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曲《卖杂货》赏析

合集下载

广东风格钢琴作品《卖杂货》的艺术特色研究

广东风格钢琴作品《卖杂货》的艺术特色研究

广东风格钢琴作品《卖杂货》的艺术特色研究作者:赵昕来源:《大观》2022年第05期摘要:《卖杂货》是作曲家陈培勋在广东民间音乐的基础上融入西方钢琴技法创作而成的一首作品。

首先介绍《卖杂货》的创作背景,接着分别从曲式结构、和声运用、音色技法以及人文内涵方面详细剖析《卖杂货》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钢琴作品;《卖杂货》;艺术特色;广东民间音乐《卖杂货》是我国作曲家陈培勋在1952年创作的一首钢琴作品。

该作品是基于中国传统音乐改编而成的,在中国的钢琴创作历史中具有深远的意义。

《卖杂货》是以广东地区富有特色的音乐素材为蓝本,采用西方的钢琴技法进行艺术处理,形成的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

一、钢琴作品《卖杂货》的创作背景陈培勋于1921年出生于香港,祖籍广西合浦。

在叔父陈德光的影响下,陈培勋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钢琴,并且表现出很高的天赋。

到了中学时期,陈培勋获得了音乐奖学金,开始跟学校的音乐老师学习钢琴、管风琴以及作曲的相关理论。

1939年7月,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陈培勋正式开启了他的创作生涯。

几年后,陈培勋在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应舞蹈家吴晓邦和梁伦之约,创作了第一部民族舞剧音乐《宝塔与牌坊》。

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后,陈培勋辗转于祖国大地,曾经在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四川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等高校任教,致力于用民族音乐激发青年学生们用实际行动救国的热情。

抗日战争胜利后,陈培勋回到上海,拜谭小麟为师,继续在亨德米特作曲技法方面进行深造[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陳培勋进入中央音乐学院任教。

此时,文化艺术百废待兴,中央音乐学院的领导层向全校师生发起创作民族音乐的倡议,于是朱工一动员作曲系的教师参与中国风格钢琴曲的创作。

在这种背景下,陈培勋编创了四首广东音乐主题钢琴作品,而《卖杂货》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钢琴作品《卖杂货》是陈培勋在粤曲《卖杂货》和《梳妆台》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反映了当时在岭南地区流传的民间习俗。

弹奏钢琴乐曲《卖杂货》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弹奏钢琴乐曲《卖杂货》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弹奏钢琴乐曲《卖杂货》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苏宁【摘要】弹好钢琴曲<卖杂货>,在对这首乐曲进行深入的分析后,要深刻理解其内涵,认真把握好作品的调式、调性、节奏、节拍、速度以及风格等音乐内涵,再严格按照谱面上的一切标记正确演奏,才能更好地表现音乐,揭示作曲家的内心思想.【期刊名称】《北京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24)004【总页数】3页(P59-61)【关键词】陈培勋;广东音乐;钢琴曲《卖杂货》【作者】苏宁【作者单位】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学院,北京,10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24.1钢琴曲《卖杂货》是由作曲家陈培勋创作的一首具有典型地域风格的钢琴小品,全曲生动活泼,开朗幽默,是广大钢琴学习者经常弹奏的曲目。

如何指导学生更好地弹奏这首钢琴作品是笔者教学中一直思考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主要从了解创作背景、正确读谱、曲式分析、踏板的运用四个方面阐述弹奏这首钢琴作品《卖杂货》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作曲家陈培勋是广西合浦人,出生于香港。

中学时,师从管风琴演奏家加拉福特和施密斯学习钢琴及作曲理论,1939年入上海国立音专作曲系学习,解放后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任教。

陈培勋的一生对中国钢琴音乐和管弦乐创作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主要的钢琴作品有《卖杂货》、《思春》、《旱天雷》、《双飞蝴蝶变奏曲》、《平湖秋月》。

这5首粤调钢琴曲是用民间音乐编配或以民间音乐素材创作的,充满了民族风情和民族气息,表现出深厚的民族底蕴。

作品既保持了广东音乐浓郁的艺术特色,又较好地发挥了钢琴演奏的特点,在我国钢琴文献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一度被选为国内外大赛的参赛曲目和国内钢琴考级的曲目。

广东音乐的素材主要吸收了中原古乐、昆曲牌子和江南小曲的风格,其中流行于广东地区的丝竹音乐,是从广东戏曲中的“过场”和民间“小调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广东音乐的音色清脆明亮,曲调流畅优美,节奏活泼明快。

