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养生思想
《养生论》原文及译文
《养生论》原文及译文《养生论》原文及译文引导语:嵇康“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
三国时魏末诗人与音乐家,玄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下面是yjbys店铺为你带来的《养生论》原文及译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
此皆两失其情,请试粗论之。
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
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
至於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馀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
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
何以言之?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
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
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瞑。
劲刷理鬓,醇醴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
由此言之,精神之於形骸,犹国之有君也。
神躁於中,而形丧於外,犹君昏於上,国乱於下也。
夫为稼於汤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虽终归燋烂,必一溉者后枯。
然则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
而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谷於旱苗者也。
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
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於情,忧喜不留於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
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夫田种者,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
不知区种可百馀斛。
田种一也,至於树养不同,则功收相悬。
谓商无十倍之价,农无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变者也。
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
薰辛害目,豚鱼不养,常世所识也。
虱处头而黑,麝食柏而香;颈处险而瘿,齿居晋而黄。
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气,蒸性染身,莫不相应。
岂惟蒸之使重而无使轻,害之使暗而无使明,薰之使黄而无使坚,芬之使香而无使延哉?故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者,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
而世人不察,惟五谷是见,声色是耽。
魏晋玄学论稿
魏晋玄学论稿一直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被认为是清醒、儒雅、傲世、感性的。
他们以一种独特的精神风貌展现于世人,他们是矛盾与思辨的结合体,究其原因必然与一个时代的社会基础和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的一个特殊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特别是魏晋玄学。
中国知识分子的各种品性都可以在魏晋玄学中找归宿。
本文从魏晋玄学入手来分析这一时期的哲学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
一、魏晋玄学影响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养成了他们慎思辨、好玄理的习惯魏晋玄学是继先秦哲学、两汉经学之后又一次影响深远的社会文化大思潮。
它凭其重思辨、好玄远的特点开拓了中国哲学的又一个时代。
它以其缜密思辨的逻辑思维弥补了以前中国哲学不重思辨的缺陷,使中国哲学从感性、非思辨向着理性、抽象的方向发展,正是这一理论转向培养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抽象和思辨的思维能力。
魏晋玄学以清谈闻名。
而这种清谈论辩的方式却为中国知识分子培养抽象思辨的思维能力提供了机遇。
这里要说明的是魏晋时期的清谈已经不同于汉末时期以为政治服务为目的的清谈,他们摆脱了现实社会和政治目的,以老庄的幽冥玄远之学为所谈内容。
虽然魏晋玄学有如“才性之辩”、“圣人有情无情之辨”、“言意之辨”等诸多论题,但却始终以究天人之际,寻万物之本体的“本末有无之辨”为主要议题。
正如汤用彤先生在《魏晋玄学流别略论》中说的“夫玄学者,乃本体之学,为本末有无之辨”[1]自从何晏、王弼提出“贵无说”认为天地间万事万物以“无”为本,“本末有无”问题就成为每个玄学家不能不谈的一个重要论题。
所谓“本末有无之辨”就是探讨天地万物的根本究竟是“有”还是“无”?围绕这样一个问题,针对何晏王弼提出的“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晋书·王衍传》,裴■在对“贵无论”思想的质疑与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崇有论”,而郭象则又在“贵无论”与“崇有论”之间另辟蹊径提出了更具抽象性的哲学论点“万物独化于玄冥之境”。
养生最重要是养心 寿命80岁以下不算长寿
养生最重要是养心寿命80岁以下不算长寿
最近几年,有许多名人突然去世,英年早逝似乎对精英们更为青睐,在为他们的离去扼腕之余,也使人联想到不少的长寿伟人。
例如,邓小平同志就以其豁达的心胸和超凡的智慧而享年93岁;75岁高龄时,他还健步登上了黄山;80多岁时,还能在大海中畅游一个多小时,可见健康长寿与承担的社会责任无关。
我国的第一部中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就指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意思是说,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人,就会遵照自然界的规律,按照保养生命的方法来安排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具体作法就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有度,让自己的身体与精神都保持最佳水平,就能够活到人类的自然寿命---百岁。
春秋战国时期的著作《左传》中把“寿”分为上中下三等,称“上寿一百二十岁,中寿百岁,下寿八十”。
意思是说,一百二十岁者称为上寿,一百岁者称为中寿,而八十岁者称为下寿,也就是说只有寿命超过八十岁以上的人才有资格用“寿”字,而八十岁以下就逝世的人是没有资格使用“寿”字的。
我从事医学研究工作30余年,从事老年医学与养生研究20余年,深深地感到健康对人的重要性,更感慨于中国传统养生方法的博大精深。
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明确地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也就是说,患了病再去治疗,就像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思想和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思想和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文化独特而深刻,因此,在这个时期的人们的思想里涌现了各种奇思妙想。
