,羊比人 多,羊毛量大质优;定居放牧,以肉类食物为主, 交通便捷. 非洲大草原牧民:游牧方式,“逐水草而居”, 与自然和谐相处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
Koala
悉 尼 歌 剧 院
美利奴的绵羊,毛软又长,国际 上许多上等的毛质服装都是用美 利奴羊的羊毛制成的。
人口:约2250万 羊:1.5亿左右
羊比人多 7:1
澳大利亚绵羊数量占世界总数的 1/6 ,是世界上放养绵羊数量和出 口羊毛最多的国家。
“骑在羊背 上的国家”
算一算:人口密度? 澳大利亚人口:约2250万 ;面积:769万平方千米 中国人口:约13.4亿 ;面积:960万平方千米 人口密度:澳大利亚约2.5人/KM²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材分析

兴起—整体世界最终形成---出现新的矛盾 和问题(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 ---马 克思主义诞生 世界文明的历程: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 新政)—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和第一 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两大阵营雏形出 现
• 九年级: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 它以人类进入当代社会为时空背景,采取主题 型整合的方式,选择人们最为关注的若干现实 问题和当代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使学生知道 社会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 与《社会》相比,时间和空间;以对现实问题 的探索为线索(线索不明显);策略法(原则 法)。
“附图”,而是有实际意义的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4 母亲河长江与黄河各河段的主要特征,采取的是地图与照片组合, 并辅以“活动”的方式来完成的。(52--55页) (4) 语言文字风格,在规范、简练、平实的前提下,力求
生动、形象、“儿童化”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 教材介绍
一、七年级教材框架结构
生活的社区里 社 会 生 活 的 时 空 人类共同的生活的世界 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个人生活的环境 人类生活的环境 中国人生活的环境 不同地区的生活环境
以第八单元 走向富足的文明的文明生活为例
核心概念: 选择(以学生生活的逻辑为出发点) 永远面对的选择——如何花钱(消费) 创业有方 信用无价——如何挣钱(投资) 为国当家 人人有责——如何管钱(理财) 其中涉及一些热点,如超前消费、规避风险等
3、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新
“活动”成为课文 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合探究”的设 计 语言生动、 有趣,生活 化(课题的 表述) 呈现方式的 改变 淡化某些概 念的学科规 范(案例、 情境)
我 们 生 活 的 世 界
社会生活的变迁
人们生活的历史
初一历史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复习提纲1、家住平原P74-77 所有平原地区农业生产多以种植业为主。
●湄南河平原(稻作文化的印记)地理位置: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泰国境内的湄南河平原气候特点: 高温多雨(热带季风气候)种植的农作物: 水稻(水田农业)生产方式: 人工劳作,精耕细作人口密度: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农业生产的优势: 土壤深厚、肥沃,高温多雨,水网密布农业生产特点:人力劳作(插秧和收割的季节最繁忙。
)文化生活特色:吊脚屋;精神生活:崇尚"谷神""稻母"等神灵崇; 能够团结互助,关爱弱者,以共度难关.●美国中部平原(用机器种庄稼)地理位置:北美洲的美国中部大平原(密西西比河)气候特点:地处中纬度地区,以温带气候类型为主,气候温和。
种植的农作物:小麦、大豆、玉米(旱作农业)生产方式:机械化耕作人口密度: 人口稀少(劳动人手不多)农业生产特点: 商品性农业。
地广人稀,便于大规模生产经营;交通运输便利,便于大批粮食外运;高度发达的工业和先进的科技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
文化生活特色: 人们居住得比较分散;人们生活水平较高农业生产的优势: 土地面积很广,地势平坦2、与山为邻P78-82山区共同特点:地表崎岖,土壤不够肥沃,交通相对困难,人们生存的自然条件较为艰苦。
●垂直的牧场地理位置:新疆中部的天山山脉。
西北地区。
(由于海拔高度不同,导致水热状况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观)天山山体从山麓到山顶不同的自然景观:从山麓到山顶依次是荒漠、草地、森林(针叶林为主)、草地、雪山。
生产活动:哈萨克斯坦牧民充分利用天山的草场资源安排牧业生产,形成了“四季放牧”的山地畜牧业特色。
(放牧特点:“转场”,四季放牧,住毡房)●如画的梯田地理位置:云南省的元阳县位于哀牢山区自然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降水充沛。
生产水稻的有利条件:位于哀牢山区。
这里山高水深,一年四季都有元江的水汽蒸腾升空,形成云雨。
且“山有多高,水有多高”。
2022年浙江省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中考考点复习考点03各具特色区域生活(第2课与山为邻)

