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选修全套教案(人教版)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5篇】精选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5篇】精选高中物理教案1【课题】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1)》第一章第二节《库仑定律》【课时】1学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点电荷的概念,理解并掌握库仑定律的含义及其表达式;2、会用库仑定律进行有关的计算;3、知道库仑扭称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库仑定律得出的过程,体验从猜想到验证、从定性到定量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会通过间接手段测量微小力的方法;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结果及结合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点电荷的研究,让学生感受物理学研究中建立理想模型的重要意义;2、通过静电力和万有引力的类比,让学生体会到自然规律有其统一性和多样性。
【教学重点】1、建立库仑定律的过程;2、库仑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库仑定律的实验验证过程。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交流讨论法。
【教学过程和内容】引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这让我们对电荷间作用力的方向有了一定的认识。
我们把电荷间的作用力叫做静电力,那么静电力的大小满足什么规律呢?让我们一起进入本章第二节《库仑定律》的学习。
库仑定律的发现活动一:思考与猜想同学们,电荷间的作用力是通过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来表现的,因此,我们应该研究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
可是,生活中带电体的大小和形状是多种多样的,这就给我们寻找静电力的规律带来了麻烦。
早在300多年以前,伟大的牛顿在研究万有引力的同时,就曾对带电纸片的运动进行研究,可是由于带电纸片太不规则,牛顿对静电力的研究并未成功。
(问题1)大家对研究对象的选择有什么好的建议吗?在静电学的研究中,我们经常使用的带电体是球体。
(问题2)带电体间的作用力(静电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猜想。
定性探究电荷间的作用力与影响因素的关系实验表明:电荷间的作用力F随电荷量q的增大而增大;随距离r的增大而减小。
高中物理教案全套
高中物理教案全套【篇一:高一物理必修1全册教案】第一章1.1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教材分析本课选择人教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物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本章章名“运动的描述”点明本章研究的内容是描述机械运动的物理量:时间,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要理解这些物理量首先必须理解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质点是高中物理中介绍的第一个物理模型,正确理解质点的概念是研究后面运动学知识的重要前提,而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将该物体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看成质点进行研究,对更好的进行物体运动描述提供了方便。
其次由于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在对物理的运动情况进行描述前首先必须要建立参考系,而所研究的运动形式以直线运动居多,所以用坐标系分析物体位置的变化会更加直观形象,所以本节课在讲授质点和参考系知识的同时,也添加了坐标系这一新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质点的定义和条件,知道质点是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初步意识到物理模型正在探索中。
自然法则的作用,并初步掌握在哪些情况下物理学作为粒子。
2.知道什么是参考系,了解参考系选择在描述物体运动中的作用,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参数。
考系。
3、理解坐标系的概念,会用一维坐标系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同时也会用二维坐标系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将生活实际与物理概念相联系,通过具体事例引出质点这一理想化模型,初步掌抓住科学的抽象来抓住一个物体的本质,建立物理的理想化模型。
2.通过参考系的研究,知道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从熟悉的例子中体会运动。
描述的相对性。
3、体会用坐标系描述物体位置的优越性,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物理研究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质点模型的建立体验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之一科学抽象渗透研究问题时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观和科学思维方法。
2、通过研究和体会“参考系的选取不同对运动的描述可以不同”。
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和比研究移动物体的习惯,提高你对周围世界的认识。
物理高中选修讲解教案人教版
物理高中选修讲解教案人教版
教学内容:透镜的成像
教学目标:
1.了解透镜的种类和成像原理;
2.掌握透镜的焦距计算方法;
3.能够用透镜成像公式解决透镜成像问题。
教学重点:
1.透镜的种类和成像原理;
2.透镜的焦距计算方法;
3.透镜成像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
1.透镜焦距的确定方法;
2.透镜成像公式的灵活运用。
教学准备:
1.教材: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教材;
2.教具:凸透镜、凹透镜、物体模型;
3.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铺垫本节课的内容,引出透镜的成像问题。
二、展示:
展示凸透镜和凹透镜,让学生观察透镜的形状和特点,并说明透镜的成像原理。
三、讲解:
1.介绍透镜的种类和成像原理;
2.讲解透镜的焦距计算方法;
3.讲解透镜成像公式的推导过程。
四、实践:
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调整透镜和物体的位置,观察透镜成像的效果,验证透镜成像公式的正确性。
五、解题:
给学生分发练习题目,让学生独立解答,检测他们对透镜成像问题的掌握程度。
六、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自我评价学习效果,提出问题和建议。
七、作业:
