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金融体系变迁历程

合集下载

欧美金融体系

欧美金融体系
May 2007 代理行知识讲座

• • •
May 2007
代理行知识讲座
4. 美国金融监管体系


• •
美国的金融体系受到州和联邦两级监管机构的双重监管。主要 由货币监理署、联邦储备体系、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三个联邦监管 机构及州政府金融监管机构组成。 1)货币监理署
隶属于美国财政部,直接向国会报告,总监由总统任命,独立性强 最早的联邦级银行管理机构,主要职责:审批国民银行的注册和分支行的设 置,制定相应的管理条例,检查国民银行的资本营运等……
• 4)联邦金融机构监管委员会——金融监管的协调机制
• 为金融机构的监管制定统一的原则、标准以及报告形式
• 5)州政府管理机构——50个州均有,负责监督州立银行
May 2007
代理行知识讲座
5. 美国的联邦专业信贷机构(即政策性金融机构)
主要包括农业信贷机构、住房信贷机构、美国进出口银行和中 小企业管理局等,均由政府出资设立,不以赢利为目的,服务于 专门领域。
May 2007 代理行知识讲座
2.德国金融监管体系
1)监管机构:同时受到德国联邦银行 (中央银行)和联邦金融服务监管局的监 管,各自分担监管责任,密切合作。
因为1998年欧洲中央银行的成立,国家中央银行的功能被削弱。 联邦金融服务监管局于2002年成立,由原来各自独立的银行监 管机构、证券监管机构、保险监管机构合并而成,内设若干部门, 监管不同的金融服务业机构(资本充足性、流动性、资产质量等) 《银行法》是德国银行业经营的根本大法,包括对外资银行的 监管。德国的资本市场相对来说受到的限制较小。
7. 我行在美国的主要代理行
美联银行(Wachovia)——4th largest bank holding

从“分业监管”到“混业监管”——德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变迁

从“分业监管”到“混业监管”——德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变迁

一、 德 国金融监管体制的 特点
德 国最 早在 全 球推 行的 全 能银 行制 度和 严 密的 金融 监 管体 制, 形成 了鲜 明的 德 国特 色。 它具 有 如下 特点 。 ( 一) 依 法 对金 融机 构进 行 严格 而缜 密 的监 督管 理 德 国的 金融 监 管法 律在 欧 洲大 陆是 最多 的, 也是 最 为严 密的 。 庞大 而严 密的 金 融法 律体 系 作为 金融 监管 的 基 础使 得 德国 金融 监管 颇 具权 威和 有 效性 。而 且, 金融 监 管的 法 律依 据 监管 领 域的 实 际变 化 不断 进 行修 订 修 改 , 较 好地 满足 了 金融 监管 领域 的 新要 求。 ( 二) 中 央 银行 和金 融监 管 部门 在实 施 监管 时紧 密协 作
" !
业 风险 性的 监管 , 而 后者 强 调对 银行 经 营的 合法 性进 行 监督 。 德 国银 行同 业 协会 还为 德国 大 多数 的银 行 提供 存 款 保险 。 这 些来 自政 府 和社 会的 监督 都 是建 立在 金 融机 构行 之有 效 的内 控机 制 和行 业协 会的 制 约基 础之 上的 。 ( 四) 成 功地 对 全能 银行 制度 进 行了 有效 的 监管 德 国在 发展 资 本主 义初 期就 实 行金 融业 混 业经 营的 全能 银 行制 度 。这 不 同于 同 期在 美 、 英、 日 等 国实 行 的 分 业经 营制 度, 这些 国家 直 到 20 世纪 80 年代 在 金融 自由 化 浪潮 冲击 下才 实 行混 业经 营 。 德 国一 直实 行全 能 银 行 制度 , 同 时 采取 较 严格 的 金融 监 管措 施 , 并 顺 应金 融 监 管 领域 的 变 化实 现 从 分业 到 混 业 监管 的 转 变, 使 得 德 国全 能 银行 制度 保 持了 相对 平稳 发 展, 没 有 出现 大的 金 融危 机。 这 主要 是 由于 其 严格 的 法律 环 境和 内 控机 制 , 而 德国 公民 的守 法 意识 也是 金融 监 管得 以有 效 实施 的重 要保 证 。

德国全能银行的发展、变革与启示(一)

德国全能银行的发展、变革与启示(一)

德国全能银行的发展、变革与启示(一)摘要:德国的金融体系中,全能银行占据着主导地位,其银行业务的全能化,不仅便利了银行体系向工商企业提供广泛和有效的金融服务,还可以减缓货币政策的调整对银行经营的冲击,有利于分散银行的风险,保证银行利润的稳定增长及银行稳健经营。

