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劳动法律关系1
劳动法名词解释
第八章劳动安全卫生基准制度
安全卫生设施“三同时”制度14.10
安全卫生设施“三同时”制度,是指通过立法
规定,在我国境内的一切生产性建设项目的 安全卫生设施,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
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制度。
职业病15.10 11.7
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
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的物质等因素而引 起的疾病。
安全生产责任制度16.10
是根据我国“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
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建立的 各级领导、职能部门、工程技术人员、岗位操作 人员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对安全生产层层负责的制 度。
劳动安全基准制度13.4
是指国家为了防止劳动者在生产和工作过程
生育保险14.10
生育保险,是指妇女劳动者因怀孕、分娩而中 断劳动时,获得生活保障和物质帮助的一种 社会保险制度。生育保险提供的生活保障和 物质帮助通常由现金补助和实物供给两部分 组成。
疾病保险12.4
是指劳动者及其供养的亲属由于患病或非因 工负伤后,在医疗和生活上获得物质帮助的 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劳动法律事实15.10
劳动法律事实,是指劳动法规定的能够引起劳
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一切客观情 况,劳动法律事实按照它们发生是否以行为
人的意志为转移,分为行为和事件两大类。
服务期条款12.4
服务期条款:是指双方当事人约定,由用人
单位提供其专项培训待遇的劳动者,必须为
用人单位服务满约定的期限,期限内不得单
作时间和平均周工作时间应与法定标准工作
时间基本相同。
年休假17.4
是指劳动者每年享受的一定期限的带薪休假。
劳动法
第一章劳动法概述一、名词解释1、劳动法:就我国而言,广义上的劳动法,包括宪法规定的基本劳动制度及劳动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劳动基本法以及其实施相配套的一系列子法、行政法规、规章及司法解释等,狭义上的劳动法,是指由国家最高立法机关颁布的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综合性法律,即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个次会议于1994年7月5日通过,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也称为劳动基本法。
2、劳动法的调整,亦称劳动法的形式,是指劳动法律规范的具体表现形式。
3、劳动法中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
4、劳动行政关系,即行政机关和经授权具有行政职能的有关机构与用人单位及其团体,劳动者及其团体和劳动服务主体之间,由于执行劳动行政职能而发生的社会关系。
5、劳动团体关系,即劳动者团体(工会)与用人单位团体之间,劳动者团体(工会)与其成员或用人单位之间,用人单位团体与其成员或劳动者之间,由于协调劳动关系和维护劳动关系当事人利益而发生的社会关系。
6、三方性原则主要是指在涉及劳动问题上,劳工代表,雇主代表与政府代表处于平等地位,共同协商作出决定,以协调劳动关系。
第二章劳动法律关系二、名词解释1、劳动权利能力是指劳动者依法享受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资格,它是劳动者参与劳动法律关系成为主体的前提条件。
2、劳动行为能力是指劳动者能以自己的行为参与劳动法律关系,实际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它是劳动者作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基本条件。
3、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是指劳动法主体之间为实现一定的劳动过程,依照劳动法规,通过劳动合同而设立的劳动权利与劳动义务关系。
4、劳动法律关系的变更是指劳动法主体间已经形成的劳动法律关系,由于一定的客观情况的出现而引起法律关系中某些要素的变化。
5、劳动法律关系的消灭是指劳动法主体间的劳动法律关系依法解除或终止,亦即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的消灭。
劳动法案例整理
劳动法案例第一章劳动法基本理论案例研习:劳动关系vs劳务关系【案情】某酒店与某大厦签订了租赁合同,租赁大厦八层。
之后,酒店将该摊档租赁给聂某经营“面老大”,并允许其使用该酒店的营业执照进行经营。
2006年7月24日聂某雇用索某在面食摊做工,双方口头约定月工资1500元。
同年11月,索某因聂某拖欠工资离开工作岗位,后向法院起诉,要求其支付拖欠的工资2600元。
【问题】索某与酒店之间是劳动关系?还是索某与聂某或酒店形成劳务关系?案件争议焦点:1聂某与索某属于民事雇佣关系?2某酒店与聂某形成劳务关系?3索某与某酒店属于劳动关系?分析关键:聂某与酒店之间承包行为的性质;聂某雇用索某行为的性质。
承包:以承包人与发包人的关系不同内部承包和外部承包内部承包与外部承包的区别:法律性质不同;承包人与发包人的关系不同;承包的客体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不同。
相关法律规定:原劳动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12号)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符合法律规定主体资格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管理,从事安排的有酬劳动;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结论:聂某雇用索某的行为实质是一种内部承包人代表企业实施的劳动用工行为,其所雇用的劳动者与企业形成劳动关系,索某与某酒店之间形成劳动关系,而非劳务关系。
