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动点题型归纳

合集下载

初中数学动点最值问题19大模型+例题详解,彻底解决压轴难题

初中数学动点最值问题19大模型+例题详解,彻底解决压轴难题

动点最值问题永远都是中考最难的压轴类题目,很多同学都反应不知道该怎么下手寻找思路。

其实这类题目的题型有限,全部总结归纳就是这19种,希望同学们对每一种都能掌握技巧,再遇见类似的就能及时找到思路。

PS:可下载电子版打印高清版本,链接文末获取!
1、将军饮马模型(对称点模型)
2、利用三角形两边差求最值
3、手拉手全等取最值
4、手拉手相似取最值
5、平移构造平行四边形求最小
6、两点对称勺子型连接两端求最小
7、两点对称折线连两端求最小
8、时钟模型,中点两定边求最小值
9、时钟模型,相似两定边求最小值
10、转化构造两定边求最值
11、面积转化法求最值
12、相似转化法求最值
13、相似系数化一法求最值
14、三角函数化一求最值
15、轨迹最值
16、三动点的垂直三角形
17、旋转最值
18、隐圆最值-定角动弦
19、隐圆最值-动角定弦。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动点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动点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动点问题1.题目描述:给定平面直角坐标系上两个点A、B的坐标,以及一辆汽车从原点出发沿x轴行驶,求汽车到达离A点最近、离B点最近和距离两点和最短的位置坐标。

解题思路:根据勾股定理,可以求出汽车到达任意位置与A、B两点的距离,进而判断哪个位置离A、B最近,哪个位置距离两点和最短。

最终画出图像,标出所求位置的坐标。

2.题目描述:给定平面直角坐标系上三个点A、C和O,满足一定条件,求动点P、Q在规定时间内的运动,以及点F、G、E在特定条件下的运动情况。

解题思路: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可以求出点A、C、O的坐标,以及三角形ODP、ODQ的面积。

然后根据P、Q的速度和时间,求出它们的运动轨迹。

对于点F、G、E,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可以求出它们的坐标,进而分析它们的运动情况。

3.题目描述:给定平面直角坐标系上一个长方形ABCD的两个顶点坐标,以及一个点P的坐标,求长方形的面积和点P 在一定条件下的伴随点坐标。

解题思路: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可以求出长方形ABCD 的面积。

对于点P的伴随点,可以根据题目所给公式求出其坐标,然后根据题目所要求的点的伴随点,反复使用公式求出所求点的坐标。

2.若点A1的坐标为(a,b),对于任意的正整数n,点An均在x轴上方,则a,b应满足的条件为:对于任意的正整数n,An在x轴上方,即An的纵坐标大于0.因此,对于任意的正整数n,有bn>0.而An是由A1向上移动n个单位得到的,因此有An的纵坐标为b+n。

所以对于任意的正整数n,有b+n>0,即b>-n。

综上所述,a和b的取值范围为a∈R,b>-n。

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中,A(0,1),B(2,0),C(2,1.5).1)求△XXX的面积:设AB向量为a,AC向量为b,则△ABC的面积为|a×b|/2,其中×表示向量的叉积。

因为AB向量为(-2,1),AC向量为(2,0.5),所以|a×b|=|-4-1|=5,因此△ABC的面积为5/2.2)如果在第二象限有一点P(a,0.5),试用a的式子表示四边形ABOP的面积:四边形ABOP的面积等于△ABP的面积加上△AOP的面积。

七年级数学数轴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七年级数学数轴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七年级数学数轴动点问题解题技巧一、数轴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1. 用字母表示动点。

- 在数轴上,设动点表示的数为x,如果已知动点的运动速度v和运动时间t,则经过t时间后,动点表示的数为初始位置加上运动的距离。

如果向左运动,距离为-vt;如果向右运动,距离为vt。

2. 表示两点间的距离。

- 数轴上两点A、B,若A表示的数为a,B表示的数为b,则AB=| a - b|。

3. 分析运动过程中的等量关系。

- 例如相遇问题,两个动点运动的路程之和等于两点间的初始距离;追及问题,快的动点比慢的动点多运动的路程等于两点间的初始距离。

二、题目及解析。

1. 已知数轴上A点表示的数为-5,B点表示的数为3,点P从A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运动,同时点Q从B点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

- 求t秒后点P表示的数。

- 解:点P从A点出发,A点表示的数为-5,向右运动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长度,经过t秒后,运动的距离为2t,所以点P表示的数为-5 + 2t。

- 求t秒后点Q表示的数。

- 解:点Q从B点出发,B点表示的数为3,向左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经过t秒后,运动的距离为-t,所以点Q表示的数为3-t。

- 求t秒后PQ的距离。

- 解:t秒后点P表示的数为-5 + 2t,点Q表示的数为3 - t,则PQ=|(-5 +2t)-(3 - t)|=|-5 + 2t - 3+t|=|3t - 8|。

2. 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1,点B表示的数为-3,点C在点A右侧,且AC = 5。

点M从A点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运动,点N从B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

- 求点C表示的数。

- 解:因为点A表示的数为1,AC = 5,且C在A右侧,所以点C表示的数为1+5 = 6。

- 求t秒后点M表示的数。

- 解:点M从A点出发,A点表示的数为1,向右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经过t秒后,运动的距离为t,所以点M表示的数为1+t。

七年级数学上册动点问题万能公式

七年级数学上册动点问题万能公式

七年级数学上册动点问题万能公式一、概述动点问题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七年级数学上册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学习动点问题时,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公式和方法,以便能够正确地解决各种动点问题。

本文将介绍七年级数学上册动点问题中常用的万能公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知识点。

二、动点问题的基本概念动点问题是指在空间中移动的点的问题,它涉及到时间、速度、距离等概念。

在解决动点问题时,需要通过建立坐标系、列方程等方法来求解。

而在实际应用中,动点问题往往涉及到多个变量,需要进行复杂的计算和推导。

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万能公式和方法,以便能够正确地解决各种动点问题。

三、动点问题万能公式1. 速度的定义在动点问题中,速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速度的定义为:速度=位移/时间。