本文分析了德国全能银行的主要特征、竞争优势和近年来的主要变革,得出了几点启示,以期对我国金融改革提供借鉴。

一、德国全能银行的历史沿革德国是实行混业经营最为典型的国家,其金融体系的特征是全能银行(UniversalBank,又称为综合银行)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全能银行不受金融业务分工的限制,不仅能够全面经营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等各种金融业务,为企业提供巾长期贷款、有价证券的发行交易、资产管理、财产保险等全面的金融服务(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德国全能银行的信贷与证券业务有不同侧重),而且还可以经营不具备金融性质的实业投资。

德国之所以采用全能银行制,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

首先,在工业化初期,德国既缺乏充足的资本积累,又缺乏必需的证券交易机制来为工业化融通资金,因此,德国必须依赖强大的银行体系来为工业化筹措资金。

其次,工业化初期,德国主要通过合资形式建立银行。

这样做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方面可以扩大其股东的基数,从而满足银行自身不断扩充资本金的需求,满足银行进行风险管理和资金期限管理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持有非银行部门的公司股份,当持有的公司公开上市后,银行可以取得较大的收益。

事实证明,在全能银行体制运作初期,德国的银行体系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战后的重建时期,德国银行业以其高效率的运作,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根据德国《银行业务法》的规定,银行的经营范围包括存款、贷款、贴现、信托、投资、担保、保险、汇兑、财务代理、金融租赁等金融业务。

不仅涉足传统商业银行业务,还涉足投资银行业务。

在德国,零售业务的高成本和低盈利能力一直困扰各大银行,基于提高盈利能力的考虑,德国各大银行都将个人金融市场划分为两块:即拥有高额个人资产的“大客户”和一般小客户。

德国的金融制度

德国的金融制度

危机下,德国银行体系的问题 危机下 德国银行体系的问题
1. 三大支柱体系之间的条块分割和功能不尽 合理,国家份额占银行业45% 合理,国家份额占银行业 %的过高比例 也不符合时代要求 2. 私立银行家们认为危机责任应该由德国的 三大支柱体系承担 3. “保障者责任”制度 保障者责任”
德国银行 业
德国
主要包括三大全能银 主要包括三大全能银 德意志银行、 行:德意志银行、德 累斯顿银行、 累斯顿银行、商业银 从事存贷款、 行,从事存贷款、生 命保险、有价证券承 命保险、有价证券承 销和投资多种业务。 销和投资多种业务。
银行体系
储贷机构
美国
德国
兼顾公共利益, 传统上提供抵押和 兼顾公共利益,不 其他消费信贷 消费信贷。 以盈利最大为目标; 其他消费信贷。很 以盈利最大为目标; 多是互助性质的, 共有三级:地方、 多是互助性质的, 共有三级:地方、 即存户同时是股东。州和中央储蓄银行。 即存户同时是股东。州和中央储蓄银行。 全能银行与保险公 生命保险公司提供 全能银行与保险公 司均能提供保险。 税收比较优惠的储 司均能提供保险。 蓄手段; 但是与银行不同, 蓄手段;财产保险 但是与银行不同, 公司主要目的是提 公司主要目的是提 保险公司受到严格 监管。 供保险, 供保险,投资工具 监管。 只是副产品; 只是副产品;很多 公司是互助性质的。 公司是互助性质的。
德国
金融期权与期货市 金融期权与期货市 场始于1990年,交 场始于 年 易量很小。 易量很小。
总结
1. 混业经营是长期发展趋势 2. 金融监管不容忽视
三. 德国全能银行制度的重建
三. 德国全能银行制度的重建
• 西德 被迫实施美式银行制度 西德: • 东德: 按照原苏联模式 东德 政 府 银 行 企 业 金融目标 实现

德国汇率制度的演变

德国汇率制度的演变

德国汇率制度的演变
德国的汇率制度经历了多次演变。

以下是主要的几个阶段:
1. 二战后的金本位制(1948-1949年):德国在二战后深陷经
济崩溃的状态,为了稳定经济,德国引入了金本位制,将德国货币重新与黄金挂钩。

这种制度帮助恢复了德国经济,但也对货币政策的灵活性产生了限制。

2. 布雷顿森林体系(1949-1971年):1949年,德国成立德意
志联邦共和国,并加入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该体系将德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德国央行保持了固定汇率,并通过购买和销售外汇来维持汇率的稳定。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国经济的增长使得德国马克升值,这使得德国的货物在国际市场上变得更加昂贵。

