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第7课塑料(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第7课做个保温杯(教案)
小学科学第7课做个保温杯(教案)保温杯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之一,它能够有效地保持饮品的温度,在冬天给人们带来温暖,在夏天为人们带来清凉。
在小学科学第7课中,学生们将学习如何制作一个简单的保温杯。
本文将为您介绍如何进行这个有趣的实验,并提供一个简单的教案,帮助您顺利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1. 了解保温杯的工作原理和作用;2. 学习利用简单材料制作一个保温杯;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1. 手电筒或台灯2. 不同材质的容器,如塑料杯、陶瓷杯、玻璃杯等3. 绝缘材料,如泡沫、棉花等4. 温水和冷水5. 温度计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老师可以通过引发学生的兴趣来导入本课的话题。
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什么是保温杯、保温杯的作用以及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保温杯的材质等问题。
通过互动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
二、实验前的准备(10分钟)1. 提供不同材质的容器,如塑料杯、陶瓷杯、玻璃杯等。
2. 准备绝缘材料,如泡沫、棉花等。
3. 给每组学生提供一份工具和实验步骤说明。
三、实验步骤(30分钟)1. 分组让学生选择一个容器作为他们的保温杯。
2. 学生们需要将容器外部表面涂上一层绝缘材料。
3. 使用温度计测量热水和冷水的初始温度,并记录在实验表格中。
4. 填充保温杯的空隙部分,可以用棉花或泡沫等绝缘材料填充。
5. 将热水倒入保温杯中,用手电筒照亮容器内部。
6. 用温度计测量热水的温度,并记录在实验表格中。
7. 重复以上步骤,但这次用冷水替代热水。
四、实验结果及讨论(15分钟)1. 学生们观察到热水在保温杯中的温度变化,讨论为什么保温杯能够保持温度不易散失。
2. 学生们观察到冷水在保温杯中的温度变化,讨论为什么保温杯能够阻止外界冷空气进入保温杯。
3. 学生们观察不同材质的保温杯的保温效果,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五、实验结果总结(10分钟)1. 学生们总结保温杯的工作原理:绝缘层能够阻止热量的传递,从而保持液体的温度。
小学科学_ 塑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9.《塑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塑料是一种常见的材料,具有轻便、不透水、受热易变形等特点。
2.在教师指导下,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认识塑料的不同特点。
3.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
4.初步了解塑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1.认识塑料的特点。
2.了解塑料的好处与危害。
【教学准备】演示:塑料花、塑料杯、玻璃杯、塑料袋、锤子、烧杯、水槽、热水、课件分组:塑料杯、玻璃杯、塑料袋、调色盘、布袋、小毛巾、信封、水槽、场景图【课前活动】分一分1.谈话: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
其中有一些是用塑料做的,还有一些不是用塑料做的。
请你们仔细观察,把它们分开来。
看看哪个小组分的又快又正确。
现在开始。
2.学生活动。
3.学生汇报:哪个小组来讲一下你们的分类结果?4.教师小结:用塑料做的有塑料袋、塑料杯、调色盘,不是用塑料做的有玻璃杯、小毛巾、信封、布袋。
同学们做得非常棒!希望在今天的课堂上也能够表现得非常出色。
[设计意图:学生靠自己的生活经验已经能够知道哪些是塑料,课前分一分活动,既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常见的几种塑料制品,又向学生强调了科学探究中要细心观察、小组合作的要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件小礼物,大家看是什么?(出示一盆塑料花)喜欢吗?是什么?这束花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2.学生回答:塑料。
3.教师:对,是塑料。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塑料。
(板书贴课题:塑料)(二)探究活动活动一:找一找(场景中的塑料制品)1.谈话:刚才的大信封里有一张图片,图上画是幼儿园教室里的场景。
请你们在图中找一找,有哪些是用塑料做成的物品,用笔画圈把它圈起来。
2.学生活动。
3.学生台前展示交流。
哪个小组来展示一下你们找的结果?请你把图带上台来。
4.教师小结:看来啊,塑料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材料。
许多物品都是用塑料做成的。
[设计意图: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塑料制品非常多,用途非常广。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我们的“过山车”》教案(2023新课标版)
7.我们的“过山车”【教材简析】本单元以物体运动为研究主题,前六课逐步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位置、运动形式及运动的快慢等。
本课基于“过山车”这一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工程设计项目,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过山车”——设计“过山车”——搭建“过山车”——测试“过山车”一系列活动。
