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爱玲小说悲剧、孤独意识
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研究
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研究摘要:作为我国20世纪四五十年代活动于沦陷区上海和殖民地香港等地区的著名女性作家,张爱玲一生充满传奇和悲凄,由此创作的大量脍炙人口的小说,体现出清晰且浓重的悲剧意识,这些小说不仅展现了人们的生存欲望与生存困境相互间的悲剧冲突,还阐释了该种人生悲剧性的根源。
本文首先阐述了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内涵,然后分析了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形成原因,最后进一步对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具体表现进行了研究探讨。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命运悲剧意识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张爱玲被称作“文坛上最美的收获之一”。
由她创作的小说,不仅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沦陷区上海、殖民地香港特有的时代风情,还凭借她对人性的深刻认知,对命运悲剧性的深沉领悟,为读者充分展现了她的作品所特有的悲剧美。
a孤独、苍凉是张爱玲生活中最大的情感体验,这些情感体验由此不可避免地出现在张爱玲的创作中,使得她的作品散发着强烈的悲剧色彩。
一、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概述张爱玲虽然出身于名门,但她终其一生却是孤独的、悲凉的。
风流演绎的激情岁月与寂寥相伴,让这位女作者在平凡的世界里走过了不平凡的一生。
张爱玲的婚姻是不幸的,先是与胡兰成经历了一段不堪回首的婚姻,三年婚姻生活最终以胡兰成的移情别恋而告终,这很大程度上打击和改变了张爱玲的人生态度。
而后张爱玲与赖雅结婚,原本她以为这次婚姻可为她带来幸福,怎知事与愿违,这只不过是她另一个不幸生活的开始,赖雅病入膏肓,并撒手人寰,而张爱玲也以这种方式被“抛弃”,最终让她独自凄凉地客死他乡。
b张爱玲的一生,体现出无尽的悲剧意味。
悲剧意识指的是人历经对悲凉处境的透彻思考所产生的对人生悲剧性的体验与感悟。
有着悲剧意识的人,通常更能透析人生,更能认清生命的真谛。
张爱玲便凭借自身的真情实感对那个年代进行了深切感悟,所以,在她的认知下那个年代是处处流露着悲剧的。
二、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形成原因(一)环境的原因张爱玲虽然家世显赫,但是她从小便过着凄凉、孤寂的生活。
浅谈张爱玲的悲剧意识
浅论张爱玲笔下的悲剧女性形象祝晓(10级汉语言文学5班学号:201084014190)摘要:张爱玲是一位彻底的悲观主义者。
她的小说主要以爱情和婚姻为主题,无处不弥漫着苍凉的悲剧色彩。
她们的人生悲剧类型不尽相同,主要分三类: 贪慕虚荣或无以谋生却又因卑微弱小而不得不依附于他人而谋求安稳的女性、因被迫依附却无从发泄而受压抑导致的变态甚至疯狂的女性、《十八春》中的顾曼桢,追求美好的爱情和生活,但终究没能逃脱悲剧命运。
张爱玲以细腻深邃的笔触解剖她们的畸形心理和变态行为, 谱写出一曲曲旧时代女性苍凉与寂寞的悲歌。
关键词:张爱玲、苍凉、女性悲剧张爱玲是20世纪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的天才女作家,她凭借着独特的观察力和思考力,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社会、婚姻、家庭的独到见解通过妙笔写成一部部旷世之作。
然而,张爱玲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的作品始终弥漫着一种挥之不去的悲凉氛围。
在她的作品中处处穿透着一个失落者的人生感悟, 痛苦与不安是人生世界的永恒主题。
张爱玲如此热衷于悲剧是有原因的,正如她自己在《传奇再版序》中所说:“如果我常用的词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惘惘的威胁。
”的确如此,张爱玲的悲剧意识是伴随着她的成长而逐渐形成的。
从童年时期起,她就遭遇了很多不幸,她的童年里没有父母的陪伴,没有和睦的家庭,妈妈的离开,爸爸的糜烂生活,给张爱玲幼小、尚未成熟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也让张爱玲从小就有一种孤独感,想必这也是为什么她的小说中没有一个慈母的原因了。
后来加之家庭的没落,让她体会到了人情的冷暖,看到了任性丑陋、自私的一面,所以,她渐渐不轻易相信美好的感情,不愿意与人交往。
除此之外,张爱玲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动荡不定、朝不保夕的战争时代,战争的恐怖使她更感到幻灭、虚无和绝望,这更加剧了她的悲剧意识。
她的这种悲剧意识透过她的作品中的女性人物表传达的淋漓尽致。
可以说,张爱玲本人就是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
张爱玲以一种冷峻的笔调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具有悲剧命运的女性人物形象。
浅析张爱玲小说人物的悲剧美学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浅析张爱玲小说人物的悲剧美学*名:**学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指导教师:定稿日期:2016/04/30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提纲浅析张爱玲小说人物的悲剧美学论点:张爱玲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她直面残酷的生活,将目光投注于在痛苦和困难中挣扎的人们,讲述这些苦难灵魂的悲剧生活,展示出一幕幕震撼的人生悲剧。
张爱玲对时代、文明、人生的悲观认识,使她的作品具有一种荒凉感和虚无感。
从而散发出浓厚的悲剧意识,呈现出一种苍凉的美学风格。
本论:一、在张爱玲看来,“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人生不仅是悲哀的,无奈的,而且是冷酷的,充满着人性的厮杀。
二、张爱玲写得最多的就是一个“情”字,但是她偏说:“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父亲为了钱竟逼自己的女儿为妾,姐姐为了讨丈夫的欢心竟把自己的妹妹送给他玩弄。
三、张爱玲的小说中,充满了形形色色的悲剧,这为她的作品增添了一种独特的美感。
结论:总之,张爱玲自觉地以情欲、以非理性来解释悲剧,解释人的行为动机,解释人性。
她认为人性是盲目的,人生因而也是盲目而残酷的。
所以在她的小说中,这一切表现为现实的肮脏,复杂。
不可理喻,假如不是被情欲或是虚荣心所欺瞒,人对现实的了解仅限于这一点:生活即痛苦,人生就是永恒的悲剧,这就是人所能达到的最高的、也是最真的认识。
目录内容摘要关键词无意识的错误所导致的悲剧有意识的错误所导致的悲剧以伤感基调为主的悲剧性语言字样和正文二至三级标题,后接页码号。