2022年浙江省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中考考点复习考点03各具特色区域生活(第2课与山为邻)一、单选题1.安第斯山脉位于()A.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B.南极洲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C.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D.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 2.读下图,安第斯山脉南段图,A地的气候类型是()A.地中海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C.温带季风气候D.温带海洋性气候3.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所属的大洲是()A.非洲B.南美洲C.亚洲D.北美洲4.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降水西侧多于东侧的原因是()A.距海较近,受海洋水汽的影响较大B.纬度较低,太阳辐射强,对流雨丰富C.地势较高,气温较低,容易成云致雨D.太平洋湿润气流受山脉阻挡,地形雨丰富5.阿尔卑斯山脉的形成与板块运动密不可分,与阿尔卑斯山脉的形成密切相关的板块是()A.欧亚板块与非洲板块B.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C.印度洋板块与美洲板块D.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6.有关阿尔卑斯山成因(下图)说法正确的是()A.板块的挤压B.板块的张裂C.海平面上升D.人类的活动7.小张暑假去阿尔卑斯山地区旅行(左图),右图为阿尔卑斯山的局部自然带分布图。
完成下面小题。
(1)阿尔卑斯山()A.位于北半球,西半球B.地处北寒带地区C.其东部为日内瓦湖D.最高峰海拔大于4千米(2)导致阿尔卑斯山地区不同高度景观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B.气候C.河流D.纬度位置(3)左图所示区域()A.多高原盆地,河网密布B.山脉为南北走向C.大部分河流发源于南部山脉D.河流呈向心状分布8.到阿尔卑斯山滑雪,应去哪个国家比较好()A.希腊B.瑞典C.西班牙D.瑞士9.阿尔卑斯山曾经是古地中海的部分。
关干阿尔卑斯山成因推论正确的是()A.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拉伸张裂B.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拉伸张裂C.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挤压D.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10.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一)

第08期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一)李小华知识强化一.知识概述无论身居祖国还是漂泊异乡,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总是令人难以忘怀的。
无论生活在平原还是山区、沿海还是内陆、草原还是沙漠、城市还是乡村,人们都在积极地利用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创造出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通过不同的典型案例,我们可以领略区域生活的特色,感受各地人民的情感,从而拓展我们生活的视野。
本单元从《家住平原》《与山为邻》《傍水而居》《草原人家》《干旱的宝地》等方面探讨了不同区域中人们的生活状况与地域环境特点的密切关系。
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各具特色,这是因为地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无论人们生活在哪里,都在积极地利用各种自然环境,创造着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自然环境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基础,区域生活大都刻上了这个地区自然环境的烙印。
所以,从自然与人文关系的角度分析区域特色,是本课学习的主线。
《家住平原》中的两个案例同为平原地区,但由于气候、环境、人口等其他方面的差异,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区域特色。
这表明了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从而使区域特点更加鲜明。
稻作文化的印记--重点讲述以精耕细作的水稻生产为核心的文化与生活。
水稻适宜在高温多雨、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的自然环境中生长,因此热带和亚热带的冲积平原成为水稻生产的主要分布区。
水稻的种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无论是生产过程还是修建农田设施,都需要大量的劳力。
这样一方面促进了当地人口的增长,同时也使人口密度不断上升,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压力。
为了满足对粮食的需求,人们不断地兴修水利,共同抵御自然灾害带来的威胁,并祈求神灵的保佑,形成了物质、社会、精神三个层面的稻作文化印记。
用机器种庄稼--重点是以大机器为核心的农庄文化与生活。
面积广大和机械化作业是大农场经营的两大特点。
美国中西部平原地域广大,地势平坦,非常适宜大规模的机械化耕作。
同时,作为新大陆,这里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远远比不上旧大陆。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 第二课 如画的梯田 热闹的山谷

第二课时如画的梯田热闹的山谷【教材分析】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的第二课《与山为邻》中的第二与第三目如画的梯田、热闹的山谷。
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人与地协调的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
树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明确协调人地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深刻领会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和熟悉哈尼人如何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来积极改造自然、修筑梯田的情况。
了解梯田对哈尼人的日常生活的影响,掌握筑梯田种水稻的科学性。
