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设计“民俗风情游”演示文稿》教学设计
八年级地理上册《民俗与旅游》优秀教学案例
(二)过程与方法
1.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共同探究的能力,提高课堂参与度。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从地理、历史、文化等多角度分析民俗与旅游的关系,培养批判性思维。
3. 通过实地考察、访谈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民俗文化,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2. 设计一份旅游资源调查问卷,调查游客对当地民俗文化的了解和认同程度;
3. 分析一份关于旅游业发展对当地经济、社会、环境影响的研究报告。
五、案例亮点
1. 跨学科融合:本教学案例将地理学科与历史、文化等多学科知识相融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民俗与旅游的关系。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八年级地理上册《民俗与旅游》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八年级地理上册的教学中,《民俗与旅游》是一个融汇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于一体的综合性章节。本章节旨在让学生通过了解我国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同时结合旅游资源,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的教学手段,设计了一份优秀的教学案例。
(二)问题导向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运用问题导向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例如,在探讨旅游资源开发对当地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时,可以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有些地区旅游业发展迅速,而另一些地区却发展缓慢?”“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居民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如何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幼儿园传统文化之旅:民俗风情习俗体验教案
幼儿园传统文化之旅:民俗风情习俗体验教案一、引言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
而幼儿园作为孩子们接受教育的重要阶段,也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
本文将从民俗风情和习俗体验的角度,探讨幼儿园传统文化之旅的教案设计,帮助幼儿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民俗风情教学1. 民间故事传承在幼儿园进行传统文化之旅时,可以邀请长辈或专业讲解员给幼儿讲解民间故事。
通过这种方式,幼儿能够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也增加了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 传统手工艺体验通过制作民间艺术品,幼儿可以亲身感受到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制作窑洞中的黄土玩偶、空心面团等,让幼儿在操作中感受到传统手工艺的乐趣和魅力。
3. 传统服饰展示在传统文化之旅中,可以组织幼儿和家长们一起制作传统服饰。
通过展示传统服饰的形式,让幼儿了解传统服饰的特点和文化内涵。
4. 传统节日庆祝在传统文化之旅中,可以通过模拟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让幼儿了解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感受传统节日的快乐氛围。
三、习俗体验教学1. 习俗活动展示在传统文化之旅中,可以组织一些习俗活动,比如民间舞蹈、民族乐器演奏、民间歌谣传唱等。
让幼儿亲身参与其中,感受传统习俗的独特魅力。
2. 节气习俗体验在幼儿园进行传统文化之旅时,可以根据不同的节气组织相关的习俗体验活动。
在立春这一节气,可以教导幼儿制作风筝;在清明这一节气,可以教导幼儿扫墓等。
3. 风俗礼仪教育通过教育幼儿家庭风俗习惯和尊重长辈,让幼儿懂得尊敬长辈、有礼有节,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责任和义务,而幼儿园传统文化之旅正是为了让幼儿在快乐成长的能够了解和热爱传统文化。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注重幼儿园传统文化之旅的教学设计,引导幼儿从小热爱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在他们的心田。
通过深入的传统文化之旅,幼儿能够感受到祖国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底蕴,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美术《第2课 民俗文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美术《第2课民俗文化》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城镇美术文化考察》的第2课,主题为民俗文化。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特点,掌握民俗文化展的基本要素和表现手法。
教材内容生动有趣,注重实际操作,适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特点。
- 掌握民俗文化展的基本要素和表现手法。
2.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绘画、手工艺制作等手段表现民俗文化特点。
-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目标:- 感受中国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特点。
- 掌握民俗文化展的基本要素和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如何运用美术手段表现民俗文化特点。
-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具有初步的美术基础,对民俗文化可能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短板。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民俗文化。
请你们回想一下,你们所了解的中国不同地区的民俗活动有哪些?可以举个例子。
学生A:我知道春节有舞龙舞狮,端午节有赛龙舟。
学生B:中秋节的时候,我们家会放孔明灯。
教师:很好,你们已经对民俗文化有一些了解了。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了解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特点。
2. 知识讲解教师:现在,请看一下这些图片。
这是春节的舞龙舞狮表演,你们知道这个活动发生在哪个地区吗?学生C:广东和广西的很多地方都有舞龙舞狮。
