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貌形成条件高中地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 第四章 地貌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
1.分布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2.分类
类型
形成原因
常见地貌类型
分布规律
风蚀地貌
风力侵蚀作用形成
风蚀柱 、风蚀蘑 干旱地区风力相对较
菇、雅丹
大的区域
风积地貌
风力堆积作用形成
沙丘(有固定沙丘和流 干旱地区风力相对较
动沙丘之分)
小的区域
4 |海岸地貌
类型 海蚀地貌
海积地貌
形成原因
常见地貌类型
喀斯特地貌区的地理环境特点 (1)地貌:地表崎岖不平,地下溶洞发育。 (2)气候:气温较高,降水丰沛。 (3)水文:地表水缺乏,地下水丰富。 (4)土壤:土层浅薄,土壤贫瘠。
2 |各种常见地貌有什么分布规律?
在广袤的新疆准噶尔盆地的西北部边缘,有一片被当地人称为“魔鬼城”的 沙漠之地。这是一片浩瀚的戈壁,终年寂静无人,弥漫着神秘的气息,一个个形态诡 异的土山在漫天的黄沙之下时隐时现,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宛如一座在大戈壁上的 沙漠城堡。
1 |喀斯特地貌
1.概念: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在适当条件下,这类 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① 沉淀 ,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 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分布:广西、贵州、② 云南 等地最为典型。
3.分类
地貌 分类
具体地 貌类型
成因
备注
地表 喀斯
溶沟、洼地、峰林等 流水③ 侵蚀 作用 特地 貌
提示:可结合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分析回答。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一般要具备三个条件: (1)有可溶性岩石。最常见的可溶性岩石就是石灰岩(碳酸钙岩)。 (2)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岩石中的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就越好,就会有 更多的地表水渗透到地下,从而发生溶蚀作用。 (3)高温多雨的气候。降水越多,温度越高,流水溶蚀作用就越强烈,喀斯特地貌就越 容易发育。
高一喀斯特地貌知识点总结
高一喀斯特地貌知识点总结喀斯特地貌是指由于地表地下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地表地下具有独特地貌特征的地区。
它是地质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也是地貌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学生们也会接触到喀斯特地貌的相关知识。
本文将对高一阶段学习的喀斯特地貌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喀斯特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溶蚀作用。
溶蚀作用是指地表水或地下水中溶解了一定量的二氧化碳,通过溶解矿石、岩层中的碳酸盐矿物,形成碳酸溶液,继而对岩石进行溶蚀作用。
在喀斯特地区,溶蚀作用主要由于碳酸盐岩的存在而引发。
溶蚀作用使得地表和地下的岩石形成裂隙、洞穴等特征。
二、喀斯特地貌的地貌特征1.地表特征喀斯特地表地貌特征主要有岩溶塔、喀斯特平原和岩溶斑点等。
岩溶塔是由溶蚀作用形成的尖峰状地貌,如中国的喀斯特天门山。
喀斯特平原是由岩溶作用形成的平坦地区,如中国的贵州喀斯特大地貌。
而岩溶斑点则是指多个天坑、洞穴等喀斯特地貌特征集中在一起形成的区域。
2.地下特征喀斯特地下地貌特征主要有岩溶洞穴、地下河系和地下溶洞等。
喀斯特洞穴是由溶蚀作用形成的地下空洞,如中国的乌龙洞。
地下河系则是指地表水源形成的河流在地下继续流动的地下系统。
地下溶洞是由于地下水溶蚀作用而形成的空穴,常常有奇特的地质景观。
三、喀斯特地貌产生的地质灾害尽管喀斯特地貌有其独特的美景,但也存在一些地质灾害。
在喀斯特地区,由于地下洞穴的腐蚀作用,地表可能会发生塌陷、地陷等灾害。
同时,喀斯特地区地下河流也可能引发水灾问题。
在建设中,需要特别注意喀斯特地区的地质特点,以避免潜在的灾害。
四、喀斯特地貌的分布与保护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如中国的喀斯特地貌以贵州为代表,全球著名的喀斯特地貌有斯洛文尼亚的普莱谢夫察、美国的卡尔斯巴德洞穴等。
保护喀斯特地貌是保护地球生态的重要工作,必须注重环境保护,合理开发,切忌盲目开采、污染。
五、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
