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学大纲韩继光.doc-机电工程学院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不少于300字)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讲授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要领和方法,培养徒手作图、尺规作图及计算机绘制专业图的能力,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及计算机辅助设计打下一定的基础。
2.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本课程的任务和目的是培养汽车相关专业学生识读零件图和装配图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绘制与阅读机械图样的基本技能,使学生掌握徒手作图、尺规作图和计算机绘制工程图的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
二、教学基本要求(不少于500字)本课程包括画法几何、设计制图基础、机械制图三个部分,计算机绘图应溶入每一个部分作为绘图工具讲解和使用。
具体内容与要求如下:绪论:明确本课程的历史、地位、性质、任务、最新发展和学习方法。
学习用投影法表达空间几何形体和图解简单空间几何问题 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投影法的概念和基本分类(平行投影和中心投影)。
2 .点、直线和平面的投影 掌握点、直线和平面在第一角中的各种位置的投影 特征和作方法、掌握线段真长和平面真形的求法。
3 .直线之间、平面之间和直线与平面之间的相对位置(1)掌握直线上点和平面上的点和线段的投影特征和作图方法;(2)掌握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相对位置关系及其投影特征; 包括平行垂直与相交的问题的投影特征与作图方法;4 .立体的投影 (1)掌握平面立体和曲面立体的投影特征和作图方法; (2)分析平面与平面立体和曲面立体相交的截交线的投影特征和基本作图方法; (3)分析平面立体和曲面立体、两个曲面立体相交的相贯线的投影特征和基本 作图方法;三、主要内容及学时安排(一)画法几何1.投影的基本知识。
课程教学大纲《机电光仪一体化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机电光仪一体化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执笔者:李伯全 审核人: 许桢英、张西良 编写日期:2012-5-30 课程编号 课程性质 课程类别 适应专业 学时数 学分专业技术课 842T课程 机电、光信、测控总学时数:30理论:22 实践: 821. 课程的性质、任务和作用《机电光仪一体化技术》课程是机电、光信、测控等专业的一门共享专业技术课,着重培养学生机电光仪一体化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为后续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奠定系统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同时,该课程具有培养学生综合技能和素养的目的,为学生在机电光仪综合集成应用提供相应的应知、应会知识和技能。
该课程先修知识和技能为机械制图、机械设计、机械控制工程基础、电工电子技术、单片机技术、光学工程、测试技术、现代仪器设计等。
课程的基本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电光仪一体化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2. 课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对机电光仪工程技术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为直接从事机电光仪综合集成应用工程实践打下必要坚实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机电光仪设备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掌握机电设备的电-液-气控制及基本控制原理,熟悉机电光仪设备的综合应用技术,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培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具体包括:①机电光仪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基本组成、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机电光仪一体化产品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②机电光仪一体化机械技术③机电光仪一体化传感与光电检测技术④机电光仪一体化伺服驱动技术⑤机电光仪一体化控制及接口技术⑥机电光仪一体化多机与网络通信技术⑦机电光仪一体化测控仪器设计技术⑧机电光仪一体化系统总体设计⑨机电光仪一体化系统设计指导能力目标: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以下十个方面的能力:(1)通过学习机电光仪一体化基本概念,使学生理解机电光仪一体化系统中各机构要素在系统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初步建立机电光仪产品的系统化设计思想。
《电子技术基础》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doc
《电子技术基础》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文登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一赵锦先一、说明1 .课程的性质和内容本课程是传授电子技术基础知识的专业课。
主要介绍半导体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功能等,重点介绍常用基本器件.整流.滤波. 稳压.放大电路等,同时介绍集成运算放大器和数字电路基础。
