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教育目的

合集下载

第三章教育目的

第三章教育目的

• (三)正式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的教育目的 • 从教育目的实际被重视的程度来看,有正式的教 育目的和非正式的教育目的。 • 正式的教育目的指被一定权力机构确定并要求所 属各级各类教育必须遵循的教育目的; • 非正式的教育目的是指蕴含在教育思想、教育理 论中的教育目的。根据价值取向的不同,关于教 育目的的设定也有不同的观点,主要有强调社会 价值的社会本位论和强调个人价值的个人本位论, 以及调和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教育无目的 论”。
• (二)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 系 • “五育”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促进。 • 四、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 • (一)正确理解全面发展的内涵 • (二)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 • (四)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 • • • • • •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实质 (一)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 (二)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2.使受教育者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我国的教育目的首先明确了人的素质的基本构成,即体、 智、德、美等方面;其次要使受教育者的这些基本素质获 得全面发展。 • 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 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 两者的联系主要体现在: • 1.两者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 是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 在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原则。 • 2.教育目的是制定教育方针的方向,教育方 针是落实教育目的的途径,所以两者在一 定程度上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
• 二、教育目的的类型 • 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区分不同类型的教育目的。例 如: • (一)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 • 从教育目的作用的特点来看,有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 教育目的。 • 价值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价值判断意义的教育目的,即含 有一定价值观实现要求的教育目的,表示人才培养所具有 的某中价值取向,是指导教育活动最根本的价值内核; • 操作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实践操作意义的教育目的,即现 实要达到的具体教育目标,表示实际教育工作者努力争取 实现的某些具体目标。

教育学 第三章 教育目的

教育学 第三章    教育目的

(三)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 1.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规定教育“为 谁培养人”、“为谁服务”,明确教育的 社会性质和根本方向。
2.对教育对象的质的规定性, 首先规定教育对象培养的社会倾向性; 其次,规定教育对象应有的基本素质。
二 、 教 育 目 的 的 基 本 类 型
作用特点:价值性教育目的 操作性教育目的
三、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主要依据两个标准:一是对价值变异情 况的判断与评价;二是对教育效果的评价。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教育目的的选择: 对人培养 目的或目标所进行的选择或抉择。
教育目的的确立: 以一定组织形式对教育目的进行确定, 是对教育目的或目标选择结果的肯定。
一 、 教 育(一)社会依据 目 的 的 选 择 确 立 的(二)人的依据 基 本 依 据
复习思考题
1.说明教育目的的内涵及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质的规 定性。 2.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调控功能和评价 功能的基本体现是怎样的,分析影响教育目的功能发挥 的原因。 3.阐述社会本位论和人本位论的基本观点主张,并予以 分析评价。 4.分别阐述当代教育目的社会价值取向和人价值取向 中应注意的问题。 5.分析说明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并结合马克思主 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分析如何认识和 处理好各育的关系。
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
根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人的身心的的价 二 、 值性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性,是教育理 教 论中最为复杂、最为重要的领域。 育 目 (一)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的 在不同历史时期,各种人本位的价值取向背景和针对 的 性有所不同;在对待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人本位的价值取 选 向虽都视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但在其态度上,具有对 择 立与非对立之分,具有激进和非激进之别。 确 立 (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每个人身上存在着双重人格,一种人格为个体我,一 的 基 种人格为社会我,塑造社会我,这就是教育目的。 本 价 (三)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 值 以动态的、层次对等的方式来认识来看待教育目的选 取 择中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向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