“目录”二字中间要有一定间距,使用小2号宋体字。
“目录”下方可空1行,下面的内容为3号宋体字。
页面行距及页边距可根据文面美观程度进行调整,不可全居上方而下方空余太大。
浅析张爱玲小说人物的悲剧美学[内容摘要]本文以分析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人物如何在“食”、“色”的双重枷锁下人性的扭曲和变态。
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张爱玲小说悲剧人物的分析,研究人物是如何在情欲、金钱欲的诱惑下,在非理性现实环境冲突下所产生、出现悲剧的生成原因。
张爱玲小说中悲剧意识探析
无 论 是 以 什 么 样 的 方 式 ,还 是 以 标 准 化 的 定 义 ,张爱玲都可 堪为中国现代史上40年代一位富 有传奇 色 彩 的 女 作 家 ,她如同一 颗璀璨之星在现代文坛上熠熠发 光 。回首张爱玲坎坷的一生,淋漓 尽致地演泽了一段凄美的传奇故 事 ,品读其作品也能深刻体会到 她 悲 剧 的 一 生 。她 以 独 特 的 视 角 , 体 察 世 间 情 感 ,付诸于笔端上的 文字更多 的 是 悲 剧 色 彩 ,其包裹 的悲剧感叙述着一个个悲剧传 奇 ,致使在其作品中充分感受到 作家浓厚的悲剧意识无处不在。
2.凄凉色彩的使用 张 爱 玲 曾 说 过 :“我不喜欢壮 烈 。我是喜欢悲 壮 ,更 喜 欢 苍 凉 。 壮 烈 只 有 力 ,没 有 美 ,似乎缺少人 性 。悲剧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 一 种 强 烈 的 对 照 。但它的刺激性 还 是 大 于 启 发 性 。苍凉之所以有 更 深 长 的 回 味 ,就因为它像葱绿 配 桃 红 ,是一种参差的对照。”®M
苍凉命运的象征者。“月 亮 ”是张 爱玲作品中使用最频繁的一个意 象 。月亮不仅象征了女性的悲剧 命 运 ,而且象征了作者的悲剧意 识 。在《金锁记》中一开篇就写到: “三 十 年 前 的 上 海 ,一个有月亮的 晚 上 ......我 们 也 许 没 赶 上 看 见 三 十 年 前 的 月 亮 ......然 而 隔 着 三 十 年 的 辛 苦 路 往 回 看 ,再好的月色 也不免带 点 凄 凉 。”®小说以月亮 开 篇 ,这 里 的 “月 亮 ”带上了岁月 的 沧 桑 感 ,奠定了小说凄凉的基 调 。在小说的结尾同样也写到了 月 亮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 下 去 。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 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有完— 完 不 了 。”®ft后,这里的“月亮”意味 着曹七巧的世界随着生命的谢幕 而 结 束 ,并 且 结 尾 的 “月 亮 ”呼应 了 开 头 ,锁 定 了 小 说 的 整 体 氛 围 , 使小说的意蕴更加深刻。因 此 ,这 些独特而又丰富的意象正好与主 人公的悲剧情感是不谋而合的, 张爱玲正是通过作品中的这些意 象的刻画传达给读者一种悲凉的 感受。
永恒的“苍凉”——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34永恒的“苍凉”——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黄丹 伊犁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一、由病态的心理引发人性悲剧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最突出的是表现在人性的悲剧上,由人的病态心理引发出各种人性悲剧,在她的笔下,刻画出人心理的虚伪、卑劣、阴暗、扭曲,还经常通过人物的自身遭遇来深刻地表现现实的冷酷与人生的悲剧性。
自私是人类所拥有的本性,它与生命共同存在,也展现人的生命意识。
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似乎具有仁义、善良的品质,可是他们的内心都是为达目的而不折手段,都有着非常强烈的愿望,无不自私、孤独,伤害自己也伤害别人,无不上演着一出出人生的悲剧。
(一)自私、卑劣的心理在人的本性中有善良的一面,同时也有自私、卑劣的另一面。
但张爱玲小说中所塑造的人物则大多是自私、卑劣的。
《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女主人公葛薇龙,一开始,她只是一个单纯且积极向上的好学生形象。
因为父母经济困顿要回上海,而她想完成学业,不得不向姑母梁太太寻求资助,梁太太答应帮助她,而实际上却整日应酬,成为替梁太太引钓男性的诱饵,从此开始一步步的走向堕落,最后使薇龙整天忙着为乔琪乔弄钱和为姑母弄人。
在《花凋》里所塑造的郑先生,也是十分的自私,不愿意多花钱为女儿治病,认为根本治不好,还不如去养姨太太,一心只为自己着想,不负责任,有钱的时候在外面生孩子,没钱的时候就在家里生孩子。
自私、卑劣的心理在梁太太和郑先生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造成了自己和他人的人生悲剧。
(二)阴暗、扭曲的心理人在不遭受外面世界的影响时其心理是健康、正常的,张爱玲小说中人物的阴暗、扭曲主要是家庭方面的原因。
在小说《十八春》中的顾曼璐,她的病态心理在残害自己的亲生妹妹时达到极致,她出去做暗娼是真心想要养活一家人还是以养活家人为借口去满足自己的情欲,享受其中的快乐,这是我们无法知道的。
自己的亲生妹妹是那么的纯洁、美丽,是人们眼中的乖乖女形象,可是顾曼璐却嫉妒妹妹,容不下她的这些美好,要把她拉下悬崖,竟然使用如此卑劣歹毒的手段去使曼帧饱受折磨,失去幸福。
论张爱玲小说婚恋观的悲剧意识
论张爱玲小说婚恋观的悲剧意识内容提要:张爱玲小说中表现出的婚恋观具有浓厚的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在其爱情小说的内容上的体现有三种:有情人终不成眷属,相互利用,算计的爱和病态乃至变态的爱.她的悲剧意识根源于其内心的双重失落感:家庭的没落,童年的不幸,这对她的小说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即小说多以没落贵族家庭为场景,这种家庭氛围多不健康,且人物爱情结局都是悲剧性的.关键词:张爱铃悲剧意识荒凉婚恋观家庭张爱玲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时最走红的女作家。
她的作品与当时血与火的中国关系不大,与日寇的侵占香港和上海的沦陷也不大沾边。
作品中也不去渲染民族情绪和抗战气氛,而是“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听我说一支战前香港的故事”。
1透过她的叙述可以窥视现代市民群混乱无助的精神世界,以及弥漫于作品中几乎一成不变的悲凉氛围。
张爱玲小说的底色是:荒凉。
她作品的悲剧意识也可用此来概括。
鲁迅小说、散文诗写的也是人世的荒凉,“那种荒凉是由于传统的腐朽,人心的麻木对于人性觉醒的摧残、压抑。
人的世界布满了鬼影、阴森而寒冷,人的声音在野地里如野狼孤独的长嗥,这是鲁迅体察到的荒凉。
”2《红楼梦》的繁华衬托了另一种荒凉。
“散场是时间的悲剧,少年时代一过,就被逐出伊甸园。
家中发生变故,已经是发生在庸俗黯淡的成人世界里。
”3鲁迅的荒凉带有寓言色彩,是思想家的产物。
《红楼梦》的荒凉带有日常色彩,是作家体验的产物。
