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峰:加快智慧城市群建设,助力长三角高质量发展
甄峰--顶层设计、规划引领——智慧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顶层设计、规划引领 ——智慧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甄峰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南京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141212
主要内容
一、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 二、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经验与教训 三、顶层设计——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框架 四、规划引领——促进智慧城市的协同规划与建设
智慧城市和郊区新城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3年11月21日下 午在人民大会堂与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 佩、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共同出席中 欧城镇化伙伴关系论坛并致辞。 李克强说,中国的新型城镇化会带来巨大商机。中欧双方不 仅要加强政府间的合作,更要深化企业界、智库、设计人员 等多层次的交流互鉴,在规划设计、公共服务、绿色建筑、 智能城市、历史文化和风貌保护等领域加强合作。 2014年4月2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丹 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
技术进步是基础,技术应用是本质
2、服务业经济的转型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高速、宽带、融合、 无线的信息基础设施 将联通所有人或物
信息社会
精细管理、高效透明、 将成为公共管理的必 然趋势
五大能力构筑新型智慧城市基石
五大能力构筑新型智慧城市基石文 | 汪礼俊、张宇汪礼俊,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应急响应所所长,长期从事信息化、智慧城市、国际合作等领域相关工作,主持多项省部级研究项目。
张宇,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对外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助理,高级工程师。
从事智慧城市、工业信息安全、国际合作等领域相关工作,主持承担多项研究课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已经进入了新时代,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智慧城市建设是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提升服务效能的重要抓手。
历经近十年的发展,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基本探寻出适合自己的路子,尤其是“智慧北京”建设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地区相比,已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提升,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在“419”讲话中提出要“分级分类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给出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一、关于“新型智慧城市”的三点认识(一)技术创新力难势微,制度创新成新突破口从创新角度来看,技术和制度是历史迭代向前的两个重要诱因,交替牵引经济、社会的进步发展,这点从蒸汽机与美国泰勒思想,自动化与丰田管理思想,计算机与ERP、MES等方面已经得到印证。
当前的智慧城市发展,正处于从“技术创新牵引”到“制度创新牵引”的重要转折点。
目前的智慧城市建设中,技术效用递减已成定势,仅在推进更宽的网络、更大的数据库、更快的处理速度方面有所展现,颠覆性技术带来的实质性效果提升尚未出现。
而且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大规模商用尚有较长的路要走,尚无法预估其在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影响。
因此,体制机制、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等制度领域创新将成为现阶段引领新一轮智慧城市爆发的突破口。
(二)传统路径弊端显现,数据驱动成主要途径提高技术创新成效的主要路径就是尽可能加快技术应用普及,映射到智慧城市建设,就是加快各类设备、系统的部署,用硬件驱动智慧城市发展,在“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初期成效显著,但也造成了“资源浪费”、“信息孤岛”等问题。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城市更新思路探讨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城市更新思路探讨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背景与意义 (3)1.2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概述 (4)二、城市更新的内涵与目标 (5)2.1 城市更新的定义 (6)2.2 城市更新的目标与任务 (7)三、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城市更新思路 (8)3.1 规划引领,统筹发展 (9)3.2 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 (10)3.3 多元参与,共建共享 (12)3.4 创新驱动,智慧城市建设 (13)四、城市更新的实施策略 (14)4.1 立法保障,政策支持 (16)4.2 资金筹措,市场运作 (17)4.3 技术支撑,智慧管理 (18)4.4 社区参与,共建共治 (20)五、城市更新的挑战与对策 (21)5.1 公众参与度不足 (23)5.2 政策执行力度不够 (24)5.3 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25)5.4 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 (26)六、结论与展望 (27)6.1 结论总结 (29)6.2 发展前景展望 (29)一、内容综述城市更新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在实施城市更新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生态优先、文化传承、公平公正、因地制宜和可操作性。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将城市空间划分为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和战略预留空间四大类,城市更新应在这些空间内进行。
在具体实施中,应充分考虑各类空间的特点和功能需求,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有机融合。
存量土地是指已经建设的土地,其开发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通过城市更新,可以挖掘现有土地资源的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城市更新还有助于缓解城市用地紧张、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
城市更新不仅仅是物质空间的改造,更是社区功能的完善和社区文化的传承。
通过城市更新,可以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为推进城市更新工作,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明确城市更新的定位、目标、范围和实施程序。
05智慧城市理论思考与顶层规划设计框架——甄峰
City 3.0 – Horizon Scanning
多源 数据
(Integrated View - Smart Data Programmable City)
土地利 用规划
公民科 学
智慧格 网
智慧交通
安全和健 康
data
data
data
data
data
data
Big Data Consolidation and Analytics
n 智慧城市建设仍然是信息化建设主导,外资企业或国内大型IT企业热衷于做智慧城市集成商,同时兼做顶层设 计——怎样解决?顶层设计?城市科学等多学科介入?
p 缺少民众的参与——皇帝的新衣?
n 政府:智慧城市建设大量的项目和工程,带来巨额的社会投资,拉动当地经济增长、就 业等。 n 企业:意味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大量的订单和收入。 n 民众:对其知之甚少。民众本应是智慧城市建设参与的主体,享受到智慧城市建设带来 的各种便利和智能化服务,并需要通过不断完善自我,做一个与智慧城市相适应的智慧 市民。缺少了民众的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就容易与初衷渐行渐远。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下的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Ә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研究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下的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以长三角地区为例王㊀振(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ꎬ上海200023)摘㊀要:基于对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的内涵标准ꎬ根据国家战略布局和国际经验ꎬ从理论层面提出了一体化联通㊁枢纽化联通㊁国际化联通㊁智能化联通的 四个联通 框架与愿景ꎮ同时对应建设国家统一大市场的要求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定位ꎬ梳理和分析了建设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亟待破解三大瓶颈问题ꎬ并提出破解瓶颈的三条路径性建议ꎮ一要加强国家层面的专项机制设计ꎬ增强各地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的推进机制强度ꎻ二要进一步发挥地方协同立法作用ꎬ增强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的制度供给和保障ꎻ三要合力提升上海各类平台载体的中心枢纽功能ꎬ增强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的牵引整合力ꎮ关键词:长三角ꎻ市场设施ꎻ高标准联通作者简介:王振ꎬ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所长㊁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研究员㊁博士生导师ꎬ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长三角经济发展研究ꎮ中图分类号:F127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1-4403(2022)06-0020-07DOI:10.19563/j.cnki.sdzs.2022.06.003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ꎬ是一项中长期的建设工程㊁改革工程ꎮ其中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ꎬ相对来说实施的障碍要少一些ꎬ效果的体现可以更快一些ꎮ特别在长三角地区ꎬ既有基础条件ꎬ更有内在紧迫性和推进动能ꎮ2019年颁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就已部署ꎬ引导长三角市场联动发展ꎬ推动跨地域跨行业商品市场互联互通㊁资源共享ꎬ统筹规划商品流通基础设施布局ꎬ推动内外贸融合发展ꎬ畅通长三角市场网络 