教师:对,舞龙舞狮是南方地区的传统民俗活动。
那么,你们知道这个活动的意义是什么吗?学生D:我听说舞龙舞狮可以驱邪辟邪,还可以带来好运。
教师:非常好,舞龙舞狮的确有驱邪辟邪的寓意。
那么,端午节的赛龙舟呢?你们知道它在哪些地区举行吗?学生E:我知道浙江的乌镇和江苏的扬州都有赛龙舟教师:非常好,赛龙舟的传统活动的确在很多地方都有举行。
《民风民俗》教学设计(小编整理)
《民风民俗》教学设计(小编整理)第一篇:《民风民俗》教学设计“开启一坛陈醋老酒”作文教学设计兴文城西学校:钟琴教材及学情分析:民风民俗的介绍,是继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和小学《品德与生活》五年级下册传统文化的学习后的又一次相关主体的学习和综合实践。
这次作文教学是围绕单元训练目标,即有详有略地根据事物的特点进行习作实践。
本次习作的材料可选择的内容广泛,材料的来源途径众多。
我们处在一个苗族聚居的地域,本身就具有很多特色鲜明的民风民俗,学生除了通过课外阅读、调查访问可以了解到很多内容,更有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
因此,此次教学要防止学生简单地将材料集结起来,或大量摘抄课前收集的资料等现象,重在引导学生在掌握信息的基础上,综合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亲身经历,将习作材料有详有略地介绍出来,文章要洋溢着作者自身的体验与感受,把陈醋的民风民俗鲜活的跃然纸上。
同时注重从教材中的课文例子学习写法。
学习目标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有详有略地介绍民俗的方法。
3、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在评改过程中,体验学习、成长的愉悦。
课前准备1.学生通过上网了解各地自己感兴趣的民风民俗,或者调查本地的风俗习惯,阅读《兴文石海》一书。
2.教师准备有关的图片、课件。
3.加强学科整合,与“品德与社会”“美术”学等科内容或学科老师联系,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有祥有略地介绍民风民俗,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说一说从《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和田的维吾尔》中,了解到了哪些民风民俗。
2、民风民俗,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我们一起去了解民风民俗。
二、初闻酒香,感受各地民风民俗1、小组内交流:⑴ 交流本土民风民俗:兴文大坝4月30号举办的高桩节。
民俗文化实践课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智慧、道德和审美观念。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民俗文化正逐渐消失。
为了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本课程旨在通过实践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民俗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部分民俗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 熟悉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特点。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和总结的能力。
-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三、教学内容1. 课程安排:- 第一课时:民俗文化概述- 第二课时:节日民俗文化- 第三课时:民间艺术民俗文化- 第四课时:民间信仰民俗文化- 第五课时:民俗文化实践体验2. 具体内容:- 民俗文化概述:介绍民俗文化的定义、分类、特点等。
- 节日民俗文化:以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为例,讲解其起源、习俗和意义。
- 民间艺术民俗文化:介绍剪纸、泥塑、刺绣等民间艺术,讲解其技艺特点和文化内涵。
- 民间信仰民俗文化:讲解民间信仰的起源、形式和影响。
- 民俗文化实践体验:组织学生参与民俗文化实践活动,如制作剪纸、体验传统节日习俗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 通过播放民俗文化相关的图片、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 教师讲解民俗文化的相关知识,结合实例进行讲解,使学生对民俗文化有初步的了解。
3. 讨论:- 组织学生讨论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比较能力。
4. 实践:- 组织学生参与民俗文化实践活动,如制作剪纸、体验传统节日习俗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民俗文化的魅力。
5. 总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民俗文化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民俗文化的相关知识,为学生提供理论支撑。
《民俗与旅游作业设计方案》
《民俗与旅游》作业设计方案一、课程背景《民俗与旅游》是一门旨在探讨民俗文化与旅游业之间干系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进修,学生将了解到民俗文化在旅游业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地珍爱和传承民俗文化。
二、课程目标1. 了解民俗文化的观点和特点;2. 掌握民俗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和意义;3. 进修如何珍爱和传承民俗文化;4. 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民俗文化的观点和内涵;2. 民俗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和意义;3. 民俗文化的珍爱和传承;4. 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教室讲授,介绍民俗文化的相关观点和知识;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当地的民俗文化景点,了解实际情况;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民俗文化和旅游业的看法;4. 教室演讲:鼓励学生进行教室演讲,展示对民俗文化和旅游业的理解。
五、作业设计1. 个人论文: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民俗文化与旅游业干系的个人论文,包括对相关观点和案例的分析;2. 实地调研: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民俗文化景点进行实地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3. 小组展示:要求学生组成小组,选择一个民俗文化主题进行展示,并进行口头答辩;4. 教室讨论:每周安排一次教室讨论,讨论当下热点话题和进修心得。
六、考核方式1. 个人论文占总成绩的30%;2. 实地调研报告占总成绩的20%;3. 小组展示和口头答辩占总成绩的30%;4. 教室讨论和平时表现占总成绩的20%。
七、教学资源1. 课程教材:《民俗与旅游》;2. 参考书目:《民俗学导论》、《旅游学概论》;3. 网络资源:民俗文化资料库、旅游业报告。