张爱玲无疑是近于《红楼梦》的,她的作品中荒凉的基调是建立在对日常生活的描述上,是对日常生活不厌其烦的描述上。
张爱玲的荒凉是一种悲观的感叹。
“这种悲剧意识象一座显微镜,用蒙上悲剧色彩的镜面扫描出一幅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时代莫可奈何的没落-----人性的卑微、阴暗、情感的千疮百孔,也就从中显露无疑”4。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只有两个角色唱戏:一个是男人,一个是女人。
既然男女情事更能揭示人生的全面,就在这放恣的人生状态中寻求一种真实的人性姿态,确定一婚恋为主题的同时,也确定了其婚恋的基本走向。
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我看那是最悲哀的一首诗,生与死与别高,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
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
”——张爱玲张爱玲是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她在其作品中刻画了一个个实实在在的人物,其中女性人物占了绝大多数,这些女人的命运无一不是悲剧性的。
她为女性文学掀开了女性心狱充满疮痍的一角,由此构成了她小说的苍凉、婉哀、惨伤的风格。
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张爱玲独特的人生经历所形成的独特精神个性、人生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张爱玲也是位充满传奇色彩的才女,不平凡的没落贵族家世以及当时的社会现实使她过早地经历了人生的大喜和大悲,喧闹和孤寂。
这就铸成了她悲观的作家气质,使她对人生既抱有热情而荒谬的幻想,但更多的是悲剧意义上的洞察——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式的感伤与彻悟构成了张爱玲小说的悲剧基调。
“一树梨花千首诗”。
正如有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也许一千个读者便能说出一千个不同的张爱玲来。
近年来,对张爱玲小说的研究可谓众说纷纭。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虽然各执其词,但亦有相通之处,那就是对张爱玲在小说里表现出来的悲剧意识的认同。
一、生活背景铸成张爱玲小说的悲情基调张爱玲有着显赫的家世,祖父张佩伦是清末“清流派”的重要人物,任李鸿章的幕僚,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但这一显赫的身份并未给她带来任何好处。
那曾经煊赫、繁华的门庭,留在作者记忆深处的仅是“有太阳的地方使人瞌睡,阴暗的地方有古墓的阴凉”。
祖父的煊赫荫遮不了父辈的衰落,父亲是个典型的遗少,染有弄风捧月的旧习气,性格上则是暴戾乖张。
张爱玲的母亲是清末南京黄军门的女儿,是一个受西方文化熏陶很深且清丽孤傲的新派女性。
旧习气与西洋文化格格不入,这种水火不容导致最后的不和,直至离婚。
这使得张爱玲的童年分裂为两个世界,母亲的世界——洋派、光明、温暖而富足,母亲成了身处幽暗地她拼将全力抓住的一缕阳光,在母亲那里她得到了文明的教养和气质的熏陶,但母亲那有着许多清规戒律的洋房也培育张爱玲的内倾性格;父亲的世界——腐朽、黑暗、冷漠而寂寥,“整个儿都是懒洋洋灰扑扑,缭绕在鸦片的云雾里”,父亲另娶了太太,这更使张爱玲的生活阴云密布。
轮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生命悲剧意识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语文组杨林【内容摘要】张爱玲是中国四十年代的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
她以敏锐的感觉、旷世的才情和凌厉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纷繁复杂、光怪陆离而又处处充溢着荒凉之感的世界。
由于特殊的童年经历,她的内心极其孤独敏感,使她能把世俗的婚姻情感生活看得很透彻的,这反映到她的小说中,就形成了她所特有的生命悲剧意识。
透心彻骨的荒凉,是她的悲剧生命意识的具体流露,也是她的小说之所以能成为经典的原因之一。
她的小说的生命悲剧意识意识主要体现在:人的生存欲望与生存困境的冲突、人性的自私、虚伪、异化扭曲,情感婚姻的虚伪、无爱,人对命运的无从把握。
【关键词】苍凉;生存;人性;情感;命运;生命悲剧意识张爱玲是中国四十年代的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
她以敏锐的感觉和旷世的才情描绘了一个纷繁复杂、光怪陆离而又处处充溢着荒凉之感的世界。
她笔下的悲欢离合,始终笼罩着一成不变的悲凉气氛——尘世的喧嚣烦人、生存的难堪无奈、生命的卑微无助、命运的无从把握、人性的丑恶异化,以及由此而来的孤独感、挫败感、苍凉感、失落感等等。
这种悲凉既是她个人对于个体生命历程中的深刻感悟,又是她对于生命悲剧性的理性认知。
由现代市民混乱无助的精神世界和难堪卑微的生存状态产生的不安与恐惧、凄惶与痛苦、无奈与顺从的气氛,形成了张爱玲小说的独特的悲剧美。
在文艺理论范畴中,悲剧作为一种最高诗意,传统说法是指正面主人公和有积极价值的事物,在社会历史的必然性冲突中遭受不可避免的不幸或犯了无可挽回的错误。
这个过程及其结果使人产生产生强烈的痛苦,但同时又为正面人物的斗争勇气、理想力量与反抗精神所折服,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
但是,张爱玲没有遵照传统的关于悲剧的定义。
她认为,“极端病态或极端觉悟的人究竟不多”,英雄只不过是特殊和特别,有着种种不足和缺陷的凡人才是广泛和普遍的,普通人的人生和人性才更为真实,因此,她笔下的悲剧主人公也大多是些不彻底的人物,就像她所说的“……我的小说里 ,除了《金锁记》里的曹七巧 ,全是些不彻底的人物。
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二稿修改
前言张爱玲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她直面残酷的生活,将目光投注于在痛苦和困难中挣扎的人们,讲述这些苦难灵魂的悲剧生活,展示出一幕幕震撼的人生悲剧。
张爱玲对时代、文明、人生的悲观认识,使她的作品具有一种荒凉感和虚无感。
从而散发出浓厚的悲剧意识,呈现出一种苍凉的美学风格。
张爱玲的这种独特的美学风格和创作意识值得我们探究。
一浮世的悲歌(一)、不可逃离的悲剧命运张爱玲的小说充满了强烈的悲剧意识。
在她的小说中,人的生存欲望与现实困境的悲剧性冲突是其小说的基本冲突。
张爱玲从自己的生存状况出发,从童年、亲情、恋爱、婚姻生活等切身的感受中探索个体的生存状况,她的人生观和生命的悲剧感就渗透在她对个体在荒凉世界里的生存状况的描绘。
她以一种逼近本质的直觉,揭示个体生命的悲剧性,传达她对一个时代的生存体验:人的生存欲望和现实困境之间有着不可磨灭的矛盾,人注定要成为被征服者,在最终结局面前,人类的一切努力都毫无意义,终究要归于沉寂。
“总之,生命是残酷的”,[1]没有悲壮,只有无奈的堕落和苍凉。
张爱玲认为,人生永远无法完满,只有委屈和难堪的生存,痛苦才是人生的永恒主题。
在她看来,人生与现实困境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由不得自己做主。