在这篇文章里,我将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思想和文化。
一、概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史上的玄学思想的盛行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思考的主要问题是关于生命的本质、死后的去向以及宇宙的运作等等。
这种思想的源泉其实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但是在这个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易经易经是古代中国最著名的玄学文化之一。
据说这个文化的创始人是黄帝,当时的主要目的是用它来预测天意。
但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易经已经演变成了一种哲学思想。
它的基本思想是将人以及宇宙的运动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易经的思想影响了很多人。
其中最有名的是王弼和韩愈。
王弼认为易经描述了宇宙万物的运动,同时也阐述了人生的本质。
三、道教道教是中国历史上的另一种重要的玄学文化。
道教的基本教义是“无我”,也就是说,人要像自然一样无私无我。
在道教的思想中,人和宇宙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因此,无我是实现这个整体的关键。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思想影响了很多人。
其中最著名的是陶渊明。
陶渊明是一个诗人,他用诗歌来表达了对道教思想的理解。
他认为,人和宇宙之间有一种秩序,这个秩序是自然而然的,如果我们保持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就可以享受自然的美好。
四、佛教佛教是中国历史上的另一种重要的玄学文化。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涅槃”,也就是说,人必须跳出六界的束缚,才能真正地体验到幸福。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思想影响了很多人。
其中最著名的是慧远和慧度。
他们教导人们应该摆脱一切的束缚,去尝试更加美好的生活。
五、结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思想和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主题。
其中包含了易经、道教和佛教等多个方面。
这些文化在这个时期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思想,也影响了中国未来的历程。
因此,我们有必要在了解中国历史的同时,深入了解这些玄学文化。
中药养生文化的渊源及发展脉络
中药养生文化的渊源及发展脉络中药作为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所谓中药养生主要是根据中医理论来采用一些中药保养生命,从而实现强身健体与延缓衰老的目的。
中药养生是组成中医养生的中药内容,经历的理论探讨、临床实践过程十分漫长,深受不同时代社会文化的影响,因此所形成的中药养生文化极具时代特色。
1先秦时期——萌芽阶段中药养生源自于先秦战国。
在《吕氏春秋·孝行览》中对商朝伊尹的食养食调之论就进行了明确的记载,中药理论体系在这时尚未成型,但是人们在食物养生实践中就开始应用中药五味理论。
到了西周,所建立的礼乐制度相对比较完善,就饮食问题设置了专门的食医即掌管宫廷饮食滋味温凉及分量调配的医官,并根据时令来合理的安排四季饮食。
2秦汉时期——形成阶段秦汉时期所形成的养生学说比较系统。
春秋战国时期作为我国从古代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重要时期,“百家争鸣”,其中深刻影响养生文化的当属道家、儒家两大家。
其中,道家的养生观念为“清静无为”与“少私寡欲”,而儒家则是“仁者寿”和提倡修身养性,这些古代养生理念能够提供丰富的理论基础来进一步发展中医药要生理论。
随着《黄帝内经》的出现,由此为我国传统医学理论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其吸收了诸子的养生观念,如道家、儒家等,能够全面总结、拓展先秦时期的养生思想,所形成的养生观念倡导顺应四时变化、“天人合一”“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等。
到了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制作了肾气丸,这是一种补肾抗衰老化的组方,其制作的黄芪建中汤等都为今后研制相应的制剂提供了重要思想,也为进一步发展、应用养生中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魏晋唐时期——迅速发展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点主要为“天灾频发”、“战乱动荡”,人们多祈求生活安定、健康长寿,由此极大的促进了中药养生的发展。
在上层士族社会中为延年益寿,比较流行道家“服丹”之风,由此能够更好的发展金石类中药与化学炼制药物。
到了唐代,政治安定、经济繁荣、文化多元,便为编篡大型中药典提供了条件,《新修本草》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药典,记载了850种药物,其中包括235中强身延寿作用的药物。
王羲之的医道养生路
饮 酒 赋 诗 , 诗 成 集 , 羲 之 即 兴 汇 王 挥 毫 作 序 , 一 气 呵 成 , 出 亘 古 他 写
仲 景创 制 的 一 种 治 疗 伤 寒 的方 药 。但 到 了魏 晋 时 期 , 求 养 生 妄 祈
服 五 石 散 ,一 刹 时 就 成 为 了 士 大
为 了 消 除体 内 毒 素 ,他 就 地 大 作 《 亭 集 序 》 兰 。此 帖 为 草稿 , 8 2
养 生 保 健 知识 的 经 典 著 作 — — 老 要 贪 心追 求 荣 利 , 寡 欲 清 心 , 药 饵 热 浪 ,演 绎 出许 多 警 心 励 人 要 经
子的《 德经》 道 。在 他 早 年 所作 《 常 保 持 心 态 气 畅 、体 泰 神 清 的 心 遂
的文 化 现 象 。那 时 他 们 选 取 药 物
老 子 主 张 的恬 淡 寡 欲 ,清 净
虽 然 自古 以 来 ,在 帝 王 、 贵
内史 , 世 称 王 右 军 。他 出 身 贵族 为 上 , 王 羲 之 的 精 神 修 养 、 志 族 、方 士 们 的 长 生 梦 中 就 有 了 神 故 对 情 名 门 , 自幼研 习 老 庄 的 哲 学 和 养 调 节 起 着 重 要 的作 用 。他 主 张 “ 见 丹 灵 药 ,但 和 文 人 名 士 结 下 亲 缘 生 学 思 想 ,熟 读 被 视 为 中 华 民族 素 抱 朴 , 私 寡 欲 ” 告 诫 自 己不 少 , 当在 魏 晋 时代 ,方 兴 未 艾 的启 用
不 但 饵 药 餐 霞 , 在 兼 于 自行 。 自 其
行 周备 , 绝 药 饵 , 以遐 年 。德 行 虽 足
药 , 在 院 宅 辟 有植 物 园 。他 最 善 还 于林 木 药 材 的 栽 培 。常 年 培植 青
道家养生学的发展阶段1
道家养生学的发展阶段从东汉中期道教气功养生学形成起,其后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元明清时期。
第一个时期东汉魏晋南北朝,其间460余年(126-589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东汉三国之际,道教气功养生学初步形成。
许多著名的道教丹师如张陵、魏伯阳、葛玄、左慈、封君达、皇化、葛越等,都生活在这个时期。
道教气功养生学的几部重要著作《老子想尔注》、《老子节解》、《老子河上公注》、《周易参同契》,都成书于此际。
