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博士生培养方案
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思想素质、坚实专业基础、较强科研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要求研究生视野开阔,熟悉本学科的历史与现状,学术研究中力求有创新,学术成果达到全国一流水平。
二.研究方向1.秦汉史2.魏晋南北朝史3.明清史4.古代社会史三.学习年限与学分学习年限为3年;学分不少于20学分。
四.课程设置(一)学位课程本专业各方向博士研究生必修,共计15学分;(二)选修课程博士生可根据具体的学习和研究情况,选修课程;也可由导师根据博士生的选题等情况酌情开设,但本专业博士生皆可选修。
该类课程应列入《博士生个人培养计划》。
五.调查研究本学科的调查研究主要是根据研究需要,到有关图书馆了解馆藏情况,查阅他处难觅的资料;其次,根据专业需要,参加有关学术会议,熟悉全国同行的研究动态,建立广泛的学术联系。
六.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1.本专业博士生在读期间,至少完成2篇课程论文、2篇学年论文,其中至少在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2篇学术论文。
2.本专业博士生至迟应在第3学期末确定学位论文题目,并通过开题报告,制定出学位论文工作计划。
3.本专业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及学术水平的要求为:(1)选题有较高学术价值,或为前人未曾研究者,或为前人研究中多有未尽之处者;(2)勇于接受新事物,研究方法和手段有所突破,结论有创见,同时既要有理论和实践意义,又要能经受时间的检验;(3)态度严谨,具有丰富的第一手材料。
七.培养方式与方法采取导师指导和专业指导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课程教学与研究生自学并重的学习方法;加强对研究生习作的指导,鼓励创造性的课题研究。
八.其它1.凡以同等学力或跨学科录取的博士生,均须补修本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至少3门,并且考试须与硕士研究生同堂同卷,不计学分。
2.本专业博士生在读期间,必须至少参加10次学术活动(学术讲座、学术报告会、学术会议等),并将有关情况记入《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登记表》,学业结束前,由导师对其进行考评。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50105学科专业介绍: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是河北师范大学重点建设学科,历史悠久,成就卓著,富有特色。
自建国以来,有萧望卿、李松筠、夏传才、王学奇、朱泽吉、常林炎等知名学者在这里任教,为学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2年本专业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点。
近年来,通过自主培养和积极引进等措施,已建成具有高职称、高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研究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
共有教师17人,包括特聘教授1人,教授7人,副教授3人,有博士学位者7人。
经过几代学者五十多年的共同努力,目前已形成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曲学研究、古代小说研究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学术影响。
自2000年以来,在包括《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理论研究》、《文艺研究》等权威期刊在内的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0余部,获得各级科研经费150万元。
雄厚的师资队伍和强力的经费支持,将为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培养目标博士生教育必须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努力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促进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博士生培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树立献身科学与真理的坚定信念,具有较强的事业心与责任感,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牢固掌握古代文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较好地掌握与古代文学密切相关的古代汉语、文献学、历史学、哲学、美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技能;掌握一门及以上外国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从事具有较高学术含量的文史研究工作,能够胜任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培养突出的创新能力,在学术研究或专业技术上取得创造性成果。
专门史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门史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门史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60105)一培养目标专门史专业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从事专门史研究和教学、外交外事工作的高层次的创造性人才。
具体要求是: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团结协作,学风严谨,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2、掌握专门史专业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了解专门史专业学科领域的发展动向,能够独立地、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担任外交、外事工作,而且具有主持相关科研项目,并有解决涉外工作中实践问题的能力。
3、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并基本掌握第二外国语,能运用第一门外国语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写作能力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同时,能运用第二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如果该生第一门外国语不是英语,则在选修第二门外国语时必须选择英语。
二研究方向1.中外关系史(1)中国传统对外关系史(2)中韩关系史(3)中日关系史(4)中西关系史2.中国经济史3.旅游文化4.文化产业与文化资源三学习年限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限为三年至五年。
硕博连续培养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五至六年。
四应修总学分数博士研究生应修总学分:不少于15学分,其中必修11学分,选修4学分。
