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兔DIC实验报告
家兔dic实验报告(范文)
家兔dic实验报告家兔dic实验报告1.启动M ed Lad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
点击Med L ad“文件”菜单“打开配置”,选择“失血性休克”。
2.放血前观察动物各项生理指标,包括一般情况、皮肤粘膜颜色、心率、血压、呼吸、肛温,以及肠系膜微循环状态。
3.打开三通开关,使血液从颈总动脉流入含少量肝素抗凝的50ml注射器内,注意观察血压变化,一直放血使血压(平均动脉压)降至50mmH g,并通过调节注射器内放出的血量,使血压稳定在50mmHg水平15~20min后,观察失血后动物各生理指标和肠系膜微循环的变化。
4. 二次放血至50mm Hg,停止放血,每10分钟记录上述指标,记录3次。
5.回输血液(右旋糖酐溶液)。
观察上述指标。
6.稳定后输入5%碳酸氢钠溶液,观察上述指标。
7.静脉输空气处死家兔。
【注意事项】⒈麻醉深浅要适度,麻醉过浅,动物疼痛,可致神经源性休克;过深则抑制呼吸。
⒉牵拉肠袢要轻,以免引起创伤性休克。
⒊动、静脉导管,事先用肝素充盈,排除空气。
导管插入后,再推入少量的肝素抗凝,防止导管前端堵塞;静脉导管插入后可缓慢滴注生理盐水保持管道通畅。
放血后也应及时往动脉导管内推注肝素。
⒋不能将血液直接倒入输液瓶内,而要顺着瓶壁流下来,以免损伤红细胞。
⒌输液时应注意三通管的使用,输液装置只能单向与静脉导管相通,不能在输液的同时测中心静脉压。
要观察中心静脉压时,需关闭输液通道,使换能器与静脉导管单向相通。
功能学实验家兔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功能学实验家兔实验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应用静脉注射兔脑浸液方法,复制家兔实验性DIC。
通过实验和几项血液学指标的测定及结果分析,了解实验室诊断DIC 的常用方法。
并且联系理论知识加深理解DIC 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二.实验动物未知性别家兔(实验室提供)一只。
三.实验过程1. 家兔于仰卧位固定,颈部剪毛,在颈部皮下注射局麻药1%普鲁卡因约5ml,行局部麻醉。
2. 用剪刀颈部切开皮肤,钝性分离皮下组织,暴露气管后往外侧拉开切口边缘的皮肤及下方的肌肉组织,找到颈动脉并用玻璃分针分离,行颈动脉插管。
3. 第一次采集血标本:预先向10ml离心管中注入0.5ml3.8%枸橼酸钠溶液。
再打开血管夹,从颈动脉插管放血4.5ml,立即反复颠倒混匀(切忌振荡混匀),待离心。
向动脉插管中回推生理盐水,夹好血管夹。
4. 复制DIC 模型:抽取2%兔脑浸出液10ml于注射器中,经耳缘静脉缓慢推注,注入速度为每分钟2ml以下。
同时密切观察家兔反应,如出现呼吸急促,烦动不安,当即停止注射,迅速进行第二次采血。
若注射完后家兔未挣扎,则在注射后计时2min,2min后进行第二次采血。
采血方式与第一次采血相同。
5. 将前后两次所得的抗凝血,经3000rpm离心5min,将上层血浆清液分别吸至两支清洁试管中,切忌吸入细胞成分,并作好标记备用。
其中一支试管吸入0.5ml血浆,另一只试管尽量吸取剩下的血浆。
6.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实验):向吸取0.5ml血浆的两支试管中加入1%鱼精蛋白溶液50μl,轻轻摇匀后,在37℃水浴15min。
取出试管,在灯光下对黑色背景一边晃动试管一边观察,溶液清澈者为阴性,出现絮状沉淀或胶冻状物为阳性。
7. KPTT, PT, TT, FIB实验:剩余两支试管使用凝血仪测定KPTT, PT, TT和FIB,并记录数据。
四.实验药物及器材实验药物:2%兔脑浸出液(临用前配,并在37℃保存),1%普鲁卡因溶液,3.8%枸橼酸钠溶液。
家兔dic实验报告
家兔dic实验报告篇一:功能学实验家兔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功能学实验家兔实验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应用静脉注射兔脑浸液方法,复制家兔实验性 DIC。
通过实验和几项血液学指标的测定及结果分析,了解实验室诊断 DIC 的常用方法。
并且联系理论知识加深理解 DIC 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二.实验动物未知性别家兔(实验室提供)一只。
三.实验过程1.家兔于仰卧位固定,颈部剪毛,在颈部皮下注射局麻药1%普鲁卡因约5ml,行局部麻醉。
2. 用剪刀颈部切开皮肤,钝性分离皮下组织,暴露气管后往外侧拉开切口边缘的皮肤及下方的肌肉组织,找到颈动脉并用玻璃分针分离,行颈动脉插管。
3. 第一次采集血标本:预先向10ml 离心管中注入%枸橼酸钠溶液。
再打开血管夹,从颈动脉插管放血,立即反复颠倒混匀(切忌振荡混匀),待离心。
向动脉插管中回推生理盐水,夹好血管夹。
4. 复制 DIC 模型:抽取 2%兔脑浸出液10ml于注射器中,经耳缘静脉缓慢推注,注入速度为每分钟 2ml以下。
同时密切观察家兔反应,如出现呼吸急促,烦动不安,当即停止注射,迅速进行第二次采血。
若注射完后家兔未挣扎,则在注射后计时2min,2min后进行第二次采血。
采血方式与第一次采血相同。
5. 将前后两次所得的抗凝血,经3000rpm离心5min,将上层血浆清液分别吸至两支清洁试管中,切忌吸入细胞成分,并作好标记备用。
其中一支试管吸入血浆,另一只试管尽量吸取剩下的血浆。
6.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 实验):向吸取血浆的两支试管中加入1%鱼精蛋白溶液50μl,轻轻摇匀后,在37℃水浴15min。
取出试管,在灯光下对黑色背景一边晃动试管一边观察,溶液清澈者为阴性,出现絮状沉淀或胶冻状物为阳性。
7. KPTT, PT, TT, FIB实验:剩余两支试管使用凝血仪测定KPTT, PT, TT 和FIB,并记录数据。
四.实验药物及器材实验药物:2%兔脑浸出液(临用前配,并在37℃保存),1%普鲁卡因溶液,%枸橼酸钠溶液。
家兔血凝实验报告结果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了解家兔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探讨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为临床诊断和疾病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家兔一只2. 实验试剂:凝血酶、生理盐水、EDTA-Na2、抗凝剂、试管、试管架、滴管、毛刷等3. 实验仪器:恒温箱、离心机、显微镜等三、实验方法1. 家兔准备:将家兔进行麻醉,并采取耳缘静脉血,加入抗凝剂进行抗凝处理。
2. 血液分离:将抗凝血液离心,分离出血清。
3. 血液凝固实验:(1)取三支试管,分别标记为A、B、C;(2)向A试管中加入1ml家兔血清,B试管中加入1ml生理盐水,C试管中加入1mlEDTA-Na2溶液;(3)向A、B、C试管中分别加入1滴凝血酶;(4)观察各试管中血液凝固情况。
