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张爱玲小说的恐怖电影式镜头-毕业设计开题报告范文
论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心理分析【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题目:论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心理分析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一、选题的背景、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张爱玲文学诞生于上个世纪40年代的沦陷区上海,长期以来,如同她诞生的那段特殊的时间和空间一样,它存在于中国的政治话语体制以外,在香港、台湾及海外华人中延续着生命。
80年代中期以后,张爱玲文学像不死鸟一样飞回故乡上海。
在中国本土再生,被越来越多的读者认识和喜爱。
1995年中秋,张爱玲在海外逝世,大陆“张爱玲热”再度掀起,理论界对张爱玲研究更成为一个热点,变成了“显学”,许多研究专著和传记陆续出版。
女人写女人的女性文学始自“五四”,与丁玲、庐隐等第一代女作家笔下有着一种觉醒了的女性意识的新女性形象不同,张爱玲的《传奇》更注重于女性内审趋向。
她既忠实于她生存的那个时代,几笔便勾勒出由于时局的动荡给予女性的不安和危险感,她又不只限于那个时代,“几千年的历史所造成的生生世世为男性附庸的女性世相被展示得淋漓尽致”,《传奇》中更多地是对女性自身从古老历史代代留传下来的传统意识的根本扬弃和批判。
文学史上美好的女性形象比比皆是,冰心曾吟诵过:“女人是爱的化身”,“爱情是女人生命整个的存在”。
然而,甜美的牧歌、圣洁的女性,在张爱玲的笔下却难觅踪迹。
张爱玲的小说中,既没有缠绵的柔肠,也没有摄人心魄的炽情,更不见魂牵梦萦的纯情和赤诚挚爱的真情。
无论是豪门闺秀、望族小姐,还是寻常人家的女儿,大多数少了女孩的纯洁、天真和浪漫,多了妇人的实际、世故和势利,她们时刻盘算着、算计着得失,这些世俗化的女性与传统标准的女性格格不入。
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女性应该是温顺、善良、驯服、妩媚、聪明、美丽的。
然而,张爱玲笔下的女性,虽然不乏姣美的容貌,但绝非神圣、纯洁,而是或糊涂、或自私、或卑琐、或病态、或兼而有之的有着丑恶灵魂的女性。
对于这些人物,作家没有简单地按传统标准来否定,她在《张爱玲散文全编》中说:“我写的那些人,他们有什么不好我都能够原谅,有时候还有些喜爱,就因为他们存在,他们是真的”。
开题报告《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性》
通过对本命题的研究,探究张爱玲小说悲剧性的根源、内容体现及艺术表现,深入而系统地挖掘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性,并从中体会张爱玲留给世人的“苍凉的启示”。
3.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根据本篇论文的立意和研究方向广泛搜集参考文献,做到论据充足。
(2)归纳总结法,将文献所提供的观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清晰的条理。
6.2012年5月20日-6月5日撰写完成论文中、英文摘要以及英文资料的翻译工作,完成论文装订,最终定稿。
7.2012年6月5日-6月15日熟悉全文内容,草拟答辩提纲,做好答辩准备工作。
综上所述著作,为我们全面研究张爱玲及其作品提供了有益借鉴,许多专著从张爱玲小说的人物分析、艺术分析以及创作心态角度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拟对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性进行分析,主要从悲剧性的根源、悲剧性的内容体现及悲剧性的艺术表现进行全方位分析,以期做出自己的贡献来表达对张爱玲的喜爱与怀念之情。
二、设计(论文)主要内容
第三部分主要研究了张爱玲小说悲剧性的艺术表现。张爱玲通过悲凉意象的运用、凄艳色彩的描绘加之以苍凉音乐的渲染使一件件极其寻常的事件有了悲剧性的诗意之美。
三、设计(研究)方案
1.研究的背景
张爱玲像一朵凄艳的花,以她独特的魅力给世人以“苍凉的启示”。对于张爱玲的研究,从她成名即以开始,至今海内外学者发表众多论文及专著来研究张爱玲的生平及作品。翻开张爱玲的小说,扑面而来的便是震撼人心的苍凉悲剧,这也就很自然地把我的研究视角引向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性。
2.2012年4月12日-16日 根据论文任务书的要求,浏览相关文献资料,构建思路,形成提纲并着手撰写开题报告。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3.2012年4月17日-20日 完成开题报告并上交。
4.2012年4月20日-5月15日按照开题报告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精读,撰写论文初稿,交指导教师审阅。
浅谈张爱玲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开题报告docdeflate
3、论文提纲:
—、张爱玲小说中女性重要人物形象塑造
(一)、《金锁记》中心里畸形的曹七巧。
(二)、《沉香屑——第一炉香》中自甘沉沦的交际花葛薇龙。
(三)、《倾城之恋》中孤注一掷的白流苏。
(四)、《十八春》中自立自强的顾曼桢。
二、小说中女性悲剧产生的原因
(一)特殊的时代。
(二)个人的性格原因。
[2]刘勇、陈婕 《苍凉写就的华美——走进张爱玲的<传奇>》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1月第1版
[3]于青、金宏达 《张爱玲研究资料》 海峡文艺出版社 1994
[4]张爱玲 《流言·自己的文章》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4
[5]张爱玲 《谈女人》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6
[6]杨泽 《阅读张爱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三)女性的社会地位。
三、预期的目标
(一)通过此次研究,我们可以更加了解张爱玲的女性文学。
(二)充分认识个人化的写作使她的作品具有的独特性。
(三)使我们的文学修养得到一定的提升,增强我们的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
4、研究进程计划及时间安排: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5、参考文献目录:
[1]张爱玲 《张爱玲文集》 南海出版社 2005年11月第1版
[7]傅雷 《论张爱玲的小说》 人民出版社 1999
[8]《经典张爱玲—忆胡适之》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
[9]张家平《两种观照-张爱玲与苏青作品比较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
6、指导教师审阅意见:
2、本课题的基本内容简介:
张爱玲(原名张煐),现代作家,1921年生于上海,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传奇》和散文集《流言》,随后,又写有小说《金锁记》、《沉香屑——第一炉香》、《倾城之恋》、《十八春》等作品。张爱玲是一个对人生充满悲剧感的人,她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几乎都是悲剧人物。张爱玲对人生怀有深深的绝望。她写人性,绝少滑入揭发“国民性”的轨道,她有讽刺,但每与社会批判无关。她可以兴致勃勃地描绘都市里的生活,可分明又浸润着难以明言的悲哀。张爱玲笔下的悲剧性女性人物形象更值得我们系统而全面的分析研究。结合张爱玲的作品,运用比较法、分析法、归纳演绎法等手法来分析其女性人物的悲剧色彩,和张爱玲小说中女性重要人物形象塑造,以及小说中女性悲剧产生的原因。通过此次研究,我们可以更加了解张爱玲的女性文学,充分认识个人化的写作使她的作品具有的独特性。使我们的文学修养得到一定的提升,增强我们的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范文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范文毕业设计开题报告范文1一、研究背景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经济持续增长,促进了社会全面进步,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暴雨积涝灾害。
从古至今,暴雨积涝灾害一直是人类难以解决的问题。
近几年,中国的暴雨洪涝灾害愈发严重:“20__年7月12日,哈尔滨多处上演‘水漫金山’”、“20__年7月21日,北京遭遇特大暴雨,导致严重内涝”、“20__年6月18日,到武汉看海”、“20__年深圳6.13特大暴雨”……数量之多,不胜枚举,这些新闻无不说明暴雨洪涝已成为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大多城市的通病。
暴雨积涝灾害对城市水利、农业、交通、工业等方面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不可估量,同时通过人口死亡、疫病爆发等问题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造成的自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程度更是难以估计。
造成城市暴雨积涝灾害的原因主要有气候和城市建设两方面的原因。
从气候角度来说,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水循环产生变化,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导致城市出现暴雨积涝灾害;从城市建设角度来说,主要是城市建筑和硬化面积过大,植被覆盖率过低或者遭到破坏,城市的吸水、存水能力差,其次是排水设施的排水能力不足、重建轻管。
目前,城市针对暴雨积涝灾害采取的工程性措施主要有修建蓄水池、增加排水泵站、加大排水管径、在线蓄水等,这些措施需要占用大量的城市地下空间,投资大,维护困难,废弃后无法回收利用,会产生大量固体废弃物,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其他措施如增加绿化面积也会引起城市用地紧张等问题,浪费城市空间资源。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应用现状LID技术于1990年末发源于美国马里兰州的王子县、西雅图和波特兰,是由马里兰州环境资源署首次提出。
之后经过20多年的发展,LID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广泛应用。
在美国,LID设施的应用还形成了绿色道路、绿色社区等理论和方法;在澳大利亚,LID的应用称为水敏感城市设计;在英国,LID技术应用于城市排水系统,形成了可持续城市排雨水系统;在加拿大,LID和场地设计相结合,形成最优场地设计、保护性设计等;在新西兰的应用称为低影响城市设计与开发。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3篇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3 篇写好开题报告不仅要了解它们的基本结构与写法,还要做好很多基础性工作。
下文是为大家精心搜索整理的3 篇毕业设计的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篇一: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题目:解析张爱玲小说的恐怖电影式镜头本课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研究意义:本课题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对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表现手法的研究主要从小说的电影画面感、电影造型、电影化技巧等角度切入,考察了张爱玲作品对电影艺术手法的借鉴技巧:(1)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画面感:《犹在镜中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感》(何蓓)等;(2)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造型:《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造型》(何文茜)等;(3)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何文茜); 《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倾向》(申载春); 《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手法》(张江元); 《张爱玲小说对电影手法的借鉴》(屈雅红)等;(4) 研究张爱玲小说的死亡意识:李祥伟《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识》等国外研究现状:海外研究对张爱玲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1 阶段1957-1984 年夏志清,唐文标等人对她作品的介绍与评述第 2 阶段1985 年至今,辐射面波及北美等地的华文文学的影响研究分析和评价。
1995年9月后,她在美国辞世后,海外学者多运用西方现代文艺理论来剖析。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研究内容:张爱玲的小说映照了1 个阴阳不分、鬼气森森的世界,恐怖镜头繁复缤纷,在她的作品里以人拟鬼,她笔下的人物均飘荡在凄冷荒凉的宿命轨道上。
本文尝试根据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从场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对张爱玲小说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研究、阐释。
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研究方法:本课题的实行方案、进度及预期效果方案、进度:20XX 年2月20XX年3月中旬:在老师的指导下,拟定写作提纲和开题报告。
浅谈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改编论文