道教气功养生学的重要范畴、术语大多数已经提出,其理论已基本建立。
以导引、行气、守一、胎息、房中、服食等方法为主体的道教气功养生术也相当流行。
所以说,这是道教气功养生学初步形成阶段。
在此以前,彭祖、王乔、赤松子、王方平、阴长生等为其前驱人物。
第二阶段为魏晋南北朝,是道教气功养生学发展的时期。
著名炼养家、理论家有鲍靓、郑思远、许逊、葛洪、鲍姑、魏华存、杨羲、陶弘景、张如珍、寇谦之、由吾道荣、焦广义、王延、周节韦等。
其中葛洪作《抱朴子内篇》,融秦汉以来炼养方术为一体,建立了一个系统的养生法;魏华存传《黄庭经》于世,备受后人推崇;陶弘景精于医学、养生之道,著作甚丰,成为这一阶段成绩最高的学者。
其间炼养功法日益增加,并出现了一些治病去疾的功法,有运气布气为他人治病祛疾的例证。
系统的派别虽没有形成,但出现了以符录咒法为特征的天师道和以存思守神为要法的上清派。
问世的几十部内炼著作,亦多为上清派人所撰(图为张陵像)。
第二个时期隋唐五代,约400年(581-960年),可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隋唐时期,是气法到内丹的演变发展阶段。
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气功养生学有了更大的发展,并被广泛地应用到医疗卫生上。
其时三大古典医籍《巢氏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外合秘要》中,都大量收载了气功治病的功法。
同时,内丹之说开始被社会知晓,出现了几十部内丹专著。
重要的有苏元朗《旨道篇》、《龙虎金液还丹通元论》,张元德的《丹论诀旨心鉴》,刘知古的《日月玄枢篇》,元阳子的《大还丹金虎白龙论》,罗公远、叶法善的《真龙虎九仙经》,张果的《太上九要心印妙经》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与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与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独具特色的思想和文化因此崛起。
本文将从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来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和文化。
一、哲学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哲学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涌现出了一批思想家和学派,他们的理论和思想对中国哲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儒家、道家和佛教三大思想流派。
儒家思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被称为新儒家。
他们重视天人合一、仁爱道德和敬天爱民,主张“道、德、言、行”相合,推崇“中庸之道”。
禅宗的创始人韦诺和后来的南北朝佛教思想家郦道元、慧远等都曾受过新儒家的影响,他们致力于将儒、道、佛三家思想融合起来,提出了许多新的哲学思想。
道家思想在此时期得到了更深的发展,提出了“无为而治”、“自然而然”等核心思想,强调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自力更生的理念。
同时道家还长期与野史、众说和治绸的做法进行着自我反思和对话,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哲学的思想内涵。
佛教思想在这个时期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尤其是南北朝佛教思想家对佛教的诠释和理解,促进了佛教文化的传输和扩散。
二、文学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一个时期,富有特色的文学艺术作品层出不穷,不仅丰富了文学艺术表现形式,也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创作热潮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盛事,当时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诗人,如曹操、陶渊明、刘义庆、陶潜等。
他们的诗歌作品不仅形式多样,而且主题也十分丰富,描绘了社会生活、自然景观和人生哲理等方面的内容,形成了独特的哲学思考方式和审美体验。
除了诗歌创作外,散文和小说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发展。
南北朝时期的散文对传统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涌现了一批杰出的人物和作品,如《世说新语》、《列仙传》、《太平广记》等等,这些作品不仅在事实记载方面有极高的价值,而且在人物塑造、情节布局、表达风格等方面都有着突出的创新和发展。
浅析中国古代睡眠养生术
浅析中国古代睡眠养生术睡眠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云“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床上度过的”。
为了追求健康和长寿,中国古代人们非常注重睡眠养生术,并且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本文将从历史起源、睡眠观念、睡眠方法、注意事项和现代意义等方面,浅析中国古代睡眠养生术。
中国古代睡眠养生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道家、儒家等学派都对睡眠进行了研究和论述。
随着时间的推移,睡眠养生术逐渐发展壮大,并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在不同的朝代和地区,睡眠养生术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例如,唐朝时期的《千金方》和明朝时期的《本草纲目》等著作中,都收录了大量的睡眠养生方法。
中国古代睡眠养生的基本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睡眠的重要性:古人认为睡眠是人体恢复和修养的重要过程,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和精力充沛。
睡眠的时间和质量:古人强调要在恰当的时间和质量下睡眠,以养好气血和精神。
例如,春夏宜晚睡早起,秋冬宜早睡晚起。
睡眠与健康的关系:古人认为睡眠与健康密切相关,良好的睡眠可以祛病延年,而不良的睡眠则会导致疾病和虚弱。
中国古代睡眠养生的具体方法包括:睡眠环境的调整:古人强调睡眠环境要安静、整洁、空气流通。
同时,卧室的色彩和温度也要适宜,以营造良好的睡眠氛围。
睡眠姿势的讲究:古人认为侧卧为最佳睡眠姿势,因为侧卧有利于气血流通。
同时,睡觉时头部宜高,脚部宜低,以保持全身放松。
枕头和被子的选择:古代的枕头多用竹、木等材料制作,而被子则注重保暖和透气性。
同时,枕头的高度和被子的厚度也要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来选择。
在采取中国古代睡眠养生术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身体状态的调整:在睡眠之前要进行适当的身体调整,如热水泡脚、按摩等,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放松身体。
睡前习惯的养成:睡前要避免剧烈运动、观看刺激性的影视作品或饮用咖啡、茶等兴奋性饮料,以保持心情平静。
饮食和压力的管理:饮食要规律,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饥饿。
同时,要学会调节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避免影响睡眠质量。
养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与演变