通过本课的学习实践,学生不仅应用了本单元前几课所学的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在斜面上的运动等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针对一个具体项目——建造“过山车”,按照设计的基本步骤完成指定的任务,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综合应用跨学科知识,提高交流和评价能力,发展创新和实践能力,体会“做”和“思”的成功和乐趣。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过山车”是比较熟悉的,很多孩子都曾经坐过“过山车”,或者在书本和视频中看过“过山车”,对它的整体结构是有所了解的。
因此,简单的画图设计“过山车”对学生来说可能并不难。
但是三年级学生空间想象力不够,同时缺乏实际经验容易在设计时加入过多的想象。
由于以上两点,学生在设计和制作中容易出现设计不符合要求或者制作的“过山车”与设计不相符的情况。
这就要求在设计前引导学生明确设计要求,制作时要及时调整设计与制作间偏差,以期顺利通过初试并优化设计制作方法。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等。
[科学思维]用发散和聚合思维的方式参与技术设计项目,能够了解和领悟技术工程的一般方法。
[探究实践]1.根据已有材料,针对“过山车”的设计要求,按照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完成指定的任务。
2.对自己小组或他人设计的想法、模型等提出改进建议,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
[态度责任]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完成指定任务,并乐于反思和改进,体验设计产品的成就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根据要求合理设计和制作自己的一座过山车。
[难点]制作过程中轨道的铺设及曲线轨道的调整。
【教学准备】[教师]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
小学科学第7课制作一个潜望镜(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第7课制作一个潜望镜(教学设计)潜望镜是一种简单而又有趣的光学工具,它能够让我们观察到远处的物体。
在小学科学第7课中,学生将学习如何制作一个潜望镜,并了解它的工作原理。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一个针对小学生的潜望镜制作教学设计。
首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潜望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我们可以从简单的实验开始。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需要准备以下材料:一个空的纸杯、一张透明塑料袋、一张小纸片和胶带。
接下来,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教学:第一步:向学生简要介绍潜望镜的原理。
解释潜望镜是如何通过透镜和反射来放大远处的景物。
第二步:给学生展示一个实物潜望镜,并简要介绍其结构和功能。
第三步:进行实验演示。
将一个纸杯掀开,用胶带固定于一只塑料袋上。
然后,在纸杯的底部剪一个小孔,将小纸片垂直粘在孔的上方,作为反射镜。
最后,让学生看着纸杯的底部观察到一个放大的图像。
通过实验演示,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潜望镜的原理和效果。
第四步:进行制作实践。
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提供相同的材料进行潜望镜的制作。
指导学生按照先前演示的步骤,进行自己的制作过程。
鼓励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互相交流和讨论,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
第五步:测试和调整。
学生制作完成后,可以自由测试他们的潜望镜。
他们可以找一些远处的物体观察,并根据观察结果调整潜望镜的焦距,以获得更清晰的图像。
第六步:分享和总结。
让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潜望镜,并描述他们在制作和测试过程中的经验和发现。
鼓励学生主动分享,并进行讨论。
总结潜望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通过这个教学设计,学生不仅可以了解潜望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还可以通过实践和讨论,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此外,这个教学设计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精神。
当然,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还可以做一些延伸活动。
例如,可以邀请学生观察和描述其他种类的光学工具,如望远镜和显微镜,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潜望镜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并进行讨论。
小学科学第7课《信息的交流传播》(教案)
小学科学第7课《信息的交流传播》(教案)信息的交流传播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一节重要课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信息的传播方式和信息传播的重要性。
在本节课中,我将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信息的来源:介绍了信息的来源,包括人类感官、图书资料、电视、网络等。
2. 信息的传播方式:介绍了信息的传播方式,包括口头传播、书面传播、图示传播和电子传播等。
3. 信息的传播过程:通过实例讲解了信息的传播过程,包括信息的采集、编码、传输、解码和接收等环节。