2 .课程的任务和要求本课程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电子技术基础的教育,为学习专业课实际工作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 ) 了解二极管.三极管.晶闸管.集成运算放大器等主要参数及应用。
(2 )理解放大电路.整流.滤波.稳压电路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分析方法。
(3)掌握常用器件的识别和简单测试。
(4 )掌握单级小信号低频电压放大器的组成.工作原理和分析方法。
(5)掌握整流电路的输出输入电压之间的关系。
(6 )掌握基本门电路的符号及逻辑功能.基本触发器的符号及逻辑功能。
(7)了解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二、课程内容与要求-半导体二极管教学要求1. 了解半导体的基本知识;理解PN的正偏.反偏的含义;掌握PN结的单向导电性。
2 .了解半导体二极管的结构及符号;熟悉二极管的分类及型号;理解普通二极管的伏安特性及主要参数。
3. 掌握常用二极管识别与检测的基本方法4. 了解发光二极管,光电二极管和变容二极管的作用及其特点教学内容(—).半导体的基本知识1 .半导体的基本概念2. PN结及其单向导电性(二.半导体二极管1. 二极管的结构.符号和分类2. 二极管的伏安特性3. 二极管的主要参数4. 二极管的识别与检测二半导体三极管及其放大电路教学要求1、了解三极管的结构,熟悉三极管的分类2、了解放大器的功能;掌握低频小信号放大电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3、了解放大器静态工作特点的运用,单管共射极放大电路对信号的放大作用及倒相作用;掌握放大电路直流通路和交流通路的画法。
4. 掌握分析放大电路的估算法和常用公式,了解图解分析法。
研究生教学大纲模版-机电工程学院
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S292017课程名称:机器人学开课院系:机电学院任课教师:张文辉先修课程:机构学、理论力学、自动控制原理适用学科范围:工学学时:36 学分:2开课学期:2 开课形式:讲授课程目的和基本要求:课程目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人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遍及工业、国防、宇宙空间、海洋开发、医疗康复等各个领域。
机器人学是一门综合性技术,课程的目的是在学习掌握机器人运动学原理和动力学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目前广泛关注的智能机器人领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机器人的动力学原理,同时应具备一定的智能机器人系统的设计方法,具体包括各种先进的控制策略及方法,为未来从事相关的机构运动及控制技术奠定基础。
课程要求:1、掌握机器人的运动学原理及动力学理论2、掌握机器人的现代控制方法原理3、掌握机器人的设计及智能控制方法原理4、了解目前国际上机器人的发展方向及应用前景课程主要内容:本课程属于研究生学位课,涉及机械设计、数学、理论力学、控制、计算机、传感器等多门学科的综合。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介绍机器人的特点、结构类型、性能指标、应用及发展概况;讨论机器人学的数学基础,用齐次变换描述刚体的空间位姿,求取等效转角和等效转轴;采用基本方法:D-H(Denavit-Hartenberg)方法描述机器人相邻连杆间的转换矩阵,在每个杆件上建立笛卡儿坐标系,确定四个连杆参数,最终求取机器人的运动学正解,根据三角函数方程,求取机器人运动学逆解;介绍雅克比矩阵的定义及性质,根据微分变换,求解一般机器人的雅克比矩阵;利用牛顿-欧拉方法推导了机器人递归运动方程,及用拉格朗日方法进行机器人动力学推导,并进行静力学分析,求取等效力矩和广义力、不同坐标系间静力的变换;详细介绍机器人的控制原则和控制方法(位置控制和柔顺控制等),包括目前国际上先进的各种机器人控制方法及控制原理,具体包括鲁棒控制、自适应控制、神经网络控制及模糊控制等;讨论机器人的运动规划问题。
研究生学位课教学大纲
研究生学位课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4020303 课程名称:乐器演奏及教学研究学时:56 学分:3 开课学期:2开课单位:艺术学院任课教师:王丽伟教师代码:601589 教师职称:副教授教师梯队:朱连喜教授(校外)1.课程目的、人物及对象中国扬琴艺术,是伴随着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走过来的。
它既是各国传统文明的历史积淀,也是深植于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土壤中发展起来的活的机体,近些年来,扬琴艺术得到了显著发展。
本课程的目的是将民族器乐在实践性、艺术性、理论性创造性等方面的观念、方法传授给学生,通过实际范例的讲述和视听光碟、观摩音乐会、听大师、专家讲座等诸多教学手段的运用,让学生在乐器演奏与理论研究中,更加深层理解音乐作品内涵的表现形式和审美追求,为探寻中国扬琴艺术科学教学规律、方法、音乐作品艺术风格的特殊韵味及流派,给予学生提供方向性理念思路,以达到拓宽和扩大专业与文化视野,并应用现代科学信息不断更新、创造其本专业的目的。
本课程在文化资源共享前提下,着重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扬琴艺术在民族器乐中的地位及其文化价值。
与其它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交叉渗透、相互融合。
根据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适应社会并从事国内高等音乐院校专业教育、音乐研究领域工作和文化艺术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2.授课的具体内容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研究生学制为三年。
