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总结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心理学总结
P1-P6
(了解)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和医学相结合的学科,这门学科是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研究心理因素在人类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规律的一门科学。

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P7-13
1.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

(知、情、意)
2.心理是人脑的功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P13-18
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

感觉的特征:
(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觉阈限是衡感觉能力的客观指标,可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2)感觉的适应:指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就是感觉的适应。

(3)感觉的对比:指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下,感受性在性质和强度上发生变化的现象。

(4)感觉的相互作用:是指当一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外一种不同的感觉。

(5)感觉性的补偿与发展:感觉性的补偿是当某种感受器受到损伤后,在社会生活与实践活动的影响下,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大大提高的现象。

6.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它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物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7. 知觉的基本特性:(1)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

8. 错觉(illusion):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是不正确的知觉。

9. 注意(attention):使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0.注意的分类:
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指预定的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高级形式。

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11.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

(2)注意的稳定性。

(3)注意分配。

(4)注意转移。

12.记忆(memory):记忆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的分类:
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记忆可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根据记忆中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的信息在感觉系统存留时间仅有0.25-2秒钟,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短时记忆是瞬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信息在头脑中存留5秒钟-2分钟,信息储存量有限,一般为7±2个记忆单位。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深入加工在头脑中长期贮存的记忆。

长时记忆的内容是个体的知识和经验,可以保持一段时间,甚至终生。

P19-24
1.根据记忆时空关系的方式分类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两类: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安德生根据记忆获得的方式以及提取时是否需要意识的参与,将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两种。

(看一下)
2.记忆的基本过程:①识记②保持③再认④再现(回忆)
3.遗忘的规律与特点:
①遗忘进程先快后慢
②遗忘的多少与记忆材料的性质和长度的关系从记忆材料的性质上说,抽象的材料遗忘快于形象的材料;无意义的材料遗忘快于有意义的材料;言语材料遗忘快于形象材料;熟练的技能遗忘最慢。

从记忆材料的长度来说,记忆材料长度越长,就越容易遗忘。

③遗忘的多少与个体的心理状态的关系能满足个体需要或对个体有重要意义的材料容易保持,不能满足个体需要或对个体没有意义的材料容易遗忘;能引起个体愉快的情绪体验的材料容易保持,能引起个体不愉快的情绪体验的材料容易遗忘。

④遗忘与个体的学习程度和学习方式的关系从学习程度方面来说,学习重复的次数越多,就越不容易遗忘,但从经济高效的角度来看,超额学习百分之五十最佳;从学习方式方面来说,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比单纯的反复阅读记忆保持的效果好。

这是因为,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能加强注意力,充分利用时间。

4.思维的概念:思维是人脑间接地概括地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5.思维的主要特征:间接性和概括性
6.情绪和情感的概念:情绪(emotion)和情感(affection)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反映。

7.情绪与情感的关系(看一下)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在于情绪与生理需要是否满
足相联系,而情感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情绪具有情境性,而情感具有稳定性、深刻性;情绪带有更多的冲动性和外显的反应,而情感则显得更加深沉和内隐;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通过情绪反应得以表达,情绪的变化往往反映情感的深度。

情绪主要指感情的过程,也就是脑的神经机制活动的过程。

情绪代表了感情的种系发展的原始方面,所以情绪的概念可用于动物和人。

而情感的概念是感情的“觉知’’方面,集中表达感情的体验和感受。

8.情绪的基本分类:①快乐②愤怒③悲哀④恐惧
9.情绪状态的分类:心境、激情、应激心境:心境(mood)是指是一种微弱、持久和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状态,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的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事物。

激情:激情(intense emotion)是一种迅猛爆发、激动短暂的情绪状态。

应激:应激(stress)是指个体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是个体觉察到环境的威胁或挑战而产生的适应或应对反应。

P25~30
第五节人格人格的特征独特性与共同性社会性与生物性稳定性与可塑性整体性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当今人格的形成过程中先天遗传素质、社会生活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的作用成为众多心理学家的共识
人格特质理论
1.卡特尔的特质理论
①表现特质:是指能够直接从外部观察到的个体的特质,其特点是经常发生,可以外部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共35个。