4. 信息的传播效果:了解信息传播的效果,包括传播速度、传播范围和传播效果等。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知识目标:了解信息的来源和传播方式,了解信息的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
2. 能力目标:能够分析信息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信息传播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信息的来源和传播方式: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信息的来源和传播方式。
2. 信息的传播过程: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了解信息的传播过程,掌握信息的采集、编码、传输、解码和接收等环节。
3. 信息的传播效果:通过实例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信息传播的速度、范围和效果,培养他们的信息意识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将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1. 教师讲授:通过简明扼要的讲解,将知识点传达给学生。
2. 实例演示:通过实际的例子,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信息的传播方式和传播过程。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彼此交流思路和观点。
4. 情景模拟: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信息的传播过程。
5. 课堂练习:通过一些简单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中班科学详案教案:丰富多彩的塑料品(精选3篇)
中班科学详案教案:丰富多彩的塑料品(精选3篇)范文1:教学目标:1. 认识常见的塑料品,并了解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2. 培养学生对塑料垃圾的环保意识,并学习正确的分类和回收方法。
3. 锻炼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准备:塑料包装袋、塑料水杯、塑料玩具、塑料餐具等多个塑料品,实验器材和荧光笔。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知进入教室前,将几个常见的塑料品放在课桌上,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
让学生观察和描述这些塑料品的特点,并猜测它们的用途。
Step 2: 探索塑料品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组一种塑料品,让他们仔细观察这些塑料品的外观、材质、颜色等特征,并用荧光笔将这些特征标出。
然后,请学生讨论和分享他们的发现。
Step 3: 塑料品的分类与回收通过观察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塑料品材质的差异以及它们的用途。
然后教授学生塑料品的分类和回收方法。
例如,让学生了解可回收的塑料品包括塑料瓶、塑料餐盒等,不可回收的包括塑料袋、塑料薄膜等。
Step 4: 塑料品的实验为了加深学生对塑料特性的理解,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
例如,将一个塑料袋放入水中观察是否溶解,用火柴点燃一个塑料水杯观察是否燃烧等。
Step 5: 总结与反思通过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总结和归纳塑料品的特点和用途。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塑料垃圾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个人应该如何做出贡献。
范文2: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塑料品的来源、特点和用途。
2. 培养学生对塑料垃圾的环保意识,并了解正确的分类和回收方法。
3. 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准备:塑料瓶、塑料袋、塑料餐盒、塑料玩具等多种塑料品。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知展示不同种类的塑料品给学生观察,并引导他们描述这些塑料品的特点和用途。
通过这个活动,调动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Step 2: 探索塑料品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分配一种塑料品。
让学生仔细观察和描述所给塑料品的特点,例如颜色、质地、可塑性等。
新教材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15.塑料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让学生自主寻找减少“白色污染”的方法措施,通过视频,打开学生思维,积极探索。]
三、总结延伸,合理利用塑料
1.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生;谈收获。
2.师:小结:塑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但同时也带来了“白色污染”。让我们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合理利用塑料,为减少“白色污染”出一份力,好吗?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由心动变成行动,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板书设计】
15.塑料
优点:轻便可塑、牢固有弹性、透明隔热
缺点:不易分解,污染环境
【课后反思】
一、赠送部分科学习题,用不到请删除
1.世界上( )颜色的花最少。
A.红色 B.白色 C.黑色
【答案】C