ꎮ另一方面ꎬ2022年3月至5月上海应对前所未有疫情挑战ꎬ在实现 动态清零 和区域联合抗疫中ꎬ遇到了产业链供应链的断链短链情况ꎬ更凸显出建设现代物流体系ꎬ加快实现长三角流通网络一体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ꎮ本论文主要研究三个问题:一是从理论和国际经验上ꎬ梳理研究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的内涵标准和愿景ꎻ二是对应建设国家统一大市场的要求ꎬ以长三角地区为例ꎬ梳理当前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需要加快破解的瓶颈问题ꎬ并着重从体制机制方面分析其根源ꎻ三是突出对策研究ꎬ根据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定位ꎬ提出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的创新思路及政策建议ꎮ02一、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的内涵标准和愿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ꎬ提出了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六大重点任务ꎬ其中 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 列为第二大任务①ꎮ这里的市场设施ꎬ涵盖了三大领域ꎬ现代流通网络㊁市场信息交互渠道和交易平台ꎮ市场设施建设与流通体系建设在概念内涵上存在一定的区别ꎬ后者边界更宽ꎮ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提出要建设五大现代流通体系:一是要建设现代综合运输体系ꎻ二是要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ꎻ三是要完善社会信用体系ꎻ四是要强化支付结算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ꎻ五是要加快建立储备充足㊁反应迅速㊁抗冲击能力强的应急物流体系㊁现代流通体系ꎮ②刘志成㊁欧阳慧认为ꎬ市场设施的高标准联通是促进国民经济循环畅通的关键所在ꎻ通过多种举措实现基础设施之间的融合㊁联通㊁对接ꎬ最终形成协同高效的市场基础设施网络ꎬ促进商品要素在更大范围内流通和有效配置ꎮ③笔者认为ꎬ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构架下ꎬ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的目标愿景ꎬ就是要全面畅通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市场流通ꎬ畅通流通环节与生产㊁分配㊁消费环节的经济循环ꎬ降低商品物流成本和市场交易成本ꎬ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统一㊁高效的高水平物理载体和网络体系ꎬ提升供应链的运行效率和稳定安全ꎬ进而激发统一大市场的内在巨大动能ꎮ高标准联通ꎬ具体体现在四个联通ꎮ(一)一体化联通在通过地方分权来调动地方积极性的改革模式下ꎬ我国很多市场设施是由各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建设与管理的ꎬ这样在规划㊁建设与管理上自然带有比较浓厚的地方色彩ꎬ从区域协调发展和国家宏观层面看ꎬ就存在比较突出的各自为政矛盾ꎬ形成了较多的地方行政壁垒ꎬ也带来了比较明显的地区差距ꎮ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核心要义ꎬ就是要推进更高层次的改革深化ꎬ消除地方行政壁垒ꎬ促进要素㊁商品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ꎮ对由地方主导的市场设施实施高标准联通ꎬ首要任务就是要在各个省级行政区之间ꎬ按照标准统一㊁规则一致㊁平台衔接㊁数据共享㊁一网通办的一体化基本构架ꎬ实施一体化建设ꎬ实现系统性联通ꎮ④比如ꎬ推动交通运输设施的跨区域一体化发展ꎬ建立全国统一的综合交通物流管理体系ꎬ提高物流效率和供应链稳定性ꎻ对各地建立的各类要素资源交易所或交易中心ꎬ包括产权㊁技术㊁数据㊁能源㊁环境㊁公共资源等ꎬ从数据采集发布的标准统一㊁信息共享起步ꎬ再到平台连接㊁一网交易ꎬ形成面向所有主体㊁公平竞争的一体化运行平台ꎮ市场设施的一体化联通ꎬ关键在于破除行政壁垒ꎬ建立健全一体化体制机制和平台载体ꎮ(二)枢纽化联通统一大市场ꎬ并不是一个大市场ꎬ而是具有统一性的分类分级市场体系ꎮ刘志彪㊁孔令池认为ꎬ推进全国统一市场建设ꎬ需要分层推进ꎮ⑤市场设施的一体化联通ꎬ也绝不是单一的全国一样化ꎬ同样也是分类分级联通ꎬ其中需要通过枢纽型市场设施把分布在不同空间的市场设施有效连接起来ꎬ我们将其称为枢纽型联通ꎮ枢纽型市场设施又可分为中心枢纽和分级枢纽两大类ꎮ我国地缘广阔ꎬ区域经济布局已经形成由城市群引领的空间格局⑥ꎬ其中京津冀㊁长三角㊁粤港澳㊁成渝等四大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的城市群承担着更加重要的增长极功能和区域枢纽功能ꎮ每个城市群都拥有一个或两个核心城市ꎬ拥有覆盖大区域的创新与人才集聚功能和辐射带动功能ꎬ同时也必然配以市场设施的中心枢纽功能ꎮ每个城市群往往布局了若干的都12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下的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㊀㊀①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2022年3月25日)ꎬ六大重点任务分别是ꎬ一是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ꎬ二是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ꎬ三是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ꎬ四是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ꎬ五是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ꎬ六是进一步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ꎮ㊀㊀②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ꎬhttp//www.gov.cn/xinwen/2020-09/09/content_5542047.htmꎬ2022年1月10日访问ꎮ㊀㊀③刘志成㊁欧阳慧:«全国统一大市场:怎么看?怎么建?»ꎬ«瞭望周刊»2022年第16期ꎬ第24-26页ꎮ㊀㊀④王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ꎬ载王振等著ꎬ«中国区域经济学»第十三章ꎬ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ꎬ第307-331页ꎮ㊀㊀⑤刘志彪㊁孔令池:«从分割走向整合:推进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阻力与对策»ꎬ«中国工业经济»2021年第8期ꎬ第20-33页ꎮ㊀㊀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共提到了19个城市群ꎮ市圈ꎬ如长三角城市群就有上海㊁南京㊁杭州㊁合肥等四大都市圈ꎬ每个都市圈也都拥有一个或两个中心城市ꎬ中心城市除了具备集聚与辐射带动功能外ꎬ也需要配以分级枢纽功能ꎮ从长三角城市群看ꎬ要突出上海的中心枢纽功能ꎬ同时还要构建中心枢纽牵引和组织下的分级枢纽ꎬ如南京㊁杭州㊁合肥㊁宁波等ꎬ以及分级枢纽之下的网络节点ꎮ枢纽化联通以区域一体化联通为基础ꎬ这就需要加强规划统筹ꎬ强化协同机制ꎮ(三)国际化联通在 一带一路 建设和深度融入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ꎬ以自贸区建设为牵引ꎬ我国市场设施的国际化联通呈现了更广覆盖㊁更高水平的发展趋势ꎬ其中加快建设全球性中心枢纽ꎬ提升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和国际开放枢纽功能ꎬ更是成为京津冀㊁长三角㊁粤港澳三大战略重点区域的国家战略部署ꎮ全球性中心枢纽ꎬ就是要对标全球重要的市场设施枢纽ꎬ如纽约㊁硅谷㊁伦敦㊁东京㊁新加坡等ꎬ按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的要求ꎬ实现平台联通㊁制度联通㊁信息联通和人才联通ꎬ打造全球资源配置功能高地ꎻ同时要构建多元化的国际联通ꎬ服务 一带一路 建设ꎬ深化与中东欧㊁东盟㊁南亚㊁拉美㊁非洲等区域重要市场设施的联通ꎬ构建广覆盖的全球网络ꎬ并可形成国际间的区域经济风险对冲机制ꎮ长三角地区具有典型的开放型经济特征ꎬ其 一带一路 与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区位ꎬ更加突显出市场设施国际化联通的战略重要性ꎮ尤其是上海ꎬ定位于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ꎬ承担了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和 一带一路 桥头堡的国家使命ꎮ也就是说ꎬ在市场设施的枢纽化联通中ꎬ上海的定位ꎬ不仅是长三角城市群的中心枢纽ꎬ而且还是全球性的中心枢纽ꎬ高标准建设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和实施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方案ꎬ发挥上海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ꎬ都充分体现了国家战略的实施意图ꎮ(四)智能化联通把各地的市场设施通过枢纽体系和一体化平台联通起来ꎬ同时实现国内国际链接ꎬ面对的将是一个多空间㊁多类型的超大市场设施体系ꎮ把这个超大市场设施体系分级分类联通起来ꎬ实现通畅㊁高效㊁安全ꎬ智能化技术与一体化制度是两大轮子ꎬ尤其在当下ꎬ大数据㊁区块链㊁人工智能㊁工业互联网㊁元宇宙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ꎬ数字化转型已经席卷各地各业ꎬ这些都为市场设施智能化高标准联通提供了先进技术的有力支撑ꎮ借助新技术搭建起的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和市场交易平台有利于各个子系统的协调统一ꎬ从而实现市场体系整体功能的最大程度发挥及要素资源的最优化配置ꎮ①超大市场设施体系的智能化联通ꎬ主要包括跨区域的智能化大平台和智能化管理体系ꎬ从现阶段推进的实际情况看ꎬ主要难点堵点并不在智能化技术层面ꎬ而在一体化体制机制层面ꎮ智能化联通首先要解决长期处于分割状态的交通物流数据㊁市场交易数据㊁地方管理数据等如何实现智能共享ꎬ而其背后则要对数据汇集过程中涉及各地方各部门的统计标准㊁处置规则㊁采集广度等进行统一的定义㊁统一的调整ꎬ让智能化大平台顺畅跑起来ꎬ让智能化管理体系有效管到位ꎮ在行政分割㊁地区差距矛盾仍然比较突出的客观现实下ꎬ建立健全一体化制度只能渐进而行ꎬ尤其需要从省际差距较小的长三角地区先行先试ꎮ国家相关部门也已部署ꎬ在长三角地区率先试点跨行政区的 