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论》原文,译文及鉴赏
留侯论(苏轼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留侯论宋代:苏轼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标签写人、议论、古文观止、散文译文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
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
留侯论(含翻译及内容解读)
张良(?─前189),字子房,韩国贵族之后。秦灭韩后, 他图谋复韩,变卖家财,寻求刺客,制一百二十斤重 的铁椎,在博浪沙与力士刺杀秦始皇,未遂,逃往下 邳pī(今江苏睢宁西北)藏匿。据说在此遇黄石老人, 得《太公兵法》。秦末参加反秦义军,先在刘邦军中 为将,随刘邦先后投项梁,入关中咸阳,又劝刘邦莫 贪恋富贵,屯军霸上,鸿门宴上为刘邦解危。刘邦被 封为汉王后随其入蜀,并让刘邦烧掉栈道,以使项羽 不疑。楚汉战争中,力主刘邦联合彭越、英布等人, 劝刘邦满足韩信要求,以使他效力,反对复立六国的 主张,主张追击项羽,莫放虎归山,这一切保证了刘 邦在楚汉战争中的胜利。西汉建立后,张良因功被封 为留侯。高祖死后八年,张良也因长期为病所困而卒。
第一段文本分析:
第一段提出了本文的论题,用一个“字”概 括? 忍!!! 第一段总领全文,提出论题“忍”字。通过 “匹夫”和“大勇者”形成对比阐述“忍” 与“勇”的关系。
第2节: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 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 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 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试:考验。所以:用来„„的。见:同“现”,表现。 圣贤:形容词作名词,圣人,贤人。相与:互相。 义:道理。过:错。意:目的,用意。 译:张良在圯上接受一位老人赠送兵书,这件事确实很 怪诞。然而怎么能知道不是秦代隐居的君子特意出来 考验张良的呢?看老人用来略微显露他心思的言语, 都是圣人、贤人相互告诫的道理。可是世人不明白, 把圯上老人看作鬼怪,也太错了。而且老人的用意就 不是向张良授书。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 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 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 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 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可爱:可贵(古今异义)。 为„„谋:去做(谋划)„„那样的谋略。 特:只。鲜:少。腆:厚,没有礼貌的样子。 折:使动,使„„折服。就:成就。 译:贵族子弟,不愿死于盗贼之中。这是为什么?这就是他们 懂得生命的可贵,不值得在同盗贼相斗中死去。张良这样出 类拔萃的人才,不像伊尹和姜太公那样去深谋远虑,却只想 采用荆轲与聂政那样行刺的小计谋,以致在侥幸中才保存性 命,这正是圯上那位老人为他感到深深惋惜的地方。因此, 故意用高傲无礼的方法,来重重地使他折服,他如果能够忍 受下去,才可能真正成就一番大事业。(他真的忍受下来了) 所以(老人)说:“这年轻人是可以教好的!”
留侯论的赏析
留侯论的赏析留侯论的赏析《留侯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
下面是爱汇网店铺给大家整理的留侯论的赏析,供大家参阅!留侯论的原文赏析宋代:苏轼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留侯论的赏析译文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
《留侯论》原文及欣赏
《留侯论》原文及欣赏《留侯论》这篇文章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张良圯下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下面就是小编跟大家分享一篇《留侯论》原文及欣赏,欢迎大家阅读!《留侯论》原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留侯论原文翻译文赏析注释作者苏轼
留侯论作者:苏轼朝代:宋类型:文留侯论【原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留侯论【翻译文】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
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
《留侯论》文言文翻译
《留侯论》文言文翻译《留侯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留侯论》文言文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留侯论》原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留侯论》翻译/译文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
苏轼留侯论原文及翻译
苏轼留侯论原文及翻译【原文】人而无情于臣,不可留也。
人而无情于土,不可留也。
人而无情于民,不可留也。
三者不备者,不可以为留侯矣。
臣者,令则行之,禁则止之,功则赏之,罪则罚之。
民之所安者,所信者,所亲者,主之。
然则主欲长保其国而安其民者,欲可以持天下而一也,不能无臣之情,三者之备。
天下之士以善为美,以能为贵,有道之者为贵;以劳多而惠少,为众人所恶;以勇力无前,坚定果毅,秦人之士为贵。
故士之事主也,皆以不失其所欲者为务焉。
故留侯之所建功立事者有三:一曰效己力以扶世,二曰任众人之难以安之,三曰知主之明也。
夫以己之力扶世,则仁者之所长也,以安众人之难则勇士之所长也,以知主之明,则圣人之所长也。
夫苟非主之所求而欲为之,则是以己之欲而忘主之求,此则不可以求长保也。
如呜呼其所欲而逐臣者,则贤者之心不能乐其身也。
是故交鞍之饰,人莫之怜也,寝兵之事,乡人莫之问也。
故留侯任众人之难以安之者,则名为良臣;知主之明而行之,则名过智士。
名良臣、智士者,则天下之士皆欲得交之。
得而交之者,则天下之士皆与其传也。
【翻译】苏轼的《留侯论》提出了留为侯爵的标准和原则。
在这篇文章中,他强调了统治者对臣民、国土和人民的情感和关怀的重要性。