五课程设置1 必修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2学分外国语课:共6学分。
其中,第一外国语3学分,专业外语1学分,第二外国语2学分。
博士研究生第一外国语为英语的,第二外国语可作为选修课;第一外国语为非英语的,则必修第二外国语,一般要修英语。
学位专业课:中外关系思想史导论,3学分中外关系史学术前沿讲座:5学分。
硕博连续培养研究生6学分。
“前沿讲座“应贯穿博士生培养的全过程。
“前沿讲座”旨在使博士生熟悉本学科和本研究方向的重大学术问题和前沿性问题,提高博士生参与学术活动的兴趣和学术交流能力。
教育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教育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9月教育史专业(110)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根据时代、社会和学术发展的需要,培养德、识、学、能兼备,历史感、现实感、未来感交融,知行合一,视野开阔,思维敏锐,善于表达,富有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
二、研究方向1.中国教育史2.外国教育史3.中外教育交流与比较史三、学习年限与学分一般为3年。
在职博士生及同等学力博士生可以延长1—2年。
学分为19学分。
四、课程设置(一)学位课程(本专业各方面博士研究生公共必修课,计19学分)(二)选修课程由博士生导师根据需要为博士生开设或由博士生在学校所开设的课程中选定,该类课程应列入《博士生个人培养计划》。
五、调查研究1.由导师根据需要安排调研,时间一般四周左右。
2.外出访问校外同行专家,并且参加重要的学术会议数次。
六、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1.本专业博士生在校期间应至少完成3篇课程论文,2篇学年论文,其中应至少有2篇论文在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
2.本专业博士生至迟应在第3学期末或第4学期初确定学位论文题目,通过开题报告,并订出学位论文工作计划。
3.本专业博士生学位论文选题及学术水平的要求为:(1)选题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具有前沿性、开拓性。
(2)研究方法和手段具有创新性。
(3)资料翔实丰富,力求原始、齐备、可信。
(4)表述规范,务求严谨、科学。
(5)结论富有创见,对学术发展和现实问题解决起一定的推动作用。
七、培养方式与方法(一)培养方式1.读书、讨论与讲授相结合2.课程学习、学术札记与论文写作相结合。
3.组织教研、参加学术会议与学术研究相结合。
(二)方法1.由博返约,力求通达;2.有所不为,独树一帜;3.知行合一,发展全面。
八、其它1.凡因同等学力或跨学科录取的博士生,均须补修本学科硕士生课程至少3门,并且考试须与硕士生同堂同卷,不计学分。
2.本专业博士生在学期间,每学年必须至少参加6次学术活动(学术讲座、学术报告会、学术会议等),并将有关情况记入《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登记表》。
060200中国史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西南大学研究生院
附件2西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报表)一级学科名称中国史专业名称1.中国古代史、 2.中国近现代史、3.中国历史地理学 4.专门史专业代码060200西南大学研究生院制表填表日期:2013年6月10日修订日期:2013年6月17日一、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序号研究方向名称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研究生导师(博导注明)1 隋唐史综合研究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演变轨迹及其规律和特点,尤以研究唐代西南经济和历史人物为特色。
卢华语教授(博导)2 明清史综合研究明清时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的发展演变轨迹及其规律和特点,以明清商业经济、商人文化、社会生活为特色。
张明富教授(博导)陈宝良教授(博导)3 抗战大后方研究综合研究抗战大后方的工业、交通、金融及重庆大轰炸等历史文化等,以全民抗战史、重庆大轰炸等为研究特色。
周勇教授(博导)4 历史文化地理主要研究历史时期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变迁、长江三峡历史地理、西南地区人文地理等,以三峡历史文化地理为研究特色。
蓝勇教授(博导)5 历史经济地理主要研究中国历史时期区域经济的发展、经济格局的构成、中国文化景观变迁等,以城市经济发展与文化景观研究为特色。
周宏伟教授(博导)6 中国民族史主要研究中国古今各民族的族别史,各个地区的民族史,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专史和民族关系史等内容,以西南地区边疆民族史研究为特色。
黎小龙教授(博导)7 社会经济史主要研究中国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史及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的互动,以乡村社会史、区域经济与社会保障等研究为特色。
张文教授(博导)二、培养目标与学制及应修学分培养目标(本表可不填政治标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史学创新精神与文化传承能力的专业拔尖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1.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2.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能作出创造性的学术研究成果。
3.能熟练运用本学科的知识、理论与方法,创新性地开展协同研究,承担文化传承、繁荣与发展的现实使命。
党史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博士)
党史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30204)一、培养目标培养能够掌握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具有较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能够胜任本学科相关的教学、科研和宣传、党政工作者。
具体要求如下:1.应具有坚定的信仰和社会主义信仰,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2.深入系统地掌握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深入了解中国化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3.能够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开展高水平研究,具有较强的独立分析、解决本学科范围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1.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2.党的基本理论与实践3.当代中国政治问题三、修业年限博士生修业年限为3-6年,基本学制为4年。
博士生可以申请提前毕业或延长学习年限,非全日制博士生或同等学力、跨专业或生源为2年制硕士生的博士生最低修业年限为4年。
提前毕业的条件:博士生在读期间须全日制脱产学习,成绩优异,且修业年限不得少于3年,在答辩前完成了不少于2次的学位论文进展报告;至少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了1篇或在CSSCI检索源刊物上公开发表了3篇学术论文。