4. 影响因素实验:(1)温度影响实验:将A、B、C试管分别置于0℃、25℃、45℃的恒温箱中,观察血液凝固情况;(2)pH值影响实验:向A、B、C试管中分别加入1滴1.0M HCl、1.0M NaOH、1.0M磷酸盐缓冲液(pH值约为7.4),观察血液凝固情况;(3)离子强度影响实验:向A、B、C试管中分别加入1滴1.0M NaCl、1.0M KCl、1.0M CaCl2,观察血液凝固情况。
四、实验结果1. 血液凝固实验结果:A试管:血液凝固,形成血凝块;B试管:血液不凝固;C试管:血液凝固,形成血凝块。
2. 影响因素实验结果:(1)温度影响实验:A试管(0℃):血液凝固,但凝固速度较慢;B试管(25℃):血液凝固,凝固速度适中;C试管(45℃):血液凝固,凝固速度较快;(2)pH值影响实验:A试管(1.0M HCl):血液凝固,凝固速度较快;B试管(1.0M NaOH):血液凝固,凝固速度较慢;C试管(1.0M磷酸盐缓冲液):血液凝固,凝固速度适中;(3)离子强度影响实验:A试管(1.0M NaCl):血液凝固,凝固速度较快;B试管(1.0M KCl):血液凝固,凝固速度适中;C试管(1.0M CaCl2):血液凝固,凝固速度较慢。
家兔栓塞实验报告
家兔栓塞实验报告
家兔是一种常见的实验动物,其生理结构与人类相似,因此在医学研究中有着
广泛的应用价值。
本次实验旨在观察家兔在栓塞状态下的生理变化,以期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实验方法:
1. 实验动物,选取健康成年家兔10只,体重在2-3kg之间。
2. 实验分组,将家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只。
3. 实验操作,实验组家兔在麻醉状态下,通过介入手术在肺动脉内插入栓塞物,对照组家兔进行相同手术但不插入栓塞物。
4. 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组家兔插入栓塞物后的生理指标变化,如心率、血压、
呼吸频率等,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
实验结果:
1. 实验组家兔在插入栓塞物后,出现明显的心率增加、血压升高、呼吸频率加
快等生理指标变化,表明栓塞物对家兔心血管系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2. 对照组家兔在手术后生理指标变化较小,与实验组有明显差异。
实验结论:
栓塞状态下,家兔心血管系统会出现明显的生理变化,这为相关心血管疾病的
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同时,本实验结果也提示了栓塞治疗的潜在风险,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来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实验意义:
本次实验结果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为相关医学研究提供了实验数据支持。
同时也提醒临床医生在应用栓塞治疗时需谨慎,避免潜在的风险。
综上所述,本次家兔栓塞实验结果表明,在栓塞状态下家兔心血管系统会出现明显的生理变化,这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
然而,栓塞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希望本次实验结果能够为相关医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为临床医生的治疗决策提供支持。
家兔dic实验报告结果
家兔dic实验报告结果家兔DIC实验报告结果引言:DIC(Diffusion Interference Contrast)是一种显微镜技术,可以观察细胞和组织的细节结构,对于生物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利用家兔作为模型动物,通过DIC技术观察其细胞和组织的结构特征,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实验材料和方法:1. 实验动物:选取健康的家兔作为实验对象,确保其无任何疾病和异常症状。
2. 实验设备:使用DIC显微镜进行观察和拍摄。
3. 实验操作:将家兔进行麻醉后,取得需要观察的组织样本,如皮肤、肌肉等。
实验结果:在本次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了家兔皮肤和肌肉的细胞和组织结构,并记录下了以下结果:1. 皮肤细胞结构:通过DIC显微镜观察,我们发现家兔皮肤细胞呈现出多层排列的结构,表面光滑且具有弹性。
细胞内可见细长的角质颗粒,这些颗粒起到保护皮肤的作用。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皮肤中存在大量的毛囊,这些毛囊与皮肤细胞相互交织,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
2. 肌肉纤维结构:在观察家兔肌肉组织时,我们发现其由众多肌肉纤维组成。
这些肌肉纤维呈现出纵横交错的排列方式,形成了肌肉组织的整体结构。
通过DIC显微镜的高分辨率观察,我们还可以清晰地看到肌肉纤维内部的细小结构,如线粒体和肌原纤维等。
3. 细胞间质结构:除了观察细胞本身的结构外,我们还注意到细胞间质的存在。
细胞间质是细胞外基质的一部分,包括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等。
在家兔组织中,我们观察到细胞间质呈现出丰富的纤维网状结构,这些纤维网状结构不仅支持细胞的形态和功能,还提供了细胞之间的相互联系。
讨论与结论:通过DIC技术的应用,我们成功观察到了家兔皮肤和肌肉组织的细胞和组织结构。
从实验结果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家兔皮肤具有多层排列的结构,细胞内含有角质颗粒,这些结构有助于保护皮肤免受外界环境的伤害。
2. 家兔肌肉组织由纵横交错的肌肉纤维构成,这种排列方式使得肌肉组织具有更强的收缩和伸展能力。
家兔凝血时间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家兔凝血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 掌握家兔凝血时间测定的方法。
3. 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影响家兔凝血时间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凝血是指血液从流动状态转变为不流动状态的过程,主要依赖于凝血系统的参与。
家兔凝血时间是指从血液接触到凝血因子开始,到血液凝固所需的时间。
本实验通过测定家兔凝血时间,了解家兔凝血系统的功能。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家兔1只2. 仪器:手术显微镜、手术刀、剪刀、镊子、止血钳、秒表、试管、试管架、生理盐水、肝素钠、生理盐水浸泡棉签3. 药品:生理盐水、肝素钠四、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准备:将家兔置于实验台上,用手术刀在兔耳背面切开皮肤,暴露血管。
2. 血液采集:用止血钳夹住血管,使血液流入装有生理盐水的试管中,避免血液凝固。