一网通办 一网统管 一网交易 ꎮ②二、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亟待破解的瓶颈问题从实际情况看ꎬ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的四年中ꎬ三省一市一直在积极推进市场设施的跨区域联通ꎬ但各个领域进展不一ꎮ由央企主导的跨区域联通ꎬ主要在高铁㊁航空㊁海运等大交通领域ꎬ成效比较明显ꎻ在各地基础上推进的跨区域联通项目ꎬ如要素市场设施㊁信息交互设施㊁港口公铁联运设施等ꎬ进展并不理想ꎮ出现这种情形的客观原因是ꎬ长三角地区对于推进市场设施的高标准联通ꎬ还缺22㊀哲学社会科学版㊀2022 6㊀㊀①王思深㊁任保平:«新经济背景下我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理论机理㊁基本架构与实现路径»ꎬ«经济体制改革»2021年第5期ꎬ第20-26页ꎮ㊀㊀②2018年9月ꎬ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开通 一网通办 ꎬ共有松江区㊁嘉兴市㊁杭州市㊁金华市㊁苏州市㊁湖州市㊁宣城市㊁芜湖市㊁合肥市等九个城市加入ꎮ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发布«推动长三角区域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发展的意见»ꎬ推动公共资源 一网交易 ꎮ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下的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乏强劲的内在动力ꎬ主要反映在推进机制㊁制度建设和平台载体三个方面ꎬ有的需要立ꎬ有的需要破ꎮ(一)高标准联通的推进机制亟待加强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不久ꎬ在上海的牵头下ꎬ长三角三省一市发改委系统就在上海联合成立了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ꎬ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重大事项的推进落地建立了工作专班ꎬ强化了省级层面的协调机制ꎮ2019年为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ꎬ在国家发改委地区司设立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ꎬ形成了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统筹推进机制ꎮ同时三省一市各相关政府部门也对原有的条线对口工作专班进行升级ꎬ加强了落实国家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的工作专班建设ꎮ但围绕高标准联通的要求ꎬ目前的这种推进机制格局ꎬ可能还难以全面胜任ꎮ有两点原因:一是牵头的工作专班不够权威ꎮ多数推进工作往往由上海的政府专业部门牵头ꎬ也有三个省相关部门自领牵头任务的ꎮ我们发现ꎬ对于涉及地方机构㊁地方利益㊁地方做法的统筹整合ꎬ四地都会有各自的想法和诉求ꎬ行政上都属同一级别的工作专班只能用协商方式进行磋商ꎬ而且越是重要的越难ꎬ越难的越容易避开ꎬ所以工作专班所能发挥的作用仍然受到较大限制ꎬ况且这些工作专班往往在所在部门中也不是核心处室ꎮ二是工作专班的动力机制欠缺ꎮ突破行政壁垒ꎬ构建区域统一的市场设施ꎬ就是一场更深层次的改革ꎮ破传统的行政区模式ꎬ就要改变或者调整地方各自为政的现行治理体系ꎻ立区域统一的大市场ꎬ就要在平台㊁制度㊁管理等方面有所立ꎬ为了立ꎬ还需要先破ꎮ可以说这是啃最难啃的骨头ꎬ但与之不太对称的是ꎬ对工作专班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如那些负责招商引资㊁重大工程建设和东西部地区协作的部门ꎬ也没有建立相应的工作绩效考核措施ꎮ(二)高标准联通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要确保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后的公平㊁有序㊁安全运转ꎬ更需要有一套各个行政区共同遵守㊁一致行动的制度体系ꎮ地方投资建设和管理的交通运输㊁资源要素市场㊁大宗商品市场等ꎬ各地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地方平台㊁地方制度和运行体系ꎬ多年运行下来ꎬ凸显出比较多元的地方版ꎬ标准㊁规则㊁形态㊁能力都有差别㊁差距ꎮ要把存在差别㊁差距的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起来ꎬ靠工作专班跨行政区协商推进ꎬ正如前面分析中阐述的ꎬ其推进机制本身也不够强大ꎬ因此ꎬ还必须从源头上也就是制度建设上找到更加有效的推进路径ꎮ这个制度建设ꎬ包括了国家有关部门赋予的制度创新框架ꎬ也包括了三省一市通过协同立法途径为跨行政区的各类重大合作专项构建制度性保障基础ꎮ长三角地区的协同立法ꎬ至今共完成了两件ꎮ一件是2018年12月三省一市人大常委会同时期通过«关于支持和保障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决定»ꎻ一件是2021年3月三省一市人大常委会同时期通过«关于促进和保障长江流域禁捕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ꎮ总体来说ꎬ完成的立项数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所需要的制度保障ꎬ还是有较大差距的ꎮ而2021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授权上海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浦东新区法规ꎬ其后仅半年中浦东新区就完成了7部新法规ꎬ第一号浦东新区法规是2021年9月通过的«上海市浦东新区深化 一业一证 改革规定»ꎮ两者对比ꎬ立法效率显然完全不同ꎮ三省一市的协同立法难度确实要大大高于浦东新区的地方立法ꎬ难在协同立法所涉及的对象㊁责权㊁利益等ꎬ多元多层ꎬ区域协同立法中的协调工作量很大ꎻ而且共建共享都离不开投资与成本的地区间共担问题ꎬ都离不开对现行运行模式和机制的某些破除和调整ꎬ需要展开跨区域的攻坚克难ꎮ但必须特别强调ꎬ事关地区间的资源投入与权益关系ꎬ更要有明确的制度性界定和安排ꎬ才能确保市场设施的高标准联通ꎬ有章可依㊁持续有力ꎮ市场设施的高标准联通ꎬ事关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ꎬ事关破解区域一体化实践中的行政区壁垒ꎬ因此ꎬ长三角区域协同立法意义重大㊁不可替代ꎬ需要先行一步ꎮ(三)高标准联通的平台载体枢纽力不强市场设施的高标准联通ꎬ依托于具有跨地区整合或牵引能力的功能型平台载体ꎮ这类平台载体不仅仅是一个跨行政区的平台机构ꎬ还要有一套相应的联通机制和制度保障ꎮ这些平台载体也分为三大类ꎬ即流通平台㊁交易平台㊁信息平台ꎮ三大类平台载体建设的参与主体ꎬ有央企主导的ꎬ多数则是由地方主导ꎬ而且地方主导还存在多种所有制ꎬ包括了国企㊁民企㊁外企以及事业单位ꎮ长三角地区的大型交通物32流体系在全国举足轻重ꎬ在国家规划和央企的主导下ꎬ以上海为中心枢纽ꎬ从建设初期就展现了一体化㊁枢纽化的高标准联通构架ꎬ而且随着 一带一路 建设的深入推进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积极应用ꎬ更展现出全球领先的国际化㊁智能化联通ꎮ但对于地方主导的各种平台载体ꎬ能够承担起高标准联通使命的功能型平台ꎬ目前来看比较单薄ꎬ甚至空白ꎮ也可以认为ꎬ多年来长三角地区一直在提倡区域一体化发展ꎬ但在多数领域仍然没有解决好 谁来干 的问题ꎬ简单地期望上海的平台载体承担起高标准联通任务ꎬ这是不现实的ꎮ比如曾经探索十多年之久的上海公交卡如何在更多的长三角城市实现 一卡通 ꎬ最终解决一卡通问题的ꎬ不是上海的公交卡公司ꎬ而是支付宝㊁微信两个超大平台ꎮ这就是说ꎬ必须要有跨地区的ꎬ归属于整个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性的平台载体ꎬ才能有效承担起高标准联通的职责ꎮ即使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下ꎬ为什么这类平台载体仍然长不快㊁长不强?这主要与上海的平台载体仍然受到较大地域性限制有关ꎮ上海是长三角地区最重要的核心城市ꎬ在国家战略布局中ꎬ上海的城市定位ꎬ就是集聚高端资源ꎬ引领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ꎬ服务长三角㊁长江经济带和全国发展ꎬ具体承载这些使命的ꎬ就是面向国内国际的各种功能平台ꎮ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上海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㊁科技创新策源功能㊁高端产业引领功能㊁开放枢纽门户功能①ꎬ进一步精确阐述了上海的城市地位和功能任务ꎮ这就是说ꎬ上海的各类平台载体理应是长三角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的平台载体ꎮ从2018年国家赋予上海的 三大任务一大平台 ②ꎬ到2021年2月国务院批复实施«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ꎬ2021年4月党中央㊁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ꎬ都充分体现了国家层面对在上海打造更多高标准联通平台载体的战略意图ꎮ但把辐射长三角的这些平台载体功能丰满起来ꎬ具备枢纽能力ꎬ并不容易ꎬ原有的地方属性ꎬ加上建设管理的开放性不足ꎬ上海的不少平台载体与高标准联通的枢纽要求仍有一定的距离ꎮ三、加快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的推进路径根据以上对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的愿景界定ꎬ以及对长三角地区这些年推进市场设施一体化联通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实证分析ꎬ本文突出问题导向ꎬ从三个亟待破解的问题切入ꎬ提出相应的推进路径建议ꎮ(一)加强国家层面的专项机制设计ꎬ增强各地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的推进机制强度在推动长三角三省一市高标准联通中ꎬ最初的试点ꎬ是2019年国家层面在长三角地区先行探索跨省级行政区的政务服务 一网通办 ꎮ③依托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和上海市㊁江苏省㊁浙江省㊁安徽省政务服务平台ꎬ长三角地区政务服务 一网通办 在2019年5月正式开通上线ꎬ实现了长三角地区政务服务数据互通共享ꎮ从推进机制看ꎬ有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先行试点ꎬ然后按照工作方案的统一部署ꎬ成立工作专班㊁集中攻坚克难ꎬ并按先易后难㊁高频优先的原则推进试点ꎮ长三角地区政务服务 一网通办 试点ꎬ建立在各地 一网通办 基础之上ꎬ主要解决了数据互通共享㊁身份资质跨区域互认㊁异地线上通办㊁应用电子证照等问题ꎮ与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最关联的试点项目ꎬ是2022年年初由国家发改委推出的长三角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发展方案ꎬ计划到2023年年底ꎬ长三角地区各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互联互通进一步深化ꎬ交易信息㊁市场主体信息和专家资源实现区域内统一共享ꎬ参与跨省远程异地评标和CA数字证书互认的城市达20个以上ꎮ④三省一市积极行动ꎬ在上海的牵头下ꎬ于2022年10月长三角公共资源交易统一门户一体化服务平台实现上线ꎮ⑤上述两个实例ꎬ进一步验证了国家层面的顶层支持和实施方案ꎬ是长三角地区加快实现市场设施高标42㊀哲学社会科学版㊀2022 6㊀㊀①这是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上海时对上海发展提出的新要求ꎮ㊀㊀② 三大任务 即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㊁科创板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ꎬ 一大平台 即国际进口博览会ꎮ㊀㊀③2019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下发«长三角地区政务服务 一网通办 试点工作方案»(国办秘函 2019 15号)ꎮ㊀㊀④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推动长江三角洲区域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发展的意见»(发改法规 2022 355号)ꎮ㊀㊀⑤«长三角公共资源一体化在示范区率先探索»ꎬ«上观新闻»ꎬ2022年8月20日ꎮ。