因学习、工作或身体等原因,申请延长学习年限者,须经本专业博士生指导小组同意并上报学院、学校批准。
四、培养方式1.博士研究生培养以科学研究为主,尤其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程学习要体现为科学研究服务的宗旨,要有助于开阔博士生的学习视野,注重培养博士生的学科专业意识、素养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必修课程的学习安排在第一学年完成,课程实施以学术研讨、专题报告为主。
2.采取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成立本专业博士生指导小组,成员为本专业的博士生导师,并设组长一名。
导师是博士生培养的第一负责人,在博士生培养中起主导作用;博士生指导小组配合导师全程参与博士生的指导工作,充分发挥集体培养优势。
3.博士生入学后一个月内,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和领域,制定个人研究和学习计划,并由博士生指导小组审查通过后报学院备案。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第1篇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方案旨在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扎实理论基础、独立科研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博士研究生。
通过严格的专业课程学习、科研项目训练及学术交流,使研究生在所学领域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
二、培养要求1. 掌握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2. 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创新性解决学术和实际问题;3. 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和国际交流能力;4. 在本学科领域取得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三、课程设置1. 公共课程:政治理论、英语、数学、计算机等基础课程;2. 专业课程:涵盖本学科领域的核心知识、研究方法及前沿动态;3. 选修课程:跨学科课程、实验方法、学术研讨等,拓宽学术视野。
四、科研训练1. 参与导师科研项目,开展课题研究;2. 定期参加学术会议、研讨会,进行学术交流;3. 申请并承担校级、省级、国家级科研项目;4. 完成博士学位论文,达到高水平学术论文标准。
五、培养过程1. 第一阶段(第一年):基础课程学习、确定研究方向、开展课题研究;2. 第二阶段(第二年):专业课程学习、参与科研项目、进行学术交流;3. 第三阶段(第三年):深化课题研究、撰写博士学位论文、申请科研项目;4. 第四阶段(第四年):完成博士学位论文、进行论文答辩、总结学术成果。
六、考核评价1. 课程考核:采用考试、论文、报告等形式,评估研究生课程学习成果;2. 中期考核:对研究生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学术道德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3. 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和正式答辩:评估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4. 毕业评价:对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进行综合评价,确保培养质量。
七、保障措施1. 建立健全导师责任制,强化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指导作用;2. 完善科研条件,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学术环境和科研资源;3. 加强学术交流,促进研究生与国际一流学术水平接轨;4. 注重研究生心理健康,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5. 完善研究生奖助体系,激励研究生学术创新。
中国史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
中国史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内招博士)一、学科方向二级学科代码二级学科中文名称二级学科英文名称方向一:060201 专门史History of Particular Subjects方向二:060202 中国古代史Ancient Chinese History方向三:060203 历史地理学Historical Geography方向四:060204 中国近现代史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y 方向五:060205 历史文献学Studies of Historical Literature二、学制学制三年,内招博士生最长学习年限7年,外招博士生最长学习年限8年。
三、课程设置本学科要求修满12-14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4学分,专业学位课6学分,非学位课程2-4学分。
四、必读和选读书目(控制在20—30条左右)(一)专门史必读书目1.张星烺编,朱杰勤校订:《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中华书局, 2003。
2.冯承钧译:《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商务印书馆,1995。
3.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
4.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2005。
5.丹尼等编:《中亚文明史》,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6.徐斌:《华侨华人研究中文书目》,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专门史选读书目:1.严耕望:《治史三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2、Christopher I. Beckwith, Empires of the Silk Roa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9.3、Geoff Wade.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V ol.1-6, London: Routledge, 2009.4、G. F. Hudson. Europe and China: A Survey of Their Relations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1800.London: E. Arnold, 1931.5、History of Civilizations of Central Asia. vols. III-VI, UNESCO, 1996,20006、D. Sinor,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Early Inner Asi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二)中国古代史必读书目1、费正清等:《剑桥中国史丛书》(多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专门史 专业博士生培养方案