3. 凝血时间测定:将肝素钠加入生理盐水中,制成肝素生理盐水溶液。
用棉签蘸取肝素生理盐水溶液,涂抹在血管切口处,使血液与肝素生理盐水溶液接触。
4. 记录凝血时间:从血液与肝素生理盐水溶液接触开始,用秒表记录血液凝固所需的时间。
五、实验结果1. 家兔凝血时间为(分钟):(填写实验结果)2. 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血液接触肝素生理盐水溶液后,逐渐凝固,形成血凝块。
六、实验分析1. 影响家兔凝血时间的因素:(1)肝素钠浓度:肝素钠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凝血时间。
(2)实验动物个体差异:不同家兔的凝血时间可能存在差异。
(3)实验操作:实验操作不规范可能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
2. 实验结果分析:(1)本实验测得的家兔凝血时间为(分钟),与正常值(分钟)基本一致。
(2)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表明,家兔凝血系统功能正常。
七、实验结论1. 本实验成功测定了家兔的凝血时间,了解到家兔凝血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 实验结果表明,家兔凝血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实验操作需规范。
八、实验改进建议1. 优化实验方案,提高实验准确性。
2. 增加实验动物数量,减小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家兔失血性休克实验报告
病理生理实验报告——家兔失血性休克——【实验目的】1、了解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的复制方法并复制失血性休克的动物模型;2、观察失血性休克时和抢救休克时动物的功能代谢变化及微循环改变;3、了解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探讨失血性休克的发病机理及救治措施。
【实验原理】休克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以机体急性微循环障碍为主要特征,并可导致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失血导致血容量减少,是休克常见的病因。
休克的发生与否取决于失血量和失血速度,当血量锐减(如外伤出血、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超过总血量的20%以上时,极易导致急性循环障碍,组织有效血液灌流量不足,即休克的发生。
根据休克过程中微循环的改变,将休克分为三期:休克早期(微循环缺血期或缺血性缺氧期);休克期(微循环淤血期或淤血性缺氧期);休克晚期(微循环衰竭期或DIC期)。
但依失血程度及快慢的不同,各期持续时间、病理生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均有所不同。
对失血性休克的治疗,首先强调的是止血和补充血容量,以提高有效循环血量、心排血量,改善组织灌流;其次根据休克的不同发展阶段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改善微循环状态。
【实验对象】家兔【实验器材】BL-42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手术器械、输液装置、尿量测定装置、量筒、注射器、针头、20%乌拉坦、1%肝素、1%NA、生理盐水。
【观察指标】动脉血压(BP) mmHg中心静脉压(CVP) cmH2O呼吸(R)频率、幅度尿量(U) ml/10min【实验步骤】1、称重麻醉:(乌拉坦5ml/kg);2、固定备皮:仰卧固定,颈部和腹部剪毛备皮;3、血管分离:颈部正中切口,分离右侧颈外V和左侧颈总A ,穿双线备用;4、荷包缝合:切口部位:下腹部耻骨联合上方3-5cm内,正中切口;5、肝素抗凝:(耳缘V,1ml/kg)排净空气,尽量靠近远心端,回抽有血;了6、血管插管:结扎远心端,夹闭近心端,仅先后顺序不同;7、呼吸装置: 胸腹部正中皮肤呼吸最明显处,穿单线固定,并连于张力传感器;8、 0.01%AD(0.2ml)第一次记录9、复制休克(40mmHg,30min)第二次记录10、注射NA(耳缘注射,1ml/kg)第三次记录11、静脉补液(40~60滴/分)第四次记录【注意事项】1、麻醉深浅要适度,麻醉过浅,动物疼痛,可致神经源性休克;过深则抑制呼吸。
家兔凝血实验报告结论
家兔凝血实验报告结论1. 引言凝血是人体保持血液在血管内循环的重要过程,其中包括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活化和纤维蛋白形成等关键步骤。
这些过程的正常进行对于伤口愈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家兔凝血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探索家兔凝血功能的特点和相关影响因素。
2. 方法2.1. 材料本次实验所用材料包括家兔血液标本、凝血试剂、离心机、显微镜等。
2.2. 实验步骤1. 收集家兔血液标本,避免血液污染。
2. 将血液标本分装到不同试管中,并加入凝血试剂。
3. 在一定时间间隔内观察试管中血液的凝结情况。
4. 使用显微镜观察血液中红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变化。
3. 结果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以下几点现象:1. 家兔血液的凝血时间较短,通常在3-6分钟内形成凝块。
2. 家兔的凝块质地较为坚固,长时间内不易溶解。
3. 家兔血液中血小板的聚集速度较快,并且形成相对致密的血小板凝块。
4. 血小板激活后,会有一些纤维网状物质在血小板凝块上生成,形成半透明的纤维蛋白网。
4. 讨论上述结果表明,家兔具有较好的凝血能力,凝血时间较短且凝块质地坚固。
这种特点可能与家兔本身生理机制的调节有关。
4.1. 血小板活性家兔血液中血小板的快速聚集和形成致密的血小板凝块可能与其血小板活性的增强有关。
血小板活性是指血小板对凝血因子的迅速反应和聚集能力。
家兔的血小板活性较高,这可能与其体内调节因子(如血小板富含的血小板激活因子)的数量或质量有关。
这一特点使得家兔在受伤后能够迅速形成血栓,有效止血。
4.2. 纤维蛋白形成家兔血液中形成纤维蛋白网的能力强,能够迅速在血小板凝块上生成纤维网状物质。
纤维蛋白是细胞外基质的重要组分,具有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
家兔血液中纤维蛋白形成能力强可能与其体内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和激活因子数量有关。
5. 结论通过家兔凝血实验的观察与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家兔血液具有较好的凝血能力,凝血时间短且凝块坚固。
2. 家兔血液中血小板有较高的活性,聚集迅速且形成致密的血小板凝块。
疾病学基础 实验九 DIC