2021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貌4.1常见地貌类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一、喀斯特地貌1.形成: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在适当条件下,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分布地区: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3.地表喀斯特地貌(1)溶沟:呈长条状或网格状,地面上下不平,崎岖难行。
(2)洼地:溶沟进一步开展可形成洼地(坝子),是当地重要的农耕区。
(3)峰丛、峰林、孤峰、残丘洼地边缘残留的岩体,常常呈锥状耸立,构成峰丛、峰林。
峰林可演变为孤峰,以至残丘。
4.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常常成层分布,溶洞顶部常见向下发育的石钟乳、石幔或石帘;底部常见向上发育的石笋。
石钟乳和石笋连接起来就形成石柱。
二、河流地貌1.河流上游的地貌——V形河谷(1)河谷岸壁较陡,谷底狭窄。
(2)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卵石。
2.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1)河流中下游多发育冲积平原。
(2)河谷呈宽而浅的槽形。
3.地势平缓地区——河曲在地势平缓地区,呈“S〞形弯曲的河道称为河曲。
洪水泛滥时,河水冲断河曲的颈部,使弯曲局部与河道别离,形成牛轭湖。
4.河流河口段——三角洲 河流入海或入湖处多形成三角洲三角洲的形状⎩⎪⎨⎪⎧鸟嘴状——长江三角洲扇形——黄河三角洲鸟趾状——密西西比河三角洲三、风沙地貌1.定义: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风沙地貌。
我国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2.风沙地貌类型(1)风蚀地貌: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等地貌。
(2)风积地貌新月形沙丘⎩⎪⎨⎪⎧固定沙丘流动沙丘3.在多沙的河谷地带、植被稀少的沙质湖岸和海岸,也能看到风沙地貌。
四、海岸地貌1.定义:海岸在海浪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
2.分类(1)海岸侵蚀地貌: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等。
(2)海岸堆积地貌:海滩、沙坝等。
海滩按照沉积物颗粒大小可分为砾滩、沙滩、泥滩。
一、判断题1.地表喀斯特地貌演化顺序一般是峰丛→峰林→孤峰→残丘。
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高中地理
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高中地理
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或者重力崩塌、坍塌和堆积等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的各种奇特的溶洞。
喀斯特地貌分地表和地下两大类,地表的有石芽、溶沟、喀斯特漏斗、喀斯特盆地与喀斯特平原等,地下有溶洞与地下河,暗湖。
形成喀斯特地貌的根本原因在于岩石的可溶性,这种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
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钙在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下能转化为微溶性的碳酸氢钙。
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的石灰质含量相同、被冲刷的程度相同,因此其被熔化划分后的形状也相同,于是便构成了千姿百态、平缓明丽的喀斯特地貌。
气候对喀斯特地貌的影响也较为明显,如我国西南部地区气候湿润,降水量大,地表径流相对稳定,流水下渗作用连续,因此岩溶作用才能延续进行。
高中地理喀斯特地貌考点汇总
高中地理喀斯特地貌考点汇总概念: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形成条件:(1)具有流动的水(最好是湿热气候可以加速反应)(2)岩石具有可溶性(大多数是碳酸类盐和硫酸类盐,例如: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3)水的溶蚀作用典型地区:中国是世界上喀斯特分布面积最大的国家,从热带到寒带各种喀斯特地貌类型齐全。
中国几乎所有的省区都有喀斯特的分布,但多分布于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区。
1①云贵的喀斯特是好辨认的,由于云贵高原的地质条件比广西复杂得多,可溶性的碳酸盐类岩层与非可溶性的砂页岩、火山岩交互成层,再加上褶皱紧密,断裂错综,因而形成许多独立的、大小不同且各具特点的可溶岩体。