专门史专业博士生培养方案(清史及满族史研究方向)王锺翰、姚念慈一、专业简介1986年,在国务院学位办第三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专业审批中,中央民族大学获得了中国民族史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并于1987年开始正式招收博士研究生。
1997年学科专业目录调整,中国民族史改称为专门史。
本专业主要培养从事中国民族史教学与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设置以来,先后设立族别史、民族关系史、中华民族形成史等研究方向,为国家,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一大批从事民族历史文化研究及教学的高级人才,成为各地高校及科研单位的学术骨干和中坚力量。
此外,还招收了日本、韩国、土耳其等国的外国留学研究生。
二、培养目标政治目标:培养对国家和民族建设发展有用的高级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诚信可靠,不虚伪,忠实为人民服务而不是自私自利之徒;服从客观真理,坚持真理而不盲从迷信。
业务目标:要求博学而专精,有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才识。
具体目标是:1、具有阅读古籍并对史料进行分析和运用的熟练能力;2、能够利用史料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并且分析得比较深入,在研究的领域内有自己的见解和创新;3、掌握撰写史学论文的能力;4、具备较系统而扎实的史学基础;5、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并以此塑造自己的人格,特别强调思想品格的修养,做到学问与品性的同步发展而尤以后者为重。
就业目标:适合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其他部门从事工作。
三、授予学位:历史学博士四、研究方向:清史及满族史五、学制与学分标准学制为三年。
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期间,需获得总学分不少于23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9学分、学位核心课程9学分、选修课不少于4学分、实践调查1学分。
六、培养方式采用教学、专题研究与社会实践结合的方式,鼓励参加学术活动。
在导师具体指导下,以研究生独立阅读和研究为主,导师讲授、辅导与讨论并行。
以导师承担的科研课题带动学生学习和选题。
七、论文撰写第一、二学年末分别提交1篇学年论文;在读期间,应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作者单位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至少发表与本专业相关的2篇学术论文;学位论文不少于10万字。
各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暨南大学文学院
中国史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外招博士)一、学科方向二级学科代码二级学科中文名称二级学科英文名称方向一:060201 专门史History of Particular Subjects方向二:060202 中国古代史Ancient Chinese History方向三:060203 历史地理学Historical Geography方向四:060204 中国近现代史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y 方向五:060205 历史文献学Studies of Historical Literature二、课程设置三、必读和选读书目(一)专门史必读书目1.张星烺编,朱杰勤校订:《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中华书局, 2003。
2.冯承钧译:《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商务印书馆,1995。
3.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
4.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2005。
5.丹尼等编:《中亚文明史》,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6.徐斌:《华侨华人研究中文书目》,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专门史选读书目:1.严耕望:《治史三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2、Christopher I. Beckwith, Empires of the Silk Roa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9.3、Geoff Wade.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V ol.1-6, London: Routledge, 2009.4、G. F. Hudson. Europe and China: A Survey of Their Relations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1800.London: E. Arnold, 1931.5、History of Civilizations of Central Asia. vols. III-VI, UNESCO, 1996,20006、D. Sinor,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Early Inner Asi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二)中国古代史必读书目1、费正清等:《剑桥中国史丛书》(多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
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境外)一、学科简介中医医史文献是从史学、文献学的角度研究中医药学的理论与经验、学术特征、文化内涵与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本学科由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教授于二十世纪50年代创建,1981年、1996年分别被首批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和中医学博士后流动站。
2002年被批准为北京市重点学科,2007年我校中医学一级学科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本学科作为中医学的二级学科进入了国家重点学科的行列,现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文化分会和医古文研究会的主任委员单位,医史文献分会的副主任委员单位,以及中华医学会医史分会的候任主任委员单位,并为国家级或中医药行业规划教材《中医文献学》、《中国医学史》、《中医各家学说专论》、《医古文》、《大学语文》、《中医哲学基础》的主编单位。
学科整体优势显著,在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同类学科中位居前列。
二、研究方向1. 古今名医学术思想与历代名著研究2. 中医临床文献研究3. 中医训诂学研究4. 中医文化与中医哲学研究5. 中国医学史与中医学术思想史研究6. 中外医学交流与比较研究三、培养目标1. 具有比较坚实、宽广的文史哲及中医基本理论知识,系统掌握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全面了解本学科的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具备独立从事中医医史文献教学与研究工作的能力,做出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