论中国钢琴作品中的戏曲音乐要素_王赫

论中国钢琴作品中的戏曲音乐要素_王赫

当代戏剧戏曲音乐钢琴传入中国已有百余年历史,在中国优秀钢琴作曲家不断的改革与创新中,将西方钢琴技术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不断吸取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创作出大量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和地域风情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

特别是将西方钢琴技艺与中国戏曲音乐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钢琴艺术。

这种中西结合的艺术形式不仅拓展了钢琴在中国的发展空间,为钢琴艺术创作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艺术平台,也为这件西洋乐器注入了新的艺术生命,使更多的中国听众熟悉和喜爱。

本文通过总结作曲家创作的中国戏曲风格的钢琴音乐作品,归纳出中国钢琴作品中的戏曲音乐三要素,它们分别为:一、以戏曲音调为创作要素我国戏曲音乐具有相对独立的、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戏曲音乐是整个戏曲综合艺术中区分不同剧种的明确标志。

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吸取了众多戏曲的曲牌音乐,创作出许多优秀的钢琴作品。

昆曲。

集南北两曲系统之大成。

南曲流丽悠远,婉转缠绵、柔漫悠远;北曲跌宕起伏、宽宏大气、豪放恣意。

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原来北曲的特性渐渐被溶化成为“南曲化”的演唱风格。

而南北曲的相辅相成,使音乐尽可能完美地服从戏剧剧情内容的需要。

丁善德先生创作的钢琴曲《序曲三首》第三首《降G大调序曲》中的主题,就是来自于昆曲《玉簪记·琴挑》中生旦轮唱的音调。

春龙创作的钢琴小品《幸福的童年》同样采用了昆曲音调。

京剧。

由“西皮”“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和昆曲曲牌。

曲调十分丰富且变化无穷。

“西皮”腔节奏紧凑、旋律起伏较大,曲调高亢。

给人以婉转流畅如行云流水之感;“二黄”腔旋律色彩暗淡、凝重,给人以沉重、悲凉之感。

江文也《断章小品十六首》,其中的第十一首“午后胡琴”是由京剧的“二黄”音调变形而来。

张朝教授创作的《变奏曲》是用京剧音乐和现代音乐的混合来体现传统与现代相交织的中大型变奏曲,乐曲中既饱含了对中国传统京剧效果的模拟,又充满现代人对传统的感悟。

豫剧。

豫剧唱腔极具口语化,吐字清晰、行腔流畅。

中央音乐学院全国钢琴考级曲目分析

中央音乐学院全国钢琴考级曲目分析

中央音乐学院全国钢琴考级曲目分析(七级和八级和九级) 1 七级A组(1)练习曲车尔尼此曲时十七世纪音乐风格得乐曲。

练习时要求颗粒性强,弹性要好,手指转换的地方手臂要放松,转弯的动作要正确,保持严谨的节奏律动。

此外还要注意左手根音的写法:第一、三行中左手强调保留四、五指,第二行左手改为跳动的低音写法,在看谱例时要特别认真的分清左手根音中八分音符,二分音符的长度,以便于更好完成低音级进向下的音阶旋律线条,确保旋律的趣味性,另外结尾时要做大的渐弱。

七级A组(2)三部创意趣巴赫练习时注意巴洛克时期巴赫的古典风格特点,此曲旋律线不长,每一音符做为一个单位,要求弹奏得有弹性、活泼。

声音上弹得不要太重,保持乐曲得流动性。

手指触动琴键要把音断开一些弹奏,如用连奏会感觉跟此曲风格不贴切。

第一行第三小节得三十二分音符弹得不要太快,要保持全篇三十二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得统一性,保证稳定得节奏律动。