八、课程评判通过本课程的进修,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的干系,培养跨学科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旅游业发展做出贡献。
以上为《民俗与旅游》作业设计方案,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修和理解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的干系。
感谢您的阅读!。
民风民俗的实践教学教案(3篇)
第1篇课时:2课时年级:小学四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各地的民风民俗,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我国各地的民风民俗。
2.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民风民俗。
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民风民俗背后的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各地民风民俗的图片、视频、文字资料等。
2. 学生准备:分组,每组准备一个民风民俗的主题。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展示各地民风民俗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这些图片中的民俗是什么吗?”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新课1. 教师讲解我国各地的民风民俗,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2.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民风民俗主题,如:春节、端午节等。
3.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了解所选主题的民风民俗。
三、实践活动1. 学生根据所选主题,设计一个实践活动,如:制作灯笼、包粽子等。
2.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四、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实践活动,教师点评。
2. 学生互评,总结活动中的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民风民俗?”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新课1. 教师讲解民风民俗背后的文化内涵,如:春节的寓意、端午节的起源等。
2.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民风民俗主题,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
三、实践活动1. 学生根据所选主题,设计一个实践活动,如:撰写一篇关于民风民俗的短文、制作一个民风民俗的手抄报等。
2.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四、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实践活动,教师点评。
2. 学生互评,总结活动中的收获。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民风民俗,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创造力。
2. 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较高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民俗课程精品课程设计方案
民俗课程精品课程设计方案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民俗文化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2. 学生能了解我国主要的民俗节日及其背后的历史、传说和习俗。
3. 学生能认识并描述本地区特色民俗活动及文化内涵。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搜集、整理和分析民俗资料的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并开展简单的民俗活动。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高沟通、协调和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民俗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提高文化自信。
3. 学生通过学习民俗课程,激发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选修课程,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民俗文化,培养其综合素质。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民俗文化的基本概念与分类:包括民俗的定义、特点,以及民间传统、民间信仰、民间艺术等分类。
教材章节:第一章 民俗文化概述2. 我国主要民俗节日:介绍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的来历、习俗和文化内涵。
教材章节:第二章 我国民俗节日3. 本地区特色民俗活动:讲解本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如庙会、舞狮、民间舞蹈等。
教材章节:第三章 地方民俗活动4. 民俗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指导学生如何搜集、整理和分析民俗资料,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材章节:第四章 民俗资料的搜集与整理5. 民俗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并开展简单的民俗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材章节:第五章 民俗活动的设计与实施6. 民俗文化传承与弘扬:探讨如何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教材章节:第六章 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共6课时,每课时40分钟。
口语交际《民风民俗》教学设计-【经典教育教学资料】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有趣的民风民俗》教学设计积石山县吹麻滩小学姬世兰《有趣的民风民俗》教学设计积石山县吹麻滩小学姬世兰一、教材分析《有趣的民风民俗》是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口语交际课。
本单元围绕着“有趣的民风民俗”组织教材内容。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学生了解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并体会到作者是怎样具体、细致地表达出这些民俗特点的。
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与本组课文的训练专题紧密相关。