例如:云南省的路南石林由于云南省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水很大一部分流入地下,所以哪怕云南大多为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但是某些地区依旧是干!旱!的!----谨记、谨记。
2②广西的喀斯特地貌是别具特色的,这里除了部分的弧形山系以外,其余大部分地区则分布着连绵成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尖锥状、宝剑状、柱状、塔状等形态各异、挺拔峻峭的石灰岩山峰。
站在较高处放眼望去,只见群峰密集,气势雄伟,犹如苍蓝色的石头森林。
大家看,是不是感觉广西的喀斯特地貌要比云南的水要丰富一些。
所以地貌相同,但还是会出现一些细微的差别的。
典型例题一: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钙华又称石灰华,是在地表由岩溶泉、河、湖水沉积形成的大孔隙次生碳酸钙。
其成因是由于岩溶地区的地下水或地表水在适宜的环境下,且往往是在植物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影响下,导致碳酸钙过饱和而沉积。
钙华沉积的多少要看净光合作用(总光合作用减去总呼吸作用),净光合作用在一定低温(低于20°C)达到最大值。
材料二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碳酸钙的溶蚀与沉淀作用材料三在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区,高原边缘的密集断裂给降水的渗流提供了通道,也使地下水因沟谷的切割,易于溢出形成饱含碳酸钙的喀斯特泉,泉水在山谷中溢出,一旦条件合适,水中的碳酸钙就会沉淀出来,在地表堆积成钙华。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地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地貌知识点总结第四章地貌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常见地貌一、喀斯特地貌1.概念:组成地壳的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在适当条件下,其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分布:喀斯特地貌在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3.类型:类型特征1.溶沟:呈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2.XXX:凹槽、沟槽间的突起地表3.洼地:底部平坦喀斯特地貌4.峰丛、峰林:呈锥状耸立5.塌陷漏斗、陷塘:随着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为塌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为陷塘地下以溶洞为主,溶洞呈层状分布;溶洞顶部向下发育石钟乳、石幔或石帘,底部向喀斯特地貌上发育石笋;石钟乳和石笋连接一起形成了石柱。
4.喀斯特地貌的演化过程及其成因:地表喀斯特地貌地下喀斯特地貌形态XXX→石林→峰林峰丛→孤峰→残峰溶沟→溶蚀洼地→溶蚀谷地溶水洞溶洞、地下河石钟乳、石笋、石柱成因溶蚀淀积5.喀斯特地貌的影响①地形: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地表崎岖不平②地质条件:地质条件复杂(崩塌、断层),多地质灾害③水文:地表水缺少,多地下暗河④土壤:土层薄,土壤贫瘠,植被少⑤旅游资源丰富6.射电千里镜的选址问题①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炎热多雨,夏季降水集中;地貌:群山深处,喀斯特地貌发育,形如“巨碗”底部有裂隙,与地下河相连。
②存在较多的弧形漏斗,天坑,洼地,可利用天然地形,削减工程量。
③喀斯特地貌岩石透水性较好,有利于排水,底部裂隙多,可以免雨季淹没射电千里镜,比较平安。
2、河流地貌1.河流地貌的概况⑴概念:河流感化于地表所构成的各类地貌⑵成因分类:①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在流动的进程中,不竭冲刷地表,将地表物资带走(搬运感化),使得一局部地表物资削减(腐蚀感化),构成的腐蚀地貌。
②河流聚集地貌:被河流搬运的物资,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构成的聚集地貌。
2.1.3喀斯特地貌课件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
课堂检测
1.该类景观多出现在( ) ①苏 ②青 ③滇 ④新 ⑤桂 ⑥内蒙古
新 青
内蒙古 苏
滇桂
读右图,回答1~3题。
C 1.该类景观多出现在( )
①苏 ②青 ③滇 ④新 ⑤桂 ⑥内蒙 古
A.①② B.③④ C.③⑤ D.⑤⑥
思考:峰丛和峰林有什么异同?