养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与演变养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养生的概念和方法也发生了变化。
本文将从养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出发,探讨其演变的过程与原因。
一、养生的起源与发展养生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典籍中,如《黄帝内经》、《素问》等。
在这些典籍中,提到了诸多有关养生的理念和方法,例如“和于术数,安于力行”、“有食无事”等。
这些理念强调了身心调养的重要性,认为人体需要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以及内外环境的和谐,才能达到健康与长寿的目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养生的需求越来越高,养生的理念也得到了更加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在唐宋时期,养生之风盛行于中华大地,人们开始注重通过饮食、运动、药膳等方式来促进身体的健康。
养生之道成为社会中人们追求的目标。
二、养生的文化内涵养生不仅仅是一种保养身体的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文化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养生被视为修养身心、延年益寿的方法,关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中医学认为,养生需要根据四时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原则进行,通过调整饮食习惯、起居作息、运动方式等,达到防病治病、保持健康的目的。
同时,养生也意味着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注重与环境的关系,协调个体与宇宙间的关系。
三、养生的演变与原因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养生的方法和手段也不断更新。
从传统的中草药疗法到现代的中西医结合,养生理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和变化。
这种演变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推动。
首先,科技的进步为养生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方法。
例如,现代医学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通过药物、手术等方式治疗疾病,增加了治疗效果和时间。
其次,社会的变革导致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
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使得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面临着更多的身体和心理压力,因此也需要更加科学和系统的养生方法来保持健康。
最后,人们对生命质量的追求也推动了养生方法的演变。
如今,人们不仅仅满足于长寿,更加注重生活的质量和健康的状态。
教案5_郝勤_体育史
依据中医脏腑学说,阐释了运动与健康的关系,指出“夫肢体关节,本资于动用。经脉荣卫,实理于宣通。今既闲居,乃无运役事,须导引以致和畅。户枢不蠹,其义信然。”
2、导引术的分化
隋唐时期,导引按摩作为一种医疗手段,正式进入了官方医疗体系,并在医疗保健实践中得到广泛运用。导引术由此正式分化为以治疗疾病为主的医疗导引术和以保健为主的养生导引术两大类。
C、《黄帝内经》:提出了“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养生保健思想,和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的养生观。
2、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养生思想走向成熟
1)养生学发展的动力——神仙信仰
2)养生学专著
《太平经》、
《周易参同契》、
《抱朴子》、
《养性延命录》、
《黄庭经》
3)养生思想
1)医疗导引术
A、医疗导引的职官设置
隋代设太医署,设按摩博士二人。唐太医署设按摩博士一人,按摩师四人,按摩工五十六人,按摩生十五人。这些按摩医师的主要医疗手段是“掌教导引之法以除疾”。(运用导引术一类传统体育疗法来治疗各种疾病。)
B、医疗导引代表著作
《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都载有大量医疗导引术,代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体育医疗理论与方法。
重人贵生思想
形神兼养思想
众术合修思想
(二)、体育养生方大体育养生流派开始形成。
1、导引的形成与发展
1)导引:中国传统体育健身方法和体疗方法之一,其特点是在理论上强调运动养生,在方法上以肢体运动、呼吸运动和自我按摩相结合,其目的是强身健体、治疗疾病。
2)代表
A、《导引图》
B、“五禽戏”
三国时期,名医华佗在导引术基础上创造了著名的“五禽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五禽戏将古代导引术加以简约化和套势化,使其结构完整,编排合理,简约精要,易学易练。有利于传播和习练。
中国养生文化简介
中国养生文化简介养生一词,原出《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遍布世界。
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
它汇集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堪称一棵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树。
探索中国养生文化这棵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智慧之树,不但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而且符合当今世界科学发展趋势。
A、中国养生文化史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不懈努力,终于以自己的聪明睿智创造出了一系列与疾病和衰老抗衡的独特理论方法,逐渐使养生成了一种极具华夏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
1、史前养生文化的传说广义地说,自从人类始祖诞生的那天开始,养生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就随之问世了。
只不过殷商时代之前的华夏民族发展史缺乏文字记载,仅仅留下了一个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历史传说。
早在三皇五帝之前的旧石器时代,我国传说中的“阴康氏”部落的先民由于生活在潮湿的自然环境之中,加上劳动繁重,所以不少人得了“关节不利”的毛病。
为了对付这种疾病,“阴康氏”部落的先民发明了一种“摔筋骨、动支节”的养生方法。
这就是《路史》前纪卷九所说的:“阴康氏时,水渎不疏,江不行其原,阴凝而易闷。
人既郁于内,腠理滞着而多重,得所以利其关节者,乃制之舞,教人引舞以利道之,是谓大舞。
”所谓“大舞”,实际上就是一种类似于气功导引的养生方法。
其基本作用是宣达腠理、通利关节,达到散瘀消积、保持健康的目的。
《路史》中有关“大舞”的记载虽属后人补记,但大体上却与原始文化的特征相吻合。
据《史记•扁鹊传》介绍,黄帝时的大将兼名医俞跗就十分擅长以按摩、导引及气功为内容的动态养生法。
伴随着导引动功的产生,静功养生法也初露端倪。
相传黄帝本人就曾向一个名叫广成子的人求教这种养生方法:“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