⑴研一:(乐器演奏及教学研究)周学时数:3学时(17×3=51学时)开课学期:第一、二学期(一年)总学时数:102学时(34×3=102学时)⑵研二:A(课程文献阅读报告)周学时数:3学时(17×3=51学时)开课学期:第一学期B(开题研究报告)周学时数:3学时(17×3=51学时)开课学期:第二学期总学时数:102学时(34×3=102学时)⑶研三:(指导毕业论文、毕业独奏音乐会)周学时数:3学时(17×3=51学时)开课学期:第一、二学期(一年)总学时数:102学时(34×3=102学时)3.实践性环节(考试形式与方法)本课程以各别授课为主,同时与合奏、重奏、伴奏适当配合,加强对学生即兴创作、演奏能力的培养。
电路原理教学大纲
电路原理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电路原理课程编码:020*******英文名称:Electric Circuits学时:64 学分:4适用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教材:《电路》高等教育出版社邱关源主编一、课程性质与任务电路原理课程理论严密、逻辑性强、有广阔的工程背景,是电类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学习电路原理课程,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近代电路理论的基础知识,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为学习电子技术等课程建立必要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主要介绍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基本定律、分析方法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的知识、内容及掌握的程度要求为:1. 熟练掌握电阻、独立电压源、独立电流源、受控电压源、受控电流源、电容、电感等元件的定义、性质及伏安关系,透彻理解基尔霍夫定律。
2. 掌握常用的电路等效变换分析方法。
3. 能正确列写电路的回路电流方程和结点电压方程,并对电路进行计算。
4. 能正确使用电路定理进行电路分析计算。
5.掌握动态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
6.掌握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计算方法。
7.掌握电路的实验方法,获得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
8.了解电路分析和设计的新方法。
三、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教学基本内容:1. 电路和电路模型2. 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3. 电功率和能量4. 电路元件5. 电阻元件6. 电压源和电流源7. 受控电源8. 基尔霍夫定律重点:1. 电流、电压参考方向;2. 元件、电路吸收或发出功率的表达式和计算;3. 电阻、独立电源和受控源等电路元件的伏安特性;4. 基尔霍夫定律。
难点:1. 功率计算;2. 独立电源和受控源等电路元件的伏安特性;3.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本章主要教学要求:了解电路模型、电路元件的概念,理解电流、电压参考方向的概念,掌握元件、电路吸收或发出功率的表达式和计算;熟练掌握电阻、独立电源和受控源等电路元件的伏安特性;理解基尔霍夫定律的内容并能熟练应用该定律进行电路的分析计算。
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空)课程名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英文名称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cientific Socialism学分学时2学分,34学时开课时间第二学期开课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授课范围全校授课对象硕士课程类型必修考试方式开卷考试+课程论文+平时成绩主讲教师协讲教师教材教材和参考书:1.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德)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编译局译,《共产党宣言》,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3.童星,《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4.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发展》,人民出版社,2005。
课程内容简介(限500字,5号字,宋体)该课程主要阐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想到现实、从“苏联模式”到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的发展历程,注重总结经验教训,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主要是对硕士研究生进行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教育,掌握科学社会主义实事求是的精髓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改革实践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和当今的国际环境、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从而有助于学生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提高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认识,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使他们了解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历史进程,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熟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重点在于结合实际如何正确理解和认识这些原理。