苏轼认为,统治者对于臣民应该有情感,对国土应该有情感,对人民应该有情感。
如果一个统治者无法从这三个方面兼备,他就无法成为一位留为侯爵的合适人选。
臣民应当遵循统治者的命令行事,遵守禁令,立下功绩就应该受到奖赏,犯罪则应该受到惩罚。
一个统治者如果能够让臣民安心、信任和亲近他,那么他就能够长久地保持国家的安宁,统一天下。
因此,一个统治者不可能没有对臣民的情感和关怀,三者之间应该相辅相成。
在天下,能力和善行被视为美德,有道德修养的人更受人尊重。
勤奋多劳、慷慨施济的人会得到众人的敬重。
而勇敢无畏,坚定果敢的人则在秦国被推崇。
因此,作为一个臣子,最重要的任务是不失去自己的目标。
留为侯爵之所以能够建立功业和事业,是因为他有三种才能:一是通过自己的力量来助推天下的发展;二是承担艰难的任务以安抚人民;三是了解统治者的智慧。
《留侯论》原文、翻译及赏析
《留侯论》原文、翻译及赏析苏轼这篇论文还给读者一个启示,好的素材还要善于运用,即使是文学大家也不能等闲视之,也需要有一个深入分析反复提炼的过程。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留侯论》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留侯论宋代:苏轼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留侯论》原文和翻译
留侯论作者或出处:苏轼原文:古人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
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
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巳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
何哉?其身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人事,故曰:“孺于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
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
高祖忍之,养其全锋以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译文或注释: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超人的节操。
按一般人在生活中,有时会碰上无法忍受的事情。
一个人受到侮辱,拔剑而起,挺身上前搏斗,这并不算是勇敢。
苏轼《留侯论》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苏轼《留侯论》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馀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帝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而愚以为此其所以为子房欤!〔注〕子房受书:见《史记·留侯世家》。
以为鬼物:王充《论衡·自然》引人之说云:“或曰:张良游泗水之上,遇黄石公授太公书,盖天佐汉诛秦,故命令神石为鬼书授人。
留侯论原文-翻译及赏析
留侯论原文|翻译及赏析注释节:节操。
匹夫:普通人。
见辱:受到侮辱。
卒然:突然。
卒,通猝。
所挟持者甚大:谓胸怀广阔,志意高远。
挟持,指抱负。
子房:张良,字子房。
因佐刘邦建立汉朝有功,封留侯。
受书:接受兵书。
书,指《太公兵法》。
圯上:桥上。
老人:指黄石公。
《留侯世家》: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
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父以足受,笑而去。
后老父约见张良于桥上,张良两次迟到,受到老父的责备。
第三次张良夜未半即往,老父喜,送他一部书,说: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下黄石即我矣。
语毕,老父即离去。
次日张良视其书,才知道是《太公兵法》。
隐君子:隐居的高士。
观其:瞧他。
其,指黄石公。
微:略微,隐约。
见:同现。
以为鬼物:因黄石公的事迹较为离奇,语或涉荒诞,故有人认为他是鬼神之类,王充《论衡自然》:或曰张良游泗水之上,遇黄石公,授公书。
盖天佐汉诛秦,故命令神石为鬼书授人。
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谓秦王残杀成性,以刀锯杀人,以鼎镬烹人。
夷灭:灭族。
贲、育:孟贲、夏育,古代著名勇士。
无所复施:无法施展本领。
其势未可乘:谓形势有利于秦,还没有可乘之机。
而逞于一击之间:《史记留侯世家》载秦灭韩,张良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
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
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
其间不能容发:当中差不了一根毛发。
比喻情势危急。
千金之子:富贵人家的子弟。
不死于盗贼:不会死在和贼的拼搏上。
不足以死:不值得因之而死。
伊尹太公之谋:谓安邦定国之谋。
伊尹辅佐汤建立商朝。
吕尚(即太公望)是周武王的开国大臣。
荆柯之计:谓行刺之下策。
荆柯刺秦王与燕政刺杀韩相侠累两事,俱见《史记刺客列传》。
鲜腆:无礼,厚颇。
孺子可教也:谓张良可以教诲。
楚庄王伐郑六句:楚庄王攻克郑国后,郑伯肉祖牵羊以迎,表示屈服。
留侯论(含翻译及内容解读)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 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 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 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 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可爱:可贵(古今异义)。 为……谋:去做(谋划)……那样的谋略。 特:只。鲜:少。腆:厚,没有礼貌的样子。 折:使动,使……折服。就:成就。 译:贵族子弟,不愿死于盗贼之中。这是为什么?这就是他们 懂得生命的可贵,不值得在同盗贼相斗中死去。张良这样出 类拔萃的人才,不像伊尹和姜太公那样去深谋远虑,却只想 采用荆轲与聂政那样行刺的小计谋,以致在侥幸中才保存性 命,这正是圯上那位老人为他感到深深惋惜的地方。因此, 故意用高傲无礼的方法,来重重地使他折服,他如果能够忍 受下去,才可能真正成就一番大事业。(他真的忍受下来了) 所以(老人)说:“这年轻人是可以教好的!”