魏晋南北朝的传统医学
魏晋南北朝的传统医学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之一,这个时期涌现了许多优秀的文化人物和思想家,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重要的学派和文化传统。
在这个时期,医学也有了自己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传统医学。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医学的发展非常迅速,同时也是一个比较富有创新的时期。
传统医学这个概念在这个时期并没有被特别严格的定义,因为医学本身还没有像现在这样系统化和分科,而是以养生、治病、防疫等不同的方向为主要研究对象。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学派是魏晋时期的“伤寒学派”。
这个学派是以伤寒这种疾病为核心,以寒邪入里、热结于中为主要病证,探讨了中医理论的许多基本问题。
这个学派奠定了后世的中医基础,而另一个与之相对的学派则是以冲任理论为核心的“冲任学派”,它主要探讨了人体的生殖与生殖系统以及其与健康的关系。
在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的战争与动荡,医学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但是,南北朝的医学家仍然做出了许多独特的贡献。
其中最著名的是《金匮要略》,这是一部完整的中医药理学和药方学的经典之作。
此外,还有《灵枢》、《素问》等经典医学文献的出现和发展,推动了中医理论在南北朝时期和后来的唐宋时期的进一步发展。
传统医学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之一,现在也一直被视为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价值传承。
无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是后来的唐宋时期,传统医学都是最为活跃和发展的领域之一,涌现了许多著名的医学家和学者,写出了许多反映时代特点的经典著作,至今仍对研究中医理论和实践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传统医学发展的时期。
通过探究这个时期的传统医学,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医理论的渊源和发展历程,以及中医的独特理念和治疗方法。
魏晋南北朝养生文化
养生文化在当时社会的影响
生活方式的改变:受养生文化影响,人们的生活 方式更加健康,如注重饮食、起居有序。
文学艺术的体现:在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和艺术作 品中,养生文化成为一个重要主题,如诗歌、画 作等均有体现。
社会风尚的形成:养生文化的流行,使得追求健 康和长寿成为社会的一种风尚。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养生文化在特定的 历史背景下形成并发展,它不仅继承了前代的养 生思想,还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 世的养生文化奠定了基础。
养生文化需求
由于时局不稳,人们对长寿和健 康的渴望更加强烈,养生文化因 此得到迅速发展。
养生文化的历史传承
道家养生思想的影响
道家养生思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继续发扬光大,强调“无为而治 ”,“顺应自然”。
医学的进步
这一时期的医学著作如《黄帝内经》等对养生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士人阶层的推崇
士人阶层对养生之道极为推崇,不仅在自身实践中积极追求,还在 文学作品中多加赞誉。
CHAPTER 02
魏晋南北朝的养生理论与方 法
阴阳五行养生理论
阴阳调和
强调阴阳平衡,避免阴阳失衡导致疾 病,通过饮食、起居、情绪等方面调 节阴阳。
五行相生相克
倡导依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合理 安排饮食、起居、运动,以调和身体 内外环境。
脏腑养生理论
脏腑调理
注重脏腑功能的平衡与协调,通过食物、药物、针灸等手段调理脏腑,保持身 体健康。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如黑芝麻、燕窝、鹿茸等,这些食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被认为具有滋补养生、延年益寿的功效。
养生食谱介绍
如黑芝麻糊、燕窝粥、鹿茸炖鸡等,这些食谱综合了养生食材的药用价值和滋补功能,成为魏晋南北 朝时期的养生佳品。这些食谱不仅口感独特,而且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深受当时士人和贵族的喜爱 。
《中医养生学》课程笔记
《中医养生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概念1. 定义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融合了中医理论、养生保健知识和实践经验,旨在通过一系列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和方法,来维护和提升人的身心健康,预防疾病,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最终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2. 养生目标- 身心健康:通过养生手段,达到身体和心理的和谐统一。
- 预防疾病: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增强体质,减少疾病的发生。
- 延年益寿:通过科学的养生方法,延长健康寿命。
3. 养生原则- 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养生应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身体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 阴阳平衡:认为阴阳是万物生长变化的根本,养生要维持阴阳平衡。
- 因时因地:养生方法要顺应自然界的季节变化和地理环境。
- 辨证施养:根据个人体质和健康状况,制定个性化的养生方案。
二、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征1. 整体性中医养生学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气血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养生不仅要关注局部,更要注重整体功能的协调。
2. 阴阳平衡性中医养生学认为,阴阳是自然界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养生要维持体内阴阳的动态平衡,以保持健康。
3. 因时因地性养生方法要顺应四时气候变化和地理环境特点,以达到最佳养生效果。
4. 辨证施养性根据个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养生方法。
5. 预防为主性中医养生学强调“治未病”,即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
6. 综合调养性中医养生学采用多种手段,如饮食、起居、情志、锻炼、药物等,进行综合调养。
三、中医养生的主要内容1. 起居养生- 作息规律:遵循自然界昼夜交替的规律,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 睡眠养生:保证充足、高质量的睡眠,以恢复体力和精力。
- 房事养生:合理安排性生活,以维持肾精的充盈。
2. 饮食养生- 合理搭配:根据食物的性味归经,合理搭配饮食,以滋养身体。
