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重点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马克思主义:(狭义)即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

(广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也包括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集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度: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幅度、范围、限度。

质: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固有的规定性。是事物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可以有数量表示规定性。

3、物质(列宁物质观):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4、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的能动反映。

5、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6、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具有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7、非理性因素: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念、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

8、价值:(哲学)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们需要的意义关系范畴,是客体的基本属性,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经济)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消耗。

9、价值观:是关于人们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10、感性认识:是人类认识的最早形式。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现象。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11、理性认识:是人类认识的高级形式。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对事物的本质、规律、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

12、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规律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3、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4、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5、社会基本矛盾:是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16、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物理的、化学的性质决定。

17、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互交换时量的比例关系。

18、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9、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表现形式:价格因供求关系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20、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21、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

资本家集团。

22、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23、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成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24、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它的二因素包括价值和使用价值。

25、决定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日而获得的剩余价值。

26、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不变的情况下,缩短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获得的剩余价值。

27、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生产资料的总称。

28、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简答题

1、什么是唯物辩证法?

答:唯物辩证法作为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更本方法。(1)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2)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3)辩证思维方法

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2、如何理解认识是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原型,它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反映的摹写性绝不是对对象的直接描摹或照镜子式的原物映像。如果把人对对象的反映过程看做是一种信息活动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接受,而且还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

3、简述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

答: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过活动中式相互制约、相互引导和相互促进的。

4、简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答: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作用的发挥还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3、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5、什么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规律?

答:(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同时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形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适合的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

6、如何理解社会必要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更本动力?

答: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