实验九家兔凝血功能和急性DIC的观察一、实验目的1.学习建立急性实验性DIC动物模型的方法。
2.测定DIC模型凝血时间、血压,了解凝血功能。
二、实验内容1.家兔急性DIC模型的复制;2.家兔急性DIC的判定、观察。
三、实验准备【实验动物】成年家兔一只,重2~2.5kg。
【仪器设备】颈部手术器械一套、小试管、气管插管、5cm长塑料插管、5ml注射器,计时钟、BL-410生物信号采集系统、压力换能器、兔解剖台、干净玻片、干净纱布【药品试剂】3%戊巴比妥钠、0.1%肝素、兔脑粉溶液、生理盐水四、实验方法1.实验兔一只,称重。
用3%戊巴比妥钠按1.0ml/kg由耳缘静脉缓慢注入麻醉(每分钟不超过1毫升)。
麻醉后将动物仰卧固定于兔解剖台上,必要时将实验台底面灯开亮作保温用,剪去颈部手术视野的皮毛,常规暴露一侧颈总动脉,在靠近远心端处用眼科剪剪一个“V”字形的切口,将充满生理盐水的动脉插管插入颈总动脉内连接压力换能器,并牢固结扎,备用。
2.连接装置放开动脉夹,降压力换能器来连接到BL-420生物信号采集系统的通道1,设定输入信号为“血压”。
3.模型复制耳缘静脉缓慢注入兔脑粉溶液2ml,复制DIC模型。
4.测定凝血时间在注入兔脑粉溶液前5min,注入兔脑粉后5 min、15min、30min及45min测凝血时间。
方法为:在三通管处用注射器吸取适量血液放于载玻片上,血滴直径约5cm,同时开始计时。
每隔10s用大头针朝一个方向挑拨载玻片上的血滴,待有血丝出现时停止时间,记录凝血时间。
注意吸取血液后推入生理盐水避免血液凝固于插管内。
5.观察血压的变化。
五、注意事项1.本实验中,兔脑粉溶液的制备及注射速度对实验成败影响很大。
在注入兔脑粉浸液的过程中,密切观察动物的呼吸情况,必要时酌情调整注射速度。
2.动物麻醉深浅要适度。
过深会严重抑制呼吸;过浅时动物疼痛挣扎,影响观察结果。
六、观察结果DIC时凝血时间及血压结果给药前5 min给药后5min 15min 30min 45min凝血时间血压(mmHg)七、分析讨论1.观察DIC时凝血时间的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的原因和急性DIC的发病机制。
家兔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家兔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摘要:目的:复制急性实验性DIC动物模型,通过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纤维蛋白原定量、血小板计数所测的几项血液学实验结果,讨论急性DIC的发病机制,并初步了解检查急性DIC的几项血液学的常规方法。
方法:通过给家兔耳缘静脉缓慢注射兔脑粉制作急性实验性DIC动物模型,测定家兔注入兔脑粉前5分钟、注入兔脑粉开始后10分钟及40分钟后3P实验、纤维蛋白原定量和BPC的血液学实验结果并比较。
结果:DIC前后血压、呼吸频率、血小板计数、3P试验、纤维蛋白原定量。
结论:DIC为促凝物质大量入血引发凝血系统被激活,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消耗,继发纤溶系统激活,进而发生出血综合征。
关键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家兔DIC模型;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纤维蛋白原定量;血小板计数前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或血小板被激活,大量可溶性促凝物质入血,弥漫性微血管内血栓形成,继之因凝血因子及血小板被大量消耗及纤维蛋白溶解亢进而发生的出血综合征。
临床上,DIC患者主要表现为出血、休克、脏器功能障碍和贫血。
实验室检查是DIC诊断的一项重要依据,有确诊意义的化验能直接反映凝血酶或纤溶酶活性。
基于此,为了了解DIC的血液学变化和发病机制,初步了解检查急性DIC的几项血液学的常规方法,我组进行了本次实验。
1.实验材料:1.1动物:健康、清洁家兔一只(母,1.95kg,南方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1.2器材:电热恒温水浴箱,秒表,小试管架,5ml试管×8,血细胞计数版,离心机,分光光度计,显微镜,注射器(1ml一支,5ml一支,10ml一支,50ml一支),加样枪,2ml离心管×6,家兔手术台,哺乳动物手术器械,手术线,纱布,粗剪,止血钳,组织剪,眼科剪,眼科镊,动脉夹。
1.3药品和试剂:4%兔脑粉生理盐水浸液,1%硫酸鱼精蛋白液,血小板稀释液,20%乌拉坦,0.1%肝素生理盐水,生理盐水,饱和氯化钠溶液。
家兔dic实验报告结果
家兔dic实验报告结果家兔DIC实验报告结果引言:家兔DIC实验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方法,用于研究家兔血液凝固功能。
DIC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是一种病理性凝血状态,常见于严重感染、创伤、恶性肿瘤等疾病中。
本实验旨在观察家兔DIC发生的过程和相关指标的变化。
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选取30只健康成年家兔,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
2. 实验组处理:将实验组家兔注射一定剂量的内毒素,诱发DIC发生。
3. 对照组处理:对照组家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4. 实验指标测定:在实验开始前、注射内毒素后的不同时间点,采集家兔血液样本,进行相关指标的测定。
实验结果:1. 凝血时间(PT):实验组家兔注射内毒素后,PT明显延长,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长。
对照组家兔的PT基本保持稳定。
2.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实验组家兔注射内毒素后,APTT明显延长,且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
对照组家兔的APTT变化较小。
3. 血小板计数:实验组家兔注射内毒素后,血小板计数逐渐下降,且呈现持续性减少的趋势。
对照组家兔的血小板计数基本保持稳定。
4. 纤维蛋白原(FIB):实验组家兔注射内毒素后,FIB水平逐渐下降,且呈现持续性减少的趋势。
对照组家兔的FIB水平变化较小。
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家兔DIC模型的建立成功:实验组家兔注射内毒素后,PT、APTT延长,血小板计数和FIB水平下降,与DIC的临床特征一致,表明家兔DIC模型的建立成功。
2. 凝血功能受损:DIC是一种病理性凝血状态,实验组家兔注射内毒素后,PT和APTT的延长表明凝血功能受到抑制,血液凝固能力下降。
3. 血小板功能异常:血小板在凝血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实验组家兔血小板计数的持续下降表明血小板功能异常,无法有效参与血液凝固过程。
4. 纤维蛋白原降低:纤维蛋白原是血液凝固的重要物质,实验组家兔FIB水平的持续减少表明凝血因子的合成和释放受到抑制,导致血液凝固功能降低。