留侯一生事迹很多,可论者不少,作为 一篇史论,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重点、 有所侧重地选择材料,苏轼则是紧紧围绕题 旨——“忍”。作者在留侯一生丰富的材料 中,只选取了两件最能体现留侯能“忍”的 典型材料,一是圯上老人授书教“忍”,一 是留侯佐高祖定天下并教之以“忍”。前者 是留侯之“忍”的来源,即“得忍”,后者 是留侯之“忍”的历史作用,即“用忍”。
相关背景
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26岁, 在京城经欧阳修推荐参加制科考试,最后仁 宗在崇政殿御试,苏轼入第三等(宋开国以 来,入三等者只有吴育和苏轼两人)。试前, 苏轼献《进策》、《进论》各25篇,系统 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本文是《进论》 的第19篇。 这是一篇进献给皇帝的史论,目的在于应试 求官,向考官和皇帝显示才华,所以写作时 很用力,是苏轼第三段主要表现圯上老人以“忍”
留侯论原文及翻译注释
留侯论原文及翻译注释《留侯论》是中国汉朝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李斯所著的一篇政论文,文中批判了当时的楚国国君楚怀王的昏庸无能,提出了“法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法治”,强调了法律的重要性。
下面是《留侯论》的原文及翻译注释。
原文:昔者楚囚三百余人而齐人来赎之,楚人曰:“寡人贫不能赎,为之奈何?”齐人曰:“子固不能赎,我贫,以我赎之,齐楚之好也。
”楚人许之。
既而齐人欲为后市,楚人弗许。
齐人怒而去,尽杀其囚。
楚人大恨。
後五年,楚人囚齐人三百余人而齐人来赎之,楚人曰:“若寡人之时,子欲为后市,寡人虽不能许,然不却也。
今寡人欲为后市,子弗许,何也?”齐人曰:“楚人杀齐囚,齐杀楚囚,国家相仇,而子欲为后市,非所以弭兵靖让也。
”楚人默然,曰:“善。
”遂杀其囚而与之和。
翻译注释:昔者楚囚三百余人而齐人来赎之,昔者:古时候。
楚囚三百余人:楚国抓住了三百多个囚犯。
而齐人来赎之:然后齐国的人来赎他们。
楚人曰:“寡人贫不能赎,为之奈何?”楚人说:“我很穷,赎不起啊,怎么办?”齐人曰:“子固不能赎,我贫,以我赎之,齐楚之好也。
”齐人说:“你们确实赎不起,我很穷,让我来赎他们,这是齐楚两国的友好。
”楚人许之。
楚人同意了。
既而齐人欲为后市,楚人弗许。
既而:后来,后面。
欲为后市:想要交易。
弗许:不同意。
齐人怒而去,尽杀其囚。
怒而去:生气地离开了。
尽杀其囚:把所有的囚犯都杀了。
楚人大恨。
大恨:非後五年,楚人囚齐人三百余人而齐人来赎之,後五年:五年后。
楚人囚齐人三百余人:楚国抓住了三百多个齐国的人。
而齐人来赎之:齐国的人又来赎他们。
楚人曰:“若寡人之时,子欲为后市,寡人虽不能许,然不却也。
今寡人欲为后市,子弗许,何也?”楚人说:“在我困难的时候,你们想要交易,我虽然不能同意,但也没有拒绝。
现在我想要交易,你们却不同意,为什么呢?”齐人曰:“楚人杀齐囚,齐杀楚囚,国家相仇,而子欲为后市,非所以弭兵靖让也。
”齐人说:“楚国把齐国的囚犯杀了,齐国也把楚国的囚犯杀了,两国都互相仇视,你想要交易,这不是平息战争、化解纷争的好办法。
留侯论原文及翻译
留侯论原文及翻译留侯论是陈寿所著的一篇议论文,出自《三国志·魏书·陈寿传》。
文章以魏文帝曹丕赐给陈寿的“留侯”称号为题,旨在阐述自己的人生观和政治观点,提出了许多有关理想、道德、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思想和看法,是一篇富有启示性和思想性的文艺作品。
以下是留侯论原文及翻译。
原文:天之所予我者一人而已,身之所托焉哉!岂身之长而天之短哉!夫物之情,各以其类存,人之情,寄焉于其身。
物固有所不可以已,人固有所不可为。
苟非著干名而贵利禄,是以失其本心。
岂惟人生之短于物,势亦为物所制,安可得志于天?而今之世,爵禄是以益尊于法度,群下思不慕德,盗贼并起以共利,上下莫肯相主。
朝廷阶级既踰于故制,物价猛起,百姓困弊,人心愁烦。
夫人情不己,物必应之,君臣上下同霑其祸,谁其咎也?吾夙有志于修身齐家,尝能务无私,择不炫华,居不俊雅,每欲有行而恐不合物,有辞而惧不达意。
因习文史,躬修钩深,悉致记闻,并鄙怀所得,于人而优者,观于事而美者,因而明义,因而开怀,自喻有分于五经,而与凡俗殊路也。
然寻晦欲辨,视闻未尝经原。
哀哉,虚心不能明道,无欲不能自强。
故自卫夫德,以处疑惑,抑以经言,生疑未易屏也。
夫自谓明智,而智莫过于识人。
然而履行人自复难。
始闻有信而好其貌,未间过也,卒莫之信;知人之恶而不近,未及远也,卒反中悔。
既失璧,又何人与论?愚意以为口辩者不难,至于开方便之机,以通天下之急。
德行者难,至于自禀其原,以达天下之序。
是以吾虽在陛下左右,不以言事干之。
据欲以自经,却驰名利之路,箕踞文史之门,关厅庙之学,穷精极思,开颜自娱。
本末究竟,知所同异,人事明察,才略应对,固出于我而愈自信。
此是所以畜益德而不改志也。
人之轻我,以我无知也,而我轻人,以人皆知也。
古人曰:“过犹不及”。
夫知过必改,能改则更善。
悔吝有益于事,而无悔则厉于身。
吾自比于童子,蒙师训而喜入于学。
每出机言,或有得失,或有是非,卒然聘谤。
誓对之日,捭阖无遗,以是复起,习以成俗。
《留侯论》原文和翻译
留侯论作者或出处:苏轼原文:古人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
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
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巳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