某科研所为了将其生产的科研产品推向市场,登报以广告形式寻找推销产品的合作者。
待业人员李某与该所签订了推销协议。
其中规定:李某帮助推销该产品,按销售价格的20%提成;除推销产品及其费用外,双方不发生其他关系。
其后该所不按协议支付李某该得的提成。
因此,李某向法院起诉,要求该所按约支付20%的提成。
但法院不予受理,认为此案属于劳动报酬纠纷,应按劳动争议处理程序办理。
先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对仲裁不服时,才可向法院提起诉讼。
问:李某与该科研所之间的关系是否由劳动法调整,为什么?第二章劳动法律关系李某原为某市服务公司职员。
第一章 劳动法概述
l 原劳动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 (劳社部发(2005)12号)
l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符合法律规定主体资格
l 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 位的管理,从事安排的有酬劳动;
l 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一章 劳动法概述
l 延伸思考: l 出租车公司与司机之间的关系? l 小时工与家政公司和雇主之间的关系? l 大学生兼职、大学生实习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
l 劳动法律关系的变更:是指劳动法主体间已经 形成的劳动法律关系,由于一定的客观情况的 出现而引起法律关系中某些要素的变化。
l 劳动法律关系的消灭:是指劳动法主体间的劳 动法律关系依法解除或终止,亦即劳动权利和 劳动义务的消灭。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一章 劳动法概述
l 二、法律事实:是指劳动法规定的能够引起劳 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一切客观情况。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一章 劳动法概述
l (二)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它社会关系 (1)劳动者管理方面的关系 (2)劳动力配置服务方面的关系 (3)执行社会保险方面的关系 (4)工会与职工、用工单位发生的社会关系 (5)处理劳动争议方面的社会关系 (6)劳动监察方面的社会关系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一章 劳动法概述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一章 劳动法概述
l (一)劳动关系
1.劳动关系的概念
劳动关系从广义上说是指劳动主体在实现集 体劳动过程中彼此之间发生的社会关系。
劳动法中的劳动关系是从狭义上看:是指劳 动力所有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在实现劳动 过程中发生的关系。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一章 劳动法概述
2.劳动关系的特征:
劳动法教学大纲
第一章劳动法基础理论引导案例1.1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1.2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地位和作用1.3劳动法的渊源和体系1.4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案例分析第二章劳动法律关系引导案例2.1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2.2劳动法律关系的要素2.3劳动法律关系的运行案例分析第三章就业促进法律制度引导案例3.1劳动就业概述3.2公平就业3.3就业服务与管理3.4就业援助案例分析第四章劳动合同法律制度引导案例4.1劳动合同的概述4.2劳动合同的形式和内容4.3劳动合同的订立和法律效力4.4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劳动者和用人单位)4.5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4.6劳务派遣和非全日制用工第五章集体合同引导案例5.1集体合同的概述5.2集体合同的订立、履行和变更、解除和终止第六章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法律制度引导案例6.1工作时间6.2休息和休假6.3延长工作时间和及其限制第七章工资法律制度引导案例7.1工资的概述7.2工资构成和工资形式7.3最低工资制度第八章劳动保护法律制度引导案例8.1劳动安全卫生制度8.2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制度第九章劳动争议处理法律制度引导案例9.1劳动争议的概述9.2劳动争议协商与调解9.3劳动争议仲裁9.4劳动争议诉讼第十章社会保障法基础理论引导案例10.1社会保障法的概念和内容第十一章社会保险法律制度引导案例11.1养老保险法律制度11.2医疗保险法律制度11.3失业保险法律制度11.4工伤保险法律制度11.5生育保险法律制度第十二章社会救助法律制度引导案例12.1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的概念和内容第十三章社会福利法律制度引导案例13.1社会福利法律制度的概念和内容第十四章社会优抚法律制度引导案例14.1社会优抚法律制度的概述。
劳动法律关系客体名词解释
劳动法律关系客体名词解释劳动法律关系客体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
劳动法律关系客体一般可以分为物质财富或精神产品两大类。
