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教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诗词曲五首

合集下载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教案三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教案三篇

【导语】学习《短诗五⾸》,感受《⽉夜》中独⽴坚强的形象和《风⾬吟》中不畏风⾬勇敢年轻的舵⼿形象,体会《萧红墓畔⼝占》中诗⼈的寂寞孤独的情思,感悟《断章》中“事物的相对性”和《统⼀》中“保持思想、个性的独⽴性”的哲理。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标: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感。

3.对⽐阅读这⼏⾸诗,理解早期⽩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夜》《萧红墓畔⼝占》 ⼀、导⼊新课 ⾃1917年2⽉《新青年》刊登胡适的⼋⾸⽩话诗之后,⽩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的沈尹默的这⾸《⽉夜》便是其中之⼀。

⼀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诗的存在,中国⾸次⾯世的这⼀⼩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出现代性。

那么,这⾸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起来读⼀读吧。

⼆、教学新课 ⽬标导学⼀:《⽉夜》 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书法家。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最⿊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了。

新诗之“新”⾸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遂成为这⼀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之,国⼈有了主体意识。

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量地出现,例如这⾸《⽉夜》。

因此《⽉夜》不仅是新诗诞⽣的⼀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学诞⽣的标志。

2.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

(1)这⾸⼩诗描绘了⼀幅⽉夜图景,请⽤你⾃⼰的语⾔将这幅⽉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霜风呼呼地吹着,⽉光明明地照着。

霜风寒⽉的冬夜中,顶天⽴地的⾼树与独⽴不倚的“我”并排站⽴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九年级下《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模板(通用10篇)

九年级下《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模板(通用10篇)

九年级下《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模板(通用10篇)九年级下《诗词曲》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

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

设计思路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

这五首诗词曲,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

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落实背诵的要求。

在读、背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默写的练习。

通过默写,使学生更熟练地识记这五首诗词曲。

基本上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

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赤壁》中流露出的抑郁不平之气,《过零丁洋》中的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情,《水调歌头》中的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对国计民生的忧虑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

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二、研习诗歌(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

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

初中语文 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 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

2、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3、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4、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十五从军征》学习目标1.回顾乐府诗的有关文学常识。

2.学习运用咬文嚼字和展开想象、联想的方法,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重点、难点)3.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重点)教学过程一、课文概览总结:主题丰富,类型多样。

二、明确教学目标1.回顾乐府诗的有关文学常识。

2.学习运用咬文嚼字和展开想象、联想的方法,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3.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三、回顾文学常识乐府诗: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四、解诗题十五从军征:十五岁的小小年纪就随着军队出征。

五、明诗意1、朗读课文,批注生字读音。

2、结合注释,描述诗歌内容。

注释:始:才。

归:回家。

道逢:在路上遇到。

道:路途。

阿:前缀,用在某些称谓或疑问代词等前面。

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

遥看:远远的看。

冢:坟墓。

累累:众多的样子。

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

雉:野鸡。

中庭:屋前的院子。

生:长。

旅谷:野生的谷子。

旅,植物未经播种而生。

井:这里指井台。

旅葵:野生的葵菜。

舂谷:用杵臼捣去谷物的皮壳。

持:拿着。

作:当作。

羹:这里指用蔬菜煮的羹。

一时:一会儿就。

贻:同“贻”送给。

沾:渗入3、描述展示示例: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

半路上碰到一个故乡的村民,问:“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词曲五首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词曲五首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词曲五首教案一、《望庐山瀑布》教学目标:1、利用对象描写的手段,让学生了解到唐代兴起的新兴文体——诗歌;2、让学生感受到诗歌流传千古的魅力;3、通过作品的学习,学会欣赏其中的抒情内容和诗句精致;4、学会将作品精彩景象再现在脑海中,加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5、自主思考,获得宝贵的思想体会二、《踏莎行》教学目标:1. 了解宋代的一种诗体——踏莎行;2. 学习踏莎行诗词的写作特点:以押韵的双平句为主,含蓄的抒情多;3. 在分析释义的基础上,结合材料,让学生体会“君今去,何时复来,心中恨,唯将无尽”的情思;4. 通过课堂交流活动,分析富有哲理意义的踏莎行;5. 自主思考,获得宝贵的思想感受。