了解阿尔卑斯的地理环境优势,熟悉在这种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情景,形成感性认识。
理解自然条件在人地关系系统中的重要作用,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2、过程与方法:兴趣导入,观看影片,合作探究,情景探讨,出谋划策,思维拓展,课堂练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典型案例的比较、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树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感激自然、顺应自然和善待自然。
明确协调人地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深刻领会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从哈尼人民修建如画的梯田中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协调,感受到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阿尔卑斯人民利用自然资源来开发旅游业以及由此产生的问题【教学难点】从实例中体会因地制宜原则。
【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类型。
本节课的教学用知地——质疑——明理——说理——析事五个阶段来完成教学任务,自始至终都要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因为本课的教学内容离学生较远,因而应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演示,可以弥补教学内容和社会实际生活联系不够的缺点。
再辅之以谈话法、讨论法和讲述法等教法,用传统教学内容和现代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将众多的学习资料再现于课堂,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导学历史与社会7年级(上)答案

参考答案第一单元 生活在社区里第一课 我的家在哪里第1课时 从社区看我家【课后巩固】1. D 2. D 3. B 4. D 5.(1)指向标定向法 (2)先自西向东,再转向东北。
第2课时 在社区中生活【课后巩固】1.2.D3.硬件设施资源方面:在不影响教学情况下,可为社区提供活动场所如教室、体育运动场等;图书、电教电脑设备等可与社区进行资源共享。
软件资源方面: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教学特长为社区文化建设服务;学生也可以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参与者。
第二课 多种多样的社区【课后巩固】1.C 2.A 3.C 4.C 5.(1)文化(2)物产 (3)人才、文化 (4)信息6.示例:安吉竹、木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美;不同的乡村保留了浓郁的民间文化。
现在竹资源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和利用,旅游事业蓬勃发展,我们的民间文化如竹乐、竹叶龙、“孝”文化等正被国人所接受和喜欢。
但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某些地方的环境遭到污染和破坏;大量的粮田被占用等。
综合探究一 从地图上获取信息【课后巩固】1.B 2.B 3. D 4.B 5.A 6. A 7.(1)向东北方向流。
水由海拔高处向海拔低处流。
(2)900米 1千米第二单元 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第一课 大洲和大洋第1课时 人类的栖息地【课中交流】 (一)1.行星 地球 2.球(两极略扁,赤道略鼓) 5.1亿 蓝 海洋 71 海洋 蓝色的星球 陆地 黄 人类 3.大陆 岛屿 较小 半岛 北 4.亚欧 南极开展乒乓球比赛,组织老年健身队 建立居民楼道小组,选举人大代表 开办快餐店和社区超市经济功能 文化功能 政治管理功能(二)1.大洲七略 2.亚洲大洋洲亚洲南极洲 3.亚洲、南美洲、非洲亚北美亚(三)1.北北南 2.高大的山脉河流或湖泊狭窄的海峡 3.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四)南亚东亚【课后巩固】1.D 2.略第2课时海洋对人类的影响【课中交流】(一)1.大陆主体 2000 2.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3.略(二)1.风陆地降水淡水 2.鱼矿产渔盐之利能量之源 3.远洋运量大航程远运费低 4.海洋铁路公路航空 5.海海峡交通要道 6.马六甲海峡太平北冰亚北美(三)略【课后巩固】1.⑴亚洲欧洲南美洲南极洲⑵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⑶白令海峡马六甲海峡直布罗陀海峡⑷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 2.略第二课自然环境第1课时地形多样【课中交流】(一)1.海拔(高度) 2.200 1000 1000 800 (二)1.略 2.(1)500 (2)①很大②山脉山脉走向③大地的骨架三喜马拉雅山(3)亚喜马拉雅山南美安第斯山 3.(1)200 (2)②大河两岸濒临海洋人口③绿 4.(1)1000 (2)①陡峭不大②深黄色、褐色(3)亚帕米尔高原(青藏)南美巴西高原崎岖奇峰异石 5.(1)山地或高原高低(2)刚果盆地四川盆地(柴达木/塔里木/吐鲁番……)(3)东南丘陵梯田茶园果园(4)资源【课堂小结】地形类型海拔高度主要特征典型代表山脉喜马拉雅山安第斯山平原宽广低平,分布在大河两岸或濒临华北平原东欧平原海洋的地区高原1000米以上青藏高原巴西高原丘陵起伏和缓,多矮山与盆地相间东南丘陵盆地群山环抱,四周高,中间低【课后巩固】1.D 2.C 3.B 4.丘陵第2课时气象万千风光迵异【课中交流】(一)1.寒冬、炎夏、高温、多雨、寒冷、干燥等 2.气温降水 3.略 4.生产生活生活和生产方式 5.植物指示 6.温带海洋性阴雨晴朗的天空灿烂的阳光旅游胜地 7.热平均气温高冬季温暖椰子香蕉芒果菠萝荔枝8.北极圈寒带防寒厚小双壁炉或火坑倾斜角度(二)1.地形气候自然景观 2.亚马孙热带雨林撒哈拉世界屋脊【课后巩固】1.C 2.D 3.A 4.C 5.A第三课 世界大家庭第1课时 世界人口的分布 不同肤色的人们【课中交流】 (一)1.略 2.不 人/平方千米 单位面积 3.