3. 动荡的浮动汇率时期(1971-1978年):随着美国宣布取消
与黄金的兑换,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德国的汇率制度也发生了变化。

从此以后,德国马克的汇率开始自由浮动,允许市场供需决定汇率的变动。

4. 欧洲货币体系(1979-1998年):为了促进欧洲经济一体化,德国与其他欧洲国家成立了欧洲货币体系(EMS),该体系
旨在维持各成员国之间的汇率稳定。

德国马克与其他参与国的货币挂钩,但仍允许一定程度的汇率浮动。

5. 欧元区(1999年至今):德国在1999年加入了欧元区,德
国马克被废止,改为使用欧元作为流通货币。

德国与其他欧元
区国家共享相同的货币,由欧洲央行负责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汇率管理。

总的来说,德国的汇率制度在二战后经历了从金本位制到固定汇率制再到浮动汇率制的演变,最终加入了欧洲货币体系和欧元区。

这些演变反映了德国对于稳定货币和促进欧洲一体化的不断努力。

德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德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德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罗泳泳邱金龙刘雪萍綦文竹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摘要】当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各国的金融体系面临严峻考验之时,放眼全球,虽然德国部分银行受到较大冲击,但从总体上看,德国的金融体系未受到根本性破坏,金融市场基本稳定。

德国正是以全能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在这次危机中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使德国经济经受住了考验。

本文着重阐述了德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历程、优缺点,从中得出几点启示,以期对中国金融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德国金融体系发展历程优缺点启示一、金融体系的发展历程德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它的金融业是伴随国际贸易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目前,德国的金融体系以全能银行占据主导地位,为德国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做出着无限的功劳。

德国以全能银行占主导的金融体系在形成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世纪中叶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在19世纪初,德国最为重要的金融机构都是家族式的私人银行。

在工业化初期,德国既缺乏充足的资本积累,又缺乏必需的证券交易机制来为工业化融通资金,因此,德国必须依赖强大的银行体系来为工业化筹措资金。

这一时期德国的银行存、贷业务和企业的创业业务是银行的主要两大业务。

19世纪中叶是合作银行和储蓄银行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

到了19世纪60年代产生了抵押银行,股份制银行也经历了快速发展进程。

在此后几十年,德国银行业成为德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

银行业在经历了一个过热的成立阶段后,1873年进入一个盘整阶段。

德国银行也开始进入联合与集中的过程。

进入20世纪后,德国工业的迅速集中引起了银行业的急剧集中。

德国银行业的集中主要通过合并和参与两种途径来实现。

最后形成少数大银行不仅拥有众多的分支机构,而且还支配了大部分的银行资本,垄断了全国绝大部分银行业务。

第二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银行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1957年颁布《联邦银行法》后,州级中央银行和原西柏林中央银行合并成立了德意志联邦银行,以_______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联邦———州两级的中央银行体系,进而使币值稳定成为德国金融制度演进中的一大特色。

一起读书《金融的谜题》②了解一点德国金融史

一起读书《金融的谜题》②了解一点德国金融史

一起读书《金融的谜题》②了解一点德国金融史在上一篇读书笔记中,我们系统描述了德国金融体系的几个显著优势,其中包括“强企业、弱金融”、“物价水平能在数十年保持相对稳定”等特点。

(一起读书《金融的谜题》|①关于德国金融,你所不知道的那些事儿)众所周知,任何国家的金融体系都不是悬空而立的,其往往是具体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中的产物,德国也是如此。

自19世纪以来的200多年的历史演进中,德国金融体系经历了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变迁,才形成了具有鲜明德国特色的金融模式。

要想对德国金融业的现状有更深入的理解,首先需要对德国金融的发展史有所了解。

但两百年的德国金融史很难在一篇文章描述清楚,本篇读书笔记中,我们只能对德国金融的发展史进行简单的梳理,对德国金融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进行较为详细的描述,以便大家能够更好的理解“德国金融体系为何是这样”。

一战前,德国金融业大发展时期时间回到151年前,普鲁士首相俾斯麦已成功统一德国,全球正在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德国经济实现快速赶超,德国金融业正式迎来了大发展时代。

之后的四十年间,德国从一个“诗人和思想家”的民族转变为“以工艺技巧、金融和工业组织以及物质进步为特征的民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与产业高度关联的股份银行不断壮大。

由于法国巨额战争赔款带来了充足的资金来源,而1870年的公司法降低了股份公司的设立门槛和银行发行债券的门槛,股份银行的发展迎来了春天。

比较有代表性的银行比如德意志银行、德国商业银行等都在这一时期建立并发展,这些银行致力于为产业发展提供信贷,因此也被称为产业银行,这些产业银行的壮大也被认为是德国快速工业化和实现经济赶超的秘诀。