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主要有: 1、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权利和义务; 2、劳动者与社会保险机构之间的社会保险权利义务关系; 3、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关于劳动报酬、劳动条件和工作时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4、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其他权利义务关系。
在劳动法律关系中,劳动权利和义务是核心,社会保险和劳动报酬是基本内容,劳动条件和工作时间则是外部表现形式。
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二是能够引起民事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4、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主要包括: (1)企业根据国家计划确定本企业的生产任务、工作方针和经营管理方法的自主权;(2)企业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怎样生产的自主权;(3)企业选择经营管理方法和分配形式的自主权;(4)企业决定招用职工的数量、质量、期限和形式的自主权。
5、资产受益权。
主要包括:(1)企业按照国家规定,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进行经营管理,编制和执行计划,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实现增产节约和提高效益的权利;(2)企业享有资产折旧的权利;(3)企业有权拒绝摊派;(4)企业有权拒绝无偿调拨其资产;(5)企业有权拒绝各种不合理的负担。
6、人身受保护权。
主要包括:(1)企业职工的各项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的权利;(2)企业对职工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教育和文化技术教育的权利;(3)企业对职工进行奖励和处分的权利。
7、经营管理自主权。
主要包括:(1)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自主安排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权利;(2)管理生产经营、业务招待费、广告费等有关费用的权利;(3)对职工进行奖惩、辞退、开除的权利;(4)对生产、销售、供应、财务、质量、安全等问题有权决定的权利。
在劳动法律关系中,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不仅仅只是用于企业的经营目标和任务的确定,更重要的还是体现在企业如何确定这些经营目标和任务。
劳动法律关系
1.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组成部分,属于经济 基础的范畴;劳动法律关系则是思想意志关系 的组成部分,属于上层建筑范畴。
(五)辞退职工权
辞退职工权是用人单位用人自主权的 有机组成部分。它与招收录用职工权相 配合,解决职工能进能出的问题。用人 单位有权按照《劳动法》、《劳动合同 法》规定的条件和程序,通过解除劳动 合同的方式来实现辞退权。
劳动力支配与被
支配关系
8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法律特征
1.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之间具有平等性和 隶属性交错共存特点。
2.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体现了国家与当事 人的双重意志。
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一、劳动者 二、用人单位
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一、劳动者
(一、 具有劳动能力,以从事某种社会劳动获 取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自然人。自然 人参与劳动法律关系成为合法主体,必 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并取得劳动权利能力 和劳动行为能力。
(二)公民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的概念
公民的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是 公民(即自然人)参与劳动法律关系必须具备的 基本资格或者说一般资格,不具备这一资格的 公民则不允许参加劳动法律关系成为合法主体 。劳动权利能力,是指公民依法享受劳动权利 和承担劳动义务的资格,它是公民参与劳动法 律关系成为主体的前提条件。劳动行为能力是 指公民能以自己的行为参与劳动法律关系,实 际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
2.劳动关系的形成以劳动为前提,发生在现实 社会劳动过程之中;劳动法律关系的形成则是 以劳动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发生在劳动法 律规范调整劳动关系的范围之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
第三条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第四条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
第五条国家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劳动就业,发展职业教育,制定劳动标准,调节社会收入,完善社会保险,协调劳动关系,逐步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水平。
第六条国家提倡劳动者参加社会主义义务劳动,开展劳动竞赛和合理化建议活动,鼓励和保护劳动者进行科学研究、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表彰和奖励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第七条劳动者有权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