教育方针 国家
九年义务教 育的培养目 标
抽象,笼统 ,比较关注 “应然”状态
教育部 学科专 家
从“抽象”
逐步过渡
到“具体”
九年义务 教育语文 课程目标
一至二年级 语文课程目 标(阅读领 域课程) 本单元/章 或节课或本 次活动的教 学目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课程 目标
课程专 家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 实际了解课文中词 句的意思,在阅读 中积累词语
概括地说,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都是由国家规定的, 都是对教育的基本要求,都是全国必须统一执行的。但教 育方针是对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定,它包括对教育性质和方 向、教育目的和实现教育目的基本途径等总的要求。教育 目的仅是对人才的质量标准和培养规格的专门规定。因此 ,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 成部分之一。虽然在学术上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有严格的 区别,但在实际中两者经常通用。
主要任务: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 品质,使学生具有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的行为习惯,形成学生活泼开 朗的个性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形成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主要内容:关于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教育,关于革命理想和历史传 统的教育,关于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观点的教育等。
第三章 教育目的
01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02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03 我国的教育目的
学习目标
• 正确理解教育目的内涵及其质的规定性。
• 理解教育目的的功能及其具体表现。
• 能说明教育目的社会价值取向和人的价值取向内容及 应注意的问题。 • 了解我国教育目的发展及精神实质。
• 把握全面发展的教育。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学(第三章)

1.卢梭自然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主要观点
教育应尊重、顺应儿童的天性,使儿童的本性 不受恶劣社会现实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 教育应把儿童培养成“自然人”,而不是社会 的“公民”
儿童生来具有健全的本能和善良的天性,儿童的 心灵生来就具有自由、理性与良心的成分
卢梭所讲的个人实为脱离具体社会现实的抽象 个人。
相对而言,培养目标较为具体,且具有一定 的针对性和现实的可行性 课程与教学目标则最为具体,最能在实践层 面上加以操作与实施
1.教育目的 古希腊学者将“理性的培养”作为教育目的 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将“明人伦”作为教育目的 2.培养目标 P67 3.课程与教学目标 文学 P67 科学 P68 艺术 P68
社会的存在 社会价值
优先于
决定
高于
个人的存在 个人价值
个人本位论最根本的错误是秉持一种抽象的个 人观念,看不到人的社会制约性,抽象地谈论人 的先天本性。 社会本位论的缺陷在于把社会看成一个非历史 的、静止的、固定不变的独立实体。 个人既是社会历史的产品,也是社会历史的创 造者,个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社会提 供的环境与条件的支持。
认为社会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首要要素
认为教育目的在于促进个体的社会化,使整个 个体掌握社会的知识与规范,成为符合社会准则 的公民 认为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不具有独 立存在的价值,个性的存在没有价值与重要性 强调个人对社会规范或社会权威的服从
个人本位论的基本假设
个人是原始自足的独立实体 个体是真实存在的,而社会是抽象的
是否把提升个体作为人的价值与尊严看作教育 的目的,是现代教育区别于古代教育的一个根 本标志
(1)教育必须尊重学生各项基本的自由权利, 把学生看作是享有人格尊严的、具有独立个 性的人(教育增进受教育者作为人的价值与 尊严的基本前提)。 教育制度要体现出对受教育者基本人权的尊 重 教育应面向学生开展基本人权教育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目的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目的

和创新能力等。
(三)确定教育目的还受到一定社会的教育思想和文化传统 的影响 一定社会起支配地位的教育思想必然制约着一定社会教育 目的的制定。如我国古代儒家教育思想重视道德教育,而墨家 的教育思想重视科技教育。封建社会“独尊儒术”后,其教育 目的就一直强调德育,而忽视科技知识的传授。再如传统派教 育思想比较强调培养人的“服从”意识,而现代派教育思想比 较强调培养人的“反叛”精神,它们都对不同时代、不同国家 的教育目的产生着影响。同时,一定社会的文化传统也影响着 教育目的的确定。如西方传统文化较强调培养人的个性,鼓励 人冒险和创新;东方传统文化较强调培养人的共性,强调遵循
如美国一中学校长的信——
(三)“科教兴国”的思想(现实依据:社会主义物 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㈣ 国际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 1972年国际教育研讨会在法国召开,主题是发展学生智力, 教会学生方法,掌握立足于社会的技能。 1989年底,“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会后发表的报告是《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为应付未来 的挑战,不能只考虑智力开发,同时要注意提高人的道德与理
想水平。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帮助年轻一代树立更高境界
的理想、信念与社会责任感,要帮助他们学会共处、学会合作、 学会同情。
中庸之道,如儒家文化。
(四)确定教育目的还要受到教育对象的制约 不同时代的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特征存在差 异性,所以在制定教育目的时也必然要考虑,比如所强 调的素质重点就可能不一样。特别是规定各级各类学校 的培养目标时,更要考虑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
返回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建国后不同时期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
如我国山东高密一中:

第三章教育目的PPT课件

第三章教育目的PPT课件

12.05.2020
.
10
❖ 2. 发展性教育目的“也称现实的教 育目的,表示教育及其活动在发展的 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结果,表明 对人培养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前后 具有衔接性的各种要求。
12.05.2020
.
11
(三)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和非正式的教育目的
❖ 1. 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是指被社会一 定权利机构确定并要求所属各级各类教育都必 须遵循的教育目的。它一般是由国家(或一定 地区)作为主体提出,其决策过程要经过一定 的组织程序,常常体现在国家或地区重要的教 育文本或有关法令之中。
❖ (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 (三)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
❖ (四)如何认识解决教育目的选择中确立人与社 会的关系
12.05.2020
.24Leabharlann (一)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倡导者:
12.05.2020
.
16
❖ 3. 通过目标的方式来进行调控:一种教 育目的的自身衍生出系列的短期、中期或长 期的目标,具体调节和控制教育的各种活动。 调控的对象:(1)对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 教育行为的调控。(2)对受教育者的调控, 具体体现为对学生的外部调控和学生的自我 控制。
12.05.2020
❖ (一)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
❖ (二)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 (三)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的 教育目的
12.05.2020
.
7
(一)价值性教育目的 和操作性教育目的
❖ 1. 价值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价值判断意 义的教育目的,即含有一定价值观实现要求的 教育目的,表示人才培养所具有的某种价值取 向,是指导教育活动最根本的价值内核。

第三章教育目的

第三章教育目的
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服务和管理等一 线工作的高素质的报关、报检、货代、物 流中初级专门人才。
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激发 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层 级 陈述名称
制定者
一级 (教育目的)
教育方针或 培养目标
二级
(课程目标)
九年义务教 育的课程目 标
九年义务教 育语文课程 目标
三级 (教学目标)
1985年,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 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所 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 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 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 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 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四有、两精神 (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
社会本位 的价值取向
是与人本位价值取向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它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
特点
主要 观点
主张,教育目的不应从人的本位出发,而应 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
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 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培养的效果,只能以 其社会功能的好坏来加以衡量,离开社会需 要,教育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的评价:
合理 之处
把促进人的发展作为根本的教育
目的 。在人的自由和个性解放,提 升人的价值和地位等方面具有深远 的历史意义。直到今天,也不失一 定的合理之处。
缺 陷:
把教育的个人目的和社会目的看成是不可 调和的,这种倾向极易在现实中导致个性、 自由和个人主义的绝对化。
(二)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二、制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
(一)个人本位论(人本论的价值取向) (二)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

教育学 第三章教育目的

教育学     第三章教育目的


个人本位论将人的价值视作高于社会的价值, 但在态度上,具有对立与非对立之分。 a、激进的人本位价值取向的思想家,从人与 社会的对立上强调人本位的主张。卢梭是典型的 代表。例:卢梭认为,凡是在造物主手里的东西 都是好的,一转到人的手里就变坏了。人是被腐 败的社会弄堕落的,因此,教育儿童要把他放在 腐败的社会之外,在自然怀抱里进行。卢梭设计 的爱弥尔就是脱离社会影响,在自然中成长。 这种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具有明显否定社会的 倾向。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 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 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 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1年6月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 的决定》明确提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 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 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 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教育目的:国家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 在质量规格上的总要求。以法定的形式出现,具 有强制性,起着定向的作用。 3、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根据社会的需要, 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提出的具体要求。 (1)具体性 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将教育目的加以 分解,使培养人的教育活动有更为切实的、确凿 鲜明的要求。 (2)多元性 各级各类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方向和特点, 提出自己不同于其它学校的培养目标。