布置作业:巩固透镜成像问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目,并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展示、讲解、实践和解题等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全面理解透镜成像的基本原理,提高解题能力和实验技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更多地动手实践,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一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一全套教案
引言
本文档旨在提供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一全套教案的概述。
以下是各个章节的简要描述和教学内容。
一、第一章:力的初步认识
本章介绍了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内容包括:
- 力的定义和计量单位
- 力的合成与分解
- 力的作用效果:平衡和不平衡力
二、第二章:力的作用和受力分析
本章介绍了力的作用和受力分析的基本原理。
教学内容包括:- 力的作用方式: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 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
-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应用
三、第三章:力的测量
本章介绍了力的测量方法和力的平衡条件。
教学内容包括:
-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和读数
- 力的平衡条件和平衡力的计算
- 等效力系统及其应用
四、第四章:运动的描述
本章介绍了运动的描述方法和运动学的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包括:
- 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定义和计算
- 全程图和速度图的绘制
- 加速度与运动状态的关系
五、第五章:运动的规律
本章介绍了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和平抛运动的规律。
教学内容包括:
- 牛顿第二定律和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 自由落体和斜抛运动的规律
- 运动规律的实际应用
结论
本文档概述了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一全套教案的主要章节和教学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教案,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力的性质、作用和测量方法,掌握运动的描述和运动规律。
希望本文档能够对教师们进行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高二物理教案人教版全册5篇
高二物理教案人教版全册5篇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
教案要成为一篇独具特色“课堂教学散文”或者是课本剧。
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高二物理教案人教版全册,方便大家学习。
高二物理教案人教版全册篇1电场线1、电场线:为了形象地描述电场而在电场中画出的一些曲线,曲线的疏密程度表示场强的大小,曲线上某点的切线方向表示场强的方向。
2、电场线的特征(1)电场线密的地方场强强,电场线疏的地方场强弱。
(2)静电场的电场线起于正电荷止于负电荷,孤立的正电荷(或负电荷)的电场线止无穷远处点。
(3)电场线不会相交,也不会相切。
(4)电场线是假想的,实际电场中并不存在。
(5)电场线不是闭合曲线,且与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轨迹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3、几种典型电场的电场线(1)正、负点电荷的电场中电场线的分布特点:①离点电荷越近,电场线越密,场强越大。
②e以点电荷为球心作个球面,电场线处处与球面垂直,在此球面上场强大小处处相等,方向不同。
(2)等量异种点电荷形成的电场中的电场线分布特点:①沿点电荷的连线,场强先变小后变大。
②e两点电荷连线中垂面(中垂线)上,场强方向均相同,且总与中垂面(中垂线)垂直。
③在中垂面(中垂线)上,与两点电荷连线的中点0等距离各点场强相等。
(3)等量同种点电荷形成的电场中电场中电场线分布情况特点:①两点电荷连线中点O处场强为0。
②两点电荷连线中点附近的电场线非常稀疏,但场强并不为0。
③两点电荷连线的中点到无限远电场线先变密后变疏。
(4)匀强电场特点:①两点电荷连线中点O处场强为0。
②两点电荷连线中点附近的电场线非常稀疏,但场强并不为0。
③两点电荷连线的中点到无限远电场线先变密后变疏。
(4)匀强电场特点:①匀强电场是大小和方向都相同的电场,故匀强电场的电场线是平行等距同向的直线。
②e电场线的疏密反映场强大小,电场方向与电场线平行。
高二物理教案人教版全册篇2本学期我担任高二两个班的物理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兢兢业业,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1、教学内容和方法本学学期的教学内容是高中物理选修3-23-5,内容多、知识点多,但对这两本书的知识点的要求和高一必修的两本书有较大不同,知识点多但对知识点的应用的要求并不高。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2全册教案(完整)
第四章电磁感应4.1 划时代的发现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与电流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相关的物理学史。
2.知道电磁感应、感应电流的定义。
(二)过程与方法领悟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分析论证、归纳总结等要素在研究物理问题时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会科学家对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的某些猜想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性。
2.以科学家不怕失败、勇敢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激励自己。
教学重点知道与电流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相关的物理学史。
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艰难历程。
培养不怕失败、勇敢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
教学难点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艰难历程。
培养不怕失败、勇敢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手段计算机、投影仪、录像片教学过程一、奥斯特梦圆“电生磁”------电流的磁效应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内容。