家兔失血性休克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的复制方法并复制失血性休克的动物模型;2. 观察失血性休克时和抢救休克时动物的功能代谢变化及微循环改变;3. 了解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探讨失血性休克的发病机理及救治措施。
二、实验原理休克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以机体急性微循环障碍为主要特征,并可导致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失血导致血容量减少,是休克常见的病因。
休克的发生与否取决于失血量和失血速度,当血量锐减(如外伤出血、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超过总血量的20%以上时,极易导致急性循环障碍,组织有效血液灌流量不足,即休克的发生。
根据休克过程中微循环的改变,将休克分为三期:休克早期(微循环缺血期或缺血性缺氧期);休克期(微循环淤血期或淤血性缺氧期);休克晚期(微循环衰竭期或DIC期)。
但依失血程度及快慢的不同,各期持续时间、病理生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均有所不同。
对失血性休克的治疗,首先强调的是止血和补充血容量,以提高有效循环血量、心排血量,改善组织灌流;其次根据休克的不同发展阶段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改善微循环。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动物:家兔2只,体重2.0-2.5kg;2. 仪器:电子秤、血压计、心电图机、呼吸机、手术器械、注射器、针头、生理盐水、肝素钠、阿拉明、多巴胺等。
四、实验方法1. 动物分组:将2只家兔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实验组,B组为对照组。
2. 实验过程:(1)A组:首先对家兔进行麻醉,麻醉成功后,打开胸腔,暴露心脏,用针头刺破心脏,使家兔出现失血性休克。
观察并记录家兔血压、心率、呼吸、微循环等变化。
(2)B组:仅进行麻醉和暴露心脏,不进行失血性休克处理。
3. 休克抢救:(1)首先进行止血,对出血部位进行压迫止血。
(2)补充血容量,通过静脉输液通道输注生理盐水。
(3)应用血管活性药物,阿拉明和多巴胺,观察并记录血压、心率、呼吸、微循环等变化。
4. 实验结束:观察家兔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恢复正常,则实验结束。
家兔失血性休克实验报告
病理生理实验报告——家兔失血性休克——2011302280083 潘晴【实验目的】1、了解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的复制方法并复制失血性休克的动物模型;2、观察失血性休克时和抢救休克时动物的功能代谢变化及微循环改变;3、了解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探讨失血性休克的发病机理及救治措施。
【实验原理】休克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以机体急性微循环障碍为主要特征,并可导致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失血导致血容量减少,是休克常见的病因。
休克的发生与否取决于失血量和失血速度,当血量锐减(如外伤出血、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超过总血量的20%以上时,极易导致急性循环障碍,组织有效血液灌流量不足,即休克的发生。
根据休克过程中微循环的改变,将休克分为三期:休克早期(微循环缺血期或缺血性缺氧期);休克期(微循环淤血期或淤血性缺氧期);休克晚期(微循环衰竭期或DIC期)。
但依失血程度及快慢的不同,各期持续时间、病理生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均有所不同。
对失血性休克的治疗,首先强调的是止血和补充血容量,以提高有效循环血量、心排血量,改善组织灌流;其次根据休克的不同发展阶段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改善微循环状态。
【实验对象】家兔【实验器材】BL-42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手术器械、输液装置、尿量测定装置、量筒、注射器、针头、20%乌拉坦、1%肝素、1%NA、生理盐水。
【观察指标】动脉血压(BP) mmHg中心静脉压(CVP) cmH2O呼吸(R)频率、幅度尿量(U) ml/10min【实验步骤】1、称重麻醉:(乌拉坦5ml/kg);2、固定备皮:仰卧固定,颈部和腹部剪毛备皮;3、血管分离:颈部正中切口,分离右侧颈外V和左侧颈总 A ,穿双线备用;4、荷包缝合:切口部位:下腹部耻骨联合上方3-5cm内,正中切口;5、肝素抗凝:(耳缘V,1ml/kg)排净空气,尽量靠近远心端,回抽有血;了6、血管插管:结扎远心端,夹闭近心端,仅先后顺序不同;7、呼吸装置: 胸腹部正中皮肤呼吸最明显处,穿单线固定,并连于张力传感器;8、 0.01%AD(0.2ml)第一次记录9、复制休克(40mmHg,30min)第二次记录10、注射NA(耳缘注射,1ml/kg)第三次记录11、静脉补液(40~60滴/分)第四次记录【注意事项】1、麻醉深浅要适度,麻醉过浅,动物疼痛,可致神经源性休克;过深则抑制呼吸。
机能实验dic
机能实验dic家兔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摘要目的:掌握动物实验常用技术,学习复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动物模型,通过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含量的测定、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等血液学指标的实验结果,进一步探讨DIC的发病机制。
方法:通过给家兔颈静脉缓慢注射4%兔脑粉溶液制作DIC动物模型,使用PcLab数据采集系统采集家兔DIC前后的动脉压、静脉压和脉压等生理指标。
DIC前后分时段采血进行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和3P试验等血液学指标的测定。
结果:通过注射4%兔脑粉溶液制作DIC模型后,家兔的血压、呼吸等生理指标明显下降,血小板的数量和纤维蛋白原含量等血液学指标逐渐降低,3P试验由阴性转化为阳性。
关键词:家兔DIC模型;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3P 试验前言:DIC是在某些严重疾病基础上,由特定诱因引发的复杂病理过程。
致病因子引起人体凝血系统激活、血小板活化、纤维蛋白沉积,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微血栓形成;继之消耗性降低多种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在凝血系统激活的同时,纤溶系统亦可激活,或因凝血启动而致纤溶激活,导致纤溶亢进。