了解十月革命的历史进程,掌握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
了解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产生的历史,重点在于正确评价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了解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重点在于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必然”和“两个不会”的理论。
工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工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1、课程编号:063301 课程中文名称:组合数学32学时/ 2学分英文译名:Combinatorics适用领域: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及通信、交通运输、实验设计、排程等方面任课教师:钱真、沈晶教学目的:组合数学是现代数学中发展最快的数学分支。
组合数学的研究对象是排列、模式、设计、调度和布局等。
高速计算机使得各领域中实际组合问题的求解成为可能,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本身有带来了大量具有挑战性的组合问题。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1.使学生掌握计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使学生了解组合设计的基础知识。
3.使学生了解一些优化问题和模型。
4.培养学生的组合思维方法和组合技巧。
教学方式及学时分配:1.教学方式为课堂授课。
2.学时分配:第一章排列与组合,8学时第二章母函数与递推关系,8学时第三章容错原理和鸽巢原理,8学时第四章Polya定理,4学时第五章组合设计,2学时第六章线性规划,2学时教学主要内容及对学生的要求:1.教学主要内容:介绍组合数学的基本工具;围绕组合数学的基本问题,重点介绍组合计数问题、简介组合数学求解中的存在问题和组合优化问题。
2.要求:学生学习本课程应具备的先修知识是高等数学(I)、(II)、离散数学。
内容摘要:在第一章中主要介绍组合数学的基本工具,包括加法规则、乘法规则、一一对应规则;线排列和圆排列、不可重组合与可重组合、二项式及多项式定理、排列和组合的生成算法;在第二章至第四章中重点介绍组合计数问题,包括递推关系及其求解;用母函数求解递推关系,母函数在排列组合中的应用;物件性质的组合,特定、全非、恰K性质型容斥原理;鸽巢原理,Ramsey原理;Burnside引理,polya定理,母函数型的Polya定理;在第五章中简介存在问题,包括拉丁方设计,均衡不完全的区组设计,Hadamard矩阵;第六章简介组合优化问题,包括搜索与优化,动态规划法,分支定界法,背包问题、调度问题、最大流量问题的求解,匹配问题。
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机电工程学院
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S293004课程名称:矩阵分析与工程应用开课院系:电气学院任课教师:段纳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适用学科范围: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学时:36 学分:2开课学期:1 开课形式:课堂授课、专题研讨课程目的和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已掌握本科阶段线性代数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提高矩阵理论的相关知识。
并着重培养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本专业的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要求学生从理论上掌握矩阵的相关理论,会证明简单的一些命题和结论,从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要求掌握一些有关矩阵计算的方法,如各种标准型、矩阵函数等,为今后在相关专业中实际应用打好基础。
矩阵理论是工程技术人员和理工科研究生必备的数学基础知识,是许多专业博士生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
课程主要内容:第一部分线性空间与线性变换(10学时)本部分首先抽象出线性空间的概念,然后研究了线性空间的子空间及其交与和运算,得到维数公式,进而引出子空间的直和概念。
接着讨论线性空间到其自身的线性变换,并借助基概念,得到线性变换的矩阵表示,从而在线性变换与方阵间建立一一对应关系,最后引出了线性变换的值域与核、线性变换的不变子空间等概念。
基本要求如下:1、理解线性空间的概念,了解线性空间的基本性质,知道一些常见的线性空间;2、理解线性空间的维数与基的概念,熟练掌握元素的坐标与两个基间的过渡矩阵的求法;3、理解线性子空间及其交与和的概念,知道维数定理,了解子空间的直和;4、理解线性变换的概念,熟练掌握线性变换在给定基下的矩阵表示的求法;5、知道线性变换的值域与核,会求线性变换的值域与核。
(不变子空间不作要求)第二部分内积空间(8学时)本部分首先给出内积空间的概念,并将线性代数中的正交基推广到内积空间,然后研究了内积空间的正交子空间及其正交补,得到内积空间的正交分解定理。
接着讨论内积空间上的正交变换及其矩阵表示,从而在正交变换与正交矩阵间建立一一对应关系。
硕士研究生公共课程简介
00硕士研究生公共课程简介序号:19课程编号:11M001课程名称:矩阵论任课教师:张凯院徐仲等英文译名:Matrix Theory先修要求:线性代数、高等数学内容简介:线性空间及其结构、线性变换及其表示、欧氏空间中的正交变换与对称变换。
向量范数与矩阵范数的理论及应用。
矩阵分析及应用。
矩阵的三角分解、QR分解、满秩分解及奇异值分解。
特征值的估计及对称矩阵的特征值表示。
矩阵的直积与线性矩阵方程求解。
广义逆矩阵的理论及应用。
主要参考书:(1)《矩阵论》程云鹏等编著。
(2)《矩阵论简明教程》徐仲等编。
(3)《矩阵论典型题解析及自测试题》张凯院等编。