“人生恐怕就是这样罢,生命即是麻烦,怕麻烦,不如死了好。
麻烦刚刚完了,人也完了。
”[2]这种将人生看作麻烦,麻烦与生命同生同灭的感悟,就是张爱玲创作的出发点,她在《论写作》一文中谈到:“是个故事,就得有点戏剧性。
戏剧就是冲突,就是磨难,就是麻烦。
”[3]张爱玲透过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情感体验、精神状态,从司空见惯的生活中挖掘出其中的悲剧内容。
1.鲜明的悲剧个体张爱玲的创作大多是描写普通人的平庸生活,“他们是这时代的广大的负荷者”,在难堪的生存中“有挣扎,有焦虑,有慌乱,有冒险”。
[4]张爱玲认为这才是生命真正的图案,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地沉沦,在荒凉的胁迫中表现出对自我生命意义的困惑,以及对虚妄无妄的生活困境的屈服是人类荒凉的生存景况的呈现。
论张爱玲的悲剧意识
论张爱玲的悲剧意识内容摘要:张爱玲是20世纪上海沦陷区的传奇女作家,在她的作品里,时时焕发着一种苍凉的气氛。
她善于截取软弱的凡人的心理和情感来透视日常生活,张爱玲悲凉的童年和对人性深沉的探索以及梦魇般的氛围,使她的整个作品渗透着一种悲凉阴气,但却形成了它独特的魅力。
关键词:悲剧意识人性苍凉梦魇张爱玲用一支苍凉的笔写出了探究凡人心灵的最根本的东西,她用情感来透视日常生活的无意义和绝望,笼罩于张爱玲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无法消解的虚无和绝望。
当我们借助古老的记忆重读她的作品时,我们的灵魂仍被深深地震撼着,心灵仍受到撞击,我们无法不惊叹于她的才华,她的那颗"冷酷"的心,她留下的那些深远的启迪,那融古汇今的历史旧影。
一、悲凉童年1920年代的上海,是十里洋场,灯红酒绿、觥筹交错,好一派富贵景象。
但在这宁静的繁华中其实蕴藏着深深的危机,时代的大变革将在其中发生裂变,这一隅的宁静渐渐地只是表面的装饰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在大时代的破坏与变动中,巨大的列车轰鸣而来,把每一种别样的声音都融成它自己的声音,这是无法抗拒的,任何人也阻止不了。
张爱玲就出生在中国这个激流洪涛般的大时代。
那是一个秋天。
秋天一般给人净朗怡人的感觉,但1920年典初秋却微雨初凉、毫无生气,是阴沉沉、懒洋洋的。
9月30日,张爱玲降生,父母为她取了个小名,叫小煐。
她的生活也许就像这天气一样,一开始就带着降色的沉哀。
张爱玲生在民国,无缘得见外曾祖父李鸿章、祖父张佩纶等辈在时代的洪流中弄潮的风姿,她对生活、对世界的最开始的感受来自家庭。
而家庭给她的最早的印象是父母之间的不和谐,这对她后来人生的影响之大是难以想像的。
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一生落寞无成、碌碌无为,与在史书上留名的李鸿章、张佩纶等的辉煌生涯形成强烈反差。
张廷重生于1896年,没多久清朝就灭亡了,他成了一个出身豪门贵族、身带‚皇‛气的遗少。
他拼命玩乐,过着腐化堕落的生活,在醇酒妇人中碌碌一生。
试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试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20080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甘肃省电大武威电大分校赵静摘要: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以对生存悲剧的苍凉书写,传达了对个体生命的生存寂寞、生存痛苦、生存恐怖的深刻感悟和对生命悲剧性的理性认知,并由此标示出一种苍凉悲怆的审美风格。
张爱玲笔下的人物是在生命中苦苦挣扎着,但终不免一个悲剧性的命运。
她对小说故事性的高度重视,摆脱了当时主流意识形态和启蒙话语强加在小说身上的重荷,体现了对小说这种文体的充分尊重。
本文就从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表现的几个着眼点:情爱关系、人性的探索、人生的体验、悲观忧伤的结局,以及悲剧意识根源进行阐述,力指导现实的人少生私寡欲,少谋个人私利,多贡献于社会。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张爱玲(1917---1995),河北丰润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自己独特艺术风格并带有传奇色彩的作家。
其小说创作是现代文学的巨大收获。
其文学成就创造了写实小说的新高,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是一位具有文学史意义的作家。
由于张爱玲的童年家庭的不幸和她对这个家庭的憎恨又使她的作品的整体染上一种深沉的孤独感和被遗弃感以及清醒的没落感,她笔下的那些女性大多是悲剧性人物。
张爱玲是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她在其作品中刻画了一个个实实在在的人物,其中女性人物占了绝大多数,这些女人的命运无一不是悲剧性的。
她为女性文学掀开了女性心狱充满疮痍的一角,由此构成了她小说的苍凉、婉哀、惨伤的风格。
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张爱玲独特的人生经历所形成的独特精神个性、人生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不平凡的没落贵族家世以及当时的社会现实使她过早地经历了人生的大喜和大悲,喧闹和孤寂,铸成了她悲观的作家气质。
使她对人生既抱有热情而荒谬的幻想,但更多的是悲剧意义上的洞察,构成了张爱玲小说的悲剧基调。
张爱玲独特的美学观彰显其与从不同的悲剧思想意识底蕴,作品中蕴涵的苍凉意味,在人性主题上凸现无遗。
撇开一切浮在表面的东西,可以无可退避地看到赤裸裸的人性的本质——生存,其间人性的其他成分便屡次出演了一幕幕苍凉的人间悲剧,即作品中的悲剧意识。
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张爱玲是一位20世纪40年代在上海孤岛成名的女性作家,也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作家,她经历四十年代的昙花一现和五十年代后漂泊海外自甘寂寞,至八十年代的张爱玲热。
张爱玲有言“悲凉是一种完成】。
”在这里笔者对其一生及其创作中所特有的悲剧意识进行了探索,解读其作品形成的社会历史根源及其对作家一生的影响。
一、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形成原因张爱玲的人生充满了悲剧色彩,她的童年以及婚姻的不幸和她所接触的周围环境,酿成了她的悲剧的人生观,同时也酿成她小说的悲剧创作意识。
1.张爱玲家庭经历的影响人的一生中对人个性形成最重要的阶段当然是童年和少年时期,同时它也对作家作品风格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而家庭又是社会化的最初场所,在人生可塑性最强的阶段,作家所接触的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他们的思想文化素质、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以及兴趣爱好,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作家个性和特色的形成。