三、《静夜思》教学目标:1.了解李白最著名的诗歌——《静夜思》,体会其中表达“愁思无限心只有一片”的情怀;2.学习“念去去,重阳”等四句形成的循环联结,体会其中抒情效果;3.欣赏诗中家乡的写照,感受“明月几时有”高扬的情思;4.借助课堂教学以及自主思考,从文本中感受抒怀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5.引导学生发展综合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思维能力。

四、《西施赋》教学目标:1.利用历史资料,介绍西施的传说,让学生体会西施和王昭君被传唱千古的芳踪;2.利用西施赋作品学习,掌握“芳芳语”这一表达技巧,在文章中营造出浪漫洒脱的欢乐氛围;3.分析珠箔梅的比喻,体会诗中艳丽,宰相女郎坐玉席的凄美图景;4.培养学生的鉴赏技巧,增加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5.愿景与理想,获得文化熏陶,让学生对美好人生充满向往。

五、《声声慢》教学目标:1.了解李商隐创作的绝句格式及其千古流传的鲜活内涵;2.借助师生共讨,让学生了解“画格言穷,一言双泪”的抒情深度;3.运用细节分析技巧,体会“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深”的深情表达;4.让学生从中汲取慰藉灵感,审视独自走向未来的脚步;5.開展有效讨论,总结学习实验,获得崭新的文化体验。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精品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精品教案

23诗词曲五首【知识目标】1.了解诗词曲的有关知识,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大意。

【能力目标】1.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地去诵读,注重学生的自主感悟,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2.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以联想、想象,理解诗句含义,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德育目标】1.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

2.理解作品的内容与思想,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1.知人论世,联系时代背景把握作品主旨,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以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第1课时《十五从军征》一、导入新课以乐府诗导入。

(乐府是古代朝廷中管理音乐的机构,负责采集民间的诗歌,后来就把采集的诗歌也叫做乐府。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也是一首乐府诗《十五从军征》。

(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从军征”,被征到军队里打仗)2.是谁“十五从军征”呢?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自己结合注释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通诗句。

3.谁来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课件出示诗歌)4.指明学生再读,评价。

(课件出示有节奏的诗)(强调:“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5.齐读。

6.交流。

(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大意。

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三、品读鉴赏1.诗歌的主人翁是谁?从哪一句话可以知道?(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

)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争。

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

2.他在回家过程中,心情有哪些变化?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2.学生自主品读,再同桌交流。

3.集体交流。

(课件出示诗句)预设:(1)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喜)(2)想象他曾经的家是怎样的?(3)他见到的景又是怎样的?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由远及近)“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十四课《诗词曲五首》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十四课《诗词曲五首》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十四课《诗词曲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掌握《望海潮》、《渔家傲》、《采桑子》、《山坡羊• 汉江临眺》、《登高》五首诗词的基本意思;2.能理解《望海潮》、《采桑子》、《山坡羊• 汉江临眺》、《登高》四首诗词的基本意境;3.能理解《渔家傲》的歌词意义与歌曲情感;4.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写作特色和文化内涵。

二、教学内容1.《望海潮》;2.《渔家傲》;3.《采桑子》;4.《山坡羊• 汉江临眺》;5.《登高》。

三、教学重难点1.《山坡羊• 汉江临眺》的译文。

2.《登高》意境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呈现一幅清明上河图,让学生观察图片中的江山、河流、桥梁、人物、建筑等,让学生感受宋代社会的祥和、繁荣和质朴。

2.自主探究(1)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并回答问题:Q1:《望海潮》中的“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的“三吴都会”指的是哪三个地方?A:指的是苏州、无锡、常州三个地方。

Q2:《渔家傲》中的“鲤鱼东逝,逝不复返”指的是什么?A:指的是大自然中的洪水和生命流转的道理。

Q3:《采桑子》中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的“凝妆”指的是什么?A:指的是花妆(化妆)。

Q4:《山坡羊• 汉江临眺》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的是什么含义?A:表达的是战争时期军队与家家户户的家人情感的凄美和珍贵。

