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城市历史文化的再创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视城市历史文化的再创造

无论是已称为今口的城市历史文化,还是将会成为明天的城市历史文化,都有个不断地因时、因地、因人、因需而更替创新的问题,这一城市文化的再创造,必须从战略层面和实施层而上制定出明确的目标、有力的政策和可行的措施。这在我国当前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更新步伐加快的新时期,尤显重要.本文就此提出若干见解,以祈能引起对城市历史文化再创造的重视.

一、缘起

通过先后几批对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地位的确定,向世人昭示了我华夏悠久、深厚而灿烂的城市文明的光彩。与此相应的名城保护的政策与法制的建一设,更是功垂于千秋,利及于当世。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与价值观的确立与提升,无疑地已为今日我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注人了基因性的内涵。

城市的历史文化是在所处时代的民族或地域统领文化在城市的总合表达。城市文化基本上可以分解为:建设文化、习俗文化和学艺文化等三方面。在我国城市文化发展的特定进程中,这三者乃是相互融合,进退互动的结构体.我们所关心的建设文化是习俗文化和学艺文化的载体、投影或容器,或是此两者的显性表达。

历史在前进,城市有兴衰。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的新时期,城市正以空前规模在建设和发展。在当今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城市建设在争相现代化,己定位的历史文化名城不少在经受房地产开发的冲击与压力,保护的防线常常轻易地被冲破;至于一般的城市则更是无所顾忌,不少对旧城大事开发,甚至要以最快速度抹去旧区,以示政绩;新城或新区的建设,往往以开发效益为重,而几乎漠视一切。总之一些名城在退化,城市建设雷同化和“通俗化”的顽向la见显露。

文化名城是一个历史范畴。今日我们既在赞赏往昔的光辉,也在创造着未来的城市文明。21世纪是文化世纪。现代化城市文化的内涵正待不断地更新与充实。城市建设的多元化和多样化趋向,使得城市建设文化也面临不断创新的新阶段。对此,在大声疾呼保护既有历史文化精粹遗存的同时,十分重要的是要重视从城市规划与建设层面,积极参与城市历史文化的再创造,以推进我国城市建设文化的持续发展,使之绽放出更为灿烂的异彩,这应当作为重要的历史使命和现实任务。

二、城市文化生态观

援用文化生态原理,为的是用以考察、评价城市历史文化的演进过程中,城市文化发展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并由此来解释城市文化的变异。

城市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是与所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一些城市之所以成为历史文化名城,就以建设文化方面而言,都反映了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的调谐与适应,以及与社会环境(制度、观念等人文方面)的深层交互作用与选择渐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不断演进,所形成的文化形式与经历的积淀,就表现出该文化的特质。这就是江南水乡城镇的建设同黄土高原建设地景与文化景观迥异的原由.

诚如C.A.Doxiadis在所著的“建设的筑变”一书中提到的:“舆论往往需要传统,但当它要求创造某些事物之时,却又喜欢怀念古老的房屋,而忘记卡索纳(Casona)所说的老式房屋都不是建筑师所创造的,而是时代所创造的”.这里说的“时代”,即是当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用的总和.

研究城市文化生态,不能脱离城市生态的主体,即是人类的地位和创造城市文明的作用.是城市人类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下,所形成的观念文化(如世界观,价值观及审美观等等),以及技术文化(如工艺、技艺、科学等等),为适应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用以创造出民族或地域所特有的建设文化,以致于整个城市的历史文化,正是人类及其社会的活动,创造和推进了城市文化的发展,反过来说,即是城市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在自然本底环境下,

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是社会环境。因此当社会发生变迁(指观念形态、社会结构、生活方式等的变化),必然地导致包括城市建设文化在内的城市文化的变异。

正是这种文化生态和城市生态的机制作用,所谓的城市历史文化,只是一个总合词,它包括所指历史时期中的渐进、反复、更替、突变……等等的生态现象与变动进程。今天我国多数历史文化名城,在建设遗存方面,多以明清、民初遗构为主,这是在自然和社会环境所容许的保存尺度下,最近的历史景观。

应用上述观点来解释今日一些名城的保护,特别是在一些传统居住地区的环境保护,所发生传统物质环境不适应现代化的生活居住方式需要的现象,问题所在不仅在于建筑的功能与设备水平方面,也存在审美观、空间感、环境心理以及社区构成等诸多方面因素,这种冲突且有加剧的趋势.当然我们不能责怪居民,而要求他们对传统的历史的环境要有更多的“文化感悟”,这是由于形成并支持传统建设文化的社会环境本质改变的结果。当今社会正在日趋现代化,这是不可阻挡的,现代生活方式对传统物质容器的不相容性,所出现的“环境困扰”,它的解决一方面要有文化生态的整合性的发展观;另一方面又要有历史文化的价值观,此两者的消长互补和协调处理,需有一个历史的选择过程,同时这个过程本身也是一个文化过程。

三、关于文脉

近年来一些城市的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等,多有强调文脉的承袭,尤其是在一些历史文化名城,更是注重文脉如何延续,而在不断地探索,这是值得赞许和庆幸的。

所谓文脉似乎可以是指一个民族或地域的具有统合与主体地位,且又有一定覆盖力和延伸力的主干文化。文脉也是个历史范畴。

在建设文化方面,通常所说的文脉,更多的是以地方所具有的特质文化映射在建设工程中所约定俗成的规制、形式和设计构思的理念等方面.而这些也是经过长时期的自然与社会选择过程,而逐步形成的。它们可以是具有广域的普遍性.也可以是具有地域的乡土性.

我国悠悠几千年的城市建设文化,经由新石器时代而奴隶制时代,以至于漫长的封建制时代,特别是在后者所形成的文化积淀,虽然经历了文化样式的原生、修正和变异等的过程,却始终一脉相承,生生不息。这一方面是由于华夏本土文化强大的覆盖力和统制力,另一方面还是环境的制约力,即文化生态的机制作用。建设文化的发展,总是在此等背景下寻求最佳的结合点。

近百余年来我国激剧的社会变革,和世界文明的快速推进,使得以封建传统文化为

主体的历史文明,一与现代文明之间的距离拉开,反差增大,而形成了所谓的历史断层.这同样表现在建设文化的脉承方面。不少贤者都在试图连接这个断口:有的更多地回头看,倾力地去发掘和重现传统的历史文化价值;有的向前看,冀望有所发现,不断地探索求新;有的则醉心于外来文化,从中寻找创作灵感·……

文脉的延续乃是表明本底文化的深厚基础,和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自尊与自信。

文脉的延续是一个评价与创作过程。众所周知,文脉的延续不是简单的形式抄搬.文脉的解释也不是用现代语言对既往作表层的阐发。从我国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沉积过程中,可以发现是一些基本理念在导引和贯穿于文化的发展进程。

—合理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我国大约在农耕时代的初期先后形成的儒学和道学等的哲理中,无论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抑是荀子所认为的天、地、人为三种宇宙力量等等的说法,都表达了人与自然相处,和人与环境共生的自然生态观,这种尊重自然、亲和自然的理念,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成为城市规划与建筑创作等的重要思想源泉。

—城市文化的整合观.前已述及的,作为城市文化主要组成的建设文化和习俗文化与学艺文化的高度与深度融合和渗透,乃是我传统文化所独树的一帜.特别是学艺文化方面,如封建时代的“诗礼传家”,不只是表明主人的知书达礼,而且常赋于宅院建筑的型制、装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