- 四性五味:了解食物的寒热温凉四性和酸苦甘辛咸五味,调整饮食结构。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中医养生学进展简史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假如从原始群居的猿人算起,差不多历了近两百万年的漫长过程。
到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的夏代,即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建立往常,大概可分为原始群、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等几个历史时期。
在那个时期内,为了生存和进展,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地认识了自然界,并通过自己的劳动,努力制造条件,以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维持自己的生存与种族进展。
他们明白得了制造简单工具去查找、猎取食物以充饥;择居处、筑巢穴以避风寒、防野兽;存火种以照明、御寒、熟食;以及用语言、舞蹈等方式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等。
火种的发觉和应用改善了人类茹毛饮血的饮食条件,人们吃熟食,不仅缩短了对食物的消化过程,使人体获得更多的营养,也防止了一些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关于人类的生存和进展具有特不重大的患义。
火的应用,可使人类战胜严寒,温暖人体的肢体关节、胸腹、腰背,除驱散严寒之外,我们的祖先还明白得了一些用火治病的简单医疗方法,如灸、(火芮)、熨等,用以治病除疾,养生防病。
我们的祖先原在河谷地区聚族而居,囚为河谷地区水源充足,土壤肥沃,食物丰富,能够满足人类生存的差不多需要。
即使遇到自然灾难,被迫迁徙时,也总要进行一番选择,要“观其流泉”,“度其(阝显)原”(《诗经·大雅·公刘》),以定其新的居处。
这讲明,上古时期,由于生存的需要,人类差不多注意到居住地域的环境条件的选择。
不仅如此,由于“古者禽兽多而人少,因此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庄子·盗跖》),讲明古人筑巢穴、栖木上是为了躲避野兽,以防猛兽的损害。
而为了适应自然界气候变化,因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木曾)(音“增”Zeng)巢”(《礼记·礼运》)。
“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积薪,冬则炀之”_(《庄子·盗跖》),这讲明当时的人们差不多明白得改变居住环境以适应寒暑之变。
在火种发觉,并得到广泛应用之后,则又进一步明白得了筑房舍以安居,开窗户以透光、通气。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医药学的发展及其意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医药学的发展及其意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中医药学的一个发展高峰期。
在这个时期,中医药学经历了很多变化,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这种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至今仍被人们广泛应用,对于保障和促进人民的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医药学的发展和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背景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指从220年到589年的六个朝代,其中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等。
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剧变和文化多样性的时期,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药学的发展高峰期。
在这个时期,中医药学得以吸收原始医学、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等经典理论,这使得中医药学开始走向科学化和系统化,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和丰富的临床实践。
二、中医药学的发展1.经典理论的完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医药经典的繁荣时期。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的问世奠定了中医药学经典的基础。
同时,这些经典也推动了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完善,为继续发展中医药学奠定了基础。
2.临床实践的丰富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在中药材的使用和药物配伍等方面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
同时,对于疾病症状及其病因的理解,也得到了更加深入和系统的探讨。
这种积累和探讨极大地丰富了中医药学的临床实践,形成了很多有效的治疗方法。
3.理论创新的涌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医药学的理论创新不断涌现。
例如,在治疗肝病方面,医生们认为肝主疏泄,在治疗肝病时要从疏利肝气入手。
这种理论创新在当时的医疗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三、中医药学的意义1.中医药学的哲学意义中医药学不但具有完善的理论体系,而且相信“治未病”的观念。
这种观念不仅反映了中医理论中的道德规范,更是中医文化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医药学,将“洞察自然,通达天地”“体察病根,舒扬正气”等理念贯穿其中,通过调整身心、修身养性、保持平衡等方式达到治病保健的目的。
魏晋南北朝的玄学名词解释
魏晋南北朝的玄学名词解释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段时间发生了许多社会、政治和文化上的变革。
在这个时期,玄学成为了一个热门的话题,被大量的士人所追求和研究。
本文将对魏晋南北朝的玄学名词进行解释。
一、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思想的核心概念。
它源自道家思想,并在这个时期得到了深入发展。
天人合一意味着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之间的和谐统一。
在这一理念下,人被视为宇宙的一部分,宇宙的法则也在人的身上得到体现。
通过修身养性,人们可以实现与宇宙的和谐共融,成为高尚的人。
二、玄理玄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天人合一的具体体现。
玄理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宇宙的无限奥秘。
人们通过研究自然和观察事物的变化来理解玄理。
而对玄理的认知,也需要通过内在修养和外在实践进行探索和体验。
玄理的深刻意义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的修养,还与社会、伦理以及宇宙的发展密切相关。
三、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思想中的两个核心概念。
阴阳是宇宙间最基本的两个对立面,是宇宙和事物存在的基础。