社会需要与人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教育目 的应当反映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a、人是社会的人。个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 社会。人只有与其他人相结合,构成社会中的一 员,才能获得生存发展的手段和条件。脱离社会 历史的发展,就谈不上个体的发展。 b、社会是由个体的人组成的。社会不是个 体机械相加的总和,而是错综复杂、互相联系、 彼此制约的有机整体。 教育目的的制定既要考虑社会的需求,同时 也要照顾到个人发展的需要。

第三章 教育目的

第三章 教育目的
教学目标比教育目标更具体化,是 指一个阶段内教学活动的要求或预 期。
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是抽象与具体 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抽象,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目标是具体。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 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内容一般包 括指导思想(或教育性质)、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 (教育目的)及实现的基本途径。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 (1)、全面发展与片面发展相对而言,全面发
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 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这一点说明了什么是全面发展(的人)
(2)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是一致的。
这句话点明了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的关系。也就是说, 人的发展必然要受社会生产的发展制约,什么样的社会生 产水平可能就有什么样的人的发展水平,单一的、低下的 社会生产条件下不可能有人的全面发展。
四有、两爱、两精神。这个提法比较符合教育目的的 本意,着重强调了人才的规格和质量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 2002年,十六大报告江泽民提出,这是第一次在党的
报告中全面、完整、系统地表述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的演变
建国后第一个:1949年12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
作会议上提出: “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 与建设服务”。“两为”
•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提高 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 素质教育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 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 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 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 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第三章 教育目的

第三章 教育目的

(四)美育的实施途径
1、通过各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实施美育
2、通过大自然实施美育
3、通过日常生活实施美育
五、劳动技术教育
(一)劳动技术教育的含义:是向学生传授现代生产劳动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包括劳动教育和生产技术教育两方面)
(二)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
3、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4、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教育目的: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艰苦创造的科学精神。”人们概括为:“四有、两热爱、两精神”。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
(一)规范功能 (二)选择功能 (三)激励功能 (四)评价功能
三、教育目的的类型
(一)价值性教育目的的操作性教育目的
价值性教育目的:指具有交织判断意义的教育目的
操作性教育目的:指具有实践操作意义的教育目的
(二)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母的
终极性教育目的:理想的教育目的,是指具有终极结果的教育目的。
发展性教育目的:现实的教育目的,是指具有连续性的教育目的。
(三)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正式决策教育目的:指社会一定权力机构确定并要求所属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遵循的教育目的。

第三章教育目的

第三章教育目的

第三章教育⽬的第三章教育⽬的★导⼊:⼈的⼀切有意义的活动都是有⼀个既定的⽬标。

⽬标就像上帝之⼿⼀样,会牵引着我们向着正确的⽅向前进。

⽬的的特征:1、明确的意识性。

2、主体的⾃觉⾃愿性。

3、实现的可能性。

4、实现的预期性。

(以⾼考为例)。

因⽽,⼈类社会的各种活动都是带有⽬的性的,教育活动也不例外。

第⼀节教育⽬的的类型及其功能⼀、教育⽬的的含义及特点(⼀)、教育⽬的教育⽬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了教育在⼈的培养规格、努⼒⽅向和社会倾向性等⽅⾯的要求。

教育⽬的不仅规定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对教育培养⼈的要求,也标志着教育活动的⽅向和⽬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的主要回答了两问题:⼀是规定教育“为谁培养⼈”,这是关于教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是“培养什么样的⼈”,这是关于教育对象的质的规定性。

狭义的教育⽬的:特指⼀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的⼈才培养所确⽴的总体要求,是整个教育意欲达到的根本所在。

⼴义的教育⽬的: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的⽬的领域,含有不同的层次,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之分,依次为:教育⽬的—培养⽬标—课程⽬标—教学⽬标等。

(⼆)、教育⽬的与教育⽅针⼀致性:教育⽬的与教育⽅针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致性,两者都含有“为谁培养⼈”的规定性,都是⼀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区别:1、内容范围:教育⽅针所含的内容⽐教育⽬的更多些。