在解决动点问题时,可以利用速度的定义来建立方程,求解未知数。

2. 平均速度公式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为: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在动点问题中,当需要求解动点的平均速度时,可以利用平均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3. 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位移与速度、时间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位移公式为:位移=速度×时间。

当动点进行匀速直线运动时,可以利用位移公式来求解未知数。

4. 加速度恒定的运动在加速度恒定的运动中,位移与初速度、末速度、加速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位移公式为:位移=初速度×时间+1/2×加速度×时间的平方。

在解决加速度恒定的动点问题时,可以利用位移公式进行计算。

5. 两点间距离公式在动点问题中,当需要求解两个动点之间的距离时,可以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进行计算。

两点间距离公式为:距离=√((x₂-x₁)²+(y₂-y₁)²)。

其中(x₁, y₁)和(x₂, y₂)分别表示两点的坐标,可以通过坐标求解两点之间的距离。

四、动点问题的解题方法在解决动点问题时,需要遵循一定的方法和步骤,以便能够正确地求解问题。

完整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动点问题专题

完整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动点问题专题

完整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动点问题专题七年级上期末动点问题专题1.数轴上的动点问题已知数轴上两点A、B对应的数分别为-1和3,数轴上一动点P对应的数为x。

1) 若点P到点A和点B的距离相等,求点P对应的数。

解:由题意得,PA=PB,即 |x-(-1)|=|x-3|,解得x=1.2) 当点P以每分钟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O点向左运动时,点A以每分钟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点B以每分钟20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问几分钟时点P到点A 和点B的距离相等。

解:设P点向左运动t分钟后到达距离O点x的位置,则A点和B点向左运动5t和20t个单位长度后,分别到达距离O 点-5t和3-20t的位置。

由于PA=PB,因此有:x-(-1+1t)|=|x-3-17t|解得t=2,代入得到x=-1+2t=-3.2.射线上的动点问题如图,在射线OM上有三点A、B、C,满足OA=20cm,AB=60cm,BC=10cm,点P从点O出发,沿OM方向以1cm/s的速度匀速运动,点Q从点C出发在线段CO上向点O 匀速运动(点Q运动到点O时停止运动),两点同时出发。

1) 当PA=2PB时,点Q运动到的位置恰好是线段AB的三等分点,求点Q的运动速度。

解:设Q点向左运动t秒后到达距离O点x的位置,则有:OC-x|=|OP+t|OB-2x|=2|PA-OP-t|AB-3x|=3|PA-OP-t|解得x=10,t=10,因此Q点的运动速度为3cm/s。

2) 若点Q运动速度为3cm/s,经过多长时间P、Q两点相距70cm。

解:设P点向右运动t秒后到达距离O点y的位置,则有:y|=|x+t-20|y|=|60-x-t|解得t=25,因此P、Q两点相距70cm时,P点向右运动了25秒,Q点向左运动了25秒。

3) 当点P运动到线段AB上时,分别取OP和AB的中点E、F,求OB-AP/EF的值。

解:设P点向右运动t秒后到达线段AB上的点E,则有:OE|=|20+t/2|由于AE=40,因此有AP=AE-PE=40-(20+t/2)=60-t/2.又因为OF=FB=30,因此有:OB-AP/EF=2OB/AB-AP/AF=2(20+t)-60/(2OF)=t+1.3.相向而行的动点问题甲、乙物体分别从相距70米的两处同时相向运动。

七年级数学上册线段上动点问题的四种常见类型专题讲解

七年级数学上册线段上动点问题的四种常见类型专题讲解
形,并求出线段MN的长;若改变,请说明理由.
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值为5.
分下面两种情况:
①当点P在A,B两点之间运动时(如图甲),
MN=MP+NP= AP+ BP= AB=5;
1
1
1
2
2
2
②当点P在点A的左侧运动时(如图乙),
MN=NP-MP= 1 BP- 1 AP= 1 AB=5. 综上所述,线段M2N的长度2 不发生2变化,其值为5.
4.知识是用来为人类服务的,我们应该把它们用于 有意义的方面.下面就两个情景作出评判.
情景一:如图①,从教学楼到图书馆,总有少数 同学不走人行道而横穿草坪,这是为什么呢?试 用所学数学知识来说明这个问题.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情景二:如图②,A,B是河流l两旁的两个村庄, 现要在河边修一个抽水站向两村供水,问抽水站 修在什么地方才能使所需的管道最短?请在图中 表示出抽水站点P的位置,并说明你的理由:
返回
类型 3 线段和差倍分关系中的动点问题
3.如图,线段AB=24,动点P从A出发,以2个单位 长度/s的速度沿射线AB运动,M为AP的中点.
(1)出发多少秒后,PB=2AM?
解:设出发t s后,PB=2AM, 则PA=2t,PB=24-2t,AM=t. 所以24-2t=2t,解得t=6. 即出发6 s后,PB=2AM.
设运动时间为y s. 因为PA=2y,AM=PM=y,
PB=2y-24,PN= 1 PB=y-12, 所以①MN=PM-PN2=y-(y-12)=12,
即MN的长度不变,为定值; ②MA+PN=y+y-12=2y-12, 所以MA+PN的值是变化的. 综上所述,①正确,且MN的长度为12.
返回

七年级动点问题大全

七年级动点问题大全

七年级动点问题大全(一)例1:如图,在数轴上A点表示数a,B点表示数b,AB表示A点和B点之间的距离,且a、b满足|a+2|+(b+3a)2=0(1)求A、B两点之间的距离;(2)若在数轴上存在一点C,且AC=2BC,求C点表示的数;(3)若在原点O处放一挡板,一小球甲从点A处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一小球乙从点B处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也向左运动,在碰到挡板后(忽略球的大小,可看作一点)以原来的速度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①分别表示甲、乙两小球到原点的距离(用t表示);①求甲、乙两小球到原点的距离相等时经历的时间.例2:如图,有一数轴原点为O,点A所对应的数是-12,点A沿数轴匀速平移经过原点到达点B.(1)如果OA=OB,那么点B所对应的数是什么?(2)从点A到达点B所用时间是3秒,求该点的运动速度.(3)在(2)的条件下,从点A沿数轴匀速平移经过点K到达点C,所用时间是9秒,且KC=KA,分别求点K和点C所对应的数。