2.从事中医临床文献研究和古今名医学术思想研究的博士研究生,能熟练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诊治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及部分疑难疾病。
四、课程设置1.公共必修课按照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2.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导师从下列课程中确定一门作为专业课,两门作为专业基础课。
所选课程不能与硕士阶段重复。
如下列课程不能满足要求的,导师可另选其它课程。
3.选修课根据不同研究方向,也可在导师指导下选1~2门课程。
学校所开课程不能满足者,经导师批准可到校外选修。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定稿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通过3-4年的培养,使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研究生能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理论和方法,具备深厚扎实的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知识和开阔的学术视野,熟悉中国近现代史的最新研究动态;在本学科前沿问题的探索中,有勇于创新的意识,独立研究的能力,学术对话和科研合作的精神;能够独立地、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具备独立承担和完成科研项目的能力。
至少掌握一门外语,能运用该门外语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毕业后具有独立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和科研,胜任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党政机关和社会其他领域的相关工作。
二、本专业总体概况、优势与特色本学科点是林增平先生在50年代创建的。
1981年首批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5年列为省重点学科,1990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为湖南省第一个文科博士点。
1996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1年再次评为省重点学科,2002年为国家重点学科。
2007年再次列入国家重点学科的行列。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本学科“十五”期间,已完成国家与省部级科研项目20项,出版著作40余部,发表论文300多篇,获省级以上奖励8项。
本学科拥有较完备的仪器设备,特别是拥有丰富的专业图书资料,其中专业中外图书10多万册,外文港台图书6千多册,电子光盘1万余张,缩微胶片200多卷。
本学科与国内及美日等国学术界交流密切,近年来,先后有多名教授赴日本、美国、香港等地交流,中外专家应邀前来讲学50多人次。
本学科点已培养博士50多人,硕士200多人,其中10余人已成为所在单位学术带头人,现有在读博士39人,硕士生101人。
本学科在近现代中外条约与政治,湖南辛亥革命研究、近代湖湘文化、慈善事业与近代社会史,中国现代思潮与现代人物思想等研究领域,形成了自己特色和优势,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研究方向及简介1、中国近现代政治史及中外关系史:本方向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政治变迁,尤以政治制度为重点,探讨近代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以及传统制度的变异;研究近代中外关系的变化,尤以中外条约为重点,探讨条约制度及条约关系的发展变化,及其传统对外关系的衰变。
中国古代史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古代史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60106)一、培养目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要求,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生的培养目标应为: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是:1、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
2、掌握中国古代史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担任专门工作的能力。
3、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运用该门外国语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第二外国语为选修课,要求有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初步能力。
第一外国语为非英语的博士生,第二外国语必须选修,且语种必须为英语。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1、先秦秦汉史研究先秦秦汉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国家形态和思想文化,对中国文明起源、先秦礼制、先秦诸子学说、汉代社会演变等重要课题作深入探讨。
2、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深入探讨当时的士族形态、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民族融合与社会风俗的变迁以及魏晋玄学、唐代文化交流等重要课题。
3、宋元明清史研究宋元明清时期社会结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演变,揭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发展规律。
4、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上重要的思潮、流派和人物,揭求中国古代思想的特点、发展规律和现代意义。
5.道教科技史三、学习年限博士生学习期限一般为三年。
要求前两个学期修满学分,后四个学期主要从事学位论文开题、写作及答辩工作。
四、应修总学分数应修总学分:不少于15学分。
必修不少于11学分,选修不少于4学分。
五、课程设置(具体见课程设置一览表)1、必修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2学分第一外国语3学分、专业外语1学分。
中国古代史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古代史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60106)一、培养目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要求,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生的培养目标应为: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是:1、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