临床上多以出血、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以及血管病性溶血等为突出表现[1]。
实验用兔脑浸液经耳缘静脉注入家兔体内,能复制成家兔实验性DIC,将在动物身上获得的资料和结果与人类疾病表现进行比较与分析,从而阐明DIC的发生机理, 揭示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为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2]。
我们小组通过静注兔脑粉溶液复制DIC 动物模型,并在DIC前后分时段采血进行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和3P试验等血液学指标的测定,以观察DIC前后家兔的血液学变化,从而进一步了解DIC的发病机制。
1.实验材料:1.1动物:家兔1只,体重2.0kg。
1.2一般器械:粗剪刀、止血钳8把、组织剪、眼科剪、眼科颞(弯、直各1把)、组织镊、手术线2条、培养皿、50ml注射器、25ml注射器、10ml注射器、5ml注射器、EP管6个、血细胞计数版、试管8个、注射针头2个、加样枪、枪头若干。
病理生理学实验报告
病理生理学实验报告出血性休克1. 实验目的:制作家兔出血性休克模型,观察出血性休克是的相关生理指标,探讨出血性休克的发病机制。
2. 实验步骤:(1)家兔称重,固定,麻醉(耳缘静脉注射20%乌拉坦,皮下注射2%普鲁卡因2ml),剪毛(2)分离股动脉,颈总动脉(耳缘静脉注射1%肝素1mol/kg,插管排气)(3)在动脉远心端结扎,近心端上动脉夹,在动脉插管 (4)记录 :正常血压:正常角膜反射:正常球结膜充盈度:正常红细胞比例:(5)大量放血15分钟后:血压:降低角膜反射:减弱球结膜充盈度:减少R呼吸加深加快,HR心率:加快红细胞比例:下降讨论:1、在短时间内失血超过机体总血量的25%~30%,超过了机体的代偿能力便会发生失血性休克,可以导致心输出量和平均动脉压快速下降,造成供血不足,微循环紊乱,组织细胞灌流量不足。
2、机体失血后,由于循环血量的减少,可以导致血压的下降和心输出量的减少;由于心输出量的减少和动脉压的下降,可以反射性的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使心率加快;血量的下降导致外周血管的收缩,使组织细胞灌流减少,导致二氧化碳和代谢物质的潴留,使呼吸加深加快、外周皮肤血流减少皮肤苍白;由于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大量的儿茶酚胺类物质的释放,使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毛细血管流体静压下降,使组织液更易回流到血液中,导致血红细胞比下降;总血量下降下降使肾脏灌流量下降,尿量减少,同时由于血压的下降醛固酮和血管升压素的释放使肾的重吸收作用加强,尿量进一步减。
3、(1)纠正酸中毒:由于血液灌流的紊乱,大部分组织的血液灌流减少、缺氧酸性代谢物堆积潴留,可以使血管对儿茶酚胺类物质的敏感性降低,因此首先应纠正酸中毒。
(2)补充血容量:失血性休克其最基本的原因是由于血量的减少导致血液灌流发生了紊乱,因此需要补充血容量。
(3)血管活性物质的使用:总血量的减少,使外周血管收缩,血流灌流减少,因此需要血管活性物质来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
家兔DIC实验报告
实验2 急性DIC实验时间:5月23日【实验目的】1、学习复制急性DIC动物模型的方法。
2、了解实验室诊断DIC的常用方法及其意义。
3、结合实验和血液学指标测定结果,联系理论知识加深理解DIC的病因及发生机制。
【实验对象】家兔1只,雌(未孕)雄均可。
体重~kg。
【药品和试剂】1%普鲁卡因、%枸椽酸钠液、2%兔脑粉浸出液(临用时配制)、饱和氯化钠液、生理盐水、1%鱼精蛋白液。
【实验器材】兔台、哺乳动物手术器械一套(包括手术刀、普通剪刀、眼科剪刀、止血钳)、电热恒温水浴箱、台式离心机、721分光光度计、秒表、刻度离心管(10ml)、试管(13×75mm、15×100mm)、刻度吸管(2ml、5ml)、试管架、微量定量移液器(10µl、50µl、500µl)、橡皮吸球、乳胶滴管、玻片、棉球、纱布、颈动脉插管(硅胶管)2根、动脉夹,注射器。
【实验方法】1、将家兔仰位固定兔台、颈部剪毛、皮下1%普鲁卡因局部浸润麻醉,作正中纵切口(约3~4cm左右),常规暴露一侧颈总动脉,结扎其远心端,近心端用动脉夹夹闭;在结扎线下方剪口插入硅胶管并固定,松夹放血7ml至盛有%枸椽酸钠液2ml的10ml刻度离心管中,立即混匀离心(3000rpm,5分钟),分离血浆,备作纤维蛋白原定量与3P试验。
再松动动脉夹放血2~3滴于洁净玻片上,作凝血时间测定。
2、复制DIC模型:用10ml注射器吸取2%兔脑粉浸液,按3ml/kg的量缓慢(以每分钟2ml的速度为宜)注入家兔耳缘静脉内,同时观察其反应,如出现呼吸急促、躁动不安,即停止注射,速行第二次采血(方法同1),如未出现反应可注射毕后采血。
重复上述各项指标测定。
4、整理并分析实验结果。
【附录】1、凝血时间测定(玻片法):放血2~3滴于洁净玻片上,同时按动秒表,用清洁废针头挑拨血滴,见有明显血丝出现,迅即停表,记录时间。
2、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饱和盐水法):取15×100mm 试管一支,置样本血浆,加入饱和氯化钠溶液,立即混匀,于37℃水浴中孵育3分钟取出,再混匀后以721分光光度计,520nm 滤光板比浊,读取光密度值;以生理盐水替代饱和氯化钠液作同样操作后为空白对照管调零,测出光密度,按下式计算;)/(10005.0dl mg 纤维蛋白原测定管光密度值=⨯ 3、3P 试验:取13×75mm 试管一支,置血浆,加入1%鱼精蛋白液,轻轻摇匀,于37℃水浴中15分钟后取出,于黑色背景下观察,如见絮状沉淀或胶冻状即为阳性,清澈则为阴性。
复制家兔DIC实验
复制家兔DIC实验作者:张小宁程继军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年第28期摘要通过查找文献综合总结家兔DIC实验的实验方法,确定实验方案,进行复制家兔DIC的病理生理实验模型,经过几次实验失败,主要难点就在于给药的速度,如何能保证家兔在实验中存活,通过多次实验改进,总结失败原因,最终确定兔脑粉浓度为2%,注射时间从15min延长至45min,最终实验结果经过检测出现DIC的结果。
关键词弥散性凝血 DIC 兔脑粉中图分类号:R364.1 文献标识码:A1手术操作(1)取2只家兔并称重,分成甲兔和乙兔。
(2)甲兔和乙兔均从耳缘静脉注入3%戊巴比妥钠1ml/kg麻醉,仰卧固定在家兔手术台上。
剪去颈部被毛,沿颈正中做切口,分离皮肤与肌肉。
(3)甲兔从耳缘静脉注射4%兔脑粉生理盐水溶液2ml/kg,15min内注完。
重复上述放血步骤,分离血浆备用。
(4)30min后,重复上述放血步骤,分离血浆备用。
乙兔从耳缘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ml/kg,分别在相应时间点按上述方法取血,分离血浆备用。
(5)DIC指标的检测。
①凝血酶原时间的测定:取血浆0.1ml,放入装有4%兔脑粉0.1ml的小试管内,置于37℃水浴。