峰丛示意图
峰林示意图
同:洼地边缘残留的岩体
都呈锥状耸立
异:峰丛基座相连,
峰林基座基部基本不相连
基座相连
基座不相连
进一步溶蚀
进一步溶蚀
峰丛
峰林
孤峰
坝子
B
A
【小题2】能减缓该地貌形成进程的是( ) A、植被覆盖率增加 B、矿产资源开采 C、地壳运动活跃 D、气候变暖
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地下河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发生在可溶性岩石地区的地貌和水文现象的总称。
喀斯特作用 水对岩石的化学溶蚀作用和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 沉淀作用的总称。
本质:可溶性岩石被含有酸性物质(主要是CO2)的水溶蚀或淀积 流水 溶蚀
流水 淀积
CaCO3 + H2O + CO2 ⇌ Ca(HCO3)2
溶洞特点: 常呈层状分布
喀斯特淀积地貌
溶洞:富含的Ca(HCO3)2的水从洞顶往下滴时,因水分蒸发和CO2逸出,从水
中析出的在洞顶、洞壁和洞底发生沉积,形成多姿多彩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水滴石长”
石钟乳
石柱 石笋
石帘
②石钟乳、石帘: 从溶洞顶部向下发育 ③石笋: 从溶洞底部向上发育 ④石柱: 石钟乳和石笋连接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常见地貌类型》地貌
问题 2 (综合思维)滨海的沙滩是如何形成的? 提示:海水的搬运与堆积作用。
[归纳总结]
认识海岸地貌
1.什么是海岸地貌
由波浪、潮汐和近岸流等海洋水动力作用于海岸带陆地而形成
的独特地貌,通常分布在平均海平面上下 10~20 米左右,宽度数公
里至数十公里的地带内。
2.海岸地貌的主要类型
河流地貌
长江三峡是万里长江中的一段山水壮丽的 大峡谷,它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 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 陵峡以及三座峡之间的香溪宽谷和大宁河宽谷 所组成,全长 193 km。三峡两岸悬崖绝壁,江中滩峡相间,水流湍 急,人们传颂:西陵峡滩多险峻;巫峡幽深秀丽;瞿塘峡雄伟壮观。 寥寥数语,概括描写了三峡的景色。
2.主要类型 (1)风沙侵蚀地貌:风蚀柱、 风蚀蘑菇 、雅丹等地貌。
(2)风沙堆积地貌:
沙丘—— 新月形
生长植物——固定沙丘 沙丘较为常见无植物生长—— 流动 沙丘
三、风沙地貌
3.主要分布 西__北__地区以及多沙的 河谷 地带、植被稀少的沙质 湖岸 和海岸。
三、风沙地貌
[特别提醒] 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植被稀疏, 多荒漠、戈壁,风力作用强盛,因此多风沙地貌。
动性 地面坡度大,流动性强 越强,水的溶蚀 岩石裂隙大,流动性强 力越强 裂隙连通性好,流动性强
2.喀斯特地貌形态
喀斯特地貌可分为地面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其典型
形态及成因如下表所示:
类型
形态
成因
峰林、峰丛、孤峰
地面喀斯特地貌
溶蚀洼地
溶蚀
落水洞
溶洞、地下河
地下喀斯特地貌
石钟乳、石笋、石柱
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3.3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
第三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学习目标] 1.了解喀斯特地貌景观的类型、特点及其分布特征。
2.掌握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
3.理解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加深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
一、认识喀斯特地貌1.喀斯特地貌:是由喀斯特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
2.喀斯特作用的本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其化学过程如下:3.(1)岩石⎩⎪⎨⎪⎧ 可溶性: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最主要的可溶性岩石是碳酸盐类岩石透水性:岩石空隙和裂隙发育程度越高,透水性越好,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典型(2)水⎩⎪⎨⎪⎧ 溶蚀力:取决于水中所含二氧化碳、有机酸和无机酸的数量,以及水的流动性的强弱流动性:取决于大气降水、地面坡度以及岩石裂隙的类型与连通性4.喀斯特地貌的分类(1)地面喀斯特地貌:包括峰林、峰丛、孤峰,以及溶蚀洼地和落水洞等。
(2)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地下河、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二、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1.岩石条件:石灰岩广布,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好。