②根源特质:是隐藏在表面特质背后并制约表面特质的特质,共16个。

卡特尔及其同事通过对35个表面特质的因素分析,得出了16个根源特质,以此作为“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
2.艾森克人格纬度理论
艾克森认为人格是由两个基本纬度构成,他们分别是外向-内向纬度(E表示)和情绪稳定-不稳定纬度(N表示)。

他以这两个基本纬度构成了人格32种基本特质,并与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四种气质类型相对应,艾森克根据上述理论编制出人格测验问卷(EPQ)
P31-37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伦(名解)
1.生理的需要:生理的需要是个体生存必不可少的需要,具有自我和种族保存的意义
2.安全的需要:当人的生理需要获得一定程度满足之后,随之便产生新的需要,即安全的需要,以求免受威胁、免于孤独、免受别人的侵犯。

当这一需要获得满足之后,才会有安全感。

3.归属和爱的需要:随着上述需要获得满足后,人类就会产生进一步的社会性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个体对自身价值的认同。

5.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前四种需要获得满足的基础上产生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指个体的潜能和天赋得到充分的发挥。

以上需要不是并列的,而是按次序逐级上升的。

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后面的三个层次的需要才能依次出现并得到满足。

但这种需要层次逐级上升并不遵照“全”或“无”的规律,并非一种需要完全满足后,另一种需要才会出现。

动机冲突(实例辨别)
1.双趋冲突:也称接近-接近式冲突。

两个目标具有相同的吸引力,引起同样强度的动机。

但由于受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无法同时实现,二者必择其一,即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2.双避冲突:也称避避式冲突。

指一个人同时受到两种事物的威胁,产生同等强度的逃避动机,但迫于情势,必须接受其中一个,才能避开另一一个,处于左右为难,进退维谷的紧张状态。

所谓“前有狼,后有虎"的矛盾冲突。

3.趋避冲突:也称接近-避式冲突。

指一个人对同一事物同时产生两种动机,即向往得到它,同时又想拒绝和避开它。

4.双重趋避式冲突:亦称双重接近避式冲突。

人们常常会遇到多个目标,每个目标对自己都有利也都有弊,反复权衡拿不定主意所产生的冲突。

临床上对某一疾病有两种治疗方案,一种风险高疗效快;另一种风险低但疗效不显著,选择哪种方案难以拿定主意。

智力:属于一般能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流体智力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如对新事物的快速辨识、记忆、理解等能力都属于流体智力。

其特征表现在对不熟悉的事物,能够根据信息作出准确的反应,判断其彼此之间的关系。

流体智力的发展与年龄有密切的关系。

一般人在二十岁以后,流体智力的发展达到顶峰,三十岁以后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流体智力属于人类的基本能力,在个别差异上,受教育文化的影响较少。

晶体智力则是以学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

如运用既有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去吸收新知识或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属于晶体智力。

晶体智力与教育文化有关,但在个别差异上与年龄的变化没有密切的关系,不因年龄的增长而降低,甚至有些人因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晶体智力反而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的趋势。

根据这个理论观点可以解释,成人以后(尤其是老年人)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开始下降是因为流体智力的减退,而用以往的知识经验解决新问题时毫不逊色,甚至有
些七十岁以上的人,在晶体智力方面的表现反而优于青年人。

气质:一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典型的、稳定的,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动力特征。

(性格容易变,气质由遗传而来,不易变)
四种气质类型:
(1)多血质:注意力容易转移,志趣容易变化,灵活好动,有较生动的面部表情和语言表达能力,感染力较强,直爽热情,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

活动中行动敏捷,精力充沛。

(2)胆汁质:动作迅速,情绪易于冲动,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心境变化大。

活动中缺乏耐心,可塑性差。

(3)黏液质:安静稳重,注意力稳定但难以转移,喜怒不形于色。

动作反应慢,不灵活,对工作有条理,易于因循守旧,缺乏创新精神。

(4)抑郁质:对事物体验深刻,善于觉察他人难以发现的细小环节,对事物和他人羞怯,孤僻内向。

动作迟钝,多愁善感。

性格: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性格的形成:(1)家庭作用(2)学校教育(3)社会信息作用
性格与气质的关系性格与气质的概念容易混淆。