第五十二页第四行第一小节的左右手旋律互换,如果感觉两手交叉弹奏比较困难,也可以两手互换弹奏。

内心感觉是上面的旋律交叉发展下去和下面的旋律交叉发展上来。

三十二小节的延长音要保持住,时值要够,不能短促,以确保从容进入尾声。

七级A组(3)回旋曲莫扎特(bB大调奏鸣曲第三乐章)此曲是轮舞式舞蹈的性质,主题多次重复出现的古典作品。

在两个主题之间插入一个不同主题的插部,当主题之间插入一个不同主题的插部,当主题出现时要回到原来主题的风格上去。

插部(五十三页最后一小节)则在音乐形象上形成一个不同风格的对比段落出现,节奏上要保持统一的节奏律动。

音乐形象上的不同表现在于主题比较轻盈、有弹性、力度上弹奏得要轻(p)。

插部表现出比较浑厚、雄浑、有力地(f)音量对比。

第三插部(五十五页第二行)右手旋律连线得歌唱性与左手断奏(跳音)弹性得律动要做出来。

象是两手各自拿一种乐器演奏非常精彩得段落。

最后还要第五十六页第一行第三小节开始得巴洛克十七级进式得音乐表现手法。

广东艺术歌曲钢琴伴奏声部的艺术特征与表现手法

广东艺术歌曲钢琴伴奏声部的艺术特征与表现手法

广东艺术歌曲钢琴伴奏声部的艺术特征与表现手法作者:刘顺梅来源:《神州民俗·上半月》2017年第02期[摘要]广东音乐的风格明快活泼,其幽默的风格受到观众广泛的喜爱,广东音乐强大的生命力渗透到了钢琴音乐的创作中,形成具有广东艺术风格的钢琴曲,极具艺术感染力。

本文根据广东音乐元素创作的《卖杂货》、《思春》、《旱天雷》、《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平湖秋月》五首钢琴曲为例,对广东音乐钢琴伴奏声部的艺术特征与表现手法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广东艺术歌曲钢琴伴奏艺术特征表现手法广东音乐是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歌曲,主要结合了古乐、昆剧和江南小曲3种风格,在十世纪初期开始成形后,发展成为我国南方轻音乐的代表,广东音乐曲调优美,委婉动人,深受观众喜爱。

解放后,音乐家们多利用广东民间音乐编制钢琴曲。

广东作曲家相继创作出《卖杂货》、《思春》、《旱天雷》、《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和《平湖秋月》这5首粤调钢琴作品。

[1]这些广东钢琴作品的诞生,标志着中国钢琴曲的作品多样性和多层次。

广东的钢琴作品非常具有本土民族文化色彩,极具代表性。

一、广东新时期的艺术歌曲广东歌曲伴奏一般使用洋琴、笛子、粤胡、秦琴、古筝、琵琶、三弦琴等管弦乐器。

高胡的音色明亮、音域高;扬琴音色抑扬宽广、音域低;秦琴音色清澈;洞箫恬美,但音量太小,各个具有特色的演奏乐器,使演奏更加具有感染力。

广东传统音乐融入钢琴的伴奏之后,使广东民族音乐的音色变得更加灵动。

[2]二、广东艺术歌曲的钢琴艺术特征新时期广东歌曲的钢琴伴奏,采用了“中国风”和“钢琴化”的创作技法,在钢琴作品中,体现出了“中国风”和“钢琴化”表演技巧。

对民间音乐的原作作品进行分析和倾听,参考中国弹拨乐、丝竹乐的音色,把民族音色通过钢琴进行演奏,充分表现中国民族音乐的艺术魅力,体现了中国钢琴作品浓郁的民族风韵。

[3](一)《平湖秋月》的钢琴艺术特征《平湖秋月》的旋律非常的美丽且音色丰富。

是根据吕文成原作的同名歌曲改编而来,别名《醉太平》。

广东小调卖杂货简谱

广东小调卖杂货简谱

广东小调卖杂货简谱
广东小调是一种具有浓郁民间文化气息的表演形式,常常以唱腔和口技相结合、幽默诙谐的形式表现各种生活情境和民间传说。

其中,《卖杂货》是广东小调中的一首经典名曲,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这首歌曲的简谱。

简谱如下:
C C
D
E D C E G C C D E D C G E C
C E
D C C
E D C G E C C E D C G E C
C E G C C
D
E D C G E C
C E
D C C
E D C G E C C E D C G E C
歌词如下:
卖杂货,我卖杂货,门前置客,进来买点来。

肥皂锅炉,铜锤砧板,锅鬃锅耳,应有尽有。

虫草花,鹿茸胶,一切应有尽有。

鬼斧神工,天然美物,半价抛售,先到先得。

卖杂货,我卖杂货,招牌斑驳,生意兴隆。

广东小调《卖杂货》以嬉笑怒骂、基调鲜明为特色,是富有地方特色的代表作之一。

每当听到这首歌曲,总能唤起人们对于过去生活的情感回忆,同时也让人们体会到了广东小调的独特魅力。

《卖布谣》歌曲分析

《卖布谣》歌曲分析

《卖布谣》歌曲分析《卖布谣》是一首由陈奕迅演唱的歌曲,歌词由方文山创作,曲风清新欢快,歌词内容反映了现代都市生活中的烦恼与困惑。

这首歌曲一经发行就受到了广大听众的喜爱,成为了一首备受欢迎的流行歌曲。

下面我们将对这首歌曲进行一番分析,从音乐、歌词和主题等多个方面来解读《卖布谣》。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首歌曲的音乐特点。