工会代表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依法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
第八条劳动者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民主管理或者就保护劳动合法权益与用人单位进行平等协商。
第九条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主管全国劳动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劳动工作。
第二章促进就业第十条国家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机会。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兴办产业或者拓展经营,增加就业。
国家支持劳动者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从事个体经营实现就业。
第十一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发展多种类型的职业介绍机构,提供就业服务。
第十二条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
第十三条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课件)
· (五) 劳动法与民法 、经济法及行政法的区 别
· 二 、劳动法的渊源: 即劳动法律规范的具体表现 形式
1 、宪法中有关劳动问题的规定 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有关劳动问题的基本
法 3 、国务院制定的劳动行政法规 4 、 国务院各部委制定的劳动规章 5 、地方性劳动法规
· 第三 , 劳动关系兼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双重 性。
· 第四 , 劳动关系具有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的二重 性。
· 第五 , 劳动关系以劳动的给付为主要内容。
思考与讨论
· 1 、 P6案例 · 2 、 P7思考
(二) 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某些关系也是劳 动法的调整对象
· 1 、劳动力管理方面的关系 · 2 、劳动力配置服务方面的关系 · 3 、社会保险方面的关系
劳动主体1
(社会组织)
劳动关系
劳动主体2
(劳动者)
劳动主体3
(劳动者)
劳动主体4
(用人单位)
劳动法上的劳动关系
· 3 、劳动关系的特征P6-8
· 第一 ,劳动关系的主体 ,一方是劳动者 ,另一方 是用人单位 。即劳动者的劳动力与用人单位提供 的生产资料相结合 , 是一种他我结合。
· 第二 , 劳动关系必须产生于劳动过程中。
)
A. 国家机关通过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建立的劳动关系
B. 国有企业中的劳动关系
C.农村承包经营户之间的相互帮工所形成的所形成的关系
D.合伙企业中的劳动关系 3、下列属于劳动法调整范围的是( )
A.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中的非合同劳动关系
B.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的机关工作人员与其所在单位 之间的劳动关系
三级人力资源师理论知识三级基础知识教材第二章:劳动法含解析
三级人力资源师理论知识三级基础知识教材第二章:劳动法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在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A.劳动法律B.宪法C.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D.劳动规章2.以下关于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它规定了劳动合同关系的调整规则B.它是实施劳动监督检查的职权划分和行为规则C.它规定了以何种手段实现和保证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实施D.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范围与劳动监督检查制度的范围是一致的3.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直接决定了()的性质。
A.劳动法律事实B.劳动法律制度C.劳动法律事件D.劳动法律关系4.《工伤保险条例》属于()A.劳动法律B.地方性劳动法规C.劳动保障D.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5.对已经生效的劳动法律,()不具有法律效力。
A.立法解释B.任意解释C.司法解释D.行政解释6.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直接决定了( )的性质。
A.劳动法律事实B.劳动法律制度C.劳动法律事件D.劳动法律关系7.()是当前我国调整劳动关系的主要依据。
A.宪法B.劳动法律C.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D.劳动规章8.在处理劳动争议时,如果没有准确适用的法律条款,()可以直接适用。
A.劳动法的首要原则B.劳动法律规范C.劳动法的基本原则D.劳动纪律制度9.劳动法所规定的劳动标准,属于强制性法律规范,是()。
A.最低劳动标准B.一般劳动标准C.最高劳动标准D.特殊劳动标准10.保护劳动者劳动权时,应该优先保护在劳动关系中事实上处于()的劳动者。
A.特殊地位B.优势地位C.司法解释D.弱势地位11.()不具有法律效力。
A.立法解释B.任意解释C.司法解释D.行政解释12.对劳动者而言,物质帮助权主要通过()来实现。