与此同时,随着股份银行的不断扩张,行业内部不断兼并重组,从而催生了一批大银行。

二是在股份银行不断壮大的同时,储蓄银行和信用社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这就形成了商业银行、储蓄银行、信用社三支柱的银行体系。

三是股票市场大发展。

很多人印象中,德国是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股票市场一直不发达。

德国金融体系和金融监管的概况及特征

德国金融体系和金融监管的概况及特征

2020中国发展观察世界德国金融体系和金融监管的概况及特征文 娉 王天宇长期以来,德国坚持金融混业经营制度,发挥全能银行作用,合理分配金融资源,服务实体经济。

尤其是在全球经济金融危机之后,为了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构建较为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

本文希望通过德国金融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的发展过程和主要特征的总结和分析,为深化我国金融改革提供参考。

德国金融体系及其主要特征(一)金融混业经营的产生和发展二战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金融系统用15年时间完成重建,推进德国经济较快恢复。

十多年前,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下,欧盟国家经济遭受重大冲击,德国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再次得到检验。

2010年后德国经济强势反弹,GDP增速达到3.6%,创下自1992年两德统一以来最快经济增速,成为此轮金融危机中第一个实现经济复苏的欧盟国家。

德国金融体系多次经受住考验,很大程度得益于较为成熟的金融混业经营模式。

金融混业经营是指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将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业务融合为一体进行多元化的经营方式。

德国金融混业经营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50年代,在工业化的大背景下,大量钢铁、煤炭、机械企业迅速扩张,产生大量的资金需求。

以全能银行为载体的金融混业发展模式应运而生,银行在提供企业贷款的同时,也开始逐步参与到企业自身的融资行为中,例如:帮助企业发债、发股甚至直接对其进行投资。

由此,德国开启金融混业经营时代。

(二)德国银行体系及其主要分类德国属于典型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

2019年,德国拥有1578家商业银行(见图1),包括1529家全能银行和49家专业银行。

银行业总资产达到8.2万亿欧元,占德国金融业总资产比重达到60%。

全能银行是金融混业经营制度的重要载体,全能银行以商业银行为主要法人主体,从事银行、证券、保险、资产管理等几乎所有类型金融业务以及工商企业直接投资业务,形成“单一法人、多块牌照、多种业务”的体系框架。

按照不同的业务类别,全能银行可以分为商业银行、储蓄银行和合作银行三大类。

德国金融体系

德国金融体系

德国金融体系发展历程及其优缺点德国的金融体系是典型的“银行主导型”,银行在其金融体系中处于核心的位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德国金融体系结构的发展历程德国“银行主导型”金融机构的构建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首先,在工业化初期,德国既缺乏充足的资本积累,又缺乏必需的证券交易机制来为工业化融通资金,因此,德国必须依赖强大的银行体系来为工业化筹措资金。

其次,工业化初期,德国主要通过合资形式建立银行。

这样做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方面可以扩大其股东的基数,从而满足银行自身不断扩充资本金的需求,满足银行进行风险管理和资金期限管理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持有非银行部门的公司股份,当持有的公司公开上市后,银行可以取得较大的收益。

基于以上原因,德国的金融体系结构逐渐建立起来,并形成了如下格局:1.中央银行德意志联邦银行是德国的中央银行,分散地落实由欧洲中央银行理事会集中拟定的货币政策,不能再奉行独立的货币政策。

它监督德国的支付往来和进行欧洲银行纸币的发行。

2.民间金融机构(1)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是全能银行的代表。

德意志银行、德累斯顿银行和德国商业银行是德国最大的三家银行。

这三家银行为企业提供短期、长期贷款,证券承销、财务咨询等全方位金融服务;为个人提供储蓄工具、消费信贷、保险产品、证券买卖等一系列产品与服务。

(2)专业金融机构德国大部分银行是公法的储蓄银行和州银行,还有合作银行性质的大众银行、私人储蓄银行、建房储蓄银行、抵押银行和有价证券银行等。

储蓄银行为收入低的人提供储蓄工具和信用服务,其资金被用于提供抵押贷款、资助本地或区域性投资活动。

只有市或辖区等地方政府才能创立储蓄银行,并为创立的储蓄银行提供担保。

储蓄银行体系在德国也是很大的,中央储蓄银行处于最上层,中间是中央储蓄银行所属的12家地区性银行,最下层是12家地区性银行所属的700家当地储蓄银行。

信用合作银行是由存款者所有的互助组织,其成立初衷是为急需资金的工商企业提供帮助。

浅析德意金融演进史

浅析德意金融演进史

浅析德意金融演进史在前文中,我们已经讨论了金融演进的定义以及其三大主体的一般行为特征。

本文仅以1947—1968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具体金融演进历程对政府、银行和企业这三个行为主体的运行模式加以进一步的说明。