《卖布谣》的曲风轻快欢快,曲调简单易记,非常容易引起听众的共鸣。

歌曲以轻快的钢琴和弦乐为基调,配以流畅的旋律,给人一种舒缓的感觉。

在副歌部分,曲调更加明快活泼,给人一种愉悦的心情。

整首歌曲充满了活力和正能量,让人不自觉地跟随着节奏一起摇摆。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歌曲的歌词内容。

《卖布谣》的歌词由方文山创作,歌词内容非常贴近现代都市生活中的烦恼与困惑。

歌词中反映了人们对于生活的困扰,以及对未来的向往与憧憬。

比如歌词中提到了“街道上站满了一群人,他们都不知道往哪走,对工作对感情无能为力,屋子里太小装不下梦想”等,这些都是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们常常会遇到的困扰。

而在副歌部分,歌词中提到了“不用对我交代未来,我想飞向天上作假”,表达了对于现状的不满以及对于未来的向往。

整首歌词表达了对于现实的无奈与不满,以及对于未来的向往与憧憬。

除了音乐和歌词,我们还需要对歌曲的主题进行分析。

《卖布谣》的主题主要是反映了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们的困惑与迷茫。

在当下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扰,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

而《卖布谣》这首歌曲正是在诉说这些困扰和挑战,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于现实状况的思考,同时也希望能够给人们带来一丝希望和慰藉。

歌曲中的“卖布谣”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调侃,也许是一种幽默的方式来表达对于现实的不满和无奈。

《卖布谣》的主题是积极向上的,希望能够给人们带来一些正能量和勇气。

《卖布谣》这首歌曲以其清新欢快的曲风和贴近生活的歌词内容,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

这首歌曲在音乐、歌词和主题上都是非常出色的,能够给人们带来愉悦的听觉享受,同时也能够引起人们对于生活的思考和反思。

赵元任早期声乐作品钢琴伴奏评析——以《卖布谣》《上山》《海韵

赵元任早期声乐作品钢琴伴奏评析——以《卖布谣》《上山》《海韵

文史艺术赵元任早期声乐作品钢琴伴奏评析——以《卖布谣》《上山》《海韵》为例熊云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让科系贵州铜仁擅薹赵元任的声乐作品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其中钢琴伴奏作品结构的重要部分。

其突出特征有三个方面钢琴伴奏在歌曲结构中的形态和意义西方传统和声在歌曲伴奏中的应用民族化旋法的伴奏处理。

从这三方面认识赵元任声乐钢胃哨奏其目的是不仅可以从微观认识赵元任在伴奏中的较具体的创作手法也可以在宏观了解上世纪初我国声乐创作中钢琴伴奏的基本风貌。

关■调赵元任声乐作品钢胃难奏世纪初中国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社会形态正处于向民主社会转型的阶段。

西方文化也逐渐浸入到我国社会的各个层面。

音乐艺术方面。

声乐最先得到社会的接受和青睐。

赵元任的早期的歌曲创作为当时的声乐推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肖友梅曾称赵元任是“中国的”舒伯特。