例3动点A从原点出发向数轴负方向运动,同时,动点B也从原点出发向数轴正方向运动,3秒后,两点相距15个单位长度.已知动点A、B的速度比是1:4.(速度单位:单位长度/秒)(1)求出两个动点运动的速度,并在数轴上标出A、B两点从原点出发运动3秒时的位置;(2)若A、B两点从(1)中的位置同时向数轴负方向运动,几秒后原点恰好处在两个动点正中间;(3)在(2)中A、B两点继续同时向数轴负方向运动时,另一动点C同时从B点位置出发向A运动,当遇到A后,立即返回向B点运动,遇到B点后立即返回向A点运动,如此往返,直到B追上A时,C立即停止运动.若点C一直以20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匀速运动,那么点C从开始到停止运动,运动的路程是多少单位长度.例4:已知数轴上两点A、B对应的数分别为-1、3,点P为数轴上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1)若点P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求点P对应的数;(2)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点P到点A、点B的距离之和为6?若存在,请求出x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3)点A、点B分别以2个单位长度/分、1个单位长度/分的速度向右运动,同时点P以6个单位长度/分的速度从O点向左运动.当遇到A时,点P立即以同样的速度向右运动,并不停地往返于点A与点B之间,求当点A与点B重合时,点P所经过的总路程是多少?例5数轴上两个质点A、B所对应的数为-8、4,A、B两点各自以一定的速度在上运动,且A点的运动速度为2个单位/秒.(1)点A、B两点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在原点处相遇,求B点的运动速度;(2)A、B两点以(1)中的速度同时出发,向数轴正方向运动,几秒钟时两者相距6个单位长度;(3)A、B两点以(1)中的速度同时出发,向数轴负方向运动,与此同时,C点从原点出发作同方向的运动,且在运动过程中,始终有CB:CA=1:2,若干秒钟后,C停留在-10处,求此时B点的位置?例6:在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30,点B表示的数是170.(1)求A、B中点所表示的数.(2)一只电子青蛙m,从点B出发,以4个单位每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一只电子青蛙n,从A点出发以6个单位每秒的速度向右运动,假设它们在C点处相遇,求C点所表示的数.(3)两只电子青蛙在C点处相遇后,继续向原来运动的方向运动,当电子青蛙m处在A 点处时,问电子青蛙n处在什么位置?(4)如果电子青蛙m从B点处出发向右运动的同时,电子青蛙n也向右运动,假设它们在D点处相遇,求D点所表示的数例7、已知数轴上有A、B、C三点,分别代表- 24,- 10,10,两只电子蚂蚁甲、乙分别从A、C两点同时相向而行,甲的速度为4个单位/秒。

七年级数学数轴动点题型总结

七年级数学数轴动点题型总结

七年级数学数轴动点题型总结一、知识点梳理1. 数轴的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2. 数轴上的点:表示数对的点叫做坐标点,每个坐标点既对应一个数值。

3. 数轴上的区间: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可以分为正半轴、负半轴、原点、正半轴区间和负半轴区间。

4. 动点的定义:在某一个变化过程中,存在一些变量,其中每两个一个随另一个的变化而变化,且它们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变量为另一个变量的动点。

二、题型总结1. 直线外一点到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例:在数轴上有点A、B、C,点A表示的数为-2,B、C分别表示数为6和-3,则数轴上一点D表示的数是______(用不等式表示)。

分析:当点D在线段AB外时,根据垂线段最短可得到点D到AB两点的距离之和最小;当点D在线段AB内时,则根据数轴的性质得到D在B、C两点之间即可。

解:设点D表示数为x,则当D在线段AB外时,有$|x - ( -2)| \geqslant |x - 6| + |x + 3|$;当D在线段AB内时,有$|x - ( - 2)| \leqslant |x - 6| + |x + 3|$。

故答案为:$- 5 \leqslant x < - 2$或$- 2 < x \leqslant5$。

2. 动点的坐标问题:此类问题主要是通过数轴,考查学生对绝对值、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等知识的掌握情况。