Q5:《登高》中主人公是谁?为什么爬山?A:主人公是杜甫。

他登高观景,抒发心中澎湃的情感和对生活的追求。

(2)学生自主阅读,并完成课文的梳理和解读。

《望海潮》:此诗以名胜宣城、福山、姑苏、钱塘四处为落脚点,描绘南方的丰美景色,写出作者的豪迈气概。

《渔家傲》:此歌以阳光下广阔的江河为背景,感慨人生的短暂和生命的卑微,表达出“快乐就好”的执拗。

《采桑子》:此词描写了一个少女羡慕其他姑娘的红绸裙、玉簪花、花粉香、柳叶眉等,表现了对物质生活的向往。

《山坡羊• 汉江临眺》:此诗以汉江为背景,通过描写灯火通明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战乱和家人离别的感伤之情。

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曲五首》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曲五首》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曲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诗曲五首》的作者和背景知识。

2. 掌握《古诗曲五首》五首作品的主题和表达方式。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4. 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掌握《古诗曲五首》的核心内容和意义。

2. 分析《古诗曲五首》的语言表达和意象运用。

3.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三、教学准备1. 《古诗曲五首》的文本及课外阅读材料。

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古诗曲的相关图片、音频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引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思考。

讲解背景知识(10分钟)简要介绍《古诗曲五首》的作者、成书背景和主题内容,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逐首阅读(30分钟)1. 第一首作品:《登鹳雀楼》- 学生自主阅读,理解作品主题和表达方式。

-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作品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2. 第二首作品:《静夜思》- 学生自主阅读,分析作品的意义和感受。

- 教师帮助学生解读作品中的词句和修辞手法。

3. 第三首作品:《春晓》- 学生自主阅读,理解作品中的景象和情感。

- 教师指导学生欣赏作品的美妙之处。

4. 第四首作品:《悯农》- 学生自主阅读,探究作品中反映的社会问题。

- 教师促使学生思考农民生活的艰辛和社会责任。

5. 第五首作品:《月下独酌》- 学生自主阅读,体味作品中的孤独和诗意。

-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中蕴含的自然与人性之间的关系。

总结归纳(10分钟)1. 教师概括《古诗曲五首》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特点。

2. 学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拓展延伸(5分钟)提供一些额外的古代诗曲材料供学生阅读,并鼓励他们自主探索古代文学的奥秘。

五、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对《古诗曲五首》的理解和感受。

2.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拓宽自己的文学视野。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优质教案

23诗词曲五首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歌的朗读技巧,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2.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诗词曲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能够有感情、有韵味地吟诵诗歌,读出作品的情感和意蕴。

2.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蕴及其流露出的作者的感情,从而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及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以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今天和平生活的情感;理解作者在词中表达的爱国之情与报国之志,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之志。

重点诵读诗词,了解诗意,体会诗情;通过关键字词的解读来把握诗歌的主旨。

难点理解诗词曲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借古讽今的表现手法,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

朗读法: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之志。

标注法:让学生标注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师:准备相关教学课件和有关作者及写作背景的资料。

学生:通读古诗词,对生难字注音,标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2课时《十五从军征》当代社会参军入伍,保家卫国,是每个公民应尽的神圣职责,无比光荣,火热的军营生活让人生绽放异彩!然而在兵役制度极端不合理的封建时代,一旦踏上军营之路,很可能陷入悲惨的境地。

今天我们学习《十五从军征》,感受一位老兵的令人心酸的悲惨命运吧!《十五从军征》出自《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的汉族诗歌总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

内容十分丰富,反映社会生活面很广,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当时繁复的兵役使得那个时代充满了小人物的心酸和无奈。

没有马革裹尸,却也垂垂而暮。

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和节奏。

2.这首诗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描写了一个少年从军的老兵,晚年归乡时无亲可依、家园荒芜的悲剧。

初中语文版九年级下册(初三下):《诗词五首》教案

初中语文版九年级下册(初三下):《诗词五首》教案

初中语文版九年级下册(初三下):《诗词五首》教案〖教法学法〗古代诗词节奏明快,音韵优美,很适合朗读。

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宜以学生的反复朗读、整体感知为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圈点批注,思考、联想,讨论交流,进而深层次挖掘古代诗词丰富的内涵。