教育⽬的⼀般只包含“为谁培养⼈”和“培养什么样的⼈”的问题。

教育⽅针还含有“怎样培养⼈”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2、侧重点:教育⽬的在对⼈的培养的质量规格⽅⾯要求较为明确;教育⽅针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显得更为突出。

(三)、教育⽬的的基本特点1、教育⽬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1)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为谁培养⼈”“为谁服务”的基本规定。

⼈才培养的社会性质和根本⽅向,培养出与⼀定社会要求相⼀致的⼈。

第三章 教育目的

第三章 教育目的

第三章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含义1、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对所培养的人的总要求,它规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

教育目的的结构:一般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对教育所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做出规定,这是教育目的结构的核心部分;二是对教育所培养的人的社会价值做出规定,它指明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

2、培养目标是指不同类型、层次的学校人才培养的具体质量规格与要求,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

3、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区别:两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教育目的集中反映了一定社会和时代对人才质量的总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应遵循的总的目标;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依据教育目的的普遍要求,针对自己的具体任务而制定的。

联系:培养目标的制定不能脱离教育目的,教育目的要实现、落实在培养目标之中。

4、教育方针:是指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时期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它由三部分组成:教育性质和教育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和根本原则。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是紧密相联系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不能等同教育方针。

二、教育目的的意义(作用)1、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工作的归宿。

全部教育工作都是以教育目的为核心展开的。

2、教育目的对提高教育质量有指导意义。

三、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一)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在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上,教育史上曾出现过两大理论流派的论争:一是个人本位论,一是社会本位论。

1、个人本位论:主要有三个观点:其一,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需要而制定的;其二,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只是表现在它有助于个人发展;其三,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目的就在于促使本能不受影响的发展。

缺陷是否定了社会历史条件对教育目的的制约,属于唯心主义的范畴。

代表人物有卢梭、裴斯泰洛齐等。

2、社会本位论:主要有三个观点:其一,个人一切发展有赖于社会;其二,教育除社会目的外,无其它目的;其三,教育效果只能以社会效率来衡量,教育的结果主要看对社会贡献了什么,培养的人对社会起了什么作用。

第三章 教育目的

第三章  教育目的
2、人的理性 非理性 理性与非理性 理性 非理性的问题 理性:人在认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来的理性遵循 (对事物发展变化的逻辑性遵循,对科学的概念、 价值准则的遵循等等),以及运用理性来揭示或 把握客观对象(自然、社会、人及其相互关系) 的普遍性本质和规律。 非理性:人在认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来的非理性 遵循(对产生于感觉、情绪、欲望之上的直觉、 直接体验或灵感、顿悟的遵循)。
二、教育目的类型
关系: 关系: 价值性教育目的是操作性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价值性教育目的 是确立具体目标的设定原则,奠定了具体目标的 价值基础; 操作性教育目的是价值性教育目的的体现,受价 操作性教育目的 值目的所规定,是表现价值内核的形式。
二、教育目的类型
从要求 要求的特点 要求 终级性教育目的( 终级性教育目的(理想的教育目的) ) 指具有终极结果的教育目的,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动 在人的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 全面发展的人 完人 发展性教育目的( 发展性教育目的(现实的教育目的) 表示教育及其活动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 结果,表明对人培养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前后具有 衔接性的各种要求。 小学培养目标 中学培养目标
如何把握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两种价值 取向教育观的关系?
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1、以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 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 是指以人为中心的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系统 的和谐发展。
二、教育目的类型
从被实际所重视 被实际所重视的程度分 被实际所重视 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指社会一定权力机构确定并要求所属各级各类教育都 必须遵循的教育目的。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第三章 教育目的