关键是分清题目中的动点是在数轴上运动还是在线段上运动,再根据数轴的性质进行解答。

例:在数轴上有三个点A、B、C,分别表示-4、0、3,一只蚂蚁从点A出发沿数轴向右移动,请画出蚂蚁移动的路径图(用箭头表示),并求出蚂蚁移动的最短距离。

分析:由于点A表示-4,所以在A点的右侧有向线段移动的最短距离为B点到A点的距离减去A点到终点C的距离。

解:由题意可知:A点的坐标为-4,则向右移动的距离为B点到A 点的距离减去A点到终点C的距离。

(完整)七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动点问题专题

(完整)七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动点问题专题

七年级上期末动点问题专题1、已知数轴上两点A、B对应的数分别为-1、3,数轴上一动点P对应的数为x.(1)若点P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求点P对应的数;(2)当点P以每分钟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O点向左运动时,点A以每分钟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点B以每分钟20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问几分钟时点P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2、如图,在射线OM上有三点A、B、C,满足OA=20cm,AB=60cm,BC=10cm(如图所示),点P从点O出发,沿OM方向以1cm/s的速度匀速运动,点Q从点C出发在线段CO上向点O匀速运动(点Q运动到点O时停止运动),两点同时出发.(1)当PA=2PB时,点Q运动到的位置恰好是线段AB的三等分点,求点Q的运动速度.(2)若点Q运动速度为3cm/s,经过多长时间P、Q两点相距70cm.(3)当点P运动到线段AB上时,分别取OP和AB的中点E、F,求OB-AP/EF的值.①3、甲、乙物体分别从相距70米的两处同时相向运动.甲第1分钟走2米,以后每分钟比前1分钟多走1米,乙每分钟走5米.(1)甲、乙开始运动后几分钟相遇?(2)如果甲、乙到达对方起点后立即折返,甲继续每分钟比前1分钟多走1米,乙继续每分钟走5米,那么开始运动几分钟后第二相遇?4、如图,线段AB=20cm.(1)点P沿线段AB自A点向B点以2厘米/秒运动,同时点Q沿线段BA自B点向A点以3厘米/秒运动,几秒钟后,P、Q两点相遇?如图,已知数轴上A、B两点所表示的数分别为-2和8.(1)求线段AB的长;(2)若P为射线BA上的一点(点P不与A、B两点重合,M为PA的中点,N为PB的中点,当点P在射线BA上运动时;MN的长度是否发生改变?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的长;若改变,请说明理由.②③5.已知:如图1,M 是定长线段AB 上一定点,C 、D 两点分别从M 、B 出发以1cm/s 、3cm/s 的速度沿直线BA 向左运动,运动方向如箭头所示(C 在线段AM 上,D 在线段BM 上)(1)若AB=10cm ,当点C 、D 运动了2s ,求AC+MD 的值.(2)若点C 、D 运动时,总有MD=3AC ,直接填空:AM=________ AB .(3)在(2)的条件下,N 是直线AB 上一点,且AN -BN=MN ,求 MNAB 的值.6.如图,P 是定长线段AB 上一点,C 、D 两点分别从P 、B 出发以1cm/s 、2cm/s 的速度沿直线AB 向左运动(C 在线段AP 上,D 在线段BP 上)(1)若C 、D 运动到任一时刻时,总有PD=2AC ,请说明P 点在线段AB 上的位置:(2)在(1)的条件下,Q 是直线AB 上一点,且AQ -BQ=PQ ,求 PQAB 的值.(3)在(1)的条件下,若C 、D 运动5秒后,恰好有 CD=12AB ,此时C 点停止运动,D 点继续运动(D 点在线段PB 上),M 、N 分别是CD 、PD 的中点,下列结论:①PM -PN 的值不变;① MNAB 的值不变,可以说明,只有一个结论是正确的,请你找出正确的结论并求值.7、已知线段AB=m,CD=n,线段CD在直线AB上运动(A在B左侧,C在D左侧),若|m-2n|=-(6-n)2.(1)求线段AB、CD的长;(2)M、N分别为线段AC、BD的中点,若BC=4,求MN;(3)当CD运动到某一时刻时,D点与B点重合,P是线段AB延长线上任意一点,下列两个结论:① PA-PBPC 是定值;① PA+PBPC是定值,请选择正确的一个并加以证明.8、如图,已知数轴上A、B两点所表示的数分别为-2和8.(1)求线段AB的长;(2)若P为射线BA上的一点(点P不与A、B两点重合),M为PA的中点,N为PB的中点,当点P 在射线BA上运动时,线段MN的长度是否发生改变?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的长;若改变,请说明理由.(3)若有理数a、b、c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且d=|a+b|-|-2-b|-|a-2c|-5,试求7(d+2c)2+2(d+2c)-5(d+2c)2-3(d+2c)的值.④⑤ 9、在长方形ABCD 中,AB=CD=10cm 、BC=AD=8cm ,动点P 从A 点出发,沿A①B①C①D 路线运动到D 停止;动点Q 从D 出发,沿D①C①B①A 路线运动到A 停止;若P 、Q 同时出发,点P 速度为1cm∕s ,点Q 速度为2cm∕s ,6s 后P 、Q 同时改变速度,点P 速度变为2cm∕s ,点Q 速度变为1cm∕s .(1)问P 点出发几秒后,P 、Q 两点相遇?(2)当Q 点出发几秒时,点P 点Q 在运动路线上相距的路程为25cm ?10、如图,点C 是线段AB 的中点,点D 、E 分别是线段AC 、CB 的中点.(1)若线段AB=10cm ,求线段AC 和线段DE 的长度;(2)若线段AB=a ,求线段DE 的长度.(3)若甲、乙两点分别从点A 、D 同时出发,沿AB 方向向右运动,若甲、乙两点同时到达B 点,请你写出一组符合条件的甲、乙两点运动的速度.。

七年级上册数学动点问题压轴题

七年级上册数学动点问题压轴题

七年级上册数学动点问题压轴题一、数轴上的动点问题。

1. 已知数轴上A、B两点对应的数分别为 1、3,点P为数轴上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

(1)若点P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求点P对应的数。

解析:因为点P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所以PA = PB。

根据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d=| a b|(d为两点间距离,a、b为两点对应的数),则| x-(-1)|=| x 3|,即| x + 1|=| x-3|。

当x≥3时,x + 1=x 3,方程无解。

当-1时,x + 1=-(x 3),x+1=-x + 3,2x=2,解得x = 1。

当x≤-1时,-(x + 1)=-(x 3),方程无解。

所以点P对应的数为1。

(2)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PA+PB = 5?若存在,请求出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析:根据距离公式PA=| x+1|,PB=| x 3|,则| x + 1|+| x-3| = 5。

当x≥3时,x + 1+x 3=5,2x-2 = 5,2x=7,解得x=(7)/(2)。

当-1时,x + 1-(x 3)=5,x + 1-x + 3=5,4 = 5,方程无解。

当x≤-1时,-(x + 1)-(x 3)=5,-x-1-x + 3 = 5,-2x+2 = 5,-2x=3,解得x=-(3)/(2)。

所以存在点P,x=(7)/(2)或x =-(3)/(2)。

2. 点A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 2,点B对应的数为1,点P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x。