浅谈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改编论文电影和文学是两种不同的媒介,电影和文学又是两种不同的艺术,然而两者通过电影改编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许鞍华执导的《倾城之恋》是首部改编张爱玲小说的电影,虽然影片努力还原小说的场景与情节,但与原著相比,它还是有着很多不足与遗憾。
但作为首部电影改编,正是这些淡淡的遗憾,给予了我们一些别样的启示。
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改编几乎每一部都毁誉参半,这里存在着一些盲点,值得我们深思。
以下是店铺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改编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浅谈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改编全文如下:[摘要] 文学价值越高的小说往往越不容易被改编成电影。
张爱玲的文学作品因其文字辨识度高、注重人物心理描写、故事情节富有传奇色彩,向来被视为“中国最不可改编的作品之一”。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张爱玲在中国文化圈尤其是影视界华丽“复活”。
她的名字成了一块金字招牌,许多电影人纷纷把目光投向对张爱玲小说的改编热潮中。
一、引言张爱玲本人就是一位电影爱好者。
17岁写出生平的第一篇影评后,她对电影的痴迷程度进一步加深。
电影的表现手法也逐步融入她的小说中。
品读张爱玲的小说时,经常会有一种强烈的电影感扑面而来。
张爱玲把小说和电影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浑然天成地融合到了一起,因而张爱玲的小说又被称作“纸上电影”。
表面上看,张爱玲的小说改编成电影,无论怎么演都会精彩,实际上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改编包含了现当代文学、文艺学和电影学等多种学科领域的内容,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跨学科实践过程,其中有许多的视觉影像因素都是很难转换和互译的。
二、张爱玲小说改编的概述当代对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改编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且大部分集中在港台地区。
1984年,许鞍华导演执导的电影《倾城之恋》上映后在当时的文学界和影视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它是张爱玲所著的小说中第一个被改编成电影的。
1994 年,张爱玲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被导演关锦鹏改编成同名电影。
毕业生开题报告研究方法范文3篇
毕业生开题报告研究方法范文3篇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
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
本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毕业生开题报告研究方法范文,仅供参考。
毕业生开题报告研究方法范文篇一:一、选题依据(拟开展研究项目的研究目的、意义)(1)研究目的期待可能性理论产生于二十世纪初的德国,在大陆法系国家的刑法理论中研究探讨的比较多,不过由于我国对期待可能性理论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在许多问题上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统一的意见,直到今天,对期待可能性理论的价值以及理论本身,都没有居绝对优势地位的学说。
虽然对于期待可能性刑法理论上尚争论不休,但其合理意义早已存在于刑事司法实践中,这是不争的事实。
因此本文着重对期待可能性理论进行研究,先简要介绍期待可能性理论的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和形成发展等基础法律问题,再分析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地位和适用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最后在对期待可能性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刑法对期待可能性理论借鉴的一些浅见,希望对立法和理论研究能有所启发。
(2)研究意义期待可能性理论的积极意义在于考虑行为人本身的实际情况,不强人所难,能达到事实上的合理性和实质正义,不给被告人附加多余义务。
因此,通过对期待可能性理论的研究,可以给刑事责任的认定提供人性的标尺,使刑事责任认定更加合乎情理、充满人性,引入期待可能性理论对我国的刑法理论和刑事立法都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并且在刑事司法方面也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对现实许多疑难、争议案件可作出令人信服的阐释,更容易实现我们司法公正与合理的目标。
二、文献综述内容(在充分收集研究主题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问题,找到研究主题的切入点,附主要参考文献)1、期待可能性的概述(1)刘昌强、崔志鑫在《穿越的路径》中主张从狭义上理解期待可能性,认为期待可能性是指仅从行为时的外部情况考虑,期待行为人不为犯罪行为而为其他适法行为的可能性。
《张爱玲作品女性形象问题研究开题报告(含提纲)》
指导教师意见(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创新之处、研究方法可行性等):
必须涉及所要求的理论意义、应用价值、创新之处、研究方法可行性等方面(200字左右);
必须有“同意开题”字样;
必须有教师签名和日期。
开题报告会纪要
时间
地点
与
会
人
员
姓名
职务(职称)
姓名
职务录摘要(学生阐述的主要内容,开题小组所提问题及学生的回答等):
必须写满,包含学生自述和3问3答
论文(设计题)
开题题目(和第一页保持一致)
课题的根据:1)说明本课题的理论、实际意义
2)综述国内外有关本课题的研究动态和自己的见解
开头空两格,字号宋体小四,字数不少于1000字
研究理论与实际意义
理论意义:张爱玲的小说始终坚持女性主义的爱情主题。在她的小说中,充满了女性爱恨交织的描写,而对于社会的传统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张爱玲在小说中被颠覆,即使很难彻底颠覆,张爱玲也会试图不断地与之抗争,这种颠覆和斗争的场景和情节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是司空见惯的。张爱玲的小说以爱情为起点,融入了社会、时代和人性的各方面因素,用她独特的文风,将爱情的悲剧描绘得淋漓尽致。本文分析其作品中表现出女性的弱点,从而呼唤女性人格的完善。张爱玲的小说刻画了我们丰富的女性形象,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女性的痛苦、无助、悲伤和难得的温情,可以极大弥补相关研究的不足。