A.社会保险B.社会保障C.社会救济D.薪酬福利13.()在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法律效力A.劳动法B.宪法C.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D.劳动规章14.()是指劳动法的各项具体劳动法律制度的构成和相互关系。
自考劳动法复习资料
第一章劳动法概述第一节劳动法的概念及调整对象[单选]劳动合同法》于2007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并于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
[单选]《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于2007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并于2008年5月1日开始实施。
[多选]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包含两方面的内容:(1)劳动关系。
(2)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
[名词解释]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
[简答]劳动法上劳动的特征。
(1)履行法律义务。
(2)基于劳动合同关系。
(3)有偿性。
(4)职业性。
(5)从属性。
[简答]劳动法的功能。
(1)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
(2)合理组织社会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
(3)规范劳动力市场,完善市场运行的法律保障体系。
(4)维护和发展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安定团结。
[论述]劳动关系的特征和种类。
劳动关系的主要特征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来理解:(1)劳动关系是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
在劳动过程以外发生的关系不属于劳动关系。
(2)劳动关系的主体包括劳动者和劳动使用者两个方面。
(3)劳动关系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
虽然在劳动过程中存在着隶属关系,但是在维护各自经济利益的过程中是平等的。
(4)劳动关系兼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双重性质。
劳动关系的种类:(1)以用人单位的性质为标准进行分类,可将劳动关系划分为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与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劳动关系。
其中企业劳动关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劳动关系,民办非企业单位劳动关系是我国近年来才出现的劳动关系。
(2)以劳动关系是否具有涉外因素为标准进行分类,可将劳动关系划分为国内劳动关系和涉外劳动关系。
(3)以劳动关系表现形式为标准进行分类,可将劳动关系划分为标准劳动关系和非标准劳动关系。
[论述、案例分析]我国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的范围。
人力资源基础知识第二章劳动法考点
点)
(1)雇佣规则(内部劳动规则)
(2)劳动(雇佣)合同
7.正式解释(五 点)
(3)集体合同
(4)习惯法
(5)法官法或判例法
1.促进就业法律制度
2.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
3.劳动标准制度
四、劳动 法的体系
4.职业培训制度
(8点) 5.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
6.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7.工会和职工民主管理制度
8.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制度
2.劳动法律事件
二章劳动法
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纲领性
导劳动法的制定、修改和废止,保证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统一、协调。(它们 一的,具体规定之间总是有着内在联系。) 导劳动法的实施,正确适用法律,防止出现偏差。(只要能够坚持劳动法的基 就可以保证劳动法的正确适用。) 动法的基本原则有助于劳动法的理解、解释,对于认识劳动法本质有指导意 弥补劳动法律规范可能存在的缺陷。(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可以直接适用,补充 制度的不足等。) )《宪法》第四十二条,第三十三条规定说明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是劳动法的首
业权
动报酬的权利 假的权利 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业技能培训的权利
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 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工资、保险福利、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等
基本要求:1)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必须包含建立、变更、终止劳动法 律关系的意图,即包含追求一定法律效果的意图。
2)意思表示必须完整地、合于规范地表达劳动法律关系建立、变更 、终止的必需内容。
动法律关系的区别是后者有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制度本身就是一种法律制度。 其运行不以劳动法律规范是否存在为前提条件。