张爱玲出生在一个有着显赫家庭背景的世家里,其外曾祖父是李鸿章,祖父是清末大臣张佩伦,母亲黄逸梵是个名门闺秀。
尽管张爱玲出生在这样的贵族家庭里,但她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并未获得一般人想象中的幸福。
这主要源于她父母不幸的婚姻。
张爱玲的父亲依靠祖上的财产过着奢侈的生活,在与黄逸梵结婚后不久,便开始了养姨太太、赌钱和吸大烟的生活,一步步堕落下去。
而黄逸梵决定抛夫别子,赴洋留学。
后来她从国外回来,曾试图挽救这个濒临破裂的家庭,然而她并没有成功。
从生活方式的不同乃至思想的迥异,发展到家庭无休止的争吵,最终导致了离婚。
父母不幸的婚姻,在张爱玲幼小的心灵里过早地投下了重重阴影,无论是谁,在童年这个本该需要父母爱护的时候却被遗忘一旁,看着父母之间的战争应该是惊恐的、无助的,也许就是在这一时期,幼小的张爱玲,感受到人生的悲,世事的难和时事的艰辛,这对其童年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
同时张爱玲父母的离婚,也导致她与弟弟的归属权和抚养权的问题,结果是她俩被判为父亲监护和抚养。
浅谈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成因
浅谈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成因摘要:张爱玲的作品中弥漫着浓郁的悲剧色彩,人们了解她的作品,但对于她作品中悲剧创作色彩的成因了解得却很少。
本文主要从张爱玲家庭经历的变故,感情的受挫以及动荡现实环境的影响三方面探讨了张爱玲小说悲剧创作色彩的成因。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悲剧成因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也是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她的作品中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张爱玲小说中的代表作几乎全是悲剧,她以独特的视角挖掘人物悲剧命运的成因。
强烈,明晰而独特的悲剧意识始终贯穿于她的小说中,而她复杂的心理世界以及她孤僻的性格,则是形成她独特的悲剧创作观的主要因素。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成因。
一.家庭经历的影响张爱玲1920年出生于上海,她的祖辈,家庭门第曾颇显赫。
祖父张佩纶是“清流派”主要人物,官至督察院左副都御史,一度颇得朝廷重用,祖母是晚清重臣李鸿章之女。
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是典型的遗少,旧习气极深,性情又坏,在张爱玲周岁之后便瞒着家人在外面养了一房姨太太,他没给张爱玲留下多少父爱。
母亲黄逸梵是清末南京长江水师提督黄军门的女儿,崇尚西方文化,美丽而有才华,与小姑几度赴法留学,是一个新式女性,但她的美丽与才华似乎又造成了失误——她过于注重了自我而忽略了应当给儿女的母爱。
张廷重夫妻的结合因为彼此的文化崇尚、性情追求的差异而最终破裂,张爱玲的生活阴云密布,最后因与后母不和而被父亲毒打囚禁达半年之久。
“父亲扬言要用手枪打死我,我暂时被监禁在空房里。
我生在里面的这座房屋忽然变成生疏了,像月光底下的,黑影中现出青白的粉墙,片面的,癫狂的。
”(《私语》)。
父母的思想文化素质,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以及兴趣爱好,潜移默化中都影响着作家个性和创作风格的形成,张爱玲自幼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中,目睹家庭由兴盛到衰败、腐朽、破裂的景况,亲身感受到人间的无情、生活的哀伤和家庭的束缚与冷酷。
“她是一个没有得到真正的爱,无论是父爱还是母爱,也不懂得怎么去爱他人的女孩,世事教给她更多的是自爱甚至自私。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意识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意识现代作家张爱玲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现代女作家,显赫的家世、不幸的婚姻和坎坷的经历,给她的一生蒙上了浓厚的传奇色彩。
家庭变故铸就了她复杂的心理世界和孤僻的性格,感情受挫对人性、历史和现实的悲观又促成了她独特的悲剧创作观,因此她的作品有着悲剧的主题思想,多以悲剧爱情故事为题材,张爱玲善于运用苍凉的语言和独特的意象渲染悲凉的小说氛围,从而形成了苍凉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摘要:作家张爱玲的小说,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张爱玲的悲剧创作意识源于她的家庭变故和感情受挫。
她的作品有着悲剧的主题思想,多以悲剧爱情故事为题材,张爱玲善于运用苍凉的语言和独特的意象渲染悲凉的小说氛围,从而形成了苍凉的艺术风格。
张爱玲的悲剧创作意识源于她的家庭变故和感情受挫。
她在小说中,塑造的风格美艳而苍凉,笔触深刻而冷峻,塑造的女性人物总是弥漫着一种悲凉、阴暗的气息,她们蛰居在传统男权的阴影之下,殊途同归的悲剧命运都源自于张爱玲自己悲剧人生的感悟,塑造的悲剧女性形象有三种:一种是受封建枷锁束缚的女性,一种是物欲与道德挤压下灵魂扭曲的女性,另一种则是由于自身性格缺陷和软弱酿成悲剧的女性。
一、苍凉的艺术风格张爱玲的小说是“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她的作品有着淡漠的贫血和感伤的情调”。
[1]胡兰成说:“张爱玲先生的散文与小说,如果拿颜色来比方,则其明亮面是银紫色的,其阴暗面是月下的青灰色” 。
张爱玲的小说,刻画了一个个残酷而悲凉的人物形象,苍凉是小说的底色,作品始终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这种苍凉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弥漫浓厚悲剧色彩的主题思想张爱玲是专写“她的时代的阴暗一面”的高手。
她说:“如果我常用的字眼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种惘惘的威胁。
”她的威胁来自于生活,张爱玲是一个敏感的人,她善于窥探社会,把握世情,因此揭露人性成了小说的主题。
而在那个年代,不同阶层的人,尤其是生活在名门世家的遗老遗少、公子富少、太太小姐等上层人物,一旦掀去了罩在外面的面纱,剩下的便是赤裸裸的虚伪。
张爱玲作品中的悲剧意识分析
张爱玲作品中的悲剧意识分析摘要:张爱玲用敏锐的目光、细致的观察洞察了当时的社会虚伪,用犀利的语言深刻的揭露了人性的冷酷,在这样残酷的世界里,她深深地感到了对人生掌控的无力感,以及在纷繁交织的世界中人性的彷徨,由此感到了无以名状的失落和悲哀,于是她将这种浓厚而深刻的悲剧意识融入到自己的作品当中。
张爱玲采用了日常叙事的结构和方式,用强烈的悲剧感与震撼力打动着读者。
关键词:张爱玲;悲剧意识;日常叙事张爱玲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女子,她在那个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的十里洋场上,在这样残酷的世界里,她深深地感到了对人生掌控的无力感,以及在纷繁交织的世界中人性的彷徨,由此感到了无以名状的失落和悲哀,于是她将这种浓厚而深刻的悲剧意识融入到自己的作品当中。