从文本到荧屏——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改编研究
从文本到荧屏——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改编研究从文本到荧屏——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改编研究摘要: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巨匠之一,其小说作品流传至今备受推崇。
然而,许多人对于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改编却有不同的看法。
本篇报告通过对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改编进行研究,深入探讨了影片与小说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分析了影片改编的优缺点及建议,并提出了未来的展望。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电影改编,联系,差异,优缺点,建议,展望提纲:1. 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改编历史2. 电影与小说之间的联系3. 电影与小说之间的差异4. 电影改编的优点5. 电影改编的缺点6. 如何改进电影改编7. 电影改编对原著的影响8. 在电影改编中如何保持原著精神9. 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改编未来展望论文报告正文:引言电影改编小说自然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小说可谓是人类文化宝库之一,具有冷静而深远的思考,可以激发艺术家的想象力和表现力,而电影则可以让小说中的形象和音乐一同呈现出来。
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如何在电影中展现原著中的精华和情感张爱玲小说是众所周知的,其成就在文学圈中已是名垂青史。
然而,一个人或一个故事在纸上的载体和荧屏上的表现是大相径庭的。
所以,盲目跟随原著制作一部电影是可行的,但并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
面对这一挑战,当然有许多解决方法和建议。
一、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改编历史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改编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30年代,迄今为止共有近百部电影改编自张爱玲的小说。
其中一些影片甚至成为中国电影宝库中的经典之作二、电影与小说之间的联系从基本的角度来看,电影改编小说本质上是将文字转化为影像。
但是,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无论是直接转化还是进行调整,都需要忠实于一定的主题。
相关主题包括文化、历史和社会问题等。
因此,电影改编小说通常会有针对性的调整来适应现代观众的口味和需求。
三、电影与小说之间的差异电影和小说之间最显著的差异包括场景,视角和细节。
1. 场景小说中的场景和背景可以再创造,但在电影中,需要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甚至需要满足观众的审美和心理期望。
摄影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摄影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选题类别:观念摄影题目:《囚》观念摄影《囚》这组作品,我是想用摄影的手法,去揭示现代人,特别是都市人生活及思想中那些被现实束缚住的本性,通过关注一些现实问题,例如住房问题、环境污染、食品问题等,来引起人们对社会环境和生存状态的反思。
陈述选题:1.什么是观念摄影观念摄影是表达摄影者对某一事物观点和思想的摄影形式。
它以将个人观念视觉化为最重要的诉求点。
它是现代艺术的重要分支。
2.观念摄影的主旨观念摄影的主旨在于通过摄影所传递的某种观念,摆脱浅层次无意味纠缠的探索过程,试图通过摄影的媒介,展现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剖析,并且提出一些有意味的话题,引发更多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因此,观念摄影往往不是给出一个答案,而是有多种可能性的指向,让观众自己悟会。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这也符合审美的需求。
3.观念摄影的意义观念摄影的出现颠覆了传统艺术摄影标准不可动摇的地位,提供了摄影揭示当代生活的新的诸多可能性。
观念摄影以其对传统艺术摄影的偏离,反战了摄影艺术的新空间。
正因为观念摄影的新,使得观念摄影不能像传统艺术摄影那样建立起刻板的判断标准,也使得观念摄影更具有实验性。
实验性艺术潜在的决定因素是崭新的生活体验和生命体验,好的艺术永远不会是技术的附庸,而应该是思想与生活的创造者。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1.观念摄影 __在摄影诞生之初,就开始具有“观念”的意识,20世纪中后期,奥斯卡·古斯塔夫·雷兰德的《人生两途》、亨利·佩奇·鲁滨逊的《秋》、《弥留》应该算是观念摄影的最早起源。
观念摄影是源于西方后现代社会并波及全球的一种艺术形式。
在中国,当代摄影领域最早明确出现“观念艺术”(也叫观念主义)是1988年4月28日总第44期的《摄影报》上一篇《我们的作品等待社会的检验》。
中国摄影出版社1991年翻译出版的《美国ICP摄影百科全书》第一次相对完全地介绍了“概念摄影”(conceptual photograph)的概念。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意识(毕业论文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意识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指导教师签名:日期: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摘要张爱玲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种美艳而苍凉的风格,笔触深刻、冷峻,塑造的女性人物总是弥漫着一种悲凉、阴暗的气息,她们蛰居在传统男权的阴影之下,过着悲惨凄凉的生活,这种殊途同归的悲剧命运都源自于张爱玲自己悲剧人生的感悟,在小说中她主要塑造了三种悲剧女性形象:一种是受封建枷锁束缚的女性,一种是物欲与道德挤压下灵魂扭曲的女性,另一种则是由于自身性格缺陷和软弱酿成悲剧的女性。
浅析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毕业论文
绝望的生存状态悲凉的审美情感――浅析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摘要:张爱玲是位富有传奇色彩的现代女作家,又是个彻底的悲情主义者,其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情色彩。
真切体验人生,冷眼旁观世事。
“没有悲壮,只有苍凉”,这就是张爱玲的作品体现出的苍凉。
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笔触叙述一个个洋场悲凉的“传奇”,营造了一个阴气森然的世界。