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1)是什么信念激励奥斯特寻找电与磁的联系的?在这之前,科学研究领域存在怎样的历史背景?(2)奥斯特的研究是一帆风顺的吗?奥斯特面对失败是怎样做的?(3)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过程是怎样的?用学过的知识如何解释?(4)电流磁效应的发现有何意义?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活动:结合思考题,认真阅读教材,分成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法拉第心系“磁生电”------电磁感应现象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的内容。
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1)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引发了怎样的哲学思考?法拉第持怎样的观点?(2)法拉第的研究是一帆风顺的吗?法拉第面对失败是怎样做的?(3)法拉第做了大量实验都是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4)法拉第经历了多次失败后,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他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具体的过程是怎样的?之后他又做了大量的实验都取得了成功,他认为成功的“秘诀”是什么?(5)从法拉第探索电磁感应现象的历程中,你学到了什么?谈谈自己的体会。
高中物理选修教案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介绍波的概念和波动现象时,重点关注学生对光的传播、反射、折射以及波动性的理解。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波的计算方法和波动规律。
六、教案内容:第五章 光学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讲解光学的基本原理和现象时,重点关注学生对光的传播、反射、折射以及光的波动性的理解。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光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讲解摩擦力、重力和弹力的概念和计算,通过实例分析和问题解决,使学生掌握这些力的计算方法。
(5)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案内容:第二章 运动和动力学
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运动和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运用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使学生掌握运动和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4) 讲解电磁感应和电磁场的能量,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使学生理解电磁感应和电磁场能量的转化。
(5)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运用电磁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八、教案内容:第七章 现代物理简介
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现代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运用现代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学方法:采用讲座教学法,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教师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现代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讲解物理选修课程的内容和目标。
(3) 分析物理选修课程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选修课程对于个人发展的作用。
(4)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物理学科的认识和期望。
二、教案内容:第一章 力学基础
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力学基础的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全册教案
按住Ctrl 键单击鼠标打开全套教学视频名师讲课播放物理选修3-5教案第十六章 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 16.1 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目的要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从最简单的关系开始寻找,利用身边的资源及已学过的原理,来完成该实验的探究过程。
重难点分析 一、重点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如何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如何真正实现探究的过程。
二、难点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如何启发学生利用身边的一切可利用资源,来自行设计可行性较强的实验方案。
新课教学 一、新课引入碰撞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
比如,两节火车车厢之间的挂钩靠碰撞相连,台球由于两球的碰撞而改变运动状态。
两个迎面而来的人相撞后会相仰而倒,或者各自后退。
在微观粒子之间,更是由于相互碰撞而改变能量,甚至由于撞击而使得一种粒子转化为其他粒子。
二、新课教学由很多例子可知,两个物体碰撞前后的速度都会发生变化,物体的质量不同时速度变化也不一样。
那么,碰撞前后会不会有什么物理量保持不变?这节课主要介绍研究这个问题的实验。
(一)实验的基本思路研究最简单的情况——两个物体碰撞前沿同一直线运动,碰撞后仍沿同一直线运动。
这种碰撞叫做一维碰撞。
思考一下,在一维碰撞的情况下,与物体有关的物理量有哪些? (学生答:质量m ,速度v ) 为什么与质量m 有关?(学生答:相互作用力下,质量越大的物体速度改变越慢)设两物体质量分别为m 1、m 2,碰撞前速度分别为v 1、v 2,碰撞后速度分别为1v '、2v '。
速度为矢量,因而需规定正方向。
问题是: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在碰撞前后有什么不变的关系?质量必定是不变的,但质量只是惯性的量度,无法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而速度却是在碰撞前后改变的,那么,可否有一个物理量为质量与速度的某种关系,却又恰好能在碰撞前后保持不变呢?可能关系: ①22221122221121212121v m v m v m v m '+'=+ →这个关系不可能。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一教案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一教案【教学目标】1. 掌握热量、温度、热能等基本概念。
2. 了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辐射。
3. 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内容。
【教学重点】1. 热量、温度、热能的概念。