张爱玲舍弃了五四时期以来部分作品歌颂人生、世界、人性以及爱情的主题,摒弃了较为美好的描写手法和健康的叙事结构,采用了日常叙事的结构和方式,用强烈的悲剧感与震撼力打动着读者。
尤其在发表了《倾城之恋》之后,她收敛了批判的锋芒,转而从都市市民琐碎的日常生活入手,着重寻找衰败的旧式家族和传统文化以及人性冲突挣扎的悲剧内涵和意义。
一、悲剧主题张爱玲在作品中首先肯定了日常生活,在此基础上借助了日常生活的开放性、现实性和繁琐性,从而为平实、简单的日常生活开创了一个错综复杂的意义空间。
她深入并且体会日常生活,对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给予关注,探索人性的本质,从而形成了两种主题的悲剧形式,即人们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亲情和爱情。
“三十年来,她带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丢了半条命。
”(《金锁记》)七巧注定是一个悲剧性的女性形象,在传统封建意识的影响和压迫下,逐渐由一个受害者转变成一个害人者。
她在自己对于淡漠人情的恐慌中,不断地以极端的手段保护自己,用黄金的枷锁劈杀了自己,也劈杀了自己的骨肉至亲,她甚至不甘心自己的儿子和女儿享有正常的生活,不断地破坏女儿的幸福,窥探儿子、儿媳妇之间的隐私,最终将他们变成了自己的陪葬。
无尽的苍凉—浅谈张爱玲悲剧意识的形成及在其小说中的体现
无尽的苍凉—浅谈张爱玲悲剧意识的形成及在其小说中的体现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文学巨匠,她的小说以其深刻、细腻的描写而闻名于世。
她的小说中充满了悲剧色彩,无论是主角的命运还是描画的社会现实,都充满了无尽的苍凉。
那么,张爱玲悲剧意识的形成是怎样的,它在她的小说中又是怎样体现的呢?一、张爱玲悲剧意识的形成1.个人经历带来的心理影响张爱玲自幼家境富裕,父母是上海的名门望族,但她的父亲对家庭冷漠,对张爱玲的母亲更是不管不顾。
母亲的孤独无助和尖锐的性格给张爱玲的成长和心理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1942年,张爱玲与丈夫胡兰成离婚,她开始了长达三十多年的流浪生涯,被称为“流亡作家”。
这种漂泊和失落感也是她悲剧思维的砥柱之一。
2.西方文学的熏陶张爱玲是一位西方文学爱好者。
在她的小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对欧洲文学、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文学、莎士比亚和威尔士等文学的熏陶。
这些作家中不乏悲剧色彩浓郁的作品,对张爱玲的悲剧意识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3.历史环境的影响张爱玲成长的年代正是中国史上黯淡无光的一个时间段,国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局面,许多中国人的命运都被随意摆弄着。
这种社会现实给张爱玲带来了莫大的悲剧感受。
二、张爱玲悲剧意识在小说中的体现1.人物的命运悲剧张爱玲的小说主角多为女性,她们的命运大多都是悲剧性的。
比如,她的代表作《金锁记》中的玲妈妈,将自己的身体出卖于大老板,以供养儿子的读书,最后却发现自己早已被抛弃。
她的悲剧命运不仅是她自我价值的探讨,更是全社会的生存状态的映射。
2.流离失所的苦难景象张爱玲的流浪生活和对生活本质的思考,产生了她苦难、孤独的两难境遇。
小说中人物经常是流离失所,但这种苦难不仅是人物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人际价值)受到了挑战,同样也是她在现代派小说语言上的探索。
3.社会生活的渺茫无望张爱玲的小说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多为世态炎凉,物欲横流,以致于无法信任、无异于投降。
《小团圆》中,贪婪的大伯和自私的姨太太甚至让自己最亲的儿子和孙子陷入人生最后的特权和唯利是图之中。
浅析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毕业论文
绝望的生存状态悲凉的审美情感――浅析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摘要:张爱玲是位富有传奇色彩的现代女作家,又是个彻底的悲情主义者,其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情色彩。
真切体验人生,冷眼旁观世事。
“没有悲壮,只有苍凉”,这就是张爱玲的作品体现出的苍凉。
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笔触叙述一个个洋场悲凉的“传奇”,营造了一个阴气森然的世界。
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曲、变态,在其笔下一览无遗;情爱的虚假、无爱的婚姻、生命的残酷与脆弱,在其作品中处处可见。
她的整个创作渗透着一种悲凉的气息。
关键词:张爱玲创作心态悲凉意味张爱玲是位富有传奇色彩的现代女作家,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当张爱玲还是一位立身于现代中国文坛主流之外,也置身于中国民族战争边缘状态的小女子,但她却以一个女人悲凉彻骨的生命体验和一位惊世才女卓荦超群的艺术风采翩然跃上了乱世之中的现代中国文坛。
张爱玲以她独特的方式,书写了现代都市中的神话和寓言: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一个注定要发生太多变故的时代。
张爱玲一生的才情几乎都为那样的一个时代所挥洒。
在那个“肮脏、复杂、不可理喻的现实中”,张爱玲似一颗彗星划下一道美丽的轨道,在浩淼的宇宙瞬间辉煌而过,留下了《传奇》和《流言》,留下了无尽的论说与回味。
张爱玲是个悲观主义者,由于她悲凉的家庭经历和特定的生活环境,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着一个个悲凉的传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奇异的风景线。
她的整个创作渗透着一种悲凉的阴气。
本文试图通过浅析她的成长环境及创作的心路历程来探讨她作品中的悲剧色彩及小说的美学价值。
一、失落于家庭、时代及战时特定的历史时期,奠定了张爱玲作品的悲剧色彩。
她悲凉地感悟到:人世间没有爱。
家道中落、身世曲折使张爱玲摆脱不了兴亡沧桑之感,从而铸就其创作心态,反映在她的小说中便是寒冷、残缺、伤感的苍凉。
张爱玲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她成长的年代,正是末代贵族彻底衰败的年代,她亲身感受到了她父母两大家庭的没落与瓦解。
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意识
摘要:知人论世。作品是作家内心情感外在的流露,作品中的人物与故事情节不是作家仅凭借一时灵感创造的,而是作者自己某种经历结合的产物。同样张爱玲这位作家也不例外。张爱玲的一生可以用她作品中的两个词概括:“华丽”和“苍凉”,这种不幸的生活经历使其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悲剧意识。