2、掌握中国古代史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担任专门工作的能力。
3、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运用该门外国语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第二外国语为选修课,要求有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初步能力。
第一外国语为非英语的博士生,第二外国语必须选修,且语种必须为英语。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1、先秦秦汉史研究先秦秦汉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国家形态和思想文化,对中国文明起源、先秦礼制、先秦诸子学说、汉代社会演变等重要课题作深入探讨。
2、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深入探讨当时的士族形态、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民族融合与社会风俗的变迁以及魏晋玄学、唐代文化交流等重要课题。
3、宋元明清史研究宋元明清时期社会结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演变,揭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发展规律。
4、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上重要的思潮、流派和人物,揭求中国古代思想的特点、发展规律和现代意义。
5.道教科技史三、学习年限博士生学习期限一般为三年。
要求前两个学期修满学分,后四个学期主要从事学位论文开题、写作及答辩工作。
四、应修总学分数应修总学分:不少于15学分。
必修不少于11学分,选修不少于4学分。
五、课程设置(具体见课程设置一览表)1、必修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2学分第一外国语3学分、专业外语1学分。
教育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教育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华中师范大学
2005年9月
教育史专业(110)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根据时代、社会和学术发展的需要,培养德、识、学、能兼备,历史感、现实感、未来感交融,知行合一,视野开阔,思维敏锐,善于表达,富有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
二、研究方向
1.中国教育史
2.外国教育史
3.中外教育交流与比较史
三、学习年限与学分
一般为3年。
在职博士生及同等学力博士生可以延长1—2年。
学分为19学分。
四、课程设置
(一)学位课程(本专业各方面博士研究生公共必修课,计19学分)
(二)选修课程
由博士生导师根据需要为博士生开设或由博士生在学校所开设的课程中选定,该类课程应列入《博士生个人培养计划》。
五、调查研究
1.由导师根据需要安排调研,时间一般四周左右。
2.外出访问校外同行专家,并且参加重要的学术会议数次。
六、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1.本专业博士生在校期间应至少完成3篇课程论文,2篇学年论文,其中应至少有2篇论文在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门史专业博士生培养方案
(蒙古史及元史研究方向)
达力扎布
一、专业简介
1986年,在国务院学位办第三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专业审批中,中央民族大学获得了中国民族史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并于1987年开始正式招收博士研究生。
1997年学科专业目录调整,中国民族史改称为专门史。
本专业主要培养从事中国民族史教学与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设置以来,先后设立族别史、民族关系史、中华民族形成史等研究方向,为国家,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一大批从事民族历史文化研究及教学的高级人才,成为各地高校及科研单位的学术骨干和中坚力量。
此外,还招收了日本、韩国、土耳其等国的外国留学研究生。
二、培养目标
政治目标:培养国家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扎实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层次人才。
业务目标:在教学中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三年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研究中国民族历史文化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实践,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在研究中取得初步成果,成为合格的专业研究工作者。
此外,在学习和实践中积累民族知识,接触和适应社会,具备较强的文字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就业目标:毕业后从事中国历史文化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特别是蒙古史、元史教学和科研工作,亦可从事编辑、出版或民族工作。
三、授予学位:历史学博士
四、研究方向:蒙古史及元史
五、学制与学分
标准学制为三年。
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期间,需获得总学分不少于23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9学分、学位核心课程9学分、选修课不少于4学分、实践调查1学分。
六、培养方式
首先,通过有关部门的教育及导师的言传身教,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其次,学好学位课程,奠定良好的研究基础。
第三,重视实践,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科研和教学工作,在实践中提高其科学研究能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专业基础扎实,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教学工作从内容上主要分以下几个方面,分步骤进行,一、介绍本学科方向的研究状况、史料和研究方法,为从事研究工作做准备。
二、围绕相关专题阅读史籍及论著,参加学术会议、学术讲座,以达到借鉴和掌握基本研究方法的目的,为论文选题做准备。
三、指导学生阅读与学位论文选题有关的史籍,通过讨论,解决实际问题。
四、从事科研实践活动,撰写学术论文,或直接参加导师的科研任务,培养实际工作能力。
在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按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
七、论文撰写
第一、二学年末分别提交1篇学年论文;在读期间,应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作者单位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至少发表与本专业相关的2篇学术论文;学位论文不少于10万字。
八、课程设置
九、必读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