我们知道,任何的经济行为都是有其特定目标的,金融演进的终极目标显然不是由金融体系的外部因素赋予的,而是来自于政府、银行和企业各自经济目标体系的整合。

作为经济微观主体的银行和企业,其主要经济目标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政府的主要经济目标则取决于具体的经济指导思想。

目前,存在于世界经济中的主要经济指导思想由三类:一是以计划经济为基本特征的苏联模式,其主要经济目标是建立在收入分配简单化基础之上的物质生产的增长,从而为实现共产主义奠定“极大丰富的物质基础”。

二是以自由市场经济为基本特征的英美模式,其主要目标是采取基本上自由放任的治理模式,确保个人利益最大化的顺利实现。

三是以社会市场经济为基本特征的所谓“第三条道路”,其最终目标在于在经济稳定健康增长的支持下实现国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

从根本上讲,三者具有共同的最终目标指向: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一点与微观经济主体的最终目标也是并行不悖的,只是各种模式的实现途径不同而已:苏联模式强调物质资料生产和计划性,但取窒息了人的创造力,导致经济增长难以为继。

英美模式是建立在自由主义人文基础之上的,为个人利益的实现提供尽可能广阔的空间。

在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因其忽视确立适当的经济、社会秩序,长期内难以为个人利益的实现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加大了其不确定性。

目前,苏联模式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而英美模式与我国国情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作为两者的折衷,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为代表的“第三条道路”就为中国借鉴的最大可能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德国经济遭受沉重打击:通货膨胀高涨,基础设施、重工业乃至民宅遭到普遍破坏,农业产量大幅降低。

战后美苏英法的分区占领人为阻断了原有的经济关系。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金融演进史(1947—1968)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金融演进史(1947—1968)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金融演进史(1947—1968)在前文中,我们已经讨论了演进的定义以及其三大主体的一般行为特征。

本文仅以1947—1968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具体金融演进历程对政府、银行和这三个行为主体的运行模式加以进一步的说明。

我们知道,任何的行为都是有其特定目标的,金融演进的终极目标显然不是由金融体系的外部因素赋予的,而是来自于政府、银行和企业各自经济目标体系的整合。

作为经济微观主体的银行和企业,其主要经济目标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政府的主要经济目标则取决于具体的经济指导思想。

,存在于世界经济中的主要经济指导思想由三类:一是以计划经济为基本特征的苏联模式,其主要经济目标是建立在收入分配简单化基础之上的物质生产的增长,从而为实现共产主义奠定“极大丰富的物质基础”。

二是以自由市场经济为基本特征的英美模式,其主要目标是采取基本上自由放任的治理模式,确保个人利益最大化的顺利实现。

三是以市场经济为基本特征的所谓“第三条道路”,其最终目标在于在经济稳定健康增长的支持下实现国民生活水平(福利水平)的持续提高。

从根本上讲,三者具有共同的最终目标指向: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一点与微观经济主体的最终目标也是并行不悖的,只是各种模式的实现途径不同而已:苏联模式强调物质资料生产和计划性,但取窒息了人的创造力,导致经济增长难以为继。

英美模式是建立在自由主义人文基础之上的,为个人利益的实现提供尽可能广阔的空间。

在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因其忽视确立适当的经济、社会秩序,长期内难以为个人利益的实现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加大了其不确定性。

目前,苏联模式已基本退出舞台,而英美模式与我国国情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作为两者的折衷,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为代表的“第三条道路”就为借鉴的最大可能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德国经济遭受沉重打击:通货膨胀高涨,基础设施、重乃至民宅遭到普遍破坏,农业产量大幅降低。

