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机制及诊治新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机制及诊治新进展
原发性高血压疾病主要表现为血压升高,伴或不伴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是典型的临床综合征,简称为高血压。高血压是多种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风险因素,也成为我国40岁以上人群总死亡的首位危险因素。目前,中国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约为2.6亿,约为全球高血压患者的20.0%。高血压的发病对心脏、大脑、肾脏等重要器官均会造成损伤,最终甚至会引起其功能衰竭,目前主要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高血压发病机制负责,准确分析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有利于临床选择针对性药物治疗,在保证疗效的同时,合理用药,有利于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本文针对高血压发病机制进行分析,同时分析其诊治新进展,旨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1、定义
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是病因不明的,血压升高为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占高血压发病的95.0%以上。美国高血压学会曾提出:高血压是一个渐进性,由复杂的和相互关联的病因学导致的心血管症状。该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结构性和功能性的心血管异常关系密切,这
些异常对心脏、肾脏、大脑、血管系统及其他器官今年有一定损伤,进而导致死亡[1]。
通过查阅文献,依据《诊断学》及世界卫生组织(WHO)等权威机构的最新要求来判定,详述如下:
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根据WHO 和国际高血压联盟颁布的高血压防治指南中规定的诊断高血压的标准本调查所指高血压者收缩压( SBP)≥140 mmHg 和/或舒张压( DBP )≥90 mmHg。
2、病因及发病机制
2.1病因
高血压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常见心血管疾病之一,主要临床表现为体循环动脉压升高,并会导致相关并发症。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心血管患病人数目前已经接近3.0亿,高血压患者约为2.7亿。从目前的研究报道中可见,我国高血压患者逐年增长,截至2012年,18周岁及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发病率约为25.0%。比起高发病率,高血压相关疾病知晓率、控制率、治疗情况更令人堪忧。相关调查显示与国外研究比较,控制率约
为42.0%远低于国外控制率。心脑血管疾病具有极高的致死致残率,其造成的死亡率远高于其他疾病,仅高血压导致的死亡人数即可高达100万余人,消耗费用高达366亿。
高血压在中国广泛流行,其造成的并发症不仅具有极高的致死致残率,且大量消耗医疗资源,加重医疗、社会负担,且其相关疾病知识知晓率、血压控制情况、治疗情况均未能达到理想水平,故提高居民对高血压的认识,正确掌握相关疾病知识,规范治疗,是临床亟需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2.2发病机制
EH病因复杂,目前的研究多认为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2]。EH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亲属的患病率明显高于群体。性别、年龄、体质指数、睡眠、饮食、吸烟酗酒等因素均对发病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现临床对EH发病机制的研究主要分为:1、交感神经活性升高;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3、基因多态性;4、神经递质;5、胰岛素抵抗;6、血管内皮功能障碍;7、细胞膜离子转运异常;8、炎性反应。
2.2.1交感神经活性升高由于机体内环境的不良刺激,刺激大脑内皮神经,压力异常,皮质下中枢调节失控,造成神经肌肉过度活动,肾素、儿茶酚胺类物质异常释放,升高血压。
2.2.2RAAS激活
2.2.3基因多态性基因治疗是近年来高血压治疗中的重点研究项目,取得一定成果[3]。相关研究发现,基因多态性对受体、代谢酶、靶点等均会产生影响,造成不同的药物代谢情况,血药浓度也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对疗效也有影响。高血压的防治一直是中国致力攻克的难题之一,随着基因学的发展,大量的研究报道了高血压相关基因多态性的研究,以期能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阐明药物的个体差异性,真正实现高血压的个体化治疗。Xx等学者研究发现,CYP2C9*3发生突变对氯沙坦在体内的代谢产生影响,使其代谢产物活性降低,从而影响药性。也有研究发现,β1肾上腺素受体基因多态性是有单碱基突变决定,主要是因为1165(G-C)引起编码的389位氨基酸改变,从GLY变为ARG。因此,β1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降压效果与基因的相关性研究,以ARG389为主。国外有研究发现患者采用β-AR阻断剂治疗后,心率、血压的变化与ADRB1基因型无相关性。有研究结果也表示,基因型不同的个体,采用美托洛尔治疗后,血压下降的程度也不同;ARG389的个体与GLY389携带者相比,疗效更好。高血
压基因多态性的研究仍在不断深入,后期的不断深入研究,也期待出现新的治疗靶点。
2.2.4神经递质早期针对EH与神经的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交感缩血管神经和感觉舒血管神经[4]。感觉神经可释放不同类型的神经肽类物质,此类物质均具有血管活性,其中目前已知的最强的舒血管物质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是典型的感觉神经递质,与ET具有拮抗效应。这一对具有相反作用的因子在机体内相互制约,达到一种动态平衡关系,该平衡被破坏是EH发病的主要因素。
2.2.5胰岛素抵抗临床上有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常伴随胰岛素浓度升高,发生胰岛素抵抗。其导致高血压的机制为:高胰岛素血症会增加肾小管Na+的重新收作用,导致水钠潴留的发生;增强交感神经活性,血液中儿茶酚胺浓度升高,对血液中阳性离子的转运产生影响,细胞内Ga2+浓度升高,增强血管收缩,对血管舒张功能产生影响,进而升高血压。Xx 等研究发现,胰岛素抵抗与EH发病、预后、治疗均有密切关系,是心血管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故认为改善胰岛素抵抗有利于控制血压,并且有一定的防治慢性病发生的作用。但目前,针对胰岛素抵抗、水钠潴留的治疗尚无形成新靶点治疗,这是临床研究的新方向。
2.2.6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内皮细胞可调节血管的舒张作用,对维持血管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5]。其生成的活性物质可有效调节血管的收缩和舒张,使一氧化氮、PGI2、ET-1、ATⅡ、EDCF等发生改变,对血管的功能和弹性产生影响,从而导致血压改变。
2.2.7细胞膜离子转运异常
2.2.8炎性反应炎性反应在EH的发病、病情进展、预后中具有重要意义,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关系密切[6],而EH的发生通过血流生物力学刺激也会加重炎性反应。整个过程中,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水平均升高,前列环素类物质、一氧化氮等水平下降,打破抗炎因子和促炎因子之间的平衡关系,加速病情进展。相关研究发现,C 反应蛋白与高血压的发生关系密切,其可显著影响收缩压、脉压,但对舒张压的影响较小[7]。
3、原发性高血压诊断与治疗进展分析
3.1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