运行中,劳动关系当事人的不同目标和必然产生的利益差异导致劳动关系运行的 的状态下为保持必要的秩序,使其处于一种有序的状态,才需要法律加以规范。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练习题及答案解析第一章劳动法概述一、单项选择题:1.某建筑工程队低价招用20名学徒工,合同中规定他们每天必须从事高空作业或繁重搬运工作,否则不能结算当月工资。
用工当月,工程队因违反安全施工规定造成事故,致使学徒工多人伤亡。
有关部门经调查发现这些学徒工均是不满15周岁的边远地区农民子弟。
对此,劳动行政部门拟采取的下列哪一项措施不符合法律规定?(答案:C)难A.责令雇主解除劳动合同,遣返这批学徒工B.责令雇主承担遣返费用,并给予经济补偿C.收缴雇主在非法用工期间的经营所得D.告知事故受害者及其家属向雇主索赔的权利,并协助他们向雇主索赔2.某培训机构招聘教师时按星座设定招聘条件,称:“处女座、天蝎座不要,摩羯座、天秤座、双鱼座优先。
”据招聘单位解释,因处女座和天蝎座的员工个性强势,容易跳槽,故不愿招聘,并认为按星座招录虽涉嫌就业歧视,但目前法律没有明文禁止。
对此,应聘者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
劳动监察部门的下列哪一做法符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求?(答案:B)难A.将《劳动法》“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的规定直接适用于本案,形成判例,弥补法律漏洞B.根据《劳动法》的平等就业原则,对招聘单位进行法治教育,促使其改变歧视性做法C.应聘者投诉缺乏法律根据,可对其批评教育或不予答复D.通知招聘方和应聘方参加听证,依据国外相关法律规定或案例,对招聘机构的行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3.下列哪一事项所形成的法律关系由劳动法调整?(答案:B)难A.甲厂职工陈某操作机器时不慎将参观的客户蒋某致伤,蒋某要求陈某赔偿B.汪某因身高不足1.70米而被乙厂招聘职工时拒绝录用,汪某欲告乙厂C.丙公司与劳务输出公司就30名外派劳务人员达成的协议D.丁公司为其职工购房向银行提供的担保4.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答案:C)A.劳动法中的劳动不包括家务劳动 B.劳动法中的劳动是劳动力的有偿让渡C.履行抚养义务的劳动属劳动法中的劳动 D.劳动法都是和劳动有关的法律5.下列社会关系中,属于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是( )(答案:D)A.劳动者甲与劳动者乙发生的借款关系B.某公司与股东就股利问题而发生的关系C.某国家机关招聘公务员所发生的社会关系D.某农民工与个体餐馆就工资问题所发生的关系6.下列社会关系不属于劳动法调整对象的是( )(答案:A)7. A.作者与出版社之间的关系 B.某私营企业与职工因培训而发生的关系8. C.某公司与其职工因支付加班费用问题而发生的关系D.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与劳动者发生的关系9.关于劳动法地位的认识,通常认为的是( )(答案:A)A.劳动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B.劳动法是民商法的组成部分C.劳动法是经济法的组成部分D.劳动法不是独立的法律部门8.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相交叉的部分主要是()(答案:D)A.社会救济B.社会福利C.住房福利D.社会保险9.我国劳动法采取()形式(答案:A)A.内地为成文法,港澳台地区既有成文法,又有判例法B.判例法C.成文法为主,判例法为辅D.判例法为主,成文法为辅10.劳动标准制度规定劳动关系当事人不能约定()劳动标准的劳动条件(答案:B)A.高于B.低于C.平行于D.两者之间没有关系11.劳动法的主要宗旨是()(答案:A)A.调整劳动关系B.处理劳动争议C.保护劳动者D.劳动管理12.下列哪项不是劳动者倾斜保护理论在劳动立法上的体现()(答案:D)A.偏重规定劳动者的权利和用人单位的义务B.规定用人单位解除合同的限制条件C.规定劳动标准制度D.规定用人单位的用工自主权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哪些说法违反劳动法的规定?()(答案:ABCD)难A.我国公民未满十六岁的,用人单位一律不得招用B.双方当事人不可以约定周六加班C.劳动合同期限约定为二年的,试用期应在半年以上D.双方当事人可就全部合同条款做出违约金约定2.关于劳动关系的表述,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答案:ACD)难A.劳动关系是特定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B.劳动关系既包括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劳动行政部门与劳动者、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C.劳动关系既包括财产关系也包括人身关系D.劳动关系既具有平等关系的属性也具有从属关系的属性3.下列劳动合同或劳务合同,哪些属于劳动法的调整范围?(答案:AB)难A.某私营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劳动合同B.某国家机关与工勤人员之间的劳动合同C.某公司董事长与公司之间的聘用合同D.甲公司与乙公司之间的劳务合同4.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答案:BC)A.所有与劳动有关的社会关系B.劳动关系C.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D.由各种劳动关系而发生的关系5.下列人员不适用劳动法的是()(答案:BC)A.农村农业劳动者B.家庭保姆C.现役军人D.事业单位工作人员6.以下说法正确的是()(答案:ABC)A.劳动关系是在争取与实现劳动权的过程中发生的关系B.劳动关系是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的C.劳动关系双方是平等的,不具有从属性D.劳动关系既具有平等性,也具有隶属性7.