据商务出版社出版的《赵元任全集第卷》统计共收有声乐作品首其中部分带有钢琴伴奏谱。

从早期创作的歌曲看。

赵元任声乐钢琴伴奏是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逐渐形成的。

下表是早期歌曲情况一览表。

把情况览表分为三个时间段可以看出第一阶段赵元任写的两首歌曲是群众性齐唱歌曲没有加上歌曲伴奏第二阶段均是独唱的艺术歌曲。

有伴奏第三阶段是两首合唱曲《呜呼三月一十八是即兴性伴奏合唱曲只有前奏小节写有钢琴伴奏。

《海韵》带有完整的钢琴伴奏成为赵元任声乐作品中最富有艺术景象的成功之作。

下面从三个角度对赵元任早期声乐作品钢琴伴奏进行评析。

一、卖布谣钢琴伴奏的和声运用和声运用是以歌曲内容为目的。

…卖布谣作为赵元任早期写有钢琴伴奏的歌曲之一。

和声上有两个巧妙的用法。

其一和声选择简练。

下面是《卖布谣伴奏的和声选用情况简表…卖布谣金曲只有小节和声的选择极为简练。

从和弦数目看。

选择主功能为嘲数最多。

选择虿蛀和弦、七和弦的较少。

和声功能布局清晰可以感受赵元任艺术思维中的严谨、正统的西方技法风格。

为我国早期声乐伴奏钢琴化美学目标奠定了基础。

其二和声形象统一。

从民乐的改编看广东钢琴音乐创作特征——以《卖杂货》为例

从民乐的改编看广东钢琴音乐创作特征——以《卖杂货》为例

【收稿日期】2009 - 02普宁人,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38
广东广播电视 大学学报 ( 第 18 卷 总第 74 期)
2009 年 4 月 20 日
笛、板等。 广东音乐富有岭南文化多元性、开放性、兼容
性的特点,同时,广东音乐还有自身“不拘一格、灵 活善变”的特点,它作品丰富,不断创新,曾被孙中 山先生誉为国乐。它既不像西方音乐的壮观雄美、 激昂刚健,且具外在超越的哲理省思 , 也没有中国 传统士大夫典雅庄重和“中原古曲那种悠深空旷的 历史苍凉感”。它表现出来的是“水流心不竞 , 云 在意俱迟”的空灵感。这就超脱了一般民间音乐的 或过于典雅,或过于粗犷,或过于呆板等的局限,形 成了清新明快、活泼优美的气质,受到国内外人们 的广泛喜爱,获得迅速的传播。上世纪 60 年代起 , 大陆各地音乐社团或专业的文艺团体都有上演广 东音乐。美洲、澳洲、东南亚或欧洲等凡有我国广 东侨民的地方 , 都有粤曲音乐的活动。因此 , 广 东音乐很可能是目前影响最广泛的、流传最广远的 中国民俗乐种。
第 18 卷 总第 74 期 Vol . 18 Sum No. 74
广东广播 电视大学学报
J OURNAL OF GUANGDONG R ADIO & T V UNIVER S IT Y
2009 年第 2 期 No. 2. 2009
从民乐的改编看广东钢琴音乐创作特征
——以《卖杂货》为例
张佩宜
(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300 )
二 、 钢 琴 曲 的 创 作 特征
钢琴曲《卖杂货》作于 1952 年。当时,中央 音乐学院朱工一教授抱着建立中国钢琴学派的 雄心壮志,邀请国内外知名作曲家、中央音乐学 院教授陈培勋先生创作具有民间风格的钢琴作 品。由此粤调钢琴曲《卖杂货》便诞生了。《卖杂 货》曲名取自我国民间过去常有的一些挑着担儿 穿乡走村的卖小件商品的货郎。其音乐素材是 作曲家根据流传于广东一带的小曲《卖杂货》及 《梳妆台》(粤剧中省掉唱词的小曲 ) 改编创作而 成。

陈培勋五首粤调主题钢琴曲的文化思考

陈培勋五首粤调主题钢琴曲的文化思考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音乐与表演版MUSIC & PERFORMANCE 2006/03067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陈培勋五首粤调主题钢琴曲的文化思考王 群(星海音乐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0)[摘 要]陈培勋先生改编的五首粤调钢琴曲,自问世以来就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着无数欣赏者,是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本文以这五首以粤调为主题的钢琴曲为研究对象,从乐曲标题与钢琴曲的艺术特色方面,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粤乐;标题;文化内涵;艺术特色;曲式结构[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67-(2006)03-0067-03收稿日期:2006-04-17作者简介:王 群(1970- )女,山东荣成人,星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讲师。

研究方向:钢琴演奏与教学。

20世纪初,一大批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不断涌现出来,作曲家或引用民歌曲调,或移植传统器乐曲,从创作题材上形成了中国钢琴音乐的一大典型类别,为中国钢琴曲的创作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其中《卖杂货》、《思春》、《旱天雷》、《双飞蝴蝶》、《平湖秋月》五首粤调主题的钢琴曲,均为广东籍作曲家陈培勋于1952年至1973年间,运用广东音乐题材所作,是民族风格与现代作曲技法融合的典范。

本文就以上5首粤调为主题改编的钢琴曲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作进一步探讨。

一、粤乐背景介绍“广东音乐”是对流传于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器乐乐种的专称,过去曾作为粤剧过场音乐和烘托表演用的小曲,约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发展成为独立演奏的器乐曲[1],据一些史料记述,也称为“粤乐”。