第三章  教育目的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 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解决把受 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教育目的不同于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规格。教育目的是对各级各类教 育的人才培养标准的总体要求,而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规格是某一层次、 类别教育或某一专业的具体要求。
19世纪中叶,英国教育家H.斯宾塞为了适应当时英国资 产阶级发展的需要,提出了为“完满的生活”作准备的教育 目 的。20世纪,美国教育家J.杜威提出了实用主义的教育目的 。他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过程在它本身以外无目的, 它 就是它自己的目的”,“一个真正的目的和一个从外面强加 给 活动过程的目的,没有一点不是相反的。” 杜威主张教育的目的应该由受教育者固有的活动和需要 来确立,反对任何外加的、为未来作准备的教育目的。他所 提出的教育目的只能培养出资产阶级所需要的、顺应资本主 义社会的人。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
1、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对人培养的定向作用;对课 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对教师教学方向的定向作用。 2、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1)借助三种方式进行:确定价值的方式;标准的方式;目 标的方式; (2)调控对象: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 受教育者(对学生的外部调控和学生的自我控制) 3、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1)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评价 (2)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三个功能相互联系、综合体现。定向功能伴随评价功能 和调控功能而发挥;调控功能的发挥需要以定向功能和评价功 能为依据;满足社会需要视 为教育的根本价值(19世纪到20世纪鼎盛时期) 有两种观点: ① 基于人的社会化,适应社会需求来主张的 涂 尔干 ② 基于社会稳定或延续的重要性来主张的 凯兴 斯泰纳 优点: 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 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人的存在和发展是无法 脱离社会的。 缺点: 过于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 的绝对化。完全割裂了人与社会的关系。

教育学 第三章 教育目的

教育学  第三章 教育目的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的(总要求),它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2、(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方向。

内容包括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及实现的基本途径等。

3、教育目的的作用:一、教育目的的向导作用,二、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三、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4、教育目的依据的两种对立观点:一是个体本位论,二是社会本位论。

5、(个体本位论)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之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

代表人物有中国的(孟子),西方有(卢梭)和(裴斯泰洛齐)等。

6、(社会本位论)认为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实现个体社会化,并为社会服务。

其代表人物有中国的(荀子),在西方有(柏拉图),(康德)和现代许多社会学家。

7、确定教育目的的科学依据应是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体发展需求的辨证统一(J)一、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二、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个体的身心发展需求。

8、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9、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哪些内容?(J)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2、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是一致的;3、分工和私有制是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4、社会化大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物质基础;5、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10、1958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1978年,人大会议通过《宪法》。

第三章教育的目的

第三章教育的目的
德育不等于智育
智育主要是以发展认知能力为主要任务。
德育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价值规范,形成道德判断和评价能力。
德育不等于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心理健康的目标在于形成、促进、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逐步达到心理健康水平;运用倾听、角色扮演、心里测量、心里训练等方法,以帮助学生自助。
德育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也借鉴心理学理论;德育的目标是用社会道德准则规范学生行为;运用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方法规范学生的行为。
2.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2)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条件。
(3)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二、教育的功能
1.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
2.教育目的对贯穿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3.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呵归宿。)
三、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一)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三)人们的教育理想
(四)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联系:二者具有内在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合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区别:1.教育方针除了包含“为谁培养人”与“培养什么样的人”之外,还含有“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2.教育目的在对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方面的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