随后加入0.025mol/L的氯化钙0.1ml,用秒表计时,轻轻地摇动。
直至溶液停止流动或出现不溶颗粒,记录时间为凝血酶原时间。
重复3次,取平均值。
②凝血酶时间的测定:取被检血浆0.2ml放入小试管中,置于37℃水浴。
加入适当浓度的凝血酶悬液0.2ml,开动秒表,轻轻地摇动。
直至溶液停止流动或出现不溶颗粒,记录时间为凝血酶时间。
重复3次,取平均值。
③3P实验:取被检血浆0.2ml,放入小试管中,加入1%硫酸鱼精蛋白溶液0.1ml。
轻轻摇匀,室温下放置30min。
随后将试管轻轻摇动,有白色纤维或凝块出现的为阳性。
浑浊均匀,无白色纤维的为阴性。
④血小板计数:取血小板稀释液0.38ml,放入小试管中。
家兔dic实验报告结果
家兔dic实验报告结果
Title: 家兔dic实验报告结果
Background:
Diclofenac(dic)是一种常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同时也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兽药。
考虑到二者在环境中的释放,我们进行了实验以研究dic对家兔的影响。
Objective:
评估dic对家兔肝脏、肾脏和血液的影响。
Methods:
18只家兔被随机分为三组,每组6只。
实验组分别接受每天一次0.1mg/kg、0.5mg/kg、1mg/kg的dic,持续14天。
对照组接受等体积的生理盐水。
实验期间,记录家兔的体重和进食量。
在第14天,取样检测其肝脏和肾脏功能指标,包括血清谷草转氨酶
(ALT)、血清谷丙转氨酶(AST)、血肌酐、尿素氮、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
Results:
实验过程中,各组家兔都正常进食和空间行动。
对照组和实验组家兔体重差异不显著。
实验组接受0.5mg/kg和1mg/kg的dic的家兔ALT和AS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0.1mg/kg 组家兔ALT和AST水平无显著性差异。
肌酐和尿素氮浓度在三个实验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也无显著性差异。
Conclusion:
本实验显示,高剂量的dic可对家兔的肝脏功能造成损害。
在环境中,dic的潜在风险应引起广泛重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2 急性DIC实验时间:5月23日【实验目的】1、学习复制急性DIC 动物模型的方法。
2、了解实验室诊断DIC 的常用方法及其意义。
3、结合实验和血液学指标测定结果,联系理论知识加深理解DIC 的病因及发生机制。
【实验对象】家兔1只,雌(未孕)雄均可。
体重 1.5~2.0 kg 。
【药品和试剂】1%普鲁卡因、3.8%枸椽酸钠液、2%兔脑粉浸出液(临用时配制)、饱和氯化钠液、生理盐水、1%鱼精蛋白液。
【实验器材】兔台、哺乳动物手术器械一套(包括手术刀、普通剪刀、眼科剪刀、止血钳)、电热恒温水浴箱、台式离心机、721分光光度计、秒表、刻度离心管(10ml )、试管(13×75mm 、15×100mm )、刻度吸管(2ml 、5ml )、试管架、微量定量移液器(10µl 、50µl 、500µl )、橡皮吸球、乳胶滴管、玻片、棉球、纱布、颈动脉插管(硅胶管)2根、动脉夹,注射器。
【实验方法】1、将家兔仰位固定兔台、颈部剪毛、皮下1%普鲁卡因局部浸润麻醉,作正中纵切口(约3~4cm 左右),常规暴露一侧颈总动脉,结扎其远心端,近心端用动脉夹夹闭;在结扎线下方剪口插入硅胶管并固定,松夹放血7ml 至盛有3.8%枸椽酸钠液2ml 的10ml 刻度离心管中,立即混匀离心(3000rpm ,5分钟),分离血浆,备作纤维蛋白原定量与3P 试验。
再松动动脉夹放血2~3滴于洁净玻片上,作凝血时间测定。
2、复制DIC 模型:用10ml 注射器吸取2%兔脑粉浸液,按3ml/kg 的量缓慢(以每分钟2ml 的速度为宜)注入家兔耳缘静脉内,同时观察其反应,如出现呼吸急促、躁动不安,即停止注射,速行第二次采血(方法同1),如未出现反应可注射毕后采血。
重复上述各项指标测定。
4、整理并分析实验结果。
【附 录】1、凝血时间测定(玻片法):放血2~3滴于洁净玻片上,同时按动秒表,用清洁废针头挑拨血滴,见有明显血丝出现,迅即停表,记录时间。
2、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饱和盐水法):取15×100mm 试管一支,置0.5ml 样本血浆,加入饱和氯化钠溶液4.5ml ,立即混匀,于37℃水浴中孵育3分钟取出,再混匀后以721分光光度计,520nm 滤光板比浊,读取光密度值;以生理盐水替代饱和氯化钠液作同样操作后为空白对照管调零,测出光密度,按下式计算;)/(10005.0dl mg 纤维蛋白原测定管光密度值=⨯ 3、3P 试验:取13×75mm 试管一支,置0.5ml 血浆,加入1%鱼精蛋白液0.05ml ,轻轻摇匀,于37℃水浴中15分钟后取出,于黑色背景下观察,如见絮状沉淀或胶冻状即为阳性,清澈则为阴性。
【实验结果】【讨论】1、家兔实验性DIC 的致病原因:兔脑脊液属于组织因子,大量的兔脑脊液静脉注射后,激活家兔的外源性凝血系统,启动凝血过程,依次激活凝血因子FIX,FVIII,FX 等和凝血酶,从而使血小板聚集,使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促进凝血。
此外,凝血酶反馈性激活FIX,FX,FXI,FXII 等,扩大凝血反应。
此为高凝期,微循环易形成广泛的微血栓。
大量凝血酶的激活和微血栓的形成,大量消耗了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可能继发性激活纤溶系统,造成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不平衡,血液处于消耗性低凝期,有明显出血症状。
DIC 时产生的大量凝血酶和FXIIa 等激活纤溶系统,产生大量纤溶酶,导致纤溶亢进,形成大量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抗凝作用明显,为继发性纤溶亢进,此时出血十分显著。
(厉彬杰)2、CT 测定的原理:新鲜血液离体后,因子被异物表面(玻璃)激活,启动了内源性凝血。
由于血液中含有内源性凝血所需的全部凝血因子、血小板及钙离子,血液则发生凝固。
血液凝固所需时间即为凝血时间(clotting rime ,CT )。
3、由实验结果分析,3.1发生DIC 后,凝血时间变长。
机制:凝血物质被消耗而减少:在DIC 发生、发展过程中,大量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被消耗,使得血液中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F Ⅴ、F Ⅷ、F Ⅹ及血小板明显减少,使凝血过程发生障碍。
纤溶系统激活:血液中F Ⅻ激活的同时,激肽系统也被激活,产生缓激肽酶,使纤溶酶原变成纤溶酶,激活纤溶系统。
纤溶酶除了可使纤维蛋白降解外,还可水解凝血因子,如:F Ⅴ、F Ⅷ、凝血酶、F Ⅻ等,使凝血功能发生障碍,使得凝血时间变长。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形成:在凝血过程中,凝血酶使纤溶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最终形成交联的纤维蛋白多聚体。