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曲、变态,在其笔下一览无遗;情爱的虚假、无爱的婚姻、生命的残酷与脆弱,在其作品中处处可见。
她的整个创作渗透着一种悲凉的气息。
关键词:张爱玲创作心态悲凉意味张爱玲是位富有传奇色彩的现代女作家,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当张爱玲还是一位立身于现代中国文坛主流之外,也置身于中国民族战争边缘状态的小女子,但她却以一个女人悲凉彻骨的生命体验和一位惊世才女卓荦超群的艺术风采翩然跃上了乱世之中的现代中国文坛。
张爱玲以她独特的方式,书写了现代都市中的神话和寓言: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一个注定要发生太多变故的时代。
张爱玲一生的才情几乎都为那样的一个时代所挥洒。
在那个“肮脏、复杂、不可理喻的现实中”,张爱玲似一颗彗星划下一道美丽的轨道,在浩淼的宇宙瞬间辉煌而过,留下了《传奇》和《流言》,留下了无尽的论说与回味。
张爱玲是个悲观主义者,由于她悲凉的家庭经历和特定的生活环境,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着一个个悲凉的传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奇异的风景线。
她的整个创作渗透着一种悲凉的阴气。
本文试图通过浅析她的成长环境及创作的心路历程来探讨她作品中的悲剧色彩及小说的美学价值。
一、失落于家庭、时代及战时特定的历史时期,奠定了张爱玲作品的悲剧色彩。
她悲凉地感悟到:人世间没有爱。
家道中落、身世曲折使张爱玲摆脱不了兴亡沧桑之感,从而铸就其创作心态,反映在她的小说中便是寒冷、残缺、伤感的苍凉。
张爱玲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她成长的年代,正是末代贵族彻底衰败的年代,她亲身感受到了她父母两大家庭的没落与瓦解。
浅谈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改编论文
浅谈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改编论文浅谈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改编全文如下:[摘要]文学价值越高的小说往往越不容易被改编成电影。
张爱玲的文学作品因其文字辨识度高、注重人物心理描写、故事情节富有传奇色彩,向来被视为“中国最不可改编的作品之一”。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张爱玲在中国文化圈尤其是影视界华丽“复活”。
她的名字成了一块金字招牌,许多电影人纷纷把目光投向对张爱玲小说的改编热潮中。
一、引言张爱玲本人就是一位电影爱好者。
17岁写出生平的第一篇影评后,她对电影的痴迷程度进一步加深。
电影的表现手法也逐步融入她的小说中。
品读张爱玲的小说时,经常会有一种强烈的电影感扑面而来。
张爱玲把小说和电影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浑然天成地融合到了一起,因而张爱玲的小说又被称作“纸上电影”。
表面上看,张爱玲的小说改编成电影,无论怎么演都会精彩,实际上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改编包含了现当代文学、文艺学和电影学等多种学科领域的内容,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跨学科实践过程,其中有许多的视觉影像因素都是很难转换和互译的。
二、张爱玲小说改编的概述当代对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改编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且大部分集中在港台地区。
1984年,许鞍华导演执导的电影《倾城之恋》上映后在当时的文学界和影视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它是张爱玲所著的小说中第一个被改编成电影的。
1994年,张爱玲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被导演关锦鹏改编成同名电影。
1997年许鞍华导演又把张爱玲的长篇小说《十八春》改变成电影《半生缘》。
2007年由李安导演执导的《色?戒》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荣获金狮奖。
它是由张爱玲所著的一万多字的短篇小说《色?戒》浓缩而成的。
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改编历经20余载,电影人为何钟情于改编张爱玲的小说?从张爱玲的小说出发,把她的小说进行电影改编很有卖点。
因为小说里描写的故事内容具有通俗化、女性化、商业化等符合大众口味的特点。
而且故事的主人公大都是上海没落淑女,故事情节充斥着传奇色彩,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小资情调也迎合了大众的通俗口味,非常适合改编成电影。
中文系毕业开题汇报.doc
中文系毕业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题目、立论依据、研究方案、条件分析、等。
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中文系毕业,欢迎阅读借鉴。
题目:解析张爱玲小说的恐怖电影式镜头1.本课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研究目的:张爱玲与电影有过长期亲密的接触,在小说写作中创造性地化用了电影化技巧,使她的文字组合带有丰富的视像性和表现力。
文本以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为切入口,对张爱玲中短篇小说出现的恐怖电影式镜头进行解析。
试图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研究意义:本文通过对张爱玲中短篇小说出现的恐怖电影式镜头进行解析,试图在体会张爱玲语言的现代性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1种独特的审美方式,从不同的视角解读张爱玲小说的表现手法。
2.本课题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对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表现手法的研究主要从小说的电影画面感、电影造型、电影化技巧等角度切入,考察了张爱玲作品对电影艺术手法的借鉴技巧:(1)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画面感:《犹在镜中--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感》(何蓓)等;(2)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造型:《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造型》(何文茜)等;(3)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何文茜);《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倾向》(申载春);《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手法》(张江元);《张爱玲小说对电影手法的借鉴》(屈雅红)等;(4)研究张爱玲小说的死亡意识:李祥伟《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识》等国外研究现状:海外研究对张爱玲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1957-1984年夏志清,唐文标等人对她作品的介绍与评述第2阶段1985年至今,辐射面波及北美等地的华文文学的影响研究分析和评价.1995年9月后,她在美国辞世后,海外学者多运用西方现代文艺理论来剖析。