教师可用录音或课件辅助学生理解课文,对疑难处加以点拨。

由于课文容量较大,可安排学生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古老的中国是个诗国,自从《诗经》开源之后,诗歌历经春秋战国,秦汉两晋南北朝,至于唐宋发展到顶峰。

唐诗宋词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繁荣的象征。

今天我和同学们一道来学习五首古代诗词,进一步领略我国古代诗歌艺术的魅力。

教师板书课题:诗词五首二、检查预习:1.学生同桌先交流,提出自己预习中不会字词,相互解答。

2.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生字词,加以整理,投影到屏幕上,引导全班学生朗读正音。

箸爝火彝虞煜砌麾炙(答案略)三、导读〈行路难〉:1.教师课件展示下列诗句,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过渡到新知识:(1)李杜诗篇万古传。

(赵翼《论诗》)(2)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杜甫《梦李白》)(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启发设问:以上诗句都与古代哪位诗人有关?你能谈谈他的有关情况吗?教师点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谈A.李白的生平、时代、代表作品;B.有关李白的故事、传说;C.你对李白的评价。

学生思考,发言交流,教师因势导入本课学习。

2.反复朗读,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教师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优点、不足。

从读音、停顿、音调以及感情上评议,是否朗读到位?如果不合适,应该怎么读比较符合诗的内容?(对有争议之处,教师不做结论,引导学生往下学习,让学生学习课文后再做结论。

)3.教师解题(课件展示,指名学生读或全班齐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作时代背景。

《行路难》是李白在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九下诗词曲五首教案

九下诗词曲五首教案

九下诗词曲五首教案一、检查作业全班集体或指名背诵前三首诗。

二、继续赏析〖《水调歌头》1、学生试读,老师示读,学生再朗读,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及词义。

宫阙(què) 绮户(qǐ) 婵娟 (chán)2、教师导学:这首词是咏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前人曾有论:“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费。

”是千百年来人们传诵的名作。

这首《水调歌头》是苏轼任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时所作,当时他政治上失意,又与胞弟七年未能团聚。

丙辰(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即1076年)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作了这首词。

3、参照注释理解词的意思。

4、赏析。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上阕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见月而问天,追月而迟疑,在“天上”与“人间”徘徊不定。

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明月的向往,又感受到了诗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

词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

)于是想乘风飞往月官去,可是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

(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下阕从矛盾中宕出,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头三句实写月色照人之形。

转、低、照三字写足月光移动之神韵。

“无眠”二字始直接涉及中秋人事,“怀”弟之意隐约而出。

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

下两句向月发问,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呢?怀念谁? 弟弟子由,接着又转为自我安慰,不仅慰己,更是慰人。

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完美无缺的。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六单元诗词曲五首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六单元诗词曲五首

第23课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曲,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五首诗词曲优美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十五从军征》【情境导入】同学们,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

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重要的位置。

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与战争有关。

【新课解读】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请用一句话概述本诗写了什么事情。

明确:一位久经征战的老兵回家后的凄凉处境和悲苦心情。

2.本诗刻画了哪些形象?明确:全诗突出地写了老士兵的形象,也着力刻画了“家”的形象,同时一并体现了“乡里人”的形象。

3.理清诗歌内容脉络。

明确: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望。

二、精读诗歌,深入探究1.教师提问:本诗选取了哪个角度来表现战争的残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明确:选取了老兵归家,目睹家园破败,人亡屋空。

从老兵的失望与孤苦这个角度来反映战争的漫长和残酷、社会的凋敝和劳动人民的苦难。

构思上独特巧妙。

从少年到老年,一生中最好的青年、中年时光在战争中消耗了,甚至老年也是无法归家,直至八十。

漫长的从军生涯反映了战争的绵延漫长,更让人体会到战争的残酷。

通过老兵家园的破败、亲人的离散亡故、老兵的孤苦悲泣,更好地突出了主题。

2.老兵感情变化的线索是怎样的?明确:满怀希望(喜)→希望落空(悲)→彻底绝望(泣)。

3.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对战争的痛恨、对封建兵役制度的控诉,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拓展延伸1.听到老兵的悲吟,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很多感触和想法。