关键词:经历、苍凉、悲剧
因而她的作品总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一个个悲凉的“传奇”,营造了一个阴气森然的世界,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曲、变态,在其笔下一览无遗;情爱的虚假、无爱的婚姻、生命的残酷与脆弱,在其作品中处处可见。她的整个创作渗透着一种悲凉的阴气。
《沉香屑 第一炉香》是张爱玲开始作家生涯的第一篇小说。小说中写了梁太太和葛薇龙两代寡妇。葛薇龙当初投奔姑妈梁太太是为了更好地读书,可当她的爱情在这里失败后,梁太太已经成为了她的人生榜样,她已经无法离开梁太太了。在作品最后,一群水兵喝得烂醉,不约而同地把薇龙当作了妓女,吓得她撒腿便跑。乔琪笑道:“那些醉泥鳅,把你当作什么人了?”薇龙却说:“本来吗,我跟她们有什么分别?”乔琪不让她乱说,她却坦然地承认自己说错了话,错只错在:“她们是不得已,我是自愿的9月30日于上海市出生,原籍河北丰润,本名张瑛。1930年进黄氏小学插班就读,母亲为她改名:张爱铃。张爱玲虽然出身于豪门贵族,然而她个人的生命历程中却总伴随着强烈的悲剧情节:童年时代亲情丧失,青年时代理想遇挫,与胡兰成的爱情破裂,与美国作家赖雅再婚,一次流产使她失去了永远做母亲的机会,中年丧偶……这一连串的人生经历,加上她本人的敏感与孤独,使张爱玲品尝着无尽的凄苦。
《红玫瑰和白玫瑰》的男主人公佟振保,事业成功,提拔兄弟,办公认真,热心待友,侍奉母亲,“他做人做得十分兴头”,“整个地是这样一个最合理想的中国现代人物”。他先后爱过两个姑娘,红玫瑰是个混血姑娘,振保爱她,“她和振保随随便便,振保认为她是天真,她和谁都随随便便,振保认为她有点疯疯傻傻”,这样的女人,在外国或是很普遍,到中国就行不通,把她娶来移植在家乡的社会,那是劳神伤财,不上算的事。后来,振保又同朋友的妻子娇蕊恋上了,对方一旦要与丈夫离婚,他便怯懦的要死,连那他与娇蕊偷情的公寓都“像大得不可想像的火车,正冲着他轰隆隆开过来,遮得日月无光。”他又“疑心自己做了傻瓜,入了圈套”,他怕毁了自己的前程。在世俗和功利的进攻下,他萎缩了,他不愿“堕落”,他要做一个“好人”。于是,他便把“真人”隐蔽起来,匆匆忙忙选了一个好女子烟鹂结婚,婚后,她成了他眼中一个“很乏味的妇人”,他开始宿娼,回来则砸东西打妻子,他尽情的发泄着他的冷酷、变态。但他仍戴着面具做他的“好人”,在善的外衣下裹着恶的本质。张爱玲用嘲讽的笔调冷冷地掀开了这个“大好人”脸上的面纱,露出了灵魂深处的卑鄙,冷酷变态,自私与好色,展示了一个灵肉分离,表里不一,人格萎缩的“两栖人”的心理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张爱玲小说悲剧、孤独意识摘要:张爱玲的小说有一种孤独意识。
这种孤独表现在人物灵魂的无所依托,他们寻求不到和谐与爱。
张爱玲也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她直面残酷的生活,将目光投注于在痛苦和困难中挣扎的人们,讲述这些苦难灵魂的悲剧生活,展示出一幕幕震撼的人生悲剧。
通过对张爱玲作品人物的分析得出,形成她的这种文学个性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童年的独特经历,未曾得到充分的父母的爱,二是特定时期上海的独特文化,从而形成她对时代、文明、人生的悲观认识,使她的作品具有一种荒凉感和虚无感,散发出浓厚的悲剧、孤独意识,呈现出一种苍凉的美学风格。
关键词:悲剧孤独意识张爱玲一、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1.苍凉悲怆的悲剧意识张爱玲笔下的人生,始终衬着一种凄怆悲凉底色——尘世的喧嚣烦人生命的琐屑卑微、存在的惨伤沉落、命运的不可理喻,凝聚生成层层叠叠的挫败感、失落感、荒诞感、苍凉感,无所不在地笼罩着她的每一个故事和每一个人物,这是张爱玲作为一个敏感自省的现代人,对个体生命历程中的生存寂寞和生存痛苦以及生存恐怖的深刻感悟,也是她对生命悲剧性的理性认知。
她不动声色地讲述着现代人一个又一个在黑暗中坠落毁灭的凄凉故事,还这个无聊而又无奈的世界以无奈而又无聊的本来面目,渲染着不安与恐惧、凄惶与惨伤的气氛,悲从中来。
其小说由此标示出一种以苍凉悲怆为特征的悲剧美。
2.鲜明的悲剧个体在《沉香屑:第一炉香》中初次出场的葛薇龙,是一个纯洁浪漫积极向上的女学生。
父母因经济困顿要离港回大陆,她为了完成学业,决定向富有的孀居姑母梁太太请求资助,却不料自投罗网被姑母拉下了水,成为替姑母引钓男性的诱饵,从此开始一步步坠入幻灭和堕落,在现实面前步步退后,最后到彻底死了心。
这其中的每一步退让,都是原来愿望缩小之后的再缩小,但不幸的是,这一再缩小的愿望,却每一次都被证实依然属于过分的奢求。
《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她第一次离婚后也还是有爱情向往的,但面对严峻的家庭经济压力,追求爱情对她来说简直就是愚不可及的奢望,抓住一个男人再次走进婚姻以解决经济问题才是最要紧的,她选中了范柳原开始主动出击。
在含屈忍辱地熬过了一段尴尬的情妇生涯后,终于如愿以偿得到了一桩有经济保障的正式婚姻,与范柳原结成夫妇,因此还成了娘家白公馆中人人羡慕的对象。
但是,白流苏心里却高兴不起来,因为她知道并非她的爱征服了范柳原,而是突如其来的战争使一个大都市陷落和千百万人死亡,范柳原由此倍感恐怖,产生了想要一个家,于是和白流苏结成夫妻。
如果没有战争恐怖的笼罩、没有香港的沦陷、没有两人在战乱中的患难相伴,白流苏将只能做范柳原的情妇。
也就是说,成全了白流苏婚姻的,并不是她个人的奋斗和魅力,而是凌驾于个人意志之上的命运。
所以面对终于成就的婚姻,白流苏心中反而升起了弥漫难散的惆怅与凄凉。
《倾城之恋》因此便成为一个“苍凉的故事”,白流苏也依然是一个失败女性的标本。
二、张爱玲小说的孤独意识1.浮世飘零的孤独意识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这样写道:“这时代的旧的东西在崩溃,新的在滋长中⋯⋯斩钉截铁的事物不过是例外,人们不过是感觉日常的一切都有点不对,不对到恐怖的程度。
人是生活于一个时代里的。
可是这时代都在影子似地沉没下去,人觉得自己被抛弃了。
为了证实自己的存在,抓住一点真实的、最基本的东西,不能不求助于古老的记忆,人类在一切时代之中生活的记忆,这比嘹望将来要明晰、亲切。
于是她对周围的现实发生一种奇异的感觉,疑心是个荒唐的、古代的世界,阴暗而明亮。
”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张爱玲感受到了世界的消亡,对新世界又看不清楚,产生排斥,所以只能“求助于古老的记忆”。
她生于乱世,不敢对未来有何奢望。
只有沉醉于过去。
她对逝去的时代有一种莫名的依恋、怀念、想念,在那个狂飙突进、风云变幻的年代,她以这样一种姿态来写作就注定只能是一个独行者。
2.鲜明的孤独个体《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就是一个孤独的灵魂,而且是被孤独压到无以附加的程度,她年轻时想抓住小叔季泽来摆脱孤独,失败了,只有钻进了金锁里。
晚年她就抓住自己的儿女,破坏他们的婚姻,阻碍他们像正常人一样地生活,用鸦片和流言把他们永远禁锢在自己的身边。
七巧年轻时不顾一切地抓住这面金锁,实际上是把自己的一切出卖给了金钱。
她使自己变成了金钱的依附者,成为了金钱的一部分,为了钱,她付出了青春。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她是受虐狂。
晚年她剥夺了儿女的幸福和自由,阻碍他们成为独立完整的个人。