安排这次口语交际的训练,一方面是让学生在学习本组课文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调查和访问,继续感受和了解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吸收民俗文化中的智慧和营养;另一方面是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继续培养学生注意倾听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
二、学情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应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的策划、组织、协调和社会实践能力。
小学六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但由于年龄的增长,他们不愿意当众表达,所以创设情境激发他们的口语交际积极性,有条理的表达成为本次口语交际的关键。
另外,在学习本单元时,学生搜集到的民风民俗的资料,展示收集整理后的资料也是在常规教学中无法实现的,正好借助本节课来完成。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借鉴本组课文描写民风民俗的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风民俗。
能力目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调查和访问,收集并整理相关信息;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在交流时做到民俗特点突出,内容真实具体,表达清楚完整;在交流过程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习惯。
情感目标:通过交流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更进一步感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围绕主题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民风民俗的资料,进一步感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是学习能抓住民俗特点进行介绍,做到内容真实具体,表达清楚完整。
新人教版美术九年级上册4.2《民俗文化展》教案
新人教版美术九年级上册4.2《民俗文化展》教案第一篇:新人教版美术九年级上册 4.2 《民俗文化展》教案《民俗文化展》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参加本次活动,让学生知道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初步了解春节、端午节的由来、习俗活动、美食等一些相关知识和我国传统节日的研究内容。
引导学生围绕我国传统节日这一主题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手段(如上网、查阅书刊、询问等)去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有计划做事及能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导学生通过师生交流、分析、归纳,等活动来初步感受、了解祖国的传统节日及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初步构想计划。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参加本次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祖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从而提升对祖国的认识,激发学生活动兴趣,发展学生对生活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质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走进中国传统节日二、整体感知:请按照农历时间顺序,说出我们当地的传统节日.正月初一: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份:清明节七月初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冬月:冬至腊月初八:腊八节三、自由交流:讲讲你最喜爱的传统节日,它会让你想到哪些诗词、故事。
四、合作探究,深入研讨第一板块:端午粽飘香1、端午节的由来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
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2、端午节习俗赛龙舟吃粽子插艾第二板块:春节知多少1、了解农历新年的意义与典故它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
人们经过一年辛勤劳动,在岁尾年初之际,用农猎收获物来祭祀众神和祖先,以感谢大自然的恩赐,逐渐形成了庆祝岁首的风俗。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春节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2、了解农历新年传统食物的意义例如: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教案学科领域: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年级:五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2. 培养学生通过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分享,培养团队精神。
4.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创意设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三、教学内容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我国各地民俗风情,引发学生对民风民俗的兴趣。
2. 课堂活动一:介绍自己的家乡民俗。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民俗进行介绍,包括民俗的起源、发展、特点等。
3. 课堂活动二:调查身边的民俗。
学生分组进行调查,了解学校所在地区的民俗风情,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分享。
4. 课后作业:让学生选择一种喜欢的民俗,进行创意设计,可以是绘画、手工制作等形式,下节课进行展示。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民俗文化。
2. 采用分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3. 采用展示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4. 采用实践操作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民俗文化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在调查、收集资料、展示等环节的表现。
3. 学生创意设计的作品质量。
4. 学生对民俗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六、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等民俗风情素材。
2. 调查表、记录卡等工具。
3. 教材、参考书等相关资料。
4. 绘画、手工制作等材料。