(1)若点P到点A、点B的距离之和为5,求x的值。

解析:由题意得| x-(-2)|+| x 1|=5,即| x + 2|+| x-1| = 5。

当x≥1时,x + 2+x 1=5,2x+1 = 5,2x = 4,解得x = 2。

当-2时,x + 2-(x 1)=5,x + 2-x + 1=5,3 = 5,方程无解。

当x≤-2时,-(x + 2)-(x 1)=5,-x-2-x + 1 = 5,-2x-1 = 5,-2x = 6,解得x=-3。

七年级数学几何动点问题

七年级数学几何动点问题

七年级数学几何动点问题一、点在直线上运动。

题目1: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 - 3,点B表示的数为1,点P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A出发向左运动,同时点Q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B出发向左运动。

设运动时间为t秒。

当t为何值时,点P与点Q重合?当t为何值时,点Q到原点的距离是点P到原点距离的2倍?解析:点P表示的数为-3 - 2t,点Q表示的数为1-4t。

当点P与点Q重合时,-3-2t = 1 - 4t移项得:4t-2t=1 + 32t=4,解得t = 2。

点P到原点的距离为|-3-2t|,点Q到原点的距离为|1-4t|。

由题意得|1 - 4t|=2|- 3-2t|情况一:当1-4t = 2(-3 - 2t)1-4t=-6 - 4t,此方程无解。

情况二:当1-4t=-2(-3 - 2t)1-4t = 6 + 4t移项得:-4t-4t=6 - 1-8t=5,解得t=-(5)/(8)题目2:在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20,点B表示的数为 - 10,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

当t = 5时,求点P表示的数;点P到点A和点B的距离相等时,求t的值。

解析:当t = 5时,点P向左运动的距离为3×5=15点P表示的数为20-15 = 5点P表示的数为20-3t,点P到点A的距离为|20-(20 - 3t)|=3t,点P到点B的距离为|20-3t+ 10|=|30 - 3t|当点P到点A和点B的距离相等时,3t=|30 - 3t|情况一:3t=30 - 3t6t=30,解得t = 5情况二:3t=-(30 - 3t)3t=-30 + 3t,此方程无解。

二、点在三角形边上运动。

题目3:在ABC中,BC = 8,AC = 6,∠ C = 90^∘,点P从点B出发,沿BC方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C运动,点Q从点C出发,沿CA方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A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0)。

(完整版)初中数学动点问题归纳

(完整版)初中数学动点问题归纳

BB动点问题题型方法归纳动态几何特点----问题背景是特殊图形,考查问题也是特殊图形,所以要把握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分析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图形的特性(特殊角、特殊图形的性质、图形的特殊位置。

)动点问题一直是中考热点,近几年考查探究运动中的特殊性: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相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特殊角或 其三角函数、线段或面积的最值。

下面就此问题的常见题型作简单介绍,解题方法、关键给以点拨。

一、三角形边上动点1、(2009年齐齐哈尔市)直线364y x =-+与坐标轴分别交于A B 、两点,动点P Q 、同时从O 点出发,同时到达A 点,运动停止.点Q 沿线段OA 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 位长度,点P 沿路线O →B →A 运动. (1)直接写出A B 、两点的坐标;(2)设点Q 的运动时间为t 秒,OPQ △的面积为S ,求出S 与t 之间 的函数关系式; (3)当485S =时,求出点P 的坐标,并直接写出以点O P Q 、、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的第四个顶点M 的坐标.解:1、A (8,0) B (0,6)2、当0<t <3时,S=t2当3<t <8时,S=3/8(8-t)t提示:第(2)问按点P 到拐点B 所有时间分段分类;第(3)问是分类讨论:已知三定点O 、P 、Q ,探究第四点构成平行四边形时按已知线段身份不同分类-----①OP 为边、OQ 为边,②OP 为边、OQ 为对角线,③OP 为对角线、OQ 为边。

然后画出各类的图形,根据图形性质求顶点坐标。

2、(2009年衡阳市)如图,AB 是⊙O 的直径,弦BC=2cm , ∠ABC=60º.(1)求⊙O 的直径;(2)若D 是AB 延长线上一点,连结CD ,当BD 长为多少时,CD 与⊙O 相切;(3)若动点E 以2cm/s 的速度从A 点出发沿着AB 方向运动,同时动点F 以1cm/s 的速度从B 点出发沿BC 方向运动,设运动时间为)20)((<<t s t ,连结EF ,当t 为何值时,△BEF 为直角三角形.注意:第(3)问按直角位置分类讨论3、(2009重庆綦江)如图,已知抛物线(1)20)y a x a =-+≠经过点(2)A -,0,抛物线的顶点为D ,过O 作射线OM AD ∥.过顶点D 平行于x 轴的直线交射线OM 于点C ,B 在x 轴正半轴上,连结BC . (1)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2)若动点P 从点O 出发,以每秒1个长度单位的速度沿射线OM 运动,设点P 运动的时间为()t s .问当t 为何值时,四边形DAOP 分别为平行四边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3)若OC OB =,动点P 和动点Q 分别从点O 和点B 同时出发,分别以每秒1单位和2个长度单位的速度沿OC 和BO 之停止运动.设它们的运动的时间为t ()s ,连接PQ ,当t 为何值时,四边形BCPQ 的面积最小?并求出最小值及此时PQ 的长. 注意:发现并充分运用特殊角∠DAB=60°当△OPQ 面积最大时,四边形BCPQ 的面积最小。

七年级数学数轴动点问题

七年级数学数轴动点问题

数轴上动点问题解析:掌握技巧
七年级数学数轴动点问题,一般称为“数轴上动点问题”。

这类问题结合了初一的数轴、绝对值、方程等知识,重点在于分类讨论,中点公式以及绝对值与方程。

比如一个经典的问题是:在长方形ABCD中,AB=14cm,AD=8cm,动点P沿AB边从点A开始,向点B以1cm/s的速度运动;动点Q从点D开始沿DA→AB边,向点B以2cm/s的速度运动。