智慧城市高温下的冷思考
闲置 。 ”
针对智 慧城 市的复 杂 性 , 专家认 为
其 顶 层设 计 需 按 照科 学 的城 市发 展 理
论, 在 经济建设 、 政 治建设 、 文化建 设、 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等 “ 五位一体 ” 总体布局指导下, 以城市发展突出问题为 牵引, 立足城市现实基础 , 强调城市区位
I I 智慧城市
… ” . -- 、 5 f
系统 , 逐 步形 成了随 意生长 的 “ 系统丛 林” 。 在“ 丛林 ” 中, 系统之间互不相连 ,
标准体系建设 是智慧城市 建设 的重
化 的公司难以做到 的。围绕这 些数据 , 可 以开发 出各种 各样 的契合 用户需求 的信 息服务产品, 不断吸引着优秀的第三方应
一
总体架构设计。 具体而言, 智慧城市顶层 设 计应统 筹经济 、 社会 、 资源 、 环境 、 民 生 等 多个方 面协调 发 展 , 调 动政 府 、 企
不少地方仍然存 在着一哄而上的现象 ,
在提 出建设 智慧城 市 的口号后, 就 开始
是全 国智慧城市发展 缺乏统筹指
盲目 上 马一批 项 目。 等到 发现 还需要 建
修课。 顶 层 设 计 是 在智 慧 城 市发 展 战 略 ( 规划 ) 指导下, 旨在为智慧城市建设 实
信息孤 岛现象普遍
在信 息化 发展 的初 期 , 由于 整体设 计能力 的不足 , 以及缺 乏信息化 统 筹 机
制, 各地 智慧 城市 建设 往往 以项 目为中
心, 政府各部 门独立建设了_ 一系列的信息
用开发者和用户前来。 ”
智慧城市规划
➢ 民生改善主导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 南通结合本地教育资源优势以及居民对交通
等生活服务的需求,提出了智慧教育、智慧交 通、智慧医疗、智慧环保等为重点的智慧服务 应用内容。
信息技术与本地特色农业结合 ➢ 提升城乡治理水平导向的智慧建设模式
通过电子政务等信息平台改变智慧城市规划建 设的公共参与模式,实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结 合的民主决策和科学管理,体现以人为本和社会 公平,提高城市治理的质量和效率。
0.4398
0.4365 0.4362 0.4347
2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模式
◼ 智慧城市建设模式
➢ 创新发展主导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 无锡借助于物联网产业研究院 盐城城南新区 “大数据产业园”
➢ 产业融合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 镇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系统开发、景区范围内
的智慧旅游应用等项目; 苏北以“淘宝村”、乡村电子商务等方式,实现
➢ 解决方案提供企业:信息中 心、智慧城市研究院公司等;
⚫ 各类大数据挖掘和分 析公司
⚫ 云计算服务企业
解决方案提供 商/企业
⚫ 智慧城市战略制定、 顶层设计和规划服务;
⚫ 行业应用解决方案; ⚫ 系统集成服务;
⚫ 提供项目建设方案及 技术支持
➢ 运营商/运维企业:中国电 信、华为等运维企业;
➢ 内容及业务提供商:如智慧
目前我国智慧城市整体的关注热点覆盖了从宏 观到微观的多个维度,热点主题既包括总体发 展情况、也有市场建设主体、还有涉及细节的 应用内容与技术。
2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模式
◼ 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容
建设内容解读
智慧城市涉及的关键领域包括打造智慧的路灯、 政务、交通、城管、社区、环保、教育、家居、 医疗等,与智慧城市发展相关的主体为城市管理 者、委办局等,在发展建设过程中物联网、云计 算、大数据、ICT等为关键技术,系统集成、模 型、应用、产品选型、位置服务、架构设计等为 智慧城市提供了支撑。 关注的重要领域:智慧政务、交通、城管等城市 治理相关的应用 关注的首要因素:完善顶层设计,提升物联网技 术,加强系统集成水平
建设智慧城市 助推苏北新型城镇化发展
建设智慧城市助推苏北新型城镇化发展甄峰【摘要】1智慧城市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智慧城市是信息化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表现,是信息技术高度集成、信息应用深度整合的网络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城市.智慧城市的核心和关键,是将信息、通信和技术(information,communication,technology,ICT)技术融入传统的基础设施,促进协同和整合,进而提升城市基础设施运营效率与服务质量.在ICT的支撑下,人们会具有更强的集中智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有着更强的创新发展能力.这包括改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效率、提升城市竞争力,为解决城市贫困、社会剥夺、环境问题提供新的方式方法.【期刊名称】《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5(033)001【总页数】4页(P12-15)【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市资源;苏北经济;深度整合;信息应用;基础设施;信息技术;测度指标体系;城乡一体化;区位熵【作者】甄峰【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智慧城市是信息化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表现,是信息技术高度集成、信息应用深度整合的网络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城市.智慧城市的核心和关键,是将信息、通信和技术(information,communication,technology,ICT)技术融入传统的基础设施,促进协同和整合,进而提升城市基础设施运营效率与服务质量.在ICT的支撑下,人们会具有更强的集中智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有着更强的创新发展能力.这包括改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效率、提升城市竞争力,为解决城市贫困、社会剥夺、环境问题提供新的方式方法.我国城镇化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新型城镇化”成为国家新的战略选择.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指出,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明确并强调了将智慧城市作为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具体包括信息网络、规划管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和社会治理方面的智慧化.针对当前城镇化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建设智慧城市不仅有利于解决当前城市信息化面临的“孤岛”困境,也将有利于城市资源的高效利用、公共服务能力的提高以及居民宜居宜业,进而促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苏北包括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和盐城5市,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近年来,苏北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超过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速度也明显加快,城镇化率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全省城镇化率差距逐渐缩小.2013年苏北城镇化率为56.1%,城镇人口达到1676.55万.苏北城镇化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诸多突出问题:1) 城镇化总体水平偏低,质量不高.2013年苏北城镇化率低于全省8个百分点,与苏南差距高达17.4个百分点.2) 产业支撑力度不足,产城一体化偏弱.三次产业产值比例为12.5∶46.9∶40.6,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是关键短板;同时,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循环和高效互动局面尚未形成,影响了城镇人口就业和农业人口城镇化.3) 城镇规划建设缺乏统筹,空间体系及布局不够合理.中心城市的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偏弱,县城和小城镇整体发展水平有限,就地城镇化动力不足.4) 城镇化发展模式总体上较为粗放,体制机制亟待完善.城镇化发展仍然以“城乡割裂、城乡二元”的传统模式为主导,城镇化过程未能有效带动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信息化是衡量区域信息技术发展及应用程度的综合性评价标准.从苏北发展实际和需求导向出发,选择基础设施指数、产业和技术发展指数、信息消费与应用指数构建信息化水平的指标体系(表1),并对2000年、2005年和2010年苏北及长三角各市信息化水平指数进行比较分析.图1显示,2000~2010年苏北信息化水平增速较快.2000年各市信息化平均水平普遍低于20%,2005年上升至25%~40%,2010年达到70%左右,其中徐州已接近90%.但与同时期长三角各市信息化水平指数比较,苏北仍处于较低水平.由图2不难看出,2000年前苏北信息化落后于其城镇化和工业化.但自2000年开始,信息化水平增速加快,2009年全面超越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可以预见,苏北信息化快速良性发展将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起到重要的引领与带动作用.区域经济学理论认为,经济增长与投资、劳动力和信息技术进步3大要素有关.利用生产函数,可以得到2000年、2005年和2010年苏北和长三角各市的信息技术消耗对GDP的边际贡献率(图3).结果表明,苏北各市信息化对GDP的贡献作用有限,与长三角其他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但随着苏北信息化整体水平的快速提升,其对GDP的带动作用和潜力将进一步发挥和释放.2005年以来,苏北各市,尤其是淮安、连云港2市在电子信息产业中的比重明显提升(图4).