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气质是生来俱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受到先天遗传素质的影响,它反映了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特性。

而性格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

其次,气质形成早,不易变化。

而性格形成晚,虽然具有稳定性,但比气质变化要快。

气质影响着性格的动态方面以及性格形成的速度。

例如,对于自制力的形成,具有胆汁质的气质类型的人需要做出很大的努力和一定的时间,而对于黏液质的人就显得较容易和自然。

P37~42
3.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看一看,老师没说背)
(1)家庭作用:一个人出生后首先是在家庭中成长的。

社会对儿童影响主要是通过父母亲和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实际行动来实现的。

(2)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还将通过三种方式在学生性格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3)社会信息的作用:社会信息对个体性格的影响更为迅速。

4.性格与气质的关系(看一看,老师没说背)性格与气质的概念容易混淆。

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气质是生来俱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受到先天遗传素质的影响,它反映了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特性。

而性格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

其次,气质形成早,不易变化。

而性格形成晚,虽然具有稳定性,但比气质变化要快。

气质影响着性格的动态方面以及性
格形成的速度。

例如,对于自制力的形成,具有胆汁质的气质类型的人需要做出很大的努力和一定的时间,而对于黏液质的人就显得较容易和自然。

P42-48
生命周期:指个体从生物学受孕到生理死亡所经历的一系列生命阶段,即从婴儿,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到死亡的发展过程,这种从生到死的过程。

心理健康的标准:智力正常。

情绪良好。

人际和谐。

适应环境。

人格完整。

P55-P60
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内容
(一)潜意识理论“心理地形学” 冰山
1、意识:是指那些在任何时刻都能被知觉到的心理要素。

包括感觉系统所提供的对外界的感受、知觉以及各种情绪体验。

是唯一可以直接到达的心理活动层次。

2、前意识:前意识介于潜意识与意识之间。

包括所有当时意识不到但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意识到的那些心理要素。

主要功能是起到警觉作用。

3、潜意识:指人的心理结构的深层,那些我们意识不到的,但却激发我们大多数的言语、情感和行为的原始冲动或原本欲望。

其内容包括本能的能量和被压制的欲望。

对人的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影响较大的主要是潜意识层面。

(正常和变态心理的机制与主导)
(二)人格结构理论
1、本我:是与生俱来的动物式的活动,相当于潜意识内容,服务于快乐原则。

它不看条件,不问时机,不计后果地寻求本能欲望的即时满足和紧张的立即释放。

本我的基本需求:生之本能(力必多)攻击与破坏两种原始的冲动:死之本能2、自我:是现实化的本能,是个体出生后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中分化发展而产生的,代表理性和审慎。

其服从于现实的原则,配合现实和超我的要求,延迟转移或缓慢释放本我的能量,对本我的欲望给予适当的满足。

3、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

是长期社会生活过程中,将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等内化的结果。

为人格的最高形式和最文明的部分,多属于意识。

其由自我理想和良心组成,服从于至善原则。

一方面负责对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施行惩罚另一方面在确定道德行为标准。

(三)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把性作为潜意识的核心问题。

“力必多”是驱使人追求快感的潜力。

人的心理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
1、口唇期(口欲期0-1岁):这一时期婴儿原始欲望的满足,主要是靠口腔部位的吸吮,咀嚼,吞咽等活动完成的。