约40 约138 4.地形、气候 亚洲东部、东南部,欧洲,北美洲 非洲南部、美洲部分地区 南极洲 5.中国 印度 美国(二)1.略 2.头发的颜色和形状 面部特征 3.(1)黑而直 扁平 (2)黑而卷曲 平,嘴唇厚 (3)弯曲金黄 鼻梁高,嘴唇薄 (三)1.略 2.略 3.欧洲 非洲 (四)1.相互隔绝 2.平等 优劣【课后巩固】1.2.C3.A4.C5.A第2课时 国家和地区 关爱世界大家庭【课中交流】(一)1.国家 国旗 国歌 2.五星红旗 《义勇军进行曲》 3.200 4.主权国家 5.国界 6.比利牛斯山脉 湄公河 东经25º线 北纬49º线 7.领陆 领水 领海 领土 8.神圣不可侵犯 (二)1.不平衡 生活水平 2.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3.20多 欧洲 北美洲 大洋洲 日本 亚洲 非洲 拉丁美洲4.发展中 发达国家 非洲、南美洲 (三)1.平等 2.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粮食紧缺、人口危机、宗教矛盾、民族纠纷 3.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4.(不是某国国旗) 欧盟 联合国5.(1)欧 区域 (2)世界和平 经济发展 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6.(1)世界绿色和平组织 (2)亚太经合组织(APEC ) (3)上海合作组织 (4)世界贸易组织(WTO )【课后巩固】1.A 2.C 3. A —英国 B —加拿大 C —澳大利亚 D —韩国 E —美国综合探究二 从地球仪上看世界【课中交流】(一) 1.模型 地球仪 大 2.失真 (二)1.经线和纬线 2.(1)南北两极点 相等 半圆 南北 (2)不是 无数 (3)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 本初子午线 东经 E 西经 W (4)180 360 (5)西经20º 东经160º 东 西 东 西 3.(1)赤道 圆 东西(2)不 赤道 两极 无数 (3)赤道 南纬 S 北纬 N (4)90º 180º(5)赤道 (6)赤道 23.5ºS ,23.5ºN 66.5 ºS ,66.5 ºN (三)1.垂直 2.确定地理位置 判断方向 3.低 中 高 4.南北回归线 南北极圈 北温带 热带 南寒带 5.360 15 15 24 东八 (四)1.了解地球形状 了解大洲大洋、山脉河流 确定地理位置 2.北 东 (2)中 (3)北温带 热带 (4)60 4 (5)亚欧 亚 东 太平 人种外 貌 特 征分布 皮肤 头发 脸形 黄色人种黄 黑而直 平 亚洲东部 黑色人种黑 黑而曲 平 非洲南部/移民美洲 白色人种白 棕或黄而曲 高鼻 欧/美/澳【课后巩固】 1.(1)C A D (2)C E (3)西南南西南东北东北(4)B 大西洋本初子午线(0º经线)(5)B A、D、E 2.略第三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第一课国土与人民第1课时辽阔的疆域【课中交流】(一)1.略 2.略3.(1)俄罗斯蒙古阿富汗印度缅甸越南(2)日本马来西亚印尼(3)渤海黄海东海南海(4)台湾岛海南岛(三)1.亚太平 2.海陆兼备 3.(1)英国是一个岛国(2)蒙古是一个内陆国,没有出海口(3)美国也是海陆兼备的国家,但是其东西都临海 4.略【课后巩固】1.C 2.A 3.C 4.C 5.(1)A.朝鲜 B.越南 D.印度 I.蒙古 (2)C.菲律宾 K.日本(3)H.渤海 F.台湾海峡 G.琼州海峡(4)略 6.(1)位于北半球,东半球;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部。
七年级历史家住平原

比一比:
中美有关农业情况的比较数据(2000年)
每农业户 国 家 国土面积 人口密度 耕地面积 人均耕地 均耕地 美国 937万平方 29人每平 2亿公顷 0、74公 2400亩 千米 方千米 顷 中国 960万平方 134人每 0.99万公 0、077公 千米 平方千米 顷 顷 约8亩
读一读: 美国近年粮食产量及出口量居世界的
3.下列为湄南河平原水稻生产提供良好自然条件的有() ①高温多雨②足够的水分③深厚而肥沃土壤④众多的人口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4.如小强去湄南河平原旅游,他不太可能看到的景象() A、当地人举办“谷神”节 B、大面积麦田 C、悬空木结构民居 D、密集的水渠
中 中 国 南 湄泰 南 半 国 河 岛
美国大平原位于落基 山 脉与 阿巴拉契亚 山脉之 间, 这里最主要的河流 是 密西西比 河.当地人们 种植的农作物 玉米 、 和 小麦 、 大豆 为主。
1、下列地区,农业耕作以大型机械为主的是() A 珠江三角洲 B 美国大平原 C长江中下游平原 D湄南河平原 2、上题所述地区采用大规模机械化耕作的原因() ① 地广人稀②工业化水平高③地势平坦④高温多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人口分布
生活水平
民居
低(生产效率低,人均产量也低) 高 (生产效率高,人均产量也较高) (祈求神灵保佑,”谷神”,”稻 吊脚屋 平原人家 米”) (就地取材,避免潮湿,虫蛇) (地广人稀,居住分散,交通发达)
湄南河平原位于亚洲 中南 东南部 半 岛上,濒 泰国 湾. 高温多雨 这里气候特点是 , 人们种植的主要农作 物是 水稻 .
湄南河平原
湄南河平原位于中南半岛南部, 湄南河中下游。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城市
法国巴黎,意大利威 尼斯,美国纽约,日 本东京,中国上海, 北京。……
乡村
湄南河平原,云南元 阳,太湖流域,天山 山脉……
定义
是一个地区政治、经 济发展的核心,在物 资、人口、资金、技 术方面与外界进行大 量而频繁的交流。
指农业人口聚居的居 民点。
特征
1 2
经济以第二、三产业 为主 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 比较大
方面 有形
无形
主要体现 城市景观
艺术氛围
巴黎的艺术是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去的,漫 游巴黎的人随时都能感受到浓浓的、无所不在的艺 术气息。正是巴黎人对艺术的热爱、欣赏、接纳、 传承,才使各种艺术流派在巴黎生根,才使巴黎无 论在何时,都能走在世界艺术的前列。
讨论主题:城市与乡村的区别
类型 区域
自然环境整洁优美
邻里关系和睦友善
强调公共交流空间,营造一个互相 沟通、相互理解的社区氛围
三、文化艺术之都——巴黎
讨论主题:巴黎为什么被称为文化艺术之都?
小组合作讨论:
1、巴黎文化艺术主要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2、有哪些我们建城市的时要吸取的经验?