3.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研究内容:张爱玲的小说映照了1个阴阳不分、鬼气森森的世界,恐怖镜头繁复缤纷,在她的作品里以人拟鬼,她笔下的人物均飘荡在凄冷荒凉的宿命轨道上。
论张爱玲小说的中国式意趣【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汉语言文学论张爱玲小说的中国式意趣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张爱玲崛起于40年代的上海,其文其人风靡一时。
但随着抗战结束及大陆的变色,她在大陆的绚烂即归于平淡。
60年代以来,张爱玲在香港及海外的声势持续增涨,而在大陆都销声匿迹;时至80年代中期,她几乎一夜之间以“出土文物”姿态,在大陆由黑翻红。
张爱玲被从尘封的历史中发掘出来,一下红遍了中国,从旧作重印到出版文集与传记,乃至于仿效者风起,成为一个难以置信的奇迹。
1995年9月张爱玲悄然逝世,引起的轰动效应,更是史无前例,时隔半个世纪,她的作品再度席卷两岸三地,议论之多,影响之广,无人能及。
关于张爱玲小说的研究,学者注重对其小说的人物形象、创作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的研究,就目前能搜集到的国内外有关张爱玲小说研究的文献,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胡凌芝的《论张爱玲的小说世界》、饶芃子和董仲年的《张爱玲小说艺术论》,偏重于对张爱玲小说结构、语言和风格的分析,同时从张爱玲小说揭示的十里洋场的阴暗面,指出其“反封建”的价值及其对现代都市文学的贡献。
(2)宋家宏的《一级一级的走进没有光的所在》和《张爱玲的“失落者”心态及其创作》、张国祯的《张爱玲启悟小说的人性深层隐秘与人生观照》等探索,张爱玲小说深层的人性内涵,分析了其创作现代性特征。
(3)金宏达的《论<十八春>》、潘学清的《张爱玲家园意识文化内涵解析》、赵宏顺的《论张爱玲小说的错位意识》剖析了张爱玲小说题材的价值、创作心理、文化情结以及艺术特征等方面,提升了张爱玲创作的“结构功能”与价值定位。
(4)黄萍《高压下的病变与疯狂——张爱玲女性形象塑造心理分析》和庄颖超《时代的负荷者——再论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形象》,注重小说人物形象的研究。
然而,对于张爱玲小说中国特点的研究都较少。
张爱玲从小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熟读《红楼梦》、《海上花》等古典名著,这些在她小说中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浅谈张爱玲小说的镜头感
浅谈张爱玲小说的镜头感第一篇:浅谈张爱玲小说的镜头感浅谈张爱玲小说的镜头感接触张爱玲的小说,始于观看那部由黎明、吴倩莲主演的电影《半生缘》。
之后找小说《十八春》来读,边看边又有电影中的镜头不时重现于脑海,无数复杂的感受涌上心头,不禁又一次潸潸落下泪来,心里想这可能是读小说的感觉与“观看”头脑中“镜头”的“亚视觉”合力作用的结果吧。
而后来读过她更多小说后,我才真正讶异了——讶异于张氏小说镜头感之强。
几乎每一篇、每一句都能给读者一个清晰、连续的画面,让读者沉醉于自己“导演”的情境之中。
这样的句子与情节在她的小说中俯拾皆是,只不过有的典型些,有的隐蔽些罢了。
在我看来,《封锁》一篇在这一点比较突出。
一个非常简洁的短篇,展现电车上短暂的一幕,竟可以在读者头脑中形成一段完整的影像。
且不说吕宗桢和吴翠远的“对手戏”有多么逼真可见,就连那个用浑圆嘹亮的嗓子唱“可怜啊可怜!一个人啊没钱!”的山东乞丐、那对“长得颇像兄妹的中年夫妇”等等龙套似的人物,张爱玲也给予了他们足够的“镜头”,让他们在读者眼前动了起来。
还有《金锁记》的一段更是妙绝:那一段写姜家分家后季泽去看七巧,向她倾诉衷肠之后曹七巧的心理活动。
在这里,心理与动作是交替出现的,但以心理为主。
通常,心理活动是最不易用镜头来表现的,电影电视中都要以旁白来弥补这个不足;而这里,读者透过这些文字都几乎能看到七巧的神态、表情。
与此相比,施蛰存的心理小说就有很大区别了。
施蛰存的心理小说是“具有弗洛伊德色彩的心理分析小说”,他的很多心理描写非常出众,但给读者的仅仅是一个平面——头脑中只能响起这些文字的声音,却无法出现一种立体的画面。
我倒是无意“贬低”施老的著作,只是从感性上讲较为偏爱张爱玲。
我更喜欢一种似乎可以触及的感觉。
“镜头感强”毫无疑问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粗略分析一下,我认为有这样几点是不可忽视的:首先是场景的设置。
张爱玲的小说总具有一些时间性的场景,比如雕花的家具、家传的首饰、出嫁时的花袄。
从电影元素的视角来看张爱玲小说的特点
从电影元素的视角来看张爱玲小说的特点导语:张爱玲用高度智慧和精准的手法,把电影元素巧妙地融入到小说的表现之中,使小说独具电影感。
近年来,张爱玲的小说又再度被搬上大屏幕,引发了影评人、文学家、观众等不同群体对其小说中电影特质的思考。
本文并非以张爱玲的电影为主要研究目标,而是尝试从运用电影元素的角度分析张爱玲小说的风格特色,透析电影对张爱玲创作的影响。
她对色彩较为敏感,作品意象丰富华丽。
因此本文着重研究张爱玲小说结合电影元素所呈现的包括从“视觉“、“立体感“、“色彩“等方面的特质与技巧,探讨她如何运用电影的表现手法来丰富小说的表现形式。
一、色彩:小说中的浓墨重彩现代电影常使用高反差、强对比的色彩表达,渲染人物动荡急变的情绪,从而加强影片节奏,造成纵横比较的效果。
因此通过色彩的纵横比较来揭示人物情绪、感情流程,揭示故事的发展环节,成为电影一种有效的艺术手段。
(一)色彩的跨感觉性色彩作为电影艺术的造型手段之一,在张爱玲小说中得到了细致的体现。
张爱玲对色彩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场景的描摹上。
比如在《白玫瑰与红玫瑰》中有这么一段描述:“她穿着一件曳地长袍,是最鲜辣的潮湿的绿色,沾着什么就染绿了。
她略略移动了一步,仿佛她刚才所占有的空气上便留着个绿迹子。
衣服似乎做得太小了,两边迸开一寸半的裂缝,用绿缎带十字交叉一路络了起来,露出里面深粉红的衬裙“。
在这里,张爱玲突破了对色彩的常规感知,把味觉、触觉和视觉等多种感官揉合在一起。
用“鲜辣“形容绿色,大胆别致,但同时又符合“沾什么就染绿了的“语境。
“鲜辣“这词在形容食物方面本身就有极具吸引力的象征,张爱玲通过对绿色这一和谐色彩的描摹,烘托出佟振保初遇王娇蕊时,女主角耐人寻味的素雅。
整个镜头的布局,从整体服饰到移步时空气里的绿迹子,再到粉红的衬裙,从上到下,由表及里,渐渐使人物清晰可现,成为读者心中的电影情节。