2.气候条件:气候温暖、降水充沛,尤以4~7月降水较多。
3.地形条件:东部、西部、北部地势较高,中部、南部地势较低,漓江谷地自北向南纵贯全境。
4.水文条件:区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容易富集,流水侵蚀作用强。
5.生物条件:生物生长旺盛,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含量高。
思考 我国北方喀斯特地貌发育为什么不如南方典型?答案 我国北方地区由于气温低,降水少,流水的溶蚀与淀积作用弱,所以喀斯特地貌发育不充分。
探究点一认识喀斯特地貌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数字代表的地貌名称: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⑤________,⑥________,⑦________,⑧________。
答案①峰林②溶蚀洼地③孤峰④落水洞⑤地下河⑥石钟乳⑦石笋⑧石柱2.下列属于地面喀斯特地貌的是(多选)( )A.①② B.③④ C.⑤⑥ D.⑦⑧答案AB3.一般情况下,温度每升高10 ℃,化学反应速率通常增加到原来的2~4倍。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常见地貌类型 (3)
牛轭湖
牛轭湖:洪水 泛滥时,河曲 部分与河道分 离形成。
(3)河口段地貌:
1. 类 型 : 多 发 育 三 角 洲 , 由泥沙淤积形成。
2.地貌特点: 地势低平,组成物质颗粒 较细
3.地位:水陆交通便利, 人口、城市沿岸发展 ; 适合农耕
案例探究
“年轻”的黄河三角洲
1984年
1994年
2004年
2.分析大窝凼在基建工程方面的优势。
①利用天然形成的喀斯特洼地,工程开挖量小; ②漏斗状洼地,底部连通暗河,利于排水,节省 工程费用
3.分析大窝凼在排水方面的优势。
漏斗状洼地,底部连通暗河,利于排水 4、该还地有人哪烟些稀优少势,?无线电信号干扰少;
三、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1、重要工程选址
二、喀斯特地貌景观分类
地表喀斯特地貌 溶沟 洼地 峰林 孤峰、残丘
地下喀斯特地貌 地下溶洞 顶部(石钟乳、石 幔、石帘) 底部(石笋)
1.2.2地表喀斯特地貌
溶沟:地表水流沿石灰岩坡面上流动,溶蚀和侵蚀出许 多凹槽,呈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崎岖难行
洼地
,
罗平坝子·油菜花海
坝子
桂林峰丛地貌景观
黄河三角洲每年将超过亿吨的泥沙从黄土高原搬运到入海口,这些泥 沙以平均每年两三千米的速度把海岸线向前推进(如上图所示),同时也为我 国每年新增几十平方千米的“年轻”土地。
形成条件: 可溶性岩石 和水
景观类型: 地表喀斯特 地下喀斯特
课堂小结
喀常河 斯见流 特地地 地貌貌 貌类
型
河流上游:V形 河谷
谢谢
2.与喀斯特地貌形成发育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
A.岩石、光照
B.气候、土壤
喀斯特地貌高中地理
喀斯特地貌是地球上一种特殊的地貌类型,以岩溶作用为主要形成过程。
在高中地理学科中,喀斯特地貌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
下面我将为您介绍一些与喀斯特地貌相关的高中地理知识。
1. 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喀斯特地貌主要是由于地下水在含有溶蚀性岩石(如石灰岩、石膏岩等)的地区发生溶蚀作用而形成的。
水通过渗透、流动和溶解作用,溶解岩石中的溶质,形成溶蚀洞穴、地下河流、地下溶洞等地貌特征。
2. 喀斯特地貌特征:喀斯特地貌具有明显的特征,包括溶蚀洞穴、地下河流、地下溶洞、地表塌陷、喀斯特平原、喀斯特盆地等。
其中,溶蚀洞穴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特征,形成于地下溶蚀作用,有着独特的地貌景观。
3. 喀斯特地貌分布: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特别是石灰岩地区。
在中国,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于贵州、广西、云南等地,
其中贵州的喀斯特地貌被称为中国喀斯特之乡。
4. 喀斯特地貌的资源价值:喀斯特地貌不仅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还蕴含丰富的资源价值。
喀斯特地区的地下水资源丰富,供应了周边地区的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水源。
此外,喀斯特地区还富含矿产资源,如石灰石、铝土矿等,对地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5. 喀斯特地貌的保护与利用:由于喀斯特地貌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重要的生态系统功能,对其保护和合理利用成为地理学和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