此刻,望着默默流泪的老人,你想对他说什么?你对战争有什么看法?明确:老人家,战争太残酷,但您老能幸存下来,回到老家,真是万幸啊!今后的生活我们会帮助您的。

看法: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对人类文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作为地球村的一员,我们要反对战争,呼吁和平与发展,创造人类共同进步的局面。

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教案、教学设计
6.注重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活动。例如,对古诗词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参加诗词朗诵、创作比赛等活动;对古诗词鉴赏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更多的辅导和支持。
7.强化评价与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阶段性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对古诗词的阅读与鉴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经验。在此基础上,他们对《诗词曲五首》的学习将更加深入。然而,由于古诗词的意境、语言及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特殊性,学生在理解、感悟和创作方面仍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在古诗词阅读方面,对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记忆仍需加强,教师应适时提供辅导与支持。
(2)小组汇报: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课堂汇报,展示小组讨论成果;
(3)教师点评: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讨论成果给予评价,并进行总结。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2.教学目标: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3.教学内容:
(1)诗词背诵:要求学生现场背诵一首《诗词曲五首》中的诗词;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以一首古典音乐《春江花月夜》作为课堂导入,让学生在悠扬的乐曲中感受诗词的韵味。随后,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乐曲背后的古诗词吗?”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诗词曲五首》。
2.教学目标:通过音乐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a.诗词的基本内容概述;
b.诗词的意境、情感分析;
c.诗词的修辞手法解读;

初中语文版九年级下册(初三下):《诗词五首》教案

初中语文版九年级下册(初三下):《诗词五首》教案

初中语文版九年级下册(初三下):《诗词五首》教案〖教法学法〗古代诗词节奏明快,音韵优美,很适合朗读。

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宜以学生的反复朗读、整体感知为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圈点批注,思考、联想,讨论交流,进而深层次挖掘古代诗词丰富的内涵。

教师可用录音或课件辅助学生理解课文,对疑难处加以点拨。

由于课文容量较大,可安排学生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古老的中国是个诗国,自从《诗经》开源之后,诗歌历经春秋战国,秦汉两晋南北朝,至于唐宋发展到顶峰。

唐诗宋词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繁荣的象征。

今天我和同学们一道来学习五首古代诗词,进一步领略我国古代诗歌艺术的魅力。

教师板书课题:诗词五首二、检查预习:1.学生同桌先交流,提出自己预习中不会字词,相互解答。

2.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生字词,加以整理,投影到屏幕上,引导全班学生朗读正音。

箸爝火彝虞煜砌麾炙(答案略)三、导读〈行路难〉:1.教师课件展示下列诗句,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过渡到新知识:(1)李杜诗篇万古传。

(赵翼《论诗》)(2)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杜甫《梦李白》)(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启发设问:以上诗句都与古代哪位诗人有关?你能谈谈他的有关情况吗?教师点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谈A.李白的生平、时代、代表作品;B.有关李白的故事、传说;C.你对李白的评价。

学生思考,发言交流,教师因势导入本课学习。

2.反复朗读,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教师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优点、不足。

从读音、停顿、音调以及感情上评议,是否朗读到位?如果不合适,应该怎么读比较符合诗的内容?(对有争议之处,教师不做结论,引导学生往下学习,让学生学习课文后再做结论。

)3.教师解题(课件展示,指名学生读或全班齐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作时代背景。

《行路难》是李白在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教案

《诗词曲五首》教案教学目标:1.朗读并背诵诗词,理解诗词的内容。

2.通过反复吟诵,把握诗词中的意象,进而体悟诗词的意境。

3.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诗词中的描写抒情,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背诵默写诗词。

2.通过反复吟诵,联想和想象,把握诗词中的意象,进而体悟诗词的意境。

教学难点: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诗词中的描写抒情,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学案、课前搜集资料、电脑、投影仪。

教学课时:五课时《十五从军征》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1.同学们,在讲新课前,请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有关战争的课文?2.这仅仅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有关战争的课文。