张爱玲小说中所谓的“爱”都只有接受甚至掠夺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奉献。
每一个人都是那么无助,只想在这繁华人世中抓住一点自己能依靠的东西,但到头来什么都是虚的,他们怎么也摆脱不了孤独的命运。
《心经》中的小寒正值豆寇年华,却为着自己的父亲而一遍一遍扼杀掉健康的爱情;《茉莉香片》中聂传庆因得不到父母的爱而变态地对女同学言丹朱报复;《留情》中的女子郭凤,为了有个安全感,而自愿嫁给比她大二十多岁的男人做姨太太;《自玫瑰与红玫瑰》中的佟振保图一个“好男人”的虚名,而与毫无感情的女子结婚;《封锁》里女教师与男乘客之间突如其来的恋爱,还有《金锁记》中的曹七巧被金锁和情欲压抑得变态⋯⋯整个世界在种种欲望的诱惑下毫无根基。
三、张爱玲小说悲剧、孤独意识的体现1.弥漫浓厚悲剧色彩的主题思想张爱玲是专写“她的时代的阴暗一面”的高手。
她说:“如果我常用的字眼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种惘惘的威胁。
”她的威胁来自于生活。
张爱玲是一个敏感的人,她善于窥探社会,把握世情,因此揭露人性成了小说的主题。
而在那个年代,不同阶层的人,尤其是生活在名门世家的上层人物,一旦掀去了罩在外面的面纱,剩下的便是赤裸裸的虚伪。
因此她笔下这些揭露人性为主题的小说,必然成为悲剧小说。
2.以悲剧爱情和婚姻故事为选材张爱玲认为:“男女之情乃人之大欲,作为生命过程的重大现象,负载着深刻的人性内容,揭示着人生的真谛。
”张爱玲的小说着力表现男女之间的感应、摩擦、摸索、闪避,她在作品中对此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另一方面,她所表现的不是恋爱者超凡脱俗的一面,而恰恰是他们世俗的一面。
爱情本是浪漫的,然而悲剧却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破给人看,在当时新文化抨击的旧社会里,爱情成为奢侈品。
3.悲凉语言渲染的悲凉氛围张爱玲的小说,比喻奇巧,色彩运用诡异,善于运用独特的想象创造小说氛围。
在语言上,她的小说“一是制造氛围的手腕高,二是‘凉’字用得多,读来有一种忧郁感”;在意象使用上,张爱玲常用月亮、玫瑰、绣在屏风上的鸟等悲凉的意象,来引发人们对小说人物命运的思考。
四、张爱玲小说悲剧、孤独意识形成原因1.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张爱玲的创作意识和她的家庭影响、生活环境是密切联系得。
张爱玲出生在贵族家庭,有着显赫的家世背景。
但这样的家庭并没有为张爱玲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张爱玲的父亲是一个典型的没落家族子弟,依靠着祖上的财产过着奢侈的生活,而她的母亲却是一个追求新生活的进步女性,这就导致了他们矛盾的产生。
母亲不幸的婚姻,使张爱玲的童年缺少了父爱和母爱的关怀。
不仅如此,父母不幸的婚姻也使张爱玲的内心对婚姻产生一种消极情绪。
父母之间爱爱恨恨、分分合合的纠葛乃至最后的离婚,虽然没有直接让她感到锐利的痛苦,但她的性格、观点、对待世事的态度就在这样的成长经历中逐渐形成了。
因而张爱玲笔下的婚姻是无爱的、痛苦的,带有强烈的悲剧色彩。
2.个人经历的影响家庭环境对张爱玲的创作风格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而她个人的经历也从另一个方面影响着她小说的悲剧意识的形成。
1939年,张爱玲只身一人来到香港求学,张爱玲仍旧勤奋刻苦,她对文字的敏感以及文学上过人的天赋,使得她在这个方面显得尤为突出。
但除开学习,香港这个新世界不像她想象的那样。
内心世界是如此这般失落悲凉,而彼时的香港又是动荡不安、满目疮痍。
张爱玲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得出了自己的独特的体验:自己身处的是一个乱世,“乱世的人得过且过,没有真正的家”,被时代抛弃了的他们,不能不感到孤独、惶惑和恐惧。
3.中西方文学的影响张爱玲认为,因为对一切都怀疑,中国文学里弥漫着大的悲哀。
细节往往是和美畅快的、引人入胜的,而主题永远悲观。
一切对人生的笼统观察都指向虚无,这种虚空、虚无的认知,使她在小说创作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进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中,使人物从一开始就带上了悲剧性、孤独性的烙印。
相比中国文学,西方文学对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形成的影响更为深刻。
她求学期间,直接、广泛地接受了西洋式的教育。
西方文学的悲剧意识深刻地表现了对物化世界的惶惑,对文明世界的厌倦和逃离,以及对人的异化的拒斥和反抗。
张爱玲从西方作家的作品中感受到了强烈精神危机,使她认识到人性的自私、贪婪,也让他重新审视这个赖以生存的世界,清楚地看到它残酷和矛盾。
五、张爱玲小说悲剧、孤独意识结语张爱玲小说中这种富有人性的参差对照的苍凉美,是一种透心彻骨的悲剧感,是融合了内容和形式双重蕴含的悲剧意识——它沉重而又广延,似乎无所不在,却又神秘而渺远,带有一定的宿命色彩。
它属于特定时地,与作家当时身处沦陷区的黑暗现实与历史转型期动荡不安的社会生活相协调,却又在更广阔的历史性悲剧背景上超越了特定时地,与20世纪人类的共同命运和性情相通,将启示意义和审美价值指向了深刻和普泛。
参考文献[1]张子静.我的姐姐张爱玲[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89.192、192、16、89、[2] 张爱玲.张爱玲典藏全集3[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36、64、[3] 董广智.张爱玲创作的悲剧意识探析.理论界[J].2005.[4] 张爱玲.谈女人.张爱玲经典作品集[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4.[5] 马晖.民族悲剧意识与个体艺术表现[].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2.[6] 张金玲.试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甘肃高师学报[J].2001,6.[7] 王雁羿、陈明.浅谈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作家杂志[J].2008,2.[8] 任茹文、王艳.沉香屑里的旧事——张爱玲传[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2.[9] 张爱玲. 张爱玲经典作品选[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10] 孔庆茂.张爱玲传[M].海南: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出版,1996.[11] 温蕾.惆怅旧欢如梦--浅谈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和特色.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5,1.[12] 夏志清.张爱玲小说述评[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