战后美苏英法的分区占领人为阻断了原有的经济关系。

德国合作金融_自下向上发展自上向下服务

德国合作金融_自下向上发展自上向下服务

工厂 主、 雇员 和自由职业 者。 结构又为集团企 组织 形式股 份化 。在表 业和其 他 实 业部 门 所 持 有。 决方式上 , 德国的合作金融机 中央合作银行、 地区中心合作 银行及基层 合作银行 都是依 法注册的独立法人。 德国合 作银行系 统有自 己的风险防 范系统和 保护体 系。规定各家 合作银行 每年 要按风险资 产的一定 比例存 入特 别专项 基金 贷 款担 保基金, 一旦成员行出现大的 危机自身无力解决时 , 由该基 金全额补偿。 分析 : 完备的制度和 法律体系必不可少 德国是 信用合作 制度比 较完善的国家 , 其合作银行制 度的完善性主要体现在 : 组织结 构集 团化 。德国 合作 金 融体 系 是由 三级 经 营 和 二级经营 体系组成的 混合性金融体系, 而且德国中 央银行、 区域中心合作银行和 信用合作社各自独立核算, 自 主经 营 , 都 是 独 立 的法 人 企 业。同时 , 德国信用合作组织 构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 一人 一票 制, 对入股较 多的社员 适当增加了 票数。在 分配方 式上, 也打破了股金不分红的 做法。 活动领 域国际 化 。随着 全球经济 一体化和 金融业务 国际化的发 展, 德 国合作银 行也将 其 触角 伸 向他 国 , 在国 外广泛发 展代理行 或直接建立 分支机构 , 建立 国外业务网 络, 开 拓国际金 融市场。 经营 方式商 业化 。德国 的现代合 作金融组 织在向社 员提供各种服务的同时 , 追逐 利润, 出现向营利性金融企业 发展的倾向, 而且这种倾向日 益强盛 , 盈利 水 平 也 越来 越 高。 管理 手段法 制化 。德国 合作银 行 严格 按 照 合 作社 法 而设立 , 在业务 经营上接 受 信贷法 、 商业银行法 的 制约。 ( 摘自 2004 年 8 月 17 日 中国经济时报 )

全能银行——德国金融混业经营及其监管

全能银行——德国金融混业经营及其监管

全能银行——德国金融混业经营及其监管[内容提要] 德国金融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长期以来一直坚持混业经营制度。

虽然如此,德国也经历了一个金融制度的变迁和完善的演变过程。

本文通过梳理德国金融混业经营制度的发展历程,发现德国能够坚持混业经营制度的重要原因在于具备了一套高效而且适合金融业发展规律的监管制度。

[关键词] 德国,制度,金融制度,混业经营西方国家近百年的金融沿革史,实际上就是一个由混业经营转向分业经营,然后又回归到混业经营的这样一个分合过程。

所谓金融混业经营,是相对于金融分业经营而言的。

既可以从事商业银行业务,同时又可以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就是混业经营。

混业经营模式最早起源于19世纪末的德国、荷兰、卢森堡等国家,其中尤以德国为典型代表。

与美、英、日三国相比,德国的金融经营模式具有独特的特征:第一,商业银行的“全能化”或“综合化”,即商业银行没有业务范围的限制而可以全面地经营各种金融业务,如经营存放款、贴现、证券买卖、担保、投资信托、租赁储蓄等全方位商业银行及投资银行业务。

第二,从来就没有独立的投资银行,证券市场相对落后。

第三,银行与工商企业的关系十分密切,甚至对其具有压倒性的影响力。

混业经营模式是当今国际上金融机构采用最为普遍的、可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综合性金融业务的经营模式。

当前国际上主要的金融混业经营模式可分为全能银行型和金融控股公司型这两种。

前者以德国为代表,银行的经营范围包括了存贷款、信托、投资、证券、保险等一切与资金融通有关的业务。

后者则以美国为首,即成立一个金融控股公司来对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进行业务渗透并对它们有决策权,下属各类金融机构则在法律上相对独立。

现代美国金融制度的形成经历了“混业经营——分业经营——混业经营”的历史演变过程。

相对美国而言,德国金融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长期以来一直坚持混业经营制度。

虽然如此,德国也经历了一个金融制度的变迁和完善的演变过程。

下面将就德国金融混业经营模式进行细致的探讨。

德国的农村金融制度

德国的农村金融制度

德国的农村金融制度德国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德国是世界上建立农村金融制度最早的国家,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18世纪后期,德国遭受战乱,农民大量逃亡,高利贷活动的猖獗,使农村经济雪上加霜。

为摆脱困境,1770年成立了德国第一个土地抵押信用社。

由政府授权发行公债,以社员的土地为担保发行土地债券,以获取长期、低利的资金借给社员。

德国也是世界合作金融组织的发源地,早在19世纪50年代就创立了农村信用社;1889年德国就有了合作社立法,1895年组建了德国中央合作银行,并建立了德国合作社协会。

因此,德国农村金融体系以合作金融为主体。

德国农村有三级合作银行服务体系,它们都是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

2500家地方合作银行由农民、城市居民、个体私营企业、合作社企业和其它中小企业入股组成,由入股股东拥有;3家区域性合作银行由地方合作银行入股组成,由其拥有;中央合作银行由区域性合作银行和地方合作银行入股组成。