【解析】【解答】A选项中红色和B选项白色的花是我们常见到的花,所以A和B不符合题意。C选项黑色的花是最罕见的花。所以C答案符合题意。
2.意识到塑料制品对环境的危害,从小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体会回收、利用塑料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2.知道科学家正在研制易分解的塑料。
【教学重点】
认识塑料的优点与缺点。
【教学难点】
通过与其他材料对比,了解塑料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塑料制品。
学生材料:塑料制品,羊毛毛线,打火机。
(一)比一比:了解塑料的优点
1.师:塑料到底有哪些优点呢?让我们点。)
(1)出示实物:塑料尺和钢尺
生:学生自主看一看,摸一摸,通过比较,发现塑料优点:透明,轻便,弹性好,价格便宜……
(2)出示实物:塑料口袋和纸口袋
生:学生小组活动,通过比较,发现塑料优点:方便携带,透明,轻便,防水,结实……
小学科学第7课混合与分离(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第7课混合与分离(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小学科学第7课混合与分离第一部分:引入引言: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混合与分离,并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活动1:实验引入1. 教师准备两杯水,一杯加入盐,另一杯不加。
2. 教师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加入盐的水味道会变咸吗?”3. 学生回答后,教师告诉他们我们将通过实验来验证。
4. 教师倒入加盐的水杯和未加盐的水杯各一半的量到一个新的杯子里。
5. 学生品尝新的水。
6.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水的味道变化的原因,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混合与分离。
第二部分:概念讲解活动2:知识点梳理1. 教师向学生介绍混合与分离的概念,同时写在黑板上。
2. 教师通过示例解释混合与分离的意义和应用。
3.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共同理解混合与分离的概念。
活动3:图示教学1. 教师为学生展示不同物质的图片。
2. 学生根据展示的图片判断是混合物还是纯物质。
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图片中物质的混合与分离的可能性。
第三部分:实验探究活动4:分组实验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3-4名学生组成。
2. 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常见的混合物进行分离实验,如沙子和水、石头和沙子等。
3. 学生根据实验步骤,使用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
4. 学生观察实验过程中的变化,并记录实验结果。
5. 教师定期巡视并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活动5:实验讨论1. 学生将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并分析出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就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交流。
3. 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探讨如何提高分离混合物的效率。
第四部分:拓展练习活动6:拓展练习1. 教师发放练习题给学生,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并收集问题。
3. 教师与学生一起检查答案,解答疑惑。
4. 学生根据练习情况,查漏补缺,强化知识记忆。
第五部分: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巩固学生的知识。
同时,教师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认识到混合和分离的实际应用。
第7课 《做大自然的孩子》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二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
教科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7课《做大自然的孩子》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能举例说出人类与动植物联系密切的实例。
初步树立珍惜动植物资源的意识。
2.科学探究目标:通过探究认识到动植物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3.科学态度目标: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保护身边的动植物,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能举例说出人类与动植物联系密切的实例。
【教学难点】能举例说出人类与动植物联系密切的实例,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动植物图片(每组一份)、操作纸(每人一份)、奶盒、剪刀,绳子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聚焦情境引入——教师利用课件展示“自然为人类提供衣食住行等资源,以满足人的生活、生存需要”。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自然为人类提供娱乐、放松等心灵上的帮助”。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人类为保护大自然而进行的各种积极行为”。
明确需求——师:冬天,气温下降,鸟儿很难找到食物。