而五行则是指金、木、水、火、土等五种基本元素,它们相互之间互为生成和克制关系,构成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
通过研究和理解阴阳五行的关系,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同时也可以调节自身的体内平衡。
四、至道无形至道无形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观念。
它强调了道的无形无物,却又存在于万物之中。
至道无形意味着真理和道理是超越人们感官和理性认知的,只有通过超越自我的境界和悟性才能把握其真正内涵。
在此观念下,人们应该摒弃形式化的思维方式,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超越。
五、修身养性修身养性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实践。
它强调了通过修身来达到与宇宙的和谐共融,同时也是个人修养和提升的一种途径。
修身养性包括内省、静心、悟性和道德实践等多个方面,帮助人们摆脱外在的困扰和诱惑,培养内心的宁静和清明。
六、玄学传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经历了长期的传承和发展。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03
传承与创新
近代中医养生学的传承
传承方式
传承内容
通过师承制、家传制、学校教育等多 种方式,近代中医养生学得以传承。 其中,师承制是最为普遍的传承方式 ,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经验相传 。家传制则是在家庭中世代相传,形 成了一些中医养生学世家。学校教育 则是近代开始兴起的,通过系统的教 学和培训,培养了一批专业的中医养 生学人才。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2023-11-05
目 录
• 起源与早期发展 • 成熟与繁荣 • 传承与创新 • 挑战与前景 • 应用与实践
01
起源与早期发展
原始社会与先秦时期的养生思想
原始社会
在原始社会,人们逐渐认识到自然环境和健康的关系,开始 出现了一些原始的养生方法,如饮食调节、休息、运动等。
先秦时期
05
应用与实践
中医养生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疾病预防与辅助治疗
中医养生学强调通过调整饮食、运动、作息等生活习惯来预防疾 病,同时也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帮助患者更快地恢复健康。
制定个性化养生方案
中医养生学根据每个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制定个性化 的养生方案,包括饮食调理、运动方式、心理调适等方面。
先秦时期是中国养生思想的萌芽和初步发展阶段,出现了许 多与养生相关的著作和思想,如《黄帝内经》、《道德经》 、《论语》等。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养生思想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阶段,中医养生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 一步的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医生和养生家,如张仲景、华佗等。
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阶段,但也是中医养生学发展的重要时 期,出现了许多与养生相关的著作和思想,如《肘后备急方》、《养性延命 录》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养生思想姓名郑晴院系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专业历史学班级 1202班学号 1213010246魏晋南北朝时期养生思想一、魏晋南北朝养生思想发展的背景魏晋南北朝的三百余年间,中国社会进入一个战争频繁、政权更迭的动乱时期。
战乱和灾祸接踵而至的现实生活,极大地损害了人们的身心健康,使得当时人的寿命十分短暂。
为了摆脱这种困境,当时的士大夫阶层出于一种生命本能的需要,极力推崇养生之道;在道德修养方面,他们崇尚老庄之学,主张清静无为,顺应自然;在具体的养生实践上,则由重视导引吐纳转向炼丹服食,进而形成了一系列颇具道学色彩的养生方法。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养生学的代表人物1、嵇康(224~263年),字叔夜,三国时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音乐家,魏谯郡铚县(今安徽濉溪县)人。
嵇康出生在儒学世家,曾做过曹魏的郎中、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后由于不满司马氏政权而退隐。
嵇康深受老庄思想影响,其诗文之中多见老庄典故,老庄思想也是其养生学思想的主要来源,养生著作是《养生论》。
2、葛洪(283~363年,一说卒于343年),字稚川,号抱朴子,晋代著名的思想家、医药学家,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
葛氏自幼好学,精通医药,崇推神仙导引之术,晚年精研炼丹,一生著述繁富,最能反映其养生思想的代表作是《抱朴子·内篇》。
他主张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
3、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自号华阳居隐,南朝齐梁时著名道士、医药学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陶弘景为上清经之重要传人,并开创了对后世道教发展有深远影响的茅山宗,著有《养性延命录》,分为上下两卷,卷各三篇:第一为教诫篇,以精、气、神为核心,从理论上论述了养生之道;第二为食诫篇,从饮食角度论述养生祛病之理;第三为杂诫忌禳害祈善篇,论及生活起居,言行善恶,并及存想静养;第四为服气疗病篇;第五为导引按摩篇;第六为御女损益篇。
《养性延命录》是陶弘景系统总结归纳前人养生理论和方法的一部重要道教养生著作。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养生思想的特点1、修身养性,性命双修。
所谓养性,指的是人生观,思想观,性格等方面的修养,属于养生范畴的一个具体内容。
养生不但要注重外在形体的修养,更要注意内在精神等方面的修养。
《养生论》列举出“修性”达到的最高境界应是:“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
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泊独著。
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
”《养性延命录·教诫篇》中总结出“十二少”与“十二多”的养性宜忌,指出:“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
行此十二少,养性之都契也。
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志,多事则形疲,多语则气争,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妄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治,多恶则憔煎无欢,此十二多不除,丧生之本也。
”陶弘景指出的十二个方面,较全面地包括了养性的内容,对养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静以养神,形神共养。
形与神的关系密切,形是神的载体,神是形的主宰。
这一时期的养生家认识到养生须养神。
葛洪在强调形神并重时明示:“形神相卫,莫能伤也”,“内修形神,使延年愈疾,外攘邪恶,使祸害不干”。
告诫人们要高度注意养护形神,使形神俱健,避免病邪的伤害。
同时认为:“形须神而立,形者,神之宅也。