巴黎之所以被誉为世界文化艺术之都,就在 于巴黎的有形的方面和无形的方面都体现艺 术:有形的是巴黎的城市景观,无形的是巴 黎的艺术氛围。巴黎城本身是一件艺术品。
第四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六课 文明中心——城市
文明的中心—城市
城市的来源:“城”指城池。在过
去,它是被高大的城墙所包围,城墙最 初是由泥土加以夯压而成,也有用石和 砖建造的。在城墙的外面,还挖有护城 河。筑城的目的是防守,求得安全。 “市”是指集中买卖货物的固定场所。 最初时,货物买卖的时间是定在一定的 日子和时间,后来发展到每日皆有,并 有 固定的店经营商品买卖和各种服务。 “城市”则是这两种功能在地域上的结 合。现在的城的城墙已基本不存在,但 其过去在管理上的功能仍然存在。城市 是一个人口密集,建筑物相连,具有农 业生产以外的各种生产和服务功能的地 区实体。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讲解学习

(多种族聚居) 不 同 肤 色 的 南 非 人
南非国旗
象征不同种族之间 的融合与团结
南非是非洲最大经济体
经济总计: 4080亿美元 人均GDP: 8066美元
矿产资源丰富--采矿业 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旅游业
(四)感受区域的发展 1.区域的发展一般可以通过该地的政治 、经济 和文化 发展水平等几个方面来认识。 ①从南非的自然条件优势谈如何发展本国经济?这些 发展经济的举措体现了什么道理?
大平原主要以玉米、大豆和小麦为主
农业生产具有高度机械化的特点是由哪些因素决定?
1、以平原为主,地域辽阔,地势平坦 2、地广人稀,劳动力欠缺,要依靠机械化作业 3,、以旱地为主,适合机械化作业 4、科技技术发达,拥有先进农用机械
影响农业生产(商品性农业)的主要因素
机械化程度高
美国近年粮食产量及出 口量居世界的名次
3. 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所产稻谷以自给 为主,水利工程量大。
因此,传统的耕作、播种与收获方式,描述了人与环境 间的传统关系,同时表达出人们对大自然的感恩之心
的
三、区域生活特色(人文特色) 1.人口稠密 2.聚落景观:A水网围绕着稻田和村庄。
B特色建筑:高脚屋。
3.物质:A饮食:以米饭为主,还有各种米制食品。
地形特点:以平原为主,地域辽阔,地势平坦
气候特点:
温带大陆性气候 为主,冬冷夏热, 全年降水较少
美国中部平 美国中部,世界第四长河密西西比 原的位置: 河横贯其中,位于阿巴拉 亚山脉
和落基山脉之间。
地形特点: 以平原为主,地域辽阔,地势平坦 气候类型: 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较少 人口密度: 地广人稀,劳动力欠缺 科技水平: 科技技术发达,拥有先进农用机械
历史与社会(精)

神州5号
银泰百货
飞来峰
未来世界
人民广场
你认为怎样可以学 好学习《历史与社 会》?你准备怎样 度过这三年的时间?
祝你们快乐地度过这 三年,在三年中我们可 以携手前进,在三年中 有很大的收获,给自己 的人生绘上彩色的一笔。
我们交往的范围在逐渐扩大, 知识面也增大了,视野扩大了, 我们在慢慢地长大 。
第一单元
生活在社区里
第二单元
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
第三单元 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
第四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地球仪
第五单元 社会生活的变迁
我们从小到大都生活在地球上, 那么地球是怎样的?我们的周围的 环境又如何? 我们的社区在地球上的什么地方? 我们的祖国在哪里? 我们人又是怎么来的?以前的 人是怎样的?以后的人又会是怎样 的?
历史与社会
什么是历史?
历史——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 也指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个人的经历。 ②过去的事实。
什么是社会呢?
社会——A:指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 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B:泛指由于 共同物质条件而相互联系起来的人。
主要的活动范围是家庭,接触的 主要对象是爸爸妈妈等,我们的 交往的范围比较小,所以我们的 认识也是相当有限的,而我们提 出的问题大多数是比较幼稚的。
我通 们过 就初片来自哪里吗?
书本第三页
你能够识别这两个人的身份 吗,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古代的知识分子和现代的时尚女郎 , 把以前的社会和今天的社会形成鲜 明的对比,社会在发展、在进步 。
那么我们人类 是怎样一步步 地前进的呢?
历史的年轮从来没有停止过,以 后也永远不会停下来。我们绝对不能 “固步自封”,不能做“井底之蛙”, 而是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要放眼世界, 我们学习、了解社会与历史的目的就 是为今天、为明天服务的,我们的目 光应该是向前看的。如果要把握明天, 必须了解今天,那么今天的中国及世 界又是怎样的?