在喀斯特地区,需要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水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恢复等方面的工作,推动可持续发展。
这些是与高中地理学科中的喀斯特地貌相关的一些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课件:-1 喀斯特地貌 (共46张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课件:4.1-1 喀斯特地貌 (共46张PPT)
• 海拔300-800米的峰林喀斯特广泛分布于湘 南、桂东北一带,位于南岭山地西部,尤 以桂林地区的峰林地貌为代表。那里的群 峰挺拔,峰丛林立,丰姿多态的喀斯特星 罗棋布,地下洞系密集交织,洞中琳琅满 目的石钟乳、石笋、石帘、石幔、石瀑布、 石葡萄、石花和流水潺潺与地表的秀丽山 林交相辉映。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课件:4.1-1 喀斯特地貌 (共46张PPT)
• 高山喀斯特则主要分布在川西、藏东高原 及河源地区的横断山脉,在寒冻风化和冰 源冰川的影响下,石灰岩的喀斯特作用微 弱,地表景观乃呈高山地貌特征,喀斯特 景观仅出现在岩性有利的部位,为峰丛、 峡谷的组合形态;在山间洼地处有大型洞 穴和地下暗河出露.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课件:4.1-1 喀斯特地貌 (共46张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课件:4.1-1 喀斯特地貌 (共46张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课件:4.1-1 喀斯特地貌 (共46张PPT)
石瀑布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课件:4.1-1 喀斯特地貌 (共46张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课件:4.1-1 喀斯特地貌 (共46张PPT)
中国喀斯特地貌的分布
•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 布在西部地区的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 为91~130万平方千米。其中以广西、贵州 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 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 也有分布。广西境内主要是热带和亚热带 喀斯特,贵州、云南、西藏多为高原喀斯 特,高山喀斯特多分布在四川、云南和西 藏等高海拔地区。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课件:4.1-1 喀斯特地貌 (共46张PPT)
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
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喀斯特地貌是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以溶蚀作用在石灰岩等溶蚀性岩石上形成的裂隙、洞穴、地下河流和塌陷沉积物等特征为主要特征。
喀斯特地区的地表常常呈现出陡峭的石峰、钟乳石、天坑和溶洞等景观。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下面我们将逐一介绍。
首先,溶蚀作用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喀斯特地区的地质构造中富含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石膏岩和大理石等。
这些岩石在水的侵蚀下会发生溶解反应,溶解出含有大量的溶解物质的水。
这些溶解物质可以通过地下水和地表水进一步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岩石表面形成了裂隙和洞穴,并逐渐形成了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征。
其次,地下水的作用也在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地下水在地下流动的过程中会与可溶性岩层发生接触,并溶解其中的溶解物质,进而加速岩石的溶蚀作用。
同时,地下水还会通过裂隙和洞穴注入到岩石内部,使得岩石逐渐疏松并发生塌陷。
这种地下水的作用导致了喀斯特地区地表的塌陷沉积物形成,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地表的溶蚀作用。