第三章 教育目的

第三章  教育目的

其他一些教育社会学家,如纳托尔普也持类似看法:“在教育 目的的决定方面,个人不具有任何价值,个人不过是教育的原料, 个人不可能成为教育的目的。”白尔格门也说:“教育除了造就每 个人使其乐于为社会而生活,并乐于贡献其最优力量于人类生活 的保存和改善以外,不能有别的目的。”
2.国家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产生的背景 国家主义的教育目的论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日本、 意大利、德国为代表的极权主义教育是其集中体现。它们均鼓 吹国家利益至上,强调国家是一切价值的源泉,个人利益应无 条件地服从国家利益,教育只是实现国家利益的工具与手段, 为国家利益服务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5.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5.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的层次由三个层面构成: 教育目的:全体对象的总要求; 培养目标:具体学校类型下的培养标准与要求; 课程与教学目标:课程或教学要达到的标准与要求。
教 育 目 的
培 养 目 标
1 2
培 养 目 标
3
培 养 目 标 …… 课 程 与 教 n 课 程 与 教 学 目 标 标 目 养
哈耶克也反对由政府亲自管理学校,他认为,“将整个教育 制度置于国家管理或指导之下,切切实实地隐含着种种危险…… 事实上,人们对教育所能拥有的对人的心智的控制力评价越高, 则人们就越应当相信将此一控制权置于任何单一权力机构支配 下所具有的危险。”
3.存在主义教育目的论 3.存在主义教育目的论 存在主义的教育目的论是从存在纪上半叶。与存在主义哲学一样,这 种教育目的论具有高度的个人主义色彩。在教育目的问题上,存 在主义者主要的观点大体上可以概括为:教育纯粹是个人的事, 教育无论是对公众、集体还是社会,都不承担责任。教育的目的 就是使每一个人都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并形成一套不同于他人的 独特的生活方式。教育要维护个人的自由,帮助个人进行自我选 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与片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
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统一的发展。
片面发展:
是说一个人只能使自己能力或潜力的某一方面获得发展,
而 抑制了其他方面的发展,主要是智力与体力相分离。
3、实现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020/9/17
(选自胡立和:(素质与能力培养教程),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年版,第22、26页)。
2020/9/17
教育学——张婷
31
学用结合
2.当今社会我们的教育欠缺什么?我们的教育 呼唤什么?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请你结合下文谈 谈你对我国教育目的的看法。
2020/9/17
教育学——张婷
32
目的
教育的基本目的和最高
2020/9/17
教育学——张婷
20
教育方针
“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和谐 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020/9/17
教育学——张婷
21
有关我国的教育目的:
1、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规定我国教育工作的性质和任务。
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似乎都应该继承。可是随着人类的发 展,人类的文明也必将发展。这种情况所导致的结果,一方 面,可以使人类的文明不断丰富,另一方面,也可能成为人 类文明进步的一种卸不去的负,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使人步 履艰难,从而限制乃至阻碍文明的发展。要前进必须有所舍 弃,要进步得快必须轻装前进。这时的教育,寻找以至找到 一条超出一般常规的捷径,也许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 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 建设者和接班人。”
2020/9/17
教育学——张婷
19
2000年3月1日,《人民日报》江泽 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
“在我们的国家里,各级各类学校,都应认真贯彻执行教 育为社会主义服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2020/9/17
教育学——张婷
12
毛泽东论教育目的(1957年)
关 于 正 确 处 理 人 民 内 部 矛 盾
2020/9/17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 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 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 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 者。
教育学——张婷
13
1981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 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 议》
(一)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二)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三)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2020/9/17
教育学——张婷
7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一、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依据 (一)社会依据 (二)人的依据 二、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 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这是中国当代历史上第一个以 法律形式出现的教育目的。
2020/9/17
教育学——张婷
15
1983年10月1日 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020/9/17
教育学——张婷
16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 决定》提出的我国的教育目的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 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 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 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 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1)名义的趋附和实际的退避现象 (2)醉心于创造各种“素质教育”的模式 (3)“点缀型素质教育”
2020/9/17
教育学——张婷
26