诞生粤乐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古为百粤杂居之中心地。

据《通考・舆地考》记载“古南越”:“自岭而南,为蛮夷之地,是百越之地。

”可见,粤乐是在多元化的岭南文化的孕育下发展起来的。

正是由于其历史与社会环境的开放性与兼容性所致,粤乐较典型的继承和发扬了岭南文化“折衷中西、融合古今”的文化特点。

陈培勋粤调钢琴作品演奏分析

陈培勋粤调钢琴作品演奏分析

连绵不断。
3. 民族调式的旋律
旋律素有音乐灵魂的称谓,在表现、传递作曲情感中发挥着 至关重要的作用。旋律本质上是若干乐音的有组织、有节奏的和 谐运动,既可以是单声部音乐的整体,也可以是多声部音乐中的 主要声部。民族音乐的旋律以线性旋律为主,注重旋律线条的流 畅,善于从音乐的横向流动中进行种种变化,纯民族调式的旋律 是陈培勋五首粤调钢琴作品最为主要的艺术特点之一。宫商角徵 羽五声调式是中国民族调式,对广东音乐而言,常见的调式主要 有羽调式、徵调式、宫调式等。陈培勋的五首粤调钢琴曲受民族调 式的影响非常深刻,民族调式贯穿于钢琴作品的始终,其中,四首 采用了徵调式。转调方式也是民族调式旋律的重要内容。有别于 西方音乐曲式结构中调性布局,陈培勋从广东音乐的内在特征出 发,采用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同宫调式交替的转调方法。以《思春》
三、陈培勋粤调钢琴作品的演奏分析
1.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
广东音乐大都名意相符,乐曲名称和乐曲意境水乳交融。陈 培勋粤调钢琴曲改编自广东音乐,自然也吸收了广东音乐名意相 符的特点。从宏观的角度而言,陈培勋五首粤调钢琴曲可以分为 两类,一类是民俗风情曲,包括《卖杂货》《思春》,另一类则是描写 自然景物的乐曲,如《旱天雷》《双飞蝶变》《平湖秋月》等。当然,无 论何种类型的乐曲,均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以《卖杂货》为例,乐 曲用音乐语言刻画出杂货郎卖货中你言我语的生动情景,具有诙
曲式结构最为复杂,为变奏曲式,采用引子+A+A1+A2+A3+B+ B1+A4+尾声的结构。复杂的变奏手法使得广东音乐的材料原型
产生出了新的艺术魅力,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表现力。从曲式结 构的设计来看,陈培勋粤调钢琴作品具有明显的融合性特征,兼 有民族特色和西方作曲技巧。

浅析中国钢琴作品《卖杂货》的审美艺术

浅析中国钢琴作品《卖杂货》的审美艺术

浅析中国钢琴作品《卖杂货》的审美艺术作者:高文敏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21期【摘要】钢琴曲《卖杂货》是由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陈培勋于1952年根据广东音乐创作改编的作品,本文从演奏技法角度进行分。

帮助读者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深入了解陈培勋的音乐风格,并了解不同地区的音乐特色。

希望对在学习本作品的演奏者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卖杂货》;审美艺术;钢琴【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一、陈培勋与他的钢琴作品《卖杂货》陈培勋(1922一2006)广西合浦人,出生于香港,叔父学习钢琴,先后在香港,学习钢琴、管风琴和作曲。

1939年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师从谭小麟深造兴德米特的作曲技法。

在、曲江、重庆、上海等地的艺术院校任教。

1949后,长期任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教授、兼配器教研室主任。

《卖杂货》是作者根据广东音乐和广东小调创作的系列钢琴曲的第一首,作品根据原江南同名小曲调《卖杂货》和粤剧小曲《梳妆台》作为主题旋律创作而成,生动描写了一个身在他乡为了生计不断奔波的卖货人以及对即使身处在困境中却依旧笑对人生的豁达精神的赞美与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与追求。

二、作品《卖杂货》的演奏分析全曲共为113个小节,由三个不规则的复乐段,形成了一个单三部曲式。

第一部分(1-40小节):刚开始音乐犹如一对夫妻与一个小孩在讨论卖杂货,开始进入弹奏时为mf的力度,为抓住他人的耳朵不应该弹奏的太弱。

练习时应积极抬指,跳音,保持音,断音都应该弹奏清楚、饱满。

左右手的配合应该连贯。

应该有起承转合的感觉。

中间音乐逐渐由低音向高音,弹奏时应该注意声音由弱到强,给人一种柔和的感觉。

在第21–26小节中,将原来的旋律改成两首交替,此处为模仿中国的弹拨乐器弹奏,练习时应注重句子之间的呼吸与连贯。

父亲说完话后,仿佛别人家的小孩来串门,此处右手有大量的断句,应该将右手的音量减弱,突出左手的旋律。

接下来就是正式的卖杂货,锣鼓声响起,力度为ff,但是不可以一进入就过强,给人突兀的感觉,由弱到强,突出重音。

陈培勋钢琴曲《卖杂货》的艺术特色分析

陈培勋钢琴曲《卖杂货》的艺术特色分析

132艺术家The artists钢琴曲《卖杂货》,创作于1952年,是陈培勋先生著名的作品之一。

陈培勋先生出生于香港,自幼跟随叔父学习钢琴。

中学时跟随著名管风琴师学习钢琴及作曲技术,受到了正规的西方音乐教育。

1939年来到上海,师从李维宁学习作曲。

1947年再到上海,跟随谭小麟学习现代作曲技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培勋进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一直工作到1981年。