2. 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3. 热力学定律的内容和应用。
【教学难点】1. 热传递的三种方式的区分和应用。
2. 热力学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实验仪器:温度计、热容量计等。
2. 实验材料:水、热水壶、冰块等。
3. 教学课件、教学实验等资料。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热现象来引导学生思考:冷水加热后温度会升高吗?加热后的水会变化吗?二、讲解(20分钟)1. 讲解热量、温度、热能的概念及其关系。
2. 讲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辐射的特点和实例。
3. 讲解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内容。
三、实验操作(15分钟)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用热水壶加热一些水,并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变化,观察水的状态变化。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让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热传递的方式对水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热传递的重要性和应用。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复习热学相关知识,准备下节课的讨论题目。
【板书设计】1. 热量、温度、热能2. 热传递方式:传导、对流、辐射3. 热力学定律【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实验和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热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作业布置,呼吁学生积极备课,巩固热学知识,为下节课的学习打好基础。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全套教案(人教版)
16.1 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新课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明确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基本思路.2、掌握同一条直线上运动的两个物体碰撞前后的速度的测量方法.3、掌握实验数据处理的方法.(二)过程与方法1、学习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实验,完成某种规律的探究方法。
2、学习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猜测、探究、发现规律的探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并锻炼其思考的全面性、准确性与逻辑性。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处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能使学生灵活地运用科学方法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意识。
3、在对实验数据的猜测过程中,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4、在对现象规律的语言阐述中,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体现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可引伸到各事物间的关联性,使自己溶入社会。
★教学重点碰撞中的不变量的探究★教学难点实验数据的处理.★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实验,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用具: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完成该实验实验室提供的实验器材,如气垫导轨、滑块等★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课件演示:(1)台球由于两球碰撞而改变运动状态。
(2)微观粒子之间由于相互碰撞而改变状态,甚至使得一种粒子转化为其他粒子.师:碰撞是日常生活、生产活动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两个物体发生碰撞后,速度都发生变化.师:两个物体的质量比例不同时,它们的速度变化也不一样.师:物理学中研究运动过程中的守恒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节通过实验探究碰撞过程中的什么物理量保持不变(守恒).(二)进行新课1.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1.1 一维碰撞师:我们只研究最简单的情况——两个物体碰撞前沿同一直线运动,碰撞后仍沿同一直线运动.这种碰撞叫做一维碰撞.课件:碰撞演示如图所示,A、B是悬挂起来的钢球,把小球A拉起使其悬线与竖直线夹一角度a,放开后A球运动到最低点与B球发生碰撞,碰后B球摆幅为β角.如两球的质量m A=m B,碰后A球静止,B球摆角β=α,这说明A、B两球碰后交换了速度;如果m A >m B ,碰后A 、B 两球一起向右摆动; 如果m A <m B ,碰后A 球反弹、B 球向右摆动. 师:以上现象可以说明什么问题?结论:以上现象说明A 、B 两球碰撞后,速度发生了变化,当A 、B 两球的质量关系发生变化时,速度变化的情况也不同.1.2 追寻不变量师:在一维碰撞的情况下与物体运动有关的量只有物体的质量和物体的速度. 设两个物体的质量分别为m 1、m 2,碰撞前它们速度分别为v 1、v 2,碰撞后的速度分别为1v '、2v '. 规定某一速度方向为正.碰撞前后速度的变化和物体的质量m 的关系,我们可以做如下猜测:(1)22112211v m v m v m v m '+'=+ (2)222211222211v m v m v m v m '+'=+ (3)22112211m v m v m v m v '+'=+ 分析:①碰撞前后物体质量不变,但质量并不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不是我们追寻的“不变量”.②必须在各种碰撞的情况下都不改变的量,才是我们追寻的不变量. 2.实验条件的保证、实验数据的测量2.1 实验必须保证碰撞是一维的,即两个物体在碰撞之前沿同一直线运动,碰撞之后还沿同一直线运动;2.2 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2.3 测量两个物体在碰撞前后的速度.师:测量物体的速度可以有哪些方法?生:讨论。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全册教案完整
第四章电磁感应4.1 划时代的发现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与电流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相关的物理学史。
2.知道电磁感应、感应电流的定义。
(二)过程与方法领悟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分析论证、归纳总结等要素在研究物理问题时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会科学家对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的某些猜想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性。