(4)《矩阵论导教导学导考》张凯院等编。
序号:20课程编号:11M002课程名称应用泛函分析基础任课教师:门少平张慧清崔学伟英文译名:Functional Analysis先修要求:掌握《线性代数》、《高等数学》,了解《实变函数》内容简介:介绍三大空间——距离空间,巴拿赫空间,希尔伯特空间;讲解线性算子理论的基本内容;学习三大定理——汉恩-巴拿赫定理,一致有界定理(共鸣定理),逆算子定理等。
主要参考书:(1)《实变函数论与泛函分析》(下),夏道行,吴卓宗,舒王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2)《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概要》郑维行王声望,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3)《应用泛函分析》龚怀云寿纪麟王景森,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85(4)《应用泛函分析引论》陈殿杰,重庆大学出版社1987。
序号:21课程编号:11M003课程名称:数值分析任课教师:车刚明聂玉峰欧阳洁等英文译名:Numerical Analysis先修要求:线性代数、高等数学内容简介:本课程主要讲授误差知识,函数插值与函数逼近理论,数值积分与数值微分技术,线性方程组的直接解法、迭代解法及其收敛性理论,非线性方程和方程组的数值解法,矩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计算,常微分方程初值问题的数值解法及其收敛性、稳定性、误差估计等。
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S292017课程名称:人机工程学开课院系:机电工程学院任课教师:邢艳芳先修课程:传热学、控制理论适用学科范围:机械工程学时: 36 学分:2开课学期:2 开课形式:讲授课程目的和基本要求:人机工程学是现代设计方法重要理论基础之一,主要研究如何使人―机―环境系统的设计符合人的生理结构和心理特点,以实现人、机、环境之间的最佳匹配,使处在不同条件的人能安全、高效和舒适地进行工作和生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人―机―环境系统的设计准则和基本方法,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人和所设计的产品及他们所处的环境的协调及统一,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尽量满足舒适和安全的要求,以实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思想。
从而提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质量,达到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目的。
课程主要内容:第1章人机工程学概论主要包括人机工程学的命名及定义,人机工程学的起源与发展,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人机工程学的体系及其应用,人机工程学与工业设计。
第2章人体测量与数据应用主要包括人体测量的基本知识,人体测量中的主要统计函数,常用人体测量数据及其应用。
第3章人体感知与信息处理主要包括人在系统中的功能,视觉机能及其特征,听觉机能及其特征,其他感觉机能及其特征,神经系统机能及其特征,人的信息处理系统。
第4章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主要包括心理现象与行为构成,感觉与知觉特征,注意与记忆特征,想象与思维特征,创造性心理特征。
第5章人体生物力学与施力特征主要包括人体运动与骨杠杆,人体生物力学模型,人体的施力特征,合理施力的设计思路。
第6章人机的信息界面设计主要包括人机信息界面的形成,视觉信息显示设计,听觉信息传示设计,操纵装置设计,操纵与显示相合性。
第7章工作台椅与工具设计主要包括控制台设计,办公台设计,工作座椅设计主要依据,工作座椅设计,手握式工具设计。
第8章作业岗位与作业空间设计主要包括作业岗位的选择,手工作业岗位设计,视觉信息作业岗位设计,作业空间的人体尺度,作业空间的布置。
研究生《电能质量》课程教学大纲
《电能质量》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性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工学硕士、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
使用教材:《电力系统谐波技术》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1998年,程浩忠编著《电力系统电压》,中国电力出版社,1998年,马维新,编著《电力系统频率》,中国电力出版社,1998年,蔡吩,编著《电力系统波动与闪变》,中国电力出版社,1998年,,编著《电力系统的三相不平衡》,中国电力出版社,1998年,林海雪,编著学时:36,学分:2,开课时间:秋季。
预修课程:电力系统稳态分析、电力系统暂态分析、电气工程基础等。
主讲教师:程浩忠教授课程内容为:本课程论述了有关电能质量问题。
全部课程内容分为5篇,分别为:《电力系统电压》,《电力系统频率》,《电力系统谐波技术》《电力系统波动与闪变》,《电力系统的三相不平衡》。
第1篇:电力系统电压中讲述国家标准GB/T 12325-90,电压与无功问题;第2篇:电力系统频率中讲述国家标准GB/T 15945-1995 电力系统频率允许偏差的标准,国内外频率偏差的标准、规定、确定等;第3篇:电力系统谐波技术,内容共分十章加以阐述,分别概括论述了电力系统谐波的基本概念,电力系统非正弦波形的分析方法,电力系统谐波的来源,电力系统谐波潮流计算,电力系统谐波测量技术,谐波对电网的影响和危害,电力系统谐波的抑制,交流滤波器及其参数选择,谐波与无功补偿,电力系统谐波的标准及其管理等。
第4篇:电压波动与闪变中讲述国家标准GB/T15945-1995 电压波动允许偏差的标准,国内外电压波动的标准、规定、确定等;闪变的标准及其治理措施。
第5篇:电力系统的三相不平衡讲述国家标准GB/T 15543-1995三相电压允许不平衡度,三相不平衡的标准、测量、规定、确定、措施等。