“口腔性格”:贪吃,酗酒,吸烟,自卑,依赖等
2、肛门期(肛欲期2-3岁):这一时期的原始欲力的满足主要靠排泄和控制大小便时所产生的刺激快感而获得满足。

该时期是对婴儿训练卫生习惯的关键时期。

“肛门性格”:冷酷,顽固,刚愎自用,吝啬,洁癖,施虐,收藏癖等
3、性器期(4-6岁):原始欲力满足主要集中于性器官的部位。

恋母/父情结:男孩/女孩以自己的父亲/母亲为竞争对手而恋爱自己的母亲/父亲。

阉割恐惧/阉割情结:男童发现女童的性器官不同是会假想甚至怀疑是被他父亲割掉了,因而产生恐惧。

阳具嫉妒:女童发现自己的性器官于男性不同,则怀疑自己原来的性器官被别人割掉了,于是即恋爱父亲却也对男性心怀嫉妒。

4、潜伏期(6到12~13岁)兴趣扩大,注意力由对自己身体和父母感情的转变到周围事物,原始欲力潜伏。

5、两性期(青春期以后)青春期后,两性差异明显,性的需求转向相似年龄异性,至此性心理发展趋于成熟。

(四)焦虑及自我防御机制理论
在人格发展中,本我、自我、超我之间产生冲突时,个体可能产生焦虑。

为了使自我能应对焦虑,这时就需要防御机制。

常见如下:
1、压抑:最基本防御机制,也是其他防御机制的基础。

其将那些危险的或令人痛苦的想法和感受排除在知觉范围之外。

常常是焦虑的来源。

2、否认:使人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拒绝使人感到焦虑痛苦的事件。

3、退行:指倒退到一个早期的人格发展阶段
4、投射:即把自己产生的无法接受的情感或意念归因于他人。

5、反向作用:通过采取与令人不安的欲望相反的有意识的态度和行为,从而避免自己去面对无法接受的冲动,使自己无需去应对本应该出现的焦虑。

6、置换:个体感到焦虑时,不把冲动发泄到危险的人或物身上,而是转移到更安全的物或人。

7、合理化:某个已经发生而不被个体所接受的糟糕的,失败的行为或观念,人们就找出看似合理正当的理由来解释它,从而缓解自己的焦虑或失望感。

8、认同:通过呈现他人的特征,人们可以减少自己的焦虑及其他消极情感。

9、理智化:不直接应对情感问题,而采用抽象思维间接处理。

10、升华:一种较为积极的防御机制。

将内驱力改造成社会可接受的行为。

行为学习理论
理论来源: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共同点:学习
“行为”是指个体活动中可以直接观察的部分。

行为学习的理论是不同的学者在不同的时期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其主要观点是把发展视为以奖励,惩罚和模仿为基础的学习。

(一)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主要学者:巴普洛夫(俄)华生两位学者的实验要知道
(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主要学者:斯金纳(美)斯金纳箱该实验有力的说明:行为的后果,直接影响该行为的增多或减少。

操作性条件反射:又叫工具性条件反射,它描述了有机体(动物或人)做出一个特定的行为反应后,导致环境发生某种变化,即发生了一个事件。

强化:一个具体行为的发生,有一个直接结果,紧随着这个行为,导致了这个具体行为在将来被加强的过程。

其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正强化:行为结果使积极刺激增加,进而使该行为反应逐渐加强。

负强化:行为结果使消极刺激减少,进而使该行为反应逐渐增强。

(三)社会学习理论
主要学者:班杜拉(美)新的学习形式: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

认知理论
认知行为理论
(1)埃利斯理性情绪治疗理论:即ABC理论。

A(accident)事件 B(beliefs)信念
C(consequence)行为结果
(2)贝克的认知疗法理论: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了他的内心体验和行为反应。

P67-72
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他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在满足高一层次的需要之前,至少必须先满足低一层次的需要。

罗杰斯创立了“以人为中心疗法”(人本治疗)
[认为每个人都有白己的主观世界,都存在于以他自己为中心的不断政变的体验世界中。

罗杰斯强调人的主观性是在心理咨询与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的一个基本特性,来访者作为一个人也有自己的主观的目的和选择,这也是导致“以人为中心”一词出现的原因。