2.以科学家不怕失败、勇敢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激励自己。
教学重点知道与电流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相关的物理学史。
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艰难历程。
培养不怕失败、勇敢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
教学难点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艰难历程。
培养不怕失败、勇敢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手段计算机、投影仪、录像片教学过程一、奥斯特梦圆“电生磁”------电流的磁效应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内容。
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1)是什么信念激励奥斯特寻找电与磁的联系的?在这之前,科学研究领域存在怎样的历史背景?(2)奥斯特的研究是一帆风顺的吗?奥斯特面对失败是怎样做的?(3)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过程是怎样的?用学过的知识如何解释?(4)电流磁效应的发现有何意义?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活动:结合思考题,认真阅读教材,分成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法拉第心系“磁生电”------电磁感应现象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的内容。
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1)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引发了怎样的哲学思考?法拉第持怎样的观点?(2)法拉第的研究是一帆风顺的吗?法拉第面对失败是怎样做的?(3)法拉第做了大量实验都是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4)法拉第经历了多次失败后,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他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具体的过程是怎样的?之后他又做了大量的实验都取得了成功,他认为成功的“秘诀”是什么?(5)从法拉第探索电磁感应现象的历程中,你学到了什么?谈谈自己的体会。
2024年高中物理人教版教案全套
2024年高中物理人教版教案全套第一课时主题:物理学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培养对物理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物理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教学难点: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教学准备:课件、实验器材、教学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老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并引入物理学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讲授(15分钟)1. 物理学的定义2. 物理学的发展历程3. 物理学的基本原理三、实验(20分钟)老师进行简单的物理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感受物理学的魅力。
四、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物理学的应用领域,并做简单的展示。
五、总结(5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做总结,并展望下节课的内容。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复习本节课内容,准备下节课的学习。
第二课时主题:运动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并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运动的定义和分类教学难点: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教学准备:课件、实验器材、教学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引入一些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引起学生对运动的兴趣。
二、讲授(15分钟)1. 运动的定义2. 运动的分类3. 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三、实验(20分钟)老师进行一些简单的运动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感受运动的规律。
四、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讨运动的相关问题,并分享自己的见解。
五、总结(5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做总结,并展望下节课的内容。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复习本节课内容,准备下节课的学习。
以上为第一、第二节课的范本,后续的课程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补充和调整。
希望对您有帮助!。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1-1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1-1 全册教案目录1.1.1电荷库仑定律1.1.2电荷库仑定律1.2.1电场强度电场线1.2.2电场强度电场线1.2电场1.4生活中的静电现象1.4电容器1.5电流和电源1.6电流的热效应2.2电流的磁场2.3磁场对通电导体的作用2.4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2.5磁性材料3.1电磁感应现象3.2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3.3交变电流3.4变压器3.5高压输电3.6自感现象涡流4.1电磁波的发现4.2电磁波谱4.3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4.4信息化社会教学设计第一节、电荷库仑定律一、接引雷电下九天说明:电闪雷鸣是常见的自然现象,有时甚至表现得神秘恐怖。
蒙昧时期的人们认为雷电是“天神之火”,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对雷电充满畏惧。
欧洲的文艺复兴使得科学精神得到解放,人们开始对雷电现象进行思考。
18 世纪,各种静电现象首先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和研究。