P,Q同时开始运动,当点Q 到达B点时,点P和点Q同时停止运动,用t(s)表示运动的时间。

当点Q在DA边上运动时,t为何值,使AQ=AP?
当t为何值时,AQ+AP等于长方形ABCD周长的?
当t为何值时,点Q能追上点P?
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思路是:
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找到动点在数轴上的位置。

根据已知条件列方程。

如果涉及到两个动点,需要列出两个方程。

解方程得到答案。

需要注意的是,这类问题通常涉及到绝对值和方程的求解,需要熟练掌握绝对值的性质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同时,要善于利用数轴上的中点进行解题,这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技巧。

七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动点问题讲解

七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动点问题讲解

七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动点问题讲解一、动点问题的定义在数学中,动点问题是指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点的位置。

在七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中,动点问题是一个非常基础但重要的概念,它为我们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动点问题可以涉及到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加速度、速度、位移等概念,通过动点问题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并且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实际问题中去。

二、动点问题的分类在七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中,动点问题主要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大类。

直线运动是指点按直线运动的情况,可以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而曲线运动则指的是点按曲线运动的情况,比如圆周运动、抛物线运动等。

这两类动点问题都有各自的特点和解题方法,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进行分析和解题。

三、直线运动问题的讲解在数学教材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直线运动的相关问题。

一个小车以20米/秒的速度匀速行驶,那么在5秒钟内它会走多远?又或者,一个物体以2米/秒^2的加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经过3秒钟它的速度是多少?这类问题都属于直线运动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公式和图像来解决这类问题。

四、曲线运动问题的讲解和直线运动类似,曲线运动问题也是数学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一个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和加速度做抛物线运动,那么在t秒钟内它的位移是多少?对于这类问题,我们需要运用抛物线运动的公式来进行求解,同时也需要理解抛物线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五、动点问题的实际应用除了在数学教材中学习动点问题的知识,动点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我们可以通过动点问题来分析汽车的行驶路线和速度、投放飞行物体的轨迹和速度、天体的运动规律等。

动点问题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数学解题的能力,也可以为我们理解和解释现实世界中的一系列现象提供重要的数学工具。

六、个人观点和理解在学习七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中的动点问题时,我深深感受到了动点问题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通过学习动点问题,我不仅提高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数学培优-数轴上的动点问题专题(一)

七年级数学培优-数轴上的动点问题专题(一)

动点问题专题(一)前言:数轴上的动点问题离不开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为了便于我们对这类问题的分析,不妨先明确以下几个问题:1.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即为这两点所对应的坐标差的,也即用右边的数减去左边的数的差.即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右边点表示的数-左边点表示的数.2.点在数轴上运动时,由于数轴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因此向右运动的速度看作正速度,而向左运动的速度看作负速度,这样在起点的基础上加上点的运动路程就可以直接得到运动后点的坐标。