一方面说明苏北信息化水平的快速提升,促进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另一方面表明,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信息化水平提升.苏北金融业发展水平总体上较低(图5),说明信息技术进步对其现代服务业发展带动作用不明显.在未来发展中,苏北要进一步强化信息技术、智慧城市建设对金融、物流和电子商务等的带动作用.十八大报告提出走中国特色的新“四化”发展道路.当前信息化已经逐步覆盖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可以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提供强大的支撑,通过技术外溢带动“三化”发展,成为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四化”联动、应对各种挑战的重要抓手.目前,苏北仍然处于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阶段.一方面需要依托土地、劳动力和能源资源优势,建立长三角乃至全国优质农产品、能源、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基地.另一方面更需要通过信息化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城市基础设施整合和城市产业发展转型,强化城乡及城市间相互作用,实现精细化治理.另外,智慧城市建设要注重与居民需求、人文要素的结合.因此,需要立足于苏北及各地发展实际和问题,大力推进集约、智能、绿色、低碳、人本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一是依托技术创新推动经济转型,构建绿色高效的产业体系.一方面将信息技术与苏北优势传统产业结合起来,促进农副产品加工、装备制造、能源、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发展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和智能服务等智慧型新兴产业,依托智慧城市建设打造高端城市服务业,延长产业链,培育新型服务经济业态,促进智能化的生活服务模式发展.二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引导高效集约的区域和城乡空间布局.一方面加速苏北移动信息基础设施和高速交通网络建设,加强苏北与苏南、长三角及其他区域的人流、物流、技术流、资本流、信息流等要素流动;另一方面,通过智能技术促进苏北与不同地域尺度的生产、创新网络的联系,促进苏北积极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加强智能技术、信息化手段与城市空间的紧密结合,改善土地浪费、交通拥堵等状况,促进城市高效集约发展.在智慧城市建设中,遵循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理念,建设智能居住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大力推进智能公共交通,建设便捷、高效、低碳的城市智慧交通网络;利用信息技术对城乡空间规划与建设进行实时动态监测管理,引导空间弹性有序发展.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建立智能化的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一方面选择有条件的苏北城市,加快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信息化基础设施与城市交通、市政管网的融合发展;另一方面将物联网、移动信息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传统的城市服务领域,提高城市教育、医疗、商业、金融、政务等公共服务效率及水平,实现“以人为本”的服务转向.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城市各种社交网站、视频监控、传感器等会产生海量的具有重大商业和学术价值的大数据.利用大数据可以有效提高政府服务效率,促进政府服务人本化、智能化,为居民提供智能生活,为企业实现智能决断,促进城市管理智慧化、公共服务便捷化和城市建设人性化.四是通过信息技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乡村电子商务.推广应用农业信息化技术将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加快基于3G信息技术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系统、质量追溯信息化系统、农产品网上交易平台和管理系统建设.借鉴睢宁沙集“淘宝村”经验,引导乡村电子商务发展,推动农村经济与消费模式转型.五是借助信息平台强化空间管治,实现智慧、为民的城乡一体化治理.借助信息平台,将智慧城市规划建设理念与方法,与规划体系的管理、数据库的建设、标准的统一等结合起来,建立基于信息平台的“多规合一”机制,将有利于实现空间科学管治.目前淮安、宿迁等市已经开展“多规合一”规划试点,通过试点推广,推动苏北城乡空间合理开发与协调发展.要以市民为中心,改革城市管理方式,从传统的城市管理走向智慧城市管理,形成智慧、为民的治理模式,提高城乡一体化治理能力与水平.建立统一的电子政务和移动政务平台,打破信息孤岛,推动城乡一体化的信息平台建设,促进不同部门和行业间的沟通协作.通过参与式治理和对人力资本、社会资本、通信基础设施投资,有效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社会可持续发展.。
智慧城市运营中心建设方案
智慧城市运营中心建设方案目录一、前言 (3)1.1 编制目的 (3)1.2 编制依据 (4)1.3 术语解释 (5)二、智慧城市运营中心概述 (6)2.1 智慧城市运营中心的定义 (7)2.2 智慧城市运营中心的功能定位 (8)2.3 智慧城市运营中心的发展趋势 (10)三、智慧城市运营中心建设内容 (11)3.1 基础设施建设 (12)3.1.1 数据采集系统 (13)3.1.2 数据传输系统 (14)3.1.3 数据处理系统 (15)3.2 应用系统建设 (16)3.2.1 智能监测系统 (18)3.2.2 智能调度系统 (19)3.2.3 智能决策系统 (20)3.2.4 智能服务系统 (21)3.3 管理与运维体系建设 (22)3.3.1 组织架构 (23)3.3.2 人员配置 (25)3.3.3 运维流程 (26)3.3.4 安全保障 (28)四、智慧城市运营中心实施步骤 (30)4.1 项目立项与规划阶段 (30)4.2 项目设计与开发阶段 (31)4.3 项目测试与上线阶段 (34)4.4 项目运维与升级阶段 (35)五、智慧城市运营中心保障措施 (36)5.1 组织保障 (37)5.2 技术保障 (39)5.3 制度保障 (40)5.4 人才保障 (41)六、智慧城市运营中心评估与持续改进 (42)6.1 评估指标体系 (43)6.2 评估方法与流程 (45)6.3 评估结果与应用 (46)6.4 持续改进机制 (47)七、结语 (48)一、前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新趋势。
智慧城市运营中心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承担着整合各类城市资源、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优化公共服务、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等重要任务。
本方案旨在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各界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智慧城市运营中心建设方案,以期推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健康发展。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将根据不同城市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和完善方案内容,确保智慧城市运营中心能够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善。
智慧城市建设标准
智慧城市建设3项黑龙江地方标准1、智慧城市建设指南2、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架构3、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指南智慧城市建设指南DB23/ T XXXX—XXXX目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3.1 智慧城市 (1)3.2 智慧城市建设 (1)3.3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 (1)4 缩略语 (1)5 智慧城市建设要求 (2)5.1 建设原则 (2)5.2 建设目标 (2)5.3 建设内容 (2)6 智慧城市建设流程 (3)6.1 规划设计阶段 (3)6.2 建设阶段 (4)6.3 运维阶段 (7)6.4 评估改进阶段 (7)智慧城市建设指南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智慧城市的术语、建设要求、建设流程。
本标准适用于黑龙江省行政区域内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及具体项目建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36333-2018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指南GB/T 37043-2018 智慧城市术语DB23/T XXXXX-2019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架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3 术语和定义GB/T 36333-2018和GB/T 37043-2018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智慧城市运用信息通信技术,有效整合各类城市管理系统,实现城市各系统间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推动城市管理和服务智慧化,提升城市运行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城市居民幸福感和满意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创新型城市。
3.2 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设计、实施相关活动。