去年冬天,老师制作了一个小鸟餐厅,装上鸟儿喜欢的食物,可是没有鸟儿来吃,你们能看出来老师做的小鸟餐厅有什么问题吗?教师展示自制的“小鸟餐厅”,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产生原因。
学生可能回答:小鸟不喜欢吃这个食物、食物变质了(食物问题);喂食口太高了、喂食口太小了(结构问题);没有小鸟站立的地方(功能问题)。
师:看来,这个小鸟餐厅最大的缺陷是鸟儿吃食时没有站立的地方。
所以,我们要在这个小鸟餐厅上安装一个架子,让小鸟能够顺利的吃食。
建立标准——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如果我们在这个“小鸟餐厅”上装了一个架子,那么怎样的架子才算是成功的呢?或者说,怎样的架子才能让小鸟顺利的吃到食物呢?小组讨论。
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提出产品的成功标准,包括——(1)架子能固定在瓶子上,不掉落、不移动;(2)架子要有足够的地方,让小鸟能够站稳;(3)架子的安装位置能够让小鸟轻松地吃食。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7课《做个保温杯》教案19(2022新版)
7.做个保温杯【教材简析】随着人们经济水平和生活品质的提高,保温杯在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地使用。
保温杯的内胆一般由陶瓷、塑料、玻璃或不锈钢制成,内胆的壁有真空层,顶部有盖,密封严实。
保温就是要尽量减少热量的损失,而要减少热量的损失,就要从热传递的几个方面去研究。
本课所设计的活动其实是观察常用材料的导热性能,说出它们的主要用途,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活中保温、散热等技术的应用。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热的相关知识,知道热传递的方式有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且不同材料的导热能力不同。
这些知识点是本节课设计保温杯的理论基础。
本课通过“观察比较哪杯水凉的慢”“交流能使杯中热水凉得更慢的方法”“测试,比较各种保温效果”“制作一个保温杯”这四个环节,循序渐进,在巩固原有知识的同时,搭建保温杯设计的思维脚手架,为学生的创新和创造保驾护航。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
2.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
3.保温、散热技术在生活中被广泛应用。
[科学探究目标]1.根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制作保温杯。
2.研究哪种保温方法的保温效果好。
3.尝试自主设计产品,在研究后改进产品。
4.创作科学小论文等呈现保温杯探究的过程与结论。
[科学态度目标]1.激发设计研究保温杯的兴趣,能不断进行尝试和创新。
2.关注他人的探究成果,乐于分享自己的探究经验。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保温制品,体会它们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2.讨论技术包括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法、程序和产品。
3.感受到科学家与工程师的工作可以推动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
【教学重难点】[重点]比较不同方法的保温效果,根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难点]尝试自主设计产品,并能不断改进优化。
【教学准备】学生:一些包裹杯子的材料、冰块、电子秤、记录表、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不锈钢杯、陶瓷杯、塑料杯、热水、电子温度计、保温瓶内胆、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热水盛在怎样的杯子里才不容易变冷[材料准备:不锈钢杯、陶瓷杯、塑料杯]1.谈话:同学们,冬天我们大多喜欢喝热水,老师讲台上有三个杯子,你会选择哪个杯子来装热水?说一说你选择的理由。
苏教版(2017)小学科学三年下册《塑料》说课(附反思、板书)课件
三、说教学目标
1.能说出塑料的多种性质,并能用三个以上的实例说明塑料的用途。 2.知道塑料有很多优点,但也有很多缺点。 3. 能举例说明塑料会给环境造成污染。 4.对于塑料的性质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 猜想是否正确。
5.能够运用多种感官比较塑料与其他材料在性质上的区别。 6.在对塑料性质的探究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 7. 能意识到塑料制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和引起的环境问题。 8.体会回收、利用塑料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9.能提出我们为减少“白色污染”要做哪些具体事情。
填写实验报告单
分组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物品分类 塑料尺子木尺子 塑料袋纸袋 塑料碗瓷碗 塑料椅木椅
塑料制品优点 透明、质量轻、价 格便宜
透明、价格便宜、 牢固
强度高、耐腐蚀、 不易破坏
强度高、耐腐蚀、 不易破坏
2、小结:塑料的优点 质量轻、化学稳定性好、不会锈蚀、耐冲击性好、防水性好、 耐磨耗、 绝缘性好、导热性差、成本低等。 3、现在,已经研制出了抗菌塑料、纳米塑料、生物塑料、防弹塑料等等 ,塑料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塑料制品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储备了一 些生活经验,使他们对本课的学习内容具有浓厚的兴趣,通过教师的适 当引导,使他们积极地对塑料进行比较,探究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在 环境保护方面,学生只知道有白色污染,对它造成的危害还不是很了解, 通过视频能更好的了解“白色污染”的严重危害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板块二、讲授新课 (一)、活动1:探究塑料的优点 导入:塑料为什么如此受欢迎?它究竟有哪些优点和缺点?让我们 一起走优缺点呢?请从透明度、质 量、价格、耐腐蚀、环保等角度分析塑料制品的特性,把结果填写到实 验报告单上。(展示图片或实物)