即一个点表示的数为a ,向左运动b 个单位后表示的数为;向右运动b 个单位后所表示的数为.3.数轴是数形结合的产物,分析数轴上点的运动耍结合图形进行分析.直在数轴上运动形成的路径可看作数轴上线段的和差关系,一、基础能力过关测试1.数轴上表示-5的点离原点的距离是个单位长度,数轴上离原点6个单位长度的点有个,它们表示的数是.2.数轴上的A 点与表示-3的点距离4个单位长度,则A 点表示的数为.3.数轴上A 、B 两点离原点的距离分别为2和3,则AB 间距离是.4.点A 、B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分别是m 、n ,(n 在m 的右边).则AB 间距离是.5.数轴上表示x 和-2的两点间距离是;若︱x +2︱=5,则x =.6.若︱a ︱=︱b ︱,则a 、b 的关系是;若︱x -3︱=︱4-2x ︱,则x =7.若点A 、点B 表示的数分别是-2、6,则AB 的中点为,若点A 、点B 表示的数分别是a 、b ,则AB 的中点为.二、例题解析【例1】如图,动点A 从原点出发向数轴负方向运动,同时动点B 也从原点出发,向数轴正方向运动,A的速度为a 个单位长度/秒,B 的速度为b 个单位长度/秒,且a 、b 满足21(2)352a b -=--(1)求出两个动点运动的速度,并在数轴上标出A 、B 两点从原点出发运动到3秒时的位置;(2)若A 、B 两点在(1)中的位置,在数轴上存在一点C ,且AC =2BC ,求C 点对应的数-15-12-9-6-31512963(3)若A、B两点从(1)中的位置同时按原速度向数轴负方向运动,几秒时,原点恰好在两个动点的正中间;(4)若A、B两点从(1)中的位置同时按原速度向数轴负方向运动,问几秒后点A和点B 相距2个单位长度;(5)若A、B两点从(1)中的位置同时按原速度向数轴负方向运动,同时点C从原点出发,以1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数轴负方向运动,问几秒后点C到点A的距离与到点B的距离相等.【例2】已知数轴上有A、B两点,分别表示的数为-40和20,点A以每秒3个单位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点B以每秒2个单位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t>0).(1)运动开始前,A、B两点的距离为,线段AB的中点M所表示的数为.(2)它们按上述方式运动,A、B两点约经过多少秒会相遇,相遇点所表示的数是什么?(3)当t为多少时,线段AB的中点M表示的数为-5?并直接写出在这一运动过程中点M的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例3】己知如图,数轴上A、B、C三点对应有理数a,b,c.(1)若︱a︱>︱b︱>︱c︱,化简:3︱b-c︱-2︱a+2b︱+︱b+c︱;aC BAb c(2)若ab+c=0,︱a+5︱=7,且点B、A之间的距离与点B、C之间的距离相等,求b的值(3)在(2)的条件下,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点P分别到A、B、C三点的距离之和等于30?若存在,求出点P的数轴上所对应的数;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例4】在数轴上有顺次排列的三点A、B、C,A点表示数a,B点表示数b,C点表示数c,b是最小的正整数,且a、c满足︱a+2︱+(c-7)2=0.(1)a=,b=,c=;(2)若将数轴折叠,使得A点与C点重合,则点B与数表示的点重合;(3)点A、B、C开始在数轴上运动,若点A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B和点C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和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假设t秒钟过后,若点A与点B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点A与点C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C,点B与点C之间的距离表示为BC.则AB =,AC=,BC=.(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4)请问:3BC-2AB的值是否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其值.【例5】如图,点A、B为数轴上两点(A点在负半轴,用数a表示;B点在正半轴,用数B表示)a0b(1)若︱b-a︱=︱3a︱,试求a、b的关系式;(2)在(1)的条件下,Q是线段OB上一点,且AQ –BQ =OQ,求OQ:AB的值;(3)在线段AO上有一点C,OC=4,在线段OB上有一动点D(OD>4),M、N分别是OD、CD 的中点,下列结论:①OM-ON的值不变;②OM+ON的值不变,其中只有一个结论是正确的,请你找出正确的结论,并求值.【例6】已知数轴上有A、B、C三个点,分别表示有理数-24,-10,10,动点P从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终点C移动,设移动时间为t秒.(1)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P到点A和点C的距离:PA=,PC=.(2)当点P运动到B点时,点Q从A点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的速度向C点运动,Q点到达C点后,再立即以相同的速度返回,运动到终点A.在点Q开始运动后,P、Q两点之间的距离能否为2个单位?如果能,请求出此时点P表示的数;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BA0C三、课后练习1、已知:数轴上A、B、C三点对应有理数a、b、c,a、b、c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c︱>︱a︱.(1)化简:︱b-c︱-︱c-3a︱+︱2a+b︱;(2)若︱a+10︱=20,b2=400,c是︱x-3︱-30的最小值,求a、b、c的值;(3)在(2)的条件下,数轴上是否存在一点P,使得P点到C点的距离加上P点到A点的距离减去P点到B点的距离为50,即PC+PA-PB=50,若存在,求出P点在数轴上所对应的数;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c ab2.己知多项式x3-3xy2-4的常数项是a,次数是b.(1)则a=,b=,并将这两数在数轴上所对应的点A、B表示出来;(2)数轴上在B点右边有一点C到A、B两点的距离和为11,求点C在数轴上所对应的数;(3)若A点,B点同时沿数轴向正方向运动,A点的速度是B点速度的2倍,且3秒后,2OA=OB ,求点B 的速度.-5-4-3-2-15432103.已知在数轴点A ,点B 对应的数分别是-2,8,点O 是原点,点C 从A 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右移动,同时点D 从B 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右移动,设移动时间为t 秒,(1)当t 为多少时,;32AC BC=(2)当t 为多少时,线段CD =8;(3)设OC 的中点为M ,在移动过程中,线段DM 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说明理由.lDC B A 4.在数轴上有两点A 与B ,分别对应数-2与6,若在原点O 处放一挡板,一小球甲从点A 处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一小球乙从点B 处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也向左运动,在碰到挡板后(忽略球的大小,可看作一点)以原来的速度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 (秒).(1)分别表示甲、乙两小球到原点的距离(用t 表示)(2)求甲、乙两小球到原点的距离相等时经历的时间.5.如图,已知直线l 有两条可以左右移动的线段:AB =m ,CD =n ,且m ,n 满足︱m -4︱+(n -8)2=0.(1)求线段AB ,CD 的长;(2)线段AB 的中点为M ,线段CD 中点为N ,线段AB 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向右运动,线段CD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也向右运动,若运动6秒后,MN =4,求线段BC 的长;(3)将线段CD 固定不动,线段AB 以每秒4个单位速度向右运动,M 、N 分别为AB 、CD 中点,BC=24,在线段AB 向右运动的某一个时间段t 内,始终有MN +AD 为定值,求出这个定值,并直接写出t 在哪一个时间段内.N MlABC D。

七年级数学动点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数学动点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数学动点知识点归纳在七年级数学学习中,动点是一种非常基础的概念,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概念。

掌握动点的知识点,能够对学习数学有很大的帮助。

本文将对七年级数学动点知识点进行归纳,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

一、定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动点是表示它在坐标系中扫过的区域时,可随意地在这些区域中取任何一个点 P,“P(x,y)”表示动点在任何一瞬间在相应的坐标处的点。

二、动点的分类动点一般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匀速曲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指动点沿着直线运动,且速度不变。

在直线坐标系中,匀速直线运动的表示方法很简单,就是:假设运动起点为(x1, y1),运动向量为(Δx, Δy),运动时间为t,则动点在任意一个时间 t 的坐标为:(x2, y2) = (x1+Δx·t, y1+Δy·t)2.匀速曲线运动匀速曲线运动是指动点沿着曲线运动,速度不变。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匀速曲线运动的表示方法比较复杂。

假设一个曲线运动可以表示为x = x(t)y = y(t)则可以用下列公式确定任何时间 t 下的坐标:(x,y) = (x(t), y(t))三、动点的性质1.运动方向运动方向是指动点在运动中的方向,运动方向一般分为正方向和负方向。

2.位移和位移向量位移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动点从起始位置运动到终止位置的距离。

而位移向量是从起始位置指向终止位置的向量,它描述了动点从起始位置到终止位置的路径。

3.速度和速度向量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动点运动的路程,它是一个标量。

速度向量则是动点运动路线方向上的单位位移向量,它是一个矢量。

4.加速度和加速度向量加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它也是一个矢量。

加速度向量则表示速度向量在单位时间内的变化。

四、动点的运动轨迹动点的运动轨迹是指动点在运动过程中所绘制的曲线。

运动轨迹一般可以分为直线轨迹和曲线轨迹两种。

1.直线轨迹当动点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它所绘制的运动轨迹就是一条直线。

七年级数学上册动点问题

七年级数学上册动点问题

七年级数学上册动点问题七年级数学上册动点问题1、如图,有一数轴原点为O,点A所对应的数是-1 12,点A沿数轴匀速平移经过原点到达点B.〔1〕如果OA=OB,那么点B所对应的数是什么?〔2〕从点A到达点B所用时间是3秒,求该点的运动速度.〔3〕从点A沿数轴匀速平移经过点K到达点C,所用时间是9秒,且KC=KA,分别求点K和点C所对应的数。