纤溶系统激活后,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原,裂解出纤维肽A 和纤维肽B ,余下片段为X 片段,继续被分解为D 片段和Y 片段,Y 片段可继续分解为D 和E 片段。
如果纤维蛋白原先经凝血酶作用为纤维蛋白,纤溶酶再分解纤维蛋白,则可使其分解为X’、Y’、D’、E’及各种二聚体、多聚体等片段。
纤溶酶水解纤维蛋白(原)片段,统称为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 )。
这些片段有明显的抗凝作用,如:X 、Y 、D 组别CT(min) 3P test OD 520nm Fbg(mg/dl) OD 520nm Fbg(mg/dl)正常 注射后 正常 注射后 N 测 D 测 1/ / / / / / / / 21’32 6’18 - - 0.186 372 0.095 190 30’22 1’22 - + 0.205 410 0.093 186 40’55 0’50/1’40 - +++ 0.248 496 0.112/0.116 224/232 51’20 2’20 - +++ 0.120 240 0.102 204 6 0’24 / - - 0.231 462 0.042 84片段可妨碍纤维蛋白单体聚集,Y、E片段有抗凝血酶作用。
此外,多数碎片可与血小板膜结合,降低血小板的黏附、聚集、释放等功能。
3.2发生DIC后,有些组3P实验呈强阳性,有些阳性不强或阴性。
机制:3P试验即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其原理是:鱼精蛋白可与FDP结合,将其加入患者血浆后,血浆中原与FDP结合的纤维蛋白单体与FDP分离后彼此聚合,形成不溶的纤维蛋白多聚体。
在DIC继发性纤溶亢进期,由于纤溶系统激活,产生大量纤溶酶。
纤溶酶大量降解纤维蛋白多聚体,产生大量FDP。
FDP与sFM在血浆中可形成可溶性复合物,不会降解。
加入鱼精蛋白后,可溶性复合物解离,游离出的FM便会相互聚合形成不溶性的肉眼可见的颗粒状、絮状或胶冻状沉淀,因此可观察到阳性反应。
出现阴性结果的原因:由于DIC激活外源性凝血通路,导致大量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单体及多聚体,因此3P实验应该可见沉淀,呈阳性。
到实际上未能观察到阳性反应,可能为采血时家兔已处于DIC中晚期,sFM也在纤溶酶的作用下降解成FDP,而3p实验要求较大分子量的FDP或sFM,因此未能形成沉淀。
3.3发生DIC后,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
机制:在凝血过程中,凝血酶使纤溶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最终形成交联的纤维蛋白多聚体。
纤溶系统激活后,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原,裂解出纤维肽A和纤维肽B,余下片段为X片段,继续被分解为D片段和Y片段,Y片段可继续分解为D和E片段。
如果纤维蛋白原先经凝血酶作用为纤维蛋白,纤溶酶再分解纤维蛋白,则可使其分解为X’、Y’、D’、E’及各种二聚体、多聚体等片段。
纤溶酶水解纤维蛋白(原)片段,统称为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
这些片段有明显的抗凝作用,如:X、Y、D片段可妨碍纤维蛋白单体聚集,Y、E片段有抗凝血酶作用。
此外,多数碎片可与血小板膜结合,降低血小板的黏附、聚集、释放等功能。
DIC晚期,纤溶系统激活后,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原,产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因此,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
4、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分期及治疗:高凝期:又称弥漫性微血栓形成期。
病初,机体的凝血活性增高,以微血栓形成为主要特点,加之血小板的粘附性增高,各脏器微循环可有严重程度不同的微血栓形成。
因此,该期治疗应在于抑制广泛性微血栓形成,防止血小板及各种凝血因子进一步消耗,即治疗以抗凝为主。
消耗性低凝期:该期主要特点为大量凝血因子的持续消耗和血小板的减少,且继发性纤溶功能增强。
因此会出现严重程度不等的出血症状,也可能有休克或某脏器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
该期微血栓形成仍在进行,抗凝治疗仍然非常重要,但因凝血因子的进行性消耗,故应补充血小板和凝血因子。
继发性纤溶亢进期:该期微血栓形成已基本停止,主要特点为继发性纤溶亢进。
大多有严重程度不同的临床出血症状,严重病人有休克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的临床症状。
若临床确认纤溶亢进是出血首要原因,则可适量应用抗纤溶药物,同时,由于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消耗,也应积极补充。
5、DIC的治疗:DIC早期(弥漫性微血栓形成期)以微血栓形成为主,此期治疗目的在于抑制广泛性微血栓形成,防止血小板及各种凝血因子进一步消耗,因此治疗以抗凝为主。
DIC中期(消耗性低凝期)此期微血栓形成仍在进行,抗凝治疗仍然必不可少,但因凝血因子进行性消耗,临床中引发出血情况,故在充分抗凝基础上,应进行补充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替代治疗。
DIC晚期(继发性纤溶亢进期)此期微血栓形成已基本停止,继发性纤溶亢进为主要矛盾。
若临床确认纤溶亢进是出血首要原因,则可适量应用抗纤溶药物,同时,由于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消耗,也应积极补充。
6、实验中出现失误,动脉夹松掉大量出血,导致兔子提前死亡。
实验中出现这种情况时,应立即找到出血原因,如本实验中应重新夹好动脉夹,使实验得以继续进行7、广泛的微血栓形成使回心血量明显减少,加上广泛出血造成的血容量减少等因素,使心输出量减少, 加重微循环障碍而引起休克。
DIC形成过程中产生多种血管活性物质(激肽、补体C3a和C5a),造成微血管平滑肌舒张,通透性增高,回心血量减少。
预防和去除引起DIC的病因是防治DIC的根本措施。
采用扩充血容量、解除血管痉挛等措施及早疏通阻塞的微循环。
在高凝期可应用抗凝药物如肝素、低分子右旋糖酐、阿斯匹林等阻止凝血过程的发动与进行,预防新血栓的形成。
出血倾向十分严重的病人,可输血或补充血小板等凝血物质以及使用纤溶抑制剂。
8、注意事项8.1采血时不得将动脉夹移开,以免放血后不能及时8.2夹闭动脉造成放血过量和失血。
8.3采集抗凝血需掌握好血液:抗凝剂之比例(1:9)并充分混匀(颠倒混匀)。
8.4注射兔脑浸液前,要做好第二次采血的一切准备工作,如换好新的动脉插管(因原来插管内可能已有血栓阻塞),或向导管内注入生理盐水。
8.5注射兔脑浸液是实验成败的关键步骤,要缓慢推注(<2m1/min),同时密切注意家兔反应,如有明显的呼吸急促和躁动不安,应立即放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