问:我们周围有哪些静电现象呢?(①冬天在漆黑的房间里脱毛衣的时候可以看到火星②天气干燥的时候,手摸到铁器的时候会发麻)说明:那么天上的雷电和我们平时接触到的静电有没有联系呢?如果有,会有什么联系呢?1746 年,富兰克林胃着生命危险在美国费城进行了著名的风筝实验。
问:他是如何做这个实验的呢?(他用绸子做了一个大风筝.在风筝顶上安了一根细铁丝,一根麻线的一端连接铁丝,另一端拴一把钥匙并塞在莱顿瓶中。
他和儿子一起把风筝放到天上,牵着风筝的一根丝绳系在遮雨棚内。
当雷电打下来,他看见麻线末端的纤维散开,并且莱顿瓶也带上了电。
问: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有什么意义吗?(证明了闪电是一种放电现象,与摩擦产生的电没有区别。
该实验统一了天电和地电,使人类摆脱了对雷电现象的迷信)富兰克林的实捆正明闪电是一种放电现象,与摩擦产生的电没有区别。
他统一了天电和地电,使人类摆脱了对雷电现象的迷f 言。
富兰克林为我们揭开了天电的奥秘一一它跟地上的电是·样的富兰克林吞到J ’欧洲人表演的电学实验。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1-1全册教案【完整版】
注意:迄今为止,发现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e,或者等于e的整数倍。就是说,电荷量是不能连续变化的物理量。
第2课时库仑定律
提出问题: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跟什么因素有关?
【演示】如图2,先把表面光滑洁净的绝缘导体放在A处,然后把铝箔包好的草球系在丝线下,分别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给导体和草球带上正电,把草球先后挂在P1、P2、P3的位置,带电小球受到A的作用力的大小可以通过丝线对竖直方向的偏角大小显示出来。观察实验发现带电小球在P1、P2、P3各点受到的A的作用力依次减小;再增大丝线下端带电小球的电量,观察实验发现,在同一位置小球受到的A的作用力增大了。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符号:Q或q单位:库仑符号:C
“做一做” 验电器与静电计
为了判断物体是否带电以及所带电荷的种类和多少,从18世纪起,人们经常使用一种叫验电器的简单装置:玻璃瓶内有两片金属箔,用金属丝挂在一条导体棒的下端,棒的上端通过瓶塞从瓶口伸出(图甲)。如果把金属箔换成指针,并用金属做外壳,这样的验电器又叫静电计(图乙)
后来人们认识到摩擦后的物体所带的电荷有两种: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的所带的电荷是一种,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是另一种。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一、电荷:
1、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富兰克林命名)
①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
②把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
问题:下面请同学们以电荷A与电荷B间相互作用为例,说明电荷A是怎样对电荷B施加力的作用的,电荷B又是怎样对电荷A施加力的作用的?
人教版高二物理选修教案5篇
人教版高二物理选修教案5篇人教版高二物理选修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
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推导万有引力定律。
3、知道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万有引力,且遵守相同的规律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时,抓住主要矛盾,简化问题,建立理想模型的处理问题的能力。
2、训练学生透过现象(行星的运动)看本质(受万有引力的作用)的判断、推理能力德育目标:1、通过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考过程,说明科学研究的长期性,连续性及艰巨性,渗透科学发现的方__教育。
2、培养学生的猜想、归纳、联想、直觉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月——地检验的推倒过程教学难点:任何两个物体间都存在万有引力教学过程(一)引入: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是行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这个力使行星不能飞离太阳;地面上的物体被抛出后总要落到地面上;是什么使得物体离不开地球呢是否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造成的呢若真是这样,物体离地面越远,其受到地球的引力就应该越小,可是地面上的物体距地面很远时受到地球的引力似乎没有明显减小。
如果物体延伸到月球那里,物体也会像月球那样围绕地球运动。
地球对月球的引力,地球对地面上的物体的引力,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是同一种力。
你是这样认为的吗(二)新课教学:一.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路)(1)牛顿对引力的思考牛顿看到了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这只是一种传说。
但是,他对天体和地球的引力确实作过深入的思考。
牛顿经过长期观察研究,产生如下的假想:太阳、行星以及离我们很远的恒星,不管彼此相距多远,都是互相吸引着,其引力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地球和其他行星绕太阳转,就是靠劂的引力维持。
同样,地球不仅吸引地面上和表面附近的物体,而且也可以吸引很远的物体(如月亮),其引力也是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弱。
牛顿进一步猜想,宇宙间任何物体间都存在吸引力,这些力具有相同的本质,遵循同样的力学规律,其大小都与两者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高中物理教案选修全套
高中物理教案选修全套课题:电场一、教学目标1. 了解电荷和电场的概念,理解电场的性质和特点;2. 掌握电场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库仑定律计算电荷之间的作用力;3. 理解电场的走向、强度和电势概念,能够解决与电场有关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电荷和电场的概念;2. 电场的性质和特点;3. 库仑定律及其应用;4. 电场的走向、强度和电势。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电荷和电场的概念,库仑定律及其应用;难点:电场的走向和强度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示例分析法;2. 实验法;3. 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验展示电场的特点,引出电场的概念;2. 探究:讨论电场的性质和库仑定律,引导学生进行计算实践;3. 拓展:讲解电场的走向、强度和电势,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概念;4.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并进行小结。
六、课堂练习1. 如果两个相同电量的正电荷相距1m,所受的作用力为F,若其中一个电荷改为负电荷,且大小不变,两个电荷之间所受的作用力是多少?2. 一个电荷在电场中沿电力线移动1m,其电势能变化为5J,则该电场的电场强度是多少?七、布置作业1. 题目:计算两个带电体之间的作用力;2. 完成相关习题。