详细内容为:第 1篇:电力系统电压国家标准GB/T 12325-90电压与无功问题第2篇:电力系统频率国家标准GB/T 15945-1995电力系统频率允许偏差的标准国内外频率偏差的标准、规定、确定等第3篇:电力系统谐波技术0前言1电力系统谐波的基本概念1.1电力系统中非正弦波形的出现1.2谐波的含义和性质1.3非正弦波形的有效值和畸变率1.4特征谐波和非特征谐波1.5谐波和非谐波1.6谐波计算的等值电路参数2电力系统非正弦波形的分析方法2.1非正弦波形及其频域分解2.2非正弦电路的电压和电流2.3非正弦电路的功率和功率因数2.4非正弦波形的时域分析3电力系统谐波的来源3.1发电机和电动机3.2变压器和电抗器3.3电弧对非线性伏安特性形成的高次谐波3.4换流装置3.5电力机车3.6家用电器4电力系统谐波潮流计算4.1电网各元件等值电路的谐波参数4.2对称系统的谐波潮流计算4.3不对称系统谐波潮流的序分量分析4.4不对称系统的谐波潮流计算4.5谐波潮流的简化计算法5电力系统谐波测量技术5.1概述5.2非正弦周期信号的采样5.3非正弦波形下常用电量的测量5.4SXF1型双三相谐波分析仪5.5谐波阻抗的测量5.6对电流互惑器、电压互惑器的要求6谐波对电网的影响和危害6.1谐波对电网络的影响6.2谐波对高压设备的影响6.3谐波对低压用电设备的影响6.4谐波对继电保护的影响和危害6.5谐波对远动自动装置的影响6.6谐波对通迅线路的干扰7电力系统谐波的抑制7.1减少谐波源的谐波含量7.2在电容器回路串接电抗器7.3安装交流滤波器7.4有源滤波器7.5加大供电系统容量和合理选择供电电压7.6相数倍增法7.7电力机车谐波的抑制措施8交流滤波装置及其参数选择8.1滤波装置的结构、接线方式及滤波方案的确定8.2滤波器的滤波效益8.3单调谐滤波器8.4高通滤波器8.5系统谐波阻抗及其统计分析8.6系统等值谐波阻抗对滤波效益及其参数选择的影响8.7滤波装置参数选择的条件8.8单调谐滤波器的参数选择8.9高通滤波器的参数选择8.10交流滤波装置参数选择的设计流程9谐波与无功补偿9.1具有饱和电抗器的补偿器9.2具有可控硅控制电抗器的补偿器9.3具有可控硅控制电抗器枛变压器的补偿器9.4具有可控硅投切电容器的补偿器9.5具有可控硅控制电抗器和可控硅投切电容器的补偿器9.6静止补偿器中谐波的产生9.7谐波对并联电容器的影响9.8电容器组的谐波过载能力9.9电容器对系统谐波阻抗的影响9.10并联电容器对谐波电流的放大作用9.11电容器的无功补偿方案10电力系统谐波的标准及其管理10.1国外的谐波标准10.2公用电网谐波管理标准10.3家用和低压电器的谐波限制标准10.4电力系统谐波的管理10.5电力系统谐波的监测第4篇:电压波动与闪变国家标准GB/T 15945-1995电压波动允许偏差的标准国内外电压波动的标准、规定、确定等闪变的标准及其治理措施第5篇:电力系统的三相不平衡国家标准GB/T 15543-1995三相电压允许不平衡度三相不平衡的标准、测量、规定、确定、措施等学时安排为:实验环节:电力系统谐波测量技术及其实验 2学时。
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S292016课程名称:数字信号处理开课院系:机电工程学院任课教师:凌杰先修课程:信号与系统适用学科范围:机械工程学时: 36 学分:2开课学期:2 开课形式:讲授课程目的和基本要求:本课程以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作为对象,研究对信号进行各种处理和利用的技术。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牢固掌握确定性离散时间信号的谱分析的原理及快速实现方法,借助于数字滤波器的设计及实现,学生可掌握数字滤波系统的分析以及设计方法。
数字信号处理是理论性和工程性都很强的学科,该课程注重“数字信号处理” 的理论与工程应用的紧密结合 , 使学生深入理解信号处理的内涵和实质。
课程主要内容:第一章信号与信号处理概略介绍数字信号处理的相关背景知识:信号处理,数字信号处理,信号处理的方法及应用。
简要介绍当前信号处理的新方法、新理论以及新动向。
第二章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离散时间信号的基本概念、预算原理及常见序列、卷积运算;离散时间系统的基本概念、性质及常系数线性差分方程的表达式。
第三章离散时间傅立叶变换( DTFT )连续时间傅里叶变换、离散时间傅里叶变换、DTFT定理、离散时间的能量密度谱、带限离散时间信号、展开相位函数、LTI离散时间系统的频率响应、相位延时和群延时。
第四章有限长离散变换正交变换、离散傅里叶变换、FT和DFT之间的关系及其逆变换之间的关系、有限长序列的运算、有限长序列的分类、DFT对称关系、离散傅里叶变换定理、用DFT实现线性卷积。
第五章 z变换Z变换定义与性质、有理Z变换、逆z变换、z变换的性质、有限长序列卷积的计算、传输函数。
第六章 LTI离散时间系统在变换域中的分析基于幅值特征的传输函数分类、基于相位特征的传输函数分类、线性相位FIR传输函数的类型、简单数字滤波器、互补传输函数、逆系统、系统辨识、数字二端口网络、代数稳定性检测。
第七章数字滤波器的结构方框图表示、等效结构、FIR滤波器的基本结构、IIR滤波器的基本结构第八章 IIR数字滤波器设计IIR滤波器设计的双线性变换方法、低通-高通-带通-带阻IIR数字滤波器设计第九章 FIR数字滤波器设计有限长单位脉冲响应( FIR )滤波器的设计特点;窗口法;频率采样法。
课程名称系统仿真
课程名称:系统仿真课程编号:7099301课程学分: 2 学分课程学时:32 学时适用专业:自动化、自动化创新实验班系统仿真》System Simulation教学大纲1.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2)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自动化领域广泛应用的MATLAB 仿真语言和Simulink 仿真工具,了解系统、模型与仿真的基本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熟悉计算机仿真原理和过程,包括仿真模型的建立、数值仿真算法的选择和仿真结果分析等,为以后从事相关的应用与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为双语教学课堂。
2.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1)基本内容:系统、模型与仿真的概念、分类及其之间的关系,MATLAB 基础知识,MATLAB 绘图功能,MATLAB 分支结构,MATLAB 循环结构,控制系统仿真(包括M 文件和Simulink 文件)。
2)课程要求:掌握连续系统的数值仿真基本方法,掌握使用MATLAB/Simulink 进行线性系统仿真分析的基本函数和工具。
学完本课程后,学生能够用MATLAB 编写简单连续系统的仿真程序,能够较熟练使用MATLAB/Simulink 对具体控制对象进行仿真和分析。