二年级上才第四单元的内容

二年级上才第四单元的内容
以下是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总结:
一、单元主题
本单元的主题是“我们生活的地方”,主要介绍了社区、家乡的环境、设施和人们的生活。
二、学习目标
1. 了解社区的基本构成和功能。
2. 认识家乡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
3. 培养观察、发现和表达的能力。
三、重点词汇
社区、街道、公园、商场、医院、学校、家乡、河流、山脉、田野、风俗、特色
四、重点句型
1. 这是我们生活的社区,有街道、公园和商场。
2. 我的家乡在……,那里有河流/山脉/田野。
3. 我们家乡的风俗/特色是……
五、教学活动
1. 参观社区:让学生参观学校附近的社区,观察并记录社区的设施和功能。
2. 制作家乡地图:让学生用图纸或软件制作家乡的地图,标注出主要的地理特征和人文景观。
3. 介绍家乡特色:让学生通过图片、视频或实物展示,介绍自己家乡的风俗和特色。
六、拓展延伸
1. 社区服务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如清理公园、慰问孤寡老人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 家乡文化探究: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四单元 第三课 第三课时 水上都市威尼斯教案 人教版

课题: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三课傍水而居第三课时水上都市——威尼斯【教材分析】本课是傍水而居的第三课时,讲述威尼斯城市中水的关键作用,从而要树立起人地要和谐相处的理念。
【学生分析】学生通过前面学习的学习知道了水对一个城市兴起的重要性,可能还没有认识到水会对一个城市的消失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更加充分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水城威尼斯的“生”“兴”“美”“忧”的分析学习,了解傍水而居的威尼斯市民的日常生活状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根据典型资料描述“水”在威尼斯城的发展历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针对威尼斯水城发展现状中面临的危机,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设想,激发学生对是否科学利用水资源与人类生存密切关系的探究兴趣,树立他们爱护环境、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威尼斯城的兴建、繁兴、美丽和危机与水之间密切的关系。
【教学难点】水资源的利用程度对威尼斯产生的影响【教学资源开发】威尼斯城相关的图片和信息资料【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我们的和水有关的旅行。
说起水上都市,我们不免会联想到威尼斯,那么这个被堪称为世界上最为闻名的“水上都市”又是以怎样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呢?我们首先通过一个短片,来领略一下他的风光。
教师播放:flv短片《威尼斯的风光》进入第一板块:印象威尼斯(引起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提问设计:用你的敏锐地目光去捕捉威尼斯独特的魅力。
印象一:印象二:印象三:……学生看短片,抓住视频中介绍的关键词,来简单说说对威尼斯的印象。
第二板块:走近威尼斯提问:这个美丽的地方就是威尼斯,它到底位于世界的哪个角落呢?❖请用你手中的工具向你的同桌介绍威尼斯的地理位置。
❖请学生介绍你是用哪种方法知道威尼斯的位置。
请学生充分运用社会图册和书本的地图,说说威尼斯的地理位置。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四单元 第三课 第二课时 耕海牧鱼课件 人教版

饮食:日本人吃鱼有生、熟、干、腌等各种吃法,而以生鱼片 最为名贵。是日本独有的生食菜肴,积极新鲜的鱼贝类仅凭刀 功就可以做成。日本人喜欢吃鱼,会把一整条鱼和大米放在一 起入锅蒸着吃。
谚语是人类各民族中最古老、最有价值的语言表现形式之一, 日本的谚语中包括了极其丰富的与鱼有关的内容 此外,在盛产水产品各地,渔民们每年都会举行相应的祭祀活 动以庆祝丰收,如鲍鱼祭、虾祭、螃蟹祭等等。还有一些与鱼 有关的节日,如每年的3月3日是日本的男孩节,也叫鲤鱼节。
海水动力资源:海洋的潮汐能、波浪能和洋流能被誉为 “蓝色的煤海”,它们都可用来发电。我国的海水动力资源相 当丰富。 海底矿产资源:近海大陆架有大型储油、气结构。周围 海滨还有钛、铍、钨、锡、金和其他稀有金属矿。
人教版 历史与社会 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日本
日本
用一句话来归纳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
北海道
九州
铫子港渔业生产
根据图上4—20图,说一说: 这些工厂与渔业活动之间的关系? 这些都是发展渔业 以及为捕捞服务。
Hale Waihona Puke 日本自称为彻底的食鱼民族,鱼一直是日本饮食生活的主 角。而实际上,鱼已经深入到日本人 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构成 了日本独特的鱼文化。
学了这节 课说说你有什 么感受与体会。
普 希 金 致 大 海
和 那 反 复 无 常 的 激 情 !
还 有 那 黄 昏 时 分 的 寂 静 ,
你 的 深 渊 的 音 响 ,
热 爱 你 阴 沉 的 声 调 ,
我 多 么 热 爱 你 的 回 音 ,
---<< >>
为什么 会出现 这种情 况. 应该怎 样应付?
日本40万渔民全面罢工
初一历史《如画的梯田》说课稿

初一历史《如画的梯田》说课稿
《如画的梯田》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的第二课《与山为邻》中的一个目《如画的梯田》。
从这个案例的题目看,就觉得这应该是一堂很美的课。
但我的教学目标是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梯田的美丽和壮观,而且要让学生学会分析这种美丽和壮观形成的原因。
而且,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领略梯田背景下形成的如画的景观和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更要从中体会到梯田所蕴藏着的更美的东西──人地协调的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
为此,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我的基本理念有以下几方面。
1.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梯田对于杭州的孩子来说,可能不太熟悉。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元阳梯田的壮观,我采用的方法是资料的直接呈现,也就是用大量的事实(照片)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
第一组是宏观的,让学生从总体上感受梯田的美。
又比如,为了从静态的梯田景观中感受到梯田的生命力,我并不急着为他们描述梯田上农民劳作的情景或牧童们嬉戏的场面,而是依托初一学生应该具有的想象力,通过一段美妙的音乐和我独白式。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1)

说一说:你对大平原的印象
猜一猜
1、以稻花为国花的是哪个国家?