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远不止这些。

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十五从军征》,也是与战争有关。

二、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南北朝也有乐府机关,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

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词,于是乐府便由官府名称变成了诗体名称。

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由宋代郭茂倩所编。

现存100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

“乐府双璧”(又名长篇叙事诗双璧)为《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

2.创作背景此诗晋时已谱入乐府,当可视之为汉魏战乱之际的作品。

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止。

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

部编版九年级下《诗词曲五首》教案1

部编版九年级下《诗词曲五首》教案1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6、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7、背诵这首诗。
五、学习《山坡羊潼关怀古》
1、作者张养浩
2、朗读诗歌
3、背景资料
4、诗意理解
(1)给这首曲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2)“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6、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7、背诵这首诗。
三、学习《南乡子.登京口北古亭有怀》
1、作者辛弃疾
2、朗读诗歌
3、背景资料
4、诗意理解
5、诗句赏析
(1)理解“悠悠”
(2)为何热情歌颂孙权
6、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7、背诵这首诗。
四、学习《过零丁洋》
1、作者文天祥
2、朗读诗歌
3、背景资料
4、诗意理解
5、诗句赏析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2)老兵回家后见到了怎样的景象?
5、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6、背诵这首诗。
二、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作者岑参
2、朗读诗歌
3、背景资料
4、诗意理解
5、诗句赏析
(1)题目中哪个字表明了这首诗的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如何理解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在结构上的作用。
(3)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4)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6、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7、背诵这首曲。
教后记:
课题:诗词曲五首
主备人
席丽琴
教学目标

语文教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教案

语文教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教案

课堂小结(5分钟)
总结重点
对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 进行总结,强调关键知识 点。
布置作业
布置相关作业,如背诵、 默写、阅读理解等,以巩 固所学知识和提高应用能 力。
预告下节课内容
简要介绍下节课将要学习 的内容,引导学生做好预 习准备。
05
作业布置与要求
作业内容及要求
背诵五首诗词曲,培 养语感与积累经典。
培养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通过欣赏五首诗词曲的美妙之处,培养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通过对五首诗词曲的鉴赏和分析,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教学内容与重点难点
教学内容概述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诗词曲五首》,培养学生 阅读、欣赏和理解古代诗歌的能力, 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艺术手法 。

06
教学反思与总结
本节课的亮点与不足之处
亮点 学生对诗词曲的欣赏能力有所提高,能够理解并分析诗词曲中的意境和情感。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合作与交流能力。
本节课的亮点与不足之处
•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本节课的亮点与不足之处
01
不足之处
02
03
04
部分学生在诗词曲的创作背景 和作者情感方面理解不够深入
理解五首诗词曲的主题和内容
02
通过阅读和分析,理解每首诗词曲所表达的主题和内容,包括
作者的思想感情、描绘的景象、运用的艺术手法等。
掌握诗词曲的鉴赏方法
03
通过分析和比较,掌握鉴赏诗词曲的基本方法,包括语言、意
象、意境、艺术手法等方面的鉴赏。
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样本/年度:23 诗词曲五首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第1课时《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导入新课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

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战争总是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十五从军征》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明确: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明确: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

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结构,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明确: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4.诗歌的主题是什么?明确: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不合理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目标导学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明确:这是一首咏雪诗,这也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

2.这首诗前后侧重描写的内容有何不同?两者是如何完成过渡的?明确:前面重在咏雪,后八句主要是写送别。

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完成了过渡。

3.诗中是从哪两个方面揭示了当时的天气寒冷?明确:从正面和侧面来写当时天气寒冷的。

正面:“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侧面:“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4.“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中的“折”“即”换掉好不好?为什么?明确:不好。

“折”字写出了北风之猛,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

“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表明雪下得大,下得早。

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猛雪早。

5.你认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为什么能够流传千古?明确:以春景写冬景,以梨花喻冬雪,比喻新奇贴切,既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壮丽风光,又写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6.“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几句描写有何作用?明确:写军营将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为送行场面渲染了悲凉气氛。