确立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正确的是( )(答案:ABD)A.劳动法体现国家对劳动关系的干预,是典型的公法B.劳动法是劳动关系协调法与劳动基准法的结合C.劳动法即使程序法,又是实体法D.劳动法保护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8.对于劳动法中的劳动,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有()(答案:ACD)A.劳动既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义务B.工人务工是劳动,个体劳动者的经营也是劳动C.劳动是一种报酬的劳动,而不是义务劳动D.劳动是一种集体劳动莫不是以劳动者名义从事的劳动9.以下各项中,哪些不属于劳动法所称的劳动关系的范畴()(答案:ACD)A.劳动者甲在单位的劳动过程中与同事乙之间的关系B.承揽人与定作人之间的关系C.农民在市场上出售自己的劳动产品D.个体劳动者与其家庭成员共同劳动的关系10.以下哪些社会关系不属于劳动法的调整范围()(答案:ACD)A.社会救济B.集体合同C.争议军人优抚D.公共福利11.对于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答案:BCD)A.劳动关系适用劳动法,劳务关系适用民法B.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一般都比较稳定,具有连续性C.甲企业某技术人员在业余时间在乙企业兼职,属劳务关系D.某工厂锅炉损坏,聘请修理工修理,属劳动关系范畴第二章劳动法律关系一、单项选择题:1.劳动法律关系产生的基础是()(答案:B)A.劳动法律规范B.劳动关系C.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D.劳动关系和与劳动过关系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2.劳动法律关系的核心和实质是()(答案:C)A.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B.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C.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D.劳动法律事实3.下列行为可以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的是()(答案:C)A.某个体餐馆雇佣童工B.因身体原因甲与所在单位协议改变岗位C.乙根据与某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上岗就业D.劳动合同期满前,丙与某宾馆协议延期4.劳动法律关系的基本客体是()(答案:D)A.劳动力B.财物C.劳动条件D.劳动行为5.下列关于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行政法律关系的说法,错误的是()(答案:B)A.从法律属性上看,劳动法律关系是合同法律关系B.劳动行政法律关系并不附随劳动法律关系而存在C.劳动行政法律关系内容,当事人一般无自由选择的余地D.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同时享有和承担这两种法律关系的权利(力)与义务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劳动法律关系内容的表述中,正确的是()(答案:ACD )A.劳动者的权利义务不得由他人代理B.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劳动C.各项权利义务都与劳动力的使用和再生产有关D.劳动者的某些权利义务存续于劳动法律关系终止之后2.劳动法学中的法律关系包括()(答案:ABC )A.劳动法律关系B.劳动行政法律关系C.劳动服务法律关系D.行政法律关系3.劳动法律关系应当延续的情形有()(答案:ABD )A.劳动合同依法续订B.内部承包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期限已届满C.职工被劳动教养期间,劳动合同期限已届满D.职工在医疗期内,劳动合同期限已届满4.属于劳动法律关系暂停的是()(答案:ABD)A.停薪留职B.停产息工C.职工自费出国留学D.借调职工5.引起劳动法律关系变更、终止的法律事实()(答案:BCD)A.可以是事件B.可以是一方的违法行为C.一般是合法的双方行为D.可以是行为和事件同时发生6.可以成为劳动行政主体的是()(答案:ABCD)A.职业介绍所B.社会保险经办机构C.卫生行政机关D.人事行政机关7.劳动行政相对人包括()(答案:ABC)A.职业介绍机构B.劳动者C.工会D.劳动争议仲裁机构8.下列劳动法律事实中,可以引起劳动法律关系终止的是()(答案:ABCD)A.企业被依法撤销B.劳动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C.用人单位辞退职工D.劳动争议仲裁机构裁决解除劳动合同第三章就业促进法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劳动就业与失业的判断中,正确的是()(答案:D)A. 只要有劳动所得,就视为已经实现就业B. 失业的表现形式包括隐蔽性失业C. 凡是未就业的公民都是失业人员D. 劳动就业实质就是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2.下列关于劳动就业的理解正确的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划分标准 从属性是确定劳动者与其他法律关系主体身份的重要标准。包括:
1、人格从属性。即劳动者必须被纳入到用人单位的组织体系之中,成为用人 单位的一名成员,并在其指挥、管理、控制之下提供劳动。
个别劳工对雇主的依赖主要是经济上的, 因为雇主有能力对劳工实施三重可能的控制。
第一,劳工为了生存必须出卖劳力,雇主则可以决定是否要购买劳 动力。
第二,工人们都想得到工作,因此在出售自己的劳力时,会与其它
工人互相竞争,降价求售,这自然使得雇主得利,雇主可以决定购买劳
力的价格。
第三,劳工出售劳力所得,必须用来购买生活所需的一般商品,这
二.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区别
1.性质不同 劳动关系属于经济基础;劳动法律 关系属于上层建筑。