2、大米出口量在世界上已居第一位的是哪个国家? 3、享有“东南亚粮仓”美名的是哪个国家?
4、亚洲唯一的粮食净出口国是哪个国家?
泰国的国旗和国徽
泰国的邻国
缅
老
甸
挝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柬埔寨
泰国湾 印 度 洋
杭州袁浦中学 祝华卫
本
课
水稻生产
知
识
点 结 构 图
人
精
民
口
神
居
密
生
特
集
活
色
谈谈收获 夸夸同学
• 知识: • 能力: • 态度: • 学法: • ……
作业
• 查阅或收集相关资料, 说说我国的水稻生产主 要集中在哪些地方,人 们的生活与水稻有怎样 的关系?
• 家乡的主要农作物生产 与生活的关系怎样? (任选一题)
泰国的母亲河
泰国的“生命摇篮”
读一读 划一划 问一问 议一议
• 湄南河平原的自然环境为什么适合 水稻生产?
• 水稻生产对湄南河平原居民的日常 生活有哪些影响?
• 你能将所学知识点 联系起来吗?
湄南河的民居
水稻生产与精神生活
• 每年5月9日是 泰国人民的传 统节日——
春耕节
湄南河平原的气候、河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一课家住平原
世界主要平原的分布(图册P32-33或填充图册P15图4—1)
1、泰国湄南河平原。
特色:精耕细作的水稻种植业;传统民居以木、竹为主,用桩支撑,悬空架设;人们崇尚“谷神”“稻神";人们间能团结互助,关受弱者,共度难关。
成因:高温多雨、水网密布、土壤肥沃;传统农业受天气影响大;大量灌溉和水利工程的修建和维护等需要全村协作完成.(P74—75)
2、美国中部大平原。
特色:种植小麦、玉米、大豆,规模大,机械化作业,生产效率高,商品性农业;人们居住较分散;生活水平较高.
成因: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地广人稀,便于大规模生产经营;交通运输便利;高度发达的工业和先进的科技为农业提供服务.(P75—77)
①湄南河平原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及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特点:湄南河平原位于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上,这里的气候是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水网密布,土壤深厚、肥沃;水稻是这里的主要农作物.生产水平普遍较低,水稻生产主要靠人工完成;湄南河平原分布着全国87%的人口;村庄内传统的民居大多就地取材,以木、竹为主,用木桩支撑,悬空架设;人们崇尚“谷神"“稻母”等神灵,祈求神灵保佑。
大量水利工程的修建、维护,每年的播种、插秧和收割都需要全村协作完成,人们都能够团结互助,关爱弱者,以共度难关。
(P74-75)
②美国中部平原农场的生活图景:A.人们居住得比较分散;B.劳动人手不多;C。
农业生产主要是机械化作业;D.人们生活水平较高.是商品性农业.
1)特点:机械化生产(用机器种庄稼);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大豆
2)为什么美国中部平原适宜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原因?地处平原,地势平坦,旱地为主,适合机械化生产;地广人稀,劳动力欠缺;科技水平发达,适合机械化生产3)机械化生产的益处:生产效率高、人均产量高
4)美国中部农业是一种商品性农业有什么特点?表现:地广人稀,机械化生产效率高,产量大,剩余量大,储存条件好,交通发达。
5)商业性农业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人们用大型机械化作业、对劳动力需求不多,农业生产多以家庭为单位,农场面积大、人们居住比较分散、人们生活水平较高、公路和铁路网四通八达。
(P75—77)
第二课与山为邻
世界主要山脉的分布(图册P34-35、填充图册P16图4-2)
第三课傍水而居
世界主要河流的分布(图册P36-37、填充图册P17图4—3)
生活在湖畔、河边、海洋周围人们的生活、生产和“水"的联系
1、水乡孕育的城镇——太湖流域城镇发展。
特色:这里很早就成为中国农业的高产地区,也孕育出了众多的城镇。
水是“水乡”城镇的特色。
人们往往临河建屋、众多的河道是城镇联系外界和物资进出的通道。
成因: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优越的灌溉条件和肥沃的土壤,众多的河道。
(P83—84)
2、耕海牧鱼。
特色:过去主要是在沿海地带捕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远洋捕捞发展迅速;现在发展海水养殖业,建设“海洋牧场”真正实现“耕海牧鱼"。
如日本的北海道地区.一年一度的“渔民节"是渔民心中盛大的节日。
成因:当地背山临海,人民利用辽阔的大海给人们提供的渔业资源,发展生产。
(P84-87)
3、水上都市意大利的威尼斯。
特色:曾经著名的商业港口,现在是著名旅游胜地;船是主要交通工具,城市里的纵横水道是大街小巷;但海水倒灌与水位上涨影响着人们生活。
成因:地理位置优越;独特的水城风光。
(P87—88)