(二)服饰的色彩性小说对色彩的另一处运用体现在服饰色泽的选取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张爱玲小说的恐怖电影式镜头-毕业设计开题报告范文2015毕业设计开题报告范文第1篇:汉语言文学毕业设计开题报告范文学生姓名:陈嘉学号:2015101222院(系):中文系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题目:解析张爱玲小说的恐怖电影式镜头指导教师:刘文菊副教授2015年3月27日开题报告填写要求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1、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院、系审查后生效;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教务处统1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可从教务处网址上下载)打印,不能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3、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1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
如2015年4月26日或2015-04-26。
4、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的引注标准要参照《韩山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标准》(韩教字[2015]53号)执行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1、本课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研究目的:张爱玲与电影有过长期亲密的接触,在小说写作中创造性地化用了电影化技巧,使她的文字组合带有丰富的视像性和表现力。
文本以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为切入口,对张爱玲中短篇小说出现的恐怖电影式镜头进行解析。
试图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研究意义:本文通过对张爱玲中短篇小说出现的恐怖电影式镜头进行解析,试图在体会张爱玲语言的现代性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1种独特的审美方式,从不同的视角解读张爱玲小说的表现手法。
2、本课题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对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表现手法的研究主要从小说的电影画面感、电影造型、电影化技巧等角度切入,考察了张爱玲作品对电影艺术手法的借鉴技巧:(1)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画面感:《犹在镜中——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感》(何蓓)等;(2)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造型:《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造型》(何文茜)等;(3)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何文茜);《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倾向》(申载春);《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手法》(张江元);《张爱玲小说对电影手法的借鉴》(屈雅红)等;(4)研究张爱玲小说的死亡意识:李祥伟《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识》等国外研究现状:海外研究对张爱玲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1957-1984年夏志清,唐文标等人对她作品的介绍与评述第2阶段1985年至今,辐射面波及北美等地的华文文学的影响研究分析和评价。
1995年9月后,她在美国辞世后,海外学者多运用西方现代文艺理论来剖析。
3、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研究内容:张爱玲的小说映照了1个阴阳不分、鬼气森森的世界,恐怖镜头繁复缤纷,在她的作品里以人拟鬼,她笔下的人物均飘荡在凄冷荒凉的宿命轨道上。
本文尝试根据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从场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对张爱玲小说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研究、阐释。
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根据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在学术界既有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从张爱玲小说、相关的研究书籍及其评论等出发,分析整理资料,从场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对张爱玲小说当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研究、阐释。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4、本课题的实行方案、进度及预期效果方案、进度:2015年11月—2015年2月初:收集资料。
重读作品,确定论文题目,查阅相关资料。
2015年2月—2015年3月中旬:在老师的指导下,拟定写作提纲和开题报告。
2015年3月—2015年4月:论文修改。
听取老师意见,撰写论文初稿,并交指导老师评审。
2015年4月——:定稿。
预期效果:本文结合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对张爱玲小说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阐释,尝试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5、已查阅参考文献:书籍:1、张爱玲,《张爱玲全集》m。
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15年6月第1版。
2、金宏达,《华丽影沉》c。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5年1月第1版。
3、张新颖,《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m。
北京:3联书店,2001年12月第1版。
4、宋家宏,《走进荒凉——张爱玲的精神家园》m。
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5、李稚田,《第3类时空》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6、吴战垒,《电影欣赏》m。
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