3.本课程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先修课程: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语言类课程。
4.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要求本课程共安排16 个课时的上机。
内容具体如下:5 •课程各篇章(节)学时分配本课程共32学时,其中讲课16学时,上机16学时。
建议主要内容和课时安排如下:6. 本课程在课外练习方面的要求无7. 本课程在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方面的要求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
8. 教材及教学参考书教材:Stephen J. Chapman著.《MATLAB Programming (4th Edition)》,科学出版社,2011年4月(建议任课教师根据系统仿真发展实际情况选用最新版教材)参考书:1)赵广元编著.MATLAB与控制系统仿真实践(第3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16 年10 月.2)王正林,王胜开,陈国顺,王祺编著.MATLAB/Simulink与控制系统仿真(第4 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年5月.3)庞中华,崔红编著.系统辨识与自适应控制MATLAB仿真(第3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7年7月.9. 本课程成绩的考核方式、成绩评定标准及其它有关问题的说明总成绩以百分制计算。
《现代电子测量》课程教学大纲.doc
《现代电子测量》课程教学大纲Modern Electronic Measurement课程编号:学时数:24适用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分数:1.5执笔者:汪至中李景新编写日期:2002. 5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课程性质:《现代电子测量》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主要讲授电子测量的现代检测方法和先进测试仪器。
主要目的:培养学生1.掌握红外测量、超声波测量等常用的非接触式测量方法,能够根据实际需要选用正确的测量方法和传感器,设计出实用、可靠的检测电路,实现对特定对象的监控。
2.掌握智能仪器、个人仪器的原理和GPIB标准接口,能够独立进行智能仪器、个人仪器的硬件设计和软件编制,利用GPIB总线组建自动测试系统。
同时了解仪器及其总线的发展现状。
3.了解数据域测试仪器的原理,掌握逻辑分析仪的应用。
二、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红外测量(讲课4学时)内容:红外测量的物理基础;红外传感器的分类及特性;红外传感器在相对测温、绝对测温和亮度测温等方面的应用;HW-4红外测温仪器的电路原理分析。
重点:红外测温的应用,HW-4红外测温仪器的电路原理。
学习要求:理解红外传感器的特性,能够分析和设计红外检测电路。
第二章:超声波测量(讲课4学时)内容:有关超声波的基本概念;超声波的基本特性;超声换能器;超声波脉冲反射法的实际电路的分析;非接触式测量小结。
重点:超声波脉冲反射法的电路原理。
学习要求:理解超声波的基本特性,掌握超声波测量的应用。
第三章:智能仪器(讲课2学时)内容:智能仪器的概念;智能仪器的硬件构成及管理软件流程图;智能仪器的开发过程;数字存储示波器的原理及性能;智能仪器实例。
重点:智能仪器的硬件构成及管理软件流程图,数字存储示波器的应用。
学习要求:理解智能仪器的原理,能够研制智能仪器,能够熟练应用数字存储示波器测量、存取和处理信号。
第四章:个人仪器(讲课2学时)内容:个人仪器的优点;PC总线介绍及BIOS系统的工作过程;PC仪器系统并行通讯和串行通讯的原理及工作时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S292001
课程名称:数值分析
开课院系:机电学院任课教师:韩继光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适用学科范围:机械工程
学时:54 学分: 3
开课学期:1 开课形式:讲授
课程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研究用计算机解决数学类问题的数值方法及其理论,是一门与计算机应用密切结合的实用性很强的学位基础课。
本课程将重点介绍数值分析与计算的基本原理、基本技巧和有效算法,使学生掌握常见的数学问题的基本数值解法及主要结论,培养独立分析与解决计算实际问题,并具有实际上机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与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从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力求精简,以实用为原则并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在讲授数值计算方法基本内容的同时,还专门安排了上机计算实践。
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章绪论
绪论部分主要包括数值计算方法的对象与特点、误差与误差限的定义与减小误差的几种常用方法。
第二章一元非线性方程解法
主要包括区间二分法、简单迭代法、迭代法加速方法、牛顿(Newton)迭代法和求重根的修正牛顿法。
第三章线性代数方程组的数值解法
主要包括高斯消去法、主元消去法、矩阵的直接分解法、迭代法、方程组的性态分析和非线性方程组求解的牛顿拉夫森(Newton-Raphson)方法。
第四章函数插值
主要包括拉格朗日(Lagrange)插值多项式、逐步线性插值、牛顿(Newton)插值多项式、带导数的插值问题、分段插值与样条(Spline)插值和多元函数插值的BP神经网络法。
第五章函数逼近与曲线拟合
主要包括最佳一致逼近、最佳平方逼近、线性最小二乘法和超定方程求解方法。
第六章数值积分与数值微分
主要包括插值型求积公式、等距节点求积公式、龙贝格(Romberg)求积公式、高斯(Gauss)求积公式、样条与最小二乘求积公式、奇异积分、多维数值积分和数值微分。
第七章常微分方程数值解法