【科学】(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我们的“过山车”》教案
教科版三下第一单元第7课《我们的“过山车”》教学设计课题空气有质量吗单元一学科科学年级三学习目标1.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等。
2.根据已有材料,针对“过山车”的设计要求,按照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完成指定的任务。
3.对自己小组或他人设计的想法、模型等提出改进建议,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
4.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完成指定任务,并乐于反思和改进,体验设计产品的成就感。
5.体验科技创造中运用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6.体验工程项目的建成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融合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重点设计过山车轨道路线并且根据设计图拼搭过山车模型。
难点对自己小组或他人设计的想法、模型等提出改进建议,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观看“过山车”视频资料。
介绍过山车的专利化,一项技术的发明不仅要有智慧,而且还应该有知识产权的意识。
现代过山车的最早发明者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但美国人拉马库斯邛可德纳•汤普森敏锐地意识到了。
拉马库斯是美国的一位发明家和商人,他曾制造过数十个过山车设施,因此被誉为“重力之父”。
1885年1月20日,拉马库斯将过山车的相关专利技术进行了注册,过山车正式被专利化。
学生观看视频。
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聚焦:你见过或玩过游乐园中的过山车吗?过山车又称云霄飞车,是游乐园中一种富有刺激性的娱乐工具,令不少人着迷。
它常利用重力和惯性使小列车沿蜿蜒的轨道行进,有爬升、滑落、旋转等过程(儿童过山车没有倒转),其轨道的设计不一定是一个完整的回圈,也可以设计为车体在轨道上的运行方式为来回移动。
大部分过山车的每个乘坐车厢可容纳2人、4人或6人8人,这些车厢利用勾子相互连结起来,就像火车一样。
它们有什么特点呢?有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探索:观察现有的材料,试着建造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
学生回忆回答。
旨在让学生认知过山车的运动路线有直线和曲线,轨道有上坡也有下坡等。
小学三年级科学第七课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科学第七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小学三年级科学第七课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了解光源的概念以及常见的光源有哪些。
b. 掌握灯泡、太阳、蜡烛等光源的特点及其用途。
c. 能够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光源的例子。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 培养学生对光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b. 引导学生珍惜节约能源的意识。
3. 学科能力:a.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b.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灯泡、太阳、蜡烛等光源的特点及其用途。
2. 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关于光源的视频来引起学生对光源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与学生进行简单的讨论。
2. 概念讲解与示范(10分钟)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介绍光源的概念,并给出一些光源的例子,如灯泡、太阳、蜡烛等,并简单说明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3. 案例分析(15分钟)给学生出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图,并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光源是什么?在这个场景中有哪些光源?不同的光源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可以进行讨论,并记录下他们的观察结果。
4. 小组合作探究(2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光源,例如灯泡、太阳或蜡烛,在教室中或户外进行观察实验,并记录下光源的特点及其用途。
随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与分享,归纳总结各自观察到的现象。
5.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对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归纳,让学生将各组的观察结果进行对比,找出不同光源的共同特点和用途。
6. 拓展与应用(15分钟)给学生出示不同光源的图片,让学生进行分类,并简单说明这些光源的特点及其用途。
鼓励学生找出其他不在课堂讨论中提到的光源。
7. 巩固练习(10分钟)给学生发放练习册,让学生回答与光源有关的问题,以检查他们对本课程的理解程度。