[GB/T 37043-2018,定义2.1.5]3.3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从城市发展需求出发,运用系统工程方法统筹协调城市各要素,开展智慧城市需求分析,对智慧城市建设目标、总体框架、建设内容、实施路径等方面进行整体性规划和设计的过程。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目录1. 城乡融合发展 (2)1.1 城乡融合发展的意义 (3)1.1.1 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5)1.1.2 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 (6)1.1.3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7)1.2 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 (8)1.2.1 经济现代化 (10)1.2.2 政治现代化 (11)1.2.3 文化现代化 (12)1.2.4 社会现代化 (13)1.2.5 生态文明建设 (14)1.3 城乡融合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 (15)1.3.1 城乡差异与现代化的挑战 (16)1.3.2 城乡融合发展的机遇与策略 (17)1.4 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与实践 (18)1.4.1 政策框架与目标 (19)1.4.2 典型案例分析 (20)1.4.3 面临的挑战与建议 (21)2. 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 (23)2.1 经济学视角 (24)2.2 社会学视角 (26)2.3 可持续发展视角 (27)2.4 政策科学视角 (28)3. 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的挑战 (29)3.1 城乡二元结构的固化 (31)3.2 资源配置不均衡 (31)3.3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33)3.4 城乡居民观念差异 (34)4.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策略 (35)4.1 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36)4.2 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37)4.3 促进城乡产业融合 (38)4.4 优化城乡空间布局 (39)4.5 加快人才流动与培训 (40)1. 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战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逐渐扩大,城市发展迅猛与农村相对滞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为了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将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文化交流和社会互动。
这不仅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城乡融合发展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
在“建设智慧城市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讲堂上的主持讲话
在“建设智慧城市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讲堂上的主持讲话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嘉宾和亲爱的同仁们:大家好!我很荣幸能够在这次“建设智慧城市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讲堂上担任主持人。
首先,我代表主办方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智慧城市建设是当今时代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随着科技创新的飞速发展,智能化、信息化、互联网技术的引入,给城市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在这个大讲堂上,我们将围绕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议题进行深入探讨,共同分享经验和思考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智慧城市建设的内涵和意义。
智慧城市是指借助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手段,实现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它以提高城市综合管理和服务能力为目标,通过数据共享、信息互通、智能决策等方式,实现城市资源优化配置、环境改善和社会治理创新。
智慧城市建设是推动城市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其次,我们要认识到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十分迅猛,但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信息孤岛、数据安全等。
同时,智慧城市建设需要跨部门、跨行业的协同合作,需要政府、企业、市民共同参与。
因此,我们需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建立合作共赢的模式,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
最后,我们要明确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和路径。
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是提高城市的品质和竞争力,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培育创新人才和产业集群,推动智能化产业的发展。
同时,要注重保护用户隐私,加强数据安全和信息化管理,确保智慧城市建设能够为市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和福祉。
亲爱的嘉宾和同仁们,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在这个大讲堂上,我希望我们能够积极交流和思考,分享经验和智慧,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为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形势下江苏省海堤调整及建设思路探讨
2021.154新形势下江苏省海堤调整及建设思路探讨甄 峰 翟高勇 徐 欢 黄苏宁 蔡 敏一、现状与背景江苏省现有海岸线长度954千米,北起赣榆县绣针河口,南至启东市江海交界的东南元陀。
海岸保护区内有连云港、盐城、南通三个沿海开发城市和一些重要的临海工业区等,保护面积2.4万平方千米,保护人口1600万。
1997年,江苏省水利厅组织确认全省海堤堤线,确定主海堤长774.5千米,并于1998—2005年、2006—2010年实施了两轮海堤达标工程建设。
2009年,江苏沿海发展列为国家战略,江苏从“背向大海”到“拥抱大海”,昔日的“经济洼地”正成为江苏经济新的增长极。
经调研,主海堤以外沿海历次围垦面积约1078平方千米,新建围堤67处,总长逾600千米,主要集中在射阳河以南淤涨性海岸,现已有近340千米主海堤已退居二线甚至三线,变迁围堤堤距一般为2千米,最多为5千米以上,海堤格局已发生较大变化。
随着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江苏沿海经济带建设,主海堤外侧垦区开发利用强度和临海区域城市化进程将超常规发展,局部主海堤调整势在必行。
近年来,全国各地正逐步转变海堤建设理念,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2017年印发的《全国海堤建设方案》中,明确将“注重生态,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作为基本原则之一,要求“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妥善处理海堤建设和海岸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因此,研究推进江苏省海堤调整布局方案、海堤调整的质量评定与加固建设标准,以及生态海堤建设,成为江苏省新时期海堤建设的重要任务。
二、形势与需求1.海堤格局变化较大,堤线调整需求强烈因挡潮闸及新围海堤外移,近半达标海堤已退居二线、三线,新围海堤已成为当家海堤,但新围海堤未纳入省海堤管理体系,建设缺少统一、科学的规划,标准不一,不能形成有效的防洪封闭圈。
随着长江一体化发展,江苏将积极推动沿海经济带建设,加快港产城融合发展,推进基础产业向沿海布局,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临港产业,建设长三角城市群北向发展的“蓝色板块”。
共同富裕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举措
共同富裕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举措在当今社会,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智慧城市作为信息化与城市化的高度融合,被视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对于共同富裕的建设来说,智慧城市举措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共同富裕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举措,并阐述其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一、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共同富裕的建设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支撑。
智慧城市举措可以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发展水平。
例如,智能交通系统可以提升城市交通的效率,减少交通拥堵,提高人们的出行便利性。
智慧供电系统可以实现对能源的智能监测和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
此外,智慧城市还可以提供便捷的公共设施,如智能停车系统、智能垃圾处理系统等,从而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促进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共同富裕的建设需要有经济增长的支持。
智慧城市举措可以促进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高人民收入水平。
智慧城市需要建设各类传感器、智能设备,推动信息技术产业的升级和创新。
同时,智慧城市的建设还需要大量的维护和管理人员,为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还能够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升级,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
三、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共同富裕的建设需要高效的城市管理。
智慧城市举措可以提升城市的管理水平,实现城市的智能化管理。
通过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和整合城市各类信息资源,可以实现对城市的全面监测和管理。
例如,智慧城市可以通过智能安防系统提高城市的安全性,预防和打击犯罪行为。
智慧城市可以通过智能环境监测系统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
智慧城市可以通过智能灾害预警系统提前预警自然灾害,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
四、推动社会公平和公正共同富裕的建设需要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智慧城市举措可以帮助消除城市间的差距,实现城市发展的均衡。