7、陈卫平,《影视艺术鉴赏与评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
8、聂欣如,《类型电影》m。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学术论文:1、何文茜《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5年第5卷第4期第51页。
2、李祥伟《丑趣———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象》,学术论坛,2015年第6期第140页。
3、李祥伟《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识》,广州广播电视大学报,2015年第4期第38页。
4、张江元《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手法》,涪陵师范学院学报,第26卷第4期,第54页。
5、屈雅红《张爱玲小说对电影手法的借鉴》,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6卷第6期,第33页。
6、何文茜《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造型》,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5年02期,第39页。
7、何蓓《犹在镜中—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感》,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0卷第4期第40页。
8、申载春《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倾向》,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19卷第5期第12页。
9、吴晓,封玉屏《电影与张爱玲的散文写作》浙江社会科学报,2015年第1期第204页。
网络资料:1、《恐怖情节心理分析》2、《绽放在暗地里几个唯美的惊惶意象》3、陈文珊《女性?月亮?鬼气——试论《聊斋志异》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指导教师意见指导教师:xxxx年xx月xx日院(系)审查意见院系(公章):xxxx年xx月xx日第2篇:毕业设计开题报告范文一、课题研究背景(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
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
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2、网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
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完善、健全。
如何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时至2000年,教育部批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网络教育学院,但却没有制定出如何保证网络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
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instituteforhighereducationpolicy)于2000年4月也发表了一份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然而,这些文章(报告)也仅仅是描述性的定义网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如何组织评价、如何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
目前,网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1、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网络教学的质量。
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二、课题研究内容(一)研究的主要内容1、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1)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2)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项目化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等3、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方法、步骤与模型的研究4、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5、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总课题下设如下子课题:1、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谢幼如、李克东)2、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邓文新)3、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系统的开发(柯清超)4、web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及支持系统的研究(陈品德)5、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理论的应用研究(余红)(二)课题的研究目标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发相配套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和评价系统软件,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三)预期成果形式1、论文与专著发表有关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一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专著《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
2、电脑软件开发《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和《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制作《网络教学设计》专题教学(学习)网站,建立《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源库。
三、件》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一)研究方法与步骤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