早在20世纪初,中国的音乐家就为钢琴的民族化做了各种尝试。

中央音乐学院成立后,继续推进钢琴音乐的民族化发展。

当时,学院钢琴系师生虽然希望多演奏中国风格作品,但可供选择的作品很少。

鉴于这种情况,钢琴系副教授朱一工先生邀请作曲系教师来创作中国风格的钢琴曲。

陈培勋、江文也、马思聪等作曲系教师应邀创作了一系列包含民族元素的钢琴作品。

陈培勋编创的作品为《广东音乐主题钢琴曲四首》,即《卖杂货》《思春》《旱天雷》《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

其中最早改编的为《卖杂货》和《思春》,学生反响很好,在大家的肯定与鼓励下,随后又创作了后两首作品[1]。

一、《卖杂货》的结构特色分析很多研究者认为,这首作品的结构为A-B-A1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

笔者认为,这首作品的结构远比单三部曲式复杂。

其中的“con moto”与最后的Allegro部分,各自内部材料形成呼应关系,构成了完整的段落结构。

它的材料使用与A 段虽然有一定联系,但也有较为明显的不同。

它在作品中出现了三次,从全曲来看,或许视为新的主题更为合适。

这就形成了比较接近回旋曲式(插部领先)的结构布局。

插部一,曲式结构为乐段变化重复。

A段为起承转合的四句式乐段。

a为同质歌唱性主题,力度mf,以短节奏为主,包括附点四分节奏、均等十六分节奏。

旋律线平行结合大跳,向下,呈波浪形。

演奏法连奏与断奏相结合,活跃欢快。

可分为2+2两个扬抑格乐节,前乐节围绕主音进行装饰,后乐节落在商音上。

b与a形成对比,旋律从低向上再向下,形成大波浪形。

音乐课初二上学期歌曲赏析《卖杂货》

音乐课初二上学期歌曲赏析《卖杂货》
在特定场景下,《卖杂货》可以作 为配乐,增强画面感,营造氛围。
主题曲
《卖杂货》也可以作为电影、电视 剧的主题曲,突出作品主题,增强 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THANK YOU
感谢聆听
歌手在演唱过程中对歌曲的情 感处理非常细腻,能够准确地 表现出歌曲的情感内涵。
强烈的情感共鸣
歌曲所表达的情感与人们的内 心情感相契合,能够引起听众 的强烈共鸣。
05
歌曲的实践应用
在音乐教育中的价值
01
02
03
培养音乐审美
通过欣赏《卖杂货》,学 生可以培养对音乐的审美 感知,理解歌曲所表达的 情感和意境。
音乐课初二上学期歌曲赏析《 卖杂货》

CONTENCT

• 歌曲背景介绍 • 歌曲音乐分析 • 歌词赏析 • 歌曲的艺术表现力 • 歌曲的实践应用
01
歌曲背景介绍
歌曲的创作背景
《卖杂货》是一首具有浓厚广东风味的歌曲,创作于上世纪50年 代,是作曲家陈歌辛的代表作之一。
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家急需发展经济,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 建设高潮。在这样的背景下,陈歌辛创作了这首充满生活气息的 歌曲,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丰富的声音表现力
歌手通过声音的高低、强弱、快慢等变化,表现出 歌曲的情感起伏和情节发展。
独特的演唱风格
歌手在演唱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风格,使得歌曲具 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编曲与配器特点
80%
丰富的音乐元素
编曲中融入了多种音乐元素,如 民族乐器、现代电子音乐等,使 得歌曲更加丰富多彩。
100%
独特的配器
歌曲的作者介绍
陈歌辛(1924-1968),原名陈昌寿, 生于上海,是中国著名的作曲家、音 乐教育家。