8. 展示与分享(5分钟)随机选择几位学生展示他们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的成果,并鼓励他们向全班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总结。
小学科学第7课植物能够利用阳光(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第7课植物能够利用阳光(教学设计)植物能够利用阳光的教学设计引言:植物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命之一。
植物的生长和发展需要很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阳光。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实践活动和探究让学生理解植物能够利用阳光的重要性,并掌握相关的知识。
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描述植物如何利用阳光进行光合作用。
2. 学生能够解释光合作用对植物生长和发展的重要性。
3.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来观察和证明植物利用阳光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植物如何利用阳光进行光合作用。
2.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并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证明。
三、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小盆、土壤、花盆、苗种、塑料袋、光线计(可选)。
2. 知识准备:学生需要对植物和光合作用有一定的基础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不同生活环境下的植物照片,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植物在户外更容易生长得更好呢?为什么有些植物在室内生长得不好呢?学生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到阳光在植物生长中的重要性。
2. 知识讲解(10分钟):通过简要的讲解,向学生介绍植物可以利用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氧气和葡萄糖的过程。
强调光合作用对植物生长和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氧气和葡萄糖在植物体内的作用。
3. 实践活动(40分钟):a. 植物光合作用观察实验: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提供一小盆土壤和一株小苗。
让学生将小苗放在不同光照条件下,一组放在室外阳光下,一组放在室内窗台上,一组放在没有阳光的地方。
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观察哪组植物生长得更好。
b. 光线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在实验室设置两组相同的植物,一组放在自然光下,一组遮挡光线。
学生观察和记录两组植物的生长情况,并对比两组植物的差异。
c. 光线计测量实验:学生使用光线计测量不同光源下的光照强度,并观察不同光照强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小学科学第7课《微生物与健康》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第7课《微生物与健康》教学设计引言: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们需要了解并掌握微生物与健康的相关知识。
本文将为教师设计一节关于微生物与健康的教学计划,帮助学生理解微生物的种类、功能以及它们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
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识别常见微生物的名称和形态。
2. 学生能够描述不同微生物的功能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3. 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个人卫生习惯,以预防微生物感染。
二、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种类和形态a. 细菌:球状、棒状、螺旋状等b. 真菌:霉菌、酵母菌等c. 病毒:体积微小、只能在寄主细胞内生存繁殖2. 微生物的功能a. 有益微生物:帮助消化食物、制造维生素等b. 有害微生物:引发疾病、感染人体等3. 微生物与健康a. 了解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作用b. 认识细菌感染的常见病症,如感冒、发烧等c. 学习预防微生物感染的方法,如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等三、教学步骤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与健康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究活动:1. 给学生展示不同种类微生物的形态,并让学生讨论它们的外观特征。
2. 分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观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微生物,如细菌、霉菌等。
3. 引导学生讨论微生物的功能,并列举其对人类健康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4. 鼓励学生提问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知识讲解:1. 结合学生的观察结果,简要讲解各种微生物的形态和功能。
2. 以图表的形式展示有益微生物和有害微生物,并与学生一起讨论它们之间的差异。