2、动点A从原点出发向数轴负方向运动,同时,动点B也从原点出发向数轴正方向运动,3秒后,两点相距15个单位长度.动点A、B的速度比是1:4.〔速度单位:单位长度/秒〕〔1〕求出两个动点运动的速度,并在数轴上标出A、B两点从原点出发运动3秒时的位置;〔2〕假设A、B两点从〔1〕中的位置同时向数轴负方向运动,几秒后原点恰好处在两个动点正中间;〔3〕在〔2〕中A、B两点继续同时向数轴负方向运动时,另一动点C同时从B点位置出发向A运动,当遇到A后,立即返回向B点运动,遇到B点后立即返回向A点运动,如此往返,直到B追上A时,C立即停顿运动.假设点C一直以20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匀速运动,那么点C从开场到停顿运动,运动的路程是多少单位长度.3、数轴上两点A、B对应的数分别为-1、3,点P为数轴上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1〕假设点P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求点P对应的数;〔2〕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点P到点A、点B的距离之和为6?假设存在,请求出x 的值;假设不存在,说明理由;〔3〕点A、点B分别以2个单位长度/分、1个单位长度/分的速度向右运动,同时点P 以6个单位长度/分的速度从O点向左运动.当遇到A时,点P立即以同样的速度向右运动,并不停地往返于点A与点B之间,求当点A与点B重合时,点P所经过的总路程是多少?4、数轴上两个质点A、B所对应的数为-8、4,A、B两点各自以一定的速度在上运动,且A点的运动速度为2个单位/秒.〔1〕点A、B两点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在原点处相遇,求B点的运动速度;〔2〕A、B两点以〔1〕中的速度同时出发,向数轴正方向运动,几秒钟时两者相距6个单位长度;〔3〕A、B两点以〔1〕中的速度同时出发,向数轴负方向运动,与此同时,C点从原点出发作同方向的运动,且在运动过程中,始终有CB:CA=1:2,假设干秒钟后,C停留在-10处,求此时B点的位置?5、在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30,点B表示的数是170.〔1〕求A、B中点所表示的数.〔2〕一只电子青蛙m,从点B出发,以4个单位每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一只电子青蛙n,从A点出发以6个单位每秒的速度向右运动,假设它们在C点处相遇,求C点所表示的数.〔3〕两只电子青蛙在C点处相遇后,继续向原来运动的方向运动,当电子青蛙m处在A点处时,问电子青蛙n处在什么位置?〔4〕如果电子青蛙m从B点处出发向右运动的同时,电子青蛙n也向右运动,假设它们在D点处相遇,求D点所表示的数6、数轴上有A、B、C三点,分别代表—24,—10,10,两只电子蚂蚁甲、乙分别从A、C两点同时①相向而行,甲的速度为4个单位/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数学动点题型归纳
一、直线运动
1.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2.当物体做直线运动时,速度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通常用v表示速度,t表示
时间。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是一个常数,不随时间改变。

但在变速运动中,速度会随时间变化。

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可以用以下方程表示:v = v0 + at,其中v0是初速度,a是加速度。

3.距离与时间的关系
4.在直线运动中,距离是另一个重要的概念。

通常用s表示距离,t表示时间。

距离是速度和时间的乘积。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距离与时间的关系可以用以下方程表示:s = v0t + 1/2at^2。

5.追及问题
6.追及问题是直线运动中的一类常见问题。

两个物体在同一时间出发,沿同
一直线运动,一个在前,一个在后。

后一个物体要追上前一个物体,求所需时间。

这类问题通常用速度和距离的关系来解决。

二、圆周运动
1.速度与角度的关系
2.在圆周运动中,速度与角度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通常用v表示速度,
θ表示角度。

在匀速圆周运动中,速度是一个常数,不随角度改变。

但在变速圆周运动中,速度会随角度变化。

速度与角度的关系可以用以下方程表示:v = rω = r2π/T,其中r是半径,ω是角速度,T是周期。

3.半径与角度的关系
4.在圆周运动中,半径与角度的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通常用r表示半径,
θ表示角度。

在匀速圆周运动中,半径和角度的关系可以用以下方程表示:θ = ωt = 2πt/T,其中ω是角速度,t是时间,T是周期。

5.圆内运动问题在圆内做圆周运动的物体需要满足向心力的条件才能保持做
圆周运动。

向心力是由半径和速度的平方之间的比例关系决定的:F=mv2/r,其中F是向心力,m是物体的质量,v是速度,r是半径。

如果物体的速度过大或者半径过小,向心力不足,物体就会做离心运动;如果物体的速度过小或者半径过大,向心力过大,物体就会做向心运动。

在求解这类问题时需要注意对应物体的质量、速度和半径之间关系的考虑。

三、坐标几何
1.点坐标的确定
2.在坐标几何中,点坐标是一个基本概念。

通常用(x,y)表示一个点的坐标。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x轴和y轴分别表示横坐标和纵坐标。

点坐标的确定需要用到一些几何定理和方程求解方法。

3.直线方程的应用
4.直线方程是坐标几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方程来表示直线的位置和形状。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方程通常用y=kx+b表示,其中k和b是常数,k称为直线的斜率,b称为截距。

直线方程的应用主要涉及到直线的平行、垂直、交点等问题。

5.面积的计算
6.面积是平面图形的一个重要属性,用A表示。

在坐标几何中,面积的计算
需要用到一些数学方法和公式。

例如,对于矩形、三角形等规则图形,可以通过长度、宽度、底和高等参数来计算面积;对于不规则图形,通常需要用到微积分等高级数学方法来求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