三级合作银行不存在隶属关系,中央合作银行对地方合作银行也没有行业管理职能,但有各种金融服务职能:主要是资金调剂、融通服务、合作银行系统资金支付结算服务、开发各类银行产品,以及提供证券、保险、租赁、国际业务等服务。

合作银行体系通过自下而上的持股和自上而下的服务,实现了经济上的联合,形成了强大的系统,发挥了整体优势。

但由于农业生产的特点及农村金融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农村多种金融并存的必要性。

在德国农村,除了规模庞大的农村信用社外,还包括政策性金融、商业银行和私营借贷机构等等,它们全方位地满足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类金融需求。

德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特点是:首先,合作金融组织在德国农村金融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德国农村合作金融基础雄厚,是欧洲最大的合作银行体系。

德国合作银行系统总资产达16593亿马克,占德国银行总资产的20%以上,合作银行系统的各项存款余额占市场份额的26%。

其次,从国别结构来看,德国对合作金融干预最少,只有在外部监管上依托中央银行和合作银行行业审计。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金融演进史(1947—1968)(一)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金融演进史(1947—1968)(一)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金融演进史(1947—1968)(一)在前文中,我们已经讨论了金融演进的定义以及其三大主体的一般行为特征。

本文仅以1947—1968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具体金融演进历程对政府、银行和企业这三个行为主体的运行模式加以进一步的说明。

我们知道,任何的经济行为都是有其特定目标的,金融演进的终极目标显然不是由金融体系的外部因素赋予的,而是来自于政府、银行和企业各自经济目标体系的整合。

作为经济微观主体的银行和企业,其主要经济目标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政府的主要经济目标则取决于具体的经济指导思想。

目前,存在于世界经济中的主要经济指导思想由三类:一是以计划经济为基本特征的苏联模式,其主要经济目标是建立在收入分配简单化基础之上的物质生产的增长,从而为实现共产主义奠定“极大丰富的物质基础”。

二是以自由市场经济为基本特征的英美模式,其主要目标是采取基本上自由放任的治理模式,确保个人利益最大化的顺利实现。

三是以社会市场经济为基本特征的所谓“第三条道路”,其最终目标在于在经济稳定健康增长的支持下实现国民生活水平(福利水平)的持续提高。

从根本上讲,三者具有共同的最终目标指向: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一点与微观经济主体的最终目标也是并行不悖的,只是各种模式的实现途径不同而已:苏联模式强调物质资料生产和计划性,但取窒息了人的创造力,导致经济增长难以为继。

英美模式是建立在自由主义人文基础之上的,为个人利益的实现提供尽可能广阔的空间。

在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因其忽视确立适当的经济、社会秩序,长期内难以为个人利益的实现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加大了其不确定性。

目前,苏联模式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而英美模式与我国国情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作为两者的折衷,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为代表的“第三条道路”就为中国借鉴的最大可能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德国经济遭受沉重打击:通货膨胀高涨,基础设施、重工业乃至民宅遭到普遍破坏,农业产量大幅降低。

德国金融发展历史简介

德国金融发展历史简介

德国金融发展历史简介长期以来,国内经济学界对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发展经验推崇较多,对于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经验的介绍相对不够。

而现在,随着德国“工业4.0”概念在国内的大热,大家越来越重视德国经济金融的发展经验,作为对“德国模式”关注较久的学者,从战后以来的发展历程来看,德国具备经济增长强韧、制造能力强大、虚拟经济发展适度、社保与财政保持平衡这四个方面的典型特征。

首先,经济持续稳健增长,具有高效、稳定、抗风险能力强的显著特点。

二战以来,以美、德、英、法、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基本经历了战后快速发展时期、石油危机与滞胀时期、全球化与互联网发展时期、全球金融危机时期以及后危机时期五个发展阶段。

在这五个发展阶段,德国经济始终保持相对稳健强劲的增长,体现出高效、稳定和抗风险能力强的显著特点。

德国是战后平均年增长率最快的发达国家。

从1951年至2021年的64年间,德国GDP 年平均实际增长率为4.65%,而同期美国为3.20%,日本为4.22%,英国为2.56%,法国为3.16%。

德国劳动生产率保持较快增长。

在主要发达国家中,美国作为移民国家其劳动力增长对整体经济增长的贡献要显著高于欧洲与日本。

如果考虑单位劳动力产出的年增长率,1961年以来,德国平均单位劳动产出年增长率为2.23%,显著高于美国的1.59%,仅次于日本的2.99%,列第二位。

德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还表现在保持物价稳定的能力。

战后近70年的发展历程中,德国始终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物价水平,即便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两次石油危机时期,在主要发达国家普遍经历高通胀的情况下,德国依然保持了5.08%的平均通胀率,显著低于其他国家。