何哉?其身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人事,故曰:“孺于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
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
高祖忍之,养其全锋以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译文或注释: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超人的节操。
按一般人在生活中,有时会碰上无法忍受的事情。
一个人受到侮辱,拔剑而起,挺身上前搏斗,这并不算是勇敢。
中考文言文《留侯论》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留侯论》全文详细翻译留侯论作者:苏轼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超人的节操。
按一般人在生活中,有时会碰上无法忍受的事情。
一个人受到侮辱,拔剑而起,挺身上前搏斗,这并不算是勇敢。
天下有一种真正勇敢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无缘无故侵犯他也不动怒。
为什么能够这样呢?因为他胸怀大志,目标高远啊。
古人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
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张良从桥上老人手里得到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
但是,谁知那不是秦朝时的一位隐士出来试探他?看那老人用来暗示的意思,都是圣贤用来劝勉与警戒别人的道理。
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真是把事情看偏了。
再说,那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送兵书。
当时韩国已被灭亡,秦朝势力极盛,秦王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
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对于这种滥施淫威,也毫无办法。
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他的威势是不可随便凭借的。
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的气愤,以他个人的力量,用一次猛砸来发泄怨恨,在那时他没有被捕被杀,真是间不容发,危险极了!大富大贵的人,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
张良有超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的深谋远虑,反去学习用荆轲、聂政的手段,仅仅侥幸所以没有死掉,这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痛惜的。
所以那老人故意粗暴傲慢地侮辱他,如果他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这点而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人说:“这个年轻人可以教育了。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
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巳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
《留侯论》原文和翻译
《留侯论》原文和翻译留侯论宋代:苏轼原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圮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
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
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圮上之老人之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做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困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
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毙。
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人,不称其志气。
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留侯论》译文在古代称得上豪杰之士的人,一定具有超越常人的气度和节操。
普通人遇到了难以忍受的事情时,就会拨出剑来,冲上去捞斗,这算不上真正的勇敢。
《留侯论》译文鉴赏
《留侯论》译文鉴赏《留侯论》译文鉴赏《留侯论》宋朝:苏轼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留侯论》古诗简介《留侯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张良圯下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