智慧城市可以通过数字化服务,为城市的弱势群体提供服务,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
2023国考申论范文:以人为本 走好智慧城市建设之路
2023国考申论范文:以人为本走好智慧城市建设之路2023国考申论范文:以人为本走好智慧城市建设之路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快速转型,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智慧城市建设以人为本,将科技与城市管理相结合,旨在提高城市的智能化、便利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为了更好地走好智慧城市建设之路,我们需要加强规划和创新,促进人与科技的有机融合,助力城市进步的步伐。
一、以人为本,尊重人的需求和权益智慧城市建设的首要原则是以人为本,将人的需求和权益放在最高位置。
城市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们的幸福和福祉,智慧城市建设应该围绕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满足人各方面的需求展开。
例如,在交通领域,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更加注重提高交通流畅度和安全性,为市民提供高效便捷的出行方式;在教育领域,智慧城市建设可以通过智能化技术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体验,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在医疗领域,智慧城市建设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
只有真正以人为本,才能使智慧城市建设更加贴近人们的实际需求,更好地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二、加强规划和创新,打造智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加强规划和创新,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布局和建设。
首先,我们需要建立科学的智慧城市发展规划,明确目标和路径,制定详细的规划方案和时间表。
其次,要注重技术和创新的研发与应用,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推动科技成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和推广。
例如,可以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前沿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科技支持;还可以鼓励企业创新,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提高城市的智能化程度。
只有不断加强规划和创新,才能打造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竞争力,使城市具备更高的发展潜力和竞争力。
三、促进人与科技的有机融合,实现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建设是人与科技的有机融合,旨在通过科技创新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梁峰:智慧城市与产融结合
梁峰:智慧城市与产融结合梁峰:智慧城市与产融结合一、引言智慧城市是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思维,以提升城市治理和运行效率为目标,通过建设智能化的基础设施和服务系统,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产融结合是指将传统产业与金融业进行深度融合,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发展模式。
二、智慧城市的概念与特点1.智慧城市的定义和范围1.1 定义:智慧城市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思维,以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和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通过建设智能化的基础设施和服务系统,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城市模式。
1.2 范围:智慧城市涵盖了城市交通、能源、政务、教育、医疗、环境等各个领域。
2.智慧城市的特点2.1 数据驱动:智慧城市依靠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现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应用,从而实现城市的智能化管理。
2.2 系统集成:智慧城市需要整合各个领域的信息系统和设备,实现城市各个方面的协同工作。
2.3 服务导向:智慧城市致力于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竞争力。
2.4 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等举措,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智慧城市与产融结合的意义1.促进产业升级与创新1.1 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可以为传统产业提供更多创新支撑和优质服务,推动产业升级。
1.2 借助金融工具,可以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和风险控制,促进产业创新。
2.优化资源配置与产业布局2.1 智慧城市的建设可以通过统一管理和精细化运营,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城市的产业竞争力。
2.2 产融结合可以提供更多金融工具,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推动合理的产业布局。
3.提升城市治理和服务水平3.1 智慧城市的建设可以提供更精细化的城市数据,为城市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3.2 产融结合可以为城市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公共服务,提升城市治理和服务水平。
四、智慧城市与产融结合的创新模式1.共建共享模式1.1 和企业共同出资建设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实现资源共享和风险共担。
激活数据要素价值,“浙”里共话突破对策
激活数据要素价值,“浙”里共话突破对策作者:来源:《信息化建设》2023年第08期百人会举办激活数据要素价值圆桌会,探讨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背景下激活数据要素价值的浙江路径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激活数据要素价值至关重要。
浙江作为数据“二十条”中唯一明确的先行先试地区,应从激活供给侧数据贡献动力、激发需求侧场景拉动效应、促进交易侧可信高效流动、创新制度侧基础保障体系等四个方面,积极探索激活数据要素价值的浙江路径。
浙里有“数”,“数”赋产业。
7月14日,由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温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浙江省产业数据价值化大会暨“十链百场万企”系列活动数据专场在温州成功举办。
会议同期举办浙江数字经济百人会(以下简称“百人会”)激活数据要素价值圆桌会,探讨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背景下激活数据要素价值的浙江路径。
百人会成员、高校、数据产业企业等60余名代表出席会议,温州市副市长王振勇致辞,杭钢集团副总经理刘树林主持,省经信厅副厅长厉敏做总结发言。
围绕激活数据要素价值的“百家争鸣”国家信息中心原党委书记杜平、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兰建平、省大数据局副局长蒋汝忠、省大数据交易中心负责人孔俊、每日互动CEO方毅、火石创造CEO杨红飞等围绕“激活数据要素价值”做主题演讲。
其中,杜平围绕《有效推进数据要素商品价值最大化》主题,提出“两个维度、两个市场和两方双赢”。
兰建平围绕《数据要素价值化的浙江实践》主题,从“数据二十条”切入,提出杭州数谷、温州数安港都在激活数据要素价值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
蒋汝忠围绕《浙江省公共数据资源建设和利用》主题,介绍了浙江省已构建形成的“一套目录、两级建设、三级运营”数据基础设施。
孔俊围绕《数据交易场所的功能与定位思考》主题,从数据交易全链条角度,提出真正有价值的并不是数据,而是数据中包含的信息,数据流通的本质是信息的传递。
数据交易场所应加强交易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数据要素全链路流通体系,探索将数据交易所发展成为行业性区域性的数据“发行商”、数据“做市商”。
智慧城市要有实用价值
智慧城市要有实用价值作者:暂无来源:《经济》 2015年第8期文/本刊记者李丽娜自IBM提出“智慧的地球”概念以来,全球智慧城市建设节奏逐步加快,以智能化为特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各行业领域的实践和应用效果上已经凸显。
随着我国各行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多个城市相继提出了构建智慧城市的设想。
在解读智慧城市概念的同时,一些相关问题的思考同样必不可少。
带着这些问题,《经济》杂志记者采访到了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甄峰。
《经济》:过去几年我国都在提倡建设智慧城市,这两年“互联网+”又成为了城市建设的主题,在您看来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甄峰:智慧城市和“互联网+”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智慧城市里的很多东西住建部都有明确规定,如智慧的基础设施、智慧的产业经济、民生和各个方面的产业支持。
智慧城市建设一方面是要用一些新的信息技术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加智慧,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用更加智慧的方法去建设城市。
“互联网+”也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互联网什么都可以加,可以加城市,也可以加产业。
“互联网+城市”实际上就是加居民、加产业、加管理、加空间等各个方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加强了空间组织联系,改变了空间结构,空间布局也变得更加有弹性,甚至影响到我们整个城市的空间建设。
《经济》:南京的河西新城区也被列为了智慧城市试点,这两年来,其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遇到了哪些问题?甄峰:首先,河西新城是南京集金融、商务、商贸、会展、文体五大功能为一体的新城市中心,是居住与就业兼顾的中高档居住区和以滨江风貌为特色的城市西部休闲游览地,也是现代文明与滨江特色交相辉映的城市新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化新南京的标志区。