3. 讲解常见微生物感染病症的症状和传播途径,如感冒的症状和通过飞沫传播。
案例分析:1. 给学生提供几个微生物感染病例,让他们通过阅读并讨论,确定感染的微生物类型以及预防措施。
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个人卫生习惯对预防微生物感染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关注自己的健康。
小结与拓展:1. 进行知识回顾,复习本课所学的微生物的种类和形态,以及它们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7课《设计制作小车(一)》教案
第7课设计制作小车(一)【教学目标】1.工程设计中需要运用相关的科学概念来解决问题。
2.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执行程序。
3.能根据任务和提供的材料设计方案,绘制设计图。
4.在设计讨论活动中,能倾听他人的想法,并与之交流。
5.能对自己的想法和结果进行反思,做出自我评价和调整。
6.发展对工程设计和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新精神。
7.能够接纳他人的观点,不断完善自己的设计制作。
8.体会到制作的关键在于设计;人们不断改进设计以满足不断增加的需求;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能促进社会发展。
【教学重点】能利用所给的材料思考、确定设计,绘制设计图。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一般设计程序,体验设计的意义。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人们根据需要会设计各种动力的车辆来执行不同的任务。
我们也设计一辆具有动力的小车来完成任务吧! 学生回忆旧知。
揭示课题。
二、讲授新课观看视频资料《设计小车》。
任务:请利用生活中的材料设计制作一辆具有动力的小车,使它能在5秒内把两块橡皮运输1米远。
要求:1.车身长度不超过25厘米;2.用橡皮筋或气球作动力;3.只能利用提供的材料。
设计制作的基本步骤。
(1)明确问题:明确设计什么,用途是什么,具体要求有什么;(2)制订方案:头脑风暴,研究会遇到什么问题,怎样解决,制订最优方案;(3)实施方案:团队协作,根据方案加工制作,汇报展示;(4)评估与改进:根据标准评估、打分,反思方案、制作以及整个过程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改进。
制订方案:观察小车模型,了解小车结构。
小车的结构(班级记录表)日期:车轴摩擦小、连接轮子滚动、行驶动力装置能动小、使小车动起来讨论、确定小车的设计方案,绘制设计图。
●动力方式●各部分所用材料●每种材料的加工方式和使用工具●各部分的连接方式设计方案1:橡皮筋动力小车。
材料: 橡皮筋、硬纸盒、轮子、连接轴、胶水、吸管。
设计思考:设计的主要目标是行驶的路程要尽量长。
因此增大动力,减小阻力是橡皮筋动力小车设计的主要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第7课塑料(教学设计)
塑料是一种常见的材料,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它具有轻便、耐用、
透明、易加工等特点,因此在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定义塑料、塑料的种类、塑料的制作过程和塑料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塑料的定义。
塑料是一种合成材料,主要由高分子化合物
聚合而成。
它可以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塑造成各种形状,因此得名为塑料。
塑料的主要构成元素是碳、氢、氧、氮等,可以通过人工合成得到。
与传统的天然材料相比,塑料具有更高的韧性和分子特性,使得它更加适合制作各种复杂的产品。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些常见的塑料种类。
根据塑料的来源和性质不同,可以
分为热塑性塑料和热固性塑料两种类型。
热塑性塑料可以在一定温度下反复加热和加工,这使得它们具有较好的可塑性。
而热固性塑料则在一次加热后就会固化,无法再次加工。
常见的热塑性塑料有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而酚醛树脂、环氧树脂等则属于热固性塑料。
在了解了塑料的种类后,我们来探讨一下塑料的制作过程。
塑料的制作主要包
括聚合反应和塑料成型两个过程。
首先,通过聚合反应将单体分子聚合成高分子链,形成聚合物。
这个过程类似于将小积木拼接成一个大的结构。
接着,通过加热和加压等方法,将聚合物加工成各种形状,例如片状、丝状或者块状等。
塑料制作的过程可以说是一门充满科学和技术的艺术,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塑料制品的质量和性能。
最后,我们来探讨一下塑料的应用领域。
塑料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几乎
每个人每天都会接触到塑料制品。
我们的水杯、笔、电脑、手机等许多产品都是由塑料制成的。
塑料的轻便和耐用性使它成为汽车、飞机和运输包装等领域的重要材料。
另外,塑料还广泛应用于医疗、建筑、农业等行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塑料的不可降解性也带来了环境问题。
大量的塑料废弃物被排放到环境中,给地球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因此,我们需要积极推广可降解塑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综上所述,塑料作为一种常见的合成材料,在各行各业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的种类繁多,制作过程复杂,应用领域广泛。
然而,我们也应该关注塑料对环境的影响,并积极探索和推广可降解塑料的应用。
只有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环保意识的提高,我们才能实现塑料的可持续使用,为未来的世界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