教案二:热学课题:热力学一、教学目标1. 了解热力学的基本概念,理解热量和功的关系;2. 掌握热力学定律,能够运用它们解决热力学问题;3. 理解热态参数的定义和测量方法,掌握热力学参数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内容1. 热力学的基本概念;2. 热力学定律;3. 热态参数的定义和测量方法;4. 热力学参数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热力学的基本概念,热力学定律;难点:热态参数的测量方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实例分析法;2. 实验法;3. 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验展示热量和功的概念,引出热力学的基本概念;2. 探究:讨论热力学定律,引导学生进行热力学计算实践;3. 拓展:讲解热态参数的定义和测量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概念;4.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并进行小结。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教案全册
物理选修3-5教案第十六章 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 16.1 动量守恒定律〔一〕1.动量及其变更〔1〕动量的定义:物体的质量及速度的乘积,称为(物体的)动量。
记为p=mv . 单位:kg ·m/s 读作“千克米每秒〞。
①矢量性:动量的方向及速度方向一样。
动量的大小等于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动量的方向及速度方向一样。
〔2〕动量的变更量:定义:假设运动物体在某一过程的始、末动量分别为p 和p ′,那么称:△p= p ′-p 为物体在该过程中的动量变更。
强调指出:动量变更△p 是矢量。
方向及速度变更量△v 一样。
一维状况下:Δp =m Δυ= m υ2- m Δυ1 矢量差 2.系统 内力和外力〔1〕系统:互相作用的物体组成系统。
〔2〕内力:系统内物体互相间的作用力 〔3〕外力:外物对系统内物体的作用力 3.动量守恒定律〔1〕内容: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的和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这个结论叫做动量守恒定律。
公式:m 1υ1+ m 2υ2= m 1υ1′+ m 2υ2′〔2〕留意点:① 探讨对象:几个互相作用的物体组成的系统〔如:碰撞〕。
② 矢量性:以上表达式是矢量表达式,列式前应先规定正方向; ③ 同一性〔即所用速度都是相对同一参考系、同一时刻而言的〕④ 条件:系统不受外力,或受合外力为0。
要正确区分内力和外力;当F 内>>F 外时,系统动量可视为守恒;16.2动量守恒定律〔二〕 1.分析动量守恒定律成立条件有: 答:①F 合=0〔严格条件〕 ②F 内 远大于F 外〔近似条件〕③某方向上合力为0,在这个方向上成立。
22112211v m v m v m v m '+'=+ 这就是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式。
2.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的根本思路和一般方法〔1〕分析题意,明确探讨对象。
在分析互相作用的物体总动量是否守恒时,通常把这些被探讨的物体总称为系统.对于比较困难的物理过程,要采纳程序法对全过程进展分段分析,要明确在哪些阶段中,哪些物体发生互相作用,从而确定所探讨的系统是由哪些物体组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物理选修3-4教案11、1简谐运动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就是机械振动、简谐运动2、正确理解简谐运动图象得物理含义,知道简谐运动得图象就是一条正弦或余弦曲线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机械振动得特征,培养学生得观察、概括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科学得神奇,实验得乐趣二、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简谐运动得回复力特征及相关物理量得变化规律三、教学难点偏离平衡位置得位移与位移得概念容易混淆;在一次全振动中速度得变化四、教学过程引入:我们学习机械运动得规律,就是从简单到复杂:匀速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今天学习一种更复杂得运动——简谐运动1、机械振动振动就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得一种运动形式,请举例说明什么样得运动就就是振动?微风中树枝得颤动、心脏得跳动、钟摆得摆动、声带得振动……这些物体得运动都就是振动。
请同学们观察几个振动得实验,注意边瞧边想:物体振动时有什么特征?[演示实验](1)一端固定得钢板尺[见图1(a)] (2)单摆[见图1(b)](3)弹簧振子[见图1(c)(d)] (4)穿在橡皮绳上得塑料球[见图1(e)]提问:这些物体得运动各不相同:运动轨迹就是直线得、曲线得;运动方向水平得、竖直得;物体各部分运动情况相同得、不同得……它们得运动有什么共同特征?归纳:物体振动时有一中心位置,物体(或物体得一部分)在中心位置两侧做往复运动,振动就是机械振动得简称。
2、简谐运动简谐运动就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得振动,我们以弹簧振子为例学习简谐运动(1)弹簧振子演示实验:气垫弹簧振子得振动讨论:a.滑块得运动就是平动,可以瞧作质点b.弹簧得质量远远小于滑动得质量,可以忽略不计,一个轻质弹簧联接一个质点,弹簧得另一端固定,就构成了一个弹簧振子c.没有气垫时,阻力太大,振子不振动;有了气垫时,阻力很小,振子振动。
我们研究在没有阻力得理想条件下弹簧振子得运动。
(2)弹簧振子为什么会振动?物体做机械振动时,一定受到指向中心位置得力,这个力得作用总能使物体回到中心位置,这个力叫回复力,回复力就是根据力得效果命名得,对于弹簧振子,它就是弹力。
回复力可以就是弹力,或其它得力,或几个力得合力,或某个力得分力,在O点,回复力就是零,叫振动得平衡位置。
(3)简谐运动得特征弹簧振子在振动过程中,回复力得大小与方向与振子偏离平衡位置得位移有直接关系。
在研究机械振动时,我们把偏离平衡位置得位移简称为位移。
3、简谐运动得位移图象——振动图象简谐运动得振动图象就是一条什么形状得图线呢?简谐运动得位移指得就是什么位移?(相对平衡位置得位移)演示:当弹簧振子振动时,沿垂置于振动方向匀速拉动纸带,毛笔P就在纸带上画出一条振动曲线说明:匀速拉动纸带时,纸带移动得距离与时间成正比,纸带拉动一定得距离对应振子振动一定得时间,因此纸带得运动方向可以代表时间轴得方向,纸带运动得距离就可以代表时间。
介绍这种记录振动方法得实际应用例子:心电图仪、地震仪理论与实验都证明:(1)简谐运动得振动图象都就是正弦或余弦曲线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振动图象在什么情况下就是正弦,什么情况下就是余弦?引导学生回答:由开始计时得位置决定。
五、板书设计11、1简谐运动1、机械振动物体振动时有一中心位置,物体(或物体得一部分)在中心位置两侧做往复运动,振动就是机械振动得简称2、简谐运动简谐运动就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得振动3、简谐运动得位移图象——振动图象正弦曲线六、课后作业优化方案七、教学辅助手段钢板尺、铁架台、单摆、竖直弹簧振子、皮筋球、气垫弹簧振子、微型气源八、课后反思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体会机械振动与简谐运动,从实验中感受简谐运动到底就是一个什么样得运动,无论从形式上还就是图像上。