2.形成的前提不同 劳动关系的形成是以劳动者 提供劳动力为前提;劳动法律关系的形成则是以劳 动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
3.内容不同 劳动关系的内容是劳动;劳动法律关 系的内容则是法定或依法约定的权利义务。
依据劳动法律规范而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劳动关 系的参加者应包括:劳动者及其团体(工会);用 人单位及其团体。 它是劳动关系在法律上的反映,是劳动关系为 劳动法律规范调整的结果,对于维系、发展和谐稳 定的劳动关系有重要作用。 劳动法律关系由主体、内容、客体三要素构成。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
1.兼容性 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具有平等性和隶属性;
(3)意义不同。劳动权只是意味着公民有以劳动谋 生、并要求国家和社会为其提供劳动机会的权利; 劳动权利能力则是公民具体实现劳动权的必备法律 资格的一个方面。
2.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权利也有区 别
劳动权是宪法赋予公民的获得有酬职业劳动的基 本权利。劳动权与劳动权利能力的区别主要在于:
(1)根据不同。劳动权直接以宪法为根据;劳动权 利能力则直接以有关劳动法规定为根据。
(2)内容不同。劳动权即劳动机会保障权,其内容 包括就业权和择业权;劳动权利能力的内容则与公 民在劳动力市场上和劳动过程中的各项权利和义务 相一致。
二.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
(一)劳动权利能力的概念 劳动权利能力,是指公民依法能够享有劳
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资格。劳动权利能 力实质上是指公民享有参加劳动的机会,并 领受劳动报酬的资格。 它表明公民依法可以成为哪些劳动权利的 享有者和哪些劳动义务的承担者。
1.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权是两个不 同的概念。
2.意志性 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体现了国家意志和双方当事 人的意志;
3.职业性 劳动法律关系具有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和实现 的特征;职业性意味着并非双方间所有的权利、义务关系都 是劳动法律关系,如职务作品、债权债务关系等。
4.单一性 劳动法律关系的隶属性决定劳动者一般同时只能 参加一个劳动法律关系,其以用人单位名义为劳动行为,后 果归用人单位。
些商品都是雇主们所生产,雇主可以借着操纵商品的价格,对劳工施展
第三重控制。
总之法律上的“劳动者”是相对于用人单位而存在的另一方主体,
有别于政治学上的“工人阶级”概念。
理论研讨:企业经营者和高级管理人员是否属于 “劳动者”范畴?其和委任者,以及管理的企业间 属于何种性质的法别劳工身上,因此劳动者是劳 动力交易的主体,同时也是客体。
在工厂内部劳工要服从雇主的指挥、命令、监 督、惩罚,雇主对劳工甚至可以恣意而为。
于是,劳动者随着出售自己的劳力,将人格也 置于雇主的控制之下了。
2、 经济从属性。即劳动者必须为他人提
供劳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着经济 上的依赖关系。
4.范围不同 劳动关系比劳动法律关系范围广;只 有为劳动法调整的合法劳动关系才形成劳动法律关 系。
第二节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一.劳动者的概念
(一)含义 1.最广义的劳动者。是指达到法定就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
的公民。 2.劳动法上的劳动者 仅指职工。职工也有广义和狭义之
分,其中广义的职工指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并 且已依法参与劳动关系(但并不限于为劳动法律关系、还有 公务员法上的关系)的公民,此即一般法律意义上的职工;
劳动关系双方本是一种互相依赖的关系;不过,当劳动力被视为商品,而且
这种商品的供给无虞时,劳工对雇主之间的依赖关系就出现「不对称」的格局。
即劳工对雇主的依赖远大于雇主对劳工的依赖,或者说劳工「从属于」雇主。
劳动力除了无法保留或储存之外,它与其它一
般商品还有一个重要的差别,那就是:一般商品的
拥有者与该商品是分开的,劳动者的身体与其所拥 有的劳动力是无法分开的。
劳动法上的职工 仅指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 力、并且已依法参与劳动法律关系的公民;(或由用人单位所
录用(雇佣)并在用人单位管理下从事劳动以获取工资收入的 法定范围内的劳动者)。
(二)劳动者的分类:
(1)以劳动类型和工作岗位为标准---职员和工人 (2)以劳动岗位和用工形式为标准---正式工和临时工 (3)以劳动关系之确定方式为标准---固定制工和劳动合同
第二章劳动法律关系
重点问题: 1.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及特征。 2.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与
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区别? 3.确定劳动行为能力的(劳动者的资格)因
素 4、劳动法律关系的运行要经过哪些环节?
第一节劳动法律关系概述
一、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与特征 (一)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 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关系的参加者之间,
劳动力的特征:
劳动力在观念上被视为一种可以买卖的商品,当需求大于供给,价格就高,
当供给大于需求,价格就低。一般商品的拥有者可以保留该商品,等待价格合理
时才出售,也可以囤积商品,等待高价时才出售。但劳动力有别于一般商品,它
无法保留或储存,也不能等到劳动市场上价格合理时才出售。劳动力商品化的
结果,决定了劳工的从属性.