罗杰斯认为,人基本上是诚实的、善良的、可以信赖的。

这些特性与生俱来,而某些“恶”的特性则来源于社会,是由于防御的结果而并非出自本性,每个人都可以作出自己的決定,每个人都有着自我实现的倾向。

若能有一个适宜的环境,一个人将有能力指导自己,调整自己的行为,控制自己的行动,从而达到良好的主观选择与适应。

]([]内的内容看一下就行)
P72-78
应激学说:加拿大生理学家塞里,提出了著名的应激适应假说。

心理评估:是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所做出的鉴定。

心理评估的方法:观察法。

会谈法。

调查法。

心理检测法及临床评定量表。

测量误差:是指与测验目的无关的因素所引起的测验结果不稳定或不准确的效应。

(一)施测条
件(二)主试者因素(三)受试者因素(四)信度,效度及常模
P84-90
人格测试三个问卷:mmpi 16pf 艾森克人格问卷
P90-96
评定量表1.自评量表①90项症状自评量表②抑郁自评量表③焦虑自评量表④生活事件量表
应激(stress):是个体面临或觉察到环境变化对体有威胁或挑战时做出的适应性和应对性反应的过程。

一般性适应综合征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y,GAS
塞里在实验中发现,用冷、热刺激,感染和毒物作为应激源的动物实验中,总是能引起小鼠肾上腺皮质增生,胸腺、脾脏、淋巴结明显萎缩、嗜酸性白细胞显著下降,胃黏膜浅层溃疡等变化,上述反应与注射物的种类和性质无关。

塞里将这种反应称为一般性适应综合征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y,GAS
警觉期、抵抗期或耐受期、衰竭期。

二、应激的概念模型(一)应激的认知评价模型塞里和拉扎勒,该模型认为应激反应是个体对情境或事住认知评价的结果,人们感受和评价事物的方式、对应激源赋予的意义决定着应数反应的发生和程度。

认知评价在应激发生和程度。

(二) 应激的系统模型
(三)应激的“过程”模型
应激源的分类
按应激源性质分类1.躯体性应激源2心理性应激源3社会性应激源4文化性应激源
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43种生活事件,每种生活事件标以不同的生活变化单位(LUC)用以表示事件对个体的心理刺激强度。

Holmes 早期研究发现,LCU一年累计超过300,第二年有86%的人将会患病;若一年LCU为150~300,则有50%的人可能在第二年患病;若一年LCU小于150,第二年可能平安无事身体健康。

认知评价初级评是个体在某一事件发生时立即通过认知活动判断其是否与自己
有利害关系。

次级评价一旦得到有关系的判断,个体立即会对事件的性质、属性和个人的能力作出估计。

应对。

目前一般定义为,应对是个体生活事件以及因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稳定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

分类:问题关注应对和情绪关注应对。

A型行为→冠心病
交感–肾上腺髓质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
应激的生理反应:
1.应急反应时涉及的生理变化有:交感-肾上腺能质系统激活,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回心血量增加,心输出量增加,血压升高;呼吸频率加快,潮气量增加;脾脏缩小,脑和骨骼肌血流量增加,皮肤,黏膜和消化道的小动脉收缩,血流量减少;脂肪动员为游离脂肪酸,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凝血时间缩短等。

2.伴有负性情绪面且个体认为应对没有可能性时的应激反应中,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激活,极度警惕,运动抑制,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外周循环阻力增加,血压升高,但是心率和心输出量在副交感神经系统介导下减慢。

二,应激的心理反应情绪性应激反应包括:焦虑,抑郁,恐惧,愤怒。

P118
1.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又称心理生理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生、发展与转归上起着重要作用,有明确的病理基础、器官出现了形态学改变或组织改变的躯体疾病。

狭义:躯体器质性疾病。

广义:躯体器质性和功能性障碍。

2.心身疾病的特征:①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病理生理过程②从心理、社会因素为主诱发的疾病③以某种个性特征为易患素质④在进程上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⑤介于躯体疾病和神经症之间⑥通常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或器官⑦心身综合治疗比单纯生物学治疗效果好
3(了解)心身疾病分类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生殖系统,肌肉骨骼系统,神经系统,皮肤系统,外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恶性肿瘤。

P121-126
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对心身疾病实施心理干预应围绕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消除心理学病因和消除生物学症状为主要目标。

主要原则是心、身同治,但对于具体病例应有所侧重,主要包括:1、对于急性发病而又躯体症状严重的病人,应以躯体对症治疗为主,辅以心理治疗。

例如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综合的生物性救助措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那些存在严重焦虑和恐惧反应的病人应实施及时的心理干预。

2、对于以心理症状为主、辅以躯体症状的疾病,或虽然以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