11、2 简谐运动得描述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简谐运动得振幅、周期与频率得含义2、理解周期与频率得关系3、知道振动物体得固有周期与固有频率,并正确理解与振幅无关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概括出机械振动得特征,培养学生得概括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总结概括,增强学生学习物理得信心与兴趣二、教学重点振幅、周期与频率得物理意义三、教学难点理解振动物体得固有周期与固有频率与振幅无关四、教学过程引入上节课讲了简谐运动得现象与受力情况。
我们知道振子在回复力作用下,总以某一位置为中心做往复运动。
现在我们观察弹簧振子得运动。
将振子拉到平衡位置O得右侧,放手后,振子在O点得两侧做往复运动。
振子得运动就是否具有周期性?在圆周运动中,物体得运动由于具有周期性,为了研究其运动规律,我们引入了角速度、周期、转速等物理量。
为了描述简谐运动,也需要引入新得物理量,即振幅、周期与频率进行新课实验演示:观察弹簧振子得运动,可知振子总在一定范围内运动,说明振子离开平衡位置得距离在一定得数值范围内,这就就是我们要学得第一个概念——振幅。
1、振幅A: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得最大距离。
我们要注意,振幅就是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得最大距离,而不就是最大位移。
这就意味着,振幅就是一个数值,指得就是最大位移得绝对值。
2、振动得周期与频率(1)、振动得周期T:做简谐运动得物体完成一次全振动得时间振动得频率f:单位时间内完成全振动得次数(2)、周期得单位为秒(s)、频率得单位为赫兹(Hz)实验演示:下面我们观察两个劲度系数相差较大得弹簧振子,让这两个弹簧振子开始振动,用秒表或者脉搏计时,比较一下这两个振子得周期与频率。
演示实验表明,周期越小得弹簧振子,频率就越大(3)、周期与频率得关系。
两者得关系为:T=1/f 或f=1/T举例来说,若周期T=0、2s,即完成一次全振动需要0、2s,那么1s内完成全振动得次数,就就是1/0、2=5s-1、也就就是说,1s钟振动5次,即频率为5Hz、3、简谐运动得周期或频率与振幅无关实验演示(引导学生注意听):敲一下音叉,声音逐渐减弱,即振幅逐渐减小,但音调不发生变化,即频率不变振子得周期(或频率)由振动系统本身得性质决定,称为振子得固有周期或固有频率例如:一面锣,它只有一种声音,用锤敲锣,发出响亮得锣声, 锣声很快弱下去,但不会变调、摆动着得秋千,虽摆动幅度发生变化,但频率不发生变化、弹簧振子在实际得振动中, 会逐渐停下来,但频率就是不变得、这些都说明所有能振动得物体,都有自己得固有周期或固有频率巩固练习:A、B两个完全一样得弹簧振子,把A振子移到A得平衡位置右边10cm,把B振子移到B得平衡位置右边5cm,然后同时放手,那么:A、B运动得方向总就是相同得A、B运动得方向总就是相反得A、B运动得方向有时相同、有时相反无法判断A、B运动得方向得关系、五板书设计11、2 简谐运动得描述一、振幅A: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得最大距离二、振动得周期与频率振动得周期T:做简谐运动得物体完成一次全振动得时间单位s振动得频率f:单位时间内完成全振动得次数单位Hz三、周期与频率得关系T=1/f 或f=1/T六、课后作业优化方案七、教学辅助手段弹簧振子音叉八、课后反思本节课涉及得描述简谐运动得物理量有周期、频率、振幅、位移,对于位移应重点讲解,不同于以前得所学得位移就是偏离平衡位置得位移,初始位置一定就是平衡位置,学生易混淆。
11、3简谐运动得回复力与能量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简谐运动得定义,了解简谐运动得运动特征2、掌握简谐运动得动力学公式3、了解简谐运动得能量变化规律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概括简谐运动得运动特征与简谐运动得能量变化规律,培养归纳总结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旧知识进行分析,推理而掌握新知识,以培养其观察与逻辑思维能力二、教学重点1、重点就是简谐运动得定义2、难点就是简谐运动得动力学分析与能量分析三、教学难点简谐运动中得回复力四、教学过程(一) 引入新课复习提问:1什么就是机械振动?2振子做什么运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机械振动得情况:机器得振动,桥梁得振动,树枝得振动,乐器得发声,它们得振动比较复杂,但这些复杂得振动都就是由简单得振动得组成得,因此,我们得研究仍从最简单、最基本得机械振动开始。
演示竖直方向得弹簧振子,演示得就就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得机械振动,叫做简谐运动提问3:过去我们研究自由落体等匀变速直线运动就是从哪几个角度进行研究得?今天,我们仍要从运动学(位移、速度、加速度)研究简谐运动得运动性质;从动力学(力与运动得关系)研究简谐运动得特征,再研究能量变化得情况。
(二)新课教学第二次演示竖直方向得弹簧振子提问4:大家应明确观察什么?学生:物体提问5:上述四个物理量中,哪个比较容易观察?(位移)学生:位移提问6:做简谐运动得物体受得就是恒力还就是变力?力得大小、方向如何变?学生:变力小结:简谐运动得受力特点:回复力得大小与位移成正比,回复力得方向指向平衡位置提问7:简谐运动就是不就是匀变速运动?学生:不就是小结:简谐运动就是变速运动,但不就是匀变速运动。
加速度最大时,速度等于零;速度最大时,加速度等于零。
提问8:从简谐运动得运动特点,我们来瞧它在运动过程中能量如何变化?让我们再观察。
学生:动能先增加,后减小;势能先减小后增大提问9:振动前为什么必须将振子先拉离平衡位置?学生:外力对系统做功提问10:在A点,振子得动能多大?系统有势能吗?提问11:在O点,振子得动能多大?系统有势能吗?提问12:在D点,振子得动能多大?系统有势能吗?提问13:在B,C点,振子有动能吗?系统有势能吗?小结:简谐运动过程就是一个动能与势能得相互转化过程。
五、板书设计11、3简谐运动得回复力与能量一、回复力:回复力得大小与位移成正比,回复力得方向指向平衡位置二、能量:简谐运动过程就是一个动能与势能得相互转化过程六、课后作业优化方案七、教学辅助手弹簧振子,多媒体八、课后反思本节课主要就是老师根据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然后以提问得形式进行,有得物理量便于观察,有得物理量就需要力学分析,学生对力学掌握得不太扎实,力学确实也就是高中物理得一个难点,教师在以后教学中要注重这方面得分析。
11、4单摆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就是单摆2、理解单摆振动得回复力来源及做简谐运动得条件3、知道单摆得周期与什么有关,掌握单摆振动得周期公式,并能用公式解题过程与方法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影响周期得因素,培养由实验现象得出物理结论得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增强学生学习物理得兴趣与信心二、教学重点掌握好单摆得周期公式及其成立条件三、教学难点单摆回复力得分析四、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在前面我们学习了弹簧振子,知道弹簧振子做简谐运动。
那么:物体做简谐运动得条件就是什么?答:物体做机械振动,受到得回复力大小与位移大小成正比,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反。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种机械振动——单摆得运动(二)进行新课阅读课本第13页第一二段,思考:什么就是单摆?答:一根细线上端固定,下端系着一个小球,如果悬挂小球得细线得伸长与质量可以忽略,细线得长度又比小球得直径大得多,这样得装置就叫单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