此外,气候因素对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在气候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地表和地下的水分循环加快,溶蚀作用也更为显著。
降雨量的增加会导致地表水源的增加,进而加速了岩石的溶蚀作用。
另外,温度的变化也可以影响溶蚀作用的速度,高温环境下溶解作用更为显著,加速了岩石的溶蚀过程。
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生物因素。
喀斯特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丰富,包括植物、昆虫、鸟类和脊椎动物等。
这些生物通过活动和代谢作用,加速了喀斯特地区岩石的溶蚀作用和侵蚀过程。
例如,透过岩石裂隙向地下渗入的植物根系会分泌有机酸,这些有机酸能够加速岩石的溶解速度。
昆虫和动物的穿洞行为也会破坏岩石结构,进一步加剧地表的溶蚀。
综上所述,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溶蚀作用、地下水的作用、气候因素和生物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岩石的溶解、侵蚀和破坏,最终形成了喀斯特地貌的独特景观。
喀斯特地貌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2.3.1 喀斯特地貌
1 结合视频、图像,描述喀斯特地貌的含义和特点。(区域认知) 2 结合不同区域景观图,分析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综合思维) 3 结合实践观察,辨认主要的喀斯特地貌类型及成因。(地理实践力)
目录
01 喀 斯 特 溶 蚀 地 貌 02 喀 斯 特 沉 积 地 貌 03 对 人 类 生 产 生 活 的 影 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农业为主,经济发展落后与地域文化多样关系不大,③错误;地形 崎岖加之交通不便,导致聚落互相之间自古以来交流不频繁,少数民 族聚居地区形成属于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①②④正确。综上所述, B正确。故选B。
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南方喀斯特地貌分布区的地下水中因溶解了大量碳酸钙而被称为“喀斯特水”,
课堂小结
喀 斯 特 地 貌
喀斯特溶蚀地貌
溶沟、石芽等
喀斯特沉积地貌
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岩
岩石成分易溶
石
岩石裂隙多
可溶性强 透水性强
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多
溶蚀力大
水
水量大、流速快,水流挟带砂砾 机械冲刷作用强
温 度
适宜的气候条件
植被茂密使水中含有大量有 机酸
溶喀 蚀斯 作特 用地 强貌
喀斯特溶蚀地貌
2.喀斯特溶蚀地貌
溶沟 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 的过程中,对岩石不断进行溶 蚀、侵蚀而形成的石质沟槽; 呈长条状或网格状。
2.我国西南地区喀斯特溶洞中石笋沉淀量 最大的时节是( )
A.春夏 C.秋冬
B.夏秋 D.冬春
2.春夏时节,当地出现降水,但水量相对不是很多,水中过饱和的碳 酸盐发生沉淀,A正确 ; 夏秋季节当地降水偏多,碳酸盐多溶解,难 以沉淀,B错误 ; 秋冬、冬春温度偏低,降水偏少,碳酸盐溶解量较 少,C、D错误。故选A。
2025届高中地理复习第32课喀斯特地貌
第32课喀斯特地貌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学习目标1.结合图文材料,识别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类型。
2.结合不同的喀斯特地貌特征,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并描述其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
3.结合资料,说明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喀斯特地貌的意义。
必备知识梳理1.概念: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_岩石,如_等。
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_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
2.分布地区:主要分布在_、贵州、_等地。
3.类型及地貌特征(1)地表喀斯特地貌地面高低不平,常常呈锥状耸立,(2)地下喀斯特地貌岩溶水沿洞壁或倾斜的洞顶向下沉淀而成,[特别提醒]喀斯特作用的基本特征喀斯特作用是外力作用的一种化学反应过程,其特征表现为发展过程中的“三主三辅”,即以地下水为主,以地表水为辅;以化学过程为主,以机械过程为辅;以溶蚀为主,以淀积为辅。