主要包括欧拉(Euler)方法、改进欧拉方法、龙格—库塔(Rung-Kutta)方法、阿达姆斯(Adams)方法、一阶微分方程组和高阶微分方程。
第八章矩阵的特征值及特征向量的计算
主要包括幂法、幂法加速技术、反幂法、雅可比法和QR方法。
课程主要教材:
韩继光,《工程实用数值计算方法》,自编教材
主要参考文献:
杨万利主编,《数值分析教程》,国防工业出版社,2002.1
李庆扬,易大义,王能超,《现代数值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学院审核意见:学位分委员会审批意见:
签字:签字:
日期:日期:
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S292008
课程名称:微分几何
开课院系:机电学院任课教师:韩继光
先修课程:矢量代数适用学科范围:机械工程
学时:36 学分: 2
开课学期:2 开课形式:讲授
课程目的和基本要求:
微分几何是以数学分析为主要工具研究空间形式的一门学科,是几何学的一个分支。
它用微积分和线性代数的方法研究空间曲线和曲面的形状,找出决定曲线和曲面形状的不变量系统。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这门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应用微积分和线性代数处理几何问题及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几何直观和图形想象能力,从具体到抽象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章矢量代数与坐标变换
主要包括矢量代数简介、坐标变换及在工程应用;
第二章曲线论
主要包括曲线的基本概念:包括参数曲线,曲线的弧长,曲线的曲率和Frenet标架,挠率与Frenet公式;曲线论基本定理。
第三章曲面论
主要包括曲面的基本概念:参数曲面片,参数曲线网,曲纹坐标,正则参数曲面片,正则曲面、切平面和法线;曲面的第一基本形式:全面上曲线的弧长、交角、曲面域的面积、等距变换、保角变换、曲面上正交参数网的存在性;第二基本形式,第二类基本量;法曲率、渐近方向、渐近曲线;主方向、主曲率、平均曲率、Gauss曲率、脐点,曲率线的概念、Euler 公式及曲面的分类;标形、椭圆点、双曲点、抛物点、曲面在某点的标准展开、近似曲面、及特殊曲面(包括直纹面、可展曲面等);测地曲率、测地挠率、测地线。
第四章单参数曲面族的包络理论
主要包括可展曲面、单参数曲面族的包络面、特征线、脊线、特征点方程。
第五章微分几何的应用
课程主要教材:
李瑰贤,《空间几何建模及工程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主要参考文献:
苏步青等,《微分几何学》[新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梅向明,黄敬之,《微分几何》[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陈维桓,《微分几何初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吴大任,《微分几何讲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陈朝光等,《微分几何及其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 学院审核意见:学位分委员会审批意见:
签字:签字:
日期:日期:
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S292007
课程名称:高等机构学
开课院系:机电学院任课教师:韩继光
先修课程:机械原理适用学科范围:机械工程
学时:36 学分: 2
开课学期:2 开课形式:课堂讲授
课程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以机构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以机构的应用为目的,结合在该领域应用实践和研究设计的经验,使学生加深机对构应用的理解、拓宽机构应用的领域,提高机构创新设计的能力。
重点从工程应用角度体现机构综合的重要性,因此要求学生要做到学用结合,既要熟悉各类机构的特性和综合方法,又要勤于观察各种机构的应用实践,以便为设计新的机构奠定基础。
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主要包括机构学的发展现状与动向、高等机构学的研究内容等。
第二章高等机构学数学基础
主要包括矢量与其运算、常用坐标变换、常用矩阵运算、非线性方程组的数值解法和常微分方程组的数值解法。
第三章机构的结构理论
主要包括机构的组成理论、机构的自由度、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平面运动链的结构综合和空间运动链的型综合。
第四章机构的运动分析
主要包括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和空间机构的运动分析。
第五章低副机构的运动综合
主要包括平面刚体导引机构的运动综合、空间刚体导引机构的运动综合、轨迹发生机构的运动综合和函数发生机构的运动综合。
第六章高副机构基础
主要包括瞬心线及其性质、瞬心线机构及其应用、共轭曲线及其方程、共轭曲线机构及其应用。
第七章机器人机构简介
主要包括机器人机构运动学、机器人机构静力学和机器人机构动力学简介。
第八章仿生机构概述
主要包括仿生机构的生物运动学基础和仿生机构。
课程主要教材:
张春林. 高等机构学.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
主要参考文献:
白师贤. 高等机构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张启先. 空间机构分析与综合. 机械工业出版社,1984
韩建友. 高等机构学.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孟宪源,姜琪. 机构构型与应用.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美)荷马 D.爱克哈德(Homer D. Eckhardt).机器与机构设计(英文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学院审核意见:学位分委员会审批意见:
签字:签字:日期: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