①太湖流域最初的形成、发展情况:农村百姓进行交易活动的场所、货物的集散地--交易的频繁、交易人数的增多、商品的丰富—-出现店铺、街道、简单的手工作坊-—出现以从事商业和手工业为生的人-—出现小城镇。
(P83)
②水是“水乡"城镇的特色。
众多的河道是城镇联系外界和物资进出的通道。
为了洗涤、取水以及出行的便利,人们往往临河建屋。
他们利用木桩支架把阁楼建在河岸上,楼的一侧伸出水面,楼下有石筑的码头,石级直抵河边。
如今,这种具有“人在水上住,舟在窗下行”建筑特色的民居,还完整地保存在乌镇、周庄等水乡古镇里,吸引着四方游人。
(P84)
③日本独特的鱼文化:生产:水产业,造船业……饮食:鱼宴……语言文字:带鱼旁的文字和谚语……
节日:鲤鱼旗……艺术:鱼的雕塑……
④渔民们的烦恼:A 世界燃油价格的上涨,使捕鱼的成本大大增加;B 世界各国对海洋资源的重视,使日本渔民只能在本国海域范围内捕鱼;C 填海造地和经济发展破坏了鱼类生长和繁殖的场所;D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污染了沿海的水质。
其中,前两项来自国际社会,后两项来自日本国内。
(P86)
⑤为了保护渔业资源,日本采取的措施:实施海洋渔业资源管理法,设定禁渔期;制定
海洋环保法律法规,严格限制废水的排放;大力发展人工养殖,建设“海洋牧场",真正实现了“耕海牧鱼”(P86-87)
第四课草原人家
草原是发展畜牧业的主要地区。
1、澳大利亚现代化的大牧场。
特色:牧场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非常高(最突出特点);“羊比人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采取定居生活方式。
成因:气候比较干热,近70%的土地是干旱地,草原平坦辽阔,国家工业化程度高。
(P89—90)
2、海拔最高的牧区-—青藏地区牧区.
特色:青藏地区畜牧业一直是这里的支柱产业。
牧民们身着藏袍,骑在马背上;在河流附近,可以看见帐篷,那就是牧民们的家;牧民们一直延续着“靠天养畜”的传统,过着自给自足的游牧生活。
成因:在青藏地区,到处可见连绵起伏的草场.这里的草场不仅面积大,而且牧草的营养成分含量高.(P90-92)
3、内蒙古的草原风情.
特色:内蒙古大草原的各族牧民有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特点,蒙古族人喜食奶茶、达斡尔族人喜爱贝阔;牧民以牛羊肉和奶制品为主食,而以粮食和蔬菜为副食。
蒙古族的传统服装是蒙古袍。
住房是便于拆卸和搬运的蒙古包。
牧民们举办一年中盛大的娱乐活动—-那达慕大会,十分好客。
成因:内蒙古的大草原面积广大、不同民族的文化共同孕育了内蒙古草原独特的区域文化。
(P93-94)
①澳大利亚成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的原因和表现:原因:澳大利亚气候比较干热,冬季温暖,近70%的土地是干旱地,草原平坦辽阔.表现:羊比人多;羊毛量大质优.羊毛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P89)
②从自然条件方面说说青藏地区为什么适合发展畜牧业?气候寒旱,适合牧草生长;适于耕种的土地很少,草场广布;牧草营养成分含量高。
(P91)
③青藏地区,牧民的生活习惯既受到高原自然环境的影响,又受到牧业生产的影响。
请举例说明.A 藏袍(自然环境:高原昼夜温差大;牧业生产:适于在马背上活动)B 帐篷:用牦牛毛制成,能很好地抵御高原上的风和寒冷,还可以满足游牧生活的需要,方便迁移。
C 用牛粪作燃料:受高原自然条件的限制,高原上用作柴薪的树木很少,牛粪燃点低且容易
④内蒙古草原人家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特色:衣:蒙古袍——便于草原放牧、抵御风寒——适宜在草原游牧生产和生活;食:牛羊肉、奶制品——饲养牛羊——草原牧业生产;住:蒙古包——便于拆迁、搬运——适宜在草原游牧生产和生活(逐水草而居);行:马、勒勒车——便于出行和游牧生活-—适宜在草原进行大范围活动;乐:那达慕大会—-赛马,摔跤,射箭——表达了牧民们对养育他们的草原的热爱之情(P93-94)
在不少的干旱的地区,却蕴含着宝贵的自然资源(地下水、石油)。
人们利用这些资源,创造出了人间奇迹.
1、丝路明珠新疆。
特色:用坎儿井,引地下水灌溉,发展绿洲农业,葡萄和哈密瓜最为著名。
历史上曾是丝绸之路的经过处。
成因:在中国西北部的新疆,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沙漠连绵,但地表下蕴含着宝贵的石油和地下水。
(P96—97)
2、石油宝库阿拉伯半岛.
特色:用石油资源带来的财富发展工业,同时购买灌溉设备,提高农业用水的效率,建起海水淡化厂;绿洲上产椰枣、小麦、水稻.
成因: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石油资源丰富、交通地理位置优越。
(P97—98)
①坎儿井的构造及优点:坎儿井的构造:由竖井、暗渠、明渠、蓄水池四部分组成。
坎儿井的优点:A.减少水分蒸发,节约水资源;B.深埋地下,避免地表污染,保证水质优良;C。
没有阳光暴晒,水温较低,是最佳的“清凉剂”;D.由高向低自流灌溉,避免运水之劳。
②丝绸之路的荒废对现代绿洲农业的发展的启示:要注意合理利用资源,发展科技采用滴灌等技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