七、教学步骤1. 导入:展示民俗风情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民风民俗。
2. 课堂活动一: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民俗进行介绍,分享民俗的起源、发展、特点等。
3. 课堂活动二:分组进行调查,了解学校所在地区的民俗风情,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分享。
4. 课后作业:让学生选择一种喜欢的民俗,进行创意设计,可以是绘画、手工制作等形式。
5. 下一节课: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意设计作品,互相交流、评价。
民风民俗单元说课稿
《感受民俗风情的魅力》说课稿汉源县富林镇第二小学秦敏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研说教材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民风民俗》,题目是《感受民俗风情的魅力》。
我从从编写特点、知识和技能的立体式整合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本单元由单元导语,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组成。
单元导语点明专题,明确读写训练点。
精读课文后有思考题。
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
口语交际习作由口语交际和习作两部分组成。
回顾拓展由交流平台、日积月累、两个固定栏目和机动栏目趣味语文组成。
口语交际多角度选材,拓宽了学生的写作思路。
这样的编排体例,使教材的内容和结构得到优化,使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训练融为一体。
本单元选编的四篇课文,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言,又能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单元导语提示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了解民风民俗,课文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北京的春节节日习俗藏戏艺术形式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特点和田的维吾尔生活习惯。
并且口语交际习作的话题和内容与民风民俗有关,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让学生交流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及从课文中学到的读写方法。
各部分内容加强整合,整组教材成为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
精读课文后的思考题,略读课文前的连接语,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给学生提供了讨论交流的机会,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
让其在合作探究中总结归纳,读写方法。
课本中有插图图文并茂,形象直观,阅读链接,日积月累,趣味语文都是学生学习的资源,内容丰富,形式活泼。
二、说教学内容《北京的春节》是一篇精读课文,写的是节日习俗,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出示描写除夕节日习俗的片段,在指导学生有滋有味的朗读这个片段的同时,让学生抓住句子“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体会除夕的热闹,抓词语“吃团圆饭”“守岁”领悟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让学生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隆重,温馨和美好。
2设计“民俗风情游”演示文稿课件
(1)单击“绘图”工具栏中的艺术字工具按钮 , 在“艺术字”字库中选择合适的样式,单击“确 定”按钮。
(2)在“艺术字”文字对话框中输人文字,单击“确定”完成。 4.保存文件。
请小组的成员一起合作,为本小组的“民俗风情游”设计演示文稿 的封面。
2 设计“民俗风情游”演示文稿
学习目标:
了解如何设计多媒体作品的结构框架 学习如何设计演示文稿的封面 熟练掌握插入图片的方法,熟练运用艺术字设计主题文字 在设计的过程中欣赏自然风光,了解故乡的民俗风情。
广西风光
作为导游,怎样设计“民俗风情游"演示文稿才能更吸引游客呢?
一、设计演示文稿的结构框架
“广西民俗风情游”主题小组:经过讨论,决定以桂林为中心设计 一条“民俗风情游”路线,并根据路线设计演示文稿的结构框架。
实践
请根据你所在小组“民俗风情游”的主题设计绘制演示文稿的结构 框架图。
二、设计演示文稿的封面
运用收集到的多媒体素材,着手设计和制作演示文稿
作方法
1.制作背景。插入一张如国画般的“漓江风光”图,设置满屏作为幻灯片的背景。
(1)选择“插入”菜单中的“图片”,单击“来自文件” 选项。
(2)在“插入图片”对话框中找到相关图片的路径,选定所需的图片文件,单 击“插入”按钮。
2.插人图片。在幻灯片的下方分别插入“龙脊梯田” “漓江山水”和“壮 乡风情”三张图片,并将它们的大小缩放成一致,水平对齐排列。
(1)改变图片大小的方法。
刚插入的图片四周有8个控点,拖动顶角处的控点可以等比例地缩放图片,拖 动边线上的控点可以单独改变图片的长或宽。
(2)图片对齐的方法。 ①按住Shift键同时选中几张图片。 ②单击“绘图”工具栏中的“绘图”,再单击“对齐或散布”选项中的对齐 方式,如“顶端对齐”,如图2-3所示。
幼儿园多彩世界:民族风情体验活动设计
幼儿园多彩世界:民族风情体验活动设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幼儿园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培养孩子们综合素质的幼儿园也注重培养孩子们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自豪感。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和体验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许多幼儿园都会开展民族风情体验活动。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设计一场富有特色的民族风情体验活动。
一、活动背景在当今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中,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已成为国家和社会的重要任务。
而幼儿园作为孩子们接受教育的第一站,承担着培养未来的使命。
开展民族风情体验活动,不仅有利于激发孩子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还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活动内容1. 民族服饰展示可以邀请一些来自不同民族的家长和学生代表,穿着传统的民族服饰参加活动。
他们可以进行走秀展示,向孩子们展示不同民族的服饰特色。
这样可以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我国各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激发他们对民族服饰的好奇心和兴趣。
2. 民族乐器演奏可以请来一些专业的民族乐器演奏者,为孩子们表演一场民族音乐会。
他们可以演奏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乐曲,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到民族音乐的魅力。