【知识体系构建】关键能力提升能力点喀斯特地貌形成及影响1.喀斯特地貌形成的三个条件2.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3.喀斯特地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喀斯特地貌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2)喀斯特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典例][2020·江苏卷,节选]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题。
最有可能发现溶洞的河谷是()A.①B.②C.③D.④[解题能力培养][答案][2024·河北邢台名校联盟开学考试]下图为喀斯特地貌区的不同景观。
据此完成1~2题。
1.按照地貌的发育阶段,排序正确的是()A.甲丙丁B.乙甲丁C.丁丙甲D.丁丙乙2.不同环境下地貌特征不同,我国北方地区岩溶地貌() A.与地表相比,地下溶洞较发育B.常见大规模落水洞、漏斗C.地表多碳酸钙盐渍侵蚀凹槽D.岩溶层地下水矿物质含量低随堂巩固训练[2023·新课标卷]莲花盆是一种独特的地下喀斯特景观。
它是在溶洞的薄层水中由水底向上发育的盆状或圆盘状沉积体(如图)。
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原因
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原因高中地理繁多,内容分布也很杂乱。
同学们纷纷表示,地理知识点太难背诵!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原因,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喀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
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
1、喀斯特地貌的成因我国华南为,峰林开始发育;华北则为亚热带气候,至今在晋中山地和太行山南段的一些分水岭地区还遗留有缓丘一洼地地貌。
但当时长江南北却为荒漠地带,是喀斯特发育很弱的地区。
新第三纪时,中国季风气候形成,奠定了现今喀斯特地带性的基础。
华南保持了湿热气候,华中变得湿润,喀斯特发育转向强烈。
尤其是第四纪以来,地壳迅速上升,喀斯特地貌随之迅速发育,类型复杂多样。
随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气候带频繁变动,但在交替变动中气候带有逐步南移的特点,华南热带峰林的北界达南岭、苗岭一线。
2、我国喀斯特地貌地区我国喀斯特地貌的分布面积有100多万平方千米,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面积最大,西藏和北方地区也有分布。
广西和广东主要是热带和亚热带喀斯特,贵州、云南和西藏为高山和高原喀斯特。
桂林喀斯特地貌我国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广西桂林、阳朔一带。
桂林位于一个巨大的褶皱盆地中,这一地区石灰岩厚度大、质地纯、降水丰沛,漓江穿盆地而过,流水对石灰岩的溶蚀作用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岩溶地貌景观。
高原喀斯特地貌随着海拔升高,气候变得寒冷,石灰岩岩溶地貌会呈现不同的特征。
云南路南石林是目前唯一位于亚热带高原地区的石灰岩石林。
云南路南石林石林以岩溶峰丛地貌景观为主。
这里有厚层的石灰岩,在地壳运动的抬升过程中,多次遭受地下水、地表水沿岩石裂隙进行溶蚀,最后形成了组合类型多样的石林地貌景观。
最早一期石林形成于2亿5干多万年前的早二叠世晚期,而最新一期还正在形成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喀斯特地貌形成条件高中地理
喀斯特现象分布在世界上极为零散的地区:法国的科斯(Causses)、中国的广西地区、墨西哥的犹加敦半岛以及美国的中西部、肯塔基州和佛罗里达州等地。
促使喀斯特发育的条件是:
1.地表附近有节理发育的致密石灰岩;
2.中等到较大的降雨量;
3.地下水循环通畅。
石灰岩在略有酸性的水中更易於溶解,而这种水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雨水沿水平的和垂直的裂缝渗透,将石灰岩溶解,并以溶液形式带走。
沿节理发育的垂直裂隙逐渐加宽、加深,形成石骨嶙峋的地形。
当雨水沿地下裂缝流动时,就不断使裂缝加宽、加深,直到终於形成洞穴系统或地下河道。
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
地表水在运动过程中对所经过的沉积物或岩石有着重要的侵蚀作用,既包括水动力作用下的碎屑物搬运,又包括水对岩石或沉积物的化学溶蚀作用,还包括碎屑物在搬运过程中的磨蚀作用。
喀斯特地貌就是地下水对碳酸盐岩侵蚀作用的结果。
在水流作用下,形成陡峭的海岸、弯曲的沟壑、高高的冰蚀悬谷、气势磅礴的大峡谷。
“滴水穿石”也是水的化学侵蚀作用的写照。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有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
这种现象在南斯拉夫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