以发达国家2%的通胀率作为目标,计算各时期通胀率与通胀目标的平均距离绝对值,德国仅为0.8个百分点,物价稳定性显著好于美、日、英、法四国。

德国经济具有较强的抵御危机能力。

战后德国共经历了6次经济衰退,包括两次石油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但每次衰退的时间均不超过1年,特别是在欧债危机中“一枝独秀”,率先复苏,显示出较强的抵御危机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金融体系变迁历程
一、德国全能银行制度的酝酿
1864年普鲁士政府将柏林的皇家银行转变为普鲁士银行,并赋予它发行纸币的权利,这成为德国银行朝着现代方向发展的标志。

德国综合性银行制度传统可追溯到19 世纪50年代,当时德国正处于工业迅速高涨的时期,银行既对企业贷款,也对企业投资,银企结合拉开了德国全能银行的序幕。

银行从给其贷款、帮其发行债券,直至对其投资,对企业的资金融通进行了全方位的服务。

同时,银行也通过持有非银行部门的公司股份来取得较大的收益,为此又增强银行提供服务的能力。

二、德国全能银行制度的重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银行业遭到严重破坏,战后被迫实施美国式分业经营制度。

直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西德地区的银行业才恢复了战前的状态, 继续着混业经营的道路两德统一后,打破了东部银行在业务上的严格的分工格局,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全能银行制度(即混业经营制度)。

至此,德国金融制度经历了从混业经营到被迫分业经营再到重新混业经营这一变迁过程。

三、德国全能银行制度的法律基础。

德国有关银行制度的立法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联邦银行法》另一个是《银行法》(信用业法)在法律基础方面。

除规定了银行业务的范围,德国银行法律规定的严密健全也为全能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制度空间和外部约束。

四、德国全能银行体系的框架。

-
德国混业经营制度是以全能银行对社会大众的服务供给、又通过一系列的专业性银行和特殊信贷机构加以补充为特点的。

全能银行是可以提供包括商业银行业务、证券投资业务在内的全套金融服务的综合性银行;全能银行又可以分成商业银行、储蓄银行和合作银行三大种类商业银行,包括大银行,地区性银行和其它商业银行、外国银行分行以及私人银行等。

较之全能银行,德国专业银行只能提供专项服务,包括抵押按揭银行、基建信贷联合会、投资公司。

指导银行和德意志清算代理处以及其他具有特殊职能的银行。

同时还有特殊只能银行,比如夏兴信贷银行、出口信贷银行等;还有一些准银行机构的财务公司,比如保险公司、租赁公司、信用卡公司、投资顾问公司等;还有由非银行机构主办的提供融资服务的公司;此外,还有邮政汇划和邮政储蓄机构等。

德国金融体系的的特征
以综合性银行为主体,其它多种金融机构并存;拥有强大的银行体系,商业银行在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上处于主导地位;金融体系的整体特征体现为“稳健平和”;银行业以私营银行、国家支持的私营银行、合作金融机构为“三根支柱”;德国银行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控股本国企。

金融体系:大银行
地区性银行
商业银行其它商业银行
全能银行储蓄银行外国银行分行
|
合作银行私人银行
德意志清算代理处
抵押按揭银行
德国全能银行体系框架专业性银行基建信贷联合会
投资公司
指导银行
其它专业性银行。

特殊职能银行
准银行机构的财务公司
非银行机构主办提供融资服务的公司
邮政汇划和邮政储蓄机构
中央银行委员会
德意志联邦银行联邦银行理事会
&
(央行)州中央银行委员会
德国金融体系私营商业银行
商业性金融机构合作银行
储蓄银行
官办专业银行
金融监管法规
\
图一:德国金融体系
对我国的启示:
1.混业经营之路是大势所趋。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金融业打破单一的
服务方式,提供全方位,一揽子业务服务,对混业经营产生巨大需求。

德国的成功经验说明由政府主导的强制性的分业制度的变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变迁,终将为市场所不容,最后不得不因为制度的不均衡而以淘汰和废止告终。

混业经营才是大势所趋。

2.金融监管不容忽视。

金融安全正成为经济安全的核心,金融体系的安全、高
效、稳健运行,对经济全局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建立科学规范、稳健可行的金融监督管理制度势在必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