演奏者可以向孩子们介绍各种民族乐器的特点和演奏方法,增加孩子们对民族乐器的了解和欣赏。
3. 民族手工制作可以设置几个手工制作的工作坊,让孩子们亲自动手制作一些民族特色的手工品。
比如制作彩绘面具、编织小草帽等,让孩子们在动手的过程中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4. 民族美食品尝可以为孩子们准备一些来自不同民族的特色美食,让他们现场品尝。
比如酥糖、奶茶、酸奶等。
通过品尝美食,让孩子们感受民族风情的独特魅力,促进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和接受。
三、活动总结通过这样一场民族风情体验活动,孩子们不仅可以在游戏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增进对我国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豪感。
家长和社会的参与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加强孩子们对民族文化的认知。
民俗文化教学设计方案
民俗文化教学设计方案民俗文化教学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培养学生的民俗文化意识;2.增强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民俗文化的概念和分类;2.学习一些代表性的民俗文化活动,如春节、端午节等;3.了解各地域的民俗文化差异和异同;4.通过实地考察等方式,加深学生对民俗文化的理解和体验。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向学生展示一幅民俗文化的图片,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介绍图片中的内容,并阐述自己对民俗文化的理解。
2.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讲述民俗文化的概念和分类,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基本概念,并通过视频、图片等多媒体形式,向学生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活动。
3.合作探究(20分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具体的民俗文化活动进行深入研究,包括其起源、历史演变、庆祝方式、相关习俗等。
并要求学生撰写一份小组报告,介绍他们所选择的民俗文化活动。
4.展示交流(15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进行报告,介绍自己所选择的民俗文化活动。
其他小组对其报告进行点评和提问,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5.拓展活动(20分钟)安排实地考察活动,带领学生去参观一些民俗文化活动的现场,例如春节庙会、端午龙舟比赛等。
在活动结束后,让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回到学校后进行反馈和讨论。
6.总结归纳(10分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提出对民俗文化进一步深入了解的疑问和期望,并鼓励他们主动学习和了解更多的民俗文化知识。
四、评价方法:1.小组报告的内容和质量;2.学生对民俗文化活动的观察和记录;3.学生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4.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程度。
五、教学资源:1.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材料;2.实地考察的场所和活动;3.笔记本电脑、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六、教学手段:1.讲述法:通过讲述来介绍民俗文化的概念和分类;2.合作学习: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研究和报告;3.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参与并观察一些民俗文化活动。
儿童民俗个性课程设计
儿童民俗个性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我国的基本民俗文化,如节日习俗、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等,了解民俗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地域特色。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读民俗文化现象,提高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培养热爱祖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民俗文化的概念与特点:介绍民俗文化的定义、分类和特点,使学生了解民俗文化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节日习俗:讲解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庆祝方式,让学生感受节日文化的魅力。
3.民间艺术:介绍剪纸、泥塑、京剧等民间艺术形式,分析其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欣赏能力。
4.传统手工艺:讲解织锦、刺绣、陶瓷等传统手工艺的制作工艺和审美价值,激发学生对传统手工艺的兴趣。
5.地域民俗文化:分析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特色,如东北二人转、江南水乡的民俗等,让学生了解我国民俗文化的多样性。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讲授法:教师讲解民俗文化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和地域特点,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结构。
2.讨论法:学生就民俗文化现象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民俗文化案例,使学生深入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4.实验法:学生参与民俗活动,如剪纸、刺绣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民俗文化的魅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材料。
2.参考书:推荐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阅读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展示民俗文化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准备剪纸、刺绣等民俗活动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的机会。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种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年级下册信息技术名师教案《设计民俗风情游演示文稿》广西教育出版社