7.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所展示的画面,并谈谈这句细节描写的作用。

明确:傍晚时分,辕门外,大雪纷纷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尽管风刮得挺猛,红旗却一动也不动。

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

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8.诗的最后一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体现了中国绘画中的“留白”这一艺术手法,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运用留白手法,写得含蓄,引发读者无尽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及朋友离去后的无限惆怅之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

三、板书设计十五从军征总写:十五从军八十得归远望:松柏冢累累近看:野兔野鸡旅谷旅葵泪沾衣裳兵役残酷战乱频繁灾难深重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咏雪——奇异瑰丽比喻、细节描写送别——依依离情夸张、渲染、留白第2课时《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过零丁洋》《山坡羊·潼关怀古》一、导入新课我们刚刚在本册书第三单元中赏析过宋词中豪放一派辛弃疾的词风,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首他的词,来看看出自同一作者之手的词到底有何相似与不同。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1.作者为什么发出了“何处望神州”的感叹?明确:这首词是作者到镇江去做知府时所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

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想到大好中原已沦陷金人之手,心中不禁悲愤不已,触景生情,故而发问。

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句中“悠悠”一语双关,有哪两层含义?这一句是自问自答,这一问一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明确:“悠悠”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之无穷。

“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此透露作者情感:无奈,伤感,抑郁。

3.赏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明确:一是突出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

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

而“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

显然,稼轩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

4.赏析“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明确:词人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也!“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本是曹操的语言,而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呼声。

5.再读全词,概括本词的主旨。

明确:作者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

全词饱含着作者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

目标导学二:《过零丁洋》1.认识作者,了解背景文天祥(1236—1283),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履善,号文山。

南宋末,全力抗敌,兵败被俘,始终不屈于元人的威逼利诱,最后从容就义。

此诗是作者的代表作,创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过零丁洋时。

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写此诗以明志节。

2.赏析诗句,把握情感与主旨(1)诗的首联写了哪两件事?明确:一是受到皇帝选拔,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频繁的抗元战争中已度过四年。

(2)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除了运用对偶的修辞以外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

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3)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中的“惶恐”“零丁”反复出现,妙在何处?明确:“惶恐”“零丁”反复出现,巧借两个地名,渲染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影响深远。

请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人难免一死,为祖国舍生取义,一片丹心永垂史册。

这两句诗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表现了民族气节。

(5)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请简要分析。

明确: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

最后一句由悲而壮、由郁而扬,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目标导学三:《山坡羊·潼关怀古》1.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及诗歌体裁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元代文学家。

他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

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

天历二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

《山坡羊·潼关怀古》便写于应召往关中的途中。

散曲:到了元代,出现新兴的体裁——曲。

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

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套数和小令两种基本形式。

套数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

《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有标题的小令。

本篇“山坡羊”是小令的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

2.品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与情感。

(1)反复朗读课文,说说这首小令根据内容可以分为几层?每一层写的是什么内容?明确:共写了三层。

第一层:“峰峦如聚……山河表里潼关路。

”写潼关地势险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第二层:“望西都……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由潼关的险要地势想到其重要的历史作用及曾建都长安的历代王朝,抒发怀古情思。

第三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从对现实场景的描写转入议论抒情,诗人通过对历史清醒的认识,对老百姓的疾苦感到无比愤慨和深切同情。

(2)请自选角度品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明确:“聚”字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中,“怒”字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用“聚”“怒”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的地势险要。

(3)你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它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明确: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而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所以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句话在这首小令中是曲眼,有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人文关怀,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

(4)作者是怎样将写景、怀古、议论三者有机结合的?明确:作者先描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然后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了深沉的感慨,最后发表议论,得出结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雄浑苍茫的景色、真挚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使得全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板书设计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上片写景:望神州、北固楼、千古事、长江流下片怀古:万兜鍪、战未休、谁敌手、孙仲谋过零丁洋叙事步入仕途,起兵抗元国家危难,命运艰辛形势险恶,境况危苦抒情——舍生取义,名垂青史忧国之痛为国捐躯豪情壮志山坡羊·潼关怀古写景山:峰峦如聚(视觉)水:波涛如怒(听觉)怀古抒情望:西都意: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做了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