应试教育的弊端:
1.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2.不利于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3.不利于教育管理人员和教师素质的提高。 4.不利于教育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除去传授知识以外,教育的最基本目的至少还必须包括传授获得知识的方法, 特别是传授获得新知识的方法。新知识的涌现,比雨后春笋来得更为迅猛,这个 时代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价值,就是要用最快捷的速度和最高效率去追求并获得新 知识——最有实际用途的新知识。这时的施教者,把获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作为 其教学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因为这比传授知识本身重要得多。走路最需要的 是腿,而不是路。只有路而没有腿是永远走不出来的,更不要说达到什么目标了。 一旦有了腿,没有的路也终将会被人走出来,并且人终将会达到目标。知识是路, 而不是腿,只有获得知识的方法才是腿——人类前进的最重要的腿、最健康的腿 和最有力量的腿。
2020/9/17
教育学——张婷
29
第一封信
我是一位初中毕业刚跨人高中学习的学生,写信主要是反映中国教
育现状……我们对读书没有丝毫兴趣可言,罪魁祸首就是我们现在的教育 制度,也就是应试教育吧。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考完了就排名次 (除了第一名外,其他人的自尊心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月考、段考、 期中考、联赛、竞赛、摸底、模拟、期末考、统考、会考、测验,其实, 考试只从极小的侧面反映教学质量,只考查了记忆力。我们处在高分造成 的高压环境中。应试教育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民族发展极为不利。 我参加过地区招生考试,考试时的作弊行为实在是触目惊心,更有老师协 助作弊。因为学习最终是通过一场考试,因此,许多同学平时学习不认真, 到考试时就作弊,考完了万事大吉。所以,考试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 学习的积极性……推行素质教育代替应试教育刻不容缓。我们在初三学习 期间,每天睡眠不足7小时,每星期假日只有半天,从来不敢奢望双休日, 不知上高三后还要压缩到何种程度,除了参加中考的课程外,其他的体育、 美术全免了。多病、近视持高不下,稚气未脱的脸上,戴一层酒瓶厚的镜 片,一副未老先衰的样子……
2020/9/17
教育学——张婷
3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 能
一、教育目的涵义
3.特点: 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社会性和时代性
4.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2020/9/17
教育学——张婷
4
教育方针
“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和谐 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020/9/17
教育学——张婷
8
(一)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1、代表人物:卢梭、马斯洛 2、基本观点:认为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满足个体自身
发展的需要,教育活动必须从个人的需要和本性出 发才能实现其价值。教育目的在于人的本性、本能 的高度发展。
2020/9/17
教育学——张婷
9
(二)社会本位价值取向
1、代表人物:涂尔干 2、基本观点:教育的价值在于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
其所需的成员。教育目的在于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
2020/9/17
教育学——张婷
10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一)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二)人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1、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2、人的理性和非理性 •3、科技素质和人文素质
•1、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 •2、适应与超越 •3、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 •4、民族性与世界性
2020/9/17
教育学——张婷
11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实质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四、教育目的实现的理性把握
2020/9/17
教育学——张婷
2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 能
一、教育目的涵义
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 和规格的总体设想或规定。
1.规定:人的身心素质;培养的人应符合什么 社会需要
2.体现: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其结构层次 有上下位次之分,依次为:教育目的——培 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
同学们很少知道国家大事,而临近考试时我们一定要背时事政治,因 为它为我们中考争得10分。要知道,差一分要1 000元至5000元不等呀!知 识的缺乏是多方面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时间,即使有时间,也极少有人将 新闻联播看完……
2020/9/17
教育学——张婷
30
第二封信
一份离奇的高考达标合 同
我校有8个高三毕业班,其中除了一个班(该班的老师是我校 团委书记)没有签订这个合同,其他7个班的300余名学生会考后 都必须跟老师签订“高考达标合同”。合同内容包括,每个学生 都要交高考奖励基金86元,用于高考达标后的奖励,规定达到本 科的学生奖励188元,达到专科的奖励90元,达到中专的奖励50 元,只低于省里划定的最低录取线10分以内的,奖励40元。
教育学——张婷
23
亚 里 士 多 德
维 多 利 诺
和 爱 尔 维 修
卢 梭 、 狄 德 罗
傅 立 叶 、 欧 文
莫 尔 、 康 帕 内 拉

慧 的 和 谐 发 展
身 体 、 德 行 、 智
诸 育 普 遍 实 施
智 、 德 、 体 、 美
"
养健
健全
全的
的 人
教 育
格培
理想
"
"
人 的 设全 想面 发 展
2020/9/17
教育学——张婷
27
素质教育的内涵
所谓素质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培养、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其内涵应包括 以下几点:
教育内容的基础性: 教育空间的开放性: 教育目标的全面性: 教育机制的主体内化性与发展性: 教育价值的多元性:
2020/9/17
教育学——张婷
28
学用结合
1.阅读下面两个中学生的来信,分析我国基础教育落实 教育目的的现状,并谈谈你的看法。
2020/9/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