设计民俗风情游演示文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设计民俗风情游演示文稿》是广西信息技术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的教学内容。
本课将通过设计演示文稿,了解多媒体作品的结构框架,学会设计演示文稿的封面,掌握插入图片的方法,熟练运用艺术字设计主题文字。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学会设计奖演示文稿的封面掌握插入图片的方法熟练运用艺术字设计主题文字。
过程与方法:
以任务驱动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并通过思考问题、小组讨论交流、自主学习以及教师的提示讲解等方式完成教学任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合作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插入图片的方法、艺术字设计主题文字。
教学难点:
设计演示文稿的封面
教学准备:
多媒体广播系统,示例范图。
民俗民俗教案
民俗民俗教案课题:民俗教案目标学生群:初中生(七年级)教学目标:1. 了解民俗的定义和意义。
2. 掌握几种重要的中国民俗活动与风俗习惯。
3. 培养学生的民俗意识和民族文化自豪感。
教学重点:1. 了解民俗的定义和意义。
2. 学习几种重要的中国民俗活动。
3. 分析并讨论民俗活动的意义和影响。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幻灯片和投影仪。
2. 学生手册和笔记本。
3. 民俗活动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展示一幅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讨论自己所了解的中国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
二、知识输入(1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民俗的定义和意义,并与学生一同总结记录。
2. 展示多媒体资料,介绍几种重要的中国民俗活动,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3. 学生积极参与,记录下自己对这些民俗活动的初步认识和感受。
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中国传统节日或民俗活动进行深入研究。
2. 学生收集相关资料,了解该节日或活动的起源、发展、庆祝方式等细节。
3. 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学提问和分享自己对该节日或活动的看法。
4. 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该节日或活动对社会的影响和意义,促进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四、拓展延伸(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民俗活动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2.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身边的民俗活动和风俗习惯。
3. 组织学生学唱一首与民俗相关的传统歌曲,培养学生的民俗意识和民族文化自豪感。
五、总结反思(5分钟)1.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2. 学生针对今天的学习体会做一份个人反思和总结。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幻灯片和投影仪。
2. 学生手册和笔记本。
3. 多媒体资料,包括图片和视频。
4. 相关书籍和参考资料。
教学评价:1. 学生小组研究内容的展示和讨论。
2. 学生个人反思和总结。
3. 课堂表现以及对民俗活动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民俗风情游”演示文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题是设计一份“民俗风情”的演示文稿,作为小导游,怎样才能使你的演示文稿吸引游客呢?这需要精心和制作与设计。
这节课我们将了解如何设计多媒体作品的结构框架,学习如何设计演示文稿的封面,熟练掌握插入图片的方法,熟练运用艺术字设计主题文字,同时在设计的过程中欣赏自然风光。
学生分析
学生在上节课进行了素材的收集和筛选,早就有跃跃欲试的心理。
我们就要抓住这一心理,不紧不慢地进入到我们的教学中,相对来说,这节课是比较好上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设计演示文稿的封面;
2.熟练掌握插入图片的方法;
3. 熟练运用艺术字设计主题文字。
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设计与制作开展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进行设计和制作的活动中,更加深刻地了解自己家乡的民俗风情、文化,培养他们一种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愫。
重点:
设计演示文稿的框架;
在演示文稿中插入图片。
难点:
设计演示文稿的框架结构
教学准备
图片、视频、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为了向游客清楚地介绍“民俗风情游”的旅游线路,你们作为小导游,应该设计一份“民俗风情游”的演示文稿。
这节课我们将了解如何设计多媒体作品的结构框架,学习如何设计演示文稿的封面,熟练掌握插入图片的方法,熟练运用艺术字设计主题文字,教师展示自己设计并制作的演示文稿。
学生思考、观看演示文稿。
设计意图:任务驱动教学,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研究对象。
二、设计演示文稿的结构框架
在设计演示文稿之前,我们要设计演示文稿的结构框架,在结构框架的基础上进行制作。
教师介绍几种常见的结构框架图,学生在教师的指点下进行设计,结合自己所找的素材,设计出更优美的作品来。
学生自己设计结构框架图。
设计意图: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体验合作交流的乐趣。
三、设计演示文稿的封面
同学们注意观察,平时我们看的电影、参考书、杂志等。
他们的封面都是那么特别,我们在设计好演示文稿框架后,就开始着手封面的设计工作。
我们以“广西民俗风情游”为例来看看封面的设计。
这里我们主要是运用PowerPoint应用软件插入艺术字与图片的功能完成的。
喜喜想去桂林玩,她每完成一个任务就可以获得一张景点的门票。
任务一:制作背景
插入一张色彩如国画般的“漓江风光”图,设置满屏作为幻灯片的背景。
插入图片的方法:
(1)选择“插入”菜单中的“图片”,单击“来自文件”选项。
(2)在“插入图片”对话框中找到相关图片的路径,选定所需的图片文件,单击“插入”按钮。
恭喜喜喜完成任务一荣获一张世外桃源的门票。
任务二:插入图片。
(1)改变图片大小
(2)图片对齐
恭喜喜喜完成任务二荣获一张阳朔四个景点的门票。
任务三:制作标题。
恭喜喜喜完成任务三荣获一张龙胜景点的门票。
任务四:保存文件。
看看哪组同学设计得最优美,最具特色。
恭喜喜喜完成四个任务荣获一张桂林景点同游的门票。
学生发挥其想象,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设计。
设计意图:小组内展开竞赛。
在竞争中高效率掌握新知识。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是学习了如何设计演示文稿的框架,重点学会了设计文稿的封面。
明确自己课后的任务。
设计意图:学生竞争意识加强,学会在竞争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