智慧城市推进本身就是一个普遍性的事情,也是全国性的事情,刚开始大家都觉得智慧城市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能解决城市的很多问题,可是一旦执行起来,政府都感觉到力不从心。
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要做的太多,但是具体从哪个方向去切入,又找不到点。
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思考
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思考
席广亮;甄峰
【期刊名称】《上海城市规划》
【年(卷),期】2014(000)005
【摘要】在研究背景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对智慧城市和新型城镇化的关系进行梳理,从基础设施整合、产业发展转型、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精细化管理等方面提出智慧城市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思路框架,并对智慧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智慧城市建设,有助于实现城市的集约、智能、绿色和低碳发展,进而全面提升城乡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通过强化“智慧”与“人文”要素的融合,来培育不同城市的特色。
总之,智慧城市建设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而新型城镇化发展能更好地引领智慧城市建设方向,实现智慧、绿色和人文的可持续城市发展。
【总页数】4页(P26-29)
【作者】席广亮;甄峰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系;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南京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 南京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1
【相关文献】
1.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思考 [J], 李海涛;李浩
2.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智慧城市建设实践的思考——以河北省智慧城市试点为例 [J], 赵勇;吴玉玲;张浩;刘洋
3.拥抱后规划时代--新型城镇化之智慧城市建设思考 [J], 熊垓智
4.地方政府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工具选择——基于贵州省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文本分析 [J], 季飞;李韦
5.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智慧城市建设的思考 [J], 吴展康[1]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甄峰:加快智慧城市群建设,助力长三角高
质量发展
导读
2023年9月30日下午,2023/202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暨2023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论道规划二十二:数字化支持城市群协同进展”在线上胜利举办。
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学委会委员,南京高校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甄峰教授应邀作了题为《加快才智城市群建设,助力长三角高质量进展》的主旨报告。
| 甄峰
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学委会委员,南京高校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01 从才智城市到才智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进展的重要推手
关于才智城市的理解,早些年前比较关注ICT的“硬”领域,如建筑、能源网络等,近几年开头专注于ICT在“软”领域应用,如教育、文化等。
本质上才智城市有两种主流方法:
1)以技术和ICT为导向的方法;
2)以人为本的方法。
ITU(2023)在分析了大约120个定义的基础上,给出了全面的定义:“才智可持续城市是一个创新型城市,它使用信息通信技术和其他手段来提高生活质量、城市运营和服务效率以及竞争力,同时确
保它满意今世后代在经济、社会和环境及文化方面的需要。
”
才智城市人地系统内涵与框架图是我们的一个理解,我们盼望能够把人地关系纳入到才智城市的讨论中去,实际上智能技术消失之后,转变了人的行为和活动,也转变了地球环境,导致人、地理环境,以及城市空间和智能技术之间密集的互动。
才智城市要考虑功能和人类进展的需求以及它的承载,在这过程之中去更好地做好才智城市建设。
所以,才智城市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下去实现高质量进展的重要手段。
关于才智城市群,德国空间规划大师Kunzmann教授曾经提到对将来城市群的十个愿景。
同时,相关学者也对才智城市群开展了相应争论,我在2023年的文章中提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具备建设才智区域的优越条件,有潜力建设成为国家首个才智区域。
同时,其他的学者也在城乡融合、才智区域等方面开展了讨论争论。
国际层面,芬兰曾经提出六城战略(沿波罗的海地区赫尔辛基、埃斯波等六城占芬兰全国人口的30%)。
六城战略围绕三个重点领域建立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1)开放的创新平台;2)开放数据和交互的界面;3)开放参加。
以上三方面的开放均涉及了数据和要素的流淌,人和企业的活动,以及力量建设。
关于才智城市群的建设,国家及地方均有政策文件出台。
如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才智城市群,陕西2023年提出2023年要建成关中才智城市群,广东明确提出要打造珠三角才智城市群等。
我们针对国家尺度,利用节点间的连接度开展了可能的才智城市群分析。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包括一些中原城市群,均具备进展潜力。
在国家生态
文明以及构建现代治理体系的框架下,智能技术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在智能社会、才智社会,创新开放共享的框架下,更好地利用智能技术支撑相应的空间规划目标和空间治理目标实现,是才智城市群构建的重要手段。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3-2023年)》中强调,才智城市是提高城市可持续进展力量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在联合国可持续进展目标(SDGs)中,17个目标均涉及可持续活动目标,可持续资源利用与环境爱护,可持续社会(公正、共享)的构建。
02 长三角一体化的机遇与挑战
从区域、城市群角度,无疑生态文明建设和才智城市群都成为了将来城市群高质量进展的重要的抓手。
以长三角为例,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方面是多重国家战略的叠合,同时面临着很多来自内部和外部的一些挑战。
当前,长三角公共服务一体化创新方面密集推动,进行了多方面、多层级的协调。
目前长三角区域全部41个城市已实现医保的一卡通。
长三角的人才流淌和集聚影响着长三角的高质量进展。
通过手机数据分析,长三角地区从业人员数量及占比提升,合肥、杭州处于高端人才净流入状态,南京、上海处于高端人才净流出状态。
南京高端人才大量流失的状况,与江苏省从业人员总数下降、专业技术人才大幅缩减的趋势相全都,这反映出南京市在培育人才成长和进展环境方面还有着进一步的空间。
同时,数字经济高速进展也为城市群高质量一体化供应了新引擎。
如长三角中,杭州与上海共同组成数字经济进展第一梯队,南京在基础设施指出排名其次,条件较好,但数字产业进展较杭州、苏州还存在肯定的差距。
在创新体系建设方面,
长三角已经迈向“三省一市”的新进展格局,但也面临着来自内外的挑战,如创新网络的有效构建,进一步加强上海、南京、苏州创新网络的分工协同;生态环境的协同治理,尽管当前初具成效,但仍旧压力较大。
长三角经济进展水平高、人口密集、城市网络联系紧密、流淌性高,水土环境压力大。
通过才智城市群建设,可更好地发挥智能识别、技术创新、时空压缩、才智管理等方面的作用,促进城市群基础设施整合、产业进展转型、强化城市间相互作用,实现区域精细化治理,并注意才智城市建设与居民需求、人文要素的结合,实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人本的新型城镇化进展。
03 如何通过才智城市群建设去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和高质量进展
(1)通过顶层设计,运用才智规划打造才智城市群。
在生命有机体的理念下,构建技术、人和地之间的良性协调关系,在提高居民和其他要素流淌性的同时,强化国土空间相应要素的管控,这需要更多地探究才智国土空间规划。
(2)打造才智城市群生命有机体,需要探究城市、城市群的特有生命轨迹,通过针对性强化功能,强化要素的流淌,打造特色化的功能空间,让城市群更加有生命力。
(3)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框架下,以自然地理格局为基础,固化生态平安保障,构建以人为本,经济社会环境协调的城市群国土平安体系与空间格局。
(4)通过进展构建数字经济,提升城市群的才智竞争力。
当前
数字经济成为各国提振经济的重要方向,将来数字经济也将会转变城市之间的网络联系。
目前长三角中,苏南苏州都特别重视数字经济的进展,苏州领先推出了数字政府等相关的规划以及详细目标,去强化数字政府,打造数字经济。
(5)以城市群为中心,统筹区域智能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的智能化水平。
这需要超前考虑将来技术可能带来的空间变化,包括新基建在区域层面上的特质,经济活动在城市群、区域层面上的变化以及将来自动驾驶等新技术的应用可能对城市群要素流淌、融合的转变。
(6)加强城市群层面的平台建设,包括数字资源共享平台、才智城市信息模型、城市管理决策中心——“才智大脑”等。
(7)建设才智公共服务体系,打造宜居家园。
在城市群的层面推动各个城市的才智大脑协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联动协同。
(8)关注弱势群体。
如关注老年人运用才智技术困难等。
在该领域我们开展了相关讨论,通过芜湖市2023年四个月公交卡刷卡数据分析老年人、残疾人、低收入群体的公交出行特征。
同样在城市群层面,也需要考虑、满意弱势群体才智出行的需求。
(9)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打造城市群协同创新体系。
长三角、京津冀以及大湾区的规划均提出了详细要求,加强产业分工协同,实现产业和创新之间的深度融合,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
通过整个创新网络体系的优化,促进城市群才智化进展。
(10)城市群和区域的协同治理。
发挥政府、高校、讨论机构、
企业和社会等多主体治理形式过程,注意力量提升,促进协同进展。
从机制保障,数据治理推动以及基础设施、资源设施的保障上推动城市群才智治理的实现。
综上,报告旨在争论当前城市群成为中国城市化空间的重要形态,成为要素配置重要空间载体之后,我们当如何更好地借助才智城市进展契机,在区域层面上协同才智城市之间的建设,来实现推动长三角城市群的一体化、高质量进展。
以上是一些初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