中央音乐学院钢琴考级七级曲目卖杂货广东小调

中央音乐学院钢琴考级七级曲目卖杂货广东小调

中央音乐学院钢琴考级七级曲目卖杂货广东小调
《卖杂货》也是其中一首优秀的钢琴作品,是作者根据广东音乐和广东小调创作的系列钢琴曲的第一首。

复三部曲式,第一部分欢快流畅的旋律取材于同名广东小调的加花谱。

抒情徐缓,清新幽雅的中间部分,作者选用小调《梳妆台》写成,与前后两个部分既形成对比,又自然融洽。

全曲很好地保持了广东小调的独特地方特色,又将主调、对位有机地运用在钢琴的演奏上,还能够充分发挥钢琴这一乐器的演奏效果,是一首很好的具有中国风味的钢琴作品。

杂耍表演钢琴曲介绍

杂耍表演钢琴曲介绍

杂耍表演钢琴曲介绍
杂耍表演钢琴曲是一种将杂技和钢琴演奏相结合的表演形式。

在这种表演中,钢琴演奏者将表演杂技动作的技巧与优美的钢琴曲目完美融合在一起,给观众带来视听上的双重享受。

这类表演的钢琴曲目类型多样,可以涵盖古典音乐、流行音乐、爵士乐等各个风格。

演奏者通常会选择一些节奏感强、曲调活泼的曲目,便于与杂技动作相配合,形成视觉和听觉上的和谐。

杂耍表演钢琴曲的演奏过程通常非常精彩,演奏者可能会在演奏中进行一些高难度的技巧展示,如快速的手指技法、左右手交替演奏、弹奏时身体的动作等等。

这些花样繁多的杂技动作与优美的音乐相互辉映,令观众大呼过瘾。

这种表演形式的好处在于它不仅展示了演奏者的音乐才华和技术水平,还能够为观众带来别样的视觉体验。

这种与传统钢琴演奏略有不同的表演形式,为音乐会带来了一种新颖的元素,吸引了更多的观众群体。

总而言之,杂耍表演钢琴曲是一种将音乐艺术和杂技技巧相结合的表演形式,给观众带来了独特的视听享受。

它不仅展示了演奏者的才华,还为传统的钢琴演奏注入了新的活力和魅力。

浅析钢琴曲《卖杂货》的广东音乐特色

浅析钢琴曲《卖杂货》的广东音乐特色

浅析钢琴曲《卖杂货》的广东音乐特色
郭定昌
【期刊名称】《音乐教育与创作》
【年(卷),期】2013(000)008
【摘要】学界谈及岭南音乐构成,极少人使用“广东钢琴音乐”这一名词和这一
概念,多数人都是以“粤调钢琴音乐”代之。

其实两者即使有一些差异但并不矛盾,广东钢琴音乐是岭南音乐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钢琴曲《卖杂货》这一曲子就充分体现了广东音乐文化的地方特色。

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卖杂货》这首乐曲,可以从中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广东钢琴音乐的地方特色。

【总页数】7页(P38-44)
【作者】郭定昌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24.1
【相关文献】
1.从民乐的改编看广东钢琴音乐创作特征——以《卖杂货》为例 [J], 张佩宜
2.钢琴曲《卖杂货》的艺术特色及演奏 [J], 胥必海
3.浅析钢琴曲《二泉映月》的音乐特色 [J], 王莹
4.陈培勋钢琴曲《卖杂货》的艺术特色分析 [J], 华璐
5.陈培勋和他的钢琴曲广东小调《卖杂货》 [J], 张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钢琴曲《卖杂货》赏析
钢琴曲《卖杂货》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和民族风格的曲子,它以广东小调为基调,通过丰富多彩的旋律和织体,展现了我国民间时期常见的挑着扁担的货郎走街串巷卖杂货
的即景画面。

作曲家陈培勋在1952年根据广东小调创作了这首曲子,他成功地将传统的地方音乐素材运用于钢琴音乐创作中,以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灵活精巧的织体表现出广东音乐独有的
艺术风格和魅力。

在曲子的开头,可以听到轻松愉快的旋律,仿佛货郎在街头巷尾穿梭,悠扬的琴声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随着乐曲的发展,旋律逐渐变得跳跃起来,表现出货郎在叫卖、交易的兴奋和喜悦。

在曲子的中部,出现了连续的颤音和跳音,这些灵活精巧的织体使得曲子更加生动活泼,仿佛描绘出货郎在街头巷尾穿梭的轻盈身影和活泼的形象。

曲子的结尾部分,旋律逐渐安静下来,仿佛货郎在一天的忙碌之后,疲惫但满足地结束了今天的生意。

整个曲子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感受到生活的艰辛和快乐,同时也感受到了我国民族音乐的魅力和独特性。

总的来说,《卖杂货》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和民族风格
的钢琴曲,它以广东小调为基调,通过丰富多彩的旋律和织体,描绘出我国民间时期常见的挑着扁担的货郎走街串巷卖杂货的即景画面。

这首曲子不仅展示了钢琴音乐的魅力,同时也展示了我国民族音乐的独特性和文化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