”神乃生命的核心,是精气等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者。
如此,方可达到养生的最高思想境界。
陶弘景认为“存神为养生之首,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毙”。
嵇康非常看重“神”的作用:“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
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
”他提出养形神的方法:“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从而可使人神志清明,意志平和,内心恬静,阴阳和谐,经络通畅,延年益寿。
3、具有浓厚的道家色彩的“内丹”功法。
中国传统丹道养生能通过以意导气、内炼精气的锻炼提高人体身心两方面的素质,发挥人体机能的潜力,从而起到防治疾病、益寿延年的目的。
如葛洪等人创造了“内丹”修炼术,强调用意念导引修炼体内精、气、神,使之在体内凝结成丹或称“圣胎”,是在宝精、行气、导引等基础之上发展而来。
“内丹”修炼术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主要有“行气”和“导引”两种方式。
(1)行气也称食气、服气,是道教徒常用的一种养生保健手段。
人体之气与天地之气是相通的,通过吐故纳新的呼吸锻炼,呼出体内浊气,吸纳天地自然之清气,便可获得补益,健生益寿。
《抱朴子·内篇·至理》云:“服药虽为长生之本,若能兼行气者,其益甚速。
若不能得药,但行气而尽其理者,亦得数百岁。
然又宜知房中之术。
所以尔者,不知阴阳之术,屡为劳损,则行气难得力也。
”还指出了行气的作用:“善行气者,内以养生,外以却恶”,“可以不饥不病”。
葛洪对行气的具体操作提出了一种称作“内息法”的行气方法。
他认为可以尽量不以口鼻来呼吸外界的空气,而是运行自己体内固有的气,闭住口鼻,使气在体内循环不息。
坚持练习,久而久之,就能达到长时间闭气,以后达到更高境界,完全不用口鼻呼吸外界的空气,而仅靠身体中的内气进行自我式的呼吸循环。
陶弘景认为服气可以治病。
服气内炼可以配合闭息运气来疏淤通滞,调畅气机,达到愈病效果。
《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篇》曰:“常闭气纳息,从平旦至日中,乃跪坐拭目,摩搦身体,舐唇咽唾,服气数十,乃起行言笑。
其偶有疲倦不安,便导引闭气,以攻所患。
必存其身、头面、九窍、五藏、四肢至于发端,皆令所在觉其气运行体中,起于鼻口,下达十指末,则澄和真神。
”提出依靠呼吸、运气来调动人体真气,从而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养性延命录》还提出了行气的方法:“凡行气,以鼻纳气,以口吐气,微而引之,名曰长息。
吐气有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
”(2)导引“导引”亦为道教炼养方术之一。
导引指摇动筋骨,引动肢体,辅以行气,存思守一,具有舒筋壮骨,通利血脉之功。
可使人神气内和,形体外柔。
导引之术由来已久,古文献中多有记述。
《吕氏春秋·古乐》载:“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雍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阔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
即指为抵抗当时潮湿阴冷的气候、环境,陶唐氏之民选用某些舞蹈动作,作为舒筋壮骨,通利血脉,强健体质之用。
葛洪对导引加以多方面的发展。
他模仿自然界某些长寿动物如龟、鹤之类的动作。
《养性延命录》卷下首次完整记载了汉代名医华佗所创的五禽戏导引功,指出五禽戏可以“消谷气,益气力,除百病,能存行之者,必得延年”。
(4)生命之要,积极养生。
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突出强调了“我命在我不在天” 的积极预防养生思想,他认为通过精神、饮食、生活起居等方面的调摄,人的体质是可以改善的。
书中有关这方面的论述很多:“夫形生愚智,天也:强弱寿夭,人也。
天道自然,人道自己……人生而命有长短者,非自然也。
皆由将身不谨,饮食过差,淫佚无度,忤逆阴阳,魂神不守,精竭命衰,以生百病,故不终其寿。
”他相信人的生死命运可以由自己掌握,强调个人主动不懈地修养以臻长寿,而否定听天由命的消极思想。
四、玄学与养生思想玄学出现于两汉,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成熟。
它是由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发展而来的学说。
汉末战争频繁,社会矛盾尖锐,玄学思想成为南方士大夫逃避现实的精神依托。
沉醉于山水,与自然合二为一,是魏晋玄学家的时尚,也是他们养生意识的体现。
此时的饮食深受玄学思想的影响,讲究“精”与“神”的合二为一,与自然融为一体,“服食养生”的出现,就是玄学思想的最好体现。
当时的名家,玄学的开创者之一何晏带头服食,并自创了“寒石五石更生散方”,在当时风靡一时。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养生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积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养生学发展的成熟时期,也是道教养生发展的高峰时期,出现了丰富的丹道养生术,如行气、导引、服食金丹、房中术等,使道教养生最终形成性命双修,形神共养的独特修炼术。
葛洪提出的宝精、行气、导引等修炼术为后世道教徒所继承。
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对导引进行了发展和补充。
初步的研究证实,导引锻炼时的虚静宁神,除了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具有很好的调整作用外,还可以降低基础代谢率。
《养性延命录》中的五禽戏对八段锦,易筋经和太极拳等导引术产生了重要影响,太极拳更是直接起源于导引。
有人认为服气导引就是目前气功术的源流。
在行气和导引的基础上发展出我国传统养生文化——气功,它是我国人民的伟大发明,至今仍是广大练习者祛病健身、延年益寿的重要方法。
消极:同时,这一时期的养生思想也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由于修道成仙的思想盛行,道教徒以修炼成仙、长生不老为最高目标,这一思想对道教影响深远。
这是违背自然规律的,结果只能是失败。
晋代许多士人认为服食矿物能使人延年益寿,服食矿物之风盛行,“晋朝士大夫无不服饵,皆获神效”《太平御览》载。
葛洪《抱朴子·释滞》中说:“夫金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
黄金入火,百练不消,理之毕天不朽。
服此二物,练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
”这种观点是借助于金石不朽之性,以求肉身长生,在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古代很流行。
经过葛洪的大力提倡,用一些矿物质来烧炼丹药的行为开始盛行,绵延数朝,至唐朝以后才逐渐消失。
食矿物贻害无穷,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损害,乃为糟粕,应当予以抛弃。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我国养生发展过程中具有突出地位,是养生学发展的成熟时期。
在这一时期内,出现了大量的养生学家和养生著作,为道教养生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后世养生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传统养生恩想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养生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